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2024-09-15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精选10篇)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1

指导思想和目标

课程群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 根据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求的精神, 从单门课程过渡到课程群上, 寻找课程之间内在紧密的联系, 探索一种通用的方法, 从而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无论是应用程序的开发、网络安全的深入, 还是多媒体的高端应用等都离不开程序设计, 它主要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核心纽带, 以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 借助于数据结构所涉及的算法, 利用数据库知识转化为物理设计而实现。基于此, 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等五门课程组成课程群进行立项研究。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实施, 争取经过23年, 建设成校级一类课程。

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成为软件工程师从事研究、开发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基本工具[1], 很多新型的语言都是衍生自C语言, 例如:C++, Java, C#, J#, perl等。然而, 对历年《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该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 然而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大一新生当中大部分同学来自于农村, 甚至对电脑知识还没有形成感性的认识, 立即开设程序设计语言, 难以接受, 更别说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2) 由于课时设置不够, 实验教学仅包含基本程序结构和简单算法等验证性编程内容, 案例教学训练根本不可能涉及。 (3) 由于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和掌握较差, 将逻辑思维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能力不够, 对后续数据结构的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挫伤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出现谈及程序设计就害怕的局面。 (4) 在毕业设计阶段, 多数学生基本不具备程序设计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将《C语言程序设计》与其他五门软件专业课程组成群体立项研究, 寻求程序设计类教学的捷径,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群建设的可行性

计算机系在2000年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学科带头人均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博导、教授、副教授, 已形成了一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 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科研和教研两方面均已取得良好业绩, 课程组成员已获得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院级教学优秀成果奖3项, 主持省级科研立项5项, 市级科研、教研立项17项。近两年来, 在各种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和交流教研论文多篇, 编写《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多部教材, 其中《数据结构》被评为院级优秀教材。另外, 辅导的学生在第三届市属高校“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5项。

同时, 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条件也已经基本具备:已建成计算机程序设计专用机房3间, 软硬件设施一并到位, 教师可以完成现场演示, 网上收发作业等功能。

课程地位与相互关系

《C语言程序设计》是软件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理念、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软件工程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2], 属于计算机学科中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它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 也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涉及较多软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理论课[2], 目的在于理解数据管理中的基本理念, 掌握常用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实现策略, 使学生具备应用系统设计能力, 能够完成数据库系统设计、优化, 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各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2], 是软件设计理论及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学的核心部分和重要基础。它的先行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后续课程有《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软件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2], 主要内容包括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编码、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项目计划与管理。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 掌握软件开发的传统方法和最新方法, 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本课程要求先修《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课程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1. 建设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不仅是知识重难点的罗列, 还需提供典型例题的概述, 供学生自学。同时需要兼顾知识的更新, 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的。除此之外, 还需指明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 提供权威的参考资料名录。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2. 采取研究型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因学生、因课程、因内容制宜, 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课堂上, 教师主要起到抽象知识框架、突出重难点、引导开拓的作用, 把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讲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3. 推荐合适的配套资料

所选教材涵盖的知识必定是有限的, 要想学好该门课程必须配备教学辅助材料。例如:推荐一些权威参考书、门户网址, 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掌握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除在质量上反映高要求外, 数量上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4. 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不仅能够反馈教学效果, 改善教学工作, 同时也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考核时, 除了考核“三基”内容外, 重点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 闭卷、开卷、口试、考查、现场操作、小论文均可, 通过全程考核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种辅助教学工具应运而生, 课程教学都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除广泛使用幻灯片、投影仪、视频、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 特别鼓励教师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增强教学直观感和提高教学效果。

6. 配置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好坏, 依赖于优良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把形成一支政治觉悟高, 业务水平好, 教学经验丰富, 年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结束语

以C语言为主线, 整合软件技术课程群的建设, 通过寻找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抽象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通用方法, 能够加速软件人才能力培养的进程。

摘要:文章阐述了以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 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等五门具有典型软件特征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以形成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群的思路。在论述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五门课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并提出课程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C语言,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山红.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 2007.3.

[2]黄乡生.以C语言为主线整合数字化技术课程群[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4.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进行的课程群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作 者:廖旭晖 戴建国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 年,卷(期): “”(15) 分类号:G48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课程群   核心课程群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方向转化,是专业课程建设由微观向宏观发展必由之路。文中讨论了课程群及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和设计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课程群,为新的教学计划的改革和修订奠定了基础。

1.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

高校每年都在进行着一些重点课程的建设,并且有很多教学研究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展开的,对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来说,这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更加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每一门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更加全面的构建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课程群的内涵有多种讨论[1],概括起来,课程群是指在教学计划中,内容上有关联、性质上相接近,满足同一专业的多门课程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群体。

在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整合,删去陈旧内容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统一协调处理各门课程对某一相同知识点阐述上的差别,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建设所达不到的规模效益。

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主要针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模块等进行宏观的指导,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应用宽泛的专业,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局限于石油行业。毕业后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而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特色,也应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群建设应该在已有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协调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

为此,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中,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必修或指定选修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专业方向;而信息处理课程群和测控技术课程群为学生辅助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1)专业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此处所谓的数理基础课程群,不是指工科学生通识性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而是指为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通识性基础课之后进行的相应数学物理基础课程。

具体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等。通过课程群建设,协调开课时间和开课内容,使得这些课程与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2)专业基础课程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侧重学生对电工、电子、通信经典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各门课程间衔接比较紧密,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作为一个课程群,各主讲教师需要在每学年结束前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讨论各门课程下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群的整体效应,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3)专业课程群——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主要包括电子线路CAD、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及电子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者的事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基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从事电子技术设计及应用打下良好能力基础。

(4)专业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

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等。信息处理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在课程群建设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研究并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协调处理好各门课间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带给学生明晰的处理过程,进而掌握原理知识及概念。

(5)专业课程群——测控技术课程群

测控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论导论、虚拟测试技术及应用等。测控技术课程群侧重加强学生在测量控制和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知识修养,引导学生在测量控制技术上取得初步的基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在课程群建设中,合理分配各门课的学时,安排好课程的先后顺序,协调处理好各门课程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关系,力图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给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5.

[2]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8-81.

[3]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基金项目: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体系建设与研究”。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4

在目前 “精细化工”课程内容重复、实验教学落伍的状况下,为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对 “精细化工”几门课程群进行优化改革。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群的合理整合优化及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

1课程体系特点

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涉及大量有机单元反应,因此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有机合成知识, 所以大部分学校都在本课程之前先开设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课程。二是教学内容多。由于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很多,而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往往又有多种,所以精细化工要讲授的内容较繁多。三是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须依据所学理论课程设置,而相关的实践课程体系还继续进一步完善。

2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 1课程内容重复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下设 “精细化工”专业方向,包括 《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工艺学》、《化学品的分离鉴定与仪器分析》、 《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和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四门限选课。另外 “精细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可根据爱好选择 《高分子化学》、《助剂导论》等专业选修课以加深对 “精细化工”专业方向的认识。但是经过不断教学实践发现,由于授课时间有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几门课程需要前后衔接,但所用教材又有较多重复的地方,此外部分内容还会与其他专业课重复,比如 《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工艺学》里有关配方研究的内容与后面的课程 《试验研究方法》部分重复。

2. 2课时被压缩

2012版教学大纲中,学校取消了专业方向和专业限选课。 精细化工的几门专业方向课程由2008版的 “方向限选课”变成了普通的 “专业选修课”,相关课程的课时也被压缩至32学时。在即将实行的新版大纲中如何有效的进行课程群的课程优化、课程内容的精炼整合,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精细化工的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2. 3实验环节落伍

精细化工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巩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然而,现时的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教材提供的配方较为保守,不具实用性,无生产价值。此外,实验项目陈旧,没有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更新。

2. 4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然课程要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那么考核就不能只看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目前这些课程均采取闭卷考核模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读死书,经常出现 “平时应付,考前磨枪,考后忘光”现象。

3“精细化工课程群” 整合优化和改革的设想

鉴于 “精细化工”在整个化工领域里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精细化工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校2012版大纲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继续保留 《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和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群,希望通过指引学生定向的选择这些课程,培养 “精细化工”专业方向高质量毕业生。每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超过30% 的学生选择 “精细化工”专业方向。 “精细化工”方向课程的设置和优化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精细化工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1通过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群中各课程讲授时间,注意左右前后衔接,互补重复。通过各授课老师直接协调沟通、合理组织教材,科学取舍相关内容,并适当补充专业基础内容和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此外,应以学科的发展为背景,结合专业定位和学科最新发展,精讲教材中核心内容。

3.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展以课堂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重点将 《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建设成具有丰富研讨内容的专业方向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原理结合实际工艺流程、典型设备、生产现场及产品的内容给予直观展示和动态模拟,采用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增强课件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3实践与理论并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设计性实验

通过协调优化 《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和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后尽快进行对应的实验课的操作,趁热打铁,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适当开展设计型实验,使学生掌握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分析解决问题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此外,及时更新实验项目, 对现有的实验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和有效重组。

3. 4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应改变传统的卷面考核的单一方式,引入研讨评分、设计性实验评分等多种形式[5]。针对课程群里不同课程的性质开展对应的多种考核方式,如小论文考核等。论文考核是为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情况,以及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学到的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这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特点,克服了单纯闭卷考试及 “一卷定成绩”的局限性,让学生不再为考试而被动学习。

4结语

通过整合优化和改革,预期建成的新大纲体系下的 “精细化工”优化课程群将提高学生对 “精细化工”课程理论内容理解及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可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 “精细化工”课程群在新大纲指导下的教学质量。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争取主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摘要:针对精细化工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课时短、实验落伍、考核方式单一等主要问题。在2012版新教学大纲指导下,提出了“精细化工课程群”的整合优化和改革方案。通过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改变考核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精细化工”课程群在新大纲指导下的教学质量。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5

关键词: 顶层;车辆工程;构件构建

【分类号】U461-4;G642.3

一、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缺乏对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车辆工程专业实验室大多数都按照各个部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活动建设的,同时各个课程实验室都按照一定体系进行教学活动的,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和完整的教学体系,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培养专业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进行合理改革,如果质量不是很完善,要尽量加强对于质量控制力度,不断提高对于质量管理体制。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通常采用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进行被动接受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形成非常良好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试验流程要根据教师和师生之间学习内容制定一定合理的教育课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及时进行试验实践学习,要很好进行学习创新型思维培养。

3、教学课程实践建设没有得到很好重视,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没有得到很好重视,从而会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和创新能力,在试验、实训和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实践教学缺乏一定合理体系和系统性实践教学方法,没有科学反映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需要能够及时进行合理评估,对于实践教学考核要进行合理评价,对于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改进教学方法。

二、基于顶层设计的车辆系统控制理论

1、车辆电控制地盘系统是一个由多个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的组成,可以很好对于系统进行控制,车辆综合性能的提高依赖于系统协同作用,系统之间协同有利于车辆系统集成,同时达到软件硬件相互共享、能量管理和信息交互替换,满足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等更高要求,最终实现车辆系统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这也是当今车辆工程领域学术界非常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都需要在车辆集成控制理论和技术中要能够大面积开展一定研究工作,这方面还需要形成非常完善的理论和体系。

2、转向和悬架作为汽车地盘系统两大关键零部件,是属于相对独立的控制,如果把他们都集成在一起,就会形成耦合轮胎非线性系统,这样就会导致问题比较复杂,对于转向和悬架集成研究,还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和垂向力之间关系,要能够充分发挥轮胎性能和悬架作用,最终达到相互协同作用,运用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理念,还要做到合理总体规划布局,使得子系统之间做到相互互补,降低消除系统之间矛盾,最大程度的改变图形和外界环境引起的车身的姿态变化问题,还要兼顾行驶平顺性和稳定性问题,主要就是围绕这半主动悬架控制和电动助力控制系统方式进行合理研究工作。

3、建立轮胎侧向力和垂向力之间神经耦合模型,借助轮胎的接地压力试验进行系统的侧偏热症试验工作,合理分析侧偏特性和重起压力因素,对于各种数据都要做到网络特征参数联系,训练和建立一定适应的网络模型,采用参数辨识和网络分析能力,通过理论计算试验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悬架耦合进行机理分析,最终达到一定理论基础运用。还要建立车辆多个动力学模型,其中包括转向和悬架运动学和弹性力学的非线性特性分析,通过台架试验进行半主动悬架转角和减振器关系分析,还要能够合理对于悬空架进行控制和集成控制设计。还要分析出影响摆角速度问题,采用转向稳定性指标,合理对于车辆的车速和路面系数进行稳定性操作,还要研究各种相关非线性关系,通过研究及时对于性能进行相互之间耦合系统综合分析。

三、车辆顶层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1、提出车辆系统协同控制顶层设计思想,是构建基于模糊关系协同控制理论车辆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机制,可以分解悬架和耦合机理,参考驾驶意图和车辆装填进行合理分析,针对半主动悬架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可以按照協同系统顶层设计,合理将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进行一定安排,比如对于轮胎子系统、半主动悬架子系统、电动助力系统和顶层子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之间都要引入一定模糊的网络系统,同时要能够进行合理协调处理和合作,及时确定子系统之间模糊比重,运用一定原理建立子系统模块,组成相对比较合理协调合作关系。

2、建立基于自治技术感知和信念结构,将车辆地盘系统地盘系统进行合理分析,针对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要求,使得系统之间能够达到平顺性、安全性和操稳性,还要建立系统对电动助力系统运行,更好保证系统运行过程复杂多变处理,建立多个模糊控制子系统,还要根据汽车行驶的轮胎计算各种情况预警机制,保证子系统之间关系合理化。

3、要搭建车辆系统控制联合仿真系统,基于多个动力学原理系统进行模型设计,结合控制模型,随机进行路面和单脉输入联合仿真计算,对于不同控制还要合理检验控制算法有效性问题。设计车辆控制系统同时要快速对于事物仿真系统进行一定系统架构,建立硬件相互联系的仿真系统,通过与联合计算对照分析,快速将原型控制好。

4、基于对于车辆控制系统研究,同时还要不断改进设计节流的减振器,自主研发自测量气门压力传感器,开发车辆地盘控制器,装车进行道路试验,通过快速原型控制方式进行合理比较,验证系统正确性和硬件设计可靠性。

5、各种研究结构都表明基于顶层设计车辆系统控制,能够满足不同系统行驶控制要求,同时还会实现系统之间相互协作,和传统分层控制方法相比,随着试验路面积不断扩大,车辆本身也在加速运行中,和后面悬空架扰动的性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据试验中转盘平均值不同,就是导致转向转矩、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平均值都不一样,在试验中随着路面不同,进行一定转向。所以要及时减少操纵转矩,增加操纵转矩,考虑驾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符合试验中要及时解决传统分层控制无法进行车身控制问题,因为车辆控制系统会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对于车辆的侧倾角、俯仰角和横摆角进行合理指标认证,采用顶层设计和协同控制相互结合方式可以很好对于地盘集成系统做好一定较好系统内部合理调整。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问题,保障系统功能发挥,很好实现大系统全局化,使得车辆能够非常稳定和平顺的兼顾,最后可以明显提高整个车来那个综合型问题。endprint

四、基于顶层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意义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相互结合,培养当今国内汽车行业应用高质量工程人才,应用车辆工程實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构件。

2、调整培养方案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当前汽车行业需要进行提高工程专业学生自身行业基本知识,逐步优化和完善车辆工程专业学习计划,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主要是按照理论课程要求进行一定实践性辅助教学,同时合理删除不合理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要进行分层设计,主要就是对于基础性试验和课内训练计划进行创新活动,体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等各种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3、要对于三大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教学,不断改革传统简单验证实验,将顶层车辆工程专业和试验技术基础相互结合,加强试验思考性,增加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试验学习能力。还要能综合设计试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运用高科技教学方法,设计和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工程相关实验项目,结合自身兴趣,进行一定合理实验项目选择,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创新型试验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根据学生潜在能力进行组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试验创新平台,制作一定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4、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相比,教师要不断提高设计和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制定试验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车辆顶层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构建,是通过一定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提升的,对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行一定培养,还要不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前瞻性和创新型综合能力,不断加强应用型车辆工程技术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适应社会能力,不要只是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训练方面知识,打下基础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习理论同时充分掌握车辆顶层工程设计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新,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2]赵树恩,李玉玲,张慧玲,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整合与优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年04期;

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法初探 篇6

中国的软件业迅猛发展, 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 以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培养软件人才不能满足软件行业发展的需求, 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教学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研究适应软件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和体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水平。

国外高校一些著名大学的课程与我国现行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相比, 与新技术的接轨较快, 实验和实践所占的比重较大, 与企业合作交流更多,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目前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基础, 掌握软件工程学科较系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 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具有较高的软件理论水平, 较强的软件设计、开发及管理能力, 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型、复合型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能够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也可从事软件理论研究工作。

当前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工程特点不够明显;分工不细, 与应用领域结合不紧;单一的课程模式, 不利于整体知识的贯穿;相关课程知识点重复, 实验环节重复, 单一课程实验课时不足;软件工程教育与软件产业结合不紧;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足。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软件人才, 根据国际软件工程业界和软件工程教育标准, 包括IEEE和ACM的SWEBOK及SEEK等, 我们提出构建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初探, 力争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水平。

2 建设思路和方法

2.1 软件工程课程群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包括如下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建模与UML、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测试技术、.Net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技术、游戏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其中, 与软件工程紧密联系的若干课程, 如软件工程、软件过程管理、面向对象建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等课程没有形成一个课程群, 各门课程按照自己课程的体系独立授课, 存在知识点重复、知识体系不能衔接等问题。实验环节也存在重复现象, 而且各门课程的实验课时有限, 在一门课程的实验课时内很难系统的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所有实验要求。如果整合与软件工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形成一个课程群, 那么实验环节也整合在一起, 实验课时累加在一起, 能达到40学时以上, 这样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实验要求, 达到实验大纲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再加上一门课程设计, 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更强的工程能力, 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软件专业人才。应明确软件工程课程群中, 哪些是基础课程, 哪些是专业课程, 哪些是核心专业课程, 分析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间知识点的衔接关系, 确保软件工程整个课程群知识体系结构合理、知识点衔接合理、实践环节安排合理。

2.2 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软件工程学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 采用“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集学生主体性、启发性、实践性于一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软件工程群中的课程相对内容比较抽象, 理论性较强, 概念较多, 不好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结合项目案例教学, 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案例, 并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同时备课充分, 上课能积极引导学生。同时理论部分授课完毕, 应紧跟实践环节, 教师给出合适的实践题目, 以项目方式开展, 让学生结组, 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完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2.3 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方法

整合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 教师制定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来合理指导学生的实验环节。以实训项目课题为驱动, 以小组为实训团队。在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将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和组织过程, 强化学生规范化开发软件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锻炼学生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具体方法如下:自由结组, 组长负责制, 实验过程中结合小组讨论和教师答疑指导;实训课题自选,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过程管理自治;实验验收考核, 每组进行答辩, 根据小组实验过程表现、软件性能展示、课堂答辩情况、文档整体质量和个人的工作和表现综合评分。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的基础上, 再加上一门专门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 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更强的工程能力, 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所需软件人才。

同时积极引进第二课堂, 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定期培训和讲座, 带领学生走进企业, 切身体会实际项目的运作和开发。从而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

2.4 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 实现软件工程课程群的网上教学, 包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授课、作业、答疑、讨论、考试、实验等各环节。对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管理和实验过程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将实验教学环节上网, 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群实验管理网站, 按照软件过程管理的思想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网上管理, 实现精细化管理。

2.5 软件工程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

构建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建设团队, 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梯队。队伍内老、中、青教师结合, 教授、副教授、讲师齐备, 老教师起好带头作用,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实行导师制, 使年青教师过好教学关,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年青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内教师之间沟通、协调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 有所侧重, 避免重复。鼓励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积极进行科研, 实行科研与教学相长, 提高教师自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积极引进企业导师, 深入与企业合作, 让具有实际项目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 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是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形成一个明确有效的软件工程课程群体系建设方法, 不断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接轨,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联系与合作培养, 优化软件工程群课程体系, 探索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手段, 切实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水平。

摘要: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培养软件人才不能满足软件行业发展的需求, 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教学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提出软件工程课程群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初探。该方法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 篇7

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 软件工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等领域, 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同时, 软件开发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络、手机系统和APP软件、物联网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对计算机行业, 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利用现有技术, 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具有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摆在软件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以河南城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困境, 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 旨在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提供有益探索。

1 软件工程专业认知与定位

对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侧重于用工程化的技术和方法, 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来开发软件。其中, 计算机科学、数学用于构建模型与算法, 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 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1]。软件工程包括十大知识领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

立足于计算机工业和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高等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及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 熟悉软件开发相关理论和知识的, 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和能力, 具有创新和服务意识, 具有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开发和应用的, 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具有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学困境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学困境究其根源是由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 即软件工程学科涉及到理论、方法、工具的综合交叉;软件项目的过程、组织和管理涉及面广;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方法、技术和知识更新快、使用周期短、国际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服务性强以及软件使用的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学困境:

1)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化的原理贯彻始终, 理论性强, 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重大, 但部分学生专业基础不牢, 软件开发经验不足, 无法把理论教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2) 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速, 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 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素养跟不上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3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本文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是在河南城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背景下,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困境, 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课程群建设并不是机械地进行课程排列组合, 它应该是把一批具有相同认知结构和培养目标的本专业或跨专业课程的知识、方法、问题及解决方案有机地整合形成的课程体系[3]。课程设置要体现与时俱进, 且要和当前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旨在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系统化、理论化、工程化、实践化等方面提供建议, 针对专业特点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原则, 本文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主要从课程群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而形成一体化培养机制, 使学生在打牢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1)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从理论基础课程群建设考虑。其中, 理论基础课程群建设可以细分为四个课程子群, 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

具体来讲, 四个课程子群的包含的课程如下。

(1) 公共基础课程群。包含思想政治类 (具体包含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 、大学英语 (一、二、三、四) 、高等数学 (上、下) 、大学体育 (一、二、三、四) 和计算机科学导论等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群。包含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 (一、二) 、硬件类 (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软件工程导论等课程。

(3) 专业课程群。包含程序设计语言类 (具体包含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基础、网站建设)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类 (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 ,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UML) 、软件工程过程与管理、软件质量与测试、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计算机安全和编译原理等课程。

(4) 专业方向课程群。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类。其中限选课分为两个方向:.NET方向 (具体包含课程:C#程序设计、ASP.NET网站建设和.NET企业级开发) 和Java方向 (具体包含课程:典型数据库、Java Web应用开发和J2EE企业级开发) 。任选课具体包含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平面设计、Android技术应用和绘画鉴赏等课程。

2) 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从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四个方面入手,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培养以“四面一体”为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谓“四面”, 是指实践环节从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四个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从而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并运用到实践。其中上机实验主要是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则是以小项目为基础, 使学生对课程总体把握和熟练运用,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理论联系实践;实习、实训环节是让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注重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 形成全面的专业技能。

“一体”是指“四面”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 在毕业设计环节实现四面归一, 提高学生从整体把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中的知识, 知识归一、动手能力归一, 形成全面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 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适应工作的需要。

4 结束语

本文依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认知与定位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学困境, 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 旨在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提供有益探索, 从而培养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具有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以河南城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困境, 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 旨在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课程群

参考文献

[1]张效祥.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1:183.

[2]彭佳红, 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J].2版.高等农业教育, 2013 (2) :74-76.

软件技术课程群及教学团队建设 篇8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等服务外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1],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地融入到国际竞争的大舞台,营造和谐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培养应用型的创新性软件人才,是高校培养软件人才的重中之重。随着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软件技术课程群已成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知识模块,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新的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迫切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2]。我院围绕软件技术系列课程群及教学团队建设,在软件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1 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

我院计算机专业是在原有大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采用单个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致使计算机软件技术系列课程知识点重复,实践环节的配合出现偏差,普遍现象是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师上课缺乏激情,造成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没有脱离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偏重理论传授,没有真正按照工程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不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软件技术。三是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专业基本要求、特色及学校的定位,深入研究软件技术每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实践环节,以构建软件系列课程群为平台,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在确保软件技术课程群体系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同时,以培养学生软件系统开发、分析和设计、实现和测试、团队实践和过程控制、管理能力为目标,从现代软件技术基本内容出发,通盘协调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从概念、技术方法到实际案例介绍,做到整体一贯、前后衔接、有机关联,克服各自为政、杜绝重复、冲突和不一致的内容,将软件技术课程进行有机融合组成课程群进行研究和建设。

具体做法有,一是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核心纽带,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以项目驱动为教学模式,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Java》、《C#》、《VB.NET》、《软件测试》、《项目管理》、《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具有典型软件特征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以形成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群。二是对实践要求比较重的课程,在统一协调下,围绕共同的主题和目标,安排项目实践,使学生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能够及时学到软件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例如,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小型项目设计实习等,都开设了独立设置学分的实习或实验。三是充分利用我院作为西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条件,邀请相关企业“校企结合”共同参与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前三年,学生完成主干课程的学习,第四年进行专向培养,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课程的主讲及实践指导工作。通过与企业的无缝连接,即发挥学校在基础教学及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的优势,又积聚了企业一线开发工程师的实用技术、开发实例等教学储备,再加上公司在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员工职业素养的方面的教育培养优势,使学生真正获得作为IT职业人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培养。

2 软件技术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保证软件技术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关键性作用[3]。软件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以软件课程群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我们的做法有,一是注重师德建设,进行资源整合,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二是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体制性弊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三是促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融合,教学团队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要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既是教学团队又是创新团队的全面发展的群体,成为科研反哺教学的示范与典型。四是充分发挥我院是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每年选派两名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师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去参加“实践进修”。通过团队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学生实习,深入企业一线,熟悉专业实务,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五是鼓励教师获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相关的职业技术职务的“双职称”,并在岗位工资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教师参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项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参与教学与实训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既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有相关的职业技术职务的“双职称”教师,以充实实践教学力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3 结语

新的课程群体系实施之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综合能力逐年增强,考研升学率和就业率大幅提高,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软件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院级精品课,“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软件设计课程群及教学团队建设改革的思路、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软件技术,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卢雷.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与建设订单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22).

[2]杨小庆.科学定位特色办学[J].高教研究,2010(1).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9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带来人才资源需求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新材料是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先导, 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与支撑。近几年来, 全国材料类专业每年培养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 为了让毕业生在大材料宽泛的研究领域中突出特色培养方向, 凸显不同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 进行培养方案修订, 深入展开核心课程群建设, 无疑是一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捷径。同时,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 高校推行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制度, 实施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质量考核, 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切合学生与社会需要的可行策略。

所谓专业核心课程, 指充分体现该专业的专业属性, 鲜明体现该专业的学科特点, 集中显示该专业存在价值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的品质, 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充分考虑课程间知识的融通和衔接, 在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对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整合, 着手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相关的材料应用、材料制备工艺与设备的研究设计、材料科研和生产管理等行业的工作。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人才的市场需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 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在与多名专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专业核心课程不能太多, 多了就起不到核心课程的作用了。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标准上, 只能选取最能代表专业的课程。因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制备与加工》和《金属学与热处理》这五门课程作为我们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特点

(一) 以材料科学四面体为模型,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材料的共性、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借鉴, 以及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使用效能四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

“材料科学四面体”是研究材料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即采用“材料科学四面体”的研究分析方法,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以《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主线, 掌握金属材料的结构和组成 (金属学与热处理) 、材料特征 (材料研究方法) 、材料性质 (材料性能学) 与材料制备流程 (材料合成与制备) 四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五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既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又各有侧重、特点突出。根据材料科学四面体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 便于学生学习材料共性规律, 掌握有关材料及其关系构成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

(二)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指导思想, 合理的进行课程整合与合并

自2009年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 “金属材料学”和“金属热处理原理”作为两门骨干课分别开设。《金属材料学》课程担负介绍典型工程材料的任务, 《金属热处理原理》解决了材料性能的微观组织与其合金化及热处理工艺的相关规律。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相互交叠, 涉及知识面广, 也比较抽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指导思想, 淡化专业界限, 培养通用人才的教学理念。“金属学原理”和“金属热处理原理”两门课合二为一, 变为“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中, 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将陈旧或不常用的内容进行删减, 本着学以致用的目标, 在保持经典理论的同时, 将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动态、应用状况等前沿知识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 保持超前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宽, 激发创新意识。

《材料性能学》是综合和优化了《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而形成的新课程。根据材料相关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知识体系的改革, 目前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是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材料性能学》课程针对材料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行业需求, 系统介绍了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材料的变形、材料的断裂及材料的疲劳、热学、电学、磁学、光学性能的基本参数及物理本质。鼓励教师把科研项目涉及核心课程相关的基础原理理论引入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完整、基本的知识观念,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 按照层次, 循序渐进地构建专业知识群

第一阶段 (层次) :通过学习《材料科学与基础》课程, 使学生掌握有关晶体材料的结构、显微组织结构与物理、机械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材料设计、改性、加工、应用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专业, 培养专业兴趣, 掌握晶体结构、晶体缺陷、扩散、凝固、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相图等知识点。

第二阶段 (层次) :通过学习《材料性能学》、《材料研究方法》和《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 接触专业基础理论, 树立专业志向。掌握力学、热学、磁学、电学、光学等材料性能学知识点;掌握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结晶、铁素体、奥氏体、二次渗碳体、共析渗碳体、固溶体强化、再结晶、扩散、奥氏体化、碳钢回火转变等金属学知识点。

第三阶段 (层次) :《材料制备与加工》系统学习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功能陶瓷粉体先进合成方法、薄膜的制备方法、单晶等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工艺知识点。

四、专业核心课程考核

每周布置和收交作业, 每次课后布置两道左右的作业题, 并留一道思考和讨论题。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 如果5次作业不交, 作业成绩为0。

考核分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 其中阶段测验有两次, 每次阶段测验50分钟, 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

五、结语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的需要, 是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体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 在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开展研究和实践, 并取得了示范性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光华.课程理念与大学素质教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之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2) :12-15.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75.

[3]曹家治, 黄家琳, 王健, 孔丽苏.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建设[J].宜宾学院学报, 2012, 12 (10) :86-88.

[4]郭三党, 李晔, 刘芳, 刘斌, 肖美丹, 董奋义.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信息管理化, 2013, (6) :108.

[5]张晓燕, 向嵩, 李远会, 雷源源, 李伟, 万明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建设, 2013, (3) :217.

[6]祁克宗, 刘红梅, 涂健, 张丽霞.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0) :54-56.

软件工程课程群整合 篇10

一、仿真软件简介

计算机仿真具有效率高、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特点。仿真软件在教学中可以代替硬件实验电路,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可以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仿真软件有Multisim、MATLAB、SIMULINK等几种[2,3]。

Multisim软件是一个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它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工具系统,具有一个庞大的元件数据库,并提供原理图输入接口,可以进行从原理图到PCB布线工具包的无缝数据传输。Multisim易学易用,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MATLAB是一套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易于扩展,允许用户自行建立完成指定功能的M文件,从而构成适合其他领域的工具箱,这大大扩大了MATLAB的应用范围。MATLAB作为编程语言可视化工具,具有丰富可靠的矩阵运算、图形绘制、数据和图像处理及交互式编程等功能,可解决工程、科学计算和数学学科中的许多问题,目前在信号处理、控制系统的仿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SIMULINK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它支持连续、离散或者两者混合的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与传统的仿真软件用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建模相比具有直观、方便、灵活的特点。

二、仿真软件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应用

可把仿真软件引入到教学中来,在课件中加入大量的仿真实例,应用仿真软件辅助课程教学,使理论随时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将“MATLAB语言”、“SIMULINK”引入到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中来,将“信号与系统”和“MATLAB语言”两门课程有机结合。利用PowerPoint、Flash及MATLAB语言等工具制作CAI课件,研制MATLAB演示程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实时、动态地演示“信号与系统”的课堂讲授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学生既可以较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又能将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将Multisim、SIMULINK引入到电路分析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来,既使学生感受到电路动态与静态的真实状态,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图1为用Multisim进行信号发生器仿真的输出波形,图2为利用MATLAB对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结果。

三、结语

将仿真软件引入到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中来,可直观演示各种定律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突破了传统实验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了硬件实验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萍.应用型本科电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4) .

[2]付扬.Multisim仿真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4) .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元件下一篇:“先天论”观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