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课程体系

2024-06-08

软件课程体系(共12篇)

软件课程体系 篇1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热度不断升温, 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涌现出来, 虽然对软件质量保障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其也存在着不尽系统、科学的一面, 阻碍着软件人才培养的更快发展。本文从我国软件测试的发展背景、趋势出发, 剖析了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 阐述了更为科学、完善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并希望以此为我国的软件质量保障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缺陷,完善

1.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软件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愈发体现出其自身的重要性。多数国内软件企业已开始着手强化软件测试活动, “软件正进入测试时代”[1], 这是中国评测从近几年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感受。

1.1 软件测试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测试人才的巨大缺口

由于我国企业对于软件测试在软件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 导致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 我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 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 缺口达到30~40万。

2008年2月, 智联招聘开辟了“软件测试招聘专区”, 这是国内首次专业招聘网站为某一具体职业开设专区。2008年4月, 搜狐网开辟了软件测试专题“IT新锐职业调查:软件测试工程师”, 详尽介绍了软件测试对IT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软件测试人才极度稀缺的状况。

1.2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发展现状

为缓解高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原信息产业部将软件测试工程师列为国家紧缺型人才, 并于2004年联合五部委颁布的124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快培养软件测试人才, 开展软件评测技术的研究”[2], 为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然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软件测试的人才缺口除了国家支持外, 更需要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以及企业三方的通力配合。

目前,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行业已经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社会上一些测试就业培训机构, 将企业需求和人才供给嫁接起来, 将软件测试课程学习周期大大缩短至4~8个月, 使高校扩招培养的大批基础素质过硬的学生, 得到测试技能的全面培训与提升, 从而可以服务于测试人才欠缺的企业。

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在职人员的测试技能提升的培训方面, 培训内容既涵盖测试技能的提升, 又包含测试经验的共享, 使学员在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

从软件测试培训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已经为软件行业发展提供较多的测试人才, 但是软件测试行业更加注重测试人才的质量, 这就取决于软件测试培训的质量。而培训的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培训课程体系, 那么, 我国当前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的现状是怎样的, 什么样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促进我国软件生产与测试质量保障能力的提高呢?

2. 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概况

随着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迅速发展, 课程体系在软件测试培训中的作用越发突出, 各种软件测试培训机构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培训课程体系, 可谓林林总总, 多种多样。软件测试培训课程的发展从形式上来讲, 经历了几种模式:单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测试理论与测试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课程等[3]。但总体来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 培训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在软件测试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 一个系统的测试培训课程体系应涵盖各阶段职业技能提升的课程,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员需求。

然而, 当前的培训课程体系中, 有80%以上的课程以就业为目的, 面向大中专往应届毕业生等潜在入行人员;而测试职业中的高级管理层或领导层可能找不到适合自己需求层次的课程;或者现有的大部分课程对于一些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来说并不深入。其后果就是我国当前的软件测试培训工作质量不高, 以致对软件测试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理想。

2.2 培训课程体系覆盖领域不全面

当今, 我国的软件测试业务已经由原来单纯的IT企业, 逐渐扩展到了各行各业, 所以, 软件测试培训课程需要能够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

然而, 与培训对象的相对集中一样, 现在的测试培训基本上都集中在通用的软件测试理论和技术上, 而缺少具有行业特色的测试技术与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比如电信行业、医疗卫生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金融行业、交通行业等各方面信息化测试培训等, 这将阻碍我国软件测试与质量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

2.3 培训课程体系与测试实践存在严重脱离现象

软件测试培训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软件测试的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中, 大多数的测试培训理论内容过多, 实践内容相对较少,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以工具使用和案例分析为主。

测试工具的培训几乎都是基础使用操作, 并且培训案例多是相对陈旧的, 雷同程度很高。究其原因, 培训讲师属于学院派的居多, 而我国软件测试行业一线的测试及科研专家数量较少, 作为培训师资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在测试培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员在实际测试工作中遇到的瓶颈。

通过对以上软件测试培训的课程体系现状的简要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为了促进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健康发展, 保障我国软件生产质量的提高, 我们必须对我国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加以改进, 使之更加系统化, 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软件测试培训更加满足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 促进我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快速发展。

3. 中国评测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评测作为国家级软件测试机构, 不仅在软件测试的业务实践上走在行业的前沿, 而且在软件测试理论研究与测试培训方面也积极做着相应的努力。

3.1 中国评测建立了丰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中国评测建立的丰富、系统的基本体系如表1所示。

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评测的测试培训课程种类繁多, 基本能够满足各种层次人员的培训需求。如测试技能类与网络安全类课程主要面向各类工程师和基层管理人员;管理类课程的主要培训对象是软件测试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而组织内训类课程主要是可以针对企业在软件测试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综合的解决方案的课程等。

其中,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教育与考试中心委托, 中国评测为全国软件测试职业教育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形成了系统的面向初学者或有志于从事软件测试行业的人士的中高低有机培训课程。

3.2 中国评测建立了覆盖行业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评测的行业测试业务覆盖到了金融电信、交通能源、工商税务、卫生教育、烟草、广电、司法等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利用这种行业测试的优势, 在业务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与改进, 中国评测建立了完备的行业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电信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广电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司法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课程、教育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测试培训、金融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交通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能源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烟草行业信息化测试培训、税务系统信息化测试培训、农村信息化系统测试培训等。

这些行业培训课程覆盖领域广、针对性强, 能够满足不同行业测试领域的培训需求。

3.3 中国评测建立了与软件测试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首先, 中国评测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是来源于软件测试实践的[4]。为响应国家“人才兴国”战略, 提高我国软件产品质量,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软件测试人才, 中国评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资深的测试工程师, 集合众多国际先进软件测试技术和理论, 参照国际上规范的软件测试标准, 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我国现有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通过对多年技术沉积的总结, 并对已实施的培训课程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审定,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其次, 中国评测的软件测试实践不仅局限于软件测试业务领域, 还来源于我国软件测试的前沿科研工作。中国评测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科研机构, 同时还承担着“863”、“核高基”等众多国家级的软件测试科研课题。所以, 可以及时地把我国软件测试领域中最新、最高端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课程体系建设中。

再次, 中国评测注重定期地收集、整理最新的项目案例, 完成案例库的更新工作。其中软件测试的案例库是更新最快、内容最为丰富的。在中国评测的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中, 可以运用最新、最典型的案例, 使软件测试培训更加突出其重实践、重应用的特点。

最后, 任何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效果, 都是由培训讲师来实现的, 讲师的实践经历对于培训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评测软件测试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与改进, 都是由测试业务一线的测试专家和科研专家直接参与完成的。同时, 中国评测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都是由经验丰富的测试专家和科研专家完成, 所以其培训的实践性是尤其突出的。

总之, 通过对当前我国软件测试培训及其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 不难看出, 要在整体上提高我国软件测试培训的水平, 培养更多的软件测试人才,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的、全面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 从而切实提高我国软件生产质量保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柳纯录、黄子河、陈渌萍.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原信息产业部联合五部委.第124号文件, 2004.

[3]张向宏、陈渌萍.软件评测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4]张向宏、何伟起、陈渌萍等.软件生命周期质量保证与测试[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软件课程体系 篇2

2.1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实践类课程,主要解决结构化编程问题。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舍本逐末。有很多教师没有全局观念,在授课时过多强调语法知识,而忽略了核心内容,显然是不对的。另外,在课程最后需要让学生在理解结构体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结构体设计一个小的应用程序[2],为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打下基础,因为类本质上是在结构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成员方法。

2.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主要解决面向对象编程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类的定义及在定义类的基础上创建对象。在本门课程中,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对象可以调用类的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定要求学生认真、不折不扣地掌握。实践证明,由于后期的JavaWeb编程技术和JavaEE框架技术是以本门课程为基础的,如果本门课程没有掌握,后期的学生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习。

2.3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主要解决算法设计问题。有的教师和学生错误的认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只需要掌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和开发技术,不需要去研究算法,这是严重错误的。因为,高校和培训公司不同,高校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为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2.4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主要解决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存储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由于在信息系统、Web系统等应用中处理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表,因此,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库中表与表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2.5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即Web系统的`页面设计,主要解决Web系统中前端页面的设计及其美工问题。在本门课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UI的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工意识,使其设计的界面足够“美观”。

2.6JavaWeb编程技术

JavaWeb编程技术主要解决MVC模式的编程思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各自作用的基础上,学会处理三者之间的逻辑调度关系。视图层主要负责Web系统的页面展示,是Web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窗口;模型层提供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控制层接收视图层的数据后,主要负责对模型层的调度,相当于一个“管家”角色。

2.7JavaEE框架技术

JavaEE框架技术是在MVC模式的基础上,主要解决J2EE架构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中,采用的架构是流行的SSH架构(Spring、Struts和Hibernate)[3]。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应用性强,而且学生毕业后主要以本课程学习的技术求职,因此,需要加大课时量,同时要安排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

2.8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主要解决软件测试问题,以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随着软件复杂度的不断提升,软件测试的地位急剧上升。然而,在实际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高校教师对软件测试还不够重视,总觉的软件开发完毕经过调试就可以了,所以,讲授时有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2.9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

软件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  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48-02

一、 引言

服务外包是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服务业,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大、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特别适合于转型期中国调结构,促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服务外包市场已广泛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落地。据有关机构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服务外包作为以IT技术为依托能够为所有行业提供服务的业务形态,已形成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等细分领域。其中软件服务外包作为ITO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承载现代服务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传统的软件开发相比,软件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专业技能过硬、掌握语言沟通表达技能、有国际化交流合作意识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财经类院校,一方面具有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传统优势学科,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所开设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对外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工程师。因此,如何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特点和财经院校经管类专业优势相结合,更好地组织专业教学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009年以来,我国确立了一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11个城市又是国家批准建设的软件名城及创建城市,这些城市都把软件服务外包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但从软件名城建设和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来看,整体规模上还远不如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软件外包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极度缺乏了解IT服务与软件外包行业特点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要使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形成规模并迅速扩大,首先必须有满足需要的大量高素质软件外包人才。近几年,有关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试图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是就软件外包专业建设而言,国内大部分院校都是按照计算机学科下软件工程专业口径的软件服务外包进行探索和研究,或者是一些职业院校针对软件开发蓝领人才来进行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相对而言,如何培养具有财经专业素养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研究还不多见。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山东财经大学于2009年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设立了“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并从2010年开始招生。通过这几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我们发现在专业培养特别是课程体系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亟待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关注软件服务外包技术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仍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二是学校课堂教学内容更新程度不够,对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或实验环节的执行力度不够;三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驱动服务外包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体系缺少“金融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开发与业务交付”方面的课程内容,还未能体现经管优势学科课程和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来支撑这样的创新;四是校内专业建设只有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育探索,还缺乏经管类专业BPO、KPO方向课程和教育环境。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立足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探索结合财经优势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正在重构基于信息化、互联化的新兴商业模式。从服务外包行业来看,新技术出现和应用使得跨界的融合、跨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情况来看,大量的与IT相关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掌握经管学科的相关知识、符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要求的人才也很少。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过于传统、单一,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与财会、保险与金融证券等行业知识;缺乏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学历教育与新技术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严重脱节。企业在接纳这样的学生就业后,也往往要通过内部培训来培养其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这种状况一方面浪费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也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培训成本。

鉴于以上现实情况,我们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如下思路。

1.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

一方面,加强校内老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与济南本土知名IT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接触,并与济南从事服务外包的公司洽谈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探索研究校企互补的合作模式;通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或企业工程师将所经历的商务谈判或软件开发过程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使高校能借助企业环境和商务实战资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学来按需定制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

2.财经优势课程引入软件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的优势专业比如财会、金融、保险的专业都有一些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课程。软件服务外包要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方面的课程。结合财经优势,在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财经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业务流程外包、团队合作等课程,构建出具有财经特色的软件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3.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技术引入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代表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云计算技术可驱动服务外包模式创新,提高服务效率。未来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将被广泛认可,传统服务外包也将大量采用云端交付模式。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将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系统开发、系统构建发展成为通过相关技术重新构建内部IT架构,乃至整个IT生态。增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可使学生增强这方面的业务能力并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

山东财经大学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紧跟外包业务发展趋势与需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引,结合财经院校专业优势,并同浪潮、中创等知名IT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了如下的探索与改革。

1.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来调和学时限制与添加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的矛盾,如程序设计基础与计算机科学导论内容的整合与调整,组织模块化教学;在专业教育的传统主干课程之外,开设满足外包需求的《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课程;结合学校和院系的优势方向,按照财经、金融信息化和服务外包与大数据分析模块设置课程,增加《金融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践》、《云计算概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等课程。

2.实行分类培养,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分组培养的模式,技术方面按照JAVA和.NET两个方向分类培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块课程来加强数据分析技能,将信息技术与行业大数据结合,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策划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适应能力。通过邀请IT企业管理精英,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范建议,帮助学生择业,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3.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师资和课程

成立吸纳合作企业参与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指导小组,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学生培养。企业通过实训指导、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工程师进课堂、就业推荐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参与到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通过多方合作,建设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关系。

4.校内师资和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需要,对每门课程确定主讲教师和辅助建设人员并明确建设任务;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追踪业务发展主流方向,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来解决师资水平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技术及经验带到学校,提升专业师资水平。

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依托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借助于云计算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将校内其他财经类优势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成果引入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育过程中。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具备快速性、智能引导性、成长性、联想性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实训项目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等各类教学和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教学平台。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结合财经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探索财经类专业服务外包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途径。希望通过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培养方式,与合作企业和教学实践基地一起,开辟校企合作的新思维,共同研究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缩短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所有这些探索和尝试,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软件外包人才,为济南以及山东地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璜.多重因素加速服务外包产业回暖--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走势分析,服务外包研究动态,2016年第1期,13-15页.

[2]杨善林, 刘业政, 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1-5页.

[3]王文,王树锋,费贤举.软件外包产业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计算机教育, 2012年第22期,9-12页.

[4]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4/201406/169766.html,2014年5月4日。

[5]毛杰,党中华.复合型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第1期,12-15页.

软件课程体系 篇4

1 立足岗位需求构建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 其鲜明特点在于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性。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总体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的需要,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软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技工院校的特点, 通过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确定了目前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有:软件售前技术人员、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售后技术人员。各个岗位所需技能如下:

根据对软件岗位技能的分析,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设置课程, 精选内容,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进而构建能力、技能、岗位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2 项目课程的引入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已获得广泛应用, 但是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 课程整合成为课程体系建构所必须的, 即通过一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 把多门传统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我们把通过项目把多门传统课程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称为项目课程。通过项目课程把职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用模块串联起来, 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 相辅相成, 贯穿于整个课程建设中, 项目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核心课程都直接映射软件技术职业岗位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图1) , 使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 怎么学, 怎么学的更好。

3 重视实践环节,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梅里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五星教学标准[3]: (1) 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 才能够促进学习; (2) 当激活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 才能够促进学习; (3) 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 才能够促进学习; (4) 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 才能够促进学习; (5) 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时, 才能够促进学习。这一理论启发我们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才能打破课程本身的界限, 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 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职业能力。

为了贯彻落实教学做一体化, 围绕岗位设置, 我们从以下三个层次设置课程体系, 从低到高, 从基础到前沿, 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基础知识。立足职业岗位需求,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筛选所需教学内容, 通过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规范, 熟练掌握程序的调试技巧, 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为以后程序开发打好基础。

第二:技能形成。紧跟技术发展步伐, 通过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 并按照任务需求对过去所需知识进行整合, 避免了知识的遗忘和相关知识衔接等问题,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高, 使学习系统化。

第三:综合实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教学资源, 引入企业实际项目, 把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 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并通过项目贯穿所学知识, 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了交叉培养, 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考核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考核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便于学生积累开发经验, 因此需要探索适合项目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策略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以操作为主,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制定详细的考核评分细则。

4 课程资源建设

项目课程的开展, 虽然提升了教学质量, 但是也深刻感受到教学资源的匮乏, 学生学习资源也少。因此, 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要抓好课程资源的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逐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项目库, 按层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5 小结

项目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 而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技工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 学生自身入学基础差, 普遍感觉学习吃力, 动手能力不强。鉴于此,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积极开发切实可行的项目课程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2009.

[2]徐丽.职业岗位群: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新目标[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王力群.项目任务引领、理论实践融合、促进学生认知——《面向对象设计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应用技术, 2009.

软件课程体系 篇5

开始,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针对性的在各校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一直到,一共有两百多加高校开设了与软件工程有关的专业,招收的学生将近两万多名,招生规模也是其他专业的前十名。因此,从前期的经验可以总结出,想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发展且又能跟上世界步伐的特色软件专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刻不容缓。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是边摸索边前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提出,并共同研究出应对的方案。

软件课程体系 篇6

关键词:软件产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0 引言

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我国,每年短缺的软件工程人才达80万人以上,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极度缺乏。因此,培养出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人才是我国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软件专业教学体系。

1 我国软件产业的概述

软件产业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是一个早已相对成熟的产业。所谓软件产业是指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而从事计算机程序编制、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及相关服务的产业。软件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根本没有体现软件产业本身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层次方面,软件却是一个概念,很少有企业把自身的软件战略放置在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内在的规律之下。在国家的战略方面,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放眼当今全球软件产业最新格局和未来的趋势之下,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导方向。

2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分析

根据工信部网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1-6月,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988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低于2011年同期3.1个百分点,但高出电子信息制造业1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亮点。而上半年,国内软件业实现利润总额1170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低于2011年同期24.6个百分点。国内软件行业在近三年的收入和净利润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净利润增速却是逐年下降,从2009 年的33%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10.6%,这表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到宏观调控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整个经济环境不是十分理想,实体经济持续下滑。以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给我国软件产业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开放式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与动力。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表示,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要突破4万亿元,占整个信息产业比重将达到25%,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24.5%。这说明,我国的软件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高质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必然受市场欢迎。

3 我国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软件行业正在迅猛发展,但人才空前紧缺。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公司副总裁封殿胜表示:“软件人才的缺乏实际上是高端的人才缺乏,低端的人才过剩。普通高校教育依然是培养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较欠缺,学校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更新远滞后于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大的困境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运行。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要着眼于未来,侧重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发展探索

高职院校软件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与综合能力。整个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几门骨干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作为分支,包含基础课程、语言课程和应用课程。目前,解决我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困境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及管理流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并把教学评估引入行业规范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进行。其二、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及一体化的学习评估管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把企业化工作环境植入到学校培养体系中、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解决问题的导向训练、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个性化训练、分享快速更新的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满足企业软件人才需求。

5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优化经济结构,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是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广大高等院校,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构建与软件产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软件产业标准来引导我国高等院校软件专业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因此,笔者提出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随着我國软件产业日益发展壮大与技术更新,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些新的专业方向如项目管理、项目监理、软件评测、信息安全等具有很好的职业前景。为此,高职学校软件工程专业可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为行业培养紧缺人才。

软件技术专业以软件开发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对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各软件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的复杂程度归纳总结出软件开发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按照各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编程是软件专业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软件专业以编程为核心,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基础编程操作能力—>复合设计开发能力—> 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这样一个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单一的职业技能将逐步发展成为综合职业能力,毕业生不但能适应外包企业、大型软件企业中的高端工作岗位,也能满足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要。

争对以上分析,对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如下表1所示。

根据职业能力由简到难、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软件专业将培养过程划分为以下3个阶梯递进式阶段。

第一阶段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

第二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软件开发岗位能力要求。

第三阶段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全面提高职业行动能力。

本专业以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划分课程的依据,根据“基础程序员→网页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系统运行管理员→项目管理师”这样一个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编程人员的课程作为主干,将其他岗位的课程不断融入主干课程之中,形成了基于岗位的主干融入式的课程体系。

6 深化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6.1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确定好课程体系后,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分解到每一个阶段来实施,明确每一学期相应的技能目标,技能及能力目标按学期分阶段递进,最后形成专业核心能力。第一学年,强调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第二学年强调专业教育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上半年,强调职业拓展和校内的专业综合实训;第三学年下半年,强调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并考察兄弟院校的开设情况,最终构建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高职教学体系。

6.2 将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不应仅局限于教材,而应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学深度也应当加深,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软考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考试难度也较大,考试考点直接和软件行业就业标准结合起来。因此,笔者认为在每年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把软考知识加入教学计划中来,以适应软件产业标准的需要。

6.3 编写符合高等院校实际的教材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材普遍缺乏新意,没有创新,大部分知识更新迟缓,学生学不到相对较新的知识和前端知识。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校情的教材,尽可能让学生以浅显的方式学到深入的知识。

6.4 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每个高等院校的重点。对于软件专业的教师,至少要取得软考中级或及其以上的证书。

6.5 鼓励学生参加软考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参加软考,一旦学生取得中级及其以上证书,可在全校进行通报表扬,并报销考试费用等。

6.6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软件项目中来

允许教师在校外适当承接软件开发项目,让教师挑选一些合适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软件项目中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软件专业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还可以弥补软件教学中的不足。

7 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地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造和设置。高职院校开展软件专业还是有很多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能力素质要求达不到软件专业开设的标准。高职院校要把软件专业发展下去还要走很长的路程,如何把软件产业标准融合到教学中来,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未来專业建设需要从教师结构、管理制度、设备投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力推进与软件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与市场接轨,争取培养出有特色高水平的高职院校IT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水华,郑磊,林志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14).

[2]邵开丽,孔繁民.基于能力培养的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

[3]骆斌,张大良,邵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国大学教学[J],2005(1).

[4]朱怡安,适应产业需求构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J].2010(20).

软件课程体系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轰轰烈烈开展的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以计算机软件技术.NET专业方向/J2EE专业方向为例,以上专业以Web应用程序系统设计开发为课程体系主线,其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面向对象编程(C#、Java)、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开发、网络原理与局域网组网技术、Xm技术、Asp.Net技术、Jsp技术、Ajax技术与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研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何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边做边学”的教学实训环境,对于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启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想将高职计算机信息软件专业学生的三年学习过程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达到或强化一种职业岗位能力。它们是:

第一阶段:面向的职业技术岗位群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的组网、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支持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需要的初级IT技术人员。

第二阶段:面向的职业技术岗位群是: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需要的中等IT技术人员。

第三阶段:面向的职业技术岗位群是:网站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安全、大型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等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需要的高等IT技术人员。

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改革方案

针对以上三个阶段的职业技术岗位群的层次定位,我们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解构分离,重新组合成以下三层架构的课程体系结构。

第一层次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它们包括:Windows基础、Linux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设备、微机安装与维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与Winform/Java)、网络原理与局域网组网技术、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及其相应的实训课程。

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它们包括:Html JavaScript静态网页设计、Xml技术、Jsp开发技术、Asp.Net与A-jax Web开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 (MI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及其相应的实训课程。Web应用程序系统设计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信息等专业贯彻网络编程思想及三层架构概念、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主干技术课程。

第三层次是专业实践课程。它们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与网页美工技术项目开发实战、Html商业站点项目开发实战、J2EE企业级商业站点项目开发实战、.Net企业级商业站点项目开发实战与.Net+Ajax商业站点项目开发实战等。

项目实战课程的实质涵义是,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先从“立项”开始,从项目入手,项目实战课程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跟企业合作的项目,或者是自己独立开发的项目。

四、与“工学结合”新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专业课程建设

从上述三个阶段的职业技术岗位群的层次定位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坚持了课程设置适应区域和IT行业发展的需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施新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是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软件技术开发的规范与流程,采用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必须同时启动与“工学结合”新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课程建设,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课程建设最关键内容有以下四点。

1. 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由中高级教师、工程师组成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并聘请企业有生产实践经验的IT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2. 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建设

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与企业合作或独立开发的企业级项目,以保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贯彻、实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体现边做边学、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3. 项目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需要教学团队编写出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相对应的、以实际项目为主线、以任务实例为载体的项目化教材。

4.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本系本专业的企业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项目实战课程和实训指导老师,建设面向生产一线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实训场所。

本文以本专业项目组申请建设的省教育规划课题———《高职软件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为依托,意在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种新的框架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 2006.

软件课程体系 篇8

关键词:CDIO,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岗位能力,项目课程

CDIO是一种能力本位的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强调工程教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整合,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同发展,强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以“做项目”为主线,让学生在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整个过程中“做中学”,最终达到培养工程能力与素质的目的。软件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在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引入CDIO并借鉴其在工程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

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领域主要为软件项目的开发、应用、实施与维护,其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软件技术公司、外包项目服务公司、信息系统集成公司等软件企业。通过对软件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的调研分析,与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有程序员、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支持与维护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各个职业岗位的能力构成,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与分解,确定本专业的关键岗位能力。借鉴CDIO能力本位、项目载体的教育理念,贯彻“岗位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课程”的思想,以关键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做项目”为主线,通过“做项目”规划与整合专业课程资源,构建岗位能力导向,项目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

2构建岗位能力导向、项目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

以关键岗位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依据项目自身的规模及其所涉及的专业相关知识,软件技术专业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三级项目课程体系(图1),分阶段对学生的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能力分解阶梯推进与课程一一对应。其中1级项目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涵盖本专业主要课程群,体现本专业综合知识与能力要求;2级项目涵盖某一阶段的一组相关主要课程,体现该阶段综合知识与能力要求;3级项目只涵盖单门主要课程, 体现该课程基本知识与单项能力要求。在此课程体系中, 以1级项目为主线的三种级别项目共同将整个专业的主要课程连成一体,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体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素养。

1级项目由贯穿专业教学始终的初级导引项目和高级设计项目组成。初级导引项目是一个涵盖软件技术专业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的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由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分步骤完成。在新生开学初期,由教师引入初级导引项目,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工程师的角度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使学生经历一次软件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实践过程。高级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与初级导引项目紧密衔接,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就一个实际软件产品完成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全过程的训练,系统地经历一次软件产品开发过程。1级项目要求学生自始至终以团队为单位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工程能力。

2级项目是涵盖软件技术专业某个阶段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软件工程项目,是l级项目某个模块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一般以学期为单位,根据每个学期的主要课程设置1-2 个2 级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本学期主要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工程能力。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解构和课程体系重构,将软件技术专业划分为Java和.Net两个技术方向,并按照各自的技术领域设置三级项目,构建课程体系。图1所示就是Java方向的三级项目课程体系,其中共设置了5个2级项目,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软件项目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程能力。

3级项目是涵盖软件技术专业某门主要课程知识和单项能力要求的小规模软件工程项目,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该门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3级项目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设置时要求体现课程主要知识点和能力,并与2 级项目的内容相关联。

在具体实施中,项目可以是一个实际产品,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项目,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如设计方案等,但要求必须来源于实际并体现先进性和创造性,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对新知识的探索,必须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全过程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教授知识与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学习相结合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践行“做中学”,从而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结束语

软件课程体系 篇9

1 当前形势

我国的软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 现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主要生力军之一。2010年初, 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作为引导国内软件相关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 该文件对中国软件产业未来10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及时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以加快学院的教学改革步伐, 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软件行业的背景下, 如何建设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之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是教学工作者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新建本科院校软件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本科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查发现,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基本上大同小异, 重理论轻实践, 专业培养方向模糊, 学生基本上都按“通才”方式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缺乏实际项目经验, 缺少表达和企业要求的写作能力, 缺乏团队沟通与协作精神, 相互合作意识不强。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现场存在“鸿沟”,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多的应该是软件上的“专才”, 这就导致了教育和需求的脱节。

3 我院的软件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3.1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流行开发软件的使用能力, 能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开发工作, 还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软件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软件专业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能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设计过程, 能适应软件专业的快速发展要求。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按模块安排分为:公共基础课, 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 专业系统课、专业工具语言及工程理论课、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式采用“2+1+1”模式。2年时间进行基础理论教育, 1年专业知识教育, 1年工业企业实习, 完成毕业设计;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作为基准, 开发教学实践基地为契机, 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课程安排以每学期为一个完整的阶段, 同时, 为了软件技术学习的延伸, 注意到学期课程安排的可堆叠。在基础理论教育阶段,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基础通用性较强的计算机语言, 例如C语言。熟练掌握一到两门高级计算机语言, 例如Java语言。通过实践课训练, 达到实际编程量达8000条以上, 从而达到初级开发人员的基本要求。在专业知识教育阶段, 以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和拓宽专业技能为目标, 学习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的方法。针对以上的分析, 对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3.3 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加强实验课的建设和教学力度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学生从三年级起学习综合训练课程、布置大作业———加强实践训练、进行IT技术资格认证。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程序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实用外语水平来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学生提供专用的全外文实验环境, 计算机网络课程和专业外语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使用外文阅读和撰写文档。在工业企业实习阶段, 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创新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4 结论

新建本科院校的软件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教学内容, 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 在教学中引进企业案例, 强调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实践、企业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有计划进行教材建设, 按照课程群特征, 集中教学团队的师资优势, 优化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促进教学研究, 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作重要保证。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本科院校软件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 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软件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焰, 彭阳.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构建——成都大学软件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 (3) .

[2]孙水华, 郑磊, 林志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1 (14) .

[3]熊伟, 洪玫.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1) .

软件课程体系 篇10

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和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目标密切相关, 不同的目标需要由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实现, 因此, 首先要明确评估目标。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主要有: (1) 通过对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 对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状况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为主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2) 通过对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量化, 促其形成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分析系统, 掌握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影响因素, 从宏观和微观两层兼顾考虑。

围绕上述目标, 制定出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如下:

第一, 完备性原则。根据评估原理, 一个评估系统的指标系统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 应当包含或者覆盖评价对象的全部本质属性。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质量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蕴含的属性范围极为宽广。对其评估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疏漏其他。指标的选取应体现对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质因素, 力求全面、综合、系统, 并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

第二, 实用性原则。设计本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对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所以, 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要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 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 指标含义不可模糊, 指标数据资料要便于收集。这样, 才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第三, 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该体系之间的各项指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还要覆盖到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多个方面, 反映不同目标之间各要素的有机组成, 使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准确、科学地反映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第四, 指导性原则。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应该对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评估工作应能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教学主管领导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使之采用更富有成效的措施改善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环境。

设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步骤

在明确了评估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 采用以下三个步骤确定评估指标体系:

明确评估实践的参与主体明确评估参与主体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起点, 不同的参与主体会有不同的需求, 也会直接影响到评价指标。针对我国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开展状况, 本文将参与主体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 相对地设置了一些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只有在设置评估指标与进行评估之前明确了参与主体, 才能明确评估方向, 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 并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

确定指标的内涵分析指标体系时, 要认真分析指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既要保证指标的独立性、完整性, 又要避免其重复性, 对于界定不清的指标, 最好要量化。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如有些指标从理论上来讲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由于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有限, 无法搜集到这样的信息, 这种指标体系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从可行性角度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构建指标层次结构构建指标层次结构的实质就是要分解目标, 通过分解目标形成指标体系。一般来说, 对目标的一次分解并不全具有可测性, 必须要对次级目标进行再次分解, 一直要分解到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为止。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高职软件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的指标, 根据学者叶正波的定义, 指的是揭露、指出、宣布、使公众知道、评估和标明之义。它是复杂事件的信号, 是一组反映体系特征或显示发生何种事情的信息, 是从数量方面说明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的, 可用具体的数字表示。指标的选择是指标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内容, 只有确定了有代表性的指标, 才有利于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 也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任务。笔者认为, 该指标体系应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当前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它能准确、全面、有效地反映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明显的与潜在的异常情况。

根据对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和评价目标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建立了三阶层、多指标所构成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把影响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为四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与建设、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 进一步细化后建立如表1所示的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质量, 因此, 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应成为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二级指标, 具体分为如下五个方面: (1) 管理体制; (2) 激励机制; (3) 课程设置与IT技术发展同步; (4) 教学管理的监控力度; (5) 教学质量考核。

教学条件与建设教学基本条件是高职院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 可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真枪实弹”的职业技能训练, 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具体表现为: (1) 校内实训基地综合性强; (2) 校外实训基地职业性强; (3) 教材更新速度快。

教师素质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专业知识的丰富更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从而影响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效果;实践案例教学, 将教学过程模拟成一个具体工作项目, 教学情境紧贴工作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就业能力。

学生能力在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能力高低决定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基于评估目标和所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与建设、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进一步量化分析, 初步构建出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 相信将有利于对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 为高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会有一些借鉴意义。但限于篇幅, 并没有就指标体系的确定和检验展开探讨。所以, 今后在评价信息收集和评价结果统计处理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基于评估目标和所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与建设、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的量化分析, 构建出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

关键词: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谈华军.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之我见[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9 (6) .

[3]余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与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 5 (7) .

[4]曾庆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3) .

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篇11

另外,学习印度的经验更不等于模仿印度软件的模式(即以承接外国公司软件加工为主的模式)。一方面,我们即使想模仿印度的模式也很难取得成功。由于印度的母语是英语,在语言方面有固有的优势,它已有软件工程管理的丰富经验,训练有素的软件队伍,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客户信誉,中国要想在短期内,在软件出口方面赶上印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印度模式的局限性。印度软件出口的市场依赖于美国,“9.11”以后,印度软件也受到美国软件市场低迷的影响。何况仿照印度的模式,以满足外国软件公司的需求为目标,中国就不能(或很难)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加入世贸组织后,有人认为依靠国际分工,我国可以只做某些软件而不必建立自己的软件体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软件这一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具有特殊意义的领域,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别人的平台上做一些下游软件,而放弃那些至关重要的软件。为了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增强综合国力,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和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中国都必须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建立这样的软件体系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是因为我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支撑自己的软件体系,而在这方面印度比我们差得多,印度软件的内需市场很小,不足以支持自己的软件体系。近年来Internet的发展,软件向网络服务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软件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开放源码运动的兴起、Linux的迅速推广,又为打破Windows的垄断、发展自主OS创造了条件,这些情况都有利于我国建立新的软件体系。再加上我国的软件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软件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海外归国学者也纷纷回国创业,增强了软件科技力量。此外,软件产业环境已明显改善,18号文件等优惠政策出台,软件园、软件学院等大批涌现,知识产权保护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等。所有这些,都使我国具备了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软件体系首先是指软件产业体系,也包括软件的研究、教育、培训、标准等等体系。所谓完整的软件体系,应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其中,基础软件包括OS、数据库、工具等;中间件在当前为适应Web服务的需求,已变得愈来愈重要;应用软件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大型通用软件如Office等,各种行业应用软件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在近来为适应各种信息设备(IA)的需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主”和“完整”是软件体系必需的特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基础软件方面如果不能自主,我国的软件企业就只能在别人的平台上做下游软件,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软件体系;而只有具备了国产的基础软件、中间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软件体系,才可以不受别人的控制,确保我国软件业的自主。总之,“自主”才能“完整”、“完整”确保“自主”。

强调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并不是不要推进软件出口。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已和国际市场接轨,在国内市场上成功的软件产品当然也可以出口。有条件的企业仍可学习印度经验发展软件出口。而且,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必将增强我国软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也将促进软件出口的发展。

建立自主、完整软件体系将为创新提供舞台。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有市场和标准方面的优势,这种情况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例如在Windows平台下发展应用软件时,如果微软也做同样的应用软件,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平等的,因为微软既做OS,又做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和OS的接口(API)就是它制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其他公司和它竞争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如果是在基于Linux的自主OS或其他自主OS下发展应用软件,各家公司都是平等的,这正是目前我国在Linux及其应用软件领域获得蓬勃发展的原因。

我们看到,在建立自主、完整软件体系的目标下,一些公司正在依靠创新迅速发展起来。例如永中公司的Office集成办公软件,它采用创新的数据集成技术、数据储藏库技术、实现了单一应用软件、单一数据结构、单一界面、单一文件格式,采用Java技术达到了跨OS平台。又如科泰世纪公司的Zyco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间件运行平台,它将中间件和虚拟机技术融入了OS之中,发展了跨OS平台的ezCOM构件技术。这类事例表明,依靠创新,可以用较小的投资、较短的时间,做出过去我们缺乏的大型软件、基础软件等等;依靠创新,我们可以实现软件的跨越式发展,可以逐步建立起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由于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我国企业有着固有的优势,这个领域有一定的创新空间。例如TRS公司,以中文全文检索起家,现在发展到中文内容管理;汉王公司以汉字手写识别起家,现在发展到智能电话、PDA等;华建公司以中英翻译起家,现在发展到双语浏览器等等。多年来,中文信息处理走过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文信息处理曾经是我国推广应用计算机的关键之一,当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包括联想、方正、四通等,正是凭借着独有的中文处理技术起家的。后来,随着中文DOS平台的消亡,外国公司推出了中文版的Windows、Office等,中文信息处理逐渐丧失了它的特殊地位。近年来,Internet的发展重新唤起了对于中文信息处理的迫切需求,我国公司应当把握这个机遇,中文信息处理的再度兴旺必将促进我国软件体系的发展。

现在看来,在建立我国自主、完整软件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采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主要将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对软件产业起实际的推动作用。为此,应当规范政府采购,通过招标,使国产软件得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而且,还可以通过制订各种标准进行合理的扶持,这和加入世贸组织是并不矛盾的。最近,北京市政府采购正版软件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中,国产软件可以发挥安全性好、支持服务好和价格低等优势,而通过实际应用,它们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得到迅速改进。今后,从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校园网等应用开始,国产软件将逐步走向实用化,并逐步形成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

软件课程体系 篇12

1 单独招生学生特点

笔者几年来参与软件技术专业的单独招生班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单独招生班相对统招学生比较而言, 存在如下特点。

单独招生班学生的特点分析:

⑴学生来源多样化。根据访谈统计, 一般情况下, 一个班级中原来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或机电专业人数占25%。其他为公共关系管理、文秘、会计、酒店管理等其他专业。

⑵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缺乏高中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英语、数学等科目基础知识较薄弱。许多学生连基本的英文单词都不认识。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 往往在这3年主要学习高职高专单独考试的3门课程, 其他学科知识了解甚少。

⑶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缺乏信心。有少部分学生志趣本不在软件技术专业, 只是自己爱好的专业没有单独招生考试, 被迫选择软件技术专业。上课精神不集中, 课堂纪律行为散漫的大有人在。

⑷思维独立、活跃、实践能力较强。他们相对普高生而言, 明显呈现成熟和理性, 有自己主见。他们思维活跃, 课堂上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专业学习上可能相比落后一点, 但是人际交往、沟通、组织能力比较强, 也乐于在这些方面展现自己。分组讨论教学学生表现非常积极, 发言踊跃。他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表现得毫无兴趣, 更愿意动手操作。

2 课程设置

基于以上单独招生班学生的特点, 学院针对单独招生班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课程体系上有别于统招班。课程设置特点:

(1) 选择了市场需求和占有率较大而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的C#语言, 和其他语言Java、C、C++语言相比较而言, C#的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程序开发时可以让学生所见即所得, 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软件技术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的主线:C#初级程序设计、C#高级程序设计、Asp.Net web应用程序开发、基于.NET的Windows程序开发、MVC应用程序开发 (.NET) 、WEB应用系统开发 (.NET) 。

(2) 单独招生班课程体系与统招班主要课程相同, 但是鉴于单招班学生对于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的接受能力不强, 课程的学时、理论实践比例、教学内容上都做了适当调整。

(3) 单招班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力方面比较突出, 在设计单招班课程体系时在不影响专业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理论要求低、重实践与偏设计的软件应用类课程, 比如《视频剪辑及制作》等课程。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对单独招生班任课教师的深入访谈, 学院了解到, 单独招生班的学生和统招班学生在学习习惯、课堂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单独招生班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有别于统招班。

下面就课程设置中几种类型的专业课程进行说明。

3.1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由于主要内容就是他们入校考试的一部分, 单独招生班的学生一般对该课程都比较熟悉,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高于统招班学生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教学, 比如电子表格模块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数据采集表的模式, 在单元格中设置选择项、计算等。Word模块, 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排版。PPT模块, 这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次班会或一次活动的演示。

3.2 程序设计课程

(1) C#初级程序设计:C#初级程序设计,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 学生能否爱上自己的专业、爱上软件设计, 与该课程的关系很大。教学中, 一开始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展示我们这些课程结束后, 学生具备的能力, 并演示往届学生成果。C#初级程序设计课程应该尽早融入窗体程序, 而非控制台程序, 在窗体程序中完成程序设计基本理论、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流程的讲解, 为后期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2) 其他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项目选题要具有趣味性、实用型。坚持“淡化理论, 强化能力, 体现创新, 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 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 对每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为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简单任务、细化步骤;注重教学互动, 采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 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 通过学生的参与, 教师的指导, 层层推进项目。对于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可以制作“微课”视频, 让学生课后学习。将课后知识点的学习和课堂项目中知识点的应用相结合。

3.3 理论比重较大的课程

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建模与软件文档写作》这3门课程中理论占了很重的比重。对于单独招生班的学生, 他们最讨厌枯燥的理论, 而动手实践则是他们的强项。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理论够用的原则, 将理论融入具体实践项目。如数据结构中各种模型, 在各语言的API中都已经提供了相应的类。教学中应该讲解模型接口、弱化模型的实现、注重类的引用。

4 结语

在单独招生班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 通过对其专业课课程体系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项目的更新、评价体系的创新, 以充分发挥单独招生班学生的优势,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俊学, 刘伟光.高职单独招生班教学管理引发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7 (2) .

上一篇:油田产能建设下一篇:创业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