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院

2024-08-28

仲裁院(通用8篇)

仲裁院 篇1

院长职责

1、团结带领仲裁院全体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及政策,维护劳动者及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对仲裁院的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并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3、坚持原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奉公。

4、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拟定实施全院的各项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检查、督导指导。

5、抓好宏观管理,加强重点指导,不断提高全体仲裁员的业务素质及办案能力。

6、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刻苦钻研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业务,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做出贡献。

7、做好仲裁员的思想工作,注意关心和解决仲裁员的实际问题,为仲裁院的建设和仲裁员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成立运作 篇2

从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至今,上海在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加快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实质性“动作”。在日前召开的相关工作会议上,上海市领导明确指出,加强地方立法、完善法治保障是加强“两个中心”建设、确保政策落实的重要环节,并强调要大力支持海事仲裁机构的建设,形成争议解决的仲裁机制。

海事仲裁历来被世界各大航运中心视为其软实力之一,不仅是国际上广为接受的解决各种海商海事纠纷的途径;同时作为一种国际惯例,是被法律确定的争议解决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作为海运贸易大国,贸易仲裁与海事仲裁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86年,中国加入了《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并于199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航运方面争议的特殊性和仲裁在解决争议中便捷、灵活、保密、费用低、专业等独特优势,决定了航运与仲裁的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2008年初,上海仲裁委员会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就上海航运仲裁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为组建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做了积极的准备。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首次聘任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於世成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硬件提升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软实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将更加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更加重视国际化与法治化。

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作为上海仲裁委员会特设的仲裁审理航运交通、物流运输、海事海商、港口建设等纠纷争议案件的专业分支机构,落户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目前在这一区域已经集聚了包括中海集团、中远集运、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众多航运企业及功能性机构。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将根据国内外当事人的约定,受理各类航运仲裁案件,提供更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司长卢云华在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成立仪式上表示,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的成立,希望上海在国际航运法治环境建设中走在全国的前列。有关航运企业人士认为,国际航运仲裁为中外当事人解决在国际航运领域里发生的各种民商事纠纷多了一个选择,将有力地促进航运争议解决机制的多元化,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法制环境。

盘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篇3

一、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主要职责、机构设置

主要职责:盘山县劳动人事仲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调裁结合的原则,依法处理本级管辖内发生的以及上级交办、外地委托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根据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授权,负责专(兼)职仲裁员的培训、考核、任免工作,根据办案需要组成合议仲裁庭;、对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培训;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机构设置: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现共有6人,内设四个科室,分别是立案庭、仲裁庭、基层调解组织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

二、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2017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一)关于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2017年收支预算的总体说明

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收支总预算38万元。

(二)关于盘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2017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说明

2017年“三公”经费预算数0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0万元,2017年预算数比2016年预算数增加0万元。

三、预算收支增减变化情况说明

收入预算增减情况。2017年收入预算38万元,与上年持平,其中:财政拨款收入38万元,与上年持平;非税收入0万元,同比增加0万元,增长0%,基金收入0万元,同比增加0万元,增长0%。

支出预算增减情况。2017年预算总支出38万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基本支出与上年持平;项目支出与上年持平。基金支出0万元,同比增加0万元,增长0%。

四、机关运行经费安排情况说明 2017年机关运行经费2.1万元。

五、政府采购安排情况说明

2017年支出预算中政府采购预算 0万元。

六、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县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上级补助收入:指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

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4.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指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

6.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以外的收入。7.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情况下,使用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资金。

8.上年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9.基本支出:指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上缴上级支出: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12.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14.“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15.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行政运行(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

16.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项级科目的其他项目支出。

17.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预算改革业务(项):反映财政部门用于预算改革方面的支出。

18.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财政国库业务(项):反映财政部门用于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方面的支出。

19.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信息化建设支出(项):反映财政部门用于“金财工程”等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支出。

20.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财政委托业务支出(项):反映财政委托评审机构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和委托建设银行等机构代理业务发生的支出。

21.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事业运行(项):反映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不包括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医务室等附属事业单位。

22.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其他财政事务支出(项):反映除上述项目以外其他财政事务方面的支出。23.科学技术(类)其他科学技术支出(款)其他科学技术支出(项):反映其他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

24.社会保障和就业(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离退休(项):反映实行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开支的离退休经费。

25.社会保障和就业(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事业单位离退休(项):反映实行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开支的离退休经费。

26.医疗卫生(类)医疗保障(款)行政单位医疗(项):反映财政部门集中安排的行政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经费,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行政单位的公费医疗经费,按国家规定享受离休人员、红军老战士待遇人员的医疗经费。

27.医疗卫生(类)其他医疗卫生支出(款)其他医疗卫生支出(项):反映除上述项目以外其他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

28.农林水事务(类)农业(款)其他农业支出(项):反映其他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

29.交通运输(类)石油价格改革对交通运输的补贴(款)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其他支出(项):反映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对其他方面的支出。

30.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类)工业和信息产业监管支出(款)其他工业和信息产业监管支出(项):反映其他用于工业和信息产业监管方面的支出。31.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类)其他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款)建设项目贷款贴息(项):反映根据国家规定用于特定建设项目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项目设施贷款的财政贴息支出。

32.国土资源气象等支出(类)国土资源事务(款)其他国土资源事务支出(项):反映其他用于国土资源事务方面的支出。

33.住房保障(类)住房改革(款)住房公积金(项):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以及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34.其他支出(类)其他支出(款)其他支出(项):反映其他不能划分到具体功能科目中的支出项目。

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规则 篇4

(斯德哥尔摩商会通过,1988年1月1日起生效)

Ⅰ.仲裁院的组织

第一条 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仲裁院)是斯德哥尔摩商会(商会)内一

个处理仲裁事务的机构。其宗旨是:

根据仲裁院规则第五条至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协助解决国内和国际的争议,根据仲裁院采用的其它仲裁规则协助解决争议,按照仲裁院就每个案件作出的决定,协助进行其方式部分或全部与上述规则规

定不同的审理程序,以及

提供有关仲裁事务的咨询。

第二条 仲裁院设立一个三人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商会执行委员会

任命,任期二年。理事会一名成员为理事长,应由在处理商务争议方面有经验的法

官担任。其余二名理事,一名由开业律师担任,另一名应是在商界享有声誉的人士。

每位理事配有一名个人助理,由执行委员会任命,其任期与理事相同。助理应

具有与其理事相同的资历。

因特殊原因,执行委员会可以撤换理事或助理。

如理事或助理在任期内辞职或被撤换,则由执行委员会另行任命他人在剩余的 任期内担任理事或助理。

以下有关“理事长”或“理事”的规定同样适用于代理事长或理事行事的助理。

第三条 理事会两名理事构成法定人数。如表决未能获得多数,理事长的投

票具有决定权。理事会的决定为终局决定,商会不得复议。

第四条 仲裁院设立一个秘书处,由商会雇员一人或若干人组成。秘书处的 工作由秘书长主持,秘书长应是一名律师。

Ⅱ.仲裁院仲裁规则

A.仲裁庭的组成

第五条 仲裁员人数及指定方式

如果当事人未就仲裁员人数达成协议,则仲裁员人数为三人。

如果当事人已同意争议由一名独任仲裁员仲裁,则该独任仲裁员由仲裁院指定。

在其它情况下,当事人各指定同等人数的仲裁员,仲裁院指定一名仲裁员担任首

席仲裁员。

如果当事人同意,仲裁院可以指定仲裁庭的所有仲裁员。

如果当事人指定的仲裁员死亡,该方当事人应另行指定仲裁员代替。如果死亡

的仲裁员为仲裁院指定的,则由仲裁院另指定仲裁员代替。

如果仲裁员辞职或被免职,则由仲裁院另指定一名仲裁员。如该仲裁员为一方

当事人所指定,则仲裁员应与该方当事人协商。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仲裁院规定的期限内未指定仲裁员,则由仲裁院作出指定。

第六条 仲裁员有公开其不称职原因的义务

仲裁员被问到是否接受指定担任仲裁员时,应当向与其接洽的人公开任何可能

被视为对他的公正性或独立性的信任会有所影响(不称职)的情况。如果他还是被

指定为仲裁员,则他应当立即向当事人各方和其它仲裁员公开该情况。

在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如果仲裁员得知任何可能使其不称职的情况,他必须 立即通知当事人和其它仲裁员。

第七条 对仲裁员的异议

如当事人要对仲裁员提出异议,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应附具理由,并通

知仲裁院、仲裁员和其它当事人。

如果人对仲裁员的异议必须立即提出,无论如何最迟不得超过其得知仲裁员不

称职情况后的三十天。当事人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则视为放弃异议权。

异议是否成立,将由仲裁院作出决定。

第八条 罢免仲裁员

如果仲裁院发现仲裁员不称职,应免其职。

仲裁院也可以以任何合法理由或以仲裁员未能以适当的方式履其职责为由决定

罢免该仲裁员。

作出免职决定之前,仲裁庭应征求当事人和仲裁员的意见。

B.仲裁程序的开始、仲裁院的仲裁程序

第九条 仲裁申请

仲裁程序开始于一方当事人向仲裁院提交仲裁申请书。仲裁申请书应包括:

(1)当事人的名称和地址;

(2)争议要点;

(3)申诉人索赔要求的初步说明;

(4)申诉所依据的协议副本和仲裁协议的副本,如果前项协议中未包括仲裁

协议;以及如果需要。

(5)申诉人指定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的声明。

第十条 驳回申请

如果仲裁院对争议明显无管辖权,仲裁院将驳回申诉人的仲裁申请。

第十一条 被诉人的答辩等。如果并非明显无管辖权,仲裁院将仲裁申请书

送达被诉人,并要求被诉人提交答辩,答辩书应包括:

(1)针对申诉人的申诉作出陈述;以及,如需要

(2)被诉人指定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的声明。

如果被诉人要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或其适用性提出异议,则应在答辩中提出,并同时说明异议的理由。

如果被诉人要提出反诉或抵销请求,则应在答辩中作出相应的声明,包括争议

的要点和请求补救的初步说明。提起反诉或抵销请求必须以仲裁协议规定的范围为

限。

被诉人的答辩应送达申诉人,申诉人应有机会对被诉人提出的任何异议或请求

作出评论。

被诉人不提交答辩书将不影响案件程序的继续进行。

第十二条 补充、期限

仲裁院可以要求一方当事人详细说明其主张。如果申诉人未能符合这一要求,仲裁院可以决定撤销案件。如果被诉人未能符合这要求,则不影响案件程序的继续

进行。

如果被诉人没有对其反诉或抵销请求作详细说明,则仲裁院可以撤销其反诉或

抵销请求。

如果仲裁院要求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某种行为,该期限可以由仲裁院延

长。

第十三条 仲裁费用保证金 仲裁院应确定一笔仲裁院收取的费用,该款连同其利息作为仲裁费用的保证金。

保证金的数额根据仲裁院的规定确定。仲裁院可以就反诉和抵销请求另外确定保

证金。在仲裁程序过程中仲裁院可以根据仲裁庭的通知决定增加保证金的数额。

上述保证金原则上应由双方当事人各半分担,但也可以由一方当事人支付全部

款项。

如果一方当事人未按要求支付保证金额,仲裁院应给另一方当事人交纳全部保

证金的机会。如果即使这样,保证金款项仍未支付,则案件将全部或部分地被撤销

或中止。

仲裁院可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或审结之后,从保证金中支取款项以支付仲裁员

的报酬和仲裁程序中发生的其它费用。

仲裁院可以决定保证金部分由银行担保或其它担保组织。

第十四条 仲裁院的决定

根据第九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书面文件交换结束后,除非明显缺乏管辖权,仲

裁院应:

(1)指定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员,并且如果必要,则根据第五条的规定指定其

它仲裁员;

(2)决定仲裁地点,当事人对此已有约定者除外;

(3)确定保证金数额和各方应交纳其份额的期限。

第十五条 案件移交仲裁庭

一俟仲裁庭组成且保证金已交齐,仲裁院应即将案件移交给仲裁庭。

C.仲裁庭的仲裁程序

第十六条 仲裁庭的程序

仲裁庭应决定进行仲裁程序的方式。仲裁庭在决定方式时,应遵循当事人在仲

裁协议中的约定以及本规则的规定,并应考虑当事人的意愿。

仲裁庭应公正、实际并迅速地审理案件,应给予各方当事人充分机会陈述案情。

如果仲裁庭由三名或三名以上仲裁员组成,则首席仲裁员在其它仲裁员授权的 情况下可以自行决定程序性问题。

第十七条 语言

除非当事人已就仲裁程序中使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达成了协议,否则仲裁庭将

对此作出决定。

第十八条 申诉书和答辩书

1.申诉人应提交申诉书,除非在案件中已提供过下列情况,否则该申请书应

包括:

(1)申诉人要求的具体事项。

(2)申诉人申请所依据的重要事实情况。

此外,申诉书应还包括申诉人对其援引的证据的初步说明。

2.被诉人应提交答辩书,除非在案件中已提供过下列情况,否则该答辩书应

包括:

(1)对申诉人的申诉要求表示接受、反对或多大程度地接受、反对的说明;

(2)如果全部或部分地拒绝申诉,则说明该拒绝所依据的重要事实情况,并

具体说明被诉人是否承认或否认申诉人所依据的重要事实;以及,如果被诉人提出

反诉或抵销请求;

(3)有关抵销请求或反诉的具体请求以及其所依据的理由。此外,答辩书还应包括被诉人对其援引证据的初步说明。

3.仲裁庭可以决定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书面材料。

第十九条 申诉和答辩的修改

一方当事人在仲裁程序过程中可以在不超越仲裁协议的范围内修改申诉或答辩,但考虑到提出此种修改请求的时间、此种修改对另一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损害或

其它情况,仲裁庭认为此种修改不合适者除外。

前款的规定同样适用于一方当事人提出抵销或反诉的权利。

第二十条 开庭

原则上应当举行开庭。根据当事人的意愿,仲裁庭应当决定开庭的时间、持续

的期限以及如何组织,包括出示证据的方式。

如果在审理过程中更换仲裁员,新组成的仲裁庭应决定是否要并在多大程度上

重复已举行过的开庭审理。

第二十一条 证据

按仲裁庭的要求,当事人应当对其所依据的证据作出陈述,具体说明每一证据

他们想证明什么,并且应当出示其依据的书证。

是否可以提交书面证词由仲裁庭决定。

如果仲裁庭认为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并非其所要求的或与本案无关的,或仲裁庭

认为可以通过其它途径以更简单的方式或以更少的花费即可求得证明,则仲裁庭可

以拒绝接受该已提交的证据。

对审理过程中案件的每一情节作出认真的审阅和斟酌后,仲裁庭应当决定案件

中那些问题已得到证明。

第二十二条 专家

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仲裁庭可以指定一名专家就某个特定的问题发表其意见。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缺席等

如果当事人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庭审或违反仲裁庭的命令,将不影响仲裁庭

继续仲裁程序并作出裁决。

第二十四条 对程序不当异议的弃权

在仲裁程序过程中,如一方当事人没有在合理时间内对任何违背仲裁协议或其

它适用于仲裁程序的规定之事提出异议,则视为已放弃对该不符程序之事提出异议

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 表决

举行表决时,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如果没有产生多数,则以首席仲裁员的意

见为准。

D.裁决

第二十六条 作出裁决的期限

裁决至迟应当在案件移交仲裁庭时起一年内作出。但在仲裁庭要求的情况下,仲裁院可以适当予以延长。

第二十七条 部分裁决

应一方当事人要求,可以就当事人双方的个别争议点或部分争议,作出单独裁

决。如任何一方反对,则只能在有特殊理由时才能作出部分裁决。

第二十八条 裁决

裁决应当在仲裁地作出。裁决应包括一项命令或声明及其理由,并须有全体仲

裁员签名。即使在缺少一名仲裁员签名的情况下,裁决仍可作出但该裁决须有多数 仲裁员签名并经他们证实未签名的仲裁员也参加了对争议的决定。

仲裁员可以将不同意见附在裁决中。

如果已达成和解,仲裁庭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在裁决中予以确认。

第二十九条 费用

仲裁庭应当在裁决中确定应分别付给仲裁院和仲裁员的费用数额。当事人对支

付此项费用负有连带责任。

败诉一方当事人应当支付该补偿金额和费用以及另一方当事人的费用,除非特

殊情况要求与此不同。

如果案件在裁决作出之前终止,仲裁庭可就当事人应付给仲裁院和仲裁员的补

偿金额作出决定。如果案件在移交仲裁庭之前终止,则由仲裁院决定补偿金额的数

额。

即使裁决只涉及费用问题,裁决也可以作出。

第三十条 仲裁员的酬金

仲裁员的酬金数应当合理,决定仲裁员的酬金时应考虑仲裁员所花的时间、案

件的复杂程度、争议金额的大小和其它情况。

第三十一条 裁决的更正等

裁决中任何明显的计算错误或抄写错误应由仲裁庭予以更正。

如一方当事人在收到裁决后三十天内提出请求,仲裁庭可以对本应裁决中决定

而未予决定的问题作出决定。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收到裁决后三十天内提出请求,仲裁庭可以就此裁决作出书

面的解释。

仲裁庭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应当给予当事人机会发表意见。

E.其它规定

第三十二条 应付给仲裁院的补偿金

应付给仲裁院补偿金的数额将根据仲裁院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三条 裁决的归档,等

在仲裁程序结束后仲裁庭必须将裁决、程序中的书面命令及案卷记录副本各一

份提交仲裁院。

第三十四条 生效

本规则自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并取代仲裁院以前的仲裁规则。

如果仲裁协议在1988年1月1日以前订立,则应适用仲裁院原来的仲裁条

例或规则,当事人另有约定者除外。

附录:确定仲裁保证金金额和仲裁院补偿费数额的规定

1.仲裁费保证金是用于支付预计的仲裁员酬金,可预见的仲裁员的支出以及

应付给仲裁院的补偿费。在确定保证金金额时,仲裁院首先初步估计案件的规模。

通常争议的金额如果(能确定的话)是确定保证金金额的一个主要标准,而下列表

格则是开始计算的依据。

最终决定给仲裁员的酬金和仲裁费并不以所交纳的保证金为准。

付给仲裁院的款项应计算利息。

确定仲裁费保证金金额的标准计算表(瑞典克朗)

争议金额 额度内起点数 额度内附加百分比

-- 100000 15-30%

100000- 300000 15000- 30000 10-20% 300000- 1000000 35000- 70000 7-15%

1000000- 3000000 84000- 175000 3-6%

3000000- 5000000 144000- 295000 1-4%

5000000- 10000000 164000- 375000 0.5-2%

10000000- 50000000 184000- 475000 0.4-1.2%

50000000- 100000000 349000- 955000 0.1-0.6%

100000000- 399000- 1250000 0.01-0.06%

2.给仲裁院的补偿金

补偿金按下表计算。如果某案件需要的工作量比正常情况下一般案件有较大幅

度的增减时,则收取补偿金时可不按下列表格计算。

确定应付仲裁院补偿金数额表(瑞典克朗)

争议金额 额度起点的管理费 额度内增加百分比

-100000(minimum2000)4%

100000-300000 4000 2%

300000-1000000 8000 1.5%

1000000-3000000 18500 1%

3000000-5000000 38500 0.5%

5000000-12000000 48500 0.25%

10000000-50000000 61000 0.05%

仲裁院 篇5

1、负责依法调解管辖范围内劳动争议案件。

2、落实劳动保障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仲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3、负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解释和咨询。

4、负责受理管理范围内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

5、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作出公正裁决。

6、负责仲裁员的培训、聘用、考核和管理工作。

7、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

科室电话:

院长办公室

83680979 副院长办公室

83662192 立案庭

83661212 仲裁庭

仲裁院 篇6

关键词:体育仲裁;立法;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4—0408—03文献标志码:A

市場经济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运动日益趋向商业化、国际化,各种体育利益关系愈加外显,由此而产生的体育纠纷急剧增加,妥善解决好体育纠纷不仅能稳定现有的秩序,而且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现代法治的理念和体育自身特点,开辟公正解决体育纠纷和有效救济体育权利的多元渠道显得非常重要,而以秩序、效率、公正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的体育仲裁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体育仲裁作为经济、有效、便捷的体育纠纷解决方式,已成为许多国家乃至国际体育界的司法实践,尤其在竞技体育领域已成为最主要的解决方式。

目前,各国体育纠纷救济都实施内外结合,多元发展的趋势。体育仲裁的高效、专业、快捷方便使体育仲裁成为体育争议的主导解决方式。体育仲裁的准仲裁性决定了其基本性质为民间性,应顺应体育仲裁制度的发展趋势并遵从市场经济对仲裁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彻底的民间仲裁性质,建立独立于体育组织的民间体育仲裁机构;另一方面,体育仲裁的独特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效率的追求目标高于公正的目标。体育仲裁的原则是构建我国体育仲裁制度所必须遵循的,其强制性原则如一把双刃剑,使体育争议得到快速、经济地解决的同时,容易影响到当事人的诉权,为了在效率和公正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体育仲裁的制度要求也就更高。

1我国的体育仲裁立法现状

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商业化,利益的因素使得体育纠纷成为了体育业发展的一大困扰,现行法律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体育仲裁作出了规定。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我国的竞技体育仲裁制度存在强烈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完善的体育仲裁规则及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33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办法和仲裁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其基本思路是好的,但是由于对于体育仲裁的性质缺乏较统一的认识,加之当时体育仲裁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作出任何具有可操作的规定,只是将这个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国务院,但是,随着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颁布,问题又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第9项明确规定:“仲裁制度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法律”。这样一来,体育仲裁的立法权又回到了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手中。因此,需要全国人大或常委会通过颁布法律来制定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

迄今为止,我国实际上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仲裁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体育仲裁立法,仅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象征性规定。目前,我国体育纠纷多采用自行和解、体育社团内部解决、行政部门调解和裁决、诉讼等机制解决,与国际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体育主管部门、仲裁机构及法院之间的管辖关系不明确。体育社团和行政部门的解决方式普遍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和强制力不足,从中国足球协会的有关纠纷解决办法和近年来处理的一些纠纷案例来看,我国体育行业内部纠纷解决方式在权限分配、审级设置、人员组成、听证程序、裁决效力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更为甚者,立法和实践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在逻辑上可能导致一种奇怪现象的发生——对于一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解决的体育纠纷,一方面法院会因为法律对体育仲裁的强制性规定而拒绝管辖,另一方面又不存在体育仲裁机构可以受理纠纷。在“吉利案”中,中国足协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递交了关于法院管辖权异议的答辩书,其中提出的一条理由就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33条规定了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体育法》是特别法,应当优于一般法的适用,所以法院不应当对该纠纷行使管辖权。因为没有体育仲裁机构,中国足协认为本案应属体育仲裁机构管辖的观点毫无现实意义,明显是在为逃避司法介入寻找借口,该条理由也没有被法院最终采纳,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必须尽快填补立法与实践之间的缺隙。

2构建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议

体育仲裁法规的立法层次应为法律。根据《立法法》规定,仲裁事项的法律应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虽然从《体育法》33条的专门条款的授权来看,已经具体规定体育仲裁机构和范围的立法文件应属于国务院法规的立法层次。但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应由人大或常委会制定,而且根据体育仲裁的性质,也不应是行政仲裁,不适于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这需要在立法层面上明确和协调《体育法》《立法法》《仲裁法》三者的关系,减少法律之间的冲突。

就体育仲裁的法律适用问题,《仲裁法》对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具有行业或专业法律的指导意义,体育仲裁立法必须在整体上服从《仲裁法》的基本精神,反映仲裁的本质特征而不能与之相冲突、相背离,在此基础上根据体育特殊需要进行具体延伸或变通。根据仲裁活动的一般程序要求和《仲裁法》的立法内容结构,对体育仲裁法规的立法内容主要拟定了如下一些基本方面:总则、体育仲裁的范围、体育仲裁机构、体育仲裁协议、体育仲裁程序、涉外体育仲裁和附则等。

2.1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置

体育仲裁机构是特殊的专业性仲裁机构。由于体育仲裁的某些特殊性,使许多体育纠纷案件不可能由一般的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因而需要专门处理体育仲裁事务的特殊的体育仲裁机构。

2.1.1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和组建

建议目前在我国只设立一个全国性的体育仲裁机构为宜,名称可为“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地点设在北京。以后如果体育纠纷案件增多到一个体育仲裁机构难以满足需要时,可考虑适当地在其他地方增设。仲裁机构建立之后,根据民法的规定应是一个在组织上完全独立的实体性法人机构,有自己的财产、住所,以保证其仲裁活动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和其他机关的干预。

2.1.2体育仲裁机构的组织结构

除了要符合《仲裁法》规定的仲裁机构条件外,体育仲裁的特殊性在组织形式上也需要有一定的体现。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体育竞赛进行之中出现需要很快解决的纠纷时,为实现体育仲裁便利和快速的要求,借鉴CAS的经验,需要时在地方建立分支机构和比赛期间I临时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和竞赛期间的临时机构是体育仲裁委员会的组成部分,适用统一的体育仲裁规则,并聘用统一聘任的体育仲裁员。CAS体育仲裁庭的职能:第一,体育仲裁庭可以裁决普通体育案例。CAS可以仲裁直接向其提起普通体育纠纷,

例如,体育赞助合同纠纷、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的纠纷、电视台体育转播权纠纷等。第二,体育仲裁庭可以裁决上述体育案件。CAS可以仲裁间接向其提起的体育纠纷,即行使作为一个上诉仲裁机构的职能。第三,体育仲裁庭还可以发表咨询意见。虽然咨询意见并不具有象仲裁裁决那样的约束力,但由于CAS的权威性,咨询意见还是具有一定的份量。

2.1.3仲裁员的任命

按照国际惯例,体育仲裁员应同时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識和体育知识,其组成人员中法律和体育专家不得少于2/3。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组成由体育仲裁院决定。

2.2体育仲裁的受案范围

某项体育争议能否提起体育仲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必须是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争议;该争议必须具有可仲裁性;必须有仲裁协议或属于强制仲裁的范围。体育仲裁制度的适应范围应当限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而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的纠纷则不属于体育仲裁的范围。我国在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时,既要适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应充分考虑国外及国际仲裁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其仲裁范围应做如下确定。

2.2.1注册、流动、转会等身份争议

在体育法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有关运动队的身份权依法注册产生。只有经过注册的运动员,才能根据有关规定参加比赛,或进行流动,因此,与注册相联系的争议应属于典型的体育争议。此外,随着体育运动的商业化运转,运动员的流动也日趋市场化,这在国际上非常普遍。我国的运动员的流动、转会机制也在逐渐完善。这类争议专业性较强又具有较强的时限性,还往往涉及到体育组织的内部规定,由此所引起的争议,应当由体育仲裁机构来解决。除运动员资格需要注册外,教练员、裁判员资格的确立和等级的认定争议也属此类争议,也属于体育仲裁的受案范围。

2.2.2参赛资格争议

任何一项大型比赛,尤其是国际比赛,对参赛的运动员都有资格要求,并颁布了资格标准,并规定了资格确定办法。参赛团队按照该规定选拔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而因参赛资格的选拔引起的争议,属体育领域内特有的争议。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员、体育管理人员的参赛资格争议。这类争议具有特殊性。因为,目前选拔和确定参加体育比赛的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一方面是基于运动队、运动员和选拔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具有契约性;而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性,具有典型的行政色彩。对于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争议,不能提起民事诉讼。其次,解决这类争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因为行政诉讼的标的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其依据是国家行政法律法规。而资格选拔和确认的前提,是基于契约、选拔规则或标准而不是行政法律、法规,所以,对选拔机关的行为不服,在我国尚没有可行的救济途径。因此,上述争议应该纳入体育仲裁的范畴。

2.2.3纪律处罚争议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教练员、运动员一般是通过体育组织来从事日常训练,参加体育比赛。因此,相关体育组织为了规范运动员的行为,都会制定自己的章程、规则和纪律。参加比赛时,还要接受该项运动单项联合会以及比赛组委会的管理。相关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被处罚后,由于体育组织的纪律处罚的机构和程序不完善,无法及时、充分地获得权利救济。同时,由于体育组织做出的纪律处罚属于行业内部的自律行为,人民法院往往认为不属法院的受案范围而拒绝受理。因此,当事人若对体育组织的处罚不服,客观上也只能到体育仲裁机构寻求救济。

2.2.4体育合同争议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商业化、规模化,体育活动中的合同关系日渐普遍。例如,俱乐部与运动员、教练员的雇佣合同;参赛合同;竞赛担保合同,也有商业合同,例如,赞助合同等。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存在许多合同关系,俱乐部与俱乐部间的转会合同、租借合同;为举办和参加体育竞赛而签订的合同,体育电视转播权、广播报道权合同,体育赞助、体育广告合同等等。笔者以为,竞技体育活动中的合同关系,除雇佣合同外,其他的合同性质与普通商事合同基本相同,可以适用《仲裁法》的规定进行仲裁。而如果双方当事人存在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或发生争议后同意进行体育仲裁,应当属于体育仲裁的受案范围,体育仲裁机构应当受理并进行裁决。

除了合同争议外,体育活动中的著作权、技术秘密权、姓名权等知识产权争议也日渐增加,因其含有经济利益,这类财产争议也可以纳入体育仲裁的范围。当然,当事人之间也必须存在仲裁协议或在知识产权使用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发生争议后同意进行体育仲裁。

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涉及国内运动员的劳动合同争议,应当排除在体育仲裁之外。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许多体育运动的商业运转非常明显,而运动员与其所属的运动队之间(如球员和俱乐部)是以合同形式进行的,而运动队(如俱乐部)是典型的法人,此时,运动员与运动队之间的关系等同于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因此,这类合同应当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此外,我国对劳动争议有专门的仲裁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而且,对劳动争议的仲裁不服,还可以提起诉讼,因此要比单纯的体育仲裁(或裁或诉)的保护力度要高。而对于外籍运动员的劳动合同,则首先依据双方的合同约定,如果双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则应当适用我国法律。

2.3不应当属于体育仲裁的范围

2.3.1裁判员的临场裁判争议

如前所述,体育仲裁对技术事项例外的原则,对裁判员的临场判罚等技术性争议不适用仲裁是国际体育惯例,是国际体育比赛中的普遍规定。看裁判员在比赛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判、漏判甚至反判,这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现实,一个所有体育比赛参加者必须接受的现实。竞技体育活动中因裁判员的临场裁判所引起的争议原则上不能仲裁。我国的仲裁条例也应当将裁判员的临场裁判排除在仲裁范围之外。但是,对在裁判过程中的裁判恶意或不诚实行为应当除外。

2.3.2为体育行政争议

体育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对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其行使的是公权力,是一种行政行为。其在行使管理权时,与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与其相对人所发生的争议则属行政争议。这类争议不能由仲裁机构来仲裁。我国已经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行政仲裁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以调整,没有必要适用仲裁制度。此外,在我国,有些体育协会的管理活动比较复杂,他们在进行协会内部管理的同时,也承担着部分的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因而他们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则应区分其管理性质,如果其管理行为的性质属于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尽管发生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也不能适用体育仲裁。如果属于因协会内部的管理而引起的争议,则应当允许申请体育仲裁。

2.4体育仲裁协议的形式

基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质、当事人地位常常不平等使得体育仲裁协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同时在国际体育界

中,体育组织要求被管理地位的运动员或其他体育组织签署强制性的仲裁协议已成为惯例,我们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但是,仲裁协议的强制性仅仅适用于纯粹的可仲裁的体育争议。根据体育纠纷的性质将体育争议区分为体育纠纷和与体育有关的商事纠纷对待。对于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商事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将争议提交体育仲裁或普通商事仲裁,体育仲裁的强制性不应涉足这一类纠纷。而对于体育运动参与者之间发生的关于惩罚、资格、兴奋剂等争议都应提交体育仲裁。这种仲裁的性质应该是强制性的。当然,在争议发生时应当首先用尽体育行会的内部救济方式。事实上这2类性质的纠纷的划分本身就是難以界定的,这要求在立法时作出细致的规定。

体育仲裁协议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请求体育仲裁的意思表示;体育仲裁事项;选定的体育仲裁机构。具体形式可为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以及其他形式的协议。仲裁条款包括当事人进行资格注册、参加组织或竞赛时订立的合同,也包括其组织章程、规则制度中的仲裁条款。其他形式主要指双方来往的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仲裁意思。另外,对于未成年人订立仲裁协议应由其监护人代理。

2.5体育仲裁程序的多元形式

体育仲裁作为特殊仲裁的特殊性,也必然在程序上表现出来,需要对一些具体操作环节和内容作适当的变通。一是体育竞赛的时间一般是比较短暂的,有较强的时间要求;二是运动员运动生命的短暂,针对运动员参赛资格或其他权利方面纠纷案件的尽快审结以保护运动员的权利,仲裁时效是否也需要缩短一些,这些在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中应有所考虑。

从体育纠纷发生和解决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出3种具体的体育仲裁程序方式:一是体育仲裁普通程序。除了适用其他程序的,一般都要适用普通程序;二是体育仲裁简易程序。那些纠纷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体育纠纷可适用简易程序;三是体育仲裁特别程序。主要是针对体育竞赛即将进行时和进行之中发生的纠纷需要及时解决而适用的程序。

体育纠纷的解决需要多元化救济方式,为了克服单纯由体育组织内部解决纠纷的局限,并且为使体育纠纷的解决更加简单快捷而避免复杂的诉讼程序,有些国家采取了在体育组织之外设立专门的体育仲裁制度,其能较好地满足体育纠纷专业性的需要。建立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是为了在司法与体育内部自治之间再扩大新的救济方式,并不是要取代体育组织的内部自律自治功能。体育社团组织内部解决纠纷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要尽量在其内部范围内有效地解决。在体育仲裁立法中,明确体育社团组织的内部解决是体育仲裁的前置程序,能够有效解决纠纷,节约社会资源。

3结论

仲裁、仲裁协议解读 篇7

当今社会,民商事活动越来越频繁,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得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也越来越便捷。相比之下,解决民商事交易中产生的纠纷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成为当事人无法忽略的成本,如何快捷、经济、有效的解决纠纷成了当事人考虑的重要问题。解决争议的方式有很多种,仲裁作为其中的一种,逐渐以其特有的自由、经济、快捷而有效的优势脱颖而出。然而,启动仲裁必须要有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仲裁协议,就不会有有效的仲裁。可以说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

一、仲裁的涵义

在社会民商事生活中,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性权益纠纷,这些纠纷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往往给当事人的经济生活带来不便。但是,通常在矛盾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当事人往往难以自行协商达成妥协而快速、经济的解决争议;如果走司法诉讼的途径,可能程序又过于繁琐,并且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不合算;若以民间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的结果又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仲裁这种争议解决方式,比诉讼要自由、快捷以及经济,比民间调解要正式而更有约束力。于是,从自由、快捷、经济而有效的角度出发,许多当事人愿意在争议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约定以仲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国的仲裁制度发展比较滞后,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仲裁法。但是在颁布实施仲裁法的前期,仲裁的实践并没有迅速的发展起来。而是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事交易的频繁发生,以及我国同国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全面展开,仲裁才以其特有的优势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而迅速得到发展。由于仲裁实践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仲裁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的仲裁实践。当前对仲裁定义的阐释多为学理上的定义。有学者给仲裁定义为:“仲裁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当事人事先或事后以自愿为基础达成协议,将民商事纠纷交由第三方处理并由其作出对利益冲突的双方当事人均产生约束力的裁判结论的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也有学者对仲裁定义为:“仲裁就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第三者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作出对争议双方均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方法或方式。”我国现行的《仲裁法》没有直接给仲裁作出定义,只是通过规定仲裁的范围和效力间接的对仲裁进行界定,如《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上对仲裁的定义还是法律条文上对仲裁的界定,都强调了仲裁的几个关键点,即:一、当事人要有同意以仲裁方式来解决双方争议的意思表示;二、该意思表示为双方当事人自愿;三、争议的内容必须为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性权益纠纷,即民商事纠纷;四、解决争议的主体为非司法机构的第三方,即仲裁机构;五、仲裁的裁决结果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终局效力。

二、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通行的对仲裁协议定义为:“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特定民商事争议提请仲裁解决的协议”3。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仲裁协议是指当事各方同意将他们之间的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特定法律关系上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或某些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我国《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仲裁界,在仲裁协议的性质认识上大体是一致的。仲裁协议在仲裁程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启动仲裁程序中起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民商事仲裁的基石。

2、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

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均存在于有关法律规定中,如我国《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从这一法条中我们解读出“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的两种形式。仲裁条款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在其主合同规定的诸多权利和义务条款后面增加的针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双方同意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的条款。由于仲裁条款通常是作为合同的附属条款而存在的,不可能在合同中占据主要的位置以及占据大量的篇幅,所以其内容规定的比较简单和原则,但甚为经济、方便,因而已成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仲裁协议。而“其他书面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合同书指的是仲裁合同书,是以单独的仲裁协议形式而存在,即当事人在主合同之外,针对可能产生的争议,单独起草的一份争议解决方案,详细的载明如何具体的以仲裁方式来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4 通常内容具体而明确,其效力也容易认定。无论是附在主合同里的仲裁条款还是单独起草的仲裁协议书,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当事人双方在同一份文件上表达了仲裁的意愿,并且在同一份文件上签字表示同意授权其生效并受其约束;二是该仲裁协议的形式均为书面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纸质形式。至于《解释》当中所认可的信件、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仲裁协议的形式,似乎同仲裁条款和仲裁协议书在特征上有着一些区别。以信件的形式来订立仲裁协议从通常习惯上来讲,首先应该是一方当事人去信向对方表达仲裁的意愿,而对方当事人如果同意该提议,则在回信中予以肯定。那么这样一来,关于双方当事人愿意订立仲裁协议的意思表示则分属在两份文件甚至于多份文件中;三是以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的形式订立仲裁协议,其过程也如上述第二类的过程。不仅存在仲裁的意思表示分属多份文件或文档,还存在该意思表示的载体无双方当事人共同签字,故应首先确认双方仲裁意思的真实性和此种仲裁协议的效力。以上各种表现形式均是当事人直接的表达仲裁意愿,不仅如此,当事人甚至可以间接的表达仲裁意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之规定:“合同约定解决争议适用其他合同、文件中的有效仲裁条款的,发生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应当按照该仲裁条款提请仲裁。”这是一种典型的仲裁条款的具体内容不由当事人自己约定,而是通过援引的方式而为当事人采用的仲裁协议形式。虽然此形式中的仲裁条款并非当事人自己商定,但是依旧符合前述对仲裁协议的理解,即该仲裁协议确有文件作为载体,能够以有形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当事人愿意援引该仲裁条款必定是对该协议的内容有所了解而愿意受其约束,故司法解释予以认可。我国仲裁协议的四种形式均要求是书面的,这也是受国际仲裁的影响。

仲裁协议的内容,根据《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仲裁协议内容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这三项内容是法定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仲裁协议,都应具备这三项内容,当事人自己约定的其他内容亦应符合仲裁法的规定。

一份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既是仲裁庭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又是仲裁程序得以进行以及仲裁裁决得到承认和执行的保障。因此,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仲裁协议的特征

仲裁协议的特征:一、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启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合意,不论是仲裁条款亦或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其行文的字里行间必透出对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的解决方式,而非一般合同将双方权利义务作为主要内容,且不直接体现经济利益;二、仲裁协议对当事人双方和法院、仲裁庭均有约束力。当事人之间既然签订了仲裁协议,则双方均受其约束,在争议发生后,只能提交仲裁解决。一方如就约定仲裁的争议向法院起诉,法院有义务依法律规定和对方当事人不予受理的异议驳回申请方的申请,同时法院亦不得受理当事人已订有仲裁协议的争议事项。仲裁协议还约束着仲裁庭的仲裁活动,仲裁委必须受理依仲裁协议提出的仲裁申请,在仲裁协议的范围内行使仲裁权。三、仲裁协议自行解决管辖问题,仲裁时的管辖一定是双方事先便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好的。

4、仲裁协议的效力

常见劳动仲裁案件仲裁请求总结 篇8

前言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颁布施行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自己的权利,虽然劳动仲裁免费、劳动仲裁时效变长,但在用人单位面前,劳动者的诉讼能力显得相对薄弱。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违法用工时能够勇敢地、坚决地通过劳动仲裁、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注:本文内容涉及诸多请求项目,无法一一展开(部分项目另附链接),读者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并依据更加具体的法律条款才能对案情有更准确的把握。切勿生搬硬套!

一、劳动纠纷案件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11.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粤高法[2012]284号,下称“省纪要”)

12.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粤高法发[2008]13号,下称“省08意见”)

13.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粤高法发[2002]21号,下称“省02意见”)

14.„„

二、常见仲裁(诉讼)请求——金钱类

(一)社保方面 1.补缴社保

劳动者请求补缴社保,仲裁委、法院一般不会支持,但倘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达成协议,仲裁委、法院作出的调解书中可以对社保问题进行确定,具有法律效力。

注意:

(1)劳动者不愿意购买社保(签了承诺书),且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经将社保单位应缴部分作为工资一同发放的,劳动者事后以用人单位未购买社保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经济补偿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法院不支持经济补偿。但劳动者事后反悔在合理期间内要求用人单位购买社保,用人单位拒不购买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经济补偿。(省纪要第25条)

另外,承诺书中约定由用人单位将社保用人单位需要缴付的部分以工资方式发到劳动者手中,且用人单位能够证明的,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买社保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退还该部分“工资”。

(2)劳动者可以单就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申请仲裁,待裁决或判决生效后,劳动者可以凭据生效文书到社保局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

2.支付社保待遇

由于用人单位未购买社保,发生工伤、非因工患病、生育等情况,而导致劳动者经济损失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相应损失。

(二)违法约定试用期并已实际履行的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注意:举例,一年的合同可以有两个月的试用期)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广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会议纪要》

2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试用期违反法律规定,且已经实际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 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无需再行支付超过法定试用期间的工资差额。

(三)二倍工资 法律链接:

《劳动合同法》

【支付情形一】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注:即最长为11个月)

【支付情形二】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注:支付期限无限长)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五条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第六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计算期间】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省纪要》

【计算基数】1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虽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不签订,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二倍工资差额的计算基数为劳动者当月应得工资,但不包括以下两项:

(一)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年底双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结算的业务提成等;

(二)未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如一次性的奖金,特殊情况下支付的津贴、补贴等。

【支付情形三】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超过一个月双方仍未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要求支付二倍工资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再支付用工之日起满一年后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时效】15.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时效,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确定。用人单位应支付的二倍工资差额,从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起往前倒推一年,按月计算,对超过一年的二倍工资差额不予支持。(实践中,计算精确 3 到天)

【倒签合同期限】

《广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会议纪要》

26、劳动合同期满后未续签的双倍工资问题,应分四种情形处理:(1)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一直未续签合同、且原合同未约定到期自动续延的,除用人单位能够证明未续签合同的责任在于劳动者外,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双倍工资。(2)劳动合同约定期满自动续延的,可视为合同已经续签,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双倍工资。(3)到期后未及时续签,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续签了劳动合同,对于该“空档期”,可分具体情况:如果“空档期”不超过一个月,可视为合理协商期,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双倍工资;如果“空档期”过长、超过一个月的,除用人单位能够证明未续签合同的责任在于劳动者外,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双倍工资。(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倒签”劳动合同的,可视为劳动者确认劳动合同期限已经涵盖未签合同期间,属于劳动者的追认,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倒签”期间的双倍工资。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佛山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自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后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约定劳动合同的期限自建立劳动关系之日开始的,用人单位无须承担支付二倍工资差额的责任。

(四)代通知金 【劳动者常见误区】并非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都需要支付代通知金,只有在三种法定情形下才需要支付。

法律链接:

《劳动合同法》

【三种法定情形】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计算基数】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的规定,选择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的,其额外支付的工资应当按照该劳动者 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

《省纪要》

26.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为由,向用人单位主张一个月工资赔偿的,不予支持。(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可能有代通知金)

(五)经济补偿、赔偿金

内容较多,请见另文《简析劳动纠纷中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的计算》,http://user.qzone.qq.com/376784230/blog/1378446922。

(六)加班费

内容较多,请见另文《简析加班工资的计算》,http://user.qzone.qq.com/376784230/blog/1380537666。

(七)高温津贴

依据《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等相关规定,从2012年起,高温津贴为每月150元,每年6月、7月、8月、9月、10月共计发5个月,总共750元。工作环境温度由用人单位举证。

注意:有夜班的,可以按比例减去。法律链接:

《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

第十三条 每年6月至10月期间,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广东省人社厅等部门)

第三条 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以下统称高温作业),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在工资清单中列明具体项目及数额。(未列明的,需要补发)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记录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情况及高温津贴发放情况,并至少保存二年。

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情况以及高温津贴发放情况,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作业场所温度由用人单位举证)

更多内容,可参考:广州人社局网《高温津贴政策问答》,http:///376784230/blog/1387855693。5.产假、流产假 法律链接: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

第三十一条 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产假(不论正产或小产),应包括星期日及法定假日在内,不再补假。

6.看护假 法律链接:《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三十七条 本省户籍独生子女父母,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享受以下优待奖励补助:

(五)产妇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三十五日的产假;男方享受十日的看护假。产假、看护假期间,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7.哺乳假 法律链接:《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九条 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九)工伤保险待遇

所涉内容较多,详见另文:《工伤纠纷处理实务简析》,http://user.qzone.qq.com/376784230/blog/1375964290。

法律链接:《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 1.赔付工伤待遇 参考链接:《广东省工伤保险待遇一览表(2011年修订版)》,http://user.qzone.qq.com/376784230/blog/1376042101。

2.补足工伤待遇 法律链接:《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少报职工工资,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工伤保险待遇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向工伤职工补足。

3.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链接:《省纪要》 5.劳动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工伤或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已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十)非因工死亡

何谓“非因工死亡”?司法实践倾向性意见:除工伤死亡外,其它原因导致的员工死亡均可认定为非因工死亡。实践中,也不排除部分地区认定(故意)犯罪导致的死亡不享受非因工死亡待遇。

法律链接:

《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

十、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发给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救济金(或供养直系亲属生活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

丧葬补助费的标准:3个月工资(月工资按当地上社会月平均工资计,下同);

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救济金标准:6个月工资;(即,无供养亲属的,无此项补偿)

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在职职工6个月工资;离退休人员3个月工资。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死亡,由当地社会保险机构按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发放待遇;在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除有规定纳入社会保险支付的地方外,由企业按上述标准发给死亡抚恤待遇。

《广东省劳动厅关于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的批复》(粤劳薪[1997]233号)惠州市劳动局:

你局《关于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是否按供养关系给予的请示》(惠市劳薪[1997]77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粤劳薪[1997]115号)第十条规定的死亡抚恤待遇标准,是在国家《劳动保险条例》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调整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一次性抚恤金待遇。一次性抚恤金是对死亡职工直系亲属的慰问,因此发放对象应是死者的直系亲属。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救济金,必须是与死者生前有供养关系的直系亲属才能、享受。

此复。

广东省劳动厅

一九九七年八月五日 《社会保险法》

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 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十一)用人单位“三期”期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 用人单位在“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违法解除与女职工的劳动关系的,已有司法判例支持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的全部劳动报酬、孕期工资、哺乳期部分工资、生育待遇等。

法律链接:

《广州市中院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解答(2010年)》

十五、女职工在怀孕期间被用人单位解雇,因客观原因造成三期待遇损失的,如何补偿?

答:产期应按正常工资标准足额支付,哺乳期和孕期可按其本人正常工资的20%支付,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十二)押金、保证金或罚款

部分用人单位对部分岗位会向职工提出收取工作服、工作卡或培训押金,这些都是违法的,可以在仲裁中一并要求返还。

另外,广东省(除深圳特区外)内的用人单位不得对劳动者罚款,仲裁时,也可以要求返还罚款。

法律链接:

《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了罚款内容,或者其扣减工资的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施罚款或者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扣减劳动者工资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被罚款或者扣减工资的人数每人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依照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实施经济处分的,单项和当月累计处分金额不得超过该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三十,且对同一违纪行为不得重 9 复处分。

实施处分后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特区最低工资标准。《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可以从员工工资中扣减下列费用:

(一)员工赔偿因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费用;

(二)用人单位按照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的违纪经济处罚;

(三)经员工本人同意的其他费用。

用人单位每月扣减前款第(一)、(二)项费用后的员工工资余额不得低于最低工资。

(十三)向不具体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索赔项目限制 这类“用人单位”,例如,无照经营的“公司”、“企业”、“厂”,又如,筹备设立过程中的法人。

法律链接:

《劳动合同法》

第九十三条 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当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省纪要》

34.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承担责任的范围应以《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内容为限,即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和损害赔偿责任,但不包括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劳动者因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未为其参加社会保险导致的医疗费、失业待遇及生育待遇损失属于损害赔偿责任范围。

三、常见仲裁(诉讼)请求——其它类

(一)确认存在劳动关系

此请求主要适用在工伤认定之前的劳动关系确认、补缴社保时劳动关系的存续期间确认。

大多数工伤认定不需要走此程序。但部分劳动者确实一时难以拿出证据证明或劳动局要求较为严格时,则需要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证明,详见另文《简析劳动关系的证明》,http://user.qzone.qq.com/376784230/blog/1378358527。

(二)恢复劳动关系

此请求针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在提出该请求的同时,可以同时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在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期间的工资。

法律链接:《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被裁决撤销或者判决无效的,应当支付劳动者在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期间的工资,其工资标准为劳动者本人前十二个月的平均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劳动者已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应当全部退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对前款规定的期间有争议的,可以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予以裁决。

(三)恢复工作岗位

此请求针对用人单位违法调岗。遇到用人单位违法调岗,可以先考虑通过录音录像等证明调岗的事实,然后去劳动局投诉处理。

关于调岗的内容,具体请见另文:《被调岗,你不得不防》,http://user.qzone.qq.com/376784230/blog/1351210055。

(四)确认与用人单位已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法律链接:《劳动合同法》

第十四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省纪要》

16.劳动者依法请求用人单位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将诉讼请求变更为确认双方已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拒不变更的,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不得直接判令双方当事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可以依法确认双方当事人已存在事实上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关系,并参照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

17.劳动者虽然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但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该固定期限劳 11 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又请求与用人单位重新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不予支持。

18.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因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一)、(三)、(四)项规定情形而续延,致使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予支持。(用人单位无选择权)

1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提出续订劳动合同并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选择权)

20.劳动关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协商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提出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事项不低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前的标准,劳动者拒不接受的,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合同,且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四、仲裁请求的时效问题 法律链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委可以直接援引仲裁时效规定,不需要当事人以此提出抗辩)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五、小结

现阶段,许多企业人事管理都尚不规范、完善,不少用人单位倚仗其强势地位违法用工,给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劳动者普遍不太懂法律,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管不给力甚至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都给劳动者的维权过程带来重重阻碍。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大检查总结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