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2024-10-20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共12篇)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篇1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股权转让仪式是指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他人,使他人成为公司股东的民事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股东行使股权经常而普遍的方式,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通过法定方式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

未出资的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

未出资实际上是虚假出资,即“取得股份而无给付”或“无代价而取得股份”。未出资的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除非未出资的公司股东在股权转让时隐瞒未出资的事实真象,受让人因此受到欺诈,否则不应认定未出资的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无效;未出资的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双方只要明知未出资的公司的股权存在的事实,而受让人又自愿承担未出资的公司股东的股权的出资补足责任,这并不损害他人利益,反而更有利于公司资本的充实。引发一人公司的股权转让

中国《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第75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由5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由此可知,中国法律不承认设立一人公司(国有独资与外商独资公司除外),但对设立公司后的一人公司的却未作明确规定。

转让股权中的部分权能为内容的股权转让

以转让股权中的部分权能(如盈余财产分配权等)为内容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本文认为,股权内容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两种性质的权利。自益权是指股东为自身利益而可单独主张的权利,主要包括公司盈余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股份转让过户请求权等财产权利;共益权是指股东为公司利益兼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股东会议出席权和表决权、知情权、查阅权、诉讼权等参与性权利。自益权必须基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才可能具体化。尽管自益权是一种财产权,但是盈余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只有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后才能行使,是一种预期的权利,它不能独立于股东之外而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股东,当然,也不能与股份相分离而转让。

未办理有关变更登记手续的股权转让

中国《公司法》第36条规定:“股东依法转让出资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以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第145条第2款规定:“记名股票的转让,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简单地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记名股票的股东转让股权后,应办理公司变更登记和工商变更登记。股权作为一种准确权性质的权能,其归属的变动涉及多种 主体的利益,股权的取得、消灭和变更也必须经过登记。所以,公司变更登记是股权转让的法定要件。根据中国

《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只要股权转让的行为未经过变更登记,都应当认定股权转让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同理,根据中国《公司法》第36条的规定,《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股权转让还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股东转让出资未经过公司变更登记的行为,也应当认定股权转让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执行程序中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4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第36条的规定,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的同意后,予以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不影响执行。”这一规定承认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时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由于规定的程序不够明确,造成实践中产生了一个矛盾。

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另外,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于营业额的计算,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股票、债券买卖业务的,以股票、债券的卖出价减去收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买入价依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以股票、债券的购入价减去股票、债券的持有期间取得的股

票、债券红利收入的余额确定。

对股权转让合同的公证

股权转让合同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2条的规定:“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因此,为了保护国家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股权转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办理公证时,股权转让方和受让方应当提供下列材料:①公司的《法人执照》、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法定代理人身份证明。如果法定代理人不能亲自办理的,还需提供授权委托书,受托人的身份证明等;②如果股权转让方、受让方是有限责任公司,还需提交本公司同意转让或受让股权的股东会决议(股东会决议应由各股东代表签名并加盖公章),如果转让方是个人,需提交其身份证明;③如转让方或受让方是外商或港、澳、台商,所提供的材料为董事会决议、授权委托书、商业登记证,如果是香港的当事人还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委托的公证人办理公证,如果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应到当地办理公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大使馆或领馆认证;④涉及国有资产的,还需提供有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等。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篇2

生活中的债有多种含义,而法律意义上的债却有其特定的范围。按照《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债的发生总的来说有合意之债和法定之债之分。在各国立法上,可发生债的法律事实主要有: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及其他原因。如因遗赠,会在受赠人与遗嘱执行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因缔约过失,会在缔约当事人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等。

根据债的不同划分标准,债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如按照债的主体特征不同来划分,债可分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以及财务之债与劳务之债等等。

由于债的发生有其法律上的特定性以及债的形式的多样性,致使债权转让的内容和法律效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办理债权转让公证时,应特别注意对债权发生的依据、转让的内容以及协议当事人资格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认真地审查,确保办证质量和办证效果,有效防范风险,更好地发挥公证在加速商品的流转、稳定经济交易秩序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二、债权转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债权的转让是指债权享有人通过与受让人(第三人)协商一致,将自己依法享有的债权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受让人(第三人)的行为。债权转让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是债权转让的主体是债权人(又称让与人,包括单位和个人)和受让人(第三人),按现有法律规定,债务人不是也不可能是权利转让的当事人。对于债权人、受让人及债务人所达成的债权转让协议,从实质上来说,债务人只是新协议的当事人,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债权转让的当事人。因为债务人对债权的转让不享有权利,只承担义务。

二是债权转让是权利人转让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即债权人所享有的债权,必须是合法取得的。若是以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取得或是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所取得的权利,即使是转让了,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如赌债债权的转让即属此类。

三是债权的转让是一种处分行为,是债权人将自己享有的权利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因此让与人对债权必须具有一定或全部的处分权限和处分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下称《合同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债权人可将自己享有债权的一部分或全部转让给第三人,法律禁止的除外。

四是第三人在取得债权后,可享有与此有关的从权利。按照《合同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债权人转让的权利,受让人拥有该权利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五是债权让与具有无因性。债权让与是基于各种各样原因而产生的,但不论其原因为何以及是否有效,对于债权让与协议的效力并无直接影响。这种无因性的目的在于保障债权流转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六是债权让与具有非要式性。债权人与第三人就让与债权意思表示一致,债权让与协议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除外,无须特别的协议形式,债权让与协议是否作成书面形式均不影响其效力。至于对已作成债权证书的债权进行让与,虽需交付债权证书,但该行为属于履行附随义务,而非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

三、办理债权转让协议公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般来讲,只要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协议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违反社会公德和当事人的约定,均是合法有效的。公证处即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其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予以公证。但法律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交易秩序和保护让与方与受让方的权益出发,对债权的转让作了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这在办理债权转让协议公证时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第一,在受理当事人申办债权转让协议公证事项时,要严格按照《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规定的办证程序,并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审查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证明和材料。

一是对双方主体资格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双方是否具有行为能力,让与人是否具有转让债权的权限。如果让与人无处分权,却进行了债权的转让,那么即使受让人是善意取得该债权,也不发生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应;代理人代为办理的,还应审查其代理资格和权限是否有效。

二是要审查让与人转让的债权是否合法、有效。主要是审查让与人提供的产生债权的根据,如原合同、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是否真实、合法,转让的债权是否有效。

三是要审查双方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时是否完全自愿,是否有欺诈或受胁迫的情况。

四是要审查让与方和受让方所签的债权转让协议的主要条款是否齐全,双方约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具体、明确。

五是要审查申请人就债权转让达成的协议,是否在内容和审批程序方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包括审查债权转让协议的内容是否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或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或是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审查债权转让协议的审批程序是否合乎法律规定,如《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或者债务人转移义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应依照其规定。

第二,要审查让与人转让的债权是否属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禁止或限制转让的。如《合同法》第七十九条就规定了几种不能转让的债权,对于这些规定,公证员在办理债权转让公证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一是根据协议性质不能转让的权利。这是指根据协议权利的性质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生效,如果转让给第三人将会使协议的内容失去联系性和同一性,因此此类协议的权利不能转让,这种情况一般包括:以选定的债权人为基础的权利,如以某个演员的演出活动等;根据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如因雇佣、委托、租赁等协议而发生的债权;协议内容中包括了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不作为的义务及不作为债权,如协议中竞业禁止的约定;从权利债权,是指附随于主权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随主债权的转移而转移,并随主债权的消灭而消灭的,如主债权的担保物权是不能与主债权分离而单独让与的。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约定禁止一方转让协议权利,只要此约定不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禁止性规定,即产生法律效力。禁止让与的约定属于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应适用民法有关意思表示的规定,但这种约定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均应在债权转让前作出,否则不影响协议权利转让的效力。当然此种禁止让与的约定,既可以是特指债权不得让与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泛指,即约定权利不得让与其他任何人。不过,当事人还可以约定在协议整个有效期内不得让与债权,也可以约定债权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让与。

三是依照其他法律规定不得转让或限制转让的债权。这是指《合同法》规定以外的其他法律中关于债权让与的规定。如《物权法》二百二十八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部分债权转让的,最高额抵押权不得转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二款也规定,“应收帐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即是对债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篇3

一、公司章程对股权内部转让限制的效力

公司章程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共同制定的内部自治性规范,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公司内部事务的管理规范,确立公司组织、行为等方面运行的基本规则。公司章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它体现了公司自治性的要求,完善、规范的公司章程无疑是确保公司良性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国民缺乏意思自治的自觉性,以至于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长期以来都习惯于以法律法规或是行政管理规范来维持正常的经营秩序,公司的投资者或经营者对公司章程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更有甚者,在其思想中压根儿就没有所谓“意思自治”的概念。碍于公司法的要求,在实践中,公司章程多是随意制定、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是照搬法律法规条文,从这些“章程”中根本看不到公司股东的意志体现。在这种自治意识淡薄的状态下,如果任由公司章程对内部股权转让的条件随意约定,将极有可能出现对股权内部转让的限制严于外部转让的状况。然而,在公司章程的限制范围这一点上,我国公司法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就这个问题而言,笔者认为“只要公司章程的限制性规定不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肯定其效力。但是公司章程做出的限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司法关于股东间股权可以自由转让的基本原则,不能高于向股东之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的规定。”这是由公司章程的意义决定的。公司章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确保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均能够得以实现,如果它的存在限制或损害到股东的法定权利,则应当以股东的法定权利的行使为优先考虑。再者,即使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上考虑,也决定了股权的内部转让必定要优先于股权的外部转让,对前者的限制当然应低于或至少等同于对后者的限制。换句话说,对公司内部股权转让的限制条件高于外部转让的,该公司章程无效。《法国商事公司法》第 47 条第 2 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东间股权转让的限制应低于向公司无关的第三人转让股权的限制。”该规定表达的就是这一观点。

二、股权内部转让导致的“一人公司”的产生

我国现行《公司法》明确规定允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自由转让股权,但如果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股权全部转让于一个股东手中而成为后发性一人公司,这样的股份转让是否合法有效呢?我国公司法允许初始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对设立后由于股权转让、继承等法律事实或行为导致变更的一人公司并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股权归并一人与法律并不相悖,对设立后变更的一人公司应予以认可。理由如下:第一,从法理角度讲,我国公司法对初始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承认,可以看作是设立后变更的一人公司存续的基础;第二,从股权的法律意义角度讲,如果否认因股权内部转让、继承等原因导致的一人公司,就意味着该被转让或继承的股权在法律意义上与其他股权地位不同,间接地否定了该股权的法律意义,这显然与公司法“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第三,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对因股权转让、继承、赠与等原因导致股权全部归于一人的情形都未作禁止性规定。“法国等少数国家虽然禁止,但也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合法存在,以便由该股东再分散股权。”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设立后变更的一人公司的承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有公司为规避债务而借此恶意变更,将会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法国公司法对此种情况做出了规定:“公司全部股权汇集于一人时,并不当然导致公司的解散。如一年的期限内这一情况未进行调整,一切有关的人可以要求解散公司。”这里的“调整”可以是补足最低注册资本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将股权分散给他人,以达到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标准。同样,如果股权转让导致股东人数突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法定上限,也可以采用这一原则处理。

三、内部转让时其他股东购买权的保护

各国公司法在股权对外转让问题上,均对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作出了规定。但当股权在股东之间转让时,是否可以不顾及其他股东利益,任由转让双方随意、自行转让呢?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是否也可以主张购买权?法国公司法对此问题作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法国商事公司法》规定,允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制定章程限制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并规定当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份时,必须将转让计划通知公司及其他每个股东,若其他股东对该项股权转让持有异议,可以请求公司否决该股权的转让。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解决上述问题,股权内部转让过程中仍存在合理性、公平性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股东之间矛盾纷起。

对此,笔者认为,公司章程可以预先对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的条件作出具体的规定,否则,在发生股权转让异议时,可参照公司法或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外部转让的处理原则,即所有股东均享有优先购买权,此时,如果有两个以上股东要求行使购买权,则他们之间可以协商各自购买的比例,协商不成的,应按照转让时各自的持股比例受让。

股权内部转让协议书 篇4

受让方(乙方):

鉴于甲方在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合法拥有xx%股权,现甲方有意转让其在公司拥有的全部股权,并且甲方转让其股权的要求已获得公司股东会的批准。

鉴于乙方同意受让甲方在公司拥有xx%股权。

鉴于公司股东会也同意由乙方受让甲方在该公司拥有的xx%股权。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就股权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股权转让价格与付款方式

1、甲方同意将所持有xx%的股权(认缴注册资本xx元,实缴注册资本xx元,协议签订当时xx公司基本账户余额xx元)以xx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乙方,乙方同意按此价格和条件购买该股权。

2、乙方同意在本合同双方签字之日向甲方支付xx元;在甲乙双方办理完工商变更登记后,乙方向甲方支付剩余的价款xx元。

第二条:甲方保证

1、甲方为本协议第一条所转让股权的唯一所有权人;

2、甲方作为公司股东已完全履行了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义务;

3、甲方保证所与本次转让股权有关的活动中所提及的文件完整、真实、且合法有效;

4、甲方保证转让的股权完整,未设定任何担保、抵押及其他第三方权益;

5、甲方保证其主体资格合法,有出让股权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6、甲方保证因涉及股权交割日前的事实而产生的诉讼或仲裁由出让方承担。

第三条:盈亏分担

本公司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同意并办理股东变更登记后,乙方、即成为__________有限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及章程规定分享公司利润与分担亏损。

第四条: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变更或解除合同,但双方必须就此签订书面变更或解除合同:

1、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

2、一方当事人丧失实际履约能力;

3、由于一方或二方违约,严重影响了守约方的经济利益,使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

4、因情况发生变化,经过双方协商同意变更或解除合同。

第五条:违约责任

1、如协议一方不履行或严重违反本协议的任何条款,违约方须赔偿守约方的一切经济损失。除协议另有规定外,守约方亦有权要求解除本协议及向违约方索取赔偿守约方因此蒙受的一切经济损失。

2、如果乙方未能按本合同第一条的规定按时支付股权价款,每延迟一天,应按延迟部分价款的xx‰支付滞纳金。乙方向甲方支付滞纳金后,如果乙方的违约给甲方造成的损失超过滞纳金数额,或因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其它损害的,不影响甲方就超过部分或其它损害要求赔偿的权利。

第六条:争议的解决

1、与本合同有效性、履行、违约及解除等有关争议,各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2、经双方协商确定,在合同发生争议无法协商一致时,以_______方式解决。

(1)将争议提交xx仲裁委员会仲裁,按照提交仲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甲乙双方均有约束力。

(2)向_________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条:合同生效的条件和日期

本合同经各方签字后生效。

第八条:本协议正本一式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份,__________公司存一份,

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自双方方当事人签字之日生效,各页应加盖__________公司骑缝章。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篇5

甲方(出让人): 身份证号码: 乙方(受让人): 身份证号码:

根据国家合同法有关规定,本着平等自愿,以及明确和维护各自正当利益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甲方将该建房指标自愿有价转让给乙方,双方就建房资格的指标转让达成如下协议,双方必须共同严格遵守。

一、甲方将位于 的名额指标自愿转让给乙方,房屋指标转让费为(大写)人民币

仟元整(¥ 元),在本协议签订之日当日付清转让费。

二、购房以甲方名义,由乙方按开发商或甲方单位相关要求支付(所有购房款及其相关费用由乙方支付,该房屋一切权利属于乙方享有,所有购房票据均为乙方名字,甲方不享有任何权利)。

三、甲方须配合乙方了解房屋分配方案、跟踪房屋分配动态及办理房屋相关手续,直至房屋分配完毕交付使用。

四、自此协议生效后,该集资房的位臵、楼层和户型的选择以及该集资房甲方所负担的义务均由乙方负责。

五、协议签订后,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单位集资建房的规定,按要求按时交纳集资建房款项,如乙方违反单位集资建房的规定,不按要求按期交款,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自行负责,且甲方所收转让费不退。

六、违约责任:

1、本协议签订后,甲方将购房指标再行转让他人,导致乙方未能购买该房屋的,视甲方违约,甲方须返还乙方已支付的房屋指标转让费并支付利息(按活期计算)。甲方负责协调所在单位的关系,保证指

标转让的有效性合法性,否则视为甲方违约,甲方须返还乙方已支付的房屋指标转让费且不支付利息。若乙方若将指标另行转让,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2、若因不可抗力、政策变动、单位及开发商因素导致本协议无法履行,本协议自动失效,也不视为双方违约。按本条解除协议时,甲方应退还给乙方已付的指标转让费且不支付利息。

3、由于目前该房屋的具体房价(楼层、栋数等)不明确,甲、乙双方均达成合意,双方均不得以日后价格波动(楼层栋数等方面不满意)为由要求对方重新确定购房指标转让费价格。届时该套房屋的实际价格,以甲方单位及开发商针对本单位职工公布的价格为准。

4、本协议签订时,已经过双方配偶及子女同意。

七、此协议经签订后,乙方未支付转让费之前,任何一方单方面毁约,须内向对方支付毁约金人民币壹万元整(¥10000.00)。

八、本协议共贰页(双面打印),壹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若协商不成的,依法向该房屋所在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股权转让协议 篇6

出让方: XXX(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XXXX 受让方: XXX(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号:XXX 甲、乙双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将其所持(下称“目标公司”)XXX股(占公司实际总股本的XXX%)的股权转让给乙方之相关事宜,达成一致,特签订本合同,以使各方遵照执行。

一、转让标的

甲方向乙方转让的标的为:甲方合法持有目标公司 XXX万股(占公司实际总股本的XXX%)的股权。

二、各方的陈述与保证

1、甲方的陈述与保证:

(1)甲方为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的公司法人,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2)甲方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合法持有该公司 XX % 的股权;(3)甲方承诺其本次向乙方转让股权事宜已得到其他股东的同意;(4)甲方承诺积极协助乙方办理有关的股权转让手续;在有关手续办理完毕之前,甲方不得处置目标公司的任何资产,并不得以目标公司的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抵押;

(5)甲方确认在本合同签订前,目标公司及其自身向乙方作出的有关目标公司的法人资格、合法经营及合法存续状况、资产权属及债权债务状 况、税收、诉讼与仲裁情况,以及其他纠纷或可能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或因素均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任何的虚假、不实、隐瞒,并愿意承担目标公司及其自身披露不当所引致的任何法律责任。

2、乙方的陈述与保证:

(1)乙方为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的公司法人,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2)乙方对本次受让甲方转让目标公司 XX万股(占公司实际总股本的XX%)股权的行为已得到了有权机构的批准,并对目标公司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

(3)乙方保证其具有支付本次股权转让价款的能力;

(4)乙方保证在其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后将进一步促进和支持该公司的发展。

(5)目标公司股改补足注册资本时,乙方有权增资保持原股权比例不变;如乙方放弃增资,则其股权比例自动稀释。

三、转让价款及支付

甲、乙双方同意并确认,本合同项下的股权转让价款为¥ XX 元整人民币(大写:人民币 XX万元整)。一次性支付。转让款接收帐户:户名:XX;开户行:XX;帐号:XX.四、限售期与承诺

1、甲方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或战略新兴板或境内外主板后,乙方持有股份可遵循相关交易规则实现交易转让。

2、乙方自愿做出股份锁定二年的承诺(证券交易场所转让及股东间协议转让不受锁定期约束)。乙方认可甲方未来二年上市的规则,如果甲方成 功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或其他主板,乙方持有股份遵循上市后证券交易场所的股票交易规则实现交易退出;若乙方入股甲方满二年后,甲方未成功上市,乙方可以选择继续持股票或要求甲方回购其所有的股份,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根据乙方持有股份原认购金额进行回购,并按原认购金额每年8%的分红比例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3、若乙方选择继续持股,甲乙双方的股东分红比例和方式双方另行约定。

4、目标公司上市股改时乙方同意以有限合伙公司代持的方式持有目标公司股权。

五、合同的变更与终止

1、本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方可对本合同进行变更或补充。

2、双方同意,出现以下任何情况本合同即告终止:

(1)甲、乙双方依本合同所应履行的义务已全部履行完毕,且依本合同所享有的权利已完全实现。

(2)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所约定的股权转让事宜因其他原因未取得相关主管机关批准。

本合同因上述第(2)、(3)项原因而终止时,甲方应在10日内全额返还乙方已经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款。

3、本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六、保密

任何一方对其在本合同磋商、签订、履行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生产经营、投资及其他任何方面的商业秘密,不得向公众或任何第三人泄露、公开或传播此等商业秘密;也不得以自己或其他任何人的利益为目的利用此等商业秘密;除非是:(1)法律要求;(2)社会公众利益要求;(3)对方事先以书面形式同意。

七、附则

1、因履行本合同产生的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如协商解决不成,任何一方可向合同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予以解决,可另行签署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目标公司存档壹份,其余一份报公司登记机关备案。

出让方(甲方):(盖章)

受让方(乙方):(盖章)

【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问题 篇7

一、美国APA转让定价方法的应用

(一) APA转让定价方法的分类

美国自1991年实施APA以来, 按正常交易原则对关联企业交易进行调整的方法较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以交易为基础的方法——比较价格法, 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价法等;另一类是以利润为基础的方法——比较利润法, 包括可比利润法、利润分成法等。对其转让定价方法的实践情况进行汇总, 如表1所示。

(二) APA转让定价方法的特点

根据表1, 可以发现APA转让定价方法的特点包括:一是比较利润法的使用数量超过比较价格法。从1991年以来, 比较利润法使用数量是比较价格法的1.95倍, 自2000年以来, 除2002年外, 各年比较利润法使用数量都超过了比较价格法。二是在比较价格法中, 成本加价法采用数量最多, 居二、三位的分别是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和再销售价格法。自1991年来, 成本加价法的总数 (244) 远超过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和再销售法的总数 (163) , 证明该方法比后两种方法应用的更加广泛。三是在比较利润法中, 可比利润法采用数量最多, 它是美国1994年修改转让定价规章时新加入的方法, 利润分成法次之。

二、转让定价方法应用情况的原因分析

(一) 应用比较利润法超过比较价格法的原因

一是比较价格法在现实采用过程中存在困难。从APA理论和原则两方面看, 比较价格法是最合理、最简便的方法, 但以非关联企业之间交易数据为基础的比较价格法,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适用的可比价格, 其可靠性程度取决于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之间的可比程度, 可比性越高可靠性越强。但由于一些原因, 导致这种可比程度较低, 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主要有: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同于完全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 作为参照的非受控交易与作为调整对象的受控交易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存在一些只在关联企业内部进行而独立企业之间不会进行的交易, 很难找到适用的可比价格;美国APA中关联方间关系的性质适于应用比较利润法, 关联企业间的交易经常具有独特性, 关联企业间经常共同开发无形资产, 开发的成本需要在各企业间进行适当分配;纳税人负有拟采用转让定价方法的举证责任, APA需要付出成本和时间, 纳税人的关联交易一般都是非常规方法所能解决的, 而比较利润法的较多应用, 也正是这种非常规性的一种反映。二是1994年美国新的转让定价税制规定了最优法原则。此前规则中对调整转让定价的具体方法, 规定了优先顺序, 其中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为第一选择, 其次为再销售价格法或成本加价法, 而这些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则被排在第三顺序。1994年新规则改变了这一规定, 认为某些类型的交易并不和特定的方法相对应, 对于具体的情况, 需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这使得转让定价方法的确定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都同意灵活的方法安排, 这也是预约定价协议实行的初衷, 避免了事后调整所带来的争议。三是比较利润法适应了美国转让定价税制的需要。该法的大量适用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二十世纪90年代后, 跨国公司的结构与内部交易活动日趋复杂, 内部交易所占整个公司交易的比例越来越高, 且难以在外部市场上找到可比交易, 比较价格法的适用越来越困难;外国企业在美国境内的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若通过转让定价将利润转到国外, 美国的税基将受到严重侵蚀, 比较利润法是提高美国跨国公司所得税的一个有效办法;比较利润法从比较具体交易项目的利润入手, 反证交易定价的不合理, 并将不正常的应税所得调整为正常的应税所得, 能排除功能等差异对可比性的影响, 因而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二) 比较价格法中各方法结构的原因

一是关于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应用情况的原因。该法依赖于产品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分析。在签订APA时,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需要紧密合作, 以便找到最适合的参照物。根据APA实践,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大部分都是内部交易的可比性, 由于很难找到与受控交易非常类似而不对价格产生影响的产品, 再加上非受控交易的资料获得往往涉及到商业秘密, 因此在实践中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所适用比例不高。二是成本加价法与再销售价格法应用情况的原因。与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相比, 这两种方法对产品的可比性要求较低, 更依赖于功能分析和会计方法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程度。在APA中, 成本加价法采用数量相对较多,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关联买方与关联卖方之间的交易并没有可比非受控交易, 且关联买方在购进产品后作进一步加工然后出售的情况下, 采用该法比较适当。因为在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一个基本的条件是在关联企业之外存在可比非受控交易;在使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关联买方在出售其从关联卖方购进的产品时未对该产品增加重大价值。当这些条件都不存在时, 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适用, 而实际的关联交易中较难找到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中所需的非受控交易价格, 以及再销售价格法中买方再销售给第三方的价格。另一方面是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款项不是单笔结算, 而是按一定的安排进行交易和结算, 如关联企业之间签订有联合使用设施协议或长期购买与供应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成本加价法最为适合。

(三) 比较利润法中各方法结构的原因

一是可比利润法。可比利润法是利用可比非受控纳税人的利润水平指标, 对受控交易的价格进行调整的方法。与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相比, 可比利润法对“可比性”的要求更具弹性, 可比利润法要求的关联企业与独立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将大大低于其他方法, 其适用范围更加灵活, 而独立企业的行业分类、业务描述和营业利润比率可以相对容易获得。二是利润分成法。在可比利润分成法下, 首先要进行可比性分析来判定非受控纳税人和受控纳税人之间的可比性程度。由于此法基于受控与非受控纳税人的营业利润的比较, 特别依赖于所用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因素, 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非受控可比方的合并营业利润数据, 就不能应用, 因此在APA中较少使用。在APA中剩余利润分成法的应用较多, 它可以避免逐笔审核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定价、逐笔分配国际收入与费用的复杂且繁重的工作, 从而简化税务管理。同时关联方关系中大量的母子公司关系, 使得关联企业在营业活动类型上经常很类似, 加上该类关联公司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转移、管理费往来、成本分担等情形, 使其具有适用利润分成的基础。

三、美国预约定价中转让定价方法应用的借鉴意义

美国实施预约定价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采用的转让定价方法呈现的特点对我国APA中转让定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关注转让定价调整与预约定价协议中转让定价方法的区别

一是适用目的不同。对于转让定价税制, 其转让定价方法是一种事后调整, 而预约定价协议中的定价方法则是事前调整, 适用目的不同将使得在调整中纳税人与税务当局各自的角色有所不同预约定价安排实施的数量要远远少于一般纳税调整, APA申请人往往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二是预约定价协议中转让定价方法适用往往需要国际合作, 双边及多边的预约定价协议需要涉及双方或多方之间签订有相关协议。三是预约定价中转让定价方法确定的难度更大。预约定价协议的签订需要纳税人付出相当成本纳税人会对是否签订预约定价协议进行权衡, 因此决定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的关联交易比一般交易复杂。

(二) 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中关于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

目前, 涉及到预约定价制度中关于转让定价方法的法规有: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 2008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目前的法规中, 一方面没有规定APA中转让定价方法优先顺序, 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另一方面没有对APA转让定价方法与特别纳税调整中转让定价方法进行区分。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APA中转让定价方法运用的具体指导性文件, 以保障预约定价安排的顺利实施, 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三) 加强比较利润法等转让定价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中, 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价格法, 而较少利用比较利润法。由于采用比较价格法操作的难度加大, 存在的争议也很多, 需要加强对比较利润法等其他方法的研究。随着我国的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市场, 将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投资, 同时我国企业也将走出国门向外投资。涉及双边甚至多边的关联交易调整及预约定价协议的采用, 亟待建立完整极、灵活的转让定价方法运用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永伟:《我国与西方国家关联企业间有形财产购销业务转让定价方法的比较探讨》, 《涉外税务》2002年第12期。[1]刘永伟:《我国与西方国家关联企业间有形财产购销业务转让定价方法的比较探讨》, 《涉外税务》2002年第12期。

略论公司股权内部的转让 篇8

关键词 股权 内部转让 公司

股权的内部转让,意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将自己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转让给公司的其他股东,即公司内部股东之间进行的股权转让。一般来说,部分的股权转让不会改变公司股东的人数,但会引起公司股东之间股权结构的改变;而全部的股权转让会减少公司股东的实际人数,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受让股东的股权比例。

一、公司章程对股权内部转让限制的效力

公司章程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共同制定的内部自治性规范,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公司内部事务的管理规范,确立公司组织、行为等方面运行的基本规则。公司章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它体现了公司自治性的要求,完善、规范的公司章程无疑是确保公司良性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国民缺乏意思自治的自觉性,以至于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长期以来都习惯于以法律法规或是行政管理规范来维持正常的经营秩序,公司的投资者或经营者对公司章程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更有甚者,在其思想中压根儿就没有所谓“意思自治”的概念。碍于公司法的要求,在实践中,公司章程多是随意制定、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是照搬法律法规条文,从这些“章程”中根本看不到公司股东的意志体现。在这种自治意识淡薄的状态下,如果任由公司章程对内部股权转让的条件随意约定,将极有可能出现对股权内部转让的限制严于外部转让的状况。然而,在公司章程的限制范围这一点上,我国公司法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就这个问题而言,笔者认为,只要公司章程的限制性规定不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肯定其效力。但是公司章程做出的限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司法关于股东间股权可以自由转让的基本原则,不能高于向股东之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的规定。这是由公司章程的意义决定的。公司章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确保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均能够得以实现,如果它的存在限制或损害到股东的法定权利,则应当以股东的法定权利的行使为优先考虑。再者,即使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上考虑,也决定了股权的内部转让必定要优先于股权的外部转让,对前者的限制当然应低于或至少等同于对后者的限制。换句话说,对公司内部股权转让的限制条件高于外部转让的,该公司章程无效。《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7条第2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东间股权转让的限制应低于向公司无关的第三人转让股权的限制。”该规定表达的就是这一观点。

二、股权内部转让导致的“一人公司”的产生

我国现行《公司法》明确规定允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自由转让股权,但如果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股权全部转让于一个股东手中而成为后发性一人公司,这样的股份转让是否合法有效呢?国《公司法》第24 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第 58 条第 2 款规定: “本法所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看出,我国公司法允许初始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对设立后由于股权转让、继承等法律事实或行为导致变更的一人公司并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股权归并一人与法律并不相悖,对设立后变更的一人公司应予以认可。理由如下:第一,从法理角度讲,我国公司法对初始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承认,可以看作是设立后变更的一人公司存续的基础;第二,从股权的法律意义角度讲,如果否认因股权内部转让、继承等原因导致的一人公司,就意味着该被转让或继承的股权在法律意义上与其他股权地位不同,间接地否定了该股权的法律意义,这显然与公司法“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第三,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对因股权转让、继承、赠与等原因导致股权全部归于一人的情形都未作禁止性规定。“法国等少数国家虽然禁止,但也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合法存在,以便由该股东再分散股权。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设立后变更的一人公司的承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有公司为规避债务而借此恶意变更,将会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法国公司法对此种情况做出了规定:“公司全部股权汇集于一人时,并不当然导致公司的解散。如一年的期限内这一情况未进行调整,一切有关的人可以要求解散公司。”这里的“调整”可以是补足最低注册资本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将股权分散给他人,以达到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标准。同样,如果股权转让导致股东人数突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法定上限,也可以采用这一原则处理。

三、内部转让时其他股东购买权的保护

各国公司法在股权对外转让问题上,均对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作出了规定。但当股权在股东之间转让时,是否可以不顾及其他股东利益,任由转让双方随意、自行转让呢?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是否也可以主张购买权?法国公司法对此问题作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法国商事公司法》规定,允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制定章程限制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并规定当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份时,必须将转让计划通知公司及其他每个股东,若其他股东对该项股权转让持有异议,可以请求公司否决该股权的转让。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解决上述问题,股权内部转让过程中仍存在合理性、公平性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股东之间矛盾纷起。

对此,笔者认为,公司章程可以预先对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的条件作出具体的规定,否则,在发生股权转让异议时,可参照公司法或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外部转让的处理原则,即所有股东均享有优先购买权,此时,如果有两个以上股东要求行使购买权,则他们之间可以协商各自购买的比例,协商不成的,应按照转让时各自的持股比例受让。

股权转让协议 篇9

经营股权转让方(甲方):代理人:

经营股权受让方(乙方):代理人:

威信民生医院于年月至年月将医院所有经营权托甲方全权负责,甲方因经营需要现将部分经营股权转让与乙方,甲、乙双方就威信民生医院的经营股权转让事宜,于年月日在威信订立。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经营股权转让价格与付款方式:

1、甲方同意将持有威信民生医院的经营股权共 万元转让给乙方,乙方同意按此价格及金额购买上述股权。

2、自签订协议之日起医院之前的债权债务与乙方无关,医院现有的消耗品、药品、广告等物品以原价按经营股权比例共同承担。

3、乙方同意在本合同订立起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给甲方转让的经营股权等费用。

第二条 保证

1、甲方转让其经营股权后,其在威信民生医院原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随经营股权转让转由乙方享有与承担。

2、乙方承认威信民生医院章程,保证按章程规定履行义务和责任。

第三条 盈亏分担

1、本协议自签字生效起,乙方即成为甲方的经营股东,按出资比例及章程规

定享有威信民生医院利润与分担亏损。

2、本协议自签字生效起,如后期因经营需要增资,按经营股权比例执行,如

乙方无法执行本协议自动解除。

第三条争议的解决

1、与本合同有效性、履行、违约及解除等有关争议,各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2、如协商不成,则任何一方均可申请仲裁或向相关部门起诉。

第五条合同生效的条件与日期

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法律效应。

转让方(甲方)签字:受让方(乙方)签字:

股权转让协议 篇10

受让方:

企业名称: (以下简称“企业”)

一、出让方以人民币________万元的价格将其在“企业”的全部资产转让给受让方。

二、出让方保证对上述资产拥有所有权及完全处分权,保证在资产上未设定抵押、质押,保证资产未被查封,保证资产不受第三人之追索,否则,出让方应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

三、自本协议书生效之日起,出让方不再对“企业”全部资产享有所有权及相关的权益,受让方对“企业”全部资产享有所有权及相关的权益。

四、本协议书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出让方(签字):

受让方(签字):

最值得老板考虑的内部股权众筹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老板们对责权利的领悟、对人性的认知,越来越多的老板意识到建立一个同甘苦共患难的团队有多么重要,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

合伙人与合伙人团队

合伙人的概念很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又出钱又出力的人。只出钱不出力的人,叫投资人;只出力不出钱的人,我们称其为员工,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而合伙人团队则是一群既在企业里出力又给企业出钱的人,他们既是员工又是股东。

通常情况下,企业里员工虽多,却只能一起分钱,不能一起承担责任,企业的兴衰与否与他们关系不大,责任心和动力可想而知,不乏有人浑水摸鱼、和尚撞钟。所以越来越多的老板希望把员工变成合伙人,建立合伙人团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回报,有钱时大伙儿一块儿分;作为责任,没钱、有难处时大伙儿一起来扛,共渡难关,真正做到同甘苦共患难。

利用股权激励建立合伙人团队的特点

股权激励是通过一定规则的设计,让老板和管理团队一起创造增量,分享预期贡献,而不是分存量、分老板的股份,本质还是对员工的激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变成合伙人身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把员工变成合伙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股权激励的对象是员工,即使获授股权激励,也还是员工身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绩效,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以由员工的身份转变为股东的身份,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历时比较长,过程稍微慢一些。

2.股权激励以后,员工还是员工,和老板还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关系,比如老板总想给低工资,拿高利润,员工总想拿高工资,利润高低与他无关,他们是矛盾的统一体。直到员工用绩效换来股份,身份转变了,他才有可能和老板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开始真正共同关注企业的利润高低和未来发展。

3.股权激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项目,需要有复杂的方案支撑,操作过程中还要面临等待期、行权期、禁售期、约束期、解锁期、授予条件、行权条件、绩效考核等制约,对企业的规范化要求比较高,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几种股权众筹模式的比较

众筹最典型的是面向陌生人的众筹,这段时间被屡爆骗局的P2P就是这种类型的众筹,还有面向熟人圈子的众筹和面向员工的内部众筹等。

在所有众筹里面,最好用、最有效果的就是面向员工的内部股权众筹 。

众筹的本质其实是为了融人,从而实现让这些人帮助自己开拓业务、开拓市场、发展和建设团队的目的。显然,P2P实现不了这个目的,最后只是一个融资平台和手段,甚至成了骗子们行骗的平台;面向熟人的众筹,因为知根知底,可能会达到自己实现销售的目的,但是因为他们可能各自还有自己的工作,参与众筹并不是他们的主业,还是实现不了和老板同甘苦共患难,他们可能也只是拿了几万元钱,众筹的公司真的死掉和他们没什么大的利害关系,最多就损失几万元;而如果是向内部员工众筹,你让你的员工拿了几万元入股,如果公司死掉,对他来说,风险就太大了,一是工作没了,二是家里的钱没了,所以员工会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和身份,会和老板一起去认真参与经营。

通过这样的分析不难发现,只有面向员工的内部众筹才能够实现让员工和老板同甘苦共患难,让老板彻底拥有自己的合伙人团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老板,与其把钱分给外人,还不如把钱分给和他一起打拼的这些弟兄更有意义,对企业的影响更深远长久。

内部股权众筹建立合伙人团队的特点

内部股权众筹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合伙人团队,和利用股权激励方式建立合伙人团队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1.内部股权众筹是通过内部员工有钱认购就能形成的,员工一旦认购了股份就和老板一样变成了股东,所以从众筹开始的那一刻起他就是股东的身份,一开始他就会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合伙人,而股权激励则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拥有股东的身份,需要一个过程。二者本质的不同带来的结果不同,带来的身份感也不同。

2.通过股权众筹变成合伙人的员工和老板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从认购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都关注利润,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3.内部股权众筹只需要设定一个认购标准就可以,通常是先给公司估值再确定股数,如果是新成立的公司则更简单,只需要把注册资本作为估值就可以,然后根据不同的岗位设定不同的认购标准;或结合竞争上岗设定标准,谁组织的团队认购多,谁就当总经理等。这种方式建立合伙人团队更直接、更有效,而股权激励就比较复杂,需要一整套的系统方案,二者因为标准不同,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如果老板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合伙人团队,最值得考虑的方式就是内部股权众筹。内部股权众筹能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并激发人性中积极向上、负责任的一面,这对打造一个阳光、积极的团队很有意义。

编辑:

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问题研究 篇12

股权转让交易涉及股权的转让方、受让方和被投资企业三方主体。其中,股权转让方为股权转让交易行为的纳税义务人,转让方为企业,须就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转让方为个人,须就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近年来,股权转让所得税税政经过数次修改,已经日臻完善。尽管如此,股权转让所得仍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征税的问题。

重复征税分为法律性重复纳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 法律性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税收管辖权的主体,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经济性重复征税,是指同一征税主体对不同纳税人同一税源的不同课税对象造成的重复征税。本文研究的重复征税,属于经济性重复征税。

二、企业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和税额抵减

(一)两个环节

企业间的股权转让所得,尽管存在个体上的重复征税,但其综合税负是平衡的,包括重复征税和税额抵减两个环节。

1. 重复征税。转让该项股权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未分配留存收益份额不能从股权转让所得中扣除,导致重复征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 由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留存收益份额从性质上属于未分配的股息红利,亦应从转让收入中扣除。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2. 税额抵减。受让该项股权的企业,在股权持有期间,若将上述未分配留存收益分配或转增资本,则对应份额的重征税额可以得到抵减;已被重复征税的原留存收益,未在后续股东的持有环节被分配或转增资本,被投资企业清算时,所得税税额仍可获得最终抵减。

(二)重复征税的成因分析

企业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集中表现在未分配留存收益这部分税源上。下面举例说明。

假设新股东乙企业收购旧股东甲企业持有的某被投资企业100%股权,收购价格600万元,不考虑其他税费。 收购当时被投资企业拥有股本400万元,盈余公积20万元(此处指法定公积金),未分配利润80万元,其中,股本400万元全部属于甲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乙企业收购股权后立即将该80万元未分配利润分配并将该股权以520万元价格对外转让。

旧股东甲企业和新股东乙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计算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根据上表,分别对旧股东甲企业和新股东乙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征税与税额抵减情况进行分析。

1.旧股东甲企业应纳税额。甲企业应缴纳股权转让所得税50万元。若被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允许抵减应税所得,甲企业仅须纳税25万元。本例中,未分配利润80万元及盈余公积20万元被征收了两次企业所得税,一次在被投资企业,一次在甲企业转让股权时。 因甲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全部股权,所以,其实质是对甲企业的重复征税。其中,盈余公积重复征税5万元,未分配利润重复征税20万元。

2. 新股东乙企业应纳税额。乙企业将80万元未分配利润分红,取得两个效果:一是80万元的股息红利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使股权的公允价值下降为520万元 (600-80),而乙企业取得上述股权计税基础并未发生变化。因此,乙企业应缴税-20万元。

由此可见,乙企业再次转让股权时,发生了80万元的股权转让损失,该80万元损失可以抵减乙企业的其他应税所得,导致乙企业少缴纳企业所得税20万元。该被少计征的20万元税额与甲企业被多计征的20万元税额相抵。 由于盈余公积不能用于分红,甲企业在转让该项股权时就原盈余公积部分被重复征收的5万元税款,未能在乙企业再次转让时得到抵减。

上例中,如果乙企业不是将80万元未分配利润分配, 而是转增了资本,则乙企业再次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保持600万元不变,但其计税基础增加了80万元,股权转让损失仍为80万元,结果是相同的。

(三)抵减重征税额的途径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分红或转增资本,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根据 《公司法》的规定,盈余公积不能用于分红,但可以转增资本,转增后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低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结合上述规定,得出抵减重征税额的途径是:

1. 被投资企业原未分配利润分配或转增资本。该部分未分配利润在股权转让后被征收了两次企业所得税, 但新股东若将其分配或转增资本,抵减了一次应税所得, 就征税总额看,并未被重复征税。

2. 被投资企业原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新股东将该部分转增资本可抵减以前环节的重征税额,但转增资本的数额必须符合公司法的限制性规定。上例中,20万元盈余公积未达到实收资本比例的25%,未能转增资本。因此,无法抵减应税所得。

3. 被投资企业清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由上述公告可知,被投资企业的所有留存收益,在清算时都作为股息所得予以免税。

(四)基于企业所得税重复征税的税收筹划思路

对于被投资企业的留存收益,在股权转让前可遵循以下思路进行纳税筹划:

第一,股权转让方在股权持有期间应将被投资企业新增的留存收益分配或转增资本,转让时可避免该部分份额的重复征税。由前述案例可知,若旧股东甲企业在转让前不分配亦不转增资本,其被重复征收的所得税将在新股东乙进行上述操作时得到抵减,受益方是乙企业。

第二,股权转让方将股权持有期间被投资企业原留存收益分配或转增资本,可以获得抵减税额的效果。前述案例中,乙企业获得税额抵减20万元。

第三,未能转增资本的原盈余公积部分,在被投资企业清算时,其被重复征收的税额可以获得抵减。但只要被同投资企业存续,该部分税源就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三、个人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

(一)个人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的特殊规定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利息、 股息、红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该部分税源在被投资企业已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投资者享受分红时又被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研究的是个人所得税自身的重复征税,表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 该公告对先收购后转增股本的征税规则做了特殊规定。 根据上述公告,将1名或多名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100% 股权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股权的两种收购价格。一是以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价格收购,二是以低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价格收购。

第二,被收购企业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时应税所得的认定。新股东取得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第一种价格下,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种价格下,新股东转增的原盈余积累属于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内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属于股权收购价格低于被投资企业原所有者权益的差额内的,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三,股权被再次转让时计税基础的认定。两种价格下收购的股权被再次转让时,股权的原值皆为新股东收购股权时实际支付的对价及相关税费。

上述文件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对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时“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与否的规定和股权再转让时计税基础的认定。

(二)个人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的成因分析

承接上述例题,假设旧股东甲和新股东乙均为个人。 新股东乙从旧股东甲处收购被投资企业股权的价格为460万元,收购后股东乙立即将未分配利润80万元转增股本,并将该项股权以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股东丙个人。 其他条件不变。乙收购该项股权的计税基础对应再次转让价格的分配比例为0.92(460÷500),旧股东甲和新股东乙纳税情况分别见表2和表3。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根据上表,对旧股东甲和新股东乙的股权转让所得征税情况进行分析。

1. 旧股东甲个人应纳税额。对于股东甲,其投资成本与股本相等,股权转让所得60万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万元。对于股权收购价格低于被投资企业原所有者权益的差额部分,无需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征税金额为: 40×20%=8(万元)。

2. 新股东乙个人应纳税额。股东乙以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相等的价格500万元转让股权,股本为初始投资成本,财产转让所得40万元,须缴纳个人所得税8万元,其实质是对前一环节股东甲少纳税额的弥补。由此,新股东乙和旧股东甲就8万元的税负实现了综合平衡。但股东乙实际缴纳税款却是16万元。这是因为该40万元的税源, 被分别按“财产转让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项目重复征收了税款。

3. 重复征税的成因。《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不仅规定了被收购企业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征税条件,亦规定了转增时不征税的情形,本文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构成,对转增环节和转让环节的综合税负进行分析。

(1)原股本部分再转让时不存在重复征税。上例中, 该部分对应公允价值400万元,计税基础368万元,按“财产转让所得”纳税6.4万元。

(2)未转增股本的盈余积累不存在重复征税。盈余积累未能转增股本,或基于法律规定,或基于企业自身原因。根据上述公告,未转增的盈余积累,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股权收购价减去原股本的差额内的原盈余积累,二是收购价低于被投资企业原所有者权益差额内的原盈余积累。无论属于哪种情形,未转增的盈余积累无须缴纳“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股权再次转让时对应的所得,按 “财产转让所得”税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上例中,先转增了应税盈余积累40万元,再转增免税盈余积累40万元,剩余未转增的20万元盈余公积属于免税盈余积累。之所以未转增,是由于盈余公积总额尚未超过被投资企业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该部分就“财产转让所得”纳税0.32万元。

(3)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内的盈余积累, 转增股本时不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并未导致少征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对个人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权益性投资收益,无论是分红,还是转增资本,均须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盈余积累转增资本,其实质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投资者将取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投资,从而增加股权的计税基础;二是由于已分配的股息红利转增了股本,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未变。计税基础增加,转让价格不变, 使股权转让所得相应减少,减少的金额等于转增环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因此,被投资企业盈余积累转增资本,转增环节按“利息、股息、红利”税目征税,转让环节不再将该部分作为“财产转让所得税目”的税源,避免了重复征税。

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第23号公告对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内的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行为,做了相反的规定。即该部分不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但该公告同时规定,再转让时计税成本是收购股权时实际支付的对价及相关税费,未将转增部分加计到被收购股权的计税基础中。因此,该部分税源在转增环节不按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转让环节亦未减税,未导致漏税,其综合税负是平衡的。上例中该部分转增额为40万元,转让环节缴纳个人所得税0.64万元。

(4)股权收购价格低于被投资企业原所有者权益差额内的盈余积累,转增股本后再转让,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根据上述公告,将该部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一致。不一致的是,该转增部分再次转让时的计税基础仍是收购原值,不能加计转增额。

上例中,股东乙以相当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价格再转让股权,该部分对应公允价值40万元,计税基础36.8万元。转增时须缴纳“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8万元,并须缴纳“财产转让所得”税0.64万元。而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该部分税源在转让环节应纳税额为: (40-36.8-40)×20%=-7.36(万元),乙多纳税8万元。

(三)针对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的税收筹划思路

综上,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第23号公告中的重复征税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个人股东在股权的收购与转让中,税收筹划思路如下:

1.收购价格控制。向旧股东收购股权时,使收购价格不低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避免该部分税源进入下一环节。

2. 税源转移。若以低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价格收购股权,新股东持有期间不对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由此,再次转让时只需就“财产转让所得”纳税,不会导致重复征税。但该方法会将此部分税源转移到下一环节,股权再次出售的价格仍低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其后的股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3. 先分配后增资。新股东拟以被投资企业原盈余积累增加股本的,可将原未分配利润分配,再以该部分分红增加投资,原未分配利润分配虽须计算缴纳“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但分配后再增资可使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增加,公允价值保持不变。再转让环节不会导致重复征税。

四、结束语

无论对于企业股东或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都存在个体上的重复征税。企业所得税重复征税是税负在不同纳税人之间的转移,是已征税额的递延抵减,其综合税负是平衡的。个人所得税被重复征收的税源,本身已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税后收益,在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第23号公告下又被征收两次个人所得税,实质是同一税源,三重征税。

目前,股权投资和转让前景广阔,该部分税源构成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征税方加强股权转让所得税征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是时势所需,但在税收政策制定过程中,征税方不仅要保障税源,更要兼顾公平,这是建立和谐税制的基本前提。

摘要:目前,同一税源被重复征税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首先从税收政策的实际运用出发,分别就股权转让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的重复征税进行了分析论证。发现在股权转让中,企业所得税的重复征税只是纳税人个体间税负的不公平,该部分税源的综合税负是平衡的。个人所得税的重复征税则导致了综合税负的失衡,是实质的重复征税。能否从根本上避免重复征税,取决于征税方税收政策的设计理念。最后,本文提出了应对两种重复征税的税收筹划思路。

关键词:股权转让所得,重复征税,税额抵减

参考文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2013-05-0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2010-02-22.

上一篇:窃读记五年级优秀作文700字下一篇:中职学校新任教师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