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执行读后感

2024-05-22

新执行读后感(精选14篇)

新执行读后感 篇1

《新执行》读后感-论公司中层必须的执行力

执行是如何完成任务的一门学问,也是目标与结果之间“缺失的一环”,对公司而言就是希望达到的目标和组织实现该目标的实际能力,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反复阅读《新执行》一书,收获良多,个人认为中层必须的执行力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工作目标的明确、分解、跟进:

1、明确目标: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清楚了解公司分解给自己负责的部门的工作目标,并将其在部门内进行宣贯,让每一位员工都清楚明确。

2、分解目标:公司分解给部门的工作目标归根结底是要实施,结合部门人员结构情况,对工作目标实现所需的每一项过程进行责权利对等分配,确保目标实施中的每一个过程有人去完成。

3、跟进目标:只关注结果的管理不是一个好的管理,我们必须检查目标的过程进展,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在发现进展偏离了预期目标时,要及时进行纠偏和修正;在发现之前分解的目标部与实践不吻合时,及时调整和优化;在跟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影响目标实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确保目标的有效推进和实现。

二、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1、整体至上:让每一位员工清楚知道,在他们完成自己的工作时,公司的发展壮大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尊重和鼓励其中的员工承担更多的使命。

2、责任到人:书中也说过,“猴子”应该在负责人的人身上,与下属讨论职责的含义,确定流程管理,让“猴子”永远在员工的身上。提供原则,让员工自己来照顾自己的“猴子”,当然过程中我们必须进行监督、指导,让“猴子进化”,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建立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3、制度执行:人都会犯错误,制度弥补漏洞,公司的执行力必须建立起不依赖“能人”的系统,对工作过程流程化,对工作内容明细化,对操作内容规范化。虽然我们信任我们员工的工作,但是也必须进行检查。

4、激励考核并重:我们要正确看待员工的表现和贡献,准确衡量员工的贡献和付出,并将员工的贡献和付出和员工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奖励结合。对于表现 优秀、绩效出色的员工,一定要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要坚持公平、公正和科学衡量。同时,对于工作中个人态度不端正,工作不作为和消极怠工的员工,及时采取谈心、批评和教育,必要的情况下,也要进行一定的考核,营造一种主动工作,强调执行的良好工作氛围。

除以上两点外,作为公司中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执行力,以客户价值、结果导向、信守承诺、永不言败的标准作为工作中的导向,并据此对自己进行衡量,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

感谢《新执行》一书,让我收获良多。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知识,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并将之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工作。我相信,每一个明天的我将会是一个更具有执行力的我。

**部:*** 2014.11.07

新执行读后感 篇2

开篇词

亲爱的读者,截至2008年底财政部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央国有企业已经执行2年。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准则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其目标是在2009年使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理念先进、体系完整,且与国际准则趋同,这就要求广大财务人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判断能力。然而,从过去两年新准则的实施细节来看,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实际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困扰广大财务人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外,在新准则体系下,如何编写出让公司股东和管理层均满意的财务报表;如何编写出让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看得懂,觉得有帮助、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等,都是当前广大会计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使广大读者良好运用、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思想、准则的变化、新旧衔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从操作层面上了解《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等的变化,解决在操作运用中重点、难点问题。本栏目将邀请著名会计准则实战专家对新会计准则进行详细、系统、精确的定位和解读,以期能真真切切地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消除日常业务处理的疑难点,提升自我会计处理水平,增长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本领。

局长如何认识和执行新课标 篇3

学科德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新要求,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落实新课标,关键是认识到位、执行有力。应该说专家层面的认识已经很多、很深了。我们这里进一步降低重心,随机约请了12位市、县教育局局长来谈认识、话执行,因为他们才是课程标准实施的责任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执行力度,决定着新课标的实践命运。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局长们对新课标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的理解、把握是准确的。尤其可贵的是,不少局长结合了本区域德育工作的实际,找到了标准和实践之间的支点,形成了区域推进德育的新思路、新模式。这让我们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去相信,德育工作的明天会更好。

《执行》读后感 篇4

读《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有感

2014年1月16日至19日,公司在太原召开了2014工作会议。在会议上,董事长发表了题为《变革思维 捕捉机遇 加快转型 不断开拓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的广阔前景!》的重要讲话。会上,董事长提出了公司全员学习计划,并推荐了《执行》一书,倡导大家通过阅读思考《执行》,将打造超强销售能力的重要核心和关键动作体现在执行力的塑造上。

三月我部组织员工认真阅读和学习了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著写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这本书,此书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执行》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来介绍的,第一部分讲述执行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述达成执行力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三部分讲述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设计。在这三部分中重点阐述了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设计,它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作者通过对那些业绩突出、经营稳健、被称之为行业巨头的许多大型企业的分析研究中,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他们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而且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1、组织内部都建立一种执行力文化。

2、组织的薪酬设计更多与业绩联系起来。

3、在执行力组织中,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4、组织的领导者都有一些共同点。

5、组织很注意评估。在深入的分析研究中作者进行了高度概括。一个执行力较强的组织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同时指出:战略、运营、人员三个流程结合起来,正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虽然作者没有给执行力做一个具体的解释,但我们不难得出:执行力就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具体说就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何配置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通过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强调要具有求实、实干、协作的精神。书中明确提出了执行是任何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它能够帮助公司在任何情况下得以建立和维系自身的竞争优势。作者拉里在描绘他初到联信公司,认为“联信公司根本不能形成任何生产力文化”,其公司的所有流程都是一些空洞的形式,人们很少关注企业发展、提高生产力、扩展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品质等具体的问题,公司只是从工厂这一层次衡量人均小时工作成本,却没有从公司的角度考虑过真正的生产力增长。在他接任以后,立即彻底执行有效的策略,组织了一个新的团队,并带领这支团队全身心的投入到公司的日常运营中,结果使公司整体营运步入快速稳健发展的轨道,其成功的秘诀就在执行!

“机械地完成任务,不是有效地执行”

具有高度执行力的人,总是通过解决各种问题、难题,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力,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不凡价值,从中寻找成长点与成就感。当业绩不理想、或企业出差错时,人们通常会把责任归昝于领导的战略错误、或怀疑他们是否有领导能力。是企业的领导力不够?还是各级管理能力、执行力跟不上呢。多数情况下,战略和决策本身并没有错。战略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决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美国ABB董事长巴尼维克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优秀领导者的任务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全力开拓事业,而且还必须在所有岗位上,找到或培养出能100%成功执行任务的人。战略没有错时,员工的执行力跟不上,尽管领导不是全部责任,但仍应负重要责任。

人才训练—管理者的义务

优秀的领导不仅能思考,而且自己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同时能训练出一批一流的执行人才:自身精力的限制、专业能力的制约,下属就是管理者的替身,有责任训练他们。尽心的培训下属,是明智的选择和管理者的义务。

推动执行的管理渗透

建立企业的执行文化,并不是一门精深的科学,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掌权人(决策者)。执行的文化并不是移植到组织中的一个项目,它是根植与企业中间,体现着企业的工作风格、企业文化。企业不会解雇任何人,除非自己“开除”自己。企业不应向员工承诺“提供终身的就业”,而应努力让每个人不断提升“终身就业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执行工作任务中不断增强的。倡导企业 “优质客户服务”的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以一线为中心,以比我更接近客户的同事为中心。中层桥梁是执行的关键一家企业的强大,一定是能量传递的结果。中层不断超越上层的期望,才会有基层不断超越中层期望的可能。要记得,起关键作用的是中层。

培养执行力的方式

参与,并不是事必躬亲,而是亲临现场推动执行。了解情况、体验真实;发现问题、预测危机;检验结果、评估奖励。参与 — 善于发现问题今天的问题源自于你昨天的解决方案。

问询有着神奇的功效。下指令、指挥、监督、查询、探询、掌握情况、帮助、关心、身教、榜样、请教、提示……多问询,少指挥。

关爱与工作。军队要打胜仗,必须非常关心大兵。很多成功的主管,都是将部门的成就与对员工的关爱联系在一起。企业要更出色,也要懂得关心普通的员工,请相信,在他的身上蕴藏着机会,微妙、甚至是商机。

检查,古老而简单的管理手段,恰恰是执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方法。检查和信任(友情)不矛盾,检查是制度体系,人性中都有弱点,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制度能帮助员工预防或纠正错误。信任是不能量化的情感指数,有时会让人大喜大悲。执行的战略、原则与方针 执行的24字战略

决心第一,成败第二;(事前)

速度第一,完美第二;(事中)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事后)执行的方针与原则

执行的8字方针:

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执行的16字原则: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通过读《执行》这本书以后,我部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有了 很大的启示:

1、一个企业必须建立好正常的管理秩序,把工作职责确定好,把有利于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建立好,把日常的管理行为和作业行为规范好。

2、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心理、业务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提高全员执行力奠定素质基础。综合素质包括较强的业务技术和安全意识,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坏,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态。这些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不容忽视。

3、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为企业做什么?怎样才能按企业的要求去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怎样才能执行好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只有都清楚了这些,下一步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工作。

4、要加强有效的沟通。沟通是管理的灵魂,有效的沟通决定管理的效率。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加强沟通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沟通不好,则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后果,往往造成工作效率低或完成工作任务较差。我们每天都是在工作中沟通,在沟通中工作,只有加强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才能把我们的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

5、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位,岗位目标责任人人落实到位,切实增强领导执行力,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6、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强弱,需要有人去监督、评价和考核,通过评价考核来促进执行力的提高。

7、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和凝聚力较强的企业文化氛围。

执行既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需要我们不仅从行动上加以落实,更要通过思考、总结、沟通、协调实现各个流程的顺利实现,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达到工作目标。

《团队执行》读后感 篇5

近期,我读了一本叫《团队执行》一书,虽然不是连续读完,但感触较深,书中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执行是形成团队战斗力的关键,并结合实际对如何正确有效地执行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如营造良好环境引导人的模仿行为,忠诚企业预见的责任行为,调节情绪减少人的抵触行为,以及,领导是第一执行者,心态决定工作态度,终身学习教育等观点,都把执行中随处可见的问题摆出来,讲清楚,为管理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路和方法,本书从思想观点的导入到企业案例的分析,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书共分六堂课,尤其第二和第四堂课,启发很深。

看完这本书,大家都知道执行力是在每个工作环节都应重视的问题,不管什么职位都有自己份内应做的事,做份内的事是每个人的职业本分,如果一个人连份内应做的事都做不好,又如何执行呢?。我们对自己的份内工作应该能够尽职尽责。我们应该做有责任感的人,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自己的公司,随时保持着紧张感,坚持标准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仅能加强执行力,工作业绩也会不断的提升,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份内的工作都做不好,即使抱负再远大、目标再宏伟,也依然裹足不前,毫无进步可言。自动自发就是积极主动地自觉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做好份内的事,才可以高效的执行工作任务,不断思考、改进、吸收借鉴、果断行动,在工作

流程中大胆的改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不断前进,为公司做出业绩。

工作的态度,决定结果。执行力不是工具,而是态度,工作态度好的人,执行力就强;工作态度差的人,执行力肯定令人无法满意。我们对待工作,绝不要抱着无所谓、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态度。而是所有事都要做到最好。说了就要努力做到,领导不可能无时无刻监督着员工,所以我们要当作领导在不在都一样,不是为领导做事,而是为自己的责任感做事。我们投入工作,享受工作中的乐趣,细心的去做,也许在工作中会发现自己以前没有的长处,一举两得,工作也许会变成自己的爱好。

《团队执行》它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我要经常思考自己会不会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定期提出流程改善建议,只有想到这些,才会认真的去改善。我相信将这些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会不断提高自己,力争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董玉亮

新执行读后感 篇6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有同样的天赋和愿望,即使终日在公路上奔波行驶,却永远赶不到自己的目的地。”吉恩·海登所著的《执行力是训练出来的》这本书,就是围绕上述问题阐述了执行力是决定你命运的关键力量。

很多成功人士其实并不是非常聪明、非常具有创造性、非常大胆,或者非常非常优秀的人,甚至,很多人承认,在才能、智慧、完美、创造力方面,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很高的水平。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利用执行力将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变为现实。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执行力。执行过程是一个行动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它只能让你来到通往成功殿堂的门口,为了实现理想,你不能完全指望好运从天而降,你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前行,即使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风险和障碍,也无所畏惧。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只要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回报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这种做法根本不是执行力的体现,而是一厢情愿的祈祷罢了。“执行力就是这样的一个骑行过程,它可以使你和自行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骑行过程中,你可能遇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将越来越靠近自己希望的目标。”

其次需要训练和培养执行力。一方面信心是靠自己建立起来的。信念是执行力最本质的东西,是它的DNA。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果你坚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你就拥有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但是,关键是你的信念必须是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信念是你与自己达成的一种关系,像所有良好的关系一样,它必须建立在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之上,你必须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在培养执行力所需要的信念过程中,你无需保证自己一定成功,只需感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问心无愧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就足够了。另一方面遭遇逆境必须坚持下去。每一个实施新计划的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很多人感到极度迷茫,甚至完全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拥有执行力精神的人则会以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一种方法能够确保你继续前进——闭上眼睛,往前跳。因为你正在尝试某种新的东西,你不可能总是知道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可能从书本中学到你需要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也不能完全指望朋友,你不必完全知道你认为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因为这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在逆境中,以信念而不是事实为基础,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按照这一信念坚持下去,即使你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否是最好的,但是仍然坚持实施,并对周围世界表现出你很自信,表明你正在做正确的事情,这是每一个具有执行力精神的人的成功之路。

新执行读后感 篇7

债务人镇江某皮业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皮业公司”) , 现公司已停业, 并 “人去楼拆迁”。该公司在我院共涉及执行案件138件, 其中自然人债权人102个, 法人及其他组织债权人36个, 债权金额总计628452元。

新区某燃气公司 ( 以下简称 “燃气公司”) 近期在我院民事、执行案件猛增。经了解, 该燃气公司因无力偿还执行债务, 其所有的机器设备及土地使用权被评估拍卖, 原经营地亦被拆迁。燃气公司在我院共有执行款100余万元, 但现已在办执行案件共25件, 执行债务数额达180余万元, 在办民事审理案件共80余件, 诉讼标的230余万元。

不能否认, 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中确实 “费尽心思”, 甚至为达到执行社会效果, 不惜增加执行成本和执行风险。上述 “病态企业”都应该符合破产条件, 但是法院却不能依职权对该些企业宣告破产, 而债权人或债务人却基于种种因素以及自身的利益考量, 都不愿申请破产, 寄希望于民事强制执行程序。法院执行面临巨大压力, 集中性的 “执行不能”造成大批量的执行积案, 案件长期不能得到执结, 不但损害了司法公信, 引发申请人不满, 甚至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法院执行陷入困境。

笔者思考, 能否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 有限实现将 “病态企业”的执行程序转换为 “破产程序”, 从而实现对 “病态企业” 的市场清退, 并使执行案件 “执结事了”?

2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之 “必要”

在我国现有的破产程序和执行程序的框架下, 法院在处理 “病态企业”执行案件中, 有着种种为难。

企业破产即意味着债务人免责, 债务人一旦申请企业破产, 就意味着其活动主体的消亡, 不能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另外, 债务人申请破产后还需要向法院、破产管理人、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让他们缺乏申请企业破产的动力。此外, 申请破产后, 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和劳动就业机会落空, 易引起矛盾激化, 于是病态企业的经营者宁肯将债务拖下去, 也不愿意申请破产。

法院面对 “病态企业”很无奈。法院不能依职权对 “病态企业”进行破产。 “病态企业”欠下了大笔债务, 却可通过置之不理的方式即可全身而退, 自行退市以逃避债务, 违法成本低廉。但对于债权人来说, 执行程序立足于 “个案”, 本应该实行 “先到先得”。部分申请人已先于其他债权人, 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了查控, 由此也引发了不同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轮番查封而争相处理或相互推诿的现象, 致使执行案件久拖不决。同时, 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 一些债权人因在后起诉而失去受偿机会。即使在执行程序中实行参与分配制度, 亦较难保障所有的债权人能公平受偿。

如能实现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 将病态企业的执行不能案件转入破产的工作机制, 则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通过民事强制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的转换, 能够有效防止不诚信企业自行退出市场的逃债行为, 起到强化社会管理职能,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能够保障债权公平受偿。一般执行程序中 “抢跑道” 优先受偿的规制和按比例公平受偿的做法都不能全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而破产程序的一系列规则能更好地保证债权的公平受偿。

可提高执行案件的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 进一步节约司法资源。民事强制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后,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选定破产管理人管理破产企业, 清理企业资产。同时通过债权人申报制度可以避免讼累, 节约司法资源, 防止同一执行对象的案件不断进入诉讼和执行程序。

3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之 “可行”

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具有一定关联,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即执行程序转换为破产程序。

民事强制执行程序是指依债权人申请, 由执行机关依据 《民事诉讼法》, 运用国家公权力, 实现执行依据确定的权利义务的程序。民事强制执行是公权力对私权的救济, 是在债务人财产足以清偿所有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个别执行, 目的在于实现特定债权人的特定债权。

破产程序是指债务人因财产不足,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 根据债务人或债权人申请, 经人民法院审查后, 裁定受理破产申请, 经过对债务人财产清理和债权的审核, 依法进行分配, 并终结破产的程序。破产程序强调的是对债务人全部财产的概括执行, 目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为所有债权人创造一种公平受偿的条件和机会。

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转换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及司法实践中是否具有可行性, 其实践意义如何? 对此, 笔者以为, 在司法实践中,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是否具有普适性, 能否得到法院、当事人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能否取得预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这才是在尊重法律与事实基础上, 论证该转换的实质所在。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具有现实可行性。执行积案的清理已普遍成为各地法院一定时期内执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病态企业”很难执结, 在现有执行制度的框架下, 该类型执行积案的清理工作面临重大考验。而使执行程序向破产转换可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各级法院对此制度应持赞同态度。

从实现债权的角度来看, 两种程序都是通过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依照法定程序, 强制性地实现债权人债权的制度。在一定条件下, 执行程序可转化为破产程序或执行程序被破产程序所吸收。执行中发现通过执行程序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人民法院有义务告知当事人 ( 债权人或债务人) 依法申请破产的权利。符合破产条件并由相关当事人提出破产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时, 执行程序转化为破产程序。自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 对债务人财产的执行程序尚未开始的, 不得开始; 已经开始而尚未执行完毕的, 不得继续执行, 有关债务人的财产保全措施应当解除, 此时的民事强制执行程序被破产程序所吸收。

另外, 现有法律亦为执行不能转破产创造了发挥的空间。国家运用公权力干预市场经济的尝试已有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如我国 《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应当解散, 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清算组, 进行清算”。

4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转换之路径

在执行不能转破产工作模式的探索中, 面临着缺乏先例可循, 案件情况复杂, 维稳压力较大, 社会关注度高等一系列问题。涉执行不能的 “病态企业”破产应当区别于一般公司破产, 更应站在 “公权力”及 “公力救济” 上对 “病态企业”进行清算, 并最终实现对执行案件的 “终结的事情”。因此, 该执行程序转换为破产程序的路径应重新进行设计。

执行程序转换破产程序路径中, 条件认定和启动方式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执行不能转破产的条件认定问题关系到案件处理的整体合法性, 是所有工作得以启动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审查主体的设计应该体现程序衔接转换的特点。根据人民法院内部分工, 执行案件是由执行局具体负责, 而破产案件则由民二庭或专门审理破产案件的法庭审理, 分属于不同业务庭室。执行局最了解被执行人的资产和债务实际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债务人下落不明等情形, 故立法应赋予执行局的初步审查职权。

审查标准需明确, 应符合 “病态企业” 条件, 程序不得滥用。实务中也有可能出现债务人、少数债权人利用破产程序阻碍执行程序正常进行的现象, 因此必须审慎探索执行不能转破产工作, 在审查标准上严格把关。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的启动方式是案件处理的基础, 只有采取合适的启动方式, 案件的审理方可产生 “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查实的债务主要是由法院生效裁判认定的债务, 且均已申请执行而因无可供执行财产处于中止状态, 因此, 部分债权人有通过破产程序挽回损失的利益驱动。

法院应当无差别进行法律释明。经法院初步审查确定符合上述启动条件和审查标准的, 法院应当对所有的债权人及债务人或股东等行使释明权, 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可向被执行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被执行人破产。尤其是具有优先权的债权人, 应该更有申请破产的动力。

诚然, 以上构想建立在经法院的释明工作后, 债权人或股东愿意去主动启动破产程序。那么此类程序转换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但是经释明后, 当事人仍未申请破产的, 却使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转换缺乏法律依据。笔者以为, 应从立法上建议破产应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 以人民法院主动以职权裁定破产程序为例外, 即在当事人未提出破产申请时, 执行局有权将符合破产条件的被执行企业移交其所在的业务庭进行审理, 由业务庭依据 《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决定否受理破产。

参考文献

[1]刘亚玲, 李腾.探索执行不能转破产程序的新举措[N].人民法院报, 2011-05-18.

[2]李红.浅谈我国破产申请和受理的相关法律问题[J].黑河学刊, 2011 (2) .

[3]孙斌.执行中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应转破产[EB/OL].http://www.jsfy.gov.cn/llyj/gdjc/2012/02/29135802871.html.

[4]朱国华, 熊晔.执行不能转破产程序分析[EB/OL]. (2013-09-15) .http://www.chinaqingsuan.com/news/detail/3803/page/4.

数字电视机卡分离新标准获准执行 篇8

所谓机卡分离,就是指将数字电视终端中的通用部分(硬件)独立出来,做成“机”,而把各地广电运营商的CA(条件接受系统)和EPG(电子节目指南)、中间件、数据广播等诸多增值服务部分做成“卡”。目前,机顶盒“机卡分离”共有三种方案,分为大卡、小卡两类,其中大卡方案有以深圳国微为代表的PCMCIA接口的DVB-CI,还有就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USB接口的UTI;小卡“智能卡”格式则以上海交大为代表。

DVB-CI方案是欧洲在1995年提出的,PCMCIA接口和技术正被逐渐淘汰。UTI接口从外观上看与USB接口完全一样,即插即用,传输带宽达480M,并且同时支持数码相机、MP3接入电视。

机卡分离是符合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一种合适运营模式,我国已将机卡分离定位成国家数字电视产业政策。UTI机卡分离不仅可避免用户使用“2个机顶盒+3个遥控器”的烦恼,而且UTI机卡分离一体机(即不用机顶盒可直接接收数字电视的彩电)进入卖场,用户自己埋单,可有效地减少广电运营商对机顶盒直接投资。

赢在执行-读后感 篇9

XXX

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我是并没有深刻理解赢在执行这句话的。直到因为工作拖沓而受到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诟病,我才严重意识到这个道理。赢在执行,就是最快最好得将工作完成和移交,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并且让客户满意。

赢在执行,首先从心做起。没有一颗激情的责任心是没法产生执行的动力的。当我们每一天来到工地,如果不深入思考,我们可能就会认为我们无事可做。但其实,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工作的签证、资料的编写、计划总结的提交„„一样样,都要完成。如果有着激情的责任心,我们就会去寻找光明,将工作尽善尽美尽快的完成。

赢在执行,要有清醒的头脑。常听说,自己也常说,“忙晕了头”。为什么会晕头,因为我们不够冷静。火热的心并没有要求头脑也发热。于是,我们会发现,经常会吃力不讨好。为什么做了那么多还是得不到肯定?其实,很简单,因为事情还不够完美。我们用不冷静的脑子注定无法做出冷静的事。不冷静,还导致我们无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产生“健忘症”。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对的。

赢在执行,要有良好的大局观。每个人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尤其是对团队而言。世界允许有人独立特行,但还是很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大局出发。

赢在执行,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每一天,我们其实都有很多事要处理,而有些事可能到下班也没办法完成。我们提倡:今日事,今日毕。但试问,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时明明在办公室加1个小时的班就能完成的事情却偏偏还要拖到第二天。结果,第二天的事情也跟着一起拖延。其实并不是没办法,只是不想加班。

《赢在执行》,对我心灵的拷问。

执行重在到位读后感 篇10

《执行重在到位》深刻阐述了执行——到位的重要性,还阐述了如何才能执行的最到位,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不仅要深刻理解执行的重要性,更要在工作中做到将工作执行到位。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常说的“做了就要做好的”。那么如何做到“做了就要做好的”呢?在《执行重在到位》中作者就详细的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做了”与如何“做好”。

一个计划目标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工作方法的设计,在于如何执行,更关键在于执行的结果如何。工作的过程是如何做了,而工作的结果就是如何做好了。做的到位,将会产生预期的工作结果。但是如果做的不到位那么做的结果就可能会谬以千里。那么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将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过程,简单的说整个过程将是浪费人力、物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做了并不等于是做好了。

谈到执行到位,首先要有好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没有好的途径,没有合适的投入,谈不上什么执行,更不用说执行到位了。其次,执行是要由特定的群体——人来贯彻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打造一支一流的团队,有超强的责任心的团队。只有树立了团队意识,发挥了团队精神,才能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好的方法和好的人才就决定了执行过程的发展方向正确与否,也决定了执行是否准确的到位也决定工作的成果是否会得到圆满。所以要想执行到位,首先要选择正确的人,让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让他们凭自己的修养、态度、知识去正确的做事情,以团队的力量去完成整个事件,做到最好!

我认为要执行到位,就要时刻有“这就是我的责任”。“这就是我的责任”不仅要对自己的“分内”事高度负责,甚至要将“分外”事也当做“分内”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这样的态度和决心,那么任何困难在我们面前都将是无所畏惧的,都是能克服的,任何事情在我们面前都是能做好的!最后还要有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就是遇到问题要肯动脑子,办事情不能只用手,而不动脑子!遇到困难要学会坚持,很多时候,最好的机会往往是在坚持不懈中产生的,最好的结果也是在坚持中成功的!

一个能够在工作上大放光彩的员工,必然是有智慧,有毅力,更有责任的员工!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会被任何一个企业所欢迎!

新执行读后感 篇11

一、转变观念,提升审计层次

对国家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和传统审计相比在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其审计对象上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或单项绩效转变为国家重大政策及其综合绩效。就其审计目标上是解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在实现真实、合法、效益等直接目标的基础上,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这一现实目标为指引,提升审计层次。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忽视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资金运行背后的权力和责任,不重视经济活动与宏观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权力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模式仍然存在。所以我们要务必主动消除一些过时的思想及理念,积极转变观念,认清使命,占领思想的新高地,作为行动的指引和航向,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扫清思想障碍。

二、厘清审计内容,明确执行主体

一是在审计准备阶段,认真研究党和国家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熟悉每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目标、实现路径、主要措施和关键环节等,以便确定审计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厘清审计内容,既要全面掌握情况、突出重点审计,又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主要有:围绕各项量化年度目标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简政放权和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激发市场活力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相关政策措施的推进情况,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推進情况及其实施效果,环保、节能减排和民生等政策执行到位情况,等等。对特别重大和紧迫的政策执行情况可以作为重点优先项目进行审计。三是在确定政策和审计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执行主体,可以制作《政策任务分解部门对照表》,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把所涉及的政策执行部门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行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并进行逐一调查核实。

三、优化组织方式,科学确定跟踪审计周期和阶段划分

一是优化配置组织方式。可以建立“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项目的审计组长、主审和其他审计人员分别位于“塔尖”、“塔中”和“塔基”位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方式既要总揽全局,又灵活机动,有利于整合审计资源、统筹调配力量、实现优势互补。二是科学确定周期和阶段划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这些文件的发布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和时间段,一般是在每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据此,可以将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周期确定为当年的4月至次年的5月。在这个周期内,又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最大程度的满足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时效性。

四、统筹兼顾,合理运用和改进跟踪审计方法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涉及政策领域宽、范围广、目标要求高,因此开展此项工作要把握阶段性、持续性、递进性的特点,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资料检查与重点项目现场审计相结合,了解项目落地和资金保障情况,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剖析,提炼典型案例。二是设计调查表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掌握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把握重点提供重要线索,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把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与其他正在审计的项目相结合,加强统一领导,有效整合多方面的审计资源,形成合力。四是抽样审计与全面审计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析问题做到点面结合,既把握了总体,又聚焦了典型问题。

五、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构建政策执行情况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机关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审计实践中逐步探索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为政策执行情况评判提供综合的量度。二是建立健全跟踪审计法律法规。目前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为政策跟踪审计提供了审计依据。但在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处理处罚量化方面相对欠缺。审计署对于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有关具体内容、范围、原则、方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步骤等也没有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以致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大多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六、督促整改,推动相关部门履职尽责

在政策执行跟踪审计实践中,要加大问责力度,以推进关键环节和问题的解决,促进健全和完善国家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具体在审计过程中,要认真听取部门意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因,尤其是针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深入查找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落实执行不到位的责任,加强分析提炼,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突出抓好跟踪审计的时效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积极督促落实整改工作,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跟踪审计取得实效。此外,为了扩大影响,可以根据政策的影响范围和公众的关注程度,通过各类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形式在该政策的影响区域或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告,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进一步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

七、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业务和政策培训

政策执行跟踪审计还处在起步和开拓阶段,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传统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和对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需要及时了解掌握政策的最新动态,才能在深层次、高角度、多维度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所以加强对审计人员上述方面的培训尤为迫切,特别是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理解认知。

新执行读后感 篇12

因为我国大部分自来水厂中的给水工艺仍采用20世纪初形成的混凝、沉淀、过滤和加氯消毒的常规工艺,面对水源水质的变化,从水质毒理性和饮用水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必须从强化混凝、增加生物预处理和发展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等方面进行给水工艺改进,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的新饮用水水质标准。

1 新标准特点

新标准的主要变化有: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至106项,修订8项,增加71项,其中水质常规指标为3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为4项,非常规指标为64项。主要包括:1)微生物学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项,修订了总大肠菌群指标。2)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3项指标。3)毒理学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等指标;修订了砷、镉、铅、硝酸盐的限值;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修订了四氯化碳的限值。4)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加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铝5项指标,修订了浑浊度指标。5)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α放射性指标[1]。

2 最大处理难度

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超标项目是有机物,也是最大处理难度,这与城镇生活污水没得到有效处理有关。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会直接影响水的臭与味,让人厌恶。人们对水中有机物危害的关注,从有毒有害有机物到三致( 致畸、致突变、致癌)物质又发展到目前的内分泌干扰物。目前我们能够测出并研究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水中有机物才数百种,随着分析测定方法与分析仪器的发展、提高,能被测出的有机物将越来越多,而这些有机物对人危害的全面研究也需时日,所以在我们尚未认识它们的危害前,对其总量进行一定的控制,对我国人民未来健康是必要的[2]。新标准中“水源选择及水质要求”规定水源水中耗氧量不应超过4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不应超过3 mg/L。

3 处理工艺的改进

3.1 强化传统工艺

改进和强化传统净水工艺是改善出厂水水质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传统净化工艺进行改造、强化,可以降低出水浊度,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全面提高水质。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化混凝、强化沉淀、强化过滤、强化消毒技术[3]。改变投药方式、投药条件和采用新型混凝剂等强化混凝效果降低浊度,是目前水厂去除水中有机物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采用高效的斜板沉淀工艺是强化沉淀效果的有效措施,气浮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给系统沉淀工艺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采用双层或多层过滤以及新型滤料如硅藻土材料等,是降低滤池出水浊度的有效途径;生物活性过滤以及磁分离技术等更是近年来强化过滤的发展方向;研究开发新型的消毒剂是强化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另一个研究方向,近年来人们对二氧化氯消毒、紫外消毒和臭氧消毒等技术日益重视。

3.2 生物预处理工艺

饮用水的生物预处理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净水工艺的前生物处理过程。生物预处理工艺以生物膜法为主导,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法。生物预处理的填料上生长着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形成了生物膜,在与水接触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使水得到净化[4]。

3.3 预氧化技术

预氧化技术是一种提高常规混凝工艺效率的方法,由于氧化剂破坏无机颗粒表面的有机涂层,可降低其稳定性。氯是最早的水处理预氧化剂,但其危害健康的氯化副产物限制了其推广;高锰酸钾可用于受污染污水处理,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能有效地破坏水中某些氯化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水的致突变活性显著下降,除臭、藻类,并有良好的助凝效能[6]。高铁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标准状态下氧化势高达2.2 V,对低温低浊水有显著的助凝作用和优良的除污染和藻类作用;臭氧也可以用于预氧化,尤其能有效地去除腐殖质引起的色、臭、味等,对还原状态锰、硫的去除能力也强于氯。

3.4 以活性炭为代表的多孔介质吸附工艺

以活性炭为代表的多孔介质吸附工艺可有效地去除色度、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甚至水中的异味。具有较发达中孔的颗粒活性炭(GAC)非常适合于水处理;活性炭纤维(ACF)只有单一的微孔,孔径5 μm~14 μm,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很难进入ACF 的有效吸附面积中,对有机物的去除仅在20%左右;由细炭粉压缩而成的压缩活性炭卫生条件比粉末活性炭好,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在30%~57%,还具有对进水进行亚微滤和去除原生动物的作用[6]。由于GAC去除有机物的寿命仅3个月~6个月,再生困难,更换价格昂贵,生物活性炭(BAC)技术应运而生。BAC是以活性炭为载体,利用自然吸附生长的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同时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和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3.5 膜过滤技术

膜法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物理分离过程。States研究表明:只要膜设备运行正常,即使进水水质发生变化,出水中的细菌数量一般都在检出限以下。

超滤(UF)、微滤(MF)对胶体和细菌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有机物和盐类的去除效果一般。由于不需要昂贵的预处理去除颗粒,处理能力低于2×104 m3的小型膜工艺水厂的制水成本与常规工艺相当或较低。处理单元体积小,易于自动化控制;纳滤(NF)能有效地去除水中致突变物质和色度,TOC去除率90%,AOC去除率80%。NF对细菌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以作为物理消毒取代常规化学消毒。但进入纳滤膜的水需经酸化、加防垢剂等预处理防止离子沉淀,预过滤防止颗粒对膜污染,控制操作压力为0.8 MPa~1.0 MPa,操作较麻烦。由于超滤膜在去除有机物和病原菌的同时,也去除了80%的阴阳离子,长期饮用不利健康;反渗透膜孔径小于2 nm,对有机物、金属氧化物、微生物及胶体物质有较高的去除能力,可用于水的纯化,尤其是半咸水脱盐和半导体工业超纯水。但反渗透膜对无机物去除的“良莠不分”,使水中的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同时去除。该方法操作压力高(>1.5 MPa),因膜易阻塞和污染,对预处理要求严。

3.6 臭氧(O3)+活性炭吸附技术

O3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能力是次氯酸钠(漂白粉)的2倍,它能使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状态,目前,如何利用O3的强氧化能力来有效地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已成为给水处理领域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水处理中使用活性炭,能有效地去除小分子有机物,但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则很有限。如果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含量较多,会使活性炭的吸附表面加速饱和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缩短使用周期。若进水先经O3氧化,使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状态,就会提高有机物进入活性炭微孔内部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表面,延长其使用周期[7]。同时,后续的活性炭又能吸附O3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中间产物,包括O3无法去除的三氯甲烷及其前驱物,保证了最后出水的化学稳定性。O3+活性炭吸附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O3氧化提高了活性炭的处理效率。

4结语

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必将促进给水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水源水受到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饮用水源的污染对给水处理工艺提出挑战,常规给水工艺已经很难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强化常规工艺的前提下,开发出能有效去除各种有机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是当前给水处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满足社会的安全用水需求。

摘要:根据新水质标准的特点,提出新标准中给水处理难度最大的是有机物,鉴于此归纳出几种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给水处理工艺的改进,保证了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的新饮用水水质标准。

关键词:给水处理,水质标准,处理难度,预氧化技术

参考文献

[1]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报批稿)[S].

[2]庞洪涛,佟锐.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的体会[J].大家谈水利,2001(4):3-4.

[3]陈根荣,胡友彪.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4):71-72.

[4]夏四清,高廷耀.受污染饮用水源的生物预处理技术[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6):285-287.

[5]吴小苏,任伟.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实例[J].山西建筑,2008,34(20):171-172.

[6]汪亮.饮用水水质处理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建设,2008(4):36-37.

《赢在执行》读后感 篇13

读完余世维教授的《赢在执行》,感触颇深,受益颇多。于教授对“执行力”的定义非常简练: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工作和任务的能力。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就是执行力的根本,在其位必谋其事,如果我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工作或任务,就叫做执行力。

对于我们,执行贵在坚持、贯彻,不仅是行动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执行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马云说过: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我们不仅要把今天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去完成,而且要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切实去执行好我们的工作。执行并不是什么管制我们的工具,而是一种工作态度。

如何提高个人执行力呢,我有以下感想:

一、有认真的态度

认真的态度是一种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做任何事情,都要抱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完成,克服应付敷衍、马虎从事的思想。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海尔前总裁张瑞敏在比较中日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这就是对待工作的不同

态度。一个人只要有认真精神,就会精益求精,就会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做好了分内的事情,是否还可以改进.哪些地方还要补强。这样在工作中就不会放松要求,就不会把六次的要求打折成三次、两次甚至一次。

二、找任何借口。

我们在工作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没有完成的任务,总是喜欢找这样那样的借口。讲借口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一个人完不成任务,讲借口不要紧,如果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工作找借口,那就根本谈不上执行力,那么整个团队就根本运转不起来。因此,在工作中,对待领导交办的任务,要按时按量、保质保量的完成。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就不能拖到明天,上午要上交的材料不能拖到下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情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把整个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做事就好比烧开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续加温,是永远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所以我们只有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沸腾的效果。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件小事、每个环节、每个细节。

四、及时总结

总结就是对工作的一种反思,是推动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是提

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重要过程。正确的、成功的经验会通过总结得到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光大;错误的、失败的教训会通过总结得到吸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在工作中,要及时、认真、准确的做好总结,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习惯,就成为了自己宝贵的经验,成为自己积累的资本。

学习《赢在执行》这本书,就是要充分理解执行力的重要性。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成为学校执行力的实践者,我们的所作所为应当是站在学校的根本利益之上,站在学校的长远发展的立场之上,而不能去当学校执行力的阻力。有句话说的好:“天下无不成之事,各守乃业,则业无不成”。若真如此,我们外国语学校明天一定会更好。

“赢在执行”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使我有了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联系自身实际,就是要勤于思考,多学多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只有通过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使自己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执行力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做到少出错甚至不出错。

《赢在执行》读后感 篇14

读了《赢在执行》这本书中许多的案例,让我认识到诚信、负责、量化细节是执行的要件,也是一门如何保质保量、一丝不苟的完成上峰给予任务的功课。所谓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点因素;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环节;更是自我的职业本份与操守。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三个决定性要素——战略、人员、运营。而只有将三个决定性要素结合,才能决定企业的最终成功,结合的关键在于执行。执行是一套体系的流程。它包括对工作中的方法和目标量化、坚持不懈、不折不扣的运营与跟进任务的具体项目。

执行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体现在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上,它无时不再影响着我们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工作。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要使部门的目标、策略和各项制度让全体员工有认同感:这样,才能激发大家对提高执行力的激情,使其发挥内心深处最大的潜能,用良好的心态,愉快乐观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来成就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努力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二、对目标要做出详细的解码:常言说: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只有对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范围、衡量标准以及完成时限进行了细分和量化,执行力才有前进的方向。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员工更好的工作,是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约束,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管理制度,谁应该奖,怎么奖?谁应该惩,怎么惩?要统一尺度,统一标准,一视同仁,打破“人管人”的旧模式,实行“制度管人”的新机制,这样,才能增强管理的公平性,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积极向上,公正和谐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每个人的执行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现在我们实行的“量化考核”制度,就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举措。对每一位职员的工作进行了细分和量化,这将对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办事效率,提高大家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员工,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像盲人骑马,走到哪算哪;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团结协作——执行力的保障。团结协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每个人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树立一种美好的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一个拥有美好愿景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一会过滤员工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对每个人都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因为任何目标的达成多数是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你不团结就无法达成目标。如果再与合理的薪酬奖惩体系挂起钩来,则对员工之间的团结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要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

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不团结对自己是不划算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执行力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靠人员来提供的。它不仅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上,而且体现上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所以对一个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不是仅仅局限于他的能力素质,而且要把它放在时间、费用、质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同样完成一种事,所花时间有长短,费用使用有高低,完成的质量有好坏,对资源的使用有多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好坏。所以对他及他的能力的评价应是多维的。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运作都有时间和资源的要求,同时要把它放到一个系统中去给予重视。一项任务完不成,下一项任务就无法开展;一个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影响整个目标。这样就对我们的从业人员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是应引起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的。

四、领导风格——执行力的重要影响者。对执行力的维持,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因素,包括战略层面、人员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等很多东西。其中领导风格对执行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管理界,我们有过“严管重罚”的例子,也有过“文件会议满天飞”的例子,对执行力产生什么效果,其实效果都不会太好。“严管重罚”与整天的开会、发文件,就是一种领导的风格。虽然这对执行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好多事往往适得其反,大家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让大家看惯了;为了发文件而发文件的事也屡出不穷。这又谈何有效执行呢? 杰克·韦尔奇把深入一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他来说大事与小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正像《赢在执行》中所讲的有些小事作为领导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一种领导风格。这种风格导致的结果就是执行力的强化。杰克通过与员工的交流,来搜集信息,评价员工,发现执行力的强弱和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这种风格就成为执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对执行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成功的执行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道理很简单,关键还是“做”的问题。正如一位成功学者所说:把简单的事重复,反复做,也许我们就成功了。但愿这句话对我们的执行工作有所启迪。

上一篇:论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下一篇:街道文化活动总结(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