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学案

2024-07-21

米的认识学案(精选10篇)

米的认识学案 篇1

《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5、生活举例。

(1)(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们组来说一说?哪组有补充?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2、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五、当堂达标

量一量:书桌()cm 铅笔()cm 橡皮()cm 新华字典()cm

六、总结评价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课本95页,必做题:1、2、4题,选做题: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1、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讨论:1米=10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六、当堂达标

1、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2、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七、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8页,必做题:

1、2题,选做题:3题

米的认识学案 篇2

一、对供能特点的认识

800米的供能情况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约占总能量的30%,糖酵解供能系统约占5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约占15%,在了解这些供能系统的百分比之后,在训练内容上的安排就应该更有针对性。

二、对专项训练的认识

有人将800米跑比作超长的短跑,这就说明800米的专项特点是奔跑速度较快,持续的时间较长,也可以说800米运动员是在高速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比赛的,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在高速跑的情况下,必须推迟或者减少乳酸的产生,也就是说在同等速度情况下,别人已经开始有大量的乳酸产生,而你还处在有氧供能的情况,从而推迟疲劳的到来。二是提高自己的抗乳酸能力,在比赛最后阶段,所有的运动员都有大量的乳酸堆积,而抗乳酸能力强的人,动作不变型,速度减慢的幅度较小。抗乳酸能力差的运动员,动作变型较大,速度损失较快,冲刺能力较弱,从而可能输掉比赛,或者导致高考加试成绩不理想。为了提高以上两方面的能力,应该采用大量高强度的400~1000米各段落的重复跑,或间歇跑,或者变速跑,都能使乳酸达到最高值,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三、对速度训练的认识

800米的速度训练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绝对速度的能力,一般提高60米途中疾跑能力。二是持续加速能力,一般采用150米的匀加速能力,在终点处速度达到最大值。三是在疲劳情况下能够发挥出最高速度的能力,一般在大强度大运动量之后,身体较疲劳的情况下进行速度训练,采用100~150米的冲刺跑。

四、对耐力训练的认识

一般耐力训练是所有跑的项目的基础,对于800米来说一般采取无氧阈的强度进行有氧训练,如乳酸应该控制在4毫克/摩尔,心率控制在160次/分钟左右,运动时间一般在30~80分钟之间,每周安排2~3次,尽量安排在土道,丘陵地段,同时增加腿部力量耐力。跑的过程中要求轻松,自然,富有节奏感,有弹性。同时注意呼吸的节奏,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五、对于力量训练的认识

800米的力量属于力量耐力,一般采用本人最大力量的60%~85%,进行多次重复半蹲,或深蹲及蹲跳起等跳跃练习,目的是提高腿部肌肉力量耐力训练。由于800米步幅较大,高速奔跑的时间较长,上肢的摆动及上体的稳定性训练极为重要,应该加强上肢及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如:抓举,挺举,负重摆臂及腰背肌,腹肌的力量训练。还有髋关节处的力量训练也极为重要。方法手段有:负重弓箭步走,长距离跨步跳,绕栏,跳栏等,同时也提高了协调灵敏专项素质。

米的认识学案 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厘米和米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渗透度量意识。

一、体会统一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生第一次接触度量单位,在学习青岛版一年级教材时会问道:“为什么要统一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意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如,用小手测量、用铅笔量、不同长度尺子量、铅笔盒测量,所得到课桌长度也是不同的。如,5个手那么长、3支铅笔的长度、4个铅笔盒的距离等等。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如果要测量的结果让大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必须有公认的单位——标准单位,这样统一的单位在活动中自然而然产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一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二、体会度量的“含义”

度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度量的含义。其实,度量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然后用这个统一的单位去量,蕴涵了“比”的思想。这也为日后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做了铺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无意识地使用度量的性质。例如可加性:量这一段线段1厘米,另一段5厘米,加在一起就是6厘米。学生能够通过测量活动体会在后续学习中明确其性质。

三、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建立表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借助直观表象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认识1厘米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眼睛、田字格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次,寻找周围大约一厘米长的物体,特别突出大拇指的宽度,建立大概的表象认识。然后每人一张1厘米的纸条,作为验证周围1厘米长度的依据,如,每根手指的大约宽度、橡皮的宽度是几个厘米。学生在反反复复的估测中,建立起1厘米长的表象。接着将1厘米扩展到2厘米到5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认识,渗透度量意识。

四、设计操作活到,在操作中感受测量意义

重视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建立表象,教学时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测量的实际意义。如,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位互相量两臂之间的长度,来认识1米,又通过量自己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高度、两块地面砖的长度进一步找自己身边的1米,最后学生用手臂来比画出1米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认识后,让八位学生依次排开,伸开手臂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几米。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建立了较清晰的表象。

五、借助标准长度和已有长度建立标准

在测量的学习中,需要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估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测量单位大小的认识。注意将估测与精确测量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准长度或已有的长度表象进行估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单位的正确表象。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通过测量估计,得出门大约有两个讲台的高度是2米。并且通过估算,进一步建立3米、5米、15米等更高物体的高度的认识。学生对较长、较高物体长度比较模糊,有了对门有2米高度的认识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得出从地面到天花板地高度大约3米,也就是一层楼高大约3米,那么2层楼高就是大约6米。依此类推,我们的教学楼有5层,大约15米。学生通过估算建立较高物体高度的表象。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使学生形成和获得度量单位的清晰表象,在今后的测量中,学生头脑中的那种表象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认识米的教案 篇4

知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厘米的概念

能力:要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要知道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定一学生量小绳,量出4厘米,6厘米、10厘米;量得最长一段是多少厘米?这条小绳量了没有?要知道这条绳子有多长?还要接着量。用厘米尺量小绳量的次数多,很慢,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快量出为条绳子的长度呢?揭示“认识米,用米量”

二、新授

1、初步认识米尺

2、教学例4

(1)拿出米尺,把两臂伸平放到米尺上,量一量看一看到1米的什么地方?

(2)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3、做课本14页,做一做

4、教学例5

(1)出示折尺,把折尺拉直和米尺比一比,问这把折尺正好多长?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1)班

米的认识学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学案导学的认识 篇7

学案导学的认识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意义

(一)“学案导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学案导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三)“学案导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案导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

(一)学案的编制

1、学案的设计原则

(1)整体性。围绕课标要求,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

(3)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循序渐进。

(4)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全体性。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创新性。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

(7)指导性。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2、学案的设计方法――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建议列出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体现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以及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中还应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

A.基本线索和基本框架:即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课的知识结构。各节课基本结构线索,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B.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材料的应用分析归纳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例:

1、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探究问题二:林肯为什么能当选美国总统?为什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探究问题三:为什么战争的初期北方却一再失利?

探究问题四:北方怎样反败为胜?(措施和作用)

探究问题五:北方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问题六:如何评价林肯?

探究问题七:美国南北战争有何历史意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原因、目的、结果方面分析。)

2、针对各种知识要点,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

再如: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梳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第二部分是构建知识结构,出示线索图。这两部分是学生自学部分。第三部分教师直接采用了大量的图像、材料等来让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结合教材进行历史分析和讨论,来巩固理解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讨和分析中学会并理解了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如:

【例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世德《世界近代史》

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如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条件的?

【解题思路】建议结合知识结构中原因的启示从两个方面入手思考

【例2】【标准要求】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材料: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回答: ①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时代。

②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③电力在生产、生活领域被广泛应用,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解题思路】通过比较电力的优点和电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来总结出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3】阅读下列材料:

少年时代的爱迪生喜欢苦思冥想,爱提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在学校总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据说在5岁那年,父亲看到他一声不吭地蹲在鸡窝里,不知在干什么。后来才发现,他在模仿母鸡孵小鸡。

①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哪些成就?

②在电灯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采取哪些方法照明?这些方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例4】【标准要求】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汽车发明之前,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885年,卡尔?本茨制成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上重要交通工具。1903年底,美国的莱特兄弟几经试制的飞机,终于试飞成功。

材料二:“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新科技成就的发明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对自然界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请回答:

①汽车和飞机又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又是依靠什么提供动力的?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②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请你谈一下汽车的出现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③针对材料二,我们该如何对待汽车工业的发展呢?

【解题思路】从出行、新的生产部门和就业岗位等方面来考虑。关于汽车的发展可从汽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归结发展方向。

(3)学习方法。

这是学案导学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上面的例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每一个思考题的下方教师都设计了一个解题思路,教师从解题思路上来给学生思考角度的启发,使学生的思路不至于无框架的发展,能够做到收放有余。

(4)课堂达标训练。

课堂达标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题目要围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来设计。题型应灵活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题目设计应有层次和梯度。如:可以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建议遴选历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经典题。――课标要求、命题立意、命题角度、设问方式等)

(5)探究、反馈和讨论中的疑惑。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3、学案设计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历史学案成为教案的翻版

学案与教案不过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案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教案的表述相对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教案是教师用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教的程序。这种程序容易导致教师自以为是地向学生倾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只能服从教案,被动接受知识。

学案却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学案的表述亲切,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教案的设计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由教师完成,学案的设计由教师预设,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

教师要注意将自己还原为“学生”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的哪些指点;然后思考、设计学生怎样学,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学案便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即“以学生为本”。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学习方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更不是其翻版。

误区二:历史学案成为课本的简单搬家

基础知识应当是历史学案的主体和核心。预习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课本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既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在设计历史学案时应当把握教材,利用好教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但是学案的知识不应当是课本知识简单的挖空式呈现。

知识结构的勾勒和基本线索的串联,是一个历史学案的骨架。教师可结合课标和教材,重新组合和编辑课本的子目。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有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编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可以是课时知识结构,也可以是一个章节或单元的知识结构或是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完成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总结某一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知识,整理历史线索。由课时学案的知识体系作为铺垫,梳理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特别是新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糅合在一起,如果横向的比较同时期的中国和世界,以及串联纵向的某一事件的发展,形成知识体系,高屋建瓴。把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又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线索是对所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简单几句话,或者图示或者表格,言简意赅,使学生对所学一目了然。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的构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

历史学案应当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历史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不但利于课堂学习也方便学生查阅和复习。如果学案只是历史课本的一遍填空题,那么它就只是导读失去导学的价值,久而久之,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之心。违背了使用历史学案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初衷。

误区三:历史学案成为问题的罗列

为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通常将知识点转变为问题,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和能力。但是一个个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应接不暇,措手不及。满堂问的做法,学生容易就形成简单的僵化的认识范式。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构建递进性的问题链,保证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知识的精髓。

历史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设计学案时,教师对于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联系前后知识才能解决等等,应当心里有数。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尽量少一点偏重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应尽量避免简单的“是”、“否”“、对”、“错”之类,应该而且必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考。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能高不可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不能浅得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进行思维活动和探究。

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问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结构新颖,简明扼要。防止机械重复、冗词赘句、枯燥乏味。

问题设计要根据有关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层次性,使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容易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历史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且操作性要强,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引导下有序地完成历史学习的过程。历史学案不能只是问题的罗列,要充分体现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要注重思路点拨,规律总结。

误区四:历史学案成为教师的定案

历史学案的设计者是教师,但是学案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而不是最后的定案。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案是教师的预想,教学意图的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与预设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所以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设计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必需循规蹈矩严格执行,否则就是教条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借鉴、探索、补充、完善学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参与者。学案只是方向性和过程性的指导,就好比到达一个目标可以寻找不同的路径一样,只有让学生得到探索学习目标的成就感,他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激发内驱力,成为学习的永久动力。学案的完成一定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的,否则就不是学案,而是变相的教案。

在设计学案时可以适当留出一部分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找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收集反馈信息,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由于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设计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留白,由学生尝试着总结归纳。作为助学的历史学案应当具有开放性。

历史知识具有延伸性,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具有相对性和弹性,不是绝对固定化的,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历史认识会逐步提高。随着学生一课时一章节一单元的学习,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知识体系的逐步形成,历史脉络的不断清晰,历史学案的内容可以不断的延续和伸展。

教师可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同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

误区五:历史学案成为教学的瓶颈

新课改中,不少历史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使用历史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学案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我们拾起学案教学,淡化或者废弃我们过去熟知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改变,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滞后的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其个性和身心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翻过去的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提高教师导的技能,促进学生学的发展。

需要提醒的是避免历史学案的“文案化”倾向。历史教师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来写学案,久而久之,学案就偏离了学习方案的轨道,而成了待检文案。我们的学案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和讨厌对象。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制和评价标准,避免学案的文案化倾向。

总之,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历史学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性,才能编制出好的历史学案,凸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1、以趣导学

通过一定的情景材料,设置一定的问题解决上一节或以前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力求要做到与本节所讲的知识相联系,而且设问要科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新课程。

2、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自己没有解决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讲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解决重点、难点;精讲时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第二,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第三,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内化知识,反馈矫正

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之后再出示一定形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达到巩固知识、检验知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6、课堂小结

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 篇8

本文是由上传的:对“导学案”的几点认识。

导学案重在一个导字,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其实,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案。导学案通常由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互动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等几个环节构成,当然,不同课型的基本环节是不同的。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对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感受。

一、编写导学案的体会

(一)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灵活使用教材

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灵活处理教材。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前,练习册中有一道填空题:四(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5倍。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有的学生写的是1比2.5,有的学生写的是2比5,学生不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我灵机一动,这不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吗?在编写《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时,就把这个习题作为知识链接,引发矛盾冲突: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解释答案为什么可以写成2比5,进而把比的基本性质阐述得非常清晰。可见,教师只有在设计导学案时吃透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才能够浅入深出,掌握所学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思考,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

在刚刚接触导学案时,为什么要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不是又回到目标教学吗?是不是走形式?但通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发现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方向。作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当他们明白自己这节课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程度,就能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在使用导学案时,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反思和改进,力争使导学案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

(三)要学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些问题一个人思考总会有局限性,但是和其他人一起交流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份设计比较成功的导学案,集结了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团体合作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学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以精心设计导学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使用导学案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有条理性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要有序,声音要稍微小一点,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分配等,这些要求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提及的,这说明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指导者。教师要不定时与组长沟通交流你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谁思维最敏捷,谁发言最积极?谁有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二)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效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有的学生会重复别人的回答,有的学生不知道别人说什么,有的学生不知道别人说的对与错等情况。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且告诉他们要会听,要有辨别地听,听别人说的对还是错,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发挥导学案 的多项功能 导学案除了能在课堂上指引学生的学习外,教师在学生展示汇报时,也可以在导学案上记下他们的奇思妙想;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在导学案上批注学生容易做错的题及出错类型,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反思教学的资料。

三、导学案对师生的影响

使用导学案开展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了课堂的引领者倾听者帮助者,由原来的教师督促学生学习,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

另外,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灵活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他们能够集思广益,学习和交流多种解题方法。如解决问题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关于学案导学的实践认识 篇9

1.时代的变迁。

从教育发展的过程看,我国在春秋时期起(即孔子时代),主要采用的是个别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到印刷术发明后,书院、私塾都开始采用班组教学,因此,就到了以教材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教育的到来,多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教学则应该以学生为主。

2.学校的实际。

学校教学纪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们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我们也只能在效率与激发学生主动性上做文章,“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有关“学案”知识: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它实际上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副本”,是教师转换角色,从教学对象——为学生自学了解目标的导学作用,为学生自学理解学习内容的助学作用。

2.学案的作用。

使教学能够适应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不用外力推动而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

学生通过学案,有助于改革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点拨学生的创新精神。简单地说:学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学了解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为学生自学理解学习内容的助学作用。

3.“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学 案 教 案

指导思想 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 为教师施教提供蓝图

学习目标 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 坚持知能统一、知情合一重在学会

学习内容 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系统化、知识形象化

思路条理化

学习方法 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学法)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教法)

4.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大致模式。

①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

②大致模式:

A.学法点拨——筛选信息示例——问题探究——迁移拓展

B.学法建议——释疑解难——典型题例——知识训练

C.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D.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练习

E.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优——作业

当然,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可视不同的课型结构有所变化。学案中经教师精心设计或选择的启发性问题情境的思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学案”编写及操作使用:

1.要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一般在上课前一周,教师在备课中研究学案编写;

2.组内成员要明确任务、统一要求,集体讨论、研究,分工协作,专人负责具体编写;

3.在上课前1-2天,把学案发给学生预习、自学;

4.在上课时,教师按教案教,学生根据学案在老师和学案引导下进行学习。因此,教案与学案力求保持某些方面的一致性。

四、写好学案的注意点:

1.写好学案是能否“以导促学”的基础。写好学案的关键是“心中有人,目中有纲”。

“心中有人”——指心中有学生。首先考虑怎样导学生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学案,而是以导学生怎样为目的把学案写好;

“目中有纲” ——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列出学习目标、知识要点等,使学生心中有数,坚持智能统一,实现学会与会学。

2.用好学案是实现导学的中心环节。使用中要尽可能体现因材施教。

米的认识学案 篇10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1、小数的含义

2、比较小数的大小

3、小数的加减计算。[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应当注意三点:一是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的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限于一位小数,并结合元、角进行计算。在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要点。

[课时安排]5课时 课时一: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2、能力目标: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教学准备]米尺

[学情分析]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预习学案] 复习整数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你家有几口人?今年是哪一年?1米是多少分米?(板书3,2007,10)这些数都是什么数?(整数)[导学案]

一、引入小数

师:老师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上找到几个这样的数,看你们认识吗?(板书:3.67,4.52,7.6小数)

看来同学们都知道这些数叫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学习读法

师:整数与小数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中间有个点。

师:中间的这一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是小数最重要的标志,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叫证书部分,后面的部分叫小数部分。谁能读出这几个小数?

生试着读

师:通过读你有没有发现小数读法与整数读法的区别? 生:.........总结: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去读。同位互相读一读。

三、写法

师:会写吗?写出课本93页第八题的小数。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四、知识延伸

师:除了这些小数,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样的小数? 生:..........五、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1)自主学习

师: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小数,小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我昨天逛超市买了点东西标价是6.85元,谁知道我应该付多少钱?

生:6元8角5分

师:很好。7.05元呢?

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多少钱呢?

师生共同小结:用元做单位的小数,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2)实际应用 师:下面请大家当一回小小出纳员,填一个价格表。看看谁是优秀的出纳员。请打开课本第88页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1)一位小数

师:其实,小数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也就是说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10米还可以用0.1米来表示。3分米有多长,在米尺上指一指。8分米呢?

(2)二位小数

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也就是说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厘米,也就是1/100米。1/100米还可以用0.01米来表示。3厘米有多长,在米尺上指一指。8厘米呢?

(3)比较异同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0.1,0.3和0.01,0.03这两组小数,他们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

生:相同点都是小数,前者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后者小数点后面是两位数。师:很好。像0.1,0.3小数点后面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像0.01,0.03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二位小数。(4)归纳概括

师: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 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5)概括总结

师:黑板上的小数够1米吗?为什么?超过1米的能用小数表示吗?1米30厘米用哪个小数表示? 总结:整数部分表示几米,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分米,第二位表示几厘米。[课堂检测]

1、课本91页第1题

2、课本92页第2题 [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给自己打一下分,满分100分,要求用分数来给自己打分。板书: 小数的初步认识 0.8 读作 零点八

101.35 读作 一百零一点三五 十五点三零 写作 15.30 [教后反思] 学生能够正确的读写小数,小数都是从分数的角度过渡过来的,对于改写成小数,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进率的情况下进行改写.分母是10的分数改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改写成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0的改写成四位小数

课时二: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90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还不错.课时三:笔算小数加法 教学内容: P95-9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3、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62(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该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只是少部分学生出现了计算方面的错误.课时四:笔算小数的减法。教学内容: 9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3、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

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由于学生有了小数加法的知识体验,所以小数减法掌握起来更是比较容易.辅导记录 :小数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由于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加小数的情况,部分学生遇到了困难,我进行了全班性的辅导,并向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课时五: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0.58 = 0.37 ;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上一篇:魏书生,中国教育界的奇迹下一篇:市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