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

2024-08-06

卫生管理(精选12篇)

卫生管理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管理人才作为卫生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高等医科院校正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核心基地。我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的新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日益加剧和知识迅速更新的世纪,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同样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卫生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世纪八十年代,卫生管理教育在我国兴起,自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有百余所医科院校陆续开办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2,3],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教育为基础,并且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和较为明确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但是,相对于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其它历史积淀深厚的管理学科和专业而言,卫生事业管理的教育模式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如何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具有公行政权力、承担卫生管理行政职能的行政性组织,也包括不具有公行政权力,但要承担"保护公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责任义务的大量社会性组织(如: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所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新知识的深入学习,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能在医疗、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2 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的特点

2.1 敢于大胆创新,勇于科学决策[4]

美国知名教育家杜威(Jahn Dewey)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其中鼓励探索与创新是其思想的精髓。在2007年1月2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发出题为"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会议交流材料,文章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大学要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特别要注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应当说: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是民族崛起的脊梁,卫生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级卫生管理人才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卫生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卫生管理者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勇于决策,使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在不断的完善中变得更加清晰: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两种方式并举,为中国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这一新制度的实施,将会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就近看得上病、花少量的钱看得起病。这些创新决策,不但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同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问题起到了制度性引导作用,使我国卫生管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发展。

2.2 甘于全心奉献,善于把握全局

卫生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卫生管理人员作为这一工程的直接操作者,首先就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卫生事业"公益、福利"的性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握全局,甘于奉献。卫生管理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包括:卫生方针政策,医疗保健制度,卫生计划,卫生组织,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医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妇幼卫生管理,药品监督管理,中医药管理,医学科教管理等诸多内容,与"社会、自然、人文、政治、经济、科技、健康"等领域都有交叉点,这对卫生管理者如何开展管理工作、协调各种因素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卫生行政管理的运作过程中,卫生管理者应当了解卫生事业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认识,拓宽思路,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系统策划,全面控制,以饱满的热情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3 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体系

3.1 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学改革

3.1.1 我国高等教学活动中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过分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错误的理论定位严重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此,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思想转变。

3.1.1. 1 转变高校教师"灌输知识"的教学思想,化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由探索性意识。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作为师者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大学教育应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1.1. 2 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思想,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局限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从小到大习惯了在家长和老师"面面俱到"的呵护下成长,疏于思考和判断,在生活上和思维上都充满惰性。为此,要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浅显的社会调查扩展到新理论构建,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3.1.1. 3 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多重的,如果单单理解为"教"与"学",师生间信息的传递则是单向的,缺少及时的反馈[5]。如果能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这种沟通不畅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需要老师能够顺应人才培养要求,转变教学思想与方法,用"真心"和"创新"打破界限,消除学生碍于面子的顾忌,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通力协作,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运用WORD、PPT、板书、视频短片等各种教学方法自主完成一次"备课"与"讲授",老师仅仅作为听者给出意见和建议,实现老师和学生的换位思考与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大胆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1.1. 4 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本科教育是以四年工科学习为前提的,而我国的医学本科生,仅仅通过了高中课本的学习,学习理念和学习动机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果在教学改革中将国外成形的PBL教学法生搬硬套,只会事倍功半,所以,要结合现有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学校现状的PBL教学模式,将"引导"与"指导"并重,老师在学生自由讨论中只做辅助指导,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和通力协作,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3.1.2 我校自2005年陆续建立了30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3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建设基地,并成功举办了"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活动中,公共卫生学院2004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申报"医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等课题6项,其中"农村医疗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高校教师亚健康的调查研究""卫生事业管理互动式专业网站的建设"三项课题列为学校重大项目研究,学生通过自行设计主题,实施调查,使实践教学得到了不断深化。

3.2 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学科体系

3.2.1 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形较晚,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可归纳为:(1)课程设置基于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忽视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本质,淡化了基础课程的着重培养,管理学课程比重较低;(2)医学课程拖沓冗长,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医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较少,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得不到锻炼[2];(3)课程内容陈腐老化,脱离实际形式的变化,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改革、新思路介绍不足。

3.2.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要,我校构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框架,新的课程结构逐步形成。

3.2.2. 1 政治素质课程群。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等。

3.2.2. 2 医学专业课程群。

以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加重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课程比例。

3.2.2. 3 工具性课程群。

其中包括:统计学(SPSS软件应用),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

3.2.2. 4 经济学与法学类课程群。

其中包括:管理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疗保险学,医疗机构营销,法律基础,卫生法学等。

3.2.2. 5 管理学类课程群。

其中包括:管理学基础,西方管理思想史,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危机管理学,领导科学,项目管理,管理运筹学,行政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等[2,3,4,5,6,7]。

4 建立具有"理念创新、学科优化、特色明显"的新型教育模式

新形势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中明确指出: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所需要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而卫生领域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其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国民的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民众的人权意识、保健意识逐渐提高,对医院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医院在具有一支高质量的医技队伍外,必须加强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8]。我校从2005年积极深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招收"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方向)"本科生,其专业定位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计划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公关交往能力、理念创新的医院管理人才,将专业的知识结构专向"医学专业知识"加"市场经济知识"加"医院管理知识"的"H型"多元结构[8],以适应公立医院的并购、重组与改制,民营医院迅速发展,国外资本大量涌入等等给卫生管理带来的挑战,其专业特色明显,学科设置优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软件"之一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9],近年来,我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在全体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有学校特色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思路和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我们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我校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工作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23-26.

[2]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6):564-566.

[3]封云,刘石柱,邵荣光.关于卫生管理专业学生教育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2):96-97.

[4]郭淑英.试论创新型卫生管理人才的特点[J].现代医院管理,2004(3):28-30.

[5]胡志.卫生管理专业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29-31.

[6]王昕,姚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7,34(1):91-93.

[7]周简.从美国高校的卫生管理课程看该领域的学术内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4):222-226.

[8]汪金鹏,江启成.当前卫生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9):543-544.

[9]徐缓.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2):95-97.

卫生管理 篇2

卫生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

一、卫生管理组织构成:

组长:杨海东

组员:胡建秋 邹平方玉红 王兴龙 杨永存

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及个人卫生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新上岗的服务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考核后才能上岗。

2、服务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个人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2、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1、供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2、客房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设备(消毒柜)应运转正常;

3、客房清洗的饮具、盆桶、拖鞋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

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4、客房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5、洁净物品保洁柜应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杂物;

6、客用棉织品清洗消毒前后应分设存放容器;

7、客用棉织品、清洁用抹布应分类清洗;

8、棉织品经晒干烘干后应在洁净处整烫折叠,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及时运送至储藏间保存;

9、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10、遵照各级爱委会有关灭鼠、灭蝇、灭蟑螂的安排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要求在食堂内投放鼠药,喷洒药水,摆放夹鼠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

四、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

1、自查由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组织计划,分管领导

带队,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对本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卫生考核工作。

2、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相应责任人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以后每次罚款20元并通报批评:

1)健康检查合格证明过期,进行卫生操作时未穿工作服或工作服不洁的;

2)客用饮具表面不光洁、有油渍、水渍和异味;

3)供顾客使用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超过有效期、重复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

4)床上用品未能做到一客一换,长住客每周一换;

5)卫生间有积水、积粪、有异味;

6)客房未及时清洁或未按照程序进行卫生清洁;

7)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损坏未及时报告的;

8)地面有果皮、痰迹和垃圾的;

9)发现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未及时报告的。

五、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通风系统清扫管理制度

1、室外公共区域应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2、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地毯、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3、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4、定期进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应符合卫生要求。

医院卫生材料管理 篇3

【摘要】 分析了医疗卫生材料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关举措。

【关键词】 医院;卫生材料;管理;问题;对策

卫生材料是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为病人诊疗、检验检查过程中使用而消失或改变实物形态的物品,主要包括:手术用特殊材料、介入诊疗用特殊材料、手术用一次性卫生材料、一般诊疗用卫生材料等。

一、医院卫生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卫生材料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控制通过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特别是不相容业务的分工,使相关岗位形成一种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能做到有效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多数医院为加强卫生材料管理,从耗材的招标、采购、入库到出库过程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由于相关部门对内控的作用认识不够或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严谨,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作是内部控制制度,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执行的效果。财务采购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变动比较频繁,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及知识水平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内控措施难以落实和发挥应有效用。

2.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为了应对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当前,大多数医院纷纷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实行计算机管理卫生材料,由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目前仍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需要,管理信息不能随着耗材的流转而流转,表现在:(1)科室领出耗材后的管理信息没有跟上,仍停留在器械科库房一级; (2)高值耗材收费系统没有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无法监控材料是否用到患者身上,是否有漏费;(3)可收费和不可收费的卫生材料没有分别管理,信息较为粗糙,难以满足管理上的需要。

3.审计监督不力。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作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卫生材料审计能够发现卫生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以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有限,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二、加强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的几项举措

1.加强卫生材料计划管理。在卫生材料管理中必须强调计划性,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必须了解临床使用耗材相关信息,以及护士长管理下级库房库存情况,应主动配合各科护士长,根据历年消耗记录,结合当前工作量,按一定比例、系数编制季度、月度计划,物资管理计划部门汇同相关使用科室、职能部门审核、汇总,确定卫材计划品牌、数量、预算价格,并报给财务部门,作为使用资金依据;报给采购、仓储部门,作为订货、采购组织发货的依据。通过卫材用量计划,可确保采购部门将工作重点和工作时间放在价格高和数量多的卫材选择上。为降低库存,采购任务可一次完成,按月、旬交货。按计划批量采购,可使采购部门获得最佳价格机会,把握市场卫材价格涨跌脉搏,使医院病人得到最大实惠,也提高了库房记帐、保管人员工作效率,做到货票同行,保证临床科室成本核算真实性。

2.完善卫生材料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1)制定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降低采购成本。采购一般是各单位比较敏感的话题,医院更应该对采购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过程透明化。首先明确采购程序,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由保管部门汇总编制采购计划表报主管领导审批,然后交采购部门实施采购。对大额贵重材料的采购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2)加强卫生材料的验收及保管。卫生材料入库前,由验收部门检验签章。验收中发现与采购合同或采购计划有出入,应及时告知采购部门及财务部门,拒绝签收及付款。对于验收合格的材料,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后要按卫生材料的分类进行存放,便于领用和发放。发放过程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医院必须定期组织人员对材料进行清查盘点。对于过期失效的材料要及时清理防止流入科室。对于即将失效的要上报采购部门进行退换货,防止损失发生。

3.强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实时物流监控。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必须配套。医院的卫生材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时连接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成本核算系统。医院物料管理系统建设要和医院成本核算系统建设相配套,实现可收费卫生材料和患者的医嘱及收费记录相对应,严格按收费标准和价格政策收费。不对患者单独收费的卫生材料,作为科室内部消耗,月底盘存。

卫生管理 篇4

1 农村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地区药事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药物采购管理、 药品储备管理、 药品使用管理和药品价格管理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1], 药品监督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1.1 药物采购不规范

乡镇卫生院一般都能从合法渠道购进药品, 但部分村卫生室药品采购仍不规范, 有些地处偏远山区的村卫生室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 在药品无法满足正常使用时, 一般会就近到零售药店购买药品; 还有许多村卫生室受经济利益驱使, 选择购药渠道时以价格高低为取向, 因此, 从非法药品集贸市场购药的情况也屡禁不止[2], 这会造成药物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1.2 药品储存条件差

很多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落后, 村卫生室药房的卫生、 场地和设施等条件相对较差, 缺乏必要的接诊室、 注射室和药品贮藏室, 更无恒温设备, 药品堆放杂乱无章, 基本上无防尘、 防潮、 隔热和防鼠等设施。 甚至有的药房与生活区域混在一起, 室、 家一体, 既是卫生室又是家[3]。 药品的储存条件差, 极易引起药品保管不善, 影响药品的质量, 从而危及到用药安全。

1.3 药品价格偏高

在农村, 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更突出, 危害也更大, 由于投入不足, 农村缺少合格医生, 也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多依靠药物治疗, 长此以往, 形成一种看病就是卖药的诊疗格局[4]。 因此, 也造成了农村地区疾病诊疗价格偏高。 据了解, 部分村卫生室不管病人是感冒、 咳嗽还是拉肚子, 一律用抗生素、 激素和葡萄糖注射液等, 使得农民看一些普通疾病的费用都较高, 并且几乎全部是药费, 不但导致医药资源的浪费, 还增加了农民就诊的经济负担。

1.4 药物滥用较普遍

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欠缺, 乡村医生素质良莠不齐, 很多村卫生室负责人对药事管理工作不够重视[2], 部分乡村医生为了维持经营和生计, 联合用药、 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普遍使用静脉注射等乱用药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这不但极易引发副反应, 损害患者健康, 而且浪费卫生资源。 同时, 农民健康知识匮乏, 越是看不起病, 越希望药到病除, 对用药效果期待很高, 形成了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用药认识误区[4]。

2 某地区实施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概况

在卫生改革的背景下, 2009 年某中心卫生院决定指导、帮扶各村卫生室, 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关系。

中心卫生院按照每个行政村设立1 个村卫生室的标准, 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 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酌情在较大的偏远自然村设置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按所辖常住人口的1‰~1.5‰配备。 通过整合资源, 全镇共设立31 个村卫生室, 中心卫生院根据《乡村医生考核办法》, 对各村卫生室实施统一管理。 加强硬件建设, 给予物质上支持, 规范村卫生室的环境设施建设; 统一行政管理, 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标准建设、 统一管理和统一考核; 统一业务管理, 村卫生室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由卫生院统一安排; 统一药品管理, 中心卫生院、 村卫生室的药品,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药品及材料集中采购供应, 由中心卫生院配送到各村卫生室, 按统一价格销售。

3 村卫生室药事管理具体措施

中心卫生院帮扶各村卫生室的过程中, 对各卫生室进行统一的药事管理, 对卫生室的储药设施进行统一建设, 对乡村医生统一进行用药的培训, 并将农村地区的用药纳入乡村医生的考核, 从多方面规范村卫生室的药事管理。

3.1 统一药物管理

3.1.1 统一采购。 乡村医生不得私自进购药品, 村卫生室的药品,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由村卫生室将药品需求上报中心卫生院, 中心卫生院审核之后, 汇总各村卫生室的药品总体需求, 选择3 家以上正规的药品销售厂商, 统一招标, 从中标单位集中采购需要的药品。 通过药品统一采购, 规范了进药渠道, 多头购药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1.2 统一配药。 中心卫生院根据各村卫生室上报的用药计划, 负责药品的调拨, 统一将药品配送到各村卫生室, 同时做好药品的进出库管理, 保证村卫生室医疗用药需要。

3.1.3 统一药价。 按照国家规定,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严格零加成标准, 实行村级医疗机构药品按统一价格销售, 对于不认真执行规定药品销售私自加价的, 一经发现, 进行处罚[5]。

3.2 改善村卫生室条件, 规范储药设施建设

中心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和布局进行指导, 帮助其改善设施和环境, 确保室内药品、 医疗器械统一摆放, 按标准化村卫生室设置标准完成药品、 医疗器械配置。 中心卫生院院长经常带领医院药剂科人员走村串户了解乡村医生的购药、 贮存和用药等情况, 发现问题当场帮助解决, 药品储存设施完善, 管理更加科学[5]。

3.3 加强乡村医生用药培训

为了加强农村用药安全, 以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中心卫生院经常组织村卫生员到院集中培训学习; 中心卫生院派临床业务骨干轮流到各个村卫生室进行直接指导, 并积极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5]。 通过多种途径, 有计划地安排乡村医生参加临床用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维护农村医药市场秩序, 保证农民看病和用药安全。

3.4 将规范用药纳入乡村医生绩效考核

中心卫生院建立乡村医生考核领导小组, 对乡村医生的基本医疗服务、 药事管理、 疾病控制、 妇幼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工作进行考核, 其中药事管理考核是考核工作的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 药物储存检查、 处方抽查、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药价的控制情况等。 乡村医生不得私自购进药品, 违者将给予严肃处理; 药物储存不符合规范的, 给予批评, 并限期整改; 对于不认真执行规定药品销售私自加价的, 一经发现, 按规定处罚; 对于不合理用药、 开大处方、 滥用抗生素的给予严重警告等处罚。 乡镇卫生院通过制定标准治疗指南和处方限制来规范村卫生员的用药行为, 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4]。

4 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意义

农村医疗机构是农民看病用药的主渠道, 其药品管理水平的高低, 药品使用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 关系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民心工程[6]。

4.1 保障基本药物供给

中心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的药事管理, 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为村卫生室提供了常用的药品。 建立了村卫生室药品供应体系, 使村卫生室能够及时、 方便地获得药品, 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药品的质量。

4.2 药物价格控制

通过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药品统一定价, 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 实行药物零加成,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农村地区药品的价格, 保证药品的经济性、 合理性, 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4.3 药品使用监管

中心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药物的监管, 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滥用,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规范局部地区药物的合理使用, 过度用药的情况得到遏制, 保证农民看病和用药安全, 也使农村用药市场得到了净化, 医疗秩序也更加井然有序。

4.4 规范地区用药

中心卫生院通过对乡村医生的用药培训和日常指导检查, 有利于乡村医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抗生素的使用、 病历及处方的书写都得到规范, 联合用药也逐渐规范, 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医药市场秩序, 促进地区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5]。

5 讨论

基层医疗机构在为农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进一步对乡村医生实行准入制度, 加强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加强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力度, 推行村卫生室药房质量管理规范。

加强以规范使用和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药事管理工作, 不断探索监管方式和创新监督机制, 建立县、 乡、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 构建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长效机制, 对于改变农村用药现状, 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应不断加大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 从制度上改变农村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 根除不合理用药的体制原因。 将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 缩小城乡差距。 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 城市大医院可开展远程医疗诊断服务, 帮助乡村医生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鹏, 邢花, 李琴, 等.重庆地区农村就医用药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20) :3-4.

[2]彭凯.农村用药隐患亟待排解[N].医药经济报, 2011-6-17 (3) .

[3]殷美兰, 黄泽兰.以乡镇医院为龙头加强农村用药市场监管的探讨[J].安徽医药, 2003, 7 (6) :489.

[4]富子梅.农村用药状况堪忧[N].人民日报, 2010-6-24 (17) .

[5]白光文, 陈蓉, 黄圣洁, 等.医院“造血式”托管背景下高镇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 2011, 12 (06) :19-20.

卫生管理 篇5

一、卫生管理组织构成: 组长:刘文

组员:宋玲 马银利 孟改萍

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及个人卫生制度(具体负责:刘文)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新上岗的服务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考核后才能上岗。

2、服务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个人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2、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具体负责:宋玲)

1、供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2、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设备(消毒柜)应运转正常;

3、清洗的饮具、盆桶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4、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5、洁净物品保洁柜应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杂物;

6、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7、宾馆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单位负责人督导。

8、各种饮具、用具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

9、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上班不准带戒指、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0、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四、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具体负责:马银利)

1、自查由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组织计划,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对本宾馆从业人员开展卫生考核工作。

2、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相应责任人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以后每次罚款20元并通报批评: 1)健康检查合格证明过期,进行卫生操作时未穿工作服或工作服不洁的;

2)客用饮具表面不光洁、有油渍、水渍和异味;

3)供顾客使用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超过有效期、重复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

4)卫生间有积水、积粪、有异味;

5)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损坏未及时报告的; 6)地面有果皮、痰迹和垃圾的;

7)发现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未及时报告的。

五、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通风系统清扫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孟改萍)

1、室外公共区域应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2、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3、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4、定期进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应符合卫生要求。

高校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篇6

一高校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的后勤服务大多实行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食品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包给个体经营者。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2高校食堂饭菜原材料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黄鳝添饲“避孕药”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3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加上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现交叉污染;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安全隐患。保存温度低于60℃或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有些堂口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4高校食堂饭菜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标准,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有关卫生安全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管理局限于经验水平,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对员工的日常操作缺乏科学规范,检查流于形式。高校学生食堂中的上层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并不实际参与到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去,而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经过临时或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5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

二高校食堂饭菜质量管理措施

1创新食堂食品采购模式,坚持食品分类管理,采用不同渠道采购的措施

在严格考察供应商资质、场所、实力、信誉的基础上,每种食品原材料至少要选择两家供应商为学校食堂供货,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召开供应商会议,签订供货协议和食品安全协议。同时,完善采购制度,对采购原则、采购组织、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等做出统一规定,健全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食品采购与生产检查制度,坚决杜绝食堂私自采购食品饭菜原料,以防止劣质食品进入学校。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品原材料的不同特点,按照大宗物资、普通物资和时令蔬菜三大类分别管理,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采购,按照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择优选择供应商。对于米、面、油等大宗物资采购面向正规生产厂家,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两家以上厂家供货:对于鸡、蛋、杂粮、调料等商品在确定采购对象时首先实地考察采购对象的资金实力、信用和商品质量等信息,择优选择两家以上供货商;时令蔬菜每天消耗的量较大,应每天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体采购,也可“农校对接”。

2采取各种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高校食堂虽然无法左右烹饪原料的种植和养殖,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将不符合饮食卫生安全要求的烹饪原料拒之门外。

第一,提高采购人员素质,认真学习各种烹饪原料选购知识,掌握烹饪原料的质量鉴别,精心选购。目前,烹饪原料品种繁多,加上现代交通工具便利,国内的、国外的,陆生动植物性原料、水生动植物性原料应有尽有,如果不能熟悉它们的品质特点、上市季节、质量鉴别及其生长环境等,就很难把好进货质量关。

第二,杜绝采购中的“吃回扣”现象,实行“三公开”,坚持阳光采购。“三公开”就是公开当天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品种、数量、价格,使不同渠道采购的物品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确保采购人员和不法商贩无机可乘。

第三,与规模大、信誉高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联合,借鉴商业销售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层层质量保证制,确保烹饪饮食卫生安全,同时实现企业间的互利互惠。

第四,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烹饪技艺,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特殊原料的加工处理。

第五,严把索证关,对采购的原材料要进行相关证件的索取,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进入高校食堂,确保高校师生健康饮食。

3改善高校食堂的卫生条件,严防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生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建立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同时还要坚决做好高校食堂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严防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另外,高校食堂从事餐饮的工作人员不得有患传染病的(如肝炎、结核等);不能有外伤、化妆、佩带首饰和带入个人物品的情况;必须具备工作服、帽、口罩、鞋等,并及时洗手消毒。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执行体检计划并设有体检档案,涉及到有疾病、伤口或其他可能成为污染源的人员要及时隔离。

4加强对高校餐饮人员的岗位培训

高校要定期安排食堂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之了解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熟悉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提高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能力。还要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成千上万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都与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有着一定关系。责任使人不能懈怠,特别是食堂服务人员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所以加强对所有食堂服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训更重要。

加强培训不仅是餐厅也是个人的加油站,也是食堂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食堂后勤管理人员可经常组织专业技术比武,经常参加技术比赛,既是技术交流,更是丰富技术经验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来保证食品质量的提高。

5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分配考核激励机制

由于学校食堂是人员聚集之地,大锅菜是学校饮食的主体,所以厨师在主观意识中往往有“萝卜多了不洗泥”的观念,这就势必影响饭菜的质量。因此,高校后勤食堂应建立以厨师长为首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厨师长按照厨师不同的熟练程度、知识水平、技术等级和责任心等各自负担不同岗位的职能。比如粗加工可让厨工来做,精加工如丁、丝、条、片、块原料由厨师来做。另外,厨师长应根据食堂的年度经营情况制订考核指标,对食堂实行独立核算,制订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分配办法,以节能、降耗、增效为重点,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班组甚至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月进行责任考核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冯伟.高校食堂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33):108.

[2]武新胜.谈如何加强学校食堂饭菜质量的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26):69.

[3]王富刚.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对策[J].教育管理与评价,2010,4.

[4]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卫生管理小体会 篇7

刚抓初中卫生时, 千头万绪, 不知从何抓起, 但我对自己提出一个严格的要求, 每天早到, 中午检查, 平时巡查。做到一看、二想、三做。一看各班的卫生早、午打扫情况、连续查看了一周后, 对学生的卫生打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发现学生打扫卫生时不洒水, 用扫帚硬扫, 灰尘极大, 打扫时, 只注重大面积, 细微之处不去打扫, 像室内的窗框、门、讲台等, 室外的围墙根、花墙下、榆树底下等。我看到这种情况后, 首先在早会上强调没有打扫干净的地方, 平时跟踪督促, 其次, 改进一些打扫的方法。将本班中打扫卫生比较负责任的学生分成若干组, 带动一些不爱劳动的或劳动不认真的学生。要求班长对各组有一个周末的评比, 我在下周的早会上及时表扬卫生较好的班级和学生。第三, 我从各班抽出一名学生与值周教师一起检查, 通过各个卫生责任区的比较, 让学生自己回班级向班主任汇报卫生责任区的情况, 做到公开、公平、透明, 使学生和班主任都能认识到卫生的重要性。

中午, 学生吃完饭后, 回到教室乱吵乱闹, 既保证不了卫生, 又保证不了纪律, 而且还容易出现打仗现象。于是, 我就偷偷地告诉一个班的班主任, 中午让学生在12点之前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后, 回到教室安静地上自习, 并在班级看一周, 让学生自主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后, 他们班每天中午做得非常好。过一段时间, 各班级的卫生都有明显的变化, 学生能够自觉地打扫卫生, 而且打扫特别干净, 彻底。打扫完后, 自觉地上自习。当你走进楼里, 看到干净、幽雅的环境, 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心里一定美滋滋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要想让学生做到, 教师本身要做到。我每天早上早早到校, 到各责任区看, 中午到各班巡视。久而久之, 一些学生也学着老师的做法, 看到垃圾弯腰就拣起来, 扔到垃圾筒里, 时间长了, 校园内形成了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上级领导到我校视察工作, 在卫生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总之, 校园的环境卫生是学校的一个脸面, 它是靠大家来共同维护的, 只要人人都能讲究卫生, 教师和学生就会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卫生管理 篇8

一是维护法律尊严、依法办学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第8条对高校食堂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做出了明确规定, 提出了具体要求。《普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文件发布) 第4章第42条要求, 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 自觉遵守学校管理规定, 创造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卫生管理条例》 (1998年3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7号文件发布) 第2条明确规定,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1]”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改善生活环境, 发展社区服务, 方便群众生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 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2]”

三是满足人们正常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校园安定有序指学校的管理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和谐校园应该是文明有德, 但又不乏法治, 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都能够得到保障。只有和谐, 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 才能真正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3]。

四是提高特殊群体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高等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殊性, 即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都是具有完全法律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他们一方面在心理上追求自主、自立, 不期望有过多的外界束缚, 另一方面又没有具备完全的独立生活能力。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必须用卫生科学法规、制度来开展和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工作。

五是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反映, 是学风、校风、教风、工作作风的有效载体, 是校园文化的物化。高校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不仅是师生及员工精神面貌、学风、校风、工作作风的反映, 也是校园文化的反映。

2 高校卫生管理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1) 性质。高校卫生管理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常规性的工作, 是全员参与的群众性工作。

(2) 基本内容。高校卫生管理主要包括预防、保健、安全医疗等, 教学卫生与生活制度, 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 学校环境与卫生管理4个方面。

3 高校加强卫生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1) 领导重视, 提高认识, 广泛宣传, 健全机构。高校加强卫生管理, 领导要高度重视, 党、政、团齐心协力, 精心组织, 将卫生管理工作融入日常工作和活动中去。要树立“高校管理无小事, 卫生安全大于天”的思想意识。对高校卫生管理进行宣传需要媒体配合, 校刊、校报、黑板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校闭路电视等均是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 可利用其介绍有关的卫生管理消息、新闻、活动安排信息等。通过广泛宣传使卫生管理人人皆知, 深入人心。建立卫生管理领导机构并由其负责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定期检查通报制度, 并将其与各种考核挂钩, 认真落实卫生区域划分方案, 检查的内容有教室卫生、宿舍卫生、环境卫生、食堂卫生是否打扫, 是否有垃圾等杂物堆放, 是否定期消毒等。对学生食堂检查的内容更加丰富:设备、设施, 卫生许可证, 健康证, 物品采购环节的渠道、质量等。

(2) 制订预案。为校园卫生管理制订预案, 这既是高校日常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对学生进行卫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预案不是文字材料的整理堆砌, 而是有效的应急手段。一套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预案的针对情况、预案启动和终止的标志、预案运作涉及的人员、指挥机构、人员应急联系通道、运作程序、办法、责任事故追究等[4]。

(3) 抓好班主任 (辅导员) 工作。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在环境营造这个问题上,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则来建造[5]。中国有“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古训和“孟母三迁”的故事, 指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由此看来, 高校班主任 (辅导员) 在工作中一定要使学生养成营造良好环境的习惯。首先, 必须在以下3个方面下工夫、花气力。一是班主任 (辅导员) 的个人环境卫生, 一定要干净整洁、仪表大方。二是学生活动的环境卫生, 包括教室、宿舍、机房等各种集体活动场所。三是学生个人卫生。班主任 (辅导员) 一定要不畏劳苦, 随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 如是否勤洗手、洗头、洗脚, 是否勤换、洗衣服, 是否勤换、洗被褥等。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不饮污水, 不吃过期、腐烂、变质食品及“垃圾食品”, 特别是自己做饭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些方面[6]。

(4)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御能力。我国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旅程往往比较顺畅, 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差。为此, 只有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才能使其在激烈的角逐中不迷失方向[7]。

(5) 扎实工作, 全力推进。一是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卫生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卫生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讲座教师可以是校外专家, 也可以是本校教师。讲座题目可以是教学任务、国内相关事件或人物介绍等。二是举办卫生知识竞赛。可组织班级 (组) 、年级甚至全校卫生知识竞赛, 以提高学生对卫生知识的兴趣和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三是举办卫生教育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既可以宣传卫生主题, 又可以提高演讲者的写作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配合其他活动一起开展。

(6) 建设和谐校园。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放心, 让家长放心, 让社会放心[8]。

关键词:高校,卫生管理,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孙光辉.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理论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3) :23.

[4]马琪山.加强安全教育共建和谐社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7) :29.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马琪山.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多元化角色扮演[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4) :28.

[7]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猪场卫生管理与消毒 篇9

1 场区卫生管理和书消毒

为了防止饲养管理人员及车辆进入所带来的病原体和污染物对猪肝构成威胁,猪场大门口应设置广而深的消毒池(糟)和洗手消毒盆, 进出的人员及外出回来的车辆要经过消毒方可进场。对于要求严格的种猪场,不论是外来人员还是工作人员,必要的情况下应淋浴洗澡、更换消毒的衣服和鞋帽才能进入生产区。每一栋猪舍又设有小消毒池,经踩踏后方可进舍。必须进入猪场的外来车辆,不仅要经过消毒池,而且要车辆全面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场。猪舍外面应有更衣室,进入猪舍工作必须先将外衣更换为工作服和工作胶鞋,并消毒手指和胶鞋。更衣室设有紫外灯,用来消毒工作服和鞋。工作服要经常洗净,经常日晒消毒。

2 人员的卫生管理和消毒

兽医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病畜,许多病原体经兽医技术人员传播,所以兽医技术人员进入猪舍或诊疗疾病离开猪舍时应将手和胶鞋消毒,污染的衣服也要经消毒处理。衣服和胶鞋要经常洗涤和消毒,保持干净。注射器具要煮沸和高压消毒,并做到1头猪1个注射针头,如果是治疗传染病,用后的注射器未经消毒绝不能再用,抽取药液时为保持药液的干净应用未经使用过的消毒针头。职工要每年定期体检,发现有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应调离生产区进行治疗不准将私人物品带入场舍, 不准利用清洗间洗涤私人和家庭衣物。在从事人工授精、接生等到与猪体充分接触作业时, 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等。凡患感冒、扁桃体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应调离生产区另行安排工作。离场外出返场的工作人员应在行政区(生活区)工作2 d,经净化后再进入生产区,如果在外接触了动物应在行政区(生活区)净化6 d,淋浴更衣再进入猪场。

3 猪体卫生管理和消毒

生产期间猪身体要保正定期用水淋浴,刷拭干净,尤其是种猪,要注意腋下、股内、蹄叉和趾间等部位的清洗,然后用消毒液喷洒;需用牲畜体表净先后间隔10 d作2次喷洒,以杀灭成虫、虫卵和幼虫;配种前,应前除公猪包皮附近的长毛,洗拭消毒母猪的后躯,特别是会阴周围,以防止交配时病原体经生殖道感染而引起繁殖障碍等疾病;分娩前应消毒乳房,分娩后用消毒液洗拭阴部及后躯,清理胎衣和消毒产房。如果天气寒冷擦洗猪身应用温水,并要注意防寒。此外在产出仔猪的剪牙、断尾、注射疫苗等工作过程中要做好器械和术部消毒。

4 猪舍卫生管理和消毒

猪舍的门窗要做门帘和纱窗, 通风口也要装纱窗。猪舍要经常除粪,每天1次,并保持干燥,夏天可以增加除粪次数,打扫后用水冲洗。但冬季或分娩舍和保育舍不宜用水洗,应保持干燥,可采用石灰粉吸除粪便,用高压水枪冲洗即可。饲糟和水糟也要保持清洁,在每次给食前清除次残留在糟内的饲料,因为残留的饲料极易腐败,要冲刷干净。水糟每天也要清洗1次,如果是乳头式饮水器就方便卫生了。彻底清除干净后,还要定期消毒,夏天猪舍至少每个月全面消毒两次,冬天1次。饲糟墙壁等应定期消毒,但饲料糟水糟,经消毒后应再用水冲洗1次以去除消毒药。空出的猪舍在进猪前应进行清理和消毒,一般可按下列顺序行处理:猪舍放空→清除粪便→高压水枪冲洗→2%~5%碱水消毒→3~6 h硬刷刷洗地面、墙壁及死角→彻底水洗→福尔马林熏蒸或火焰消毒→放干数日方可进猪。

卫生管理 篇10

1 基本情况

原南汇区是上海市的郊区, 在19个区县中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南有洋山深水港, 北有浦东国际机场, 面积860平方公里, 行政村183个, 居委87个, 常住人口123万, 其中户籍人口74万。截至2009年8月, 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 分中心13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 村卫生室163所;乡村医生547名 (148名为药房专职人员) , 其中113人 (20.7%) 为返聘人员。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硬件建设

2.1.1 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之前的村卫生室大都面积小、房屋破旧, 有的还是租借的。根据原南汇区委的统一部署, 从2003-2005年用3年时间完成141所村卫生室的区级标准化建设。在此基础上, 2006年起, 按照上海市卫生局、农委要求, 陆续完成160所村卫生室市级标准化建设。每所中心村卫生室投入15万元, 由市区镇财政各出5万元, 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 设置诊疗室、治疗室、注射室、观察室、药房、康复室、健康教育室、信息室共八室, 统一设施设备, 一般村卫生室则为60平方米, 设置六室。

2.1.2 完成信息网络建设

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两台以上电脑, 建立“村卫生室信息系统”, 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居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刷卡进行合作医疗的实时报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信息系统随时监督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 区级部门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监管。

2.2 实行五个统一管理

2.2.1 统一组织管理

村卫生室的法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担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科对村卫生室进行日常管理, 布置日常工作, 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 建立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

2.2.2 统一机构设置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按照标准化建设标准, 将原有的村卫生室合并或新建, 统一布局、统一功能室。诊察台、治疗车、注射椅、急救箱、药品柜、电脑、打印机、标识标牌等15种基本设施设备由卫生局统一配置。

2.2.3 统一人员管理

乡村医生的聘任、培训、调动等都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村卫生室负责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聘任, 一年一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乡村医生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培训、业务指导、业务考核, 乡村医生的报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后按月发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调动乡村医生在本镇范围内的卫生室工作。并将乡村医生组建到全科服务团队中, 与全科医师一同开展以块为主的全科团队服务。

2.2.4 统一财务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立村卫生室账户, 进行独立核算, 村卫生室的收入按月上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业务收入部分返还,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镇村统筹经费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拨到各村卫生室, 日常开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村卫生室统一票据管理,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印制, 实行电脑收费打印, 票据每月装订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管。

2.2.5 统一药品管理

首先是规范采购行为, 禁止村卫生室自行采购药品,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其次是制订村卫生室药品目录, 将原先规格不一、产地不一、价格不一的药品进行统一, 建立206种药品目录, 卫生室购药按目录申报。2008年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将药品品种控制在150种, 并统一规格、统一产地、统一售价。第三是规范药房管理, 药房都安装空调、统一配置药品柜、实行药房专人负责制、定期盘点, 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2.3 解决乡村医生收入保障

2.3.1 解决乡村医生收入来源

原来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医疗业务收入, 所谓“三费一差”, 即挂号费、注射费、出诊费、药品差价, 普遍收入不高, 无保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 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日益增多, 收入无保障使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不高。2006年, 原南汇区政府下发了《南汇区村卫生所 (室) 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 明确乡村医生的收入由基本报酬、防保补贴和劳务收入三部分组成, 基本报酬由镇政府按辖区人口5~15元/人的标准向村委会统筹, 防保补贴从防保经费中按2~5元/人标准提取。这一措施, 基本解决了乡村医生收入来源问题, 乡村医生收入不仅提高了, 也有了保障。

2.3.2 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

乡村医生本质上还属农民, 到龄离岗后, 每月只能拿到百多元的养老补贴, 无其他保障, 为了生计, 有的乡村医生做到70多岁还不肯离岗。养老保障问题成了乡村医生的一块心病, 年年要信访, 年年有提案, 却迟迟不解决。2007年, 原南汇区卫生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社保中心根据上海市有关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本区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 将在岗乡村医生纳入镇保, 将到龄离岗和因特殊原因离岗的乡村医生实施“农保+补贴”的办法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所需缴费资金由区、镇人民政府负担。久拖未决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2.4 加强业务管理与绩效考核

2.4.1 制订乡村医生工作规范

自非典以后, 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普遍认同和重视。2004年, 原南汇区卫生局下发《南汇区乡村医生预防保健工作规范 (试行) 》, 内容包括传染病管理、儿童计划免疫、除害工作、饮水卫生、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13项。其后,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4.2 制订村卫生室管理绩效考核

原南汇区卫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管理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村卫生室的管理主体, 须从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财务及经费等各方面加强管理,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订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老百姓满意度相结合的新型绩效考核, 打破以往按收入多少来考核的旧办法。区卫生部门每年对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 将考核分值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 与职工收入挂钩, 以此督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日常管理。

2.5 注重人才培养

2.5.1 加强在职培养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社区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2]。乡村医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卫生保健服务质量。2006年至2007年, 卫生局和农委共同对全体在职乡村医生进行40个学时的远程培训, 以提高理论水平, 并进行考试, 合格率为96%。

2.5.2 开展定向培养

乡村医生的待遇低, 缺乏养老和医疗保障, 是导致青年人流失和医学毕业生不愿到郊区农村、社区工作的原因[3]。2007年起, 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应届三校生 (三校生指中专、职校、技校的毕业生) 中以定向培养、定点招生的方式, 委托专科学校培养大专学历乡村医生, 并签订协议, 毕业后到卫生室工作, 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 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学杂费、住宿费等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一次性补贴。

2.6 开展全科团队服务

将乡村医生纳入全科团队,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等共同开展全科服务, 明确乡村医生在团队中的职责, 开展以一般常见病初级诊治及诊断明确慢性病维持治疗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 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康复、老年保健、妇幼保健等。在全科团队中, 乡村医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 成效

3.1 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明确社区卫生中心是村卫生室管理的责任主体, 实行人、财、物、业务的统一管理, 职权分明, 转变以往村卫生室无人管理、管又管不好的混乱局面。使镇村医疗资源合理整合, 协调开展以全科医师领衔的团队服务,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序开展, 为实现“小病不出村”打下基础, 使社区卫生服务顺利推进。

3.2 公共卫生服务得到顺利开展

在经费没有保障之前, 乡村医生只热衷于开展有收入的医疗业务, 看病开药积极性高, 而开展无偿的公共卫生服务则不积极。实行一体化管理后, 待遇有保障, 并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也纳入绩效考核, 打破了乡村医生“重医轻防”的观念, 使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3 医疗行为明显规范

通过在职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培训和日常指导检查, 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逐渐规范,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过度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的情况得到遏制, 联合用药也逐渐规范, 抗生素的使用、病历及处方的书写都得到规范, 医疗纠纷减少。

3.4 乡村医生队伍逐渐稳定

乡村医生收入和养老有了保障, 在职的乡村医生工作比较安心了, 已到龄离岗的乡村医生也不再老是上访了。新一代乡村医生已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 以后的保障将更到位, 有一定的吸引力, 乡村医生队伍逐渐稳定。

3.5 居民就医下沉到村

由于村卫生室硬件改善, 就医环境舒适, 服务水平也有提升, 加上诊查费减免、药品实行零差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老百姓愿意到就近的村卫生室就诊, 平时也愿意到村卫生室咨询保健知识、量血压等, 老百姓对乡村医生的服务也较满意。在老百姓就医选择中, 乡村医生存在价格优势、地理优势、情感优势。

4 思考

乡村医生是具有特定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的历史产物。50多年来他们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 成为农村三级保健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基层卫生队伍, 为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4]。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在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开的今天, 如何完成乡村医生的转型, 适应基层卫生工作新需求, 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4.1 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

乡村医生起先叫“赤脚医生”, 1980年代改名为“乡村医生”, 但一直未摆脱半农半医的“身份”, 本质上仍属农民, 不属于真正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作为历史的产物, 其历史使命已完成。现已进入21世纪, 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直遗留下去。现在的乡村医生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分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其承担的职责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因此, 应确认新一代乡村医生的“身份”, 他们应与全科医师一样, 属于基层卫生工作者。新培养的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 从根本上解决其“身份”问题, 那么待遇问题、保障问题等其他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上海已走出这一步。

4.2 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问题

目前乡村医生尚未纳编, 其待遇及保障问题仍是主要问题。乡村医生单靠业务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要乡村医生去创收也有违医改精神。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一部分应是医疗业务收入, 但比重不应太高, 应在30%左右;另一部分应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可按服务项目多少来核定, 也在30%左右;另外40%应由政府财政补偿, 主要是镇级财政, 加上村级统筹, 也可吸引社会资金。

4.3 乡村医生的培养问题

2006年, 对上海部分区县乡村医生的调查显示, 95.1%的乡村医生愿意参加各类培训, 其中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5]。但目前乡村医生的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机会比较少, 更谈不上职称晋升了, 这也是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原因之一。创造同等的培训条件, 不仅是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工作的有力举措。应建立乡村医生定期培训、轮训, 参加学术交流的机制, 使乡村医生与全科医师同样有提高的机会, 真正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摘要:原南汇区在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方面已探索13年, 在行政管理体制、乡村医生收入保障机制、乡村医生培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文章对当地的做法及成效进行了介绍, 指出新时期要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卫生保健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实行和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并就乡村医生“身份”的解决问题、待遇保障问题及培养问题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蒲忠林, 陶秀琴.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打好社区卫生服务基础[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 (02) :46-47.

[2]刘士刚, 王宗玲.乡村医生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医, 2008, 22 (6) :678.

[3]陆静, 许铁峰, 陈颖, 等.上海市郊区社区卫生基层医生队伍调查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8:89.

[4]刘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和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 2007, 3:36.

刍议高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校食堂不仅要保障正常的食品供应,还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南华大学非常重视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实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食堂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食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据《口碑网·衡阳》说,“南华大学的食堂,未免太笼统了。北校食堂和南校食堂是后勤集团办的,都要使用学校办的餐卡。这两个地方就餐人员最多。每到吃饭的时候,想找个位子是很困难的。人都坐得满满的。这里的饭菜比较便宜,但是味道不是很好。南校食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食堂。饭菜好吃又便宜。弘辰食堂是弘辰团工委办的。离我们学生宿舍很近。也经常在这里吃饭。这里走的是多元化路线。小炒、大锅菜、牛肉粉、大饼、天津包子、稀饭都有,早餐一般都在这里解决。”可以看出南华大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分布更为广泛,外省市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对饮食品种有更多需求),使原本处于超负荷状态的食堂增大了运行压力,其设备、设施、场所已不能适应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作为食堂经营承包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想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改善基础条件,学生食堂仍较多使用陈旧老化的餐饮设备;有的食堂内部结构不合理,面积不足,无法按照餐饮操作流程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影响规范操作,极易引起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有的食堂缺少必要的贮藏设备和冷藏设备,购进的肉食品、鱼类和半成品无法按规定存放。

(二)食堂饮食安全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管理人手不够,对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检查,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水平不高,员工持证上岗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食堂工作场地脏、乱、差现象相当突出,卫生措施不到位,部分设施残缺不全。由于监督不力,“三无”食品采购时有发生,部分食堂在采购商品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明知是腐败变质的原料还继续使用,购入的蔬菜农药残留量偏高,采购未经有关部门检验检疫的肉类食品等。食堂食品配送渠道不健全,索证意识、留样意识差,大部分没有与供应商签订正式的供需合同。生熟食品、容器、用具不分,交叉污染,消毒措施不尽落实,剩余食品在室温下存放后又直接食用,生、熟食品容器、区域和加工工具没有分开和区别标志,有的食堂甚至没有操作人员洗手设施等等。例如,2003年12月21日晚湖南经视报导:南华食堂为了赚钱,居然去买死猪肉来愚弄学生。

(三)安全卫生意识差

缺乏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在食堂招标时往往只从利益出发,关心每年上交的承包额大小,而对承包方的资质、信誉了解不够,而容易让一些管理松散的公司承包经营;其次,高校往往将食堂食品卫生的责任完全推给经营方,对经营者经营监督不到位,或者监督流于形式。另外一些食堂经营者对卫生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对来自各方的检查只是被动地应付。没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也不主动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体检等。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主人翁意识差。同样成本的原材料,食堂和酒店做出来的菜味道就有天壤之别。食品加工人员缺乏卫生意识和不良操作习惯,不按规定着装,不注重个人卫生,不按规范存放食品,将熟食品容器互相叠放,或将生熟食品混放等,食品安全存在很多隐患。

二、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的体会和建议

第一,将原有食堂经营管理小组、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膳食管理委员会等合并,成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政一把手(或授权给分管领导)担任,后勤处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工会主席、学生处长、团委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纪检、办公室、人事、财务、保卫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书记组成。该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后勤处,后勤处长兼主任,膳食科长任常务副主任,工会、学生、团委、医务等相关科长任副主任,成员由膳食科人员与学生骨干组成。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上级关于办好高职院校食堂重要指示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高职院校食堂饮食安全监管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热心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监督作用,由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学习优秀、表现出色的学生成立市场价格调查、食品价格控制、信息收集发布、卫生安全监督、合同执行效能、食堂运作监管、师生满意测评等七个专项督查小组,负责每周开展市场价格调查,汇总报告;食品价格检查,评价反馈;食堂内外卫生安全检查;食堂员工持证上岗、个人卫生、着装检查;合同执行情况检查;食品采购索证(票)、食品存放规定、加工出售流程、按时留样、台账记录情况检查等。

第三,强化宣教,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一是因地制宜,利用各食堂所处环境,专门设置食堂饮食安全宣传栏,定期公布各食堂安全运行情况。同时发布食品安全案例,起到警示作用;结合各食堂工作实际情况,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提出改进意见;将食堂及员工的相关证件、规章制度、食品价格等予以公布;二是利用网络信息、广播、墙报、班会、健康讲座、宣传栏等方式,教育引导师生培养安全、卫生、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御各种疫情侵袭,营造和谐、健康的就餐环境;三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及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餐饮管理者到学校,对食堂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要求食堂员工除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安全运行意识,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第四,要完善食堂饮食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制定饮食卫生的标准,从采购、验收入库、存放、加工、出售、留样等环节严格把关,严禁使用霉坏、变质的原料和食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健全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厨具、餐具卫生以及个人卫生的标准,建立健全各食堂经营台帐制度,督促全体炊管人员严格遵守执行。

第五,要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处置或传染疫情防控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堂饮食安全应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由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带班,组织有关人员实行值班制度,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卫生制度和措施,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责任到人、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加强对食堂进行全天侯监督管理,健全学校传染疫情监控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六,应推行食堂饮食安全责任制。学校与各食堂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制度和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制度,及时公告食堂饮食安全信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措施,落实学校食堂饮食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有效防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第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对食堂进行全面修缮、设备维修和更换、餐饮洁具更新。2004年,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院高度重视食堂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几百万元用于食堂改扩建、添置设备供电增容、锅炉更新等,食堂面貌焕然一新,有力推进食堂标准化建设。增加培训经费,对食堂员工加强培训,提高厨师的厨艺,让同样的原材料做出比酒店口味还好的饭菜,既价格低廉又美味可口,解决长期困扰学校的由于食堂大规模生产而产生的价格低廉却口味很差这一对矛盾。

第八,开拓创新,建立食堂安全运行监测和评估体系。一是要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建立“政府指导、食堂诚信、师生监督”的食堂饮食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二是定期邀请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到校各食堂检查指导,并对食堂进行安全运行风险监测和工作评估不断提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三是构筑食品污染物和膳食调查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数据库,逐步实现各食堂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果;四是定期组织师生对各食堂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对食堂环境卫生、内部卫生、员工个人卫生、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量化考核;五是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如全校使用一卡通结算,做到既环保卫生,又提高就餐效率。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对食品进出仓、洗涤、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王兴中.谈高职院校食堂饮食安全的管理工作[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邓海平,刘伟,韩亚兰.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新举措[J].江西食品工业,2007,(3).

[3]吴正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J].管理与创新,2009,(6).

卫生管理 篇12

一是积极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按照“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总体思路,督促和监督乡镇卫生院向农民提供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卫生监督、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在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中,乡镇卫生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防控方案,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及时汇总上报学校、卫生院疫情信息,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在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中,卫生办积极动员群众,清扫房前屋后垃圾;组织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村干部为全乡农民宣讲健康知识,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二是强化新农合管理职能。督促落实新农合资金收缴,监督新农合资金使用。加强门诊费用监管,实行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直报,在家庭账户资金的使用管理中起到监督、审核作用。乡村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向乡镇卫生办公室上报一次门诊报销各种表册,由乡镇卫生院初审、乡镇卫生办公室终审、县合管办抽样审核将费用直接拨付到乡镇卫生办公室,由乡镇卫生办公室通过信用社直接拨付到各定点医疗机构账户,不准以现金兑付;配合县合管办核实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情况,保证了新农合基金运行的安全。

上一篇:多元灰色预测模型下一篇:火焰燃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