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课程体系

2024-10-20

软件课程体系(共9篇)

软件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缺陷,完善

1.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软件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愈发体现出其自身的重要性。多数国内软件企业已开始着手强化软件测试活动, “软件正进入测试时代”[1], 这是中国评测从近几年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感受。

1.1 软件测试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测试人才的巨大缺口

由于我国企业对于软件测试在软件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 导致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 我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 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 缺口达到30~40万。

2008年2月, 智联招聘开辟了“软件测试招聘专区”, 这是国内首次专业招聘网站为某一具体职业开设专区。2008年4月, 搜狐网开辟了软件测试专题“IT新锐职业调查:软件测试工程师”, 详尽介绍了软件测试对IT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软件测试人才极度稀缺的状况。

1.2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发展现状

为缓解高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原信息产业部将软件测试工程师列为国家紧缺型人才, 并于2004年联合五部委颁布的124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快培养软件测试人才, 开展软件评测技术的研究”[2], 为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然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软件测试的人才缺口除了国家支持外, 更需要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以及企业三方的通力配合。

目前,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行业已经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社会上一些测试就业培训机构, 将企业需求和人才供给嫁接起来, 将软件测试课程学习周期大大缩短至4~8个月, 使高校扩招培养的大批基础素质过硬的学生, 得到测试技能的全面培训与提升, 从而可以服务于测试人才欠缺的企业。

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在职人员的测试技能提升的培训方面, 培训内容既涵盖测试技能的提升, 又包含测试经验的共享, 使学员在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

从软件测试培训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已经为软件行业发展提供较多的测试人才, 但是软件测试行业更加注重测试人才的质量, 这就取决于软件测试培训的质量。而培训的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培训课程体系, 那么, 我国当前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的现状是怎样的, 什么样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促进我国软件生产与测试质量保障能力的提高呢?

2.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概况

随着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迅速发展, 课程体系在软件测试培训中的作用越发突出, 各种软件测试培训机构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培训课程体系, 可谓林林总总, 多种多样。软件测试培训课程的发展从形式上来讲, 经历了几种模式:单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测试理论与测试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课程等[3]。但总体来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 培训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在软件测试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 一个系统的测试培训课程体系应涵盖各阶段职业技能提升的课程,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员需求。

然而, 当前的培训课程体系中, 有80%以上的课程以就业为目的, 面向大中专往应届毕业生等潜在入行人员;而测试职业中的高级管理层或领导层可能找不到适合自己需求层次的课程;或者现有的大部分课程对于一些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来说并不深入。其后果就是我国当前的软件测试培训工作质量不高, 以致对软件测试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理想。

2.2 培训课程体系覆盖领域不全面

当今, 我国的软件测试业务已经由原来单纯的IT企业, 逐渐扩展到了各行各业, 所以, 软件测试培训课程需要能够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

然而, 与培训对象的相对集中一样, 现在的测试培训基本上都集中在通用的软件测试理论和技术上, 而缺少具有行业特色的测试技术与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比如电信行业、医疗卫生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金融行业、交通行业等各方面信息化测试培训等, 这将阻碍我国软件测试与质量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

2.3 培训课程体系与测试实践存在严重脱离现象

软件测试培训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软件测试的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中, 大多数的测试培训理论内容过多, 实践内容相对较少,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以工具使用和案例分析为主。

测试工具的培训几乎都是基础使用操作, 并且培训案例多是相对陈旧的, 雷同程度很高。究其原因, 培训讲师属于学院派的居多, 而我国软件测试行业一线的测试及科研专家数量较少, 作为培训师资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在测试培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员在实际测试工作中遇到的瓶颈。

通过对以上软件测试培训的课程体系现状的简要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为了促进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健康发展, 保障我国软件生产质量的提高, 我们必须对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加以改进, 使之更加系统化, 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软件测试培训更加满足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 促进我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快速发展。

3. 中国评测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评测作为国家级软件测试机构, 不仅在软件测试的业务实践上走在行业的前沿, 而且在软件测试理论研究与测试培训方面也积极做着相应的努力。

3.1 中国评测建立了丰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中国评测建立的丰富、系统的基本体系如表1所示。

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评测的测试培训课程种类繁多, 基本能够满足各种层次人员的培训需求。如测试技能类与网络安全类课程主要面向各类工程师和基层管理人员;管理类课程的主要培训对象是软件测试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而组织内训类课程主要是可以针对企业在软件测试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综合的解决方案的课程等。

其中,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教育与考试中心委托, 中国评测为全国软件测试职业教育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形成了系统的面向初学者或有志于从事软件测试行业的人士的中高低有机培训课程。

3.2 中国评测建立了覆盖行业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评测的行业测试业务覆盖到了金融电信、交通能源、工商税务、卫生教育、烟草、广电、司法等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利用这种行业测试的优势, 在业务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与改进, 中国评测建立了完备的行业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电信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广电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司法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课程、教育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测试培训、金融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交通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能源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烟草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税务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农村信息化系统测试培训等。

这些行业培训课程覆盖领域广、针对性强, 能够满足不同行业测试领域的培训需求。

3.3 中国评测建立了与软件测试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首先, 中国评测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是来源于软件测试实践的[4]。为响应国家“人才兴国”战略, 提高我国软件产品质量,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软件测试人才, 中国评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资深的测试工程师, 集合众多国际先进软件测试技术和理论, 参照国际上规范的软件测试标准, 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我国现有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通过对多年技术沉积的总结, 并对已实施的培训课程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审定,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其次, 中国评测的软件测试实践不仅局限于软件测试业务领域, 还来源于我国软件测试的前沿科研工作。中国评测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科研机构, 同时还承担着“863”、“核高基”等众多国家级的软件测试科研课题。所以, 可以及时地把我国软件测试领域中最新、最高端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课程体系建设中。

再次, 中国评测注重定期地收集、整理最新的项目案例, 完成案例库的更新工作。其中软件测试的案例库是更新最快、内容最为丰富的。在中国评测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中, 可以运用最新、最典型的案例, 使软件测试培训更加突出其重实践、重应用的特点。

最后, 任何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效果, 都是由培训讲师来实现的, 讲师的实践经历对于培训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评测软件测试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与改进, 都是由测试业务一线的测试专家和科研专家直接参与完成的。同时, 中国评测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都是由经验丰富的测试专家和科研专家完成, 所以其培训的实践性是尤其突出的。

总之, 通过对当前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及其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 不难看出, 要在整体上提高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水平, 培养更多的软件测试人才,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的、全面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 从而切实提高我国软件生产质量保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柳纯录、黄子河、陈渌萍.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原信息产业部联合五部委.第124号文件, 2004.

[3]张向宏、陈渌萍.软件评测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软件课程体系 篇2

关键词 高职 软件 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大批IT企事业单位却难以招收到适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调整与革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提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1 软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1.1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了解现今软件企业的最新开发方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在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发挥校内外实训平台的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共同开发课程项目为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2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了解软件行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软件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软件设计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NET后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实施与维护工,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师。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在理论上要求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相关设计软件,熟悉DIV、CSS、javascript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MySQL,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NET架构和J2EE架构等。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思路。

2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2.1 跟踪主流技术,按照技术方向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的对象是三年制的专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5+1的教学模式,即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又将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设置成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在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应用这两门主流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在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中,根据学生四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将软件设计专业化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参与实际工作,巩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2.2 按照能力递进规律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能力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将主要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开设Java、C#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第二阶段开设JSP、ASP基于B/S、C/S架构开发程序的课程,此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岗位能力要求。第三阶段开设基于企业级开发技术的SSH、N层架构等程序开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保障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欠缺企业实践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与提高方面,要制订一系列的目标和规划,具体涉及到: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推荐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强企业实践经验。

3 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重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其更贴近企业对软件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使教师的教改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软件课程体系 篇3

开始,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针对性的在各校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一直到,一共有两百多加高校开设了与软件工程有关的专业,招收的学生将近两万多名,招生规模也是其他专业的前十名。因此,从前期的经验可以总结出,想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发展且又能跟上世界步伐的特色软件专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刻不容缓。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是边摸索边前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提出,并共同研究出应对的方案。

软件课程体系 篇4

文章从业绩、行为(态度、能力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四层的层次结构模型来衡量中小软件项目经理绩效。然后利用Delphi方法,由神州数码和中兴通讯的专家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评分,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中小软件项目经理绩效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着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软件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我国的软件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10多位专家撰写的报告指出,中国软件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正在进入一个“腾飞阶段”。

在软件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软件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显得不和谐的是:软件项目的失败率居高不下。

在实际软件项目中,软件项目经理对项目失败率负有重要责任,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既然软件项目经理对软件项目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对软件项目经理的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挑选出优秀合格的软件项目经理,从而为软件项目经理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绩效的内涵

绩效有组织绩效和员工个体绩效两个层面,我们在这里侧重研究的是员工个体层面的绩效。目前对绩效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把绩效看作一种结果

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感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指出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东西”这种东西相

对独立存在”。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绩效是结果的观点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

(二把绩效看作个体的行为

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提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绩效是员工自己能够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行为,并认为只有与目标相关的行为才算得上绩效。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不是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的,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组织绩效的行为。例如帮助同事,保护组织和提出建设性建议等。

(三把绩效看作胜任特征或胜任力

把绩效看作胜任特征的看法符合现在有些企业和管理者提出的“向前看”的绩效标准。即通过测量个体的胜任力来说明个体的绩效,因为拥有这些胜任力的员工拥有获得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在各组织越来越看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员工胜任力的考察日益受到重视。

准则层包括:行为、能力、业绩。如果一个人有成功的愿望,但是他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是他自身不愿意去努力做,也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愿望,也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如果遇见不可抗力,他也会失败;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即使没有良好的愿望和能力,也偶尔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瞎猫碰到死老鼠。因此,我们在考核业绩的同时,还必须相应的考核软件项目经理的能力和行为。

2.一级、二级指标的分析建立。1成本管理能力:

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资源及数量;估算所需的资源的费用;把费用预算分配到每一项活动中,形成项目费用计划基准;评估影响引起费用变更的因素,曹楹杬——九型人格专家!中国500强讲师!主要背景:管理学硕士,北京九型人格管理学院创始人、实战型专家,中华培训讲师网高级讲师。保证变更可以让项目各方干系人接受;判定费用计划基准是否偏离,对出现的偏离进行管理和纠正。

2时间管理能力: 软件项目经理任务分解;任务相关性分析;任务持续时间估算;定任务、定人员、定目标;时刻关注关键路径:关键路径可能会由于一些情形而发生变化。

3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计划: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见证点、停工待检点设置是否合理;定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并找出能够确保质量的过程方法;对于质量计划中设置的关键元素,严格按照作业程序及时进行测量检查;对于已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 明确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员能力和结构;使项目成员目标一致,加强成员对决策的参与;清楚地分配和组织工作,并相应的划分工作范围及合理授权;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成绩及时表示认可;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是否公正合理;为成员树立榜样,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5决策、技术能力: 从技术层面分析用户的需求;审查和批准重大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在专业方面指导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维护软件流程的规范化。

6沟通能力:

是否清楚客户对项目的整体需求并合理引导客户需求;是否即时向客户反馈阶段性的成果;是否懂得合理对客户说不;是否取得客户支持与配合;是否及时向上级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需求变更等所有项目信息;是否客观向上级汇报困难,请求到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7风险管理能力: 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就是评估每一个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影响;项目风险优先分析(风险的等级规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项目风险监督和跟踪。

(3行为维度绩效指标的建立

行为指标主要考虑了软件项目经理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论文 篇5

1引言(Introduction)

当前IT领域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创新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青海民族大学十分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在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学改革促进具有创新型思维的、面向工程化的软件人才,在培养体系的建立,办学模式、培养方法、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努力的工作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一些研究成果和IT领域的反馈表明,成熟的软件工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框架下,必须受到正规的、良好的工程师训练和职业熏陶。本项目是我们在结合青海民族大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规律,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以工程化为主线的软件开发人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开发人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Innovativesoftware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system)

2.1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要培养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懂得如何实施一个软件项目并对之进行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工程化教学、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要在遵循IT业界标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工程实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领域知识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兴趣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在软件工程指导下,以数据库为主线进行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知识传授+案例讨论+工程化实践的.模式。这一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系统地讲授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的知识体系,精讲系统原理和方法并突出重点和难点,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案例讨论。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来编写案例,通过对一些精选案例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及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便发现问题、寻找可能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第三阶段是实践训练。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完成一个项目,一个小组可由若干人组成,按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要求,为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分配角色,分别进行项目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及测试等各环节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对上述环节的任务完成都以答辩作为考核的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锻炼,通过对标准文档格式的讲解和精选案例的学习,学生编写所有环节的文档资料,而每一个环节的文档资料只有在通过答辩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

2.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法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各级院校已经开展,但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导,忽略了将案例作为背景将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学生在被动的听讲过程中缺少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全过程非常模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对每一个阶段进行承前启后的分解,其中强化软件项目管理在整个过程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把软件过程管理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并辅以必要的答辩讨论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对软件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的能力。

2.4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工程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引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调查结果作为依据,加大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近三年投入经费800余万元,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工程化综合实验环境及实践/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Innovativesoftware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implementationprocess)

以面向工程化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指导,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核方法、提升重视团队合作、突出软件测试过程、搭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确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师指导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

3.1合理设计课程模块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公司麦克斯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需求和质量分析,根据结果及时与IT领域企业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逐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以软性内涵建设为核心,双方建立稳定、长效和双赢的合作模式,包括人才标准的制定、基于岗位和任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设计。在培养方案中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模块,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覆盖文化修养和专业领域,构建一个知识面较宽广、实用性很强的大平台+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根据“基本知识→初步综合应用→工程实施组织→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其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企业认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认证培训、参加大赛等教学环节。模块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为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在部分专业必修课中实行了分级教学奠定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主流应用软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桌面应用到基于Web的应用,再到目前的电脑、手机客户端与Web端多客户端平台应用[3]。以精选的项目案例为驱动,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并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大量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多途径理解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在项目开发和案例讨论中了解工程过程并积累工程经验。以面向工程化的教学法为指导,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同时又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培养工程化思维能力

教师除了讲授学生学习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然后由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进行项目的实践。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任何项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预定的目标和指标,而工程就是去实现这个目标和指标,它需要创新,没有工程思维,就很难进行创新。

3.4更新考核方法

以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完成的阶段任务。首先,确定答辩小组成员,以7―9人作为一个答辩小组,成员有教师、工程师、学生组成,其中学生成员既是答辩评委又是答辩者,一个班级可以分5―6个小组进行答辩。其次,由学生将自己在前一段时间所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做完整的介绍。答辩小组成员,尤其是学生评委必须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详细记载分析每一个答辩学生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充分讨论,经修改后进行下一阶段工作。成绩考核中引入团队评分制,不再以个人表现来评定成绩,而是以项目团队的整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加强沟通和合作交流,体会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非标准化考试。

3.5提升重视团队合作

每个小组交换使用设计方案,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工作的基础,用较真实的场景模拟项目评审,从设计方案到代码的编写、测试,都暴露在其他小组成员的监控中,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组间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6突出软件测试过程

学生邀请非小组成员或班级外的学生对软件产品做严格的测试,以便发现问题。之后指导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的更改情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更新设计方案获继续下阶段的工作,其目的是模拟实现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

3.7建设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基本保障。在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型、工程化的培养思维为指导,构建跨专业、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化综合应用环境,同时在国内IT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具体参与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体验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

4结论(Conclusion)

软件课程体系 篇6

1 当前形势

我国的软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 现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主要生力军之一。2010年初, 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作为引导国内软件相关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 该文件对中国软件产业未来10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及时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以加快学院的教学改革步伐, 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软件行业的背景下, 如何建设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之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是教学工作者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新建本科院校软件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本科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查发现,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基本上大同小异, 重理论轻实践, 专业培养方向模糊, 学生基本上都按“通才”方式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缺乏实际项目经验, 缺少表达和企业要求的写作能力, 缺乏团队沟通与协作精神, 相互合作意识不强。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现场存在“鸿沟”,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多的应该是软件上的“专才”, 这就导致了教育和需求的脱节。

3 我院的软件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3.1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流行开发软件的使用能力, 能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开发工作, 还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软件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软件专业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能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设计过程, 能适应软件专业的快速发展要求。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按模块安排分为:公共基础课, 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 专业系统课、专业工具语言及工程理论课、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式采用“2+1+1”模式。2年时间进行基础理论教育, 1年专业知识教育, 1年工业企业实习, 完成毕业设计;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作为基准, 开发教学实践基地为契机, 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课程安排以每学期为一个完整的阶段, 同时, 为了软件技术学习的延伸, 注意到学期课程安排的可堆叠。在基础理论教育阶段,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基础通用性较强的计算机语言, 例如C语言。熟练掌握一到两门高级计算机语言, 例如Java语言。通过实践课训练, 达到实际编程量达8000条以上, 从而达到初级开发人员的基本要求。在专业知识教育阶段, 以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和拓宽专业技能为目标, 学习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的方法。针对以上的分析, 对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3.3 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加强实验课的建设和教学力度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学生从三年级起学习综合训练课程、布置大作业———加强实践训练、进行IT技术资格认证。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程序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实用外语水平来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学生提供专用的全外文实验环境, 计算机网络课程和专业外语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使用外文阅读和撰写文档。在工业企业实习阶段, 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创新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4 结论

新建本科院校的软件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教学内容, 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 在教学中引进企业案例, 强调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实践、企业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有计划进行教材建设, 按照课程群特征, 集中教学团队的师资优势, 优化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促进教学研究, 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作重要保证。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本科院校软件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 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软件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焰, 彭阳.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构建——成都大学软件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 (3) .

[2]孙水华, 郑磊, 林志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1 (14) .

[3]熊伟, 洪玫.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1) .

软件课程体系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体系建立

中图分类号:G7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的生活引领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教育观念悄然转变的今天,高职院校应该紧抓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建立更为有效的校企联合软件技术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优化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了IT人才在当代人力资源中使用的价值逐年的上升。在高职院校进行软件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的定位没能做好良好的掌握。他们在教学中有的一味的套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文轻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或者在教学中无法抓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与滞后性。

2 计算机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是把要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多个等长的部分,每个部分叫做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首部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节点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其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提高了效率。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且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完善的网络协议,自适应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一个节点交换机可以看作是小计算机,可主机是为使用者展开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而结点交换机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给目的主机。

3 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3.1 专业学生在岗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刚性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软件技术开发方面存在联系的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等相关管理人员的需求依旧非常巨大。面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当前企业发展对层次较低的软技术文员、软件程序员等相关的高职出身的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进行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八项能力,在实际中我们将其归类分解为以下八大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应用数学方法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3.2 教学开展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人才培养中,学校的目标位培养专业性经济发展,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协调性强,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软件设计思想,能够按照具体的要求完成任务,对于程序的设计、测试等工作做到手到擒来的能力。

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想法

学生在掌握了相应的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后,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开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联合创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十分重要。通过软件实训平台的有效构建,可以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具体生产流程以及开发中的关键部分。通过企业的实训案例,在企业专业的讲解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岗位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进行整合后应用于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使学生掌握将知识转变成实践成果的能力。通过对实践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其在掌握软件编程的核心所在,适应当代社会的潮流以及发展。

4.2 课程开展的结构体系

建立一种新型的课程链教学与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参加的具体岗位中明确自己的能力,通过掌握自己所具备的签潜在能力之后进行专业领域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该组织这种岗位与课堂联动的课程链教育模式,通过专业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自己所要学习的具体方向。然后在教学中专门的设计相应的课程链,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以“软件编程”的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按照“读程”、“编程”、“开发”、“测试”、“创新”的能力结构和学习过程设置课程,学生可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等方式选择学习内容,逐步深入掌握编程知识,并兼顾其他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外语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提高单位学时效率,基本技能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的全部学习资源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3 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本着上岗就业为基本课程的构建原则,在进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中,应该从浅到深的逐步进行,通过对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实训技能、项目实训技能、上岗技能等各个环节进行紧密的实践知识双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目标的方式,明确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由于在进行软件的开发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不同,多以在进行岗位实践工作开展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实践方案的落实以及下达,通过高职院校内部的设备实训与外部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软件工程实训体系逐渐的区域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在创学中应该充分的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实训体系相结合,按照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在前四个学期以内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及能力进行培训。当第五个学期开始之后,通过校内时间提高学生能力。在第六个学期开始后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岗位创新的能力。(如图1)

图1

5 结束语

高新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软件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当代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有弹性的教学方式将能够更好的软件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软件技术课程培养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1]周玉丰,敬代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2]柳善文,唐國纯.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作者简介:闵璐(1967.12-),女,山东济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数据库应用技术及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

软件课程设计小结 篇8

在我们整个软件工程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

我们班由16名同学组成,在相互商量后我们确定了我们班的项目,是做一个计算器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项目也正式开始了。

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也同时遇到了许多程序代码问题,页面和功能相结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源于我们对程序的认识不足、以及没有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我深刻认识到,在项目开发时,老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要在功能方面作出修改,那么有些代码以及复制的区间都不能有误差,这需要老师的帮助、指导,以及同学之间交流研究共同对整个程序作出相应的设计,这样才能避免最终整合时出现问题。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里,我还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理解。在我以前的理解当中,软件工程,无非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或一个团队集中在一起进行编写代码的工作,以实现开发出所用的软件。但现在我明白了,软件工程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开发软件和管理软件。具体地讲,它表现在与软件开发和管理有关的人员和过程上。所以,软件工程就不仅仅是单一的编程过程了。它包括了系统分析->建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编码可以理解为编程,这个只占总时间的20%左右。编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次项目里我完成了许多工作,在界面设计上我完成了“页面设计、读代码、记代码、代码编辑”等制作,在后期项目整合过程中修改了功能和界面结合时出现的bug,还有程序外观设计、美观度。这些工作我都顺利完成了,虽然并不能算是非常的出色,但也算是尽力了。现在看到自己辛劳的成果,我感到很欣慰。

当然,在这次项目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如现在的软件制作技术还不够强,在和小组成员相互沟通上还不够积极、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等。我希望以此为契机,在将来的项目开发中能做得更好。

Xxx

组态软件课程设计 篇9

基于组态软件的变频器状态监控状态设计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成 绩: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目录

1.序言....................................................1 2.力控组态软件介绍........................................1 2.1 力控组态软件简介...........................................1 2.2力控组态软件特点............................................1 2.3软件基本组件................................................3 3.变频器应用的现状........................................3 4.变频器监控系统的硬件组成................................4 5.变频器监控系统要求......................................5 5.1监控系统技术要求............................................5 5.2监控系统具体要求............................................6 6.变频系统监控功能的实现及效果............................5 7.人机界面的特点功能与画面设计............................6 7.1人机界面的特点..............................................6 7.2人机界面的主要功能..........................................7 7.3人机界面的画面设计..........................................7 7.4监控系统软件组态............................................8 8.心得体会...............................................13 附录 参考文献..........................................13

1.序言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由于高压变频器几乎都是工矿企业的关键设备,在工厂自动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其控制功能、控制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那些工艺过程较复杂,控制参数较多的工控系统来说,具备交互式操作界面、数据列表、报警记录和打印等功能已成为整个控制系统中重要的内容。而新一代工业人机界面的出现,对于在构建高压变频器监控系统时,实现上述功能,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途径。工业人机界面,是一种智能化操作控制显示装置。工业人机界面由特殊设计的计算机系统32位芯片为核心,在液晶显示屏上罩盖有透明的电阻网络式触摸屏,触动屏幕时,电阻网络上的电阻和电压发生变化并由软件计算出触摸位置。新一代工业人机界面还具有简单的编程、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登录及配方等智能化控制功能。

2.力控组态软件介绍

2.1 力控组态软件简介

力控组态软件是对现场生产数据进行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位于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它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工程实现方法,只要将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进行简单的“组态”,便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缩短了自动化工程师的系统集成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集成效率。它能同时和国内外各种工业控制厂家的设备进行网络通讯,它可以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便可以达到集中管理和监控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方便的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来实现与“第三方”的软、硬件系统来进行集成。

2.2力控组态软件特点

力控组态软件在数据处理性能、容错能力、界面容器、报表等方面产生了巨大飞跃,功能更强大,主要特点如下:

提供在Internet/Intranet上通过IE浏览器以“瘦”客户端方式来监控工业现场的解决方案;

支持通过PDA掌上终端在Internet实时监控现场的生产数据,支持通过移动GPRS、CDMA、GSM网络与控制设备或其它远程力控节点通讯;

面向国际化的设计,同步推出英文版和繁体版,保证对多国语言版的快速支持与服务;

力控软件内嵌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数据库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互连功能,可以与MES、SIS、PIMS等信息化系统进行基于XML、OPC、ODBC、OLE DB等接口方式进行互连,保证生产数据实时地传送到以上系统内。

个分布式的数据库分别对连接自己的I/O Server进行采集数据和处理,如输入数据的量程变换、流量累积、报警检查,以及PID运算等,这种体系结构的优越性在于,各组件任务分配更合理,使您的系统实时性更好,稳定性更高。

在今天,企业管理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办公室内直接监控工业现场,基于网络浏览器的Web方式正在成为远程监控的主流,作为民族软件中国内最大规模SCADA系统的WWW网络应用的软件,力控R监控组态软件的分布式的结构保证了发挥系统最大的效率。力控®为满足企业的管控一体化需求提供了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

图2.1 力控组态软件的应用结构

2.3软件基本组件

工程管理器、人机界面VIEW、实时数据库DB、I/O驱动程序、控制策略生成器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组件等。

图2.2 力控组态软件框架图

3.变频器应用的现状

变频器的发展是世界生产力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交流变频调 速技术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变频调速在调速范围、调速精度、通讯功能、节约电能、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的交流调速方式无法比拟的。变频器就是基于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而开发和应用的,它以体积小、重量轻、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保护功能完善、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深受钢铁、冶金、矿山、石化、医药、食品、纺织、印染、机械、电力、建材、造纸 等行业的欢迎,使用变频器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PLC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近几年来,PLC技术在各种工业过程控制、生产线自动控制及各类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应用技术。目前PLC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等各行各业,实现了逻辑、步进、数字、机器人、模拟量等的自动控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软件领域将不断地向硬件渗透,不断地用软件来代替硬件,从而实现智能控制和生产自动化。PLC就是计算机技术向继电器等硬件领域渗透的产物,用软件来代替硬件,用软件程序代替硬件继电器,从而为系统的连接及改造提供了方便,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PLC可以说是专门为工业严酷的环境设计的小型计算机,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基础自动化设备。

5.2监控系统具体要求

1)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 对来自现场的非标准信号数据通过组态软件转换成标准信号。

2)状态显示:将变频器启动、停止、就绪、合闸、接通、运转、旁通、告警、外控等状态通过组态软件动态的显示于监控画面上,具有实时、动态效果。

3)监控操作: 对频率、温度、电流、电压、风压等进行自动实时监测。

4)操作画面:在操作画面上可查询装置的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等实时和历史数据,还可查询实时、历史曲线和设备状态并可按要求设定和打印出实时报表和历史报表。

6.变频系统监控功能的实现及效果

进行编程后的监测、控制系统,针对变频系统的特点,集实时显示、流程控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工程报表、历史曲线和实时曲线显示等功能于一身,并能保存和打印历史数据为系统分析使用。可以完成如下功能:

1)实时监控设备工作状态,实现全生产过程实时管理。高压变频器运行状态十分重要,而监控系统的建立为管理部门提供的实时动态信息,能有效地帮助值班人员及时了解设备工作状态。

2)提供灵活的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通过比较当前和历史趋势数据,特别是结合装备安全运行的多参数模型,可以及早报告故障隐患。

3)实时报表管理方便地解决了现场定时数据抄写、维护及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记录员不必再每天花费大量的精力填写报表,提高了企业的办公能力和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数据化的管理提高了企业数据的透明度并消除了人为因素,将成本核算纳入更规范的管理体系。

5)监控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运行可靠,便于更改、扩充、升级等优点,同时,系统造价很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7.人机界面的特点功能与画面设计

7.1人机界面的特点

人机界面是新一代高科技可编程终端,具备与各品牌PLC连线监控能力,适于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中应用,可代替普通工控计算机。其主要特点有:

1)画面容量大,画面规划简单;

2)全中文操作软件,适用于Windows95/98/NT等环境,指令丰富,编程简单;

运行策略分别进行组态设置,如在用户策略中,利用策略工具箱添加脚本构件、存盘数据提取构件等,以实现所需的功能。

7.4监控系统软件组态

软件组态部分完成监控系统与操作人员间的交互界面,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监视、控制、调度和管理的核心。人机界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日常监视、系统参数设置的主界面,另一部分是用于指示、管理非日常监视信息,如各种报表、曲线及趋势图、历史记录等的子界面。1)帧发送

本设计的通信帧中有专门的广播帧用于此功能,如统一对所有变频器的输入运行命令和频率命令进行设定。广播帧格式与标准帧格式一样,区别在于其中的“站地址”位设定为:99号机。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变频器在PCAuto中都有驱动。如果系统采用的变频器在PCAuto中无驱动,则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这是因为PCAuto是基于ODBC标准的,能提供与第三方软件的通信方式,如采用DDE或OLE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通信功能。

选用帧中选择要求(写入)帧格式如下(计算机<——>变频器):

图7.1 帧发送

2)画面设计

图7.2为变频器的监控组态界面。其中包括电流、电压、频率的列表显示、动画显示及实时曲线显示,便于从直观上了解电动机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报警情况,则立即进入报警状 态,并根据报警内容做出相应的处理(如紧急停机等),可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加/减速、停机等控制,还可以获得一些历史数据(表、曲线、图)及故障报警 等,极大地方便了生产操作人员对一线现场的监督、控制、管理。

图7.2 主控界面

3)建立实时数据库

在Draw的导航器中单击“实时数据库组态”,启动实时数据库组态程序。

图7.3 参数设置

5)I/O检查

可对各台变频器的通用输出/输入端子状态、用户选件输入状态等进行实时监视。通过对各台下位机的循环检测可知各台下位机与上位机的通信是否正常。6)维护信息

可显示各台变频器的机种、容量、ROM版本、累计运行时间、1小时变频器内最高温度及散热片最高温度、键盘面板、RS-485、选件卡的通信出错次数等信息,便于工程技术人员了解情况。7)报警信息

当出现故障时立刻进入报警子画面,显示报警的历史原因、报警时的输出电压、电流、频率、转矩及当时的设定值等、报警时输入/输出端子状态、最新报警发生次数及多重 报警等信息。通过查看报警信息及历史数据,极大地方便了现场技术人员的维护,使得维护更加准确、简捷,缩短故障处理时间,使生产更加稳定。

图7.7 故障界面

8.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从中学习领会了许多,这次课程设计主要是以力控组态软件为核心的监控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运行可靠,便于更改、扩充、升级等优点,同时,系统造价也远低于进口同类设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采用组态软件进行工业控制是现代化工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本系统不仅实现了对高压变频器各参数的在线实时监测与控制,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强了职能部门对高压变频器的监测,规范了职工行为。对高压变频器实现了系统化管理,提高了变频设备运转的可靠性,保证了现场的安全运行。

这次课程设计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虽然我的课程设计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还是感到欣慰,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个页面,都有自己的劳动与同学的帮助。当看着自己的成果,真是莫大的幸福和欣慰。我相信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都会化为甜美的甘泉。

最后还要感谢老师,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附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命是无价之宝作文下一篇:“本市公安事业发展计划”政府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