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的控制(共12篇)
污染源的控制 篇1
污染源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是真实反映被测对象实际状况的前提条件, 是提高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 是贯彻落实国家污染减排政策的有力保证。目前,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 污染源监测的范围、难度和任务量也迅速增加, 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完成繁重复杂的监测任务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污染源监测质量, 是当前环境监测工作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为此, 笔者对污染源废水、废气、在线比对和厂界环境噪声监测中涉及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为提高污染源监测质量提供参考。
1 污染源废水监测的质量控制
1.1 采样点位的布设
通常污染源废水采样点位应该在确切了解废水的种类、具体流向、治理设施、处理过程和排放点位的基础上来进行布设。采样点位设置在排污单位外排口, 有毒有害污染物采样点应设置在车间排放口[1]。
在污染源现场监测中, 一般认为只要按已确认的采样点位取样即可,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虽然现场监测人员要严格按监测点位采样, 但同时也应了解水样的感官、流量等有无较大变化以及现场有无不明来源的外排水。如有异常情况, 应立即向上级环境管理部门报告, 必要时增加采样点位, 以便及时对新老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测, 真正起到环境保护的“哨兵”和“耳目”的作用。
1.2 监测对象的工况
现场监测时, 对企业生产工况的了解并记录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只有在正常工况条件下采样, 才能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如: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 生产负荷要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
1.3 监测人员资格、样品采集及仪器维护
1.3.1 监测人员资格
由于目前环境监测任务量成倍增加与监测人员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环境监测站 (中心) 不得不聘用临时人员, 有的未经培训就上岗工作, 这势必对监测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 要加强对临时人员的培训, 严格按照《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要求持证上岗。
1.3.2 样品采集
污染源废水样品成分复杂, 如果混用采样容器, 极易产生交叉污染, 建议使用一次性容器, 并与地表水采样容器分开。另外, 采集污染源废水样品时, 要尽量避免中间环节, 以减少采样器具的污染, 如用于分析粪大肠菌群的水样, 最好用采样瓶直接灌装, 不要使用采样桶或采样勺。水样采集完毕后, 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 碰撞易导致损失, 所以最好将瓶装箱。
1.3.3 仪器维护
现场监测仪器如便携式pH计、转浆流速仪等, 由于长期接触废水, 会产生记忆效应或元件损坏, 应在每次使用后, 及时清洗并定期送检。
1.4 在线比对监测
一些监测人员认为比对监测的目的是对在线监测仪的技术性能进行检验, 仪器是否过关, 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比对监测的目的是为仪器选型及系统验收、质量监督和监测技术提供依据。比对监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次监测时, 手工监测与在线监测数据对不少于3对;采样时间和采样点位应保证一致;尽可能保证比对样品均匀一致 [1] 。但实际操作时手工采样与系统进样很难同步, 李艳红等建议为减少采样环节的误差, 在线监测系统应配置独立的采样系统[2]。
1.5 安全预防措施
在现场监测中, 采样人员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安全防护, 使人身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为了保护人体不受伤害, 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如采集医院废水时, 要戴乳胶手套;进入工业厂矿监测时, 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 戴安全帽、防尘面罩或防毒面具等, 最大限度地保护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2 污染源废气监测的质量控制
2.1 采样位置的确定
采样前要先进行现场勘察, 选择监测人员能安全到达并符合技术规范的位置开设采样孔。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 其当量直径D=2AB/ (A+B) (A、B为边长) [3]。但是在现场测试中, 经常遇到空间位置有限、烟道不规则的情况, 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为取得有代表性的样品, 可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 采样断面与弯头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 并适当增加不同方位的采样孔、采样点数目和采样频次, 采样断面的气流速度最好在5 m/s以上[4]。
由于水平管段烟尘颗粒物分布不均匀, 有自然沉降作用, 使样品产生误差, 所以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
另外, 为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方便, 还应设置牢固的工作平台, 测孔位置较高时, 要安装永久性扶梯, 尽量避免使用直梯。
2.2 采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 对监测人员的要求及安全防护方面可参考1.3.1、 1.5和2.1的相关内容。
目前, 污染源废气采样的注意事项在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各类论文中已有详细阐述, 在此仅对现场采样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和细节加以讨论。
2.2.1 采样工况
废气采样应在生产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 特别是测定工业锅炉时, 一般要求锅炉的负荷必须超过85% (运行3年以内的锅炉) , 运行3年以上的锅炉必须达到锅炉负荷的7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下) [M].北京:2007:533.)
2.2.2 采样孔的开启
监测人员在打开采样孔前, 一定要了解烟道内是正压还是负压状态, 如果是正压, 在开启时操作人员切不可面对采样孔, 而应站在侧面, 以免被高温含尘烟气伤害, 插入采样管后要立即用耐温布堵好;若是负压较大, 测孔打开后会产生刺耳的啸叫声, 操作人员要戴好护耳罩, 采样孔要随时用耐温布堵好孔隙, 以防空气或物品被吸入烟道中, 影响监测结果或造成其他损失。
2.2.3 烟气的采集
烟气采样时, 有些监测人员为图省事, 将未装滤筒的采样枪直接插入烟道内抽取烟气, 没有使用过滤除尘和加热保温装置, 前者会使尘粒直接进入仪器而损坏仪器;后者由于烟道内外温差造成烟气结露, 使烟气成分溶解损失。因此, 一定要用配有过滤、加热装置的专用烟气采样枪和保温采样管。
2.2.4 静电的消除
烟尘测试中, 除尘设施为电除尘时, 由于静电干扰使测试仪器显示紊乱, 操作人员会感到“麻手”。青岛“崂应”牌09代烟尘 (气) 自动测试仪配置的采样枪已装有接地导线, 只要良好接地, 即可消除静电干扰。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省环境监测学术交流论文集[M].合肥:2004:56.)
2.3 在线比对监测
按照《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试行) 》对废气在线比对监测的规定, 气态污染物的比对数据应不少于6对, 颗粒物、流速、烟温不少于3对, 采样点尽可能与在线监测设备保持一致。在现场监测中, 虽然监测数据对的数量一般能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但是往往将比对监测与常规污染源监测同时进行,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同时, 使用原有的污染源采样孔, 这样就不能保证采样时在线监测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采样点也很难与在线监测设备保持一致, 这势必造成比对监测的合格率不高。应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时, 按照采样点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的原则, 重新开设手工采样孔, 并且比对监测应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状态下进行。
3 厂界环境噪声监测的质量控制
3.1 现行标准的问题讨论
现行的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5.7.3条关于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小于3 dB时的有关规定 (应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 , 理论上可行, 但实际操作较困难。建议:
(1) 当现场测量时, 遇到测量值与背景值相差小于3 dB的情况, 因修正结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故测量结果可按小于“噪声测量值减3 dB”的数值计算。实际监测中当计算结果小于标准值时应判定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当计算结果大于标准值时, 应尽可能选择低背景时段重新进行测量。
(2) 测量厂界环境噪声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噪声对人的影响, 同时也考虑减少企业的降噪成本, 因此如果无法降低背景噪声, 且厂界外无敏感点, 则可放弃测量, 对工业企业噪声排放不作要求。
现行标准中, 对被测声源无法停止工作时如何测量背景噪声未作明确规定。建议:
a. 可另找一个不受被测声源影响, 且其他声环境与被测声源地相一致的地点测量背景噪声。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在被测声源无法停机的情况下, 测得尽量接近真实的背景噪声。
b. 若无法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地点, 且厂界外无敏感点, 根据3.1 (2) 的考虑, 可放弃测量。
3.2 验收监测中的有关问题
在验收监测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被测对象为整个厂区内的某一扩建项目或技改车间, 本身并无明确的厂界或对外边界, 如何准确、合理地测量其厂界噪声就成为一个难题。从控制工业企业噪声排放以保护敏感人群为目的、降低企业的降噪成本为原则出发, 建议:
(1) 如果被测对象完全处于厂区内部, 附近无敏感点, 对厂区外部环境无影响, 为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兼顾, 厂界噪声不作限制。
(2) 若因某种需要必须测量处于厂区内部验收项目的厂界噪声, 可只在有明确边界、离整个厂区边界较近且可能对厂区外部的敏感点有影响处设测量点。这样既能满足工作需要, 又能在反应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布设尽量少的点位, 以减小工作量。
摘要:依据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 对污染源废水、废气、在线比对和厂界环境噪声监测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注意要点和解决方法, 以提高污染源监测的质量。
关键词:污染源监测,质量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373—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试行) [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李艳红, 毕彤.废水COD在线监测系统现场比对试验及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 2005, 21 (4) :35.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S].2007.
[4]贾丕亮.烟尘测试中测孔位置和测点的合理布置[J].中国环境监测, 2004, 20 (4) :10-11.
污染源的控制 篇2
论文题目: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2013级 环境科学 白杨 20133250 邹金龙
2015年 6月18日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摘要: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生态环境健康、良性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研究进展、监测评价模型及农业政策和经济等控制措施,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策略、法律法规、政策和农业管理体系。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监测评估、技术支撑、行政管理和资金保障五大体系,这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关键词:污染控制,环境保护,源头控制,途径控制,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前言
水是地球和人类的生命之源,水污染是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范围内,30%~50%的地球表面已受面源污染的影响,全世界内不同程度退化的12亿hm2耕地中,约12%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多年以来,环境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田间地表径流中的盐分、养分、农药、病原体及其它污染物进入地表水,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物,危害饮用水安全,损害人畜健康,影响经济发展。本文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论体系,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监测、评估、法律法规、政策、控制措施等内容,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第一章 面源污染
1.1面源污染的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定义很多,其中有3个定义很科学,下面分别从法律、环境和分类等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阐述。
1.1.1法规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必须进行合理规范的,却是国家法律允许的。它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存在是法律许可的,不可能进行根除和禁止,但农业面源污染却是对人类生态环境有害的,必须进行规范和控制,把环境风险降到最小。这体现了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客观性,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存在而客观存在的。该定义不仅科学地描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含义,还明确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政策,显然不同于点源污段为主。
1.1.2分类定义
凡是通过特定的、连续的管网进行集中收集、统一排放的污染,称之为点源污染,反之,称为面源污染。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水及地下水,称之为农业面源污染。这种定义明确指出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的分类依据,即污染源输移途径和环境受体的不同。点源污染具有特定的排污管道、排污地点和环境受体,末端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点源污染问题。但是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具有污染源的多样性、输移途径的非特定性、排放地点的地域性的特点,这些都决定我们无法将农业面源污染源进行集中收集、统一排放,末端控制措施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就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首要举措。
1.1.3环境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经过地表径流、淋溶、渗漏等方式,从非特定区域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问题。首先,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组成,其环境受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体是受纳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又分为淡水和海水,其中淡水的一般江、河、湖等地表径流。其次,农业面源污染源大多本身是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等)和可再生、再利用的农业资源(秸秆、粪便等),在农区内是可用的投入品,只有进入水环境时,造成水污染时,它们才是污染源,这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农业面源污染的“非特定区域”体现了污染量大面广、扩散性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简单的点位监测和评价并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农业面源污染的真实状况。因为在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中,受到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方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径流特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
1.2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
现代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打破了传统的农业部门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农业系统“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三高”生产模式,导致大量废物产生,它们和过量投入一起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四类:①农田化肥污染。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农业发展对化学品的依赖性还很大,农业产量至少有四分之一是靠化肥等化学物品取得的。200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了4 766.2万t,占全世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化肥施用强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施用量过高,再加上施用结构不合理,加剧了日益严重的地表水富营养化趋势,还导致了地下水硝酸盐超标。②畜禽养殖污染。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同时畜禽粪尿排泄量日益增多,2005年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倍,预计2015年达到60亿t。③农田固体废物污染。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生产量约为7亿t,而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还不足15%。农作物秸秆四处堆放现象非常普遍,更有甚者将堆放于沿河沿湖岸,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渗滤液排入水体,从而形成更直接、危害更大的面源污染。④农村生活污染。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并且居住分散,农村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流失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显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淡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的大面积暴发,敲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警钟。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点源进行分类监测和控制,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纳入国家“绿色支出”,坚持“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的策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从生产源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因此,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问题上,需要从农业面源产生、发生和发展的源头和过程着手,同时兼顾农业经济效益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第二章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受到降雨影响,具有间歇性。污染强度受发生地点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旱季径流少、雨季径流大,污水都无法集中收集处理,这些都决定了末端控制技术很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但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只是因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的发生机制,对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实行分类监测与控制达成了一致共识。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按其来源不同,分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面源、农村生活面源、矿山面源等,不同类型面源污染形成机制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控制技术和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分为政 策措施、农业措施和经济措施3大类。
2.1农业措施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般采用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对策。首先,科学配置农业资源,规范农业行政管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新技术,整体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和生产废弃物产生。核心措施是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自愿或政府奖惩措施,推动农民采用新的替代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等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减少农田、畜禽养殖业和农村生活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的流失。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欧盟的“良性畜禽养殖措施”、中国的平衡施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措施都属于源头控制措施。其次,完善农区水利设施,健全农区水土保持系统,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农区植物缓冲带和生态湿地,减少农区水土流失,截留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削减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进入受纳水体。我国的生态果园、清洁小流域、乡村清洁工程、水土保护工程等都属于途径控制措施。
2.2政策措施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是涉及多地域、多部门、多学科的环境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法律法规体系,是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基础。在美国,控制地表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有《清洁水法》、《海岸管理条例》《安全饮用水法》;控制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法律有《资源保护和可再生法》、《环境风险、赔偿和责任综合法》、《农药使用联邦法》。同时,各州颁布了很多相关的地方法规。在欧盟,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法律法规有《饮用水导则》和《农业环境条例》。
我国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专项立法,目前还是空白。但全国有22个省(市)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相关的地方法规,个别省份正在着手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促进办法》专项法规,这都将为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2.3经济措施
点源污染的控制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总量控制。但对面源污染控制经济措施分两大类。一类是奖励性经济措施,坚持“绿箱政策”,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美国和欧盟部分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限定性农业生产措施和最佳管理措施的农场或农户进行财政补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类就是惩罚性经济措施,还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荷兰通过对超量使用有机肥的农场收取排污费,瑞典通过农药使用税来减少农药的使用等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国内,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明确的经济措施,然而近年来,国家筹集大量的资金,推广普及农村户用沼气、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工程和平衡施肥等,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级的资金补偿。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命运。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还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实施“绿箱政策”,把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国家的“绿色支出”,对农业生产进行生态补偿,提升农业生产力,不仅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还可以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结论
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显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淡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的大面积暴发,敲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警钟。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点源进行分类监测和控制,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纳入国家“绿色支出”,坚持“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的策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从生产源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这不仅顺应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特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我们须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五大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法律法规体系,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二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有章可循,科学评价;三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管理体系,有人专管,真抓实干;四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有技术可用,创新技术;五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资金保障体系,有钱可投,保证工作开展。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兆良,David Norse,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 2003 年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2004,7:3-17.[3] 杨林章、胡正义。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与控制思路和技术[C]//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主办,1-7,2007 年 11 月 12-16日,南京。
[4] Van de Graf f A A,Kuenen J G.Anaerobic oxidation o f ammonium is a bio logically mediated proces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4):1246-1251.[5 夏立忠,杨林章,吴春加,等。太湖地区典型小城镇降雨径流 N、P 负荷空间分布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3):267-270。
Xia Lizhong, Yang Linzhang, Wu Chunjia, et al.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in runoff in a representative town in tailake region[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3,22(3):267-2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II。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26-1103。.[7] 杨林章,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863 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第二子课题“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编号 2002AA601012)技术报告[Z],2005。
[8]朱兆良,诺斯,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Zhu Zhaoliang,Norse,Sun Bo.AlleviatingStrategie of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9]陈敏鹏,陈吉宁,等.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J].中国环境科学。2006,(6):751-755。[Chen Minpeng,ChenJining,et al.Inventory Analysi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Agricultural and Rural Pollution.[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6):751-755.] [10]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浅析废水及污染物的控制 篇3
(一)防治污染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是和工业生产同时产生的,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对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人们仅限于感性认识。只是当连续个断地污染事件使人们饱尝了自己种下的苦果之后、才逐渐地清醒过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件。因而,致使西方的工业国都先走了先发展生产冉解决污染问题的弯路。随着环境基础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污染的规律和危害有了较为本质性的认识。环境工程和技术的进展,更加增强人类治理工业污染的信心,提高了治理污染的水平”尤其经过不断地探求以后,可以运用多种途径进行综合治理,采用一系列以防为主解决污染的新方法、新措施,开始逐渐地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加强环境管理的途径
环境的污染问题是由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必须采取立法、经济、教育、行政、技术等相结合的手段.对损害和破坏环境的活动施加影响,才能达到控制、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业和城市,过之和现在都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所以,环境管理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将污染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质量标准之内,以保证人们的生活和其他活动的正常进行。
(1)工业的合理布局与综合防治。预防为主是我国“环保法”和一些环境标准,法规中的最重要方针、应尽可能不使环境行染形成和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防治”.既花厂钱费了力,还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旧路。
(2)制定适当的控制工业污染的标准。控制标准主要有3种;一是严品的标准,规定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如燃料油中的含硫量,汽油中的含铅量等。二是排放标准,规定有害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含量或总量.它是在现行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的。三是环境质量标难,既是环境目标,也是—种政策目标,是制定排放标准的依据和控制污染的最基本的管理措施。
(3)制定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鼓励措施。为了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各国均实行了许多鼓励和抑制的措施。我国同样也颁布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就是从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际出发,既要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又可达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4)强化监督与管理。找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很严重、并还在继续恶化。给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加之现代正处在百业待兴,短期内不可能拿出很多钱大规模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而且,工业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强化对企业的环境监督与管理,迅速改变严重污染的落后面貌,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与此间时,除加强各级环保部门的职能,充实环境队伍的建设,健全环境法规和掌握必要的监测手段外,还要从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在企业中建立起从生产到整个厂区的严密控制污染的制度和措施,将切实的防治污染规划变为发展生产和技术改造的一个重要织成部分。只有把控制污染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是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有力保证。
二、控制污染的措施
(一)控制污染源
防治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必须从控制污染源做起。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甚至消灭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尽可能地把废水消灭在生产的过程中,是一种治本的办法,也是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的正确方针。
(二)推行节水措施,减少废水排放量
水是一种公共的社会资源。工业生产中,它既是产品的原料,又充当生产过程的溶剂、吸收刘、洗涤剂和冷却剂等。所以,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因而,水污染的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便成为密不可分的两项任务。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已成为实现”三废”资源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约用水的途径很多.除进行严格管理以外,主要是采用技术和工艺措施,实现水的分离回用、—水多用以及全封闭循环或无排放水的工艺等等。其中,以椎行循环用水和重复用水系统最为有效,既能节省大量的用水,又能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收到增加效益相减轻污染的双重效果:
三、积极治理,防止环境污染
废水的治理,就是将工业废水、城市沾水治理到无害他的程度。当工业企业采取改革生产工艺、革新设备、综合利用和重复用水等一系列措施以后,总是还有些废水排出,废水中也还台有一定的有用物质;以及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无回收价值仅又不符合现行排放标族的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需要进行回收和治理,减轻对水体与环境的污染。
(一)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流失
防治污染必须以加强管理为前提,要尽可能减少污染源并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流失。在抓工业企业整顿和布局调整,扩建和改建老厂时,必须注意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同时规划好废水的治理。主管机构还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全面实行徘污申报登记制度,推行徘污许可证制度,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排污收费、超标罚款、限期治理和“三同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有力的措施。可以说,“三同时”、限期治理、集中控制三项制度,是使用环境工程手段控制排污总量。
(二)实行厂内清污分流,厂外综合治理
在工厂的内部实行清污分流,是推广工业循环水系统的前提,也是减少废水排放量的最有效措施,利于对不同性质的工业废水进行分别治理和回用。为厂实现清水、污水的分流,必须设置多个管道系统,方可分别收集不同性质的废水,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若有条件.最好做到各车间的清水与污水分开;能回收的水不能回收的水分开;含油的水与不含油的水分开;可生物处理的水与难以生物处理的水分开等等;总之,能分开的水越多越有利于废水的重复利用,对特殊性质废水采用不同方法治理和回收;对有共问性质的废水集中起来进行共同处理。
(三)加强科学研究,采用高新技术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不断地发生新的巨大的变化,将会逐渐地出现新型的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并向更高效节能及设备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由于环境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污染的规律及其危害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环境工程和技术的进展,更会提高治理工业废水的技术水平。因此,在选择工业废水治理和利用的工艺与设备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和各种高效能、低成本的治理装置。对于一些较难治理的污染物的关键技术,应因地制宜,组织必要的协作,进行技术攻关.以便创造出我国的先进废水治理工艺,把防治环境污染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综上所述,有效治理废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其次是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降低污染物浓度,并考虑治理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同时,也应注意充分发挥天然水域的自净能力。
污染源的控制 篇4
燃油、燃气加热炉在油田的广泛使用, 产生了许多气态污染物。要了解油田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排放状况, 则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检测。根据环境检测结果, 及时了解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的变化规律, 找出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保护环境, 是油田生产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使环境得到保护, 因此有必要对大气污染源进行检测, 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1 大气污染源检测的采样布点
1.1 采样位置的确定。
为了采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采样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1.1 将采样位置设在气流平稳的管段中, 最好在距离弯头、接头和其它变径管段断面下游方向大于6D处, 或在其上游方向大于3D处, 最小不少于烟道直径的1.5D;
1.1.2 采样断面烟气流速最好在5m/s以上, 并优先考虑垂直管段;
1.1.3 采样位置不要设在容易积存尘粒的水平烟道的底部, 避免气流带走积存的灰尘而产生误差, 也不要设在水平烟道的顶部, 避免取出滤筒时, 将已捕集到的尘粒倒出, 造成误差。
1.2 采样孔和采样点。
在采集废气中气态污染物样品时, 由于它在撑气管中分布比较均匀, 对测定位置要求不严, 可在排气管的进入处或中心点直接采样。对于带有尘粒的烟气, 则要根据烟道断面形状进行布点。对采用圆形烟道且直径在0.5m以下的加热炉, 按标准规定, 同一断面上开两个互相垂直的采样孔。将烟道断面分成适量的等面积同心圆环, 各测点均在环的两个等面积中心线上, 一般在每个环上设置4个采样点。
一般采样孔的直径不小于75mm。为便于以后检测, 在采样孔上焊一短管, 并用丝堵堵上。
1.3 采样频次。
烟尘、烟气的取样, 每年至少两次, 每次采集三个以上样品。
1.4 采样方法。
1.4.1 一点采样法, 如果污染物浓度分布比较均匀, 且能代表整个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 则在管道横断面中心点采样, 该方法常用于气体采样。
1.4.2 多点采样法。当管道断面流速和污染物浓度分布不均匀时, 采用此法。该方法常用于颗粒物的采样。
2 加热炉烟气检测结果分析
2.1 加热炉烟气检测结果。2004年, 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三厂对部分站的加热炉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检测, 结果如表3。
2.2 结论。由以上检测结果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可知, 第三采油厂一些加热炉烟尘浓度、烟气黑度及燃油加热炉烟气中的SO2符合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l3271-1991) 中的二类区标准;燃气加热炉中的SO2符合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l6297-1996) 中现有污染源二:级排放标准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限值;各加热炉烟气中CO符合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J4-73) 中排放速率规定。
3 污染状况分析
3.1 污染物产生的原因, 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气相的硫化物, 固相的细小粉尘随烟气排出, 准确测定这些物质的生成量较困难。根据《环境统汁于册》提供的方法进行推算, 第三采油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为7.03×104Nm3, 烟尘年排放蛰为84.1t。
3.2 污染状况。由检测结果可知, 虽然单台加热炉的烟尘、SO2浓度和CO未超过GB-13271-1991规定标准, 但是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较大。因此, 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实行烟尘总量控制, 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3.3 烟尘危害。烟气中的尘粒既有降尘, 又有飘尘 (10μm以下) ,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飘尘, 飘尘可在空中漂浮几小时甚至几年, 能随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粘附于支气管壁和肺泡壁上,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烟尘污染严重时还会对工业、农业、林业造成危害。烟尘落在植物上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烟尘还会造成设备和金属的腐蚀。
4 大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由于油田加热炉污染物的排放是以点源排放为主, 且分布在油田范围内的许多生产点上, 总的污染物排放量大, 影响面广。因此加强对加热炉的使用管理, 采取措施, 控制烟尘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如下:
4.1 提高运行操作水平。加热炉运行中, 降低烟尘浓度, 减少排放量与提高加热炉的燃烧效率是一致的, 因此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也就相应地降低了烟尘排放量与烟尘浓度。
当负荷发生变化时, 及时调整好燃油器风门, 使燃油与空气燃烧的化学比例相合适, 以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同时对加热炉定时清焦清灰, 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
4.2选择适宜的设备, 选用性能匹配的燃油器, 改造燃油箱或储油罐设施, 提高燃油预热温度;保证燃油泵供油压力稳定;更换或停用高耗低效加热炉。
4.3 选择优质的燃料。采用质量稳定, 含水符合要求的原油作燃料油, 有条件时可改燃油加热炉为燃气加热炉。实践证明, 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加热炉运行状况良好, 燃料燃烧效率高, 烟尘排放少, 林格曼黑度大大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燃料可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5 结论
污染源的控制 篇5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中气象控制条件的选取
利用多源模型计算大气环境容量,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条件的选取,而气象控制条件是所有控制条件中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的`.本文利用上海市宝山区各污染源的排放资料和气象资料,使用ISC3模型,选用气象控制条件中的联合频率法和典型气象日法,对该区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其不同的污染程度,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
作 者:徐永清 魏芳 刘传顺 XU Yong-qing WEI Fang LIU Chuan-shun 作者单位:徐永清,刘传顺,XU Yong-qing,LIU Chuan-shun(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30)魏芳,WEI Fang(黑龙江省气象影视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黑龙江气象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METEOROLOG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P49 关键词:多源模型 总量控制 典型气象日 联合频率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污染及其控制 篇6
关键词:亚硝酸盐;亚硝胺;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44-2
人体每天摄入食物和饮水都会同时摄入一些亚硝酸盐,极其微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可忽略,但是在食品来源和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含量,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1 亚硝酸盐污染来源
1.1 肉制品发色剂、防腐剂
原料肉的红色是由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所呈现的感官性状。肌红蛋白约占60-70%,血红蛋白占10-30%,即肌红蛋白是表现肉颜色的主要成分。亚硝酸盐与肉类中的乳酸反应生成的亚硝酸,亚硝酸分解产生的一氧化氮与肌红蛋白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呈亮红色;作为防腐剂亚硝酸盐可抑制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生长,防止肉制品腐败;倘若不添加亚硝酸盐,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食品中毒,这可能是已知硝酸盐、亚硝酸盐有害,仍被允用于鱼、肉、干酪防腐剂的原因。
1.2 蔬菜腌制,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同盐浓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食盐为5-10%时,温度愈高,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随之增加;食盐浓度达到15%时,温度在15-20℃或37℃,亚硝酸盐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腌制第2-4d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到第7-8d达到峰值,第9d开始下降。所以腌制蔬菜一定要保证盐浓度高于15%,且腌制时间至少为20d。
1.3 蔬菜变质腐败,蔬菜肥料中的含氮物质在土壤中转化为硝酸盐,被菜根吸收
蔬菜在存放较长时间腐败变质,生成利于某些还原菌生长的条件,在还原菌的作用下,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这样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迅速升高。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低,约1.0mg/kg,而硝酸盐含量高,放置3d后前者含量明显增加。新鲜蔬菜在腐烂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一般都出现亚硝峰现象。亚硝峰的产生主要是由大肠杆菌中的硝酸盐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引起来的。亚硝峰的产生与蔬菜腐烂时间的长短以及腐烂时的温度、酸碱度和水分含量有关。
1.4 其他污染源
某些受污染的水源含相对较多的亚硝酸盐,虽然含量不高,但是亚硝酸盐的毒性是亚硝酸盐的10倍;由于亚硝酸盐呈白色晶体,且味道微咸,误把亚硝酸盐当成食用盐加入食品中引起中毒也是常见的食品安全事故;奶制品中的枯草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沸水长时间继续烧煮可使其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在一些农村地区苦井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多,食用苦井水,会同时摄入大量亚硝酸盐而引起中毒。
2 硝酸盐来源
硝酸盐本没有毒,但是它可以在体外被还原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在人体内,胃酸含量少的情况下它可以被亚硝酸盐还原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样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来源:第一,我国居民摄入的80%以上的硝酸盐来自蔬菜,新鲜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平均为1979.43ppm;第二,水体中本身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受施肥、有机物的影响其含量增加;第三,土壤地表层不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不同,含量多的被称为“硝土”;第四,氮肥的施用过多,在铁,钼,阳光不充足,温度较低的条件下,硝酸盐生成量增多;第五,肉制品中也把硝酸盐作为发色剂使用。
3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3.1 急性中毒
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较多的亚硝酸盐后,亚硝酸盐把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使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使人体神经缺氧中毒,中毒者皮肤粘膜出现青紫斑块,时间较长可导致呼吸困难,中枢神经受损等严重中毒状态,甚至导致死亡。主要症状为口唇、指甲、全身皮肤紫绀,头晕,头痛,心律加快、烦躁不安等。亚硝酸盐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对亚硝酸盐特别敏感。据研究表明,五岁以下儿童发生脑癌的相对危险度增高与母体经食物摄入亚硝酸盐量有关。此外,亚硝酸盐还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造成婴儿机体组织缺氧青紫斑皮肤黏膜出现。一般亚硝酸盐中毒的急救措施为:立即采取催吐、洗胃、给予活性碳吸附、硫酸镁倒泻等措施,若出现发绀、缺氧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3.2 慢性中毒
摄入体内的肉、鱼、奶类蛋白质分解生成的胺类,亚硝酸盐在生物体内还可与胺类生成亚硝胺,它强烈致癌、致畸,致突变。不同种类的亚硝胺在毒性上相差很大,其急性毒性主要是造成肝脏的损害,慢性毒性主要是致癌性。而在很多的加工食品中如腌肉、腌鱼、发酵食品、腌菜、面粉、酒、蘑菇等均发现有亚硝胺存在造成食品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关于亚硝胺的另一前体物质胺类:含胺量最多的是鱼类,尤其是海产鱼类含量最多,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的含量可达到100-185mg/100g。此外其他肉类、水果、蔬菜、面包、烟草、饮料、调味品中均可检测出胺。
4 对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4.1 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由于肉制品生产企业发展规模还不成熟,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不了解亚硝盐对人体的危害,乱加、误加亚硝酸盐而引起食物中毒,所以应加强对肉制品从业人员对亚硝酸盐知识的普及,和加强对肉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政府应组成一个高效率,科学合理的监管体制。
4.2 作好自身预防
不食用来历不明、没有标识的食品、调味品;不食用腐败变质的蔬菜,尽量避免食用隔夜菜;对新鲜蔬菜的处理最好遵循:“一洗、二浸、三烫、四煮(炒)”的原则;且蔬菜买回后最好马上制作当天使用,随着时日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4.3 生产上的防护
合理对蔬菜施用氮肥,在施用时注意铁、钼的补给,尽量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地方种植;避免水体受到化工污水的污染;暴晒粮食和饮用水,可以使亚硝胺类物质分解,同时紫外线可杀灭细菌;含蛋白质较易腐败的物质和含硝酸盐较多的蔬菜,需要低温保存;
4.4 在肉制品加工中,要严格符合肉制品加工标准
亚硝酸盐残留量胺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执行,亚硝酸钠在肉制品的残留量腌腊制品类为≤30mg/kg,西式火腿为≤70mg/kg,肉类罐头为≤50mg/kg,在这个范围内对消费者是绝对安全的,在实际操作时通过添加异抗坏血酸钠助发色剂可以大大减少亚硝胺的生成。
4.5 对生产厂家的要求
4.5.1 应崇尚天然,安全的食品生产 很多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导致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使用,有的甚至将工业化工原料当食品添加剂使用,导致了很多不良后果。
4.5.2 研发具有多功能的添加剂 研发可以代替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食品添加剂,它同时具备多方面功能例如代替保水剂、增稠剂的的功能,会对肉制品的工艺操作带来诸多方便。
4.5.3 利用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改变工艺流程 许多肉制品厂家使用了乳酸链球菌素作为保鲜剂,经多方面实验使用乳酸链球菌素后可以适当减少亚硝酸钠的使用量,同时也可适当降低杀菌温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低温肉制品的营养成分。使用壳聚糖和茶多酚天然保鲜剂不但可以较好的抑止微生物的生存,还能够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帮助消化吸收增加人体免疫力。使它们的功能进一步深化。
4.5.4 发展营养、健康、安全的肉食品 这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更高要求“三低一高”、功能性肉食品、有机肉制品、特殊营养肉食品等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加强会逐步被接受。
参考文献
[1]王竹天,杨大进.食品安全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蔡丽,崔艳.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食品的污染及控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
工业污染场地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 篇7
1工业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类型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造成了大面积工业污染场与地下水污染的现象, 这些工业污染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形成了重大的影响, 需要迅速治理。依照国内研究者的调查发现, 我国工业地区的污染场地数量极多, 其中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掩埋和处理场;现在已经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状, 而这种垃圾填埋场建造相对简单, 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使得浅层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还有就是城市容易出现储油罐以及排污管道的泄漏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地下水的质量, 也出现了更多的工业污染场地。
2造成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2.1国内土壤修复立法和相关政策的缺失
我国每个地区的土壤类型都不相同, 所以造成污染的种类也大不相同,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矿地、工业用地、城市垃圾填埋场、农地。用地种类的不同, 修复的方式也大不一样。土壤受到污染, 土壤下的地下水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必须先完成土壤的修复工作;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 使得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十分艰难。由于没有专门的指导内容, 许多污染土地没有得到修复, 这样, 在以往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大多被荒废, 得不到重新利用。
2.2工业污染修复的资金问题
在工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难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染责任的归属和费用的分摊问题。关于这一问题,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法》中做出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费用列入企业搬迁成本”的规定, 引来许多专业人员的争议, 这种争议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修复污染的费用由已经转移企业承担, 就会给这个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其二:土地经过修复后又可以重新利用, 治理费用应该由后面使用的单位来承担。这两种观点使得工业污染修复的资金无法确定, 严重影响着工业污染修复的效果。
3工业污染场地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3.1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污染处理技术的提升, 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污染物或污染土壤混合处理的技术。从固定的处理地点变成可移动处理的工作环境, 同时使用现代多种水体、大气检测修复设备的多种协调工作来对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进行整体的修复。
3.2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基本原则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污染与地下水修复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术, 根据相关学者对多个地区工业污染地区的检测、气象模拟, 以及污染控制工作的总结, 我国地下水污染与修复工作中, 需要注意到几个问题:
第一, 根治污染源头。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根治污染源, 阻拦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 为接下来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第二, 污染晕的控制是前提。在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同时, 特别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的交叉污染, 避免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面积。实践证明, 修复地下水污染需要很长的时间, 为了充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使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来防止污染晕的进一步增加, 减少修复费用。第三, 修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地下水可以得到重新利用。为此, 需要在切断污染源、控制污染晕的条件下, 利用先进的新型修复技术来彻底消除污染物, 使地下水得到成功修复。
3.3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
污染土壤开挖的方式只能针对污染面积较小的情况, 通过对污染源处的土壤进行开挖, 然后对这些污染源进行集中处理。这一方式对这种污染面积较小的情况处理的效果非常理想, 但对于那些面积较大的污染场地是无法实施的。抽取一处理方法就是抽取一定量的污染地下水, 选取相应的技术在地面上进行处理, 可以采用理化处理法, 也可以应用微生物处理法。通过将地下水进行往返的抽取处理, 从而降低水源的污染浓度, 经过长时间的处理, 彻底修复污染水源。如今, 抽取--处理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大面积地下水污染的处理中去, 在工作的过程中, 偶尔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来增加污染物的溶解能力, 从而提升污染水体净化的速度。
4结束语
我国治理工业场地与地下水污染的时间较短, 使用的修复技术, 装置设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所以,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对工业污染与地下水修复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术, 综合我国工业场地污染的具体情况, 实现因地制宜地实现对我国工业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够加快我国工业的建设, 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工业水平的发展下, 我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 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重视工业污染场地与地下水污染工作的控制。本文主要对工业污染场地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敏, 曹恩伟, 朱歆莹, 刘莉, 刘浩.徐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典型金属污染物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6 (01)
[2]程福海, 谈建康.浅述我国地下水污染危害现状及成因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 (24)
[3]居马·吐尔逊.农业开发区地下水污染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16 (01)
污染源的控制 篇8
1 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主要原因
河流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 不难发现人类文明都起源于河流。现代城市建设中依然会进行城市河流规划建设, 例如, 隆昌的金鹅江、长春的伊通河等。但却对城市河流维护并不重视, 许多城市河流缺少维护计划, 没有良好的城市河流保护机制, 致使许多城市河流遭受污染。这些被污染的河水中将产生大量病原菌、病毒、寄生虫, 更会发出恶臭的气味, 人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 嗅觉和神经系统都将受到破坏。导致城市河流污染的原因有很多, 既然生活污水, 也有工业排放。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城市河流水污染主要原因:
1.1 垃圾入河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 不论经济水平, 还是教育水平都有待提高, 国民整体素质并不高, 许多城市居民对环保没有一个正确认识, 普遍缺乏环保意识, 加之政府方面缺少宣传和监管, 所以经常出现沿河居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河的现象, 且这种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 被污染后的河水未能及时得到治理, 最终水体被严重污染, 水体生态遭到破坏。
1.2 上游污染下游
我国城市河流污染中上游污染下游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城市河流污染都是由于上游污染导致, 这已不是局部问题, 而是当前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普遍现象, 其中上游污水下排就是典型的上游污染下游的表现。另外, 上游违章建筑、简易住房、工棚等等, 都会不同程度的对河水造成污染。
2 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的运用
由于城市河流不同于野外河流, 所以不能使用大型清污船。想要真正意义上控制城市河水污染, 不仅要治理污染, 还要尽快恢复水体水质, 改善河流生态环保。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加大处罚力度, 杜绝垃圾、污水排放, 从根源上控制污染源。另一方面, 还要对已受到污染河水进行治理, 对污染进行控制。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
2.1 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除藻技术、金属化学固定技术、化学絮凝技术等。化学处理法与其他技术相比, 不仅见效快, 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广泛, 且能够应用于特殊条件下的严重污染, 是控制城市河流谁污染的有效手段。化学处理技术的原理是, 通过化学药剂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实现水质的改善。常用药剂有:明矾、硫酸铝、氯化亚铁、聚丙烯酸钠、聚丙烯氯胺、硫酸亚铁等。实践证明, 化学处理技术对水体中CODcr去除率高达70%, TP去除率达到了94%。但化学处理法应用中, 必须控制药剂用量, 避免对水体造成化学污染。
2.2 曝气复氧技术
水体污染严重后, 水体耗氧量将大于水体自然复氧量, 这会使水体处于缺氧状态, 便会失去自净能力, 发出臭味。曝气复氧技术对改善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有着很大帮助, 能够有效控制水体黑臭现象, 且反应速率快。但成本相对较高, 在我国应用度不高, 普遍应用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污水治理中。该技术原理是, 通过人工充氧方式, 改善溶解氧, 增强河流自净能力。由于成本原因, 应用时一定要结合水质污染情况和财政情况, 合理运用。
2.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转化和降解方式去除污染物, 修复河内植物和生态, 这种技术是最为生态环保的污染控制、处理方式。该技术由美国发明, 是通过加速水体自然降解能力实现控制污染, 净化水体目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的是特定微生物或植物来实现。重庆桃花溪的污染控制就是通过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污染控制效果非常好, 既能提高水体含氧量, 又能改善水体生态,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污染控制, 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3 结语
城市河流对城市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日益严重, 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 城市河流水污染必须引起重视, 想要改善城市河流水污染现状, 必须采取想要治理措施, 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城区河流污染对生态环境及系统的影响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经济管理学院, 2012, 13 (11) :119-124.
[2]李志搏.城区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浙江经济管理学院, 2011, 19 (14) :132-136.
鸡舍空气环境的污染与控制 篇9
1 畜舍中的有害气体
鸡舍里的有害气体大多来自鸡粪、腐败饲料残渣与垫料, 以及鸡自身。通常鸡舍的有害气体含量比猪舍和牛舍要高。设计和管理不当的鸡舍中有害气体可高达较高的浓度, 对人、鸡产生毒害作用。
1.1 有害气体
1.1.1 氨:
来源于鸡粪、腐败饲料残渣与垫料等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其浓度高低与畜舍的卫生状况、饲养方式、通风条件等有关。
危害:暂时吸入少量氨, 能被机体转化而排出体外。长期而少量的氨刺激机体会使鸡体质变弱对某些疾病敏感, 采食量、产蛋率下降 (称之为氨的半中毒) 。当氨在空气中达到较高浓度时, 会引起蛋鸡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和症状。主要表现为: (1) 刺激黏膜; (2刺激三叉神经末梢, 引起呼吸中躯反射性兴奋; (3) 破坏血液的运氧功能 (NH3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 引起机体缺氧) 。各种动物对氨的敏感性不一致:鸡最敏感, 猪次之。
鸡舍对氨的卫生要求为<0.02‰。
1.1.2 硫化氢:
来源于鸡粪、腐败饲料残渣与垫料等含硫有机物的厌氧分解;鸡胃肠功能不良时;大量破损蛋。H2S比空气重, 鸡舍地面附近浓度高, 且溶于水。H2S对蛋鸡有下列危害: (1) 刺激粘膜, 引起眼炎、呼吸道炎, 造成畏光流泪、咳嗽、鼻炎、气管炎及肺水肿; (2) 长期吸入低浓度H2S, 会产生植物神经紊乱, 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3) 与组织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Fe3+结合, 使酶失去活性, 细胞氧化过程受阻, 造成组织缺氧, 使机体体质变弱, 抗病力下降。高浓度的H2S会直接抑制呼吸中躯, 引起窒息死亡。
H2S在鸡舍中的卫生标准为<0.0066‰。
1.1.3 CO2:
它是衡量空气新鲜程度和受污染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其比重比空气重, 且主要来自鸡本身, 所以鸡舍下部含量较高。CO2本身无毒, 但鸡舍内CO2含量高时, 空气中O2含量相对较低, 鸡长期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体质、抗病力下降, 产蛋率下降。
鸡舍空气中CO2的卫生标准为<1.5‰。
1.1.4 CO:
在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 封闭式鸡舍内用燃料燃烧供暖且排烟不良时, 舍内CO含量会急剧升高, 引起鸡的中毒。
CO是一种对血液、神经有害的气体, 能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结合。碳氧血红蛋白不仅没有携氧能力, 而且, 还能减缓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和氧的释放, 造成组织双重缺氧, 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及体内无氧酵解造成的酸中毒。中毒的家畜全身无力, 步态不稳, 呼吸麻痹。
卫生标准≤0.024‰。
1.2 消除鸡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措施
1.2.1 合理设计鸡舍, 设置良好的除粪装置和排水系统。
1.2.2 及时清除舍内的粪尿和污水。
1.2.3 合理换气, 将有害气体及时排出鸡舍。
1.2.4 加强鸡舍的防潮和保温。
1.2.5 合理利用垫料, 给育雏舍生火供暖时, 必须设置烟道, 并保证烟道内通气良好, 以防CO和SO2中毒。
2 生物性污染物
2.1 空气中的微生物
舍外空气由于大气稀释、空气流动和日光照射等影响, 病原微生物存在较少。在鸡舍内, 特别是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环境管理差的畜舍中, 由于灰尘, 微生物的来源较多, 紫外线的杀伤力较弱, 微生物的数量就远比大气和其它场所多, 并可能存在来自鸡体的某些病原微生物。鸡舍内空气的细菌数与舍内干燥状况、饲养密度、饲养操作、管理制度、鸡舍的通风状况及鸡的行为有关。
2.2 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方式
鸡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附在灰尘、飞沫等介质上传播疾病。
2.2.1 灰尘:
一部分来源于大气中, 大部分来自于鸡舍内, 特别是环境不良的鸡舍内。鸡舍空气中灰尘的数量与饲养密度、饲料形式、地面类型、鸡活动情况、气温、气湿及通风等因素有关。灰尘是微生物的主要附着物, 一切使空气中灰尘增多的因素, 都有可能使微生物随之增多。
2.2.2 飞沫:
当鸡咳嗽和打喷嚏时, 可产生数以百万个飞沫, 这种飞沫往往含有多种病原菌, 且有95%以上的飞沫直径在5μm以下, 可长期浮游在空气中, 从而引起病原菌的传播。同时, 飞沫在空气中能迅速蒸发形成飞沫核, 飞沫核直径很小 (1~2μm) , 它能进入深部呼吸道, 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 (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衣原体、霉形体等的疾病) 。
2.3 减少生物性污染物的措施
2.3.1 选好场址:
.鸡场应远离一切可能引起疾病的传染源。如医院、兽医院、屠宰场、皮毛加工场等。鸡场四周设立防护设施, 以防牧场外的动物和野生动物随便进入场内, 应远离交通要道。
2.3.2 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鸡场、鸡舍在使用前应全面消毒。在鸡场、鸡舍的出入口设消毒池 (坑、室) , 对外来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消毒。鸡群的“全进全出”制。蛋鸡出舍后及进舍前, 对鸡舍、用具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以彻底消灭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定期向鸡舍空气中喷雾消毒液, 以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必要时可在鸡舍内安装紫外线灯以消毒空气。
2.3.3
尽量减少灰尘的产生, 防止灰尘传染场内植树绿化;精饲料粉碎场所都应远离鸡舍;饲喂干粉料时, 动作要轻, 打扫鸡舍地面时, 事先应洒水;保持鸡舍的安静, 尽量减少鸡群的骚动, 以免产生过多的灰尘。
2.3.4
保证鸡舍通风换气性能良好, 使舍内空气经常保持清新。
3 噪声污染
3.1 噪声的来源
外界传入如各种车辆、机械等发出的声音。畜舍内机械如风机、清粪机、喂料机等。鸡自身产生如鸣叫、争斗、采食、走动等。
3.2 对鸡的影响
噪声对神经系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表现为:头痛、恶心、乏力、烦躁。严重的噪声 (如大于100~120分贝) , 可改变畜禽的生理功能, 特别是交感神经的兴奋, 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升高, 使脉搏、呼吸频数、泌汗和物质代谢增强;唾液、反刍、胃分泌机能减弱, 末梢血管收缩。此外, 还会引起内分泌机能的紊乱。鸡和牛对突然的噪声较为敏感, 往往会造成生产力的骤减。
卫生标准为≤85分贝。
3.4 减少噪声的措施
3.4.1 在选择鸡场时, 场址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机场、车站及噪音较大的工厂。
3.4.2 合理规划场内各设施, 饲料加工间、发电机及各种车辆应远离鸡舍。
3.4.3 加强植树绿化, 可减弱噪声的传播。
环境污染行为的刑法控制 篇10
二、现阶段我国刑法对环境污染行为控制的不足之处
(一) 环境刑事责任模糊
因果关系在犯罪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类, 其因果关系既具一般因果关系的特性, 又异于一般刑事案件中的因果关系。对于环境犯罪这一类犯罪, 其因果关系的证明难题集中表现在环境污染犯罪中。
其复杂性具体表现在:第一, 犯罪行为作用于受害人的间接性。与直接加害于受害人的传统犯罪不同, 环境污染犯罪并非直接针对被害人的人身、财产等, 而是作用于环境这一中介, 通过污染环境对被害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第二, 危害结果出现的迟缓性。相对于普通犯罪而言, 环境污染犯罪的危害结果一般具有不及时性, 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出现。因此, 及时取证基本不可能。第三, 造成环境破坏的污染源难以查清。环境污染源来自工业、农业、交通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人类对于这些物质能否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至今尚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 从发展的眼光分析刑法, 如果能够突破传统犯罪认定犯罪的主观标准, 在环境刑法中有条件地实行严格责任原则或者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将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 保护环境。
(二) 环境犯罪的客观形态构成单一
受到传统立法指导思想的影响, 我国刑事立法历来奉行结果无价值的本位主义, 刑法素来重视打击已经造成危害结果的危害行为。我国绝大多数环境污染犯罪规定的是结果犯, 要求造成重大损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
但由于危害环境行为与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 即一旦产生后果, 往往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非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损失;而且危害时间长, 涉及范围广, 甚至产生某种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很难恢复或不能恢复。因此,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危机此起彼伏, 生态状况持续恶化, 那种以出现严重实害后果为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做法显得消极、被动, 无法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而又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13]
(三) 法定刑惩罚力度不够
我国刑法中, 对于环境犯罪的处罚力度轻重不均衡, 且总体偏轻。虽然少数犯罪, 最高可判处死刑, 但是, 刑法中也存在最高刑才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况。生态资源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一旦造成各种程度的毁坏, 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多能做到的就是弥补而已。在环境犯罪巨大的社会危害性面前, 现有刑法规定的处罚总体偏轻, 尤其是对单位判处的罚金刑与其丰厚的经营利润相比不成比例, 因而对有效地遏制环境犯罪的发生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 十分有必要加大环境刑罚的处罚力度。
三、加强刑法手段控制污染行为的法律思考
(一) 在环境刑事立法中确立严格责任原则
在严格责任原则之下, 犯意并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因为在此原则要求下, 只要被告人实施了某项法律所规定的禁止行为, 就可以认定犯罪, 不用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环境犯罪严格责任的意义在于从法律上对那些从事的活动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人提出比一般人更高、更严格的责任要求, 赋予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环境的结果严加防范的特定的义务。严格责任的确立是将环境违法犯罪化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与非犯罪化的世界立法趋势相左。[11]
(二) 在犯罪既遂规定上, 增设危险犯与故意犯
环境犯罪的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污染或者破坏环境的行为, 从而造成了一种危险状态, 对环境或人身及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即可构成的犯罪状态。危险犯的规定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的立法先例。德国刑法典第325条第1款规定了空气污染罪的危险犯:“违背行政法义务, 在设备、尤其是工场或机器的运转过程中, 造成空气的改变, 足以危害设备范围之外的人、动物、植物健康或其他贵重物品的, 处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环境犯罪危险犯作为加大环境刑事立法的一种方式, 笔者赞成在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中规定危险犯, 以充分发挥刑法的预防作用。除此之外, 笔者还建议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应增加故意犯罪从重处罚, 以求更加严密的刑事法网。[3]
(三) 加大法定刑处罚力度
刑法中对环境污染行为造成犯罪的规定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生态效益。然而此类犯罪行为对于生态效益的危害远远超越了对经济效益的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结果具有极端性、不可逆性, 但反观现行的环境刑法, 对于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处罚却与其犯罪结果严重失衡。例如, 环境刑法中自由刑的处罚力度较小, 大多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下, 这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罪行相适应的原则。
因此, 笔者建议将现有环境刑法体系中的法定刑规定升格, 以期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犯罪行为。[3]
四、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过程中, 付出了惨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的代价。但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及日益猖獗的环境犯罪同环境刑法相对滞后之间已经严重不协调, 因此, 如何加强刑罚手段保护环境、减轻污染就显得十分紧迫及必要。本文通过对刑法手段对于环境污染保护的价值分析, 提出了刑法制约污染行为的必要性以及相应建议。笔者认为, 我国的环境污染犯罪的刑法系统还很不完善, 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的犯罪行为经常发生。近些年来, 没有其他领域能够像环境保护领域这样受到如此关注。刑法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方面发挥了“最后屏障”的作用, 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从环境责任、法定刑等几方面进行思考, 以期提出有效的防治建议。
污染源的控制 篇11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内涵及其分类
食品加工污染内涵。食品加工污染指的是食品的原料没有产生污染,可是在进一步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添加剂的反应或者高温、烹炸等工序使得一些有毒与有害的物质产生,从而使食品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危害的过程。
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以及物理性污染等。生物性污染指的是微生物或者病毒等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的形式是产生一些有害性的霉菌毒素,从而使食用者产生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外食品的生物性污染还包括那些虽然对人体不具备直接危害性但是却能够引起食品变质的细菌。化学性污染是现今最普遍的一种污染形式,它包括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污染物质如各种化学合成物等,还包括食品的合成包装物、非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食品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物理性污染主要指的是食品的污染物属于非化学成分,这类污染虽然不会对使用者产生直接的危害,但是却能够使食品的外观或者营养价值遭到严重地破坏。这类污染主要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卫生问题而形成的污染以及一些人为的掺假行为所造成的污染,如米中掺沙子以及向生肉中注水等行为。
现阶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的类型
高温产生的热解产物。在我国的饮食习惯中,将食品经过油炸、烘焙等其他高温方式来进行加工是十分常见的,这样的确可以使食品具有外焦里嫩的口感,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食品污染。但是高温导致食品中的氨基酸变性,食品中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氨酸和色氨酸在遇到高温后可能产生杂环胺等热降解物,该类化合物对人体的粘膜具有比较强烈的刺激性。同时还会使食品中包含的脂肪高度氧化,在对食物进行高温处理时,通常会见到产生大量的油烟,这是因为食物中油脂在遭遇高温后变为丙烯醛。此外,食品中的脂肪还会因为高温而产生过氧化物与二聚体、环氧基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除了使油脂的颜色和粘稠度加重之外,还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在我国北方常见的露天炸油条,锅内油色过深就是反复使用次数过多的缘故。另外,还会产生杂环胺类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指的是食物中包含的蛋白质及氨基酸在经过高温加工之后分离出来的有毒物质。从构成结构方面来看,它们是属于氨基咪唑等化学品的衍生物。简单地讲,如果食品直接同明火接触或与灼热的金属表面接触烹调时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
苯并芘的污染。苯并芘主要产生在食品烟熏、烧烤或烘焦等制作过程之中,由于食品中的脂肪受到高温影响发生热聚反应加上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B(a)P与食品产生直接接触而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对于喜欢吃熏烤食物的人尤其严重。据分析统计,在烧烤肉或烤香肠中含量约为0.17至0.63μg/kg,而炭火明火烤肉中B(a)P的含量则达到2.62至11.2μg/kg。除了高温以苯并芘的污染外,有时在食品的加工贮存过程中因为受机油、沥青等的污染也易产生该种污染,例如如果把牛奶盛入涂满石蜡的容器,石蜡中的大部分苯并芘都会转移到牛奶之中。
亚硝胺类污染。亚硝胺类的污染对于人体的损害是极为巨大的。其致病危害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病毒易造成肝脏的损伤,而慢性病毒则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亚硝胺的污染途径主要为东北地区冬季常见的腌酸菜以及在鱼类和肉类中添加的发色剂等。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因素的内部控制。相关的食品生产人员首先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才能够从事此工作;在接触相关食品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清洗和消毒,以此来最大程度的减少细菌,防止微生物污染;在进行食品生产相关工作的时候要把身上的佩戴饰品放到生产区外,这是为了防止产生生物理污染;进入生产车间更是要全面的进行消毒,如更衣、洗手、鞋靴消毒灯;进行相关工作的人员要有相关的证件,持证上岗,并且要熟悉产品工艺流程和作业文件,要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进行操作,这是为了防止出现因为人的操作失误而产生的化学污染现象出现;食品生产前后都要对生产加工用的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洁和消毒,否则不能够开工。生产工厂中必须对产品进行全面的防护,如地面要清洗消毒、空气的话每个车间都要配备空气净化装置,进行空气净化,如果有需要还必须对车间进行沉降菌检测;对于设备、工器具的接触点、菱角等方面要充分的进行消毒,不能因为图方便、省事就简单处理,而且生熟区域的工具还要严格的分开,这是为了防止出现微生物污染;对于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辅料和原料都要进行进厂检验,只有质量有保证的原料才能够使用,如需必要还可以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产品微生物超标。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因素的外部控制。在國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本着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各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提高管理效率。政务公开、现场办公、集中办公、上门服务、电子政务等都是可以采取的办公形式。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可以组成新的工作小组,消除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森严的壁垒,赢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检验机构是政府监管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政府为了充分实现市场监督管理职能,要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管理,这里就需要制定相关的,统一的检验机构评审规定,这样政府就不用专门的为了管理再兴办相应的检验机构了,直接去认定检验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就可以了。同时国家还可以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放宽市场主体准入限制,让检验市场能够向社会开放,从而打破行政检验对市场的垄断,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
食以安为先,良好的安全质量是每一种食品必备的基本属性。食品安全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备受瞩目,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十分受到关注的问题。并且能够影响到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原料的质量、食品加工的环境、食品加工技术、保鲜技术、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只有从生产源头开始,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采用双核臭氧杀菌技术、复合保鲜技术、栅栏技术等食品保鲜集成技术,才能有效消除微生物污染、解决烘焙食品的卫生安全质量问题,从而提高烘焙食品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汽车排放污染的分析与控制 篇12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随着近年来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关调查表明, 一辆技术状况良好的汽车在运行中,每天约排放CO3 kg、HC 0.2 kg~0.4 kg、NOX 0.05 kg~0.15 kg;若汽车技术状况不良,排放的污染物将成倍增加。在中国大城市市区,汽车排放污染物CO和HC占排放总量的60%~70%,NOX约占30%。为了保护环境,必须重视汽车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确保将汽车污染排放降到最低限度。
1在用车辆排放的影响因素
(1) 发动机的形式和技术。如发动机的冲程数;使用发动机的类型,包括柴油机、汽油机、转子式发动机或其他发动机;采用的燃料喷射、涡轮增压以及其他技术;自动或手动变速器。
(2) 所使用的尾气、曲轴箱和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如使用的催化转化器、废气再循环(EGR)、二次空气喷射、燃油蒸汽回收系统等。
(3) 发动机参数的变化情况、磨损情况以及保养情况。
(4) 是否使用汽车空调以及车辆的负载情况。
(5) 车用燃料的品质。如含杂质量、沉淀物、硫分、馏程特性、组成成分(如芳烃、烯烃含量)、添加剂(如铅含量)、氧含量、汽油的辛烷值、柴油的十六烷值等。
2在用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的难点
我国在对在用车辆实施排放控制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难点:
(1) 在用车改造难度大。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在用汽车品牌很多,各种车辆都有自己固有的技术参数,各项参数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为了控制车辆的排放指标,在对车辆的某一参数进行调整时,就有可能改变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甚至安全性;在对其某一排放指标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控制时,可能导致其他排放污染物的增加或衍生出其他甚至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更大影响的化学污染物。因此,对某种车型进行控制排放的改动时,需要长期反复验证,综合考虑,而且一种改造措施可能只对某一车辆使用是有效的,对其他车辆就无效甚至有害。
(2) 涉及层面广泛,难以整齐划一。
(3) 技术条件不充分。要对在用汽车排放污染进行控制,技术难点多,而且难度深。汽车排放的机内外净化,涉及汽车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多学科、多方面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具体工艺问题,制定有效、适用、合理而经济的方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4) 资金投入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控制措施,都牵扯到车主的资金投入问题。要使车主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在用车辆进行改造,实非易事。虽然保护大气环境系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完全靠政府投资实现对全国上千万在用机动车进行控制排放的技术改造也是难以做到的。在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控制的实践中,必须突破简单的常规的思维模式,努力寻求可行的途径和方案,才有望使工作成功推进,避免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3在用车辆排放控制的技术对策
3.1 改进燃油品质
燃油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燃烧效果,在用车辆燃料的改进要与车辆的品质相适应。在用车辆尽量使用高标号无铅汽油,辛烷值越高,抗爆震的效果越好。但是,不是汽车使用汽油的标号越高越好,在用车辆燃料的改进要与车辆的品质相适应。具体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汽油标号加油。
3.2 增加排气净化附加装置
对于采用排气净化附加装置降低车辆排放这一途径,在学术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采用闭环电控喷射加三效催化反应器这项技术对汽油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如果汽油中铅含量过大,那么氧传感器和三效催化反应器就会中毒失效。
真空延迟阀是通过推迟汽车发动机的点火达到降低燃烧过程中氮化物排放的一种装置。我国汽车发动机定型产品点火时间的调节往往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此,可将汽车发动机点火时间适当推迟,但一般不应超过4°,否则将会给汽车的整车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许多附加装置都只对应一种车型进行专门匹配,才能保证车辆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采用排气净化附加装置也不是最佳的降低车辆排放途径。
3.3 改造车辆的燃料供给系统
把在用车辆改造成两用燃料汽车,也可以降低在用车辆的排放污染。改造后的汽车,使用天燃气或液化气作为燃料后,虽然减少了排气中HC和CO的含量,但是没有抑制住NOX的含量,并且改造后的汽车相对于原来的发动机都会有一定的功率损失。
3.4 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维修
汽车排放污染是由于车辆性能指标不稳定或恶化造成的,它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如:燃料品质不高,发动机冷却系工作不正常,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点火系和配气机构、曲柄连杆机构等技术指标调节不当或零件损坏,汽车底盘各项参数调整不当导致运行阻力过大,车辆超负荷运作,燃料供给系密封不良,曲轴箱通风装置工作不良,废气再循环装置失灵,发动机某些部位的积炭,驾驶人员操作不当等等。因此,需要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定期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测、诊断,以保证车辆各项指标性能稳定,减少和消除由于故障或参数变化而造成的排放污染。
4在用车辆排放控制的最佳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采用完整的汽车检查维修体系是控制汽车排放污染的最经济、合理、有效的途径。其优越性有:①能消除排放超标的内在原因,保证车辆正常的排放状况;②不需要改变汽车原有的技术参数和装备,投入资金少,容易被用户接受;③为车辆排放控制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总之,我国在用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是一个涉及到车辆的燃油品质、本身技术、维护保养、法规建设、交通管理以及道路建设等方面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使用清洁的燃料、完善车辆的维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注意对在用车辆的日常保养与定期维护、建立一个完善的检修体系来控制车辆排放污染,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龚金科.汽车排放污染及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王盛良.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叶美桃.我国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7(6):124-126.
[4]杨玉林,程雨梅.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污染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