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深刻的初中范文(通用4篇)
立意深刻的初中范文 篇1
新材料作文立意如何做到深刻
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观点的与众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做到深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挖掘材料的核心内涵,张扬个性;对材料中的观点进一步阐释;对材料的核心立意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利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切入立意;多角度立意,筛选能深入论述的点展开。
抢分策略一:对核心概念进行拓展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都能从中挖掘出核心概念来,为了使我们的立意更深刻,我们就应抓住这核心概念深入拓展。
中心事件或核心概念往往承载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2013年北京卷: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动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很明显,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手机”。而“手机”这个概念承载着新媒体、新科技,甚至是新的沟通方式,新的思维方式的功能。
再如2012年广东卷。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很明显,其关键语句是“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有相当多的同学就立意为“活在当下”,但大多为平庸之作,究其原因,多数文章是在平面上滑行,没有对活在当下的“当下”进行深入的拓展。下面一篇文章就做得较好。
活在当下
广东一考生
这是一个薄雾弥漫的夏晨,窗外,田园里,一团雾气袅袅上升,盘旋,然后化作一阵气泡,消失在半空之中……忽然觉得,这一刻,活在当下,挺美。
也许是被当下的美景所吸引,手中拿着的书不经意滑落于指间。把《堂〃吉诃德》拾起,忽然想到,这书的主角——诃德,领悟哭笑不得的诃德,到底想活在哪一个时代?
我想他是想活在旧时代中骑士时代的,那是一种怎样有趣的生活?他可以骑着毛驴当骏马,指着风车当勇士,其中的单纯与疯狂是无可厚非的,也许也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们心里所向往的。汤因比也曾说,他想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正如诃德被骑士小说里的情节吸引一样,他也被那里丰富的文化所吸引了。他们都愿活在当下,过去的当下……
然而,他,诃德,却极度向往着将来的荣誉与地位,成为皇帝或岛主。那么他该活在将来。活在将来,我从来未曾渴望过,并觉得那是一个极不现实的念头。但伊雷娜也愿,活在未来的世纪里。也许是觉得那是个有趣而且有用的时代吧!他们都愿活在当下,将来的当下……
我沉默了…… 活在过去,抑或将来,是出于怎样的念头?抑或一切都无理由可言?也许是觉得过去和将来都比现在好。这又让我想起居里夫人说过的一句话:“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缺而且有用的生活。”是的,我想,纵然过去令人回味,将来令人向往。但,活在当下,也可以是人生绚烂的一笔。
可不是吗?诃德也曾活在当下。当他亲爱的外甥女喂他喝药的那一刻,他也曾许诺,不再痴迷于其实小说,他获得过温暖。张爱玲说过,于千万年之中,恰好赶上了。当下,我们赶上了我们所爱的人,所有意义的事,那么活在当下,当然也是人们应该认识到的。
活在当下,及时回首身边的人,及时珍惜身边的事,及时领悟身边的事,那么,今天,却已省却无数个昨天、明天。
活在当下,也许会有些许无奈,有些许挫折,有些许不快,但看见你窗外夏日的阳光倾泻一地,当下的美景又怎能忽视?一切看着很美好,只因,活在当下。
这篇优秀习作,除了首尾呼应,条理清晰;文字亲切随和,通过自己的举动、想法来串联全文;最重要的是对“当下”这个概念的创造性解读,将当下理解为“过去的当下”、“将来的当下”和“现在的当下”。将“当下”的概念拓展开来,令人耳目一新。不但扩大了论述的面,在立意上更高人一等。也因此能从全省几十万写“活在当下”的作文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对核心概念的拓展,我们还可以挖掘其引申义与比喻义。如有同学以“底线”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概念,在拓展时,就抛开“底线”的本义,而从其引申义,事物的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出发论述,取得较好的效果。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的界限。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超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灭绝。二氧化碳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会产生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实施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道德伦理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抢分策略二:对材料中的观点进一步阐释
我们很多同学在立意的时候,基本上是抓住材料中的总结性句子展开,然后论述它的正确性,整篇文章都是在平面上滑行,没有深度。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在材料中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如有考生这样行文:
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由此看来,唯有善于赛跑,才能赢得时间,跑出更多路程,彰显出魅力的人生!
善于赛跑,要赢在起跑线上!…… 善于赛跑,不能输在弯道上!……
善于赛跑,必须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这是2012年福建高考一篇优秀作文,从审题立意上看,是没有什么难度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抓住材料的后半句“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来行文,但一个省几十万考生的立意都雷同,难免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审美疲劳。这位小作者却独辟蹊径,从材料提炼出“唯有善于赛跑,才能赢得时间,跑出更多路程,彰显出魅力人生”这一观点的。观点没有脱离材料,又能适当的延伸、拓展,提出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对材料中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释,要注意在行文的时候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而是在文中不时地点出两者间的联系。如下面名为《相信自己,警惕同化》的文章:
在天才的作品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被自己舍弃的微光,我们舍弃它,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相比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但是,正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让它变得如此独一无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微光,相信自己,警惕被同化。
相信自己,相信微光。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自己的想法,有时也会与别人的不一样,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想法不一致,但“与众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自己想法的理由,对别人的盲从与对自己的不自信让我们一次次失去成为“天才”的机会。当你看到别人将你曾经的想法变为现实,而你自己又无所作为时,你是否也会感叹当时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由此看来,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脑中那闪过的微光,这也许是你成为天才的关键。
警惕同化,奋勇创新。
何为“同化”?同化就是盲目地跟从别人的看法,……“同化”可能使整个世界大同,人们都没有新的想法,毫无创新可言,社会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将直接导致整个世界的停滞不前。
纵观我们的社会,同化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天才,就要另辟蹊径,警惕被同化,不断创新,走自己的路。
自己的东西,正因为它是自己的,它不属于别人只属于自己,所以才更显得如此珍贵,那是区别天才与庸人的重要标准:天才坚持它并发扬它,而平庸的人舍弃它,最后又追悔莫及。俗话说,天才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别人没有吃过“螃蟹”,并不代表“螃蟹”不能吃,不好吃。
相信自己,相信脑中闪过的微光,警惕被同化,中国一样可以有乔布斯,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天才。
这篇文章的立意很新颖,从材料中的人们之所以舍弃“微光”是因为它是自己的东西出发,将立意定为“相信自己,警惕同化”,从千篇一律的“抓住心中的微光”的观点中凸显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从原材料中的某句话引申出来的观点,在论述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材料展开。这篇文章的观点,很多同学在行文的时候会只抓住为什么要相信自己,警惕同化,怎样才能做到相信自己,警惕同化,如果不相信自己,警惕同化又会怎么样,产生怎样不良的后果等,而完全抛开原材料中的“微光”。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显然技高一筹,既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又与材料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第一个分论点直接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微光,与材料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可惜的是,小作者没有将这个贯彻到底,其实第二个分论点“警惕同化,奋勇创新”同样与“微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小作者没有点出,造成文章后半部分与材料所能得出的观点有点游离,不能不说这是一大缺憾。其实只要稍微修改,点出“微光”,即可与材料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不给人偏离材料旨意的感觉。
如倒数第二段,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正因为它是自己的,不属于别人,所以才更显得如此珍贵,才懂得去认真把握,那是区别天才与庸人的重要标准:天才坚持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并发扬它,而平庸的人舍弃微光,最后后悔莫及。俗话说,天才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他们更是能把握心中闪过的微光的人。别人没有吃过“螃蟹”,并不代表“螃蟹”不能吃,不好吃。同样,别人没有过的微光,不代表这个微光没有意义和价值,你抓住了这个微光,坚持它,发扬它,奋勇创新,你就是那个吃“螃蟹”的天才。
修改后的文字与“微光”之间有极大的联系,同时观点又与众不同,可以说这样的文章定能鹤立鸡群。
3.注意从横向、纵向进行联系
横向联系,指空间上处于平列状态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在这里我们指的是在立意时从自己联系到他人,个人联系到社会。
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材料: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肯定母亲行为,歌颂母亲悲悯情怀,感慨这种人文精神在当下的缺失;或者谈“善心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然后引申到当下社会上善心的缺乏,以及对表演性质的慈善行为的批判。这就是从横向上拓展,使立意更深刻。
纵向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相序并有某种隶属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这种联系揭示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或展示不同等级和层次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关系。我们结合具体的文字进行分析。
在莽莽山林里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地巡视的老计,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的身上有一种高贵,一种无须证明的高贵。他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工作卑微低下,恰恰相反,他把巡山当成一种神圣的工作,因为铁路安全事关千万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的敬礼不仅仅是职业道德和修养的表现,更是本身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显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平凡的工作,只要你尽心尽责去做,也会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人可以用生命来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生本身造成的,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不屑做一些“低下”的工作。其实,任何职业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有“穷人的圣母”之称的德兰修女,倾尽毕生的心血来帮助穷人,她做的是是所有人都能做但都不愿或不屑去做的事。但她始终如一地像老计那样在坚持自己的工作。他们最终都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尽管他们的工作很卑微。不要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但也不要看扁自己。尊重自己的选择,尊重自己的信念。
人的灵魂的高度是由思想决定的,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取决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问心无愧,用自己的方式去或者,实践自己的人生,获得心灵的充实。这样看来,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才子卖猪肉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他不过是比人们更早地认识了生命的本质,像老计那样回归了人性的本真,从而坦然地面对别人的不屑或讥笑。
这是北京一考生的文章节选,显然小作者就是从纵向的角度去立意的。小作者从老计的平凡行为上,看到其灵魂的高度,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但小作者并不满足,而是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本真、人性本真的思考: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用生命来提高灵魂的高度;人的灵魂高度由思想决定,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取决于自己。正是有了这样纵向的联想和拓展,才让文章显得有深度。
但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在从材料出发引申出较为深刻的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材料的旨意,去分析和论证另一个观点了。而本文作者显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不时地点出论据和论证过程中和材料中人物相同或相似之处,使得文章紧扣材料的旨意。
4、利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切入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相对面、甚至反面切入。如2013年浙江卷,材料如下: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著者注):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我们既可以从正面,也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切入,围绕孩子世界的童真、纯粹等展开;也可以从孩子的相对面,如大人、社会等角度切入,围绕净化社会环境,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家长卸下功利的外衣,不要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评判孩子等。
一般来说逆向思维,反面立意,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从立意上取胜。2013年新课标卷,绝大多数考生会根据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出发进行立意,这句话是“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由此得出勇气决定一切等立意。但多数人都这样立意,难以出彩。但如果从反向思考,指出这样的成功事例可能是孤例,决策应对失败的风险做充分的估计,这样的立论可能会更深刻一些。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篇文章。
为我鼓掌
浙江一考生
让人为我鼓掌,是勇气、是执著,是我存在的证明,是我对自己心灵的允诺。我为人鼓掌或人为我鼓掌实质上便只是一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若为人鼓掌是值得称道的,那敢于让他人为我鼓掌的勇气不更令人赞赏吗?
“人生如路,须从荒芜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而我们的“荒芜”指的是什么?不是疾病,不是苦难,而是一份甘于平庸、不思进取之心。若我们没有冲破荒芜的勇气,没有让世人为我鼓掌的魄力,又哪来繁华的风景呢?
人说青春就是华丽的奔跑,跌倒后站起来,再跑。这何尝不是我们青少年该有的激情和勇气呢?面对如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报考公务员的现象,我感触颇多。诚然,这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但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当今中国青年人的生活态度,我却不敢苟同,他们甘于为人鼓掌,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为了什么,有人称之为“羊性”。不是说“羊性”不好,只是若无点“狼性”,那我们的青春与一潭死水有何差别?
“狼性”在此处实在是值得人敬佩的。一匹狼,天生便是要让他们为自己鼓掌的!毕淑敏曾说:“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指加上手掌的力量。”这句话是一种方式、一种奋斗、进取的方式,也是每一个人都该懂得取得他们鼓掌的方式。我们向前奔跑,却不可直冲乱撞。我们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们有勇气作支撑,也要有智慧作工具,否则,得来的便不是掌声,而是嘲笑声。
著名电台主持人梁继章在一封家书中对自己的儿子写道:“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高中三年,或之前的九年,都是我们在打造我们自己的“铁”,假若我们仅仅是在生命的这么多日子里打造武器、工具,却不令其发挥功效,那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我要让他人为我鼓掌,这过程漫长、艰辛,但工具在,勇气在,明灯在,一切就绪,我将开步走,我和一样有点小“狼性”的人们,我们一起向前,让掌声雷动,让生命不凡。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立意,材料中刘继荣的女儿是希望自己做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替他人鼓掌。而小作者不拘泥于材料,而是从材料出发,又更进一步,提出“让他人为我鼓掌的勇气不更令人赞赏”的观点,从立意来看就超凡脱俗,高人一等。
之后,小作者论述了“从荒芜中走出繁华的风景”的重要性,将青少年的激情、勇气比作“狼性”,并将之与缺少奋斗激情的“羊性”作对比。然后作者提出“我们先前奔跑,却不可直撞乱冲”,我们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们要有勇气作支撑,也要有智慧作工具,我们所需要的是打造我们自己的“铁”,这种认识,显然比那些单谈路上的奔跑要深刻得多。
立意深刻的初中范文 篇2
一.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道出了千古文章为时为事而作的不破真理。纵观古今, 无论长篇作名著抑或知小精悍的歌、诗等文章, 看其价值的大小, 最根本的一点, 就是看它是否跳动着时代脉律, 能否为时代发展服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和法国的战争中俄国人民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写文章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高中生写作时若能把眼光投入到社会层面, 渗透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就可以超越一般文章的立意, 彰显高远与厚重。如2010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与你为邻》通过写同桌不得不回家乡参加高考的事, 直面许许多多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难题, 并且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高考户籍政策。作者把同桌个人的经历放入到大的社会背景之下, 传递了时代信息, 也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文章的立意因此显得深刻高远。
二.选择新的视角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和文化程度不同, 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 善于独辟蹊径, 做到“见人之未见, 发人之未发”, 以独到的见解来呈现鲜明的个性。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与众不同。
游览敦煌,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没有写敦煌壁画的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他选择另外一个角度, 写一个无知的农民道士糟践文化的劣行, 表现了古往今来没有文化的人掌管文化的民族悲剧。穿越戈壁滩看到海市蜃楼,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游记散文《海市》没有赞美沙漠中特有的海市等景象的绚丽, 却表达人不要追逐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东西的道理。2010江苏省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 看到了“绿色生活”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是奢侈品。因为“我们不能硬要骡子去代牛犁地, 也不能让羊产牛奶。同样的, 也不能让烧煤都有困难的百姓去烧更加昂贵的天然气、氢气”, 进而提出“绿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 但可量力而行的”新颖观点。
写文章选择新的视角, 就要克服习惯思维的定势, 具有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古今中外纵横,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三.表达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可见文章要想打动人, 有境界, 就要抒写发自内心的真情。若没有真情, 任何文笔、技法都不足为道。许多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 无不因“情”动人。朱自清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背影”打动了无数人;归有光《项脊轩志》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 感人肺腑;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催人泪下。
现在有不少学生抱怨, 平时接触最多的人无非是父母、老师、同学, 学校生活“课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 生活太单调, 能够触动心灵的事很少。文章如何写出真感情呢?
首先我们要用心感受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留心观察生活, 认真品味、捕捉那些典型的材料。对世界存在着一颗感恩的心, 认识到身边的人和事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只要你留意,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 总会让你感动的瞬间:妈妈煮的一碗汤, 爸爸寒冻中送给你的棉衣;考试失败时, 同学一句暖人的话语……
其次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细小的行动举止或细微的情节、环境, 它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人物的“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即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有些文章, 时间长了, 我们可能记不住文章的篇名, 但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之际, 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 他方才点点头, 咽了气。此处细节描写使严监生成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可见细节描写决定作品的高度和深度。
文体鲜明 立意深刻 点题到位 篇3
教养
教养没有一个范围,它并不圈定在一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因为人的认知不同。我认为教养不仅仅是对自身品德的涵盖,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及对行为习惯的规范。它听起来很虚,看不到、摸不着。其实不然,教养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不经意的瞬间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
我常常乘公交车,从家到校或从校到家。每个周末,学生潮的时候,车站里总是人满为患。有时候,一两个老人在学生群里特别显眼,老人、学生代表的是社会的过去与将来。车来了,“先上后下”,售票员重复的永远是同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刻车门口被堵得紧紧的,想上的上不去,想下的下不来,祖国的未来们个个生怕抢不到座位,你推我搡,争先恐后地上车。这时那一两个老人更是显眼了。他们动作迟缓,被挤得怎么都站不稳了,只剩唉声叹气及眼中的无奈。至于上车的情节不难想象,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有座的都是祖国的未来,无座的都是老人,他们站在座位边,颤颤巍巍的,车子启动或刹车时,他们就只能使劲地抓着救命稻草――扶手。而这一切,祖国的未来视而不见,自管自悠闲地听着MP3玩着手机。
亏他们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听了老师那么多谆谆的教诲,而此刻那些做人的道理竞被他们统统抛诸脑后。这时你能相信这一群祖国的未来是有教养的吗?他们的思想境界不高啊,他们的行为令人心冷啊,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教养的缺失啊!教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养一旦缺失,你会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遭到世人的摒弃,被这个社会孤立驱逐。教养反映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生活的点滴便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教养,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正如大自然的一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无不体现着教养。教养应该要求人们学会体谅他人,包容他人,它要求人们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处事,如何为人。教养是什么?教养是人思想的体现,是人行为的表现。教养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请不要让教养缺失,让自身少一份缺憾,让人生更加完美。
请让教养一直在身边,你会发现生活如此多娇,生命如此多娇。
模拟打分:(内容)18分+(表达)15分+(发展等级)3分=36分
打分理由
文章通过学生争先恐后上公交车且不给老人让座的事情,来批判当下社会学生缺失“敬老”的传统道德这一现象,从点上表达自己对“教养”的理解。而且叙事注意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及生动性。所以从“内容”上来讲符合题意要求,中心也明确,只是立意浅显,故得18分。
从语言表达来看,虽算不上华美,但也较生动形象,尤其是借代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活泼了许多。但是文章有一个大问题,即“文体”模糊不清。记叙是记叙文的基础,记叙的内容须丰富实在,生动传神感人。“议”的文字不占主要地位,不必作充分的论证,一般点到为止,少而精,是对叙述和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属于“点睛之笔”。它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会在叙述完一段事后穿插议论,以便在关键处趁热打铁,加深读者的认识。放在记叙文开头的议论一般很少,因为在记叙文开头的大段议论会使文章显得文体不明。此文犯的就是这个毛病。全文六段文字,记叙只一段,准确地说840字,记叙部分只占319字,议多于叙。单从篇幅上就能判断其不为记叙文。那如果抛开要求来看此文,是否可以作为议论文呢?不行。材料不典型,不具说服力,说理实在空洞。所以“表达”得分为15分。
尽管高考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但并不是说给予文体没有限制的绝对自由。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教师在指导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文体意识。(写作技巧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夹叙夹议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先将它们分清再很好地运用,才能真正为文章添彩。
立意深刻的初中范文 篇4
陈铁梅的优秀在于她对美术教育的深度认知与准确把握,因而,她的美术教育有崇高的立意, 寻找到了美术教育之魂———引导学生去追寻和创造审美人生。这一立意成了她的教育主张,鲜明,独特,简明,深刻。这一主张,超越了知识,超越了技术,超越了本领,而走向了素养,又让学生怀揣素养走向人生,走向审美人生。这就把美术学习当作学生的生活,当作对艺术、对美的感悟、欣赏和创造的过程,过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哲学家尼采对艺术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他说:“艺术本质上的特点就是———只有它才能够‘使存在完成’。同时,它也是一种祝福,一种神化之物。”接着他又说,所有美且伟大的艺术,“两者的共同本质, 不外是———感谢”,因为艺术“可以拯救认识它的人”“能够拯救行动者”“能够拯救苦恼者”。陈铁梅的美术教育旨在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意义,成为真正的生活,让美术教育成为馈赠给孩子们的一件幸福的礼物, 成为对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深情祝福。这本身就是一种美。
审美引导下的美术教育, 抑或说审美人生教育,关键在哪里?陈铁梅用诗意的话来说,就是“把学生的眼睛唤醒”;用学术的话语来说 ,就是“唤醒审美感知,提升审美敏悟力”。而这两个话语是一个意思:帮助孩子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里深含着一个理念: 孩子原本是一个艺术家;抨击了一个事实:功利、物欲、应试下的教育,消释了孩子们的纯粹、才情、灵性,他们在“可悲地长大”;呼唤了教育的回归,让孩子有“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审美中长大。“把学生的眼睛唤醒”成了一种隐喻:用艺术、用美唤醒孩子们艺术的天性、爱美的渴望,唤醒孩子们的心灵。心灵与天性被唤醒,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唤醒就是一种教育,是教育的艺术、艺术的教育。陈铁梅是一个具有教育理论和艺术双重修养的教师,她不是“匠”,而是“师”。
依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立意,陈铁梅改造、优化了自己的美术教育。做些梳理和概括的话,似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让孩子们回到生活中去,去寻找美,去创造美,让美使得孩子们“无法呼吸”。“孩子们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 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对审美客体初识了解,然后通过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进行再创造”,这一段阐释,是陈铁梅对生活之于美术教育的真切感悟。但是,她又认为,“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还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都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攀升过程。这不仅是数量的多少,更包括由此带来的心路历程的质变,只有不断地直抵内心的思索, 才会使审美敏悟力有质的飞跃”,这样,美“决定了对一般事物的态度”。陈铁梅对艺术理论、审美理论、审美教育理论有了自己深切的感悟。
其二,孩子们的美术学习应当从“入画”再到“出画”。这是学习的路径,也是学习的境界。在陈铁梅看来, 孩子们的美术学习实质是一种创作,仿照“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可以演绎为“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但是,创作有个过程。创作并不否定学生“入画”的路径、手段、方法,包括必要的技能、技巧,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让孩子们“出画”,即创作。当然,不能用艺术家的标准去评判孩子们的创作, 孩子们的创作一定是源自内心的冲动和想象。还是尼采说得透彻:“艺术乃是对生命的一大刺激。”从“入画”到“出画”,是生命不断被刺激下的唤醒,是创作力的不断被唤醒。陈铁梅本人就是一个拥有创作才情和丰盈的生活体验的人。
其三, 把美术课堂当作美术馆和博物馆。《从卢沟桥老太到马蒂斯———中外剪纸艺术赏析》实在是一堂相当有意思、十分精彩的课。一上课,陈铁梅就这么宣告:“今天,陈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创设一个在博物馆里上课的环境。”这被称为“博物馆课堂”。所谓“博物馆课堂”,既指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上课,也包括把学校的教室创设成一个“博物馆”。这是相当现代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博物馆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因此,学生的美术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合作学习,可以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可以在多元文化形态下获取灵感,开发想象。“博物馆课堂”有更开阔的视野, 更宏大的背景, 让孩子们从狭小走向广大,走向整个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