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错别字总结(精选12篇)
找错别字总结 篇1
找错别字
在我们的身边时不时会有错别字出现,比如在同学们的习作里,大街上的广告上,各种小店的招牌上,都会出现错别字。
有一次我去天台的国清寺玩,我们的车子开到一个大操场旁边,我发现前面竖着一块牌子,这个牌子上写着“(单人旁+丁)车场”,我当时看不懂,因为我从来没有学过,不知道读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司机把车子开进去,停在那里,我才悟出这个“(单人旁+丁)”可能就是停车场的“停”字,我问妈妈:“这个是什么字?”妈妈说:“是停吧。”那司机笑着说:“小朋友这个你就不懂了,有很多地方的停车场都这样写的。”我说:“哪‘停’是这样写的,这明明是写错别字嘛。”司机说:“只要能看懂就行。”我说:“我就看不懂,我们怎么能自造汉字。”车间说:“你不要大惊小怪的,自造汉字的人多的是,你看那边墙上又造了两个错别字:‘补轮胎’变成‘(是字旁+卜)轮台’。”大家抬头一看都哈哈大笑。我一看,原来把“补”写成“(是字旁+卜)”,把“胎”写成“台”,我说:“他们在写的时候为什么不去问问别人,这样写上去不怕别人笑话吗?”“你笑他,他又不知道,”司机说。“那我们去告诉他吧!”我说。妈妈说:“不要管闲事了,我们走吧!”还有一次,我们在临海的小街上,看见一家小店的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绣钢餐具专卖店”,这里面又把“锈”写成那个“绣”。
像这样的错别字,我们经常能看到,我希望那些人不要再写错别字了,不要闹笑话了。
临海小学五年级:王佩瑶
找错别字总结 篇2
其一,查找“短板”必须要认识充分。企业发展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生产经营不顺利的时候,“短板”才容易引起重视,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企业领导者也能够倾听大家的逆耳之言;一种是在经营发展顺溜的时候,领导者们听到的是顺耳的表扬话语,员工们表现出的是自负神态,查找“短板”自然被搁置。这是企业管理的大忌,必须抛弃这种想法,树立正确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谨慎从事,认真查找不足,发现“短板”,以利改进。
其二,查找“短板”必须要心怀勇气。现实工作中,一些人总觉得报忧不如报喜,报问题不如报成绩。个别领导干部因担心单位荣誉受损害、个人升迁受牵连而把问题掩盖起来。其实,掩盖问题、回避矛盾的做法,只能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酿成大患。相反,敢于亮出自己的“短板”,大家就会一起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只要问题存在,早晚都会暴露。所以,每个单位、每名员工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问题的心态和勇气,有问题早查,有错误早纠,将“短板”消灭在萌芽之中。
其三,查找“短板”必须要动作较真。对发现的“短板”要有硬措施、真动作,要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制度上规范约束、整改上抓难碰硬。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以企业利益为重,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直面问题,敢于报忧,善于纠错,使问题无处可藏,矛盾无法“安家”,才能够保障企业长治久安。
其四,查找“短板”必须要重点突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善于抓大问题,解决重点问题,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找错别字总结 篇3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范文练兵】
与花的约会
我是要去赴一个约会了,与花的约会。平日里我们只知道花是在早间开放的,夜间开放如昙花也只是难得一现。我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会有下午开放的花呢?多少年了,就在我的院子里,在我的眼皮底下,它静悄悄地开放,便要融进无边的夜色。
你散落在院子矮墙边、草丛中,芬芳四溢,怪我平时脑袋太笨,竟然忘了留意脚边五彩的星星,你们好像也并不难过,是啊,何必为我这样的人伤心。你们也并非孤芳自赏,鸟儿、风儿自当从远方而来,围绕在你们身边,似乎前来赴约的不只我一个人。
林中花
你说,你最爱树林深处的小花,托我从林中采一朵带给你。我漫步在林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一阵清凉的气息迎面扑来,沁人心脾。我伴着鸟儿的歌声,寻找林中的小花。树边、草丛中,那斑斓多彩的小花正散发着幽香,向我呈现出各种颜色:黄色,给我启示着金色的理想;红色,使我感到火般的热情;蓝色,让我感受到蓝天样的胸怀。我从林中回来,空着两手来见你,愉快地等待着你的责备。
【家庭辅导】
这两篇短文有什么共同点呢?比如都是以什么为描写对象?都调动了什么感官体验?都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2017小学总结200个错别字 篇4
车简文 2017-10-10 21:34
语文作为孩子升学考试中的重点科目,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们长期积累,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重点需要掌握字词句的运用,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多看,多读,多记,多积累,但是,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义的汉字,很容易让孩子弄混淆,导致孩子在考试中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丢分眼中,其实,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主要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积极性,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孩子学习方法的运用。
常常有家长在微信上找我咨询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昨天,就有一位家长找到我咨询到:老师,我家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但是语文成绩一直理想,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很多错别字,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希望老师您能在孩子的学习上给些好的建议,帮助孩子快速进步。
其实,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是孩子打基础的关键期,学好语文不仅仅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孩子的生活表达交流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提升孩子语文学习成绩,除了要扎实基础知识外,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孩子的学习效率才会大大增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从“错别字”到“别错字” 篇5
近年来, 高考阅卷中发现, 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因此教育部在全国高考大纲中规定, 全国卷作文中每出现1个错别字要扣1分。其实,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学生的错别字就如影随形, 伴随着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全过程, 并以以下6种状态表现:
1.多笔画。如:迎、茂、武、染、悬、挠、腻、抑、怨、融、跋、释等, 都容易多点、横或撇。
2.少笔画。如:柳、蒙、蔑、祭、初、善、梁等, 都容易少点、撇或横。
3.形近混淆。如:未—末、呜—鸣、酒—洒、怒—恕、己—已、匆—勿、恳—垦、栗—粟、效—较等。
4.同音混淆。如:恰—洽、做—作、坐—座、需—须、分—份、既—即、坚—艰、避—蔽等。
5.部件颠倒错位。如:邻、够、郁、触、融、荆、潇、渠、罚、蓬、荡、茫等, 都容易把上下、左右部件颠倒错位。
6.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或写繁体字。
以上6种错误, 学生经常会犯, 以至于到了高年级、甚至到中学都会继续错下去。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一) 客观原因
汉字的字数多, 笔画复杂, 难认、难记、难写。从《康熙字典》发展到现在的《新华字典》, 汉字大约有六万之多, 而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也不过是两、三千字, 再加上汉字又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一个偏旁也常常表示两个不相关的意思, 一个字, 也会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至于一个字什么模样、怎么念, 怎么写、表示什么意义, 都需要一个个地去硬记, 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 主观原因
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 习惯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 缺乏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生步入中高年级后, 由于年段教学任务有所不同, 识字不再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或让学生自学, 或蜻蜓点水似地认读, 识字不得法的孩子也只有生硬、机械地记字。
二是生活中的错别字诸如电脑电视、报刊杂志、广告字牌及不规范的普通话用语等, 让学生难抗干扰, 如零售店铺把“零售”写成“另售”, 网吧将“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 服装店将“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等, 使得学生从小耳濡目染错字、别字, 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
三是电化教学设备走进课堂, 学生过多依靠网络资料及教师的课件学习。依赖电脑多了, 对书本的细读与朗读便少了, 学生对汉字的感觉与记忆也会受到影响。
三、如何从“错别字”到“别错字”
(一) 识字, 务必要正确学
1.规范要求, 形象记忆。
在新授生字时,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一定要准确、规范, 特别是那些易错的字, 教师要给以重点指导。指导书写时, 可以编些字谜, 强化学生记忆。一旦学生第一次接触或书写的是错别字, 要纠正过来就要花成倍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书写力求严格, 不能迁就。教育学生写字要精力集中, 忌马虎潦草。写完后, 要同规范字对照, 寻找差距, 对难点更要反复练习, 以达到熟练掌握, 书写规范。
2.形近比较, 归类排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形近字占了很大比例, 这类字难以辨析, 学生也常常因为字的形体差异不大而写错笔画。最佳的方法就是把形近字挑出来, 排队比较。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歌谣、谜语、顺口溜来帮助识记, 有助于准确记忆。
3.弄清字义, 强化记忆。
学生若不明白字义, 就常会因读音相近或字形相似而把字用错。如把“辩论”写成“辨论”, 把“等候”写成“等后”, 就是因为同音字而混淆;把“明辨是非”写成“明辨事非”, 这是没有弄懂字义。教师应尽量将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 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和理解, 强化记忆, 这样才不会让别字经常“搬家”。
4.借助工具, 虚心请教。
彻底纠正错别字, 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学生写话或者写作文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于不会写的字或者吃不准的字, 千万不要瞎猜, 应该马上用工具书查找, 或向他人请教。
(二) 辨字, 务必要多样练
1.讲普通话, 营造氛围。
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除了其字未记牢、字形混淆、音义含糊外, 还有一个干扰因素是方言的影响。所以, 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在学校讲普通话, 在家也要讲普通话, 处处时时训练, 在班级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 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通过讲普通话的活动, 加大纠正方言的力度, 只有这样, 才不会因语音不同而写错别字。
2.反复练习, 跟踪检查。
教师可以将学生易错字的共性问题收集起来, 经常让学生辨认和练习。在语文作业或作文方面设计一些区别字形的习题。对于个别问题, 可逐一指点。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易错的字收集到一个“集错本”中, 有空就拿出来读读、写写、自测、互测, 直至把字写正确为止。
3.开展游戏, 趣中纠错。
教师可把收集到的写有错别字的成语、句子、诗歌、短文写在纸条上, 用线串起来, 挂在教室的墙壁上, 供学生游戏时搜索, 让他们比比谁抓的“俘虏”最多, 或者设立“纠错医院”, 让学生当小医生。
(三) 记字, 务必要广泛读。
广泛阅读, 不仅能增长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更能有效地防治“错别字”。在阅读的过程中, 已经学过的生字会以多种形式灵活出现, 无形中, 生字得以巩固, 词汇、句式也积累了很多。
(四) 用字, 务必要坚持写。
消灭错别字, 归根到底, 就是要不写错别字。所以, 要尽量多让学生动笔。低年级可以开展“一字开花”的组词练习、加一笔或减一笔的“汉字变魔术”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练习造句或写“每日一句”。升入中高年级后,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教师认真批改。天长日久, 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合适的语境中, 字词的正确率也会大幅提高。
妙批错别字 篇6
清末,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这位仁兄不学无术,呆坐半天也答不出考题,便想“走后门”,希望凭借李鸿章的关系得到优待。于是他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戚)。”主考官閱卷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清代的科举考试往往是用从“四书五经”中摘出的一句话作为考题的。有一次的考题是“昧昧我思之”,这句话出自《尚书·秦誓》,意思是“我暗暗地想”。但是有个考生不懂,将标题抄写成“妹妹我思之”,并大做文章。主考官开始不明其意,继而哑然失笑,挥笔批道:“哥哥你错矣!”正好形成了一副工整的趣联。
错别字小侦探 篇7
接下来要颁发的是“画蛇添足”奖。这个奖嘛,广告牌上的“喧”字是当仁不让啦。“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声音大。而在这里,应该写作“心照不宣”。意思是: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宣”的意思就是“公开说出”。这样看来,口字旁岂不是画蛇添足吗?
接下来的错别字绝对让人看了胆战心惊。一张安全宣传单上,居然出现了“安全放火”的字样。要知道,放火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哪有安全与不安全之分。这里的“放火”应该写作“防火”。小小一个错别字,还真叫人为它捏了把汗呐!图中是一家家政公司的广告标语。但是,仔细一看,让人哭笑不得,本来是煮“两顿”饭,偏偏被写成了煮“两吨”饭。每天煮“两吨”饭,恐怕谁都吃不消哦!这样的家政服务人员谁敢请回家呢?
“掘起”中的“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创、挖。路边的标语“迅速掘起”意思是要把这地方迅速挖开、刨起,这破坏力可不小哦。实际上,标语的意思是:让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兴起。使用“崛起”才是正确的。
报纸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防范 篇8
对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 我们应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减少报纸中错别字出现的数量和频率。报纸中出现错别字主要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疏忽性错误, 这一类失误往往出现在数字报道上, 以多加或漏掉某个数字以及数字后面的单位为主, 如关于2008年哈电在哈洽会上签订合同中的款额, 记者就在数字中漏掉了“万”这个单位, 这使报道“天壤之别”。一字之差, 谬以千里。其次是常识性错误, 对地名等词汇把握不准。这类错误是报纸中出现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滨洲铁路桥的“洲”, 很多记者用“州”字;过去的“幸福乡”不变成现在的“幸福镇”。第三是同音字造成的错误, 如“不力”和“不利”、“权利”和“权力”、“反应”和“反映”在拼读方面是一样的, 但是表达的意思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 经常注意收集一些“常用”的“同音字”差错, 这样日积月累, 一旦那些“熟悉的老面孔”出现, 大脑就可以马上反应过来。我们在工作中, 也应多怀一些“疑心”, 凡是碰到拿不准、似是而非和感觉不太对劲的字词, 不要随便把它放过, 要多动手翻查工具书, 立马“验明正身”, 及时解决。第四是操作性错误, 这方面出现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而造成的。随着技术的发展, 报业已实现了激光照排, 电脑输入汉字、上网, 这给我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工作条件, 但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记者、编辑在用电脑写稿、改稿时, 由于打字不熟练或误操作, 很容易造成文字差误,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政治性差错。工作中, 我们有时要在网上直接选稿、改稿, 在粘贴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一些因操作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有一些是原文中的错误, 也有的错误出自记者整理过程中的“复制”或“粘贴”, 这些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附加”影响。第五是前后矛盾的错误, 这类错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题文不符和文内前后不统一。发生这类错误的主要是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概念、描述等。第六是原发性错误, 如记者不清楚是“学兴街”还是“学兴路”时, 上网或查阅一些资料就能弄清楚。最要命的是, 在采访时, 被采访者给记者提供的一些不真实信息, 特别是亲属关系和隶属关系, 记者即使经过认真核实, 也难免“被套”, 这可能会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
俗话说, “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鞋”, 在繁杂的稿件中, 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新闻稿件中的错别字, 特别要避免出现低级的错误。在每一次的《新晚报》错别字校勘表中, 关于出现错误的责任一栏, 记者、编辑、审读会因为同一个错误受“连坐”。笔者认为, 报纸中错别字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记者本身提交的稿件中就存在错误, 因为记者作为生产者, 生产了一个“次品”;同时也和编辑、审读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产品的加工者和检测者, 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减少和避免报纸中错别字的出现, 我们应从记者、编辑、审读等方面“多管齐下”。高度重视和端正思想, 提高政治素质, 加强自身的新闻业务能力。在平时的稿件写作过程中, 记者要熟悉和牢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 特别是一些变动的知识。同时, 记者在采访中, 凡涉及批评和法律方面的报道要“谨小慎微”, 多方面获得报道相关方面的信息, 相互佐证, 确保报道内容万无一失, 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之中, 让它们“无处遁形”。在“三审制度”中, 充分发挥部门主任、编辑、审读等的作用, 把错别字的出现频率降低到最低点。部门主任在审查报道的信息的准确性时, 也应把错别字列入“打击”范畴。编辑本身就有找出和修改错别字的责任, 在编辑的过程中, 编辑不应忽视错别字的出现。同时, 在修改时, 编辑不应增加错别字的出现, 要给稿件再上一把“安全锁”。编辑要对涉及批评和法律的稿件多发疑问。审读专门要对稿件的一些错误或不清晰的内容, 提出异议或清查, 是错别字的“天敌”。
查找错别字是审读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提高稿件质量的关键一道关。较多错别字往往出现在更换稿件中, 频繁的更换稿件阶段, 是错别字出现的“高发期”。审读应该对更换的稿件高度重视, 不要因为繁杂“马虎大意”而降低“警惕性”, 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我们要多方面对报纸的差错进行“围歼”, 掌握了解差错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才能够更好地杜绝、防范错别字的产生。要兢兢业业、专心致志地鉴别是非、去伪存真, 避免错字见诸报端。
总之, 错别字的防范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宣传效果问题, 甚至会影响报纸的生命力。记者、编辑、审读要为出版一份高质量的报纸尽心尽力, 努力提高语言文字知识和各种技能, 齐心协力, 缜密把关, 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份信息准确有效的报纸。同时, 读者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给报纸作“监督员”, 让报纸及时更正错别字, 使报纸更洁净、更精彩。■
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成因 篇9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错别字,成因
一、汉字本身特点的原因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汉字一开始是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文字。许多汉字音同形近、笔画复杂。而这就使学生学习汉字有困难。汉字本身特点是字结构复杂,书写时容易出现笔画增加或减少的错误。小学生最容易写错的字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但是,汉字不断地演变后来又经过简化,许多字的形义音相联系的造字规律已经支离破碎,教师和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把汉字的音形义三者生硬扯在一起,非常机械,死记硬背,当然汉字就难学习了。
汉语和世界其他的语言不同,汉字是方块字,告诉别人一个汉字是怎么写的,就必须得一笔一画写下来,别人才能明白。如果你单单说笔画“横、横、竖撇、捺”,别人写出来可以是“天”字也可以是“夫”字,不确定因素多。英语拼单词就不会有这个尴尬出现。
汉字在读音上与形是脱节的,看见一个汉字,除非是秀才念半边,如果不知道它是怎么读的,一般是不能从字形分析出这个音该怎么发的,不想英语单词有发音规则。而且汉字里面还有许多字同音不同,比如,“阿”可以读“ā”组词“阿姨”,也可以读“ē”组词“阿附”“阿胶”。“辟”可以读“bì”组词“复辟”,也可以读“pì”组词“开辟”。例如“候”“侯”“喉”“猴”等一系列读音相同字会导致错别字出现。医生说手术要切除“食”指,最后病人被切除“十”指的错误。
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
心理学上说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感知觉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研究者认为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的形成与其9、10岁年龄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感知觉比较笼统,不细致并具有选择性
有些教师常常责怪学生粗心,其实不能怪学生,这是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不擅长精加工,对于复杂汉字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没有细致的分析。例如学生会把“已”写成“己”,“直”少些一横,“丹”多加一点。还有些小学生的空间知觉不完善,左右结构的字常常左右颠倒,例如“致”“猴”“郁”“都”。
信息强度不大,就很难留下印象。教师在之前强化的字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容易产生负迁移,对以后学习类似的字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教师在教学时不适宜强调不正确的写法,在教“侯”只单单强调不能画蛇添足加一竖是不对的,可以告诉学生古时候的诸侯没有时间等别人一小时,这样就巧妙一些,学生也记得清楚。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注意不稳定,且粗心大意
这与上面提到的原因不一样,这里说的是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十分短暂,一节课只有10—20分钟是认真听课的。对于比较枯燥的识字,学生会感到十分无趣,很难集中精神,常常东张西望,老师提醒以后不到半分钟注意力又分散了。学生常常容易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比如外面有鸟飞过,教室里有人咳嗽……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听课质量。
(三)小学中年级学生易受思维定式影响
定势是人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这儿就是讲以前学过的字对后来学习的字有影响。例如:“眼镜”的“镜”会有人写成木字旁。在教“候”字时,强调要有一竖,学生好不容易才记住。可学到“猴”字时,学生会想当然的添上一竖,发生混淆。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应试的教学理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教师教学还是运用应试教学的老一套,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学生只负责学就好了,在这样的学生观、教学观的影响下,否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者在小学观摩了新教师田老师的课,田教师先在四(1)班上课《最佳路径》,后经过有经验的教师的评课,点出了“迈”字掌握得不好,上台默写生字时学生不会默。正是因为她在教“迈”字时没有关注到学生,只是按照教案授课,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识字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识字的方法。到了第二天,田老师又在四(3)班重新上了这堂课,明显感到课堂氛围更融洽了,田老师重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迈”字的掌握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学方法不当
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的不当。教师不恰当的价值观取向导致人为地把汉字和儿童的生活隔离、疏远了,一些错误的教学方法出现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识字教学提不起兴趣,发挥不了主观能动性,又怎么能学好呢。
参考文献
[1]商海静.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石晓云.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初探[J].成功(教育),2011.
[3]唐春红.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领导的错别字 篇10
卢熊因为指出领导写了个错别字,就被要了命,看起来很冤,其实也不冤。本来朱领导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但他不是平民百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你说,皇帝老子要承认自己写了个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我不能认错,只能是你错了,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领导的逻辑。卢熊是文人,专业是搞学问,做官只能算业余,而朱元璋是政客,专业是搞政治,所以,卢熊错就错在跟政客讲起了学问。
在清朝也发生一件类似的事。乾隆皇帝有两大嗜好,一是好吟诗,一是好题字。乾隆写的字多,出现错别字的概率也就大了。乾隆南巡镇江时,经过金山寺寺门外,一时兴起,要给老和尚们留下点墨宝。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不知是眼花还是手哆嗦,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群臣们一见可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怎么办,承认吧,丢人;不认吧,原版就在一边放着……皇帝和大臣都僵在了那儿。这时,方丈出来打圆场,说:“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随后便让工匠镌刻挂上,乾隆当即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再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皇帝的脸面可丢大发了。其实,不管皇帝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都要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指鹿為马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朱元璋也好,乾隆也罢,在有些时候就只挂着条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其披了件大氅。
关于初中生“错别字泛滥”的思考 篇11
“识字与写字”本来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 初中生为什么会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追根溯源, 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在主观上, 师生不够重视。首先,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重视不足, 忽视读写教学, 对每篇课文后面的“读一读, 写一写”视而不见, 甚至对学生作业中“错字满天飞”见怪不怪。第二, 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认为, 拼音识字只是小学生的功课, 小菜一碟, 初中生对此不必小题大作, 写个把错别字无关紧要, 笔画少一笔多一笔也没什么关系。更何况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初中生普遍重视数理化学习, 重视英语学习, 而不愿意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太多精力。在客观上,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影视作品中误读误写泛滥成灾, 网络语言声势浩大, 大肆蔓延。另外, 许多学生过早使用电脑书写, 影响了他们对汉字笔画的识记, 影响了他们对词语搭配的正确判断。当然, 初中生错别字泛滥也与汉字本身有关, 与其他语言相比, 汉字难写难记是有目共睹的, 汉字笔画结构复杂, 字体书法历经演变, 多音字、形近字层出不穷, 这些困难确实客观存在。因此, 我认为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仍然不可忽视, 纠正错别字势在必行。
一方面,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汉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形式优美, 一字就是一幅画;它结构科学, 生动活泼而意蕴丰富, 许多西方语言学家都为之惊叹不已。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交际工具, 是信息的载体, 是启发人们智慧的钥匙。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 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扎实的文字基础, 是学好各门知识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 社会各界、所有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 一定要澄清思想, 提高认识, 身体力行, 突破思想误区。
2000年10月31日,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 每年9月为河北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宣传月, 简称“双推月”。下列情形应当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用字: (一)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名称、公文、公务印章和公务用名片的用字; (二) 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字; (三) 各类广告、告示、标志牌、指示牌、名称牌、标语牌、招牌、会标的用字; (四)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印刷、电子出版物的用字; (五) 影视屏幕和网站用字; (六) 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用字; (七) 地名、公共设施的名称用字; (八) 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字。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推行“三纳入一渗透”, 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 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 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 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
另一方面, 行动上要落到实处。针对初中生这一特殊阶层, 语文教师重负在肩,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规范书写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意识。一定要把消灭“初中生错别字”落到实处。
例如, 教师在初中阶段, 要把拼音识字贯穿到教学中, 从汉字构造入手, 加强汉字形和字 (词) 义教学。汉字是意音文字, 字形与字义是密不可分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汉字的部首“两点水”代表“冰”, 如“冰、凉、冻、凝”等字, “三点水”代表“水”, 如“污、汗、潮、汐、沤、漆、沁、江、河、湖、泊”等字, “四点底”代表“火”, 如“热、烈、蒸、煮、熏、熬”等字, 这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
再如,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特别是楷书的练习。初中学生应该先把字写正确, 一笔一画, 准确到位, 如“肺”字左边偏旁“月”, 右边共四画, 一“竖”到底, 而非五画的部首“市”。许多学生书写潦草, 龙飞凤舞, 名为“行书、草书”, 实则错字连篇。第三, 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这一好习惯对纠正错别字至关重要。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 到了初中阶段, 学生往往把字典、词典搁置一边, 遇到生字词, 或不屑一查、或懒于一查, 因此写错字形、读错字音就在所难免。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一定要虚心向它请教, 时时向它请教。关于查字典, 笔者作为一名教师, 感触颇深。2011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卷的阅读选文中, 有如下句子“他总会翻然醒悟”, 起初我认为其中的“翻”字应写作“幡”, 断言试题有误。然而, 翻开字典一查, 原来“幡然醒悟”也可以写作“翻然醒悟”。正是查字典的习惯, 才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语言。
如何纠正错别字 篇12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一)各学段的识字和写字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在第一学段,识字和写字教学是重点,教师和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所以学生的错别字还不是太多。进入第二学段以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也就是说,识字和写字教学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很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作文时自然就会写很多错别字。
(二)受认知规律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对事物只有个模糊的感知,对自己所感知的对象的分析水平不高,对相似的东西缺少有效的辨析。他们的这些认知特点,使他们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文字时缺少一些感性认识,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只记住了字的大概样子,忽略它比较细微的部分,从而写出了形近字。如学生常常混淆“土”和“士”字,写“悬”字时常常多写一横,写“幻”和“武”字时往往多写一撇。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加上汉语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同义字,小学生写错别字在所难免。
(三)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些学生在书写生字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较粗心,比较懒,写了很多错别字。如在写作文时,碰到不会写的字,学生喜欢问别人,而不愿自己动手查字典,有的干脆用同音字或形近字来代替,长此以往,错别字自然越来越多。
当然,错别字出现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列举了比较主要的原因。
二、纠正错别字,采取应对的策施
(一)研究、探索汉字的规律,纠正错别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有的汉字因为读音相近而导致错误,有的汉字因为形体相似而导致错误,有的汉字因为意义相近而导致错误。学生写错别字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不理解字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有关的构字规律告诉给他们,以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在教学中,我简略地教给学生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这样识字教学就变得简单了,学生识记起来也比较容易了。如教“肚”字时,我指出与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有关的字大都带有“月”字旁。学生见到有“月”字旁的字,如“胳、胸、脑、肠”等字时,学会了迁移,明白这些字和人的身体有关,很容易就区分了“格、汹、恼、场”等字。
(二)勤复习,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纠正错别字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最后达到平衡。学生对生字的遗忘也是如此。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教师要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我一般在学生学过生字的第二天进行复习和巩固,第三天进行听写。一周后,在单元的词语盘点中,我引导他们复习和巩固。一个月后,我再集中复习。这样,学生就不容易遗忘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如“澡、操、燥、噪、躁”等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特点去区分,因为这些字的右半部分都具有表音功能,而左半部分具有表意功能。教师可从左半部分进行区分,如洗澡需要用水,所以“澡”是三点水旁;做操要用手,所以“操”是“扌”旁;火烤干了才会干燥,所以“燥”是“火”字旁;噪音需要从口中发出,所以“噪”是“口”字旁;人急躁了会跺脚,所以“躁”是“足”字旁。类似的生字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总结后给学生辨认。
(三)运用具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纠正错别字
有些老师喜欢用反复抄写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这样的方法不能经常使用,因为让学生连续抄两行后,我发现这两行都有错别字。因此,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许多具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如编识字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拔”和“拨”字。于是,我根据“拔”的特点给学生讲了“小兔拔萝卜”的故事:有只小白兔想拔萝卜,可是它力气太小,于是它找了朋友来帮忙,终于把大萝卜给拔了出来。“拔”的右边是朋友的“友”上面加一点,那一点多像个大萝卜。我是这样教学生记住“拨”字的:古时候的人的头发很长,弯腰干活的时候,头发总是掉下来,所以要不停地用手把头发拨过去。“拨”就是“扌”旁加上“头发”的“发”字。讲完故事后,我班学生都记住了这两个字,没有一个会写错了。后来,运用这个方法,学生记住了很多形近字,又培养了想象力,一举两得。
(四)勤查字典,纠正错别字
中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增多,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他们会遇到很多生字。大部分学生遇到生字会直接跳读,或者“望字生音”,这样很容易导致错别字的出现。所以,我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先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最后用查字典的办法来读书。这样既不会打断阅读,又能把字认准,不会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也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课外养成识字的习惯,我还专门在班里定期举行比赛,激发学生查字典的兴趣,提高识字的积极性。
(五)开展实践活动,纠正错别字
社会用字不规范,也是使小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原因。一些街头常见的有错别字的广告牌会误导学生,所以,我就在课外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街道调查社会的用字情况,如发现错别字,及时记录下来,并注明在何时、何处发现,然后将收集到的错别字进行汇总、分类,并及时纠正。
书写正确、规范的汉字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态度的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