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2024-09-24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精选9篇)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篇1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及类型。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重点:

1、掌握错别字常见的几种类型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过程:

一、试试你的火眼金睛

给出一张图片,从中找出错别字:乘座(坐)

二、名词解释:错别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

错字:一种是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

别字:一种是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

三、错别字知多少?——错别字的类型

①形似致误:松弛、呕心沥血、掂量、潦草、篮球场、书藉 ②音近致误:川流不息、明信片、一筹莫展、辨析、重叠 ③义近致误:擅长、掠夺、鸠占鹊巢、销毁、提心吊胆

四、给出一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广告中的错别字。店铺招牌中的错别字

1、饭店门口:抄饭 2、家私店门口:家俱

3、管道店门口:按装下水管道

4、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5、水果店门口:波萝

宣传广告中的错别字(有些故意写错)

1、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

2、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3、商城促销广告:打拆

4、涂料广告:好色之涂

5、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五、古诗中的错别字

小池 宋 杨万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泉眼无声惜细流,独再异乡为异客,树阴照水爱睛柔。每蓬佳节倍思亲。小荷才路尖尖角,瑶知兄弟登高处,早有青蜒立上头。遍插朱萸少一人。

六、错别字故事: 《一字毁千军》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七、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①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

②推形记字: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讴、呕”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

③探源记字: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④结构记字:有些词尤其是四字短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前倨后恭”,“倨”和“恭”结构对应,是一对反义词,“倨”是态度傲慢,“恭”是态度谦恭,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把“恭”写成表动作鞠躬的“躬”了。

⑤激趣记字:把枯燥的字形联想为有趣味的故事或形象的场景,这样学起来不但兴味盎然,而且记忆牢固。

“真知灼见”,因为该词常用来形容高明机智的见解,而“灼”又常被误写为“卓”字,故而可以把它联想为“闪烁智慧火花的见解”。这样,既联系了词义,又使“灼”的字形特征变得生动形象,记忆起来—定容易得多。

欢呼雀跃:麻雀似的颠颠跳跃。(避免写成“欢呼鹊跃”)⑥口诀记字:

对形近字,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

戌戍戊戎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

八、练习题

1、有错别字的 B A赋予 负隅顽抗 符合 合乎逻辑 B弊端 一叶蔽目 泡菜 如法泡制 C佳作 嘉宾满座 殉职 徇私枉法 D宣泄 一泻千里 暴光 一暴十寒

2、没有错别字的 C A权利 国家权利 启示 征文启事 B厉害 利害攸关 常年 常年累月 C处事 立身处世 暴发 爆发战争 D事物 事物繁忙 修养 修养生息

3、有错别字的C A厉行 例行公事 无望 无妄之灾 B惹事 惹是生非 礼遇 不可理喻 C国事 共商国是 欣喜 心喜若狂 D代劳 以逸待劳 桃园 世外桃源

4、没有错别字的B A侦察 立案侦察 代劳 以逸待劳 B漫延 火势蔓延 一般 略见一斑 C往返 流连忘返 提名 金榜提名 D清秀 山青水秀 奋发 意气风发

5、责无旁代(贷)满腹经伦(纶)真知卓见(灼)不径而走(胫)合盘托出(和)必 竟(毕)翻了一翻(番)布 署(部)编 篡(纂)长篇累犊(牍)赎于职守(渎)势不可当(挡)轻歌慢舞(曼)非夷所思(匪)

九、总结

十、布置作业

咬文嚼字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分析掌握评价文章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养成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观点的质疑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评价文章观点;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观点的质疑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

一、导读

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等。可以说,朱光潜先生是一个脚踏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的一篇文艺论文——《咬文嚼字》。

题解:“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那么,在本文咬文嚼字是不是这个一般的意思呢? 朱光潜先生给咬文嚼字赋予了什么样的新含义?

咬文嚼字在本文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何谓谨严——谨慎、严密。治学谨严

论点: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第一层(1、2段):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二层(3、4段):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第三层(第5 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正面(6段):用联想义,点铁成金

反面(7段):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结语(8段)目标、要求、方法。

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5段)并思考问题

1、第一个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第二个示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第三个示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解答思考题,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5段)。

作者为了说明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并没有进行纯理论的说教,而是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本文议论多用例证法,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

现在我们分层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一)分析第一层(1、2段):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1、第一个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 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你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强度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反讽意指“你不是个好小子。”。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句式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启示: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其实这里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李广所看到的是石?是虎?(1)朱光潜说史记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试想如果李广知道是石头,或前文出现石这一字,就不再有惊讶之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

(2)李广为何先前能“中石没镞”而后“终不能复入石矣。想象李广发现“虎”之时的思想及心理――紧张、害怕,这紧张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中石没镞”的情形。

你会怎么写(改)?

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文修改——推敲文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看是“推”好,还是“敲”好。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以动写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而这首诗写李凝隐居处的荒寂清幽,“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2、与前面示例比较,此示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小结: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全文线索)第一层(1、2段):郭沫若改台词。(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二层(3、4段):史记—王若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第三层(第 5段):韩贾 “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分析归纳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既有举事例,又有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学术启示: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五、分析第二部分(6、7自然段):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正面(6段):苏轼《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反面(7段):古人作诗文的套板效应(套板效应,陈词滥调)

(一)正面(6段):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1、第四个示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2、合情合理的想象——读“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二)反面(7段):套板效应,陈词滥调

1、第五个示例,套语的示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作诗文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

2、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3、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六、结语:

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

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七、拓展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首先在阅读方面: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宋祁 《玉楼春》

总结:一“闹”字表现出两个字

(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

(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总结:“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用“入海流”主要是表述对象――黄河的缘故,理解黄河的宽广辽远、奔腾咆哮的气势。

(二)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总结:

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其次在写作方面(作业二)

八、作业:

一、思考题

1、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二、语言应用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咬文嚼字 教案3 篇3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咬文嚼字的教案设计 篇4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咬文嚼字——错别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对课文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

2、能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点启示。

3、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4、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二、简介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受益匪浅。

请同学说“咬文嚼字”字典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三、赏析品味课文

1、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贬词褒用,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里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5),套语的实例。

2、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比方: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学问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没有具体的形象。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旨在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

3、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

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总结: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扩展]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也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课后练习]

独自试着“咬文嚼字”。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错别字教案 篇7

一、课题背景

小学生作业本考试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试想,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答出来的卷面题错别字连篇,那么他的阅读、写作水平高不了多少。

二、课题目标

了解古今汉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错别字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实施过程

《和错别字说拜拜》共10章,分5课时上完。概括讲解,分析错别字产生原因,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开出药方——克服错别字的几种方法,“讲字义,联想学习法”、“辨字型,结构分析法”“讲字义抓规律,偏旁部首法”“讲故事、编歌谣、记诵学习法”,树立学习自信。

第一课时:主讲“讲字义,联想学习法”。

第二课时:主讲“辨清字型,结构分析法”,进一步激发学习信心。第三课时:主讲“讲字义抓规律,偏旁部首法”,并且做一个学习中期测验。第四课时:主讲“讲故事、编歌谣、记诵学习法”感受传统语言文字之美。

第五课时:系统复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藐视错别字,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障碍,提高语文素养。

四、实施原则

1、主体性

课题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消灭错别字为目标。

2、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汉字之美,喜欢学语文。因此,学生进行改错别字训练时,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寓教于乐。

3、情感性

汉字,集中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小学生的情感是最丰富的,教师讲故事、编歌谣的时候,让学生感受传统语言文字之美,热爱祖国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讲故事

机械化地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厌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提高学习兴趣。

2、想象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3、制作小卡片

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记忆的过程,如果课堂上学过的东西不在课外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很容易被遗忘。所以让学生不断收集整理错别字,制成学习卡片,经常拿出来看,进一步强化。

错别字教案

本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消灭错别字。正确地书写汉字是培养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绝非小事,不能等闲视之。我们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错别字类型,归纳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字,了解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使用汉字的意识。

■总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2、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专用教材

联翔语文编《和错别字说拜拜》(共10章)

■教学课时

5课时(2小时/课时),每章1小时,共计10小时。

■专职教师 质量总审:汤杰元 一对一辅导:陈海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错别字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克服错别字的几种方法

3、激发学生克服错别字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例举生活实例:“食指”与“十指”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农民不小心食指被蛇咬伤了,没有及时到医院去医治,肿烂起来后才到医院医治。医生诊断后,说:“你的食指必须切除,不然的话还会糜烂下去。”这位农民实在舍不得,可是又没有其他办法,无奈之下便答应了。医生在开处方时将“切除食指”误写成“切除十指”,当这位农民从手术室出来时,好好的十个手指不见了,成了终身残废,丧失了劳动能力,还引发了一起医疗事故纠纷。

问题讨论:听了这个小故事学生有什么感想?(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明确:生活中,错别字对我们的危害非常大,写错一个字看起来很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往往就是一时疏忽导致严重后果。

二、诊断病因

步骤一: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练习试卷

步骤二:以谈话方式交流探讨:为什么作业本上有这么多的错别字? 明确:

1、注意分散、浮躁好动,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例如作业本上将“已经”写成“己经”。

2、懒惰心理、随意而为,不查字典不问,遇到不会写的字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作业本上将“不可思议”写成“不可思意”。

三、对症下药

步骤一:教师板书给出方法 :①讲字义、联想学习法②辨清字形、结构分析法③抓规律、偏旁部首法④讲故事、编歌谣记诵学习法

这些都是克服错别字的有效方法,再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们会逐一学习步骤二:重点讲解“讲字义、联想学习法”

1、图片展示(小溪奔流图)

问题:这是一条流淌的小溪,它的目标是宽广的海洋,你想到哪些词语形容? 涓涓而流 川流不息

教师讲解:“川流不息 ”意思是像河流一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往来不断,所以应该是“川”而不是“穿”。

学生试着分析“涓涓而流”(细水缓缓流动的样子,所以不能写成绢)

2、提炼含义:讲字义、联想学习法就是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推断构成词语构词成

分的字形,从而有效地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

3、举一反三:毛骨耸(悚)然 皮肤油(黝)黑

脱(蜕)变

手(首)屈一指

常(长)年累月

示例:“毛骨耸然”意思是见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感觉恐惧,“耸”是高或者引人注意的意思,应为“悚”(害怕的意思)

利用工具书学生查找词语意思描述想象,教师予以点拨,可以给予适当激励,激发学生热情,树立自信。

4、学以致用

出示小黑板,根据新授,学生修改巩固所学

一愁莫展 挑拨事非 风条雨顺 胳搏

歪门斜道 吊以轻心 名列前矛 提纲

四、总结反馈

学了本课时内容,请说说自己的感想,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也可把平时作业或者测验中的错别字整理归纳和老师讨论交流。

五、随堂练习

学生完成《跟错别字说拜拜》第一、二两章《争当小医生》练习教师当堂批改纠正,学生掌握

六、布置家庭作业

学生整理作业或者试卷中的一些错别字,按要求制成表格形式,格式如下: 错别字·正确的字·字音·字义·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运用“结构分析法”来改正错别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错别字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

1、教师检查学生的表格制作情况,可以给予表扬,夸奖孩子

2、练习修改下列错别字

变本加利()异曲同公()阴谋鬼计()吊以轻心()一愁莫展()奇貌不扬()情不自尽()高悚入云()跳望远方()光恽岁月()风条雨顺()委曲求全()二、讲解“辨清字形、结构分析法” 步骤一:老师报一些词语,学生进行听写

拆房子—折叠

茶叶—荼毒

刺刀—剌厉

决心—诀别

迁徙—徒弟 针灸—炙烤

...........高粱—桥梁

背叛—判刑

旁骛—趋之若鹜 ......老师检查学生听写情况,并提出问题:

有没有发现在听写的这些词语里面有什么特点呢?(字形相近易混淆)出示小黑板,于对易混淆的字做上标记,引起学生重视。步骤二:通过小黑板上的词语引出本课时重点内容

1、“辨清字形、结构分析法”含义:对于字形相近的字词,容易引起错觉而写成错别字,所以要对字形加以辨析,加以归类,帮助学生克服字形难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帮助归纳

决—诀 俊—骏 烤--拷 这类 左半部不同,右半部相同 形—刑 判—叛 徒—徙 这类 左半部相同,右半部不同 怒—恕 炙—灸 蓝—篮 这类 上半部不同,下半部相同 垦—恳 粱—梁 骛—鹜 这类 上半部相同,下半部不同 学生可按老师要求进行归纳整理仔细辨认,加深映像

2、举一反

三、巩固练习

⑴每天晚上,妈妈都倍我做作业到很晚。

⑵我无法压抑心中的愤恕。⑶天上的白云像绵花一样。

⑷ 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灸烤着大地。

⑸“你来参加比赛吧,你可是咱学校的栋粱之才啊。”他笑呵呵的说着。

三、随堂测验

学生完成《跟错别字说拜拜》第三、四两章《争当小医生》练习

四、课外拓展

小游戏—— 做生活的有心人看看下列广告,你能指出多少错别字?

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五、小结提升

我们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学习当天学的生字并且课后再巩固复习复习,再细心些,不要太粗心,学好了才能区分开形近字。细心点,认真点,一定能消灭错别字,成为一名生活中的细心人!错别字对我们的危害非常大,只要细心点就可以避免这不必要的麻烦,让我们一起来消灭错别字吧!

六、作业

1、完成《跟错别字说拜拜》阶段治疗小复习1

2、整理错别字制作表格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已经讲过的改正错别字方法

2、懂得“抓规律、偏旁分析法”克服错别字

3、培养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巩固练习

检查《阶段治疗复习1》和学生交流分析

二、讲解新课“抓规律、偏旁分析法” 步骤一:

1、问题讨论

平时作业中那些偏旁你老是写错呢?试举一些例子

2、归纳提炼 的确有些偏旁不易分清像刚刚说到的“冫与 氵” “卩 与 阝 ”“ 疒与 ”“ 廴与辶”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分析让学生掌握形声的特点。

3、教师举例讲解:

“急躁”、“暴躁”、“烦躁”和“干燥”、“燥热”哪个该用足字旁,哪个该用火字旁? 学生思考,可以查找工具书,试着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词的特点,学生发现:人急了往往会手脚不安或跺脚,“急躁”、“暴躁”、“烦躁”都隐含着着急的情绪,与脚的活动有关,应该用足字旁;人或事物缺失水分,感觉干热,跟受火烤晒有关,因此“干燥”、“燥热”等词要用火字旁。

再比如古时大凡和鬼神迷信有关的字都是“礻”旁,如“社、祖、神、礼、福”等。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衬、衫、补”等。通过偏旁,有规律可循,学生也易于理解。

步骤二:学以致用

出示小黑板,学生快速完成练习巩固强化

1、辨 辩

经过仔细()认,这封信的确是王明写的,这下他再也无法狡()了。2、棉 绵

新买的()被,摸上去软()的,舒服极了。3、场 杨

操()上种着一排整齐的白()树

4、燥 躁

这节课真枯(),外面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声音聒(),让人心里愈发的烦()不安。

三、随堂检测练习

学生完成《跟错别字说拜拜》第五、六两章《争当小医生》练习教师批阅交流

四、课外拓展

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及报刊出现了不少错别字,致辞使用权歪曲愿意或生出异义,变得荒唐可笑,让读者、观众十分扫兴。试举数例说明。

老师示范举例:鸠鸟飞到船上去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本是《诗经"关雎》的开头两句。但在2004年2月15日晚某省电视台一位嘉宾发言时引用这两句的字幕是:“关关雎鸠,在河之舟。”转眼间,鸠鸟从少洲上飞到了船上了,改变了原诗的意境。

学生也可以试着举例同老师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加认识到书写正确的重要性。

五、作业

1、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制作表格。2、做生活的有心人,看看街头有多少错别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已学的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

2、懂得“讲故事、编歌谣记诵学习法”

3、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练习

1、一股作气

心恢意冷

宽洪大量

风糜一时

遮天避日

按装机器

张灯节彩

大声喝采

鬼鬼崇崇

笑容可举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金山公园是镇江一大著名景点

B、我输入一个密码电脑程序就起动了 C、我们的体育老师很擅长篮球

D、这节课很枯燥,我们都开始打瞌睡了

二、讲授“讲故事、编歌谣记诵学习法” 步骤一: 讲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我们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班门弄斧”你会写了吗?还会写成“班门弄斧”吗?

教师归纳:现代汉语有些词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或寓言故事,我们如果能够记住其出处或者故事大意,并结合词义辨别,就能够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

步骤二:病例展示

世外桃园、再接再历、针贬时弊、名列前矛。

上面几个成语,你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吗?你会修改吗?

明确:“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著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再接再历”,来源于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个常见行为:为了使自己的斗鸡获胜,每次接斗时,都要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嘴喙,使它锋利;应为“砺”,现写作“厉”,不能误作“历”或“励”。“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名列前矛”,古时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士兵皆持茅草,遇到敌人或敌情有变化就举起茅草作信号告诉后面的部队;应为“茅”,不能误作“矛”。

步骤三:编歌谣

形近字“己、已、巳”是很多学生经常混用的,可编成歌诀“己、已、巳,易分清:己字空,已字中,巳字堵死不透风”;区分“戊、戌、戍、戎”,一句话“点戍横戌戊中空,横若出头就是戎”就可让学生记牢了

步骤四;巩固练习修改错别字

搬门弄斧

一股作气

守株代兔

世外桃园 黄墚一梦

三、随堂测验

学生完成《跟错别字说拜拜》第七、八两章《争当小医生》练习

四、拓展延伸

我们可以尝试自己编个顺口溜、小歌谣加深印象,师生共同来研究总结

度假别玩水,玩水有危险 度假(渡假)

没有手,木板上装再多的机关也是白搭 扳手(板手)君子动口不动手,真理就得靠嘴说 辩论 辩护 辩解(辨)画画需用墨,无水难渲染 渲染(宣染)

地上本无路,有脚便可走 不胫而走(不径而走)这样既开动脑筋又加深印象,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结升华

歌诀形式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三、百、千” 易于记诵,承传不衰,就是因了其形式特点的,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继承这一优秀形式,赋予新的内容,为我所用。

六、作业

1、整理错别字制作表格 2、收集一些成语小故事加深印象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全面掌握①讲字义、联想学习法②辨清字形、结构分析法③抓规律、偏旁部首法④讲故事、编歌谣记诵学习法来克服错别字 2、通过测验检查学生所学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全面复习几种学习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归纳整理

二、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所学

三、教学小结

靠语文老师自己发现和纠正错字,不仅力量微小,而且学生被动接收,收效甚微,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自己整理作业、作文中随时发现的错字,这样效果很好。

因此,根治错别字,不能只就错纠错,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正习惯,养性情,同时关注社会用字的负面效应,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对待这一问题。在具体方法策略上,语文老师要开动脑筋,多想点子,采用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纠错的主人。我想长此以往,学生一定可以克服错别字。

附:检测试卷

眼疾手快(把正确答案写在题后括号里)

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1、A、一愁莫展B、生死攸关C、意不容辞D、吊以轻心()

2、A、川流不息B、迫不急待C、直接了当D、实事求事()

3、A、首屈一指 和蔼可亲 举一反三 杞人忧天()B、不可思议 唉声叹气 名负其实 心平气和 C、光恽岁月 惨无人道 呕心沥血 柳暗花明 D、笑容可举 委曲求全 真知灼见 风调雨顺

4、A、穿流不息 迫不及待 殴打 桥梁()B、迷惑 明查秋毫 轻蔑 首屈一指 C、历史悠久 锻炼 异口同声 被判 D、租赁 战栗 实事求是 变本加厉

5、A、光恽岁月 B、情不自尽 C、风景宜人 D、大形晚会()

6、A、举世闻名 大发雷霆 不可思义 魂不附体()B、再接再厉 兴高采烈 精神振奋 一劳永逸

C、一股作气 绿草如茵 通宵达旦 欢欣鼓舞 D、尊守纪律 眼急手快 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

7、A、浪废 分辨 辍学 逃逸()B、租赁 战栗 决定 诚恳 C 豪厘 暇想 办法 茅庐 D、坚苦 明暗 粉碎 脱僵

8、A、如火如茶 丰功伟绩 天翻地覆 异曲同工()B、三番两次 甜言密语 鞠躬尽瘁 轻歌曼舞 C、妙语连珠 好高骛远 掉以轻心 势不两立 D、戳穿应某 面面俱到 扬长而去 生死攸关

9、A、山峦 B、格守 C、凋堡 D、蜡梅()

10、A、枯躁 心灰意冷 宽宏大量 沉浸()B、出类拔萃 步入正轨 自负 醉醺醺 C、凹凸不平混身是胆 锦绣 墨守陈规 D、慷慨 把丙 风靡一时 味同嚼蜡

二、火眼金睛(在错别字下面划--,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字)甘败()下风 按()装

自抱()自弃 针贬()

脉博()

松驰()

一愁()莫展 精萃()渡()假村 防()碍

一幅()对联

气慨()

一股()作气

悬梁刺骨()

粗旷()侯()车室

迫不急()待

娇()揉造作

一诺千斤()不径()而走

再接再励()

黄梁()美梦

罗()嗦

名()默()守成规

大姆()指

沤()心沥血 入场卷()

谈笑风声()

人情事()故 有持()无恐

追朔()

鬼鬼崇崇()金榜提()名

走头()无路

趋之若骛()

时弊

信片

迁徒()

三、神医再现(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1、篮篮的天上白云飘。()

2、老师说科学是没有国渡的,所以我们要多借鉴外国的知识经验。()

3、成果是用心情的劳动换来的。()

4、他工作很认真,也能蜜切联系群众,就是脾气太急燥了。()

5、大丈夫能曲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

6、汤老师还是旅游门漂记念馆的馆长哦。()

7、今天老师生体不好,可她艰持给我们上课。()

8、绿油油的湖面象一面镜子。()

9、我们坚决度绝打架斗殴现象。()

10、隋炀帝是个昏君,生活十分奢糜,而且十分惨暴。()

四、找找短文中的错别字,改在下面的括号里。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地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得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厉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稍,照射再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正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

时间过的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大阳快落山了,就下诀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端气的时后,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已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署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到怎么形容。

()

五、趣味修改

这些都是广告故意用错的词语,你能写出正确的词语吗?

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教案我有火眼金睛——消灭错别字 篇8

授课教师:若尔盖县达扎寺小学林逸 授课班级:若尔盖县达扎寺小学三年级二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找生活中的错别字,告诉学生写错别字的危害,同时教给学生尽量不写错别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看、写,辨几个过程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与写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辨别错别字,规范笔画。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卷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观看视频《通天大道宽又宽》。视频中谁有72变?谁有火眼金睛?那他的火眼金睛有什么用?老师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出现一些错别字,老师希望你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找一找,辨一辨,改一改好吗?

二、新授

1、抽生写“火眼金睛”。

2、什么叫错别字呢?读一读错别字的定义。

3、生活中,错别字横行,试试你的火眼金睛吧!观看幻灯片,看看这些错别字。可以让学生们改改。

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错别字呢?总结出:学得不认真。看得不仔细。写得太马虎。

5、错别字得危害很多,那我们怎样才能尽量少些错别字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而后再总结出:看仔细,写清楚,多笔少画行不通。多动脑,喜琢磨,同音形近分得清。)

6、由于我们汉字里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这些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的。首先每个字都有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意思。所以第一个办法就是“由义定形”。现在就考考你们吧!出示课件

7、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们写字时太不规范了。所以少写错别字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规范写字。看看吧!

8、第三个办法是什么呢?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会写的字改怎么办呢?

9、现在我们再把这2句话读一读吧!

三、拓展练习。

小试牛刀

抽生完成练习题。

四、作业:完成练习卷 板书设计:

我是火眼金睛

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1、学得不认真。

看仔细,写清楚,2、看得不仔细。

多笔少画行不通。

3、写得太马虎。

多动脑,勤动手,4、不想查字典。

咬文嚼字.. 篇9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导言】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后记】

上一篇: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下一篇:创业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