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24-07-05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用15篇)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篇1

什么是英语等级考试(1)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不断在报纸和广播中读到或听到有关英语等级考试的宣传,英语等级考试的全称为“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体系”,英语的全称为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

PETS是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开发的,它的直接目的是改进我国的英语教育考试,首先是教育部考 试中心目前所承担的各项英语考试,建立和完善我国科学的考试系统,以考查应试者听、说、读、写的各种能 力。

目前公共英语的考试达十多种,由于它们产生的年代不同,要求不同,各种考试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缺 乏统一的系统评价标准。例如,有些考试层次相同,但标准不同;有些考试层次不同,但要求却大致相同。各 种考试考查的语言能力不够全面,大多注重语法和阅读,忽略听力和口语。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改革开放,这 种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人们呼吁权威性的外语等级考试,水平得到认可的考生可以拿到 相应等级的证书,以满足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人才交流的需要。

PETS的目的和宗旨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覆盖不同层次的公共英语考试体系(PETS 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即区别于选拔性考试),不同层次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五个级别中的任何 一个。考生将不受职业、年龄和学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完善各种考查手段,尤其是听和说方面的考查手 段,确保从一级到五级都能考查听、说、读、写的能力,以便配合有关的教学改革,解决李岚清副总理 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讲的“听不懂、说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问题。三是五级同时推出有利于在同 一能力量表上合理设置各级考试的评价标准,科学地界定各种考查要求的关系。四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确 保相同级别、不同考次之间考生成绩的等值,提高考试的信度,逐步将有关的升学、入学、自学、出国等考试 联系起来,使考生成绩使用的多样化成为可能。

五个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推出之后,考试成绩如何使用以及各级的适用范围是每个考生关心的问题。PETS 首先以全国性学业证书考试的形式推出,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需求,然后按计划逐步替代现有的自学考试中的 公共英语考试。考虑到PETS有关级别的考试成绩今后有可能用于高校招生录取,此项考试在给出考生标准参照 性评价的同时,将根据各省、市招办和高校的需要给出常规参照性的分数解释,以便在有利于考生就业之需的 同时,不影响英语在现行录取机制中的权重。

PETS一级到四级考试成绩的有效期由录取或用人单

[1] [2]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篇2

不仅如此,每所学校对有残疾、智力或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的学生也要接纳。这与要让特教儿童能与正常儿童在一起正常生活,以适应社会和让社会关爱他们的价值观念有关。更有意思的是,特殊教育还包括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比如天才儿童。学区和学校都要想办法尽可能满足,提供相应的课程和师资。

为满足如此复杂的需要,除了不遗余力地配备师资外,信息技术在其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许多学校电脑设备的配置相当先进,同时也购置了高质量的网上学习资源。对于语言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或台式电脑登录到网站上自主学习,同时与教师的个别或小组辅导相结合。对于特教学生,有专门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辅导,或者也会如英语学习那样采用电脑设备在网上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别辅导相结合。

如此多样的需求,使得教师的课程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发挥。学区推荐的教材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来说是不够的,教师们往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加入自己设计的内容。在一些大学教育学院的附属学校,是直接要求教师设计自己的课程的,虽然他们也会选择一本某出版社的教材给学生使用。

在这几年席卷全美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浪潮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我每去一所学校,他们都会向我们展示在这方面的特色。在幼儿园,我们看到一位工程师家长志愿者在带领孩子们组装电路。在一所小学,一个教室的门牌就是STEAM(其中的“A”指艺术)。当我们进去时,教师正在播放Discovery的科教片,教室的一侧是20余台苹果电脑,教室外的院子里有鱼菜共生的装置、挂有蝴蝶茧的小植物,等等。一所初中数学教师开发了自己的数学课程,比如让学生观测自然,用数学的方法预测动物数量变化的情况。一所新建高中直接宣称自己是STEM特色学校,我们走进一间生物实验室,学生正在培育一种佛罗里达稀有的植物,有的学生在配置培养液,有的学生用传感器记录光照情况,有的学生正在用Google Docs中的电子表格输入数据以便处理。

什么是“1∶1∶1”? 篇3

膳食脂肪由一个甘油分子、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脂肪酸依其化学结构不同,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又分为N-6、N-3等不同系列。各类脂肪酸具有不同的营养保健功能。其中,有些脂肪酸是不能在人体“化工厂”中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称为必需脂肪酸。N-6系列的必需脂肪酸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重要活性物质的化学前体;N-3系列的必需脂肪酸可转化为脑黄金DHA、EPA等。缺乏必需脂肪酸将影响体内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合成,影响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皮肤健康;影响人类早期生命发育过程中脑及视网膜的发育,进而影响脑及视功能。

人体对各类脂肪酸的需要量,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某种脂肪酸或几种脂肪酸摄入过量,也会影响正常代谢,引起多种疾病。如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则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则易产生过氧化反应造成自由基损伤和早衰。由于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在人体内竞争同一种酶转化衍生,二者供给的不平衡会影响彼此的代谢。其中一种脂肪酸摄入过多,就会削弱另一种脂肪酸的转化。N-6脂肪酸摄入过多,易产生癌症、哮喘、关节炎、血栓、关节性牛皮癣;N-3脂肪酸摄入过多,易发生肠炎、溃疡病等。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保障公众膳食营养平衡,建议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2000年10月,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膳食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10%,单不饱和脂肪酸10%,多不饱和脂肪酸10%;N-6系与N-3系必需脂肪酸之比为5∶1。

根据我国居民饮食习惯,饱和脂肪酸主要通过吃肉类食物摄取;常用的植物油(北方以大豆油、花生油为主,南方以菜籽油为主),都无法满足对不饱和脂肪酸的多种比例要求。尤其是不能满足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

N-6系列的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它广泛存在于植物油和硬果中,如花生油、豆油、棉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等;而N-3系列的必需脂肪酸是α-亚麻酸,它仅存在于少数植物油中,如亚麻籽油、大豆油、低芥酸菜籽油、核桃及其油中。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又主要存在于玉米胚油、葵花籽油中。因此,应将这几类油搭配起来吃,才能满足人体的营养保健需要。

而要在日常膳食中,真正达1∶1∶1和N-6系列与N-3系列必需脂肪酸构成比为5∶1的推荐值,老百姓自己是很难掌握的。现在好了,中国营养学会与知名专家,配合有关单位,研制生产出由多种植物油组成的健康调和油。用这种油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配餐,就可以保证普通居民摄入三大类脂肪酸达到1∶1∶1和必需脂肪酸所需比值。

自学考试申请免考是什么意思 篇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学校招生考试均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自学考试申请免考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自学考试申请免考是什么意思

如果考生原来已经取得了某课程的合格成绩。且该课程名称、学分、要求等都一样,即可申请免考,审核通过后,不用参加考试,系统记录为合格。

拓展相关

成绩维护答疑

1、专业调整后,原来已经通过的课程是否继续有效?

考生已取得的.课程合格成绩依然有效,详情可参阅相应专业的计划调整文件。

2、我参加自考已经很多年了,以前取得的成绩还有效吗?

目前广东省自学考试课程成绩均有效。考生可登录广东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查询自己的合格成绩,如发现有遗漏的,可办理历史成绩更正手续。

3、同一门课程我考了两次,请问记录的是哪个分数?

原则上记录高分成绩。

4、单科合格证遗失了,能否补办?

单科合格证不能补办,考生可登录广东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公告主页“广东省自学考试业务网上办理管理系统”办理成绩证明。

自考英语免考申请流程:

1、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当地自考办递交材料进行审查;

2、自考办在核查材料后将逐级递交审核;

3、审核结果将在自考成绩发布两周后公布,考生可登陆招生考试网查看,或前往当地自考办咨询结果。

自考英语免考所需材料:

1、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二级笔试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原毕业学校毕业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3、原毕业学校学籍卡(加盖学校教务处红章)复印件;

考试是什么 小学作文 篇5

酸甜苦辣的考试,像生活中的饲料,伴着我渐渐长大,渐渐成熟,让我品味出生活其实也像考试一样,酸甜苦辣样样俱全。

考试是促进我们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存在,能让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鼓足勇气,充满信心,获得一种同自己、别人一比高下的力量,鞭策我们勇往直前。考试前,我们能在书海、学海中尽情畅游,把曾经遗漏的宝贝都尽收囊中。只有这样全面的捕捞,才能有的收获。如此说来,考试确是一种享受。

考试时,遇到简单的题目,顿觉得心应手;遇到曾经做过的`题目,更是满心欢喜;即使遇到比较困难的题目,经过不懈的思考,最终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如此说来,考试确是一种享受。

1=d是什么意思 篇6

一般情况下每首乐曲都要进行一定量的离调和转调,这都是有目的性的。前面一句在C大调上面,后面一句突然在Db大调上面重复原来的.旋律,那么这样形成的转调对比是很鲜明的。或者前面一句在C大调上面,后面一句在c小调上面,也会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和声的进行渐渐地转调,往往会通过前后两个调里面的共通和弦进行搭桥,这个前后两个调里面的共同和弦就叫做中介和弦。这样子的转调往往中介和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连接前后两个调。

但是这样的转调往往会比较间接,一般要从一个调转到它的一个远关系调会进行很多步,逐渐逐渐地一步一步地转调,这样的转调也比较费事,因此才有了加速转调。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篇7

一线的普通教师可能对此不以为然, 认为要回答“什么是教育”再简单不过了。他们认为, 教育具体表现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参加教研活动等。然而, 仔细想想, 这真的就是教育吗?这真的就是我们理想的教育生活吗?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活, 教师们有时会感到困惑与无助。然而, 身处这个快节奏、功利化、机械化的教育时代, 终日的忙碌使得他们无暇思考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敏感而又深情地直接触摸今天的教育, 似乎可以觉察到这个时代的教育好像是拒绝深刻的, 否则肤浅就不会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似乎能够觉察到, 无论是在思想的世界, 还是在行动的世界中, 深刻总是处于边缘, 而这可能正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深刻品质的时代依据。正因为我们缺乏高品质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们呼唤, 在深情的呼唤中才会深切感受到缺乏深刻品质的教育是怎样的孱弱。

近日笔者阅读芝加哥大学菲利普·杰克森教授的《什么是教育》一书, 顿感收获良多。杰克森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 最终得出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结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这一振聋发聩的回答, 无异于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呼唤将会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新鲜的空气, 对读者如何理解教育也会有所启迪。其实, 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书籍就是让他思考的最多的书籍。《什么是教育》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它会令每一位与之遭遇的读者思绪翩翩, 回味无穷。

一、对杜威问题的回应

杜威在1938年的一次演讲中, 邀请作为听众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这样四个问题:“什么称得上是教育?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满足什么条件, 教育才能成为现实, 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1]杜威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的纯粹性, 而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纯粹的、简单的教育。20世纪40年代末, 当时还是学生的菲利普·杰克森首次接触了这次演讲的文字稿, 于是就将杜威的问题铭记在心,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 一直反复思索杜威所提出的问题, 他将杜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教育?什么是根本上、本质上、绝对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说, 当把所有的记忆都褪去, 把所有说过的、做过的都抛开, 什么是教育的最后含义?”[2]为了明确这一问题, 他继续思索与追问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寻找到一个简短且有效的答案, 他开始对教育的价值进行思考, 询问作为人类活动的教育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教育对人类的福祉如此重要。因此, 他逐渐地意识到, 隐藏在杜威问题背后的东西可能会直接命中教育之所以称得上是“教育”的要害。

最终, 杰克森教授给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 (人格) 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 而且, 间接地, 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 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3]正如他所说的, 这个定义听起来相当笼统。毕竟, 教育过去是, 现在是以及将来仍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然而, 这个定义背后却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我们不妨仔细想想, 人类的一切教育其实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从个体一出生就在无意识中开始, 发展社会意识, 熏染文化意识, 形成行为习惯, 锻炼个人思想, 激发个人所独有的感情和情绪。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过程中, 个人逐渐地分享了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 教育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把教育视为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简单, 但却可能直接命中教育问题的要害。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 在这一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中, 还发生了什么, 或许这就触及了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质问题。杰克森教授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是促进受教育者精神转变的过程, 即教育的底线。教育的底线在于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4], 在于它的目标就是要改善人的精神。教育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 如教师、学生的精神比现在更好。这一任务是无穷无尽的, 它试图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变得更好。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 都可以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 就是使我们自己重新致力于对它的服务, 重新认识到这项事业的崇高和神圣, 这样, 人类的生活才可能因自己的努力而更美好。

二、教育的使命

如果仅仅将教育归结为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通常人们依旧认为这一想法比较抽象和简单。然而, 杰克森教授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的问题, 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贩运真理, 并将其归结为五种真理:事实性真理、系统性真理、工具性真理、道德性真理和主观性真理。事实性真理是教育内容中最简单的生活常识, 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可以在一瞬间或以易于验证的感觉进行传达;系统性真理是知识内容的体系, 一般以复杂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工具性真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 涉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即人们采取行动的规划和步骤;道德性真理是内化并植根于人类道德意识中的礼仪和规范;主观性真理是个人采取的真实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理。杰克森教授认为一般的教育仅仅只是完成了对这五种真理的贩运, 但却遗失了最重要的任务, 即赋予这些真理以生命[5]。没有生命的真理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 教育的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教育要贩运的真理必须是容易获取的、有趣的, 而且对处于交流接受一端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即主观性真理。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将前四类真理转化为第五类真理, 即主观性真理。

然而, 以怎样的形式贩运主观性真理, 这是一个新问题。杰克森教授认为, 应该建立一个民主的课堂, 允许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能够自己确定所学内容中的真理, 即教师要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对和异议当作建议、收益对待[6]。对教师而言, 这意味着他们要尝试着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注意学生在课堂上困惑的面部表情并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疑答惑, 所有的这些发生相互作用, 都将会提升贩运主观性真理的意义。回归当前的日常教学生活, 教师选择授课的内容, 讲课、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活动, 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和形式几乎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然而, 在理想的课堂生活中, 知识应该由学生自主建构, 只有在学生内部心灵中发生的知识学习才可能是最高效的。正如杰克森教授所言, 只有“对真理贩运的控制转移到了个人手里, 此时, 它才处于自由社会中。在最好的条件下, 其最终的管理者不是别的, 正是思维本身, 思维在做自己的事情, 行使自己的自由、沿着自己的轴线转动、发挥自己的潜力”[7]。

三、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教育的任务在于贩运主观性真理, 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最高真理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逻辑演绎的问题, 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 这个问题的解决远比人们预想的要麻烦,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并无有形的存在形式, 不能通过经验得到验证, 只能被考虑、谈论或示意出走向。杰克森教授指出, 对那些追求教育最高真理的人而言, 教育的终极目标, 其最高的真理, 只能是完美[8]。而且, 他引用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自由”和“规范”的双重概念, 进一步将“完美”解释为“面向无条件有效的规范开放的自由”[9], 认为只有通过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密切互动, 人类思想和行动的道德重要性才会被确定下来, 而自由和规范的问题又是教育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需要自由, 但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 要遵循理性本身的支配, 才能更好地行使。行使自由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 这是教育的追求目标, 也是全人类努力追求的完美顶点。因此, 我们今天寻求并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种高价值的人类努力。

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师生交互关系或学校与学生的相互关联呢?杰克森教授提炼出“大, 足以服务你;小, 足以认识你”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大, 足以服务你”主要是指学校环境中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设施, 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与丰富的课程设置, 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挥智慧才能的选择和机会, 但这些关联主要是间接性的[10]。“小, 足以认识你”主要意味着在这所学校里, 学生不会没人管, 不会在人群中迷失自己, 表明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将学生视为个体对待, 不仅仅是知识的受众, 这背后的支撑是学校与教师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承诺, 且这一影响具有直接性[11]。这种道德承诺其实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意或人性关怀而实现的。毕竟, 教育中的“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同胶水, 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活。更需要指出的是, “爱”的教育情感不仅是单纯情景性的情感投入, 更会折射出教师拥有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气质, 这一点在当前功利化的教育时代弥足珍贵。教育的对象直接指向人, 没有“爱”的教育只会成为对学生身体及精神的规训和压制, 会丧失教育自身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活动本质。“只有教育总体上进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约束, 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世界, 成为人的绿洲。”[12]因此, 我们可以说,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

《什么是教育》一书可以视为一位高境界的教育思想家的个人反思, 除了给出作者本人对教育的个性化思考, 更多地会激发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心目中的教育。因此, 对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 该书应该成为他们的参考手册, 将教育看成是一项道德事业, 让学生以及教师乃至所有的人为了变得更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菲利普·W.杰克森.吴春雷, 马林梅译.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14、15-16、155-156、151、33、36、37、109、111、147、148.

《家是什么》教学设计1 篇8

长兴中心小学 朱鸿飞

教学目标: ①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在阅读情境中理解“温馨、离散丧生,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等词语的意思。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 研读故事,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家的真正内涵。

④ 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与交流,解决问题。课前活动

① 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首经典老歌,不过有个要求:边听边记,待会告诉老师,你记住了歌中的哪句或哪几句歌词。准备好了吗? ② 播放歌曲(歌词滚动出现,学生静心听歌)。③ 大家都听得很专注,谁来说说你听到的歌词? ④ 这首歌唱出了怎样的心声?(对家的渴望!)

设计意图:[经典老歌的欣赏有助于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境;边听边记歌词,是对学生静心倾听习惯的有效培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置悬念

1.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经典老歌,歌名叫《我想有个家》,唱出了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子对家的渴望。家为什么如此牵动我们的心?家到底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家的课文。(板书课题)

2. 读题(读出疑问的语气,重音落在“什么”上)。

二、听故事,提问题

1.“家到底是什么”?老师给大家讲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听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出示学习要求:听故事,提问题)

A 静心倾听,听清两个故事都讲了什么?

B 边听边思,两个关于“家”的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你的疑问。2.教师随着音乐声情并茂地讲述两个小故事,学生静心倾听。

[设计意图:边听边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听”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听”的发展和提升。] 3. 交流问题,师归纳提炼

A 第一个故事,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质疑,归纳为:别墅≠家?(板书并着重讲解中间的符号意义为“不等于”)

B 第二个故事,教师可在学生质疑后,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样子,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板书:女儿=家?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只有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真正做到“主动,有效”]

三、自主学习,揭示主题。

1. 刚才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就在课文中,下面老师请大家根据“自学要求”,认真地读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A 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 找到作者关于“家”的议论的语句,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

C 用“—”划出点明家是什么的语句。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反馈自学情况

(1)学习字词(出示两组词)

a 指导读第一组词,师作简要讲解。

b 师:这组词主要是国名、地名和人名。

C 小老师领读第二组词,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都是形容房子的)。师讲解:“竹篱茅舍”是篱笆扎的,茅草盖的房子,一般是穷人住的,“高堂华屋”是外观气派,装修豪华的房子,一般是富翁和达官贵人住的,“别墅”就属于“高堂华屋”。(2)学习中心段

A、交流揭示“家是什么”的句子。(第5节)B、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C、教师引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它有时在——,有时在——,有时也在——。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

D、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但要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还要再次回到课文,反复仔细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读是最好的突破口,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深读探究,自主释疑。

研读故事

(一)1. 师生配合读(生读富翁说的话,其余由老师读)2. 富翁有家却不想回,你们是不是这样?(不是的)3. 是啊,紧张的学习生活后,我们都迫不及待想回家

因为——(出示句式)

一走进家门,迎接我们的——

是_________;(预设:①妈妈亲切的问候)是_________;(②爸爸爱怜的抚摸)是_________;(③爷爷奶奶慈祥的笑脸)

„„(④是热气腾腾的饭菜)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温暖和幸福!(交流后出示)

4. 这种“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用文中一个词说,就是——(生:温馨);“温馨”的“馨”比较难写,拿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指导书写“馨”)。[设计意图:唤起生活回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温馨”一词的理解与生活感悟相结合,会更扎实。] 5. 那么,富翁为什么有家却不想回呢?他的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请你展开合理想象说一说。

(预设1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教师要适时提醒加上“也许是”表达更加合理。

预设2可能的情况:a 家人不幸去世了 b 他只顾赚钱,遗忘了家人,家人离他而去了 c 他经营不善破产了,他的家人不理睬他了)

6.你们的想象既丰富又合理!那么现在你能体会富翁在说“家?我没有家。那是我的房子。”时的内心情感吗?

出示:富翁___地说:“家?我没有家。那是我的房子。”

7. 富翁是富有的,也是贫穷的,因为金钱买不到他所渴望的亲情和爱。所以作者这样深情地写道:——(出示第二节)① 指名读→齐读

② 这段话中特别要注重这句话(点击反问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用陈述句回答)③ 你读懂了什么?

(拥有亲情和温馨,才算有家。

没有了亲情和温馨就不算真正的家。)

④ 学到这里,我们再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节)一定会读出更深的感情和理解。(生再次齐读第五小节)

过渡:有别墅却说没有家,那么无家可归又会怎么样呢?

研读故事

(二)1. 指名读故事

2. 这个故事中最让人震惊和感动的无疑是这句话(出示相关语句)3.热拉尔“悲”的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悲喜交集”变色)[师:是啊,这种失去家人的巨大痛苦与女儿失而复得无比喜悦交织在一起,就叫做——(生:悲喜交集)] 4.谁来读好这几句话?(教师可适时点拨要突出神态、动作、语言)

5.根据故事情节,再联系上一则故事,你能说说为什么热拉尔已无家可归,可找到了小女儿却说“我又有家了”?

[预设:找到了女儿就找了亲情和爱;

从此他又有了相依为伴的亲人;

从此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分享他的欢乐„„)

6、如果让你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除了“悲喜交集”这个词和热拉尔说的这句话必须抓住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是要抓住的?(小组交流,找到内容后,把理由或感受写在边上)

(预设:生可能会说“离散丧生、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

7、交流

出示句子(1)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你从中明白或体会到了什么?(战争的残酷;热拉尔一家遭受的巨大不幸)(播放战争图片)

(3)师:战争的给热拉尔一家带来的巨大不幸句中只用“离散丧生”这个词加以概括,你能用这的句式把它说具体吗吗?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战争中,热拉尔一家四十口人,有的___,有的___,有的___„„(预设:下落不明;走散乐;生死不明;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4)师:战争固然是残酷的,然而正是面临巨大的灾难和不幸时,才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出示句子(2)

(1)指名读——齐读 “辗转数地”是什么意思?

(2)师:也就是说为了寻找女儿,热拉尔翻过了一座——(生:又一座山)从一个城市找到了——(生:另一座城市)

(3)师:热拉尔历经艰险,甚至不顾生命,寻找女儿!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吗?(对女儿的牵挂,对亲情的珍惜,对家的渴望„„)难怪他找到女儿后会如此激动,读——

(4)家园没有了,可以重建,只要心中有爱,家就永存!(再读最后一节。)[设计意图:从“最感人之处”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欲望,同时不露痕迹地渗透复述的方法。再度回应中心段,有助于在回环复沓中深化学生对主题的领悟。]

五、生活链接,情感升华

1、课文学到这里,如果老师再问大家,家是什么? 相信大家一定响亮地回答:家就是—— 板书:亲情,爱

2、其实,亲情和爱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我们一起从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找寻或许被我们忽视的亲情和爱。

出示:当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时,;

当我们放学走到校门时,;

当我们感冒发热时,;

3、师:只想得到,而没有付出,不是真正的爱,那么,平时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当妈妈生日时,我会 ;

当爸爸下班回家时,我会。

4、亲情和爱需要珍惜与呵护,更要共同去营造!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编了一首小诗,一齐来读一读(齐读小诗)

5、最后让我们在《我想有个家》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附小诗:

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 有人说

家是一间房子, 也有人说

家只是一座庭院。那是因为

他们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家。

其实,家是爱的源泉,家是亲情的土壤。疲惫时

它是我们温暖的巢; 受伤后

它是我们疗伤的床。

家时刻温暖我们的心,家如此牵动我们的情。

得到它,我们就拥有一切; 失去它,我们便一无所有。

有爱才有家!

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永远找不到 真正的家!

1岁宝宝口臭是什么原因 篇9

当发现宝宝有口臭时,妈妈最好带他到医院做个检查,排除宝宝患有消化不良、龋齿、鼻腔、口腔、牙周炎等疾病的可能,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药物调理。当病变治愈时,宝宝的口臭也就会自行消失了。在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教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岁以下的婴儿,在哺乳后或每天晚上,妈妈应用纱布蘸温水清洁宝宝口腔,或者哺乳后喂些温开水冲洗口腔;1岁以上宝宝不妨在每天晚上,喝些温开水,或用淡盐水漱漱口,也可试着用手指牙刷刷牙;2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自己学会刷牙了,不过,为了保证有效刷牙,还得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在这一阶段,妈妈要培养他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才是首要!

另外,家长们要注意啦,平时不要让宝宝吃不洁净的食物,特别是睡前不要吃过甜的和油腻的东西。让宝宝多吃些水果和蔬菜,增加纤维素、维生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宿便,这样也有利于防治胃肠和口腔等疾病,防止宝宝口臭的发生。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篇10

一、灵魂——教育的核心

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者, 著名哲学家。本书做为其教育言论方面的代表作, 无不渗透着存在主义的智慧。他强调学生的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与发展, 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等方面, 把教育放在整个历史、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思考和建构。

开篇第三页就指出“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们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他对教育的描述反映出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灵魂铸造功能的融合, 这种灵魂的铸造是以自由天性为基础的:“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生成, 获得自我选择的能力, 在于思维方式的获得和自主意识的形成, 即所谓的“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 相对而言, “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因此, 精神性成为雅斯贝尔斯强调的观点之一。“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因此,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被灵魂所接受”, 否则出现外在强迫教育, 则“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二、对话——教育的存在状态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在自我生成的过程中, 要经历三种过程:自我训练、自我教育和与自我敞亮交往--对话。雅斯贝尔斯对上述三种生成过程评价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 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 (我与你) 的对话和敞亮, 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雅斯贝尔斯的对话是一种基于平等主体之间, 共同同追求真理的活动, 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 “对话”也许更多是一种教育方式, 但在交往与对话为主流的今天, “对话”已越来越多的被理解为一种存在的状态, 成为师生、生生多方倾听、感受、领悟着的存在状态。雅斯贝尔斯使“对话”由教育思维方式转向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 这种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对于我们理念变革有重要作用。

“主知主义教育观主导下, 我们先是将教育理解成学校教育, 而后又将学校教育窄化为课堂教学, 进而将真理理解为接受”, 而今在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影响下, 蕴含“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对话式教育走向了前台。“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对话, 使富有丰富个性和内心世界的主体间通过对话和交往, 获得“真理的敞亮和精神世界的升华”。

三、终极真谛——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而“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缺失对二者的虔敬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通过他对教育危机的论述, 对这个问题渐渐明朗了。

原来雅斯贝尔斯反对的形式化教育, 教育信仰的缺失都是源于教育的本质出现了问题, “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 竟被人们如此地忽略, 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 而是混杂的知识”。生活在20世纪的雅斯贝尔斯, 与今天的我们经历着相似的危机:“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 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 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 但因缺乏一个整体, 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态, 雅斯贝尔斯向读者们展示着教育的危机, 从中可以看出, 教育的危机在于行动结果与终极真谛的本末倒置, 这样的教育使“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 “使年轻人获得了不真实的力量”。

四、唤醒——教育的原则

雅斯贝尔斯假设人存在着潜在的可能性, “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 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每一个人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生成潜质, 教育者不是去凭空创造, 而是“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教育本身意味着, 一棵树流动到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种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 每一个灵魂之间不存在差异, 但是教师是主导者, 他推动着灵魂的觉醒。因此教师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意义——唤醒灵魂而工作, 他需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 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

唤醒学生, 激活生长, 不是单向的传递, 而是精神生活解放, 把学生的生成看作永远的耗散开放状态, 通过学生内在性觉醒, 满足学生潜在的教育需要, 有效触动学生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什么 篇1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时间每年举行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时间在春节前三周左右,第二次安排在6月中旬,详细的考试时间每一个省都有分别的,这些是看各位所在省份的制度。

高考考试时间

我国普通高考一般在 6 月 7、8、9 日进行。遇到特殊情况各省份会适当延期。

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

(一)学考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回通用技术)。

(二)选考考试科目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高考考试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思想政治、化学、历史、生物、地理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篇12

一、内容丰富, 思想深奥

《什么是教育》一书不仅内容丰富, 几乎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而且思想深奥, 颇有“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的中庸之感。本文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基本类型、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等几方面对该书作一粗略的窥探。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作者认为, 目前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世俗性等特点, 不再关注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 从而使教育丧失了根本目标而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 也使得教育成为工具理性控制下的工具, 人成为工具的奴隶。书中讲到, “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这种虔敬是以信仰为前提的。因此, 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 最多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这种信仰主要表现为一种灵魂的唤醒, 正如作者所说, “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引导回头 (顿悟) 的艺术。即“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 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 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简言之, 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是人的灵魂的唤醒。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作者认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把我们和这个时代带入前途暗淡、危机四伏的境地, 不仅表现在政治家们只关心与他们选举有关的事务, 而且教育经费与其他经费相比也少得可怜。作者认为, 教育比军队更重要, 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 虽然这方面的失败不会立刻反映出国家领导的失败, 但是若干年之后, 这种失败就会暴露出来。因此, “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 假如他尽其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的天赋行事, 肯花费多出目前好几倍的财力, 那么, 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 也才能在这个走向毁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我们要想振兴国家, 就必须注重教育的作用, “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这一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教育的基本类型来看, 作者提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三种基本形式。他认为, 经院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无足轻重, 是可以任意替换的, 因为教师是作为代理人出现的, 教师的作用就是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 学生到学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和一些现成的结论, 学习的目的是“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而在师徒式教育中, 教师是教育的中心, 学生是从属于教师的, 没有独立性、个性和创造性, 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具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显然对于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作用不大, 只有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 不存在权威与中心, 师生双方才处于平等地位, 双方才可以自由地思考, 教师以反讽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唤醒学生的潜力, 以达到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 作者认为,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善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 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但是, 长期以来, 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贮备和某种技能的掌握, 片面地将知识的掌握等同于心灵的发展。然而, 精神的成长或者说真理意识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 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成长。这种培养要求教育要以原初的知识为其基本内容, 因为这种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 是导向事物本源的而非知识的堆积, 是使人成为“全人”或“有教养的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从教育方式来看, 作者非常注重精神的陶冶和灵魂的交往, 注重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他将知识分为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两类, 并认为这两种知识的可教性和传递性截然不同。关于本源性的知识是无法直接传递的, 只有通过与对象长时间的交往, 真理才会突然出现。但是在我们这个以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人们往往将知识的获得作为目的本身, 只注重知识的积累, 没有认识到“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 因为知识的积累最多只是精神内容的代名词, 而陶冶形成人的第二天性, 通过陶冶, 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才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 陶冶应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但是不能让陶冶流于形式, 为了陶冶而陶冶。假若陶冶不是让人们习得自我实现的本领, 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识的学习上, 那就陷入了陶冶的困境。

二、批判的方法论意识

从方法论来看,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然而人既是抽象的, 又是具体的, 教育显然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言的。在该书中, 作者从根本上回答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人的灵魂的唤醒。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在对现实教育进行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作者开篇就指出,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 对学生耳提面命, 不能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爱的理解是现实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只有借助原初知识, 通过对话、陶冶与精神交往, 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也才能形成他的第二天性。因此, 学校教育, 尤其是作为一种特殊学校的大学教育,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但是, 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目前的大学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那些有实际用途的事物上, 从而使大学的本真功能丧失, 大学教育出现了危机。要使大学摆脱这一危机,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新确立大学的观念, 最终形成以研究与教学、教育与培养、交往、学术为主的大学任务。可见, 作者并没有就事论事, 而是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三、博古论今, 把握时代脉搏

从问题的分析看, 该书论述充实, 不仅大量引用了孔子、柏拉图、马克思等人的言论, 从中汲取充分的养料, 找到了当代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而且在论述过程中准确、鲜明地表达了当时德国的时代精神。作者借助美苏军事争霸, 说明德国当时不仅在教育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已经失去了当一名教师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 当时缺少一种教育的风气, “这种风气的养成与思想的转变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只有良好风气的养成, 才能促使人们思想的转变, 才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片面认识, 将教育的重心转变到以培养“全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 目前教育中最可怕的, “并不是基础教育不够, 而是在技术和工业方面, 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高质量的接班人”。

四、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

从实践价值来看, 该书涉及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类型、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作用等方面, 基本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 是对教育这一复杂现象的合乎规律的认识, 以致长期以来, 人们在谈论教育问题时, 都无法回避它。例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即生成”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从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 到部分上层建筑或部分生产力, 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之争;目前在关于人的培养问题上, 人们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们将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看做教学的目的;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型农民等。这些问题的争论,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都有相关的详实分析, 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很大指导与借鉴价值。

然而, 《什么是教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诸如过于强调自由化, 而且作者在教育中过于强调精英化的倾向, 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一定的鄙视, 对学生组织会的批判也过于偏激。但是,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 深刻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这一基本问题, 分析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 强调信仰和自由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意义, 主张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主观能动性。阅读该书, 对于深化教育研究, 提高教育的哲学品位, 研究和探讨当今教育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0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1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2、朗读课文,体会幸福。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2、理解文章内容。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声谈话导入

1、播放《幸福拍手歌》歌,请同学们一起演唱《幸福拍手歌》,在歌声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2、师:“同学们,我们感到幸福时可以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黑板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激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请同学们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自读要求: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找文中的6个生字,并会读,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4、划出自己喜欢和还有疑问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书。

3、汇报交流,结合评价。(指名三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评价:同学们阅读概括能力很不错,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很好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独立阅读重点感悟

师:三个青年人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再次阅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与同桌。上下桌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这一环节,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3、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体现了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帮助理解,指导朗读,自主感悟,自由表达等语言文字训练,体现学习语文的目的及特征。)

a第一个青年的体会是怎么得到的? 生答

(课件出示)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生答 师:你能用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来理解课文,真令人佩服。那你能把自己体会到的这份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体会很深刻,读得很好,谁也能把自己体会到的用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生2有感情朗读。

b:第二个青年的体会又是怎么得到的?生答:

师: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课件出示)

生答 师:“勤勤恳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像得到他在火车上,轮船上都是怎样工作的吗?(放飞想像的翅膀,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勤勤恳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验情感,培养语感)

生1 生2 师:那你们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吗?(导读,再次以读促感,结合评价,生生互评,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c、谁再来谈谈第三个青年的体会又是怎么得到的?

生读句子“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你们看,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课件出示)

师:我们当中谁的爸爸是当农民的,你能谈谈读了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答 师:看样子,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感触也颇深。那你觉得这位青年说这话时,用什么语气说的?

生读后 师评价

师:你觉得这位青年还可能会用什么语气来说呢? 生2:有感情朗读。(读出自豪、幸福的情感)

师问其他同学,你们从他读中感受到那自豪、幸福的味了吗? 生答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你的理解也很有道理,还有谁也想读这几句话吗?„„

4师小结:同学们能运用抓重点语、句、通过边读边思的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5师:从三年青年的体会中你发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生答后,并(课件出示)句子: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引导理解“义务”(读三个青年的话,看看他们是怎么用自己的劳动做出了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怎样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指名读

齐读

师:幸福是什么呢? 生1:生2:生3: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再读这句话后,指名背诵,齐背诵

四、联系生活延伸教育

1、回忆一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觉得幸福的事?

2、你们慢慢在长大,你又想追求怎样的幸福呢?(展望未来,畅所欲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

五、总结课文,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师后述说:“希望这堂给予你们以启迪,为在人生道路上去追求真正的幸(情感升华,课堂达到了高潮)

六、课外拓展(课件出示)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对幸福有了什么样的看法?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幸福是,幸福是,幸福是。

3、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和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帮助别人 有用的《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的主题是“中外童话”,本组学习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魅力。《幸福是什么》是第二篇童话,这篇童话主要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前面已学习了讲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学生对童话的语言和表达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一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语,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三个青年认识幸福的句子和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幸福的真正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主动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搜集别人对幸福的看法。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大环节:

一、歌声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师: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很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板书:幸福是什么 齐读课题)你们是怎样理解“幸福”的呢?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师:对于幸福,大家都说出了各自的理解,你们所说的幸福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呢?下面,我们到《幸福是什么》这一篇童话故事中寻找答案。

二、课前反馈,整体感知 3个环节

1、开火车读文,纠正字音,指导难读的词、句,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纠正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预习提纲中的第5个问题。(即完成提纲2、4、)提纲3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完成。预习提纲:(1)自读文前导语,画出阅读要求。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带拼音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默读课文,画出三个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语句,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展示交流,品味幸福

(一)理解三个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语句,感悟幸福。

1、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青年的做法和同伴交流,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用词语概括青年对幸福的认识。

(2)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三个青年很幸福的感觉,并练习朗读。(3)讨论小组汇报的内容和汇报方式。(4)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

(5)交流时要认真倾听,能听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能够补充。(二)理解智慧女儿的话,感悟幸福真谛。

1、师提问:这三位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学生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小组讨论交流这句话的含义。

前后桌四人一组结合预习,通过理解重点词 “义务” “有益”和短语“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的含义,合作探究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理解“义务”(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的含义时,(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我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如:建筑工人的义务是 所以,建筑工人,这就是自己的义务。

学生的义务是。所以,学生,这就是我们的义务。

(三)质疑解疑 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师小结:三个青年通过辛勤劳动,给别人带来了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所以他们自己也是幸福的。

四、拓展延伸,找到幸福

1、展示同学搜集的对幸福的看法的句子。师语言过渡: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课前我班同学也搜集了一段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看法,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搜集的同学感情朗读这段话: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然后老师满怀激情地说:此时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幸福 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 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那是一首甜美的歌。接着教师追问: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一首歌曲……

首先学生自我酝酿,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师总结:孩子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随着一首歌曲《幸福在哪里》,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五、布置作业:

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表演课本剧,准备在语文活动课上展示交流。幸福 是 什么 为人治病 靠劳动 对人有用 尽义务 养活别人 做益事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都是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再抓住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

在教学时,我就直接的导入,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幸福是什么?紧接着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具体的分析课文。

在上完了这一课之后,就觉得学生还是没有弄懂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也对自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读的形式少:

比如,我可以用默读、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比赛读等方式。以读为主。让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2、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出现了问题之后,师可以适当的往好的方面引导,再让学生来争论、讨论。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师在评价,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学习。

3、对幸福的理解,我认为幸福就是付出,劳动就是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时,你有想过你的父母的感受吗?上课不听讲时,你有想过老师的辛勤劳动吗?

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是什么 篇14

2、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按照体检要求及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加体格检查,体检结论为合格。

4、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大专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申请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大专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申请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以上学历并应具备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注:各地教师资格证报考学历条件请以当地新报名公告要求为准。

5、教师资格证其他报考条件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令)的相关规定执行。

如何有效备考教师资格考试

可采用多种评审方法。

当天复习的知识点要整理好,特别是重点章节和关键知识点,除了每天系统复习外,我们还可以在大脑中零碎的时间进行复习,做到回忆和反复回忆相结合,特别是晚上和早上睡觉前的时间,从而加深记忆效果。

对于单选题和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准确的记忆和理解。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记忆方法来记忆,或者用思维导图系统地组织起来。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对于辨别题和材料分析题,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仔细阅读词干,判断和定位知识点。然后提取知识点,对主题进行有效的组合。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梳理。

写作综合素质。对于写作,很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了。建议在备考时,可以多积累一些关于常规考试主题的材料,然后以五段三段的形式掌握作文的结构,然后将结构和材料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师资格考试没有明确规定辅导用书,但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大纲编写的。建议大家先看看最新的考试大纲和历年来的真题,熟悉考试的知识点,然后在书店里选择适合自己的。

有些学生对教材很纠结。其实,教师资格证的考点都在那里。知识的排列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最好背诵要点,这样就没必要再多买了。

1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篇15

教学改革从哪里入手呢? 从课程入手。 为什么要从课程入手?因为课程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中心地位。我指的是现在在大学中普遍实施的是“分科”的 “显性”课程(course),而不是隐性课程。 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也是大学“教”与“学”的中心。 比如教师的教学是以“上课”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以“上课”为中心的。 所以,课程的改革在教改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这个概念,不同的教育学家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课程是围绕特定内容、依照确定目的之“教学”过程。 我这里想强调的是,这里的 “教学” 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 这样的课程有四个要素,第一是目的,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要统领内容和方法,要贯穿课程的教与学的全过程,要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 第二是主体。 课程作为教与学的过程是不能没有主体的, 应特别强调的是,课程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课程就是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过程。 我不赞成“教材即课程”的观点,因为它忽视了人(教师与学生)作为课程活动主体的作用。 第三是内容。 第四是方法。

课程通常是特定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是不同内容的课程依照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结构之组合,我们称之为课程体系。在这里我仍然要强调,一个课程体系要有它明确的目的, 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要有恰当的组成部分,它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和学生。

基于上面的这些定义,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看,什么是现代化课程?

第一,从体系的视角来看,现代化课程是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高于各个课程。因此, 课程的目的、 内容、 方法都要服从于体系的目的、结构、方法。 课程体系可以被看作是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curriculum)的核心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培养目标,现代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有 “现代化”的培养目标。 我想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具体到每个课程体系上面,再由课程体系传导到每个课程上面。

什么是现代化的培养目标呢? 我们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与时俱进的过程。教育总是时代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是适应当代需求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时代:从生产力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视角来看,经济建设仍然是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心,但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新阶段;从人类共同挑战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和平和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但是这个发展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

比如,我们必须看到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今时代的最大特点。 要适应这个特点,我国大学的课程就要改进,比如目前的社会科学或者是文科的教学中缺少科学技术内涵,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改进的问题。又如,我们必须要看到,信息科技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改变教育的方式,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 再如,我们必须看清科技的融合性发展趋势,我们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革命,这显然是跨界结合的,于是,现行的分科式教育就要改革。 还有,除了科技革命以外,我们还要看到,这个时代正在向着生态文明时代转型。我们的教育要体现这个转型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没有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是谈不上生态文明的。 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也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这不是增开一两门课程的事, 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建设, 而是要渗透到每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渗透到各个课程之中。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这个议程提出了17个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下有169个子目标。 主要涉及经济(prosperity)、社会(people)、 环境、安全、伙伴关系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5P”原则。 如果我们讲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我们的课程体系里面必须要反映这方面,这是我们跟时代接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综上所述,如何确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 有以下四个问题要讨论:一是,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这个目标传导到每一个具体课程上面。 二是,如何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它影响经济的新格局、科技的新格局、社会的新格局。这些内容怎么在我们的课程里面体现。 三是,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它关系到市场的新环境和治理的新环境。 国内现在很多问题的治理都要放到全球治理框架之下来考虑。四是,如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这是时代的新要求,其中包含许多方面,比如伦理的新要求。

第二,从课程目的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课程要有现代化的课程目的。 我经常问任课教师,所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有两种不足,一个是目的不明确,一个是目的太狭窄。 有的教师只是通过自己课程里面的内容来表达他的课程目的,这样的话,他就没有阐明这个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面是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课程跟德智体美的关联是什么? 课程的目的一定是多维的,首先要把本课学习目的说清楚,然后是本课目的与课程体系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课与关联课程的关系。

第三,从课程主体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课程要有现代化的课程主体关系,即现代化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我讲你记” 不是现代化的师生关系,“我问你答”甚或“你问我答”,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现代化课程主体的关系。 “文革”期间出现的“我斗你改”,更是严重扭曲的关系。 “教学相长”不能一般而言,而是要基于内容、方法和贯穿全过程的“教学相长”。 主体关系的建立本身也是一个过程(course),而且应是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过程。如何设计这个转变是课程设计的应有之意。 课程开始往往不是以学为主, 但是在课程接近后期的时候,应该变成以学为主。

第四,从课程内容视角来看,现在我们在谈到课程现代化的时候, 内容更新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话题, 或者是我们最为重视的方面。 这个方面有很多例子, 樊昌信《通信原理》这本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80年代第一版到2012年第七版, 大约五六年就更新一版,不断引入新的内容,比如,80年代的时候就引入信息论的理论,90年代初期就引入了网络的理论,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传输的内容不断丰富。近期我们看到信息论的内容和网络理论的内容又移出去了。 这是因为单独开设了课程,这反映出适应课程体系的需要。 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在内容更新的时候,始终注意加强基础内容。夯实基础, 可能是比更新内容更为重要的方面。像《通信原理》来讲,内容要跟上技术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 按照摩尔定律,微电子技术18个月就更新一代,而新一代微电子就促成新一代通信系统,教材要追赶如此迅速的技术发展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不胜”之地。 所以,一定要夯实基础。 一个人大学后的发展实力,可能不在于他在大学期间学的多、学的“新”,而在于他学的是不是扎实,是不是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最近,曹志刚老师牵头编写的《通信原理》,采用了原理与案例两大部分的体例,这是兼顾夯实基础和跟踪前沿的有益探索。

最后,我们从方法的视角来看,现在我们都比较注重讲解。 现代化并不是要“废弃”讲解,事实证明卓越的讲解对学生有极好的“吸引”“启迪”和“调动”作用,并被学生所称赞。但讲解绝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 甚至不能作为时时处处的主导方法。 在方法的层面, 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不能满足于“讲得好”。

上一篇:读《阿米巴经营实践指南》之心得下一篇:我干残协工作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