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调查(精选12篇)
错别字调查 篇1
一、作调查, 得数据
2013年10月, 笔者与同事合作, 针对本校二、三、五、六年级8个班级的学生, 进行了生字词检测。检测前不复习, 突击考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真实水平, 分别统计正确率。主要内容是各年级学生上学年生字表里易错的字词。考查后进行统计, 选取错误率最高的20个词语, 实验班教师运用汉字科学知识纠错, 平行班教师自行纠错, 不交流方法, 再分别进行检测, 最后统计正确率。检测后各实验班和平行班正确率如下:
苏雅文老师提供:
叶莹老师提供:
王娉婷老师提供:
笔者提供:
二、作比较, 找差异
从图表中的检测数据来看, 实验班学生纠正错别字成绩整体好于平行班。此次错别字检测前的纠错教学, 实验班教师运用汉字学知识, 平行班教师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 差异究竟在哪里?对此, 笔者与实验班的教师们查找原因, 从总体上做了分析, 有了以下发现:
1.识字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汉字形体繁多复杂, 小学生不容易识记, 因而产生错别字。教师教学和纠错的一般方法是特别强调易错的地方, 以期引起学生注意。
平行班教师的识字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如教学“貌”字强调:“左偏旁是‘豸’, 注意中间有两个点。”这样的提醒其实是无效的, 学生不明白“豸”中这两“点”的意义, 自然就易忘易错。另一教法是教师为了减少学生识记之苦而强解字形, 这又分为教师解析与引导小学生自主识字两种。教师解析, 如将“游”字拆分为“氵、方、、子”四个部件, 解析为“方形水池中, 孩子横游泳”。小学生不清楚“方”和“”两部件的紧密关系, 写字时就容易将“”遗漏。小学生自主学习“奠”字, 自编儿歌为“大酋长在祭奠”。学生的联想可能自由有趣, 但还是容易将部件“酋”写错。
实验班教师则这样教学:“貌”字左边为“豸”, 甲骨文为, 像四足动物张着大口, 两点就是口中有利齿。“皃”从白从儿 (人) , 以人面部白表示人面。合起来, “貌”表示人与动物的各种神态。而“游”中的甲骨文形像飘动的旗帜, 是楷书写法, 现在只做偏旁, 表示旗帜之意, 如“旅、族、旌、旋、旗”。“游”字从氵从斿 (yóu) , “斿”像孩子打着旗走动之形, 过河越境, 四处参观学习。如此理解, 字理能讲得清楚,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原是《说文解字》的一个部首, 后来改部归入方部, 识字教育者就将“施、旅、旗”等字的左偏旁称为“方字旁”, 也就是将其旁理解为“方”和“”两个部件。) “奠”字, 上部是“酋”, 酒坛 (酉) 溢出了酒香, 表示好酒;下部“大”本是置酒坛基座, 楷书演变为大;合起来意为用好酒祭祀。显然, 遵循汉字学解析字形科学而简明, 学生正确理解了字的形、音、义关系, 自然就容易识记而不再写错了。
2. 教师是否具有汉字科学知识。
缺乏汉字科学基础知识, 就无法科学地分析所教生字, 不能给学生科学的引导, 必然高耗低效, 导致形近字出错率最高。如教学“切”字, 平行班教师不懂此字的由来, 只是一味强调左边不能写成提土旁, 反而误导了部分学生产生错别字。实验班教师则了解这个汉字的字源, 告诉学生“切”的左偏旁是“七”, 在古时表音, “刀”表义, “切”是形声字, 楷书“七”做偏旁产生形变后, 竖弯钩改为竖提。遵循汉字科学讲解汉字, 学生印象深刻并能正确识记。
平行班教师依据现行教材, 把“攵”称作“反文旁”, “阝”称作“双耳刀”或“左耳旁、右耳旁”, “卩”为“单耳刀”, 这些命名与音义完全无关, 使学生无法理解它们做偏旁的意思, 而且极易混淆。易错字“歌”“游”, 右边均易错写为“攵”, 而“敝”“敢”的“攵”旁却分别错写成“夊”和“又”。将右“阝”旁写作“卩”, 将“卩”写作右“阝”。
对有些偏旁的命名不科学, 是造成一些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偏旁在构字中表音或表义, 具有举一形而统众形”的重要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对各偏旁的命名应能表明其形、音、义。“攵”称作“反文旁”, 这是因“形”命名, 没有顾及音、义。根据汉字学, “攵”是“攴”的变形写法, “攴”音pū, 是手 (又) 持叉棍形, 表示击打、操作等义。敝”是手持棍棒击打破巾, 本义是衣服破败, 引申为谦称。“敢”因“攵”是手持武器义, 引申为有进取心。“歌”与“击打”无关, 右边“欠”字甲骨文是, 像一个跪坐的人张大嘴在打哈欠。再如“阝”偏旁本是左阜 (山) 右邑 (人聚居区) , 于是, “险阻、陷阱”都与山 (阜) 有关, “邯郸、都郡”都与城郭有关。“卩”音jié, 本是屈膝跪坐的人形, 在“印、即”字中表示跪坐的人, 在“节、疖”表示读音。实验班教师在教学这些偏旁时运用汉字学知识做科学的解释, 对学生纠正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
3. 教师是否了解汉字书写规范及艺术。
从平行班的检测卷来看, 部分学生的书写不够规范, 如“暴”的最后一笔写成捺, “弯”字两侧的点朝上。错误源于教师对汉字的书写规范及艺术了解不够, 缺乏指导。而实验班的教师却知道, 现代汉字形体结构讲究笔画的相离、相接、相交、复合。汉字是方块平面型的, 一个汉字的所有笔画都在一个方框内展开。为了使方块汉字显得匀称、稳定, 故书写汉字时讲究穿插与避让之理, 追求和谐与变化之美, 有些笔画在字的不同部位会引起形体的变化。比如“严”字中的点和撇是向上打开的, 起到均衡的作用, 如果向下打开, 则过于上窄下宽, 字形就不协调了。“弯”字两侧的撇和点要向下, 也是为了美观。如果教师不懂这些, 则不能正确引导学生书写好汉字。
三、思现状, 寻策略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从此次实验来看, 由于实验班教师学习汉字学知识不到两年, 汉字科学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多, 只能就自己刚学的一点知识解析某些汉字, 虽不能在教学中全部采用汉字科学知识教学生字, 但即使这样也已见到效果, 可见运用汉字学知识来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方法应该是科学有效的。倘若实验班教师的汉字学水平再高一些, 教学效果会更令人期待。
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自己运用汉字学知识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一些策略:
1.讲解表义明晰的偏旁, 利于系统识记。
汉字形体虽然繁多复杂, 但却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偏旁符号所组成。唐代人为了提高识字效率, 提出了“字原说”。“字原”即是指那些构成汉字形体的基本形旁, 主要是一些独体象形字和少数会意字。据北京大学高明教授的研究, “字原”实际仅有一百五十余个。
既然众多的文字是由数量较少的偏旁所构成, 那么, 使学生掌握这一百五十余个偏旁, 并理解字形结构和组合规则, 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识记并书写大量的合体字。所以, 发挥偏旁的重要作用, 应该是纠正错别字、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的一种科学方法。
如学生极易把“叔”的“又”旁写成“攵”, 是不清楚“又”的意义。“又”是象形字, 甲骨文为, 用三指代表五指, 像伸手抓持之形, 本义是右手。“叔”字金文是会意兼形声字, 左边“尗”是象形字, 上部像豆子蔓生的茎, 并有豆荚, 下部像豆荚裂开后落到地上的豆粒, 既表声又表义。“叔”本义是用手捡拾豆子, 假借称父亲的弟弟。再如“叙”字, “余”字本义是一种简易的建筑, “叙”字本义是用手依序搭建房屋。这种对汉字偏旁的正确解说, 不但具有“讲对一个, 识记一串”之功效, 而且潜移默化地传承了科学的汉字文化。
2.解析构形理据, 知其所以然。
构成汉字的字符, 从现代汉字角度看可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类。字符是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认识汉字的构成理据, 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现代汉字的字符, 有的与字义关系密切, 可以表示字义, 突出字义类属范围, 比如“祥”的意符是示字旁和“羊”, 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祭祀和羊有关;有的与字音关系密切, 可以表示字音, 比如“裕”的音符是“谷” (古音yù) ;有的与字音字义都没有关系, 比如“匹”的各部分读音和意义都没有联系, 主要作用是区别字形, 属于记号。这些给学生讲明白, 就能预防和纠正很多错字。
在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 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重要部件, 组字能力很强, 必须记住其形、音、义。分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 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 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 “有的字有理据, 有的字没有理据, 有的字有部分理据, 有的字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 有的字本来有理据, 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科学地讲解汉字, 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的前提下, 对构意直接、明确的字加以准确的讲解;对需要经过推源再来讲解的汉字, 推源后再来讲解。抓住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 让识字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也能精确识记汉字, 省时高效。
3. 讲解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方式。
有一部分汉字部件的笔画与字理无关, 却与现代汉字构形特点有关。讲解这些内容, 有助于学生轻松地把字写得正确, 减少错字。
书写汉字要正确、巧妙地组织笔画, 使每个汉字的所有笔画按规律合理布局, 达到美观的要求。从汉字本身的字形结构来看, 每个汉字都具有字形结构比例美与绘画的构图美, 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疏密匀称。
了解书法的穿插避让原理, 有助于纠正错别字。如“躺、船”字中的身字旁横不出头, “翠”的上部“羽”横折钩改为横折, “朗”左边的撇捺改为点, “勇”字横折钩改为横折。
了解书法的变化原理, 在一字当中, 注意相同笔画、不同笔画的配搭, 部首的变化, 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也起到了预防错别字的作用。如“餐”字中多个捺笔画的变化, “侃”字右下“川”字最后一笔竖的变形。
学生在书写汉字时, 感受一笔一画蕴涵的情感, 不但能正确书写, 而且能体会到书法的乐趣。
4.识记特殊记号。
在现代汉字中的确有少数字变异度很大, 甚至难以追本溯源。所以, 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已经不能反映构意形体的字 (比如简化字“备”) , 或探讨形源困难的字, 教师不要随意乱加分析。对构意明晰度不同的字, 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观,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承”字, 甲骨文字形, 上面像跪着的人, 下面像两只手, 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 本义是捧着;小篆写作, 头和身子分离;楷书显示的是记号字, 不再象形。这里要指导学生识记记号:横撇、弯钩、三横, 两边是手的象形。像这样特殊的记号字, 数量不多, 可以强调笔顺加强识记。
实验结果鼓舞人心, 更坚定了我校实验教师们坚持学习汉字科学知识用于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的决心。教师们如能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汉字科学知识, 根据错别字的不同类别, 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就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由此对识字产生浓厚兴趣, 享受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应该是减少错别字, 乃至在很多学生中消灭错别字的一个科学、高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努力。
错别字调查 篇2
回到家中,便和小城一起去大街寻找错别字。可一开始就很不顺利,转了很多地方连一个错别字都没发现,难道这些错别字在故意躲着我们吗?就在我们灰心丧气准备回家的时候,我不经意的一瞟却有了重大发现,终于找到了一个错别字,“叫”水费,我看到后,便兴匆匆地拉着小城,三步并作两步极速冲了过去。我们问那位奶奶:“奶奶,这个是干什么用的?”老奶奶满脸疑惑回答道:“交水费啊?”紧接着还不明不白说了我们一顿:“小孩子家家的,瞎捣乱什么啊?”可当我们给老奶奶讲这个“叫”字写错了的时候,老奶奶居然凶巴巴地说:“不用你管,一边玩儿去”。
经历了这次不愉快,心中不免有了想要放弃的感觉,可身旁的小城却不停地安慰我,使我坚持了下去,但是我就说:“如果再有一次这么不愉快,咱们就回家。”我们俩继续向前,不知不觉便走到了一位卖蔬菜的阿姨旁边,只见她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打八拆”,我和小城相视一笑,鼓起勇气向阿姨说明情况,谁知阿姨呵呵笑着说道:“谢谢,谢谢你们给我纠正错误啊!要不我这就成笑话了”。这个阿姨的慈祥体贴让我感到了久违的温暖。这一次调查,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今天如果不是小城提醒我就放弃了。我拿起粉笔帮阿姨吧那个“拆”给改了过来。
错别字调查 篇3
【关键词】低年级 错别字 成因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9-02
汉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方正的形体、数量的庞大、笔画的繁复著称于世。目前,我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出现错别字比比皆是、生造词屡见不鲜等现象。纠正那些易混的音、字、词,净化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这项任务正应从娃娃抓起。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许多专家提出:抓素质教育要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入手,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汉字,做到不写错别字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本文主要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小学生易写错别字成因作阐述。
一、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育不到位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就是写得不成字,多笔少画,无中生有;别字则是把甲字当作乙字写,字形没错,但用错了地方或读错,这种情况发生的更多一些。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因此,形象思维的限制,必然决定低年级学生在汉字的识写过程中,出现错误。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在识字部分也渗透一些甲骨文的引入,但学生形象思维发育不到位,往往不能领悟字形义,在书写时生成错别字。
二、教师未重点指导,巩固练习不到位
苏教版小学语文低段要求学生认识的字1525个,会写的字980个。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忽视学生是初识字的年龄段,对一些重点字并未做重点指导,如:一年级的上册的“么”“北”一年级下册的“芽”“奔”“挨”等这些字看起来笔画不多,结构明显,但若不作重点指导,低段学生就比较容易书写错误了,甚者今天学了,后天就忘了。如果老师在教授时,未指导学生按笔顺笔画去写,学生将很容易出现多画少点的现象,扩充了错别字队伍。
三、学生粗心大意,未使用铅笔书写,纠错不及时
新课标要求,低段学生必须用铅笔书写。但我们的孩子为了图新鲜,模仿高年级学生用钢笔或中性笔写字。低段学生受思维能力的限制,表现出错别字几率更高,一旦用钢笔写出错别字后,橡皮擦拭难度很大,一些孩子把本子擦个洞,就不愿去修改,一些孩子找不到橡皮就放任不管,没有及时的纠错,错别字一天天就多了。
四、形近字形声字不区分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孩子大脑里也记忆了各种的形近字形声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多半也是这个。虽然老师们想出一些点子,在课堂上也将这些字列举并提示,但孩子依然混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太多,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一一列举。如二年级下册的“苗”部,课堂上老师讲到这里时,出示了“瞄、描、猫、喵”按说已经很全面的,但是这个部首还能组成很多个字如“媌、庙、緢”等,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词,才能在运用时不出错。二是学生并没有理解字义,在实际的运用中就容易出错,如:二年级下册的“玉、育、遇”这三个字读音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老师如若一味讲解字形并未指导学生理解字义,那么,在学生的作业和习作中,依旧会用错,造成别字。
五、没有养成正确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要求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一)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原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原800—1000个)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其中第4条明确指出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孩子在写字时必须真正做到“三个一”,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边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即:头正、身直、臂开、足平。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习惯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相信孩子们有了好的写字习惯,错别字一定会远离。
错别字调查 篇4
分析所选样本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1~6年级6个平行班级中,每个年级随机选取1个班级(详情见下表所示)。
因语文课堂作业本是小学生汉字书写最多的, 其中的错别字具有代表性,故从头至尾仔细查阅了所有187名小学生的187本语文课堂作业本,将作业本中的错别字一一摘录,共统计出969个错别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名学生作业本中重复出现的一个错别字,无论出现几次,都将其作为一个字来处理;若同样的错别字出现在两本不同的作业本中,就将其作为两个错别字来处理。[1]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管理, 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和F检验,对当前小学生错别字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错别字的学段差异
根据各年级的语文作业本,统计到的错别字总量为969个,从1~6年级分别为:1个、139个、309个、 248个、138个、134个。各年级人均错别字及发展趋势见下图:
分析小学1~6年级人均错别字趋势图可知,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错别字呈倒U形曲线发展,从二年级开始急剧增多,在三年级(人均错别字8.83个)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人均错别字为2.26个, 到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达到顶峰,人均错别字达8.57个,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情况有所缓解,人均错别字为4.53个。
小学生错别字的年级发展趋势,与王香荣 (2013)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他的调查表明,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大,错别字逐渐增多,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年级又逐渐呈下降趋势。[2]这一发展趋势,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发展、知觉分化水平等因素相关,也与阅读量的扩展密切相关。在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以拼音学习为主, 生字学习为启蒙阶段,因此错别字在作业本中出现得并不那么频繁;在第二学段,随着课文难度的加大,阅读量的增大,生字量也增加,同音字、近音字、 形近字的突然增多,学生猝不及防,导致错用、错写生字的几率急剧升高;而到了第三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各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加上学习要求的提高、阅读量的增加,较第二学段而言,错别字将会有所减少。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差异
将统计到的错别字,以汉字的构字要素“音、 形、义”为依据,划分为四类:(1)音错字,主要有两类:同音混淆,如将“甜蜜”写成“甜密”;近音互用, 如将“教导”写成了“教道”。(2)形错字,包括对汉字部件或汉字本身的肆意更改、增减笔画、形近滥用三类。如将“却是”的“却”写成“去阝”把“体育” 的“体”写成“休”,将“钓鱼”写成了“钩鱼”,分别代表这三类字形错误。(3)义错字,主要有两类:字义相混, 如将“缘分”写成“缘份”;前后互换,如 “含苞”写成 “包含”。(4)其他错字,指不能对其出错成因根据 “音、形、义”这一标准进行分类的错别字,比如将“凄凉”的“凄”写成“ ”,“环境”的“境”写成“”。
各个学段小学生出现的错别字类型均以形错字居多,形错字占小学生错别字总量的56.86% (分别占三个学段错别字总量的48.57%、57.63%、 59.56%),其次容易出错的是音错字(占35.40%), 义错字(占6.81%)和其他错字(占0.93%)这两类所占比例很小。这一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白金声(2013)对小学生的作文本做了统计,将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两类,得出错字中以形错字居多。[3]
小学生的错别字类型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除了占错别字总量极少的其他错别字外,小学生错别字中的音错字、形错字、义错字三类错别字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即三类错别字在第一学段较少,第二学段急剧增加,到第三学段开始减少。无论哪个学段,形错字的出现都明显高于音错字和义错字,而形错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学段。
《中华字海》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收字85568个,然而,组成这8万多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约30个。以笔画“点”为例,简简单单的一个笔画即可分为左斜点、右斜点、长点三类,可想而知一撇一捺之差,即为截然不同的汉字,加上汉字笔画繁难, 让知觉分化尚处在发育中的小学生措手不及。这就难怪形错字占到小学生错别字总量的56.86%。据语言学家吕叔湘统计,在所有汉字中,汉字的同音率高达80.49%。加上汉字音调的变化 , 这对于认知水平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导致了音错字位居小学生错别字第二的位置。义错字和其他错字所占比例本身就小,在作业和练习中出现得自然就较少。
三、小学生错别字的性别差异
1~6年级男生84人,统计错别字470个,人均错别字 为5.83个;女生103人,统计错别 字479个,人均错别字为4.65个。如下表可见,小学生错别字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错别字显著多于女生;但是在错别字的分项目,即音错字、形错字、义错字和其他错字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注:*P<.05 ** P<.01,下同。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的性别差异,尚未看到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即使是小班教学,也有三十来位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教师采用统一的教材、 教学、试卷,学生采用统一的坐姿和统一的练习,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教育, 比之创新,更强调规范和制度,所以,这样的教育,比之男生,其实更适合守规矩的女生。也有很多教育学者呼唤:教育,请等等男生!在汉字的书写中,男生和女生性格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守规矩、听老师话、有耐心的女生错别字出现明显要少于男生。
四、小学生错别字出现与家庭、成绩的关系
让班主任对187名小学生的家庭对学生学业重视情况按照“低度重视、中度重视、高度重视”进行三级评分,学业成绩按照“合格、良好、优秀”进行三级评分,来探讨小学生错别字出现和家庭重视、学业成绩两项指标的关系(见下表)。
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与家庭重视和学业成绩两项指标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学业成绩关系更为密切。学业成绩越好的小学生,错别字出现越少;家庭越重视的小学生,错别字出现越少。 错别字出现越少的小学生,学业成绩越好,家庭越重视。具体而言,形错字与家庭重视、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音错字与学业成绩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错别字的其他类型与家庭重视和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汉字既是小学生学习的表现之一,也是成绩的评判标准之一,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与学业成绩呈现显著中度负相关就不足为奇了。
通常说,孩子的教育,50% 在家庭教育,20%在学校教育,20% 在社会教育,还有10% 在自我教育。美国的科尔曼报告表明,家庭通过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估等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施加影响。这些处于家庭弱势的黑人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士气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低,黑人与白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从科尔曼报告和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巨大影响。重视学业的家长,通常更加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作业和学业也会适当关注。通过以上间接和直接的方式提升了孩子的成绩,降低了错别字的出现。教育是什么?笔者认为,教育 =80% 陪伴 +20% 促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陪伴孩子成长,通过陪伴、观察孩子,才可能了解孩子,与孩子做朋友,进而走进孩子的心灵,在了解的基础上,家长才可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错别字调查报告 篇5
调查地点:xx超市
调查人员:xx
调查目的:为了避免错别字,使社会更加和谐。
调查过程:
1、透过调查我的预习本和听写本,一共找出了3个错别字。比如:“枯燥”的“燥”写成了“躁”;“荒芜”的“荒”写成了;“盗窃”的“盗”写成了“道”;
2、透过调查半山实验小学我与学生的故事,一共找出了13个错别字。比如:“教室”写成了“教师”;“磨胃”写成了“磨位”;“听说”写成了“挺说”;“各方面”写成了“个方面”;
3、透过调查广告、招牌等,一共找出了22个错别字。比如:某牛奶广告“肠活动常年轻”“肠”字写错了,应为“常”;某童装店店牌“衣衣不舍”的“衣衣”写错了,应为“依依不舍”;某水果店标价“菠萝5元一斤”的“波”写错了应为“菠萝”;某鞋店招牌“修鞋”的,少了一竖,应为“修鞋”;地下停车库某角落写着“严禁仃车”的“仃”写错了,应为“严禁停车”。
调查分析:
1、我因为粗心、不仔细而导致多笔少画;
2、广告中得错别字是商家为了吸引人得眼球,自己能多赚钱。但还有些广告,是有些人文化不高,并不明白这个字怎样正确书写。
3、课外书中错别字,因打得太快,很急,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使大家误解;
改善推荐:
1、打字完以后,作为出版社,也要仔细检查,一旦发现错别字,就要立刻改正;
2、再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有难写字,要在纸上多写几遍,或利用拆字法和口诀法记忆难点字;
错别字小侦探 篇6
“乘座”还是“乘坐”
告示牌中的“乘座”应该写作“乘坐”。“座”在现代汉语解释中,多用于名词,表示供人坐的地方,常常以“座位”的词组出现,作为形容词使用时则表示较大或固定的物体,比如一座山,一座桥等。而“坐”是一个动词,表示一个动作,有“乘、搭”的含义,后常接名词。根据告示牌的信息,显然应该是动词“乘坐”交通车而不是“乘座”。
炖“灌”
广告横幅中的“炖灌”应写作“炖罐”。炖罐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煨汤方法,是将炖汤的原料放进瓦罐里,用小火慢慢煨上数个小时。用瓦罐煨出来的汤,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不仅味鲜香淳浓,还有很高的滋补养身功效。
传承国粹
宣传单上的“传承国萃”应写作“传承国粹”。“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纯一,精华”。“国粹”就是一国文化的精华,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中医、京剧、书法、武术都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的国粹。
花“辨”浴
怎样克服错别字 篇7
一、认真读书 睁大眼睛
在错别字这个大家族里,有很多是常用而简单的。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是学生读书时,粗枝大叶,没有认真看每一个字,只求明白句子的意义。如“悬”,少数学生总是给上面写三横,而且屡纠屡错。如果学生读书时,睁大眼睛仔细去看,“县”里面究竟是几横,应用时认真留意,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书写正确的好习惯。再如“冷”,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主要表现是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或是把“令” 少写一点 。还有鲁 迅的“鲁”,下面的“日”写成了“口”;真正的“真”里面只写两横等。要克服这些简单的字写错,只要阅读时把眼睛睁大一些,看仔细一点,记住以后,书写时,稍加留心即可。
二、多查字典 手眼两勤
学生作文时,有很多字不会写,本属正常。少数人为了偷懒,不管对错,交给老师后完成任务了事。要克服这一矛盾,教师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一旦遇上不会写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字,就查字词典。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备字典或是辞书。在我们偏僻的乡村,极少数学生连一本简单的《新华字典》都没有,前两年,国家给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送了一本《新华字典》,算是解了燃眉之 急。只是 对初中生 来说 ,《新华字典》 远远不够 用 , 字数有限,缺少词条,学生对字的对错还是无法分辨。因而,目前初中生最适用的语文工 具书当推 《现代汉语 词典》。也就是说,一个初中生一旦有了适合自 己学习的 《现代汉语 词典》,又养成了勤查字词的习惯,克服错别字,指日可待。
三、分析字义 理解严谨
前面已经说了,学生只要勤查字典,就不会出现错别字了。其实不然,常常是简单的字,自以为不会写错 , 无需查字 典。如前 面提到的“冷”,明明只有两点水,将其写成三点水。如果书写时,对字义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凡属与“冷”相关的字 , 都是两点 水 , 如“冰”、 “凛冽”、“冻”、“凉”等。再如将篮球的“篮”错写成草字头。如果稍加分析,“篮球”的篮就是像小竹篮一样,应写成竹字头,而“蓝”是一种草,可以提炼出青色来。荀子在《劝学》里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汉字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形声字,书写时,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形旁,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大致意思。如将“刻苦用功”错写成“刻苦用工”。如果对字义作理性分析,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功”这个形声字表义的形旁“力”,指力气或是内功。“刻苦用功”多指花大力气去认认真真做某件事。而“工”在这里是时间的意思,如果写成“刻苦用工”,意思就成了“刻苦地去花时间”了。
四、寻找规律 熟记于心
众所周知,汉字的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炼”和“练”。写作时,为了提高用字的精度,需要反复推敲,这一过程叫“炼字”;为了把字写漂亮,反复去练习,叫“练字”。这两个字学生最容易混淆,这就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熟记于心 , 就避免了 。再如“ 渔”和“鱼”,不少学生作文时分不清楚,经常写错。那么究竟怎样寻找规律呢?“渔”指从事捕鱼这项工作。如“渔民”,即以捕鱼为业的人。而“鱼”,单指一种水生动物,大多可以食用。区分出字义,书写时,就会准确无误。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少数容易写错的字死记 硬背。如 “真”“ 直”“具”三横;“八”字头的字常见的有“分”“公”“兮”,其余是“人”字头,很多学生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结果写错了。
五、勤于写作 不纠自灵
错别字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使用文字的时候。就学生而言,则出现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每个学生将纠正的错别字勤写勤练,熟能生巧,最终形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克服错别字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曾遇到某个学生经常在作文中将“兴趣”写成“性趣”,我当着他的面纠正了几次,可他依旧写错。最后,就罚他写20则含有“兴趣”的短文,跟造句差不多。这一强化训练后,该生再也没有把“兴趣”写错了。
错别字整理与儿童发展 篇8
一.自然天性对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定
儿童常常对相近、相似的字存在着知觉的粗略性, 即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求简、图轻松的自然天性, 使得错别字大多在儿童无意识的情况下蹦出。当简简单单的笔画一次次被套在老师刺目的“红圈”中, 儿童起初惊觉自己的手竟成了“画地为牢”的主谋, 但几次睁大眼睛仍然会对相近、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 错字、别字、不规范字便走进了棉花糖一样的模糊世界里。几经挣扎后, 也就渐渐地习惯张冠李戴, 善于移花接木, 从而, 写错别字就不足为奇了。
泰戈尔说, 错误是真理的邻居, 因此它欺骗了我们。“差不多就行”的想法使儿童自身陷入“完成了的个体”的误区, 忽视了发展的未完成时, 导致个体发展或惶恐而滞步, 或急切而与真理擦肩而过。也因此, 在面对这位“亲切的邻居”时, 儿童确乎遭遇到欺骗。他们会为“‘慌’是否加一点”感到迷茫, 会做出“‘慌’跟‘流’一样肯定有一点”的臆断。儿童就是这样一类“蝴蝶”, 如果他们放弃坚实的“土地”———面对错误, 整理错误, 他们就失去了翩翩起舞的“慧根”。
二.文化性对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定
儿童对汉字的感知与使用存在着互动性。除了学校教学给予之外, 儿童的汉字储备是在与环境的接触、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 儿童对于在人际之间流通的文字信息充满着好奇, 耳濡目染之下, 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试图记住和理解这些信息。可怕的是, 儿童又不具备足够的筛选功能, 当外界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店牌、标语牌、电视屏幕广告中的错误信息没有预警地进入儿童的大脑, 便会在“白纸”上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 慢慢地根深蒂固, 难以纠正。这种“以错传错, 一错再错”的社会关系, 需要儿童借助整理错别字来反省自己。
儿童在错别字整理中找到另一个自己, 从社会中模仿学习, 通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传授经验教训再回到自身, 对自己再认识。这不是单纯的重复与订正, 而是一种面对自己又梳理自己的展现。他们以特有的记录方式积累生命的经验, 在整理中寻找勇气, 寻找智慧, 寻找希望。
三.超越性对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定
儿童对同一汉字的同种错误存在着重复性。在一次针对后20%成绩学生的专题分析中, 我们发现“重复错别字”在错别字中占了惊人的比例:10%。主要原因就是之前订正、巩固得不彻底, 等时过境迁, 订正已没有了当初的效果。对大多数孩子来说, 虽然他们普遍认识到订正作业的意义, 却也宁愿选择“跳跃”而不是“超越”, 他们把一次性综合测评或断断续续的测评终结为“学习的结束, 疯狂的开始”。我们不禁担忧:当儿童长期“冷冻”错误的知识, 如何形成活学活用的有效学习?当儿童长期巩固一种错误的行为, 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说, 超越, 是一种能力和趋向, 一种人内心的“应然的呼唤”, 使人总要努力进一步为自己的抉择追索合理性的“根”, 它不让主体的思考止步于自家的“藩篱”前, 而是要超越过去, 看得更广更远。从这个意义上讲, “改过迁善”不再“从不嫌迟”;超越, 越早越好。
把脉错别字, 悉心求出路 篇9
一、农村特殊的学习环境特点
1.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相对偏少。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 遗忘也就开始了, 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 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 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 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农村小学家长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也不够, 很少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或者复习, 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直”字, 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 可是过不了多久, 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 常把把“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 急于求成。
农村小学生经常在一起做作业, 出自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 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 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 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 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 至于书写正确与否, 则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
3. 粗心大意。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 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 前面一个写得很好, 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这种错误恐怕只能归结为“粗心”现象, 跟学生作业浮躁、做完不检查的陋习大有关系。
二、农村孩子“粗线条”的心理特点
农村小学生感知事物, 习惯于看个大概, 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 因此往往只能获得粗略、笼统的印象, 而遗漏重要的细节。他们识字, 就倾向于整体地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 尤其容易忽略那些被强化成分所掩蔽的弱势成分。有关研究表明, 小学生写字中的错误, 主要表现为结构错乱、部件混淆、笔画增减等“形错”。这正是由于他们知觉分化水平低的原因所造成。如: (1) 字形相似, 只有一两笔不同:土———士、己———已、未———末; (2) 笔画相同, 但位置不同:上———下、干———土、由———甲; (3) 偏旁不同, 但剩余部分相同:轻———经、喝———渴、除———徐; (4) 发音相同, 但字形、字义不同:进———近、和———合、颗———棵。除了以上情况, 还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等, 学生也很容易出错。
三、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偏少
有一些错别字的出现, 是由于农村孩子阅读量少, 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词汇量不足, 对一些词的书面形式未曾掌握, 书写时以同音字代替, 从而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如把“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 把“提纲”误写成“题纲”。这种代替在客观上是由于汉字中的同音字数量很多。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 汉字平均每一音有同音异形字773个。这么多的同音字, 如果区分不清, 当然就容易造成这类错别字。
了解了农村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教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 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1. 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在写字教学中, 可以利用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及内涵, 激发农村学生学写汉字的兴趣, 改变农村小学生“粗线条”的心理特点。
(1) 比较字形。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大量形近字在课堂上出现。教师在写字教学一开始, 就要强调字形的差异, 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 又要考虑到它们相互间的干扰作用, 切勿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呈现, 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 了解字义。同音字随意替代而产生别字, 这是中低段学生在写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像“再”和“在”、“飘”和“漂”。掌握这类字, 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区分“飘”和“漂”字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很多字的部首和它本身的涵义有着一定的关联。认识这一规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写错字。
(3) 形义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形近字的结构特点, 创设灵活机动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把字记准。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 我编了这样一句口诀:“辛苦一点, 幸福十分”。这句口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 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 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 组成的句子也建立起形义联系。
2. 注重复习巩固。
农村小学生虽然求知欲望强, 记忆能力好, 但他们文化背景及环境特点导致其没有复习生字词的习惯。因此,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复习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可运用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巩固外, 教师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比如变字练习:添一笔变一个字, 像“头———买”、“王———主”;减一笔变一个字, 像“体———休”、“理———埋”;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个字, 像“压———庄”、“玉———主”等。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别、巩固记忆相似字形。再如“找朋友”游戏:把几个同音字和可与这些同音字分别组成词的其他字制成卡片, 发给学生, 让学生找出来拼成词语。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析、巩固运用同音字。总之, 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巩固识字的积极性和兴趣, 使学生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 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3. 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 力争“写一字, 对一字”, 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遇到生疏或意义不明确的字勤查字典的习惯, 为他们主动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
错别字调查 篇10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因此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得不承认,手机和电脑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期依赖这些电子产品, 也让我们渐渐走入一种新的 “尴尬境地”——面对面交流能力的下降、身体机能的萎靡、 动手能力的丧失,等等。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种种弊端尤为明显。区区一份400字的简历竟有24个错别字,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让他们往往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会用到手写,长此以往,其后果实在是难以想象。
毫无疑问,各种文字输入软件的智能化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却也让人们在 “便利”中一步步地迷失。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电子书等等,它们的出现改写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别,让距离不再成为人们之间的阻隔。
然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影响远不止于此。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于西方字母的排列组合,中文方块字讲究的是横平竖直的坚韧与微言大义的广博。文字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意愿的工具,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人们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培养严谨性格、提升审美认知,同时也接受蕴藏其中的几千年文化底蕴。
因此,文字书写的减少,对于亿万华夏儿女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便利”,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文化失根的风险。当然,我们并非提倡固步自封的坚守,仅仅是希望每一个中国人,在享受先进科技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书法所代表的那份文化底蕴与传承责任。 别让“错别字简历”的尴尬成为数字时代的难堪往事。
选自《人民网》2014年9月15日)
【阅读训练】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开头作者引用9月15日《重庆晨报》的一则新闻开头有什么好处?
3. 请你解释文章第二段加点词语“屏奴”的含义。
4.“数字时代”的到来,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弊端更为严重,请你举例说明。
5. 面对此种尴尬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李传鹏设计)
(参考答案见91页)
《“错别字简历”凸显“数字时代”弊端》参考答案:
错别字的笑话 篇11
一、谐音式
相传清朝中堂大人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二、对联式
清代一次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因不懂《书·秦誓》中“昧昧(想念深切)我思之”一句的意思,将其写成了“妹妹我思之”。主考官考试不明其意,继而哑然失笑,回避批道:“哥哥你错矣!”两者恰好构成工整的对仗。
三、幽默式
某店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
某老板的商品介绍把“零售”写成“另售”,有人纠正道:“‘另’字写成别字了。”老板反唇相讥:“你弄清楚,‘别’字还有一立刀呢!”
某商人做广告时,把“锡纸”写成“昔纸”。有人指出:“‘昔’字是个错字。”商人嗤之以鼻:“哼,‘错’字还有金旁呢!”
四、打油诗式
一人给老岳父写信,请其代买一筐杏子,但却把“杏”字错写成“否”。老岳父知道女婿写了别字,买下杏子托人带去并捎上了一封信:“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如何减少习作中的错别字 篇12
如:“他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睛”、“我感冒了, 妈妈让我躺在火坑里”、“一打开门屋里到处是妹子”、“邻居的阿姨, 他性子急可心肠却很好”、“爸爸是个洒鬼”……
初读这些句子, 我一头雾水:眼睛怎么还可以随意移动, 架到鼻梁上去呢?孩子已经感冒了, 妈妈还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这不是犯神经吗?谁敢乱扔妹子, 有多少个妹子啊?阿姨怎么变成男的了?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继而想到是错别字惹的祸, 真是可笑、可气、可叹……不纠正它确实难解心头之恨。
如何减少习作中的错别字呢?
一要弄清病因。中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首先, 自身因素。 (1) 书写基本功差。在小学的识字过程中最常见的基本的汉字书写没有掌握, 常添笔少画。如把“挖”下面的“乙”写成“九”;把“星”下“生”的一竖给拉透了;把“品德”的“德”中“心”上的一横丢掉了。更有甚者是有的学生连自己的姓都写错了, 如把“董”下面的“重”少写了一横。 (2) 有的学生只急忙应付作业, 真正会写的字也因马虎或急躁而写得缺胳膊多腿, 如具体的“具”上面的三横常少写一横;隆重的“隆”常少写“生”上的一横;成就的“就”常把右边的“尤”写成“龙”;烟酒中的“酒”写成“洒”, 而这些字在听写时是很少有人写错的。对自己拿不准的字, 不是去查字典, 不去思考意思, 而是马虎应付, 要么用同音字代替, 要么另造“新字”。如把“尤其”写成“由其”;把“咎由自取”中的“咎”写成“酒”也有写成“九或舅”还有些同学造的字, 不只自己不认识, 连字典上也找不着。
其次, 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取途径非常广泛, 除了字词典、课本、报刊外, 还有网络、手机、电视、街头广告牌等。尤其是后者的错别字也会严重影响学生。 (1) 新兴的网络语言“斑竹”已登堂入室, 而正室“版主”却被打入冷宫。 (2) 手机上的错别字也是举不胜举。写贴子, 发短信的人也只是依赖汉字传递信息, 并不注重文字正误。 (3) 扑面而来的广告语,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 引人注意, 不惜乱用乱改词语, 如某卖止咳药的广告语将“刻不容缓”篡改为“咳不容缓”;某蚊香的广告将“一文不值”改为“一蚊不值”。大街上挂出的两条横幅上“汇声汇色 (炒外汇) ”、“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的广告语误导学生对“绘声绘色”的理解和书写。店铺名称的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如将“装潢部”的“潢”大多写成“璜”;就连“家具”也写成了“家俱”。而如今的中学生对网络、媒体都很敏感, 往往天真地以为这些网络媒体上的字是完全正确的, 不打折扣地接受。这样, 错别字病毒就开始了广泛的传播、蔓延, 我们不得不加强防范, 抵制不良影响。
二要针对种种病因, 对症下药, 尽量减少错别字。
端正态度, 认真书写。识记时一定要看清楚字的结构, 做到不添笔, 不少画。遇到拿不准甚至不会写的, 随时查字词典。
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不要轻易以网络、传媒、招牌上的字为蓝本, 而应以字词典为基准, 规范汉字书写。
面对易混淆的汉字, 我们可采用这几种方法区分: (1) 同音异形字, 可分辨意思来记形。如“弛、驰”把弓拉紧叫“张”放开即“弛”所以有了“紧张松弛”这对反义词;而“驰”与马有关为“奔驰”义。 (2) 形近音异字, 我们可以辨音记形。如“今、令”可通过声母来区分, 凡声母是“l”的都写成“令”如“怜、邻、玲、伶、岭”等, 否则写成“今”如“衾、岑、念、含”。 (3) 形声字, 形旁即义符, 表示汉字的意义范畴。如“冫”表示冷, “冽”即凛冽严寒之意, “氵”表示水, “洌”即“清洌”清澈之义, “灬”表示炎热, “烈”即烈日炎热之义。据此, 既记字形又理解字义。
【错别字调查】推荐阅读:
生活中出现错别字调查报告06-02
小学生错别字使用调查报告11-04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使用现状的调查报告09-06
错别字特征07-14
经典错别字10-12
怎样消灭错别字06-04
找错别字总结06-05
错别字的作文10-28
错别字的活动过程10-06
纠正错别字倡议书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