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博客教育随笔(共5篇)
薛法根博客教育随笔 篇1
——我的智慧教育观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人”字有两笔,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相知,隐喻着要“知人知己”: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教育的终极关怀正是让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体慰他人”、“坚守自己”是与人相处的做人之道,也是做事的成功之道,即做人与做事的人生智慧。其实,每个人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而教育就是要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优势潜能,让每个人获得最合乎他天性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
智慧的教育焕发出“由内而外”的魅力。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体认,来自于对儿童心智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顺应规律的教育,在于“真”;这种力量来自于博大的胸怀与善良的心地,来自于“无限相信孩子”的教育信念,是合乎道德的教育,在于“善”;这种力量还来自于直抵心灵的言说,来自于如沐春风的熏陶,让人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是艺术化了的教育,在于“美”。
学校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尽其善。核心是“人尽其才”,让每个教师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发挥他的全部才能,而让每个教师保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是实现智慧管理的关键。心态积极才会主动工作,主动积极才会有创造性。我主张“最好的管理是为教师服务,最好的服务是和教师一起研究”,通过“杏坛论语”、“家访教师”、“团队合作”等活动,把美好的梦想“卖”给老师,努力让每个教师呈现出“心态积极、充满热情、立即行动”的精神面貌;进而提出“坚持到底、持续改进、推陈出新”的做事目标,实现管理的精致化。智慧的管理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都能找到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形成团队精神和学校文化。语文智慧教学
智慧语文的理想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他的言语智能。我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智慧”的主张,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任务,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晰起来。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这样的智慧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提出了语文组块教学,这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将零散的语文学习内容整合成综合性的学习板块,实现一项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学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而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组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
组块教学的操作方法:
1、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重组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即时的、开放的三个内容板块: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以学生生活问题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以地方文化研究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步曲”,组编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之“块”:一是“减”; 二是“联”; 三是“整合”。
2、整合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科 2 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并整合成综合化的活动板块,构建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读写一体化的板块序列;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板块序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序列。
3、优化教学结构。组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其灵魂是联,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组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组块教学的基本课型:
组块教学的基本课型有:(1)诵读感悟型。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宜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既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语感。(2)情境运用型。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交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3)研读探究型。启发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主题活动型。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间的和谐整体发展。
薛法根博客教育随笔 篇2
薛法根:特级教师的评选制度规定了特级教师仅仅占教师总数的千分之二到五, 即使算作千分之五的话, 你必须至少超越995个同行, 登上995个台阶, 成为出类拔萃的那个千分之五的教师。这样看来, 距离相当遥远, 或许, 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我们教师的抱负。
其实,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现实又证实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差距是如此悬殊。这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个差距?这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
我以为, 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而决定这一步能否跨越的是你有没有成为特级教师的目标与每天为之努力的时间, 借用个数学公式, 即:距离=1÷ (梦想×努力) 。梦想为0, 距离就变得无穷大;努力的时间为0, 距离也会变得无穷大。只有你有成为特级教师的远大抱负, 并能持之以恒地投入自己的努力, 距离就会变得很小很小。对于每个普通教师来说, 心有多大, 舞台就会有多大;努力的时间有多少, 进步就会有多少。在这世上, 有两句话必须要谨记, 第一句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没有艰苦的付出, 不会梦想成真;第二句是“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一个连梦都不做的人, 怎么可能企求成功呢?
记者:能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点建议吗?
薛法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 在从教的道路上, 要走得既快又稳, 应该有两个“拐杖”:
第一个“拐杖”是信念。你要永远相信生活对每个人是公平的, 这样你就会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你还要永远相信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 这样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这种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念将成为你永恒的奋斗力量, 使你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会跌倒, 即使跌倒, 你也会自己爬起来, 继续行走。
第二个“拐杖”是思想。你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让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 有自己的主见, 有自己的主张, 有自己的主心骨, 这样你才会拥有自己的声音。即使稚嫩, 也显得庄严;你还要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自己深刻的思辨, 让思想长在科学的土壤里, 善于倾听他人的声音, 敢于质疑权威的论断, 勇于实践原创的观点, 这样你才会拥有自己的智慧。这种来自于你自己实践的思想与智慧, 会让你与众不同, 也会让你比别人看得更远, 走得更快, 飞得更高。
记者:你怎么看待教师职业的倦怠感和幸福感?
薛法根:巨大的升学压力、家长的过高期望、唯分数论英雄的学校考评、不能承受的教育重负……这些让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身心疲惫。教育如果不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快乐与幸福, 那么, 这样的教育必然“患病”了, 是病态下的教育。
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来自于教师内心积极的成功体验, 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 这种积极的生活工作体验又何其稀少。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特别是改变教师的工作心态, 应该成为我们学校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因为, 在学校校长的眼里, 教师应该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校长首先要无限信任我们的教师。教师的工作是“良心”工作, 不是靠监督、检查就能奏效的, 凭的是教师自身的职业良知。所以, 让教师从更高的境界来体认职业的意义与价值, 从更广的视角来体察职业的作为与地位, 真正提升我们教师的精神境界, 触发教师的职业自尊, 而不仅仅是制定精细的管理条例。教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解放, 解放一切束缚人的心智的羁绊, 还人以充分、自由、健康发展的环境。由此, 无限相信教师的良知与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应该成为我们管理的信条。而最重要的是把管理的权力还给学校, 把教学的权力真正还给我们的教师, 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 享受到做教师的尊严。其次, 要积极帮助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 我们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没有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如果管理者只知道布置任务, 而不知道与教师一起完成任务, 那么, 任务就难以很完满地完成。毕竟教师, 特别是广大年轻教师, 缺乏足够的能力与水平, 需要有人帮一把。所以, 最受教师欢迎的、最让人舒心的管理是“服务”, 最好的“服务”就是与教师一起研究!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要学校领导与教师一起面对教育难题, 一起面对教育困境, 作为教师, 再苦再累再清贫, 也是快乐的, 也是幸福的!因为幸福其实很简单, 就是共同承担责任, 共同分享成功!由此, 我知道, 幸福,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不能割舍的信赖!
记者:很想了解一下你的业余爱好, 能谈谈吗?
薛法根: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活在语文中的, 所以, 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每天忙于各种事务, 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看书、思考, 于是, 我随身带本书或杂志, 有空随便翻翻。把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你会觉得时间总是有的, 你可以利用它做很多事情。而最舒适的是晚饭后, 沏一杯茶, 捧一本书, 静静地阅读。
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 篇3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却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雪儿是在我的腿跌伤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出来。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吗?
生:雪儿是在我一个人在家,十分孤独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生:雪儿是在我非常寂寞的情况下来到我的生活里的。
生:雪儿是在我向往到外面去却又不能去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真是无奈!
生:雪儿是在我单刀有点无聊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师:没事可做,无聊至极!
生:雪儿是在我忧愁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儿忧伤。
师: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而是通过哪些词、哪些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作者是通过“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师:一个“只剩下”,一个“多么向往”,用得多么贴切、传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表 1 达出来。
生:(读得都很有感情)
师: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请你往下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
生:(认真阅读课文)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生:我给雪儿洗澡、在它的伤口上敷药。
师:那是给雪儿疗伤。(板书:疗伤)
生:我是这样对待雪儿的: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
师:(高兴地)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这次的回答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用上了“疗伤”。
生:加了“在……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师:这样说,就更加具体、明白了。谁还能这样概括下面的内容?
生:在雪儿变得雪白雪白的时候,我给它取名字。(板书:取名)
生:在我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板书:期盼)
生:。(板书:欢呼)
生:在雪儿又飞回阳台,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把雪儿轻轻捧起。
师:干什么?
生:祝福雪儿重返蓝天。(板书:祝福)
生:在雪儿飞回蓝天的时候,我为雪儿感到高兴。
……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说明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谁能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我给雪儿疗伤、取名;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为雪儿欢呼;祝福雪儿重返蓝天。
师:很概括!但不美了。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取名;在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的时候,我为雪儿欢呼;在雪儿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祝福雪儿重返蓝天,为雪儿感到高兴。
师:这样概括!听起来又明白又舒服!
师: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我们读书,还要从那些含情脉脉的句子里读到作者的那颗跳动的心!比如这个句子:“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你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能体会到那颗心吗?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雪儿的爱心。把自己的家当作雪儿的家了。
生:我读出了作者有一颗同情心。
生:我感觉到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为一只鸽子疗伤,待它这么好。
师:你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他有一颗良心(众笑)。
师:对啊!我们从这句话中能读到那颗善良的心,简称良心(众又笑),那才算真正的阅读。
师:还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我们更要从“我”为雪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比如这样一件事:(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会一个人去看蓝天白云吗?会天天去看吗?而作者却和雪儿天天去看蓝天白云,他又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感受呢?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书品味)
生:我一个人看蓝天白云是很孤单的,而和雪儿一起看就不孤单了。
师:有伙伴了!
生:我的腿受了伤,雪儿的翅膀也受了伤,两个都只能去看蓝天白云了。
师:同病相怜啊!
生:我和雪儿一起去看白云,心情是很愉快的,不再是忧伤的。雪儿也是很愉快的。
生:我和雪儿都向往外面美好的春光。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你们再留意一下,作者不写去看蓝天、白云,而要写成“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面又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动的,看起来很美,很好看。
师:是变化的,飘动的!
生: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许多多的白云的样子,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你能注意省略号中蕴涵的内容,了不起!
生:看“飘飘悠悠的白云”,心情是很舒畅的、轻松的。
生:看这样的白云蓝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伤痛和忧愁。
生:这样“飘飘悠悠的白云”似乎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烦恼,心情也和白云一样“飘飘悠悠”了!
师: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心灵!是啊,正是作者和雪儿在一起时的心情是美丽的,那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才显得那么美丽、舒服!是心情改变了蓝天白云,而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雪儿!是雪儿的到来使我的心情变得开朗、美丽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的感受会和刚才不一样。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我们就这样去读课文,就能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就会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自己用心读读下面的几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很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流利但没有激情。)
师:听得出来,你很努力,读得很流畅。但对“蓝天信使”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想一想:雪儿是怎样一只信鸽?
生:(再读课文,语气加重,很有力量。)
师:(高兴地)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信鸽了吗?
生:勇敢、忠诚的信鸽。
师:对这样的信鸽,“我”内心的感情呢?
生:非常喜欢的。
生:还有敬意!
生:为雪儿感到骄傲、自豪!
生:对雪儿寄予了希望,希望它能为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
师:这样一体会,再读课文,感觉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得很有激情!)
生:(朗读其他自然段,略。)
师:老师想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你听得出我的心情吗?
生:十分快慰!
生:快乐的、欣慰的、高兴的。
师:与雪儿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快慰的;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孤单、寂寞了吗?
生:我是为雪儿的伤好了,能重返蓝天而感到高兴。
生:我是为能养好雪儿的伤而感到欣慰。
生:我和雪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心里十分高兴。
生:我以后还能常常回忆这段和雪儿生活的美好时光,心里就不空虚了。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
生:我的伤也会和雪儿的伤一样,会很快好起来的,所以我就感到很快慰。
……
师:读到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变得更加充实了。
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师:即使是天天看蓝天白云这样单调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了!
生:也使我更加珍惜每天的生活。
生:即使雪儿走了,我也会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的。
师:深刻!
生:变得更加快活、不单调了!
……
师: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生:不会!只有爱信鸽的人才会这样与雪儿一起生活。
生:有些人只会伤害信鸽,根本不会有那种美好的生活的。
生:善良的人才有美好的生活。
师: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祝愿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美好的回忆!
师: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是否又会勾起我对雪儿、对那段美好日子的回忆呢?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把想对学说的话写下来,容春风带给雪儿,好吗?
生:(自由写话)
师:谁来交流?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记得你刚刚来到我家时,你的翅膀受了伤,浑身黑糊糊的。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忧伤,看到了仇恨,看到了无奈。(师插话:你真会看,看到心底去了。三个看到了,充满深情、语句优美!)雪儿,当时我和你一样,也受了伤,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有了你的陪伴,我的生活似乎变得快活了,变得充实了,变得有滋有味了。(师插话:又是一个充满感情的排比!)即使是与你天天到阳台上看蓝天白云的日子,也显得那样舒服、开心。望着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与你常常会发呆。(师插话:发呆?建议改为“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者“露出甜蜜的微笑”)雪儿,现在你又在哪里为人们忠实地传递着信息?虽然看不见你,但是我会为你永远祝福的!、师:情真意切!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雪儿,是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在受伤的时候,整天感到孤单、寂寞,感到无聊、忧愁。你来到了我的身边,我立刻变得忙碌起来,为你洗澡、敷药,为你取名,陪你看蓝天白云。当你伤好之后,我为你欢呼,为你祝福。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的时候,谁都依依不舍。雪儿,谢谢你给了我美好的一段生活,谢谢你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回忆。
师:其实,雪儿也会从心底感谢你,感谢你对它的悉心照料、感谢你对它的关心爱护、感谢你给它六下的美好的生活回忆!
……
师:在与同学们相依相伴的两堂课里,你们也给了老师一段美好的生活,给老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谢谢同学们!
如何让“提问”成为学生发展的引擎
——《花瓣飘香》案例分析
苴镇德耀小学 张永红
教学片段:
师: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 生: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生: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下面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行吗?就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还可以进行讨论。师: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指名读)把描写小姑娘摘花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俯在、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
师: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表演一下?(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学生评价)
师:(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生:要小心,只摘一片,怕碰伤别的花瓣。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你为什么要“双手捧着”?(生答不出来)
师:什么东西会让你“捧”着跑呢? 生:很贵重的东西。
师:小女孩把花瓣看成是很贵重的东西了。小女孩把花瓣看得这么重要,说明了什么?
生:花瓣是送给妈妈的,说明她很爱妈妈。
生:一片小小的花瓣包含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份真情。师:从小女孩摘花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她爱花,更爱妈妈。
师: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放进课文,好好读一读。把小女孩摘花的情境再现在我们的面前。(指名读,齐读)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请你把3-5段连起来读读。生:舍不得摘整朵花。
师:从小女孩的“舍不得”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小女孩很爱花。
师:小女孩为什么“低着头不好意思”? 生:她知道花是人家的,摘花是不对的。
师:知道摘花瓣是不对的,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
生:“不知所措的”、“惶恐地望着我”。(分角色读好3-5段)师: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指名读6-9段。)生:送给生病的妈妈。生:为了让妈妈高兴。
师: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花瓣柔软舒服散发出淡淡清香,会有些什么感觉?(生想象说话)
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你们再来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
生:这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师: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 生: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师: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花瓣飘香——花瓣飘香——闻到了,淡淡的香味!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离开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无法进行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中介是问题。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解读文本内容,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 须掌握课堂提问这一技巧,努力让“提问”成为学生发展的引擎。上面《花瓣飘香》的教学片段,在课堂提问时具有鲜明的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培养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花瓣飘香》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美德,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现在你们再来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心,紧扣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的,给学生指明阅读思考的路径,提高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时机恰当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学生才能动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继而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若不然,效果必然不佳。如果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爆出一个冷炮:“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势必无动于衷,一时难以做出回答。在这个片段中教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女孩的孝心之后再提出这个问题,教者再稍作铺垫:“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学生此时就理解了“花瓣飘香“的含义。教者提问题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及时抓住学生“愤”“悱”之际,就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问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对答如流,这样的提问既无意义,又空耗时间;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只能望“问”兴叹。要掌握好提问的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三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不能提过难的问题。“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读读、圈圈、画画、想想,能获得正确的答案的。学生在学习时就兴趣盎然,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总结升华,体验情感时又提问:“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 香味吗?”这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由易到难,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与提升,懂得我们手中没有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也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四、张弛有度
本片段中教师提问的总量合适,需要问才问,能不问就不问。教师没有不停地问,满堂问,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教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去发现,再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的分配也比较合理,起始阶段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些什么?”中间阶段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行阅读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结尾时提问,总结升华,体验情感。提问使得整个课堂有张有弛,非常和谐,既紧张又轻松。
五、启迪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本教学片段中,教者运用问题“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些什么?”,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学生经过积极思维,提出了三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凸显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而后教者又启发学生:“那下面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行吗?就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还可以进行讨论。”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
六、层次有序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规律。在教学中,教者设计了—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小女孩的一片孝心后,再追问:“课题中„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提问既有严谨的衔接,又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篇4
师:哪些同学已经在课前读过这个故事了?
生:我读过两遍课文。
师:你真是一个自觉的孩子。
生:我读过五遍课文,并且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都查了字典。
师:你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最可贵的是养成了查阅字典的好习惯。
生:我读了四遍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连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已经思考过了,真了不起!边读边思考,这是终身有益的好习惯。
„„
师:(陆续出示四组词语)课文中的这些谁已经会读了?
生:(教师指名3位同学一组一组地朗读,都读对了)
师: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自学认读这些词语了,那就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指着第四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描写调达的。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
生:都讲这个人没有良心。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这里的“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很卑鄙的小人。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
生: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九色鹿,就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件衣服,国王就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就进宫告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没有听明白。调达怎么被九色鹿救起的事没有讲,后面的内容就不清楚了。
师:对呀!要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完整,才能把词语的意思讲清楚。想一想,调达在被九色鹿救起后的表现?看到皇榜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再来说一说,行吗?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
师:这就叫——(生齐答)见利忘义!老师指的是他的进步!(众笑)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讲”!你这么一讲,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谁还能这样讲述?
„„
师:刚才我们借助对词语的理解,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最 2 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千百年来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就是因为故事谴责了贪心与负义,颂扬了善良与正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讲这个民间故事。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读好这篇课文。假如由前后四个同学合作朗读这个故事,你们认为可以怎么分工朗读?
生:(小组讨论分工)
师:哪一组同学已经有分工了?
生:我们一组这样分工:一个人读九色鹿的话,一个人读调达的话,一个人读王妃的话,一个人读叙述的话。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工?
生:我们是按照人物的说话来分工的。
师:这叫分角色朗读!你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将人物说话时不同的神态、语气表现出来,要读得有声有色才好!
生:我们不这样分工,我们一个人读第1小节,一个人读2到5小节,一个人读6到7小节,一个人读8到9小节。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们把这个故事分成了四个部分,一个人讲一个部分。
师:故事精彩,是因为情节曲折。你们按照故事的情节讲述,一定会引人入胜的。很好!
生:我们小组齐读叙述的话,然后一个人读调达的话,一个人读九色鹿的话。
师:给个理由?
生:因为故事里面主要就是调达与九色鹿,其他的内容就可以齐读了。
师:你们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突出他们的语言。有道理!
„„
师:现在,每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你们的分工合作朗读课文,要争取读得有声有色!
生:(分工朗读故事)
师:哪组同学愿意向全班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风采?
生:(分角色朗读小组)
师:既然是角色朗读,就要注意角色的特点,读出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在学生读到“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时插话)这里怎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呢?建议你再想象一下当时落水人身处的险境,再读!
生:(读得急促而又紧张)
师:有进步!还要注意,这里是在波涛中拼命“呼喊”,不是站在岸上喊!再读!
生:(读出了那种紧张感、危机感)
师:这就叫有声有色!注意“提示语”就能读好话语。(在学生读到调达感激的话语时插话)注意提示语“感激”,你得将自己当作被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那个人,这样就能从内心发出那种真诚的声音。再读!
生:(依然没有读出感激的语气)
师:(范读)
生:老师,我觉得故事中的调达不会这样说话的。因为调达这个人本来就很坏,就算别人救了他,也不会真心感激别人,有点虚情假意。
师:(赞赏的)你有自己的思考,了不起!可以这样理解。但要读出那种虚情假意可不容易哦。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得很有味道,掌声)
师:看来,你比老师要会看人,能从这里就看到了调达的心里!你有一双慧眼!继续往下读!(早学生读完九色鹿的话语后插话)这里没有提示语,该怎样读呢?老师请你仔细体会一下九色鹿话语中的意思,再感受一下九色鹿的心灵,你才能读得传神。
生:(读得很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九色鹿很善良,不要调达报恩;而且很关心他,让他早点回家。
师:体会到了九色鹿的善良,才能读得平静而友善,一起读。
生:(齐读)
师:(在学生读至第8小节乌鸦高声叫喊时插话)乌鸦是九色鹿的好朋友,看到国王的军队来捕捉九色鹿,心情如何?体会一下,再读!生:(读得很响亮)
师:对啊!这样高声叫喊九色鹿才会醒啊!注意,“九色鹿,九色鹿,”中间用的是逗号,声音应该是短促的,还是延长的?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应该是延长的。(读句子)这样读才可以惊醒九色鹿。
生:我也觉得而应该是延长的,而且声音要很响亮,因为乌鸦是在树上,而九色鹿睡在草地上,离得很远,一定要大声喊叫才行。(示范读,很入情。掌声。)
师:看,如果我们能结合当时的情境,体会一下,就能读得传神了。(学生读到九色鹿气愤的指责时插话)你读出了三分气愤,注意“正是这个人”、“谁知道他竟然忘恩负义!”这两个句子,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达那种气愤的语气?
生:(再朗读,突出了这两个句子,语气有了变化。)
师:这次,你读出了九分愤怒。但对国王的语气和对调达的语气都是那样气愤吗?有变化才有精彩!再读!
生:(读得很出色)
师:你读出了十分愤怒!了不起!不过,不要满足。气愤不但通过语言表达,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出来。想一想,九色鹿什么时候该用手指着调达的鼻子斥责?谁愿意来读?
生:(读到“正是这个人”时,自然用手指着人。“竟然见利忘义”时再次指着人。感情表达得很充分。)
师:(高兴地)你读出了“万分愤怒”!一起读,要读出“万众一起愤怒”!
生:(齐读,很有气势)
生:(按照其他分工朗读方法进行朗读交流,教师进行评点。略)
师: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可是国王说的话却没有直接写出来,只是概述了他讲话的内容。如果你是国王,面对九色鹿、调达以及他的军队,会说些什么呢?读一读课文最后有小节。
生:(读后)国王先是表示自己很惭愧,然后是斥责调达,并惩罚他。最后是下令保护九色鹿。
师:对!国王的话主要是包括“斥责、惩罚、保护”三个内容。现在,发挥你的想象,将国王的原话写出来,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在这段话中,要用上“竟然”这个词语。
生:(独立想象写话)
师:谁愿意来交流?
生:国王非常气愤,说:“调达,你这个见利忘义的家伙!当初九色鹿救了你的命,你现在怎么忘恩负义呢?为了金钱,你的良心竟然让狗给吃了!我们的国家怎么会出你这样的败类?来人啊,将这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家伙拖出去,重打50 大板,永远驱逐出我们国家!传令下去,今后谁再伤害九色鹿,格杀勿论!”
师:斥责得很有力度!惩罚、保护得也很有法度!你是一个好国王!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恨不得寻条地缝钻进去。(师插话:这就叫惭愧!写得形象了!)他一转身,指着调达的脑袋痛骂:“你这个狼心狗肺的家伙!竟然将九色鹿对你的救命之恩当作了驴肝肺,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我为我们国家出了你这样的小人感到羞耻!我真是瞎了眼,相信你这种小人的话,差点滥杀无辜!幸好有九色鹿揭穿你的丑恶嘴脸,让我看清了你的真面目。(掌声)来人呐,将这灵魂肮脏的小人推出去斩首示众!”(众笑)
师:(插花)你这个国王用刑严厉!(众笑)
生:(接着读)“我宣布,今后九色鹿可以在我们国家自由地生活,谁也不能伤害他。否则,就是调达的下场!”
师:(接话)斩首!(众大笑)
生:国王指着调达斥责道:“调达,你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竟然出卖你的救命恩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忘恩负义?什么叫恩将仇报?你就是这样的小人!卑鄙无耻!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发配边疆终身服役,用你的余生赎罪吧!(众大笑。师插话:这国王原来信佛教!众又大笑。)公公,(师:什么?)公公是国王身边的太监。(众大笑不止。师插话:哦!这里还有公公。)公公,昭告天下,九色鹿是神鹿,从今往后就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特级珍稀保护动物,(众又大笑)任何人都不得伤害!
师:你这个国王可真幽默!
„„
师:现在请你们四个人合作,按照故事的情节变化来讲故事。可以进行想象与改编,但要讲得有声有色。
生:(一组学生分工示范讲故事,略)
师:(一组学生分工合作讲完故事后,作听故事的孩子状,对四位学生)爷爷(众笑),你说灵魂肮脏的小人是不是在说我呀?你不是经常说我是小人吗?(众大笑)
生:这里的小人是灵魂很卑鄙的。生:灵魂很丑陋的人,是坏人。而你是年纪小的小孩子,不是故事里的小人。
师:哦,这样我就放心了。爷爷,我还有个问题,那个叫调达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小人的?
生:他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做了坏事。
生:他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背信弃义,实在是人人痛恨的。
生:他经不起金钱的引诱,就丢掉了人的良心。没有了良心,就变成了小人。(掌声)
师:看来,在金钱好处面前,最能检验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啊!爷爷,我要做君子!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5
地点:吴淞舜湖学校
执教:薛法根
词语板块学生齐读课题后,薛老师问大家预习过没有,学生很踊跃地纷纷举手,说预习过。薛老师对此表示肯定――“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生受益。”
接着薛老师就对预习进行检查,方式是请三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词语。不过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机关”,老师在说的时候只是说请三个同学上来,但没有明确上讲台做什么,学生迷惑的时候,老师再次邀请三个同学上来,有些孩子举手了,然后老师解释说,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下举手愿意上来是一种勇气。最后是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站在了讲台上,黑板上已经被薛老师事先标出了三组,他们的任务是将老师分组听写的词语默写在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则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不过老师又提醒大家,如果实在有不会写的词语,可以把课本打开看看,但尽量少看。
薛老师要求大家听写的时候一组一组竖写,并且在听写的时候老师每组只念一遍,因此一定要听仔细。于是就有同学赶紧把听到的每组四个词里开头的第一个字先写下来,有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下面为薛老师念的这三组词:
蜜蜂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谷穗
铲地
(蚂蚁)
(韭菜)
浇菜
括号里的词是老师让学生听写完后照样子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词。
最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个词:草帽,让孩子们看看它属于哪一类,应该写在哪组词的下面。
台上和台下的孩子都写完了,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检查校对。
中间的男孩子把“倭瓜”的“倭”写成“偻”了,老师只让他对照书改过来,又介绍了“倭瓜”就是“南瓜”。但没有进行字形的具体指导。另外一个女生把“拔草”写成了“割草”。老师也进行了更正。在进行“草帽”的校对的时候老师以象形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有9个同学把这个字写对了。老师又指导学生,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画下来,看一看怎么写,再读一读,然后记住它。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归一归类,这样可以记得更清楚,更明白。
在校对的时候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三组词分别是按“昆虫、庄稼、农活”分类的。
至此,时间过去了14分钟。
朗读指导预习检查完毕,薛老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他提出的问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黑板上刚才学生默写的词语开始发挥作用了,以归类的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薛氏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又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请你读一读课文中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
学生找到后大声地开始读书。老师提醒大家各自读各自的。学生自读完后老师又用了12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读书情况的反馈。主要方式有:
1 请一个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要用心地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地感受,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个园子的特点?可以把自己感受到概括出来的这个词写在这段课文的边上。
这个男生读的是课文第3自然段,读得很流畅。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 请同学推荐另一个同学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推荐平时朗读出色的同学,一是推荐比较胆小,发言很少的同学来读。在这堂课上,薛老师这两个都用了。
刚才读的这个男生推荐了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把第3自然段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投入,声情并茂。薛老师又访问她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得出两点经验:第一要把感情融进去;第二点很重要,要仿佛看到这个园子,要想象。
3 老师指导后的再次朗读练习。
在这个女孩子介绍了她的经验后,老师请全体同学也这样投入地、想象地再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摇头晃脑,读得颇为用心。
4 表情朗读。
老师又请了一个女同学来读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另一个自然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个女同学读得更加好了,绘声绘色,富有表情。老师马上要求大家也这样练习读出表情变化,因为一个同学如果能把表情读出来,说明真的是读懂了。
全班同学又各自练习表情朗读本段。
5 推荐同学读。
这次薛老师请这个读得很出色的女孩子也来推荐一个同学读,不过要求这次被推荐的同学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胆子比较小,读得比较少的,今天就请他锻炼一下。
女孩子环视了一下四周,吐出一个名字,这是一个男孩子,他腼腆地站起来,老师走到他身边,亲切地说:“她说你的胆子比较小,一站起来脸就红。”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薛老师又亲切地问他:“你的声音小吗?”
男孩子点点头,嗯了一声。
薛老师又问:“真的小吗?”
男孩说:“有点。”
薛老师说:“但是我相信你今天能够经受住锻炼,好吗?”他请男孩子把课文拿起来,并提醒他注意两点,一是速度慢一点,二是声音响一点。
男孩子开始读了,被话筒扩大的声音听起来很清楚,他读得也很流利,读的中间薛老师纠正了几个字的读音,并且称赞他读得很好。
男孩读完后,薛老师又面向其他同学问道:“你们觉得他这次读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我觉得他比平时读得声音更响亮些了。”
又一个男孩子说:“他比平时读得更流利了。”
老师肯定这是这个孩子这次读的两个优点,又问大家还有吗?
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他比平时读的错误少了。”
老师总结说:“他这次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我们给他掌声。”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薛老师很欣慰的样子,又说:“每一个同学只要在课堂上勇于举手,积极锻炼,就能读得更好,相信吗?”
“--相信。”全班异口同声。
于是薛老师再次请全班同学认真、细致地把描写园子景物的这一段再读一遍。
至此,关于这两个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结束。
体会写法,品味自由参照黑板上的词串,老师再次提出朗读前的问题:“在‘我’的童年时候,‘我’的眼里看到的这些昆虫,看到的这些庄稼,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一下吗?”
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拿起笔来,写在该段旁边的空白上。
在低头观察学生写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又提示到:“你认为是恰当的,也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
学生都写得差不多了,很多孩子纷纷举手,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了。方式是让概括得比较准确的孩子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就写在昆虫词串和庄稼词串的旁边,一个个也竖着排列起来。
同学们概括出的体现这个园子的特点的词有:
生机勃勃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充满生机 丰富多彩 美丽动人 鸟栖虫居
鸟语花香 生机盎然 充满温馨
对这些学生概括出的词语老师随机进行了评价,重点表扬了“无拘无束”和课文中的“自由自在”是一个意思,“生机盎然”这个词有新意,“丰富多彩”注意“彩”字的写法。
随后,围绕这些词语老师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首先让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在齐读每一个词后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又简单介绍了一下,如: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
生:生机勃勃的园子
师:哎呀,一切都活了,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师:我们还读到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的园子。(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把“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读出来。)
师:我们还感受到这是一个
生:充满温馨的园子。
生:生机盎然的园子。
这样读完后,老师总结到,同学们读得都很用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都很好。
老师接着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我们再来轻声地读一读这两段,体会一下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美丽动人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了温馨,是从哪些词、哪些句具体体现出来的?特别要注意哪些句子很特别?”
薛老师的课堂给学生读、思的时间总是很充分,而且要求学生动笔去写、勾、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展开全班同学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老师先请同学把找出的句子读出来。
一个女同学首先读了这几句:“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接着她解释说,“我觉得这几句话把园子里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作者都是用的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充满生机的。”
老师点拨道:“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力,才这么生机盎然。”老师又请这个女同学读这几句话。
女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活了吗?
众生低应:活了。
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师:鸟活了吗?
众生应。
女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活了吗?
众生应。
师:三个句子结构相同,这叫什么?
生:排比句。
师:作者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一个排比,说明一切都活了。就像人一样都活了。是不是啊?
生齐读这个排比句。
老师总结像这样用一个排比句来写出“一切都活了”的就是作者很特别的写法,其他特别的句子还有没有呢?
又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她这样解释,“这几句话结构是相同的,写出了园子无拘无束。”
薛老师追问:“怎么个相同法?”
女生说:“它们都是写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薛老师又具体解释道:“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就――(学生:唱歌),想玩耍就――(学生:玩耍),想打瞌睡就――(学生:就打瞌睡),想走出去就走出去,想不听就不听。自由吗?”
很明显,这段关于自由状态的类比是薛老师的即兴之作,但是和学生已有的道德纪律形成强烈的冲突,因此当学生听到问“自由吗”时表现都是一愣,脸上的表情却都是在想:“在课堂上能这样吗?”
薛老师又补充说:“如果你在课堂上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学生:自由自在)。你看,倭瓜啊,黄瓜啊。玉米啊,就是这样,能做到这样,所以它们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老师表扬这个女生发现的好,请全体同学又把这几句话读了读。读后又顺带说了一下“谎花”的意思。同学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看来都知道了,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谎花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花。” 老师又重复到:“一般花开了都是要结果的,可是这种花是骗你的,它结不结呢?它不结。它愿意结就结,不愿意结就不结,你看,是不是很自由?”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异同来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玉米的自由的。
他(玉米)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他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
哪个更好?
一个女生说:“还是课文中的句子好一些,因为如果写‘它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好像没有这个更自由。”
老师肯定这个女孩子的发言说:“对呀,‘它长上天也没有人管’,没人管是最自由的,你们愿意有人管吗?”
学生都说“有”,老师显得很得意:“到处都‘有人管’对吗?如果没有人管呢?”
――那就自由了。
又一个孩子起来交流:“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他的理由是,这句话体现出园子很温馨。因为各种各样的昆虫都在一块。
薛老师启发:作者写这些昆虫漂亮,他怎么写这些昆虫漂亮的?
男孩子回答:作者是从颜色和行为上写出来的。
薛老师纠正说,不是行为,是姿态。你把写蜜蜂的句子再读读看,你感觉到这个蜜蜂怎么样?
男孩子又读了一遍说:“作者把蜂子落在花上的姿态写得很棒,给人感觉就像是一个小毛球。我觉得蜜蜂很可爱。”
老师总结:蜜蜂啊、蝴蝶啊、蚂蚱啊、蜻蜓啊这些小昆虫在作者眼里都显得那么可爱,在我童年的生活里,显得那么――(学生:温馨)。那么――(学生:美丽动人)那么――(学生:生机盎然)。作者这样写才真正让你感受到了园子里是充满了乐趣的。”
呵呵,黑板上的词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又一个女生起来交流:“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说到理由,她认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家园子的丰富多彩。
老师启发问道:“这一句说‘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不太好看’你写它做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有的说是为了同后面的大红蝴蝶做比较,有的说是为了衬托大红蝴蝶更美丽,也有的说这是为了说明园子里昆虫很多,样样都有。这个说法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对于这两段,老师总结到:“读了这两段,大家喜欢这园子吗?作者也很喜欢,她的喜欢就蕴藏在这两段的字里行间,我们读书要读出一种感情,这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用时50分钟。
第二节课开始了。
薛老师先带领同学把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顾了一下:“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我和祖父的这个园子是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温馨的。课文说: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做什么呢?”
听写的第三组“农活”的词串又发挥了作用。
薛老师说:“课文是这么写的,有没有发现?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
学生:“就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下种――
生:我就下种。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师:祖父浇菜――
生:我就浇菜。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师:祖父累了坐一会儿――
生:我也坐一会儿。
师:祖父抽袋烟――
学生习惯地跟着溜,我也――还未说完发现不对,就一下子都笑了。
师:祖父到哪――
生:我就到哪。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一串应对后,老师抛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书上这样写,让人有什么感觉啊?
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她很天真。”
又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充满了童趣。”
其他学生有的说觉得小孩很淘气,有的说可以看出祖父和我很好,有的说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祖父非常喜欢,和祖父的关系非常融洽。
薛老师又引导到:“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吗?”
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要发言。老师让大家不要急,再仔细读读课文,“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她用了非常重要的词语,来说明我的“做”和祖父的“做”是不一样的,要用心体会。
学生又开始出声自由朗读,朗读后在课文上圈画词语。
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交流“下种”部分。他请了一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读这段话。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读完后这个学生总结道:“‘我’是在‘瞎闹’。”薛老师再请这个孩子把这段话重读一遍,找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我”做活和祖父做活不一样的词――“哪里”。
薛老师把“哪里„„”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和同学们又继续交流,这次,一个女孩子读的是这一段话: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这个女孩子读得非常好,从这段话中她找到的词是“乱勾一阵”,说明她不是像祖父一样在做活,而是在“瞎闹”。薛老师又让他们发现了这里也有一个词――“哪里”。薛老师把“其实哪里„„”也板书在黑板上。
又一个女孩子读了这一段话: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她是从“往天空里一扬”和“乱闹一阵”看出“我”不是在浇菜,而是在玩闹。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过”一词并板书在黑板上,和“哪里„„”“其实哪里„„”一起也排成了一个竖列。
薛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在祖父干农活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闹”。把这个字也板书在黑板上,在“哪里„„”的上面。
“祖父在身边,她跟祖父闹,那么,祖父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干什么呢?”薛老师问。
――玩。
老师再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哪一段写她自个儿玩的,并且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老师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在园子里闹够了就玩,玩腻了就闹呢?让学生读了我和祖父的对话后再来回答。
教室里又响起书声琅琅。
读完后薛老师问大家:“读完我和祖父的对话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一个女孩子说:“我做错事后祖父非但不骂我,还耐心地给我讲解。”
老师补充了一句:“即使我不耐心地听,祖父也怎么样?”
“也不怪我。”女孩子回答。
“如果换了你可能吗?”老师问全班。
“不可能。”孩子们都这么说。
“所以,作者在园子里,这么玩,这么闹,都是因为有她的祖父。”薛老师又问,“那么,你从作者在园子里的玩闹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用“有趣”“快乐”“无忧无虑”“开心”“自由”“幸福”来形容,老师也请这些同学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后再梳理:“我们从这段课文知道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自由的„„”
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薛老师让大家也读读。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的生活你们向往吗?”
“向往。”学生答应着。
“作者说:‘我的童年多么快乐、幸福、自由啊。’其实,作者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写她童年的一种生活,一种快乐、自由而幸福的生活。那我们还要想一想,为什么她还要写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呢?”
一直欢乐的课堂静下来了,同学们都在思考,一会儿,一些小手举了起来。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她的童年是在这园子里度过的,所以她要介绍这个园子是怎样的。”
“园子是她童年生活的环境。”老师补充道。
“她酷爱这个园子,她才能在这个园子里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个读书非常出色的女生这样说。
“她要是没有这样的一个园子的话,她就不可能这样闹,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快乐的童年。”
“因为有这么多东西陪伴着,所以她才这么快乐。”
“如果没有这个生机勃勃的园子就不会有她幸福的生活。”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老师一一点头,但是又指着板书引导到:“大家再看看园子的特点和我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一个女孩子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园子,所以作者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个女生还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另一个女孩说:“她先写园子这么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这样更能衬托小作者自己本身的自由、快乐。”
薛老师很肯定了她的回答,接着向大家说:“她要是说:‘我的童年真快乐,真自由,真幸福。’她不能一天到晚光站在那里说,是不是?她把这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不但体现在‘我’的这些‘玩’和‘闹’当中,她还借用了园子里的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老师把“借物抒情”四个字也板书在了黑板上。
“特别是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只不过她没有直接写,而是借着这些倭瓜、黄瓜、玉米、蜜蜂、蜻蜓、蝴蝶来表达‘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像它们一样自由、无忧无虑,快乐幸福。这种写法比较含蓄。懂了吗?”
孩子们都说懂了,薛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尝试着做一做。
薛老师说:“作者说,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你看,想栽花就栽花,想下种就下种,想铲地就铲地„„现在我请你借课文写黄瓜、倭瓜的写法,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请你再看看课文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然后想想用哪个句子来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打开练习本开始练笔。12分钟后,老师请几个同学念自己的作品,并且点评。
作业一:
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没人骂,秋天到水里游泳、捉鱼也没人管,栽花时把花拔掉也没事,下种时把种子踢飞也没事,铲地时把韭菜铲掉,留下狗尾草也没事。浇菜时把水浪费也没事,拔草时把可以吃的农作物连根拔了也没事,想睡觉时倒在地上也没人说。
作业二:
我的童年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捅蜂窝就捅蜂窝,被蜇个大包也没人管。
作业三:
我的童年是幽默的。我和祖父一起浇花,下种。可以说祖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甚至有时候祖父抽烟,我也拿一根黄瓜当烟抽。有的时候我们讲笑话,甚至把他笑得把饭都喷出来了。
作业四: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园子里,花儿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南瓜想长多少果实就长多少果实,哪怕只长一个,也没人去管。而我呢,想吃南瓜,就跟祖父去要两颗种子,想去浇菜,就跟祖父拿上水瓢,就算我把水泼在了孵蛋的鸽子身上,把它吓跑了,祖父也不骂我,只是再把鸽子找回来。祖父去卖鸡蛋,我也去,祖父让我用小旗赶苍蝇,我也不决绝,拿着小旗一阵乱挥,打破了蛋,祖父也不会怪我,只是静静地把鸡蛋拿走,然后悄悄地从我手中夺下小旗,自己一个人卖鸡蛋去了。
作业五: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就插在头上,我想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做谷穗留着,把谷穗当草拔了也没事,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我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追蝴蝶,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对于这个女生的结尾句大家报以掌声。
老师让大家课后把自己写的再改一改,读一读。
这时候,老师让大家再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把这句话写在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用意呢?”
一个男生说:“因为老人一般都比较唠叨,但是作者的祖父不是这样的。”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这句话写她的祖父,就为后面的打下了根基,显得她的祖父很慈祥,很爱她。”
老师追问她句子中并没有疼爱这个词,她是怎么感受到的? 女孩子这样回答:“作者出声的时候她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很老了,但是对她还是很慈爱的。”
老师提示她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女孩子读了,但还是比较茫然,其他同学也一样。
老师把这句话反复诵了几遍,“呼兰河这小城里„„大不大?”他用手臂比划着,一字一句地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孩子们还是不明白。
老师又进一步提示:“她的亲戚住不住啊,父母住不住啊,她不说祖父住在呼兰河小城里,而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终于,有个孩子说:“说明作者非常爱她的祖父,她的眼里只有他。”
薛老师补充了作家萧红的一些童年生活背景:作者小时候因为是个女孩,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和继母因为嫌她是个女的,重男轻女,从来不带她玩,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和她在一起,所以长大了,回忆她的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只想到她的祖父。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祖父和一个园子,才有这样的童年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像作者一样,在长大的时候能够回忆童年的自由、幸福和快乐。
【薛法根博客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薛法根 桂花雨 实录09-24
多次法根管治疗09-07
薛百中学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06-26
寄薛先辈,寄薛先辈韦庄,寄薛先辈的意思,寄薛先辈赏析07-22
送薛秀才,送薛秀才皇甫冉,送薛秀才的意思,送薛秀才赏析05-26
胸前永远飘动的红领巾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博客05-30
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江州留别薛六05-14
薛宝钗结局07-04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11-14
教育博客与教师发展论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