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

2024-06-07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精选4篇)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 篇1

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几个问题连结,虽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组合作,有交流评价。但是由于我对于学生的控制痕迹太重,整个课堂有点枯燥,学生虽是一贯地积极,但是在听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心不在焉。学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比如:在讲“文中有哪些地方从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现它“巍巍”的特征的?”学生的答案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说明孙中山的精神。我上课的时候总要强调是“建筑的本身直接”这几个字。但是上完之后我发现,那些间接表现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忽视这些文本中的信息。

于是,在上另一个班的时候,我调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写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我就问学生巍巍是谁的特征?学生第一反应是中山陵,在我等待过后,我的学生开始认为是孙中山了。我就让他们分别找哪里体现中山陵的巍巍,哪里体现孙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帮他们区分直接和间接。我觉得这节课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这课的时候,还有一得,就是让我感觉到了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我在讲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钟山作为墓地的问题时,没有说明要从文中找答案。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南京对孙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认为他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脱离了文本。但是我当时太急了,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后来课后我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课后找到了他,和他又进行了交流。

巍巍中山陵 篇2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重难点

重点: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难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介绍孙中山“>孙中山先生

欣赏有关中山陵的图片

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

(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

(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

(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课文由外到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圆的 ),后说到陵园的( ),再说到( )。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 )自然的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的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型图案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注重和谐协调

弘扬民族精华

追求形神兼备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 篇3

中山陵由吕彦直设计,整体平面呈警钟形,与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相契合。陵墓设计充分利用地势,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筑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缓坡上。中山陵吸取中国古代陵墓的对称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阶将主要建筑连为轴线,并布置大片绿地,将陵墓建筑群联接成与背景山势相称的宏大整体。陵墓主体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的大屋顶造型,应用西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以肃穆的蓝白色调和严谨的建筑构型表现出沉静恢弘的气度,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融合中西的经典作品。中山陵1961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因膽囊癌逝世。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据报道,他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据说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遵照孙中山的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暂厝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后再安葬南京。1925年4月4日,当时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成立了葬事筹备处和委员会,委员会以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杨庶堪、邵力子、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等12人为委员,确定葬事筹备工作的顺序为:确定墓址、测量墓地、交涉圈地、征求陵墓图案、决定陵墓图案、招标包工、兴工。

选定墓址

1925年4月,宋庆龄(左六)等人在紫金山考察墓址

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以东,东西长约7公里,居中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2米,东峰小茅山海拔360米,西峰天堡山海拔250米,北高峰与天堡山之间是海拔425米的二峰头陀岭,地势险峻,北高峰与小茅山之间是海拔351米的中茅山,地势较为平缓。为在紫金山上寻找合适的墓址,1925年4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孙中山之子孙科及多位葬事筹备委员先后三次登上紫金山实地勘察。4月10日,宋庆龄与孙科趁夜赶到南京,11日上午前往紫金山初步勘查后返回上海。20日下午,宋庆龄与孙科从上海再赴南京勘察墓址,同行的还有何香凝、杨杏佛、邵元冲、林焕廷、马超俊等12人。孙科、宋庆龄等提出,墓址要高过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他们在21日和22日两上紫金山,经过考察后认为紫金山中部的中茅山最为合适,宋庆龄还表示陵墓应建于南面的缓坡,不宜选在山顶。

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召开会议。会议汇报了实地考察的情况,并转达了宋庆龄的意见,最终确定墓址选在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会议还决定将紫金山一带数万亩土地全部圈入陵园,由主任干事杨杏佛前往南京接洽圈地、实地测量和照相等事宜。杨杏佛随后赴南京拍摄了中茅山南坡的照片,并请江苏陆军测量局协助测量墓地。但圈地一事当时并不顺利,经过与占据南京的军阀势力反复交涉,陵园面积只定为亩,远低于委员会的计划。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陵园才顺利扩大到45870亩。

管理机构

1929年6月,孙中山入葬中山陵,葬事筹备委员会随即宣布解散。月底,国民政府组织成立直属的陵园管理委员会,下设陵园设计委员会、总务处和警卫处,负责管理守护陵园,继续完成陵墓工程,以及进行陵园内的工程和农林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谒陵规则》规定,祭堂每日开放,墓室则仅在每年的1月1日、3月20日、5月5日、6月1日、10月10日和11月12日对外开放。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抗战结束后,陵园管理委员会迁回南京,1946年陵园改称国父陵园。

我心中的巍巍中华作文600字 篇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沿着新中国成长历史轨迹前行,中华儿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构画了一幅大好山河,华发变青丝,越发展现活力和竞争力。

建国初期“两弹一星”响彻云霄,外敌不敢挑衅;三中全会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走全民富裕之路;奥林匹克中华健儿尽显风采,让七大洲倾听东方的声音;香港澳门回归,普天同庆,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意志更加凝聚;倡议一带一路,开展多边合作,共建丝绸之路。而如今中国,创新更是成为一种习惯:“神舟五号”划过天宇、杂交水稻基因组测序取得重大突破、5G网络领先世界、高速铁路铺往各地。

中国的崛起,使有些国家眼红,给中国贸易设堡垒、使绊子,但我们相信在习近平主席为核心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平等磋商使经济交往回归正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欺负别人,也不怕别人恐吓,互商共赢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

世界的舞台出现了越来越多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中国制造已遍布全世界,填补了一个个如诺贝尔奖等原先空白领域的荣誉。中国,正以一个复兴者的身份,容纳五湖四海的朋友。

上一篇:《逃家小兔》大班教案下一篇:订车协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