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协议无效

2024-09-11

仲裁协议无效(共13篇)

仲裁协议无效 篇1

怎样认定仲裁协议无效

我国《仲裁法》第1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

一、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提请仲裁争议范围应属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它财产权益纠纷,否则,仲裁协议无效。如约定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或者依法应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由仲裁处理,则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仲裁协议无效。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是具有订立仲裁协议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订立的,行为能力是公民实施有效法律行为的能力,行为能力中最常见的是订立合同的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这种人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辩认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他们不具有独立地订立仲裁协议的行为能力,所以他们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限制的民事行为能力,这种人指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他们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地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但也不具有订立仲裁协议的行为能力,因而他们订立的仲裁协议也属效。

三、—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订立的仲裁协议,这样作出的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它违背了仲裁意思自治的原则,因而协议是无效的。

上述三种情况是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对于仲裁协议不完整、不明确的如何确定其有效无效,则要根据仲裁协议的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来说,仲裁协议有了主要的内容但不完整,没有上述三种认定无效的情况的,可以认定有效,但通常需补充完整后才能提交约定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仲裁协议无效 篇2

一、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立法缺陷

(一) 启动审查的方式单一

我国《仲裁法》第二十条规定只有当事人提起异议, 才能启动仲裁协议的效力审查程序, 否则仲裁委员会不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对于存在仲裁协议的案件当然进行管辖;且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没有提出异议的当事人, 在仲裁裁决作出后不得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无效的仲裁协议, 它是基于《仲裁法》的明确规定而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的, 并不能因为当事人不异议, 就推定它是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 《仲裁法》的规定存在逻辑悖论且违背法律规则。但当事人并非法律专家, 很多时候会当然认为他们双方已经订立了仲裁协议, 仲裁委员会应当对其纠纷进行管辖, 而不会考虑到仲裁协议是否具备法律要件, 也不会提起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程序。然而, 无效的仲裁协议不应当因当事人不异议就产生相应的效力, 因此, 我们应当在当事人异议之外, 增加另外的启动对仲裁协议效力审查的机制。

(二) 司法解释中对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的司法监督程序规定不完善

《最高院关于仲裁法的适用意见》第二十七条对当事人能否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主张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作出了规定:一种是在仲裁程序中不提出异议的, 则不得在之后提出仲裁协议无效抗辩;一种是提出异议但不被支持的, 经审查符合撤销裁决或者不予执行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从文意上理解, 能不能推断出仲裁协议的效力因为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不异议就当然地确定、有效?其次, 当事人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启动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程序后, 法院的审查是针对仲裁裁决进行的, 并非直接作出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裁判。由此看来, 对于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只有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异议, 才对其进行审查, 否则, 在这之后的任何阶段, 均不得再对这个仲裁协议效力问题要求进行审理、确认。然而, 在仲裁委员会不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履行相应的释明义务前提下, 要求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就必须提出异议, 否则仲裁委员会就对该仲裁协议下的纠纷进行当然管辖, 这未免对于当事人的要求太高了点, 更有扩张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之嫌。从法理上分析, 对于作为仲裁管辖、裁决前提和依据的仲裁协议, 要么仲裁委员会将其调查清楚是否合法有效;要么就要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抗辩权和救济权, 否则基于无效仲裁协议进行的仲裁审理及仲裁结果均失去了正当性。

(三) 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不完善

仲裁协议如果出现了《仲裁法》第17条规定的三种无效情形之一, 都有可能会导致依此仲裁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最终被撤销或者是不予执行。仲裁委员会没有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即受理案件并最终做出裁决, 案件最终因可以引起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导致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 极易造成仲裁资源和司法资源的双重浪费。假如仲裁立案一初始就审查清楚仲裁协议效力,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由当事人重新达成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就能从源头上终止依据无效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并最终进入司法监督程序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正当性及必要性

仅靠当事人异议启动仲裁协议效力审查程序是明显不足的, 即使当事人不异议, 仲裁委员会也应当首先审查、明确仲裁协议效力, 相应地立法上也应直接赋予仲裁委员会审查的职权。

(一) 有效仲裁协议是仲裁案件受理的刚性条件

有效仲裁协议是仲裁案件受理的刚性条件, 《仲裁法》第四条规定, 没有仲裁协议, 一方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第二十一条也要求当事人申请仲裁必须要有仲裁协议且申请事项属于仲裁委的受理范围。而一份无效的仲裁协议因为具备了法律直接规定的无效情形, 自始的无效, 可视为仲裁协议的不存在, 仲裁委如果受理了依据无效仲裁协议提出申请的案件, 就直接违反了《仲裁法》规定的立案条件。因此, 仲裁委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是其决定是否受理案件首先要做的职权行为, 《最高院关于仲裁法的适用意见》及各地仲裁规则不应当省略掉仲裁委员会的这项职权行为, 将当事人不异议的仲裁协议效力推定为有效进行管辖、审理。

(二) 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必要性

仲裁委员会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必要性, 主要是基于仲裁协议效力对当事人、仲裁委员会、法院的拘束力而言的, 理由有三:

1. 仲裁协议是仲裁委员会对纠纷取得管辖权的依据, 同时

仲裁协议还限制仲裁庭的仲裁权范围以及行使方式, 仲裁庭只能在当事人对仲裁事项范围、仲裁庭的组成以及仲裁所适用法律的约定范围内行使仲裁权。

2. 仲裁协议决定着司法监督的后果, 仲裁立案审查能避免不必要的仲裁无用功。

即仲裁协议效力及其记载内容最终会成为法院监督仲裁裁决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极有可能因为仲裁协议的完全无效或者是部分条款无效导致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者不予执行, 如果仲裁立案初始就能审查出这些问题, 就不用消耗不必要的当事人成本、仲裁成本、司法成本。

3. 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当事人诉权行使与否自由选择权的保障性。

这点是从仲裁协议对于法院的效力而言的, 因为仲裁协议一旦合法有效地成立, 就发生了阻却法院司法管辖权的效力, 也即“妨诉”的效力。因此, 只有基于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有效仲裁协议才可以产生妨诉的效力, 否则的话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一种侵害。

三、完善我国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建议

(一) 确立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为原则, 当事人异议为例外的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

仲裁委员会在立案审查阶段就应当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 无须当事人的异议申请, 这是其职责也是义务;但是, 对于某些仅靠仲裁委员会的表面审查很难察觉的无效情形, 如:仲裁协议是因被胁迫而订立的, 则应当允许知晓内情的当事人提起异议程序;抑或是仲裁委员会惰于行使职权的时候, 由当事人提起异议程序, 也是对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一个必要补充。

因此, 对于《仲裁法》第17条规定的三种无效情形中, 前两种:一是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 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时, 可以基于其专业法律知识, 从仲裁协议的记载内容及交付仲裁的纠纷的性质上分析, 可以基本上断定这个纠纷是否属于仲裁委可以管辖的范围;二是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 仲裁委员会通过对于申请人及相对人的身份审查, 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人的行为能力问题。但是对于第三种情形, 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 此种情形导致的仲裁协议主要依靠当事人异议申请, 并由其提供相应的证据, 才交由仲裁委员会审查、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而且对于已经成年, 但精神状态不正常导致的无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仲裁委也很难迅速地从其表面特征得出断定, 也是需要当事人提出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

(二) 仲裁协议效力审查的程序设置

1. 审查阶段

原则上应当是在仲裁案件立案审查阶段, 由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但是对于当事人异议, 其首次提出异议应限定于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但是, 对于当事人依法在仲裁程序中提出了异议, 仲裁庭没有进行审查, 或者是审查结果不当的, 则在这之后当事人仍应享有提出仲裁协议无效的异议权。因为, 作为仲裁基础的仲裁协议, 并不能因为仲裁庭的不审查或者是审查不当就可以使无效的仲裁协议产生合法的效力。

2. 具体审查方式

应为对于仲裁协议的审查原则上是在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进行, 因此, 仲裁庭实际上是没有对纠纷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审理, 所以, 立案阶段的审查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审查, 无须对事实进行实体的审查, 当然对于当事人异议申请声明的被胁迫或者无行为能力, 当事人提供了相应证据的, 则应当作相应的实体审查。除此之外, 原则上只要从仲裁协议的内容及当事人的一些表面特征和形式, 可以推断出仲裁协议有效的话, 仲裁委员会即可以受理案件。

3. 审查结果及救济措施

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 有效地直接受理即可, 无效的则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并说明理由;但对当事人提起异议的审查, 无论仲裁协议有效与否, 都应当作出相应的裁定书, 此裁决书不仅是对当事人申请的一个回应, 也是对不当裁定当事人进行救济时的重要证据。

我国《最高院关于仲裁法的适用意见》第13条规定, 当事人在首次仲裁开庭前没有对仲裁协议效力提出异议的, 而后不得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无效;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决定后, 当事人不得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或者申请撤销仲裁机构的决定。这条司法解释的合理性值得商榷。首先, 对于无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或者以被胁迫订立的仲裁协议, 当事人不提出异议, 应当允许仲裁委员会在确认仲裁协议符合形式要件后对该案进行管辖, 当事人不得在之后再对仲裁协议效力进行异议。其次, 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异议, 仲裁庭不审查或者是审查结果明显不当, 应当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救济。我们应该在仲裁委员会内部设立一个救济程序, 允许当事人对于不予受理仲裁的裁定申请复议。若仲裁协议的内容超出仲裁管辖的范围或者是约定不明确, 限期当事人改正或者作出补充协议, 逾期不作出改正的, 视为当事人未申请仲裁。若是当事人的行为能力问题的, 如申请时已具备完全行为能力, 且申请仲裁的意愿很明确, 则可以受理该案。能够证明仲裁协议是因被胁迫订立的, 只能达成新的仲裁协议方能申请仲裁。总之, 当事人通过仲裁委内部设置的复议程序就可以满足相应的程序救济要求, 不得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 但仅限于对仲裁效力的确认问题。对于符合要件的案件, 仲裁庭应当受理却不予受理的, 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救济, 这是对仲裁庭行为的监督, 而不是直接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审查。

摘要: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前提条件, 但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审查程序仅规定了当事人异议一种情形, 立法上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应确立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为原则, 当事人异议为例外的效力审查机制, 同时应规定更细化的程序规则, 全面完善我国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当事人异议

参考文献

[1]乔欣.仲裁权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0, (5) .

[2]吴悦艺.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07, (5) .

[3]侯登华.论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J].研究生法学, 2003, (1) .

南海仲裁为何无效 篇3

据传,应菲律宾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将于近期作出裁决。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外交部照会中国驻菲大使馆称,菲律宾就中菲有关南海“海洋管辖权”争端提起强制仲裁,并声称其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有关规定。

2014年12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关于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阐述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以及仲裁庭对本案明显没有管辖权的立场和理据。

然而,在菲律宾执意推动下,仲裁庭仍然强行推进程序。2015年10月29日,在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作出裁决,声称“有权审理菲律宾就中国南海主权争议提出的诉讼”。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该仲裁完全背离了《公约》的宗旨和目的,损害了《公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仲裁庭的裁决是无效的,对中方没有拘束力。菲律宾提起仲裁案,是企图掩盖其长期非法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的事实,将非法侵占行为合法化,是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行径的另一种形式和进一步发展。任何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都绝不会接受这样的‘仲裁’。”

中国的主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南海诸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海诸岛实施主权管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国强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已经在南海海上活动,最晚到汉代首先发现南海诸岛;最晚到东汉,中国人命名南海岛礁为“涨海崎头”。汉代起,从东南沿海出发,经过西沙和南沙海域,直至东南亚,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只有中国船只往来该航线。

最晚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中央政权对南海岛礁进行行政管辖。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早期的中国海军——时称“水师”实施守卫南海的任务,直至清代的海南崖州水师。

李国强对本刊记者表示,“九小岛事件”则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保护历史。1933年,法国悍然占领太平岛等九个南海岛屿,并公然发布告示,制造了轰动一时的“九小岛事件”,引发全国人民的一致抗议。经过中方的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法国殖民者不得不停止了其侵占行为。

1934年,当时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定了一百多个南海岛礁的岛名,并于次年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和《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这也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开宣布南海岛礁的命名和绘制专项地图——地图最南端至“曾母滩”(今曾母暗沙)。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非法侵占中国南海岛礁。

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当时的民国政府分别于1946年和1947年接收西沙和南沙群岛,恢复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和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均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上述行动一再重申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的海洋权益。

“大量的历史证据表明,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开发和管理南海诸岛,行使主权和管辖权,因此,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管辖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系历代中央政权所坚持,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李国强说。

菲律宾步步紧逼

20世纪70年代之前,菲律宾法律对其领土范围有明确限定,其中没有涉及中国的南海岛礁。

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开始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中的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和司令礁等岛礁;非法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宣布为所谓“卡拉延岛群”,对上述岛礁及其周边大范围海域提出主权主张;并对中国中沙群岛的黄岩岛提出非法领土要求。菲律宾还在有关岛礁及其附近海域非法从事资源开发等活动。

2009年,菲律宾还修订了《领海基线法》,悍然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列入其领土范围,企图将非法侵占合法化、永久化。菲律宾的上述行径,严重违背“保持占有”原则。

吴士存指出,菲律宾还通过炸毁中国岛礁主权标志、利用旧军舰“坐滩”中国仁爱礁等,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菲律宾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开采并在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抓扣、虐待、枪杀中国渔民,企图通过单方面行动将其海洋权益主张强加给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德尔·皮拉尔”号军舰侵入中国黄岩岛海域,武力袭扰在该海域正常作业的中国渔民、渔船,并对中国渔民施以长时间裸身曝晒等严重的非人道待遇措施,蓄意挑起“黄岩岛事件”。

“‘黄岩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成功进行对菲反制,掌控黄岩岛。菲律宾自知若依靠海上力量对抗中国无异于蚍蜉撼树,便将暗中准备多年的所谓‘国际仲裁’方案和盘托出。”吴士存说。

仲裁违背多项国际法原则

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就中菲之间有关南海争议提起所谓国际仲裁。

吴士存认为,菲律宾单方面提交仲裁违背多项国际法原则,是以国际法为幌子的政治挑衅。

首先,菲律宾背信弃义,违反国际法确立的“约定必须遵守”这一基本原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0条规定:“本公约的任何规定均不损害任何缔约国于任何时候协议用自行选择的任何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有关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的权利。”

nlc202309082314

《公约》第281条规定:“作为有关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各方的缔约各国,如已协议用自行选择的和平方法来谋求解决争端,则只有在诉诸这种方法而仍未得到解决以及争端各方间的协议并不排除任何其他程序的情形下,才适用本部分所规定的程序。”

而在此前,中菲双方多次在协议中声明,通过双边谈判协商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具体包括:1995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菲律宾共和国关于南海问题和其他领域合作的磋商联合声明》、1999年3月23日《中菲建立信任措施工作小组会议联合公报》、2000 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2001年4月4日《中国-菲律宾第三次建立信任措施专家组会议联合新闻声明》、2004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新闻公报》、201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等。

2002年11月4日,中国政府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各国政府共同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第4条明确规定,“有关各方承诺……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

显然,如果中菲两国已通过双边、多边协议选择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争端,没有为谈判设定任何期限。在此情况下,中菲两国之间的南海争端只能通过谈判方式来解决,而不得诉诸仲裁等强制争端解决程序。

其次,菲律宾违背中方意愿单方面启动仲裁程序是对“国家同意原则”的背叛。

“国家同意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是国际司法和仲裁程序启动的前提条件。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机构针对国家间争端行使管辖权,必须以当事国的同意为基础。

因此,自中国退回菲律宾仲裁照会,并声明“不接受”仲裁的时刻起,仲裁庭的任何决定、命令或裁决,对中国都是没有效力的。

除此之外,吴士存表示,菲律宾提交仲裁的行为,违背了《公约》明确规定和国际司法实践业已确立的程序法规范。

根据国际法,岛礁领土归属争议应由一般国际法调整,并不属于《公约》调整范围。而对于海域划界争端,2006年,中方根据《公约》第298条,将涉及海域划界、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军事和执法行动等方面的争端排除在《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之外。事实上,除了中国,包括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在内的其他34个国家都作出了与中方类似的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排除性声明连同当事方的协议一道,构成了《公约》解释和适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公约》第300条明确规定,“缔约国应善意履行本公约下的义务,通过不构成滥用权利的方法,行使本公约赋予的权利、管辖权和自由”。

自《公约》生效以来,本案是第一例在一国已作出排除性声明的情况下,另一国针对该声明所涵盖的争端单方面启动强制仲裁程序的案件。

“菲律宾是在滥用《公约》规定的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对《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严肃性构成严重的挑战。若可以如此适用《公约》,那么《公约》第298条还有何价值?目前35个国家所作出的排除性声明还有何意义?”吴士存说。

谁是幕后推手

既然菲律宾单方面提交仲裁违背多项国际法原则,那么为何应菲律宾共和国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以下简称“仲裁庭”),于2015年10月29日就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作出裁决呢?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波对《瞭望东方周刊》指出,菲律宾申请的仲裁要点有三:一是中国在《公约》规定的权利范围之外,对“断续线”内的水域、海床和底土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与《公约》不符;二是中国依据南海若干岩礁、低潮高地和水下地物提出的200海里甚至更多权利主张与《公约》不符;三是中国在南海所主张和行使的权利非法干涉菲律宾基于《公约》所享有和行使的主权权利及航行自由。

“为了让仲裁庭顺利受理此案,菲律宾这三大仲裁请求一开始就刻意绕开主权争端问题,有意打擦边球,表面上是要求仲裁庭裁决《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实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借国际司法干预,在与中国的海洋争端中攫取更大的利益。南海仲裁案的实质就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所以仲裁庭对自身管辖权的判断是大大超出自身的管辖范围。”胡波说。

究其背后深刻原因,胡波认为,一方面是有美国、菲律宾在其中做工作,另一方面,仲裁庭本身有自身的利益,倾向于扩大管辖权。仲裁庭的法官们都比较倾向于菲律宾,法官的立场本身就存在问题。

李国强认为,美国因素是南海问题复杂化的重要原因。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在1995年,美国政府发表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南海的政策声明,开始隐性介入南海问题。2000年以来,美国把南海问题在其自身战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与美国所谓的国家利益相挂钩,并纳入其所谓航行自由计划之中。到2009年以后,美国一方面声称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不选边站队,但另一方面却不断地公开介入南海问题,把其作为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菲律宾《旗帜报》2016年5月14日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说,阿基诺政府将南海问题提交有关仲裁庭进行仲裁的做法,是给菲律宾自身安放了“定时炸弹”。这篇评论说,阿基诺执政6年,积极追随美国所谓“重返亚太”政策,肆意误导菲民众情绪,煽动民众对邻国的敌意。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人是在替美国火中取栗”。

仲裁裁决无效的情形 篇4

当仲裁协议违反了该条件和规范时,该仲裁协议无效。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在下列情形下无效:

1、以口头方式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

我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了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即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方式订立。

因此以口头方式订立的仲裁协议不受法律的保护。

2、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仲裁协议无效。

我国仲裁法第2、3条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而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无效。

为了维护民商事关系的稳定性及保护未成年人和其他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要求签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否则,仲裁协议无效。

4、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该仲裁协议无效。

自愿原则是仲裁制度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仲裁程序的始终。

仲裁协议的订立,也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真实意思表示。

而以胁迫的手段与对方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违反了自愿原则,所订立的仲裁协议不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不符合仲裁协议成立的有效要件。

5、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或者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对此又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仲裁协议中要明确规定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这是仲裁法对仲裁协议的基本要求。

如果仲裁协议中没有对此进行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该仲裁协议则具有理疵。

对于有想疵的仲裁协议,法律规定是可以补救的,即双方当事人可以达成补充协议。

如果未能达成补充协议,仲裁协议即为无效。

1. 加强中心事务性工作管理;

2. 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四、财务部吕主任

1. 希望地质中心各项目组年底尽快报账,财务工作重,票据整理工作量大,希望予以配合;

2. 除了自己关注自己的项目外,还要监督其它项目的质量问题。

五、质管部袁主任

1. 财务报销问题,督促各项目组一定要抓紧,争取在半个月之内完成; 2. 地质中心与质管部有些职能有交叉重叠,有些事情希望对项目组多解释,多沟通,范文《民主生活会提意见建议记录》。

3. 项目组存在问题的反映渠道,是先到地质中心,还是直接到质管部?

六、项目部刘主任

1. 自己首先按时提交报告,这样才能更好地督促其他人员;

2. 地质中心配备了2个副主任,1个主任工程师,1个主任助理,副手很多,副手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自己也要有一定的担当;

3. 项目组人员调动的问题,在投标、立项的时候,感觉调动项目组人员比较困难。

七、朱副总

1. 重业务,轻管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中心的管理方面来;

2. 加强地质人员凝聚力、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

3. 带领整个部门开展好工作,而不是仅仅做好某一个项目。

八、信息中心王主任

1. 应更加关注部门的管理工作;

2. 加强项目质量控制,质量问题是主观还是客观问题?

3. 加强与其它各部门的沟通。

九、分析测试中心何主任

1. 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严格要求他们;

2. 对测试分析方面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早送样。

十、图文制作中心栾主任

1. 原来一个部门,现在是不同的部门了,要提醒项目组组长提早安排制图出图工作。

2. 因为地质项目经常忙到最后着急赶活,所以经常造成制图人员加班。

十一、团委王书记(质管部主任助理)

1. 确定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工作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并且注重实效;

2. 地质中心四楼年轻人很多,但工作朝气不足,缺乏活力,工间休息时间也都闷在办公室内,有点死气沉沉。

3. 在地质中心内部组织各项目组开展评比,并对组织管理和技术工作质量好的项目进行奖励。

十二、中心副主任商博士

对地质中心的领导力,凝聚力不足。

十三、地质中心王副主任

与各项项目组年轻人交流较少。

十四、分析测试中心田副主任

对年轻人的系统培训,尽量少出低级差错,如送样单差错。

十五、邓副院长

1. 地中中心是我院的创收主体,其经营的好坏牵扯到全院的利益,要有责任心,要勇于承担责任,该解决的问题不要向上推诿;

2. 要有大局意识,从全院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传递正能量;

3. 加强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经费管理两个方面。

父亲代签工伤待遇协议无效 篇5

被诉人:某市食品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某,公司经理。

案情:

申诉人9月工作期间发生工伤,被诉人没有及时按规定上报,并且同其父签订了一个有关伤后待遇的协议。申诉人认为其父代签协议无效,向市仲裁委提出仲裁请求,要求报销医疗费、支付工伤津贴、护理费、交通费、解除劳动关系并一次性支付伤残补助金、抚恤金。

调查核实情况:

申诉人李某,1980年2月出生,198月21日到被诉人单位工作,双方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为消毒工,第一个月支付工资379元。年9月22日下午,申诉人在消毒车间工作时因劳累过度不慎头朝下掉进热水池中,被诉人速将其送往市友谊烧伤医院,并预交医疗费3000元。经诊断,烫伤面积为75%.9月26日,被诉人让其转到钢厂医院治疗,又预交医疗费3000元,11月5日出院。现还有两处烫伤未痊愈。两次共用医疗费29817.40元,被诉人只报销医疗费8000元,剩余21817.40元未予报销;申诉人受伤后,被诉人未支付工伤津贴。申诉人在住院期间多次昏迷,需要护理,其父母和姐轮流护理,父母亲计护理30天,在农村的平均收入为400元(有村委会证明为证);其姐在被诉人单位工作,日工资为14元,护理45天,往返交通费588元。1997年10月3日,被诉人要求申诉人的父亲达成协议,否则不再支付有关待遇,其父只好在协议书上代申诉人签字。协议书中规定,被诉人再付给申诉人7000元后概不负责。申诉人经医治后,神志清楚。

市仲裁委委托市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机构和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被认定为工伤,伤残等级为九级,

分析意见:

根据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十七条、十八条、十九条、二十条、二十四条的规定: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2/3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12个月内平均月工资收入。工伤医疗期满或者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需要护理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工伤护理费依照护理等级分别按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发给;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按伤残等级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后本人另行择业的,可以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本案被诉人对因工伤残职工李某只报销部分医疗费、不支付工伤津贴、护理费、交通费的行为违法,应予补发。申诉人要求与被诉人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请求于法有据,应予支持。申诉人的父亲非本案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又未经申诉人委托,无权利代理申诉人签订协议、处分申诉人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被诉人胁迫申诉人之父代签协议的行为违法。所签工伤保险协议应为无效协议,从签订之时就不具法律效力。

仲裁结果:

仲裁委员会裁决如下:

1.被诉人给申诉人报销工伤医疗费21817.40元,从1997年9月22日至12月4日支付申诉人工伤津贴947.50元;护理费1030.00元,交通费588元;

2.双方解除劳动关系,被诉人按伤残九级一次性支付申诉人伤残补助金3032.00元和伤残就业补助金9096.00元,并从中扣除已支付的7000元;

3.仲裁费500元,由被诉人负担。

仲裁协议书仲裁法律文书 篇6

说明:

仲裁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协议将其经济合同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居中依法评断是非,并一次性作出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特定争议的方法或者制度。我国《仲裁法》第16条第:款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书。是各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以书面方式请求仲裁的协议,即当事人各方之间经过相互协商

一致达成的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居中依法评断是非,并一次性作出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书面的协议。

格式:

[格式一]

仲裁协议书

当事人:

当事人:

当事人双方愿意提请仲裁委员会按照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如下争议:

(争议的事项)

(1)……

(2)……

(3)……

当事人名称:当事人名称:

地址: 地址:

签字(盖章): 签字(盖章):

(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一定要准确。)

[格式二]

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我们经过协商,愿就年月日签定的合同第条约定的仲裁事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并适用《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当事人: 当事人:

签名(盖章): 签名(盖章):

仲裁协议无效 篇7

仲裁协议, 是指当事人在充分的意思自治基础上订立的, 同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契约性或者非契约性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合意。 (1) 我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应当双方自愿, 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一方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仲裁协议可以说是商事仲裁的前提, 因为仲裁协议既是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依据, 同时也是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依据。

二、我国仲裁协议规定中的不足

我国《仲裁法》第16条第2款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该法第18条对于仲裁协议的无效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 仲裁协议无效。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仲裁协议应具备的基本内容提出了过于苛刻的刚性要求, 这些规定并不利于加强我国的仲裁管辖, 从长远看亦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

1. 对于我国临时仲裁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这项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临时仲裁。临时仲裁 (ad hoc arbitration) , 又称特别仲裁, 是指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仲裁协议, 在争议发生后由双方当事人推荐的仲裁员临时组成仲裁庭, 负责按照当事人约定的程序规则审理有关争议, 并在审理终结作出裁决后即不再存在的仲裁。 (2) 与机构仲裁相比, 临时仲裁具有独特的优势。

临时仲裁的仲裁员可以说是诤讼双方当事人“临时”选出来的, 由于其威望而得到双方当事人的信服, 所以由其所作出的裁决更容易得到双方当事人的执行。对于海事仲裁来说, 由于海事争议的标的额通常较小, 并且对效率要求很高, 所以在海事纠纷中, 当事人通常会选择临时仲裁来确保效率。

另外, 我国虽然不承认国内的临时仲裁, 但却无法否认其他国家作出的临时仲裁裁决。这是由于我国是《纽约公约》的签署国, 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 我国有义务承认并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而该处所指仲裁裁决既包括国外机构仲裁裁决, 也包括国外临时仲裁裁决。这就使我国处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尴尬境地, 因为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 一国当事人可以以根据当事人约定的准据法仲裁协议无效, 或未约定准据法时, 依裁决地法律仲裁协议无效来抗辩。由于我国并不承认临时仲裁的效力, 所以国外执行机构可以依据临时仲裁裁决在我国无效而不履行《纽约公约》的义务。

2. 对我国仲裁机构管辖的影响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8条规定, 当事人双方在仲裁协议中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或者仲裁机构约定不明又未达成补充协议的, 仲裁协议的效力将被否定。《仲裁法》的这项规定明显的不利于我国仲裁机构的管辖, 原因在于商人之间所达成的仲裁协议在仲裁机构的表述上常常会存在一定的瑕疵。

对于仲裁机构的约定当事人往往只约定一个地点, 有时也会出现约定两个仲裁机构, 对于这种有效力瑕疵仲裁协议, 我国《仲裁法解释》第5条规定: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 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 仲裁协议无效。第6条:仲裁协议约定由某地的仲裁机构仲裁且该地仅有一个仲裁机构的, 该仲裁机构视为约定的仲裁机构。该地有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 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 仲裁协议无效。

由上述规定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对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需要当事人之间的补充协议, 一旦当事人之间无法达成有效的补充协议, 那么该仲裁协议则会被认定为无效, 同时我国的仲裁机构会丧失相应的管辖权。

事实上, 仲裁协议存在的意义便是仲裁机构可以依据其行使管辖权, 当事人一方可以依据仲裁协议去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获得救济。通常情况下, 去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往往是受损一方当事人, 这个时候当事人需要的就是仲裁机构对案件的受理, 如若还要求补充协议, 那么无疑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义务。纵观全球仲裁机构, 无一不是希望加强自己的管辖权的, 例如国际商会仲裁, 只要双方当事人在约定仲裁协议之时明确希望由国际商会仲裁, 那么即使仲裁协议的表达上有瑕疵, 国际商会仍然会受理该仲裁。而我国的补充协议在此看来并不能加强我国仲裁机构的管辖权, 反而往往把仲裁的管辖权交给了外国仲裁机构。

三、我国仲裁协议规定的完善

纵观世界各国, 很少有国家对于仲裁协议有如此硬性的规定。其只要符合一定的原则, 那么便是有效的。我国的仲裁协议规定过于严格, 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 所以需要适当的对仲裁协议的规定进行放宽, 对于放宽的原则,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首先, 从双方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角度去考虑。签订仲裁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必须都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则仲裁协议无效。

其次, 从当事人意思表示方面进行考虑。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需要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 只有双方当事人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意思, 才符合仲裁中所要求的意思自治原则。从而使得体现出仲裁的公平性。

再次, 从仲裁事项的角度考虑。仲裁的事项必须是法律规定的可以仲裁的事项, 由于考虑到公共政策和公共秩序等原因, 有的争议事项是不可以提请仲裁的, 所以如果一项仲裁协议所提请的仲裁事项是不可以仲裁的, 那我们可以认定仲裁协议是无效的。

最后, 从仲裁的形式和内容上来考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要求仲裁协议为书面形式, 但随着电子通信的发展, 各国对于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也作出了扩大解释。对于仲裁协议的内容, 只要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不否定其效力。

参考文献

[1]沈四宝等编著.国际商法[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谢石松主编.商事仲裁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仲裁协议无效 篇8

汤圣泉律师 咨询热线:***

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夫妻以财产、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来限制另一方提出离婚的权利的协议,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属于无效协议。

案情

张某与刘某于1998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后双方因性格不合常为家务琐事争吵,最终导致感情不和。为此,张某曾于2002年9月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后经家人劝解,慎重考虑后撤回起诉。同年12月31日,双方就财产及子女抚养问题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内容如下:如果张某再次提出离婚,不管是真心还是以离婚相要抉,双方的婚姻关系即告结束,不得反悔,两人所有婚前婚后财产均归刘某所有,张某不得请求分割共同财产,女儿由刘某获得抚养权,张某不得有任何异议。协议签仃后,双方的关系并无改善,张某于2003年11月再次向法院起诉离婚。诉讼过程中,张某以上述协议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所签,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协议内容违反法律的规定,应属无效协议为由,要求获得女儿的抚养权并按法律规定分割财产。刘某虽表示同意离婚,但坚持按照协议的约定确定财产归属及女儿的抚养权。

原告诉称: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双方协议违背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是无效协议,请求法院判决离婚,依法分割财产,从原告抚养孩子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判决原告获得女儿的抚养权利,被告承担女儿抚养费每月300元。

被告辩称:同意离婚,但是原告同意离婚后放弃家庭共同财产以及女儿抚养权并签订协议,该协议是双方自由意志的表示,应当对双方具有约束力,所以要求法院根据两人之间的协议判决被告获得全部财产以及女儿的抚养权。

法院认为:虽然夫妻可以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作出约定,但这种约定以不得违法为前提。按照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果所附条件违背法律的规定,则该民事行为无效。本案中双方的协议以张某提出离婚为前提,违背了我国婚姻法关于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婚姻双方及任何人均不得通过对他人人身或财产的限制来干涉他人的婚姻自由,且双方约定离婚时子女一定要由刘某抚养也与法律规定的原则不相符,因此该协议属于无效协议。

律师评析

本案是违反婚姻法首要原则之婚姻自由原则的典型案例。婚姻自由原则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根据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强制和非法干预。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是协议是否违法的认定。根据《合同法》第45条之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但民事行为是否生效首先取决于所附条件是否合法,如果违反法律强制性、禁止性规定,即使所附条件成就,民事行为也不能生效。本案中,原被告双方通过协议约定:只要原告再次提起离婚的要求,双方的婚姻关系即告结束,不得反悔,两人所有婚前婚后财产均归刘某所有,张某不得请求分割共同财产,女儿由刘某获得抚养权。由于是否离婚在订立协议时尚不确定,因此该协议属于附生效条件的民事行为。但协议所附条件是原告提出离婚,实质上是被告以财产和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来限制原告提出离婚的权利,此条件违背了婚姻法的婚姻自由原则、婚姻自由包括离婚自由,指夫妻感情破裂时,当事人有权要求离婚,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限制当事人的这种离婚意愿。

仲裁协议(范本) 篇9

仲裁协议(范本)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争议的事项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仲裁地点在北京

我们同意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当事人名称、地址当事人名称、地址

签字签字

一九××年××月××日

北京仲裁委员会推荐的仲裁协议如下:

当事人双方愿意提请北京仲裁委员会根据其规则,仲裁如下争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争议的事项)

当事人名称、地址当事人名称、地址

签字签字

××年××月××日于北京

仲裁协议书

我们双方愿意提请××仲裁委员会根据其仲裁规则仲裁解决如下争议:

一、(争议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争议的事项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我们同意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甲方(名称)乙方(名称)

法定代表人签章法定代表人签章

日期日期

仲裁补充协议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我们经过协商,愿就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的__________合同第__________条约定的仲裁事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申请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并适用 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当事人名称(姓名):当事人名称(姓名):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签名(盖章):签名(盖章)

年月

仲裁协议书 篇10

地址:___省___市___路___号

法定代理人:田_____,董事长

被申请人:___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___省___市_____路___号

法定代表人:周___,总经理

申请人___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申请人)与被申请人______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被申请人),

————————

———————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自愿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

———————

五、本协议书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由被申请人送仲裁庭一份。

申请人在本协议书生效后的三日内撤回仲裁申请。

申请人:_____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理人:田_______________

被申请人:_______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周_______________

仲裁协议 篇11

协议人 :

担保人:

立协议人因 发生争议,双方自愿将有关的任何争议事项,提交给泉州仲裁委员会石狮分会仲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泉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规定进行仲裁。

协议人还特别议定:

1、双方所发生争议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同时双方自愿放弃答辩、举证期限;

2、 双方委托泉州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仲裁员审理(调解);

3、双方要求泉州仲裁委员会石狮分会以口头告知等灵活、简便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通知相关法律事由,如采取邮寄方式,则以双方当事人在本协议上确认的`住所地(若未填写以身份证住址或营业执照住所地为准)即为仲裁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地址,仲裁相关法律文书按确认的住所地或身份证地址交邮后即视为有效送达。

如出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泉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规定不尽一致的,愿意放弃异议权。

立协议人: 立协议人:

住所地: 住所地:

担保人:

住所地:

仲裁协议作用 篇12

C.仲裁协议的内容

一般应包括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效力及仲裁费用的负担等。

仲裁地点是协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仲裁地点与仲裁适用的程序和合同争议所适用的实体法密切相关。通常均适用于仲裁所在地国家的仲裁法和实体法。

我国进出口贸易合同中的仲裁地点一般采用下列叁种规定方法:

力争规定在我国仲裁。

有时规定在被诉方所在国仲裁。

规定在双方同意的第叁国仲裁。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大多缺乏在国外申诉的能力,所以应力争在我国仲裁。

仲裁裁决是终局的,不得向任何机构提出变更裁决的请求。

试论仲裁协议效力 篇13

文章摘要:

仲裁协议的本质是当事入之间的“合同”,其效力应当符合“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反观我国《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其情形的完整性和效力认定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重新认识仲裁协议的效力并重构《仲裁法》第十七条第三项,很有必要。

关键词:

仲裁协议; 意思自治; 可撤销

正文: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是仲裁中的重要问题。鉴于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已成共识并已无疑义,本文拟从仲裁协议的订立过程来酌定其效力问题。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第十七条对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作出的规定,令人质疑。

一、《仲裁法》关于仲裁协议效力的规定

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愿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产生于确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争议提交给中立的第三者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的协议。关于仲裁协议的有效条件,各国仲裁法大都坐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我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之前或者纠纷发生之后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与一般的私人协议是关于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设定不同,仲裁协议关涉的是当事人间就其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产生纠纷时协议选则在何仲裁机构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尽管在内容上仲裁协议于一般的协议有上述不同,但其性质仍为协议或者说是为合同,应为不是不可。在法律属性上身为合同的仲裁协议,其效力问题的法律判断就应当适用民法关于法律行为效力理论的一般规定。

通说认为,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包括主体的行为能力,客体的可能和确定,意思表示真实。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了民事行为无效的若干情形之为就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是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三章为合同的效力的规定,其中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而1995年的《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一)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三)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

以上三部有关法律行为效力的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发现,仲裁法所规定的仲裁协议的效力要件的结构与民法或者合同法所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或合同的生效要件的结构是相同的,即第一项为客体的可能,第二项即为主体要件,三项即为意思表示要件。但仔细读来发现上述三部法律关于意思表示生效要件的规定不同:仲裁法仅规定了因胁迫而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并没有规定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都有规定的关于因欺诈而设定得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查找现有的关于《仲裁法>条文的解释的书籍,有仲裁法颁布不久的,也有颁布若干年之后的新解释,但三处的解释惊人一致,从解析的思路和解释的结果都相同,资料显示:“双方请求的意思表示必须是真实的合意,否则,该仲裁协议便是无效的。⋯”本法没有规定一方采取欺诈手段诱使对方签定仲裁协议为无效,但是从<仲裁法>第16条第2款第l项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备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来推论:采取欺诈手段诱使另一方签定的仲裁协议也应是无效的。”并进一步解释为“仲裁协议本质上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之一。⋯”如果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在外界力量的影响或强制下所进行的,如在欺诈、胁迫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意思表示,就不能反映行为人的真实意志。”该解释未能提及可撤销的这一效力状态,也未解决无效与可撤销的关系,即使时间是在《合同法》颁行后的解释也没有涉及。或许认为这不成为一个问题。上述资料对欺诈的解释是在遵循“因胁迫导致无效”这一前提下用了类推的方法,也没能说出充分的原因。

二、仲裁协议效力问题规定的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文化植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和界限已经较为明晰,对私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不再有多大争议。意思自治是私法中的基本原则。一般意义上讲,意思自治的基本含义是私法主体有权自由实施私法行为,国家或他人不得干涉。意思自治原则除有排除公权即国家对私权的任意干涉功能外,还内含有个人行为需出自内心自由、自愿的真实意思,在意思的形成并给予该意思的表示行为并应受他人干涉。就是说,意思表示不自由不能构成真实的亦即法律所希翼的意思表示。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受对方当事人和任何第三人的干涉.这包括胁迫、欺诈等,以保证该意思表示的真实和自由。关于因欺诈所签定的仲裁协议效力的规定缺无是值得考虑的,依反对解释:未规定为无效者即为有效。为何将与胁迫产生同样是不自由意思的的欺诈排除在《仲裁法>的规定之外?

分析其原因或许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受胁迫所为民事行为是“由于他人不正当预告危害而限于恐怖,从而作出的瑕疵意思表示的不真正法律行为”,而受欺诈的行为是“因他人期罔限于错误认识,从而作出的瑕疵意思表示的不真正法律行为”。由此可见,欺诈与胁迫所采用的手段是不同的,胁迫手段为使用暴力等,而欺诈则是柔性的,两类行为的可容忍程度不同。但是,虽手段和程度有差别,毕竟都导致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不真实。所以,从尊重意思自治这一理念上讲.此原因不成立。

其次,从规定的必要性考虑。是不是因为不太可能出现因欺诈签仲裁协议的情形。虽然现有的资料没能提供我国出现因欺诈签定仲裁协议的情形,但从理论上讲,一方希望提交仲裁而另一方没有提交仲裁的意思和表示,而前者采用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隐瞒事实的方式使得后者产生错误认识因而与之签定仲裁协议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最后,众多的非正式解释和权威机关的解释均认为因欺诈而签定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也应当与胁迫一样是无效的。这表明,因欺诈而签订仲裁协议的情形是不可以被<仲裁法)所忽略的。

笔者认为,因欺诈而签定的仲裁协议应当予以规定。在我国民事立法进程中,对意思自治原则的接受和贯彻体现为渐递的特点:将《合同法》与《民法通则》相比较。可以发现若干在《民法通则》中原本为无效的情形,在《合同法》中都已经被规定为可撤销、可变更或效力待定。合同无效,是法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彻底否定性评价。从被否定法律行为的性质来看,只有那些违反公序良序民法基本原则或其具体化表现即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法律行为,法律才有规定其效力为无效的正当性。与法律行为的无效法律制度相比,如果当事人某一方的法律行为导致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不真实,虽然这样的行为不符合民事法律所追求的私法自治的理想,但对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法律非是直接规其为无效,而是规定另一方当事人享有撤销其不自由、不真实意思表示的权力。作为民事权利的撤销权。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适用,也可以放弃,如果其放弃这一权力,在其法律行为即为确定有效。如果其行使其撤销权,则其法律行为自始不生效力。若规定期限内当事人不行使撤销权则合同继续有效。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在当事人之间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形下,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的可撤销比无效更应该{导到提倡。同样意思表示不真实情况下签定的仲裁协议也应当是可撤销的,否则,可能出现事后被胁迫人亦愿意提交仲裁而仲裁协议无效因当然、自始无效,需重新签定的重复、浪费行为;也可能出现被胁迫人愿意提交仲裁而对方反言情况下,因仲裁协议当然无效,从而助长、顺应了胁迫人;也可能出现{申裁过程中当事人不披露仲裁协议存有意思表示不真实因素,而待仲裁结束,某方对仲裁结果不满时,以没有有效仲裁协议为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或不予执行的尴尬局面。规定为可撤销则可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而且,目前各国对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合意,多傲十分宽泛的解释,从有利于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焦度给予尊重,尽可能承认已成立的仲裁协议有效。《仲裁法》颁行时间在《民法通则》与《合同法》之间,所以其不会受到《合同法》的影响的,但其受《民法通则》的影响是定然的。进一步讲,这是《仲裁法》立法时民法文化不深入、不普及造成的后果。而几年后颁行的《合同法》将大量在《民法通则》和《仲裁法》中规定为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规定为可撤销,这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恰好认识和深人贯彻。把仅仅影响当事人之间私人利益衡平的法律行为规定为可撤销,可以使这些行为在撤销权人不行使以及不及时行使时,使得该可以被撤销的法律行为成为确定有效的法律行为。

相比之下,《民法通则>以及《仲裁法>中关于胁迫的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已不可容忍。因此,后来颁布的《合同法》对因胁迫所签订的合同的效力规定为可撤销就是想当然的事了。至此。我们认为,《仲裁法》在其修改时不仅要将因“欺诈”而签订的仲裁协议是想加入进去,而且,因“欺诈”和“胁迫”所签订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应定其为“可撤销”。以此修改,不仅消除其规定上的“漏洞”,而且也使<仲裁法》的规定紧跟私法自治理论发展的时代步伐,与私法自治以应有的空间和自由。并以此实现身属“合同”的仲裁协议效力的法律规定与《合同法》中的合同效力的规定相衔接。裁协议效力规定的重构《仲裁法》第十七条三项的规定既已被认为为有法律漏洞,则需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在未进行漏洞补充的现阶段,对于此类争议如何进行法律发现殊值思考。考察国外立法例可知。国外的立法对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有大致的规定,即要求有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但对无效要件均没有列举规定,更没有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具体规定,如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台湾仲裁法、韩国仲裁法等对欺诈、胁迫等意思表示不真实所签定的仲裁协议的情形均无规定;国外的仲裁规则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商事仲裁院仲裁规则(即SCC仲裁规则)、美国仲裁协会的各项仲裁规则也没有直接规定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各情形。但是,这并不妨碍国外实务中对欺诈或胁迫情形下所签定的仲裁协议的效力进行认定。在Fisser v.In—temationnl Bank案中。法官在解释联邦仲裁法时指出:“由于该法只规定仲裁条款应采用书面形式,而没有规定反欺诈条款,所以在解释仲裁条款对有关当事人的拘束力时,应适用合同法原理。

而查看我国的各仲裁机构的规则如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北京、上海、厦门、武汉、深圳、南京、杭州、青岛、威海等各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也都没有明确提到欺诈等情形。同样。我国的仲裁规则不规定是因为“本规则依据<仲裁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所以,这并不排除<合同法>的适用,这也为现阶段在<仲裁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不完整的情况下处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即可以从《合同法>中发现可得适用的法律。这是对法律进行整体解释的结果。暂且不论因胁迫、欺诈所签定的仲裁协议时可撤销还是无效的争议,从胁迫与欺诈的特征可见,二者均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有极高的相似性.规定胁迫的基本原理与原则足以含盖欺诈的情形,加之在民事领域内允许类推适用,所以,以类推解释的方法,可比照胁迫的情形处理其他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现在正是《仲裁法>修改之机,追求规定的完整性和协调性是必要的。虽然在<仲裁法>修改前可比照、援引《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但在修改<仲裁法>时做到法有具体、明确规定,应是我们的讨论该问题的最终目标。如前所述,应当将因欺诈而签订仲裁协议的情形于考虑之中。当然,以列举方式规定可撤销的仲裁协议,在理论上存在难以穷尽的可能,所以在立法时可采用“意思表示不真实”予以概括,也与国外的立法例一致。

对仲裁协议撤销权的形式要有适当的限制:如规定“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欺诈、胁迫或危难被乘后的一年内行使”。当然结合仲裁讲求效率的特点和实务性、程序上的考虑,可以同时规定撤销权消灭的其他事由,如“撤销权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的”,“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后仍申请仲裁或作为被申请人就实体性问题答辩的(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异议及仲裁管辖的异议进行答辫的除外),视为放弃撤销权”,后者即是撤销权人以自己的行为来放弃撤销权。而撤销权因除斥期间经过不行使或被放弃而消灭,则仲裁协议自始有效,从而可以避免仲裁结束,某方对仲裁结果不满时,以没有有效仲裁协议为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或不予执行的尴尬局面。而关于撤销权的具体的行使程序也颇值研究。在民法中,撤销权的行使方式有着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种立法例是主张撤销权必须通过诉讼进行,如法国民法典第1304条的规定;一种立法例主张撤销权通过撤销权人的意思表示即可生效。无需通过诉讼,如德国民法典第143条、本民法第123条以及台湾民法第116条都是这样规定的。虽然我国实体法规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即采用通过诉讼或仲裁而行使撤销权的立法模式。但笔者认为,在仲裁协议撤销问题上应当尊重撤销权人的意思表示。若撤销权人主张撤销且对方同意,则可视为无仲裁协议,不产生仲裁管辖权,这与《仲裁法>第二十六条“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的规定相契合;若撤销权人向对方提出撤销但对方不同意,且对方就纠纷申请仲裁,撤销权人则可向仲裁庭或仲裁员或法院申请撤销。对此问题的相似规定,各地的仲裁规则有所涉及,可做参考。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在我国已是深入人心。本文利用成熟的契约法理论阐释仲裁协议这一特殊契约的效力问题。国际贸易法专家施米托夫教授也曾说过:“商事仲裁法中的首要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依据棚濑孝雄的“二重获得合意”的理论。作为审判外纠纷处理机关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条件。纠纷处理的开始和最终解决方案的提示这两个阶段,都必须获得当事人的合意。而意思自治的直接法律价值在于有利于当事人形成权利义务的预期,有利于契约争议的迅速解决,节约交易成本。我国应借鉴外国的相关立法和司法经验,在与其他法律协调和一致的前提下,对仲裁协议尽量做宽松的规定,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实现当事人的私权自治。将若于种意思表示不真实情形均纳入效力考察范围,且规定为可撤销比无效更体现意思自治。

参考文献:

①王生长:《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第2期.第22页。②粱慧星《仲裁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160页。

③苏庆、杨振山:《仲裁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④张栋:《仲裁法新释与例解》.司心出版杜2000年7月版.第94页;

⑤唐德华.孙秀君:《仲藏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⑥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上册)》.司政法人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贞。

⑦[美]斯蒂芬·c·伊洋尔:《民事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621页。⑧常英、吕豪:《论仲藏协议效力的确定与扩张》.广州仲藏委员会主办:《仲裁研究》(第3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上一篇:企业诚信承诺书模板下一篇:物理骨干教师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