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法制报告有感(精选15篇)
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1
听法制报告有感
一个国家,只有它具备完善的法律,才可能发达。一个人,只有遵纪守法,才会活得清白,也活得轻松。法是一个集体不可缺少的条文,社会上人们的活动就像在玩一个游戏,所以人人都必须遵守这游戏的规则,而这游戏规则就是法律。谁要是违反了这个游戏规则,那么他定会成为被其它人排斥的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法律是很重要的。有这么一个例子:甲某向乙某借钱,由于乙某不懂法,没有写借条,又没有人证,钱也就借了。一年以后,乙某向甲某要钱,甲某不承认,最终钱也没有要回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法律很重要,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我国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我自己”等这类话,并且,各个电台也有很多的法律节目,以此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我想,我们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希望所有的人都遵纪守法.。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作为少年儿童的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之外,更多地了解法,并且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我们自己.。
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2
【活动情景再现】吴教授在报告的开篇谈了为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此期间, 就教师角色“到底该是一桶水还是该指引给孩子一条河”这一问题, 与现场的教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谈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时, 教授借助分别由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用两个圆圈、两个三角形和两个线段完成的组图直观地反映了受教育程度制约了想象力的丰富。记忆最深的是, 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一段哈佛大学公开课的视频, 其中关于电车和医生案例的讨论, 让我懂得善于发问的教师会多么让学生兴致高涨。
报告的重点在于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板块中, 教授谈到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细致的讲解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和一节好课的标准;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通晓循环年级知识点对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让我们认识到好教师应该是在森林里看一棵树而不是就一棵树看一棵树;让我们认识到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报告的最后简要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即自我反思——同伴交流——专家引领。字数不多, 却足以涵盖和思考。
精彩的报告之后, 美轮美奂的电影让我们见证了无意中成为音乐教师的贺伦一生的命运坎坷与职业幸福。感动于在他退休之前指挥的那场音乐会上, 当年的学生动容地说:“老师一生都在试着写交响乐, 总为一生也没写出交响乐而自觉失败。老师, 我们就是您的交响乐, 我们就是您乐章里的音符和旋律。”
【我的收获】关键词一:研究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我们经常参加一些教研活动, 经常听名师的课和报告, 有时也常听身边的同行议论: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名师, 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却做不到呢?我认为, 名师所从事的工作同我们日常的工作相比, 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关键在于, 他们随时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寻找乐趣。进行科学研究,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 这应该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因素。长期坚持下去, 相信我们会不断攀登到教育教学的新高度。
【我的收获】关键词二:反思
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 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只满足于陀螺似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刻不停地工作, 机械般地“奉献”, 而不进行思考, 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 他的教育就是苍白的。因此, 我们要学会教学反思, 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我们只有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思考, 才能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
【我的收获】关键词三:谱曲
借用影片中人物的比喻, “每个学生都是跳动的音符”, 我们要善于把握和珍惜这一个个旋律, 并用他们串联起一曲优美的乐章。让每个音符都释放最大值, 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只要我们努力不息, 就一定能谱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人篇章!
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篇3
透过这次法制报告会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学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仅普及了法律知识,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促使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进而到达自律,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了解到了我们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构成,理解事物及决定是非的潜力也较弱。同时,使他们懂得公民应依法办事,违法务必受制裁,从而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职责感。
在中学法制教育资料上,要注意从公民与法律、道德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国家政权制度与法制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以及个人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教育。我们须增强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潜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小学作文:听“法制讲座”有感 篇4
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了,使学生们收获了很多。而法律也不在是人们的肓点,人们懂得得怎样去利用它。它呢?它也懂得了自己的职责,不停地打击犯罪,使犯罪者望而生畏。我们怀着即将毕业的喜悦,认真地听了这么一堂法制课。
我们应来的是那位讲师??法官,在学校阶梯教室的讲台上,娓娓动听地为我们讲诉着法律的知识,并适时的举个实例,使例子给我们以教训,令我们向崎途挥手道别。使我们明白了罪犯会犯罪的原因??仇恨、欲望使他们失去理志,做什么事都不去思考,只是一味的蛮干去报复他人…….在不知不觉中法制课结束了。我依旧坐在位子上痴痴地想着人们为什么去干坏事?难道单单只是人们满脑子的坏想法?不,有的只是被自己的生活环境给耍了而已,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欲望,有些人的欲望甚至比犯人的还要强烈些,可偏偏他们却没有犯罪,却生活地自由自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有一颗坚毅的恒心,并且他们都去努力改变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自我,力求改变。
突然,我脑中思考的事物一转,竟想到了自己小时侯与伙伴玩耍,玩渴了。,正值夏季,面前有一个果园,于是我和伙伴们便偷偷地潜进果园,偷出了两个可口的西瓜,并躲了起来,大家伙集体销脏。这个偷西瓜的恶性用法律来讲不就是“偷窃”,想着想着,我不由地打了个冷战,“原来偷西瓜也要坐牢,”我嘴里说道:“下回我死也不偷了,不,没有下回。”
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5
渔塘小学:陈忠良
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各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方面,加强法制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经常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在加血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工作积极、思想上进、语言文明、法律性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热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将法制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学科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感动精彩——听观摩课有感 篇6
上个星期, 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参加了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活动。活动中, 有来自不同省市的特级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 这些观摩课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陶醉, 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震撼, 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感动。以下是我在听观摩课后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创意教学, 循循善诱
余映潮老师执教了《七颗钻石》一课, 在教学中, 教师教会了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很注意由浅入深地引导。如: (1) 用简短的文字概说故事。 (2) 概说故事主人公。 (3) 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 (4) 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故事内容的概括层层深入, 一次比一次全面, 培养了感知课文的能力。
余老师的教学语言朴实无华, 循循善诱, 他是一个智者。如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把学生先带到一定的情境中, 朗读童话故事就用讲故事的语调来朗读, 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学生读起来很是享受。我想, 对于初中生来讲, 他们朗读课文缺少激情, 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在教学中, 有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设置了四个阅读训练提示,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及时地加以归纳, 并以八个字的形式来概括。当交流到第四个提示时, 教师说:“我做了三次示范, 我想为难你们一下, 你们能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呢?”学生的能力被挖掘出来了, 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想, 余老师的这个设想非常有创意, 他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尝试, 去表达, 从而解决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余老师所说的“教学创意讲究‘新’, 角度好, 角度与众不同, 便有了个性”。
二、青春语文, 挥洒激情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青春”。听了她的课更是如坐春风。《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很多老师曾经也选择这一篇开课, 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的设想基本是相似的, 而王君老师一改常态教学, 她把自己以前在上课时获取到的一个信息加以巧妙地创新, 用了“还原法”这种教学模式, 可谓不同凡响。整个流程, 教师带领着学生把一个个疑团解开, 拨开云雾见青天,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 发言积极踊跃。课堂犹如一个破案现场, 教师仿佛就是一名破案高手, 看得我们拍手叫好, 真的很想参与到其中。
整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感悟, 对人生的感悟。对于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用她那独有的见解去教化, 使学生又接受了一次人文的洗礼, 教学激情澎湃, 这样鲜活的语文课堂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最需要的吗?
“让语文教育能保持一种青春状态, 能为我们的生活奠基, 老师的追求是鲜活的, 学生是鲜活的, 心灵是鲜活的。”这是王君老师对自己主张的“青春语文”最好的阐释。我们的教师需要拥有青春, 更需要保持像孩子们那样青春的心态。用我们青春的热情去点燃孩子们的那份激情, 和他们共享青春!
三、融入生活, 巧妙自如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 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就是一潭死水。其实不难发现,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注重与生活的链接。这一点, 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以一颗平常心上了一节不平常的课, 上出了生活化的语文课。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上, 盛老师没有用深刻的语言来剖析人物形象, 也没有对情节重点讲解, 更没有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细化的灌输。我们看到的是散发语文味的“对话活动”。看到的是老师引导下的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积累语言的活动。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 谈谈读过的感受。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 说出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生看法独到, 挖掘文本透彻, 体现了生活化与语文化的结合。这一节课, 师生共同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氛围, 老师上得轻松, 学生畅所欲言, 学得开心。这节课, 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想象飞扬、情感丰润的过程。教师的发挥巧妙自如。
法制报告听后感 篇7
校园里难免会有一些矛盾,例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老师之间的纠纷。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结,矛盾总是可以化解的.。一句关心的话,一个真诚的微笑,都是一团热诚的火,静静地融化坚硬的冰川。假如彼此都在为对方的错误而耿耿于怀,那么冲动的行为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前些天我上网看新闻,有一则说的就是初中生因小事而捅死同学。实在这件事是可以避免的。由于自己的虚荣亦或过强的自尊心而断送了自己的花季年华,这件事的确引人深思。
我以为我们班这方面做得很好,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那些小题目隔一天就烟消云散了。我因身在122班而感到自豪。
父母对我的家庭教育很严格,从小我就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我天天都会收看法制新闻,在案例中反省自我。
法制报告会听后感 篇8
他给我们讲了四个主题:违反法律的行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消极悲观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这四个主题。我从黄叔叔的口中明白:这是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言,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人要会勤·俭·劳·德,做人首先要有品德,除了从父母老师和书本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以外,我们还要多学法律常识。只有明确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才能心中有把握,才能做好事情,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做一个以德服人的人。
我们还要做到下方几点:
1。珍惜学习机会。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提高鉴别潜力。学会识别善与恶,不要随便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行为,凡是多向他人请教。
3。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
4。切莫虚荣攀比。要克服虚荣、攀比的心理,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别人透露和炫耀自我家庭的状况,以免给自我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掌握自救本领。首先要学会保护好自我,然后求助于成年人,不要蛮干,要学会以智取胜。
6。增强防范意识。要持续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不给坏人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在放学路上,不要跟陌生人讲话。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物不要轻易理解。
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9
接着, 有一位男学生举手了。
师 (指着该生) :好, 你先来说。
生:我认为小鸟说得不对。我眼中的春雨是没有色彩的。 (此时, 课堂有些骚动)
师:是吗?春雨怎能是没有颜色的呢?你看, 咱们课文中的春雨有红色的、绿色的, 还有黄色的, 你为什么说是没有颜色的呢?
虽然教师进行了启发, 可这位学生仍坚持说:“雨就是水, 水哪有什么颜色呢?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问过爸爸, 他也说春雨是没有颜色的, 他还说, 雨要是有颜色的话, 那就坏事了。” (下面有些笑声)
此时教师觉得再问下去, 就会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远离自己的思路了, 于是说:请坐。咱们还是再看看其他同学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吧。 (这位同学不满意的表情写在了脸上, 于是慢慢地坐下了。)
看了上述教学片断, 不得不让我们有这样的思考:语文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以童话体裁为主, 且带有作者创意成分的教材, 我们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还是偏重于那种成人化的理解和创意进行教学呢?
一、文本的知识因素和个体认知能力的融合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手中是已知的文本, 其中的知识因素是客观的。而面对的却是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又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 充分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 尽可能地做到文本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机融合。然而, 我们在备课或上课的时候, 更多的却是站在编写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 或站在成人的思维角度去钻研教材的, 而很少去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能或多或少地成人化、儿童化, 教学多了教者的理性, 少了学者的个性。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不可能使文本中的知识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课堂教学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开放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流程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真实灵活的板块式的教学, 师生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但要顾及学生的认知需要, 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文本知识的获得, 要通过个性化的解读, 从文本中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见解, 或通过自己的思考, 或通过大家的探究, 生成自己的真实体验, 以达到对文本知识的重新构建。如上述案例中, 学生提出“春雨是没有色彩的”这个问题, 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而生发出来的真实体验, 教师不应以学生不配合自己为由加以否定, 而应理智地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及时对问题进行引导, 让学生的生成趋向正确。笔者在学校教研课上看到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你的体验不错。春雨确实是没有颜色的, 但是它落到地上以后会让桃树、小草和油菜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 桃花就红了。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 小草就绿了。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 油菜花就黄了。
可以看出, 这位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理解, 接着通过引导, 把非文本所描述的内容, 巧妙地嫁接到文本中所描写的情景中了, 让学生通过“无色”认识到了“有色”, 从而生发了学生热爱春天、喜爱春雨的情感。这样, 学生由于认识上的转变, 知识得到了新的构建。
因此, 当学生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时, 教师不要随便加以否定, 而应给学生一个讲出理由的机会。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或片面, 也要鼓励他们, 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切不可用事先固定的模式、狭隘的视野去约束学生。只有这样, 课堂才能生成智慧和精彩。
二、作者的诗情创意和学生生活基础的结合
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小, 思想单纯, 想象力有限。要让他们硬是说出春雨是有颜色的, 不太现实, 即使说出颜色来, 那可能也不是学生心中的色彩, 也不是他们心中的景象, 而是根据老师的表情和引导后虚拟出来的“色彩”罢了。
其实, 课文中所描写的春雨之所以有不同的色彩, 那是因为作家通过想象等艺术手法的加工, 呈现到学生面前的。这毕竟是艺术的夸张, 而不是现实生活的描述。再说, 现实生活和创意想象又是两码事。就上述教学案例来讲, 教师的提问, 是从创意想象, 从成人对文本理解的角度入手的, 而学生的回答则是从现实情景, 从儿童对生活实事求是的态度出发的, 二者是不能混在一起讨论的。既然这样, 教师怎能单一地去追求文本的诗意性而否定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呢?
三、教师的专业判断和课堂资源生成的配合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然会面对如“认知差异的甄别, 课堂灵感的发现, 质疑问难的点拨, 意外干扰的处理, 现场需要的调节”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可能生成课堂资源的信息, 教师应该怎样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引而不发, 导而弗牵呢?这就要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力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 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 问:“老师, 现在我们都提倡节约用水, 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 泼了那么多水, 这不是在浪费水吗?”这一问题确实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然而, 就在全班同学和台下听课的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 支老师却对学生的质疑大加赞赏。接着, 他又让学生们再读课后思考:“同学们,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这天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这“水”到底暗含着什么情感呢?”
在支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 对“水”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最后, 大家都明确了“水”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还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 所以, 傣族人民泼水只是象征性的, 是用“水”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学生还明白了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的西双版纳, 是一个爱水的民族, 所以才赋予了“水”那么多含义, 试想, 这样一个爱水的民族能不节约用水吗?
支老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 既尊重学生, 又把学生中的意外生成巧妙地转化成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堂资源。就上述案例中“春雨的色彩”这个话题, 实事求是地讲, 在所有人的眼里, 不管是春雨还是秋雨, 它们都是没有颜色的。而课文中所描写的春雨是有颜色的, 可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雨”, 而是带有作家的创意和情感的“雨”。当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及早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让学生的思考生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听法制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0
(一)今天,学校又举行了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这样的报告会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
在听法制教育报告中,我深深地了解到,我们未成年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社会要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要求自己做到:不进网吧,不打游戏机,遵守学校纪律,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我们常把青少年形容为“祖国的花朵”、“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个个美丽的确比喻寄托着人们对青少年一代的赞美、祝福和希望。
然而,当听到报告会令人催然泪下的确事件时我震惊了:一个个曾经有过辉煌的确孩子,只因一时足成了千古恨,让人震惊之余,也不满有些心痛。一个个发人深醒的案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青少年的危险。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小女孩,她的爸爸患了重病,这个小女孩每天都去照顾父亲,父亲的病情有了好转。一天下午,小女孩的作文拿了奖,她迫不及待的想告诉父亲这个喜讯,没有遵守交通法规,骑着自行车闯了红灯,这时候,来了一辆大卡车,女孩迅速躲了开。可躲了卡车未躲过轿车。于是,女孩便永远离开了不得她身边的人,从此以后,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个头发乱篷篷、满脸憔悴的女人——她便是女孩的母亲`````` 一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讲的,我们小的时候,心灵那么纯洁,那么`````` 学法,知法,守法,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校举办了法制报告会,在其中,我学会了许多知识。
首先在法治方面,我知道了遇事要勇敢。讲具体一点:在遇到有人要钱时,不要害怕,其实,不是要钱者很厉害,而是被要钱者很胆小,这才是我们被欺的原因,只要我们勇敢一点,就不用怕这些人了。
其次在反邪教方面,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种害人的毒瘤。但是我们怎样才不去接近他们呢?其实这很简单,只要我们相信科学,相信世上绝没有神灵,就可以防止受邪教的诱惑,过着我们新福安康的生活。
接下来就是最受人关注的交通安全,面对这个,我们只有遵守交通法则才能保证我们安全。在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心痛的交通事故,这不能去怪司机。因为车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只怪行人不遵守交通法则,才酿成这悲惨的交通事故。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遵守交通法则,便可以让着悲惨的故事少发生。
最后就是与大家天天见面的卫生安全,只要我们大家在生活中的小事注意一点,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我蒙在新闻中听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人在生活中不住意卫生,把病菌导入人体内,才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卫生,让疾病远离我们
(四)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法制教育报告会,听过法官的报告和校长的谆谆教诲,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不去触犯法律,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家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制度,我们都要严格遵守。
在我们学校内也有许多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例如,同学之间因为口角而发生争执,造成打架斗殴的事件。个别同学有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等。学校的领导根据这些现象都制定了相应的校规,对于那些违反校规的同学都给予了相应的处分。我们要遵循校规不违反,校内的学生不与社会上的人员有联系,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以前,我也听说过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事。例如,在校的学生因受不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去网吧上网打游戏,长期下去,没有资金来源,从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也有的青少年,因染上了毒品,没有资金也同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案例有很多,都说明了他们法律知识的缺乏,也告诉我们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我们都是花季少年,前途一片光明,而一旦触犯了法律,我们不仅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伤害了疼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老师,对社会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青少年朋友,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他人。
(六)这个星期,我们听了一次法制教育报告。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有三个与我们差不多的同龄人,本来应该享受在学习的阳光中,却因为一时的差错而误入歧途,现在还在少管所内接受着管教。
有一个是入室抢劫。他是因为抢劫时被发现而被抓。他之前还抢小学生的钱,去打劫,等等。还有另外一个是杀了人。当听到他所犯下的罪名时,我心中不禁打了个寒战,我们这么大年纪还有杀人的?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在抢劫的时候别人不给钱,一时情急之下杀了人,另一个人被他的匕首砍成重伤。最后他去公安机关自首了。
我觉得很奇怪,未必钱的诱惑就真的那么大,而值得人们光天化日之下去打劫?我觉得这是很不值得的。毕竟遵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就算我们再怎么自尊也不能违法乱纪啊!而抢小朋友的钱更是不对。也许,我们可能跟他们一样,昨天是霸占运动场地、“借”钱什么的,今天是抢那些小朋友的钱,明天可能就做了犯罪行为,被关起来失去了自由。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也许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认为,为了区区的钱而花这么大代价——自由,是很不值得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权利,而要许久地去劳动,还要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划上一道深疤,更是在自己的心理留下一层阴影。为了一时之乐而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我觉得他们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浪费。为一时而浪费时间,浪费自由,浪费父母的爱,更是浪费了以后光明美好的前程。这怎么不是一种浪费?
还有一个使我惊奇的一点,他们的小学成绩普遍的好。我觉得,这就是叫自甘堕落吧,或者说是放纵自我。他们由于小学的成绩,渐渐产生了骄傲的心理,就不屑于学习,渐渐就踏入了歧途。而现在,我也是这种情况。我希望自己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做一个好的自己。
希望,我在听过这个讲座后能够警醒一些,把成绩搞上去吧。
(七)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警察用他们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
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法律意识,首先应组织未成年人系统学习法律,多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宪法》、《刑法》、《刑诉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条文,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听报告有感 篇11
—听李红岩老师报告会有感听了李红岩专家的报告会,作为一个新踏入教师岗位的我来说受益匪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能不能发展,就看教师想不想上进。每位教师都成长了,学校才能成长。
一个教师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本身要身正,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艺术的登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李红岩专家报告中提到,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孩子。是啊,善待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跟学生们打交道,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宽容,是耐心的关注、等待着学生的成长,这才是师爱的真谛。有时我又想,教育的爱需要智慧,需要教师选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这些都需要我这样的新教师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总结。
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12
一、我们很努力,还将继续努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批评由来已久,特别是初中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甚是不满,什么东西都怪小学教师没教好。而家长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却是“万能型”的。而应试教育的压力就像一个重重的壳,总让我们举步维艰,有许多教师自嘲说:“我们不是乌龟,就像王八。”常听到一些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在台上夸夸其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家长不配合,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孩子,谁有能力教好每一个孩子?更何况谁不想自己培养的孩子都是能人志士!现在的家庭,四到六个家长都教不好一个孩子,凭什么让我们一个老师教好一群孩子?我们每年听数十次讲座、观摩数十场公开课,每个专家都有他的自圆其说,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一线教师都不知道到底应该吸收谁的观念。
我们忙碌着,也盲目着。教育问题不能单认为是教师的责任,还有学校、家长、社会……如果单纯回到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说,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敬业,很努力,只是努力的付出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已。而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错。看看数学教材、英语教材、科学教材,乃至美术、音乐、体育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清清楚楚,唯有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课标、年段要求只是一个指导方向,而教什么却是我们教师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去选择和取舍,在这中间消耗了太多的精力,有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而考试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同一年段今年考这个,明年考那个,一线教师总是被教得团团转。
吴忠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不在语文教师身上,而是教材编写的缺陷。所谓的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说得如此动听,但我们语文教师却忙得死去活来,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音乐课早已屡见不鲜了。我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即便遇挫受阻,我们依然十分努力地探索语文教材的新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地去研究教材,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我相信不管错和败,有了吴教授的理解,千千万万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将继续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前沿。
二、我们学会聚焦,聚焦于本体性教学
改革实验多年后,终于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义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至少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习重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语言文字”是一个大课题,对于小学来说,这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一线教师对此还是摸不着头脑。吴教授提出的指向本体性教学是一盏明灯。他告诉一线教师:根据课标和学段特点,结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求和规律,安排文本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累本文语言,学习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此来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能清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本体性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感悟就可以了。有了这个语文课程特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把握了;对于教什么也更加明确了,不用在一大堆资料里苦苦寻找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专一”一些,聚焦点可以更集中一些,备课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三、我们很明确,学会运用才是硬道理
听报告有感 篇13
在这样一个秋意深浓的季节,我有幸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丁榕老师的讲座。
上千人端坐的大礼堂,我与丁老师遥遥相对。她不认识我,可她懂教育,懂教育者的甘甜心酸。我刚认识她,认识到她的风度与岁月留在脸颊的淡定。
全省中小学教师研讨会场因丁老师生动、深刻、深情的讲述而显得贴心,显得轻松。我像她生命里出现的所有学生一样,坐在下面,静静地听她讲时光与爱,讲过往与甘苦。
“更新观念、改进方法、 拓宽途径”这些抽象且生硬的概念在老师的口中就是一段一段岁月的故事。那刻骨铭心的感怀,流淌在会场中,惹得我们时而欢笑、时而唏嘘、时而默默无语。其实,打动我们的正是老师纯正的教育理念与理想!
她以人为本,严中有情,严中有爱。在严与慈中饱含着对生命体的尊重,在一时一事中透露出对学生一生一世的影响。
她以人为本,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按学生所需施教,智慧地变“要你做”为“你要做”。尊重个体生命的需求,宽容地俯身,静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她以人为本,以心理教育作为突破口,真正做到亦师亦友、亦友亦亲。“亲其师,信其道”,不是一句冰冷的古语,而是有着人格温度的行为引导——引导她的学生阳光、良善,引导我们去爱,去收获爱的回报。
听着丁榕老师的报告,泰戈尔的《榕树》也款款地走进心来——“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
听先进人物报告有感 篇1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教科院094班学生有幸邀来崔凯司机来我们班做客。每个人都满怀期待,想一睹模范风采!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模范人物来到了我们094班,全班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掌声对这位心中的模范给予最热烈的欢迎!
一阵交谈之后,崔凯司机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模范事迹,我们都深受感动,工作报告《听先进人物报告有感》。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崔凯师傅就是这一平凡岗位上的状元!接着,辅导员郭老师代表094班向他授予了课外辅导员这一头衔,崔凯师傅很愉快的接受了,全班同学为之雀跃!
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15
关键词:精品课活动,蔡道平老师,《诱导公式》
在苏州张家港举行的首届“苏派名师”精品课活动中, 笔者有幸观摩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蔡道平老师的《诱导公式》的一节课, 整个听课过程如同阅读了一本好书, 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诱导公式中角的终边对称处理, 体现了蔡老师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 先把课堂过程摘录如下:
一、教学过程
1、复习回忆, 提出问题
师:我们知道, 在α角终边上任取一点P (x, y) , 令, 则, 特别当点P在单位圆上时, sinα=y且cosα=xo先看这样一个问题:求的正弦、余弦值。
生1:在单位圆里做出的终边, 交圆周于点P。
师:那这个终边怎么做呢?
生1:和π/6重合的。
师: (赞赏) 很好, 和我们熟悉的锐角π/6有一定关系,请继续!
生1:这样的正弦就和π/6的正弦一样了!
师:那你能解释为什么这两角的正弦值、余弦值一样吗?
生1:因为终边相同, P点重合, 坐标相同的!
师:那和sina有什么样的关系?还有余弦和正切呢?
生2:都分别相等, 因为它们终边相同。
师:很不错, 不仅回答对了, 并把我想问还没问的都答对了。 (学生抱以会心的笑声)
师:若把锐角换成任意角α, 上面的等式依然成立吗?
生3: (犹豫一会) 成立的, 还是因为它们的终边重合。
师:根据之前的知识, 对于任意角和角α和角2kπ+α是同终边的。刚才已经发现, 我们可以把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换成与它同终边的[0, 2π]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了!也就是说可以把一个任意角诱导到[0, 2π]上,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板书) 如果正好诱导到范围内, 直接就是熟悉的锐角, 但如果在内呢例如?
2、拾阶而上, 引导探究
(教师在黑板上的单位圆上做出的终边, 一边问:哪一个锐角的终边和的终边有关系?一边在第一象限转动一根小棒)
生: (大部分) π/6
师:对了, 其余的边没有这层特殊性。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纵坐标相同, 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所以和π/6的正弦值相同, 余弦值互为相反数。
生4:即,
师:若上任意给出一个终边, 哪一个锐角α的终边与之有关呢?
生5:关于轴对称的那个。
师:好, 我们设锐角为α, 则上这个角就表示为……
生: (齐声) π-α
师:虽然两个终边不重合, 但有关于轴对称的性质, 设锐角α终边上这点P (x, y) , 则π-α终边上为点P' (-x, y) , 你们能得到怎样的一组公式呢?
(学生口述公式)
师:现在α依然是锐角, 当α取任意角时, 上述三个等式关系保持吗?
(教师继续板书演示, 当α角任意变化, 角π-α始终和其关于轴对称, 特别是当α角终边在x轴上和y轴上时, 教师解释了恒等式成立前提是两边都有意义。)
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研究方法。
(投影上打出: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间关系)
师:让我们再回到十分钟之前, 角度诱导到[0, 2π]后, 已经解决了和两个区间, 剩下的问题就是和了, 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研究过程, 探讨一下!可以独立做, 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着做。
(投影仪上给出问题, 以及刚才的小步骤, 教师在学生边上巡视, 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师: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7:对于中一个角, 我找了一个与它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锐角α的终边, 这样它就写成π+α, 然后圆周上两点的横纵坐标都是相反数, 所以……
生8:对于上的一个角, 找一个锐角α, 让它们终边关于x轴对称, 这样它就写成2π-α, 因为横坐标不变, 所以我得到了……
师:对于2π-α的终边, 还可以表示为哪些角的终边?
生8:2kπ-α
师:现在我们把0, 2π]中四个象限的角都研究过了, 合到一起再来看一下。 (投影上出现四组公式) 怎么来记住这些符号呢?
生9:用图形, 用对称性。
师:归纳得很好, 这几组公式就是数形结合的很好体现, 利用与角α终边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等特征, 找出函数值关系, 诱导公式实质上是将终边对称的图形关系“翻译”成三角函数之间的代数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形更准确地记忆公式, 并通过练习不断熟练。
3、回归本质, 解决问题
师:让我们来看下面的练习, 同学们在下面做, 等会儿请同学们口述过程。 (出示习题)
师:在初用诱导公式解题时, 先把角度变化写清楚, 这样才不至于出错。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师:有不同的解法吗?
(另一位学生口述不同解题过程)
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做法都是把绝对值较大的角化为绝对值较小的角, 但正负不同, 按做题习惯, 正角处理起来更不易出错, 所以应先让角度变正。因此此题还可以怎样做?
(师生共同解题, 并归纳出角度转化的一般步骤。)
4、回顾总结, 思维升华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另外同学们的发言和板演对你有何帮助?
生15:利用转化的方法求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上的角三角函数值有关, 要准确记住四组公式;注意数形结合。
生16:用好图形的对称记公式, 要按照从负角到正角, 再到小角。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 我们一起完成了诱导公式的推导, 并利用公式求三角函数的值, 并请大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今天的作业在学案上, 请大家按要求分类完成。
二、听后反思
托利亚说过:积极的教学应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反思这节课笔者觉得类似这样的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应特别重视“过程性”, 强调“参与性”, 从而激发其主动性, 确立其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真实生动的探究, 让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讲清楚会做题并不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特征,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通过问题解决,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让每位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才是高效课堂应该具备的特征。
《诱导公式》这一节内容一直是老师们纠结的课题。到底要不要花大力气讲解公式的由来?每一组公式该怎么讲?笔者也曾听过这样的课:老师花十分钟不到的时间解释了一下这几组公式, 然后给出“函数名不变, 符号看象限”的记忆口诀, 像这种“短、平、快”地给出“一个定义, 三项注意” (章建跃语) , 让学生直接进入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练习, 也会收到很好的应试效果。确实, 伴随着课程改革, “过程”和“结论”孰轻孰重的争论从未停止。新课程倡导教学重心前移, 适度延长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但课堂教学时有限, 知识的发生过程延长了, 必然导致知识的运用过程被缩短, 于是, 像“诱导公式”这种确实要加强后续练习的教学内容, 有的老师就认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引发概念上不实惠。但蔡老师这样一堂课, 再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过程”与“结论”并重, 且更要优化“知识的产生过程”与“结论的使用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也听到这样一些声音:一节课必需拿出一定时间来让学生解题才叫突出“主体性”, 甚至会规定教师的“启发式讲授”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 否则就叫做“满堂灌”,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 诱导公式中的等式已超出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 蔡老师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 (三角函数值和单位圆周上点坐标) , 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 引导学生构造“与之相关的锐角”, 并推证到“任意角”。在此过程中, 教师启发铺垫, 学生思维活动深层参与, 师生讲练交融, 质疑反思, 浑然一体, 一贯到底, 这样的启发式讲授,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听法制报告有感】推荐阅读:
法制报告听后感08-14
听法制教育有感10-01
小学作文:听“法制讲座”有感10-17
方与圆——听法制讲座后有感05-27
听报告有感11-26
法制报告心得07-31
工商法制调研报告07-20
一公司法制自查报告10-05
新光中学举行法制报告10-15
法制报告会材料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