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4-12-06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通用7篇)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1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滨海资源和强力的产业基础,江苏启东大力推行“全域旅游”、“畅游启东”等发展举措,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旅游增加值持续增长,但实际开发中也面临诸如景点规模散乱小、旅游品牌不够响亮、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基础配套设施亟待完善等新问题和挑战。在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及地方返乡人才就业指导意见等政策作用下,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可从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小镇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施人才兴旅工程等方面探寻解决对策,促进启东滨海旅游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

滨海旅游指依托海岛、海滩、海岸等资源综合开发的旅游产品。从历年游客分布来看,滨海地区是最吸引游客的地区之一,[1]也是现代旅游业增长最快的领域。江苏沿海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均加大了对滨海旅游的投资和开发。江苏启东濒临黄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北侧,海岸线长达203公里,集黄金海岸、黄金海港、黄金水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2]在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及地方返乡人才就业指导意见等政策作用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滨海旅游业既是启东旅游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一、启东滨海旅游发展基础

启东现有国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2家,省级度假区1家,省自驾游基地1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8家。住宿餐饮企业床位达3 500多个,餐位34 000多个。以2016年为例,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亿元。本地区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旅游增加值持续增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启东境内外交通发达,崇启大桥、苏通大桥打通了启东与上海、苏南的快速通道,不仅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更加紧密了沪启合作关系。沈海高速、宁通高速、启扬高速等构成了发达的地面交通网络,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自驾游需求,而宁启铁路二期、北沿江高铁的建成则将为启东旅游目的地建设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二)滨海自然资源丰富

启东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江苏“第一缕曙光”、千年?O港古镇、生态滩涂湿地等特色资源。滨海生态滩涂达60余万亩,文蛤养殖业发达。地处启东东部的圆陀角三水交汇,景色壮观,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保护区,也是江苏最早观赏日出的地方,并拥有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优质铁板沙。当地的滩涂踩文蛤、海滨放风筝等体验式活动广受游客青睐。吕四渔场海捕量占全省三分之一,[3]坐拥鲥、带、鲳、黄四大海鲜品牌,是多种名贵水产品繁殖和摄饵的优良渔场;千年古镇发展史和吕洞宾四游此地的传说更为其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启隆度假岛秉持生态居住理念,主推商务度假、养生休闲等旅游产品,绿地长岛、大爱城养老基地、崇启花卉城等项目加快建设。

(三)旅游规划导向明晰

近年来,启东着力推行“全域旅游”、“畅游启东”建设。在“旅游即城市,休闲即生活”理念引领下,立足圆陀角、吕四港、启隆乡三大旅游增长极和沿江、沿海两大旅游发展带,重点打造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吕四渔港风情区、启隆生态度假岛、汇龙都市休闲区及特色小镇旅游集聚区。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比重持续提升,由此确立的导向地位又为启东旅游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沿海开发与区域一体化战略叠加优势

在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规划》中,提出将长三角定位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集聚沿海城市群共同建设滨海海韵旅游带。《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则提出将协同长三角地区六大城市共同建设上海大都市圈。“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及上海都市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无疑将成为启东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将为地处上海都市圈内的启东提供广阔的优质客源和市场溢出效应。

二、启东滨海旅游面临的挑战

丰富的滨海资源和强力的产业基础赋予了滨海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启东旅游开发中的资源利用问题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滨海旅游在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景点规模散乱小,人文旅游资源匮乏

启东现有滨海景区分布散、规模小、精品少。特色旅游资源缺乏持久利用和开发,未能在打造特色项目上做足文章。除恒大海上威尼斯在圆陀角度假区的规模化开发外,各镇区滨海旅游开发尚未形成产业化趋势。此外,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人文旅游资源利用度不高。较为著名的如鹤城抗倭斗争史、海复镇抗大九分校等历史遗迹影响力也仅限于当地。景点文化布置陈旧单一,缺乏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未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品牌不够响亮,营销推介力度不足

近年来,滨海各景区总体规划已逐步明晰,但本土旅游品牌仍不够响亮,缺乏统一的宣传用语,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文字推介、风景照片等为素材,忽略游客的真实体验。此外,营销推介力度不足,宣传范围有限,仅限于长三角及上海周边。客源结构呈现出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的特点。省外认知度较低,难以与青岛、宁波、厦门等沿海城市相提并论。

(三)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沿海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旅游业扶持力度加大,各地均将旅游业视为转产转业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积极性高涨。南通沿海以海景观光、海滨浴场、海鲜美食等为开发重点。[4]其中较知名的有:如东海上迪斯科、通州湾湿地公园、小洋口温泉度假区。启东与这些地区滨海资源相近,易出现定位重复、特色精品匮乏、旅游路线设计不成熟等问题。此外,启东本地镇区的封闭性规划也导致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弱、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不良后果。[5]

(四)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启东部分景点的服务配套设施已不适应现有发展形势,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以恒大海上威尼斯度假区为例,每逢节假日等高峰期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以致部分游客难以预订酒店,景区内车辆疏导和应急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此外,旅游专业人才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管理人才匮乏。旅游部门业务水平欠缺、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也制约着启东旅游的深度发展。

三、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尽管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但启东滨海旅游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仍是大有可为。在沿海发展规划、创建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加强宣传推介和软硬件配套建设,依托专业人才队伍管理,构建“旅游+”的新兴产业体系,实现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旅游+”融合创新

“旅游+”指突破传统旅游业范畴,提倡多元创新,将旅游功能渗透到各产业领域,进而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启东滨海旅游应抓紧机遇,培育“旅游+”,对传统旅游业实现升级改造,借力各产业要素促进旅游业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第一,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底蕴,也是旅游的特色所在,将文化与旅游相糅合,既宏扬开拓垦殖的沙地人文精神,同时也可抵制商业化和同质化现象。依托“吕洞宾驾鹤仙游”、“鹤城抗倭遗迹”等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加快鹤城古镇等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传承渔歌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专业艺术团体与景区合作编排实景演出。第二,推进“旅游+生态”融合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强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湿地及候鸟迁徙保护区的管控,保障旅游资源得以良性运转。第三,推进“旅游+工贸”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伸海产品深加工链,提高工艺品创作附加值。第四,推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发挥启东海滨疗养品牌,推出集养生保健、康复理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医药康旅产品,重点建设新村沙绿地长岛等康旅示范园区。第五,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引入“游艇、游轮、商务飞行体验”等高端旅游项目,举办帆船、马术、环岛自行车赛等旅游赛事,形成分层次、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启东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二)紧抓沿海开发机遇,打造特色小镇品牌

2017年江苏省发布《“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涉及启东滨海发展的意见,包括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护能力建设,推进建设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加强吕四渔场等重点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2017年6月,江苏省《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中公布了首批25家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吕四仙渔小镇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对启东滨海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依据《规划》,启东应加快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协调的复合型旅游发展。而作为江苏沿海唯一入选的吕四仙渔小镇,不仅可大幅增加旅游业的直接收益,而且树立起启东旅游在长三角的知名度。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依托旅游业发展,可不断延伸文化休闲、水产加工、渔业研发等产业链,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名牌产品。启东应结合特色小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6]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

第一,开展客源地培育建设。针对长三角客源市场,采取联动营销模式将部分游客分流至启东各景区,同时鼓励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项目。针对省外潜在客源,利用好高铁线、机场航线、高速公路线,不断扩大启东旅游影响力。第二,依托互联网发布和更新旅游信息,加强与携程网、途牛网等合作,针对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开展针对性宣传。鼓励艺术家将启东城市文化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不断提升文化创意营销水平。第三,提炼“启吾东疆”、“江风海韵北上海”等宣传口号,推广“日出江海圆陀角”、“渔家生活吕四港”、“沙地风情乡村游”等城市旅游名片。第四,召开旅游专题推介会,举办圆陀祈福节、吕四开渔节等休闲节庆活动,通过自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吸引旅游者消费欲望,努力营造“乐活启东”的人文居住理念。

崇启大桥助推了启东滨海旅游的腾飞,[7]伴随宁启铁路二期、沿海高等级公路的贯通,启东滨海发展势必跃上新高度。因此,加快建成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体系至关重要。针对自驾游、驴行等旅游新趋势,在重点景区和度假可兴建一批汽车旅馆、民宿客栈,定点建设自驾营地和房车营地,并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点的配套服务功能,同时不断提升旅游软环境品质。旅游部门应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快应急救助点建设,提供气象预报、紧急医疗、快速救助服务。

(四)加大政策扶持,实施人才兴旅工程

旅游项目建设与社会投资密切相关。政府应从政策、税收、土地等?I域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旅游电子商务、个性化订制服务、运动专业俱乐部等业态创新,同时重点扶持市场开拓力强的旅游企业,推动本土龙头企业的资源重组和品牌连锁拓展。

此外,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建设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意义重大。2017年启东市被列入“国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试点”单位。启东应充分借助人才返乡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探索建立善纳人才、善育人才、善用人才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包括旅游策划、营销管理、导游等旅游人才。同时建立以驻启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委培中心为主的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定期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分类分级培训。鼓励返乡大学生投身滨海旅游,充分挖掘乡土、乡韵价值,开展旅游自主创业和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根植启东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6).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滨海旅游实证研究为例[D].南京大学,2011(5).韩曙平.江苏滨海旅游业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10(5):95-97.吉倩倩,等.南通滨海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5(6):113.张月,毛春元.江苏省滨海旅游竞合研究[J].特区经济,2012(3):148-150.于艳.沿海开发背景下江苏滨海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5).黄鹤群,等.崇启大桥贯通对启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8-43.责任编辑:许 丹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2

在中国, “蓝色旅游”也正在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而作为世界知名滨海旅游城市, 拥有丰富滨海旅游资源的青岛, 必须加大“马力”, 做足“海”的文章, 借助“蓝天碧海、金沙白浪”这两块金字招牌, 将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针对如何使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笔者对青岛的滨海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如下研究。

1.青岛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青岛近年来确立了以滨海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休闲度假为主题, 统一规划, 坚持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有序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和决赛分会场, 青岛通过实施旅游大项目拉动战略, 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培育起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六大旅游产品体系, 特别是游艇、帆船、游钓等滨海旅游异军突起。

同时, 青岛投资780亿元, 全面改造和建设了旅游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2]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面, 新建了一批沿海豪华旅游码头和海岛旅游码头等, 有力地改善青岛市旅游设施。奥运比赛场地浮山湾建设成为大型国际豪华邮轮停靠码头, 成为位于市中心和旅游热点区域的专用邮轮码头, 提升了青岛作为邮轮接待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并且, 在重点规划建设诸如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海滨及温泉旅游度假设施、海上观光、运动休闲等对城市旅游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特色项目和基础项目。

2.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青岛实现了滨海旅游由观光型向度假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 并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 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海上旅游产品开发仅限于海上观光, 其他专项旅游较少;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滨海旅游涉及管理部门多等等。具体而言, 问题如下。

2.1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结构单一

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 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青岛滨海旅游的线路设计、项目开发及管理上都不尽如人意。

经营区域狭小, 线路、项目过于单一。大多数游船仅限于青岛湾、汇泉湾、团岛湾、浮山湾, 项目主要是海上观光、餐饮娱乐、水上牵引伞、划船、摩托艇等。

现有游船总体上档次偏低。目前的游船中小型的占90%, 缺乏那些可提供观光、娱乐、餐饮等综合功能的中高档游船。

2.2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合理规划

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在规划过程中, 有些项目创意很好, 但因资金、建设未能及时跟上, 延误了时机, 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 即使之后再建, 也缺少轰动性和震撼力。

青岛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始终未能脱离旧的模式, 缺乏大手笔、大策划, 始终未能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工程。

2.3滨海旅游形象陈旧, 新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青岛的滨海旅游形象一直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 但随着北方其他滨海旅游城市的开发, 旅游形象变得越来越不鲜明。

以滨海旅游为特色, 重新定位, 大力推广新形象的宣传, 成为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2.4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仅经一次性处理以及部分单位、个人严重违反规定排污, 排入近岸海域。这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5滨海旅游资源可替代性强

沿海地区滨海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滨海风景旅游资源共性大, 差异性小, 在竞争中可替代性强。

滨海旅游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 从世界性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发生地的空间组合来看, 青岛虽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但由于距离客源市场远, 且旅游淡旺季明显, 因而对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客源缺乏强有力的吸引, 在国际滨海旅游市场竞争中并不存在优势。国内北有大连、秦皇岛等, 南有厦门、三亚等滨海旅游城市。国外有夏威夷、加勒比、南太平洋、印尼巴厘岛、地中海等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普遍化、共性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 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 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如何使青岛的滨海旅游产品具有个性特色, 是发展青岛滨海旅游的最重要的条件。

3.青岛滨海旅游发展对策

青岛应当本着独立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市场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针对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 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发展。

3.1打造适应国际潮流的滨海旅游产品

顺应21世纪国际滨海旅游市场需求, 整合、完善和深度开发青岛滨海观光旅游产品, 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 设计一批新产品、改造提高一批老产品, 规划一批未来产品, 使青岛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借助奥运项目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的契机, 迅速形成一个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集海上旅游、国际游船、海洋科考、海洋探险、海岛旅游为一体的著名滨海旅游目地的形象品牌。充分利用位于市中心的浮山湾大型帆船运动场地、海上综合运动中心的优势, 开展诸如帆船、帆板、摩托艇、水上摩托车、滑水、海钓等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的海上旅游项目。同时, 借鉴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经验, 推出海洋科研修学游、海上体育专项游等精品海洋旅游产品。

3.2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海岛游

充分利用青岛海岛资源丰富的优势, 深度挖掘, 按照“一岛一特色”的模式, 推出一批海岛精品游,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选定竹岔岛、灵山岛、大公岛、小管岛等多个岛屿, 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 根据各个岛屿不同特点, 开发度假休闲、旅游观光、海上运动、海岛垂钓和探险体验等滨海旅游项目, 让生态与旅游相得益彰。

3.3进一步加强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建设一批高端五星级酒店, 促进滨海休闲度假游发展。此外与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公司协商谈判, 在崂山风景区、琅琊台风景区、石老人度假区、四方滨海欢乐城和世博园建设五星级酒店, 在数年时间内使青岛主要风景区及休闲度假地拥有多家高端五星级酒店。

组建高端旅游车队和船队, 建设直升机停机坪, 精心打造完善的“陆海空”旅游交通体系。购置了数十艘游艇、钓鱼船、观光船等各类船艇, 开辟多条滨海观光航线和海岛旅游航线。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建直升机停机坪, 满足高端需求。通过完善的“陆海空”旅游交通体系, 让游客方便舒适地到达青岛各个景区和休闲度假地。

3.4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滨海旅游人才

发展青岛滨海旅游, 当前突出的矛盾是高质量涉外滨海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必须在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 加强综合信息和多语种翻译以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 为青岛迅猛发展的滨海旅游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伟.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3) .

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 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对滨海旅游的认识逐步深入,出现了一大批海滨旅游城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研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概念,继而对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其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机会、威胁及优劣势,据此进行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形象定位,最后针对形象定位提出产品开发策略和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滨海休闲度假;SWOT分析;产品开发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业的新起之秀已成为大众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历史较短,国内机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对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少从区域特别是地级市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地市级的角度研究休闲度假旅游,以海滨城市威海为研究对象,对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具有指导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休闲度假旅游

度假与休闲密不可分。休闲是指人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在平和的、愉悦的精神状态下一种放松自我的活动,休闲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目的,以特定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惯常居住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间的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娱乐消遣、休闲度假等活动的统称。度假旅游是指人们利用假日外出旅游,进行以度假为主要目的,实现放逸身心、康体健身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休闲旅游活方式。从二者之间的概念看两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因此被统称为“休闲度假旅游”。

(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是指依托滨海游憩系统开展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具有形式丰富多样、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鲜明特色。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具有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独特资源优势。

二、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及交通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威海的地理位置是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游的天然优势。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21°11′至121°42′北纬36°41′至37°35′之间,东、北、南三面濒临黄海,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现辖文登、荣成、乳山和环翠区。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相对较便捷的交通条件,作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威海三面环海,海运交通便利,威海港现有开往大连的国内班轮和通往韩国仁川的国际班轮。西与烟台接壤,陆路交通发达,现有烟威高速公路、青威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通往济南、北京、汉口、菏泽、烟台、枣庄、济南、滕州、即墨、上海虹桥等地的旅客列车。威海大水泊机场有通往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航班。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优势,为威海发展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2.资源优势。威海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奇峰异石、泉水湖泊、海岸风光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尤其是具有疗养作用的温泉资源对于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来说非常有利。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被誉为“海上诸山之祖”的昆嵛山遍布文物古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迄今仍留有道教真人墨迹,是人们感受道教文化的圣地,甲午海战遗址刘公岛是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同时威海还是著名的龙乡(神话传说李龙爷的故乡),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此外,作为海滨城市,威海的海鲜海味和渔家风情独具特色。

海滨城市历来是人们夏季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而秋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海滨城市基本属于旅游淡季,但威海由于拥有温泉这一资源,很好的克服了旅游淡旺季的劣势,这是与其他海滨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此外渔家人民质朴的情怀,使得威海的渔家风情也成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亮点。

3.环境和气候优势。威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岸线绵长,有众多的海港和岛屿,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威海春温秋爽,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游客休闲度假。其次由于威海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没有大型工厂无重工业的污染,1000公里海域的海水未受到江河的污染,海水清澈见底,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海水最清洁,城市最干净的地方之一,率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绝对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粗疏。威海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景区景点中也很少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景点一直沿用原来的发展模式,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旅游高素质的服务和规划人员,导致度假区旺季超载运行,淡季疏于管理和维护,造成资源的浪费。

2.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特色产品。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尚处于较低的开发水平,缺乏文化的发掘,尚未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导致旅游地产项目与当地文化的契合度较低,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也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和政策规范。尽管威海历史悠久,历史遗迹遗址众多如甲午海战遗址、昆嵛山道家发源地、成山头秦始皇登临遗迹等,但目前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导致不少优秀的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对于已开发的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没有形成特色产品,缺乏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区分度。

3.缺乏大型的知名度假区。威海尚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度假集团公司和知名的旅游度假区。目前威海仅有天沐温泉度假村和汤泊温泉度假村两处较为高端的温泉度假区,其他温泉度假区大多是停留在传统的温泉洗浴层次,规模比较小,客源大多数是周围居民,还有少数的温泉洗浴中心虽建有游泳池,桑拿等设备设施,但服务和设施档次较低,难以满足高端市场休闲度假的需求。而且威海缺乏其他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导致度假产品单一。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政策支持。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威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威海政府大力支持威海旅游的发展,正式出台了威政发[2013]8号《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2016)》提出完善公共休闲设施,积极打造城市休闲品牌,重点开发海洋、温泉、文化等十大休闲产品,力争到2016年全市旅游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度假游和休闲体验游并重转变,切实提升“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内涵和综合吸弓I力,打造主客共享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吲。这_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宏观市场条件更加成熟,对威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人们休闲观念的转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升级,人们休闲观念开始转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民休假政策的不断改革,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使得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这一系列变化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机会。

(四)威胁分析

1.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世界上中低纬度的滨海城市多为著名休闲旅游胜地,如地中海最大的城市巴塞罗那、地中海最发达的度假中心马洛卡岛等地以及中国周边低纬度的巴厘岛、塞班、芭堤亚等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这些地区对于国内外游客来说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因此威海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周边城市的竞争。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竞争者众多,不仅有来自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更有来自周边城市的威胁。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与威海同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威海基本相似且同为海滨城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如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威海无论在入境还是国内市场上份额远不如其他两市,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旅游最大的威胁。因此威海必须利用自己的温泉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克服其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三、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威海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却山清水秀;没有攒动的人群,却正好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本人认为威海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可以依靠温泉、碧海蓝天以及渔家风情三大优势,整合温泉、渔家风情和碧海蓝天三大资源,突出温泉旅游,形成山、水、泉、情一体化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形象定位为: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并针对威海的形象定位,开发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和渔家风情旅游产品。

(一)威海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针对目前威海温泉开发利用不足、低端温泉洗浴产品众多、高端温泉度假产品缺乏的现状,威海应重点开发高端温泉度假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健康,因此温泉度假产品应重点突出其放松身心,促进健康这一特点,同时结合威海碧海蓝天的形象,开发温泉组合旅游产品。

1.开发集保健、美容、医疗于一身的康体温泉产品。温泉富含钾、钠、钙等20多种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神经、消化、运动和心血管等系统病患及皮肤病疗效明显,能起到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定惊、抵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因此可以开发专供游客医疗保健的温泉产品,建设相应的温泉度假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和专业的服务人员,为需要的游客提供专门的医疗保健服务。

2.开发以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温泉产品。结合海滨活动项目,开展如冲浪等水上运动项目,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增加运动量以此来促进游客泡浴的需求。将温泉与海滨相结合,一冷一热给游客全新的体验,满足追新猎奇型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将高尔夫与温泉结合,开发高档温泉产品。

3.开发与文化相结合的温泉产品。威海是道教发源地,可以结合道教文化开发温泉产品,道教讲求养生与清净因此建设有道教特色的温泉度假村,将五行文化融入其中。在度假村中营造一种清静无为的氛围,各个浴池可以采用八卦图案迎合道教文化氛围,其中的服务项目和产品也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特点,金代表高贵,木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新,火代表热情,木代表淳朴,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威海渔家风情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目前威海的渔家乐大多是位于海滨,与其他海滨城市的渔家乐差异性不大,且知名度不高,很难形成特色。但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威海的渔家乐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是拍摄地鸡鸣岛更是人气爆红,因此应该借此机会开发海岛渔家乐产品。威海岛屿众多,在发展海岛渔家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威海知名的海岛有市区的刘公岛、日岛、双岛、小石岛,乳山南黄岛、小青岛,荣成鸡鸣岛、苏山岛、海驴岛等。因此可以对威海这些知名岛屿进行开发,推出独具特色的威海海岛渔家乐,不仅要有传统的赶海拾贝、垂钓、乘船出海、品尝海鲜等项目,还应利用海岛天然的悬崖峭壁开发岩石攀爬的项目。白天出海捕鱼,垂钓,晚上可以带上露营的帐篷,吹着海风,望着星空,品尝着自己亲手捕捉的海鲜,更好地体验威海的渔家风情。

四、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促进产业发展

1.政府组织领导,完善产业规划。威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导致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应强化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根据市场发展,制定产业规划和总体发展战略,明确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方向。其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目标的推进。此外,在完善产业规划的同时注重各地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促进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威海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这一平台,以开放的心态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和大型旅游企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当地旅游企业的用地和贷款创造便利的条件。

3.加强区域协作,完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威海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应寻求合作。在外部合作方面,打破地区壁垒,与青岛、烟台等城市形成联动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胶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在内部合作方面,整合各县市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的形成。

(二)培育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强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项目品位。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产业,在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产品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深度挖掘威海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文化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去,使项目和产品拥有灵魂,恰当合理地利用文化内涵来提升休闲度假项目的格局与品味。

2.突出滨海休闲度假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威海依山傍海,海岸线绵长,沙滩岛屿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与其他海滨城市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因此在发展中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突出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明确自己的资源优势,借助独特的温泉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质朴的渔家风情,分区开发不同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项目。

3.树立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如今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品牌形象,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城市人们对其忠诚度也会增加。威海目前给人们的印象只是环境优美,尚未形成休闲度假的品牌。因此,未来威海应紧紧围绕“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的形象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形象,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旅游人才建设,提高旅游科技含量

1.注重人才培育,提高服务质量。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旅游人才是发展地区旅游业不可多得的优势。首先,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到来,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定期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意识。再次,要与专业的旅游院校合作进行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的结合保证专业的旅游和管理人才的供应。

2.推进“互联网+旅游”进程,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威海应抓住机遇,在引进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强相关旅游网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预订系统和旅游自助服务系统,提升旅游度假区的科技含量。

(四)加强宣传营销,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威海应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渠道营销”的策略,采取形象营销、新媒体营销、联合营销等一系列营销方法,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1.形象营销。注重铸造良好品牌形象,积极举办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利用节会平台,扩大旅游影响力,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宣讲会、展示会、推介会和交易会等会展形式,提高知名度。此外,在车站、机场、码头放置旅游宣传折页、旅游地图册,在各个高速路口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2.新媒体营销。借助传统的电视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与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进行网络营销,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加大营销力度。同时创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方式,可以通过开展关注官方微信、微博赢取免费的威海休闲度假游等活动提高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3.联合营销。通过与旅行社、旅游专线、4s店、自驾游组织、户外俱乐部、拓展公司等合作,联合培育重点客源,进行联合营销。与同程网、携程网、去哪儿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还可以和周边城市联合,推出“胶东半岛旅游一票通”,借助其他城市的影响力进行宣传营销,扩大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五、结束语

关于青岛滨海旅游的研究 篇4

滨海旅游发源于20 世纪初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度假胜地是世界著名滨海旅游中心。

在中国“, 蓝色旅游”正在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作为世界知名滨海旅游城市,拥有丰富滨海旅游资源的青岛,也要借助“蓝天碧海、金沙白浪”这两块金字招牌,将青岛滨海旅游做大做强。

1.青岛滨海旅游开发现状

1.1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组成青岛滨海步行道将青岛栈桥公园、海军博物馆、小青岛公园、鲁迅公园、海底世界、第一海水浴场、汇泉广场、中山公园、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奥帆中心、极地海洋世界、雕塑园、石老人海水浴场等主要旅游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景画廊。青岛还有许多其他旅游景点,如崂山、金沙滩、音乐广场、电视观光塔、海尔科技馆、信号山公园等。

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是青岛滨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坐落于美丽的“五四广场”。

青岛现在除了这些已经形成规模的旅游景点外,还有许多特色旅游。以沿海海滨带为主体,以滨海城市组团、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延伸辐射陆域纵深和近岸海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构成“一线、两翼为重点,城、海、山、陆联系互动”总体发展格局。积极发展海滨度假、海岛度假、温泉度假、海上旅游、山村渔村休闲度假等许多新兴旅游项目。

1.2青岛滨海旅游的市场开发

青岛城市总体旅游形象定位为“奥运扬帆胜地、海滨度假天堂”和“帆船之都、多彩青岛”。

总体营销战略为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际市场为重点,以奥运旅游为主线的国际化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入境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实行政府主导,奥运拉动的积极营销策略,借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国际博览会造势,强化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宣传,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营销机制,进行奥运、旅游、招商引资和城市形象“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形成宽领域、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积极发展区域协作,巩固传统市场,重点扩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客源市场份额,积极开发度假市场和潜在市场;大力推介特色旅游产品,培植和开拓高端客源市场、散客市场、自驾车市场、市民节假日出游市场和本省周末度假旅游市场,使国内旅游由单纯接待人数增长逐步转变为消费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1.3青岛滨海旅游交通状况

青岛的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为经济的发展和游人的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青岛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有通往450多个港口的97条国际航线。尤其是日韩游客的旅游十分方便。

青岛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航空旅客吞吐量820万人次,增长

4.2%;航空货邮吞吐量13.1万吨,增长12.8%。

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迄今为止,青岛市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同

三、青银、疏港等9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02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六十分之一,占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岛市高速公路数量、长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占比重等指标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并已初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009年8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准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6年)》涉及两条线路--地铁M3线和M2线一期工程,长约54公里,总投资约300亿元。

1.4青岛滨海旅游的生命周期

根据对青岛滨海旅游的现状研究可以发现青岛滨海旅游处于其发展阶段。其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外来投资增加,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应经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经比较明显。游客增长率任然在增加,尤其以日韩游客的入境旅游为代表。

2.青岛滨海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青岛实现了滨海旅游由观光型向度假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并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而言,问题如下。

2.1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结构单一

青岛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青岛滨海旅游的线路设计、项目开发及管理上都不尽如人意。经营区域狭小,线路、项目过于单一。大多数游船仅限于青岛湾、汇泉湾、团岛湾、浮山湾,项目主要是海上观光、餐饮娱乐、水上牵引伞、划船、摩托艇等。现有游船总体上档次偏低。目前的游船中小型的占90 % ,缺乏那些可提供观光、娱乐、餐饮等综合功能的中高档游船。

2.2 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合理规划

青岛滨海旅游产业在规划过程中,有些项目创意很好,但因资金、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延误了时机,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即使之后再建,也缺少轰动性和震撼力。青岛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始终未能脱离旧的模式,缺乏大手笔、大策划,始终未能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工程。

2.3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仅经一次性处理以及部分单位、个人严重违反规定排污,排入近岸海域。这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4 滨海旅游资源可替代性强

沿海地区滨海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滨海风景旅游资源共性大,差异性小,在竞争中可替代性强。滨海旅游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从世界性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发生地的空间组合来看,青岛虽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距离客源市场远,且旅游淡旺季明显,因而对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客源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在国际滨海旅游市场竞争中并不存在优势。国内北有大连、秦皇岛等,南有厦门、三亚等滨海旅游城市。国外有夏威夷、加勒比、南太平洋、印尼巴厘岛、地中海等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在旅游产业国际化、普遍化、共性化程度愈来愈

高的今天,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如何使青岛的滨海旅游产品具有个性特色,是发展青岛滨海旅游的最重要的条件。

3.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对策

3.1在挑战中把握机遇,明确旅游业发展主导地位。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经济文化产业,是青岛开发区重点发展的“大工业、大港口、特色旅游”三大特色经济之一,必须树立旅游产业在全区产业优化升级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通过加快高端旅游和特色旅游开发,着力推动全区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努力把青岛开发区旅游发展成为青岛市旅游的新亮点、全省旅游发展的重要一极、全国特色旅游区域之一,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海滨度假特色城区。

3.2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旅游规模。

旅游大项目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有力载体。集中招商优势资源,瞄准高端旅游要素,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财团来区投资,推进高端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通过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彰显“名岛、名海、名山”特色。培育发展高端度假酒店群。唐岛湾水上娱乐旅游,重点发展海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唐岛湾国际游艇会项目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游艇俱乐部,总投资30亿元的北京昂展海上嘉年华项目将建成国内第一座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具有观光游乐业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室内水上主题乐园。珠山生态文化旅游,将珠山生态和文化旅游开发结合,加快建设灵珠山佛教文化公园项目,将之建成省内最大的佛教文化圣地。

3.3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增加旅游附加值。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地位,发挥旅游门户作用,整合目前散点状的旅游项目,整合周边城市、景区的旅游资源,整合休闲度假旅游、水上娱乐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产品体系,增加旅游附加值,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3.4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引入现代营销理念,把有限的资金和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树立黄岛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一是积极塑造旅游形象。在旅游策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旅游主题形象,设计旅游标识、旅游情景片和专题宣传片等中外文宣传品体系,在主要客源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宣传报道,使旅游形象深入人心。二是精心策划以节造市。加大对旅游节庆活动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培育开发新的个性化节庆活动,提升节庆活动的吸引力、辐射力、生命力,使节庆成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宣传的载体,通过节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旅游知名度。三是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面向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旅行社和重点客源群体,进行精细包装、全新推介和捆绑宣传,促进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3.5健全发展支撑体系,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尽快将我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扩大旅游行业规模。用足用好工委、管委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推动星级餐饮住宿体系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争取引进国内百强旅行社,引导一批旅行社做大做强,壮大区域旅行社实力。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为重点的中高层旅游

人才培训,加强黄岛旅游讲解员、景点讲解员的培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服务质量,打造文明、安全、有序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4.青岛滨海旅游前景展望

4.1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北方最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型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由游客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旅游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开发区成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和西海岸旅游核心区。到2015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亿元

4.2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重点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5

启东市远洋渔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启东远洋渔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启东市远洋渔业发展史来看,先后曾作过三次尝试,既有取得成功的喜悦,也有遭遇挫折的.苦恼.总体状况是:起步时间较早,发展速度不快,振兴之志不减.

作 者:张一平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海洋与渔业局,江苏,启东,226241刊 名:海洋渔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FISHERIES年,卷(期):24(2)分类号:F307关键词: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6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 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 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 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 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 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 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 秩序比较混乱, 存在安全隐患。

2. 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 旅游景区人满为患, 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 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 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 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 经营分散, 质量控制缺乏保障, 产品低级庸俗, 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 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 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 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 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 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 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 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 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 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 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 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 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 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 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 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 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 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 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 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 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 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 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 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 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 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 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 景点硬件落后, 特色不突出, 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 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 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 (阳光、沙滩、海水) 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 各景区 (点) 功能单一, 档次较低, 规模小, 品位不高, 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 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 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 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 由于缺少总体规划, 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 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 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 缺乏有效的规划, 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 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 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 经历了600年沧桑, 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 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 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 促使滨海旅游业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因此迫切需要进行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 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 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走经济效益好, 环境污染少, 资源消耗低,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 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 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 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 (点) 的道路, 把各个旅游景区 (点) 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 (点) 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 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 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 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 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 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 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 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 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

3. 深化企业改革, 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 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 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 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 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 按照现代企业标准, 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 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 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 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 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 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 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 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 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 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 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 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 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 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 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 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5. 加大滨海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 扩大客源市场份额

客源市场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应扩大惠州市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 加强对惠州市整体滨海旅游业形象的宣传促销, 同时强化对个体滨海旅游产品的宣传。继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 将重点客源圈的范围扩大, 逐步向省外、国外市场延伸。

经过惠州市各级领导以及全体滨海旅游产业工作人员的努力, 把惠州市沿海区域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避暑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参考文献

[1]洪贤兴, 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10-20.

[2]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EB/OL].http://www.huizhoutourism.com.cn/xlogin/news/upfile/20070912164117015.doc.

[3]林璇华.广东滨海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5) :133-136.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7

[摘要]采用相对发展率、Moore结构变动指数、地理集中度等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目前蓝区内滨海旅游业存在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衡、区域拉动性弱等问题。由此,应采取措施,构建半岛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推动多圈层旅游联动开发,加速建设滨海旅游产业集群等,以促进蓝区滨海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47-06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蓝色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在倡导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就是摒弃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实现海洋经济由“经济健康”(healthy economy)到“环境健康”(healthy environment)的转变。因此,蓝色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进行统筹开发与保护,对海洋相关产业进行统筹布局,同时兼顾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生态等综合效益。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同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制定了7个区域性规划,如《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并完善了24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保驾护航。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区包括山东省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共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共6.4万平方公里。其战略定位是重点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打造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快速稳定增长。2002-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是山东省旅游资源的集聚分布区,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沿海7城市旅游总收入在其GDE总量和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8%以上和20%以上,极有条件和优势将滨海旅游培育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产业。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1号),明确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等政策建议,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在定量测度方面,胡宇娜、曹艳英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刘佳等提出了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物元评价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张广海等从合理化、高度化、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进行了量化测度和系统分析,从提高合理化水平、高度化水平及效益水平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梁姣娇结合区位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以及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提出了增长极布局模式和点轴型模式,在政府、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交通、旅游企业等方面提出调整和优化措施。李凤霞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在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不用潜力类型提出相应对策。邢丽涛等利用GEM模型,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在旅游发展对策方面,胡琳琳、徐福英、刘勇、王瑞静等、徐崇灏分别针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战略定位、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滨海体育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梳理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产业结构、布局特点,探讨转型时期其滨海旅游改革发展及其转型路径,为培育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产业优势、推动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差距显著

滨海旅游产业规模逐年增大,但呈现显著的地区差距。如图1所示,除2003年“非典”影响外,半岛七市的旅游收入都是逐年增加的,呈平稳上升趋势。青岛市作为半岛旅游的龙头城市,其年均旅游收入遥遥领先,2012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占半岛旅游总收入的35.3%。从2009年开始,潍坊市旅游收入开始超过威海,仅次于青岛和烟台。东营、滨州等城市比较落后,其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较低。

各城市之间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呈逐渐增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态势。除2003年外,半岛旅游经济发展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异都是逐年上升的,标准差由2002年的47.5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241.86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9.8%。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正在缩小。相对差异变化分为2个时段,2002-2008年属于高位波动发展阶段,变异系数均保持在0.8以上,2008-2012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变异系数由0.82下降至0.74。由此可知,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蓝区内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十分必要。

为深入揭示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速度差异,这里引入相对发展率(Nieh),从空间演化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相对发展率是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表示各市在一段时间内旅游收入的变化与该时期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收入变化的关系。Nieh值大于1,表明该城市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岛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半岛平均水平。

(二)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反映了旅游产业各要素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入境旅游者花费作为指标依据,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构成比重进行分析(见图2),所用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由图2可知,2002-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部门所占比重最大,且自2006年开始提升,旅游活动的高附加值行业中,购物所占比例较大,但游览和娱乐部门所占比例较低;旅游基础部门中住宿和餐饮的占比高于游览和娱乐部门的占比,这种情况会造成高收益和高弹性部门收益较小的情况,旅游经济效益较差,旅游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对于滨海旅游业结构变动的度量,引用Moore结构变动指数来测量。Moore结构变动指数是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将n个产业视为一组n维向量,把两个时期两组向量的夹角作为表征产业结构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三)滨海旅游产业客流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

为更好地反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游客分布状况,这里引入地理集中指数(G),地理集中指数度量地理现象在空间或时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四)旅珏铲品布局不合理,同质化开发严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潍坊近年来,凭借“风筝之都”的美誉,将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剪纸艺术等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旅游产品组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地,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产品结构来看,海岸线的开发与利用是滨海旅游的核心部分,如海水浴场的建设、海滩的利用和近岸海岛的观光等,然而,半岛滨海旅游产品仅以观光类为主,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对海上和海底的旅游资源、远岸的海岛和远洋旅游开发不足,使游客全身心参与的活动较少,产品创新不足。各种专项和特种旅游如邮轮、游艇、海洋科考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滞后,缺乏有吸引力的大型海上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潜水、游轮、冲浪等。目前滨海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层次较低,精品较少,缺乏滨海旅游经济的规模优势。各类海岸、海岛观光度假类的产品尚未形成品牌规模效应,产业布局不合理。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同质化,产业集群度较低,这就造成滨海旅游产品的可复制性高,缺乏鲜明的地区特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项目相对缺乏,造成整个蓝区滨海旅游缺乏特色,规模档次不高,对游客缺少吸引力,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

(五)滨海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程度逐渐加强

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山东半岛各市在旅游资源规划、项目投资、产品开发等方面各自成为利益集团,导致竞争大于合作,各市逐渐构建自己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容易造成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项目重复、产品雷同等后果,使各地优势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导致半岛滨海旅游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长此以往,旅游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区域拉动性会大大减弱,使半岛滨海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地位的提高,半岛各市滨海旅游协作程度正在不断加强。2009年6月开始,山东省着力进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旅游规划,积极推进山东半岛滨海旅游的现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同年日照在建市20周年之际,提出了“同城时代,接轨青岛,一体发展”的主题,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2014年2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加快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凭借独特的海洋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海滨旅游项目,包括以海域、海岛旅游开发为重点,加快青岛国际邮轮航线母港和日照、烟台等停靠港建设,形成邮轮旅游、海岛度假等新型海洋旅游带;打造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登、乳山及潍坊滨海旅游度假区;整合海滨和内陆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海腹地旅游带。除此之外,还推行烟台—威海、东营一滨州组团发展。七市通过协商自愿建立起跨地区、开放型的区域合作制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党政联席会议,结合各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区域合作发展政策和措施,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度合作。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与转型路径

(一)构建半岛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各市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树立旅游协同发展意识,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础上构建山东半岛蓝色旅游区,将其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和开发,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挥各个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产业联合和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整体提升山东滨海旅游业的竞争实力。解决蓝区内各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竞争大于合作的问题。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使各市之间的互补合作成为可能。青岛、烟台等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应意识到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对东营和滨州进行帮扶式经验介绍和旅游合作。根据各市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优势互补,不断整合,按照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争取半岛滨海旅游业的“共赢”。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构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政府推动建立蓝区七市的旅游协作,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使蓝区七市在旅游开发、市场推广、交通建设、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实现一体化,减少由行政区划产生的阻碍。蓝区内各市的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合作,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七市间内部的市场壁垒,实施联合营销。建立一个有市无界、各具特色、效益共享的大旅游区,使山东半岛蓝色旅游区给游客树立崭新的滨海旅游形象,结合“好客山东”品牌,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二)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形成差异互补格局

首先,加强多圈层联动开发、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根据各城市旅游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推动多圈层开发,避免一味强调龙头城市青岛的单核辐射作用的模式,建立一个多方合作、全面互动的山东半岛蓝色旅游网络,突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与互补。青岛、潍坊、日照旅游圈层(半岛三角模式)为黄金海岸与民俗文化旅游区,三市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具有合作的天然优势。日照和潍坊分别在2004和2007年提出“接轨青岛”的政策,双方秉着“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方针在多个行业进行深度接轨、合作发展。随着日照、潍坊与青岛对接合作的逐步加深,青岛的核心扩散作用也显现出来。青岛和日照的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密集,潍坊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风筝之都”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这样以青岛、潍坊、日照为主体的旅游圈层将滨海旅游度假产品与民俗旅游产品相结合,在充分发挥青岛辐射作用的基础上,以青岛为枢纽的三市旅游联动,带动了黄金海岸与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烟台和威海旅游圈层为滨海休闲度假区。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北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烟台被誉为“人间仙境、葡萄酒城”,威海被封为“宜居之地”,两市凭借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可联动打造东部高端滨海旅游产品,成为滨海休闲度假区。东营和滨州旅游圈层为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东营和滨州同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西北部,地域相连。滨州生态系统较为多样,具有多个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东营不仅有黄河入海口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还有古齐文化、黄河文化的历史人文景观。两市可以共同依托滨海湿地景观,塑造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山东半岛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

其次,实行地域分工,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避免旅游屏蔽现象的发生,加强各城市共享客源和市场,正确定位、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青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城市的辐射作用,在与日照、潍坊打造黄金海岸和民俗文化旅游区时,突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的旅游形象定位,充分展示其啤酒文化、道教文化与都市时尚文化。日照则立足于“阳光海岸、水运之都”,打造水上运动和渔家乐民俗旅游胜地。潍坊以“放飞梦想、逍遥潍坊”为旅游形象地位,突出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等民俗文化特色。烟台和威海在打造滨海休闲度假区时,突出烟台“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形象定位,挖掘自身葡萄酒文化、养生与赛马文化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威海则在“幸福海岸、人居威海”的旅游形象基础上,彰显宜居文化和古军事文化。东营和滨州在打造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时,都以生态和原始湿地为卖点,但东营黄河文化显著,更应突出“黄河水城”这一特色。被誉为“孙子故里”的滨州则需彰显孙子文化。这样七市凸显自身特色,形象定位明确,实行分工互补,形成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区域合作。

(三)加速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

打造滨海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蓝区需打造滨海旅游产品集群,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除滨海观光度假外,还需开发民俗、养生旅游、海上体育运动、海洋科普文化游、游艇与邮轮旅游、河口湿地生态游、自驾车营地、滨海乡村游等,形成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实行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如与第一产业融合,把传统养殖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实行滨海乡村旅游以及休闲渔业等,在沿海渔村发展渔家乐、烟台的葡萄酒庄园、滨海休闲垂钓等。与第二产业融合,开发工业旅游的新形势,如发展较为成熟的海尔集团工业旅游、青岛啤酒博物馆游等。与第三产业融合,依托滨海文化特色,发展海洋文化创意、黄河特色文化产业带,并打造系列节庆文化旅游,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日照海洋运动节等。通过与三大产业的不断融合,加速产业链的延伸,不断丰富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提升蓝区旅游竞争力。

(四)重视滨海旅游科技创新,打造“智慧旅游”平台

上一篇: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红五月艺术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