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室的污染源控制原则

2024-11-17

洁净室的污染源控制原则(通用3篇)

洁净室的污染源控制原则 篇1

洁净室的污染源控制原则

洁净室的污染源可分为外污染源和内污染源。外污染源主要包括空调送风、间隙渗入、建筑物、工作服、风管材料以及供水、溶剂等;而内污染源则包括制造设备、工作人员、工具、加工制造、工作桌、包装材料等。

对污染源的控制,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四点:

1、防止外部尘埃侵入:

洁净室内应保持适当的正压(>5Pa);做好施工工程的不漏气;人员设备、原材料搬入洁净室前先做好清洁擦拭等防尘工作,空气过滤器的管理和设置等。

2、防止室内发尘:

主要控制:无尘室的墙、地板等无尘室材料的适当选用、制造设备的发尘控制、洁净室内的员工管理、洁净服的管理、使用洁净室专用器件等。

3、室内发尘不积留:

墙壁体应光滑去死角、洁净室需定期保养和清扫、设备四周应留有空间。

4、及时去除空间尘粒:

换气次数应足够,适当的空间布置以及污染源接排气和空调的气流速度须适当。

洁净室的污染源控制原则 篇2

1.1 气流组织不合理

有的非单向流洁净室的送风结构采用顶送单侧回风, 必然造成气流短路而无法把室内空气进行充分稀释后排出, 除尘效果差。

1.2 新风量补充不足

致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 很难想象, 工作人员在这样一种缺氧环境中能正常工作。

1.3 空调机组的选用不当

有的企业需要经常更换产品品种, 通常是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洁净室轮流交替使用, 没有采用双空调机组双套送风管道单独使用或者变频空调机组, 而是使用固定频率的单空调机组送风必然会大大增加洁净设备的运行费用, 以致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1.4 送风管或过滤器密封不好

这种现象是施工粗糙造成的, 在验收时会表现出在同一系统中某个房间或局部不合格, 改进的方法是, 送风管采用漏光试验法检漏, 过滤器用粒子计数器对过滤器的断面、封胶、安装框架进行扫描, 找出泄漏位置, 精心密封。

1.5 检测时净化空调系统自净时间不够

国家标准规定, 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30min后开始测试工作。如果运行时间太短, 也会造成洁净度不合格。这种情况下, 适当延长空调净化系统运行时间即可。

1.6 其它

一些污染大或者具有特殊功能的洁净室必须设计成负压, 采用直排风机把室内气体全部排出, 如果让这些气体进入回风管道或者直排风机没有设防倒流装置, 使整个系统的气流受到严重污染。

2 制药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等要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GMP中, 其灭菌药品生产对洁净室 (区) 空气洁净度 (这里指空气悬浮粒子及微生物限值) 控制要求为:

2.1 洁净室 (区) 空气悬浮粒子及微生物限值是以静态占用状态, 还是以动态占用状态进行控制。

制药洁净室的等级划分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及规定, 但在悬浮粒子的浓度限值上与一般工业洁净室的标准是相协调的, 基本上不存在矛盾。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各GMP中规定的静态条件要求, 并不是一致的。WHO及欧共体以往的GMP中规定静态状况是指:洁净室含工艺设备皆在运行, 但无人员在内, 并规定测试时允许洁净室短时“自净”, “自净”条件未作具体规定。

2.2 悬浮粒子的浓度限值是否需满足0.

5um卿及5um脚的两种粒径下的要求, 还是只需满足0.5um脚下的一种粒径要求。对洁净室某等级的悬浮粒子浓度限值而言, 各种不同粒径有各自的浓度限值, 并相互间有固定的相对关系。就实际情况而言, 如果确定了换气次数或气流速度, 无论是测那种粒径的粒子浓度, 一般都应是能符合要求的。一般工业洁净室往往都是控制小的粒径浓度限值, 大的粒径一般是不会不符合的, 所以可不再测定大粒径。制药洁净室在有的工序, 往往有物料的粉尘或液滴的散发, 其粒径较大, 有时会出现大粒径浓度不符合浓度限值要求, 而小粒径有可能符合, 但这种情况是可允许的, 因为它对产品最终质量无影响。

2.3 洁净室等级设置及无菌操作用单向流洁净区 (台) 是否有必要设在较严的洁净度的背景环境内。

我国、日本把灭菌药品生产洁净室 (区) 分为相当于WHO的A、C、D三级, 即无菌操作A级洁净区 (台) 的背景环境可为C级。

2.4 气流速度或换气次数等

2.4.1 洁净室气流速度及换气次数成为反映洁净室空气净化系

统设计的主要矛盾, 实际上在洁净室设计中, 洁净室建筑结构系统、管理系统、气流形式及高效过滤器等已定前提下, 气流速度及换气次数最终反映制药洁净室是否合理满足药品生产时, 即动态状态下的站污物浓度控制要求。因此, 无论提出的站污物控制指标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最终都是要求满足生产运行的实际控制要求。气流速度、换气次数是与工艺生产情况、工艺设备及布置情况、洁净室尺寸及形状以及人员等情况密切相关的, 所以其值往往要以经验为主确定。

2.4.2 单向流洁净室的气流速度 (垂直流) 对一般工业洁净室悬浮粒子浓度限值为3500个/m3 (>0.

5um) , 其气流速度都认为应>0.2m/s, 但过高的气流速度除浪费外, 亦会造成涡流而影响洁净度, 一般都认同应在0.2-0.5m/s间, 具体应结合生产工艺及其操作情况、工艺设备外形及布置情况和人员等而定。

2.4.3 非单向流洁净室的换气次数非单向流洁净室的换气次

数, 对相当于EU-GMP中的C级, 我国及有关国家的GMP中规定为) 20次/h, 我国对相当D级, 规定换气次数为>15次/h。

3 制药洁净室的无菌控制

3.1 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控制要达到无菌控制的要求

首先厂房要按空气洁净等级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对于不同剂型的生产车间、不同洁净级别的洁净室要严格按照风量、换气次数、温湿度等要求进行设计。需要局部高洁净度净化的区域, 采取层流罩等局部净化设备, 并注意气流的组织, 符合层流的流型。采取空调机组的功能段要齐全, 设计合理, 初、中、高效过滤器选用得当。洁净室 (区) 的称量室或备料室空气洁净度等级要与生产要求一致, 有捕尘措施, 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应注意洁净空气回风直排不能代替捕尘设施, 首先应考虑捕尘措施, 不能避免交叉污染时其空气净化系统不利用回风, 防止交叉污染的另一个措施是与相邻的房间保持负压。

空调净化工程的施工要遵照一定的施工程序, 各专业要协调配合好。风管制作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防尘、防污染措施。风管系统安装好以后, 应进行气密性检验。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完以后, 要进行空调设备测试, 风量、风速、气流流型、检漏的测定, 洁净室空态、静态和动态测试, 微生物、噪声、照度的测定, 以上测定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空气净化系统要按文件规定的方法和周期, 进行清洁、维修和保养, 初、中效应按规定定期更换。洁净室的空气要按文件 (标准操作规程) 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检测, 检测的内容除进行沉降菌 (或浮游菌) 、尘埃粒子检测外, 还应包括换气次数、风速等。

3.2 定期杀菌消毒

我国药厂无菌室传统的消毒方法是用甲醛熏蒸。但甲醛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现普遍采用戊二醛喷洒, 其方法是将戊二醛放在带有时间控制的自动喷雾器中, 在下班后或周末, 无菌室内无人时自动喷洒, 其喷洒量可以调节, 时间可以设定, 在喷洒期间空调系统应停止工作, 目前, 由于臭氧消毒对各种细菌有极强的杀灭能力, 对杀死霉菌也很有效, 且消毒后不存在任何有害残留物, 以及控制简单方便等优点, 目前臭氧消毒已为国内大多数企业采用%为了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国内制药企业洁净室空间消毒常采用臭氧消毒和消毒液熏蒸的方法交替使用%。

除定期进行空气洁净灭菌外, 每天还必须对墙面、地面、工作台面用0.1%新洁尔灭和75%乙醇交替擦试消毒 (或采用5%麝香草酚溶液、戊二醛溶液等其他适宜的消毒剂2%消毒剂要经过验证, 确定其更换周期, 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4 结束语

洁净室的污染源控制原则 篇3

【关键词】洁净室;洁净度;控制

在不良GMP 条件下生产无菌药品,会降低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受到污染的无菌药品一旦流入市场,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5]。制药行业洁净室的空气质量对药品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有重视。本文对制药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及无菌控制进行综述。

1.药品生产企业洁净室空气洁净度不合理设计

1.1氣流组织不合理

有的非单向流洁净室的送风结构采用顶送单侧回风或者气流与机械设备的相互影响和干扰程度,使之产生湍流。

1.2间压差、设备情况等平面布置不合理

间压差、设备情况等平面布置不合理导致交叉污染。

1.3公共设施不合理

各种管道、风口、照明设施等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出现不易清洁部位。

1.4新风量补充不足

新风量补充不足,导致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

1.5空调机组的选用不当

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洁净室交替使用同一组空调机组以致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如果使用固定频率的单空调机组送风会大大增加洁净设备的运行费用。

1.6回风管道或者直排风机没有设防倒流装置

一些负压洁净室没有在回风管道或者直排风机没有设防倒流装置,使整个系统的气流受到严重污染。

2.制药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等要求

洁净区(室)监控项目:包括环境温湿度、压差、风速或换气次数、空气悬浮粒子、空气浮游菌、空气沉降菌、主要生产设施和设备表面的微生物以及生产操作人员的卫生状况监测等。对于生产无菌药品的洁净区(室)还应进行悬浮粒子及微生物的动态监测。药品生产用洁净区(室)的级别分为4个,即A级、B级、C级、D级。A级:无菌药品、无菌原料药、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后三个是部分。B级:无菌药品、生物制品。C级:无菌药品、非无菌药品、生物制品、放射性药D级:非无菌药品、非无菌原料药、放射性药、中药。

3.制药洁净室的无菌控制

3.1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控制要达到无菌控制的要求

首先厂房要按空气洁净等级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对于不同洁净级别的洁净室要严格按照风量、换气次数、温湿度等要求进行设计。

3.2定期杀菌消毒

甲醛熏蒸无菌室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但甲醛会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现在比较常用的是过氧化氢干雾灭菌系统。干雾灭菌系统原理:过氧化氢干雾灭菌系统是使用电动马达,在喷头内给空气足够大的动能。让气体高速与消毒液碰撞产生直径小于5微米的干雾颗粒。让消毒液以干雾颗粒的形式弥散在需要灭菌的无菌洁净区,从而达到彻底灭菌效果。过氧化氢干雾灭菌可替代甲醛熏蒸并且过氧化氢分解后对人体无害。除定期进行空气洁净灭菌外,每天还必须对墙面、地面、工作台面消毒液擦试消毒。

3.3自检

无菌洁净区应定期进行自检。主要自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区内操作人员是否经过无菌培训;进入无菌分装区域的人员数量是否受控;是否有报警装置以避免无菌操作区和非无菌操作区两侧的门同时打开;传递窗、湿热灭菌柜、干热灭菌柜是否符合要求;其装载模式是否经过验证、批准。实际生产装载方式是否和验证时一致;湿热灭菌柜空气过滤器的记录是否完整;灭菌(非最终灭菌产品前除菌过滤前)是否监控微生物负荷;检查一份批生产记录看其灭菌自动检测记录图中的参数与SOP 规定的灭菌温度、时间等参数是否一致;是否对产品灭菌工艺(或除菌过滤)进行;无菌物料储罐、冻干机等设备记录是否完整;进入无菌操作区的物料、设备、容器具及消毒剂等是否经过消毒、灭菌(或除菌)处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的清洁、干燥、灭菌到使用是否制定了最长储存时间;进出无菌操作区的物料、中间产品的传递过程是否能够保证不受污染;清洁消毒后的包装材料、容器具和设备等储存过程中是否能避免二次污染;成品无菌检查是否按灭菌柜次取样检验;从配液到灭菌(或非最终灭菌产品最后一道过滤除菌)完成是否制定了时限范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是否回收使用;抽查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并检查超过规定时限的物料的处理记录等[6-7]。

3.4建立良好行为规范

关键区域的良好行为规范要求应包括:尽量减少进入洁净区的人数和次数;仅用无菌工器具接触无菌物料;人员在进入无菌区域前应用无菌的消毒剂(如酒精)消毒双手,待消毒剂挥发干后方可进入无菌区域;缓慢和小心移动(快速移动会破坏单向流):用不危害产品无菌性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操作;保持整个身体在单向气流通道之外;人员间应保持一段距离;操作人员尽可能不说话;每次接触物品后应对双手进行消毒,晾干后进行下一步操作;进入关键区域后应定期检查着装;在关键区域中的任何时候,双手都不应接触地面等[8-13]。

4.结束语

制药行业洁净室的空气质量对药品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有重视。制药洁净室的无菌控制应该增加风险管理的意识,对无菌洁净室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找出高风险,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上)[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03).

[2]王家春,纪元,朱波.药品洁净室设计及使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6(S1).

[3]李玉芹.浅谈医药洁净室(区)性能监测的体会[J].海峡药学,2008 (11).

[4]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下)[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04).

[5]巴峰.药厂洁净室夏季室温超标的分析[J].医药工程设计,2005(04).

[6]李萍,梁毅.药厂洁净室污染控制措施[J].安徽医药,2008(02).

[7]顾惠敏.医药行业洁净室设计和运行中典型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08).

[8]李太华,樊海涛.生物洁净室及其净化空调系统的消毒[J].医药工程设计,2006(01).

[9]王希星,徐文华.净化空调系统风量和压力调试中发现的几个常见问题[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6(S1).

[10]纪元,朱波.对洁净室设计及使用中常见问题的探析[J].中国药业,2006(11).

[11]黄智.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厂房监测中常见问题分析[J].首都医药,2009(10).

[12]黄智.医疗器械生产中洁净厂房的动态监测[J].中国药事,2008(10).

上一篇:工作总结下一篇:干部阅读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