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2024-12-19

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通用4篇)

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篇1

外国语学院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关于筻口镇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与研究

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班级:1004班

调查人姓名:

学号:

2012年08月26日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一些高龄、特困、空 巢老人,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表一 60岁以上老年人口 数 空巢老人 数 37 2 农村农 民退休 人数 4

调查对象老有所养情况 救 助 型 养 老 五保 供养 人数 0 低保 供养 老人数 35 重度 残疾 老人数 3 自己劳动 和子女供 养人数 23

1、日常生活困难 目前该镇养老主要有退休金养老、政府救助金养老、劳动收入养老和子女供养养老四种。从表一中看到,农民靠退休金养老的只有4 人; 靠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供养有23人; 其余绝大部分老人养老则主要靠救助金 养老(五保、低保、重残)。低龄且身体健康的老人靠劳动收入生活还能自给,而高龄或身体状况差的老人单纯靠子女供养就比较困难,尤其是特困、空巢老人,经济来源少,生活艰难。表二 筻口镇老年人医疗费用承担情况 费用分担 个人负担% 62.4 医保报销% 政府补贴% 8.8 28.8

2、医疗负担重 依上表,农村医疗负担重,医保报销和政府补贴比例 低,导致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老人不能及时甚至不愿意就诊。调查中问及 “您认为您家人在老人家庭赡养问题方面做得如何? ”,回答如 下:
选项 小计 比例

A.不好 B.一般 C.好 D.非常好

14 12 9 2

37.84% 32.43% 24.32% 5.41%

3、照料陪护缺失 大部分老人们对自己儿女不满意,有的是因为被自己 的儿女与孙儿隔离,无法享受养绐弄孙乐趣;有的是因为儿女所给费用太少,无 法温饱; 甚至有的儿女将自己的父母随意搁置在破土屋视若无睹,更甚者则为 “空 巢老人”......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也会因种种原因而有不快与抱怨。家住 李何村的袁奶奶,今年64岁,提起儿子小李,她语带不快: “很孝顺,就是陪我 太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他们迫于岗 位的竞争压力而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父母。据调查统计,家中无儿女在家的有21 个人。同时,一些青年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都倾注在子女身上,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 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
农村家庭养老的方式,是每年给老人拿一定数目的钱、粮。现在子女越多的 家庭越不养老,轮到该哪个子女家养了,都不想管。“看来子女不养老,在农村 将会是个愈演愈烈的趋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有无精神上的孤独 苦闷?大多数人认为: “农村的老年人没多大奢想,只要能吃饱穿暖,不生病,媳妇不烦嘴,就叫‘晚年幸福’了。”这种想法是源于农村长期以来精神生活领

域的相对薄弱,更反映出他们面对经济大潮冲击时的无奈。当这两种情况无法得 到很好的解决之时,老人们的生活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挨”,挨日子,很难谈得上什么“幸福的晚年”。

(三)对农村养老的个人思考
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活相对比较空乏、比较单调。当没有子女在身旁时,对于偶尔回一趟家的你,是依恋的同时也是无 奈的理解。当他们生病时,你们无从照料。当他们空虚寂寞时,你们无从安慰。工作无法安心、孝道无法敬到。不和谐家庭已成为社会和谐的难点问题。那么造 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何去妥善解决这个 问题呢?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儿女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原因
在农村,为何有的儿女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为弄清这其中的原因,我调查 了本村的部分老人及年轻人,他们都对赡养老人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经归 纳,子女不赡养老人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一、从思想深处缺乏养老意识。认为赡养老人是额外负担,成家立业后对老 人冷落一旁,不给难以自食其力的老人钱和粮,老人有病不给医治,老人的生活 艰难,度日如年。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老人看守家园。农村地区以往的 传统是:父母年老时,无力耕作,他的责任田由儿女代为耕种,作为儿女赡养父 母的一种形式。但现在,由于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年迈的父母不但要“自 给自足”,反而还要替儿女照料他们的责任田。儿女只在农忙时回来一趟,有的 终年都不回家。有的外出打工者,还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管教。老人 已把自己的儿女照应成人,本该安度晚年了,现在不但自己有病无人管,还被迫 再当一次“爸爸”、“妈妈”。

三、农村传统习惯及子女异地工作和生活等原因。农村的传统习惯是:父母 老了,由几个儿子共同或轮流赡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儿女们早就与父母分家 另过了,父母自己做饭,做各种必要的家务,有时还要为儿女的孩子当免费保姆。在农村,分家似乎意味着责任感的解除,儿女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以 不在身边为由暂时逃避了赡养的义务,或许是在自身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根

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问题。

四、儿女多、子孙多,老人没有分身术,在看孩子、家务及农活等方面难免 会有帮他多帮你少的现象,于是子女对老人产生了看法,说老人有偏向,并将这 种情绪带到赡养老人上,互相攀伴儿,互相推诿,使老人陷入无人管的尴尬境地。五
、老人上了年纪往往糊涂,说话颠三倒四,常引起儿女之间的误会,造成 儿女之间互相猜疑,最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老人身上,对老人产生不满和埋怨,出现了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的不情愿和消极对待。

2、如何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 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要以社会化养老为理念,做好以下五点工作:(1)、政府主导,大力建设农村养老院 以农村敬老院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省、县、乡的配套资金,新、扩建农村 养老院。乡镇可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和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用房和土地进行改 建、扩建,新建用地可利用农村老人原住宅地通过土地置换等形式解决。鼓励村 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资金或动员村民献工献料的方式新建村级养 老机构。吸纳筹集社会资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认捐认建的形式参与农村 养老机构建设。(2)、建立养老基金会 以社保养老保险金为基础,吸纳社会捐助资金和有老人的家庭分担资金,建 立农村养老基金专项帐户。专项帐户可以设在村级老龄机构中,专人管理、专款 专用。具体做法可参照河北省“卓达养老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卓达养老基金会 就肩负着社会养老的责任,它在做好老年人社会需求调查的同时,建立社会老年 人服务档案,健全老年人服务工作制度,组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养老服务活动,还为社会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等等。(3)、村里建立养老协会 抓好农村老龄工作,重点是增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需要社会照料的 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乡(镇)村老龄机构要协调、指导成立农村老年协会,对他们 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居家养老服务,以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这个协会可以是民间的协会也可以是协会监管或组建家政服务公司。对有自理能 力老人,可指导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解决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4)、兴办老年活动场所 由于老年群体时间较为充裕,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强,因此要兴办老年活动 场所,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全县已有两家老年人活动中心: 分别为枞阳镇石岭社区、下枞阳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可开设书报阅 览、下棋、打牌等活动项目,有条件的老年活动中心可以设健身房、唱歌、跳舞、台球,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文化娱乐活动。建议邻近的乡镇或村之间通过共建,打破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区域界限,实现相邻乡镇、村老年活动场所的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乡镇、村老年人活动场所。

(5)、加强传统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做好舆论引导

家庭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 的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因此,首先要 加强舆论宣传,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创造一个孝敬老人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强化 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的意识,在广大农村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开展评优树模活动,特别是对好媳妇照顾邻里老人先进事迹的宣讲。树立和 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实施“敬老好儿媳”、“美德 在农家”等活动,建起市、村级示范点,县、鼓励家家签订 《美德在农家责任书》,将道德规范融入村民日常行为,使农村的风气和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关心、帮助 老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四、总结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 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 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 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 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 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解决好农村老人问题,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 有所学、老有所医”真正落到实处,是每个人应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农村问题之赡养刻不容缓 篇2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全国老龄委最新数据显示, 2015~2035年将是我国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 据预测, 这期间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 占比提升到29%;农村老龄化比例比城市高1.24%, 2020年农村老龄化率将率先达到20%, 比城市高5%;到2030年达到29%, 比城市高7%, 并将持续到2040年;全国范围内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半数。一系列数据显示, 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 精神关怀问题更具突出性。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因没有子女或子女长期外出 (包括进城学习、工作或定居) 而单独留在农村的中老年人, 包括独立居住但抚养隔代亲的中老年人。如果子女与老人同村居住且能够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 则不包括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所谓“精神赡养”是指赡养人对被赡养人在情感、心理、精神、人格方面的满足、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三个维度的‘需求’, 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满足’是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和情感的慰藉。”穆光宗的这段话比较完整地诠释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一、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现状

(一)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程度稍高, 就会多一些满足精神需求的途径, 比如可以读报纸、看杂志、上网。然而, 在农村, 大多数老人的学历都是小学或者文盲。往前推50多年, 正处在新中国成立的初级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 普通家庭难以支持孩子读书, 即造成了今天这一代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农村老人。

(二) 子女陪伴时间短。老人独居的原因有很多, 或因子女外出打工、上学, 或因子女移居城市, 有的子女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够回家一次, 更多的是通过手机和老人联系。这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即老年人不会使用新的电子设备:部分老人能够学会用手机接打电话和接收短信, 而对于年龄稍高的老人, 学习这些基本功能也相当困难;其中能够学会使用网络的老人更是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 除了子女回家看望, 老人没有其他途径和子女联系, 只能一个人面对生活“, 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 精神愉悦活动欠缺。农村老人一般是通过电视、邻里聊天来与外界接触, 然而却有相当部分老人家里没有电视机, 因而只能一把凳子独坐家门口。部分老人承担对隔代亲的照顾, 这一方面能够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却在另一方面增加了老人的负担, 而且还带来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另外, 真正来自村委会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很少。

(四) 病痛折磨困扰精神生活。“医养结合”是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的养老模式, 但目前只是在部分城市中展开,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依然太过薄弱。当生病的时候, 子女不在身边, 空巢老人因行动不便、交通工具不便, 依然面临有病无处寻医、无法走到诊所、无法走进医院的困境, 病痛折磨成了精神生活的另一种困扰。

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一)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普法宣传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的义务, 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我国于2013年7月正式施行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其中第18条第2款规定:“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人, 特别强调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 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两个规定指明子女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经济赡养和精神赡养, 但是关于精神赡养, 目前法律上尚没有其他具体明确的单文条例规定。同时, 农村的普法宣传工作也存在条件限制, 传统观念当中, 又存在只看到物质供养而看不到精神慰藉的缺陷, 这就难免会使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缺少法律保障。

(二)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物质基础薄弱。二元制的经济结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背景,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 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这是大批青年人奔向城市务工、争取在城市定居的首要原因, 也使子女陪伴老人身边的时间减少。经济发展滞后、物质基础薄弱的另一个影响是老年人服务产业的缺失, 在身体健康方面体现为医疗保健服务不够完善, 在精神愉悦方面体现为文体活动组织不到位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三) 养老机构建设不足, 医疗保障落后。在农村, 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本身就很少, 目前存在的部分养老院, 也只停留在提供吃、住和简单的服务阶段, 对老人心灵关爱和个性化需求关照不够。不少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护理培训, 多是临时工, 不善于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同时, 医疗保障不足, “未富先老”使老人没有太多资金用于保健, 政府补贴少之又少, 病痛折磨成为精神煎熬的催化剂。

(四) 子女责任意识淡薄, 老年人“身份迷失”。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 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 (少数是‘4-2-2’型) , 即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老人, 抚养1个或2个子女。”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 迫于工作繁忙, 子女们分配给父母精神关爱的精力和时间必然有限, 甚至出现了“问候疲劳症”, 不愿意给老人打电话, 打电话不知道说什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生, 传统“孝道”理念丢失, 很多年轻人认为, 留在老人身边, 会使他们丢失很多攀向更好职业、获得更多物质利益的机会。另外, 在农村还存在“重幼轻老”的现象, 由于老人不再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 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也受到挑战。部分老年人产生了“身份迷失”的心理, 即不知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属于哪个层次, 不知自己的社会价值何在, 突然离开工作岗位, 陷入尴尬之境。加之相对应社会保障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成了“被社会和子女忽略的一代”。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解决对策

(一) 完善相关立法, 增强普法宣传力度。在法律方面,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精神赡养做一些更细致的法律规定: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将“常回家看看”纳入了法律条文规定, 但缺少具体可行的配套制度以保证实施, 比如在公司假期制度方面仅仅提到“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 缺少更具体的规定。另外, 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 对“看望频率”、“看望时间”、“违规责任”等具体事项做详细规定;建议颁布实施《社会保障法》, 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做量化规定并积极开展普法工作, 以培养整个社会的精神赡养意识, 使子女重视对父母的精神关爱。

(二) 发展乡村经济, 注重培养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经济水平提高, 可以增加地方政府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建设的资金投入, 比如配备简单的健身器材、书报活动室、开展集体性活动等;另一方面家乡经济发展, 可以使大批青年劳动力留在家乡工作, 避免亲子分离。因此, 提倡广大青年人能够利用家乡优势自主创业, 这样既可以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又可以使子女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为此, 各级政府需要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多的绿色通道;在做经济规划时, 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注重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在做居民宅基地规划和住宅设计时, 应注意“多代屋”的创建, 鼓励多代同住。

(三) 村委村民合力, 共创乡村特色文化。针对“青年人需要为生活外出打工而对老人精神赡养力不从心”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村民和村委会合作来解决:提倡子女每年向村委会交纳一定的“老人关爱金”, 这个资金数额不需太大, 只需要满足村委组建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和定期去老人住处关爱老人健康状况即可。同时, 在基层构建基础的老年人信息库, 区分单独生活家庭、老两口生活家庭, 并将单独居住的失能老人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另外, 组建活动过程中, 村委会可以给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安排工作, 通过发放物质鼓励、轮流执行组织工作来提高老人的积极性, 同时使“老人关爱金”回流到家庭, 提高措施的可实施性。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表达的“村委村民合作”和社区养老有很大区别, 它仍属于家庭养老模式。“社区养老, 又称集体养老, 是指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这里, 养老资源依然是由家庭提供, 村委会和家庭个体之间只是简单合作, 因此依然是家庭养老模式。应该清楚认识, 尽管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家庭养老仍是基础。

(四) 提高子女意识, 增强老人自我存在感。如果诚如穆光宗所说,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自尊、期待和亲情三个维度的“需求”, 那么也可看到, 这些需求, 最基础的关爱与满足都来自于儿女。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 抑或是情感的慰藉, 老人最希望的都是从自己儿女这里得到。对老人的物质供给, 多体现为养, 体现为一种义务;对老人的情感慰藉, 多体现为孝, 体现为道德关爱。精神赡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抓和常抓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 子女应该帮助老人学习现代化通讯设备的简单使用, 比如教给老年人使用手机接打电话、接发短信、开视频, 以方便老年人跟子女交流;还可以为老人下载音乐、教老人玩一些简单的游戏, 减少老人独居时的孤独感。另外, 出门在外的子女应该尽可能多与父母联系, 提高回家看望、陪伴父母的频率。

(五) 媒体正面引导, 注重老人关爱。媒体宣传, 在农村主要体现为壁画、广播和表彰大会等形式。壁画宣传在部分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村子已经开始使用, 但是范围和力度还不够, 应该扩大到人流量比较集中的集市;另外, 在内容上, 应该增添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孝亲伦理的知识内容, 比如《孝经》所阐述的“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疾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在村里, 公告多是通过村委会广播发布, 所以也应该考虑利用广播发布一些精神赡养之类的人文关怀信息。表彰大会是一个让普通民众了解精神赡养重要性的有效方式。表彰大会既是选优活动, 同时也可以发展为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 通过表彰大会增加村民之间的感情交流, 提升其素养。

四、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以及老人自身的共同努力。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 需要构建以国家政策帮扶为引导、儿女关心为基础、村委会照应为依托, 老人自我意识提高为补充的结构体系。注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 必将提高其幸福指数和健康价值;同时, 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4.

[2]陈林, 刘国君.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9.4.

[3]周跃锋, 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10.26.3.

[4]姚远.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J].人口研究, 2000.24.5.

农村老人家庭赡养问题的社会调查 篇3

调查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调查方法:口头正面访问、交谈、侧面探访

调查时间:2010年7月底

被访对象:有老人的家庭

样本量:243

中国是人口大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典型代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孝”,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均衡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怀揣一颗“孝心”,总是寄哀情于“今日说法”中频频出现的老人赡养问题的争端,总是愤恨于高龄老人流落街头,被后代置之不理的惨景。不知不觉的,今天辗转于社会之间的诸多悲情源起于老人的赡养问题,这也不得不使我们相信,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上升到了一个社会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农村又极具典型性,因此,有必要对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进行调查和探究。

对此,我走访了达县农村243户有老人的农村家庭,通过与老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对部分老人子女的委婉询问,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不容乐观。

在243户农村家庭的访问中,有44.8%的老人是独自居住,它们中有18.4%的老人失去妻子或丈夫,沦为孤寡,另有0..04%的老人是只身一人,子女尽无。独自生活,自然求生的方式各种各样,但通过调查数据发现,他们中,接近15.5%的老人年近古稀仍靠着自己大量不辞劳苦的务农、集市上卖农产品来维持生计,无所谓天气,无所谓身体。记得调查中有一位76岁的王婆婆和他78岁的老伴都快八旬了仍然种植着四块农田和几块山坡上的土地,岁月在风吹日晒中老却了那皱纹横生的容颜,身子骨还算硬朗的他们靠着自己在夹缝中生存着,子女在外了无音信。47.7%的老人是在子女定期的物质金钱资助基础上,做一些少量、轻便的农活,譬如在离家不远处的土地上种植一些青菜、小葱等,还有如同柚子类的季节性水果的售卖也是其经济来源之一。其余部分老人则是全凭子女的按月或不定期金钱给予支配生活,这一部分人八成以上的人都是70岁以上。

这样的数据让人为之一震,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晚年安享并不那么如人意。通过对独居老人心态的统计,56.8%的老人是感到孤独寂寞的,他们认为或多或少的金钱物质填补不了晚年内心的情感空白,以为84岁的周婆婆讲到:“他们(周婆婆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在外面挣钱成家,很难得见上一次。我老了,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只希望多看看这些后人,我一个老人也用不了什么钱。”周婆婆眼角的泪光泛在已经成线的眼角,这样的例子遇到的不在少数。他们对家庭温暖与热闹的向往和对在外子女惦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积越深,表现出来的总是让人心疼的空洞的眼神,佝偻而寂寞的背影,甚至是纵横的老泪。

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孝,不仅是生活上的一种瞻仰,更是心底自生的对老人的敬爱之情,它少不了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人老了,最脆弱的是情感。真正的孝,不仅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感恩,一种是老人暮年感到知足快乐,特别是当老人丧失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一种不离不弃的感情。因此,无论是迫于无奈,还是老人自愿,当他们远离子女而独自生活时,也应该常常打电话回家,常回家看看,节假日多陪伴一下他们,让他们不至于在晚年还时常在无助与孤独中胡思乱想。

与之情况不同的是,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也不乏少数,占了55.2%。

据调查数据显示,与子孙一起过几代同堂的生活同样有喜有悲,老人有的微笑,有的叹息,而有的只是沉默。它们之中问题最多的最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种老少同居的生活引起的各种纠纷,表现为:

一是子女经济来源少,供养压力大。受访者中,有74.8%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源于外出打工,夫妻双方一人在外一人在家照顾老小。社会经济形式的不定起伏,加上九成以上农民工没有知识文化水平,这样总众多的农民工面临着工资低甚至失业的惨状,扣除日常生活开支,孩子的教育经费等,所剩无几,对于老人的赡养,他们会因此心生埋怨,除力不从心外,还会不自觉地认为老人是负担,导致日常生活中对老人态度不好,80%的老人只能隐忍,这样的情况着实让人心疼。

二是子女与老人生活差异导致的矛盾。年轻人与老人共同生活,总是会遇上由于性格、观念、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一些直接的冲突。调查数据显示,58.2%的受访家庭因为老人的念叨而发生过争执,30%的受访家庭由于老人思想意见与子女的分歧而引起过不愉快,严重的甚至有出现过辱骂现象。谈及此处,竟有老人声泪俱下。

三是婆媳问题露出的种种端倪。少部分儿媳依然保持着一种错误的旧观念,把娘家人看得比公婆重要,而婆婆对媳妇的要求看法等,也多少会引起一些大同小异的争端。

四是子女多,但大部分子女不愿意同父母居住。调查数据显示,如今被访问的农村家庭子女在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占了2/3,但在这2/3中,有37.3%的老人不满意子女不加掩饰的互相推诿赡养责任的表现,自然而然,无论老人在哪家生活,都过不上多惬意的生活。让人意外的是,有五成以上的家庭存在着一种女儿不应负赡养责任的现象,她们一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陈旧的风俗也是不合情理的。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5%的子女道

德沦丧,对共同居住的老人表露出一副要赶人走的丑态。

透过现象看本质,像在西部不甚发达甚至可称得上是落后的农村,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没有与日新月异的时代精魂接轨,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关爱老人的精神并未真正意识上的渗透进农村家庭深处,老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尤为淡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变,也不得附加任何条件进行限制。然而在这受访的农村家庭中,接近40%的大龄老人不知道这样的法律存在,而在知道的人中,八成以上的即使知道也只是模棱两可,更不知道如何运用它来保护自己。其中仍不乏一些老人宁可自己承受心灵之痛,也不愿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除了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1/3的老人更顾惜亲情。

父母的心永远向着儿女,纵然当他们老去,没有得到与之付出的爱相抗衡的回报,老人们依旧含着辛酸,捍卫着那方为子女开辟的心灵净土。正是因为大爱无边,才更应该正视老人问题。从社会大的角度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精神文明、传统美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必不可少。

统计发现,现在农村对于很多大龄、贫困的老人推出了“低保”政策,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金额在每月40~100元间不定。在受访者中,有将近50%的老人享受到了这一阳光政策。老人们对此感到丝丝欣慰。另外,医疗卡的普及办理,使得生病老人更愿意去正规医院就诊,取代了以前为节约而不看或者多磨的习惯。医疗费上报50%~70%,无疑对经济来源少的老人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近几年来,免费的文艺下乡,义诊等,也为老人增添了生活方便和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接近90%的老人受到过相邻大小不一的帮助。农村淳朴的人文风情或多或少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人会在过节给一些孤寡老人送鸡蛋、粽子等,年轻人会在赶集时乐意为老人带一些生活所需或想吃的东西,还会在独居老人生病的时候帮忙通知其子女。赡养老人,其实不仅仅局限在自己家庭,尽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太高,但是举手之劳也是一份人性的光辉。

农村老人赡养协议书 篇4

被赡养人:王** 性别:女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

赡养受赠人:王允莲 性别:女 年龄:**岁

住址:*****

身份证号:

赡养受赠人:郑** 性别:男 年龄:**岁

住址:****

身份证号:

一、基本情况

王洪莲、女、家住孙村镇许家村许家小区10号楼3单元401室。现年68 岁。因其身体衰弱,行动不便,儿女无力照料,遂由外孙女王允莲,外孙女婿郑磊给予赡养照顾。

王允莲、郑磊保证继续悉心照顾王洪莲、李士泉、负责其日常饮食起居,给予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让老人安度晚年。王洪莲去世后由王允莲、郑磊负责送终安葬,并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照料王洪莲之子李士泉,直至李士泉去世(具体责任义务另行协商)。

二、赡养受赠人、赡养人承诺

1、保证被赡养人每年春、夏、秋、冬合理添置新外衣、内衣、鞋帽等个人物品(被赡养人同意不购买的除外),衣服、被褥干净、整洁;

2、负责被赡养人生活、个人用品的更换、维修,必要时陪同被赡养人出行和外出活动,并提供交通便利;

3、被赡养人生病,及时给予医治,并负责生活照料与护理,负责被赡养人日常检查、就诊、买药。被赡养人大病需住院治疗的,负责联系医院,陪床照顾;

4、在精神上关心被赡养人,不歧视、虐待或遗弃被赡养人,使被赡养人在精神上感到温暖,尽力满足被赡养人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保证被赡养人生活充实、精神愉快;

5、代理被赡养人的外部事务,帮助其领取村委(大队)等社会外界发放的补助金以及其他物品,代为缴纳各种费用,接送物品、邮件等;

6、按照被赡养人的要求管理其他事务,其他个人、组织不得干涉;

7、被赡养人去世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丧事,丧葬费用从被赡养人的遗产中支取;

8、双方协商一致的其他事宜;

为感谢王允莲、郑磊的悉心照顾,王洪莲愿将自己位于济南市高新区孙村镇许家村许家小区 16号楼1单元401室房屋(建筑面积80平方米),赠予王允莲、郑磊。在本协议生效之日起,王允莲、郑磊享有王洪莲在法律范围内对上述财产的一切权利。

三、其他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本协议一式四份,王洪莲、王允莲、郑磊各执一份,证明人 保存一份。

被赡养人签字:

赡养受赠人签字:

赡养受赠人签字:

证明人签字:

签订时间:

上一篇:设计院实习日记建筑下一篇:六级信息技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