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政府2006年教育工作自查报告(共5篇)
长沙政府2006年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篇1
长沙乡人民政府2006年教育工作
自查报告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长沙乡坚持以“科教兴乡”的方针,紧紧抓住“尊师重教”这个主题,在“强化意识,调整网点,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方面切实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安远县2006政府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评估评分细则》的文件精神,我乡成立以陈同山副乡长为组长的自查小组对本教育工作进行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长沙乡位于安远县东北部,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长沙乡辖长沙村、圆当、吉祥、渡屋、小山、光明等6 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总人口1.3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90人、农业人口1.29人。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213人;初小7所,在校学生1336人。教师118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1%、94%。
二、领导重视。
1、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沙乡人民政府把教育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放在全乡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位置,切实确立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通过强化督政,完善了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的工作机制。依据教育法规,签定《目标责任书》,提高了政府职能部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乡所站、村委会认真履行《教育法》所规定的职责,从过去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变教育为各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每月月底,乡人民政府还要求长沙学校向乡报告工作情况,以便乡人民政府及时了解我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一步营造共同关心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长沙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2006年,乡人民政府对长沙乡教育长期发展目标体系进行了反复的商讨和论证,编制出台了《长沙乡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提高基础教育建设力度,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充满活力的长沙教育”新一轮教育发展目标。
2、坚持和完善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为明确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法定的教育责任。成立了长沙乡科教兴乡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机制。2006年,乡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目标责任,有力地推动了长沙教育发展中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乡科教兴乡领导小组认真制订好我乡教育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建立相应的自评制度和调控机制,财政所为保障学校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司法所积极开展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活动,还主动对家境和行为特殊的儿童开展法律援助,保障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派出所认真贯彻公安部《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在交通复杂路段的中小学门口设立巡岗维护治安,在全乡学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上安全宣传课7场。经常性整治学校周边“三乱”现象,使学校周边始终有一个安静良好环境。为保障措施的落实乡人民政府将教育工作纳入乡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乡党委、政府将履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作为乡党政主要领导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己任,担当了为长沙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法定责任。
3、坚持和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专题会议制度
将教育工作列入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领导联系学校是我乡传统,党委政府把联系学校纳入党政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会研究教育工作、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学校调研,每年为教育发展办实事均形成制度。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留守孩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帮困助学、加强学校的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进行讨论研究解决。
4、尊师重教,表彰先进。
为在全乡浓厚尊师重教气氛,政府建立教育表彰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在教师节期间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2000元左右的慰问款和纪念品。让教师感受到政府、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关心。
三、依法治教
1、加强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加强依法治教,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我们根据“更稳定,更安全,快提高”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法为准,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依据“依法治教”工作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工作的大局,在上级政府领导下,认真落实普法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努力达到“两个全面提高”和“两个转变”。“两个全面提高”:全面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两个转变”:实现由提高全面师生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实现由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依法行政的转变。我们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领导带头,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和教师们一道学习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2、明确职责,依法督学
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坚决打击违反义务教育政策的人和事。为防止学生辍学实行了乡、校、村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督促各学校建立详细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人民政府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对于由于贫困的家庭,我乡认真研究措施,建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开展救助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努力我乡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99%;初中正常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初中在校生达到80%以上;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85%
以上;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
四、学校安全
我乡建立健全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使学校周边整治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乡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周边环境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为营造学生安全,教师安心,家长放心的学校周边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为此要求各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1)、门卫安全管理制度:
1、严守校门,严禁闲人自由进出校园,不得无故脱离岗位。
2、注意观察进出校园人员情况,严禁学生课间出校门。
3、负责检查各室门窗关锁情况,经常巡视校园,确保校内财产安全。
4、如发现安全隐患及发生安全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和联系。
(2)、护送学生制度:
1、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班主任必须护送学生过马路。
2、严禁雨雪天给学困生补课,补课需得到家长的同意,谁补课谁负责护送学生。
3、班主任和护送教师必须准时到岗,严禁擅自脱离岗位。(3)、课堂教学制度:
1、每堂课的科任教师是当堂课的安全第一责任人。
2、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检查教学设备设施。
4、严禁擅自脱离课堂及不按要求进行教学。
5、班主任如发现学生无故不上课,应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到学生家长。(4)、设备设施检查制度:
1、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检查设备设施情况,并做好记录。(5)、课间管理制度:
1、值周教师必须加强课间巡视工作,并做好记录。
2、各班配备安全巡视员,监管同学的课间行为。
3、教育学生课间不攀高、不跳台阶、不追跑、上厕所不拥挤、不做危险性游戏等。(6)、物品放置安全制度:
1、严禁学生携带锐器、危险器具进校园,一经发现立即没收。
2、严禁学生携带如剪刀、小刀等锐器上体育课或活动课。
3、学校综合实验等可能触及的一些有毒药物注意保管和使用。(7)、用电安全制度:
1、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常识的教育,不准随意触摸电源和线头等。
2、教师在使用电器前必须检查电源、线头等安全。(8)、组织保障制度:
1、建
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2、健全安全工作台帐资料,确保安全工作有台帐。
3、实行定期检查安全工作制度。
五、办学条件
政府对全乡学校网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布局,把光明小学的的四、五年级集中到长沙学校小学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改造薄弱学校,使我乡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合理配置,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资源优势。近几年,乡党委、政府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这两年乡政府投入4.25万元完成长沙学校外操场的扩建工作,并先后拿出1万多元资金给学校添置办公桌凳,另外还积极发动各校自身力量,自筹资金改善校园环境、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乡的办学条件的到显著改善。
六、高中阶段教育与成职教育
多年来,针对高中阶段教育与成职教育,我乡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季发送《致家长一信封》,发动村干部下村动员,形成全民普九意识,全乡义务教育程度较高。大力宣传尊师重教思想,鼓励家长供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组建技术讲学班、成立福娘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活动,把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重点放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上。
七、今后努力方向
1、树立现代教育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适应现代化教育,办精致型学校。
2、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长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00六年十二月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2
一、回顾2009
(一)对教育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报告要点: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中央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66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
本刊解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教育支出却依然保持增长,其中中央财政支出更是达到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保障了教育改革的稳定发展。
同时,在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目标,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为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进一步完善。
报告要点: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资助学生2871万人,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本刊解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完善了教师的利益分配制度,对教育事业的也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获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是每个公民应该有的权利,这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认可。自从对教师施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在网上引起过许多争议,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但总体而言,这一政策的提出与实行,可以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在助学方面,我国也在对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弄专业的学生实施免学费的政策,使贫困学生的失学率大为减少,有效的保障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但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辍学问题却依然严重,每年都会有近百万儿童因贫困而被迫辍学。面对这种状况,政府颁布了许多有利于贫困家庭的教育政策,使那些贫困学生摆脱了缀学危机,特别是近几年,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贫困生的缀学率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是这还不够,我国在教育领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儿童的关注,使义务教育深入人心。
二、奋斗2010
(一)提高经济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报告要点:做好2010年的政府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本刊解读: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2010年的主要目标。只有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才能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经济的发展能够促使教育者阶层改革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原有的教育體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措施等必然会滞后,为了能够使教育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方面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教育目的,课程的建设,采取的方式进行改革。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大教育投资是改变教育水平的必要手段,所以,发展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
(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报告要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
本刊解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系统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我国在教育领域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区域差距大,在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观念与教学设施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现阶段,必须加快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加快教育建设,完善教育制度,要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就业或者创业是人才价值的体现。在上年,由于金融海啸的缘故,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依然呈现增长趋势,这是对教育领域加大投入的一个表现。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今年我国会继续对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乡村及偏远地区。施行义务教育,颁发优惠政策,为普及教育提供了保障。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国也将加大投入,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所以,只有打造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出色的人才,建设出一流的国家。
长沙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科学研判宏观形势,提早谋划重大项目,深入开展“两帮两促”活动,紧紧扭住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坚决而又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增长14.5%(预计数,下同);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增长1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1.8亿元,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7亿元,增长1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7元和9005元,分别增长13%和18%。
----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紧迫、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一大批拉动作用大、群众受益大的项目。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湘江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武广长沙站及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武广高铁正式通车;黄花机场改扩建、职教基地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广汽菲亚特、比亚迪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这些重大项目既拉动了当年经济增长,又为长远发展增强了后劲和竞争力。
----切实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全面完成实事工程;全市教育、环境保护、农林水支出分别增长21.03%、66.16%、20.73%;橘子洲公园建成开园,成为长沙的新标志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城区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费,15家游泳池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建成56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成60个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再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着力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把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全年搬迁棚户区居民1.66万户,拆迁棚户区216.78万平方米,建设(筹集)廉租房7117套,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2万余户11.57亿元,1.9万余户低收入居民搬进了新家;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71%,房价基本稳定。安居工程成为改善民生、拉动投资、扩大消费的最佳结合点,我市的经验得到中央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全国保障性住房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实施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举措。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城市色彩规划》,着力打造和谐素雅的城市色彩;修订《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加强城市绿地管理;继续实施交通疏导工程,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支撑了城市车辆保有量由57万辆增加到75万辆的通行需求;首创群众有奖举报城市管理问题数字化信息平台,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完成社区环境综合整治40个,建成社区公园6个,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改进政府管理服务。着力建设服务、效能、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率先全国实行市政府常务会议、记者招待会电视、电台、网络同步直播;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审批达100%,行政审批时限再缩短30%;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08项,为群众和企业减轻负担8300万元。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类信访问题,建立领导干部定期集中接访制度,及时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各位代表!尽管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大于预期,但我们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省委、省政府“弯道超车”和市委“逆势而上、率先发展”的要求。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4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黄花机场进出港1130多万人次,稳居中部首位。被评为首届全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创业之城、十大品牌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项目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重点实施十大基础设施、十大民生事业、十大产业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38个,322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6亿元。启动开元东路、长浏高速等项目建设,中航飞机起落架、陕汽重卡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大融资力度,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投资156.3亿元,引进外资20.33亿美元、增长12.9%,引进市外境内资金575亿元、增长13.2%,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140亿元,成立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5家公司在境内外首发上市,保证了大规模建设资金需要。项目建设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二)产业壮大为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工业总产值迈上4000亿元台阶,增长23.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0亿元,增长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0亿元,增长28%;三
一、中联、中烟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均过300亿元。深化产学研金合作,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高新区获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经开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居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6位。推进质量兴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总量居中部首位。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芙蓉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业务总量增长30.4%,5家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百强,霞凝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居全国内河港首位。成功承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届中部农业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推进靖港古镇、灰汤温泉等旅游项目建设,实现旅游总收入355.8亿元。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举办“福满星城”购物消费节,发放消费券,促进居民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
(三)宜居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实施工程建设质量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一江两岸”道路建设基本完成,19条道路建成通车,完成车站北路、城南路、人民中路、新民路、东风路等5条特色景观街建设。中山西路、东牌楼等重点棚改项目进展顺利。启动老旧城区社区物业服务试点,拆除户外广告35万平方米,重点整治五一广场等夜市,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完成城市林业生态圈造林任务3320亩。新建新开铺、星沙北等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在全国文明指数测评中居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4位。被评为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四)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和环境整治四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00公里;新解决18.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率先全省开展山塘清淤,清理山塘6329口;新建沼气池1.25万口;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8亿元;县(市)城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乡镇垃圾收集处置率达40%。粮食总产量达248.9万吨,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430亿元。养殖业产值达128.8亿元,被评为全省动物疫病防控红旗市,全国首家生猪产品电子交易所挂牌运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0家。莲花镇、关山村、光明村和“两区两片”新农村示范建设成为亮点。
(五)综合配套改革有力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源头治理,节约集约用地,新建建筑全部执行节能标准,新增项目推行能耗审核和节能评估制度,实行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资源补偿制度,对环境风险企业开展分类管理,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宾馆酒店等场所停止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新城、梅溪湖、岳麓山大学城等片区开发进展顺利,枫林西路等5条主干道竣工通车,“四纵八横”道路骨架基本成型。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4%以上,SO2排放和COD分别减少11.08%和22.16%。长沙县获评“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开福区青竹湖镇荣获全省第一个“两型社会示范镇”称号;长沙县松雅湖和宁乡县金洲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批。
(六)各项事业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达80.7%。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两馆一厅”主体工程,新建绿色网吧100家,建成农家书屋138家,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又有2件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开展全民健身,成功承办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举办市第七届运动会。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宗教和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侨联、社科联、贸促会、红十字会、关工委、老龄委等群团组织为长沙发展做出新贡献。
(七)保障民生利益促进和谐长沙建设。推进创业富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7%,实现零就业家庭100%动态清零。启动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强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补偿率达36.4%,在校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117.9万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实施“一健三联”信访工作机制,抓好国庆60周年和各项重大活动安全维稳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人防工作,驻长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坚持标本兼治,食品安全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4个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我市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
(八)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开展“行政效能年”活动,推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首席代表常驻制度,实现“一门式”办理。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形成从项目立项、预算控制、招投标管理到投资审计的全过程监管链条,审计核减18.4亿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90.9%,安全生产示范工作在全国推广。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政府雇员制度。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八项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案件,审计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启动公务消费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清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统计、台办、外侨办、法制、档案、机关事务管理、市志、气象、地震、公积金管理、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砥砺奋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长部队、武警官兵,向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长沙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0年形势与发展思路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奠基之年。总体看,世界经济止跌回稳,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今年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但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中央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外向型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与外需不振、扩大消费需求与居民消费能力有限等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很好解决,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短期内,出口、消费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投资拉动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中央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同时,将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预期投资方向会有所改变,信贷投放力度、项目审批速度、土地供应强度等有可能偏紧,对我市新建项目的审批、续建项目的融资、项目建设的供地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更加突出。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企业准入门槛抬高,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环保投入的财政压力增大。尽管我们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了节能降耗任务,但我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既要偿还环保历史欠账,又要做好当前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低碳发展方式尚未形成,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又带来新的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难度较大。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工业增长过分依赖于单个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从全国看,不少行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即使一些新兴产业也可能因为各地竞相发展产生新的产能过剩问题。依靠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五是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长沙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全国一样,我市仍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相互交织。车辆快速增长,城区交通拥堵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不断增多,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个别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稳定任务艰巨。同时,政府管理水平与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不相适应,政府服务需要进一步改善,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各位代表,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应对。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长沙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作为中部省会城市,我们具有成本优势、土地优势,武广高铁开通和沪昆高铁、全省30多条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地理优势。我们还拥有人才智力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可以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同时,我们的文化产业和消费知名度己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方面,我们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只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科技投入、智力引进、技术创新,未来竞争将对我们更加有利。我们要把长沙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发展中来谋划和定位,树立国际视野,增强战略思维,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基于上述分析,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大项目建设,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消费需求拉动,突出“两型社会”建设,突出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充分利用长沙的地理、成本、人才、智力和生态环境优势以及后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保持投资,突出抓好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和竣工投产,激活民间投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坚持本地消费和外来消费并重,更加注重吸引外来消费,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消费环境吸引周边的消费人群,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升级产业,加强产学研金联合,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拓展领域,促进产业多元化,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有市场、有基础、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普惠民生,落实惠民政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相匹配,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老百姓的满意度同步上升;提高品质,坚持以质取胜,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打造现代宜居城市,以品质吸引人才、吸引投资、吸引消费;注重基础,我们面对的矛盾既有当前的,更有长远的,必须更加重视应对长远挑战,准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平衡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避免急功近利行为,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提高长远竞争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以下。
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更加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准空间发展战略重点,往往事半而功倍。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发展重点,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浏阳西进、宁乡东扩,加速长沙、望城两县与主城区对接融合,城区向城市中心相向发展,集中资源,凝聚人气,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先导区近期着重抓好短时间内能够见效的若干片区,建一片,成一片,享受一片。
二是高度重视高铁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武广高铁开通和沪昆高铁建设开启长沙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并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吸聚沿线城市资源。科学谋划武广片区发展,选准产业方向,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巩固长沙服务全省、服务中部以至服务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的地位。
三是高度重视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建设重点和时序对城市建设和财政收支都有很大影响。应更加重视科学决策,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都要经过详细论证,把投入放在最需要、最紧迫的地方,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决不搞“晒太阳工程”。
四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品质建设。优良的城市品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突出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突出城市生态化,彰显山水洲城品质;突出细节雕琢,使每一项工程都匠心独具;突出历史文化、历史街区、城市风貌保护,传承城市文脉。
五是高度重视群众的切实感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需要,分析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合理需求,以此来确定工作重点。认真研究解决居民就业、安居、社会保障等问题,使经济发展的过程成为群众享受成果、得到实惠的过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六是高度重视和关心基层。基层组织处在困难、矛盾的最前沿,条件艰苦、待遇清苦、工作辛苦。坚持重心下移,继续简政放权,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关注基层、关心基层、爱护基层、支持基层,多排忧解难,少增加负担,切实改善基层待遇和工作条件,让基层干部感到服务基层有甜头、扎根基层有盼头。
三、2010年工作重点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加快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建设。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成本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地理优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以园区为载体,以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食品烟草、新材料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培育配套中小企业群体,延长产业链,力争千亿产业集群零的突破。抓好园区项目储备和土地储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以中电软件园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光伏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远大住宅工业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武广片区为核心的高铁经济发展。支持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推进经开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咨询中介等产业,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和芙蓉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引导发展便民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型、生态型农业,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18%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供销社、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保持投资强度。全年计划重点项目485个,完成投资1333亿元。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激活民间投资。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全年引进外资22亿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35亿元。发挥城建投、先导投等融资平台作用,启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综合改革,创造条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信托产品。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投入,力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5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完成60号令拆迁扫尾工作,以拆迁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广汽菲亚特、比亚迪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中国汽车工业新的板块。加快地铁2号线、营盘路过江隧道、湘江综合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完成南北货站迁建。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建设互动对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同网规划、同步建设,抓好浏大、开元东路等干线公路改造建设,加快长浏、长韶娄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城乡路网。加强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支持县(市)城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调整优化城镇布局,重点扶持20个中心镇和50个中心村的规划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四大工程”建设。新增硬化通村公路1500公里;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提质;新解决4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集中力量用三年时间完成水库除险保安和骨干山塘清淤工作;新建沼气池1万口;加大农村固体垃圾处理力度,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19个、村级垃圾收集站300个,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2个,完成乡镇集镇环境综合整治20个。突出解决农村四对矛盾。着力解决农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和农民收入亟待提高之间的矛盾,农民就业转移与城市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要求规模经营与农村土地个人承包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农民与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建设。充分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优势和周边消费需求,创造更好的城市品质、生态环境,提高消费吸引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鼓励发展消费信贷,扩大居民消费。支持外经外贸企业出口,扩大对外出口。培育消费热点。启动电信、电脑、电视“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消费。发展会展经济,办好重大节会。加快岳麓山、灰汤温泉、铜官窑等重点景区建设,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以上。优化消费环境。加强五一商圈、黄兴路步行街、东塘商业中心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先导区商业网点,打造商业地标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推进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商品配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整治,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推进征信和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着力构建长株潭“半小时消费圈”、“3+5”城市群“一小时消费圈”、省外周边城市“两小时消费圈”,把长沙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
(五)推进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坚持精细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注重规划引导调控。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各类规划的编制,注重要素聚合,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对各县(市)的规划指导和管理,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国土管理新体制。落实色彩、绿线规划,推进规划进社区工作,强化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按照“打通出口、畅通城区、联接两岸、提升品质”的思路,重点推进中山西路、南湖等片区建设,启动地铁1号线、南湖路过江隧道、福元路湘江大桥、橘子洲大桥扩建、湘府路大桥、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项目建设;进行东二环道路改造。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扩大城市绿地规模,实施湘江两岸亮化工程,新建社区公园20个、站厕30套,完成5条景观街建设,加快15个困难企业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城区截污口改造和排水堵点疏浚,力争城区污水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巩固渣土、扬尘、噪音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成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重要节点、主要干道往往体现城市的气质和形象,要重点加强整治和管理。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开放式老旧居民社区物业化服务。坚持公交优先,实施交通疏导工程三期。继续加强违章广告和门店招牌整治,严格控制新的违法违章建筑产生。夯实文明创建基础工作,抓好各项创建项目达标,推进人民满意城市建设。
(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着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先行先试、取得实效。加速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完成岳麓大道西延拓改、坪塘大道等6条道路建设,启动洋湖大道、黄桥大道二期建设,形成核心区道路基本框架。推进滨江新城、梅溪湖、岳麓山大学城三大片区开发,全面完成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环境整治,基本完成坪塘老工业基地退出。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城乡垃圾治理。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城区退出畜禽养殖业,完成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强湘江流域长沙段饮用水源保护和浏阳河、沩水等支流水质环境治理,完善城乡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继续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建筑节能节水改造,推广绿色建筑,推进节约型城市和国家节水型示范城市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行新增项目能耗审核制度。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实行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扩大环境资源交易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先征后转”,实施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加大闲置用地处置力度。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探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力争完成国有企业改革。
(七)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突出抓好省市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16.8万、2.5万、4.38万、4万和2.3万人。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和红十字会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提质改造乡镇敬老院6所,每个城市社区建设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坚持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就业援助,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7万个,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效吸纳就业。突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发放,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力争完成棚户区拆迁200万平方米,新建(筹集)廉租房6000套。改造农村危房2000户。住房是群众花钱最多、关注最多的问题,住有所居是每个人的梦想,政府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圆梦。
(八)推进社会建设。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导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完成技改投入66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2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以人才结构的转型优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教育强市。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职教基地建设,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突出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强化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青少年宫等文化站场(馆)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巷、古镇)、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加强健康城市建设。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稳妥推进参合农民门诊统筹补偿、宁乡基层医疗卫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团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建设和谐长沙。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军警民联防联治和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抓好重点领域生产安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增强国家安全和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按照体现特色和发挥优势相结合、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广泛调查研究,深入系统分析“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问计于民,问计于专家,集思广益,科学编制“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长沙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行动纲领。
四、大力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
政府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益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实现用同样的钱干出更多的事,同样的人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坚持科学决策。决策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决策产生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必须慎之又慎。推行开门决策。继续实行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民代表旁听制度,并逐步向各区县(市)和各部门延伸。继续开展市政府常务会议电视、电台、网络同步直播。实行民主决策。进一步完善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听证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充分论证,集体讨论决定。规范决策程序。优化政府重大决策规则和法定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特别是重大投资决策,要严格立项审查,严格招投标管理,优化建设方案,控制投资规模,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通过科学决策,争取不犯错误,尽量少犯错误,特别是不犯不可纠正、无法弥补的错误,使政府决策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提升工作质量。强化“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的理念,提高政府工作水平。细化量化目标责任。按照可量化、可操作的原则,科学制定涵盖政府管理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逐级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的职位说明书,细化目标、量化责任,使政府管理成为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能进行量化考核和责任追溯的过程。工程建设精益求精。随着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建设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坚持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实施工程建设质量精细化管理,精心规划设计,规范建设标准,精细施工建设,尽量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建设高品质耐久性工程。财政收支精打细算。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征管漏洞,做到应征尽征。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预算公开,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落实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双控”管理,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公务消费行为,确保全年公用经费零增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展公务员岗位培训,提高公务员专业素质。开展轮岗交流,增强队伍活力。崇尚朴实无华的作风,从群众身边的事干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为群众办实事。
(三)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坚持制度管人管事。建设管用、完善、精细的政府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合法性审查,依靠制度规范和加强政府管理,做到每项制度有人执行落实,违反制度有人承担责任,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规范优化行政审批。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行为实行全过程监控。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收费,健全为企业、项目服务机制,积极为企业和基层排忧解难,优化投资环境。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行行政执行跟踪、责任追究等制度,健全信息反馈、绩效评估和纠偏机制,建立责任追溯体系,严格行政问责,认真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实行阳光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和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建立监察、财政、人事、审计、法制等行政监督部门协调沟通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立政务中心。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行公共政策、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强廉政建设。更加注重反腐倡廉,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006年市政府工作总结报告 篇4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总结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5年是实施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努力拼搏,在振兴的开局之年旗开得胜,首战告捷。
过去的一年,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00.7亿元,同比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1.4亿元,增长6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8.8亿元,增长12.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现24.2亿美元,增长71.7%;财政收入完成138.2亿元(按原口径为181.5亿元),增长33.5%,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财政支出突破200亿元大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24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7元,增长13.8%。各项经济指标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全市人民的万丈豪情。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喜事连连、捷报频传的一年。特别是被评为“2004CCT 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宫两陵”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申办,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极大提高,人终于找回了久违的、属于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过去的一年,还是为广大群众办实事最多的一年。全年投入10多亿元,共办了23件实事。对此,广大群众给予了充分肯定,群众的肯定是对我们的最高褒奖。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493.4亿元,增长36.1%,增幅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8亿元,增长9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7%,上述三项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新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 Dp已达49.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进一步显现。
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改组的力度,出台了包括财政出资三亿元、企业搬迁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企业等八项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支持机床等11户优势企业。
工业开放度不断提高,去年引进了国外的荷兰东软菲利浦数字医疗、韩国贝尔威夫手机、韩国统一重工汽车车桥和国内的上海通用、三一重工、温州不锈钢等一批大项目。有12亿美元国外资本投向工业。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铁西新区成功地闯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新路子。对于铁西新区的巨大变化,国内外朋友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市人民看到了振兴的希望。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浑南新区的迅速崛起,鼓舞了全市人民建设新的斗志。
通过扶持本地民营企业、国有中小企业转制和引进外来民营资本三条途径,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80亿元,占全市 G Dp的57%,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一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我们促进工业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正确的;我们迈出的脚步是坚实的、有力的;我们发展工业的条件是充分的、得天独厚的。只要继续努力,工业就一定能全面振兴。
(二)三农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年来,四县(市)和四个郊区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农产品加工率由29%提高到40%。新建各类富民经济小区697个。粮食总产量达到365万吨,创历史最高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水平。累计建设各类种植小区2135个,畜禽、水产养殖小区742个。肉、蛋、奶、鱼产量达到118万吨,蔬菜产量470万吨,水果产量15万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三万亩。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包括新增加转移支付2.8亿元等在内的,加速推进四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0条措施。四县(市)去年完成生产总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6.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亿元,增长95.9%;实现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3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32元,增长22.7%。法库陶瓷工业园已经签约108条生产线,其中80条已开工建设,14条正式投产;总投资50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康平坑口电厂开始“九通一平”,今年将全面开工建设;辽中县的产量10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的铸造城已有8户企业入驻,产量50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已经开始建设;新民市丙烯和聚丙烯、20万吨粗铜冶炼和50万吨纸浆、70万吨机制纸三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四县(市)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困扰全市的难题,如今实现了全面突破。
四个郊区经济增长创造了历史新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一个新经济区的雏型已经出现在大地上。
(三)对内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长沙政府2006年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篇5
——2006年3月22日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许宗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简要回顾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时期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创新思路,坚定信心,团结开拓,真抓实干,“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超额完成,三个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开始全面转入新的发展轨道,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口径计算,“十五”期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亿元台阶,达到4926.9亿元,年均增长16.3%。其中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49.4%和47.4%。按调整后的常住人口数计算,人均GDP达到7483美元。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1015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7.7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全口径财政收入136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2.4亿元。五年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350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5倍。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深圳位居全国第三。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增强,高科技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物流枢纽城市、滨海旅游城市以及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400亿元,占本市生产总值28.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58%。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三,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700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高交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600万标箱,在世界集装箱枢纽港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十一位跃升至第四位。深圳机场继续保持全国第四大航空港地位,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达到55万吨。金融业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深交所成功开设中小企业板,银行、保险、基金、创投业迅速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华侨城、大芬村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正在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旅游环境不断完善,200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5782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国外游客120万人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成效,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集团健康发展,国有资产实现了安全保值和增值。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公用事业建管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人口管理、事业单位管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47.2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14家投资我市。与香港签订“1+8”合作协议,制定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更加密切。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4500亿元。先后实施400多个重大项目,地铁一期、市民中心、会展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西部通道和盐田、蛇口、大铲湾等港区新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一横八纵”城市干线路网建设顺利实施,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东部供水水源工程、供水网络干线工程竣工。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加速推进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大城市。以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强力推进“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查违”、“清无”和城中村改造等重大行动,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等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户籍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7%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化人员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有效抗击、防范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持续开展“关爱行动”,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切实解决国企改革分流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对口帮扶和“同富裕工程”取得成效。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市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郭春园、丛飞等先进人物成为新时代深圳精神的代表。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新增中小学学位38.6万个,成为全省首个教育强市。深圳大学成功申请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大学城西校区建成投入使用,高等教育初步实现跨越式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持久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奥运会、全运会和省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上获得优异成绩,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申办工作顺利进行。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人口计生目标管理任务。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民防工作,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档案、气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要求,狠抓落实,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5%,每平方公里土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5亿元和7000万元,万元GDP建设用地、能耗和水耗继续下降,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
(一)按照效益深圳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推出了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积极规划和实施。服装、家具、模具、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加快。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封关验收,六大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板块成为全国第一个全流通板块,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开业,深圳农联社成功改制,与香港、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合作加强。出台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商贸、旅游、会展等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功举办首届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
(二)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了一批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启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完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效果。开展工业区食堂整顿与建设,解决劳务工就餐难问题。大力实施治污保洁工程,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第一阶段整治工程完工,盐田河完成截污工程,四条河流中上游河段基本实现“不黑不臭”。继续加大机动车尾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顺利完成国家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龙岗区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帮助2.9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900多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1人以上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协调处理,在全国首创行政和司法联动,重拳打击恶意欠薪,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款清欠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均100%完成。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生育医疗保险五个险种参保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扩大劳务工医疗保险范围,受惠劳务工达124万。医疗重点项目和社区医疗网点建设加快,市中医院住院楼、妇幼保健院大楼等即将交付使用,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新增3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120余家社区医疗服务站。
(三)着力增强城市功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开工建设,厦深铁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西部港区新建4个泊位,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标箱,大铲湾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盐田港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推进。深圳机场扩建陆域形成工程正式启动。龙大高速、清平快速路一期、南坪快速路一期西段建成通车,盐排高速、南光高速、深盐二通道、福龙路等工程进展顺利。轨道交通1号线和4号线续建工程试验段、3号线土建暨深惠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合龙,福田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四)努力解决瓶颈制约,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东江水源二期、大鹏半岛支线等一批水源工程进展顺利,北线引水工程已具备全面开工条件。颁布《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加大节水宣传,强化节水措施,特区内用水首次实现负增长,全市供水增幅仅为3.3%,大大低于GDP增长速度。加强电网和电力生产建设,东部电厂一期工程、LNG接收站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积极争取省电力部门的支持,加强与贵州省的电力合作,大力推进节约用电,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影响,协调各方,有效缓解了能源供给紧张状况。
(五)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制定实施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调整方案,完善了与事权相适应的财力分配机制。行政、文化、人事等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台人口管理“1+5”文件,积极探索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管理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与香港地铁公司签署轨道交通4号线特许经营权协议。改革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实施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行业协会组织机构民间化工作基本完成,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新型关系初步确立。
(六)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更加密切。全年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9.69亿美元,增长26.3%。世界500强企业新批和增资项目40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470.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6.4%。制定《深圳市应对入世后过渡期行动纲要》,建立进出口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明显。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合同额、营业额分别增长109.5%、64.1%。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深港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等方面的沟通合作。与周边地区和内地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突出解决了一些城市发展难题。召开首次全市规划工作会议,基本完成《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研究》和宝安、龙岗八大组团分区规划,出台全市整体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管理。举办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坚持“一次性转地、一次性付款、一年内完成”的原则,基本完成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转地工作,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管理得到加强。全面遏制违法抢建、违法用地、违法开发等行为,在刹住违法建筑增量上实现历史性突破。插花地危险边坡、国有预留地、待建地、街道两旁绿化用地上的违法建筑基本清拆完毕。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序推进。集中开展“清无”行动,超过96%的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户得到有效治理。
(八)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城市的安全环境和社会秩序得到有效保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科技强警,扩大网格化布警范围,2005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1.2%,特别是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刑事案件下降31.5%,“两抢”案件下降37.6%。城市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依法妥善处置多起重特大突发性事件,较好地处理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油气供应紧张、停车场收费调整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和一批群体性上访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管理责任制,开展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等四项指标同比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九)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办结路隧收费、机动车尾气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3件市人大议案,抓紧办理新交办的食品安全议案,办复市人大建议555件,政协建议案3件、提案593件。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涉及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重大利益的事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严格履行听证、公示程序。完善行政许可实施配套办法,实现了全市行政许可实施法定化。通过依法行政和法制教育,企业和市民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盐田区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获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加强社区维稳,人民调解的“六约模式”受到国家司法部表彰。
(十)贯彻落实“责任风暴”“治庸计划”,行政执行力建设取得成效。制定实施《关于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加强行政问责和督查督办,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行政责任体系。全面加强政府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和整改。强化行政效能监督,创新行政监察方式,运用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市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公开、高效的办公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行政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紧紧依靠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始终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提高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让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所有这些,是过去5年深圳取得突出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深圳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
各位代表,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辛劳和智慧、激情与拼搏,谱写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上又一精彩篇章。今天的深圳,正在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青春活力与创新激情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相当艰巨,空间不足、资源能源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人口机械增长过快,人口结构很不合理,城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三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城市交通、环境和社会治安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五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执行力还不够强。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为总目标,以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紧约束条件下新的资源观,强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确保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10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
——本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达到9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
——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5%、15%、12%和1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50%。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6%,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到65%。
——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万元GDP建设用地分别比2005年下降10%、20%和4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98%,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
——户籍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5%。
“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发展与自然系统的矛盾,在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效益深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好发展与社会系统的矛盾,在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深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好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城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在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正确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经济发展中“快”与“好”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既快又好地发展。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要求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必须切实转变资源观,在紧约束下求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深圳的重要手段,实现“有效益的速度”和“有速度的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是社会管理中“宽”与“严”的关系。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依法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定祥和、各尽所能、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需要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权威,加强依法行政,严格城市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到宽严有度、刚柔相济,实现城市生活的文明法治、活而有序。
三是城市建设中“硬”与“软”的关系。未来5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加快完善城市交通路网、机场、港口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城市的组织、管理、服务和创新等软件建设,在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上下大功夫。
四是发展动力上“外”与“内”的关系。对外开放是深圳的优势所在、特色所在。要进一步利用好各种外部资源,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民族企业。
各位代表,我们将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与全市人民一起团结奋斗,继续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城市,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一个富于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一个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四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中心城市;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起步之年。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在资源能源消耗水平稳步下降的基础上,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出口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左右。综合考虑目标要求和现实可能性,按照“一个重点、三个突破、四个上台阶、强力推进八项工作”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全年工作。
一个重点
全面实施《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提升科技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要在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自主知识产权高地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大力完善创新环境。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深交所办好中小企业板块,推动创业板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启动百家创新企业上市路线图计划,设立创新企业贷款担保风险代偿机制,为创业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完善创新资金链。加强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研发、技术、检测、科技图书馆、标准信息馆等公共平台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活动,发挥创新才能,保护创新成果。
大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深圳大学二期扩建,努力把深圳大学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改善大学城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名校资源,创新机制和思路,提高大学城教学和科研水平,发挥高校在高级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聚集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强同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积极研究规划新的科研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出台《深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及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
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实施《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暂行办法》,进一步增强我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放宽创新型人才入户政策,解决其住房、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建立鼓励创新的资助机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专家工作机制,整合人才市场,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使用的社会化,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家服务机构的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提高市民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个突破
第一,改革实现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实现审批的法定化和标准化。建立经常性的审批事项审查和行政许可实施情况定期评估机制,完善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机制,积极探索“网上审批”。加快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程序,再造流程,力争年底前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以内。深化财政体制和地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整合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提高“电子政务”和“数字深圳”建设水平。进一步理顺部门间和市、区间的职能分工,重点解决政府系统内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和管理真空等突出问题。稳步有序推进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理顺市、区、街道之间的事权划分,继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执法的作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发展步伐,做强做大一批关键和重要领域的国有控股产业集团。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转换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剥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分类分级监管体系。推动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规范社区股份合作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渠道。
深化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转变为行政机构,将开发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提高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探索“管办分离”、“以事定费”新模式。开放医疗市场,增加医疗供给,改革公立医疗财政供养办法和医护人员薪酬激励机制,强化医疗价格监管。深化文化市场投入体制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新模式。改革公用事业监管体制和公用设施管养体制。深化行业协会改革,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中的作用。
加强改革的综合协调。切实把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对改革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使改革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认真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加大对重要改革的宏观指导和对改革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依法推进各项改革。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在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引进和扶持一批重大项目,提高制造业适度重型化的水平。启动坝光精细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新区建设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发展。按照“整体开发、一步到位”的原则,加快大工业区、光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全市各工业园区综合配套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服装、家具、模具、黄金珠宝等九大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促进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进一步提高“高交会”办展水平和实效。
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积极推进罗湖、福田、南山三大金融聚集区的建设,加快宝安、龙岗和盐田金融业发展。大力吸引和鼓励海内外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支持发展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鼓励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配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六大物流园区建设,抓紧“空港联动”的申报和前期准备工作。鼓励和支持资源性综合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供应链管理企业来深设立国际物流总部、区域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加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鼓励文艺精品创作。积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品品牌,支持广电、报业、发行集团公司加快发展,推动大芬油画村做强做大,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集团来深发展。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稳步推进东部滨海地区的规划建设,抓紧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及深圳湾15公里滨海长廊建设。高水平办好第二届“文博会”,参与筹办好“第二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完善城市国际化旅游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壮大商贸、会展、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抓紧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文件,加快服务业向特区外延伸,努力实现特区内外服务业布局一体化。按照《深圳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10)》,促进商业网点全面、均衡发展。制定和实施发展总部经济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扩大通信、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热点,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人口管理实现新突破。认真执行人口管理“1+5”文件,加快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人口管理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度。加强人口管理立法,探索实施居住证制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门槛。强化人口统计监测,加大人口政策执行的检查监督,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人口综合管理架构,增强基层的人口管理力量,实现人口管理由柔性管理向刚性管理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中联合管理转变,由传统手段管理向信息化手段管理转变,有效遏制人口规模急剧膨胀的态势,使人口机械增长走上稳步可控的轨道,使城市人口全面纳入法治化管理的框架。加强计生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四个上台阶
第一,基层基础和城市管理工作上新台阶。认真开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继续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加大基层社区投入力度,理顺社区治理体制,充实、加强基层力量,做到费随事转、权随责转,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社区工作站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规范社区管理服务内容,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认真执行干部下基层驻(挂)社区制度和领导班子成员挂点包干制度,努力建设“六好”和谐平安社区。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积极创建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认真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全面推进治污保洁工程,重点加强深圳河流域和龙岗河、观澜河等跨界河流的污染整治。年内实施大沙河、福田河、新洲河、盐田河、荔枝湖“四河一湖”生态化改造工程,完成深圳河干流、布吉河、深圳水库排洪河、莲塘河、双界河和洪湖“五河一湖”截污治污及生态化改造前期工作。加快宝安、龙岗两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西丽、南山、滨河污水处理厂等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国Ⅲ标准,加快电厂脱硫和“油改气”工作进度,控制扬尘污染。建立环境安全预防和危机应急体系。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管理。重视湿地和海洋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建设,年底前新建成3个市级森林公园、2个郊野公园、4个市政公园和50个社区公园。
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以城中村和出租屋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积极落实路面清理、沿街建筑“穿衣戴帽”、架空管线整治、消防设施完善、环境美化绿化、户外广告招牌清理整顿等综合整治措施,全面治理非法养犬、乱张贴乱涂写、破坏公共设施等损害城市环境的顽症,实现市容环境的严格、覆盖式管理。加快研究出台处理违法建筑的政策措施,同时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力度不减、标准不改、目标不变”。巩固“梳理行动”和“清无”成果,加强后续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广域网、呼叫系统,建立全面、准确、完整的城市管理部件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第二,规划建设工作上新台阶。加大全市各领域、各层次规划的统筹协调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精心组织好新一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完善各层次和各专业规划编制。大力推进特区外法定图则的编制工作。完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城市规划督查巡视制度。加大特区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建成区质量为核心,推进奥体新城、光明新城、龙华新城等若干高标准的新城区建设,促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城中村(旧村)改造。认真开展城市设计,精心打造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努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第三,治安、维稳和安全工作上新台阶。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群防群治措施,强化对城郊结合部、出租屋和旅业的综合治理,加强城中村公共娱乐场所安全整治。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推进社会治安电子防控工程建设,改革派出所勤务机制,进一步充实一线警力,提高路面见警率,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经济犯罪和路面“两抢”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努力增强市民的安全感。认真贯彻实施《信访条例》,依靠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重大群体性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整合应急资源,加强“三防”、民防、气象、边坡治理、森林防火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应急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强力整治安全隐患。加快现代安全模拟教育基地建设步伐,对广大市民开展安全避险自救教育,加强企业员工安全培训。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新台阶。一是进一步加大“走出去”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与援助体系,帮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纷争、不正当竞争及其他商业壁垒,推动企业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在海外投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行业,加强能源资源储备。二是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完善外贸出口预警和贸易磨擦应对服务机制,积极引导企业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去占领国际市场。三是稳步提高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水平与规模,大力吸引国际服务业外包业务。四是进一步密切深港合作,打造深港创新圈。五是加强国际间城市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六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重点抓好深圳与泛珠三角区域在基础设施、能源、经贸、旅游、劳务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国际中转等,力争年底开通至长沙、昆明海铁联运“五定班列”。
强力推进八项工作
第一,强力推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宝安、龙岗两区基础教育的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公共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按照“一大一小”同步推进原则,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市疾控中心、第三人民医院和滨海医院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设施年内开工建设,加快市眼科医院、康宁医院、药品检验所、市中医院住院大楼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新建一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增强我市中医药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劳务工医疗网点建设,提高基层医院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民营医疗市场规范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和用药行为,进一步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协助办好世界牙科联盟年会。做好艾滋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防治工作。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援助,建立完善“零就业家庭”灭零工作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后居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坚决打击劳务诈骗、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务工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劳动保障信访机制,完善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商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劳动者享受到发展成果。强化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阶梯机制,保证市民基本生活需要不受影响。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广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与管理。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支持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步伐,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二,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创新、法制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认真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系统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要求的地方统计体系,把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设定为约束性指标。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试点工作。按照“存量调整”和“增量优选”的原则,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动原有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资源节约型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制订产业节能降耗目标和规范,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逐步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建立新型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开展中水利用、污水回用,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的研究应用,创建节水节能型城市。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倡导以循环、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抓紧研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第三,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功能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今年计划安排205个重大建设项目,投资275亿元。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广开投融资渠道,确保重大建设项目成熟一个上一个。积极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杭福深客运专线厦深段、平湖集装箱中心站和新深圳站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盐田港区三期扩建、大铲湾一期、蛇口港区三期等集装箱码头续建工程,力争今年建成3个集装箱泊位。加快大铲湾二期工程、盐田东港区一期工程、盐田西港区4、5、6号泊位的前期工作。加紧铜鼓航道工程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积极推进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加快陆域形成工程建设。抓紧轨道交通1、4号线续建工程和3号线工程建设,2号线年内动工,积极做好5号线前期工作。抓紧轨道交通三期的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建设和皇岗、文锦渡口岸改造工程。做好重大项目的拆迁安置和交通疏导工作,既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又要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
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完成南坪快速路一期、盐排高速、深港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宝安大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横坪公路、深盐二通道、福龙-龙大高速、107国道宝安段三期改造工程等项目和205国道(深惠路)改造工程建设。加大南坪快速路二期、丹平快速路、南光高速、沿江高速、东部过境通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高水平实施深南大道改造工程。抓好特区外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推进特区内外公交一体化。
第四,强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等的保护。选择一批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龙头企业,给予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并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公共技术平台、信息服务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其做大做强。
第五,强力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产业用地的全市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科学布局,集约利用。进一步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工业厂房的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扩大工业用地的“招拍挂”范围。认真落实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的转地政策,积极解决特区内外转地中的遗留问题,抓紧做好转地后的土地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旧工业区、旧城区改造有关政策,搞好土地二次开发。加大全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力度。科学调控房地产土地供应,加快处置闲置用地,促使存量土地有序进入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打击恶意炒作,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应。
第六,强力推进资源能源保障工作。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大力推进东部供水工程二期、东江下矶角梯级开发工程、北线引水工程等水源项目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展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前期研究论证,提高水资源供应的应急能力。改革完善水源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供水企业重组,整合特区内外供水和原水资源。加紧东部电厂、前湾电厂、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电厂项目建设,加快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保供电督查工作机制和电力应急体系,提高有效供电能力。加强重要物资储备,探索建立成品油储备和应急体系。完成宝安、龙岗两区天然气转换利用工作,实现特区内外同步使用天然气。创新燃气管理体制,强化燃气市场管理,保障燃气供应安全。
第七,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关爱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关爱家园、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和服务工作,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培养法治公民、责任公民。畅通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市民的呼声,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积极发展文化事业,规划建设科学馆新馆、现代艺术馆、深圳歌剧院,加大宝安、龙岗两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办好“深圳读书月”等一批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公益性文化活动,完善对未成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做好大运会申办工作,全力备战第十二届省运会。继续实施“同富裕工程”,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办法,认真做好对口扶持工作。积极开展国防安全教育和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扎实做好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边防、保密、档案等各项工作。
第八,强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在政府工作中全面推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是本届政府适应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提升行政执行力,提高抓落实能力的一个重大举措。大功成于精细。实行目标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政府的每一项工作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有工作进度,有监督考核,有奖惩机制,有责任追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把目标管理贯穿于抓落实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每一个方面,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公务员。
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全面落实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制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制。在食品安全、环保、城管、交通、公安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部门试行部门责任“白皮书”及人民群众评价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和行政监察。建立健全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规程。落实部门主办责任制和行政执法协调机制,严肃处理各种推诿扯皮、不负责的行为。
加强行政监督监察和责任追究。发挥行政监察机关的统筹作用,整合政府监督资源,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形成强大的内部监督压力,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估,创新监察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建设,扩大电子监察在政府工作监督中的覆盖面。加强政府督查工作,完善政务督查信息网络,提高督查实效。积极探索层级监督的新思路,创新行政复议制度。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制度。坚持从严治政,切实加强责任追究,加大惩戒力度,形成“闭环效应”。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的立法工作,努力实现行政行为在每一个环节上的规范化和法定化,以立法形式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认真执行《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坚决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及相关文件的法律审查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依法推进各项工作。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扩大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肃查处奢侈浪费的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培训体系,推行公务员行为规范,探索公务员专业化改革,试行聘任公务员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个性化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纪政纪法纪约束,认真开展商业贿赂治理专项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反行政纪律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建设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各位代表,当前,我们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殊时期。市政府将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尊重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认真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建议案,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市上下继续营造一个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长沙政府2006年教育工作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政府长沙理工大学11-17
北京市朝阳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09-02
2020年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报告07-02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110社05-31
某某镇2011年政府信息公开自查报告07-25
商务局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自查报告07-20
县区政府保密工作自查报告09-15
地科所政府采购工作自查报告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