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2024-05-17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通用7篇)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1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人让车,让出一片温情,让出一片秩序;车让人,让出一片安全,让出一片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与车相互谦让,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死亡的人数,真爱宝贵的生命。

我们公司的每一名员工,每天都要和交通打交道。不论是开车、坐公交、骑摩托车、电动车或自行车,还是步行,我们都应有足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知识来保证每日出行的安全。交通安全这个永恒的话题,虽然有公司的交通安全培训、电视新闻节目的提醒,但是交通事故却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难道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吗?先不说远的,就拿我们公司曾经发生的一些交通事故来说,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员工在骑摩托车的时候与汽车相撞、骑电动车的时候跌入路边花坛等等,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交通事故的时候,我们可能首先会担心同事的生命安全,同时会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但我觉得大多数的事故都是由于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乏和忽视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在横过马路的时候被撞倒,原因是闯了红灯,因为他们觉得闯红灯不要紧,只要看两边没有车就行了。就是因为这种侥幸心理,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就是有的员工在下夜班回家时,可能由于疲劳的原因,跌倒在路旁或发生其他事故,但这些都是可以避免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让自己脱离这些危险状态。

安全意识就是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可贵,自觉去学习与遵守交通规则,让自己在出行时脱离一些危险状态与避免一些危险因素,增强安全意识,真爱生命健康。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2

一、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问题。

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和运用于自然界之中, 然而自然界的雷电、火灾、水灾、地震、强磁场、强电子、脉冲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直接危害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同时, 环境条件不符合有关标准也会对档案信息造成危害, 如档案信息网络控制中心机房场地和工作站的环境不符合要求, 都会给档案信息带来不利的影响。

2. 相关法规、制度的问题。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予以保护, 仅仅是依靠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来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这对那些刻意攻击、窃取、毁坏档案信息的破坏行为而言, 缺乏约束力和惩治力, 势必给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信息安全技术问题。

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处于内网、专网和外网同时使用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环境复杂、黑客攻击等人为恶意破坏因素、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应用不够全面, 使得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危机四伏。如网络黑客不断地寻找档案网络系统上的漏洞, 以潜入档案信息系统, 一旦网络被人攻破, 机密的数据、资料就会被盗取, 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难以预测的损失。

4.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据相关资料显示, 大部分的计算机安全保密问题来自其系统内部, 这主要是由于人员思想意识麻痹和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

二、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对策

1. 强化物理环境和硬件环境安全。

一是档案馆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要适应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天气等自然因素, 并严格监督档案馆的建筑情况, 减少由于环境的影响给档案馆带来的破坏。《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 (含七度) 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 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建筑可按七度设防。我们可根据现实要求, 绘制一张全国地震带档案馆建筑方针标准示意图, 明确标注哪些区域的档案馆建筑应该达到哪一级标准。新建档案馆选址需参照该示意图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使档案馆具备完善的抗灾能力。二是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档案资料损毁, 各级档案部门应考虑加快进行重要档案资料的异地备份。以馆藏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加工为基础, 先将一些重要的、永久的馆藏纸质档案缩微件或数字化文本实行异地备份管理, 以避免这些档案在灾难中不能恢复, 遭到永久性破坏。档案馆异地备份基地的建立, 需选择适宜的备份方案, 考虑到我国大多数档案馆的经济实力以及国内通讯广域网络的建设现状, 我国采用异地远程离线备份的方案更为妥当。

2. 完善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档案信息安全法规体系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石, 只有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涉及管理、技术、思想意识和国家法律等各个层面, 是一个综合性工程, 各个环节需要紧密衔接在一起。使用相关安全产品的同时, 应在组织与制度上用相应措施予以完善。档案部门应从对国家资源的战略高度, 尽快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监控与预警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 对潜在的安全威胁进行监控, 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后果进行早期预报, 做好应急准备。除了要建立健全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设备操作使用规程、信息系统维护制度及网络通讯管理制度外, 还要建立高效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应急响应机制。

3. 确保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

一是需要一种有效的防黑客扫描工具, 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扫描。一旦发现黑客入侵或网络结构和系统结构的变化, 可及时发出危险信号并报警;能够有效纠正错误, 调整档案网络安全策略, 对网络档案信息进行安全审计, 自动形成日志, 记录其运行情况;具备对局域网服务器、客户端以及其他网络设备的病毒监控、消息监控功能, 具有对局域网内所有设备进行自动查杀毒的能力。二是采用数字证书、动态口令、加密等手段, 并在存储方式上采用热备份、冷备份、远程存储等措施保存好档案数据, 确保档案系统遭到攻击或瘫痪后, 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三是对档案信息、数据的来源设置跟踪机制。一旦发现有攻击行为, 档案系统能够及时报警, 自动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关闭有关服务、切断物理线路的连接等, 保证档案数据、信息的可靠性。

4. 加速培训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才。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3

飞船发射升空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神舟”飞船安装有逃逸救生装置,当运载火箭在待发和发射阶段一旦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事故时,逃逸救生装置能迅速将飞船拉离火箭,到达安全位置,然后用降落伞安全着陆。在轨运行时若遇到不可克服的飞行故障及航天员患病等情况,均可按预定方案紧急返回地面。为保证飞船安全回收,除设有主着陆场外还设有备用着陆场。另外“神舟”飞船是由三个独立的可分离的舱段串接而成的,这种结构还有一种好处,就是当一个舱段发生问题时不致于影响其它舱段的工作。

住在太空

由于太空是高真空、高缺氧、强辐射和超低温的环境,条件极为恶劣,人如无防护暴露在外面,是无法生存的。

“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返回舱是航天员在飞船起飞升空和返回时的座舱,轨道舱是航天员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舱段,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轨道舱和返回舱都制作成严格的密封舱,飞船内设有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人造小气候。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时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供气调压、通风净化、温湿度控制、测量控制等子系统,将密封舱内的大气总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度和湿度等关系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指标,控制在与地面大气环境参数基本一致,接近地面大气的生存环境。从而保证航天员在太空正常工作和生活。

食在太空

飞船上的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喝水、吃饭和大小便问题。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的饮食就显得十分复杂而奇妙,航天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和他们的进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防止水在失重状态下四处飘逸,航天员在飞船上饮水,是通过压力将储水容器中的水挤入口内。航天员一日三餐,食谱由营养学家制定,食品为各种罐头和复水食品,米饭、水果都以真空脱水的状态贮存,食用前可以复水,也可用加热设备加热。

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飞船上采用气流冲刷的办法使航天员的便溺物进入储存系统,同时,气体被风机吸入除臭装置,经净化后再送入座舱。

穿在太空

为保证航天员的绝对安全,飞船在发射升空段和返回着陆段航天员要穿上航天服,飞船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但当舱内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要及时穿上航天服。

航天服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服装,它实际上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个人救生设备,由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手套、靴子等组成,使用时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保证航天员在飞船发生故障时能够安全返回。航天服的研制涉及到机械、纺织、化工和测控通信、人机工效、热、电等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技术密集度,我国航天科技人员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心血和汗水,为人类文明疆域的拓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4

来源:宜府办发[2010]041号

【摘要】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是坚持群众参与,公开公正。四是坚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确定为扶持对象。

工作步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本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从2010年5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5月上旬至5月底)。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制定实施方案。二是确定对象规模。三是搞好宣传发动。第二阶段,对象识别阶段(5月底至6月底)。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户主申请。二是民主评议。三是乡镇审核。四是县级审批。第三阶段,落实帮扶措施和信息采集阶段(6月底至11月中旬)。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登记造册。二是信息录入。三是落实低保政策和扶贫项目资金及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

关键措施:(一)明确低保救助和扶贫扶持对象。(二)科学设置对象识别指标。(三)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四)认真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五)实行动态管理。

组织领导:(一)成立领导小组。(二)落实部门责任。(三)提供资金保障。(四)搭建信息平台。(五)掌握工作动态。(六)加大督导力度。

宜昌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宜府办发[2010]041号

秭归县人民政府,长阳、五峰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宜昌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请你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总体要求,加强舆论宣传,严格程序标准,强化保障措施,确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顺利展开。

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宜昌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湖北省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鄂政扶发〔2010〕20号)及全省扩大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切实做好2010年我市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同时,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开发,发挥“两项制度”的整体效益,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比较复杂,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做好先期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贫困状况、成因以及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别,实行分类指导。三是坚持群众参与,公开公正。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做到民主评议与集中决策相结合,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并张榜公示,接受监督,确保真正的贫困户进入扶持范围。四是坚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确定为扶持对象。

三、总体目标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是一项让低收入人口全面得到实惠的工作创新,必须吃透精神,落实政策,发挥效益,平稳推进。通过建立和完善低收入人口的识别机制,摸清低收入人口规模、分布、构成、特点,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作用,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低收入以下符合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对低收入以下符合扶贫标准具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项目开发,实现增收脱贫,做到应扶尽扶。

四、主要内容

在大规模开展农村低保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深入调查统计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以及家庭、个人情况,摸清农村低收入人口底数,准确掌握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全面了解县乡村的贫困现状,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的识别机制、瞄准机制和动态监管进退机制,探索建立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和有效衔接办法,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工作步骤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从2010年5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5月上旬至5月底)。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明确工任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确定对象规模。省政府决定,今年各试点县低收入人口识别规模控制在2009年底存量数之内,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009年底建档立卡存量低收入人口(含农村低保对象及五保户)为37803万人。省里确认我市秭归、长阳、五峰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9年底低收入人口存量数为2945万人,由各试点县分解到各乡镇及村。三是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并由各县印制统一的《致全县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一封公开信》发至每一个贫困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对象识别阶段(5月底至6月底)。对象识别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核心,民主评议是准确识别对象的重中之重。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户主申请。由户主本人提出申请并签名确认后,交村民委员会。二是民主评议。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代表,或由村民小组组织群众民主评议,并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将评议通过的申请对象张榜公示。三是乡镇审核。经民主评议公示无异议后的申请对象,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将结果张榜公示。四是县级审批。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扶贫办和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和民政局经过充分沟通,在征求残联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将审批结果张榜公示。

第三阶段,落实帮扶措施和信息采集阶段(6月底至11月中旬)。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登记造册。所有低收入对象(含五保户、低保对象、扶贫对象),都要分类登记造册,如实填写有关信息。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电子档案、县有软件管理系统,创造条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有关方式向社会公布审批结果。二是信息录入。由县扶贫办组织人员,将登记造册的低收入对象录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收入户信息管理系统》。三是落实低保政策和扶贫项目资金及帮扶责任人。经审批的低保和扶贫对象,县、乡镇人民政府对低保对象及时落实低保政策,对扶贫对象要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制定帮扶计划,选准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并明确帮扶责任人。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班,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单位,督促其整改完善。二是试点县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将总结材料报送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向省有关部门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六、关键措施

(一)明确低保救助和扶贫扶持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都是农村低收入人口,但在具体政策上有所区别。农村低保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农村扶贫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

(二)科学设置对象识别指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识别指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规定执行。农村扶贫对象的识别指标,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统一规定进行登记。

(三)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扶贫、民政和残联等部门要严格把关,按照区分标准、控制规模、农户申请、组织核查、民主评议、公平公示和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的要求,准确认定农村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对于农村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员,经扶贫部门确认,可列为扶贫对象。

(四)认真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对于识别出的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民政部门与扶贫部门按照职能各负其责。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民政部门按照农村低保政策规定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由扶贫部门针对贫困成因和扶贫对象特点,以户为单元,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实行分类、分批有序扶持。扶持到户要以实施整村推进规划为平台,结合贫困户所处的立地条件、资源优势、人力素质等状况,因地因户制宜,安排不同的扶贫项目。对需要发展产业的扶贫对象,安排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适合农户脱贫增收的具体项目,帮助他们建立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对富余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雨露计划”给予资助,对留守在家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对需要改善人居环境的扶贫对象,实施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一建三改”、安全饮水等项目,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扶贫到户工作中,应立足于扶贫对象的实际,对贫困户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提高贫困户实施扶贫项目的补助标准,确保实现“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工作目标。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残联要提供重点帮扶。

(五)实行动态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根据建档立卡台帐,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了解救助和扶持对象的生活情况。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于实现脱贫致富的对象,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异议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农村人口,要适时地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返贫人口,要适时地将其列为农村扶贫对象。

七、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王国斌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全新、市扶贫办主任刘克兢任副组长,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建伟、市财政局副局长卢发泉、市扶贫办副主任刘传钢、市残联副理事长李孝灯、市统计局农调队队长汪振、国家统计局宜昌调查队副队长代圣明等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办,刘克兢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在“两项制度”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扶贫部门要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牵头工作,重点研究并提出工作方案,明确识别对象机制、“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和扶贫对象到户帮扶政策,同时对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完善建议。民政部门负责低保对象的认定和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统计部门及时提供贫困监测数据,参与制定“两项制度”扶持对象识别的相关指标。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对残疾人有关情况,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

(三)提供资金保障。各试点县人民政府是本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应保障试点必要的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要加强试点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发挥资金效益。

(四)搭建信息平台。在现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农村五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整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有针对性制定扶贫措施奠定基础。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收入户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出台后,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试点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程序培训。

(五)掌握工作动态。要知晓上情,吃透下情,了解周边地区情况,全面掌握“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动态。在每个试点县的试点工作范围内,选择一个村作为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联系点,市“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参与,准确掌握联系点工作情况,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对各试点县工作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把握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完善意见,指导面上工作。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讲课稿 篇5

添加时间:2011-11-24 添加人: 查看次数:16

5(市总干校提供)

一、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意义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涉及到职工的劳动就业、劳动工资、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险,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实质就是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所以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对于工会切实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有利于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是延续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它可以使劳动者在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下,为社会提供更多商品和服务,并同时获得收入,以延续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劳动经济权益是最基本的权益,是劳动者获得政治民主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得到保障,有利于政治民主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的实现。

2、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劳动者和企业是劳动关系中两个相对应的主体。相对于劳动者而言,企业在各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压力和利润目标的引导下,企业容易忽视劳动者权益,甚至会牺牲劳动者的利益来获取企业的利益,这无疑将加大工会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难度,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工会保障工作的责任。做好工会保障工作,努力保障和促进职工最关心的劳动经济权益的实现,对于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谐,有效地化解和减少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目前,劳动就业、收入分配、职工生活、社会保障是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威胁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努力维护好职工在就业、分配、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劳动经济权益,有利于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经济社会发作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提供强大的动力。

4、做好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劳动就业、分配方式、劳动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职工失业风险加大、劳动关系日趋复杂,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面对这种形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有利于减少劳资冲突,缓解劳动关系矛盾,化解社会风险,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面前从容应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二、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工会维权工作中处在首要和基础的地位。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对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维护和实现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是职工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者所应享受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的总称。因此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职责,具体地说,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劳动就业

权、劳动报酬权、生活福利权和社会保险权等各项劳动经济权益,促使广大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是说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项:

1、综合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有关理论和政策,制定和提出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总体规划、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更好地开展工会生活保障工作。

2、参与政府有关职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制订,充分反映职工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从源头上维护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3、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并监督有关职工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并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群众相关权益的实现和保障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发挥工会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组织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努力为广大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帮助职工解决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家庭住房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四、工会生活保障工作四项内容

工会生活保障工作有劳动就业、劳动工资、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险四项工作内容。

1、劳动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会劳动就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内容更加明晰,工会劳动就业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也将更加趋向法制化。同时,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就业形势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工会劳动就业工作也面临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在开拓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目前工会劳动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积极参与劳动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监督落实,促进中国特色劳工标准体系的形成,从源头上维护广大职工的劳动就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市场在调节和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市场在调节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价格方面起主导作用,大多数劳动者以受雇方式实现就业,按照国家劳动法律于用人单位之间结成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尽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行为,国家以劳动立法加以规范。1994年国家颁布了《劳动法》,2007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也在立法之中,有关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劳动领域的法制建设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需要,国家不但在加大立法的进程,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发展者,代表职工参与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是工会的法定权利和重大职责。因此工会必须加大劳动就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职工和基层企业的意见,听取职工的呼声,代表职工的意愿参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出台。通过加大参与力度,推动建立包括就业权利、劳动合同、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工时与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女性和儿童保护、工会、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就业促进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劳工标准,促进中国特色劳工标准体系的形成。职责要求市级工会要搞好调查研究,掌握职工的意愿,代表职工积极参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反应职工的意见,做好源头维护。职责要求基层工会要做好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维护好职工的劳动就业权。

二是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市场化就业机制的成熟,推动体面就业。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数以万

计的下岗失业人员。如何解决这部分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002年以来,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目前就业形势还仍然严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居高不下,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峰值期;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国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结构性失业日益加剧;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入高峰期,更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所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未发育成熟,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还存在分割,在就业的正规性与稳定性、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实现平等就业,将制约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结构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规模的扩大。工会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督促和监督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积极参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设,维护职工的平等就业权利,关注和保护新成长劳动力、农民工、女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和劳动权益问题,促进统筹就业和公平就业,推动体面就业。国际劳工组织为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把各成员国(包括各成员国工会组织)所应追求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概括为“体面劳动”。所谓体面劳动,是指创造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高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四个重要因素: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无论在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体面劳动四要素均处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体面劳动追求的目标是:劳动者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通过实行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充实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者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适当保护;充分发挥社会对话,主要是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之间三方对话的作用,通过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劳动领域的各方面问题,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持社会稳定。

三是大力发展工会就业服务体系,为广大职工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其创办和发展,工会兴办的就业服务机构也是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按照全总的部署和要求,全国各省、市级工会均兴办了工会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机构,大连市总工会就业促进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已纳入社会就业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资质。市总工会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全会的重点工作,通过日常职业介绍、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送岗位到社区进家门等形式开展职业介绍安置工作。通过举办就业技能免费培训班、自主创业培训班、企业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征集创业项目、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向自主创业者提供工会小额无息借款等形式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每年市总工会要完成省总工会下达的实名制安置就业25000人、实名制技能培训15000人和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120人的指标任务。

2、劳动工资工作

工资是作为职工主要的劳动报酬形式,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更是广大职工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工资直接涉及到每个职工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在职工利益中占在最基本、最首要的位置。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首要的就是要维护好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以确保职工的劳动经济利益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目前,工会劳动工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积极参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监督落实,推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分配机制,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业分配机制已初步形成。但是,目前企业在工资收入分配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职工收入差距过大且呈继续扩大趋势、企业工资分配秩序混乱、欠薪问题仍然突出、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有限、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

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等。劳动工资是劳动关系的核心,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大量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会要搞好调查研究,代表和反映职工的意愿,提出工会的建议,积极参与政府有关职工收入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要充分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帮助和推动企业建立有关内部分配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对企业的收入分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和监督。要积极配合政府行政部门进行工资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是监督企业执行《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协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直接手段就是压缩投入提高产品,其中压缩工资投入是经营者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与职工要求劳动报酬最大化形成一对矛盾。企业经济效益是职工劳动的成果,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和随经济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水平,是企业收入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会监督企业严格执行《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按照《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企业工资集体协议,建立工资支付监督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要开展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必须遵循合法、平等、利益兼顾和保持稳定四项原则,做好相关数据及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明确协商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采取那种工资测算方法,以及协商的技巧等问题。我们提倡工会干部都要学习劳动工资知识,研究劳动工资,成为劳动工资谈判的专家。

三是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机制,监督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保障机制的建立,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挑选下,企业劳动工资的放开,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依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指导价位来实现。最低工资标准是在考虑职工及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的。所以工会要研究这些因素,参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的制定,推动政府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争取三到五年使最低工资标准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水平。要监督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杜绝以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或通过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和将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标准工资执行现象的发生。

3、生活福利工作

工会生活福利工作,是工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在生活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职工给予帮扶,使他们尽快摆脱困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补充,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送温暖工程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两个重要平台和载体。工会通过这两个平台,为困难职工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解决了许多难事,为职工队伍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参与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会要在政府出台涉及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生活福利、住房等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时,代表职工提出工会的意见和建议,从源头上维护困难职工的生活保障权益。2006年政府在出台企业退离休人员采暖费补贴社会发放政策时,工会代表职工提出了企业缴纳情况要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等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被政府采纳写在文件中。2007年,大连市煤气费调价听证会上,我们提出市场肉蛋价的突然上涨直接影响职工的日常生活,煤气费现在调价时机不成熟,建议暂缓调价。针对调价方案我们提出在煤气费调价的同时困难群体救助补贴政策要同时出台。政府采纳了工会的建议,推迟了调价时间,在肉蛋价有所回落和平稳,低保标准上调后实施了调价。在政府出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时,我们都代表职工提出工会的主张和意见,有效地维护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利益。作为基层工会要在企业出台和调整涉及职工利益的规定和方案时,要反映职工的意见,提出工会的建议,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例如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费报销50%的待遇问题,政策制定时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予报销但给以补贴,补贴标准的方案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才生效。

二是监督和推动各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会要履行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群众监督职责,要通过与政府联席会、在人大和政协的参政议政、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监察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推动困难职工进入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维护职工的基本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搞好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完善政策提供依据。

三是深入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困难职工帮扶活动。在推动政府社会救助制度出台和完善的同时,工会要积极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救助大格局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最能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会组织的温暖,是工会工作的重头戏。按照全总的部署和要求,重大节日开展大规模的送温暖活动,日常开展救助帮扶工作。市、区两级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形成工会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化,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近20年送温暖工程打造的品牌。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各级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不但对困难职工包括农民工在内开展生活救助、临时应急帮困。而且开展大病医疗救助,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爱心医院”、“爱心药店”。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困难职工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开展送清凉平安度夏活动等。

4、社会保险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社会风险逐渐凸显,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应对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对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并促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是工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会社会保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代表职工参与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加强源头参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源头参与,就是工会代表广大职工在参与政府有关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充分反映职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工会的意见建议和政策主张,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是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对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公约和建议书有承诺义务。国际劳工组织在1960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113号建议书中,要求政府在拟定和实施影响工人和雇主利益的法律法规、建立负责社会保险与福利事业的全国性机构和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是,应谋求取得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工会)的观点、建议和帮助。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原则就是政府、雇主和工人,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自身也是由三方代表组成,并享有同等权利。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发展者,参与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工会干部要学习养老、医疗、失业、女职工生育和工伤保险政策和规定,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参与维权工作。全总正在积极参与《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工作。

二是监督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参加社会保险人员要想享受其待遇,首先要履行缴纳费用的义务,所以说社会保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会性,所以工会要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人人都自觉地按规定参保。工会要通过参与人大、政协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监察

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渠道,积极开展社会保险监督检查工作。市级工会要重点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上海市社会保险基金挪用事件的发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从上到下都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中央对全国各省市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基层工会要监督企业是否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以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不受侵犯。

三是构筑职工互助保障,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工会积极发扬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倡导和兴办职工互助保障。职工互助保障是职工自愿参加、资金以职工个人缴费为主、职工互助互济性质的一种保障形式。它是在国家法定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参保职工发生生老病死、伤残或其他意外等特殊困难时给予职工的物质帮扶,是对国家法定社会保障待遇的一种补充形式。例如:大石化职工在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企业内部又建立了职工医疗补充保险,工会又建立了职工医疗互助资金,针对职工生病住院治疗建立了三道保障线。又例如大化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会,开展职工互助活动,建立了“爱心基金”,职工生老病死实施给予帮扶,子女上学、突发事件实施救助,体现了职工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6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保障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

当前, 尽管很多地区就农村低保标准的依据和程序做出了有关规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地方的标准制定是不科学的, 甚至是很随意的。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在原先特困户救济标准的基础上, 参照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制定的, “以钱定人”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就导致农村低保标准普遍偏低, 仅为城市的30%-40%。事实上, 有些地区的保障标准过低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认为农民多少可以利用土地自我保障, 象征性地给点补助就可以了。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有不少差距。全市城市居民的保障标准是月人均275元, 另外还有帮困补贴和多种配套救助措施;而农村居民的保障标准是年人均1000元, 并且缺乏其他附加救助。在城乡接合部或部分因征地农转居的地区, 往往出现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居民, 有的享受城市低保, 有的享受农村低保, 两者之间的悬殊差距常常引发矛盾和冲突, 加大实际工作难度。

(二) 保障对象的识别较为困难

各地普遍反映在依据保障标准去识别、确定保障对象的过程中, 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难题。一是什么收入应计算为有收入, 什么收入可以不予计算, 目前还缺乏统一规定;二是依据各地情况, 科学核算农业、副业收入有困难;三是核算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形收入有困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并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六是因建房、婚嫁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面临操作困难;七是因计划生育被罚款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范围缺乏法律依据, 不好操作。为了便于识别保障对象, 一些地方增加了对申请者实际生活状况的考察, “发明”了一些方便的办法, 例如“进村上门看房子, 进屋看被子 (谷子) , 吃饭看盘子, 穿着看身子 (家庭用品) , 银行看折子”等等。很多地方还明确指定了一些排除性条件。以上各地在确定保障对象时的一些方便做法, 或者表现出随意性, 或者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甚至带有政策性、价值型歧视, 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是相悖的。需要加以改进, 用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识别和确定保障对象。

(三) 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落实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农村低保,资金短缺是难题。在很多地方,农村低保资金实行分级负担。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分级负担落实有一定困难。一是农村低保制度主要是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建立的,因而其执行和落实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在地方财政好的时候,执行起来问题不大;一旦财政状况不好,就很难得到有效执行。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观上社会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有向上集中的趋势,地方财政状况持续吃紧。三是通常情况下,越是财政紧张的地方,贫困人口往往越多,分担低保经费的任务就越重,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就越大,结果就是常常不能落实。由于分级负担的资金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了一些地方农村低保进展迟缓、陷于停滞,甚至名存实亡。

(四) 保障工作不够规范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专门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有规范作用的全国性文件是民政部1996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2007年《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各地农村低保工作大多是依据自身制定的有关政策开展的,由此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合法性”不够,一些地方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干脆不搞,一些主动搞起来的地方也很难完善,保障工作往往不够规范,落实起来也面临很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指导,各地做法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在具体工作层面,主要是由于基层力量薄弱、工作程序不细、工作监督不力等原因,导致很多地区农村低保工作不够规范。在大多数地区,从事农村低保工作的基层人员还是从事传统救济工作的人员,其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都不太适应农村低保的要求,加上基层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不足,导致一些工作人员负担过重,疲于应付,很难把低保工作做细、做实。在工作中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也不规范,应保的难保,能保的漏保的较多。

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 确定科学规范的保障标准

鉴于居民储蓄率普遍偏高的国情,结合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特点,建议以家庭人均支出计算贫困线,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要特别注意收入的货币化问题,在以市场价格为标准折算实物收入时,应充分考虑物价的变动,将名义收入转化为实际收入。在保障标准上,首先应遵循“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保障资源的效益,也体现出社会公平与公正。其次,保障标准要符合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低保制度的功能应是满足农村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水平来确定,不宜包括其他如医疗、教育等消费的需要。再次,保障标准要有层次性和差别性。根据保障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的不同,实行分类救助,标准有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还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进行调整,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二) 严格确定保障对象

一般而言,具有当地正式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人都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与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相比,低保制度的保障对象有所扩大,除了“五保户”、“特困户”外,还应包括下列人员: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力户;家庭主要成员虽在劳动年龄段,但因严重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者;家庭成员在劳动年龄段,因长年有病,基本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者;家庭主要成员因病、灾死亡,其子女不到劳动年龄或是在校学生,生活特别困难者。确定保障对象的工作应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统计、残联等部门以及镇(街)、村干部配合,对各低收入户调查摸底,初步确定保障对象,然后由农户申请,镇(街)张榜公布。力争达到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为了防止在确定保障对象过程中的懒汉现象及其它问题,还应特别规定几种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比如: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的非生产性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标准6倍以上的(具体标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等等。这样做既能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又能防止因保障措施不当出现挤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懒汉现象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界定农村低保对象的相关细则。农村低保要做到动态管理,使保障对象有进有出,在严格确定保障对象后,要做到应保尽保。

(三) 合理筹集并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实现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和发行特种用途国债等有效途径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可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为补充。至于各级财政及村集体的分担比例应根据各地实际确定。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此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式亦可灵活多样,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发放救济金;二是发给部分救济金和实物,如粮食、油料、衣被等;三是给予政策优惠。

管好用好低保资金,是保证农村低保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农民低保所需资金,应由各级政府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并适当向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倾斜,进行转移支付;除了财政渠道外,要系统研究社会捐赠问题,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明确捐赠渠道,制定严格的基金管理办法,同时要出台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通过社会来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要借鉴城市低保的做法,建立农村低保资金专户,专账专人专管;要理顺拨款渠道,坚持一个口子向下,即县市区财政专户按拨款计划拨到民政部门农村低保专账。农村低保金的发放过程中应坚持“方便群众、便于监督”的原则。要减少发放环节、加强对发放渠道的监督和管理,一般应按月发放,实行“一本通”发放,防止低保金被克扣和挪用。

(四) 认真落实配套措施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 海洋石油 生活物资 NESAQ 供应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1-03

食品安全涉及从农产品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的整个食品供应链,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能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国内外学者从供应链治理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生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和外部约束条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重点研究了食品产业链的治理结构、纵向契约协作和纵向一体化机制,认为食品产业核心企业对食品质量的刚性约束,能有效控制整个产业链的食品质量。[1-5]要想最终形成长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必须完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和消费者的管理责任,形成合理的企业和社会责任分摊和收益分配机制。[6]然而,由于道德问题和经济动因,导致当前食品供应链的监管体系、契约协作、纵向一体化机制建设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并存。本文以海洋石油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为例,提出机构消费者有效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进而形成推动改善宏观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水平的管理机制。

海洋石油工业作为食品的机构消费者,由于特殊的作业环境对生活物资供应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配餐服务分公司(简称“公司”),全资所属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一家为能源行业企业提供综合生活后勤支持的专业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海上生活后勤服务提供商。公司每年为海洋石油海内外近200个项目提供1800万人·餐服务,供应生活物资超过37000吨。面对日益严峻的食1品安全形势和复杂作业环境下的海洋石油工业,公司在严格执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的同时,经过十几年不懈的探索,运用系统管理理论,形成了基于食品安全保障的“NESAQ”生活物资供应管理模式,比较有效解决了交易成本高企引发的消费者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7]

1 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供应管理体系研究背景

1.1 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供应管理体系的研究是满足海洋石油特殊的供应链的要求

海洋石油工业作业场所在地域分布较广,多位于海上或距离市镇聚集区较远的偏远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链受上述环境制约,具有“周期长,路途远,颠簸强烈,装卸难度高,运输窗口受控”等特点。

具备上述特点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链与以新鲜蔬果、肉类鱼类等食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活物资保存时间短、易腐烂变质、品控难度高等天然特性相矛盾。食品的腐烂变质,不仅使其营养成分完全丧失,且会对海洋石油从业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风险。失去使用价值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一旦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1.2 研究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供应管理体系是顺应行业发展特点,适应海洋石油工业规模增长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饮行业呈现出日趋强烈的关注饮食健康,重视食品安全的特点。公司通过分析两大主营业务市场,发现业主对高端配餐和工业物业服务的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供应商的要求逐渐提高。

近几年,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海洋石油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石油工业建设和作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09年以来,公司平均每天为海洋石油从业人员提供逾6万人餐的配餐服务,每年输往海上及陆地作业点的生活物资总量超过37000吨。公司依托海洋石油工业不断发展,但面对大量机遇的同时需要具备实力迎接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日益严格的营养、质量、安全、环保和效率的挑战。

2以健康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及模型

2.1 以健康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供应管理体系构建过程

基于公司定位、供应链改善和主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公司进行了生活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的构建。构建过程分为设定/修订管理目标、识别管理要素、构建要素管理制度办法和技术手段、形成“NESAQ”管理体系、体系绩效评价与考核与体系持续改进六个部分(见图1)。

公司将系统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从“广义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出发,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要素均纳入控制范围,深入分析企业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特点,经过科学研究与论证,设定了“食品安全保障”为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目标。其后,对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链所处环境、运行特点和管理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辨识出为实现食品安全保障的管理目标,必须做到在“营养”、“环境”、“安全”(狭义安全)、“效率”、“质量”五方面,对海洋石油生活物资在全供应链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2 以健康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模型

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各管理要素在体系结构中并非简单的罗列或堆叠。公司分别分析了各管理要素对健康保障管理目标的影响,准确梳理了各管理要素的联系,经过科学统筹的安排,使各管理要素相互补充地有机结合,使其分别统一于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管理体系(见图2)。

公司应用管理学原理分别对上述管理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和辨识,科学地设定各要素的管理子目标:营养管理方面坚持“科学管理,全面均衡”;环境管理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安全管理方面坚持“可控可溯,卫生放心”;效率管理方面坚持“响应迅速,保障及时”;质量管理方面坚持“合格优质,有证可循”。针对各管理要素的管理子目标明确之后,公司针对性地应用管理学工具,通过制度、组织、方法、技術相互结合,分别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要素管理子体系。

3以健康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创新点

3.1 准确而系统地辨识了保障“广义食品安全”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链各管理要素

在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时,传统思路普遍局限于食品质量安全层面。而对于海洋石油生活物资管理实际,传统管理思路难以达到全面有效的管控效果,甚至造成成本上涨和效果不佳的两难局面。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构建于对海洋石油工业特殊作业环境和工作特点,以及海洋石油生活物资全供应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而准确地覆盖了影响海洋石油生活物资食品安全保障管理目标的各个方面,确定了营养、环境、安全、效率、质量为主要管理要素,并恰当地将各管理要素梳理、关联。以营养要素管理目标为引导,以质量要素管理目标为基础,以安全要素管理目标为核心,以效率要素管理目标为促进,以环境要素管理目标为补充的管理结构准确地反映了各管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具有鲜明的管理脉络和管理重点。通过针对性地推进各要素的管理效果,产生体系联动作用,进而实现食品安全保障的目标,此为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的创新。

3.2 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链管理形成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

2011年初,《小康》杂志和清华媒介调查实验室发布《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消费者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没有安全感”,其中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8]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我国及发达国家均未能幸免,“食品安全”如今已成为稀缺资源。从包括战略方向、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三个层面的企业商业模式角度分析,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NESAQ”管理模式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在战略方向上符合客户追求健康的价值主张;在运营上形成目标明确、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检验实验室方式,消除信息不对称风险,使企业内部供应链满足食品安全保障要求;在经济逻辑层面,通过整合供应链,优化管理流程,降低内部交易费用提高带来管理费用增加对经营成本的冲击,并且客户看到食品安全保障努力后,愿意支付较高价格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利润,防止企业为保证经营效果忽视食品安全。

3.3 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供应链管理对改善宏观食品安全治理效果形成推动机制

鉴于政府作为在无数食品安全案例中的局限性,食品安全治理需要发挥市场力量,特别是机构消费者的作用。工业企业作为食品的机构消费者,其有经济条件将部分监管职能内部化,并对宏观食品安全治理从两个层面实现完善的倒逼机制。其一是机构消费者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之后的作用机制:食品安全检测出问题→供应商惩罚→批发商惩罚→农户惩罚→食品安全源头改善→宏观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其二是机构消费者由自然人个体组成,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意识强化和管理手段的采用,对消费者个体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有很大影响,进而降低逆向选择行为,推动宏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提高,其作用机理为机构消费者食品安全管理行为改善→个体消费者在社会消费行为改善→减少逆向选择消费行为→提高宏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4 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管理效果

海洋石油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公司致力企业转型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公司向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标志着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对海洋石油生活物资的营养、环境、效率、安全以及质量因素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达到了一系列管理效果。

首先,通过制度、流程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穩妥实施。公司坚持严格执行生活物资验收与检测检验相结合的操作规范,以高于国家或行业的检验标准平均每年完成6万余批次卫生检查及理化检验,对海洋石油生活物资严把安全关,有效地保证了生活物资的安全属性,在近三年期间OSHA可记录事件数为“零”。高安全属性的生活物资供应服务间接保证了海洋石油工业生产平稳有序运行。

其次,高效率供应链架构和环保技术的应用,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支持。公司通过合理布局海洋石油生活物资采购配送基地,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使供应效率提高21.6%。较短的供应时间减弱了恶劣运输条件的不利影响,降低了海洋石油生活物资腐败变质的风险,为实现食品安全保障目标创造了条件。公司推行科学的来料初加工标准,应用领先技术定制专用冷藏箱,使食品腐烂率降低14%,改善了海洋石油生活物资营养保持状况,减少了平台生活垃圾处理量,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标。

再次,通过营养调查和科学研究,公司掌握了大量海洋石油从业人员营养学基础资料,结合海洋石油生产劳动环境特点,以均衡保障营养和预防“三高”等慢性疾病的原则,开发制定了900余份营养食谱,在全部服务项目推广使用。此外,公司聘请、培养高级营养师和营养配餐员百余名,每年举行数十次面向2400余名一线操作人员的营养配餐和科学烹调专题培训,作为有效实施营养干预的基础支持。科学定制营养指导,加强推行营养干预,提高营养管理水平,降低了营养失衡引起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改善了海洋石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实现了深度食品安全保障。

通过建立和实施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目标的生活物资“NESAQ”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了对海洋石油生活物资涉及食品安全各主要管理要素的有效管控。同时,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可对宏观食品安全治理起到促进作用。而企业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成本可以通过全供应链优化和扩大市场份额稀释影响。严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绩效还可提高客户忠诚度,提升公司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注重社会责任的中国海油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实践,对改善当下道德血液普遍缺失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d A.Henness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s a Reason For Food Industry Vertical Integration [J].Amer.J.Agr.Econ.1996,78:1034-1043.

[2]David A.Hennessy, Roosen J., and Miranowski, J.A. Leadership and the Provision of Safe Food [J]. American 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4):862-874.

[3]Weaver,R.D.,Kim,T.Contracting for Quality in Supply Chains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8th EAAE Seminar and NJF Seminar 330, Economics of Contracts in Agriculture and the Food Supply Chain, Copenhagen, 2001(6):15-16.

[4]Hudson D.. 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o Gain Perspective on Producer Contracting Behavior: Data Nee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8th EAAE Seminar and NJF Seminar 330, Economics of Contracts in Agriculture and The Food Supply Chain, Copenhagen,2001(6):5-16.

[5]Vetter, H., and Karantininis, K. Moral Hazard,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Public Monitoring in Credence Goods [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2):271-279.

[6]陶海飛,杨性民,鞠芳辉.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食品供应链安全机制构建[J].消费经济,2010(3):77-81.

[7]周应恒,霍丽玥.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91-95.

上一篇:爱心,写满天涯海角作文下一篇:物资总结2013上半年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