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2024-10-16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精选8篇)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篇1

2007年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党纪政纪处分66.8万人

报告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把查办案件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查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涉案人员职级不高但数额巨大、影响恶劣的案件,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

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3759件,结案63906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8429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584人。全国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81391件,涉案金额222.03亿元。坚决查处了***、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建立健全防逃追逃追赃机制,协调有关部门成功将赖昌星等一批外逃的重大案件涉案人员缉捕归案。

问责领导干部1.8万人

健全制约监督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颁布实施《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10年以来全国共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227人。清理“小金库”315亿元

报告指出,开展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全国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人次和经费数大幅下降。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排查工程建设项目42.51万个,查办违纪违法案件2.43万件。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清理出“小金库”60722个,涉及金额315.86亿元。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取消了一批活动,节约资金12.2亿元。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清理出违规车辆19.96万辆。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篇2

关键词:反腐倡廉,廉政建设,法律化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腐倡廉之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探索党风廉政建设规律的同时, 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进行梳理与总结, 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邓小平的反腐倡廉之路

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并没有忽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各级领导机关干部腐败问题屡见不鲜, 严重危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与威望, 切断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导致国民经济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第一, 邓小平提出要把反腐倡廉放在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高度, 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第二, 邓小平提出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惩治腐败。”【1】从根本上探析腐败产生的根源。第三, 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发扬民主,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把依法治国, 民主集中制落实到实处。第四, 邓小平强调教育重要性, 把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 促使党员干部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腐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存在于经济体制的更替, 而在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党员干部能抵御糖衣爆弹的袭击, 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 为人民服务, 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才能持续发展。

二、江泽民的反腐倡廉之路

江泽民的反腐倡廉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在充分吸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同时, 深刻总结经验教训, 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 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增添新内容。

1993年, 中央纪委第二次会议江泽民指出:“治标和治本, 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2】党的十五大,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反腐败的构想:“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3】首先, 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深远意义, 进而积极、百折不挠的开展反腐败斗争。其次, 通过对反腐倡廉的不断探索, 深刻揭示了腐败现象不断滋生的根源。最后, 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败方针, 促进反腐倡廉在科学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工作。

江泽民的反腐倡廉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是新形势、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作为反腐倡廉的提出者与执行者, 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总结和创新反腐倡廉思想的同时,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提高党的自身建设。众所周知, 中国是拥有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泱泱大国, 封建观念深入人心。在新时期的中共党员干部中, 封建观念随处可见。因此, 在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思想建设的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成为反腐倡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胡锦涛的反腐倡廉之路

胡锦涛的反腐倡廉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的基础上, 开拓创新, 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 形成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格局。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 胡锦涛指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4】在相关部门加大反腐败宣传力度, 有效的扼制腐败现象的滋生。第一, 在反腐倡廉的基础上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新概念的提出, 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第二, 初步实现了“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历史性转变。形成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党的建设的新格局。第三, 创新反腐倡廉建设体制, 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新要求。第四, 在总结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方式—网络反腐, 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形式, 使党风廉政建设更加透明。

毋庸置疑, 胡锦涛的反腐倡廉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之路的一项大事。丰富反腐倡廉思想, 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廉政文化建设与网络反腐的新概念、新形式。网络反腐解决了传统反腐运行机制的漏洞问题, 与此同时网络反腐与廉政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丰富了反腐倡廉工作方式的同时, 推动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进程。

综上所述, 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是一个不断发展, 不断进化, 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达的时代, 网络反腐已然成为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 运用网络平台监督党员干部工作, 填补了反腐倡廉体制的漏洞, 更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体现。此外, 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则坚决运用党章, 规范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 使党章精髓深刻到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中,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同时, 强化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工作, 充分做到自我监督、机关监督、全民监督, 用法律武器武装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314页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第475页

[3]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49页

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关键词分析 篇3

关键词: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三个更加;廉政建设;三个并存;两个依然;“三公”经费;官德建设;反腐败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反腐败职能部门把教育的说服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纠风的矫正力、制度的约束力、改革的推动力结合起来,扎实推進惩防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本文梳理了五年间反腐倡廉几个关键词,从中我们能聆听到党和政府建设廉洁政治的进步足音。

1.反腐倡廉建设。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七大强调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反腐倡廉建设,并且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起来,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反腐倡廉建设在党建工作中的战略定位。把“反腐倡廉建设”,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不断探索、认识上不断深化、理论上不断总结,使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

3.三个更加。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三个更加”是对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立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战略方针的深化。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5年来,加强防止利益冲突、廉政风险防控等治本性预防腐败措施的研究和推广;2012年抓紧制定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预防腐败工作作为工作要点,着力推进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4.三个并存两个依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反腐倡廉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2012年1月,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指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交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总体态势,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这次全会作出的“三个并存、两个依然”的最新概括,体现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体态势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官德建设。近年来,一些官员首先滑坡现象备受社会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官德建设。

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于干部德的考核意见》,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把德的考核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

6.“三公”经费公开。2011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同时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2011年,有9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9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决算,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今年,已有95个中央部门更加及时、统一、细化地公开了部门预决算,并且按照国务院部署,公开的财政信息更加详细,对中央“三公”经费作了解释说明。

继2011年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之后,河南省等更多地方已宣布今年起各级财政“三公”经费支出要向社会公开。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进一步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篇4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当天,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如是说道。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国家政权机构中的一个毒瘤,它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一些国家 政权的生存,并且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发展起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中国,经过37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开始 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也是这个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一心一意的搞经济建设的时期,有 部分的干部却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大肆的搞权钱交易,不择手段的 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腐败现象大肆滋生。

现阶段,腐败集中显现,如果不加制止,势必对会严重阻碍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而在以总书记为中心,王岐山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长的高严反腐态势之下,国家在十八大以来在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共历史上因腐败受审的最高官员”“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即将被起诉的最高官员”“本届领导层掀起反腐风暴以来落马的最大老虎”...这是关于前段时间打掉***这个大老虎在国际媒体与国内舆论中掀起的轰动。

当然,这只是反腐的冰山一角,但是已经说明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再来看看接下来的一组数据(2012年12月6日至2014年4月11日)从2012年12月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通报首条案例至2014年4月11日,一共492天,共有285名领导干部在此期间被通报涉嫌违法违纪行为,平均每周4名。

据统计,2003年至2011年近10年间,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共计72人。而十八大至今,在省部级官员防腐这一项上的成绩已超过过去十年的70%。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篇5

——党的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综述

文章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中央纪委常委会和监察部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一个符合反腐倡廉建设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出台法规的数量明显增多,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法规制度60余部,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起草制定反腐倡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达500余件,不仅出台法规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涉及权力制约和监督、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廉洁自律、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领域,支撑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法规制度门类已经齐全,各法规制度门类中具有基础地位、起到骨架与支撑作用的主干性法规已经具备,与主干性法规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已经体系化,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中央权威,制定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如为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为配合“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制定《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法违纪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为制止以公务为名、行公款出国(境)旅游之实的歪风,制定《用公款出国(境)旅游及相关违纪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

——党内监督制度基本确立。为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及其配套规定。为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为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制度渐成体系。制定出台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配套解释,以及《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政纪处分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多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配套规章。

——廉洁从政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法规相继出台,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深入开展。

——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度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修订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行政监察法》两部重要法律法规,印发了《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度进一步健全。

——与反腐倡廉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修订《刑法》,特别是刑法修正案

(七)进一步明确了部分腐败行为定罪量刑标准;制定《行政强制法》、《企业国有资产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等,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出台法规的质量,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法规质量是法规制度建设的生命线。党的十七大以来,法规工作从注重制定新法规到立、改、释、废并举,制定修改的法规紧紧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于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工作实际需要,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体系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创造的成果和经验。比如,修订后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紧紧抓住影响责任制落实的突出问题,从考核的组织领导、考核方式,监督检查的具体措施,责任追究的主体、程序和领导责任的划分方面,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大大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比如,修订后的《行政监察法》,从科学总结行政监察实践经验、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了监察对象范围,增加了监察机关的职责与义务,理顺了派驻机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有力地推动了行政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

——更加契合人民群众对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新期待。比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出台,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迫切要求。

——更加注重保证法规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0年,启动了第二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法规清理工作,对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出台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进行了清理,涉及相关文件共计3200余件。目前,清理工作已经完成,下发了《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决定废止一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文件的通知》。

法规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思想逐步成为共识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一批重要法规颁布出台,社会反响良好,国内外舆论密切关注,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反腐倡廉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肯定和支持。全党进一步提高了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学习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思想逐渐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中央要求,中央纪委、监察部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作为重要抓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谋划,运用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制度执行,结合地区和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不断加大制度宣传教育力度,将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执行制度的良好社会氛围。注重加强法规解释答复工作,及时出台配套性制度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项工作,加强对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较好地维护了制度的权威性。积极探索加强法规执行力的新途径,建立法规贯彻实施工作联系点,开展立法后评估和法规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从多个途径推动法规的贯彻执行。

法规工作不断创新,法规制度建设的内容不断充实完善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来抓,围绕监督制约权力、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破解纪检监察工作难点等方面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制度加科技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理念和方式被逐步接受。2010年5月、2012年5月先后召开了“全国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经验交流会”和“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理论研讨会”,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反腐倡廉建设创新成果和经验,交流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做到了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促进,推动了法规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法规专项工作进一步加强,法规工作部门从单纯的立法工作向立法和推动贯彻落实并重,法规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先后开展了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二阶段工作、《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处理办法(试行)》试点工作、“两项法规”贯彻实施联系点工作、立法后评估工作、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等专项工作。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篇6

一、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和新变化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的高度,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大力度,强化党的作风建设,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新形势

十八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迹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严厉惩治腐败,为政清风扑面而来,反腐倡廉成就举世瞩目,从严治党已成为新常态。这种常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主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久持久”三个特征。一是“从严”。从严治党是新常态的核心,也是最明显、最突出的标志。二是“高压”。“零容忍”“治病树、拔烂树”,“打虎拍蝇猎狐”。以高压态势营造“怕”的局面。三是“持久”。“从严”和“高压”的态势,不仅要“有”,而且要“久”,要突出常抓、抓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跟上中央的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斗争面临的总体态势及严峻考验,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纪检监察干部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上来,彻底丢掉高压反腐“一阵风”的幻想,完全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自觉回归本来状态、找准角色定位,立足本职,干好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反腐倡廉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新任务

一是纪律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及工作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人事纪律和生活纪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二是作风建设。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找准着力点、切入点,处理好公私问题,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三是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形成反腐败合力。发挥好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概括起来是“两责任、两为主、两覆盖”和加快“三转”。

(三)新特点

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反腐倡廉方面打出了多套“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特点一:高层亲自推动。十八大开后短短2个多月时间内中央就反腐作了六次表态,其密集程度之高、用词之严厉十分罕见,体现了与腐败分子、腐败势力势不两立的姿态与决心。

特点二:密集出拳,“老虎”、“ 苍蝇”一起打。十八大以来,中纪委频频出手,打出一套查办、约谈、巡视、清退会员卡等环环相扣的密集“组合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特点三:群众参与,形成反腐的人民战争。网络反腐成效显著,实名举报不断涌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反腐的决心、信心和能力都给予了大力的肯定。

(四)新变化

以来反腐倡廉成效 篇7

腐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面临的最大挑战

现阶段, 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不断纵深拓展, 国际交往合作日益紧密频繁, 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关键时期, 腐败问题日益凸显, 极大阻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给社会带来强烈冲击, 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腐败和反腐败已成为新时期必须解决的尖锐矛盾, 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腐败既是一种历史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理论上讲, 它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聚和丰富到一定阶段与一定程度后的产物, 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 是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产物。腐败问题却十分复杂, 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虽然新中国建立已60多年, 但不可否认,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历史糟粕、“金钱万能”、“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等等, 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不少党员干部, 随着权力在手, 逐渐淡忘党的宗旨与优良传统, 迷信“金钱万能”、“权能通神”, 热衷于腐朽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 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不少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心理失衡, 进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此一来, 腐败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反腐败斗争也变得更加困难棘手。由于腐败的破坏力、影响力特别巨大, 因此腐败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腐败的产生, 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但无论哪种都对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带来直接的巨大威胁。因此, 必须不断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想方设法, 大胆创新, 完善制度, 强化民主, 健全机制, 让权力的运行过程始终处于有效监督和制约之下。认真回顾总结既往反腐败斗争经验教训, 进行历史梳理思考, 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梳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国家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步转轨, 此后我国出现了两种明显变化: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 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年均增长率, 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和GDP增长速度作为领导干部主要考核指标和晋升标准的办法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特点, 使一部分干部动用各种非传统手段发展经济, 更有一部分人则寻找政策漏洞, 游走在法律边缘, 忽视社会长远利益与道德约束, 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少干部在利益驱动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下, 开始淡忘党的宗旨与艰苦奋斗作风, 追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等等, 腐败之风悄然滋生。

面对腐败可能蔓延的危险迹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 我国因此开展了以“严打”等形式为主的反腐败斗争。1982年邓小平严肃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 不过一两年时间, 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 而是大量的。”[1]P402陈云同志也尖锐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P273党中央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端正党风上起表率作用, 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 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随后, 邓小平再次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3]P378显然, 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是坚定的。然而, 以“权力反腐”、“运动式反腐”为特色的反腐败, 尽管在当时起过重要作用, 但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当市场经济必需的“游戏规则”尚未建立健全时, 经济社会的变化大大加快, 改革发展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资本规律在经济活动中日益表现出来, 腐败出现了蔓延之势。比如一些很多国有企业在“抓大放小”的改革中被管理层收购为私有, 许多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 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 一些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企业“保护伞”, 从中捞取好处;在赈灾救济、农田征用、城市住房拆迁补偿等等中大肆中饱私囊。凡此种种, 使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普惠于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日渐扩大。

就腐败形式而言,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鲜明特点, 从“权情交易”向“权钱交易”转变, 从“小贪小案”向“大贪大案”转变, 高官腐败频发, 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而且也昭示出反腐败形势的日趋严峻。

针对腐败高发和腐败形式的变化, 党中央逐渐认识到“制度反腐”的重要性。邓小平说:“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3]P379还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P333自此, 我国反腐败开始向加强法治、健全法制, 由“运动式”向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转变。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 认为“从本质上说, 腐败现象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 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 法制和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等原因, 就使得“消除腐败现象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所以, 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要逐步实现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 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为此, 江泽民提出:“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持之以恒”。[4]P326强调“坚持标本兼治, 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5]P176这一时期, 中央先后出台许多重要文件, 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试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等, 腐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基础和所有制结构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类案件持续高发并向各领域蔓延, 涉案地点与逃避地点亦向海外发展, 团伙犯罪特点更加明显突出。针对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 主动将反腐败引入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阶段, 更加注重运用民主、法制、制度、教育等综合手段与措施, 从制度和监督做起, 从惩治为主向惩治和预防并重转变。

“十六大”后, 党中央更加重视反腐倡廉,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战略高度, 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律检查机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 抓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7]自此, 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式开始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 惩处方式也逐步转变为根据法律以司法追究为主。实践证明:靠制度、靠司法、惩治与预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行动, 是非常正确而及时的, 是反腐败斗争的伟大转变。

反腐败的理性思考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既往历史, 反腐败斗争的成败与党的事业成败密切相关,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 党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不断提高和完善执政能力、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与不足的能力, 在社会转型阶段, 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 保证全党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永远能够拒腐防变。这样, 就能够始终保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凝聚力与感召力。

众所周知,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 治标必须治本, 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现阶段, 反腐败斗争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 权力监督机制软弱, 权力运行过程还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反腐败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

邓小平曾经指出:反腐败“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 一个是教育, 一个是法律。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 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3]P148还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 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不惩治腐败, 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 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P313因此, 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对党员和干部立足教育, 着眼防范, 对腐败分子必须严厉惩处, 决不姑息, 决不手软。只有这样, 才不会因党内腐败的严重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信心, 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的信念。腐败是“毒瘤”, 只有坚决打击惩治, 铲除这一“毒瘤”, 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党在新时期的长期核心领导地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 其性质与宗旨, 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应该是水火不容。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关系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社会实现———是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反腐败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扎实推进反腐败的体系建设, 注重治本, 注重预防, 注重制度建设, 而这一切的实现, 有赖于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反腐败斗争是不会真正取得胜利的。

摘要:腐败既是一种历史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腐败问题十分复杂, 其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改革开放以来, 腐败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出现多样化。从“权情交易”向“权钱交易”转变, 甚至高官腐败频发等。因此, 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想方设法, 杜绝腐败的发生。即从主观上不断地进行必须、必要、持续地思想教育;从客观上完善制度, 强化民主, 健全机制, 让权力的运行过程始终处于有效监督和制约之下, 防止腐败滋生。

关键词:改革开放,反腐败斗争,历史梳理,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陈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江泽民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热点面对面——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7.

关于反腐廉政成效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反腐;贪腐;政策;成效

中图分类号: 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5-01

一、关于贪腐问题

2000 年初,中央纪委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呼吁反腐工作的重要性。党中央为了赢得民众对共产党的信心,反腐成为一项必推工作,然而查办贪腐必然会影响官员权益而破坏向心力,为此形成反腐工作做与不做的两难地步。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年度查处贪腐案件统计资料[1]凸显出,贪腐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若从实务面分析,贪腐案件持续增长,特别是犯罪数量、涉案人数与层级均有增加。针对我国贪腐犯罪数量的变化,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贪腐数量快速增长。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统计[2],全国各级检察机关1979 至 1982 年查处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总数为 98225 件,1983 至 1987 年间则增至155000件,1988至1992 年间再增至214318 件,1993至1997年间更增至 387552 件(每年平均以22%的速度成长)。因此,学者认为,我国已进入了贪腐犯罪的高发期和多发期,仅 2005 年就因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 74 亿多元。

(二)违法金额不断增加。我国目前认定的腐败大案,是指违法金额在 10 万元以上的犯罪案件。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查处的大案总数,1983 至 1987 年为 30651 件,1988 至 1992 年间升至 49122件,增加了 60%,1993 至 1997 年则飙升至 168904 件,这期间增加了2.4倍[3]。其中违法金额在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的特大案件,有增无减。

(三)干部级职比例提高。随着官员违法犯纪数量的增加,涉案干部级别和职位亦不断攀高,从县处级、地厅级、省部级以至中央级,犯案人数呈金字塔形分布。1983 至 1987 年间,因涉嫌贪腐而受到检察机关侦查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总数为 1500 余人;1988 至1992 年间,则为 4623 人;1993 至 1997 年 10 月,更高达 9769人。 另据纪检监察机关统计[4],从 1993 年到 1997年 3 月间,约有 20000 余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涉嫌贪腐案件而受到查处,2003 至 2007 年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人数增加达到 63631 人。

二、关于贪腐类型

我国自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就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也促进了国家从传统社会迈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后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贪腐犯罪恶化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人民对贪腐问题关注的程度,近年一直是全国社会问题调查中最严重的前三名[4]。目前,所流行的贪腐类型,大致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一)一把手腐败:主要表现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腐败。一把手的腐败,反映出领导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行政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二)用人腐败:具体表现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行为。此彰显出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存在任用上缺乏考核征选机制,仅由少数人决定用人的弊端。

(三)行政执法和司法腐败:主要表现为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其根源在于执法和司法体制受制于党务系统,审判既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行政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四)公贿腐败:它体现在下级政府及官员为处理公事,用公款贿赂上级政府部门或官员,以及对上级检查人员接待规格上的竞相攀比行为等。公贿的流行,深层原因在于政府监督管理体制、财政权和人事权过于向上集中于少数人的弊端。

(五)审批权腐败:主要表现为利用行政审批权从事权钱交易。它反映了审批制度中,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琐、审批权集中于个人的弊端。

(六)寻租性腐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寻求政府的保护或优惠而主动行贿。其制度诱因在于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干预和保护过多,造成人民藉由贿赂官员从而取得便利。

三、反腐政策及其成效

随着时代的变迁,反腐政策也有不同的演变。从采用动员群众运动反腐,到主张建立制度反腐,再到倡导从源头防腐,进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腐。无疑,前列各种反腐政策均成为主导我国反腐工作的执行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近年来,全国仅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很多人因腐败而被查处,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力度是空前的,并取得了巨大成效,这不仅仅大大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也极其充分地体现了党为民的根本宗旨。

四、结论

贪腐问题持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我国曾以部分地区进行经济改革实验,获致成功经验而推展到全国,全国经济发展因而改善。因此,学者认为,中共采取先前经济发展成功的模式,经历一个地区先廉洁起来的过程,也就是选择条件最适当的地区作为反腐示范地区,为其创造反腐工作的有利条件。只要在一部分地区先取得反腐成功,那就可作为其他地区,乃至于整个国家反腐工作的参考模式,让反腐工作能迈向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志强,刘伟.腐败行为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环境-个体-行为三元决定论的分析[J].理论导刊. 2011(01):5-9.

[2]黄明哲,赖路成.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04):12-13.

[3]应松年.预防腐败,制度建设是关键[J].行政法学研究. 2008(01):8-14.

上一篇:思想工作作风情况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在龙镇农场文艺宣传队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