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2024-09-20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共6篇)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1

摘要

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

宜昌 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 机械化

前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

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7.6℃,1月均温1~5.1℃,7月均温24.2~28.6℃。极端最低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0.9℃,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积温较高,≥10℃的积温约3916.5~5723℃。东部大于西部。无霜期一般在200~300天之间。长江西陵峡、清江下游河谷地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故600米以下为逆温层,是冬暖区,各季平均气温比武汉高3.6℃,小于-7℃的时间全年只有5%,为市境得天独厚的柑桔等水果生产基地。市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997~1406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长江为界,呈明显的南多北少,清江流域的五峰、长阳降水较多,为湖北省多雨中心之一;当阳、兴山为少雨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为12.1%~13.2%。宜昌市境阴天较多,因此日照较同纬度地区为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42~190

4小时之间。太阳辐射的年变化1~7月份逐渐上升,7月份以后则逐渐下降,1月份辐射量比12月份稍多,全市年总辐射量96~105.2千卡/厘米。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

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下牢溪。

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

作物布局:

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宜昌中山地带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高山区但高于浅丘河谷区,目前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红薯,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山羊为主。

种植制度: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生产措施:

一、积极推进“三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健全完善柑橘、茶叶、蔬菜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五化”养殖,转变畜禽生产方式。

三、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五、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

六、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八、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九、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业应急工作。

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十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主要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

一、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宜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果树,四季均有产品上市,农业部列入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产量177万吨,总产占全省的75%。拥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是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以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60万亩,总产3.4万吨,名优茶比重达70%。

三、以高山无公害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148万亩,总产268万

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大力推行冷链贮运,配套建设冷库达200座以上,产品主销沿海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年出栏生猪543万头,人均占有量超过一头,居全省第一位;年出栏肉羊109万只,全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24公斤,居全省第一位。

五、以库区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产业,“清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无泥腥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养殖面积达36万亩,水产品总产19万吨。加工鮰鱼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出口美国及欧盟。

六、以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面积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基地7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1.5万吨(其中天麻1万吨)。袋料食用菌超过10000万袋,双孢菇3万平方米。

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以上45家、国家级4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34家,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过10亿元的有5家。共注册农产品品牌1088个,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土老憨食品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占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过 “半壁河山”。近年来,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采花”茶和“清江”鱼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和“萧氏”获中国驰名商标,清江烤鱼和清江香酥鱼为代表的清江鱼系列风味鱼深加工产品获第四、五届农博会金奖产品,长阳清江鱼品牌是全省水产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品牌。

双汇、汇源、稻花香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3家,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到2万多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精品名牌: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宜昌各地按照宜昌市统一规划,确立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显著改变了有特色而特色不鲜明的状况。

柑橘形成两大特色产区,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和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茶叶形成了江南和江北两大特色产区,已被农业部规划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蔬菜形成了高山反季节型、平原丘陵加工型和城郊精细型三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宜东平原湖区精养鱼池、长江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通过合理布局,突出专业生产和区域特色,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全菜园、高效茶园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狠抓标准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彻底改变了特而不优的状况。在柑橘生产方面,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柑橘栽培

整体水平和柑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茶叶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无性系良种发展。在高山蔬菜生产方面,引种美国西芹、韩国白玉春萝卜、意大利生菜等新品种,优化了品种结构,避免了同质竞争,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今年获上海世博会的直供权,建立了万亩直供基地。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万亩,出口备案基地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水平:

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调整、着力推进”四个发展阶段之后,自“十五”期间以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了“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7.8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6.22%;农业机械总动力217.77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96.08%;拖拉机保有量6.5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151.18%。全市农机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作业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农机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宜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但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机械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部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偏低。用于柑桔园内机械化深翻开沟、山地果园运输、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非标准茶园行间耕整施肥、油菜生产机械化移栽与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畜禽工厂化养殖及鱼池清淤机械化等市场急需的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市场急需的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平衡。2008年,按农业部现行评价标准即“耕整、播种、收获”3个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5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机耕、机播水平还较低(详见下表)。三是农机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列管率、检验率低、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考证率低,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事故处于频发态势。四是农机工业培育和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发展对策

不利条件:农业发展的资源有限,规模扩张的空间不大。经过“

十五、十一五”农业大开发,我市农业可开垦的资源已十分有限,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规模扩张不现实。而且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正在减少,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几乎是年年都守着长江没水用;东部平原经过几年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部分农产品还是处于“卖原料”的状态,加工转化的能力不足。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成本高,转化增值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分享的利益不多。

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年纪轻、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正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局面。今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发达,技术推广不到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面临着潜在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能有效保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利条件: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尤其是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为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从全国来看,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全省来看,争取项目支持抢占先机。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有利于争取省级支持,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

从全市来看,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十一五”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峡库区后扶持政策等众多机遇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超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教兴农。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

科技推广机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与推广,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坚持项目开发“大合唱”。

坚持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宜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宜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宜昌农业信息网)

《三峡晚报》(2011.11.24 星期四)

《湖北农机化》(2008年第03期)

《农村经济与科技》(1995年04期)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低碳经济,廊坊

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能源问题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 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能源安全问题放在了异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国际间也开始积极进行新能源的合作与研发。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已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位于国家两大中心城市北京与天津之间“黄金分割点”的廊坊, 结合自身特点, 摒弃过度依赖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发展为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为引导的新兴产业, 低碳经济成为发展的新思路。但廊坊市离低碳城市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结合廊坊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探讨推进廊坊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策略。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层面就发展生态文明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如确立生态理性、生态优先观念, 发展循环经济、稳态经济, 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自治, 构建生态国家等等。在这些生态文明理论中, 生态优先观念重点强调了把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减排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 是指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 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 低碳经济是指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经济, 意味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的污染物, 同时又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低碳经济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一种经济理论。它依据的是基本的地球物质循环, 尤其是物质中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基本原理, 计算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量以及碳预算的收支。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 世界各国在碳排放的过程、方式以及循环状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其中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是各国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当前, 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 能源的消费与碳排放量:主要研究如何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问题, 如何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等方法来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 控制能源消费时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

(2)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碳排放量:主要探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与由人类进行能源消费时引发的碳排放“脱钩”的方法和途径, 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错位增长, 即实现碳排放量的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通过开发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来控制碳排放量, 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以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又降低了对地球的污染性;

(3) 对降低碳排放量, 即碳减排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分析与碳减排对策研究。此外,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采用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和区域对比性分析之外, 一些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生态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视, 如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碳循环能源模型和动态综合评估模型等。

可以说,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巨大的变革。世界肯定将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

在这种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 有“京津电子信息走廊”之称的廊坊也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工作已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肯定。但廊坊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刚刚起步, 低碳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低碳产业融资机制比较匮乏。因此, 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寻求更加有效的途径。基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及理论研究, 结合廊坊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其模式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国家的能源构成、地理条件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就我国来讲, 煤炭是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 而西方国家以石油为主, 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我们的做法和形式与西方国家会有所不同, 技术和实现的途径也会有所差异。煤炭, 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 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煤炭, 低碳转型也不能抛开这一根本。同样, 廊坊市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 石油天然气产品为辅。因此, 大力研究并实施推广煤炭净化技术以及进一步加强碳减排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将是改善廊坊市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一项基本任务。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替代能源, 开发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 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 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西方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低碳能源的研

参考文献

[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 2009, (2) .

[2]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

[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 2008, (2) .

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3

正确理解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人类重视后,二氧化碳排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这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人将低碳发展单纯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是片面的。低碳发展是“低碳”和“发展”的有机结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只代表了“低碳”,“发展”还意味着效率或效益或竞争力的提高,若因“低碳”而损害了“发展”,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在“低碳”的同时能实现“发展”的目标。因此,低碳发展的特征应是“三低一高”: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或高效益)。

下决心推进低碳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推进低碳发展试点,但有的地方在制订试点实施方案时,担心真正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去做,会损害地方的经济发展。其实,担心者还是将低碳发展单纯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没有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提高碳生产率或低碳竞争力结合起来考虑。当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一个速度问题,若提高碳生产率的速度赶不上因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产生的成本和损失,确实会影响经济发展。如果把握好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节奏,则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提高碳生产率的目的,取得既“低碳”又“发展”的效果。在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共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多数国家共同意愿、约束碳排放的规则越来越硬的情况下,谁率先提高了碳生产率,获得了低碳竞争力,谁就会赢得未来,那些只顾眼前、行动缓慢者必将为低碳潮流所淘汰。

自主确定低碳发展目标

我国推进低碳发展面临着特殊的压力:一是我国正处于“高碳”排放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二是我国的资源条件是“富煤、少气、缺油”,化石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约占68.7%,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高碳”能源占绝对统治地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面临来自国际的减碳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不易转变。在此情况下,确定二氧化碳绝对减排目标要十分谨慎,必须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坚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提高碳生产率优先的原则,自主确定低碳发展目标。在确定“十二五”目标时,要考虑到:一是要力争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二是要吸取“十一五”规划的经验教训,使目标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十二五”要尽可能为“十三五”留有回旋余地。

抓住提高碳生产率这根主线

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发展的合适指标。碳生产率等于经济效益或经济总量与碳排放量之比,提高碳生产率一方面意味着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母),另一方面意味着提高经济效益(分子),可以很好地达到既“低碳”又“发展”的目的。抓住提高碳生产率这根主线,可以避免将低碳发展片面理解为单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将世界各国从单纯博弈碳排放权的死胡同中走出来,达成更多的共识;可以促进各地更多地从提高效率中去寻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出路。

多途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推进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多数地方的碳源主要来自能源消耗、交通和建筑等。与此相对应,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鼓励消费低碳能源,限制消费高碳能源;二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低碳化,鼓励低碳生产;三是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大规模建设节能低碳建筑,推进“低碳城镇化”;四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切实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五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努力建设低碳发展社会。

更快地提高低碳竞争力

根据提高碳生产率的要求,要想推进低碳发展,除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低碳生产力,而且其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因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产生的成本和损失。一旦国际社会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形成了约束碳排放的规则体系,则今后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碳生产率的竞争。谁率先在低碳产业和产品开发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会获得新竞争力。提高低碳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制订和控制碳交易的规则和标准;二是制订和实施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三是开发和控制低碳核心技术;四是培养和吸引低碳发展高素质人才;五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六是积极培育和塑造低碳品牌等。

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推进低碳发展

推进低碳发展既可以利用行政手段,也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在“十一五”规划后期,许多地方较多地采取了行政手段,甚至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拉闸限电”手段来推进低碳发展,这一方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较多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十二五”时期必须更多地采取法律和市场手段来推进低碳发展。因此,建议参照《循环经济促进法》,尽快制订《低碳发展促进法》;由有关部门制订低碳发展“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纳入国家森林生态价值的统计范畴,统一对外发布;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碳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碳预算制度、“碳源碳汇平衡表”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低碳财税、信贷、上市融资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碳补偿标识制度;强化碳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一级财权、一级事权”的减排责任制度:加快推进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交易试点、低碳金融试点等,为低碳发展探索经验。

(责任编辑:郝幸田)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4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减少碳排放30%,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Wales、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国的UK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Sachs)、Morgan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相当于减少了CO2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合96000万hm)计算,相当于年比20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71—74.

[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5

一、推进衡阳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一)能源消耗以原煤为主

据统计,煤炭在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7.8%,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比例低于21%。1而在衡阳原煤、电力、焦炭、柴油、汽油等几个主要能源品种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所占比重高达67.2%,电力、焦炭、柴油、汽油消费分别为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4.3%、7.7%、1%和0.3%。2目前每消耗一吨标准原煤将会产生2.66吨的二氧化碳气体,相对石油、天然气,其碳排放量要多很多。由于衡阳目前煤炭消耗量大,相应地二氧化碳排放也较大,导致衡阳经济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在今后发展中,须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任务繁重。

(二)全社会用电量呈增长势头

当前衡阳正处于“四化两型”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用电量增长速度较快,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增长态势,2014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74.09千瓦时,同比增长4.2%。从全行业用电量来看,第一产业下降87.2%,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12.3%。其中工业用电占比最大,占全社会用电量62.7%,用电量为46.49亿千瓦时。从增长速度来看,居民生活用电增长速度最快,增长27.5%,用电量为15.14亿千瓦时。2用电量增长特征突出,将成为制约衡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4年三次产业比为15.2∶46.8∶ 38.0,与2013年相比,一产下降0.4个百分点,二产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5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总体仍显不优。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依然薄弱。一产业比重偏高,7县市一产占比均超过16%,其中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和祁东县一产占比超过20%,分别为23.7%、21.6%、25.5%。从发展后劲看仍显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主要靠投资,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虽然除衡山外均高于衡阳平均水平,但较上年回落较为明显,6个县市回落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3

二、低碳发展的计量模型

目前,衡量低碳发展的水平主要依靠碳排放量,而碳足迹通常作为碳排放量定量分析的主要指标。于是,本文采用碳足迹分析法来分析衡阳低碳发展水平。

(一)碳足迹

碳足迹的概念。碳足迹通常定义为与一项活动以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用来测量机构或个人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4。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同之处在于碳足迹是从消费角度来定义的,破除了狭义碳排放量的观念。这个概念以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和单位在温室气体产生过程中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目前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分成个人碳足迹、 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城市碳足迹等四大层面5。这样个人和集体可以通过确定自己的碳足迹,进而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碳足迹模型

根据碳足迹的定义,按能源消耗分解,构建碳足迹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CFP为碳足迹,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Σ ci/Y为单位GDP的碳排放量。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可以将模型中参数进一步分解6,GDP可以分解为人口数量与人均GDP的乘积,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可以分解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之间的乘积。

三、低碳发展实证分析

1.数据采集。根据衡阳2009~2014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到衡阳12个区县市2009- 2013年的GDP和人均GDP如表1所示。

* 数据来源:2009- 2014 衡阳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衡阳市统计年鉴和衡阳统计信息网,整理出衡阳市12区县市2008—2014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其中碳排放系数取0.7329吨 / 万吨标准煤7。

2.碳足迹的计算。根据碳足迹模型,将上述数据代入得到衡阳市2009—2014年各区县市的碳足迹,如表3所示。

(吨 / 万吨标准煤)

* 数据来源:衡阳市统计年鉴和衡阳统计信息网

3.衡阳市碳足迹分析。

(1)碳足迹的变化趋势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整个衡阳市的碳足迹在2009—2013年期间呈上升态势,其中2010—2011年的碳足迹变化相对下降,其后两年的增加速度较快,各区县市的碳足迹变化趋势与全市的变化趋势相类似。但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两型社会的构建2009— 2013年各区县市单位GDP的碳足迹逐年降低。

(2)经济发展水平对碳足迹的影响。为验证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衡阳市2009—2013年的数据, 以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全市碳足迹(CFP)与人均GDP(x)之间的回归关系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衡阳市12区县市碳足迹与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模型中拟合优度R 2均大于0.8,拟合优度较好,且P值均小于0.05,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较好,即碳足迹与人均GDP的线性关系比较显著,且相关系数都是大于0的,表明衡阳市12个区县市的碳足迹与人均GDP之间的正相关性较显著仅衡山县、石鼓区和蒸湘区,也就是说,衡山县、石鼓区和蒸湘区的碳排放量随人均GDP的上升而增加,经济发展越快,其能耗越高,碳排放量越大。

(3)人口数量对碳足迹的影响。通常人口数量与碳排放量是正相关的,因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越多,则该地区与碳排放相关的活动也相应越多。但从表3中2013年的数据来看,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人口数列全市第2的衡南县,其碳足迹相对较低,这就说明人口数量对碳排放量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4)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从表2可以得知,近5年来, 单位GDP碳足迹最高是耒阳市,这与耒阳市的产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耒阳作为湖南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其产业结构以煤炭、水泥为中心,煤炭、水泥的产能都突破了千万吨,而这些产业都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量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单位GDP碳足迹较低的祁东县、南岳区和雁峰区的产业结构与耒阳完全不同, 雁峰区主要发展文化、新材料、生态农业等能耗低的产业;而南岳以发展旅游、茶叶等低碳优势产业为主。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非常明显。

(5)能源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能源结构也是影响碳足迹的重要因素,从当前衡阳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各区县市能源消耗中,煤炭和石油所占的比重较大,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2 ,而煤炭和石油属于高污染、高排放的常规能源,像水电、风能等清洁能源消耗的比重太低,也是推动衡阳碳足迹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推动衡阳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1.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全市的高耗能产业是工业生产“大户”,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2013年煤炭开采与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六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0.5%。 2因此,推动衡阳低碳发展必须从降低工业能耗入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文化传媒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 积极培育研发设计、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积极推进低碳科技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努力做好钢铁、水泥、造纸等产业的企业整合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衡阳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2.以科技为导向,抓好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工作。科技创新是低碳发展的关键,衡阳低碳发展自然离不开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而目前衡阳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的现状,实施技术节能的空间较大。从全市能源消费增长的情况来看,综合能耗在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有28户,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86.91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67.3%,是全市工业节能降耗的重中之重。因此,应加强对这些企业按照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更新装备,以缓解全市能源瓶颈制约。具体可采用:造纸、钢铁、纺织印染等行业完善工业废水处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有条件水泥厂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可燃废弃物及生活垃圾;鼓励废纸、废钢铁、废旧轮胎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等。2

3.优化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打造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发展低碳经济,应认真审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将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纳入到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建设框架中来,在吸取衡阳市水口山冶炼集团、耒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等循环经济试点经验的同时,将循环经济发展全面铺开,推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通过深化循环经济改革,应加快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优化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目前,全市能源消费中,煤炭依然占较大比重,石油、天然气、电能等优质能源比重偏低。因此,全市要以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为能源结构调整目标,能源供应从以煤炭为主向煤、电、气、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

4.注重人才培养,推进低碳经济研究。推进衡阳低碳发展, 人才是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应着眼于中长期战略发展,注重低碳经济人才的培养,制定明确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和实施体系,并建立低碳能源实验室,集中国内外优质研究资源,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研发体系,对低碳经济、技术、政策及战略,发展可再生和替代能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着力推进低碳经济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成果充分共享低碳研发网络,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不断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5.把县域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一是编制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和园区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园,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衡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成为国家“十三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的实验区。二是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 ~7.1亿吨碳8 。就衡阳来讲,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可以选定一些区域,强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长廊、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发展林果业,扩大造林面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农业和森林的碳汇潜力,积极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低碳经济发展区。三是要形成区域特色, 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依托市场开发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四是要鼓励和引导市区工业向县域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域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市区金融、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强化市区对县域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服务功能。3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促进衡阳低碳发展,需要着力以低碳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以环境要求调整产业方向,以生态和谐调整产业布局。为此,在构建碳足迹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省衡阳市12个区县市2009-2013年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提示碳排放量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低碳发展模式、能源结构、低碳生活方式、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衡阳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篇6

2009年12月7日,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探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办法,并决定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此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7)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金涌等(2008)认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刘传江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冯之浚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为了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其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张平等(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1,2,3,4,5,6]。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技术革新、制度调整、观念转变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形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能源消费入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影响。这就提出了如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扩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产品的低碳生产开发和消费、控制碳排放量的要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限制、缩减高能耗产业的规模,促进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型,其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第二,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制度发展的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控制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这需要制定各种能耗要求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等,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第三,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面对全球变暖的现状,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延缓和治理气候变暖,最理想的状态是无碳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无碳经济是不可实现的,只能选择其他方式,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种途径。因此,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于观念意识创新。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现状的评价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中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碳汇密度不断增加,即单位面积内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增强。碳汇密度是碳汇量与面积的比值,由于目前碳汇量的计算方法国内外学者有很大的争论,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数据能够进行分析,而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碳汇资源。森林被称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草原在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很强大,在抑制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选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覆盖率两个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碳汇密度。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低碳发展指标来评价。具体的指标及其含义和计算方法,见表1。

由于目前宁夏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得来。笔者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的公式为

式中,A为碳排放量,i为能源种类,E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C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由于统计年鉴只是对工业能源消耗进行了分类,在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只给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因此笔者计算的碳排放量是按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折合标准煤乘以碳排放系数。由于碳排放系数的计算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观点和计算方法不同,根据现有监测数据的条件,采用美国能源部(DOE)/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作为碳排放系数[7,8],见表2;而没有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因子计算。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碳排放量为2 459.79万t,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宁夏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低碳发展指标进行计算,各指标值如下,见表3[9,10]。

(%)

从表3数据中可以看出,宁夏人均碳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明显偏高,说明宁夏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存在弊端,需要改进;碳生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落后,需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碳能源排放系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的能源利用率高,在能源的使用上比较得当;零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的风能和太阳能储量非常丰富,而清洁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宁夏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绿化和保护水平较低,吸收碳的植物相对缺乏;草原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的草原植被种植和保护较好。

宁夏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宁夏2010年能源消费为3 681.1万t标准煤,其中煤炭为3 128.9万t标准煤,石油为272.4万t标准煤,天然气为180.4万t标准煤,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为99.4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构成及其比例见图1。

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达到85%。由于资源禀赋的关系,宁夏蕴藏丰富的煤炭,是典型的“煤富油气贫”的地区,造成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消费处于主导地位。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工业领域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见表4[10]。在宁夏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占到GDP的60%多,而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又占很大比重,由于没有其他产业的能源消费数据,笔者选择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进行分析。从表中数据可知,三大行业能源消费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天然气次之,石油辅助的结构。在石油消费中,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零,一方面说明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在区域内使煤炭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石油,另一方面也说明宁夏产业结构中消耗石油的产业较少。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宁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抓住低碳经济产生的机遇,创造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避免碳排放“锁定效应”的束缚,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作用

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必须为低碳经济发展构筑政策支撑体系。把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取向,把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路之中,尽快出台《加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见》。选择典型区域、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探索解决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积累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打造低碳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集约高效利用,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提升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

结合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把重点放在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上。建立省级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联合。从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起来,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通过建立共享机制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培育低碳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和节能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好高碳项目准入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和后患。二是加强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取代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使污染排放形成结构下降趋势。三是针对宁夏风力大、日照时间长等资源禀赋的特点,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构建长期稳定的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形成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低碳农业辅助机制、低碳工业调整机制、能源产业优化机制,有效配置低碳产业资源,保护幼小低碳产业成长。建立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财税政策和土地优先保障等激励机制,推进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相对平衡。建立多方协调推动机制,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增加碳汇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t碳。因此加大力度储备生物碳库,扩大造林,改变“重种植,轻养护”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和保护草原的面积,提高草原覆盖率。实现增加碳汇量,扩大碳汇面积。

摘要:剖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质和内涵,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了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宁夏能源消费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对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指标,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构成,宁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13):32-34.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3]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4-13.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5]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8-9.

[6]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58-62.

[7]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8]Zhang Zhong-xiang.The economics of energy policy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M].Chel2tenham,UK:Edward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9]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上一篇: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下一篇:校科协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