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2024-08-03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精选10篇)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1

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努力认真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稳健有序开展。现作以下安排:

一、2012年的工作目标要求和指导思想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工作安排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按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督导各单位对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二)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行电子录入,且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

食、运动、心里等健康指导,并做好资料汇总和信息上报。

(三)老年人保健,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四次的随访和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护和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教育指导,尤其是老年人辅助检查工作,今年至少完成95%以上,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特困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健康体检工作顺利进行。加强体检宣传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四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情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五)与计免科、流病科、健康教育科共同协作,认真完成计划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三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任务。

三、几点要求

1,认真学习,全面掌握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为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提供扎实的基

础工作。

2,提高认识,认真负责,各科室要充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负责做到各施其职,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2

在江东区卫生局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自2005年1月,全区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建立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并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讨。

1 将项目管理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1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符合“项目”概念

在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中,“项目”是一个专业术语。要引入项目管理模式,首先要研究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是否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美国学者R.J.格雷厄姆[1]认为:项目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资源组合;它是一项独特的工作努力,即按某种规范及应用标准导入或生产某种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这些工作努力应当在限定的时间、规定的成本费用、一定的人力资源等项目参数内完成。也有学者认为,项目是由一些独特的、复杂的和相关的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序列,它有一个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在预算之内及根据规范完成的目的或目标。就项目定义的内涵来讲,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也符合这一概念。

1.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特点与项目管理相匹配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办法。通过对照项目管理的特点,同样可以看出,这些特点也都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管理的典型特点。

1.2.1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任务同样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都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需要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存在技术、成本、进度等严格的约束条件等。

1.2.2 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

社区卫生服务许多项目任务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如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慢性病社区干预、残疾人社区康复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1.2.3 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

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贯穿于各组织部门,需要不同部门迅速、适当地反应,但传统的职能组织通常满足不了横向协调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组织围绕专一任务进行决策和运作,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亦是如此。

1.2.4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的主要原理之一是把时间有限和预算有限的事业委托给一个人,即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能够了解利用和管理项目的技术逻辑方面的复杂性,必须能够综合各种不同专业观点来考虑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中,同样也具有担任这一职责的人员。

2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办法,而是从制度层面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2.1 建立项目式组织结构

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中难于处理的问题往往不是上下级的问题,而是与技术指导部门的关系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建立了基于项目负责人的矩阵式社区卫生管理模型(见图1)。其中技术指导机构致力于日常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指导,保证项目在预定的目标上执行,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致力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与日常管理。

基于项目负责人制的矩阵式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可以发挥项目技术指导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自的优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全科团队的形式,将项目任务以属地管理形式进行实施,它最大的缺点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达到项目完成的整体最优。所以,把项目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区疾控中心等技术指导部门主动配合项目的实施,担任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的职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执行任务。

2.2 启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运行模式

项目管理的进程分为4大过程:(1)项目的初始过程。包括初步确定项目组成人员,确定项目界限,初步确定项目计划;(2)项目计划过程。包括确认项目流程,确认项目详细计划,计划评审及批准等;(3)项目执行和控制过程。包括执行项目计划,管理项目,控制项目计划及完成情况,项目进程评审等;(4)项目结束过程。包括项目完成总结,项目绩效评估等。

以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为例:

初始阶段:(1)初步确定慢性病管理的参与人员,任命项目负责人并授予足够权利,明确责任;(2)选择和确定适于社区开展的主要慢性病管理种类;(3)初步确定社区慢性病管理计划,估算所需条件和经费。

计划阶段:(1)展开本底调查,确定项目服务对象;(2)制定规范性技术支持文本,确保项目质量;(3)开展技术培训,提升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4)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人员分工、执行进度、阶段目标;(5)上报计划,修订计划,确定计划。

执行和控制阶段:(1)执行项目计划:贯彻该项目各项具体要求。(2)管理项目:协调慢病管理中的各种矛盾,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3)控制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及时纠正工作偏差。

结束阶段:(1)完成项目总结,项目文档整理、保存;(2)请第三方考评专家组进行项目完成情况评估;(3)及时总结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4)依据项目完成情况,核拨慢病管理项目经费。

2.3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社区卫生工作的一些特点和具体情况,要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上应建立优化运作、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其中主要是绩效机制和预警机制),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不断适应卫生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3.1 建立社区卫生绩效评价的运作机制

2.3.1. 1 建立准确、有效和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必须与《国务院关于发展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相符,采用投入一服务一效益的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体系[2]包括:(1)投入情况;(2)服务的组织和管理;(3)人力资源;(4)服务内容和特征情况;(5)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6)服务的效果和效益情况;(7)服务的费用等。根据指标体系的内容折算成相应的分值,然后根据不同内容、等级,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工作业绩综合分指标。年初下达指标,年终给予考核。对完成年度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优秀的项目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

2.3.1. 2 加强并规范绩效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社区卫生经费下拨与项目执行情况挂钩,每年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按项目要求认真评估。(2)将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考核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作为晋级、晋升标准。使项目负责人与执行人认识到项目的重要性,从人事制度上保证项目人员按要求认真实施社区卫生项目,并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可以采取阶段检查与年终验收相结合的形式。一是在项目执行的几个关键时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年终验收,对提高或超额完成项目指标者应给予表彰和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或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予通过,并停止拨付经费。(4)建立经费制约制度。可以采取分阶段拨付补助经费的形式。比如在初期先拨付30%的经费,在项目正常执行的情况下,中期再拨付40%,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的30%。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未按项目要求执行时即可停止拨付经费,直至追回原来拨付的全部经费。(5)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管理队伍,及时跟踪项目执行情况,并适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2 建立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预警机制。

建立项目预警指标体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由于项目操作安全预警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因此,预警指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类反映项目整体可行性操作的指标,另一类反映各子系统可行性操作的指标。各指标应满足敏感性、独立性、可测性等要求。同时考虑到预警的连续性、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以适应预警的要求。

3 应用项目管理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意义

项目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把项目的管理内容细化为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沟通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这些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非常需要引入或强化的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活动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1 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社区卫生的任务估算、分配、人员组合等工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安排。在进度计划上,项目负责人确定关键任务与关键路径,定期对项目实施质量进行监控,确保项目任务进度。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来要求,项目任务完成后,各阶段产生的数据及文档非常完整,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基础数据的积累与运用。

3.2 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信息沟通

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进程中的信息收集、积累和交流以及责任团队间信息的沟通,也便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技术指导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

3.3 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政府经费的使用效益

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经费拨付模式,各中心不论服务质量高低,群众是否满意,在资金补贴上基本没有明显差异。政府贴了钱,但是居民真正得到多少实惠却很难说。而在项目管理模式中,由于强化了绩效管理,建立经费制约制度,将下拨的公共卫生经费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完成情况挂钩,促使各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提升项目完成水平。

4 结语

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加强政府资金效益评估和绩效管理,是当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上的合理应用,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效果,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毕星,瞿丽.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3

【关键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管理;北京市某区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补助资金。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则是落实此项惠民政策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 合理确定各项服务补助标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在绩效考核后安排和拨付资金。虽然财政和卫生部门在资金的管理、项目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也存在着项目成本测算不科学、会计核算不严谨、财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障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一、北京市某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1.经费来源

公共卫生资金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承担对全国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的防治经费,以及对一些特定卫生问题、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公共卫生费用;二是市级资金,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承担不同比例的公共卫生费用;三是区县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负担部分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和运行经费。2014年国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原30元提高至35元。主要用于部分项目覆盖人群、服务类别、服务内容的调整。北京市某区由于经济实力较强,2014年补助标准为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辖区补助标准人均8元,购买服务运行模式辖区补助标准人均45元,按照辖区人口374.5万人计算,补助金额为10825.20万元。全部资金来源于区县政府资金。

2.成本补偿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种补偿方式,一种以项目耗材消耗作为成本测算依据进行补偿,一种以收费价格作为成本测算依据进行补偿。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财政部门已负担了全部人员费用和机构运行的公用定额支出,所以采用仅给付耗材成本的补偿方式;购买服务运行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财政不完全负担人员及公用定额支出,所以采用购买服务的补偿方式,以《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98版)为依据测算补偿金额。根据11项国家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43个服务内容分别进行计算。

3.经费分配

卫生部门通过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综合考核与专业考核相结合进行“12+1”频次的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经费。2014年国家基本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分配包含两个部分内容:

(1)根据工作当量分配

根据工作当量分配金额占前三位的项目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这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居民对相应服务项目的认知程度以及项目在医生的日常工作中便于开展都有不分重要的关系。排名最后的为中医藥健康管理,该项目为2013年国家新增项目。统一项目服务标准、成本测算、信息系统升级对该项目工作的年度开展都有所影响。

①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出现非均等化的现象。该模式的分配不能完全体现工作的完成情况。第一,该模式受成本补偿因素的影响较大,成本补偿高的项目在分配金额中所占比例也高。第二,由于有些工作的开展没有耗材支出,故在分配中没有体现。第三,部分农村地区受拆迁的影响,随着服务人口的减少服务当量的提供也相应减少。

②购买服务运行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出现非均等化的现象更加严重。第一,该模式的资金分配基本能够体现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第二,由于该模式的财政投入与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存在差距,仍然存在绩效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的现象,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更愿意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第三,领导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2)根据考核结果分配

卫生部门综合日常考核(30%)及年终考核(70%)成绩进行年终奖励分配。这一方式避免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考核前突击完成工作,不能实现工作常态管理的问题。不同运行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终奖励明细表,如表1所示。奖励分为优秀(≥95分)、良好( ≥ 85分且<95分)、及格( ≥ 80分且<85分)和不及格( <80分)四个档次。连续两年考核不及格将退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补偿不科学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是一种成本性补偿资金,资金量的多少与提供服务量的多少是相一致的。以北京市98年制定的医疗收费价格作为成本补偿的依据,已严重背离了现在的市场规律,不能科学的反应提供服务的价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补偿应包含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公用经费三部分,缺一不可。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社區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许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由于没有耗材支出故没有得到相应公用支出补偿。同时也会给财政部门造成错觉,认为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只需要物资消耗,从而影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政策的制定。

2.项目管理不规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按照项目管理规范进一步细化项目实施方案,层层分解指标,整合项目资源,落实具体任务,从而使目标人群真正受益。项目工作开展只重表面形式,服务虚化,未形成日常管理机制,总是在年底绩效考核前突击完成任务。作为项目管理重要一环的资金管理也没有真正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3.经费拨付不及时

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的基本保障。财政部门每年项目经费拨付要在年终绩效考核后,经费拨付进度与日常工作开展出现脱节现象。造成财务核算不能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检查时,都需要重新进行数据调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

4.会计核算不严谨

在人员支出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后仍列支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无关的各类津贴、补贴;在耗材支出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耗材支出与实际规范化管理人群使用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公用支出方面,摊销不合理,没有制定科学的分摊比例。单项资金支出公用金额较大,无法判断支出与项目的相关性。

5.财务监管不到位

在项目资金管理中,财务管理角色被弱化,许多单位把项目资金管理当作是业务部门的工作,把财务管理完全隔离在业务管理之外,造成了财务管理在项目中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发挥财务决策、监督、控制职能。

6.社会效果不明显

社区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知晓率不高,即使已享受了其中的某项免费服务项目,但也未能与国家为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联系起来,大部分居民并不清楚自己应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标准。

三、对策建议

1.科学测算成本,保障补偿机制

卫生部门每年应结合覆盖人群、服务类别、服务内容的调整,对每一个项目动作当量值进行调整,同时对每当量值所消耗的人力成本、公用支出以及耗材支出根据最新的人事工资政策和物价指数的调整进行精细化的测算,以确保成本补偿的科学性。做到“与时俱进”,并及时将测算结果反馈至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于各项工作开展。同时通过科学的成本测算,对财政部门制定更加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业体系发展的补偿机制提供准确的依据。

2.规范项目管理,强化资金引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辖区人口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达标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计划,分解到部门和个人,落实责任制。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日常管理机制,将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使项目管理常态化。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对于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重点工作以及全区的亮点工作适当提高当量值,通过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最终使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

3.加快拨款速度,提高资金效率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采取“先预拨、后结算”或“季度预拨”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尤其是对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少拨款中间环节,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以确保各项目工作按进度开展,按进度结算。同时便于财务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账务处理,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4.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精准信息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对项目设置明细账核算, 做到项目资金来源清楚,去向明确, 使用明白,及时提供精准的会计信息, 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不得支出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无关的各种津贴、补贴;耗材支出应符合项目管理人群的要求;公用支出应采用阶梯分摊法,首先根据工作当量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支出中分摊,第二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当量值所占比例进行二次分摊,保证公用支出与项目的相关性;严格按照基层医疗卫生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通过耗材支出、公用支出、人员支出分层次的会计核算,使经费使用在财务报表上有一个完整的,更贴近于实际工作的呈现。

5.强化财务监管,确保全程控制

财务人员要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和控制。树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管理地位,不能只是承担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工作,还应了解具体的业务规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做到事前积极参与、事中监督到位、事后及时结算。

6.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参与意识

卫生部门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渠道;通过健康教育讲座、上门面对面随访、义诊、发放各种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社区居民知晓并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免费政策,促使广大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自觉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让全区居民都能充分地、平等地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的关怀。

参考文献:

[1]陈文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3(20).

[2]姜颖颖.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雷丽琴.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3).

[4]于梅,于润吉.对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进度太慢的分析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8(1).

[5]王永新,郑凤春,刘妍苏,王敏,于润吉.规范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管理行为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C].中国卫生经济,2014(9).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4

一、工作总结

为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和任务落实,加快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县卫生局、财政局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的安排,县卫生局、财政局联合组织考核组对全县9个镇卫生院、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了3次现场考核;考核后县卫生局、财政局将考核结果进行了全县通报,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拨付挂钩,考核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全额拨付;80(含80分)-90分之间的,拨付70%;60(含60分)-80分之间的,拨付50%;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不予拨付;

为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保障项目运行质量,2014年在卫生局东附楼会议室举办了4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班。参加此次培训的有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副院长、资料管理员、从事妇幼工作的工作人员,县疾控中心从事慢性病、健康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等,共计220余人。培训内容涉及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卫生协管、中医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广大项目管理和具体操作人员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对下一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截止2013年10月31日,健康档案数35.84万份,电子健康档案33.79万份,规范管理老年人2.90万人,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05万人,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4175人,规范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985人。

二、工作计划

1、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及时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2、加强业务指导,完善考核制度。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相应项目的培训指导工作,特别是对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快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做到管理模式统一,考评模式统一。协调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加强交流和学习,把科学的方法推广到其他卫生院,达到共同提高和统一模式的目的。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按季度进行绩效考核。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篇5

根据*******联合印发《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以及项目办的要求,从今年起,到2011年,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得到普及。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乡根据各项任务的实施方案制定计划如下: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

2、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3、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4、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5、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6、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7、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8、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6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按照县局和卫生院要求,为辖区内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负责填写健康建档个人基本信息,上报卫生院录入合格的电子档案,协助乡镇卫生院进行健康体检。

2、定期对建档人群的健康信息及时补充、完善及更新,每年对重点人群随访不少于4次,每次随访的内容记录要详细。

3、在患者就诊、复诊时,由乡医负责更新健康档案,并上报卫生院予以保管。

(二)健康教育

1、在提供门诊、访视、随访等医疗卫生服务时,针对重点人群结合本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对象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病危害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

2、每年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3、村卫生室按照标准不少于1个宣传栏,每2个月至少更新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4、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健康咨询活动;

5、每2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三)预防接种

1、做好适龄儿童的摸底统计及相关工作;

2、协助乡镇卫生院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相关要求;

3、送达预防接种通知单及接种信息统计报表;

4、做好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收集汇总疫苗的接种有关数据,上报乡镇卫生院。

(四)传染病防治

1、协助上级部门进行疫情监测;

2、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负责本辖区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并确保数据安全;

3、协助上级部门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和处理;

4、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

(五)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认真摸清0-6岁儿童底子,建立好管理档案;

2、通知辖区内适龄儿童按时接受健康管理。

3、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在卫生院的指导下,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和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卫生院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六)孕产妇保健

1、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孕产妇的登记管理工作,按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通知辖区内孕产妇按时接受健康管理。

(七)老年人保健

1、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有关情况,建立健康指导,实行动态管理;

2、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每年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1次健康管理服务,并按照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做好体检表的填写、更新。

(八)慢性病管理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首诊测量血压;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就诊登记,登记内容要完整、清楚和准确;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季度定期随访监测、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不少于1次(每年不少于4次),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归档;

2、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季度定期随访监测、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不少于1次(每年不少于4次),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归档。

(九)重性精神病管理

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不少于4次)。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7

1 项目情况

1.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1.1.1 健康教育, 村民可得到健康咨询, 每年每户家庭至少可获得4份卫生科普宣传资料, 村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年至少更新4次。

1.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防控措施。

1.1.3 重大传染病防治, 感染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后的主要检查与正规治疗。

1.1.4 妇女卫生保健, 已婚育龄妇女每两年可接受1次常见妇女病检查, 孕妇可接受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

1.1.5 儿童卫生保健, 适龄儿童可注射7种一类免费疫苗, 0~3岁儿童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 4~7岁儿童每年接受1次健康体检。

1.1.6 慢性病人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 免费测血压等常规性体检项目, 高血压等5种慢性病病人可获得咨询和治疗指导, 老人和困难群体可获得社区医生上门访视、跟踪服务等。

1.1.7 卫生监督监测。

1.1.8 其它, 符合政策规定的其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1.2 经费保障

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的保障机制, 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 主要用于乡 (镇) 、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 其中用于村级补助经费不低于30%。

1.3 考核评估

制定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体系, 将服务到位、资金配套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2 管理模式

2.1 强化领导, 政策到位

项目实施以来,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意见》, 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乡镇年度卫生工作目标。区卫生局明确了区级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职能, 落实了镇级服务机构的工作责任和项目任务, 确保项目工作领导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省定标准, 将区级配套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并建立财政专户, 封闭运行, 确保专款专用。

2.2 以社区服务为重点,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手册运行体系

按照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评估细则》, 突出基本公共卫生、重点人群和基本卫生安全保障三大服务内容, 建立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月报制度。本着科学协调、便于操作、同项工作执行较高标准的原则, 疾控、监督、妇幼、精防等制订了镇、村两级社区卫生机构《镇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及资料建设细则》和《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细则及资料手册》, 对镇、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相对详实的执行方案, 统一镇、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台帐, 细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内容, 镇卫生院完全按照省考评细则163条的内容收集平时工作资料, 村卫生室每做一项工作及时在《手册》中进行反映, 使镇、村两级项目实施情况记载全面、数据详实、资料完整, 促进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各项目标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实施。

2.3 以信息管理为基础, 建立公共卫生档案资料管理体系

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告网络, 制定《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告实施细则》、《公共卫生服务月报流程图》。明确区直各部门之间、区与镇之间以及各专业间等信息收集报告的职责、程序和标准, 在村级增加了公共卫生月报内容, 形成完善的三级报告体系。坚持把“月报表”作为考核项目实施工作进展和质量的切入点, 通过报表掌握任务完成情况, 从上报数据核查原始记录、开展现场考核, 把报告完成率和数据相符率作为记分依据, 列入年度工作综合评估, 确保项目信息报告的通畅性、及时性、真实性。

2.4 以绩效考核为手段, 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把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列入全区卫生机构综合目标考核, 制订《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评细则》, 健全跟踪督查、考核评估制度。落实区级职能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责任, 按照时序进度, 定期、不定期组织考查, 通过平时专项考核与年终综合考评, 评定工作实绩。并把月报数据与资料收集的相符性和工作完成的进度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 突出相符率和完成率两个指标, 真正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做细做实。严格经费浮动发放。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工作实际, 制订了《关于规范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考核发放和财务管理的通知》,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行项目管理。按财政补助总额, 镇级占70%、村级占30%, 细化各专业工作的经费比例, 根据工作总量、服务内容、工作质量和考核结果, 实行全额浮动发放, 考核的分值是经费下拔的主要依据。同时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实行跟踪督查和财务审计, 并予以公示, 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镇对村的考核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3 效果分析

3.1 三级公共卫生网络进一步强化, 农村公共卫生整体活力得到加强

通过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有效地整合了卫生资源, 把公共卫生工作的管理能力和实施水平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项目工作涵盖了公共卫生各个专业, 涉及到所有防保职能部门, 需要部门之间、区镇之间协调配合, 通力协作。在实施过程中, 区直各业务指导单位围绕163条细则制定年度工作任务, 疾控、监督、妇幼、精防等部门横向联合, 纵向推进, 加强各项业务工作的指导, 推进了项目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建设, 宏观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区政府专题下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 加强培训,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爆发疫情得到有效处置, 传染病发病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1%。

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实行目标管理, 规范运行, 严格考核, 经费按绩效发放, 镇、村两级思路清晰, 内容清楚, 要求具体。以项目工作为平台, 儿童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等重点专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村级流动儿童管理率和结核病人治管率已分别达98%和95%以上, 艾滋病防治工作通过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强化宣传与行为干预, 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通过加强项目工作台帐的建设与管理, 镇、村两级基础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集中反映了工作的真实性, 体现了月报数据的可溯源性, 尤其是村级台帐从无到有, 从估计加大概到真实可信, 从零散到系统, 彻底改变了以往只重过程偏废台帐的村级资料“无痕迹”现象。

3.3 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得到提升

通过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的力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强化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建设, 已建成村级宣传栏264个;区卫生局投入10万元, 编印《农民健康教育读本》10万册, 免费发放到农户家庭;在全区制作艾滋病防治大型广告宣传牌25块, 每个村均制作了5条以上艾滋病墙体宣传标语;在区电视台开设《每周话健康》专题栏目, 组织成立11个卫生支农小分队, 常年深入镇村和农户, 开展免费诊疗、健康咨询和知识讲座,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增强了居民的健康意识, 提高了健康行为形成率。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重点人群得到了有效管理。试行高血压病人规则治管, 规范管理率达98%;对55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和758名癌前疾病患者实施跟踪干预, 干预管理率达95.8%;对1.96万名5种慢病患者进行动态管理, 跟踪管理率达95%以上;动态跟踪重点服务人群, 共为13.12万名50岁以上农村人口和50岁以下的慢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 重点人群建档率达93.8%, 并以规则治管为目标, 以双向转诊制度为核心, 建立主动发现、信息共享、随访管理机制, 控制慢病对群众健康的危害, 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精神病人的监护和治管, 为4 700余名各类精神病人建立卡片、实行长期监管, 每年坚持对3年内住院病人回访两次, 促进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落实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措施, 系统管理率分别达90%和98%, 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实行政府购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仅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探索卫生防病新途径的重要举措[2], 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服务经费与工作量不相适应, 村级获得的补助偏少;非农业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也没有列入补助范围;考评细则中有些项目要求与工作现状不相适应;镇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等。这些问题有待政策上进一步的扶持和业务技术上的商榷。

摘要:2006年江苏省实施政府购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盐都区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手册体系、资料建设管理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三大体系, 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章也微.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3 (1) :61-64.

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计划管理;进度监测

电力工程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是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大力进行改革,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方法都在实践探索中得到了进步与改善,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这对于消除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诸多管理弊端有积极意义。不过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像输变电工程这种项目在科学管理与计划管理方面还留有不少缺漏,对于做好项目进度、造价、质量管理有一定阻碍,因此深入研究并探讨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是促进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举措。

1.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

(1)定义

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实则是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管理,是相关单位进行生产活动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指导与依据,从建设单位出具图纸、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准备开始,直到最后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都离不开项目计划管理,其对于控制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成本有重要作用。项目计划即进度计划,是工程项目每项施工活动开始及结束时间的具体化与科学化,在明确项目工程施工总目标的前提下,将大目标根据施工情况合理安排为小进度目标,构成总体进度计划,并对各个施工环节做时间评估等,以指导现场施工与工期计划安排。

(2)特点

输变电工程计划管理具有全面性、层次性与严肃性三大典型特点。全面性是指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好涵盖工程项目施工进程的方方面面,包含所有施工事项,并为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施工进度跟踪控制提供指导与依据;层次性是指不同管理层次机构要编制不同的进度计划,比如建设方提供图纸以及策划性进度计划,承包方提供总体性进度指导计划,分包方则提供具体控制性施工进度安排计划;严肃性是指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要经过转业的评审及审批才能够形成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基准计划,只有保证计划本身的严肃性与科学性,才能够真正为进度控制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纠纷施工进度偏差。

2.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问题分析

(1)忽视建设客观规律

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中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如若忽视内在建设规律将会导致诸多问题,计划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关系到进度控制的质量与效果。输变电工程不同于普通建筑工程,本身投资大、工期时间长、技术复杂、涉及干扰因素多,在进度计划编制时就要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且要高度重视有关政策性、程序性、规定性等要求,从而进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供保障,才能够最终确保各项施工进度计划执行的有效性,才可更好的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2)进度控制手段落后

目前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进度控制手段对比控制要求来看还有诸多不足。考虑到电力建设工程在设备、机械、材料、人力、图纸等资源供应方面的紧张局势以及市场价格、政府政策波动性较大,原有的单纯的基于施工合同的进度控制手段已无法满足目标要求,计划更新周期的缩短、网络计划与实际施工现场的脱节等都意味着要变更进度控制手段,从而加强对资源、风险、合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从而为进度计划执行的可靠性、主动性提供保障。

(3)造价与进度控制缺乏统筹

输变电工程进度控制与造价控制关系密不可分,在进行进度计划管理与控制的同时还要统筹考虑造价方面的控制管理,要基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作为调整与应对。实际控制工作中,在某一施工阶段往往存在某一因素强势性压倒另一因素的情况,缺乏决策上的统筹考虑无疑无法及时做到协调,同时正由于缺乏造价与进度统筹控制的相应手段,不利于施工科学决策,对施工效益、质量、成本进度控制都有负面影响。

3.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对策

(1)进度计划的科学编制

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面要围绕建设方、承包方、分包方所提供的各类进度计划进行全新编制,新进度计划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因素,保证自身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可靠性。对于工期控制较紧的施工项目,要明确进度控制计划的合理性及执行举措的有效性,考虑到电力工程本身需要诸多建设单位与部门积极参与,在计划编制时要考虑到部门之间衔接、协调等工作影响,合理妥善安排进度,针对整个项目从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做计划安排。比如在实际施工中,综合进度计划可将项目本身分为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单位并进行编号管理,按照单位之间逻辑关系进行计划排序,明确不同计划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在结算确定单位项目所需时间并确定最终工资。如若项目总工期无法满足计划工期要求,可遵循最小费用原则调整单项工期以满足进度计划安排。

(2)进度计划监测

在制定了科学的进度计划之后,对于计划的监督与执行要严格落实,督促各部门、各建设单位如期完成。监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监控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跟踪工程施工进展,也是为了协调工程行进目标及所需时间,积累管理实践经验。实际监测工作中,要定期对工程进度、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与总结,及时发展各类问题,通过与原有计划的对比做好进度纠偏工作,从而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

(3)统筹造价与进度控制

在进行进度计划监测的同时要根据施工实际进展资料完成网络计划参数的计算、修正与编排,协调单位工期与工程竣工工期的进度安排,通过追踪有偏差的施工线路发现延误根源,并及时予以改善弥补,配合各类管理手段与技术方法做好进度控制。与此同时,同期的造价成本控制要从预算评估、编制及执行等方面入手,与进度控制同时进行,控制工程总花费,避免突破预算限额,达到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成本、提升施工效益与投资效果等目的。要注意,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对进度计划、造价控制计划做协调统筹,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力求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項目管理,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最终控制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成效关系到工程本身进度、质量、成本、效益等多个目标的实现,要深入探究干扰项目计划管理的诸多因素及时予以排除、改善,从而为输变电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钟芬芳.输变电工程项目计划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23):334.

[2]林泽祥.关于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与工作协调的探讨[J].大科技,2013(8):94-95.

[3]朱江利.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控制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390.

[4]庞观如.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8):152-153.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工作,根据福建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监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补充通知》文件精神,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责任,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建档档案要及时更新吗,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

(二)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建档问题等内容,想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驾驭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三)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性宗和征出血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德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四)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忽然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五)儿童保健

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3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至少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六)孕产妇保健

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七)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的指导,自救等健康指导和干预。

(八)慢性病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九)重性精神病管理

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一是调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明确院长负责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召开乡村医生动员会议,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掌握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三是要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横幅做好健康教育只是宣传,营照浓厚的实施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长期性德工作任务,涉及到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我院根据本乡实际情况,确定农村责任乡村医生人员,按照3000人服务人口比例,确定责任医生,做好九项基本卫生服务各类人群的统计,先从65岁以上老年人做起,其次为0-36个月儿童,孕产妇有产科负责,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重性精神病有防保科负责,一句“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原则,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乡村医生例会制度,听取各村(社区)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各村医生要充分认识加强

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各施其职、把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落实到实处。卫生院要充分发挥卫生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定期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确保取得成效。

卫生管理项目计划书 篇10

为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促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城乡差距,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的通知》、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的通知>的通知》精神和《威远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要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三类九项:

(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

(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服务;孕产妇保健服务;老年人保健服务。

(三)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二、服务机构

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服务机构在农村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等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发挥业务技术指导、业务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能。

三、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内容并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2010年底前,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以上,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15%以上。建档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3岁儿童为重点。健康档案信息主要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

(二)健康教育。采取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资料;镇卫生院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设置健康教育专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镇卫生院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村卫生室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三)儿童保健。镇卫生院要为0-36个月龄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实施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1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儿童保健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

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四)孕产妇保健。镇卫生院要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1次产后访视,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管理率达80%。重点进行基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五)老年保健。要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基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管理率达50%以上。

(六)预防接种。要为辖区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85%以上。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为1994年-2001年出生的儿童查漏补种乙肝疫苗.(七)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报告和处理。以及时、准确掌握各种疾病发生、流行状况为目标,做好各种卫生应急工作。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对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要进行登记并及时报告,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要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处置规范化;加强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及处置能力;普及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素质。

(八)慢性病管理。以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管理为重点,逐步开展各种影响人群健康的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要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筛查,对确诊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次随访时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并记录,管理率达30%以上。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要加强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每季至少随访1次,每年进行1次综合评估,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威远县两河镇卫生院

上一篇:银行员工前往香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建设工程行为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