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课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辩论课教学设计 篇1
地理课中辩论式教学谈
石洪春
喻腊梅
一、地理课堂如何开展辩论式教学
1.辩题选择原则
辩题是辩论活动中所使用的题目,是一堂辩论课中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的辩论都由此而生。一堂辩论课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辩题。辩题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辩题要切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社会现实问题设计辩题,体现辩论的教育意义。
(2)可辩性。辩题要有一定可辩性,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才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思维拓展。
(3)公平性。辩题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这样对正反方学生才公正、公平。
(4)适宜性。辩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要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探究意识。辩题还应简单明了,辩题不宜过大,课堂辩论毕竟不同于一般辩论,要求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
(5)趣味性。辩题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热点性等特点,这样才能辩之有趣,辩之有理,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教师指导原则
(1)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结合。辩论应服务于教学,它是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课堂中的辩论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材中重难点进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或综合运用式辩论等不同类型,并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真正发挥辩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2)适时指导与耐心观望融合。辩论中有两种态度都不可取。一种是“过度指导”,即教师干涉过多,带有倾向性,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另一种倾向是“隔岸观火”,针对学生粗杂而单调的讨论或辩论,教师不介入、不引导、不指正,这些都达不到辩论学习的最佳效果。当学生处于知识混淆、思维束缚时,教师应及时纠正或引导;当学生在讨论、倾听中提炼出自己思路时,教师需要耐心观望,做到“指导”与“观望”有机融合。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使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教师应尽量使每一次辩论参与人员最大化,争取每人都有一定的尝试机会、锻炼机会。
二、辩论式教学的课堂实践
(1)时间。一学期安排2~3次辩论学习即可,一般15~30分钟,如果时间允许也可整节课安排辩论赛。前提是必须按要求完成本节或本章的教学任务,为给辩论赛留出充足时间,一些教材内容可简化,以节省时间。
(2)分组。可将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四小组讨论,全班共八小组,每组6~8人。每个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以促进小组内部的有效合作。各组再分配立论、辩论、结论的任务,安排一辩、二辩、结辩的角色。各组发言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3)准备。提前1~2周将辩题和分组情况公布,让学生针对自己承辩的内容查找资料,做好辩论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4)评价。在辩论开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参与整个辩论过程,避免个人的情绪化表现。教师在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方辩论组应做客观评估,评价应以激励、表扬为主。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寻找其闪光点,使小组成员感到荣辱与共,从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各尽其才,取长补短。
(5)实践。实施过程为: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正反方代表陈述→自由辩论→总结。实施过程可灵活处理,如有停顿、冷场现象,教师可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如果时间不够,或过于激烈,教师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交由学生继续思考和深入探讨。以西北师大附中高一某班的一堂辩论课为例探究其实施过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章内容较简单,前3节课讲授第一、二节主要内容,第4节课专门留作辩论活动。第87页有一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针对“城市交通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可设计“城市交通中哪种交通工具更好”的辩论内容,正方辩题:城市交通中自行车优于汽车,反方辩题:城市交通中汽车优于自行车。
辩论课教学设计 篇2
辩论式教学法概述
辩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设置辩题,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 实现师生之间知识的互动, 在辩论中得出问题的结论, 从而使学生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辩论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课前学生会主动查找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行阅读, 动手摘录有用信息, 动脑思考支持立论的论点;课堂中, 激烈地辩论, 辩手需要积极分析、应答对方的问题, 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与问题;课后, 要提交总结论文, 系统化、条理化地掌握知识。
辩论式教学法应用
1. 教学思路设计
辩论式教学法的思路是:教师设置辩题———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辩论———点评总结。
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举例:比如, 讲到汇率问题时, 在教师讲解完汇率基本知识后, 由教师针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设计辩题———“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辩论课前由学生根据辩题通过图书、网络等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课堂辩论中, 采取分组辩论形式, 辩论结束教师点评总结;辩论课后要求提交总结报告, 将零散的知识点上升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的升华。
2. 教学过程安排
课堂教学受学时的影响, 同时考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辩论赛, 可以灵活设置规则。比如, 六十人的课堂, 可以每个班出10个辩手组成一个辩论小组, 其中一人是一辩, 负责陈述观点, 一人是四辩, 负责总结陈词, 攻辩阶段与自由辩阶段合二为一, 统称为自由辩, 此时十个人都可以参加辩论。教师将辩题分发到辩论小组, 各辩论组根据辩论主题进行辩论准备。教学过程模拟辩论赛的赛程与规则, 在第一回合的辩论中, 正、反方一辩各自阐明己方观点, 负责开篇立论;第二回合, 直接进入自由辩阶段, 辩手们寻找对方立论根据上的不足与漏洞进行辩驳, 并进一步说明己方认为正确的论据, 以事实说明己方观点;第三回合, 进入全班同学自由辩论阶段, 其他不在辩论席上的同学, 在辩论中可任意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但每人发言的时间限制在2分钟以内。教师在辩论中维持辩论秩序, 并在辩论结束时对本次辩论的内容与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 同时对某些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与说明。
3. 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价
为使整个辩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开展, 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 为考核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设立了以下标准: (1) 同学在辩论前, 占有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占平时成绩10%; (2) 辩手在辩论中的具体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 (3) 全部教学过程结束后, 要求每组辩手提交一篇总结性论文, 论文占平时成绩考核内容的60%。
在辩论式教学活动中, 学生为辩论活动查阅了大量资料, 辩论过程中思想火花碰撞, 锻炼了学生在公众面前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辩论式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提炼选题, 辩论结束要根据学生课堂辩论情况进行点评, 这也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辩论式教学, 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 较全面地认识与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能力得到了空前体现, 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结
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应用辩论式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沟通、思辨能力, 有利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但是, 辩论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辩题, 并且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辩论教学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 很难通过辩论教学系统掌握该门课程要求的所有知识点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辩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应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使学生有效掌握国际金融知识。
参考文献
[1]韩莉.《国际金融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悉[J].当代经济, 2009 (7) .
[2]魏文静, 崔满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学》教学模式创新[J].高教论坛, 2008 (12) .
美国中学的辩论课 篇3
辩题:看上去很大
作为一门课程,美国中学辩论课的题目由教师定好,并且在开学初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分组和做准备工作。以下是美国SchenectadyHighSchool的部分辩论课题目:
1. 拿破仑:变化的代言人还是伪装的专制主义者?
2. 斯大林:前苏联最伟大的领袖还是前苏联的噩梦?
3. 英帝国主义:好还是不好?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技术还是帝国主义、同盟国和民族主义?
5. “一战”和“二战”:孤立主义大行其道。
6. 广岛和长崎:美国的原子弹投得对还是不对?
7. 媒介造成了恐怖主义。
教师的责任:规范课堂辩论
第一次组织学生辩论课时,美国的中学教师要将辩论的方法及模式告诉给学生,并进行认真细致地组织和指导。教师要着力让学生懂得:礼貌、平静和严肃的着装是贯穿于辩论课始终的。双方学生事先都有必要在一起进行磨合和练习,而且做到了解对方的观点要胜过了解自己的观点,参与并准备好应对对方的“攻击”。所以合理选择材料以便于辩论过程中作参考显得非常重要。在辩论中,学生要解释所有较为陌生的术语,陈述观点时要清晰简要,充满力量。
模式:强调听众的参与
在美国中学里,辩论课不仅是辩论双方的事情,而且非常强调在场全体学生的参与。在60分钟的辩论过程中,有15分钟是留给现场每一位学生听众的,他们有权利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辩论开始前,教师会将一张表发给在场的每位学生听众,由他们独立填写。辩论结束后,教师将表格收回,以此作为对学生听众的评分依据。
启发:怎样组织我们的辩论课
美国中学的辩论课旨在培养学生提前思考和计划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组织和安排相关材料的最佳使用,以支配或者动摇对方观点为目的;学生们积极参与,结合社会常识及课本知识来取得最佳辩论效果;在辩论过程中逐步培养决断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
现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多年,二期课改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有待于我们去不断探索。我们的学校可以利用中午自修、课外活动以及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课堂辩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结合课本内容、相关学科知识、现实生活以及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选择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学习方法、人格问题、公民形象、城市形象、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环保和污染、发展和建设、汽车进入家庭的利弊、电脑游戏的功过、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法制问题、社会问题等。
在准备阶段,学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上网查资料、借助报纸杂志或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信息,也可向教师、家长、科研人员和政府官员请教,还可通过参观考察来获取资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和指导。学生的辩论课不必分出对错,可以没有结论,但必须观点鲜明,立意积极向上。
辩论课作文600字 篇4
老师说:“时间到,代表请上台讲话。”正方先上了讲台,说:“我爱您,周。com,就像老鼠爱大米。周。com很好,帮助大家写作文,看,我这次的作文就得了个100☆☆☆,还不是靠周。com吗?大家说是不是?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爱着你。”反方抗议:“不同意。我恨你,周。com,就像老鼠恨猫眯。周。com不好,因为我本来就不喜欢写作文,听说周。com能帮助人们写作文,我看了之后,反而对作文更加反感了。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恨着你。”
老师又发言了:“好了,现在开始投票,请拿出手中的表决器。在投票期间,代表可以拉拉票。”正方说:“请大家支持我,周。com本来就是我们的小老师嘛,不要轻易相信反方。”反方说:“支持我投一票,不支持我的投一票,每人都能拿礼品,不要轻易相信正方哦!”
“结果已经统计出来了,今天的冠军是-正方,请正方发表一下感言。”老师说。“首先应该感谢周。com对我的信赖,还要感谢我亲友和同学那么支持、信任我,谢谢谢谢。”正方代表说。“抗议!抗议!”这是反方的声音,“他爸爸是投票公司的总裁,投了20票,你知道吗老师。”“开玩笑,怎么可能呢?我早就知道他爸爸是收厕所费的了,你以为我是二傻呀!”老师说。
一元两只鸡辩论课――有感 篇5
听着同学们的讨论声,老师无奈地说:“同学们,是活的`,这就要开动你们智慧的大门了,想一想到底有什么办法呢?”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高高的把手举了起来,自信地说:“不如买两个刚出生的蛋,慢慢孵出来,再养成大肥鸡,不就得了吗?”“同志,时间,时间,那你也不一定养的活!”我的主意,立马被一个同学反驳到。同学们听了,又像蚊子一样“嗡嗡”的讨论起来,但最后还是没有想到,哎,看来我的回答是空前绝后了!
在清脆的下课铃声中,老师将答案揭晓,其实我说的并没有错,只要你有耐心,鸡蛋就能变肥鸡,学习也和孵蛋一样,需要耐心,虽然有点累,但成功是快乐的!这个道理你懂了吗?
指导老师:钟秀萍
观看辩论赛教学设计 篇6
北师大燕化附中马熙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辩论赛让学生了解辩论赛的规则,熟悉辩论赛的程序。
1、通过观看辩论培养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2、通过观看辩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关心社会的精神,用一位名人的话说,就是要有一种指点江山的精神。
二、重点: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独立思辩的能力
三、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让学生注意从四个角色的表演、语言运用及思维敏捷等方面去记录。小组讨论,看后点评并说出谁去谁留的理由。
四、教学过程:。
(一)由2006年挑战主持人16进10导入
学生观看挑战主持人中的小品《西天路上特别法庭》(10分钟左右)
(二)教师铺路
1、让学生注意从四个角色的表演、语言运用及思维敏捷等方面去记录。
(三)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看后点评并说出谁去谁留的理由。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四)第二轮观看挑战主持人中的郑雷、杨帆两人的辩论: 《主持人表演利大于弊》《主持人表演弊大于利》
(五)1、小组讨论,给出谁去谁留的理由。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说出谁去谁留的理由。
五、各小组就刚才两轮的辩论谈谈感想及收获并说出辩论中应注意的地方。
辩论课教学设计 篇7
一、选择辩题,师生参与
要使辩论课成功开展下去,辩题起着关键作用。确定辩题正是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的契机。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交流的方式,或者课后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取双方互动方式确定辩题。教师给出几个参考命题,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方向,老师再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辩题。双方共同确定辩题,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题目的引导和修改,又能结合课程内容,才不会出现为了辩论而辩论,最后变成一场跟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表演的情况;否则,辩论越是热闹,越是显得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乏味,更使学生远离思政课教学,只是冲着教师课堂耍的花样而来。辩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且辩题开展要在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后。在完成相对应章节的教学后,结合教学情况,再展开教学。除了个别辩题可以开展在前(比如“世界是否可认知”可安排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之前),大部分辩题适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否则,辩论的锻炼体现不出来,无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全员参加,集体辩论
辩论开展的最重要环节是参与环节。最好是全民总动员,人人参与,在人数不超过一百二十左右的班级,可以全员开展。由学生推举一辩和四辩,其余两辩,由学生负责。事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更多的学生担当起二辩、三辩的身份,一方的辩手发表完观点,另一方学生可以立即反驳。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期待,也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带来动力。确定二、三辩手,只会使更多学生坐等看戏,结果锻炼到的学生只是少数几个,不能够实现思政辩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辩前引导,提高效率
要开展好一门辩论课必须在事前引导学生做出充分准备,准备分为两阶段:辩题分析阶段、辩论资料准备指导阶段。如何分析辩题,需要进行指导,悉心指导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查找有效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方式。成功的辩论课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是教学双主体的融合,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外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和技巧的训练,及体现在辩论全过程的隐性调控中。教师在辩论前进行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尤其是对辩题的资料查找方向的分析,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运用,特别是这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展开,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指导,才能提升辩论课的实效性。
四、实时点评,及时调控
辩论课的开展,是一种双向的多方面的研讨式教学。但是,学生毕竟不是专业辩论队出身,很容易就陷入为辩而辩的困境,一场辩论课就会变成一场展示发言的展示课,甚至有些班级由于年轻人的满腔热情,最后会变成互相人身攻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正反两方学生的唇枪舌战,教师要在每个观点阐述到差不多的时候,给予适时暂停,再一次明确双方观点的交集处,给下一回合的辩论指明方向。教师还要及时点评学生的辩论,实时点评,及时调控。教师只有及时引导,才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观点,不会使辩论失去方向,提高辩论的有效性。
五、结尾升华,突出要点
一场成功的辩论课的开展到最后,往往能够成功地集中观点,正反两辩题都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思考,两方的问题也会产生交集。所以一场成功的辩论课,教师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度的总结与升华,结合课程内容,才能将辩论课的有效性持久地发挥下去,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相关话题也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因此,总结是重中之重。在总结中点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回应,鼓励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回馈,是学生成长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往往会在教师的鼓励或者指点下,增加信心或者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辩论的实质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教师对辩题的总结,更好地理解辩题,能够对辩题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影响其形成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一场有效的辩论课开展,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拓展视野,开动脑筋,锻炼了思维逻辑能力,还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六、明确价值导向,创新教育手段
思政教育的特色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辩论课中更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要对党的新的动态和政策给予解说,结合辩题,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明确价值导向,同时加深学生对党的新的路线方针的理解与印象。思政课不仅是培育人的政治思想的场所,也是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阵地之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把辩论引进思政课堂正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的实践表现之一。实践证明,辩论课的开展,是一场有效的能够动员全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方式,并且可以有效地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辩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主体性,体现了学生主人翁地位,全民参与辩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以往被动的学习风格,尤其是教师机械刻板的说教与一味的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在辩论课中转变,实现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辩论课通过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在一起,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空间,成熟了学生的思维结果。是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升华。同时,教学形式上也能够将道德教育渗透进辩论过程中,通过对选题的展开解释,以及辩论过程中积极引导,实时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某些观点,传播德育的教育力量,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由于教师的直接说教的强迫性产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师生双方能够在平等地位上,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以及分析,以理服人,让学生在思考后,主动接受,更为人所信服。
摘要:辩论课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开展:辩前教师引导,全员辩论,教师及时总结时事点评;辩论后教师明确价值导向,深化辩题,结合教学内容总结,创新了思政的课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以及主体性地位,巩固了教学内容,渗透了道德教育,也影响促成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辩论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思政课,辩论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辩论会教学反思 篇8
一场“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对“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弊利”已经隆下帷幕,回想整个过程,有得有失,有成功有失败的地方。
首先,辩题的选择比较适合,但并非学生所选。辩题主要经过我们科组老师的讨论并从网上查找大量资料,先确定可选的辩题若干,然后逐一筛选,最终确定“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这一主题。确定命题后先不告诉学生,让学生从参考命题中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也选择了此命题。
其次,此次辩论会主要让实习生参与全程组织工作。实习冲劲实足,而且由于大部分实习生都是副班主任,方便与学生沟通,除了学生相互竞争外,实习生之间也在相互竞争,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辩论会方面的知识和查找辩论会所需资料。
再者,辩论会突破一个班,在两个班进行,各为正反一方。这样的结果是,竞争加强了,参与的范围更广,全班上下齐动员。
最后,辩论会现场由学生控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大量工作由实习生开展,一些关键性问题被忽视,如网络信息查找方法指导等。
课堂辩论活动设计的要素 篇9
所谓的辩论,一般来说,就是指辨明是非对错、探求真理的一种行为。要想一个辩论活动顺利的开展,离不开辩论主体、辩论客体和辩论环境,而这些就构成了辩论活动最基本的三要素。1.课堂辩论活动主体
辩论主体是指使辩论活动顺利开展的双方辩者。辩论主体是人的因素,也是辩论活动这一行为发生的最基本的载体,辩论主体至少要两个辩者组成。
在辩论活动中,由辩论主体组成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通常也叫做正方和反方。两大阵营之间的观点对立,唇枪舌战,相互交锋,展开激烈的辩论。
辩论主体通常有以下几种构成形态:
1.双主体
双主体辩论是指只有两个观点对立的辩方进行的辩论。由于辩方中的组成人数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对一对立主体
一对一对立主体辩论即辩论的双方各有一个辩者进行的辩论。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辩论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中辩论活动。在这种辩论形式中,双方的辩者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无需考虑什么干扰因素。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在整个辩论中只有庄子和惠子两个人,一对一的展开辩论。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往往在候选人当中也会采取这种一对一的辩论形式,比如布什和杜卡基斯之间的辩论。
(2)一对多对立主体
一对多对立主体辩论是指在对立的双方中,其中的一方只有一个辩者,另一方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在这种辩论形式中,辩者多的一方,往往利用人多的优势,在辩论的气势上先胜一筹。但人多也不是决胜的关键,如果人多的一方组织涣散,步调不一,大家不同心协力,也容易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也有以少胜多的机会,只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擒贼先擒王,集中力量先驳倒对方的核心人物,胜算就大大增加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是一胜多的典型。(3)多对多对立主体
多对多对立主体辩论是指辩论的双方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展开的辩论,这是较为复杂的辩论形式。
在这种辩论形式中,辩论的双方要想战胜对方,都要严密组织自己的阵营,精心安排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作用,群策群力,才能克“敌”制胜。这种辩论形式组织起来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耗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辩论形式由于参与的人员多,影响一般比较大,像外交谈判、贸易洽谈、辩论比赛大多就是采取多对多的形式。
2.多主体
辩论的各方围绕着同一个辩题,形成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对立的辩方展开的辩论就是多主体辩论,多主体辩论是辩论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辩论形式。
在多主体辩论中,又有以下几种形态:
在多个辩方中,各自只有一个辩者展开的辩论。
在多个辩方中,有一个辩方只有一个辩者,其他的辩方各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展开的辩论。
在多个辩方中,各自一方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展开的辩论。
课堂辩论活动的主体很明确很具体,就是学生和老师。学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辩论主体,但老师也应该成为课堂辩论的主体,在论题选择、论点确立、论据评价等方面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基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辩论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一般有以下几种构成形式: 1.双主体
这种辩论形式又可以分为双方各有一个学生之间的辩论和双方有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之间的辩论。双方都是学生的课堂辩论形式很常见,比如对于老师讲解的某个知识点,两个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解理,就可以在课堂展开小型的辩论。随着其他学生的不断加入这种辩论形式往往会演变为两个阵营之间的辩论。这时候老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利用好这个难得契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辩论的不太常见,特别是在提倡师道尊严、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中国更是不常见,这和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有关,也是中国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一个主体对多个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也偶尔会出现一个辩者对若干辩者的辩论,其中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既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老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有学生提出质疑,而其他的学生则赞同这一观点,于是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展开辩论。由于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势单力孤,往往在气势上稍逊一筹,但也不是没有驳倒对方的可能,只要沉着应对,从容攻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也可以以弱胜强。
仅有一个辩者的一方是老师的出现的几率不大,因为在中国的课堂上,还鲜有学生敢于直面质疑老师,和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但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课堂民主的深入人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辩论,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舞台。3.多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多数辩者对多数辩者辩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大多数教师最乐于采用的辩论赛就是这种形式的辩论。在辩论赛中,双方对阵的阵营一般各自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辩者。这种形式的辩论需要严密的组织和精心的安排,往往费时耗力,但辩论赛的影响较大,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尽管辩论赛有诸多优点,但活动的次数不宜太多,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辩论赛流于形式。
课堂辩论活动中教师作为主体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导者
在课堂辩论活动中,尽管直接参与辩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作为主体的地位也不能忽视。课堂辩论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辩论活动的发起、组织、开展到最后的反思总结都需要教师的调控和指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不等于包办一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上的指引和方向上的调控,至于辩论活动的细节还是应该放手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辩论活动的主角。
2、裁决者
虽然课堂辩论活动不同于社会上的辩论比赛,一定要分出高低输赢,但课堂辩论活动也是对立双方的比拼和角逐,其中也含有比赛的因素。既然是比赛,就要有裁决者,这个裁决者一定是要站在中间的立场对比赛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这个角色当然由教师来担当最为合适,教师担当裁决者的角色体现了教师在课堂辩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担当裁决者角色时,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任何私心,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适当的点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赛的结果并非胜者为王败者寇,最好能实现双赢,因为课堂辩论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参与者
教师除了担当课堂辩论活动的引导者和裁决者之外,还是不折不扣的参与者,从辩论活动的发起一直到最后的完满结束,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教师的参与有时是作为局内人,有时是作为旁观者,不管是以何种身份,教师都是这个辩论活动的一份子。作为参与者之一,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身份,多放手,少干预,做好引导和裁决。2.课堂辩论活动客体
辩论主体是复合的,至少有两个对立辩方的辩者组成。对立辩方只所以会产生辩论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双方辩者所持观点的对立。因此可以说辩论行为就是对立双方观点的辩驳。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对立双方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同一辩题上,有了同一辩题,对立双方的辩者才有可能产生对立的观点,从而产生辩论。这里对立双方所指向的同一辩题,也就是辩论行为指向的对象,就成为辩论活动的客体。
辩题通俗的讲就是辩论的题目,是引起对立双方争论的焦点。一个好的辩题应贴近生活,蕴含深厚的思想文化价值,给辩手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回旋余地,同时也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一个好的辩题应具有现实性、可辩性、值辩性、趣味性等特征。
1.现实性。好的辩题必须具有现实性,蕴含时代气息,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了解、最关心、最有话可说的事情。这样的辩题也会给辩论双方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刺激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辩论,同时也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吸引他们的参与,扩大影响面。比如对于中国楼市是否存在泡沫就有不同的声音:赞同者认为中国楼市是在悬崖边上舞蹈,存在很大的泡沫;反对者则认为中国楼市有些异常行为,但并非有巨大的泡沫,这就是和现实联系很紧密并且能够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一个辩题。
2.可辩性。辩题的可辩性是指辩题要能够给对立双方的辩手提供对等的辩论空间,不能明显的表现出一方是真或是假。1比如“1+1=2”、“1+1≠2”这个辩题,由于正方是不言而喻的真命题,反方毫无疑问地为假,这样双方就无法展开辩论,这样的辩题是不具有可辩性的。
可辩性还体现在对立双方的观点要旗帜鲜明,这样双方才能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比如,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中的一个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是正方的观点,而反方的观点是“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这样双方的观点才有尖锐的对立,才能展开激烈的辩论。
3.值辩性。所谓值辩性是指辩题要有辩论的价值。有价值的辩题,都是对社会、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对于“地球是绕太阳转的”、“地球不是绕太阳转的”这样的辩题就没有什么值辩性。
值辩性的辩题,大致有一下几种类型:
(1)意义重大的辩题。这类辩题涉及到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往往影响较大。比如事关重要的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的谈判就属于此类型。
(2)哲理型的辩题。这类辩题可以启迪人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引导人们去探索正确的答案。比如“愿望的满足就是人生的幸福”就属于此类辩题。
(3)专业型辩题。这类辩题涉及到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论文答辩、法庭辩论、议会辩论都属于此类型。
赵传栋.论辩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40.(4)生活型辩题。这类辩题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关。比如“未成年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属于此类型。
4.趣味性。趣味性是指辩题要生动有趣,能够极大地吸引双方辩者和听众。比如,95国际大专辩论会有个辩题是“愚公应该移山”、“愚公应该搬家”,这个辩题来自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既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又蕴含现代教育意义和价值。
以上所说的是在辩论活动中好的辩题所应具有的一般特征,同样在政治课上开展的辩论活动的辩题也要具备上述的特征,即现实性、可辩性、值辩性和趣味性。除了这几个特征外,政治课堂上辩题的拟定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他们所能驾驭的,同时还要具体结合学科的特点,只有几方面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算是一节很好的辩论课。
课堂辩论有助于构建开放的政治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认为只要辩论,就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堂成功的课,那辩论教学就会走入误区。
要走出“堂堂皆可辩”的误区。并非每节课,每个重难点都可以设计为辩题进行辩论。辩论的开展应因课而宜,因生而宜,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辩,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对问题可能产生的兴奋点,发现、选取学生能理解的,感兴趣的,而且是值得辩的内容让学生辩论,这样,才能击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他们才想说、想辩。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重视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进程。课堂辩论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应密切注意学生的辩论过程。对学生来说,要想辩论成功,还需教给他们一定的辩论方法和技巧,这样的辩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个性潜能得到发展,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学会了辩论的方法。3.课堂辩论活动环境
所谓辩论活动环境是指辩论活动赖以展开的空间和氛围。辩论活动的开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超越时空的辩论活动是不存在的。比如法庭辩论的环境是在法院,学术辩论的环境是在学术会议或者其他的具体场合。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虚拟辩论环境,比如大家乐于接受的在网上发帖,其实也是一种辩论,这种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一举两得。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辩论活动,都不可能超越时空而存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政治课堂辩论的环境很具体,就是在课堂上,为了能开展好一节辩论课,对课堂的环境也有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1.课堂要民主。民主是催生辩论的原动力,只有实行课堂民主,学生才愿意畅所欲言,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专制的课堂是不可能产生辩论的。
把自由辩论引进英语课文教学 篇10
所谓自由辩论,就是建立在辩论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诸如不限辩论时间,不给辩手固定角色,不限每位成员发言次数和时间,等等。
自由辩论的意义:它是一种交际性活动,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对问题或事物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得到正确认识或共同意见。在此过程中,能真正地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使用,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
一、确定辩论的内容
辩论的内容要与教材同步相融。高中英语教材共三册,七八十篇课文。课文题材广泛,包括故事、人物、科普小品、史地、名胜、风土人情、音乐、体育等,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如果择定合适的辩题,就会容易在中学生心里激起共鸣,激发其强烈的辩论欲望。
以下对高中一年级(下)部分课文进行简要的内容分析。教材:Lesson 58“What’s Health Eating?”,内容与宗旨是促使学生注意饮食习惯,保持健康身体。可用辩题“Shall senior students take physical exercise?”;Lesson 62“Sao Paulo Fire”,内容与宗旨:唤醒民众同情心,增强责任感,可用辩题:“Shall teenagers be encouraged to struggle for just a course?”;Lesson 70“The Necklace”,教育人们生活务实,不爱慕虚荣,可用辩题“Are you in sympathy with Mathild”;Lesson 74“The Secret Is Out”,倡导人们关心女性问题,呼吁男女平等,可用辩题“Can women do the same thing as men?”。
二、组织好自由辩论活动
既然是辩论,就要先确定正反方。在起始阶段,可以在排与排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根据各自观点,轮流发言,直至一方无人应言时,宣布比赛结束。第二阶段,先安排好正反方,各自搜集材料,同组会员集合讨论,对材料整理、加工,最后按一定名额推选出代表,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查取信息,又通过小组交流探讨、整理信息,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推选出来的代表,从心理角度讲,可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确定了学习榜样。不过,这种阶段的辩论,一定要提早把辩题交给学生。
三、呈现辩论结果方式
不过我们进行自由辩论,最大的成功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过程。
四、做好指导工作
1. 鼓励学生做好课文阅读工作,充分利用课文中与辩题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加强对课文话题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其英语听说能力。
2. 教师根据辩题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词汇、名言警句、谚语等。如高一(下)Lesson 82“How Marx Learn Foreign Language”辩题“Can we learn English well?”可补充discourage, overcome, reach out for, lose heart等词汇,以及“If a man empties his pure into his head, no man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An investmen in knowledge always pays the best interest”等名言警句。
3. 临场救急。在学生发言出现卡壳时,及时帮助,使辩论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于自由辩论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刚开始也可能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畏难情绪。以下几条可改变这种局势。
(1)充分利用语言体态等方式传递教师对学生闪光点的赞赏,让学生在体验被肯定的愉悦心情下,能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促进学习。如鼓励学生敢说、爱说时用“Great!”“Wonderful!”“GoodYou did an excellent job...You can...”“You may have a try.”。
(2)教师应该承认学生自由交谈时是会犯错误的,如果不断纠正他们的错误,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压力,造成更多的错误。教师可以注意听他们犯的错误,把多数人犯的同样错误和确实影响交际的错误记下来,在下堂课通过有指导的练习处理这些错误。
(3)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自然地过渡到辩题,如Lesson 62“Sao Paulo Fire”,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When did the fire break out?How long did the fire last?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terrible fire?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If you were present would you help rescue the trapped people?
然后介绍材料:It is reported in a newspaper that a 12-yearold boy saved a child in the flood.Should his action be encouraged or not?Now let’s hold a free debate on the topic“Should teenagers be encouraged to struggle for a just course?”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竞相发言。
中学课堂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11
中学课堂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杭州第十中学 张国强 孙碧云 周妙芬 倪丽梅 舒儿娟 胡 樱 何 晴 黄铭杰 于海雁 俞朔晗 周慧英
【内容摘要】体现互动、自主、开放、建构和合作精神的辩论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热情•态度、思考•判断以及技能•表达等学力。与以往重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相比,辩论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思维品质、学会表达自我、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结合高中文科各科的教学,进行了 “引导学生获得辩题的策略研究”“辩论式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辩论式教学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辩论式教学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辩论式教学评价机制研究”“辩论式教学保障机制研究”“学生学习团队构建的策略”。着力构建探索、合作和对话的教学文化,促进了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课题研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竞技式辩论和自由辩论两种教学模式。其中竞技式辩论我们又建构了牛津模式、俄勒冈模式(盘问模式)、新加坡模式(四对四模式),自由辩论尝试了ab剧的辩论模式。同时也探索了“学习团队”的构建策略。
课题研究成效分析表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了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加了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创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辩论文化,进而推进了学校文科的教学改革,并为下半年高中新课改全面实施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关键词】辩论式教学
辩论模式
合作策略
学习团队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剖析当今社会人才的现状
《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于近日组织了“上海市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座谈会”,倾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兼谈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中谈到现在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做人,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有的自视过高,难以与其他同事合作共事,缺少团队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职业化素质弱;所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和未来世界严重脱节。因此他们提出学校要加强“学会做人”教育,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意愿,发展他们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学校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否则无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说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社会人才培养工程中的奠基工程。兰蓉部长说:“学会做人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应该渗透,让学生从小养成待人接物的良好习惯,否则等到大学阶段学生的某些行为品质已经定型了,这是要改就很难了。”
2、反思中学合作学习的缺憾
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早就看到了问题所在,并努力在寻找改革之路。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教学目标上,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大成,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人格的培育。因此它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已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毋庸讳言,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随心所欲,疏于设计,随意运用,或太难,或太易,或不宜,或放而不导,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改编为学生自己做,在学生和做学习过程中,少了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启发,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二是学生作而未合,各自为政,只愿意表达,不愿意倾听,合作学习只是形式上热闹。三是参与度严重不均,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学生则成为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达不到交往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要求。
3、中学文科教学的现状
虽然我们希望中学所有的学科都抛弃灌输主义,实现学生自主地、充满热情地学习,培养出扎实的学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科依然进行着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社会科定位在知识的接力和传承上,在知识的学习上,更注重于识记、模仿、重现,在教的方面,较多灌输与注入,就学的方面说,较多被动机械的接受与死记硬背,用单调划一的结论来压制学生的思维的现象。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提出“辩论式教学”和“高中生学习团队的构建”的设想。“辩论式教学”即把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采用外部强化手段,营造外部的竞争和合作气氛,因为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部学习需要和动机;强有力的任务驱动,能增进交往智能,同时辩论能直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的追问,对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的深度思考。培养不断将社会改造得更美好的公民。
“高中生学习团队”是引用经济学上的概念生发出来的,我们认为“团队”不同于学校的其他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团委、合作小组等等,它是一个学习型团队:为共同完成共同目标而学习,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开展工作,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具有团队的凝聚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一个快乐的群体,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提高学习效绩。因为是团队,每个个体都有他不可或缺的任务,团队成绩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他必须学会表达、倾听与合作。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通过辩论式教学构建高中生学习团队,能有效的革除小组合作讨论模式的弊病,是对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以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人格的培育的过程。
4、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部组织专家撰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一书中,专家们特别提示高中学生应该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训练和提高。与此相关的是,专家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普通高中学生5种学习策略: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信息编码策略、思维策略、认知学习策略等。而在高中毕业必须获得的144个学分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占到15个学分。专家提示要顺利获得这些学分,学生要亲身参与研究探索,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善于分享与合作,有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社会充满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认为辩论式教学恰好是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
5、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既然有语言就有辩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辩论员。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人来说,经济谈判、法庭申辩、公关辞令都与辩论息息相关。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大专辩论赛风靡一时,能言善辩者,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己任,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中学生辩论赛也应时而起,浙江省就分别在1998年和2003年举办过两届中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杭州市也在近几年连续举行中学生阳光辩论赛,但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的尚不多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发现,有思考,却少有解决办法。“团队”的概念多用于经济领域,尚未见诸基础教育领域,在此引入“学习团队”,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它比“合作小组”的任务驱动性更强,成员之间有共同经历,共同愿景,有组织运作机制,因而更有战斗力,更有效。
就国外情况看,据《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刊登的日本学者佐长健司《论社会科辩论式教学中反驳的指导方式》一文介绍:日本社会科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始于1990年前后。当初的辩论活动并不是通过行政力量,而是在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得以推进的。因为辩论使学生必须拥有自己的主张,自主地展开讨论,关注社会本质问题。就这样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显现出巨大的活力。今天,在日本,辩论式教学不仅得到积极推广,而且还对教科书也产生了影响。有关辩论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研究的问题非常具体,不过介绍到国内的仅此这一篇。该文主要探讨的是怎样使辩论变得富有知性和深度,这是辩论的思维和技巧问题。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究竟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通过辩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等问题,未能看到相关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辩论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转化为适合运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透过申论、质询、资料搜集与辩论稿撰写等训练,达到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构建中学社会科辩论式教学的一般性实践模式,以供同类学校借鉴。
(二)研究目的
1、以辩论式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即将铺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注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学面向全体,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而辩论式教学正是体现并实现新课标精神的最佳手段与途径,它的价值在于:
①能创设生生、师生平等对话平台,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
②能促使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③能实现自由争论,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
④能实现通力合作,有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充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⑤能体现积极全面评价,在体验成功中造就健康人生。
2、以辩论式教学为载体构建高中生“学习团队”
辩论式教学建立在团队合作基础上,教学必然会产生超越教师个人灌输知识的功能。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就使辩论式一定要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因此构建一个团结向上目标一致的“学习团队”是辩论式教学成功的前提。
3、以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辩论式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课程中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整合、激活,学生的生命光辉在课堂中闪烁,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中展示,在此意义上培养的人才,具有社会交往、合作沟通、理性对话、主体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文明社会对话时代的新型成员。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定位
1、理论依据(1)墨子的辩论理论 辩论的历史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辩论就有了高度发展。如最著名的庄子与惠施公的辩论;孟子也曾自述:“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而得到古今好辩之名;墨家辩者,简称墨辩等。墨子《小取篇》有一段关于“辩”的概括论述。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述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这是对于墨家在逻辑思维方面的比较全面的表述,可以说是总结性的论断。这段话的开端,提出了“辩”的任务有四项,其中包含认识方面的问题和现实方面的问题。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这都是当时名辩思潮论争中的问题。审治乱之纪,这是政治主张上的重大论题。《小取》的这些提法,都是有针对性的。其次,提出了对任务的要求,是“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情,论求群言之比”。这说的是“辩”在完成任务时所应达到的水平。再次,提出了辩的方法:“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述故,以类取,以类予”。最后,提出了“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这似是说辩的态度,要辩者要有自觉的精神,要多多要求自己。(2)苏格拉底提问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提问式教学法”即是指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它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苏格拉底方法作为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在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提供启示。
(3)《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日〕佐藤著,钟启泉译)
作者指出,“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的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2、概念界定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思路
1、研究假设
本研究旨在探索辩论式教学的模式和学生“学习团队”构建的策略,引发师生教与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合作能力的提高,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原则
(1)提供平等机会原则
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场”中,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围绕课堂教学总体目标、单元、章节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广泛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实践探讨活动,努力让全体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过程中,都有充分表现自身情感、意志、个性、能力的“舞台”,亲临参与的境界,历经求知的艰辛,承受意志的磨练,体验成功的欢愉。运用遵循提供机会原则,确保课堂辩论式教学文化价值和效应的有效达成。(2)多边互动原则
课堂教学在活动关系网上应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格局,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把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以导促学,以情激学,以教辅学,以“学法”指导,思维激活,智能发展作为活动的突破口、着眼点,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①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②认知的深刻性。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感悟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③交流的多维性。教学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不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而且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形成多维交流、合作、碰撞的态势,建立多层次、立体式信息传递网络。
(3)循序渐进原则
就学生个体而言,循序层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总量的层递,学习难度的层递,学习主动性的层递;就学生集体而言,包括横向参与、合作创新广度的开展,纵向参与、合作、创新深度的发掘,形成频繁活动、多层次、小坡度、强反馈、重提高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
3、研究要素
本课题研究是在人本理念指导下,通过文科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水平。研究要素主要为以下八个方面:
(1)以学为本──注重学的过程(课堂),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发展意义和未来意义。
(2)因学定教──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内在需要、爱好、个性化需要,不凭空想象设计教案,注重了解学情。
(3)主动参与──评价课堂好坏、效率高低重要的标准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4)自主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对话。(5)合作学习──课堂对话包括师生、生生合作。
(6)学习实践──让学生多演绎、少归纳。让学生真正体验、感悟、创造。(7)师生关系──教师摆正位置,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师生平等。(8)多元评价──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4、研究子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1)引导学生获得辩题的策略研究 金小忠、蔡晏燕、倪丽梅、阮有道、舒儿娟
(2)辩论式教学的活动形式的操作研究 周妙芬(3)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于海雁、俞朔晗
(4)辩论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借助小组原则)研究 何晴、黄铭杰(5)辩论式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胡缨、周慧英
(三)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初步研究阶段:(2004年11月至2005年7月)参加“杭州市中学生阳光辩论赛”,积累经验。(2)准备阶段(2005年7月至2005年10月)
课题认证、方案设计、课题申报工作及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设计确定子课题,落实各子课题研究人员,拟定研究规划。
(3)实施阶段(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
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布置任务,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在文科学科中推广,进行辩论式教学探索,学习团队构建,全面实施研究。总结阶段(2006年6月至2006年8月)
整理各类研究资料,分析评估,得出结论。以论文、个案研究、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录像等形式总结呈现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方法与限制(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五场市级辩论赛、两年校级辩论赛、课堂教学教案设计与六堂课的试教,将理论化为实际,实地的去验证辩论教学实施的适当与否,并且配合问卷,分析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反应与成效。但是,由于辩论教学需要长时间的实施训练,这是试教方面无法达成的,所以在实施成效上会有所限制,无法呈现出辩论教学所带来的整体性影响,这可能会是这次研究中不足的地方。另外,本篇报告是以质性研究为方向,因此无法针对试教的成果提出具体的数据与研究成效,只能就实施过程做研究与探讨以及就辩论赛的个案作为成效。这部分也将是这次研究的限制。(2)案例研究法
三、构建与操作
(一)引导学生获得辩题的策略研究
辩题就是在辩论活动中所使用的题目,是一堂辩论课中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的辩论都由此而生。一堂辩论课的精采与否,辩题占了很关键的因素。
1、辩题选择的原则
教师在自己设计辩题或引导学生获得辩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切合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知识、学生兴趣、社会热点,有认识和教育意义;(2)可辩性。有一定可辩性,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共识点指对立双方对辩题的提议、范围具有大体一致的理解,争论点是指对立双方观点产生分歧的焦点 ;(3)公平性。公平,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
(4)适宜性。困难度要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若是辩题的难度太深,不仅学生无法就题目产生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搜集到完整的资料,在阅读时也会有理解上的困难。
2、辩题的采集途径
当原则确立后,接下来是就是如何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实践操作,让辩题生成。一般来说,辩题的获得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期望学生辩论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来自教材课本,但它须与学生的兴趣和疑问结合;一是学生自己想去探究的问题,是来自于学生自己产生的兴趣和疑问,来自当下的社会生活等。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由教师确定
相对来说,教师比学生有着更丰富的教学和人生经验,对以上原则的把握能更到位。因此,可以由教师根据本专业知识(这里主要指语、外、历史、地理、政治)的特色,参照以上原则,确定辩题,并在文学色彩上进行润色,最终得出漂亮的辩题。
(2)采取征集选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题,提交之后,分析比较,由师生共同确定。
教师在确定辩题时也有一些不足。教师的所思所想可能并不能与学生同步,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的年龄有很大的差异时,提出的辩题就有可能并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学生中征集辩题,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弥补方法。①班级里小范围进行。
任课老师首先要在班级里口头说明辩论的主旨,辩题选择的原则,让学生明确选择辩题的要求。然后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来收集辩题,最后选出比较好的辩题。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在全校范围的征集,可以通过学校团委,设计好征集辩题的通知。一般通知要尽量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可以新颖一些,同时配以一定的奖项。(后附通知样本)
3、课题组设计收集的辩题:(1)语文:
辩题
分析与修改
事已目见耳闻,是否可断其有无? 清高对人而言,益多弊多?
对于人的成才,外部环境重要还是内在条件重要? 满是否必招损,谦是否必得益? 祸患是否常来于忽微?
个人兴趣爱好是否会影响决定人的事业成败?(影响是必然的,决定就未必))刘兰芝可以选择不死和焦仲卿私奔吗? 李白的梦游是一种豁达飘逸还是无奈的逃避? 当今社会还需要清高吗?
眼真会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真会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吗? 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是否是害死华小栓的根本原因?
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还是一个恪守诚信、勤劳勇敢的抗争英雄? 现实生活中该不该有陈奂生这样的“阿q精神”?
葛朗台聚敛钱财,死后什么也没带走,这样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现今社会还是否需要王熙凤的性格? 林黛玉究竟该不该踏入贾府?
逼迫林冲反抗的究竟是当时的社会还是奸臣? 杜十娘多年积攒的“百宝箱”这一沉值得么?
面对于国效忠与于家敬孝的两难抉择时,该如何选择?(在于国效忠和于家敬孝不能两全时,该以国为先还是以家为重?)诸葛亮在失街亭一事中是否负有重责?
戏剧冲突是否是影响喜剧作品的真正要素? 超出高中学生学习范围 文人贬谪经历对其一生而言是促成还是败坏? 贾宝玉是真正的叛逆者吗? 是生活,还是自己,成全了玛蒂尔德 王利发是属于新时代,还是属于旧时代 崔莺莺信任张生,还是不信任张生。周平在那个时代中有出路吗 当代需要出世的精神吗(2)英语 辩题 分析与修改
which do you prefer, the things you like or the things you are good at? 你是选择你所喜欢的还是所擅长的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dia 媒体的优点与缺点
is it necessary to learn poetry? 我们有必要学诗歌吗
is it of great value to record and teach local language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教年轻一代学地方话有价值吗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line education? 网上教育的优点与缺点
we have to damage the environment if we want to develop the world, do you agree? 要想发展世界我们就不得不损害环境吗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ization? 现代化一定是好的吗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现代交通工具的优点和缺点
can science reduce natural disasters? 科学能减轻自然灾害吗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science fiction is based on imagination, do you agree? 科幻完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你同意吗
whether is violence more effective than non-violence in fight for freedom and right or not? 在为自由和权利的斗争中暴力更有效还是非暴力有效
tourism can’t be in harmony with environment, do you agree? 旅游业不可能和环境相和谐,你同意吗
should disable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o to the university? 肢体残疾生允许上大学吗 残疾人应选择特殊学校/残疾人不一定要选择特殊学校 is it possible to learn how to creative? 学会创新是可能的吗
is shylock worth having pity on? 夏洛克值得同情吗
is are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necessary? 考古活动有必要吗
is it good or bad to explore the antarctica 开发南极洲是利是弊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king friends 交朋友的利与弊
is it good to be the host of the olympic games 主办奥运会有好处吗
should a teacher be humorous or serious 教师应该是幽默的还是严肃的
do people have rights to use animals to do experiments 人类有权利拿动物做实验吗
whether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should go on an adventurous travel alone or not中学生是否应该去独自冒险旅行
is it necessary to build a maglev train between shanghai and hangzhou 有必要在上海与杭州之间建磁悬浮列车 must we live a life on the go 我们一定要这样忙碌地活着吗
classical music and pop music, which is better for teenagers 经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对于青少年哪个更适合
arts and literatur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hina 国外的文学和艺术一定比中国好吗
is it good or harmful for the animals to protect them in a man-made nature 把动物保护在人造的“自然环境”下对动物有好处还是坏处 is it necessary for each student to learn english 每个学生学英语有必要吗
should we buy a copy-righted cd or vcd for 70 yuan or a cheap illegal one for 5 yuan 我们应该买昂贵的正版光碟还是买便宜的盗版
old temples or buildings should be protected or pulled down 古苗和古建筑应该受保护还是拆除
what kind of women can be called great women?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 great woman? wisdom, beauty, or wealth? 怎样的妇女才是伟大的
do we nee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r modern agriculture 我们需要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
which is better for modern people, traditional food or modern food 传统食物还是现代食物更适合现代人(3)政治 辩题 分析与修改
1、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不可以抑制
2、存钱比花钱划算/花钱比存钱划算
3、家族企业利大于弊/家族企业弊大于利
4、经济发达地区更能吸引人才/经济发展地区更能吸引人才
5、大企业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小企业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发展
6、发展经济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发展经济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7、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多于竞争
8、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不需要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
9、经济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经济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
10、经济体制应该改革/经济体制不应该改革
11、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不能避免环境污染/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能避免环境污染
12、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恶之源
1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14、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革/不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革
15、知识经济会拉大贫富差距/知识经济不会拉大差距
16、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德为本/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
17、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可以统一
18、中国加入wto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19、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主观感受的
20、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 /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21、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22、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
23、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24、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25、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 社会安定主要靠道德维持
26、钱是万恶之源 / 钱不是万恶之源
27、挫折有利于成才/ 挫折不利于成才
28、机遇是成功的关键/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
29、经济发展可以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30、克隆人有利于人类发展/ 克隆人不利于人类发展
31、逆境有利人才成长/ 逆境不利人才成长
32、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 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
33、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34、社会发展主要靠法制/ 社会发展主要靠德制
35、个人需要对于青年人择业更重要/ 社会需要对于青年人择业更重要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避免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避免拜金主义
37、网络对中学生的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对中学生的的影响弊大于利
38、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39、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不能够代表知识水平40、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41、治愚比治贫更重要/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42、知难行易/ 知易行难
43、真理越辩越明/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44、善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4)历史 辩题 分析与修改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不是必然的
2、太平天国的功过论
3、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弊谈
4、洋务运动利弊谈
5、评价李鸿章或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 非辩题
6、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7、袁世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非辩题
8、新文化运动要不要彻底打倒孔子和儒家学说
9、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的利弊问题
10、蒋介石是民族英雄吗?
11、抗战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吗?
12、中国的解放战争能否避免?
13、蒋介石对重庆谈判有无准备的问题 无价值
值辩性不强
14、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确定问题 非辩题
1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非辩题
16、对于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问题 毛泽东历史上功大于过/毛泽东历史上过大于功
17、如何认识党的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问题
18、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民族政策 非辩题
19、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评价问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利大于弊/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弊大于利 20、列强的殖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1、拿破仑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22、俾斯麦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23、巴黎公社存在的必要性 巴黎公社应该存在/巴黎公社不应该存在
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5、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26、华盛顿会议中,关于山东问题的归还问题,美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维护世界民主?
27、美国该不该向日本投射原子弹?
28、克隆技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9、转基因食品多我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0、电脑能够取代人脑,还是不能取代?
31、学术思潮应当自由,还是受束缚? 无可辩性?
32、苏联不解体,会不会与美国之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33、经济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34、雅尔塔体系是利是弊?
35、美国的冷战政策对世界是利是弊?
36、赫鲁晓夫实行改革是利是弊?
37、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都是公正的审判还是不是公正的审判? ⑸ 地理 辩题
1、城市发展规划重于建设/城市发展建设重于规划
2、文化传播传承重于扩散/文化传播扩散重于传承
3、人口数量比人口质量更直接影响环境/人口质量比 人口数量更直接影响环境
4、人口迁移利大于弊/人口迁移弊大于利
5、战略核力量能够颠覆其他综合国力要素/战略核力 量不能够颠覆其他综合国力要素
6、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反对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
7、我国应大力发展大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我国应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8、“住在北方好,还是住在南方好”
9、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0、保护环境要靠自律还是法律
11、环境保护以自然为本还是应该以人为本
12、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有利或不利
13、大气与人类之间的法庭辩护:大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14、若网络消费吃亏,你选维权还是沉默
15、我国应“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小城市”还是应该“大力发展大城市规模,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16、杭州一纵三横道路改造的利与弊
学生感兴趣的热点
辩题
1、杭州无轨电车要不要废除
2、黄健翔播音时是否可以渗入个人情感? 3、对飞车抢劫者是否应该“当场击毙” 4、当今社会更需要专门人才还是全才
5、老师和学生谁更辛苦?(谁是真正的弱者?)6、高中生是否应该提倡参加“超级女声”?
7、中学校园里不允许生-生恋,那么是否允许师-
师恋? 8、中学生衣着应追求青春个性还是坚持端庄朴素? 9、课堂气氛应该提倡轻松还是严肃? 10、课余是应该在校补课还是在家补习?
11、学生在课堂上是举手站立发言还是自由坐着发言? 12、杭十中搬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4、引导学生根据辩题的类型设计辩题
从收集上来的辩题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一个疑问句而不是辩题,如“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民族政策?” “ 如何认识党的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问题”;有的没有正方反方立场,如“评价李鸿章或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有的根本就不在一个逻辑层面,如"学术思潮应当自由,还是受束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拟定辩题时,告诉学生要从最基本的逻辑性质出发,可分三种类型的辩题:矛盾型、对立型和比较型。(1)矛盾型辩题
矛盾型辩题时指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是完全矛盾的,非此即彼。这样的辩题在题面上通常体现为“„„是(不是)„„”“„„应该(不应该)„„”“„„会(不会)„„”“„„可能(不可能)„„”等。例如政治辩题10“经济体制应该改革/经济体制不应该改革”,而有些同学出的题目是问题或论题而不是辩题,例如历史23题:“巴黎公社存在的必要性”就不是辩题,应该改为”巴黎公社应该存在/巴黎公社不应该存在”。这类辩题的特征体现在双方论点截然相反。(2)对立型辩题
对立型辩题的基本特征是双方观点处在平等的对立状态,它要求在论证本方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证明对方观点的不正确。题面上通常表现为“„„是(还是)„„”,如地理8、“住在北方好,还是住在南方好”、政治
26、“钱是万恶之源 / 钱不是万恶之源”。北方和南方并不是完全矛盾的,所以选用“„„是(还是)„„”的辩题形式。⑶ 比较型辩题
比较型辩题是两者之间作出比较,得出一个“„„更„„”、“„„大于„„”或是“„„比„„”的结论。其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该类型辩题重在比较,不是说谁更„„,谁就绝对的„„。例如
19、“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评价问题历史”,这还不是辩题,应该改为“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利大于弊/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弊大于利”。5、根据教学实际设计辩题
教学中,一个辩题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把有可辩性的知识点设计出辩题,需要师生 反复推敲。如英语“残疾”一课,夏欣老师在备课过程这样与学生推敲:“因为辩题的选择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第一轮备课中的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合理可辩的辩题。“ is it a must for the disabled to choose a special school or not?”这个题目的范围不是很广,在找论据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从而使得辩论难度增大。若把题目改为:do you think the disabled are equal with the normal in the society? 可能对学生来说更容易表达一些。”
因此从初步选择辩题到真正课堂操作,教师恐怕还有一个推敲的过程,即如何使辩题更适合学生辩论,又适合课堂教学操作。
(二)辩论式教学的活动形式的操作研究
辩论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一种是竞技式辩论。这是比赛性质的,根据比赛规则决定胜负的辩论。辩论双方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事实依据,同时发现对方观点的逻辑问题和事实依据的破绽。另一种辩论是自由辩论。辩论者一边辩论,一边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的不足,既可以因寻找更充足的论据而强化自己的立场,也可以吸收对方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它不以取胜为目的。
课题组觉得两种辩论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使用。而竞技式辩论对于逻辑思辩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通过竞技式辩论,将提高自由辩论的水平。
不同模式适合不同层次的辩论。比如新加坡模式适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辩题使用,因为它便于完整地构建理论框架,通过四个人起承转合的论辩,全面地阐述论证本方的立场观点;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设置,使辩论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该模式强调整体配合,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因此这种模式在学校每年一次的高二年级辩论赛中使用,还有在“杭州市中学生阳光辩论赛”中也采用这一模式。而俄勒冈式、牛津式比较适合文化、学历层次较低的辩论赛使用,这种模式引导学生对现行的政策或教材中较有争议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更注重辩驳,较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较适合于政治、历史、地理、语文(阅读教学)等学科。
不管运用哪一种竞赛模式,我们都需要将辩论赛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先看竞技式辩论:
4、标准式(牛津式)教学模式
⑴标准式(牛津式)辩论赛(二对二)具体环节 序号 环节 用时(分钟)1 正方一辩结构性发言 10 2 反方一辩结构性发言 10 3 正方二辩结构性发言 10 4 反方二辩结构性发言 10 5 反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5 6 正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5 7 反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5 8 正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5 总耗时 60(辩驳性发言就是要求正方(或反方)指出反方(或正方)的错误,进而再次强调自己一方观点的正确性。)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对牛津式进行了改组: ⑵标准式(牛津式)课堂教学(二对二)具体环节: 序号 环节 用时(分钟)1 正方一辩结构性发言(立论)4 2 反方一辩结构性发言(立论)4 3 正方二辩结构性发言(论证)4 4 反方二辩结构性发言(论证)4 5 反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3 6 反方全体同学自由发言 4 7 正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3 8 正方全体同学自由发言 4 9 反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3 10 正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3 总耗时 36 我们在2006年4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梁茜老师执教的高一地理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发展”中采用了这种模式。具体上课时学生自己对以上环节又做了修改,比如加入一对一的辩驳等。我们从活动形式的操作角度看课后课题组成员的反思:
金小忠:辩论式教学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该有那些基本环节组成?辩论赛和辩论课有什么根本区别?辩论式教学中教师的“导”如何体现,本学科的教师是否参加辩论,辩论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不然体现不出“教”与“学”。
俞朔晗:既然是辩论式课堂教学,不论是片断辩论学习,还是全堂辩论学习,教师的作用都应该有所体现,或组织,或协调,或指导,或参与其中,不一而足,但是本次课,教师却完全退居幕后,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虽然整个过程比较完整,也算井然,不过,缺了教师这一重要角色,在这种放羊式的课堂形态中,学生最后究竟能够系统地收获多少知识,提升多大的能力,十分令人怀疑。辩论式课堂教学,教师角色任务不仅在于课外资料搜集整理和思维方式的组织上和指导上,还应在充分地体现在课堂辩论学习的过程之中。辩论式课堂教学,教师不应当消失。
黄铭杰:从本堂课可见,学生的素质好,有一定的辩论能力,而且学生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所以辩论式教学推广能被学生接受。主席应由任课老师担任.作为辩论式教学,教师的指导不仅存在在学生课前的准备,同样也应该存在于辩论式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担任主席这一角色,更有利于发挥辩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于海雁:缺少有效的组织模式,旁观者、局外人多于参与者,怎样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呢? 学生对自己在辩论中的得失,如何有效反思? 仅靠学生非专业性评论,效果不明显,而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时,则该如何兼顾能力与知识这两方面元素。
孙碧云:梁茜老师进行了“辩论式教学”的初步尝试,话题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发展”。采用牛津模式,做了一些修改:一是有一对一的辩驳环节,反映的灵敏度,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二是辩手对后援团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不光是做观众;三是学生评价环节,提高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四是教师评价环节,课堂中听课教师一般是游离在外的,现在也参与评价,容易拉近师生距离。
因为是第一堂课,在由竞赛向课堂教学的过渡中,我的意识还不明确,指导时没有着重从课堂设计的角度出发,只想着教师重在课前指导,在上课过程中始终没有让老师介入,全交给学生主席来把握。作为课堂教学教师应当适当地介入讨论,为提高讨论的深度给以学生必要的适宜的指导。要安排出用于指导的时间。
以上各位教师的指出的明显不足,在以后的辩论式课堂教学中加以改正。
2、盘问式(俄勒冈式)教学模式 ⑴ 盘问式(俄勒冈式)辩论赛具体环节 序号 环节 用时(分钟)1 正方一辩结构性发言 8 2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辩 3 3 反方一辩结构性发言 8 4 正方二辩盘问反方一辩 3 5 正方二辩结构性发言 8 6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二辩 3 7 反方二辩结构性发言 8 8 正方一辩盘问反方二辩 3 9 反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4 10 正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4 11 反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4 12 正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4 总耗时 60
(盘问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被盘问者只能回答对方的问题,而不得反问对方;盘问者可以不断向对方提出新问题,但不能反驳对方的发言.)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对牛津式进行了改组: ⑵盘问式(俄勒冈式)课堂教学具体环节: 序号 环节 用时(分钟)1 正方一辩结构性发言 3 2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辩 1 3 反方全体同学盘问正方一辩 3 4 反方一辩结构性发言 3 5 正方二辩盘问反方一辩 1 6 正方全体同学盘问反方一辩 3 7 正方二辩结构性发言 3 8 反方一辩盘问正方二辩 1 9 反方全体同学盘问正方二辩 3 10 反方二辩结构性发言 3 11 正方一辩盘问反方二辩 1 12 正方全体同学盘问反方二辩 3 13 反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2 14 正方一辩辩驳性发言 2 15 反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2 16 正方二辩辩驳性发言 2 总耗时 36 5月17号历史老师张玲玲采用这一模式在高一(3)班开课。辩题:正方《一边倒政策利大于弊》,反方《一边倒政策弊大于利》。课后教师反思:
张玲玲:俄勒冈模式所规定的某些程序不够合理,关键是时间的分配不合理:比如,结构性发言后,盘问的时间过短。其实可以将结构性发言后,各方辩手和其成员对对方的盘问合在一起并延长发言时间。辩驳性发言时,可以从正反方各出2人减到各出1人,从而将各自的发言时间延长,让发言更有内容,更有深度。
周妙芬:这一模式除了同牛津模式一样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外,由于教师更多的参与,引导着学生围绕着讨论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3、新加坡式(四对四模式)教学模式 序号 环节 用时(分钟)1 正方一辩立论 3 2 反方一辩立论 3 3 正方二辩论证 3 4 反方二辩论证 3 5 正方三辩反驳 3 6 反方三辩反驳 3 7 自由辩论阶段 8 8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4 9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4 总耗时 34
这种模式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在全校性活动中多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多的体现在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课堂上全体学生的直接参与较难体现,主要为八位辩手的个人才情展示与四人间的协作。相对于前两种模式,这种模式总体上对辩手临场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相对低一些(主要在自由辩论阶段),事先的准备工作可以做的更充分些,可以做到“有背而来”。但它便于完整地构建理论框架,通过四个人起承转合的论辩,全面地阐述论证本方的立场观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有好处,自由辩论又很能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附录中的两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以上三种是竞技式辩论,还有一种辩论是自由辩论。
4、ab剧式的辩论模式 正方
反方
a男1
a女1
a女2
a男2
b男1
b女2
b女1
这种模式借鉴日本教师开发的一种表决式讨论方式。它的做法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磁性姓名牌可以吸在黑板上。小黑板上划分了两个代表不同立场或观点的区域。学生们在讨论之前,先将姓名牌贴在某个位置上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出示事实依据来解释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理由,通过讨论或辩论,学生如果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移动时也要说明理由。
即使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有的靠近中心线,有的贴在黑板边缘,也有的贴在中心线上表示自己的立场难以确定,或觉得两种意见各有其理。中间派的姓名牌虽然都压在中心线上,但是,有的可能偏向左,右的偏向右。有些同学可能从中间派变为立场明确的人,有的可能从否定派或肯定派变成中间派。任何一种移动都必须说明理由。这种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而且不允许任何一人做看客,而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正确性更易得到保障。
课题研究到一定程度,大家对竞技式辩论的不足感受越来越明显,很希望有一种模式能调动尽量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且这种动能够在课堂上外显出来。因此我们想借鉴贴姓名牌的辩论模式。但在构思过程中,发现这一模式比较适合小班教育,20人左右的班级比较容易开展,而我们的班级一般都近50人,恐怕有困难。于是我们又进行适合本校校情的改造,有一档电视节目叫“人生ab剧”,成员分a方b方,随着讨论的深入可以走动改换阵营,并说明理由。这一模式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框框,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促使他们开阔视野,深化认识,确立自己的思想。
孙碧云老师执教的“走近大师系列之一•走进余秋雨”一课,就基本采用“ab剧式辩论模式”。余秋雨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最初的学生调查看有1/3同学看过他的作品,而且是明显的两大阵营,同学们有兴趣对余秋雨作品进行探讨。为了促使未接触过余秋雨作品的学生去阅读,粗读他的作品的同学能进一步阅读,老师给同学列了一张书单,给了同学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一个月后同学自己确定的讨论的题目是“我喜欢(不喜欢)余秋雨的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分ab两大阵营,当时未分中间立场,通过一节课的讨论,不断吸纳、修正、提升对余秋雨作品的认识,或喜欢或不喜欢,都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三)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1、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指导原则(1)将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辩论式教学,不应视为辩论与教学简单的叠加。作为每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各有其鲜明的教学目标,辩论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论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课堂中的辩论指向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辩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辩论与教学往往未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初期,往往出现教学让位于辩论的现象。以政治课中“‘负翁’是幸福多于辛苦”“‘负翁’是辛苦多于幸福”这一组辩题为例。这一节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只是众多消费原则之一。那么对于一节只有45分钟的授课而言,是否有必要用去15到20分钟,来讨论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而且在辩论中,涉及的生产力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等许多关键性的知识点,在辩论前没有扎实讲解,辩论中一带而过,辩论后也没有反思巩固,基础知识被忽略。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着重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将辩论分为引入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综合运用式辩论三种类型。穿插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辩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引入发现式辩论一般出现在课前或课程进行中,它以讨论的形式为主,论辩双方未必要旗鼓相当、人数相等,形成交锋,能出现不同观点、发现问题即可。以政治课中“‘负翁’是幸福多于辛苦”“‘负翁’是辛苦多于幸福”这一组辩题为例。如前所述,课堂上辩论双方并未形成交锋,一方说超过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会给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另一方却大谈在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超前消费于国于人的种种益处。如把它放在课前,引导学生分析双方未能形成交锋的原因,就能自然引出消费、、消费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消费原则等知识点,促成学生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深入。
深入探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某一知识环节传授结束后,此时知识的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和迁移。而形式上也可以十分自由,或者是有准备的人数相等的辩论赛,或者是相同观点立场的自由组合、临场发挥。陈依老师的语文课《<宽容>序言》课后,教师以对日赔偿问题,设置辩题,让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帮助学生明确“宽容”的适用范围,“原谅”是否一定代表宽容(涉及国家时,不可掩饰的是,国家间力量的对比,利益的交换)。学生各抒己见,阵营也不断变化。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内,动态地辨正地看问题的观念被强化,知识得到了巩固、扩展与深入,思维更加开阔。
综合运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一个单元或某一知识体系完成后。他形式比较完整,讲究辩论程序,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它不局限于单个学科,具有极高的综合性,是实现学科知识交叉的有效方式。在辩论过程中,它涉及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地理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否并行”的辩题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理课本中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还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人类发展史等相关知识,更涉及对人类智慧,人类与自然关系等命题的探讨。一场辩论下来,学生运用的知识相当丰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2)将“指导”与“守望”有机结合
一般教师在组织辩论时,都认为自己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承担着知识传递、学法指导、思维启迪、组织管理、监督评价等多项职能。因此为提高课堂论辩的质量,教师所有的精力都放辩论前的指导上;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干涉过多,带有倾向性,左右影响学生思维。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是粗杂而单调的讨论或辩论,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有关如何在阐述中进行论争的指导。教师会认为受到辩论组织形式的制约,自己不便介入到辩论过程中,因此对于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加以指正,无法训练学生动态的、辨正的分析问题。教师的指导作用缺失。
学生在对辩题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事实独自进行分析和判断时,每个人都得反复推敲判断的依据是否妥当。有时会发现自己对作判断所必需的事实依据把握不准,或者自己收集的资料不够充分,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或者倾听别人的提问中,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发现自己逻辑推理中存在的矛盾。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学生提炼出自己思路。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的是在旁边耐心地、静静地守望:用心分析观察,每个学生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又在关注着什么样的事物;他们如何将这些事实建立起联系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怎样通过自主探索和反思以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争辩发生变化的;又是如何以“争辩”为媒介深化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认识的;然后,在这种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援助方式。这就是“指导”与“守望”的有机结合。(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
当辩论时机成熟后,辩论赛就可以登场了。正规的辩论赛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怎样使他们不被忽视呢?这主要依赖于组织形式。因为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使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
本着人人参与原则,应尽量使每一次辩论参与人员最大化。比如“智囊团”的成立,这些学生虽最终未必参与辩论,但资料搜集、观点确立都应有他的参与,同时由其他组员为他的表现无记名打分。而参加辩论的学生也可针对己方的立场、表现,在辩论结束后进行评价总结,谈谈得失。
学科内轮流,多学科交叉,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单个学科可以在一个学年内有计划的实施几次辩论,由学生轮流参与。教师组织时应本着“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由4名在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的学生组成辩论小组,要尽可能地使小组组员各有特长,在未来的辩论中各有作用。由于在每个小组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从而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开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使得各小组能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势均力敌的辩论。争取每人都有一定的尝试机会、锻炼机会。针对学生知识构成的不同,学科间可交叉辩论,如参加过地理学科辩论的学生,在参加历史学科辩论报名时,就不具备优先考虑权。这样,既可保证辩论的质量,又能防止“能者多劳”现象的出现。
辩论进行过程中,非辩论同学,应从辩手那里得到该场所用到的所有资料,了解双方的立论并紧密关注辩手的临场反映,课后应完成一篇小论文,对整个辩论进行评价。论文评价应关注这样几个点:
1、材料是否足以支持所有立论。
2、论证是否深刻,材料搜集是否充足。
3、辩论过程中是否回避过某些问题。
4、临场反应和小组合作是否成功。
5、辩论过后,“我”对这个问题的干点看法。这样的论文形成后,每一位学生对辩论都进行了较认真的投入,不仅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思维的训练也落实的比较到位。2、辩论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1)学生辩论的基本能力意识培养
在没有接触过辩论赛的班级中,我们课题组研究活动形式的周妙芬老师每一次开课前都进入班级对老师学生进行辩论知识培训,使他们对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辩论技巧有所了解,对本堂课的辩论模式加以辅导。有条件的班级还可让学生观摩"市中学生阳光辩论赛"的实况录象,这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在问与答之间.当学生想知道、了解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时,就产生了问题,再经过调查,提出假设,进行验证,找到答案,最终把握这一社会现象。这个过程就是思维。所谓思维能力,就是对某现象能够抓住其核心的部分,并能从较广、较深的角度提出问题,获得错误更少的、合理的答案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应有的思维能力,就要引发他们进行思维,而引发其思维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们对于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及从中产生的问题,都首先要知道它的现状,是什么,再问为什么,会变成什么,怎么办,然后再进一步一边详细地调查具体状况,一边思考,寻找答案,从而把握这一现象。下图显示思维类型和辩论式教学的组织化
思考的对象 引发思考的提问的基本形式 答案的内容: 通过思考要探明的、对于事实想要了解事情 辩题 是什么? 特性、本质 为什么?
原因、条件、目的、理由 怎么样?
结果、影响、技能、意义、策略 教与学的目标 学习课题 教与学的主题
辩论式教学中,引发思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把握辩题、立论、驳论、倾听几方面实现。
① 有关“是什么(特点和本质)”的思考——把握辩题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判断辩题类型。正如采集辩题时所说辩题可分三种类型的辩题:矛盾型、对立型和比较型。矛盾型辩题特征体现在双方论点截然相反,而辩论队员只需对本方观点给于充分的证明和阐述即可,因为论证本方观点的同时就是对对方观点的有力反驳。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发展”就属于此类辩题。对立型辩题的基本特征是双方观点处于平等的对立状态,它要求在论证本方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证明对方观点的不正确,要边破边立,两方面兼顾,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论证。比较性辩题的基本特征是重比较。如“杭十中搬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的“ 利大于弊”就隐含着一个前提,杭十中搬迁利弊各存,就是哪个更多一些的问题,所以要通过两者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其次是指导学生界定概念。在辩论过程中,必须对每一个关键词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并将这个界定贯穿始终,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严密的逻辑框架,才有可能赢得论战的胜利。界定概念就是明确地给这个概念下定义,而且定义往往应该是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达。例如“市中学生阳光辩论赛”的决赛场辩题是“正方:人为自己活更快乐;反方:人为别人活着更快乐”。双方这样界定:
正方(杭十中代表队):我方认为为“自己而活”就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生历程。而“快乐”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洋溢。
反方(杭师院附中代表队):第一什么是活着。如果仅仅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最简单状态那我们就没有必要管他为谁而存在了,更无所谓快乐不快乐了。我们探讨的活着是有追求的积极的生命状态。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活着就是参与他人生活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活着有奉献与索取的两大意义。第二怎么理解快乐呢又怎么比较更快乐呢?快乐字典里解释为感觉到幸福或满意,它不是随便的咧嘴一乐也不是偶感痛快啊。它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体验,为更多的人类甚至全人类做出贡献其快乐才是广博的深远的稳定的健康的。
从以上两队对概念的界定看,正方简洁,明确;反方冗长、逻辑不严密。而这正反映双方对辩题理解程度不同,如果没有自己清晰的思路,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最后是让学生对辩题作出价值判断。是指对辩题的价值取向,将辩题上升到一定境界来思考。对辩题作出价值判断它是与辩手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意义的理解联系在一起,可以让辩手对辩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显示辩论者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力度。还是以上文为例:
正方辩题:人为自己活更快乐。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多年的教师群体中,要从理论上证明这个辩题,说服他人,确实很难;学生虽然很认同辩题但也很难从理论上自圆其说。经过一周的讨论、争论、辩论,思路逐渐清晰,最后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价值判断:“我方认为为“自己而活”就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生历程。而“快乐”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洋溢。生命的意义恰好在于每个人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我方坚信为自己而活更能收获生命的快乐。”
② 有关“为什么?”的思考——立论、驳论的指导
社会科学就是学习有关事物的“产生”、“状态”、“变化”、“问题发生”的原因、条件和目的,所以“为什么”一般成为社会科学学习的中心课题,也就是辩论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中心课题。ⅰ、立论指导:
明确辩题之后,要进行立论,立论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a、论点
还是看“人为自己(为别人)活着更快乐”这个辩题: 正方一辩发言稿
正方1辩(杭十中):谢谢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兴和对方辩友探讨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人究竟这样活着才更快乐。我方认为为自己而活就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生历程。而快乐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洋溢。生命的意义恰好在于每个人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我方坚信为自己而活更能收获生命的快乐。
首先为自己而活是服务他人奉献他人的前提,试想一个连自我都无法发展的人又拿什么去为他人呢?面对众多的他人不以自我的意愿为出发点我们究竟应该为谁而活?为自己而活致力自己的发展,尊重个性的选择,承担社会的责任。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更快乐。其次为自己活更符合人性化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不否认为他人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正如马斯洛所说人有多角度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当生理社交尊重等多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而为自己而活满足了每个生命体的不同需求所以获得的快乐更充分,更丰富更持久。
最后为自己而活顺应当今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股份制度的改革,让人为自己劳动极大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提高了效率。过去我是党的一快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今天人事制度的改革让我们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愿,干自己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更快乐。
为自己而活可能辛苦却一定直着,可能艰难却一定快乐,我要说:我愿意为你去思考不会为你而生活。
反方一辩发言稿
反方1辩(杭师院附中):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人为谁活着更快乐势必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活着。如果仅仅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最简单状态那我们就没有必要管他为谁而存在了,更无所谓快乐不快乐了。我们探讨的活着是有追求的积极的生命状态。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活着就是参与他人生活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活着有奉献与索取的两大意义。我们从不否人为自己活着快乐。甚至不为任何东西活着也可以快乐,没事儿还可以偷着乐呢。然而人生意义这一大课题告诉我们实现人生中的奉献与索取为别人活着才更快乐。
第二怎么理解快乐呢又怎么比较更快乐呢?快乐字典里解释为感觉到幸福或满意,它不是随便的咧嘴一乐也不是偶感痛快啊。它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体验,为更多的人类甚至全人类做出贡献其快乐才是广博的深远的稳定的健康的。不是小人得志的浅薄一乐,不是一颗糖果的短暂一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岂不美哉?后天下之乐而乐,岂不壮哉啊!为自己活着更快乐,则明显的无从谈起。
第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个人的贡献又是社会存在并发展的基本保证。古时候可能有神5飞天的快乐么,不可能!然而今天的杨利伟有了这个机会,同时又是杨利伟愿意献身航天事业的精神换来了飞天的成功造就了华夏九洲的欢腾啊!(时间到)谢谢!
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正方明确地从三个分论点展开说明“人为自己活着更” 快乐”这一中心论点:
首先为自己而活是服务他人奉献他人的前提。其次为自己活更符合人性化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最后为自己而活顺应当今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
这三个分论点表述简明,有说服力,并为辩题提供一个紧凑的结构:基础的、个性的、社会的三个维度使立论形成金字塔结构,易守难攻。而反方一辩是这样构成立论框架的: 第一什么是活着。
第二怎么理解快乐呢又怎么比较更快乐呢?
第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个人的贡献又是社会存在并发展的基本保证。这样的三点只是解题,没有立论,也没有解决“为什么?”的思考,整体散漫不连贯,无形中削弱了总论点的论证力度。b、论据
论据是指支持论点的素材,用理论和具体事例证明“为什么?”论据要充分、正确、典型。在“人为自己活着更快乐”中,二辩紧接着用三个典型事例来充分证明: 例1: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的小岗村最能说明这一点(这就是当年17位农民的手印)。它表面农户已经抛弃了一大二公这一虚幻的设想搞起了包产到户,第二年就彻底摆脱了乞讨生活,并首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这就是他们丰收后喜笑颜开的场面)为自己更好的活着既利己又利国,何乐而不为呢?
例2:我想起了《镜花园》中的君子国,那里的人可都是为他人活着。买东西的人说您的东西太好了我要多给你钱,而卖东西的却说我的东西太差了你给的钱实在是太多了。为此双方甚至吵了起来你说这样一个荒谬的世界能给人带来多少快乐,恐怕烦恼更多吧!例3:作为学生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更快乐呢?耶鲁大学给了我们答案,他们每位新生在开学初就明了是为自己而学,并设计自己将来的人生并一步步去实现它。据调查毕业时有97.4%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感到满意。快乐度比入学前整整提高了94.4%。遵从自己天赋与兴趣的学习不是更快乐吗? 反方也用了如下事例证明:
例1:所以佛教徒们以普渡众生为乐。伊斯兰教徒们以族人的幸福生活为乐。而耶苏更是对全世界的人说出了:“我愿意以我的死来替你们赎罪!”看看呀世界上有整整几十亿相信人为别人活更快乐的教徒啊,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你还要说人仅仅为了自己更快乐吗? 例2:能够弹奏千古名曲《高山流水》的博牙只因子柒知音才更快乐,以至子柒死后博牙毁琴谢知音。
例3:党的生日刚刚过去,我们敬爱的党员们依然在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奉献着并快乐着,他们努力工作难道仅仅只为了自己么?当然不是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解放我自己。党员们已经把自己的价值容入到他人的幸福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们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为你活着所以我更快乐。”
反方例2根本不能证明“为别人活着更快乐”的中心了。“有了知音更快乐”没错,但不表示“为知音活更快乐”;“知音死后毁琴谢知音”,是说没有了“别人”自己活着就不快乐了,而辩题隐含信息是“为自己活着是快乐的”。论据不能论证论点,观点与材料不统一,是中学生思维过程中一大通病,也是训练思维的重点。c、论证
在进行辩论指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很多时候,由于对辩题理解的不到位,学生只是大量的地堆积了数据、事例,却忽视了这些数据、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以历史学科中 “建国初期党的‘一边倒’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为例。反方同学,拿出了大量数据来说明“中苏交往中中方承受了巨大损失”。但中方承受损失,并不带表我们不曾获利,也无法因此就证明“一边倒”政策是弊大于利。这时我们应指导学生着眼于利弊的比较:各种既得利益与各种损失比较,其他方式的外交政策的可行性以及其潜在利益与既得利益的比较等。使学生明白怎样的材料才足以说明己方观点。
当然,材料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地与观点构成一对一的解释关系,各种材料相互关联,互相补充、形成网络,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证明观点。这就涉及到,在利用多种材料证明观点时,材料应该是不互相包含的,不可以形成概念的重叠。
在外语老师夏欣的课上“残疾人是否应选择特殊学校”,正方准备了四个方面的材料: 一是在特殊学校残疾人能很快适应学校教学。
二是残疾人需要特殊的照顾,在普通学校不能接收特殊的教学帮助。三是在类似人群中,更能找到自信。四是特殊学校有着适合残疾人的特殊环境。
显然这四方面的材料中,一、二、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叠。特殊学校为残疾人准备的特殊的教学硬件――盲文书籍、便于轮椅上下的便捷通到等,可作为论据适用于一、二、四中的任何一条。事实上,所谓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还包括对于各种材料的合理分类。如将所有材料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硬件、教学软件)、生活配套设施、生存群体这三个角度分析,那么对问题的认知可能就更客观了。ⅱ、驳论指导
“辩”是为本方的立论与论证进行辩护;“驳”是反击对方的进攻,分析、论证和揭露对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的虚假性和谬误性,并尽快将其归谬的过程。“驳”也叫“反驳”。辩论的反驳是辩手必须付诸操作的阶段。
让学生思考反驳反方法时,首先要告诉他们反驳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两种。
直接反驳就是直接揭露对方论点、论据、论证的谬误性和虚假性。间接反驳有归谬法、幽默反驳法、诡辩法等。学生知道了反驳的类型,往往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具体展开,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他们根据对方论述的类型来展开有力的反驳。a、反驳论点
以2005年杭州市中学生阳光辩论邀请赛(半决赛)为例:(正方:杭州市高级中学)“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反方:杭州第十中学)“当今社会,竞争比合作更重要”。正方一辩:其三,竞争有它的局限性和排他性,导致的是主体之间的一方强大一方弱小,或者两败俱伤,请问对方辩友,靠着优胜劣汰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呢?靠着弱肉强势,强者幸福了,弱者还要不要幸福呢?全人类理应均衡发展,这更展现了合作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更为迷人的魅力。
一般辩论双方整个观点不会出现谬误,但分论点就容易出现漏洞了,这是对方立论的第三个分论点,是对方竖起来的旗帜,正在我方预料之中,因此我方一辩开篇就还击: 反方一辩: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的一个错误,21世纪的竞争已转变为在公平机制和价值引导下的公平竞争,人类意识到,当今主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更大范围、更全面的竞争,可见局部、战术性的合作必然服务于全局、战略性的竞争,而非对方辩友所说的古老的、血腥的竞争啊!我们应该对21世纪的人类充满信心的呀!b、反驳论据:
反方在论证“竞争比合作更重要”时举出了中学生参加高考的例子:
反方二辩:我们都是中学生,都要面临高考,高考是机遇、是挑战更是一场公平的竞争,是考生之间基础知识的竞争,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比拼,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较量,我们之前所作的种种努力,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师生合作,不都是为了在这次竞争中,求胜吗? 下面是自由辩论中,正方抓住这个论据加以反驳:
正方二辩 :刚才对方也提到了人才选拔机制,请问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那么没有师生间前期的合作又如何在高考竞争中取胜呢?
反方二辩(张铮阳):对方辩友,三年来的辛苦学习就是为了两天的高考,还不能说明竞争更重要吗?
正方一辩:高考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整合人力资源,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如果高考仅仅是为了高考,那是否太具有功利性了呢
反方四辩(郑路村):高考是为了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让他们竞争上岗,促进社会发展,这才是和谐社会各尽其能的表现啊,对方辩友!c、反驳论证
以2005年杭州市中学生阳光辩论邀请赛(决赛)为例:(正方:杭州第十中学)“人为自己活更快乐”;(反方: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人为别人活着更快乐”。正方直接揭露“人为别人活着更快乐”的逻辑错误:
正方三辩: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我们今天应该为对方的胜利而付出努力才会刚到更快乐,事实显然不可能的嘛,因为出于己愿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感到了快乐。假如我被老师从杭十中一脚一脚踹到这里来参加比赛我的快乐还剩多少?想当年唐伯虎进到了华府,烧着香就是为了点秋香可在华府中还有一朵金花石榴姐姐还在想着他、盼着他、念着他、爱着他,这时候唐伯虎到底是选择自己心仪的秋香还是满足石榴的狂想? d、归谬反驳法
归谬法就是假言推理这一正确的推理形式作为逻辑构架,把对方的逻辑推出有悖常理,或自相矛盾,或荒谬的结论,对方观点的逻辑矛盾就不言而喻了。这种方法诙谐幽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能产生独到的反驳效果。以上场比赛为例:
反方三辩: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正如对方所说的我们将合作方在第一位,体育比赛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说,如果合作更重要,那么刚硬的拳击比赛就成了缠绵悱恻的拥抱;如果合作更重要,那么激烈的跑步比赛就成了浪漫的拉手慢跑;如果合作更重要,那么精彩的足球比赛就成了欢乐的乌龙碰撞。同学们,这样的比赛队员们站着气晕,观众看了必定发疯,不久之后,俱乐部老板肯定是两手空空去喝西北风呀!e、幽默反驳法
就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浅显形象的比喻,含蓄的反驳对方。幽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用得当会得到惊人的效果。还以上场比赛为例:
反方三辩: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再看当今社会,这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仅我国男性就比女性多了三千万。三千万那,同志们!这光棍儿就跟这葡萄似的一串儿一串儿的!今年又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23岁的小伙要娶81岁的老妇,这小伙其勇气可嘉,但是这选择却是无奈的,可见这君子为了求得淑女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对方说,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可是一山怎能容二虎,一妻又怎能嫁二夫呢?这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国家法律所不许的呀!f、诡辩反驳法
诡辩是为谬误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论证,虽然其目的是为谬误辩护,但并不代表在严肃公正的辩论赛场上,它就是坏的,不足取的,应该摒弃的。相反,如果能够运用得体,巧妙的话,诡辩可以达到最佳的取胜目的。请看上文所举的半决赛的自由辩论:
正方二辩:谢谢对方辩友„„,请问对方辩友两个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话、电灯都是谁发明的呢?
反方二辩(张铮阳):现在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吗?现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正方二辩:是啊,那么,好,既然对方辩友刚才回避了我方的问题,我再问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
反方二辩(张铮阳):第三次叫科技革命
正方二辩: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期间及以后,是谁发明了原子弹,和谁发明了电脑和手机呢? 反方三辩(郑欣):请问对方辩友,当今社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竞争下,发明了这些高科技不是用于打仗,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国际间的和平,不是正在,大家不是正在用核武器的这种讨论来解决“朝核”问题吗?
正方三辩:核武器的问题由我来解决,先请教对方辩友一个问题,„„通过会谈来解决核不扩散问题,是你建你的原子弹,我造我的核电站,还是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呢?谢谢!反方三辩(郑欣):对方辩友,各国间是平等的称之为合作,我比你弱那叫援助不叫合作。原子弹问题暂且不说,那是一种冷战思维,我们当今社会多么和平、多么美好啊!开篇正方二辩的话并没有错,设了个圈套让反方钻,但反方二辩却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岔开话题“现在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吗?现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正方二辩很聪明,马上知道反方这样说的意图“是啊,那么,好,既然对方辩友刚才回避了我方的问题,我再问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她想连攻,可惜出了漏洞,被反方二辩抓住:“第三次叫科技革命”。经几次搅和,正方乱了阵脚,最后正方三辩居然说出:“核武器的问题由我来解决,”引得观众大笑。
这段自由辩反方二辩有诡辩的成分,但这不失为一个智慧的亮点,将对手的思路打乱,接着也就乱了阵脚。为论战取得胜利立下功劳。但是在辩论式教学中,不是单纯以取胜为目的,我们要尽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不提倡诡辩。
由于辩论的激烈对抗性,加之每人都有明确的角色任务,自尊心、表现欲等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胜欲望。无形中,为了获胜,学生往往片面维护己方观点,压根不去考虑对方的观点是否也有道理。当问题无法解决时,他们便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强词夺理、避重就轻、主观臆断等狡辩的手段。
张玲玲老师执教的历史课中,有关“建国初期党的„一边倒‟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当反方同学,拿出确凿的数据来说明“中苏交往中中方承受了巨大损失”这一事实时,正方一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益得失的比较;二未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我党采用其他政策的可能性;三未对损失产生的时间进行有效地界定(损失是发生在中苏交往之后,而非建国初期)。反而一再抛出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言下之意“毛主席你也反对吗”,以求在气势上压倒反方。
而在前文的政治课辩论中,反方曾以“美国的70岁老太”为例,认为她在临终前终于还清贷款且已经享受了30年住房使用权,就是幸福多于辛苦。显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拥有了什么与幸福与否是不能划上等号的。而正方也未指出反方这一逻辑性失误,反而说,用三十年时间来还债,其间的辛苦必然大于幸福。就辩论的临场反应看,是比较精彩的,但依然是立足于主观的判断,缺乏科学的推理。
而事实上这类手段是反科学的,它只是为了获胜而采取的强辩、诡辩。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注重事实,运用正确方式来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科学的目标应该是生活中的真善美,而非单纯的获胜。
在论辩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不回避”原则。辩论式教学,并不把最后的输赢视为辩论的终极目标,我们致力于通过辩论,使学生更接近真理本身。因此,偷换概念、避实就虚等以求胜为目的诡辩手段,在课堂中应该被否定。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直面所有对他有利或不利的材料。在对于这些材料的分析中,或者发现自己的谬误,或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语文课中曾进行过“游说技巧是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利害关系是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的辩论。当正方罗列《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着太后》等一系列由利害关系决定成败的论据时,反方抛出《召公谏厉王弥谤》中召公与厉王利害一致,也句句在理,为何会以失败告终?文仲对吴王的游说明明有欺骗性,为何吴王又会上当?这就很有攻击性了。任何回避都无助于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正方发现,游说双方彼此间是否具有共同的利益、游说双方的智慧、品德,采用的技巧都是影响游说成败的因素,(这一认知拓展了对游说的观察视野,已跳出了利害关系和游说技巧的范围)但无论怎样,被游说者肯定关心自我的得失,每一次游说都最终以利害得失打动被游说者,尽管这种利害关系可能并不一定符合现实情况。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比较客观全面了。
③ 有关“会怎么样”的思考——对结论升华的指导
有关“会怎么样”的思考就是通过已知的相当于原因、条件和目的的事实,对问题的结果、影响、作用、意义、策略进行推理、预测和检验。在辩论式教学中,这是必须引导学生提问并解决的问题:为了理解因某种社会现象的产生或变化而引起的“结果”、“影响”、“意义”时,会问“如果……会变成什么(怎么样)?”“……之后,怎么样了?”为了实现其“目的”或是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询问该采用的“策略”,例如“为了……该怎么做?”除以上两者之外,还会涉及寻求“作用”、“意义”的问题,如“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效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辩论思维的训练中需要反复假设和验证,是辩论的总结升华。
例:正方:“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反方:“当今社会,竞争比合作更重要”。
正方四辩:放眼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生态危机如何解决?是单枪匹马还是众志成城?南北差距如何缩短?是分庭抗礼还是协同合作?局部冲突如何解决?是横眉冷对还是和平共处?民族矛盾如何化解?是针锋相对还是互相理解?既然解决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都是合作比竞争更重要,那么对方辩友又如何理直气壮地说竞争比合作更重要呢?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竞争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强调共赢得当今社会,合作无疑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谐社会要如何构建?是否是强调合作全面而更为有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各种合作,当今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无法想象的。
3、辩论式教学中教师对构建学生“学习团队”的策略研究
辩论式教学中为了使学习能顺利进行,教师需组织一个学生学习团队,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先看张玲玲老师的团队学习过程记录材料:
辩论课的准备(4.21---5.15)
4月21日 我第一次布置工作:确定了人选24人(是在考虑了多种因素后定下的人选),大致向他们说明开课的时间,辩题,还向他们解释“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概念,然后要求他们回去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材料,同时向他们提供几种寻找材料的方法,比如:上网,去图书馆,去书店;老师提供教参等等。当时有些同学选择上网,有的选择上书店或图书馆。要求他们充分利用22号和23号的双休日,要求他们下礼拜三之前交出自己所找的材料。同时我也讲到开这次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尤其强调大家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努力将工作做好。
4月24号---4月27号我收齐了学生上交的材料,其中24人都或多或少的上交了材料,经过初步的查阅,发现其中有比较多的雷同的材料。
4月28日我第二次召集会议,这次我又慎重将人员选定为22人,同时选定正方和反方的四个辩手以及各自的其他9个成员。最后确定反方一辩与二辩为曹婕和王宇环,反方辩手定的是女生,因为她们觉得反方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我也这么认为。正方一辩和二辩我选择了王伟和李枭威。(第一:以往的辩论赛中,总是反方比较处于劣势的,反方若是要打败正方就需要更多的智慧。第二:反方的两位女生从实力上讲比正方的两位男生强。所以当两位女生选择做反方时,我非常赞同)此外,这次会上我把收集来的材料分成两堆,分发给正反方,让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料,整理出对自己有利的论点和论据。要求他们利用春假和五一长假做好上述工作。
5月5日中午,反方的同学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进程,我觉得王宇环的发言很到位,她列出了十个对反方有用的思路,让成员们继续去思考和寻找思路与材料。特别好的是王宇环提到了利用印度和瑞典的例子去反驳对方,从中我看到王宇环很具备学历史的素质。曹的工作也做的很细致,这从她的发言中也能看出来。
5月5日下午,在正方的会议上,我觉得他们的前期工作做的不到位,可以说没有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分析。所以我要求利用下午的时间,所有成员将手头的材料进行阅读和整理。
5月6日下午,正方成员继续开会商讨。已经有一定的进展。
5月8日上午,与孙碧云老师作了一些交流,受到一定的启发,尤其是知道了辩论的目的是什么,这与我之前的想法有不同,因此我改动了自己的课堂点拨。
5月8日 中午,我召集四位辩手开会,了解他们的进程,但是发现他们还未将手头材料交换,要求他们今天一定要做好交换工作。同时向他们反应了地理辩论课上出现的问题。再次强调:要发动全体成员的集体力量,不能孤军奋战,不能让辩论课成为四个人的表演,辩论中要会用所学知识作为辩论的论据,这才会是最出彩的地方。还要学会通过辩论让课本知识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
5月8日下午第五节课,请周妙芬老师对全班同学作了辩论课的指导,对我们的帮助较大,大致知道了俄勒冈模式的辩论程序。
5月8日下午放学后,又留下22位成员,主要是鼓舞士气,要求他们认真对待这件事情,要求双方辩手今天必须写好初稿,其他同学回家思考盘问对方的问题。
5月 9日,我将学校课题组的有关地理辩论课的反思交给双方辩手,希望他们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进一步强调辩论中要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作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
5月10日中午,反方将他们的辩稿给我看,我指出了一些漏洞,让他们注意去准备,感觉他们写的辩稿可以值得肯定。但是正方的情况还是不够好。
5月10日下午,我将双方的辩稿给教研组的老师讨论,同时也讲了自己的思路,得到本组老师的极大帮助。黄铭杰老师给我的开头作了表述: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判断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好坏,标准是这一政策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建国初期,我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史学界目前有五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一边倒”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采取的政治方针。它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最有利的中国革命的策略”;第二种观点是,“一边倒”不仅仅因为两党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更不是要充当苏联的附庸。它成功地建立并加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迅速取消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特权,同一批国家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三种观点是,“一边倒”的政策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苏联模式,助长了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的教条主义的发展;第四种观点是,“一边倒”的政策导致了新中国的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第五种观点是,“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局限性是使我国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尤其是对美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关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究竟该如何评价,今天我想以辩论课的形式,听听同学们的分析.下面辩论开始:
结尾的处理,我的意见是,可以指出双方的漏洞,肯定某一方时可以说说他怎样抓住了对方的漏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了反驳。最后告诉学生通过辩论,大家以后在看问题时要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这一意见得到了本组老师的肯定。
5月11日上午,我给王宇环的辩论稿作了修改。给出来自于世界史课本中的正确的材料: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表现;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危害;中国的不结盟政策。
5月11日下午.我阅读了正方的辩论稿,发现问题较多。放学后对正方进行指导。发现王伟的准备很不充分,甚至没有仔细整理自己的材料,所以给不出合理的思路。因此不得不对正方一二辩的位置作了调整。
5月12日放学后,继续对正方进行指导,5月13日下午,反方进行了试辩.正方继续修改.
5月15日下午,正方进行了试 辩,同时考虑了自己向对方提出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回答对方的提问。
5月16日,正反方都要求休息,所以这天我们停止了准备工作,在平静中迎接17号的到来。
从这份十分详细的过程记录,我们归纳出召集和组织学习团队,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操作:
①限定人数。人数的众多往往会影响团队的学习及工作效率,所以团队人数应控制在3-15人之间,当然,也应允许个人独立进行研究和准备。
②限定时间。人员召集的目的是促使产生众多的看法,产生多种学习策略的可能性,从而选择最佳方式,这一点类似“头脑风暴”,召集者(教师)应该避免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作任何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时间以20到40分钟为宜,以便保证内容的紧凑和高效。
③鼓励创见。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协作的气氛来鼓励参与者贡献自己的意见,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对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作出合理修改。
④记录评测。教师必须指派2-3名同学负责对观点的记录,然后评测,筛除无价值或重复建议,最后周密地拟定一份行动组织提纲和一份文献资料目录(需上交,以便教师的监控)。
(四)辩论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借助小组原则)研究
1、辩论式教学中学生基本学习过程研究
以张玲玲老师《新中国外交政策之一边倒的利弊》这堂课为例,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展现基本的学习过程。当然辩论式教学的学习策略并不总是以一种类型展开的,应该有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但是,多样性应该以这种基本过程为基础。
⑴理解辩题、确立论点 ⑵收集信息 ⑶分类和比较信息,收集支撑辩题的资料(感性地连接信息间的各种关系和有分析地连接信息间的各种关系)
⑷分析、征询、总结、应用、发现新问题(正反方攻辩问题)⑸言说与倾听(课堂学习)⑹反思
辩论式教学学生基本学习阶段
⑴理解辩题、确立论点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导入阶段。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中两位学生为主辩,其余学生为支持者。小组会议,共同剖析辩题。以正方为例,小组讨论从哪几个角度去说明一边倒政策利大于弊。有学生认为通过大量的有利的例子去说明一边倒政策的利大于弊,立刻有学生反驳说,这只能说明一边倒有利的一面,但不能说明利大于弊,必须要既说利,又说弊,但必须证明利为主,弊为次,从而说明利大于弊,这个观点立刻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从这一番讨论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又有学生说通过假设不实行一边倒政策,然后通过推导,得出行不通,最后证明利大于弊,大家给予认可,但认为只能作为反驳的其中一个方法。从这一番讨论看,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在不断的扩展……最后,讨论决定通过历史背景、实行的效果、如果不实行一边倒会产生的结果等角度,来进行论证。
正方立论:
1、抗战胜利后,美国的“扶蒋反共”导致我们选择坚决倒向社会主义苏联的“一边倒”。
2、中苏两国意识形态一致,所以容易架起沟通的桥梁。
3、“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反而对独立自主有积极的作用。
反方立论
政治上 1.中国内战期间,苏联就对华采取两面政策,既与国民党保持友好关系,又对中共持冷漠的怀疑态度。
2、选择“一边倒”让中国颜面尽失
3、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经济上 1.对我们经济的掠夺
2.斯大林的经济帐
3.经济体制的弊端
文化上
1、对我们的思想束缚。阻碍我们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使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⑵收集信息阶段
在初步确定辩题论证角度后,接着就是广泛搜集史料。也就是做到论从史出,即把论点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史料基础上,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只有搜集到大量史料,并对这些史料审慎辨析,才能对历史的真实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史学创新时,就特别强调研究者对于新史料的开拓和新观点的发现。而要做到正确辨析运用史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都是在搜集、辨析、运用史料时必须注意的。所以搜集史料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树立学生论从史出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
学生在搜集史料时,同样需要分工合作。同样以正方小组为例,一部分找一边倒政策有利的史料,一部分则找一边倒政策弊端的史料,每一部分中再分工,家里有电脑的同学,从网上找,家里没有电脑的同学,有些到浙江图书馆找,有些在杭州图书馆找,有的则在教科书上找,还有的去周围的老人那里咨询。所有搜集到的史料,都必须注明详细出处,并汇集到两位主辩这里,主辩每天对汇集的史料进行整理,最终整合为两篇辩论稿。学生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在学生挑选史料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又比如运用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即在重视“正史”等文献资料的同时,重视运用考古发掘的新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史料的发掘能力。还有当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史料,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学生容易对所得的资料不加辨别分析,就有可能听风就是雨,只见到树木而不见森林。甚至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看到一点东西就发一通宏观的议论,大大降低了社会调查资料作为历史资料的可信度。还有,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极力避免先有了一个主观或主题的预设,然后根据这个预设找资料进行论证。这种作法 “论从史出”的起码常识是格格不入的。
⑶分类和比较信息,分析、选择支撑辩题的资料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在资料搜集完成后,需要进行感性地连接信息间的各种关系和有分析地连接信息间的各种关系。可以一起去找各学科的老师咨询,通过和老师的交流,进一步清晰和完善自己的论证思路。这个过程,即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而且这符合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学习理念,而且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讲解具体历史概念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也就是说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学生大量实践之后,对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就容易理解并终生难忘了。
⑷总结、应用、发现新问题(正反方攻辩问题)阶段
这个阶段对己方观点有了明确思路和总体框架后,要考虑攻辩问题,深入学习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1、正方向对方的提问所设置的问题
①对方辩友说全力发展重工业是错误的,书本98页上有毛泽东的一段话,以及“一
五”计划提前完成的事实,却充分说明了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不然的话,中国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请问对方辩友,这该作如何解释?
②对方辩友说“一边倒”会失去我国的独立自主我方的结构性发言中明确指出,中国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倒向苏联的,请对方是否能对这个问题再作解释。
③对方辩友说他们提倡中国的外交要有中国的特色,毛泽东在“一边倒”政策提出时就明确指出“要坚决倒向社会主义的苏联一边,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骑墙是不行的”,但是现在看来你们走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还不就是走上了第三条道路吗?请问这又该作如何解释?
④对方辩友说,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出发,“一边倒”倒向苏联对中国来讲也是不
好的,但是,苏联的文化对中国人民来讲是有激励作用的,请问对方辩友这又该作如何解释?
⑤对方辩友说到苏联模式的弊端,⑥不倒向苏联,那么请问倒向美国有什么好处呢?
2、对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又该如何回答
①苏联模式弊端种种,所以你们为什么还要倒向苏联?
②中国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所以也就既不该倒向美国也不该倒向苏联
③比如印度,瑞士就走出了自己特色的道路,实际上就是开拓出了第三条道路,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呢?为什么就一定要倒向苏联呢?
④一边倒就会让中国文化失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传统,所以你们有将做何解释?
⑤认为一边我们倒的危害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有雷同性,请对方就这个问题能做一些解释。
⑸言说与倾听(课堂学习)阶段
两组学生在课堂内,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所谓思维碰撞,是指学生辩论双方互相启发,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历史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新建构历史新知识。
辩论式教学的课堂,学生有了自由的实践和空间,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双方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坚持观点,互不相让。争论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取人之长,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充满的是自主学习的动人情景。教师,在这个时候,则担任辩论主持的角色,他即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热心参与者,不断分享学生思维碰撞的快乐,同时把握着辩论的方向、进程和辩论的深度。
比如正方学生提出,一边倒政策给新中国带来了有利之处,苏联曾给予新中国许多支持,反方学生立刻把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搬了出来。这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为各国的利益这个观点。再比如,当学生辩论纠缠在外交政策的实行结果的时候,作为主持的教师,便通过第一轮辩论后的简单点评,将辩论扩展到历史背景、国家性质等多个点。
这依然是一种课堂教学。但这时的课堂教学不再限于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之类的媒介,而是有了媒体系统和因特网的支撑,成为他们创造和发展自己机会的地方。在这时的课堂内,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互相尊重,没有束缚,所以双方都充分表达各自的思想,在表达中展示自我、释放情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倾听中分享他人的创造,从而打破自己封闭而狭小的自我世界,走出个人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在辩论中发现他人的逻辑漏洞,同时给予准确的批判,从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⑹反思阶段
课堂辩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辩论式教学的结束,之后,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学习步骤——反思。学生反思同样应该小组合作进行,而反思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必须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思
辩论结束后,要回头整理,这次辩论的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比如,以正方为例,在辩论之前,对反方有可能提出的辩驳理由准备的不够充分,当反方在辩论过程中突然提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时,一时间不知如何反驳,出现冷场现象,对次,正方在辩论结束后,小组反思时,纷纷对此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总结得出,是因为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对史料的选取面不够宽,导致了遗漏。这个反思对所有正方学生而言,对以后的史料搜集和选取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再如,辩论时,经常出现双方各说各的,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辩驳,反思得出,是因为在对方发言时,记录不够,而且事先对对方可能出现的漏洞准备不足,所以不能立刻发现对方的错误。这个反思,对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情感反思
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辩论时自己是否注意力集中?自己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次辩论?为何当他人情绪高涨,全力辩论的时候,自己会出现游离在外?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历史课后学生的一些反思:
好的方面:
①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学生对课题的注意,产生兴趣,对一部分的学生会有好的影响。
②做辩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信息,为以后打基础。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在学习方法方式上有好的启发。
③做辩论可以激发潜质,发觉不同学生在各个方面不同的能力,以此老师可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并且因材施教。
④可以增加同学的团结程度,增加同学的感情,帮助同学学会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但是同时要注意到,正反两方可能出现敌对现象,造成的只是部分团结。
不足方面:
①参与度不够高。
②有部分学生的互动性会被忽略。
③对辩题本身的兴趣不够高,但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又不能够很好的接受对方所给的信息,这样就会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④辩手的能力有差别,在诠释辩题,准备资料的时候有欠缺,而且因为年龄限制,阅读范围不是很广,在一定时期内接受的信息量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能力,也不能够把辩题辩的很透彻,很到位。
⑤准备课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高中学生是耗不起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在准备辩题的同时可能会忽略对其他科目的重视程度,并且很难合理分配时间,造成对学生在其他科目上的不良影响。
⑥教师在课题的把握上各不相同,在是否参与辩论当中需要妥善考虑,要有一定的分量,但是不能够参与太多,可能对学生会带来一顶压力。
2、辩论式教学中学生倾听的策略研究
倾听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黎锦熙先生认为从学生学习心理上讲,“耳治——口治——目治”这样的学习程序才是自然的。“通过耳治,不但能使讲读时兴趣活跃,注意集中,记忆牢固,而且自然影响到写作,因为从耳到口,从口到心,就是所谓„声入心通‟;然后文言一致,从新到手,就是所谓得心应手了。”至于说话教学的要点,黎先生也十分明确:“耳根既利,口齿自清。”可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倾听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辩论式教学中,倾听尤其重要。因为辩论是口语艺术,一闪既过,不可重复再现,因此听辩论是一项很累人的事,不但需要耐下性子,脑子还要跟着辩手的思路转,否则乐趣全无。
因此在这里,倾听成为人理解辩题、他人与自身的一种重要方式。辩论课堂上,不一定要很多学生站起来说才是成功的,如果全体学生静静地听,积极地思考能够在倾听中把握事物本质的话,思维能力照样能培养。因此通过辩论式教学我们认为,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不在于让不让学生参加活动,而在于其他方面。
学会倾听,提高倾听质量,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做:
⑴集中精力倾听
倾听首先是一种态度,辩论式课堂是对话的课堂,对话是一场精神探险,要实现最终的理解融合,首先要进入相互倾听的状态,在倾听中进入对方,才能前行。因此辩论课堂特别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
⑵手脑并用倾听
当辩手开始发言时,学生应该马上拿起笔,调动全身心的能量,感知语音形式,领会、判断言说者言语的意义或意味,及时记录下对方的要点、重点、漏洞。在倾听中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前理解与新知识同化顺应,产生自己新的理解,思维就在静默中展开,思想在碰撞中提升。
(五)辩论式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1、辩论式教学的评价方法
辩论式教学评价的实施,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构建辩论式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和评分规则;开展辩论式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收集信息;根据评分规则作出公正的分析与评定;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
①评价指标的制定
评价的具体指标是施行辩论式教学评价的前提,它们的建立要始终围绕学生的“辩论”,着重从辩论意愿和辩论能力两个方面加以考虑,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它通常包括三个要点:(1)评定准则,即决定辩论的质量的各种指标;(2)描述评定准则在质量上从差到好的序列或从好到差的序列;(3)评分方法,包括整体评分法和分项评分法,(4)评分主体,自评、互评、师评。一般来说,评价指标的制定,一要能体现出对学生动态活动评价的过程。评价标准一定要包括辩论式教学的所有重要的方面。评价要点(即要评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述,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辩论活动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表现的环境气氛,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善于表现,乐于表现。在高中文科辩论式教学我们可以制定如表1所示的动态评价指标:
评估表1:
辩论式教学活动动态评价体系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组长________________
能力分项 评 估 内 容 分
值 自评 互评 师评
辩
论
意
愿 兴趣程度 对“辩论”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 10
信心胆量 对自己的表现行为有信心,主动发
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听取别人对自
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10
辩
论
能
力 信息能力 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善于从网上获
得大量信息。15
合作交流 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尊重同伴,配合默契,共享信息,共同探讨疑
难问题。15
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强,态度大方自信,语言
有感染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根据需要快速调整表达策略。15
思辩能力 善于观察、分析、思考,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并能提创造性的问
题,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15
辩论效绩 个人及小组能认真参加辩论并有较
高质量。10
个人及小组能对辩论的形式、过程
内容等进行探讨、反思,并完成学
生小论文。10
②开展辩论式教学实践,收集学生信息
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立场观点不一样,所以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辩论式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并且也是学会尊重别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评分规则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收集学生活动的信息,做好对学生评价的前提工作。科学、合理、全面地获取信息是辩论式教学评价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工作一定要贯穿于学生的每一辩论环节之中,注意从学生表现的欲望、态度、每个学生发言的次数、发言的质量、以及问题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工作,并作好记录,以便于下一环节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如表2所示:
评估表2:
辩论式教学教师观察表 教师姓名________________ 正
(反)
方
一
辩 观 察 项 目 总 评
辩
论
欲
望 辩
论
风
度 倾
听
态
度 发
言
次
数 发
言
质
量 见
解
独
到 问
题
创
新 辩
论
机
智 A B C
强 中 弱 好 良 差 好 良 差
辩论式教学教师观察表
正
(反)
方
二
辩 观 察 项 目 总 评
辩
论
欲
望 辩
论
风
度 倾
听
态
度 发
【辩论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浅析高中政治辩论课的教学设计技巧05-21
《口语交际:辩论》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09-07
辩论教学法04-22
语文辩论式阅读教学10-15
辩论式教学法08-17
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02-01
辩论式课堂教学方法10-10
融入辩论的课堂教学03-16
辩论在教学中的作用03-16
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设计详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