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共7篇)
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 篇1
中 国 中 煤 能 源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中煤人〔2014〕474号
文件
关于学习借鉴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
各单位:
今年是集团公司“改革创新年”,各单位按照集团公司部署和要求,稳步有序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中煤华晋能源公司和华东公司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竞争性选拔上岗工作,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他们的做法对各单位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现将两家单位的经验材料印发给你们,请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并按照以下要求切实抓好落实,进一步推进“三
-1-
项制度”改革。
一、要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
改革的最大阻力是思想阻力,最大动力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集团公司2014-2015年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各单位领导班子要深刻认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转变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实践,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定搞好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突出问题导向,明确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找准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煤华晋能源公司和华东公司领导班子克服阻力和压力,深入调研,广泛访谈,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广大员工理解改革,了解政策,消解顾虑,关心、支持和参与改革,为改革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保证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要增强公信度、提升满意度,就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和信赖。在改革过程中,各单位要坚持把公开透明贯穿始终,做到“阳光操作”,凡是能公开的环节都进行公开,使广大干部群众及时知情、广泛参与、自主选择、有效监督,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和企业和谐稳定。中煤华晋能源公司和华东公司在组织竞争上岗工作中,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评价员工的品行素质能力,中煤华晋能源公司实行纪委全程监督、组织职工民主测评,华东公司引入社会评价机构-2 -
和外部专家,努力做到真实全面和客观公正,选出群众公认、同级确认、领导信任的优秀人才。
三、要把科学规范操作作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强,必须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科学设计,规范操作,扎实推进,体现改革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保证改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单位要成立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革工作,做到领导小组亲自指挥,主要部门组织协调,聘请专家献策支招,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制定改革方案要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深入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按照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讨论修改、请示批复等流程环节,科学合理确定改革范围和规模,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确保改革工作有章可循。中煤华晋能源公司和华东公司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明确各层级职责分工,按程序分步骤进行,坚持把科学规范贯穿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努力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高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水平。
四、要把精干高效作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原则
精干高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显著特征。集团公司提出“要以精干高效为原则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各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以精干高效为原则,以定编定岗定员为基础,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强化核心职能,压缩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完善考核
-3-
制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改革,真正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中煤华晋能源公司和华东公司通过开展竞争上岗,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搭建了舞台,一批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岗位,工作作风得到切实改进,服务意识得到强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学习热潮迅速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优化了员工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激发了员工队伍生机活力,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附件:1.中煤华晋能源公司机关和直属中心竞争上岗工作经
验材料
2.华东公司全员竞聘工作经验材料
中煤集团
2014年11月20日
分送:领导,办公厅,人力资源管理部,存档(2)。
中煤集团办公厅
2014年11月20日印发
-4 -
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 篇2
1 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高职院校分配制度改革需要建立以岗位绩效为核心,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制度[1]。以岗定薪,就是将高职院校的全部岗位分类,一般可分为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教学辅助岗、工勤人员岗这四大类。而每个岗位还需根据职级再做细分。以教学岗位为例,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再根据各个学院的不同要求,根据达标情况可将这四类职级再作进一步划分,比如助教根据任职年限、所获奖励、科研情况等可以分为助教一级、二级、三级等。而后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再制定不同的薪酬。当然每所高职院校在具体分级时标准不同,具体也会有所偏差。但不管如何分级,相关文件的制定一定要公正、合理,岗位、职级划分必须科学、明确,能为学院绝大多数教职工所接受、认同。而后,定薪则成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定薪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首先不同的职级岗位工资肯定有高低之分,但高职院校相关人事部门及相关制度修订人员应该以公开公正的方式进行薪酬标准的制定,不能因为某些个人因素而有所偏颇。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参考国家相关薪酬制定标准,并派遣合适的专人实地考察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而这种考察不应流于形式,也不能只看浮华的文字材料、表面包装,必须了解真实的一线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于定薪的度量与平衡还需要决策团队在公开公正的民主协商下依法制定、公布。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特别注意采用评聘分离的方法来加强分配制度改革的合理性。所谓评聘分离,举例来说,比如讲师职称的教师,在实际聘任中,可能因为近阶段工作表现不够好,没有能达到聘任讲师岗位的要求,那么在实际聘任中可以根据相关聘用制度将其作为助教来聘用,给予助教职级的分配薪酬。这样能让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一种紧迫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高职院校在定薪定酬的改革中还要善于变通,灵活把握。根据该研究者本人工作实际和对一些兄弟院校的探访了解,发现在高职院校聘任制改革中,有些岗位出现争抢现象,而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劳与酬不相符。有的岗位,工作相对轻松或发展晋升空间较大;而有的岗位,工作太过繁琐忙碌或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晋升空间狭窄。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在分配激励制度改革中下功夫。对于工作繁忙的岗位,除了考虑到按职级给予薪酬,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奖金补贴,并在发展晋升方面给予更多更实际的优惠,这样才能吸引人才,以平衡各个岗位的人才分布。
2 激励制度改革
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在激励制度改革上就不能单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要运用到需求激励法,人的需求不光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2],因此不仅要注重薪酬等物质利益方面的激励,更重要的是量才而用,给教师以学习、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有发展、晋升空间的岗位才更能吸引人。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教师提供发展与晋级的空间和渠道。职级的上升是对教师专业性和工作表现的肯定,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而随着职级的上升相应的薪酬也会上升,从而形成物质的激励。
同样地,改革中还可以运用柔性化的管理模式,来激发教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2],而这种激励更多是针对精神层面上的激励。比如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工作激励法,以工作本身来激励教职工。领导通过聘任制双选模式让教职工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在工作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性,不断丰富岗位工作的内容,为工作注入挑战性。而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能呈现出最佳的状态,投入最多的精力,这样一来就能促进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
同时,高职院校在激励制度改革中还可以引入目标激励法,让教职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比如以绩效作为考核标准,这种量化的标准,可以成为教职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让教职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职称评定要求更为具体化、明确化,可实现化,教职工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达到自我肯定的目的,通常都会加倍努力。
当然,在激励制度改革中也可以引用传统的评判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并注意平衡性。评判时要考虑到因评判而产生的效应。把握尺度,要将批评转化为教职工努力的动力,而非怨恨或信心的丧失。同样,表扬时也应在公正的前提下,注重人员的平衡,千万不要使表扬成为误导下属分化群体的动因。在采用榜样激励法的时候不能盲目地神话榜样,一定要使教职工明确学习目标一一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怎么学以致用,使榜样的作用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总之,高职院校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革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如何完善分配、激励制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高职院校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和谐的氛围下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改革的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兴起,高职院校内部的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其中合理推进高职院校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改革也受到各类高职院校的广泛重视。因为它有利于充分调动教职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职工自身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该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运用管理学相关原理,对于高职院校分配制度与激励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一些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配制度,激励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洪銮辉.浅析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实践[J].科技信息,2011(22):188.
[2]梁瑜华.柔性化管理在大学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6):248-249.
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 篇3
电视电话会议情况汇报
一、会议基本情况
11月14日上午,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监察部、商务部、农业部、四川省、广东省分别介绍了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情况。
温家宝总理认为,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快了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加强了政府管理创新、大力加强了廉政建设。但是改革工作还滞后于经济发展,还不能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主要是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审批许可管理不严、对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谈到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温家宝提出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要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二要严格依法审定行政审批事项,推进依法行政;三要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四要加强对行政审批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还要把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改革重点,强化监督考评,加强调查研究。
随后,我省也套开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候长安出席会议。
王国生省长就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自觉性。二是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具体是:进一步加大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力度。三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将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向深入。具体是:各地各部门要成立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进程。
李宪生副省长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温家宝总理、王国生省长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我省行政审批改革,必须统一思想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改革创新抓落实,并要求各地、各部门于11月24日前将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报省政府行政审批改革办公室。
二、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迅速传达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
2、按照省政府主要领导讲话要求,迅速成立省交通运输厅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统筹推进省级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建议人劳处加快
行政审批办公室筹建、人员选调和优化配备,办公室协调落实办公场所,后勤中心配合修缮行政服务中心,财务处协调落实办公经费,各业务局和行政审批业务处室协调联动,确保工作专班筹建与运行取得实质性进展。
3、结合当前省级行政权力及服务事项清理工作,按照依法、便民、务实、创新的原则和“审批项目全国最少、行政成本全省最低、办事流程全省最简、工作效率全省最高”的总体要求,全面清理省级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目前,厅政策法规处经与各业务局、相关行政审批业务处室反复沟通衔接并报请厅领导同意,已将清理意见上报省治庸办和审改办,待批后便可执行并基本实现上述目标。
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 篇4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2日
------------------
--第二届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发展论坛综述 “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选择了突破口,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创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应当不断强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政府法制工作者和执法实践者的普遍共识。
继北京市举办首届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发展论坛之后,第二届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发展论坛于2006年9月8日至9日在我省沈阳市举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宋大涵,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专家、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应松年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莫于川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熊文钊教授及东北大学副校长娄成武教授等行政法学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府法制部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领导同志,38个城市的行政执法局局长与有关专家学者,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论坛上,辽宁省副省长闫丰同志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讲话,他回顾了7年来我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并就我省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和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发表了意见。邢凯副市长代表沈阳市人民政府,介绍了沈阳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情况和做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宋大涵副主任结合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规范、深化、发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效率低下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以及改革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突破口,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继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活动。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要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注重政府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著名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教授结合建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立法背景和法律实施十年来的实践,就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做了深刻阐述。其他几位专家也就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范、深化、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自1997年始,国务院批准了部分城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到目前为止,除经国家批准的82个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城市外,各省、自治区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批准了200多个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我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比较早,并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至2002年,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大连、沈阳、营口、抚顺、本溪等5个市率先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发布后,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精心组织,完善制度,并将“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写入了《辽宁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划(2005-2009)》中,从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纳入到依法行政的总体工作中。到目前为止,辽宁省14个设区的市已有13个市和一些县开展了这项工作。全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城市共撤销了原有分散、多头执法的城管执法队伍95支,依法组建了统一、精干、高效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由过去的7870人减少至3425人,精简56.5%,基本实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在各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按照新体制的要求,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经过考试、考核录入执法人员,通过强化执法队伍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改革执法方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确保了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城市管理中的大量突出问题,使城市环境明显改观,城市品位得到较大提升。国务院法制办宋大涵副主任对辽宁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评价是:工作比较早,成绩比较突出,并且正在按照国务院的决定积极稳妥地扩大范围、扩大领域、深化改革。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举办全国性的行政执法发展论坛研讨活动,是深入贯彻2005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讲话和2006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作为改革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对解决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效率低下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与会同志就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专家认为,依法行政要规范化。行政行为规范化取决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是哪个人的问题,实质是体制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认真研究。有的专家认为,目前开展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执法手段过于单一,以罚为主、以罚代管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暴力倾向、利益诱惑和权责脱节的问题,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观念滞后,特别是缺乏服务精神,容易激化执法人员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执法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疏”与“堵”的关系,文明执法与严格管理、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收缴处罚与说服教育的关系,妥善处理法、理、情的关系,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真正体现执法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篇5
魏礼群
《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30日07 版)
行政审批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定不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这项关系全局的改革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在以往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伴随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但这项改革远没有完成。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前,在很多方面市场尚不能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政府以行政审批为主要形式和手段过度干预微观经济事务、不当干预市场运行。因此,需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包括多方面任务,而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必须突出这个核心,把 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优先任务。目前,我国政府职能仍然存在越位、缺位、错位以及运行低效、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其中很多表现在行政审批上。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各种名目的管理事项,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只有继续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制约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抑制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只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进一步给市场主体“松绑”、为社会组织“腾位”,才能更好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防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行政审批过多过滥,不仅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有效发挥,抑制社会投资创业积极性,增加交易成本,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是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现实中,一些部门和人员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审批权吃拿卡要,少数人甚至通过倒卖批文牟取私利,败坏党风政纪,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可以减少利用审批权进行寻租的机会,从源头上遏制和防治权力腐败。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一届政府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突破口,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数量超过预期。从去年5月至今年1月,国务院各部门分4批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416项,其中行政审批事项超过300项。按照本届政府任期内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以上的目标,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量已经过半,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力度和进度都超出了社会预期。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一年来,政府不仅注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而且注重其“含金量”,着力推动那些涉及利益深、对有关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投资项目核准、生产经营活动许可、资质资格认定等方面取消和下放了一批审批事项,啃了不少“硬骨头”。
规范行政审批取得重要进展。国务院各部门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和核实,摸清了“底数”。对非行政许可事项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有些纳入行政许可事项,其余的则要逐步取消。强调设立行政审批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程序,推进取消于法无据的审批事项和各种名目的准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防止边减边增。对于各部门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清单,接受社会的评估和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也加紧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各种以“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事项进行清理,促进了行政审批的规范化。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寻租和腐败空间,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本届中央政府不仅具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而且具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勇气和能力。
不断有新作为、新突破
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局很好,但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不断有新作为、新突破。
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国务院各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还有约1300项,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数量更多。仔细分析已向社会公开的审批事项清单可以看出,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还有很大空间。应继续做好政府“瘦身”、取消审批权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把市场能自行调节的交给市场,把社会组织能自行承担和自律管理的交给社会组织;同时,坚决把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优势、有利于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方便服务的事项下放给地方政府。不仅应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的数量,而且应注重取消和下放更多“含金量”高、对市场和社会影响大的审批事项,特别是逐步减少对投资项目的层层审批,以激发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目前,行政审批不规范问题很突出,主要表现为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立不规范和审批实施过程不规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公开透明和严格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立和实施。应推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并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还在实施的审批事项应尽快公布目录清单。在目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适应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新设的行政审批事项,应遵循法律程序,经过严格论证才能设立。对于一些地方和部门不符合法律规定设立的各种名目的行政管理事项,应切实加以清理和废止。为规范行政审批的实施,应对审批程序、条件和标准、时限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向社会公开。着力优化创新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权的配置,对过于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整合,按照有利于提升管理效果、方便行政相对人的原则进行重新配置,解决多头审批、重复审批问题。改进审批流程,对现有审批流程进行梳理和评估,重新设计工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创新审批方式,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网上审批等新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到放管结合。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审批是一次性的源头管理,监管是长期性的过程管理。减少审批、强化监管,对于各级行政机关而言,是由行使权力向承担责任转变、由实施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在监管对象量大面广、监管事务环节多链条长的情况下,必须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切实加强监管和服务。至关重要的是,多设路标、少设路障,抓紧把规范市场运行、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规则、标准、治理体系建立起来。
把握好放权的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方向要坚定、决心要大,但取消和下放什么事权,下放到什么程度,应综合考虑市场自行调节的外部环境、社会组织的发育成熟程度、政府的监管能力等各方面条件和能力,把握好放权的力度和节奏,提前谋划应对下放权力后的新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风险,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能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又能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相适应。
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法治轨道。坚持法治基本要求,依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行为;同时,加快清理、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进程。特别应强化执法,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社会,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从而真正做到市场、企业、社会活中有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6
三项制度改革在国企面临很大阻力。之所以推进困难,是由于三项制度改革需要打破原有体制和思想认识,极大触动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三项制度改革不成功,国有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一长期、普遍的问题将得不到解决,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批国有企业破产、倒闭现象的重演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正是因为朱镕基总理在任时大刀阔斧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三项制度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使当时的国企能够减轻包袱,轻装前行,后续才会有国企的壮大繁荣。受历史条件和其他多种因素制约,虽然朱镕基总理雷厉风行,虽然过程中上千万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做出了极大的个人牺牲,但改革仍远未到位。上一届政府任内,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其行业、资源垄断地位获得巨额利润,掩盖了其资产效率低、人员冗余的问题,也削弱了改革的迫切性,改革停滞不前。随着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下行,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朱镕基总理改革的红利逐渐耗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降幅明显,固有问题又开始突现,三项制度改革再次受到关注。
在三项制度具体推进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及表现:
一、近年来,国有企业对工作不尽责、业绩表现差或者具有廉政问题的管理者加大了处理力度,但总体而言,仍属于零星现
在着浓厚的平均主义思想,而企业简单、粗糙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陈旧、落后的薪酬制度又难以为二次分配提供有力支撑,甚至反过来成为一种限制与障碍。此外,经济繁荣时期持续的收入增长,给员工带来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产生收入只增不减的错觉,未真正意识到个人收入最终要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在经济放缓时期,薪酬总额增长幅度有限甚至出现缩减,企业管理者难以再通过做加法来调节分配结构,拉开收入差距的难度变得很大,由于代理人问题,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稳定员工队伍,往往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在收入分配上出现“平均主义”的倒退倾向。总体而言,国有企业在收入能增能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不够到位。
三、“员工能进能出”是三项制度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推进最不力的一项工作。从“能进”的角度看,一方面,政府要求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每年都要吸收一定数量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员并不符合企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或者超出了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从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说,企业招了不想要招的人。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仍然是由于代理人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只顾当前业务拓展和经营指标的完成,不考虑人事效率的提升和未来市场下行的风险,盲目扩大员工队伍,职能部门的人数也随之扩张,在经济下行、市场萎缩时,渐呈尾大不掉之势,此时,企业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会采取“零招聘”、“一事一议”等矫枉过正的方式进行管控,实属无奈之
对那部分“辞退等于失业”的国有企业员工来说,这种痛苦显得更为强烈,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了保住工作或是采取过激行为(严重时会扰乱企业正常经营,甚至导致群体性不稳定事件),或是通过信访举报密集反映企业和管理者的各类“莫须有”问题,使国有企业管理者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大大制约裁汰冗员的决心和力度。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员工,而在企业。正常的人员流动对于一家健康的企业是必须的,否则,优秀人才招不进,冗余人员退不出,长此以往将产生恶性循环,员工队伍里劣币驱除良币,企业经营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国有企业不应该养人,养人不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有些国有企业在职工在岗时不严格管理、认真培养,待到出现严重效益滑坡,不得不裁减人员时,又以职工能力素质不符合要求将其辞退,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有将员工培养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使其在面对经济波动、市场竞争激烈的不利形势时,仍有生存空间和立足之地,才算是真正尽到了企业社会责任。
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 篇7
致全区农民朋友的公开信
全区广大农民朋友们:
你们好!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继“土改”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的“第三次土地革命”,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自81年林业“三定”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前几次改革相比,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保护群众的所有权益和使用收益,从根本上实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按照依法改革、权益平等、公平公正、尊重历史、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落实好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四项主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精神,怀柔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全面推进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任务,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怀柔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怀柔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成立了林改工作领-1-
导小组,设立了林改办公室。同时向各镇乡下派了林改工作督导组,具体指导和协助镇乡搞好林改工作。
广大农民朋友们,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你们是主力军,也是真正受益者。希望你们要识大体、顾大局,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文件精神上来。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你们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下,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一定能够圆满成功!
祝农民朋友家园美好,生活宽裕,家庭和谐!
怀柔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学习人事改革工作经验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经验材料10-18
关于深入推进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06-01
关于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的汇报08-11
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10-13
国务院关于印发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10-10
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交委关于主城区出租汽车经营权产权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09-27
关于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