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2024-09-21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精选8篇)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1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随之突出,在其中比较明显现实的矛盾就是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农村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子女不在身边独居老人的养老和农村经济压力大,也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农村经济和社会体制密切相关。根据我国国情和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因为工作亦或是因为是独生子女,造就了老人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很多老人还要照看自己在外务工的子女的孩子;还有就是有一部分老人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子女经济方面赡养少或是不孝顺;当然农村老人的赡养体制还不够健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

关键词:农村;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

认识当前局势的严峻性,重视老年人口这个弱势群体。贯彻落实好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切实做好社会一体化保障和经济的同步发展,维护好老年人的权益。

二、农村老人面临的主要的赡养问题

(一)农村老人的子女赡养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对于他们来说,大城市相对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与此同时,留在家中的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变得尖锐。老人因为年纪偏大处于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孤单,滞留在家中无人照顾,尤以孤寡老人的处境更为艰难。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外地务工的子女一般很难取得当地的户口所以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为一个难题,所以家中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2、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类似的新闻,比如某人不承担养育父母的`责任或是和父母断绝关系的,更有甚者竟然有殴打父母的事情发生。这不是个别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现象让我们嗤之以鼻并深恶痛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爱护老人,为人子女要坚守孝道。孝道,已不是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华传统美德,而是我们需要实践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础。对于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谴责以保持社会的正能量。

(二)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

就现状来说,长江以南的农村经济比较优越,北方这边的农村一般经济都不太优越,当然与历史、自然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农村老人没有足够的劳动能力,如子女的家庭也不理想,收到的援助较少,若为孤寡老人,其赡养问题实在堪忧。

(三)养老体系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们的养老制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事情,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像很多穷苦老人住不起养老院、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老人解决不了昂贵的医药费,这些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国家每年都在很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相继出台很多的扶持政策,像我们农村的“三帮一扶”、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低保家庭补助政策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解决赡养问题的举措

(一)协调好家庭问题

赡养问题的核心是家庭,赡养老人的关键还是子女,面临众多的家庭问题,只有让子女牢固的树立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和意识,才能维系落实好这个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是我们所尊崇的一辈,当今社会家庭之间有着太多的矛盾和冲突,也有不能两全的事情,但尽管如此,我们都应当建立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也越来越严重,而现有的基础和设施已不能承载这么多的老年人,比如我们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增建老年人活动中心这样的场所。医疗保障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可以放宽政策、加大优惠力度、增加补贴这样的策略。

(三)加强法律制度的执行

法律作为维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强有力的因素,对执法守法的履行有着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方面,对于那些家庭中出现的漠视孤寡老人的现象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严厉谴责并要求他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让他们钻法律的空子,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法律基础,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加强完善的法律体系,如房屋产权的归属问题、财产的继承问题等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在维护健全的基础上督促它的落实。像最近新闻上刚出的老人的财产可继承不属于充公原则就是很好的保障了这一点,是对老人和家庭的合法权益的维护。

四、从调查身边赡养问题折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走访了我们周边的农村和社区,我们调查的对象针对老爷爷和老奶奶。20个人其中有16个人子女不在身边,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子女在外面打拼事业或是寻求更好的机会或是由于上学留在了外地。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无奈溢于言表,在我们打拼的时候却忽略了在家中等你的老人。有一半认为现在的设施建设不错,很多适合于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但是有4、5个老人认为当今的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在我们社会改革稳步前进的同时,相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艰巨的使命。

五、结论

对于现存的这个现状发人深思,我们必须要严阵以待,缓和老龄化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冲突,坚守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老人赡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贯穿家庭、社会和个人之间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热点,是我们需要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力量尽到责任,更应整治社会的不良风气,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相应的养老制度,切实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争取做到让老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2

一、现行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赡养指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 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 给予物质上儿女的合理要求。

㈠居家养老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家庭成员或者亲属, 譬如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忠实地履行了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职责。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 可以使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都获得可靠地供给。居家养老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㈡社会养老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补充模式 社会养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依据相关法规给予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一定的物质帮助, 以保障其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制度。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实施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五保户供养等。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救助。

二、民张村老人赡养问题的现状

本次调查, 主要以走访及调查问卷形式进行。首先进行调查问卷, 对当地年轻人进行调查, 在了解了一些相关问题后, 走访了一部分老年人, 入户调查, 和老年人面对面进行了交流。这次走访调查让作者真实了解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子女对其照顾情况。本次在平凉市民张村6个社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问卷150份, 有效率83%, 数据真实可靠, 能够用于研究。问卷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㈠生活条件差 子女确实无能力尽赡养义务, 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保障。从走访和问卷来看, 民张村每年都会有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村中留守老人较多。子女外出务工经济收入高且比较孝顺的会定期给老人寄生活费用, 老人生活有保障。反之老年人生活条件相当差;如果老人具有劳动能力, 还可以通过自己劳动挣取一定的生活费用。由此可见, 老年人收入来源相当单一。部分老人认为子女外出打工不容易, 便尽量不向子女要生活费用, 生活苦一点自己也心甘。

㈡精神赡养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 老人表示, 为抚养子女成才成家, 倾其全力, 有的甚至背上巨额欠款, 但当老人年事已高, 不能为家庭出力, 病痛加剧时, 子女反倒觉得父母成了累赘。调查中有15.58%的老年人觉得子女对自己不理不睬, 老人生活要求低, 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赡养, 相当一部分老人只要求有基本生活保障, 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 而不太注重营养保健、参加娱乐活动等。

㈢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年轻人不孝敬老人。在调查中可以看出,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 对维护自己权益方面的法律和知识了解甚少。当老年人与子女发生矛盾时, 老人只能默默忍受。

㈣家务繁重 调查结果显示, 民张村老年人年龄在65岁以上的, 主要工作是照顾小孩和做家务;年龄在65岁以下的不仅要做家务, 还经常下地劳作, 有的还在工地打工。这种情况在民张村普遍存在。

三、分析民张村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㈠经济发展落后 民张村农民务农收入低, 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加之种植成本不断上升, 农产品价格不稳, 农民增收不明显, 因此大量人外出打工, 这就引起了该村低收入家庭的老人赡养难, 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㈡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差 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家里没有儿子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生儿子, 孩子长大, 父母用尽全力帮其成家立业, 甚至不惜背负巨额欠款。在老人看来, 自己老了有儿子照顾, 赡养根本不存在问题。可恰恰相反, 在民张村很多子女结婚后开始顾及自己小家, 老人没有积蓄, 老人生活就很贫困。因此, 晚年没有足够稳定的养老金是农村老年人赡养难的根本原因。

㈢监督干预体制弱化 传统的孝道几经冲击已被歪曲。早在远古时期, “尊高年”“亲祖之恩”的思想就已产生, 到了春秋时期, 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孝道”。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吾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 尊老养老世世代代相传, 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民张村部分赡养人文化素质低, 道德水平差, 把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甚至拒绝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同时以前该村哪家不孝敬老人, 嫌弃或虐待老人, 都会引起社会公愤与责备, 使不孝之人不敢为所欲为。而现在“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使舆论弱化, 谁也不愿为别人的家事得罪人。另外, 《宪法》和《婚姻法》虽然都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但对不尽赡养义务者惩罚不力, 以致使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人以为养不养老, 养好养怀是家庭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㈣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该村养老保险还没有全覆盖。民张村村民受当时教育环境的限制, 文化程度较低, 有些没有参保意识, 感觉养老保险是在骗老百姓的钱。另一方面, 该村农民主要靠种地来挣生活费, 收入很低, 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 不愿参保。在农村, 有的人住的是窑洞, 生活还很贫困, 参保难度大。

四、民张村老年人赡养问题造成的影响

㈠对民张村老人的影响 对民张村老年人来说, 一方面生活环境更加恶劣, 另一方面造成家庭亲情关系淡化, 父子反目成仇, 这一点在多子女家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子女几人都相互推卸责任不愿赡养老人, 这给老年人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老人提起子女, 终日以泪洗面。

㈡对民张村各家庭的影响 对家庭而言, 由于经济原因, 赡养老人使贫困家庭生活更加困难, 同时影响夫妻关系。在民张村有些年轻人懂得法律与“孝道”, 他们也愿意赡养老人, 无奈家庭生活靠种地维持, 生活仅能维持在基本解决温饱的水平上, 更有甚者连温饱都是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年轻的妻子, 她们不愿赡养老人, 甚至虐待公婆, 儿子看不惯, 就会造成夫妻关系矛盾, 妻子便以离婚相威胁, 无奈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使父母饱受委屈。

㈢对社会的影响 对社会而言, 赡养老人一方面给国家财政造成压力, 另一方面造成农村多子女家庭赡养纠纷案比重提高。国家为解决养老问题, 近几年推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是对现阶段农村养老的补充和完善,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赡养负担, 但却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从有关纠纷案件资料显示, 民张村因赡养问题造成的纠纷案占全部纠纷案的80%以上。这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改革、发展、稳定也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五、解决民张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几点思考

㈠大力发展经济 这是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根本途径。民张村农民务农收入低, 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这就引起了部分老人赡养难问题, 所以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经济的问题。国家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后,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生活不断富裕, 使农村赡养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从对民张村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 对老人照顾越好, 参加养老保险也更加积极。因此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民增产增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㈡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 对新一代的农村广大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使他们从小在心灵深处就养成高尚的品格,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关键。当传统养老观念逐步不适应时代发展时, 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建议改变以下几点:一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 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二改变只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三改变分户不养老的观念。民张村很多家庭分户后, 老人和谁在一起生活就由谁照顾, 而其他子女对老人不闻不问, 变的跟陌生人一样。同时部分农村养老制度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应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法制教育, 加大对老年人的维权保护力度。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养老;精神赡养

人口进入老年化结构已经是我国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一个社会现实。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凸显了我国人民生命质量的提高,另一方,人口老龄化也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新的危机和挑战。如何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下,稳妥的安置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成为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自古以来,我国的养老都是依托家庭养老为核心展开。虽然,近年来社会养老制度也日益完善,然而家庭养老依然是老人赡养的主流趋势。由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多数老人均可以依靠养老保险金生活,但是经济上的供养,并不能填补老人在精神赡养上的需求。目前,城镇中“空巢老人”现象的大量涌现,正是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权益的忽视和侵害。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现行的赡養法律制度已经难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补充,完善赡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对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视,并积极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改善和优化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精神赡养的定义

精神赡养从其本质和根源上来讲,指的是老人期望子女通过言行上的具体行动表达对父母亲人的关怀与精神抚慰,从而满足老人对于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它的出发点应以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为核心和关键,为老人营造愉悦幸福的晚年。换言之,精神赡养是老人精神需求被不断满足的过程。

对于精神赡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于个体的不同老人精神需求也各不相同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换言之,精神赡养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没有可以照搬的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因而,精神赡养无法形成统一的权衡标准,这也构成了精神赡养在学术研究上的瓶颈,以及反对精神赡养立法的重要原因。在精神赡养范畴的分界问题上,可以将其作为经济和物质赡养之外老人养老的补充与深化。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精神赡养范畴的界定需以赡养的实质内涵为基础,与我国现阶段养老政策以及精神赡养的目标即老人心理和感情需求相结合来进行探究。

首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可知赡养关系产生于具有特定亲属身份的人之间,如父母子女、祖(外)父母于孙(外孙)子女之间,即具有特定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倘若二者之间不具备特定亲属关系,那么二者的赡养关系也不存在。通常这种特定亲属关系,均存在于家庭之中,以特定的血缘或婚姻关系为产生基础。因此精神赡养的范畴也必须限于家庭之中。其次,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是养老的两种不同模式,即便未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养老将会取代家庭养老,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因此,现阶段老人精神赡养的范围不应该包括社会层面,仍以家庭为中心。

二、精神赡养的分类

精神赡养的内容不同,造就了物化的精神赡养和情感上的精神赡养。而赡养义务的履行者采取的不同的精神赡养方式构成了形式的精神赡养和不作为的精神赡养。不管是物化、情感上、形式的以及不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和抚慰老人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力求老人晚年生活充满幸福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物化精神赡养顾名思义即通过物质满足老人精神的需求;而情感上的精神赡养泛指各种满足老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的言行;而形式的精神赡养则涵盖了物化和情感上两种精神赡养类型。其中不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其实质上基本属于法律层面的要求,诸如不得遗弃、虐待、讽刺、辱骂以及不得限制老人人身自由等等。即是赡养履行者在客观层面上以某种消极的不作为的形式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换言之,履行者一旦背弃此种消极的不作为义务,极为容易触及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结语

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绕不开养老问题,如何在物质和经济日益丰富的今天,让每个人的晚年生活都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需要所有为之奉献和努力过的人们来共享。精神赡养对于老人晚年生活的意义十分重大,关系到每一位该安度晚年的老人的幸福指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为老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不该忽视老人的精神赡养需求,每一个赡养义务的履行者都有义务在经济、物质上为老人提供赡养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为老人提供精神赡养,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三杨大文主编.亲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曹诗权.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杨立新.汞属法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米秋花.对精神赡养的法律思考[J].中共郑州市党委党校学报,2006(6).

[7]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4

第一天我们江苏省苏州大学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团队镇江分地区调查基本活动是在句容随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年人如何赡养老人。以下是调查结果:

①您的兄弟姊妹有多少?57.1%选择2个兄弟姊妹.14.3%选择3个兄弟姊妹.28.6%选择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姊妹

②您父母现在的居住状况是?14.3%选择和固定的一个子女一起居住.85.7%选择老人单独居住

③令每个月给父母的生活费是多少?66.7%选择500元以下.16.7%选择500—1000元.16.7%选择1500以上

④您的经济实力?85.7%选择1000—5000元.14.3%选择低于一千元

⑤是否了解赡养老人的相关法律?28.6%选择很了解.57.1%选择基本了解.14.3%选择不太了解

⑥经常陪老人去检查身体吗?所有人选择的都是不定期,只有老人感到不舒服时才去

⑦您经常陪父母谈心吗?28.6%选择经常陪父母谈心.71.4%选择很少陪父母谈心

⑧您父母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什么?57.1%选择下棋打牌打麻将.14.3%选择参加一些老人组织,生活很丰富.42.8%选择仍然忙着工作,支持子女经济

⑨您觉得自己对代父母的状况是?14.3%选择感觉自己对父母不够好,心里很惭愧.42.8%选择感觉自己对待父母一般.42.8%选择感觉自己对待父母很好,心里很踏实

⑩您觉得自己的付生活得开心吗?42.9%选择他们的生活的很好.57.1%选择他们生活的一般,平平淡淡。最后一个问题是问您年龄大了以后,希望子女如何赡养您?有调查者写到量力而行,大部分调查者没有写这道题目。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些数据:首先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是独生子女,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有意义了,第二个问题说明大部分老人选择单独居住,只有少部分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对此我有两点认识。一是老人和子女有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生活在一起有较多的摩擦,才有了大部分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二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老人体力和精神状况均不佳,尤其是当老人只是形单影只是,不方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子女应该考虑到老人单独生活时的不便,并做好充分的工作。

对于第三四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月收入在1000—5000元之间,而给老人的生活费每月在500元以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么老人生活的非常简朴,生活标准很低,要么就是老人仍然在工作(这和第八题又对上了),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们都应该看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急需提高。对于是否了解赡养老人的相关法律,大部分人选择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这说明目前社会上对赡养老人还是比较关注的。

第六七十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从子女对老人付出的角度出发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子女不经常和父母谈心,并且没有带老人检查身体的状况(这可能和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关,中国人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即使有定期体检,也是单位组织的,体检者也是抱着不体检白不体检,反正又不是自己花钱的态度,但是,对于老年人,子女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老年人体质较差,因此子女应带老人定期去体检)。

同时数据也显示基本上认为父母生活得很好和认为父母生活的平平淡淡的各占一半,我个人认为,由于子女和父母之间缺乏经常的交流,而子女主观认为只要父母经济上不成问题生活就满意了,所以实际上我认为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远远没有子女所想象的那么好。

从第八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老人还在继续工作,即使不工作的,平时的活动无非也是打麻将,因此老人的业余生活应该是比较单调的,所以,从政府的角度看,要努力建设让老人生活的各项基础设施,让老人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第二天的.活动是到丹阳的老年公寓了解老人生活情况、精神情况,进行适当交流,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改善心情,了解在老年公寓受到的待遇。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退休工资,而且很多老人都是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对子女赡养自己的满意程度大都很好,但是老人更倾向于和子女同住。

对于这些住在老年公寓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下象棋(老年公寓将有专门的象棋室)、看报纸、打麻将、聊天(由于老人的身体大都不太好,所以虽然老年公寓建有乒乓球馆,但是却没有老人在打球,而且很多老人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所以还请了护工)。在谈到老人对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时,老人们大都认为现在社会关注程度一般化,但是正在逐步提高,这显示了老人对政府工作的认可。

我们第三天的活动有两个,第一个是实地走访,寻找当地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第二个是调查大学生对赡养老人的态度和认识。在调查农村老人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我总结了一下,觉得问题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是老人的经济条件基本上还是非常拮据,很多老人仍然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没有工作技能和卖苦力的身体素质,很多老人也只能够面青养活自己,一旦有什么身体上的不适,经济上基本上就陷入危机了。

第二是老人们业余生活非常单调,很多老人在家听你的角色几乎等同于一个看门人,而其余大部分老人除了打麻将、看电视是最大的活动之外,其余生活中的爱好几乎为零。

第三是和子女之间往往由于代沟的问题而事实发生矛盾(当然也有很多子女互相推卸赡养老人的义务,结果是老人生活窘迫的也有)。在调查大学生是,我们小组采取的是在QQ上直接把问卷发过去,好友做完后发过来,我们再进行总结的方法。

以下是调查的结果:

①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的家庭赡养与抚养了解多?5.9%选择非常了解.29.4%选择知道一些.29.4%选择了解很少.35.3%选择几乎不了解

②如果子女对老人不闻不问,你对这些子女有什么态度?58.8%选择教育他们.23.5%选择想教育他们,又不敢当面讲.11.8%选择事不关己,没必要管

③你和爷爷奶奶经常聊天吗?41.2%选择经常.41.2%选择很少.11.8%选择几乎不和爷爷奶奶谈心

④平时关心父母的方式是?64.7%选择在学校经常打电话给父母,询问家里情况.35.3%选择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11.8%选择做一个倾听者,排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苦闷.5.9%选择几乎没有想过父母,感觉他们生活的很好,不需要自己额外的关心

⑤你觉得是政府履行赡养老人的职责还是子女赡养老人,为什么?70.6%认为是子女,你有大概是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作为回报应当赡养父母,有调查者认为赡养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并且认为政府职能给予物质上的补助,而子女却能给与精神上的补助。17.6%调查者认为应当是政府与子女共同抚养

⑥你觉得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怎么样?11.8%被调查者和认为关注程度很高.29.4%认为关注程度一般.47.0%认为关注程度不够

⑦你自己的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老人照顾老人的?被调查者主要提到关注老人的衣食住行,打电话等

⑧你对以后赡养自己的父母有什么计划?52.9%的人没有计划,有计划的人大都提到不仅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

农村赡养问题探析 篇5

目前我国经济仍不是十分发达,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还很不健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家庭还将担负较重的赡养老人的职责。但是实际生活中,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农村时有发生;子女在老人不能劳动、生活困难时,不闻不问、相互推诿赡养责任的事情普遍存在;有的甚至不给老人饭吃,不给衣穿,强占老人的住房,虐待、遗弃老人,使得不少老人只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的完善,离不开对公民的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加强。但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些需要公民的自觉,因此,在教育之外,我们还要辅之以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督促公民履行义务。只有在社会教育和健全法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的发扬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树立良好的赡养育幼的良好习俗,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家庭关系中的主流,绝大部分子女是尊老的,家庭是和睦的,但也有极少数子女借口这种或那种原因,推脱自己应负的赡养职责,致使老人晚景凄凉,生活无着落,最后被逼无奈,要求亲戚或村委会予以调解落实或诉至法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赡养年老体迈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数量的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民增收与赡养老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确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以依安法院依龙法庭20xx年—20xx年赡养案件的审理情况为例:20xx年受理2件,调解1件,撤诉1件,判决0件;20xx年受理4件,调解3件,撤诉1件,判决0件;20xx年受理8年,调解5件,撤诉1件,判决2件;20xx年受理11件,调解6件,撤诉3件,判决2件。通过这些数字,说明赡养案件呈上升的趋势。

一、赡养问题存在若干类型

1、男多女少型。即在这些赡养案件中,被告多数是儿子,女儿很少成为被告。

2、踢皮球型。即名为轮流赡养,实则不情愿,居所处于不安定状态,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

3、名实不符型。即名义上是因为赡养老人而发纠纷,实际上是子女之间的矛盾,把老人推至风口浪尖,最终受害的还是老人,同时还导致兄弟姐妹之间不和。

4、两极分化型。老而无用的受到虐待,认为老年人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不愿意赡养老年人;相反,老年人自身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子女却争抢赡养,这种现象的存在,折射出了物质利益的存在,一旦老年人失去经济实力,或许大相径庭。

5、家庭矛盾型。即婆媳关系及夫妻关系处理不恰当导致家庭矛盾产生,从而拒绝赡养老人,无奈诉至法院。

6、精神慰藉型。就是老年人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自己,陪陪自己。

二、赡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形式单一,增收水平不高,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挣钱养家,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2、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尊老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加之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传统文化在农村的流失,在农民心目中地位的降低。

3、老人和子女心理思想作祟,老人总认为赡养只是儿子的事情与女儿无关,一味要求儿子多尽义务;有的子女则认为赡养老人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总不能一直让自己一个人赡养老人,而其他子女不尽赡养义务,互相推诿赡养责任。

实际上,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实质就在于老年人自身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供自己生活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都关心老人,让每个老年人都有幸福温暖的晚年。

三、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1、大力宣传赡养父母的传统美德,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使村民们明白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使他们知道并体会到只要我们尽了善待老人的传统美德,有一天,我们也会是传统美德的受益者。

2、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老年人保障性基础设施,形成法律制度,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建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审判机关应加大涉老赡养案件的审判力度实行优先立案,对有困难的老年人实施司法救助,为老人提供一个更为便利的环境。

3、要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全面提高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提高农村老年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做到在“养老生活方面有依靠,重大疾病面前有保障”,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4、推广公正赡养协议,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将父母子女以前私定的赡养协议进行公证,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有效消除子女对赡养协议的“赖皮行为”,特别对于一些想通过“认亲”而获得利益的养子女,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5、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首先应进行严肃的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敦促其履行赡养职责,村、乡(镇)两级调解委员会要适时地调解,订立赡养协议,对赡养内容和赡养方式应做出明确规定,对态度恶劣,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老人者,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可以起到杀一儆百,以防教坏他人的目的,同时对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家庭和个人,应给与适当地表彰和奖励,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6、对于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而为赡养留下后遗症的,村调解委员会应主动介入,先将家庭此类问题予以化解后,在尊重老年人意见的前提下,与子女进行协商,妥善落实老人年的赡养问题。

7、对于“代沟”严重的赡养纠纷当事人,在调处过程中教育子女对父母的生活困难应给与关心,经常对老年人嘘寒问暖,老年人对子女生产中某些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给与关怀,老年人对子女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平时多注意语言和感情的交流,感情融洽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老年人家庭赡养调研报告 篇6

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队:“助力幸福新乡”调研服务队

调研项目:老年人家庭赡养与养老保险

状况的调研 作

者:毛永霞 指导老师:苗山根

目录

第一部分: 调研背景 社会背景

一、城市老年人家庭赡养状况

二、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状况

三、相关法律的内容及要求

第二部分:调研概要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成员

三、调研范围

四、调研方法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

一、调查人群概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调研结论与建议 第五部分:附录

调查问卷原稿

老年人家庭赡养与养老保险状况的调研

第一部分: 调研背景

社会背景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时,我国的老龄化比例为7.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到 2011年第六次全国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我国人口龄化的速度极剧加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长如此之快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目最多的国家。因此,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20世纪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和推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最终到2011年出生率下降至“严重少子化”程度。而中年人口数不变,且依然在衰老,相对而言,我国的老龄化阶段逐渐到来。

其二是随着社会的进度以及科技的发达,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加强,医疗水平提高,公民的平均寿命延长,导致老龄人口数目上升。

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劳动力相对变少,劳动生产创造的财富要更多的分配给老年人,老年人的养老费用剧烈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养老问题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提到“应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那么城市和农村的家庭赡养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些要求是否贯彻落实了呢

一、城市老年人家庭赡养状况: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城市的老年人赡养问题相对于农村并不严重。这不仅因为城市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比农村高,还因为城市的老年人保障机制比农村更为健全,实施更加到位。

中国的养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目前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无论商品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家庭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仍然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因为,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的,老人们在家庭中所遇到的养老问题可归结于以下方面:

一、生活方面

城市的公民工作较忙,一方面要不耽误工作,另一方面要照顾孩子,最后还要照顾老人,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大,因此日常生活照料就会出现照顾不周的现象。

二、医疗保健:

城市生活条件整体水平比农村高,医疗保健制度较为健全,老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因此,医疗保健就成为老人们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心理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素质逐渐弱化,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估计、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症状比寂寞更折磨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派遣和慰藉,会导致老年人痴呆等一系列精神和生理疾病。

四、文化娱乐

城市的健身器材和设施相对农村较齐全,老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相对农村老人较多。另外城市的经济较发达,老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参与文化娱乐活动。

五、参与社会: 城市老人一般是上世纪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掌握着熟练的知识技能,是年轻一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劳力去学习的东西,他们渴望发挥余热,因此还希望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去,因此老人们并不缺少精神上的补充。

六、权益保护:

城市老年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自身的权益有更高的认识,因此,老人们的权益保护更容易落实到位。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虽然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和矛盾,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家庭中“上有四个老人,中间有一对夫妻,下有一个子女”的家庭结构,给未来老年人和独生子女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众多压力。

二、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状况

近年来随着工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急剧增加。由于体制和生活中的诸多原因,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诸多问题: 家庭状况

(一)健康问题:

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技能随之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老年人中有70%以上患有各种老年疾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二)缺乏精神慰藉:

子女工作忙,没时间陪伴照顾老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长期导致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弱化:

古代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经极度弱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家庭赡养老人的意识薄弱,甚至逐渐淡化。

其他状况:

一、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的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像城市那样顺利地完成。另外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

二、劳动经济负担大:

农村不仅要管理田地还要通过其他劳动来维持家庭的经济,劳动量大,导致生活上照顾老人不足;经济负担重,导致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生活和医疗等其它方面的经济需要;两种因素综合起来间接地导致老人的生活幸福感不足。

三、老人自身的难题:

老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和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还有些农村老人存在封建的家庭观念,老人必须有儿子抚养,且不愿接受社会的帮助,一旦儿子经济不足或赡养意识薄弱,老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

四、缺少社会的帮助:

农村老人存在的困难多,老人人口数量大,需要的社会帮助尤其多。

五、隔代教育心理负担重:

子女们外出打工,留下正在成长的子女陪伴老人,老人们就担负起教育抚养孙子孙女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祖孙间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差异也很大,导致老年人照顾和教育孩子不到位,心理产生担忧和焦虑。

六、部分子女养老意识弱: 农村受教育水平相对于城市较低,部分子女赡养老人意识薄弱,甚至拒绝赡养老人。另外还存在农村老人生活条件差,生活形式单一,医疗保障和养老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农村老人不仅缺乏物质生活的保障,更渴望得到心理的沟通和心灵上的慰藉。

三、相关法律的内容及要求

我国《宪法》、《婚姻法》、《老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均有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要求: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一条: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关注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第十一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第十二条:赡养人对患病老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

第十五条: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第二十条: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被舆论广泛成为养老“双轨制”,两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种歧视性制度,在我国已经持续了20年。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的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有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大概是300%—500%。

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养老基本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见,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基本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如银行、邮局)发放,2001年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98%。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新农保的创新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仪式上形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政府对基础养老金全额补贴,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第二部分:调研概要

一、调研目的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快新乡市“爱我家园,创建和谐幸福新乡”的政府工作目标的实施,落实老年人赡养及社会保障的要求,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解决民众养老问题,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提高民众的幸福感,为创建和谐幸福新乡的工程贡献一份大学生的力量。特此,我们河南师范大学“助力幸福新乡”调研服务队作此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研,旨在发现当前社会中家庭养老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出解决方案,帮助改善新乡市的养老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调研成员

河南师范大学“助力幸福新乡”调研服务队志愿者:毛永霞

三、调研范围

新乡市牧野区绿营小区、新乡市向阳小区、新乡市大朱庄村(绿营小区和向阳小区是城市代表,大朱庄村是农村的代表,以下简称城市和农村,不再说明)。

四、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从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分别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另外还从老人自身和子女方面分别进行对比分析,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由这些对比分析分别找出城市和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可实行的解决办法。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88份,收回率达96%。调查地区的情况:大朱庄村位于行洪渠东岸,河师大北两公里,占地面积3100亩,村民505户,农业总人口2072人,8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50名(正式党员47名,预备党员37名)。绿营小区的状况

绿营小区社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东干道办事处,北至朱庄村,南至建设路,东至128厂,西至东干道,约0.45km2。将原东干道北段居委会、128厂居委会、精神病院居委会的一部分有机整合而成,所辖居民区有红旗棉织厂家属院、128厂家属院、54774部队家属院,共1600户,4700人。绿营小E社区位于128厂门口处,有主任两名,社区服务人员五名,所有社区工作者在东干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主任付同英和副主任赵芳的带领下,以社区为家,吃苦耐劳,辛苦能干,圆满完成了计划生育低保再就业、综合治理、“五创”等各项工作,且营造了社区安定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社区服务宗旨: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

一、调查人群概况 调查人群年龄分布:

人数比例30岁以下18%60岁以上43%30-6039%

调查分析:

虽然调查具有随机性,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由调查人群年龄分布图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老年人相对其它年龄段的人比例较高。无论是在绿营小区、向阳小区还是在河南师范大学社区抑或是在大朱庄村,被调查人群中老年人的人口数所占的比例都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加剧,老年人的人口数目在总人口数目中所占的比重有逐年攀高的趋势,中国正处于或者即将处于老龄化社会。

30岁以下30-6060岁以上调查人群城市和农村分布:

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中,虽然城市代表(向阳小区、绿营小区)所占的调查人群总数的比例略微高于农村代表(大朱庄村)被调查人群总数。但是,总体来看差异不大,因此,此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题 选择题

1、您有几个子女()

A、无 B、一个 C、二个 D、三个及以上

无50.00%40.00%30.00%比例20.00%10.00%0.00%一个两个三个及以上子女个数无一个两个三个及以上

调查结果分析:

横向比较:调查显示,现代家庭中家庭结构趋于一个或两个子女,无子女和三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仅占较小的比例。在城市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无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三个及三个以上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以此减少;在农村家庭结构中两个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三个及三个以上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独生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无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逐次减少。

纵向比较:由调查结果还可看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占的比例较大,农村两个子女的家庭所占比重较大。

由比较可以得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庭结构趋于“四个老人,两个子女,一个后代”的类型,家庭赡养老人负担更重;相比之下,农村的子女更多,赡养老人时子女共同分担负担,压力较小。

2、您们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如何()

A、相当融恰 B、基本融洽 C、不算融洽 D、很不融洽

关系融洽度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非常融洽基本融洽不算融洽很不融洽24.10%16.30%6.40%非常融洽基本融洽不算融洽很不融洽53.20%

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度是衡量公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由图可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关系都基本融洽,但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家庭关系并不和谐。社会生活中,只有家庭关系融洽了,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才更有保障。

3、您(您家退休老人)退休养老的主要生活来源()

A、退休金 B、家庭的(包括子女)支持 C、财产性收入(如租金,股息)D、政府生活补贴 E、积蓄(即无收入)F、其他

生活来源18.02%6.33%32%14.30%29.65%退休金家庭及子女的支持财产性收入积蓄(无收入)其他

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数据可知,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其次是家庭及子女的支持,然后是财产性收入,最后是积蓄(即无收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资金来源有退休金的支持,子女再担负一部分费用就能保证老年人安逸幸福的晚年生活,因此,城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靠社会的保障。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及子女的支持,其次是依赖积蓄,然后是国家的补助养老金。农村老人除了子女的支持外基本没有其他生活收入来源,因此,农村养老依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一旦家庭出现矛盾或其他困难,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将陷入极其困难的处境。总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相当一部分的生活来源都来自其子女的支持,因此,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4、您(您家退休老人)为什么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A、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 B、养老金水平低 C、不了解保险内容 D、家庭供养可以支撑,不必要 E、认为政策 F、镇府机关不可靠 G、没有钱

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及原因8.30%9.30%39.90%14.30%14.70%已经参加养老金水平低不了解保险内容家庭供养足够政府机关不可靠没有钱13.50%

调查结果分析:

在城市,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而农村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调查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原因时,城市老人大多由于养老金水平低或者家庭供养足够的原因拒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农村老人多数是因为不了解保险内容、没有钱抑或以政府机关不可靠为由拒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其中,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三个,第一:城市老年人年轻时大都有固定工作,家庭经济也比较宽裕,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为养老做打算,提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相比之下,农村的老人年轻时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家庭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积蓄不足,无力为养老投资;第二:城市的教育水平要高于农村的教育水平,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更为了解,城市老人的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相比农村子女有更强的赡养意识,因此家庭供养相对农村更为充足;第三: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思想更为根深蒂固,因此农村老人相对城市老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

5、您认为养老的费用是花费的多少()

A、1/4以上 B、1/4以下,1/10以上 C、1/10以下 D、很小的一部分

养老费用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很小的一部分561/10以下1051/4到1/10901/4及以上1/4到1/101/10以下很小的一部分1/4及以上***20

6、养老费用在生活上对您(您的家庭)是否造成重大压力()A、是 B、否 C、不清楚

养老费用是否给生活造成压力200150人数1001195090是否不清楚160是否不清楚

调查结果分析:

由调查图表显示可知,家庭养老费用占生活费用的十分之一左右,对家庭经济并未造成沉重负担,但调查比对表明,城市家庭养老费用占生活费用的比例较农村的大,比较之下这加重了城市市民的生活负担。

6、您(您子女)对您养老方式的意向是()

A、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 B、住养老院 C、我们自己料理 D、请家政保姆照料 E、其他

子女对老人养老方式的意向16%8%32%由子女照顾住养老院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其他29%15%

调查结果分析: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子女们更愿意子女照顾老人和老人们自己照顾自己,还有一部分子女选择送老人去养老院。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近四成城市老人的子女选择让老人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或者送老人去养老院,而农村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子女们近三成选择了老人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只有不到三成的子女选择子女照顾老人。

7、请问您希望的养老方式是哪种?()

A、家庭养老(传统的由子女来赡养照顾)B、社区养老(普通社区,有养老协管员)C、老人公寓(由民政部门监管,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社区,有专业的生活和保健护理)D、敬老院(由民政部门兴办的养老福利院)E、请家政服务人员 F、其他

调查结果分析: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绝大多数的老人都愿意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因为老人们辛苦劳动一生,组建了家庭,把子女们抚养大,进而结婚生子。他们对生活上物质的要求并不高,但都希望看着自己建立的家庭越来越兴旺,子女们都能陪伴在身边,颐养天年,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

8、如果您(您的父母)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请问属于以下哪种情况()

A、自己解决养老问题 B、子女位长辈解决养老问题 C、子女工作忙,长辈住在养老机构有专业的服务和护理,子女感到放心 D、原来的房子给子女住,自己住到养老院,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调查结果分析:

老人们选择去养老院的原因是:自己解决养老问题、子女们为老人的打算、子女因为工作忙无力照顾老人,这三种原因各占四分之一左右,由以上分析可看出,老人和子女虽然可能都有意愿以家庭养老的方式安享晚年,但因为老人和家庭方面的种种原因难以实现,老人最终选择了养老院。

9、您(您家退休老人)居家平日主要活动包括哪些?()(多选)

A、照顾小孩 B、看报纸电视 C、与老年朋友共同玩乐 D、运动散步 E、外出旅游 F、从事比较清闲的工作 G、继续为社会服 H、养宠 I、其他

调查结果分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相当一部分退休老人在家帮子女照看孩子,但是在农村,此现象更为明显;其次,看报纸、养宠、外出旅游、与老年朋友同乐、运动散步是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活动项目。但农村老人主要的活动项目是与老年朋友共同玩乐,从事比较清闲的工作、继续为社会服务。

10、您觉得老年的幸福是怎样的?()

A、身体健康 B、儿女孝顺 C、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D、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 E、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F、能够继续发挥余热

调查结果分析: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市民都认为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是晚年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基础,其次儿女孝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晚年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孩子们忙着上学、青年人忙着工作、中年人忙着家庭和事业,只有老人无所事事,无聊的生活加上被家庭和社会的忽视让老人产生了极度的空虚感。他们也渴望被关注、渴望被尊重,因此老人们认为晚年能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老人们为家庭、为社会忙碌了一生,他们渴望和孩子们、子孙们沟通交流,渴望得到孩子们的感恩和孝敬。此外,一定的经济来源可以满足他们自己年轻时未达成的愿望,去做自己今生想做的事,有时生活中也可以帮助子女,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相当一部分城市老人认为有丰富的业余娱乐生活是幸福的,晚年的时候能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是幸福的;但农村的老人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这两项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老人更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子女们孝顺是幸福的,身体健康是幸福的,由于他们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晚年就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农村的老人们操劳了一生,身体素质下降,他们不奢望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只愿晚年能看着孩子们幸福,他们就满足了。

11、您觉得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面对的困难是什么?()A、生活照料风险 B、精神赡养风险 C、经济供养风险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36%的人认为独生子女在赡养老人时会有经济供养风险。不难理解,一个家庭不仅要赡养四位老人(甚至更多,如果祖父祖母健在),还要抚养子女,这必然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这类家庭最可能面临经济供养风险。

35%的人认为独生子女在赡养老人时会有生活照料风险。一对夫妻要照顾至少五个人的生活,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其他方面的事情,显而易见,他们的精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29%的人认为独生子女在赡养老人时会遇到精神赡养风险。、由上面两条的分析也不难看出,一对夫妻要照料好各个方面,精力明显不够用。因此在保证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基础上很可能忽视老人的精神生活。

总之,独生子女在赡养老人时要面临种种困难,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险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下在解决人口问题,除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外,还要统筹兼顾,考虑到独生子女以后要面临的各种困难,及早准备,以绝后患。

13、您认为当前养老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A、子女不尽责任,抛弃老人 B、孤寡老人很多,得不到管理 C、老人的养老金得不到及时发放,造成养老困难 D、老人身体不好,造成医药费花费太多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中发现:城市的老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养老金得不到及时发放以及老人的身体不好造成养老费用太多。而农村的老人面临的困难后三者比例相当,还有小部分农村老人表示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抛弃年迈老人。

农村的空巢老人较多,他们精神生活空虚,面临相同的困难,需要统一管理;另外农村的养老机制不健全,老人又无固定的生活来源,养老金得不到及时发放,造成老人生活困难。第二题 简答题

14、您对相关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建议是:

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是家庭养老的一个补充,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市民建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养老保险体制都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部分市民建议落实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第四部分:调研结论与建议

从总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经济方面,随着新乡市近几年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责任逐渐由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最终会让位于社会养老。在生活方面,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今后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在精神慰藉方面,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仍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之一。因此,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就新乡市养老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思想教育,巩固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民众最认可的养老方式。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古人很早就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子之心,莫大乎尊亲”等家庭养老的理念。

中国子女与父母的亲情是其他感情无法替代的。老年人辛苦了一生,晚年都希望子女孝顺,陪伴在自己身边,因此家庭养老不仅保障了老人生活上的照料,还满足了老人心灵上的需求,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起着)积极作用。

即使社会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但养老机构只是社会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即使在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仍是一种普遍形式。由此可见,家庭养老依然是养老的核心形式。

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养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居家养老形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核心辅以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体系。

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以及家庭要求的客观需求。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9月4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近些年来,城市养老保障制度推进较快,城市老年人养老待遇不断提高,但是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障制度一直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于广大农民来说是有失公平的,也可说是农民尚未充分享受普遍国民待遇的体现与反映。而新农保制度的推行,表明传统的城乡二元制保障模式正在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保障模式转变,表明农民平等享受国家保障的权利正在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尊重,农民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普遍国民待遇正在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新农保正在逐步实现,城市居民养老保险迈出了实施城乡一体化保障的关键一步,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城乡的保障水平也必会不断趋于接近,并使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同等化保障得到实现。政府也应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探索建立合理的增长机制。

在城镇,有一片养老保险的“真空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或者说无法保持基本的生活条件,被称为养老真空),那就是一些60岁以上、无职业、无单位、无收入的未参保城镇老年居民群体,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府应针对这部分人群优先进行财政预算,加大人员和经费的投入,确保政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彻底消除养老真空的现象。

新乡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的资助构成。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其它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建议:

1、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居家养老环境。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等,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专业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办老年护理技能培训班,对老年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老年人护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护理技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良服务。为社区配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成立老年服务公司,为社区老人提供有偿服务,并不断增加服务功能和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

2、兴办养老福利机构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福利机构,提供与福利机构配套的老人医疗机制,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3加大扶贫力度

对农村养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扶贫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体系,加大就业率,着实规划外出务工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对农村的空巢老人统一管理,建立公共的娱乐场所,保障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扩大知识宣传,扶持商业养老

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义: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

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基本都是期限缴费的年金保险,即投保人按期交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交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的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付给保险金。商业养老有多种形式,可以更全面的补充家庭养老形式。

每一朵花都有它最灿烂的时候,但每一朵花也都有它凋落的时候,人总是要老,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老年人年轻时为社会做了贡献,社会应保障他们年迈体弱时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关爱老年人,建设我们更加和谐幸福的新乡。

附:

调查问卷原稿

老年人家庭赡养与养老保险状况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市民: 您好!

为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以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特作此调查问卷,为以后解决老年人的家庭赡养问题提供依据。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完成我们的这份问卷,感谢您对我们调查的支持与配合。此问卷仅用于社会调查,我们对您所填写的信息绝对保密。第一题 选择题

1、您有几个子女()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更多

2、您们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如何()

A、相当融洽 B、还算融洽 C、一般 D、很不好

3、您(您家退休老人)退休养老的主要生活来源()

A、退休金 B、家庭的(包括子女)支持 C、财产性收入(如租金,股息)D、政府生活补贴 E、积蓄(即无收入)F、其他

4、您(您家退休老人)为什么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A、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 B、养老金水平低 C、不了解保险内容 D、家庭供养可以支撑 不必要 E、认为政策 F、镇府机关不可靠 G、没有钱

5、您认为养老的费用是花费的多少()

A、1/4以上 B、1/4以下,1/10以上 C、1/10以下 D、很小的一部分 是否构成了生活的重大压力()A、是 B、否 C、不清楚

6、您子女对您养老方式的意向是()

A、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 B、住养老院 C、我们自己料理 D、请家政保姆照料 E、其他

7、请问您希望的养老方式是哪种?()

A、家庭养老(传统的由子女来赡养照顾)B、社区养老(普通社区,有养老协管员)C、老人公寓(由民政部门监管,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社区,有专业的生活和保健护理)D、敬老院(由民政部门兴办的养老福利院)E、请家政服务人员 F、其他

8、如果您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请问属于以下哪种情况()

A、自己解决养老问题 B、子女位长辈解决养老问题 C、子女工作忙,长辈住在养老机构有专业的服务和护理,子女感到放心 D、原来的房子给子女住,自己住到养老院,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9、您(您家退休老人)居家平日主要活动包括哪些?()(多选)

A、照顾小孩 B、看报纸电视 C、与老年朋友共同玩乐 D、运动散步 E、外出旅游 F、从事比较清闲的工作 G、继续为社会服务 H、养宠 I、其他

10、您觉得老年的幸福是怎样的?()

A、身体健康 B、儿女孝顺 C、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D、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 E、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F、能够继续发挥余热

11、您觉得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面对的困难是什么?()A、生活照料风险 B、精神赡养风险 C、经济供养风险

12、您身边有没有侮辱、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A、有 B、没有 C、不清楚

13、您认为当前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A、子女不尽责任,抛弃老人 B、孤寡老人很多,得不到管理 C、老人的养老金得不到及时发放,造成养老困难 D、老人身体不好,造成医药费花费太多 第一题 简答题

14、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养老问题,您希望国家先管部门采取的措施是:

15、您对相关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建议是: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定义:

1、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需强调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

2、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3、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参考资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文编号:新政办(2012)62号

农村青年人赡养意愿问题探析 篇7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样本结构以及测量指标

本文采用理论探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湖北长阳县作为课题的调查地点,在长阳县团委的协助下,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00名农村青年人进行走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应答率98.25%。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SPSS13.0进行频数分析和二元变量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抚养负担对农村青年赡养意愿的影响。

重抚养轻赡养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随着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他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是他们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他们必须要协调两者的关系。

在对本家庭抚养负担的态度上,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有42.3%的农村青年认为本家庭的抚养负担一般,但大部分的农村青年认为本家庭存在较重的抚养负担,认为本家庭抚养负担非常轻的农村青年只占极少数。这说明对子女的抚养在农村青年眼中是比较大的压力,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放在子女身上。

在对本家庭现阶段赡养情况的态度上,我们发现,认为赡养义务完全可以承担的农村青年只有15.6%,而超过半数的农村青年认为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比较难承担。这说明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今天,农村人均收入偏低,各方面的经济负担很重,对老人的赡养是大部分农村青年的一大压力。

N=393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抚养负担和赡养意愿的偏相关系数为-0.425,显著性水平为0.000,这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异于0,这说明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抚养负担越大,相对的赡养意愿越小。

从表1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子女的抚养责任是农村青年比较大的压力,超过半数的农村青年认为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比较难承担,在核心家庭加剧的农村社会,青年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他们很难处理两者的矛盾,对子女的抚养负担间接减少了对老人的赡养。

2、从业情况对农村青年赡养意愿的影响。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农村青年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成为城市打工族,但随着所处环境的改变,农村青年人的眼界、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农村青年从业情况的调查发现(见表2),六成以上的农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经商,选择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青年人不到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进城务工是目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年的主要职业选择,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在家从事农业劳动,而是去城市实现跨出“农门”的梦想。

N=393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对自己承担的赡养义务比较满意的态度上,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比在家务农的农村青年人要高出将近二十个百分点;有34.8%的在家务农的农村青年对所承担的赡养义务不太满意,而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中只有19.8%持同样态度;在其他两项上,二者的态度几近持平。这说明,在对自己所承担的赡养义务的态度上,职业情况对农村青年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年已经去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而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对自己承担的赡养义务在满意度上要高于在家务农的农村青年,超过三成的务农青年对自己承担的赡养义务不太满意,这些守家在地的农村青年的赡养意愿反而要低于离家务工的农村青年。通过调查中的多方总结发现,这主要是由于进城务工的经济收益要明显高于在家务农的经济收益,相对在家务农而言生活压力就要轻很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青年长期在外务工,不与家中老人居住生活在一起,减少了因不同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家庭矛盾。

3、农村青年对三种赡养模式的态度。

农村青年所采取的赡养模式是其赡养意愿的具体表现,赡养模式在理论上主要分为两种,即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老人生活所需的物质生活帮助,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在家居住并享受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和精神慰籍;而社会养老模式则是由社会提供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及精神安慰。在农村的实际操作中,集体养老模式也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赡养模式。集体养老模式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但这一模式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问卷统计,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对三种赡养模式的态度较一致,有85%的农村青年采取的是传统家庭赡养模式,只有15%的农村青年采取了其他赡养模式。但在认为哪种赡养模式最合理的选择上,选择家庭赡养模式的人数比例下降到了68.7%,选择其它赡养模式的人数比例上升到了31.2%。这表明在农村社会,家庭赡养模式依然占主流地位,但是其他赡养模式在农村青年的思想中也逐步受到认可。

(1)男性=230女性=163

(2)男性=230女性=163

通过对表3和表4的交叉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在农村青年中采取家庭赡养模式与认为家庭赡养模式最合理的人数比例上男性要高于女性,而采取社会赡养模式与认为社会赡养模式最合理的人数比例上男性要低与女性。这表明在农村中对赡养模式的选择上是存在性别差异的,男性对家庭赡养模式的认可度要比女性高。调查中还发现,农村中女性出嫁后,家中的赡养义务多由男性承担。

从以上分析发现,农村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只起辅助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在赡养观念上已经发生改变,他们逐步接受社会养老模式等其他赡养模式。同时对赡养模式的选择上虽然存在性别差异,但并不显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的财政支持,辅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多种养老模式相结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达到老有所养。

三、小结和讨论

一是抚养负担的轻重对农村青年的赡养意愿有比较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他们在协调二者间矛盾的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二是在乡村经济转变的今天,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对自己承担的赡养义务在满意度上要高于在家务农的农村青年,他们有着比较高的赡养意愿。三是广大农村青年在对赡养模式的选择上,依然以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为主,但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已经开始接受其他类型的赡养模式,而这一现象在农村青年中女性更明显。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时期,在我国政府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1、发扬传统孝道,避免农村青年中出现的赡养意识薄弱化,提高农村青年的赡养意愿。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对善待老人的家庭,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其次,依法严厉打击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青年的赡养意愿。

赡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个经济问题,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会使农村青年在赡养问题上有经济的支撑。要切实抓好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程,号召城市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村投资,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解决农村独居老人的日益增多的问题。

3、三种赡养模式相结合,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巩固农村青年的赡养意愿。

在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的农村社会,多形式的发展各种社会养老模式,辅助农村青年赡养老人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家庭、集体、社会三位一体的结合,才可以弥补单一赡养模式的空白点,像地区性的集体养老模式,在资金需要程度、规模庞大程度上都要小于社会养老模式,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采用,既减小了国家的压力,又帮助农村青年解决了他们力所不及的问题。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分析了影响农村青年赡养意愿的因素及农村青年对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三种基本赡养模式的态度,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青年,赡养意愿,赡养模式,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于俊如、王珑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点——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价值观[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2) .

[2]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分包”赡养危害大 篇8

“协议”履行后,儿子、儿媳下地料理农活,两位老

人分别在家干家务、看孩子,有时老两口见上一面,匆匆忙忙说上几句就道别。2004年年底,谭老汉的老伴因病去世,丧事由二儿子操办。妻子的离世,令谭老汉感到愈加郁闷,不久便因病住院治疗。谭老汉住院期间,先后花去医疗费6000余元。因为大儿子家中经济相对紧张,单独负担他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遇到了困难,谭老汉便要求二儿子承担一部分医疗费。不料,二儿子以“分家赡养协议”明确约定父亲的生养死葬由老大负担为由,拒绝承担医疗费和生活费。无奈之下,谭老汉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两被告承担医疗费,并共同履行赡养义务。法院经审理认为,谭老汉与两个儿子达成的“分家协议”,违背了法律关于子女对父母有共同赡养扶助义务的规定,属无效的民事行为。据此,法院作出如下判决:原告的医疗费6000元,由大儿子负担2500元,二儿子负担3500元,以后每月两人各出80元赡养费,

点评:本案是一起普通的赡养纠纷,在农村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种“分家养老协议”是法律所不容的。它不仅违背了现行法律,而且有损于道德规范。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本案中谭老汉与两个儿子签订的“分包”赡养父母,并以此免除了大儿子赡养母亲、二儿子赡养父亲的义务的协议,显然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的公共利益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的约束力。”据此,法院判决两被告共同负担原告的医疗费,并共同履行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其次,从道德规范和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上看,“分包”赡养的做法更不可取。老年人享有的精神赡养权,既包括晚辈对老人的尊重、悉心照料和关心,也包括来自老年夫妻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互相扶助。据有关资料介绍,相依相伴几十载的老年夫妻被人为分居后,对他们的精神和情感是个沉重的打击,老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孤独、急躁、忧虑、抑郁等心理和生理危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晚年生活的幸福。因此,作为子女,在赡养父母的时候,千万不能因贪图方便而漠视老人的情感需要,硬性地拆开老年夫妻。也希望村(居)民委员会多向老年人及其子女宣传相关法律,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依法享有的权益和认真履行法定的赡养义务。

上一篇:体卫艺自查报告下一篇:开盘庆典主持词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