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学案导学

2024-10-27

倒数的认识学案导学(共8篇)

倒数的认识学案导学 篇1

学案导学的认识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意义

(一)“学案导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学案导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三)“学案导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案导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

(一)学案的编制

1、学案的设计原则

(1)整体性。围绕课标要求,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

(3)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循序渐进。

(4)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全体性。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创新性。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

(7)指导性。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2、学案的设计方法――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建议列出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体现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以及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中还应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

A.基本线索和基本框架:即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课的知识结构。各节课基本结构线索,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B.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材料的应用分析归纳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例:

1、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探究问题二:林肯为什么能当选美国总统?为什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探究问题三:为什么战争的初期北方却一再失利?

探究问题四:北方怎样反败为胜?(措施和作用)

探究问题五:北方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问题六:如何评价林肯?

探究问题七:美国南北战争有何历史意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原因、目的、结果方面分析。)

2、针对各种知识要点,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

再如: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梳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第二部分是构建知识结构,出示线索图。这两部分是学生自学部分。第三部分教师直接采用了大量的图像、材料等来让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结合教材进行历史分析和讨论,来巩固理解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讨和分析中学会并理解了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如:

【例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世德《世界近代史》

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如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条件的?

【解题思路】建议结合知识结构中原因的启示从两个方面入手思考

【例2】【标准要求】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材料: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回答: ①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时代。

②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③电力在生产、生活领域被广泛应用,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解题思路】通过比较电力的优点和电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来总结出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3】阅读下列材料:

少年时代的爱迪生喜欢苦思冥想,爱提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在学校总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据说在5岁那年,父亲看到他一声不吭地蹲在鸡窝里,不知在干什么。后来才发现,他在模仿母鸡孵小鸡。

①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哪些成就?

②在电灯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采取哪些方法照明?这些方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例4】【标准要求】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汽车发明之前,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885年,卡尔?本茨制成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上重要交通工具。1903年底,美国的莱特兄弟几经试制的飞机,终于试飞成功。

材料二:“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新科技成就的发明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对自然界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请回答:

①汽车和飞机又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又是依靠什么提供动力的?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②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请你谈一下汽车的出现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③针对材料二,我们该如何对待汽车工业的发展呢?

【解题思路】从出行、新的生产部门和就业岗位等方面来考虑。关于汽车的发展可从汽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归结发展方向。

(3)学习方法。

这是学案导学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上面的例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每一个思考题的下方教师都设计了一个解题思路,教师从解题思路上来给学生思考角度的启发,使学生的思路不至于无框架的发展,能够做到收放有余。

(4)课堂达标训练。

课堂达标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题目要围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来设计。题型应灵活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题目设计应有层次和梯度。如:可以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建议遴选历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经典题。――课标要求、命题立意、命题角度、设问方式等)

(5)探究、反馈和讨论中的疑惑。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3、学案设计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历史学案成为教案的翻版

学案与教案不过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案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教案的表述相对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教案是教师用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教的程序。这种程序容易导致教师自以为是地向学生倾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只能服从教案,被动接受知识。

学案却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学案的表述亲切,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教案的设计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由教师完成,学案的设计由教师预设,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

教师要注意将自己还原为“学生”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的哪些指点;然后思考、设计学生怎样学,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学案便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即“以学生为本”。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学习方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更不是其翻版。

误区二:历史学案成为课本的简单搬家

基础知识应当是历史学案的主体和核心。预习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课本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既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在设计历史学案时应当把握教材,利用好教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但是学案的知识不应当是课本知识简单的挖空式呈现。

知识结构的勾勒和基本线索的串联,是一个历史学案的骨架。教师可结合课标和教材,重新组合和编辑课本的子目。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有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编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可以是课时知识结构,也可以是一个章节或单元的知识结构或是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完成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总结某一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知识,整理历史线索。由课时学案的知识体系作为铺垫,梳理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特别是新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糅合在一起,如果横向的比较同时期的中国和世界,以及串联纵向的某一事件的发展,形成知识体系,高屋建瓴。把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又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线索是对所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简单几句话,或者图示或者表格,言简意赅,使学生对所学一目了然。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的构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

历史学案应当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历史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不但利于课堂学习也方便学生查阅和复习。如果学案只是历史课本的一遍填空题,那么它就只是导读失去导学的价值,久而久之,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之心。违背了使用历史学案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初衷。

误区三:历史学案成为问题的罗列

为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通常将知识点转变为问题,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和能力。但是一个个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应接不暇,措手不及。满堂问的做法,学生容易就形成简单的僵化的认识范式。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构建递进性的问题链,保证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知识的精髓。

历史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设计学案时,教师对于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联系前后知识才能解决等等,应当心里有数。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尽量少一点偏重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应尽量避免简单的“是”、“否”“、对”、“错”之类,应该而且必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考。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能高不可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不能浅得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进行思维活动和探究。

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问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结构新颖,简明扼要。防止机械重复、冗词赘句、枯燥乏味。

问题设计要根据有关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层次性,使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容易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历史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且操作性要强,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引导下有序地完成历史学习的过程。历史学案不能只是问题的罗列,要充分体现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要注重思路点拨,规律总结。

误区四:历史学案成为教师的定案

历史学案的设计者是教师,但是学案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而不是最后的定案。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案是教师的预想,教学意图的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与预设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所以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设计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必需循规蹈矩严格执行,否则就是教条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借鉴、探索、补充、完善学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参与者。学案只是方向性和过程性的指导,就好比到达一个目标可以寻找不同的路径一样,只有让学生得到探索学习目标的成就感,他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激发内驱力,成为学习的永久动力。学案的完成一定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的,否则就不是学案,而是变相的教案。

在设计学案时可以适当留出一部分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找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收集反馈信息,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由于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设计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留白,由学生尝试着总结归纳。作为助学的历史学案应当具有开放性。

历史知识具有延伸性,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具有相对性和弹性,不是绝对固定化的,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历史认识会逐步提高。随着学生一课时一章节一单元的学习,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知识体系的逐步形成,历史脉络的不断清晰,历史学案的内容可以不断的延续和伸展。

教师可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同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

误区五:历史学案成为教学的瓶颈

新课改中,不少历史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使用历史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学案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我们拾起学案教学,淡化或者废弃我们过去熟知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改变,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滞后的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其个性和身心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翻过去的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提高教师导的技能,促进学生学的发展。

需要提醒的是避免历史学案的“文案化”倾向。历史教师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来写学案,久而久之,学案就偏离了学习方案的轨道,而成了待检文案。我们的学案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和讨厌对象。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制和评价标准,避免学案的文案化倾向。

总之,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历史学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性,才能编制出好的历史学案,凸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1、以趣导学

通过一定的情景材料,设置一定的问题解决上一节或以前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力求要做到与本节所讲的知识相联系,而且设问要科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新课程。

2、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自己没有解决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讲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解决重点、难点;精讲时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第二,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第三,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内化知识,反馈矫正

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之后再出示一定形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达到巩固知识、检验知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6、课堂小结

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总结。学生小结可从知识、能力、方法、启迪等方方面面进行。

倒数的认识学案导学 篇2

一、“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顺应素质教育新形势, 值得提倡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定, 给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 这恐怕是面对新形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有充分的理论支撑, 保证能解决这一难题, 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看, 不愧是一种适时而出的教学模式, 值得提倡。

二、“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学案编写是前提, 也是学问

学案是学案导学的载体,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 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

“学案导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 特点是“导学、诱思”。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 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 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 既要源于课本, 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既要有难度, 又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 促使学生产生悬念, 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2. 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导学的方式还与导学的对象有关。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学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 实施分层诱导,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 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尽可能地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 (巩固) ”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 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课节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 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4. 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学案导学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教学实践证明, 任何拙劣的诱导, 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路的真正发展, 反而会成为解题思路的障碍, 因而, 教师应在学生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 使学案走向开放, 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 使导学变得更加流畅、合理。

三、“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目标科学、明确是前提

学有依据, 学有目标, 是“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 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制定科学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目标的制定应依课标、依教材, 更要依学情, 明确而科学, 具体而可即, 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信心。同时最好以“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呈现在学案上为宜。

四、“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导”是关键

鉴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学案中的“导”大有学问, 可以说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导”既包括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过程, 更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引导和组织学生互助学习等等。总之, “导”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教师编写学案是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五、“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自主学习是出发点

学生依案自学, 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 也是互助交流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依案研读文本, 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当然, 教师要在学案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 给他们研读文本、解决问题铺设道路, 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六、“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小组互助学习是捷径

教师要想卸下“讲”的包袱, 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是教学水平的体现,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为此, 教师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前提下, 应及时、灵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释疑,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疑难精讲点拨。调动了学生, 解放了老师, 何乐不为?

“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这一模式, 认识已有, 困惑尚存, 叙说如下, 以期大家帮助:

1.“学案导学”目标的确定, 有时难以把握, 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2.“学案导学”中, 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

3. 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 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

4. 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5. 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

6. 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实施“学案导学”的认识和思考 篇3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好的导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其构成体系,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作业,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导学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对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1. 合理编制导学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教师合理编制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要求、检测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导学学案等内容,并有配套练习题,形成学案。习题的设计要力求形式多样,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旨在让学困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 “跳一跳”。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自主完成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课前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课文和资料及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自学能力。学生有了导学案,自学就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根据导学案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要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课前学生自主地完成导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3. 针对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当堂达标训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拓展,同时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 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学案的首条内容应是“学习目标”,它设计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把握层次,从而明确自主学习的最终结果。它不是“教学目标”,有些老师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从而使得学生首先看到 “教学目标”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学习目标”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明确本节课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误区二:导学案等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所以,编写导学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导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三:导学案内容习题化。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误区四: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导学案中问题的编写是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外,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还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设计要有层次,起点要低,台阶要小,使学生稍努力就能跨上去,这样就更容易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有的老师在选取资料、设计问题时,一味求新、求异、求难,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误区五:课堂互动教师置之身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并非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老师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无事可干。结果不仅是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所以,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交流的内容,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学案导学 篇4

“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横水镇初中借鉴、综合全国知名学校:江苏东庐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的先进课改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而成,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关于学案导学

学案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就是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编写学案,师生共用,进行教案改革,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创造平台和成长的坚实台阶,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案引导、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与学的最大效益。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首先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及设置的问题,探究学习内容,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学生根据学案上提供的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当堂过关。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生生共同研究学习。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案的主要内容。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课题和课型。学案的类型可有预习课、展示课和复习课之分,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主备人与审阅者,备课时间。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

5、预习导学(学习指导)。给学生提供学法指导、有关资料等,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学习探究。

6、课堂探究。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问题与学习任务,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的实现。

7、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

8、巩固练习。这也是学案的基本内容,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难度不可太大,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可以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如选作题、附加题),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9)学后记(教后记)。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教师)书面记下自己的学习(教学)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

当然,每份学案不一定全部包含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增减,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重要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多下气力,力求科学、有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活动,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因材施教。

(二)学案编制的要求。

编写“学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空白”;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是:

1、学案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明白掌握哪些知识,理解哪些问题,形成哪些能力;

2、学案要梳理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或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

3、学案必须要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4、学案必须要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达标测试题,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学案必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切忌把学案编写成从教师传授知识出发的教案。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好的学案决不能一蹴而就、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要潜心研究课标、课本,研究学生、学法,分类专项突破,来挖掘学案的潜力。

二、“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课堂的操作流程:

(一)、出示、明确学习目标(约1分钟)。

学案直接出示,或多媒体演示。

(二)、预习检查或交流(约3分钟)。

理清预习内容的要点,教师抽查小组长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中下游学生的掌握情况,订正。方式为:“说”、“校”、“查”、“览”、“写”等。

(三)、自主学习(约6分钟)

1、师分配任务到小组,小组任务专题化,并提出要求(1分钟);

2、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习指导,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约5分钟)

(四)、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小组交流:小组成员按照顺序交流自学成果,达成一致意见(约6分钟);

2、小组长具体分配展示任务(约1分钟);

3、小组展示的策划与准备,哪些成员黑板板示、设计,读、写、讲、演、唱等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展示;要求中下学生必须参与(约3分钟)。

(五)、展示讲解(约15—18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小组代表在黑板前分析、讲解,具体讲出解题思路和步骤,说出学习心得与体会;允许多种形式呈现,如小品、歌曲、相声、快板、朗诵、作画、三句半等文艺表演形式。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力求优、中、下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2、同学们讲解、表演完后,教师、学生可作点评,也可以反问,追问、质疑及补充,深层次探究问题。

展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如特征、规律及进一步的启示、感悟、实际联系等,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

(六)、巩固提升(约10分钟)。

这是“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重对学困生的检查,收集学生答题信息。练习完成后,小组长检查,然后教师让各小组中等生或学困生出示答案。答案有问题时,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课堂的基本要求:

(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加活动。要求人人过关,要始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二)、课堂上过不了关的部分学困生,要通过“1+1”帮教结对 进行“兵教兵”来解决,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当日问题当日清并形成制度,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培养学生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意识。

(四)、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都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要把关心送给学生,把微笑和信任的眼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羸得学生的热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使用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1、学案编制习题化。

有些教师误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把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结果就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因此,学案编制,一定要突出“导学”的特点,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作一题,通一类。”

2、用“教学目标”充当“学习目标”。

有些老师在编写学案时,把教参上或其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应该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在课本及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3、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

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掌握知识,因此安排学生自学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放手,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进行全班巡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困难和疑惑,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在交流展示时,能够有的放矢。学生不会的和讲不清的,教师必须要向学生重点讲解,以突破重点难点。

4、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

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十分充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到位,他们在展示讲解的时候,展示讲解非常具体到位,但是,他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尽情发挥,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甚至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片面理解,强加给其他学生。

教师应该引导展示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欢迎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缺乏有序的组织。

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由于小组长缺乏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往往出现组内学生讨论无序、随口乱说,都急于先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不服从组长的安排,造成混乱的场面,影响学习效率。

教师必须要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同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并且要求组员有序的进行发言、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

6、为展示而展示。

有些教师和学生片面的理解展示的目的,认为只要有展示,课堂就精彩,所以出现了只重形式,但与文本内容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无效拓展展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前应该提前了解学生拓展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并给予一定的引导或指导,如果展示内容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可以劝说学生放弃那种只重形式的无效展示。

“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5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就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高三政治“学案”的设计

在“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下,导学案的设计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尤为关键。在传统的学案设计中,往往只是简单的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不能起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性作用。

导学案的设计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去设计学习活动,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一步步深入的学,反映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活动过程。

此外,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但要特别注意把学案与教案区别开来,不要把学案简单的当成教案的“附属品”。

编写高三政治导学案更要注意紧跟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要求,从“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出发而设计,要能够做到:围绕目标,紧扣教材,贴近时事;具有指引性、启发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要因材施教,真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告别盲目默写,灵活对点答题。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学习目的、学习流程(知识归纳、实际运用等)和提升训练,在备课时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量调整。

二、“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三政治课堂上的运用

1.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必须在课前两到三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如果是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建议可提前一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回归课本认真复习后在学案上填出来;然后可以让学生针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标注并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探讨;接着教师必须提前将学生们做好的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查阅,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又能初步感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2.师生共同探究

完成上述自学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就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教师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能够加快课堂节奏,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程序一般可分为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以及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提升,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如笔者在上《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主观题审题答题指导》这节公开课时,主要采用诱导式的课堂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思路进行探究,经过思考后学生得出心得体会,反过来能促使教师有更深一层的感悟,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比如在探讨本单元主观题的设问类型的时候,学生就提出可以归纳为“点、线、面”三种角度,遇到“点”的题目要注意不要遗漏细节知识,“线”的题目要注意把握不同主体特征,“面”的题目要突破局限,从宏观的角度去寻求切入点。这类的总结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导学案中不同类型的题目汇总,由学生在做中感悟,自行得出来的结论,这种自己推导出来的结论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牢记于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篇6

打古中心校:邱晓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使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导学。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二、“学案”流程的设计

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每个学案都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和达标检测。

1、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

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检测的设计。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三、“学案导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倒数的认识学案导学 篇7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施“学案导学”的意义和遵循的原则

(一) “学案导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学习形式中, 亲身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该教学模式有利于促使师生角色发生改变,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新课程理念, 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 实施“学案导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学案导学”是基于导学案的设计上的应用, 其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案导学”的载体是导学案, 实施“学案导学”的基本途径是设计好导学案, 用好导学案, 落实好导学案。因此, 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的特殊性, 遵循思想品德课程特点和新课程理念, 科学的设计。

1、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要体现新课程体系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2]因此, 导学案设计在材料选择上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 在教学思想上关注学生的发展, 突出人文性, 在知识形成上坚持在活动中生成知识的教学特点, 突出思想品德的实践性, 在教学资源的应用及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综合性特点, 使导学案设计内容与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相适应。

2、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要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2]这就要求导学案在选用材料或内容时要建立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 要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注学生发展,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实践中感悟、体验, 实现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

二、“学案导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 “学案导学”在全国很多地区推广, 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思想品德课特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使用导学案而用导学案, 其具体表现有:

一是在导学案“学习目标”设计上, 与教学目标混淆, 目标不明确, 学生不知所云。

二是导学案内容设计方面, 重知识结构及知识记忆, 轻知识生成;重解题能力, 轻过程体验, 由教师“满堂灌”变为学生“满堂灌”。

三是是导学案设计形式上, 忽视教学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模式固化, 形式简单, 缺乏灵活性。

四是在课程资源利用方面, 忽视教师整合资源的积极作用, 完全让学生“自由”收集材料, 导致教学的无效性和学习活动的无效性。

五是在“学案导学”活动环节设计中, 重学生“自由活动”, 轻师生双向互动, 忽视教师情感意志与学生情感意志的交流体验, 忽视学生的内省自悟, 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了类似体育活动而又达不到体育活动目的的课。

僵化的模式把思想品德课变成了知识积累课或历史知识课, 使教学过程变成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典型的为自主而自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变成僵化的教条主义, 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损害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的应对策略

为校正“学案导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摆脱僵化的模式束缚, 落实新课程理念, 发挥“学案导学”的最大效益。

1、转变教育思想, 灵活设计恰当的导学案。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教师务必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模式万能思想, 做到目中有人, 心中有“标”, 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 用心尊重、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设计学生需要的导学案, 才能让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其次,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 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明确教学的最终目标,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导学案的设计;第三,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恰当的导学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形成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注意导学案设计中的关键点。导学案的设计理念直接关系到“学案导学”的实施效果, 因此, 在思想品德导学案设计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突出思想品德育人特点,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准确设置学习目标。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因此,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我们设置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让学生明确知道要学会哪个知识或技能、如何在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中掌握学习方法、体会学习过程, 让学生明确知道通过哪些活动去体验、分辨, 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将学习目标混同于教学目标, 只有设置出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才能使“学案导学”的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

(2) 注重情景设置。“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4]“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 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 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4]思想品德教育更多不是智力因素, 而是非智力因素, 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 教师应从教学需要出发, 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 去感悟。在情感冲突、体验中去辨别、生成知识、情感, 通过非智力因素来影响人、教育人, 回归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育人上来。在情景设置、资源选取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收集中来, 但教师应根据需要去芜存菁, 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更好创设情境。

(3) 科学设问。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要符合课程标准, 服从于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将生活内容问题化, 让学生有问, 想问, 敢问, 会问;问题设计要准确、简明、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前后问题逻辑要严密, 不能犯常识性错误或逻辑混乱让人不知所措;问题设计还要克服设问表面化倾向, 要有层次性, 有思维性, 有生成性, 通过逐层递进设问, 让学生深刻领会问题的实质, 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学习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达成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并给学生留下创造性学习、思维的空间。

(4) 重视知识的体验与生成。“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 决定了创设‘活动课’应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5]因此, 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从知、情、意、行等方面, 层层递进, 科学设计各活动环节,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将学生内心体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并在实践中得到体验, 升华为道德自觉的情感,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活动环节设计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3、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 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学案导学”过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意志交流与鼓励,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现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初中年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导学案设置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灵活恰当设计,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设计不同的导学案。“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 认识和完善自我的迷惘, 他们渴望独立, 但又依赖成人的矛盾心理构成其主要心理特点;八年级是学生向青春期过渡的主要变化时期, 很容易因各种问题引发心理矛盾。”[6]所以, 七、八年级思想品德导学案设计上应重视导入的情境设置 (从生活中来) , 科学设计各活动环节, 设置交往活动及体验过程, 以生成知识 (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再恰当设置拓展情境, 进行实践演练与反思 (到生活中去) , 让学生升华情感, 明辨是非。九年级学生心理上已基本稳定, 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接近成人, 思想品德方面也初步成熟。所以, 九年级导学案则应在情境设置导入的前提下, 重视知识建构,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设计的严密性及启迪学生思维等方面加强训练, 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当前中考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2)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导学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维进行了科学设计。针对四部分知识的形成特点,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根据不同的版块内容,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道德、心理健康方面更注重情感体验, 在互动交往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因此, 其导学案更应注重情境的设置及活动环节的设计, 通过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加深情感的体验, 在活动中生成知识。法律、国情国策部分, 知识性相对较强, 但也离不开生活中的情境或案例, 在导学案设计中则应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及自我反思等方式, 让学生掌握知识, 自觉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 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 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回归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中来,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灵活、恰当设计导学案, 让导学案的设计更符合德育规律, 让“学案导学”的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发挥更大的模式效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生本课堂、自主学习成为当前教育热词, “学案导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遍地开花, 得其精华者有之, 不顾学科特点、内容特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滥用乱用而盲从者亦有之, “学案导学”成了新课改的“万能钥匙”。针对此现象, 本文对“学案导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 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内容特点, 对该模式作相应的调整, 回归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案导学,问题,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钟世军雷新菊.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1) .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3][美]布卢姆等著.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ol.cn/20010827/208728.shtml, 2001-8-27.

[5]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快乐新课程, http://www.klxkc.com/infoDis.asp?id=90.

倒数的认识学案导学 篇8

关键词 历史学案 分层导学 教学策略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笔者总结多年“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拟从教学的针对性角度谈谈“学案”分层导学问题,并期望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与优化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编制和执行“学案”

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是不相同的,不仅存在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也存在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进度,产生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学习障碍,如果采用“通用学案”模式,难以做到兼顾全体,因材施教。思维能力拔高的“学案”会让知识积累薄弱的学生倍感吃力,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案”又让优秀学生难有提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与较高思维能力的“学案”加大了课堂容量,造成课时不足或者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案”的制定应遵循“个人先行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编制流程。这种备课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又可以发挥教师个体知识储备和教学特色。尤其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备学情至关重要,了解所教学生知识积累的层次性。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整体而言,历史知识积累和历史领悟力都是较强的,但是,学生的差异性依然存在,学校在班级构成上进一步分层,把学生分为创新班和平行班,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个体差异性进一步缩小。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编制和执行“学案”

学生的思维品质分为以下四个类型:敏捷而踏实;敏捷而不踏实;不敏捷而踏实;不敏捷不踏实。进入高中阶段,“敏捷而踏实”型与“不敏捷不踏实”型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单独辅导加以指导和提升。“敏捷而不踏实”和“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领悟与接受速度快但遗忘得也快,教材整合能力欠缺。“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与接受进度较慢,但是,他们肯花时间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教材整合能力较强,二轮复习效果相对于“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而言更好。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制定适应的“学案”,给予不同的指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便捷、高效地获得发展。

二、“学案”分层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分層导学”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概况,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老师撇开师道尊严,抹平师生代沟,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力求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勇于实践探索,开创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特征的学生需求。

(2)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电,深入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心声,科学、细致地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生理特性。

(3)教师善教在于让学生会学,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

(4)及时总结与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学案”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可能完全吻合,教师要抽出时间及时调整课时与教法,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分层学案”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学案”是指导学生学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教的设计。如果用“学案”等同于教学设计就会导致所有的课都是同课同构,鲜有变化,缺乏个性。每个教师由于学术造诣、文化修养、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差异,对学案有各自独特的体认和理解,将学案自觉融化到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设计。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

(三)课外辅导,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生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编制“学案”的预设阶段,其立足点在于班级学生的主体即中等程度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指导中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习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四)完善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产生前进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相应评价。对学生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充满自信,提高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充分发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育创新的原点。历史学案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了教师“导”的技能。当然,学案分层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与其它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规避各自缺失,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

上一篇:中职教学论文下一篇:工具型网站的体验设计――从广告平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