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态度的作文(精选11篇)
论态度的作文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为自己喝彩》的书,其中,让我深为感触的文章有很多,特别是《永远都要坐前排》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最深。
《永远都要坐前排》这篇文章讲得是在英国一个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家教很严格。父亲经常教育她无论做什么,都要做第一,永远要跑在人家前面,不能落后于别人,就连坐公交车也要坐在前排。正是这种教育,使玛格丽特从小拥有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她时刻牢记父亲的教导,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信念,事事争一流。玛格丽特上大学时,五年的课程竟在一年内学完,而且成绩名列前茅。除了学业名列前茅外,玛格丽特在体育、音乐等其他方面也很出色。正因如此,四十多年后,世界政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第一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有些惭愧。
平时,我有很多小毛病,老师、父母亲提出后也不去改正,认为等长大了就自然好了。玛格丽特的事告诉我,好的习惯、作风、精神是和从小的培养与严格要求密不可分的。“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坐第一排,就是给自己自信;坐第一排,就是敢于挑战自我。那些坐在前排亮出自己的人,正是那些成功的人。我的感悟是:态度决定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了正确的态度加上自己的信心和勇气,相信理想之门会越来越近。
一个哲人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在以后我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信念,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
论态度的作文 篇2
据史书记载,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最为骄横的时代。其时思想界混乱不堪,儒墨二家既定方针“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再加上公孙等的诡辩,愈益使人迷乱而莫知所从。面对这种时代,这种环境,庄子发出了悲壮的感慨: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人间世》)
一、庄子的处世态度
庄子正因为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才知难而退,放弃类似孔子一族的功名追求,转而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个体的解脱。总体上说,庄子的思想是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道家思想的延续。下面详细地分析庄子的三种处世态度。
(一)超世的处世态度,“游乎尘垢之外”,摆脱人世的一切桎梏,以达到真正逍遥的精神境界。
作为乱世中的一位博学多才有思想的人,庄子理性地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整体“道”结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到个人的存在只是“道”的一种附属物时,胸襟自然变得宽广起来,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生与功名利禄,得丧祸福、穷达贫富也就不足萦怀了。因而庄子在世俗生活采取的就是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例如:
神人……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游》)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累。天下奋秉而不与之谐,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固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天道》
就是说有深远修养的人是和万物合为一体的,安然无系地神游于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自然的境地。他是厌烦拘守世俗的仁义礼节的,是不屑于治理天下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庄子的超世的处世态度是源自于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对世俗道德的否定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理想人格的精神超脱。
人总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因为脱离了现实,庄子的“超世”具有某种幻想与理想性。《庄子》有大量相关的描述: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土。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天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庄子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这种理想的“真人”、“神人”上,以求摆脱人生困境的这种超越,只能算是一种企图上的精神的超越。从这里可以看到庄子的超世是他塑造的理想人格“真人”、“至人”、“神人”等在精神追求方面,在绝对关照自我、自处的情况下的人生态度。他以自我为起点,又以自我为终点,忽视了一切外在物在个人处世过程的影响,而不可能真正实现,因而他转向了避世。
(二)避世的处世态度,即“不与物撄,陆沉世寰”,以自我为主体的处世态度。
从《庄子》中可以看到,浪迹于山林,潜于人世也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处世态度,例如:
真人……居山林,食茅粟。(《徐无鬼》)
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樱,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攸然而往,侗然而来。(《庚桑楚》)
圣人……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则阳》)
如果说庄子的超世的态度是他追求自然、自由的人生理想的表征,那么避世的态度则更多的是艰辛的现实生活在精神上留下的烙印。有人说庄子的这种观点反映了没落、颓废的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大约就因为他对现实的敌视、否定和悲观。其实,对现实的否定,可以是对过去的眷恋,也可以是向着未来的。庄子认为自有亲疏、贵贱、贫富、穷达的差别以来,人性就被扭曲了。所以他眷恋着上古时代,希望回到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无何有之乡,或浪迹山林、隐逸自然。
在庄子的避世态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无用之用”说,这也是庄子出的处世态度的核心内容。“无用”可为“大用”,庄子通过对世态的冷峻的观察,认定正是在他人以为是“无用”的地方存在着“大用”,即得以全身保命。因为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生命之外,而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乱世中,人的唯一目标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求得生存。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避世实际上是避政治,避官场,避社会责任。“无用之用”也是当时社会挤压下的所造成的变态心理。
(三)顺世的处世态度,即“虚而待物”、“与世沉浮”。
超世是庄子在悲惨世界中幻想般的设想,而社会的现实的险恶使他的设想不攻自破,于是又想以避世来远离困境。这两种态度都未能真正站稳脚跟,因为庄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这两种处世态度都是以个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为前提的。但是,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的想象天地里。于是庄子总结出:人伦世情都是人必须面对,无法逃避,也无法超脱的。既然无法逃避也无法超脱,则只有“安之若命”顺世罢了。《养生主》说: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依乎天理,批大穀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大瓜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这几段文字,不仅阐述了养生的要领,而且道明了庄子的顺世的处世态度:顺应自然,“缘督以为经”,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并且也说明人的生死是顺应自然的结果,不必太执着于生死。
“得道”是庄子精神追求的最终极目标,因而顺世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简单地说,顺世态度可概括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安之若命”。显然这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如《庄子》写道:“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易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徐无鬼》)
可见,庄子顺世的处世态度是顺自然、顺时、顺命。这既源于对社会现实苦难的深沉透析,又是他的哲学思想“道”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的体现。不仅如此,超世、避世的处世态度也是这样,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因环境的不同而呈现的不同形态,都是在以其人生理想为核心,以其自然哲学“道”的观念为基础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的否定性洞察审视后得出的结论,通过“体道”达到“心斋”、“逍遥无所持”的中线。因而这三种处世态度分开来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庄子这里却在矛盾中得到统一。
二、庄子的处世态度的现实意义
借用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庄子就属于后者,虽然他死去已两千多年了,但那只是形体上的消逝,而在精神上,他却对后世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阮籍、陶渊明等。
撇开庄子超世、避世、顺世的三种具体的处世形态不说,总的来讲,庄子是以积极入世为始,以消极出世为终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无奈与尴尬,只有与之有共同情境的人才能深刻地感受到。
众所周知,庄子处世哲学的主旨在于人如何追求自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布万物与我为一之”,“与道复通为一”的自由境界,成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显然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而具有误导后人的消极作用。但辩证地来看,他的超世、避世、顺世思想中顺应自如、淡泊无欲的生活态度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比如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都是人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自然、不“顺世”的结果。另外,庄子主张“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和“不以好恶伤其身,常用自然而不益生也”,“芒然傍徨乎无为之业”。这种悠然自得,不受外物牵累,无心无情,一任无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当代人化解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纠纷,淡化物欲观念,淡化对名位的追求,摆正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树立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观念和和谐完满精神信念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与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2]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史.东方出版社.
[3]孙以昭, 常森.庄子散论.安微大学出版社.
[4]雷仲康译注.庄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5]崖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6]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篇3
关键词超然 终极意义 人生的有限 超越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1 苏轼超然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奇才,儒家看到他的忠义,道家看到他的洒脱,佛家看到他的空灵,这些与其融合众家而形成的复杂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苏辙曾说:“(轼)初好贾谊陆赞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唱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的思想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组合体,他尊重个体的主动性,同时追求精神的超越。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这方面明显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又使其不得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超然。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主体精神则要对这种物质存在的局限形成超越。苏轼借鉴了佛家的思想,静心观照,了察自我。把个人的思想价值观融入到宇宙万物中去,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超越式的超然。苏轼的胸怀坦荡开阔,他既是真情入世,又是超然名利。苏轼的人生态度就在这种超然中完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2 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超然的思想境界,造就了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际遇非常坎坷,这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态度既存在具有一贯性的部分,同时又具有随时变化的成分。苏轼的超然的人生态度具有其近乎悲剧的人生基础。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没有苦难的淬炼,没有绝望的挣扎,就没有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的含义进行了非常透彻的思索,对于生命的本意,生死的感悟,具有一种彻底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苏轼树立起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在经历苦难,历尽坎坷之后,终于摆脱现实生活的重压,获得精神的解脱,从而铸就超然的诗性人生。
2.1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超然
苏轼很早就意识到了在无限空阔的现实时空中,个人名利的微薄与虚幻。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场有限时空中的浅薄游戏,它无力改变人的最终命运。现实生活的强烈感触和深刻体验,促使苏轼的目光超越了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现实的否定对苏轼来说,并不意味着对生活的彻底放弃,苏轼仍然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热情的追求,只不过他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仅仅追寻那种简单的物质的欢愉。因为苏轼非常了解,物质是生命存在的依托,没有了物质,生命将会难以为继。但是生命是有限,物质亦有限,唯有人生的终极意义追寻可致不朽。
现实世界的无限对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是一个无法究其穷尽的辽远时空。与这样广阔的对象相视,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产生极大的惶恐。人的生命是那样的渺小,人的能力又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在这样的情景逼视下,所有的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去问自己,我人生的根本意义在哪里?这种生命的终极问题,对那些敏感的人来说,更是必须正视的本源疑问。早年的苏轼,就属于此种情况。比如其《夜泊牛口》:“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现实的生命是渺小的,它甚至难以承担苏轼那厚重的精神。个体能力的局限、时光的飞速流逝,现实生活曲折无常的逼迫,都让苏轼处在一种无力回天的焦灼之中。这种压迫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就对苏轼的精神产生了极大的折磨。所以,苏轼在诗文中多次发出其对人生虚无的感慨,比如“惟有人生飘若浮”,“过眼百世如风灯”,“己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人的一生来说,功名利禄的物质追求,都是只能满足人在某个生命阶段的一些需要而已,一旦人的生命终结了,所有争斗都变得毫无意义了。人生的快乐,不仅仅在获得物质的满足上,在纷纷扰扰的争斗中青丝变白发是一种人生的悲哀。临到生命结束时,回头来看,那些纷争都会变得非常荒唐可笑。苏轼超然人生态度的根本是一切无谓争斗的终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站在对个人生命的终极关怀之上,立于佛道的人生思辨之上,看透了人生现实名利的追求,进而提出了个人直面生命的主张。这也证明了佛家、道家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2 对人生有限性的超然
经过对现实社会无谓争斗的否定,苏轼斩断了其与现实社会之间精神上的勾连,视野上独立于社会之外,从远处审视各种社会争斗中的世相百态。在经过一番静观审视后,苏轼冷静地看到了俗世争斗的种种不值,精神上的苦痛得到缓解,对待人生的超然由此而生。通过冷静的思考,苏轼成功的将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区别抵消,胜利亦不嚣张,失利亦不悲伤,使得人生得失是非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如果人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就会耗尽生命有限的空间。一个人要超越自我,首先就要克制个人的欲望。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对欲望的膨胀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同时又带有积极的因素,基于这种否定,人的精神境界才能完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然。只有完成了这种超然,一个人即使在身处逆境之中,仍然可以淡定而从容,解脱名利的枷锁羁绊,在与苦难的抗争充满镇定与从容。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平心静气,享受生活。从苏轼的个人经历来说,现实社会无疑是苦难深重的,而面向人生终极关怀的生命视野,则化解了这种压力。基于终极关怀的超然,苏轼的精神境界变得极为洒脱,他的内心是坦然的,是释然的,终极关怀的否定和超越,让苏轼身心得到一份安逸的精神家园。
苏轼的超然,并不是单纯的、决绝的。苏轼并不否定生活的乐趣,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探身到现实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去感悟。尽管面对人生无尽的波折,但苏轼对待人生仍然是旷达的。他始终没有彻底离开现实生活的怀抱,陶醉于个人虚构的精神家园。相比较前辈的清高或者苟且,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在超然的人生视野下,保持着鲜明的棱角、独立的人格。
苏轼的超然,使他不会屈从于生活的压力,趋炎附势的走向圆滑与世故。苏轼强调的是“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所以“遇事则发,不暇思也”。宁愿“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这种精神为苏轼的超然思想增添了许多的亮色。
苏轼的超然是积极的超然,是不退缩、不回避,是直面人生的大气。尽管人的生命会终结,但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没有止境。现实生活的挫折,不能动摇苏轼的信念,反而更激起他对生活的勇气。生命不仅仅是否定,更不是彻底的虚无。人生有信念,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实行,百折而不悔。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得失是非的缠绕因而不再痛苦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孙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王水照.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4] 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论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篇4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劳大家费神,先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每年领奖台上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笑容总是那么灿烂。而有些教师却总是在下面鼓掌,投去羡慕的目光?为什么有些教师,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也不管接的怎样的班级,总是能成绩骄人?为什么有些教师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和压力,并变被动为主动,变失败为成功。而有些则推三阻四,选择逃避?这到底为什么?深思一下,追根索源,我想无非就是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今天,我的论述题目是:论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态度是人对某种现象或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而质量则是这三种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可以肯定地说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态度是处事之源,好的工作态度是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态度的主要依据,有好的工作态度就会有好的教学质量。反之,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就一定不会有一个好的教学质量。既便偶尔有那么一次半次,那也不不可靠的,不能持续发展的。时下,各行各业时新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质量”。甚至有些单位将此作为言训,悬于正墙临门。由此可见,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的差异乃至事业的成败。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你之手。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无论他眼下从事任何工作,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像希尔顿将军一样,哪怕是洗一辈子马桶,也要做个洗马桶的最优秀的人!假若你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假若你对工作感到厌恶,假若你对于工作没有热诚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爱,而只觉得其为一种苦役,那在你的整个教学生涯将会泡在苦海中,累在心头上,又何谈“自我肯定”,又何谈教学质量。那你只能看着别人上台领奖而你坐在下面鼓掌,心里还要犯嘀咕——是否受罚。更可怕的是,如果长此以往,最终会毁了自己而误了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态度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可以使人积极学习,乐观向上,成为一种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让人萎靡不振,怨天忧人,最终一无所获,由此可见,“态度决定质量”这是一个不可泯灭的真理。态度决定能力教师的能力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决定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人的能力强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实践,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的,想学习,会学习,并将自己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敢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去摸索、去思考,你的能力就强;反之,能力就弱,而决定能力强弱的关键,就是态度。
我校的冀远教师本着谦虚好学、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逐步增强,教学质量稳中求升。记得听冀远老师的第一堂课时,作为语文教师的他,竟然不敢读生字,整堂课,叫几个学生起来领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老师的范读和领读真是不可思议。结果造成课堂上漏洞百出,课后语文组的几位教师没有给他面子,而这位教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谦虚地问这问那:“我感觉这儿处理不行,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个音到底怎么发?”并且把其他老师所说的详细做了记录。后来讲课时,冀远老师提前就在处理教材、知识环节、课堂设计等多方面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并主动请他们听课,多做指导。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敢读了,思路清了,重、难点突出了,注重了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但也暴露一些问题,如:课堂调控,评价以及巩固练习等,只要存在问题,他就不放过。接下来,他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申请到其他班里听课请教,等感觉好一些时候,再次主动请缨第三次做课。就是凭这种敢于钻研、虚心好学的态度,他成功地掌握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能力
一改以往的不知所措而变得得心应手,在本次统考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态度就是方法也许有些老师会问,我的态度很好,每天按时上下班,甚至加班加点辅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地上好每一节课,但成绩就是不如人家。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在写这个命题,我和我们学校几位老师讨论过,大家一致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我认为还是工作态度的问题,首先你有没有想过成绩差的原因,愿不愿意去寻找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你查过资料吗?你潜心研究过吗?就算这一切你都做过,可是你是否做到了“精细“,是否抓到了点子上,是否将别人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纳为己有,形成一套系统教学程序并将之不折不扣地执行。我校语文教师马虹鹃,工作认真负责,每次教研活动时,她总能扣中要害,有理有据,阐明自己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当我赞她讲得好时,她顺手拿出一本工作札记,是绿塑料皮,中间是白色塑料夹层的,足有五、六厘米厚,翻开一看,里面收集着她近几年的心得、体会、反思、案例、学生试卷,优秀学生范文、复习资料,各种题型积累、甚至毕业照、学生成绩单等等,有打印的、手抄的、剪贴的,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这就是方法,你能说它不是一种态度吗?她的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与人交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曾非常精辟地讲过这样几句话:“抓习惯就是抓质量,抓细节就是抓质量,抓读书就是抓质量,抓差生就是抓质量,起决定困素的就是一个„抓‟字,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抓‟,会不会„抓‟,这是一个态度问题。”王老师抓学生可谓出了名,有这样几个现象可供大家思考:
1、说到做到,学生今天能完成任务,决不留到明天,给学生的承诺坚决兑现,消除学生侥幸的心理,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习惯。
2、研究教材全面,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小到标点、标调,大到作文的结构,阅读的方法,一应俱全,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程序和资料。
3、每周三篇作文,雷打不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模仿,写真话,每篇作文的批阅都非常认真,圈圈划划,斑斑可见。
4、善用激励性语言,鼓舞士气,对待差生,一追到底,不怕麻烦,从根补起,稍有松懈,严厉批评,发现亮点,大肆鼓励。这是方法,也是一种态度,好的态度决定你去寻找好的教学方法,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就有好的教学质量。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五种态度,积极进取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态度,勤奋务实的态度,理性合作的态度,认真自省的态度,具备这些态度也就塑造了一种品格,一种工作习惯。利通一小校长白忠明在与人交流治学经验时,曾经说过:我不敢说我学校的老师哪一个都是好样的,每个人的知识有多有少,能力有高有低,但我们向你保证,我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热爱本职的工作态度。我想,不论他能力高还是低,知识多还是少,只要具备了这种工作态度,他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王建萍老师本着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差的班级,在她手中,不出一年,照拿第一。余凤琴老师本着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教学排名,从未不下过前三,讲课竞赛,从未空手而归;冀远老师,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一反常态,本着谦虚好学、刻苦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稳中求升,业绩骄人;王海宝主任本着实事求是,潜心探索的工作态度,带领我校全体教师以教研促质量,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他本人的教学成绩也从未下过前三名。这只是我身边的,我能亲眼看到的,诸如此类事例,举不胜举,无不显示出一个浅道理,态度决定质量。总而言之,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在,有的人工作,做事情时常是抱着敷衍塞事,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求过各去,不求过得硬,甚至丢三落四,漏洞百出。追根源,欲究其责时,总是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归罪与“没心思”,历来不知,心思有无来自态度正否?态度正,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态度正,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困事大而非为,不困事小而不为,不困事多而妄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态度正,方能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态度正,不会的可以会,不懂可以弄懂,不容易出现的错误能被发现,可能
出现的事故可以避免,态度正,方能从内心焕发出一种动力,自觉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天,各位同仁利用休假日聚在这儿,无非是想寻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是体现自我价值也好,是安抚良知也好;不管是你的教学能力高还是低,也不管你以前的教学质量怎么样,从现在开始,只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并将之付之行动,又何谈没有骄人的教学质量!态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只要我们在座的每位都是有了这种精神,何愁我们的质量不高,教育不兴。各位老师还刻这样一首歌吗?“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这是对老师的讴歌,对教师工作态度的一种最真空的写照,可能大家定说,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要减负,老师更要减压,这样回家批阅作业的老师还有吗?我会以毫不地告诉大家,不但有,而且还很多。我校的王建萍老师就是一个例子,她的教学成绩在全中心学校是有目共睹的,她所带的六年级一共40人,一直坚持开放性家庭作业的设计,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她都亲自批阅,而且是细细地批阅,这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啊,白天时间不够,她就晚上拿回家在家里批阅,而且经常。她完全可以在学生交上来后只简单一个“阅”字,也可安排其他学生检查,但是她没有,没有。这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工作的态度的精神,是一种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工作呕心沥血的精神,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精神,她的教学质量焉能不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与人交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曾非常精辟地讲过这样几句话:“抓习惯就是抓质量,抓细节就是抓质量,抓读书就是抓质量,抓差生就是抓质量,起决定困素的就是一个„抓‟字,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抓‟,会不会„抓‟,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是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则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根据,有了好的教学态度,才能保障好的教学质量,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课前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标,渗透理念,注重细节,摸清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论心中有多重的心事面带微笑,精神拌擞地进入课堂,课堂中落落大方,亲切自然,倾其所能,讲求效率,评价得体,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力尽汗于需给予的,课后辅导,认真细致,作业批阅,及时准确,不放过每一个差生,不放过每处失误,这一切的一切正是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五种态度,积极进取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态度,勤奋务实的态度,理性合作的态度,认真自省的态度,具备这些态度也就塑造了一种品德,一种工作习惯,教学质量的提高定会水到渠成,势不可挡。利通一小校长白忠明在与人交流治学经验时,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流的,那是困为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一流的,就他们每个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那种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的班级,在她手中,不出一年,既拿第一。余凤琴老师本着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教学排名,从来不下前三,讲课竞赛,从未空手而归;冀远老师,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一反常态,本着谦虚好学、刻苦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稳中求升,业绩骄人;王海宝主任本着认真负责,潜心探索的工作态度,带领我校全体教师一举两次打破中心小学教学质量不可超越的神话,他本人的教学成绩也从未下过前三名,这只是我身边的,我能亲眼看到的,诸如此类事例,举不胜举,无不显示出一个浅道理,态度决定质量。就工作而言,有些时候,态度又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给大家讲个故事,不知大家可否记得,去年市教育局带了各中心学校二百全体教师,在镇礼堂举办的那次课题研讨会,可谓是盛况空前,赞誉不绝,可就在这鲜花与鼓声的背后,也生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我承担的那节语文研讨课,在市教研教培中心的三位领导前来审查试讲时,“讲砸了,而且砸得无几乎无可收拾”。引用任菊莲主任的一句话:“我从没听过这么糟糕的一节课,简直是得了癌症,无可救药。”我呀,当着十几个人的面,这样的评价搁谁受得了,我是又气愤又羞愧,可是当他们问我还讲不讲,我就一个字“讲!”后来在我校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细致而充分的准备,我一天一夜没合眼,硬是在当天的研讨会上,结结实实的事出了下
个圆满的句号,同样引用任主任一句话:“真没想到,讲得不错。”讲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在工作中受到打击,这很正常,关键是看你如何去面对,自己精心准备……今天,各位同仁利用休假日聚在这儿,无非想寻找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论从啊个角度出发,是体现自我价值也也,是发现良知也好;不管你的教学能力高与低,也不管你以前的教学质量怎样,从现在开始,只要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并将付之于行动,又何谈没有骄人的质量。态度就可以说明一切,转念想一想,我们中心小学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总而言之,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在,有的人工作,做事情时常是抱着敷衍塞事,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求过各去,不求过得硬,甚至丢三落四,漏洞百出。追根源,欲究其责时,总是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归罪与“没心思”,历来不知,心思有无来自态度正否?态度正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态度正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困事大而非为,不困事小而不为,不困事多而妄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态度正,方能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态度正,不会的可以会,不懂可以弄懂,不容易出现的错误能被发现,可能出现的事故可以避免,态度小,方能从内心焕发出一种动力,自觉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态度的作文:方圆的态度 篇5
古时候的铜钱是古代人都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铜钱是一种做人的方式。铜钱的外在是圆的,但内在是方的。这就像我们:外表圆滑而内心方正可以保持本心。
在处世方面,“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处世上,我们常常会有诸多的不顺心,如果能内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就能很好的抛却一却的烦恼。
我有一断时间,学习下滑,生活处处不如意,非常消沉,觉得生活没有趣味,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而一位长者告诉我,生活是因为你的想法而体现它的状态。你觉得生活是充实的,它就是充实的;你觉得它是无趣的,它就是无趣的,你的`本心如何,生活就是如何,即使在逆境中,你内心快乐,那么生活也是美好的。
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一种方圆结合的状态,是一种刚柔并济,是一种直曲结合。从包容的态度对待宇宙万物,那么生活也会包容你,生活就会充满精彩。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定的也告诉我们,外界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畏惧就会有所改变,唯有无所畏惧,保持本心,事情都会一番风顺。外界的磨炼只会让我们心智更加坚定。
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国,越吴之战为战国添加了色彩。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为他横扫八荒荒。在鼎盛之时,孙武选择退隐林中,著其一生心血《孙子兵法》。与之相反,伍子胥仍秉承不变的忠心力助夫差,哪想到夫差不听劝说,最终却落得自刎的下场。他们都是当世之贤,等于世间如水者是孙武,有始有终,留下一生精华传承给后人。而终持一心的伍子胥最终却不得安眠。
态度的初二作文 篇6
10月111日昌中华民族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日子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同时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这个好消息追到他本人耳中时,他本人直言“惊喜而惶恐。是他的感受差不多,我也有头昏脑胀难忘的经历。
那还是我在小学时听到这个消息后,有的跃跃欲试,但也有的热情不高,而我,就是后者。课后,我和几个同学正在讨论问题,她中一个人问我有没有竞选的想法,我的回答是没有,她们对我说,其实很优秀,只是缺乏信心而已,如果我能够再勇敢一些,会更棒的。
她们的话燃起了我的斗志,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英语课代表可能会适合我。我开始准备演讲稿,又让几位同学做我的听众,开始练习演讲。一切工作正在循序渐进的进行。
竞选开始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有信的模样,我不禁有些怯场了,很快就到我了,我内心十分忐忑,但想先前对我所说的话,我又觉得输赢不重要,我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证明自己。想到这儿,我大步走向讲台,顺利的读完了演讲稿。
同学们的演全部结束了,接下来是紧张的投票环节,投票出来了,结果是我以绝对的优势担任了英语课代表,我当时感到即既惊喜又惶恐。惊,是没想到自己成功当选了,喜是因为我证明了自己是很棒的,惶恐,是担心有了英语课代表这个头衔之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同学在我身上挑毛病,为难我。
试论学习态度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篇7
一、高校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基本要求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映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内部状态。学习态度是由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具体包括:
1.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基于对学习的正确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往往是积极上进的;相反,基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相应的学习态度也多半是消极的、错误的、不求进取的。而学习目的,则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自觉认识和追求,是其理想、志向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学习目的体系中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因素主要与个人、家庭的利益相联系,而高层次的认识和追求,是从人类的发展国家需要的大局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并且使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成为主导性目的。高等院校要求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当然是从高层次的角度来讲的。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因此,大学生应该具备以国家建设需要为目的的学习态度。
2. 饱满的学习热情
学习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伴随着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是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凡是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主观需要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都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能够引起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不仅取决于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效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大学生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不够,因为学习目的的实现,需要学习兴趣和热情提供动力支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才会使感觉、知觉活跃起来,思维敏捷,并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形成一种使自己走向成功的动力。因此,饱满的学习热情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高校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3. 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中的意向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反应倾向,表现为学习的欲求和指向。一般来说,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是其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产生的前提,没有认知就没有情感,也无所谓意向。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感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而意向因素则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向因素,就没有行动,也就体现不出学习态度的效能。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探求真理的基本动力。事实证明,在科学创造方面做出较大成就的人,往往具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种求知欲望,推动他们顽强地打开知识的宝库,激励他们勇敢地攀登科学高峰。
二、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
学习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清晰、稳定和有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指导学习者朝着认定的目标不断奋进。大学生一旦确立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1.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与端正的学习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活动也不例外。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正因为学习动机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它不但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才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的,就能够推动学习者克服困难,不断攀登学习的新高峰。良好的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理想的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越好,学习态度越明确,学习也就越勤奋,能力就会增长更快,所获得的成功也就越大。
2.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方法和效果
学习态度作为一种对待学习的内部状态,影响着人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指导学习者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大学生应该把学习成功、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在校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刻苦努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绩,结果却未必如此。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甚至节假日都不休息,可是考试成绩总上不去。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加上正确的方法,加上少说空话。”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在其著作《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国古谚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非常重要。据有关专家研究,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差异很大,后者在学习方法掌握和运用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前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促使学习进步。当然,学习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要因人而异,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用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中,也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学习态度决定学生未来发展和成才
端正的学习态度与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密切相关。俄国著名军事家库图佐夫勤奋好学,求知心切,在军校学习期间,他对军事、数学、历史和文学都有浓厚兴趣。为了适应欧洲大战的需要,他先后刻苦学习法语和德语,并学会了其他三国语言,为赢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能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也与他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学习分不开。他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的时候,即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风雨无阻。夜间大家就寝以后,他就到茶室、走廊等处看书。建国后,他虽日理万机,但仍然坚持学习,从不懈怠,几乎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用在读书学习上。正是如此,他才成为了一代伟人。
三、学习实践中不断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世界形势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时代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学生如何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以为:首先,应增强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源于对事业意义的认识和理想的追求。而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弱对人的行动方式、坚持性和效果,都有决定性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继往开来者,应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积累知识、储备能量、增长才干,才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其次,树立自信自立观念。我们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或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虽然经过一番努力成效仍不明显,往往会产生自信心不强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教育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观念。自信自立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念、能力和力量的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敢于正视困难,解决问题。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只有自信,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没有自信便没有主心骨,俯仰由人,什么事也干不成。”第三,强化学生的现代竞争意识。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竞争,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竞争,竞争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被誉为“美国陆军将帅的摇篮”的西点军校,实行残酷无情的竞争机制和毫不留情的淘汰制度,使学生在校4年期间,约有30%~40%被淘汰。在头两年被淘汰者,个人自谋出路。第3年以后被淘汰者,必须到部队当两年兵才可退伍。正是这种竞争机制和制度,使西点军校在200年的历史中,为美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陆军将帅,其中有3700多人成为将军,4人成为五星上将,两人成为总统。西点军校还培养了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艺术家。从美国西部的开拓,到自由女神像的设计与施工;从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到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无不刻有西点人的名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力争上游的勇气、毅力和竞争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在竞争的海洋中学会游泳,成为知识时代的弄潮儿。第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好比爬大山,不能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者,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无法估计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有愚公移山的顽强毅力,也需要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世界上许多创造辉煌业绩的人,并非他们具有超常的智慧,关键是他们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至理名言形象地说明治学和成才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论犯罪后的态度对量刑的影响 篇8
犯罪后的态度是影响预防刑的重要情节。对于自首、立功与坦白能否从宽以及从宽的幅度,必须进行实质判断。刑法虽然对自首、立功与坦白三种情节规定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表明需要法官的自由裁量。但是不等于任意裁量。在适用自首、立功与坦白这类“可以型”法定情节时,除了明确其实质根据外,还必须把握两点:其一,“可以”反映了立法者倾向性的意见,即除了特殊情况以外,法官对自首、立功与坦白的犯罪人应当适用从宽处罚的规定。其二,只要自首、立功与坦白行为能够表明行为人悔罪,或者已经减轻、能够减轻司法机关的负担,就应当从宽处罚,而不论行为人所犯之罪的轻重。不自首、不坦白是行为人犯罪后的常态,不能成为增加预防刑的情节。
反省、悔罪与赔礼道歉虽然不是法定量刑情节,却是减少预防刑的重要情节,法官在裁量预防刑时必须予以重视。不能因为被告人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就否认其反省、悔罪。
对于被告人事后积极退赃、赔偿损失与积极挽回损失的行为,不能认为是减少责任的情节。针对特殊预防来说,积极退赃、赔偿损失与挽回损失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量刑情节,而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悔罪、再犯罪可能性是否减少的资料。就一般预防而言,如果积极退赃、赔偿损失与挽回损失缓和了被害人与社会的处罚感情,即使被告人并没有真心悔罪,也可以成为一般预防必要。因此,这类情节既可能使特殊预防必要性减少,也可能使一般预防必要性减少。
行为人犯罪后为逃避刑事责任而隐瞒事实、毁灭证据与负案潜逃属于犯罪后的常态,不意味其特殊预防的必要性大,不能成为增加预防刑的情节。
(摘自《法学杂志》,2015年第2期,第1-10页。)
认真的态度作文 篇9
小时候,老师总是对我们说,跑第一的人有奖品。于是,小小的我放弃了游戏,放弃了玩闹,只是在操场上默默地练习着。就这样,为了奖品,为了第一,无论风吹日晒,我坚持;无论筋疲力竭,我坚持。在赛场上,我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奖品——水晶杯。于是,先前的一切苦难变随喜悦消散了……
小孩的小小梦想,也需要用态度去完成。
日似梭,光如箭。
长大了,我竟然突发奇想写一本书,可是想想容易做起来难。无师,那咱就自通;无智,那咱就多看。有时,为了一句话,我不但要考虑如何去承接上文,如何去开启下文,一句话,就得折腾半天。夏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汗淋漓也不放弃,为何?为了目标和坚持。当成功时,心中好像压了一快石头一样,不知道是喜悦还是为自己鸣不平……
小梦想成为大成功时,要以坚持的态度向前走。
现在,为了一道文言文题,不惜花费无比珍贵的时间去解,有时解到一半时,便忘记了主旨。于是,又从头开始。一个执念的坚持着……
小小的题目,认真对待,这样解题,会有一种别样的心态。
认真的态度作文 篇10
天空中乌云密布,太阳公公开玩笑似的躲在云后,世界顿时暗了下来,街上的人们快速地走着,因为他们知道要下雪了。
过了一会儿,调皮的小精灵,一片片落在人们的脸上,可是人们却捉不住它,它好像与大家玩捉迷藏。渐渐地,越下越大,一朵朵雪花飘下来,就像棉花一样,一团团雪花飘下来,整个世界银装素裹,玲珑透剔,是那么纯洁无暇。
雪停啦,树林里的松树爷爷收到了圣诞老人的邀请,身穿白衣,头带白帽,去做圣诞老人那里的圣诞树了。喜鹊姑娘也来凑热闹,跟着松树爷爷一起去了。柳树姑娘,因为受到了别人的冷嘲热讽,愁啊愁,愁白了头发。麻雀哥哥在一旁劝说柳树妹妹,杨树哥哥穿上了白色的铠甲,为了大树们的安危,站岗去了。风哥哥陪在杨树哥哥的身旁,一起站岗。
马路上,人们穿上厚厚的衣服,捂得像一个个棉花包一样。许多车子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这时许多天真活泼的脸,不约而同地出现在院子里。他们穿着大棉袄,戴着棉手套,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开心极啦!
论态度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 分班教学 学生态度 研究
一、对男女分班教学态度分析
1.在分班的教学形式下,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精力专注,时间集中,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增进了师生感情,使学生在一节课内实实在在地练习,增强了教学效果;
2.可以做到课堂教学秩序良好;
3.运动量、练习密度更趋合理;
4.女生能力得到发展。因为女生单独上课,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克服了对女生的某种歧视和偏见。在没有压力和心理障碍的条件下,全体女生在老师提供的均等机会面前,各自的潜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5.体育课内容选择更具特色,比如说可选择适合女生的游戏项目;
6.教学奖罚实施及时,由于无男生在场,女生对处罚能积极响应,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7.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不同性别、项目的学生分班教学态度分析
对男女分班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特别是男同学,态度更加明朗。大学生接受分班教学的原因是大部分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表现出体力和运动能力与男生的差距。在技术方面,男生在技术动作的接受方面要强于女生,所以男生的技术教学进度、要求也比女生高,因此分班教学区别对待的特点让广大学生认同。但是在选择表现健美性项目的学生比如说选择武术、健美操等项目,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合班上课,因为这些项目对抗性不大,需要的量、强度也较小,分班与合班对学生们各方面影响甚小。分班上课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针对女生,可以加强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培养她们对体育的兴趣,对体育成绩、技术掌握也有促进作用。有87%的老师对合班上课会影响练习密度表示赞同,尤其是可以保证对男生运动量的要求。最后一点有79%的教师们对于武术、健美操等项目,不反对合班教学。因为像对抗性不强或者没有对抗的项目要求的运动量与强度都不高,而且这些项目没有男女的差别,只有掌握程度的高低。
三、从体育教师的观点分析
虽然有较少数的体育教师持否定观点,但是他们的看法也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一,男女分班授课阻断了男女学生间正常的学习交流与人际交往,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另外一点,在目前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各扩招学校在体育教学的场地条件、器材数量、教师配备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男女分班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高教教育形势的客观现实及发展;最后一点,男女生合班上课,这样既保留了原班级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又有利于男女生间的学习相长,更有利于男女生之间的正常学习交流与交往,对促进男女生正常的学习心理及性心理等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体育教学要积极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求的指导思想。分班教学适应因材施教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可以对男生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量,更要有一定的质。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方面重点安排力量和有氧耐力的练习,并且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方面重点安排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而且针对部分女生体育课兴趣较低,实施专门的方法手段。而分析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弊端,最主要的还是针对男女生分班阻碍了双方的相互交流,而且对此还产生一个新的说法是:分班上体育课给男女双方带来了“性别交际障碍”。
建议:
(1)通过调查分析,喜欢分班上体育课的大学生总数对该授课形式的兴趣明显高于合班的学生,差异较显著。并且分班教学的女生在入学后,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出现明显变化。说明以男女分班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尤其对培养女生的体育兴趣,与终身体育观,加强体育文化素养有积极影响,吻合于现代体育教学精神。
(2)根据对不同性别、项目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篮球、排球、足球等对抗性激烈的项目,大多数学生赞同分班教学。而激烈程度较小,比如说武术、健美操等项目,大部分学生喜欢合班教学。
(3)根据不同项目,教学情况的不同,可以组织安排合班教学或者分班教学,其中对于表现健美性的项目,或者说女生与男生有均等优势的项目,可以提倡合班教学。
参考文献:
1.陆邦慧,黄家宏.我院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04):5-77
2.尹兆友.普通高校专项体育课男女生合班教学的优势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12(01):62-64
3.杨世枝.体育课“男女生分流教学”探讨[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1-10
【论态度的作文】推荐阅读:
态度的高考作文: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09-06
认真的态度作文10-16
写态度问题的作文05-25
写工作态度的作文05-25
一种态度的作文800字10-23
宽容的态度初三作文600字06-19
人生的态度作文记叙文08-10
以正确的态度话题优秀的作文10-22
以态度为话题的学生作文06-05
用奔跑的态度向梦想致敬作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