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2024-09-30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页“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图片、胶带、钟表,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趣导入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的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它昨天下午要去看一场五点半的电影,可是没看成,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沛,下午就睡了一阵,一觉醒来,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赶紧起床到镜子前梳妆,巧的很,它家的钟表在镜子对面的墙上,机灵狗从镜子中一看,刚好是5点,正好,路上用半个小时,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电影院却已经关门了。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电影早就散场了。”

咦,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怎么一下子变成7点多了呢?为什么晚了?同学们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

2通过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照镜子及你亲自照镜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得出规律

1.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镜子内外,形状相同、互相对称,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2.即时练习:(课件7-10)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水!感受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

课件演示:(11-17)介绍水镜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再次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五、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课件(18-24)

六、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现在同学们知道机灵狗为什么去晚而没看到电影了吗?谁能给机灵狗解释一下 ?

七、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让我们走进数学,学好数学,体验数学的奥秘。

八、作业

怎样保证机灵狗在镜子中看时间不耽误看电影,请同学们下课后研究解决。

附板书: 镜子中的数学

镜子内外 形状相同

镜面对称 水镜

互相对称 方向相反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 感知镜外实物与镜内图像的对称现象。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交流活动, 经历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镜子里的图像特征及其与镜外实物之间的对称关系。

教学难点感知镜内图像与镜外实物之间的对称关系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一面大镜子和一个时钟。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每小组准备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请同学们认真听, 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 能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晚上, 一个猴子在路上散步, 看到晴朗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它走到井边, 发现井里也有一轮圆月, 这个猴子以为月亮掉进了井里, 就……”谁能继续往下讲, 把故事补充完整? (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大胆发言。)

同学们真会想象, 补充得很完整。那么, 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呢?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月亮掉到井里, 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或者说“月亮并没有掉到井里, 井中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等等。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 (让学生想一想、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可能举出下列现象:

A.照镜子出现的现象。B.路上的积水倒映出的一些影子。C.光滑的地板或家具面也会出现倒影, 等等。

你们真善于观察, 很多表面光滑的物体都能像镜子一样映出它周围其它物体的影子来。你们知道吗, 镜子里面隐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镜子中的数学。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 我利用寓言故事引入, 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续讲故事, 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既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他们跃跃欲试, 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二、探索发现

活动一:初步感知镜内图像的特征。

1. 照一照。

拿出准备的小镜子照一照自己, 同时做几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如:举起一只手, 眨眨一只眼, 摸摸一侧的耳朵, 等等。仔细观察镜子里的你是怎么做的, 有什么发现?

2. 说一说。

刚才照镜子时你发现了什么奥秘?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A.镜子里的我跟我本人一模一样, 我做什么“他”也做什么。

B.镜子里的我跟我本人左右是相反的, 我举右手, “他”举左手, 我眨右眼, “他”眨左眼, 我摸右耳, “他”摸左耳……

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镜子里图像的这些特征, 并适时板书:“样子相同, 左右相反。”

【设计意图】这一探索活动, 意在通过照镜子的体验, 引发学生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现知发生冲突, 生成“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初步感知镜子里的图像特征, 为进一步探索镜面的对称现象打好铺垫。

3. 跟我做。

同学们真棒, 发现了镜子里的这么多奥秘。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个游戏,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当镜子里面的老师, 老师做什么动作, 你就跟着做什么, 看谁表现得最棒!

(请一名同学到前边, 老师举起右手;学生举起左手;老师踢起左腿;学生踢起右腿;老师用左手捂住左眼;学生用右手捂住右眼等等。然后让同桌两人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 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理解镜子里面的图像与镜外的实物左右相反这一特征。师生合作, 拉近师生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活跃课堂氛围。同桌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二:探索镜内图像与镜外实物的对称关系。

1.示范引导。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王字的一半儿“Ǝ”, 然后把镜子放在虚线上, 让学生在大屏幕上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 看到了什么?

生:在镜子里看到半个“王”字, 整个图形是一个“王”字。

师: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明明只有半个“王”字, 你却看到了整个“王”字?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去思考, 可以给学生以下提示:A.“王”字是什么图形?B.它的对称轴在哪?)

生:因为“王”字是个轴对称图形, 虚线是它的对称轴,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 镜子里的图形实际上是镜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也就是“王”字的另一半儿。所以, 我们就看到了整个“王”字。

2.自主探究。让学生把自备的小镜子分别放在下面三个图形的虚线上, 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想一想, 为什么会这样?

3.汇报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所见所想都说出来。)

4.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对, 镜外的实物和镜内的图像的确是轴对称图形, 镜面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同时板书:轴对称图形, 镜面是对称轴。) 如果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 无法对折, 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原理找到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这一探索活动, 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动手实践, 充分体验镜外实物和镜内图形的对称关系, 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

三、解释应用

1. 选一选。

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哪个?画“”。

2. 画一画。

把下面的字母在镜子中的图形画下来。

【设计意图】由于教材中练习较少, 本着活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原则, 增加了这两道训练题, 让学生在选一选、画一画的过程中, 加深对镜内图像的特征及其与镜外实物之间的对称关系的理解。

3. 帮一帮。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它昨天下午要去看一场五点半的电影, 可是没看成, 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 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沛, 下午就睡了个懒觉, 一觉醒来,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 赶紧到家中的镜子前化妆, 巧的很, 它家的时钟在镜子对面的墙上, 机灵狗从镜子中一看, 时针刚好指到5。他想, 路上走半个小时, 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 电影院却已经关门了。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 电影早就散场了。”机灵狗很纳闷儿, 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 怎么一下子变成7点半了呢?它百思不得其解。聪明的同学们, 你们能帮助机灵狗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 利用手中的镜子和钟表实验, 然后小组派代表到前面用教师准备的大镜子和钟表边演示边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知识帮助机灵狗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镜面对称的原理, 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不仅自己掌握了镜子里的奥秘, 而且还帮机灵狗解决了问题。谁能把你这节课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自主学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面镜子 篇3

一、诱导学生阅读思维自主发散

从学生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我特别关注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文本。

例如,我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小恩科西9岁那年,养母送他去小学报名上学却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一内容时,我就问学生,从这段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份份举手发表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学说:“小恩西所患的艾滋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因而上学遭到反对”;有的同学说:“小恩科西的养母非常爱他,尽管小恩科西在这世上没有多少日子,但他养母却没有放弃让他受教育的机会”;有的同学说:“人们太冷酷了,没有一点爱心”;有的说:“人们之所以拒绝小恩科西,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艾滋病。”面对这丰富的思维论辩,我真觉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好似一扇闸门,开启它,学生阅读思维的洪峰就会奔腾汹涌起来。

二、鼓励个性化阅读感悟

学生对优美的文段在阅读中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欣赏,这些潜在的阅读感悟是整个班级同学最宝贵的精神套餐,它能丰富学生内心的需求,打开学生思维的通路。我在让学生阅读精彩文段时,先让优生讲述赏读心得,抛砖引玉,然后让学生介绍品读采用的方法,让较多同学参与交流并展示出内容丰富、富有个性的阅读感悟。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你最喜欢的某一段或某一句,指名一位同学口述自己的赏析内容,他说文中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让读者从听觉上感受到黄果树瀑布蔚为壮观,接着让学生说说阅读后的感受。全班同学情绪被拨动了,阅读思维激起了浪花,有的从修辞美角度品析,说出了瀑布美如织布机上的白练,溅起的水花如烟如雾,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有的从联想美展开,想象瀑布一泻千里的恢宏气势,还有的抓重点词语欣赏;同学们的评赏真是个性迭起,黄果树瀑布好像真的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学生阅读中自主感悟带给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三、营造民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指出“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自主选择,所用方法的民主评议,放手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去和文本对话。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也要鼓励学生,特别是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大加赞赏、鼓励并以引导培养,切不可因为学生的见解或提出的问题顶撞了你,打端你的教学思路,就不分青红皂白给以否定。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民主参与的:我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请你出点子”,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学生对教师的教最有发言权,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那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那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受欢迎的。这些点子再运用到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既会积极参与,又会倍感老师的亲近与民主,阅读的主动性自然就会萌发出来了。

四、自主选择探疑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自由的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的选择探疑的方式。我常常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从阅读中思考问题,让大家讨论交流;学生帮扶结对,形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疑办法,如联系旧知识解疑,从文段中找依据解疑,查看辅导资料解疑等。学生自主选择不受限制。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4

第五十讲 生活中的数学(三)——镜子中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观察自己的服装仪表是否整洁漂亮,常常要照镜子.如果镜面是很平的,那么在镜子中,人或物体与其像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人走近镜面,人在镜中的像也走进镜面;当人远离镜面,人在镜中的像也远离镜面.如果你留心的话,就可以发现:人和像与镜面的距离保持相等(图2-155),这种现象叫作面对称.如果我们只取一个侧面,那么镜面就可用一条直线来表示,人和人在镜中的像可用一个平面图形来表示,这样,人、像与镜就成了轴对称,也叫直线对称(图2-155).

如果实物是△ABC,那么它在镜中的像就成了图形△A′B′C′.直线l表示镜,这时称l为△ABC和△A′B′C′的对称轴(图2-156).图中,A与A′,B与B′,C与C′是对称点.以对称点为端点所连结的线段AA′,BB′,CC′被对称轴l垂直平分,因此,如果以直线l为折痕,把△ABC翻折过来,它必与△A′B′C′重合,所以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必全等.

例1 设图形ABCDEF是半个蝴蝶形(图2-157(a)),试以直线l为对称轴,画出整个蝴蝶来.!

解 为了画出整个蝴蝶,只需要画出图形ABCDEF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就可以了.因为A点、F点在直线l上,所以它们的对称点分别和A,F是同一点,这样,只要画出B,C,D,E关于l的对称点就行了.为此,先分别过B,C,D,E向l作垂线,设垂足分别为M,N,P,Q,然后在BM,CN,DP,EQ的延长线上取B′,C′,D′和E′点,使得B′M=MB,C′N=NC,D′P=PD,E′Q=QE,最后连结AB′,B′C′,C′D′,D′E′,E′F,于是就得到完整的蝴蝶形ABCDEFE′D′C′B′了(图 2-157(b)).

例2 设直线l1和直线l2平行,且l1和l2间的距离为a.如果线段AB在l1的右侧,并设AB关于l1的对称图形是A′B′,而A′B′关于l2的对称图形是A″B″(图2-158),那么,线段AB和A″B″有什么关系?

解 因为l1平行于l2,并且AA′A″垂直于l1,当然也垂直于l2,同理BB′B″也垂直于l1和l2.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所以

AA′A″∥BB′B″. ①

另一方面,因为AP=PA′,A′P′=P′A″,所以

AA′A″=2PP′=2a,同理BB′B″=2a,所以

AA′A″=BB′B″. ②

通过例2,我们可知,如果在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一个图形以这两条直线为对称轴,连续作了两次轴对称移动,那么相当于这个图形作了一次平行移动,平行移动的距离刚好是这两个对称轴间距离的2倍.

如果我们反复利用例2的原理,就可以做成带形的花边图案.例如,我们把一张等宽的长纸条像图2-159那样折叠起来,并在上面用小刀刻出一个三角形的洞,然后再展开这张纸条,就会得到如图2-160那样的带形图案.!

如果我们把图2-160中的m2,m1,m0,m-1,m-2,m-3看成镜子,A0看作实物,那么A1,A2和A-1,A-2就是A0在镜子中的像了.其实,图中的A1是A0以m0为对称轴作对称移动的对称图形,也可以把A1看作是A-1作一次平行移到所得到的图形.由此,怎样看待A1和A2的关系以及A2和A0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作出回答.

有了上面的知识,同学们不仅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带形花边图案,还可以了解某些广告上画的花边图案的原理了.下面的图2-161和图2-162是两个带形图案,你能看出它们是怎样设计的吗?

如果我们把前面图2-160中的m2,m1,m0,m-1,m-2等看作平行的镜子,A0看作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在镜子中m0和m-1之间反复映照,那么就会看到图2-163的情况.

可以想象,在镜子m0中的像A1,A2,A3,…,以及在镜子m1中的像A-1,A-2,A-3,…是无限多的.还可以知道:A0在镜m0中的像是A1,A1在镜m-1中的像是A-2,A-2在镜m0中的像是A3,…如此等等.因为A0和A1,A1和A2是轴对称移动,所以A0到A2是平行移动.!

例3 设直线l1和直线l2相交,交点为O,其夹角为α.如果线段AB关于l1的轴对称图形是A′B′,而A′B′关于l2的轴对称图形是A″B″.试问AB和A″B″间有什么关系?(见图2-164)

解 因为已知AB关于l1的对称图形是A′B′,A′B′关于l2的对称图形是A″B″,所以AB=A′B′,A′B′=A″B″,所以

AB=A″B″,①

由于∠AOP=∠A′OP,∠A′OP′=∠A″OP′,所以

∠AOA″=2∠POP′=2α.

同理∠BOB″=2∠POP′=2α,所以

∠AOA″=∠BOB″=2α. ②

由①,②可知:在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一个图形以这两条直线为对称轴,连续作两次对称移动,那么相当于这个图形以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为旋转中心,以这两条直线的交角的2倍为旋转角,作了一个旋转移动,在旋转移动下,图形的大小不变.

例4 同学们小时候常常玩万花筒,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片围成的.为什么在万花筒中会出现美丽奇特的图案呢?试用前边的知识揭开万花筒的秘密.

解 万花筒中所以能呈现千变万化、美丽而奇特的图案,主要是利用了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原理.为具体说明,给出的图2-165为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它是用一个小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段短线在万花筒中连续反射而成的图形.

为了清楚地说明上图形成的原理,我们取出图形中的一部分(图2-166)加以分析.!

正△ABO以OB为对称轴作轴对称移动,就得到△CBO;△CBO以OC为对称轴作轴对称移动,就得到△CDO.经过这样两个轴对称移动,实际上相当于△ABO以O为中心,以120°为旋转角,作了一个旋转移动.这样:

点A→点C,边AO→边CO,点B→点D,边AB→边CD,点O→点O,边BO→边DO.

在这样旋转移动下,△ABO中的平行四边形、小圆和曲线也跟着旋转了120°.经多次反复,就形成了图2-165的绮丽景色.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纸上再现万花筒中的世界!

练习二十九

1.设l1和l2是两面平行相对的镜子,如果把一个小球放在l1和l2之间(图2-167),试问:

(1)小球A在镜l1中的像A′在什么位置?!

(2)小球A在镜l1中的像A′在镜l2中的像A″又在什么位置?分别画在图上;

(3)小球A和像A″之间的距离与l1和l2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图2-168是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其中菱形FJKG变成菱形FDAC,如果看成经过以F点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为x的旋转移动得到的,那么x等于多少度?请从下面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

(A)60°;

(B)120°;

(C)18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图2-169是游乐园中的大型旋转车的简图,游人坐在旋转车的车斗中,任凭旋转车不停地旋转,但总是头朝上,绝不会掉下来.试问车斗所作的移动是什么移动?请在下面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的答案.

(A)旋转;(B)对称;

(C)平移;(D)以上答案都不对.

镜子中的歌词 篇5

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那脸孔令我感到恐惧。

黑夜里我难以入睡,

只慢慢将这眼泪擦去。

焦躁的情绪正一步步将我拖向悬崖的边缘。

在那张布满泪痕的脸上,

正在 写满 岁月的痕迹~ (咿耶耶,咿耶唷,)

岁月的痕迹~

看细雨散散落下,

慢慢地落在地上。

这感觉像穿越时空,

那往事已来到眼前。

你的出现像彩虹一样灿烂,

照亮我每一天。

感谢你那阳光般的温暖,

唤醒了我生命中全部的爱。

咿耶耶,咿耶唷,全部的爱~

注视着那镜中的自己,

慢慢将这眼泪擦去,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留下回忆~

留下回忆~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我在期待美好的未来,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继续下去

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那脸孔令我感到恐惧。

黑夜里我难以入睡,

只慢慢将这眼泪擦去。

焦躁的情绪正一步步将我拖向悬崖的边缘。

在那张布满泪痕的脸上,

正在 写满 岁月的痕迹~ (咿耶耶,咿耶唷,)

岁月的痕迹~

注视着那镜中的自己,

慢慢将这眼泪擦去,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留下回忆~

留下回忆~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我在期待美好的未来,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继续下去

注视着那镜中的自己,

慢慢将这眼泪擦去,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留下回忆~

留下回忆~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我在期待美好的未来,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继续下去

注视着那镜中的自己,

慢慢将这眼泪擦去,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留下回忆~

留下回忆~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我在期待美好的未来,

不知什么还能让我继续下去

镜子中的哲理作文 篇6

镜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的作用可大了!镜子表面光滑,形态各异。而且是最好的.反光物体,它还容易碎,应该倍加呵护,它是诚实的,任何瑕疵都不会被掩饰;当你朝着镜子手舞足蹈的时候,它也会跟你手舞足蹈。在童话剧中,镜子通常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灵感受,这就是镜子。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予了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当你给予了小孩一份爱的时候,那个小孩就会回报你一份爱;当你给了路边乞丐一分钱的时候,那个乞丐直到生命中截得时候,都不会忘记你给了他一分钱;当你知道生活还有一段路的时候,你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生活在向你招手,你就会有勇气继续向前冲,直到你追求到你的梦想为止;当你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问候就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时候,这时你多快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去奋斗吧!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7

1. 首先是对中学教育中的鲁迅印象的基本描述。2. 关于教材选文。3. 关于课堂教学。4. 关于语文老师。5. 关于考试及高考。6. 关于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7. 对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的总体思考。

以上分析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与代表性, 其中对中学生最具启示性、最发人深省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与“语文老师”的论述。现摘其要点进行分析:

一、关于“课堂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 “85% 的同学看来问题不小, 而且应该直接为中学时片面化的鲁迅印象负责。”[2]“有28篇文章直接提到了‘老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尴尬现象, 甚至有5篇文章认为是‘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3]该文紧接着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三个原因: 首先是教学内容上的千篇一律;其次是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再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 也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

面对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课堂教学”, 为什么会有“85% 的同学看来问题不小”?为什么会出现“老师难教, 学生难学”“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现象呢?

“问题不小”, 说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很大, 有待于语文教育战线上的“有志之士”来共同思考, 进而共同解决。

“老师难教, 学生难学”“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 是否可以理解成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试分解为:因为“老师难教”, 所以“学生难学”;因为“老师不愿教”, 所以“学生不愿学”。由于教师的“难教”, 导致了学生的“难学”;由于教师的“不愿教”, 导致了学生的“不愿学”。

教师怕“难”, 学生亦怕“难”, 谁不怕“难”呢?“教”的重任谁来担起?

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 谁愿意“教”?谁愿意“学”? 谁又愿意“教”与“学”合为一体呢?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如此尴尬的现象, 为人之师亦尴尬, 那责任谁来承担?身为语文教师, 那是责无旁贷的。只能“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4]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关于“语文老师”

“任何一位教师讲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好像不知从何下手。”“备课过程中没有认真研读鲁迅作品 (包括课文及相关的时代相近的鲁迅作品) , 缺少对课文的亲身体验和理解, 在讲授时难免捉襟见肘, 既不能结合具体背景和鲁迅个人经历、心理讲解, 又难以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感动打动学生, 于是照搬泛政治化观点, 引起学生反感心理”。

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 语文老师为什么会显得“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呢?关于鲁迅作品的难懂难学, 冯光廉教授如是分析有五点:其一, 创作背景的隔膜。其二, 语言的变异。其三, 作品的思想内容过于深邃复杂, 表现手法过于隐晦曲折。其四, 学术界的争论。其五,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当。

冯教授较冷静客观地分析了鲁迅作品难懂难学的原因, 但并未从语文教师的角度, 分析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 属于一堂语文课的指导者。面临着鲁迅作品教学所处的尴尬境地, 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鲁迅作品教学的种种困惑,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何以解忧?唯有老师”。

鲁迅有言“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 永远前进, 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 祸哉祸哉 !”。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董云川教授曾说“教育者常常忙于教育别人而忘记了教育自己”, 我们应该对其有所思!

“什么是路 ?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 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们语文老师只要不断研读鲁迅, 思考鲁迅, 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所处的“沙漠之地”定能变成“绿洲”, 这块“贫瘠的土地”定能逐渐“肥沃”!

钱理群先生在《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一文中说到, “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 是人, 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 鲁迅又和我们, 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 因而稀有的人。因此, 我们才需要他”。鲁迅对我们的意义有二, “他是另一种存在, 另一种声音, 另一种思维, 因而也就是另一种可能性。其二, 能促使我们独立思考, 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由此可见, 鲁迅对我们现实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的确, 我们现在的时代太快餐化了, 太浮躁了。因此, 我们需要鲁迅, 需要倾听鲁迅的诉说;需要走进鲁迅, 感悟鲁迅情怀;需要重温鲁迅, 唤回曾经消失的鲁迅精神。让这个世界依然绽放出具有鲁迅色彩的鲜花, 让鲁迅的呐喊之声响彻我们的耳畔, 让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又一代。

参考文献

[1]孙芳.北大学生看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 2009 (12) .

[2]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鲁迅全集 (第1卷) , 2005.

[3]冯光廉.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J].鲁迅研究月刊, 2010 (10) .

班级管理中的“镜子”艺术 篇8

一、正人先正己,怀揣一面“梳妆镜”

平时梳妆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打扮什么样,镜子里的自己就是什么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学生的眼睛就是一面“梳妆镜”,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师要想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开学初,班里有一些学生乱扔垃圾,导致班级卫生状况很差,无论我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教育都不管用。有一天我刚进教室,又发现满地都是纸屑,本想狠狠地惩罚学生,可转念一想,这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一声不出,弯腰去捡垃圾,一片、两片……学生再也于心不忍了,纷纷弯下腰,主动清理垃圾。学生在老师以身作则的示范下,看到了模范的力量,很快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班级无小事,怀揣一台“显微镜”

有人戏称老师是“父母”,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学生工作是一件很细的工作,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生活起居,每一件事都要老师操心。教师应从细微处入手,关心学生的每一件小事,班级才能真正有进步,学生才能真正有发展。平时,遇到有学生不舒服,我会把他叫到跟前,帮他看一看;遇到学生值日不认真,我和他们一起扫;学生进步了,我会及时地表扬……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怀揣“显微镜”,能够做到知人、知面、知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挖掘闪光点,怀揣一个“放大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适当地用“放大镜”放大,在班上公开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前进的动力。班里有个“小马达”,上课时不是插嘴,就是蹲、坐、挪等小动作不停。不过,他有一个优点——喜欢帮老师做事。于是,我采用了任命法,让他帮我检查卫生、搬作业等小事。接着,我委命他为组长。每天上学,他收作业、管小组纪律等,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努力下,他们小组每天都能获得小红花,同学们对他纷纷赞扬。他也觉得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员,脸上时常洋溢着为同学、为集体服务的自豪感。他怕影响小组的荣誉,表现越来越好,课堂的小动作减少了,也不捣乱了。其实,学生的优点在“放大镜”的聚焦下,不但被成倍地放大,而且还会神奇地衍生。老师手中的“放大镜”如同照耀心灵的阳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它。

四、平等对学生,怀揣一面“平面镜”

今天的“优秀”明天不一定是“优秀”,今天的“落后”明天不一定还是“落后”。学困生和优生在人格、学习机会等方面都应是平等的,他们或许暂时成绩差一点、好动一点。教师理应一视同仁,用平面镜平等地看待学困生,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让他们享受到被关注的幸福。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只要教育方法适当,后进生同样可以成长成才。老师心中的“平面镜”好像一把天平称,公正公平地对待了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和谐。

五、把握班级方向,怀揣一架“望远镜”

不少教师常常叹息,天天忙于处理班级繁杂事务,身心疲惫,以致于没有精力规划班级发展方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学会从繁杂的工作中跳出来,用“望远镜”对班级学生进行全景观察和客观分析,根据学生的情况,思想表现,错误言行,及时加以引导,批评指正,把自己的管理理念慢慢地灌输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明确地实现班级治理的目标,让整个班集体形成一股合力。

其实,这五面镜子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那就是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每个教师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五面“宝镜”,从而轻松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镜子中的自己》歌词 篇9

我喜欢一个人的舞蹈

跟着自己的`旋律

对着镜子练习微笑

脚步声在向我嘲笑

黑色的服装向谁哀悼

转身的一瞬间

印象中的片段划上句号

再转个身删掉

孤独的调调

脚步感觉的到

习惯这样的舞蹈

满足内心的需要

你们却不明了

一个人的舞蹈

一个人的热情

脚步声感觉到

情绪低潮,转身瞬间

彬彬有礼的微笑,我想我明了

rap:小时候我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练习微笑

为什么长大后,烦恼还是躲不了

对谁述说,他严肃的向我劝导,转身怎么面对微笑

只有求助着镜子里的自己

哭也好,笑也好

它静静的看着我,听我唠叨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

只有镜子里的自己可以依靠

镜子中的我作文200字 篇10

镜子中的我作文200字

当我走到镜子前,镜子里显出了一个高子不高不矮,不胖也不瘦,穿着彩色衣服的小帅哥。你拍手,他就拍手,你踩脚,他也踩脚,好似一个克隆人,你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你瞧,这乌黑亮丽的头发,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头上金泽闪闪,显出了头发更加亮丽;圆圆的脸,红得像苹果似的可爱;脸上,长着一双珍珠似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只要一有人看见,都会给他取外号——“水晶大眼迷”,当他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像弯弯的月亮;一个高高的鼻梁,微微向上翘,显出了小帅哥的特点;还长着一张樱桃似的小嘴,朗诵、唱歌、相声……等等他都会,而且都是他的强项。他的性格外向,书法、跑步、拍皮球都是他的爱好,长大了,想当书法家。你别看他瘦,可他很有文学细胞,在家里,墙上全是他的奖状。你喜欢他吗?猜猜他是谁——那就是我小帅哥冯政锦,一个活泼开朗的我。

《镜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1

教学目标:

(一)结果性目标:

1.了解有关镜子的资料,哪些地方用到镜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尝试性实验,总结出两面镜子同时照一个物体的成像规律,初步了解镜面反射原理。

3.能灵活运用三面镜子照一个物体的研究结果制作万花筒。

4.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特殊的镜子和起镜子作用的物品。

(二)体验性目标:

1.以参与、尝试、寻找、交流等亲身经历,领悟镜子成像规律和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树立科学客观的研究态度,形成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两面镜子同时照一个物体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三面镜子照一个物体的研究结果与应用。

突破方法:参与、尝试、寻找、交流。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课件、万花筒零件、镜子、物体等。

【评析】

《镜子》一课创设了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实践的空间。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快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刘老师紧紧抓住他们的年龄特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大家观察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这就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探究性活动中。盒子里面看似是一个正方体悬挂在空中,好奇心的驱动,激发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不停。当刘老师揭开谜底时,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粘在镜子上的是个三棱体,是一面镜子在作怪!这一揭示为刘老师深入带领学生探究两面、三面镜子成像的原理,创设了问题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学生思维,将体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刘老师课前让学生寻找有关镜子的资料,课上交流、归纳、研究出镜子的分类。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刘老师又一石激起千层浪。问:用两面镜子照你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积极动手,首先摆出“∧”形,经过讨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角度越小,照出的像越多。学生又摆出两面镜子“| |”相对形,看到无数个像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研究,看到无数个像和什么有关系呢?经过反复研究观察,再次得出结论是和平行有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研究、实践再次得出结论是正确时,他们为之高兴,再次拍起小手,肯定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三、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为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马上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来,找生活中特殊的镜子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及乐趣,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利用镜子的反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学生马上想到哈哈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反光镜、凸面镜给司机开车时带来的方便。这些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从这个“渴望”中我们听到了孩子的呼唤。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各科课堂上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快乐地学, 快乐地笑, 让我们倾听到真正天籁般快乐的笑声。

下面是我对“快乐教学”的尝试,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艺术》中《对着镜子笑起来》一课。

一、创设情境———启迪美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创设直观、鲜活、形象的艺术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展示, 提供观察的目标, 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潜意识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 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以生活的丰富、艺术的多彩、形象的鲜明, 加之教师的情感抒发、渲染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 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 学生和着节奏明快的节拍, 有几名喜欢舞蹈的同学还秀了一把他们的舞姿, 使一开始学生就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这时老师很自然地提出这节课的要求:“希望这节课带走知识, 留下你们灿烂的微笑。”

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伤心难过时你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学生的办法真不少:有看看有趣的书、分散注意力、玩电脑、听笑话、找朋友……老师也来介绍自己的方法:不高兴的时候, 多照照镜子, 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说好听的话, 做一做开心的表情, 渐渐地就会发现心情好起来了, 镜子里有了一张开心的笑脸。那么我们赶快拿出小镜子, 在镜子前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表情。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课间分散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节好课, 细节决定成败。我在设计课题时想了很多方案, 既要有新意, 还不想占用时间太多, 提前写好又没有直观性。我就主要在“笑”字上下工夫, 设计了很多的方案, 学生看后也觉得充满了艺术感,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趣中悟理———理解美

游戏是人类最早进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对于孩子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很好的利用,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照镜子”游戏———欣赏表情

孩子的表情最自然, 最可爱。在镜子面前会变化出很多丰富的表情, 利用这一点, 我设计了这个游戏:一个同学在前面作各种的脸部表情, 其他同学进行模仿, 看谁变得花样多, 看谁学得不走样。这时的课堂笑声不断, 表情多变, 看到孩子自然淳朴的笑声, 我也被感染了。有一位同学一共能做二十多种表情, 实在太令人感动了。

2. 猜表情———分析表情

看到学生的热情意犹未尽, 如何能让学生这样开心, 还要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从照镜子游戏的整体观察的角度转换到局部的观察点上, 设计了猜表情游戏:给十一位同学发了一张纸, 上面有“面无表情”“微笑”“乐呵呵”“大笑”“狂笑”“嘲笑”“哭笑不得”“皮笑肉不笑”“痛苦”“大怒”“哭”的字样, 每人根据上面的提示, 做表情, 其他同学进行猜猜看。学生们都笑破肚皮了, 尤其是“皮笑肉不笑”同学的表演更是惟妙惟肖。有个同学猜出来了, 激动得说成“肉笑皮不笑”, 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课堂达到了快乐的高峰。还有表演“哭”的同学真是有表演天赋, 居然都流下眼泪来了, 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鼓励。教师实施的对每个表情变化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本科的重点内容, 面部表情中五官的变化。

三、展示个性———评价美

小学生的快乐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和欣喜。了解和尊重学生就要给学生以爱心, 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及适当的评价,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成功感对成人来说是一种动力, 何况孩子们呢?所以我在作业讲评时, 肯定成绩与优点, 对差的作业进行鼓励性指导。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 用鼓励的方法使学生快乐, 才能深入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 或者最起码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美术教育的熏陶。

运用快乐教学就是让学生从不同需要中实现自己的意图和愿望, 让每个学生成功, 人人满意, 达到参与美术活动的目的, 并感受快乐。

镜子中的女孩作文300字 篇13

她相貌平平,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滴溜溜的、不停地转动,像是在想着什么秘密,一个小巧精致的嘴巴,能说会道,一头不太“茂密”的头发竖起一个马尾辫,整整齐齐的刘海遮住了额头。

她的优点是学习认真,如果成绩考不好,她会用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立志好好学习;而如果她考得很好,她会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欢呼着,再想法子奖励自己,但她不骄傲,会继续努力。

她有一个幸福的小家,虽然并不富裕,但爸爸妈妈都很爱她,一家人和和睦睦,家里充满了幸福与欢乐,她感到很自豪。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很多成功人士,他们心中的镜子通常会照出自己的缺点,他们才会不断地改进。总有一天,心中的镜子会反射出身上的所有优点。因为只有改进所有缺点,才会使自己在别人的心中成为一颗闪耀的明星。

在别人眼中,自己有很多的优点,可对自己来说,身上更多的还是缺点,我们应该尝试发现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有人会害怕,害怕镜子中自己的缺点,不敢去面对,只喜欢做自己心中的“完美人士”;有的人却勇敢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完美人士”。

对自己好,不一定是让自己放松,对自己好应该是让自己改正错误,而不是毫无头绪地放松自己,那样只能背道而驰。

以前,有一名成功的商人,他自己赚了很多钱。有一天他这想:我自己已经这么成功了,还需要干活赚钱吗?不如每天在家歇着看会儿电视好了。自打那天以后,这位商人,还像以前一样,花钱大手大脚的,最后却以一个欠债人的身份离开了人世。

镜子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不但要改正缺点,也要保持自己本身的优点。

作者:张竟嘉

《照镜子》教学设计 篇15

1、能够了解光的反射和平面镜像的特点;

2、能够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

3、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大镜子、手电筒、万花筒、潜望镜;

学生实验:

小镜子(24)、小电筒(12)、水彩笔(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一面大镜子将教室外手电筒的光引进教室。)教师先选好两名学生告诉他们怎样做。要求拿镜子的学生将手电筒的光来回在教室晃动。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手电筒的光能“跑”到我们的教室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镜子。(板书:照镜子)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平面镜

师:请同学们拿出镜子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表面光滑、平整 只有一面)(板书:平面镜)

2、认识光的反射

做光的接力游戏

师:请同学1利用小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同学2的镜子上,同学2将镜子上的光反射到同学3的镜子上,同学3将反射的光照到同学4拿的纸上,比一比哪一小组最先完成光的接力游戏。

(学生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问光为什么会跑到白纸上呢?(镜子的反射)

提示反射的概念

师: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墙、月亮的表面后会反回来,这种现象叫作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表面越光滑反射能力越强,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它几乎把所有照射过来的光全部反射出去了。)

3、研究镜子的反光效果

活动一:学生照镜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着镜子观察一下你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像有什么特点?注意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比谁的发现最多。(板书:左右相反)

活动二:借助镜子读一段文字(左右相反的字)

师:请每一小组的同学拿出一张印有字的纸,看一看上面的字怎样了?

(上面的字是左右相反的)

师:将小纸片和平行放置,通过镜子你能读出上面的内容吗?

(学生利用镜子观察小纸片上的内容)

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我们能看清楚这段话的内容呢?

(字是左右相反的,镜子里成的像也是左右相反的,两次相反后我们就能清楚看到上面的内容了。)

活动三、直立两面镜子,观察镜子中像的变化。

(教师演示)直立两面镜子,将一物体放在镜子前面,从180度开始,不断改变两镜子的夹角(180度---越来越小)镜中的像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如果两面镜子平行,像是怎样的?

(板书:角度越小 像越多平行 像有无数个)

活动四:看镜子,用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镜子画五角星。

比赛规则:

(1)、每组选一名选手和一名裁判,裁判两组互相交换,比赛时观察选手的眼睛;

(2)、选手的眼睛只能看镜中的五角星;用水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中“行走”,不能跑到外面来;

(3)、有老师宣布开始,比一比哪小组画的既快又好;

(4)、完成比赛后就把你的作品交给老师。

(准备就绪后教师宣布开始比赛,评价学生比赛结果。)

师:说说你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会感受?

三、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反射,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的效果越好,平面镜是最好的反射物体,它的成像特点是左右相反。

镜子改变了什么教学设计 篇16

5.镜子改变了什么

沈阳市第八十八中学 宋庆凤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轴对称的性质,体会到了对于新知识可以先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加以猜测,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证实,最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学习方式。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本节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密切,所以学生对此兴趣较为浓厚,学生可以通过“想—做—想”的过程开展思考和交流,故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的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体验镜面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由于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学习并欣赏镜面对称、发展空间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要求不能仅凭借对生活中情节的回顾,更应以实地操作为主。想象镜面对称的学习应特别强化。

二、教学任务分析

照镜子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节课是在学习轴对称的基础上,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教材首先出示了一组题,让学生通过照镜子来感知镜子里面的物体发生了改变,然后分析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让学生在思辨、争辩中内化,然后归纳出镜子究竟改变的是什么,最后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第七章教材中处处体现了由想--做--想这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也感到这一学习方式的乐趣,因此,这节课也是按“想―做―想”这一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从而感受镜面对称的文化价值。

B.通过了解和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任何事物放在镜子前,在镜中都能找出它关于镜面的轴对称图形;当正对 1 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当对称轴平行于镜面时,其镜子中的影像与原图一样;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实践、探究、证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探究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观察、分析、操作、欣赏的过程,抽象概括出镜子内影像所体现的真实画面,并从中总结出确定画面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图片欣赏、创设情境,动手实践、直观感受,合作交流,抽取数学知识,练习与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学生准备小镜子,写有数字、字母的或画有卡通人物的卡片,太极图、小刀,橡皮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可以对学生有选择性地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图形卡的选取,小组人员的搭配等。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体会镜面成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鄞于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环节 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 1.学生欣赏图片、创设情境。

1、大自然中的镜子

2.生活中利用镜子创作的艺术品

3.针对凡高的自画像提出问题:这幅自画像再现了当时梵高包着耳朵、抽着烟斗悠然自得作画的情景。那么谁能说出凡高包扎的是左耳还是右耳呢?进而提出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镜子改变了什么?”

活动目的:利用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初步感知镜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此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感受到镜子的无限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轻松的学习氛围,较有意思的情境问题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起镜子,感受凡高作“自画像”时的情境,初步体会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

第三环节 动手实践、直观感受

活动内容:出示课本中的图,并逐层深入的提出问题:

(1)客厅中的圆形餐桌在小明的什么方向?(2)小明举起的是哪只手?

(3)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说说你的理由。

(4)将纸条在桌面上旋转90度,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5)如果小明举起纸条正对镜面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备的小镜子独立探究几分钟后,初步体会镜子成像的特点,再分组探讨。教师可提示照镜子与面对镜子的角度有关吗?镜子与被照物体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依次回答以上问题。然后用幻灯片演示学生讨论的结果:

(1)镜面具有对称性,物体与在镜面中的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2)物体在正对镜面时与像的方向正好相反,但数字0,1,8在镜中的像和原来数字一样。

(3)物体与镜面垂直时,像的方向与物体上下颠倒,但数字0,1,8,3在镜中的像和原来数字一样。

活动目的:把课本的实例设计成课堂现场展示,从三个角度解释轴对称的镜面现象,发展学生空间思维。从不同方向照镜子,讨论所成像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的问题,利用小镜子做试验,小组通过讨论发现:任何物体放在镜子前,在镜中都能找出它关于镜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结论正确,并做好记录,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竞争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答环节,创造了讨论交流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于有指向性的探究活动做出积极的配合,使得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理的发展,不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

第四环节 合作交流

活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尝试回答产生以上镜面成像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用幻灯片,用简易图形与数学作图相结合,揭示镜面成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1.通过对图中卡通形象与及其在镜中的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揭示出镜面成像的轴对称性:

(1)物体与像各个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并且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镜面可以看成是物体与其在镜中所成像的对称轴; 2.总结学生尝试回答的基础上,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镜中的数字相对于数字本身而言是否改变的内在数学问题。这里通过空间数学作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认识:

(1)当垂直镜面放置时1,3,8,0的像与原来数字一样,因为它们自己本身就是上下对称的图形。

(2)当正对于镜面摆放时1,8,0的像与原来数字一样,因为它们自己本身就是左右对称的图形,而3就不是了。

活动目的:学生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思维已开始理智化,这个时候提出问题:以上这些镜面成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此问题学生不易回答,但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正是学生互动的好时机,因此,非常适合组织学生彼此进行交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之间的交流已成熟时,教师便可以实行点拨,引导学生抽取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学过渡自然。至此可以给学生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物体与其像是关于镜面成轴对称的,这就是所谓的镜面对称。

实际教学效果:当学生的思维已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教学点拨在本节教学看来更为值得借鉴。镜面成像本来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学生能从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抽象思维总结出以上的内在数学知识,这对于数学的教学俱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环节 抽取数学知识

活动内容:分小组进行讨论。在以上的操作与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总结以下的两方面问题: 1.镜面成像的特点

2.可以用何种方法相互得到物体以及物体在镜中的像 归纳学生的总结,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如下: 现实中的物体与镜子中的像关于镜面成空间对称: 1.当物体正对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 2.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 3.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当对称轴与镜面平行时,其镜子中影像与原图一样;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找出以下解决物体与像之间相互转化问题的办法:(1)利用镜子照(注意镜子的位置摆放);(2)利用轴对称性质;

(3)可以把数字左右颠倒,或做简单的轴对称图形;(4)可以看像的背面;

(5)根据前面的结论在头脑中想象。

活动目的:把学生要总结的问题归为两类,实际上也就是学生本堂课需要掌握的两方面数学知识,这样有引导性的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既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也不是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数学抽象思维要求,使得教学很自然的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比一比哪组的结论更精辟,哪组的结论最好,哪一组讨论的结果与实践一致,特别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培养集体荣誉感,并做好记录,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竞争意识。学生先进行充分想象,实施“想-做-想”的学习策略,观察图形,形象感知,并把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在思考、猜想的前提下,再分组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又把小组实践的结果进行展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伴讨论、研究、交流,镜子究竟改变了什么?),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和途径的选择的习惯,最后形成知识。

实际教学效果:在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时,学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相互比较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让学生主动从事想象、猜测、观察、实验、交流等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尝试去发现结论,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对以下的“练习与提高”部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六环 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1.试一试:

小冬上衣的数字是什么?小亮上衣的字母又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 2.猜一猜:

哪一面镜子里是他的像?说说你的理由.3.练练你的想象力:

(1)哪个在镜子中的像跟原来的一样?(直线表示进镜子,垂直放置在纸条前)口

E

S

N

(2)太极图在镜子中是什么样子? 你能用那些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可能的回答:1.照镜子;2.看图的背面;3.涂上颜色在纸上印;4.根据前面的结论在头脑中想象.4.抢答时刻:

(1)分别说出图中的两个同学各是几号队员。

(2)一些写有字或字母的卡片平放在镜子前面,其镜子中的像如下,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字或字母是哪些字或字母在镜中所成的像,其中直线表示镜子垂直放置在纸条前。(3)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2+3=8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答出,小兰仅仅拿了一面镜子,就很快解决了这道题目。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利用镜子照,形成对称图形:)

5.数学侦探题:

某地某日2∶35 发生了一起案件,警察很快捉获了犯罪嫌疑人,但此人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据:一张当天下午2:35他在钟塔游览的照片,照片的指针如下图,但熟悉周围环境的警察却发现照片并不是下午2:35照的,你知道是什么时间照的吗?

(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侦探数学题兴趣很大,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终于发现的案件的谜底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发现犯罪嫌疑人将照片反晒,则上午9:25当成下午2:35)。

活动目的:从不同的侧面,层层深入的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基本都能回答的问题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并在各个环节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不同的环节中感受到数字、字母、汉字的对称美,渗透数学教学的美学价值。最后对“数学侦探题”的思考,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对称在现实生中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过来指导生活的思想。这一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了第七章的实用价值。

第七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镜面成像的特点及物体与像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方法。活动目的:再一次梳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对本节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回顾,澄清某些学生思想中一些模糊的概念,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探索精神,由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有些同学甚至利用两面镜子发现了二次成像的规律,带动了许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镶边与剪纸”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习题7.6

四、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对于轴对称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轴对称的相关性质后,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其次,《标准》还要求鼓励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所以本节教学设计力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增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的认识,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教学设计长处在于学生合作学习利用的好,所有结论的得出都出自学生之口,教师基本没有讲解,各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课堂上体现出更多的是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此外:

1.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学生讨论的时间以及整节课节奏,以防处理后面的一些环节时显得比较仓促,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上一篇:纠正“四风”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公交驾驶员“爱岗、敬业、奉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