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通用12篇)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1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我国人们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不但要吃元宵,还要猜灯谜。
为了营造更加浓烈的节日气氛,我们小记者团组织了一次猜灯谜活动,是在临汾市规划展览馆的大厅里,我和姐姐都参加了。当我们走进大厅,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数不清的红灯笼挂满了大厅,每个灯笼下面都有一个谜语,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手,在向我们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快来猜我吧!我的谜底最好猜。”我赶紧走到370号谜语前“森林医生很忙碌,爱吃虫子爱敲木。”这不是我们课文里的啄木鸟吗?我赶紧带着谜语和谜底跑到礼物台领了一个中国结。然后我又到了327号谜语前,上面写着:“有方有圆像奶糖,文具盒里静静躺。”啊!这不是我们用的橡皮吗?我又领了一个中国结,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这次活动很有趣,使我知道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又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2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 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亦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 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各样用民间美术来展现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 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有几个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第一, 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 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
第二, 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 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 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 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 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 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 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 我国民间美术地域性, 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地域致使各地的民间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 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 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 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 机器制作是没有的。在进入工业化时代, 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
如果民间美术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 不再拥有浪漫而炽烈的审美形态和千姿万态的地域个性, 不再是手工的;如果它变成写实主义的、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 彼此大同小异, 民间美术就没有了。
朝阳民间美术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 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 与传统节日习俗关系极为密切, 正是因为它依附于传统节日活动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至于被历史淹没。一方面传统节日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 另一方面, 民间美术又丰富了民俗民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民间美术贯穿于传统节日中, 它在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中, 几乎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 相辅相成, 因此人们说民风民俗是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沃土, 而民间美术则是民间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视频形象载体。
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朝阳的石刻、泥塑、木雕以民间匠师为主, 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皮影、剪纸、刺绣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 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和信仰。
剪纸是朝阳凌源一种普遍群众艺术活动, 它是众多民间活动中的重要一项,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朝阳地区剪纸被使用最普遍的是每逢春节或婚嫁时, 门窗上都会被贴上不同图形的剪纸, 朝阳剪纸具有色彩艳丽、对照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等特点, 反映了朝阳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出自普通民间艺术家手中的每幅剪纸, 都蕴涵了民俗文化中许多约定俗成的有象征意义的内容, 它形象地表达和记录着劳动人民心中的所想、所盼、所求, 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 为世人所青睐。该项目2008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是朝阳喀左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 皮影的影人、影件造型别致、雕镂精细、色彩艳丽, 不仅是皮影戏必备的道具, 也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逢年过节戏班子便摆台用皮影来表演故事, 表演时,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 一边操纵戏曲人物, 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项目201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刺绣是朝阳县民族优秀传统技艺之一, 是观赏与实用并重的工艺形式, 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符号。朝阳民间刺绣既保留了契丹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稚拙、纯朴的风格, 又兼收满族、蒙古族内容形式特点;汲取中国四大名绣之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辽西民间广为流行。朝阳民众喜欢在春节前纳鞋垫, 在鞋垫上绣上漂亮的图案, 供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使用, 希望下一年家人平安健康。也有将刺绣用于手帕、钱包、台布被子等生活用品之上作为装饰。
朝阳红土泥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5000的前, 牛河梁红山先人, 用质地奇异的朝阳红土, 模仿真人, 完成了红山女神傲岸的泥像塑造, 并在5000年后惊现于世, 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朝阳红土泥塑不燥不裂, 耐腐蚀耐风化, 历经几千年不变形, 不变色, 质感和造型的逼真,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既古朴典雅, 又赋予艳丽鲜活的感染力, 深受大众的欢迎和专业人士的欣赏。该项目201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美术的源与根来自于生活, 这种生活是劳动者的生活, 是创造者的生活。民间美术也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或保守性。民间美术是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它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民间美术在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民族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忽视民间美术,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
摘要:朝阳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传承性的特点, 形式纷繁, 历史久远。地域性, 是民间美术形式发展的空间特征,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风俗习惯, 不仅局限于艺术形式, 也体现乡土情感的内涵。传承性, 民间美术发展的时间性, 是一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不断变化和改变的。
关键词:朝阳,民间美术,艺术,传统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年8月版.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3
关键字:传统节日、雄黄酒、菊花酒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饮酒的习俗千百年来也和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大年。春节活动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岁守、元宵。“送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中,灶神爷是玉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每家每户的所作所为,,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每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放上供品时,酒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为了使灶王爷醉,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祭祀就完成了。接着是送灶,要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轿上,再由家中的小男上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火焚化。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
到了春节这天,一家人放过爆竹后便会欢聚一堂饮椒柏酒。我国古代人们相信春节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病皆除,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道,“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魏晋以后,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一种用许多味药材浸泡的酒,元旦时“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至于守岁的习俗,应当始于南北朝。梁代徐君倩作诗《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几乎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至于一般的文人墨客也往往有感而发,饮酒赋诗。到了宋代,除了“守岁”之外还有“别岁”、“馈岁”。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虽然花样不同,但都离不开酒。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 除夕夜喝的“年酒”,通常是“屠苏酒”、“椒柏酒”,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合家安康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时喝酒守岁,那么这酒就称守岁酒。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人们往往边喝边谈,有的甚至还行酒令,其乐融融。这一全家在除夕午夜的聚餐,也称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因为清明节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所以祭墓和踏青是主要习俗。而无论祭墓、踏青,酒都是少不了的。明人刘侗在《五杂组》中记载道:“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人们扫墓时须带酒菜供品至墓前整齐放好,小辈们点燃香烛叩首祷告。带去的酒菜供品一般都在祭祖后送给坟亲享用,这就叫吃上坟酒。此外,清明节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因为酒能舒缓人们祭墓之后悲痛的心情,而且在寒食节期间,人们不能生火吃热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時节饮酒并留下传世的诗作。如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既然五月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因此每逢端午节,民间有饮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俗。《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人认为病从口入,邪杂之气多经口鼻吸入。而雄黄被认为“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除了雄黄酒之外,民间还有饮用菖蒲、艾叶泡制的“菖蒲酒”来辟邪、除恶、保平安的习俗。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写道:“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在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因此又称团圆节。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汉代,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据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而饮酒赏月成俗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在中秋节前,城里城外的酒店皆卖新酒。所有的酒楼都重新装饰门面。到了八月十五的中午以前,所有的酒店都酒尽瓮空了,店主只好把悬挂在酒店门前用以招徕酒客的酒旗拿了下来。明清之时,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中秋之夜,看着皎洁、清辉的月光,许多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潜确类书》也记载道:诗人苏轼和朋友游览金山,恰逢中秋,众人便相呼相偕登上山顶的高台,酒酣之际,苏轼约请好友袁淘清唱《水调歌头》,他自己则随着节拍翩翩舞蹈起来。韩愈在被贬后也在中秋月夜饮酒释怀,写道:“……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的传统,许多地方都饮用菊花酿造的“菊花酒” 。在古人看来,菊花有“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功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具有“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的奇效。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人们早有在重阳日佩茱萸的做法,认为茱萸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铒,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佩戴发展成为了用茱萸泡酒喝。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说法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而喝了这两种东西浸过的酒,便能消除阳九之厄。
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饮酒习俗与传统节日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传统节日不可分割的部分,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桥生,《诗酒风流》,华文出版社,1997
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作文 篇4
《遵生八笺》中对此功法记载如下:“运主太阴四气,时配手太阴肺湿土(手太阴肺当是燥金,而非湿土,有误)。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津。治病: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孺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多汗,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健忘,心情郁结,风温寒热。”
此功法具体动作为:每日凌晨3点到5点时段中练习此功,双拳按地,头颈向肩部方位扭动、运视,左右方向各3次~5次,然后叩齿36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9次。对于治疗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孺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多汗,中风,尿急尿频,皮肤痛及健忘,心情郁结,风温寒热等病症有很好的作用。
大暑节气炎热、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而且因为暑气很盛,心气比较容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暑湿,从而导致痉挛、中暑等病。当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E1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
中国的传统习俗作文300字 篇5
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夜,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所以在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在家里进行大扫除。我奶奶的生日就是端午节那天,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打电话对她说生日快乐。
【精品】传统习俗作文 篇6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习俗作文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习俗作文 篇1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
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传统习俗作文 篇2我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中华传统的节日有什么习俗吧!
我先写一首歌谣,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你们知道了吗?那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各家重逢团员的节日,又是吃团圆饭的节日呢!只要到了这个节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外面赏月、吃元宵,那天的夜晚就像欢乐的海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家人也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要不然我再给大家写一首诗,再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热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错,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有好多讲究,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和放风筝等等一系列讲究,这里放风筝的寓意是随着春风把他送到天涯海角,给我们带来好运!
中华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传统节日的各种有意思的习俗!
传统习俗作文 篇3新年到!又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来了!在过新年时,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年俗,比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剪窗花、穿新衣、拜神祈福、南方人喜欢包春卷,北方人还要包饺子……在和亲爱的家人一起走亲访友时,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年俗,像客人来了,要泡糖茶和吃糖果,代表着甜甜蜜蜜……
年俗虽有这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收红包了!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的同时,我也收了不少的红包。这些红包实际上就是压岁钱!不管包多少钱,都有长辈们一份非常非常浓厚的亲情和爱在里边。每个红包里的数目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吉祥寓意,而且每个红包的外观也不尽相同,虽然基本上都是红色的,但是大小不一,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有卡通动物形状的,有传统花纹的,还有装饰着精致的丝线的……所有的都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这是我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新的一年已拉开了幕布,所有的年俗仿佛都在祝我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传统习俗作文 篇4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爱过端午节,爱享受节日的气氛!
两千三百年前,一个清瘦老人,仰望苍天,他在忧虑他那民生多坚的的国家,当传来国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后,他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愤怒,他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们怕江中的鱼儿吃他们敬爱的屈原的尸体,所以用粽叶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让鱼儿吃,这样就不会伤害他们敬爱的屈原了.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食物能像粽子一样寓意丰富,粽子的形状棱角分明,象征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里面包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赤胆忠心……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敬重.屈原绝没有想到,生前他忍受无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后,他的继承者们贯穿古今,前仆后继,层出不穷.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苏轼,辛弃疾,谭嗣同……,数不胜数的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精神.可以这样说,是他让端午节熠熠闪光;是他让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让国人由蒙昧走向进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找寻真理;又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恋.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屈原的精神从未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这么亲切.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这场震惊海内外的灾难,让中国13亿人民联系的更加紧密,让中国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却时刻怀着对祖国灿若日月的情怀,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虽死,情不改的爱国情结,不正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吗 那江上竞飞的龙舟,不正是13亿人民同心协力划动的吗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自然的强悍面前,人类团结一致,血脉相连.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走的更稳,更坚定,无往而不胜.只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爱中国!
传统习俗作文 篇5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传统习俗作文 篇6春节在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开了帷幕,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推进,过年的`氛围也也越来越浓。进入二十几号,人们已经开始收拾房子、购置年货了。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让我们成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个独具风味的瞬间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连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这种过年的顺口溜我们这儿的小朋友都会说,也正体现了我们这儿年前的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王爷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摆上灶糖供奉灶王爷,相传是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以求得来年的兴旺和富裕。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浆糊、贴对联,使整个家内外一新,红红火火,还要把“福”字到着贴,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们就忙着购置年货,而且年货中一定要有鱼,寓示着“年年有余”。
转眼间到了除夕。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它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曾关,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到了晚上零点,大家都会拿着烟花、鞭炮到院子里去放,欢庆新年的到来,在一片爆竹声中给没能归来的亲人打电话问候。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只要在这天晚上开开心心,来年就一定能事事顺心。
“初一初二磕头儿”,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装齐发,去走亲戚串门儿,给各位长辈们拜年。当然,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有压岁钱啊!大家聚在一块儿,叨叨家常,说说知心话,别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则是“闺女们回娘家”的时候。这一天是母亲们最开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儿回娘家,即使再远,女儿们在定会赶回老家,与父母团聚。
“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不用说这几天出门游玩的时刻。一家人一起出门,逛逛庙会,玩玩游戏,一家子在一起真是“乐亦无穷”啊!
这样浓的年味儿大约要持续到元宵节,过了正月十六,过年的氛围将会慢慢黯淡下来,人们就会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学习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里,人们一年的收获会有一个总结,新年的理想也会重新树立。人们会在每年的春节中,有更好的收获,更高的理想。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
传统习俗作文 篇7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高考试题库126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
传统习俗作文 篇8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作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大事,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从民间意志的维系与传承,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推动,端午节,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大家这个时代的逶迤足迹。大家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先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先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先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对屈原先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大家想起屈原先生了吗?
那么大家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传统习俗作文 篇9春节作为我国的农历新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们赶集买灶糖,晚上急躁。腊月三十晚上称‘除夕’这是一年最热闹的夜晚,外出着回家,一起吃年夜饭。人们一向有除夕守岁’习俗。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院内放鞭炮,接年迎喜神。正月各种庆祝活动到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初一俗称欢庆日,迎春、祭祖、拜神、拜年。这是一天的活动,这天人们早起吃过饺子后。
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发钱给幼者称‘压岁钱’祝贺他们又长一岁。下午外出去亲属家拜年,然后再挨家挨户拜年,相互问候,恭贺新年快乐。
春节快到啦,在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人们要吃麻糖的。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去拜见玉皇大帝。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7
一、呼和浩特春节垒旺火习俗现状
(一) 何谓旺火
旺火, 就是用煤炭、木柴做材料, 按照塔的形状和一定的方位垒砌而成的一个火堆。因为点火后火势很旺, 寓意家人一年红红火火、旺气冲天, 所以叫旺火。垒旺火时要先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 (南面是风口) 三块砖头, 然后将打好的片状炭块从砖头上一层层垒, 尽量压合, 在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 整个旺火的形状就像一个小塔, 有时外面还要贴上“旺气冲天”的大红字条。中间空余用劈柴填满, 风口放豆秸、纸片等易燃物作为引火物。点火时, 先点引火物, 不够旺可以加点油, 里面的劈柴燃烧后整个炭块也逐渐燃烧起来。
除夕之夜点燃旺火的时间一般在夜晚十一点半左右, “点旺火”有时也名“发旺火”。旺火点燃后从无数碳孔中喷出火苗, 状若浮图, 既御寒, 又壮观。当午夜0点时, 谁家的旺火燃的最旺, 就象征此家今年红火兴旺。孩子们可以走街串巷评论旺火大小, 也有人围着旺火正、反各转三圈, 拿着红腰带边转边在火上烤, 希望从旺火中获得一年的旺气, 以图全家平安健康, 心想事成。
(二) 呼和浩特垒旺火习俗
在呼和浩特地区, 除夕夜垒旺火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过去不论是市区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商贩, 还是周边农村广大普通的家庭, 腊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都要垒一个旺火在除夕夜里点燃。当新年的钟声敲响, 走过呼市的大街小巷, 几乎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旺火堆。有些家庭即使经济条件不好, 也会用木柴代替煤炭垒旺火。农村有垒的大旺火, 村民会汇集在一起, 共同转村里的旺火, 人们路过路边的旺火堆也会烤旺火。《呼和浩特市郊区志》第四编社会志第一章民族风俗中载:“腊月三十日夜晚 (除夕) , 垒旺火、守岁 (也叫熬年) , 通宵不眠, 串门玩耍 (跑大年) 。”
二、垒旺火习俗的起源
(一) 先民对火的崇拜
关于旺火习俗民间有两个传说, 一说孙猴子打碎八卦炉, 碎片落入人间引发灾难, 托塔天王用“玲珑宝塔”吸进烈火和浓烟, 但是当人们吸入小宝塔散发出的气味后感觉神清气爽。因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就会用木材等材料垒成宝塔形状点燃, 愿来年身体健康, 生意兴旺等。另外一传说就是因灶王爷状告人间无故抛米洒面, 玉帝差九头鸟降灾。真武神仙不忍人间生灵涂炭, 告之人们除夕之夜点燃柏叶旺火与燃放鞭炮, 把九头鸟逼走。后来人们为了避邪和纪念真武, 利用自己的煤资源在春节和元宵节点起旺火, 以图吉利。
传统的除夕垒旺火习俗还是符合古代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原始初民对日、月、火等一些自然现象都怀有深深的崇拜。这一观念沿袭下来, 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式。北方的冬天寒冷异常, 当先民制定了一年周期中在除夕晚上狂欢时当地就地取材, 烧一堆煤炭, 在漆黑的夜里状若白昼, 又源于人们希望生活美满的愿望取名“旺火”。火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与功用, 因此人们对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崇拜。
(二) 现实的需要
事实上旺火习俗更多的也有现实需要的原因。北方冬季气候寒冷, 木材匮乏, 但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挖掘出来, 先民发现它可以燃烧, 相应地可以做饭、取暖。垒旺火习俗最初来源于山西, 山西朔州盛产煤炭, 宋仁宗时, 炭块代替了木材, 煤炭也渗入到先民的民俗风情之中。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 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 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 名曰旺火。”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冬季寒冷异常, 所以这一民俗在此流传至今。
旺火的雏形是篝火, 垒旺火的材料最开始是松枝、竹枝或其它树枝, 有的地区烧的是植物秸秆或是干的牛马等大型动物粪便, 现在几乎都用煤炭。所以说任何传统都是在不断变革的,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夕之夜的旺火不论是出于对火的崇拜还是现实需要, 都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对族群文化的认同。
三、传统与现代的搏弈
(一) 传统在现代的弊端
红火热闹是中国年的特色, 在现代社会, 传统民俗离我们渐行渐远之时, 继承发扬民俗传统变得十分重要。但是, 旺火习俗由于个别单位与个体的过度铺张和行为不当, 而有成为陋习之忧。一, 破坏了城市路面。二, 浪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垒旺火用的是质量最好的精煤, 平均一堆旺火用煤量大约1吨。三, 空气污染。据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大年初一的空气质量是呼和浩特市全年最差的。四, 造成火灾隐患。在露天燃烧的旺火, 经风一吹火星四溅, 若遇到可燃物, 易酿成火灾。
现代思想的冲击与转变使人们知道很多垒旺火的弊端, 即使政府一再宣传移风易俗、建设节约型社会、甚至下令禁燃旺火, 但是根据对市民的采访得知, 市民认为这是传统, 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 坚信这对新的一年是有好处的。
(二) 传统与现代的搏弈
现代社会不论各种思潮如何冲击与交汇, 每种思潮都离不开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传统保留在现代人的言行与记忆中, 经过反复应用影响某一地区及社会成员, 它是存在于现在的过去的一部分, 是“活着的过去”。相对于现代开拓和成长, 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现代的资源。有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现代性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没有任何东西固守不变, 民俗亦是如此。据统计, 五塔寺后街与大东街是玉泉区两条传统气息浓厚的街道, 传统商业业态浓厚。五塔寺后街36家商家, 其中12家垒有旺火;大东街是一条古玩街, 28家商店有10家垒有旺火。数量的减少说明传统并不是那么无坚不摧。社会结构在变, 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变, 民俗主体在变, 民俗主体的心态也在变, 所以民俗传统也不得不跟着社会而变化。因此, “传统的发明”、民俗的变异两者都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传统的发明”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文化传统一直是在变异之中, 就像民俗传承中必然发生民俗变异一样。
结语
传统民俗如何在呼和浩特这个新与旧、传统与当代的都市中获取平衡,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种传统力量的民俗, 它会作用于民众群体, 流行自己的民俗惯习。事实上对于像垒旺火这类传统民俗, 不能因为传承不当而成为陋习。
社会发展都市也在高速发展, 举行民俗的空间地点逐渐狭窄。在传承传统民俗时, 应有科学的态度, 使其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认为, “民俗的教化、规范、维系等功能, 使民俗传统不断得到复制、更新和强化, 即使随着社会发展了, 在新的技术和知识面前, 一些民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民俗的核心观念还会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所以说形式改变了不一定就是内涵也改变了, 例如使用环保仿真型旺火新产品, 把煤炭用一种新型能源替代和乐而不为呢?这样传统民俗才能在现代时空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树杰.何谓传统--读《传统的发明》[J].百色学院学报, 第24卷 (1) .
[2]郑杭生.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J].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3]宣炳善.关于“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J].民间文化论坛, 2011.
[4]http://tieba.baidu.com/p/1065721348.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8
一缕炊烟在泥巴墙的弄堂口冉冉升起,妇人弓着腰往锅底续柴,她用的锅子没有盖子,让热气直接熏到了脸上,翻炒着食物好比是雾里在看花。
旁边土屋半掩簾帘,露出了秀女的纤细腰身。杏眼长眉酷唇彩肩,她正斜倚着窗台含笑向我们打着招呼。此时即便黄尘蓬面,其温婉羞涩一笑如同桃红一般,牵挂着人们翘首瞻望,久久不愿意离去。
在巷头用竹木架起的趴趴棚下,祖孙三代零零落落围坐在一起吃饭。其风俗习惯千年不改,就是用右手抓饭用餐,左手是用来解手的。
村里那些在原始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有着浓抹的大眼,衣衫褴褛,终日相伴着黑洞洞茅屋和牛羊嬉戏,或依赖在母亲怀里怯生生地打量着生人。更有一拨花儿少年纯真烂漫,从村口到村尾,一股子热情地追随着我们的镜头。
春风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荡漾开去。一群牛羊昂然沿大路而行,它们每天都要被放牧到田野去吃草。黄牛在印度教中是神,不用干活,受人尊重。而黑牛却是活的辛苦,它们受人驱使,被用来干活和产奶。
隐约看到池塘里有女人在洗澡。彩色长巾浮在水面,池边零散的鞋袜,还有浸泡着的稻米和一大盆待洗的衣物。几丈外有一只老牛静静的凫在水里纳凉。一群白鸭横在池塘中央,昂首挺胸列队游行,所过之处,漪波层层荡漾开去。阳光凑趣,洒落在了水里点点碎银,泛照着人眼。村头老树苍枝挺拔,偌大片阴凉庇护着正在聊天和歇脚的人们——我们犹同走近世外桃源,感觉到了村野天日祥和、老弱安宁,五畜不惊。
尼泊尔南部是宽广的平原,河流在此形成冲积扇,滋养了肥沃的水土,养育了一方生灵。各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和谐相处,自得其乐。当地族人会饶有兴趣带领游客到离村落不远的静谧的娜普娣河岸,专门拍摄丛林独木舟和在晨雾中洗澡的大象。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骑乘大象,进一步深入丛林探险。
奇特旺这个地区和它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千百年的风土人情故事源远流长,造化成为了一界充满魅力的净土,足已让人久久的感叹和留念。
节日习俗作文 篇9
我的家乡在河南武陟,武陟过年最有特色的,就数祭灶和过元宵节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家乡的特色风俗吧!
祭灶,就是我们所称的“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督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春节中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中。所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好话,便为灶神设香案、放鞭炮,并为灶王爷准备好上天的干粮(灶糖和烧饼)。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灶。
第二大特色就数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在武陟,我们每年的元宵节都不挂花灯,而是在大街上舞龙、舞狮。这场景特别热闹,引得了很多观众:两个人拿着一个“狮子”上蹿下跳,前翻后滚,就像一只真正的狮子在庆祝元宵节;舞龙则是一堆人拿着舞龙棒,把龙的形态举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们总是吃上几个大汤圆,祈祷新的一年能圆圆满满。
这就是武陟过年的特色习俗,看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心动了呢?如果心动了,那就请你快来我们武陟参观吧!
节日习俗作文 篇10
皓月当空的夜晚,大街小巷到处灯火通明,不许间断……
福建的元宵更是热闹非凡。
回到家,扑鼻而来的饭菜香直冲我的鼻端,“好香啊!”我们的口水已经“直流三千尺”了。妈妈和姑姑们忙着赶做“元宵菜”。奶奶、我和弟弟正在搓汤圆,奶奶拎着一个大铁盆,里面倒满了厚墩墩的面粉,加入自来水,不停的揉、捏、按搓……就像变魔术般,面粉已经变成了一个白胖胖的“大雪球”,抓起一条放在左手腕处,右手揪出一小截,搓成一个小圆球,这就是所谓的“汤圆”了。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大铁盘中整整齐齐地躺着一个个圆溜溜、白花花的汤圆,一眼望去,犹如一颗颗洁白无瑕的鹅卵石,好似散发着无尽的光芒……可仔细一瞧,有一个“异类”,它不是汤圆,而是一个“糖饼人”。转头一看,弟弟正咧着嘴,呲着牙偷乐着呢!“哈哈哈……”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笑声在空中徘徊着,仿佛传遍了每一个角落,使原本平淡的元宵节更增添几分乐趣。
“吨吨吨”汤圆们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水中游着,在锅中荡着……一点儿一点儿变透明,撒入些糖,一股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好像已经在口腔里回荡了……奶奶盛出一碗,却没给我们吃,而是径直走向了邻居家递上这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儿,邻居也递上了一大碗芝麻汤圆,以表谢意。
夜色已晚,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和甜腻软糯的汤圆心里甭提多美了!望向窗外,处处悬灯结彩,灯笼漫天,有的是用彩纸糊成的;有的青银色是玻璃的;有的通通是用珠子串成的……反正定会阖家团圆,处处都是一派温暖热闹的景象。
北宋东京节日习俗特点探析 篇11
【摘要】北宋东京作为都城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地位,其地流行的节日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各个地区的节日特点。开封(东京)作为北宋的都城,其节日更是丰富多彩,具有引领时代的特征。随着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使节日过得更加隆重、欢快,内容越来越多,全国性的民俗逐步形成,北宋节日形成了时序性,节日变地娱乐化,宗教性节日变地商业化,这些正是北宋东京节日最大的特点。
【关键词】北宋东京;节日习俗;节日文化
一、东京地区的节日数量之多,冠绝天下
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北宋时期盛行于东京地区的各种节日达到50多个,这些节日又分为圣节(皇帝与皇后的生日)、政治性节日、民俗节令性节日及宗教性节日等,如杨佳杰在《北宋东京节日研究》一文中对当时开封地区的节日及其数量做了详细的统计,以下为圣节的具体情况:
此外,政治性节日包括开基节、天庆节、天贶节、先天节、降圣节、天祺节、天应节、真元节、宁贶节、元成节、天符节;民俗节令性节日包括元旦、立春、人日、元宵、中和、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立秋、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除夕;宗教性节日包括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玉皇大帝生日、梓潼帝君生日、祠山张真君生日、花朝节、佛涅槃盛会、北极祐圣真君生日、东岳圣帝生日、浴佛节、结制日、崔府君生日、二郎神生日、盂兰盆节。据此可知北宋时期开封地区的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复杂,出现了具有政治性节日与节令性节日并重、民俗节日与宗教节日并存的特点。
二、北宋东京地区的节日习俗内涵丰富
内涵丰富体现在节日习俗来源的多元化与节日类型的复杂化。北宋时期东京地区的节日总体上数量众多,如此大量的节日从起源到形成都沿着不同的路径在发展,其习俗的来源各不相同,其中一部分节日习俗承继自前代,如春节放鞭炮、贴门神、饮屠苏酒、等都是在宋代以前就成型的习俗,而诸如挂年画、贴春联、互送拜帖等俗尚则从宋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节日习俗来源不同,其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与民俗民俗各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丰富春节的节日内涵。就节日类型的复杂性对节日文化内涵的影响而言,北宋东京地区也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北宋时期开封地区节日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民俗性节日,又有时令性节日;既有政治性节日,又有宗教性节日。各种不同类型的节日并存,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加之各种节日文化交叉发展、相互影响,使得节日文化发生较大变化,其内涵更加丰富。
三、北宋東京节日习俗贴近民众生活
随着东京城市人口的增加及民间文化的发展,许多原本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的节日习俗逐渐进入下层民众的生活,其节日习俗越来越多地受到民众生活习惯的影响。如元旦贴春联的习俗,原本起源于五代后蜀国的宫廷中,北宋统一四川后,这一习俗被带到开封,最初只是在宫廷及上流的文人雅士中间流行,后来逐渐向下层传播,到北宋中期已经普及到普通民众的元旦生活中,正如王安石诗中所描绘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况。不仅如此,在欢快的节日气氛的感染下,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京城官宦贵族们也在节日期间走出府邸,进入街市之间,与民众一起欢度佳节,从而出现了真正的与民同乐的盛况。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每逢元日、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户外后动集中的节日里,京城上流社会的人们都会外出寻乐,如正月初一夜,贵家女眷们出来纵情地观赏关赌的场景,有的还进到场子里面观看,或者进入街市饭店里吃喝。元宵灯会期间,东京的官宦们也会携带家眷混同在普通百姓中肆意游赏。
四、北宋东京节日习俗神秘色彩淡化,娱乐性增强
北宋时期是传统节俗从上层走向民间的重要时期,节日从神秘性走向娱乐性。宋代以前,大量的传统节日笼罩在神秘恐惧的氛围中,节日习俗都是围绕驱邪禳灾、消灾祈福的主题发展的,尤其在道教神鬼观念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的神秘色彩达到了顶点。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节日习俗自然也被神秘化,比如自古就有在春节期间鸣放爆竹的习俗,关于这种习俗的起源及用途,魏晋时期认为起源于人们辟邪的心理。但到了宋代,尤其是京城开封,鸣放炮仗已经成为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手段,其所谓驱鬼辟邪的功能已经被摒弃了。另如中秋节的祭月,开始变成赏月活动;元宵节的祭神灯火,演变为灯火艺术。在各种节日活动中,文化娱乐节目不断增加,如猜灯谜、闹春会、放风筝、拔河、射柳、斗草、走马、赏月、菊展等,节日内容日益丰富,喜庆气氛成为节日的基调,传统节日的神秘恐惧色彩被大大减弱了。总之,北宋时期开封的节日生活喜庆热闹,隋唐以前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恐惧心情一扫而空,代之以欢乐享受的心态,人们纷纷冲破各种禁忌,充分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
五、北宋东京节日习俗深受都市商品经济的影响北宋东京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受商品经济的影响,节日习俗中有大量的商业元素。翻阅《东京梦华录》中有关节日生活的内容,处处透露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而这正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东京城对节日习俗渗透的结果。北宋时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渐渐融为一体,城市商业也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初见端倪。城市中的商人与商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连以往的皇家禁地——皇宫四周都成了摆摊设点的闹市区。当时的东京城人口众多,规模宏大,是11世纪至12世纪初就已成为“世界最先进最繁荣最庞大的城市”。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汴京城内仅大型的酒店就有72家,其余被称为脚店的小型酒肆不下万家!饮食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汴京城商业的旺盛气象,而马行街的商铺、相国寺的市场、舟桥的夜市、潘楼街的桑家瓦子等都是其商业发达的标志性符号。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节日生活也充满了商业气息。
六、政治性节日大量出现
与前代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北宋时开封地区的节日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拥有大量由北宋统治者专门创设的所谓政治性节日。当时的政治性节日主要包括为皇帝太后的庆生的圣节及在宋真宗、徽宗时期为粉饰太平而大量设立的一批特殊节日。这些节日加起来超过了20种,占整个北宋都城节日总数的40%以上。为最高统治者庆生而设的圣节在唐代就有,但并未真正普及开来,进入宋代以后,将皇帝及在政治性有重要影响的太后生日立为圣节已成为传统,逐渐建立了一整套仪式及庆祝活动,并形成稳定的节假制度。另外,受道教天帝观念的影响及在统治者粉饰太平盛世心理的驱动下,在北宋前期及后期曾大量设立为庆祝所谓祥瑞天降现象的节日。无论是圣节还是庆瑞之节,对于京城的官员与民众而言,都是欢快与幸福的,届时朝廷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给京城百姓赏赐饭食及钱物。当然这些出于特殊目的而设立的政治性节日不可能流传到后世,其中大部分随着北宋政权的覆亡而消失了。
结论
北宋时期开封地区的节日及其习俗具备数量众多、内涵丰富、贴近民众生活、神秘色彩淡化、商品化程度高、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政治性节日等特点。这些特点既与整个传统社会的节日文化相符合,又有其独特性,流行于当时及后世的这些节日习俗对今天开封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宋】陈元靓.岁时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孟元老著,高嘉敏編著.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3]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开封地方史志编委员会编.开封民俗[M].开封:开封地方史志编委会,1987
[5]程国锋.《东京梦华录》当前研究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
[6]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3
[7]史冷哥.宋朝皇帝对官员的节日物质赏赐[J].河北大学学报,2012(3)
[8]毛现华.宋代节日生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杨静静,1991年生,女,汉族,河南大学学科教学(历史)硕士。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 篇12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时每年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每年的岁尾年初,古代先民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后,便要用他们农猎的获物,来祭祀众神和他们的祖先,以感谢大自然所给的恩赐。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的一年来临。在农村,春节的氛围更加浓烈,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立足于江西农村的实际,以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为个案,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春节习俗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江西虬津镇红桥村的春节习俗
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原云源村)坐落永修县西南的修河边,共有村民73户,188人。其中张姓12户、周姓4户、苏姓4户、江姓53户;红桥村是以江姓人口为主,占全村73户中的72.57%。江姓万派公于南宋末年从林塘迁至虬津镇红桥村,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但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春节习俗。
从过年的时间来看,虬津镇红桥村江姓过年的日子与众不同。如腊月为大月,则农历腊月29过年;如腊月为小月,则农历腊月28过年。另外,虬津镇红桥村江姓同一日过年的时间不同。相传江姓迁至红桥村后,育有三子,三子分家后均请长辈到家中过年;为了孝敬老人,三子将过年的时间错开,长子早上过年、次子中午过年、三子晚上过年。此传统风俗一直保留至今。
从过年的内容看,首先是对祖先的敬仰。过年前均要祭祀祖先称添斋饭。祭品(斋饭)中必须要有三牲(猪头称猪首、鲤鱼称摆尾子、鸡称凤凰);每年正月初七,红桥村江姓要举行拜谱仪式,将江氏家谱请出,秉烛、敬香、膜拜、放鞭炮;正月十二接太公牌位到江西,九江地区的江氏九腦十八村轮流供奉,每村轮流供奉一年,因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中间,每年南北接太公牌位均要经过虬津镇,每年正月十二这天虬津镇江姓,均会准备八面彩旗、鞭炮,敲锣打鼓接太公。其次是对当年过世先人的孝敬。年内家中有老人过世的,腊月23家中要设孝堂,孝子在堂屋将孝堂布置好,把灵牌屋放在孝堂内。腊月24,孝子进入孝堂(正月初三以后才能离开),每天要敬香,点长明灯。正月初一,同村人每户会带一封爆竹给亡灵拜年,正月初三上午,所有的亲戚前来拜亡灵,正月初四孝子出孝堂回拜四方亲戚。亡灵的孝堂和灵牌一直放到农历二月花朝(二月十五)才到亡灵坟前烧掉。
从过年的禁忌看,一是贴对联。过去要在傍晚贴,不能说贴对联,而要讲沾对联。二是封开门。过年(除夕)晚12点前要打封鞭炮封门,封门后直到初一早上才能开门(称开天门),开门后放封鞭炮则不能关门,直到晚上才关门。三是添斋饭。长子早上过年前添斋饭的时间要在寅卯时(4-6点),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外姓及出嫁的女子均要避讳。中午、晚上过年的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则不用避讳。四是吃素食。大年初一早上第一餐不能吃荤腥,必须吃斋(全素食),一般吃青菜、豆腐、菜柳等,表示逢春,一年到头清清洁洁,以示吉利。中午、晚餐则可吃荤腥。五是语言禁忌。旧时春节期间,虬津镇红桥村江姓有不少语言禁忌,如猪头称猪首、猪舌头称赚头、猪耳朵称顺风、猪肠称猪顺子、猪血称猪旺子、猪骨头称元宝;吃肉称吃大菜、吃鱼称吃摆尾子、吃鸡称吃凤凰;衣服破了只能讲发了,打破了碗也只能讲发了;走路时不能讲走快点,只能说走起些。
从过年的娱乐看,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为玩龙灯和看丫丫戏。玩龙灯是在正月初八起灯,开始在外村玩龙灯,十五在本村玩,正月十六下龙灯。龙灯舞到每户,每户要有一定的迎接仪式。旧时,一般是每户要送一块红布、一些米花糖,放鞭炮;现在一般送一条烟,放鞭炮,有的放三封鞭炮(接龙灯、操龙灯、送龙灯),有的则更多(喝彩就要放封鞭炮)。有时二月花朝会花钱唱戏。丫丫戏名称的由来,传说纷纭,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原来剧中的女角全由男孩扮演,男扮女装,头上都扎着两个丫丫形的小发髻,身着颜色艳丽的戏服,非常具有娱乐性。如今,女角虽然不再由男孩扮演,但是标志性的丫丫形发髻却流传了下来。新年里,在虬津镇红桥村江氏祖堂搭台演出一场精彩的丫丫戏,丰富和活跃春节农民朋友的节日生活。
二、红桥村年俗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虬津镇红桥农村习俗自然也随之改变。首先,注重家庭团聚。村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来做一些敬拜神的活动,但更加注重人本身心理或气氛。也就是说村民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气氛,少了很多神话传说,增加了“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如何舒适的过年。第二,创业是最关注的话题。2009年春节,永修县城乡土地充满了农民工回家过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人群比前几年出现拥挤,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失业农民工返乡。现在当他们见面时,听到最多的是“今年还出去吗?打算去哪里赚钱?”春节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去或留,农民工成为最关注的话题。再次,越来越少的人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然很重视的年俗。近年来,村民们守岁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或看电视,或睡觉,打牌,上网,几乎没有人静下心来守岁。虽然很多现代人将“网上守岁”、“打牌守岁”等都归于守岁,然而守岁净化心灵、让灵魂通过安静“回家”的作用似乎正在消逝。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法避免变迁浪潮的冲刷。现在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热衷于过各种外来洋节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奥格本认为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的制度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发生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人们不仅鼓起了钱袋,同时思想也得到解放,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品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思想解放也逐渐打破一些古老的习俗,为春节活动的多样性创造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意吃穿,更多地追求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及旅游爬山中所蕴涵的精神享受。其次是环境的变化。克莱德.M.伍兹则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流动,现代交通的发展,大众媒体的沟通,各种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碰撞,互相取代、相互同化。第三是外部力量的冲击。随着中国开放深度的发展,西方国家借助跨国产品、新型的电子媒体工具、广告、流行歌曲、网络小说、影像等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外部力量的潜移默化,使得人们重新塑造社会态度。受上述三者的影响,如今江西乡村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从年俗演变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其传统文化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团圆”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导致舞龙、舞狮、踩高跷、跳傩舞、玩龙灯和演丫丫戏等传统娱乐方式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逐渐面临失传。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这些特传统色文化很值得继承。因此,不少专家都建议,把传统的娱乐方式进行创新,一来可使得年味更浓,不至于消失;二来也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此同时,一些村民认为精神需要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传统年俗慢慢延续开来。例如,接太公活动逐渐上升。在江西永修县虬津,武宁县泉口、鲁溪、清江等乡镇流传着“接太公”的习俗。今年春节期间,当地村民以姓氏家族为单位,把本族供奉的太公塑像抬出来,每个家庭敬拜祖先的塑像,祈祷丰收、家庭和谐、健康平安。
春节习俗的演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异化。例如,倒贴“福”字现象。在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块垒砌的稻仓上,另一个地方是在卧室内的柜子上。至于房屋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冯骥才认为,民俗讲求规范。该轻松处便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应当讲究,也应当恪守。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合理性,而且它又表现出一种文化的高贵和尊严。
【传统节日的习俗作文】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作文08-17
清明节传统节日习俗【作文】08-26
传统节日习俗07-08
闽南传统节日习俗09-21
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09-13
节日习俗作文06-01
家乡的传统节日作文06-21
【精品】节日习俗作文08-03
清明节习俗节日作文12-09
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作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