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共7篇)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篇1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48号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27日省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姜大明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与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保洁、物料运输与堆存、采石取土、养护绿化等活动产生的松散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价格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价格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防治扬尘污染的义务,有权对造成扬尘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
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投诉和举报制度,及时受理对扬尘污染的投诉和举报,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道路积尘负荷的监测监控,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
第八条 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和防治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应当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预算。
第九条 建设单位报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内容。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建设项目,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条 建设项目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细则,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进行管线和道路施工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禁止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
第十二条 道路保洁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城市主要道路推广使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清扫冲刷方式;
(二)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的,应当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
(三)路面破损的,应当采取防尘措施,及时修复;
(四)下水道的清疏污泥应当当日清运,不得在道路上堆积。
第十三条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不得带泥带灰上路。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第十四条 码头、堆场、露天仓库的物料堆存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
(二)堆场周边应当配备高于堆存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大型堆场应当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
(三)对堆场物料应当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和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
(四)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绿化责任制,根据本地实际,加强城区及周边地区绿化,防治扬尘污染和土壤风蚀影响。
第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第十七条 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实行扬尘排污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实行绿色信贷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人民银行提供产生扬尘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人民银行应当将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录入企业征信系统,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制度,将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对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气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评价结果。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未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的;
(二)施工工地内裸露地面未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未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的;
(三)管线和道路施工未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的;
(四)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一)施工时未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的;
(二)运送砂石、渣土、垃圾等物料的车辆未采取蓬盖、密闭等有效防尘措施的;
(三)未对施工工地车行道路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道路保洁作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下罚款:
(一)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不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的;
(二)对破损路面未采取防尘措施并及时修复的;
(三)对下水道的清疏污泥未当日清运并在道路上堆积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码头、堆场、露天仓库的物料堆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未进行硬化处理,路面未保持整洁的;
(二)堆场周边未配备高于堆场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的;
(三)大型堆场未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的;
(四)对堆场物料未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的;
(五)露天装卸物料未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的;
(六)密闭输送物料未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禁止区域内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不予配合检查或者未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月4日印发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篇2
近年来,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污染物向空气中的排放,提高了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空气质量得到根本好转。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仓储、交通、建筑等行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力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凸显。加之工业烟尘、粉尘、冬季取暖煤烟的排放等,不仅原有大气污染源尚未得到根本治理,且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新老污染源比重不断变化,导致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污染源构成日益复杂,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从中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来看,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显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颗粒物污染仍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1,2]。
1 可吸入颗粒物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率
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成份复杂,来源众多。从排放形式上可分为两类,a)集中排放源类,如,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尘等;b)无序排放源类,主要是城市扬尘。近年来,中国城市扬尘对城市颗粒物的贡献率在日益增加,已成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多数北方城市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扬尘贡献率都在50%左右。部分城市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贡献率见表1。
2 城市扬尘的构成[3,4]
城市扬尘指道路积尘在风力、机动车碾压、人群活动作用下被扬起,城市房屋建设、拆迁、市政公路建设、道路清扫保洁、固体物料运输、堆放等活动中产生的细小尘粒以及车辆尾气排放、无植被覆盖土壤风化,生产、生活燃煤煤烟排放等。扬尘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施工造成的扬尘
建筑施工、房屋拆迁、道路施工过程中、物料堆放遮挡不严、物料运输洒露、建筑垃圾渣土清理不当、施工场地路面没有硬化等所产生的建筑扬尘。
2.2 各类堆场产生的扬尘
堆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沙石、灰土的各类堆场,由于大都没有防尘措施,随风飞扬而生成扬尘。
2.3 道路扬尘
道路、街道上的积尘在风力,机动车碾压或人群活动的作用下形成道路扬尘,其中包括汽车尾气尘。
2.4 裸露地面产生的扬尘
裸露的、植被覆盖少的地面在干燥、风多的季节极易产生大量尘土。
3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放在对工业烟尘、粉尘的治理方面,对城市扬尘导致空气质量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尚没有对扬尘的成因、成分、特征、排放渠道、危害程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扬尘防治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研究制订行之有效的防治扬尘的有效措施。
3.2 职责不明监管力度不大
城市扬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引起人们重视的特殊的污染源,其形成原因呈现出来源多样、成分复杂的特点,致使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方法措施不一、协调难度较大。具体地讲,这项工作不仅涉及到环保部门,还涉及到城建、园林、交通、环卫、规划、国土等诸多部门。目前,中国多数城市尚未形成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动的防治机制,部门职责不清,监管力度不大,导致城市扬尘污染日益严重。
3.3 措施不力治理效果难显
由于对城市扬尘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城市扬尘缺乏足够的重视,形成防治治理工作的盲区。多数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尚未对城市扬尘形成原因、危害程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尚未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虽然过去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有些城市对城市扬尘进行了局部或短期治理,但终因措施不系统、不全面、不得力,治理效果不明显。
4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对策
综上所述,城市扬尘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迫在眉睫。我们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依据,根据城市扬尘污染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着力改善空气质量。
4.1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要法制化规范化
由于国家没有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制订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条例来指导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多数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还没有真正列入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日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有关规定,组织各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开展对城市扬尘污染形成、排放、治理方面的研究,针对其成因复杂、排放渠道多样的特点制订污染防治配套政策规定,形成防治治理工作长效机制。使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
4.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家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必须组织协调好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联动,全力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稽查,适时预警,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撑、现场指导、监督管理职能;交警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加大对各种交通工具尾气排放的防治工作;规划、城建部门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规范作业的监管力度;交通、商贸部门要对物流、交通运输业进行集中整治,将无遮盖运输作为整治重点。
4.3 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建设是控制、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城市生态化包括水系建设、园林绿化、植被培育等方面。水系建设在不断增加水域面积的基础上可有效地增加空气湿度,对城市扬尘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园林绿化、增加植被、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裸露比例,抑制土壤风化、扬尘。
4.4 加强城市管理
各级政府作为城市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应针对城市扬尘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汽车尾气、施工堆场、物料运输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防治措施。如,采取加快道路、街巷硬化建设,加强尾气排放达标治理,改善环境卫生清理方式,推行全封闭物料运输等措施抑制扬尘污染。此外,北方城市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大力提高集中供热覆盖面,降低煤烟排放量;采取洒水、喷雾等方式,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地表附着度,减少道路、地面积尘的排放,通过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力度,以达到对城市扬尘的有效控制。
2001年4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出的《有关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城市环保部门对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会同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订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相继制定了《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环境保护规定》,并逐年实施和推进,同时,为促进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部分省市(如,江苏南京,山西太原,等)已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排污费征收工作,这对建筑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4.5 加强扬尘污染防控科学研究
积极组织科研院所、专业机构重点开展对大气颗粒物源分析研究、对控制扬尘措施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根据各类污染源的污染途径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4.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扬尘污染防治的认识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扬尘污染防治。
注:还参阅了《长治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晋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济南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等科研报告。
摘要:目前,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最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烟尘、粉尘和扬尘,其中来源于扬尘的颗粒物在颗粒污染物总量中所占比重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叙述了中国城市扬尘污染的现状和来源,指出,中国城市目前扬尘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长治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晋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济南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等科研报告。
[1]陈小华,薛永华,吴建会.中国城市道路扬尘污染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8),31-36.
[2]王玮,汤大钢,刘红杰.中国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研究,2003(3):43-45.
[3]彭林,白志鹏,朱坦.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现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6(3):60-62.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篇3
关键词:企业散装物料;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91-02
淄博市的地理位置、地势和周围山体的分布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本地区不太具备污染物扩散的优势,这点尤其比起一些沿海城市要稍差些。因此,从根源上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的数据显示,淄博市的散装原辅材料及产品运输主要分布在火力发电、热力生产、炼钢、炼铁、焦化、建陶、水泥、耐火材料与陶瓷、铝冶炼业等行业。从调查的1245家企业的数据显示,除去铁路运输,进出企业的散装原辅材料和产品的数量每年约在1.1亿吨。按照每辆车的平均载重量为50吨来测算,年内所需货运车辆为220万辆(次),每年按照300天计算,每天出入淄博市的车辆大概在7000辆左右。另据统计,淄博市载重量3.5吨以上的货运车辆约15220辆。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散装物料的运输过程中,如果扬尘不能从根源上给予合理的预防,那么由此造成的污染也是较为严重的。如果以上这些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清洁运输,采取措施,减少或者避免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将有利于对大气环境的改善。
1 散装物料扬尘污染的产生
运输是实现人和物空间位置变化的活动,观察货物运输的整个过程,简单概括为车辆将要装载的货物,从起点运输到终点。物料的运输尤其是散装物料的整个运输过程中其产生扬尘的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散装物料的存放点的外在条件、散装物料的装车方式、车辆的清洁程度、起点所在地的道路状况及车辆的装载方式都可能成为扬尘污染的点源。
(2)运输过程中车辆的清洁程度、道路的状况、货物的装载方式也是扬尘产生点源需要考虑的。
(3)到达终点时货物的卸载方式、货物存放点的外在条件等都是可能产生扬尘的点源。
2 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的原因
扬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是由于天气干旱、空气干燥、风力较大、裸露地面多、路面尘土多、无遮盖堆放灰料多。主观上是环境意识比较差、防尘措施不到位、日常管理没跟上。从深层原因分析:一是管理人员环境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扬尘污染的危害,缺乏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二是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疏于管理、对扬尘污染视而不见。三是责任人环境意识差,防尘措施不落实。
(1)若运输的物质是散装物料,存放点是露天形式而不采取密闭防尘措施就可能产生扬尘。在装载散装物料的过程中,若是敞开式露天挖掘装载不采取措施将会产生扬尘。满载散装货物的车辆运输过程中不密闭将产生扬尘。
(2)运输途中道路路况差将可能产生扬尘。
(3)到达终点卸载散装物料方式为露天敞开的将产生扬尘。
3 减少或者避免进出企业散装物料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可采取的做法
根据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环境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为更有效地进行精细化管理,使相关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进出企业散装物料产生的扬尘污染,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并采取一定措施:
(1)要求运输起点所在单位实施裸露地面绿化、道路硬化、道路清扫和路面冲洗工作;散装物料和可能引发扬尘污染的物料和产品要入库存放或密闭遮盖。短期内无法密闭的特大型贮存散装物料场所采取使用防风抑尘网并洒水降尘等。需要装载的货物采取封闭传送带一站式导入或者于密闭空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装载。
(2)对进出企业的运输车辆从预防扬尘污染方面进行要求,要求有关企业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管理,所有运输散装物料未密闭运输或无防尘措施的车辆一律不准进出运输起点所在单位,不准上路行驶,杜绝散装物料撒漏造成二次扬尘污染。进出本单位的运输车辆实施登记报告制度。要设立专人对进出的运输车辆的车主、车型、车号、驾驶员、运输物品来源地或去向地、密闭或篷盖状况及车辆清洁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并建立台账。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要求具体所在单位按月上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出的运输车辆要保持清洁,各起点所在单位要配备车辆冲洗设施,专人负责对车辆进行冲洗,对未经冲洗不符合清洁要求的车辆禁止出入。避免粉尘、泥土撒落路面无组织随风扬起,造成二次污染。
(3)协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运输车辆进行有效管制并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各有关单位在建立登记台账管理的基础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货运车辆,特别是散装物料运输车辆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尽快落实各项措施和要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检查情况,结合登记管理的情况,对货运车辆实行黄、绿标分类管理制度,对严格按要求实施清洁运输的车辆发放绿色运输标志;对一年内通过各项检查(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发现有违规运输的车辆发放黄色标志。各有关单位要优先使用绿标车辆运输货物,对黄标车辆实施限制措施。
(4)加强道路扬尘防治,改进道路清扫方式,变干式清扫为湿式清扫,对主要道路要实行机械吸尘式清扫,充分利用洒水车降尘,扩大道路喷洒范围,提高喷洒频率,增加市区主干道洒水次数,密闭清运生活垃圾,加强对道路遗撒物的查处,同时全面硬化或铺装市区和近郊区道路,不断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广植乔、灌木,形成绿色屏障,喷洒化学尘抑制剂或有机尘抑制剂等有效减少道路扬尘。虽然城市绿化和清扫尘土是最有效的控制扬尘污染的方法,但其必须长期实施才会收效,且在有些情况下不易操作。若只单纯采用洒水防尘,不但经济代价太高,而且水蒸发快、抑尘周期短,总体效果不理想。一般研究认为,采用抑尘剂控制扬尘切实可行,实践也证明使用抑尘剂效果比较理想。
(5)通过媒体播报及发放各种材料等方式加大对扬尘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使人们加强对扬尘污染认识的同时也为监督和落实此项工作奠定基础。
(6)各有关单位应将上述管理措施纳入各自职能部门的职责范畴,实施目标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强化落实措施。各级行政主管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散装物料运输的监督检查,对因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扬尘污染严重点的企业及违规运输的车辆,给予严肃处理。
通过落实相关要求,有关企业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效果较为明显。淄博庄园混凝土有限公司结合本企业工艺自身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扬尘污染问题。该企业将进出生产厂区的道理进行了硬化,进门口设置了车辆自动冲洗装置,冲洗废水经简单沉降处理后用于生产过程。散装物料进行蓬盖,并定期洒水降尘。生产过程中产生扬尘的点位进行了有效除尘处理。总体而言,扬尘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和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增强,扬尘污染防治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将有助于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且任何一项工作的贯彻落实都要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实际
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增高,邱飞程.控制扬尘污染措施探讨[J].山东环
境,2002,(1):26.
[2] 张晶,胡春玲,任庆.城市扬尘污染现状及防治政策
[J].环境保护科学,2008,32(2):4-6.
[3] 白向兵,刘建,闫英桃,刘艳萍.城市扬尘污染和抑
尘剂研究现状及展望[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
21(4):43-46.
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篇4
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004年5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23号发布)
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泥地裸露,以及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道路保洁、植物栽种和养护等活动中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是指煤炭、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扬尘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对本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县环保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本市建设、市政、公安、交通、市容环卫、绿化、港口等有关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辖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第五条(污染监测和信息沟通)
市环保局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的环境监测监控,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
市和区、县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管理部门应当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信息系统。
第六条(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和计划)
市环保局应当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会同本市有关管理部门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
本市建设、市政、公安、交通、市容环卫、绿化、港口等有关管理部门以及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第七条(建设工程、绿化建设、房屋拆除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Page 1 of 6
房屋建设、道路与管线建设以及绿化建设、房屋拆除的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并在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
第八条(建设工程施工一般防尘要求)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旅游区(点)、大型客运交通集散点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应当符合下列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一)施工工地内堆放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应当在其周围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封闭性围拦;工程脚手架外侧必须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
(二)工程项目竣工后30日内,施工单位应当平整施工工地,并清除积土、堆物。
(三)不得使用空气压缩机来清理车辆、设备和物料的尘埃。
(四)施工工地的地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
(五)在进行产生大量泥浆的施工作业时,应当配备相应的泥浆池、泥浆沟,做到泥浆不外流,废浆应当采用密封式罐车外运。
(六)在中心城范围内,混凝土搅拌量每日在30立方米以上的,禁止现场露天搅拌;混凝土搅拌量每日在30立方米以下,需要在现场露天搅拌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扬尘防治措施。
(七)施工单位应当使用预拌砂浆。
第九条(房屋建设施工防尘要求)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旅游区(点)、大型客运交通集散点范围内的房屋建设施工,除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扬尘污染防治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工地周围设置不低于2米的硬质密闭围挡。
(二)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三)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应当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
(四)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运送散装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应当采用密闭方式清运,禁止高空抛掷、扬撒。
(五)闲置6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建设单位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
第十条(道路与管线施工防尘要求)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旅游区(点)、大型客运交通集散点范围内的道路与管线施工,除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扬尘污染防治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新建、大修道路工程,其施工工地应当设置不低于2米的硬质密闭围档。
Page 2 of 6
(二)道路与管线施工堆土超过48小时的,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三)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
第十一条(房屋拆除防尘要求)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旅游区(点)范围内的房屋拆除作业中,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应当停止房屋爆破或者拆除房屋。
(二)拆除房屋或者进行房屋爆破,应当对被拆除或者被爆破的房屋进行洒水或者喷淋;人工拆除房屋时,实行洒水或者喷淋措施可能导致房屋结构疏松而危及施工人员安全的除外。
(三)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四)建筑垃圾在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采取遮盖、洒水等防尘措施。
第十二条(施工作业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将扬尘污染防治的要求纳入房屋建设施工技术规范和房屋拆除施工技术规范;市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八条、第十条的规定,将扬尘污染防治的要求纳入道路与管线施工技术规范。
从事房屋建设、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的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和作业记录台帐,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从事房屋建设、房屋拆除的施工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在工程开工3个工作日前报施工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在工程开工前,将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在建筑工地周围醒目位置公布,公布期至工程施工结束,公布期间应当保持公布内容的清晰完好。从事道路与管线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在工程开工3个工作日前报施工所在地的区、县市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物料运输防尘要求)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旅游区(点)范围内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密闭化车辆运输。不具备密闭化运输条件的,应当委托符合密闭化运输要求的单位或个人承运。
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车辆机械密闭装置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运输途中的物料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车辆不符合密闭化运输要求的,市容环卫管理部门不予发放《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
Page 3 of 6
第十四条(码头、堆场、露天仓库的防尘要求)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范围内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地面进行硬化处理。
(二)采用混凝土围墙或者天棚储库,库内配备喷淋或者其他抑尘措施。
(三)采用密闭输送设备作业的,应当在落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并保持防尘设施的正常使用。
(四)在出口处设置车辆清洗的专用场地,配备运输车辆冲洗保洁设施。
(五)划分料区和道路界限,及时清除散落的物料,保持道路整洁,并及时清洗。
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范围内现有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码头、堆场、露天仓库不符合前款规定要求的,其所有者或管理者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6个月内,按照前款的规定进行改造。
第十五条(道路保洁防尘要求)
中心城、新城、中心镇范围内的道路保洁作业,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除雨天或者最低气温在摄氏4度以下的天气外,城市主要道路车行道至少每日冲洗1次、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至少每3日冲洗1次。
(二)城市主要道路、高速公路、高架道路实行机械化洒水清扫,其他道路鼓励采取机械化洒水清扫。
(三)采用人工方式清扫的,应当符合本市市容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
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应当将道路保洁过程中扬尘污染防治要求,纳入保洁作业技术规范。
第十六条(植物栽种和养护防尘措施)
在中心城、新城、中心镇范围内进行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栽植行道树,所挖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树穴和栽种土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行道树栽植后,应当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清运,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进行遮盖。
(二)3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绿化建设,在绿化用地周围设置不低于2米的硬质密闭围挡,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三)绿化带、行道树下的裸露泥地应当栽种绿化或者铺装。
绿化管理部门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要求,纳入绿化建设和养护技术规范。
Page 4 of 6
第十七条(裸土的绿化和铺装)
中心城范围内的裸露泥地,应当进行绿化或者铺装。有关责任人按照下列方式确定:
(一)单位范围内的裸露泥地,由所在单位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二)居住区内的裸露泥地,由业主委托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三)由市政、水务、绿化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的市政道路、河道沿线、公共绿地的裸露泥地,分别由市政、水务、绿化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第十八条(监督检查)
市或者区、县环保部门应当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场所、设施的监督检查。对综合性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市或者区、县环保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实施联合执法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与检查内容有关的资料,不得隐瞒,不得拒绝或者阻挠有关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社会公布)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按照本办法规定采取有效防尘措施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市环保局可以定期向社会公布违法名单。
第二十条(投诉和举报)
市或者区、县环保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公众对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受理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后,市或者区、县环保部门或者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赶赴现场检查,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对查证属实的,市或者区、县环保部门或者有关管理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或者投诉人奖励。
第二十一条(违反建设工程施工、房屋拆除防尘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第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十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施工单位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管线施工、房屋拆除中未采取有效防尘措施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造成严重扬尘污染的,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施工单位拒不改正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项、第九条第一项、第十条第一项、第十一条第四项规定,施工单位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管线施工、房屋拆除中未采取有效防尘措施的,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或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Page 5 of 6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不按规定进行备案或者公布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物料运输防尘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关于物料运输扬尘污染防治规定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或者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违反堆场防尘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码头、堆场、露天仓库不符合扬尘污染防治要求的,由市或者区、县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造成严重扬尘污染的,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道路保洁防尘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道路保洁作业不符合扬尘污染防治要求的,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或者市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并可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植物栽种和养护防尘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不符合扬尘污染防治要求的,由绿化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绿化管理部门责令停工整顿。
第二十六条(违反裸土绿化和铺装防尘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有关单位对其范围内的裸露泥地不进行绿化或者铺装的,由区、县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区、县环保部门组织代为绿化或者铺装,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管理人员违法行为的追究)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管理人员对应当予以受理的事项不予受理,或者对应当予以查处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致使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有滥用职权、违法审批、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和县城的建成区从事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以下简称建筑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及相关运输等有关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管理。
市、县(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建(构)筑物拆除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拆除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督促拆除施工单位落实各项防尘抑尘措施。
第四条
建设单位(拆除发包单位)是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责任人,明确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并监督落实;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作为不可竞争费用列入工程成本,并在开工前及时足额支付给施工单位。
第五条
施工单位依照本规定和合同约定,具体承担建筑工程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负总责。第六条
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监理责任,具体负责监督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建立、防治费用使用、防治工作责任落实等情况。
监理单位对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不力等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对拒不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七条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治理措施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现场实行围挡封闭。主要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2.5米,一般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围档底边应当封闭并设置防溢沉淀井,不得有泥浆外漏。
(二)施工现场出入口道路实施混凝土硬化并配备车辆冲洗设施。对驶出施工现场的机动车辆冲洗干净,方可上路。
(三)施工现场内道路、加工区实施混凝土硬化。硬化后的地面,不得有浮土、积土,裸露场地应当采取覆盖或绿化措施。
(四)施工现场设置洒水降尘设施,安排专人定时洒水降尘。
(五)施工现场土方开挖后尽快完成回填,不能及时回填的场地,采取覆盖等防尘措施;砂石等散体材料集中堆放并覆盖。
(六)渣土等建筑垃圾集中、分类堆放,严密遮盖,采用封闭式管道或装袋清运,严禁高处抛洒。需要运输、处理的,按照市、县(区)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线路和要求,清运到指定的场所处理。
(七)外脚手架应当设置悬挂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并保持严密整洁。
(八)施工现场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九)施工现场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搅拌混凝土和砂浆采取封闭、降尘措施。
(十)运进或运出工地的土方、砂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材料,应采取封闭运输。
(十一)拆除工程工地的围挡应当使用金属或硬质板材材料,严禁使用各类砌筑墙体;拆除作业实行持续加压洒水或者喷淋方式作业;拆除作业后,场地闲置1个月以上的,用地单位对拆除后的裸露地面采取绿化等防尘措施。
(十二)根据《安徽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Ⅲ级(黄色)预警以上或气象预报风速达到五级以上时,不得进行土方挖填和转运、拆除、道路路面鼓风机吹灰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
第八条
市、县(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建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监控平台,当地政府应给予支持。
第九条
市、县(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措施和专项经费落实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监督管理内容,加强现场踏勘和监督检查。
第十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
市、县(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分级响应应急预案,纳入本地区应急体系建设。国家或省发布不同级别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时,应当采取扬尘防控应急措施。
第十二条
省、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小区)评审时,应当将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必备条件之一纳入评审内容。
第十三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监督工作中,发现有扬尘污染防治费用不落实或挪作他用情形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处罚。第十四条
在城市和县城的建成区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限期改正,处20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停工整顿。
第十五条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篇6
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提升文明施工水平,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和《河南省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等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含工程拆除)以及与建筑工程施工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建筑施工现场是指进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活动的场地或待建场地。
第三条 建筑施工现场施工扬尘防治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对全省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监督指导。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扬尘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在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明确施工现场扬尘防治的具体要求,在与中标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中明确施工现场扬尘防治的内容。
建设单位应将扬尘防治措施向当地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交保证金,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各项扬尘防治措施,并共同承担责任。
第五条 施工单位是实施施工扬尘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制定本企业施工扬尘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和落实措施,保证扬尘治理所需费用的投入,加强扬尘治理工作检查考核,根据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情况对项目部予以奖惩。项目负责人是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工地实行统一协调和管理,负责成立现场扬尘治理管理机构,明确人员和责任,按照承包范围制定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措施并落实到位,组织开展施工现场扬尘防治的日常检查工作。
第六条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负总责;总承包单位进行工程分包的,应明确分包单位扬尘防治工作责任,并加强对分包单位扬尘防治工作的管理;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做好相关施工活动范围内的扬尘防治工作。
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扬尘治理工作承担连带责任。第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单位扬尘防治工作情况的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对造成建筑施工扬尘的行为,及时制止,对不服从管理的,及时向建设单位或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第八条 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或施工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停工,施工单位撤离施工现场的,其现场扬尘防治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单位不确定的待建场地,其扬尘防治工作由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负责。
第九条 施工单位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定的宣传,并将扬尘防治等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工人上岗前的培训教育内容,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环保教育,作业前对工人进行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交底。
第十条 所有建筑施工现场四周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设置连续围挡,围挡设置高度不低于1.8米(临主干道围挡不低于2.5米)。市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使用坚固、美观、可周转使用的硬质施工围挡。拆除工地必须设置隔离围挡,围挡应封闭严密。
第十一条 建筑施工现场出入口必须设置车辆冲洗池和定型化车辆自动冲洗装置,保证运输车辆不带泥上路。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应适时洒水和清扫,防止扬尘。第十二条 建筑施工现场要设置排水管网,并设沉淀池,施工废水及雨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系统,排水设施应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沉淀淤泥要及时清除或集中存放。
第十三条 建筑施工现场出入口、场内主要道路及生活区、工作区必须进行地面硬化,确保地面坚实平整;闲置场地应进行固化、绿化等防尘处理。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划定的区域堆放整齐。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存放,不能密闭的应当在其周围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止扬尘,并悬挂标示标牌。
第十四条 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力争做到能用尽用。
城市建成区内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制砂浆。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场地扬尘防治工作应按照建筑施工现场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十五条 建筑施工现场在进行土方开挖、回填、转运作业前,应对可能造成的扬尘污染程度进行判定,在正常施工情况下不能有效控制扬尘的,应当对拟作业的土方事先采取增加土方湿度等处理措施,以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降尘防尘措施,多余土方应及时清运出场。现场堆置需要回填使用的土方应进行表面固化和覆盖。
第十六条 出现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必须采取防扬尘应急措施,且不得进行土方开挖、回填、转运作业及工程拆除等作业。
第十七条 在建工程外脚手架必须采用符合标准要求的密目网进行全面封闭,并保持严密整洁;楼层内清理施工垃圾,应采取先洒水降尘后清扫的作业方法,并使用封闭式管道或装袋(或容器)使用垂直升降机械清运,严禁高处随意抛撒。
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减少建筑垃圾的产出量。
第十八条 建筑施工现场施工垃圾应集中、分类堆放,严密遮盖,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应采用封闭式容器存放,日产日清。施工现场内严禁随意丢弃和焚烧各类废弃物。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施工现场保洁制度,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及时洒水清扫,做到工完场清,道路清洁。
第十九条 施工单位选用的土方或工地垃圾运输车辆,应当为密闭式或有覆盖措施的运输车辆;泥浆运输车辆必须选用全密闭式车辆。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对施工现场运输沙石、灰土、渣土、工程土、泥浆等散体物料的车辆封闭严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遗洒飞扬。第二十条 省辖市城市主城区内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施工现场主要扬尘点应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实施施工全过程实时监控;1万平方米以下的建筑施工现场提倡并鼓励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分步实施计划,逐步覆盖到所有施工现场。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拆除工程发包单位)实施工程拆除,应当与拆除施工单位签订拆除施工合同,明确拆除过程中安全管理及扬尘防治责任。
第二十二条 拆除工程施工前,拆除发包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控制方案,并报当地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未制定扬尘控制方案的,不得进行拆除作业。拆除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喷淋降尘措施。建筑物或构筑物拆除后形成的建筑垃圾应进行全部覆盖并在10日内清运完毕;10日内不能清运完毕的,应到当地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说明原因,并报请延期,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0日。建筑垃圾清运时易造成扬尘的,应采取降尘措施。
第二十三条 拆除工程建筑垃圾清运完成后不能及时开工建设的场地,必须采取地面喷水、固化硬化等有效措施防止场地扬尘;超过3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
第二十四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对建筑施工活动中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惩治不采取有效扬尘防控措施导致扬尘污染的责任单位。
第二十五条 违反扬尘治理有关法律法规及本规定,由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对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认真对待公众针对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问题的反映和投诉,积极采取整改措施,消除扬尘污染。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并落实投诉举报。
第二十七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工作督导机制,加强对所辖各市、县、(区)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工作的督导和考核,对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第二十八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总结推广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项目,给予表彰和鼓励;对防治工作不到位,造成施工扬尘污染严重的单位和项目,给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
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初探 篇7
近年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高峰期, 伴随着建筑施工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 随之产生的大气扬尘污染也日趋严重,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PM10超标。PM10是指粒径在10μm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 其对人体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加强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已成为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的迫切需求。
2 施工现场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工序和部位
施工现场以下环节容易产生扬尘污染:1) 土方工程开挖与回填、土方运输车辆运输过程;2) 现场道路未硬化、工地出入口未设置车辆冲洗设施, 车辆行驶造成扬尘并将泥土带到工地外;3) 现场土方裸露部位未覆盖或绿化, 土方随风飘撒造成扬尘;4) 拆除工程未采用湿作业法施工或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造成扬尘污染;5) 楼层垃圾清运未设置专用密闭式通道, 甚至从楼层临边或电梯井等部位向下扬撒造成扬尘污染;6) 施工现场切割材料未设置集中除尘车间造成扬尘污染等。
3 现场抑制扬尘污染措施
通过对施工现场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工序和部位进行分析, 要避免扬尘污染的发生, 在施工现场布置和施工技术措施方面,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现场设置连续封闭围挡, 行车道路全部硬化, 工地出入口设置洗车设施。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必须设置连续封闭的硬质围挡。围挡高度应能够满足阻隔扬尘向工地外飘撒的要求, 一般情况城区主要路段围挡高度不低于2.5 m, 一般路段围挡不低于1.8 m。整齐划一的工地围挡, 不仅能够对工地起到阻隔扬尘的作用, 而且可以通过装饰, 起到宣传企业文化、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现场施工区的主要道路必须全部硬化, 并构成环形通道。道路的宽度和转弯半径应能够满足现场车辆通行的要求, 道路合理设置排水坡度, 避免形成积水。
施工单位可结合成本目标、周转次数、路面承重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和定位, 采用混凝土现浇路面、混凝土预制块路面、钢板路面等, 在承载能力要求不高的次要道路, 也可结合采用炉渣或碎石硬化路面, 在满足抑制扬尘的同时合理降低成本。
2) 施工现场设置喷淋降尘和车辆冲洗设施。为有效减少施工现场产生扬尘, 可沿施工现场围挡和主要道路连续设置喷淋降尘系统, 一般每隔2 m~3 m设置一个喷头。其原理是水通过水泵加压由喷头喷出, 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喷雾状, 水雾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 而且雾化水不会在地面形成泥泞, 在施工现场实践应用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抑制扬尘的效果 (见图1) 。
为防止建筑工地内车辆带泥上路, 应在工地出口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车辆简易自动冲洗设施因其冲洗效率高, 且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而在建筑工地得到推广。其工作原理是冲洗过车辆的废水经过有组织的排水、沉淀和循环, 得到再次利用, 能够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且由于其自动化程度较传统的冲洗方式明显提高, 所以工作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见图2) 。
3) 土方工程采用洒水、覆盖、控制运输车辆等措施抑制扬尘。土方开挖、回填、现场堆放及运输车辆运输过程, 是建筑工地产生扬尘污染的主要环节之一。
当土方干燥、易起尘时, 在开挖与回填过程中应辅以洒水抑尘等措施, 降低产生扬尘的可能性, 并应做到土方随挖随外运, 减少开挖过程土方裸露时间。如果土方不能及时清运, 或者需要存土用作回填土, 应在施工现场选择合适的位置集中堆放, 并采取定期淋水降尘等措施控制扬尘。如需较长时间存土, 应采取覆盖、种植草皮、表面临时固化等措施。
土方运输时, 必须保证运输车辆装载车厢完好、严禁超载, 车厢必须密闭或者要有覆盖措施, 防止沿途遗撒渣土, 且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应注意减速慢行。
4) 切割加工作业设置具有除尘设备的集中加工车间。在建筑工地, 往往存在大量的切割作业, 如切割石材、砌块、模板等, 如果对切割作业不加以控制, 会产生较严重的扬尘污染。为了有效地控制切割加工作业产生的扬尘, 要求切割加工必须设置具有除尘设备的集中加工车间, 产生的粉尘、木屑、废料等必须及时清理 (见图3, 图4) 。
5) 楼层垃圾清理设置专用通道。为避免建筑楼层内清运建筑垃圾产生扬尘污染, 可采取在各楼层设置封闭的建筑垃圾竖向收集通道, 通道直径一般是300 mm~500 mm。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 清运时应适当洒水湿润 (见图5) 。
6) 建筑工地拆除作业, 必须实施封闭围挡进行全封闭作业, 拆除同时进行喷淋洒水。施工现场应安排专人负责渣土运输和喷淋降尘指挥管理, 对于不能及时清运的建筑垃圾应进行喷淋和覆盖等措施, 防止形成扬尘。
4 结语
控制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必须从改进施工技术措施和优化现场布置着手, 对容易产生扬尘的每一个施工过程严格控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摘要:结合施工现场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工序和部位, 从设置封闭围挡、喷淋降尘、垃圾通道、土方运输等方面, 阐述了现场抑制扬尘污染的措施, 旨在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
关键词: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除尘设备,建筑垃圾
参考文献
[1]孟旭东, 王满良.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及控制措施的优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21) :89-90.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扬尘污染治理管理制度07-09
梅州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07-31
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制度06-27
扬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2-09
防止扬尘污染方案08-09
扬尘控制污染标准08-16
项目扬尘污染防治措施06-15
扬尘污染防治长效机制11-09
防扬尘污染施工方案10-24
煤炭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总结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