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共6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篇1
《诗两首》教学设计
本课中的《我爱这土地》、《乡愁》把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品味欣赏诗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浓浓的情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竟境和深刻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的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与理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蕴,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难点:把握诗中的象征意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朗诵三首关于思乡的诗:崔颢《黄鹤楼》李白《静夜思》席慕容《乡愁》
请学生指出三首诗的共同点:思乡、热爱故乡,由此引入余光中的《乡愁》
二、新课
(一)、学习第一首诗:《乡愁》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内容
2、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1)、本诗着重表现“乡愁”,即对家乡的思念
(2)、诗中的“愁”,是借助具体的物,即“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来体现的
(3)、诗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
(4)、诗的结尾一节,把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情感升华了。
3、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诗的情感。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
(1)、点评时突出对“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词的处理,理解作者在这些词上寄予的深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2)、点评时突出诵读的停顿: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点评时注重“后来啊”中“啊”的处理,学生谈理解。
(4)、点评时注意理解“浅浅”的表达效果,并非“海峡浅浅”,而是“思念深深”。
5、学生再次品读,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体会,归结本诗的意蕴内涵。
6、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过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以“乡愁”为主题,仿写几句:
a组:乡愁是……
乡愁是……
b组: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现在,母爱是……
(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1、诗中常用物象或意象来表述或抒情,学生自读全诗,找出物象或意象,结合写作时间,理解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归纳:
a、全诗以“写”的物象来代表爱国诗人和爱国人士
“写”热爱土地的表现: 歌唱(即使喉咙嘶哑)
(与祖国同在,为国献身)死后融入土地
b、“暴风雨”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愤怒的人民
c、“无比温柔的黎明”:自由解放的曙光
2、再次朗读第一诗节,体会诗的意象
3、学生示范读,点评
(1)、点评时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如“暴风雨”“温柔”的不同朗读处理
(2)、点评时注意诵读时情感要丰富
4、诵读第二诗节,明确与第一诗节的关系:点明主题这不仅是诗人爱国之心的体现,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5、齐育本诗,加深理解
6、学生质疑: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用上‘假如’”?
三、总结:
如何理解现代诗的内涵或意义:找出诗中的意境或物像,结合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去理解
四、作业:
请你借助一种物象或意境(如月亮、大雁、春花、江水)等来表现一种情感,写几句小诗。
《诗两首》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A案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第 1 页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第 2 页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第 3 页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自由朗读,达以成诵。同桌互读,练习背诵。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2、采用诗歌五步教学法。知诗(知内容)──说诗(说诗意)──想诗(想意境)──悟诗(悟情感)──品诗(品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两幅挂图(泰戈尔、冰心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挂图(泰戈尔、冰心画像)。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两首精巧的诗歌,一首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纸船》。
二、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多媒体显示:
⑴ 下列诗句加粗字字形正确的是(错的订正在横线上)()
A、你会溴到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从不肯忘弃了一张纸 D、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⑵ 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A、匿笑 B、无端 C、至爱 D、沐浴
教师任选几个学生回答,明确:
⑴ B(A、嗅; C、妄; D、沾)
⑵ 匿笑:偷偷地笑。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至爱:最爱。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多媒体显示):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纸船》诗行较长,语调宜慢,应读得深情、忧伤,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⑵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纸船》就要稍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金色花》中妈妈责怪的语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速宜稍快一些。
⑶ 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⑷ 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的地方,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诗歌有其特定的节拍,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有时也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三、师生共同研读《金色花》
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⑴ 把学生分为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⑵ 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教师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
4、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投影显示:
⑴ 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⑵ “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⑶ 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⑴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⑵ 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妈妈的奉献是无私的。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⑶ 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如时间不允许,课后完成也可)
四、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1、教师分发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⑴ 关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⑵ 关于冰心《纸船──寄母亲》的创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融乐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冰心万分苦恼。《纸船──寄母亲》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的。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读思路,指导学生自读《纸船──寄母亲》。
按照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的学习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也可提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⑴ 诗人为什么要用纸折叠成小船抛进大海里?
⑵ 诗人叠纸船时,情态、心境、感情怎样?
⑶ 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⑷ 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⑸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酌情给予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适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确:
⑴ 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一颗永爱母亲的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⑵ 情态:含着泪;心境:不灰心;感情:爱与悲哀。
⑶ 因为诗人心中存着永远的希望。
⑷ 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难受而痛苦的。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的。
⑸ 这首诗抒发了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游子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想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决定再次修改《纸船》,她老人家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聚焦于“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一句,“抛”能否替换为“放”?“舟”能否更写实些,换成“大轮船”?有的认为“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爱”和“悲哀”过于直露,应换成形象的词语,等等。
教师以鼓励为主,不必动辄评判。重在参与,重在自主。
五、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亲情的散文诗,全诗想像丰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印象。《纸船》是来自远离家园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两诗主题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灿烂的金色花,轻盈的纸船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该选择什么来寄托朴实纯真的母爱呢?
学生齐背《金色花》《纸船》。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依据提示默写《金色花》中的部分诗行,并尝试着仿写一节。
当你沐浴后,______________
当你吃过午饭,_______________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答案:略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关于组织“诗歌朗诵会”的设想: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搜集整理2~3首吟诵表现母爱的诗篇(以现代诗为主),每组选举代表参加朗诵比赛。
2、写作活动设计:
⑴ 沐浴在浓浓的母爱中,我们幸福而陶醉。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均可。
⑵ 你有过远离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经历吗?当你想念母亲时,你想用什么来承载你的“爱与悲哀”?
⑶ 在小时候,我们肯定有过美好的心愿,想帮助妈妈减轻劳苦,以表示自己长大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引来了妈妈的嗔怪以至责备。岁月的沙滩积淀了人生中至为宝贵的黄金般的记忆,采撷一瓣心香,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请写一篇文章,借鉴《金色花》的写法,不少于500字。
3、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⑴ 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⑶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⑷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⑴ 排比 拟人
⑵ 发展 贡献 牺牲
⑶ 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课时设想】
1、课时数:
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讨论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5.外国诗两首-教学教案 篇5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抒发感情的方法。
2.学习本课追求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把握诗人人生理想的表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2.难点是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表态、抒情的艺术技巧。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雾霭(ai3)呼啸(xiao4)嘎吱(ga1)渺小(miao3)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雾霭:即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水点游在空气中。(2)抛弃:扔掉不要。
(3)嘎吱:象声词,形容物体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4)负债蒙恩:欠人钱财,接受他人的思想。3.朗读两首诗,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莱蒙托夫(1814一1841)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 主义作家,出身贵族。1837年为抗议沙皇政府谋杀普希金而创作的政 治抒情诗《诗人之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并遭沙皇迫害,流放到 高加索。1840年再度放逐,次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一生写过四百多 首短诗,还有长诗,长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孤 傲的“多余人”典型毕巧林,揭示了沙皇专制社会腐朽的本质。莱蒙托 夫是普希金现实传统的继承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 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曾留学英国,一生 创作丰富,有诗集50余册,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多篇,剧本 二十几部,此外还有哲学、政论、回忆录、游记等著作。代表作是诗集 《吉檀迦利)(新月集)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剧本(红夹竹桃)等。他的 作品揭露和谴责了帝国主义者,封建势力与买办洋奴的横暴,深切同情 下层劳动人民。他继承了印度民族文学的传统,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 族风格,但也带有神秘色彩和成份情调,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发展影响 很大,鉴于他的努力创作和文学成就,1905年被授于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集(泰戈尔诗选)也被教育部选进高中学生必读书之列。2.导语
“诗言志”中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国人呢?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一
学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看一看外 国人写诗是否也“言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帆),想想诗中“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 里有宁静之邦”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 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 随。孤帆渴望着暴风雨“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 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追求 拼搏,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 人生理想。可见外国人写诗也是在“言志”的。
2.朗读(帆)想一想“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 _乐疆!”意味着什么?
讨论、明确:海风呼啸,海浪翻卷。孤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颠簸。但 它还是顽强地坚持前行。它并未被这惊涛骇浪所吓退,因为它有动力,它有明确的目的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目的地不是“幸福”,它更 不是从“幸福”中远航,孤帆所追求的航行过程的苦与乐,这就是“奋斗” “拼搏”,因而它不是寻找幸福”;因而它“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3.朗读(萤火虫),想一想诗中的“萤火虫”究竟是什么?看一看,这 首诗采用了什么人称?这样写好在哪里?一 讨论、明确:“萤火虫”原是指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 光器,这里诗人用以指代那些小人物,普通人。这首诗采用了第二人称 “你”的写法、第二人称写法一般是通过这种亲切无间的对话形式、平和 的、在不知不觉中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4.看一看(萤火虫》,想一想微小的萤火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怎样理解“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的含义? 讨论、明确。“萤火虫”小昆虫,本意指代普通人,小人物,这首诗是 通过“董火虫”告诉读者,“尽管我们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也不要气 馁,只要我们发挥了自己的一份潜能、对社会、对国家尽了我们应尽的 责任,我们便可以骄傲,这便是这首诗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你仅仅 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含义是:”萤火虫毕竟是小昆虫,它自身的发光原 是极其低微的,这并不是蛮火虫的过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这绝 对不能怪罪这个人,小人物,普通人能力低对社会作用小,这是无可厚 非的,我们用不着,因为能力低而丧失对人生的追求。只要我们凭自己 的努力,尽了能力那就行了,“因为宇宙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5.读一读两首诗,找一找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讨论、明确。拟人修辞方法:如“桅杆弓着身子在嘎吱作响„„”不 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四、小结
“诗言志”古今中外豪无例外,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一些诗,全是新
诗,尽管年代不同,国籍、地域不同但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总是给了我们 一些启示,或是对黎明深情的呼唤,或是生与死深刻的思考,或是赞美 革命圣地,或是对儿童的寄语,或是对人生拼搏的渴望,或是对小人物 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赞美,读这些诗,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诗有表层的含 义,更有诗人通过形象来启发我们了解的深层含义,这些知识将随着我 们阅读诗歌数量的增多,一点一滴的培养感悟能力,终有一天我们的能 力将不仅会欣赏诗歌,也许也能用诗的语言表达一下我们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暮色()束缚()招募()搏斗()羡慕()博士()
(二)阅读(致橡树》,回答问题。致 像 树 舒 婶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我;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你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溯、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霓、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1977.3.27 注①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 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②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安生。攀援它物而上升,高可数文。夏秋开花,橙红色。
③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十丈。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痴情()衬托()戟()霹雳()流岚()虹霓()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4.试归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5.外国诗两首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mu4 mu4 mu4 fu4 bo2 bo2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天上的街市》
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3.师评点
4.师读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八、比较阅读。学习《静夜》
1、背景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教学后记: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再次朗读,探究解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1、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 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联想和想象练习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朗诵比赛。
背诵两首诗歌。小组间互背,推荐背的好的全班交流。
八、布置作业。
将《天上的街市》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2.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缥piāo 缈miǎo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三、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
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四、研读全诗
1、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
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
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⑴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⑵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1、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⑴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⑵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⑶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2、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⑴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⑵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3、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4、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⑴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⑵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
⑶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简介: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7一、目标与要求
1.正确诵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会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诗的大意。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这两首诗,要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相关情况,理清作者的思路,想一想: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样展开的。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读读背背。
①重点与难点
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这一节通过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的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在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自由而美满。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有两节。
第一节,描绘静夜的景色。着重突出一个“静”字,淡淡的月光,静溢的松林,挂着的白云,稀疏的星辰,塑造了月夜静思的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3.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联想是艺术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为“触媒”,由此及彼,由现实想到历史,由自然想到传说,想到社会,由生活想到哲理、人生,从而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怀。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由地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0.问题与方法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想象的句子?
两首诗中第一节都是写实句子,其余的都是想象的句子。
2.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
这两首诗都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学与练设计
0识记与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闲游:笼罩():鲛()人:
2.填空。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他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他的代表诗集有____。一等
3。理出作者联想的思路。
《天上的街市》:《静夜》:—————
0巩固与掌握阅读下面两节诗,然后答题。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箱在走。
1.诗中的两处括号,依次填上合适的词的一项是()。
A宽阔闲游B.宽广旅游C.宽广闲游D.宽阔旅游
2.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结合全诗,对本诗中心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B.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C.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牛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D.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生活的逃避。
4.给上面两节诗标上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拓展与迁移阅读课后练习三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根据写作背景,正确理解两首诗的主题。
2、掌握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能力培养点:
1、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基调。
2、发挥想像和联想,赏析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情感体验点:
感受诗人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诗人为何把“天上的街市”描写得如此美丽?“鲛人”为何落泪呢?
课文类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
这两首诗代表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二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③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
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④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好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①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②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3、诵读全诗,再现诗人联想、想象的过程。
四、品读,理解作者感情。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不同?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美读,背诵全篇诗歌。
1、师生配乐朗读全诗,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结合音乐背诵全篇诗歌。
六、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①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②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想到他(们)。
2、推荐朗读郭沫若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静夜》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①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②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平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静夜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在写作中学习作者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三)德育渗透点
珍惜热爱美好的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细细品味诗意,充分展开想象。进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讲清作者描绘出的奇异的世外仙境。
2、难点:对诗后两句的理解。
3、疑点:如何理解鲛人流珠。
4、解决方法:讨论、辩论、各抒已见。
1课时
投影仪、投影片
1、了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
5、美文佳作赏析。(《夕暮》)
6、写一段描写云的诗歌或文章。
导语 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静夜》这首诗和《天上的街市》一样,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长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乃向月张开,以养其球。珠得月华,始及光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民间传说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以珠喻泪,脍灸人口。
郭沫若的《静夜》匠心独运,写了“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于是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奇丽的迷幻模糊的美景:月也,星也,珠也,泪也,到底谁在天水之间洒成珠,请看诗歌——静夜。
(一)明确目标
学习作者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奇异的世外仙境。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文,勾画生字词,整体感知全诗。
生字
鲛jiǎo
生词
例:朦胧的晨雾笼罩在湖面上。月光笼罩着原野。
2、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诗意。
全诗联想丰富,想像奇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淡淡月光,疏星点点,海雾模糊,对月流珠。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静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
3、细读诗文,看着诗人具体写了什么。
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
4、以上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像。
5、细品诗意
在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总结、扩展
提问: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联想丰富,想像奇特;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诗两首》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推荐阅读: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一05-28
7《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07-16
《天上的街市》教案设计-精选文档07-02
《访兰》教学反思-精选文档06-10
“识字四”教学案例-精选文档09-29
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精选文档08-28
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06-04
汉乐府两首教学设计06-12
古诗两首出塞教学设计07-15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