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平台管理规范(通用8篇)
运维平台管理规范 篇1
ITIL已成为IT运维管理平台的事实标准
CBSi中国•PChome 责编: 邹震 2009-11-02
摘要:ITIL 是IT 运维的事实标准,ITIL 的流程和原则通过规章制度的方式定义和实现,通常要借助工具软件帮助其落实,在国内,这些工具软件被统称为IT 运维管理平台。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依赖PC、LAN、服务器、防火墙等互联网技术,IT系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业务系统不可或缺的支撑基础,业务系统借助IT系统帮助企业更高效的服务于客户及市场,IT系统不单纯只是零散孤立的软硬件设备,为了更好的保障业务系统持续运行,IT应用系统已经上升到了IT服务管理层面。
IT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IT管理模式下,缺乏适用的自动化管理流程,导致IT服务管理能力低下,从而使IT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 传统监控方式过于分散,监控相互独立,故障的不能准确定位;
* 关键配置信息登记不完善,系统配置散乱在各种资料中,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 * IT资源管理混乱,领导层无法清晰了解资产的变更、使用等情况; * 系统升级变更后业务不稳定;
* 运维管理效率低下,相似问题屡屡发生,IT运维人员疲于奔命;
* 知识分散,信息中心过度依赖某个人,人员流失能影响故障解决速度; * 人员技能要求增高;员工工作考核无法量化,有的人很忙,有的人很闲; * 缺乏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面向业务体验的运维模式„„ ITIL产生的效益分析
为了更好的让IT服务于用户,让运维人员不至于沿用“被动响应、救火队”的服务支持管理模式,英国CCTA(现OGC)于20世纪80年受英国政府的委托,组织开发了一套提高IT架构有效管理、经济使用支撑业务运行的IT资源的标准——ITIL,ITIL自诞生之初就引起了众多政府、企业的关注,企业、政府组织纷纷加入进来使用ITIL、雕琢ITIL,到如今,ITIL已经经历了V1、V2、V3三个版本的变迁,已经拥有了数万个政府、企业的用户,可以说ITIL已经成为了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标准。
ITIL能够风靡全球,原因在于“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ITIL定位在面向终端用户,关注客户体验,为业务与技术搭建沟通的桥梁,确保政府、组织、企业的战略推动的实施。ITIL定义了企业IT系统计划、研发、实施到运维的最佳实现流程和管理原则。以下是应用ITIL可能产生的效益。
ITIL对用户的效益分析
1、ITIL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实施ITIL之后,用户的IT服务质量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用户的客户满意度。
2、服务内容可以以客户的语言和更为恰当的详细程度得到更好的描述。
3、通过实施ITIL,可以对服务质量、可用性、可靠性和服务成本进行更好的管理。
4、通过实施ITIL,可以更好的让企业提升IT服务质量的改进,还可以对采纳基于ISO20000系类标准或BS 15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支持。
5、ITIL为内部沟通和外部供应商沟通,以及程序的标准化和识别提供一个一致的参考框架。
ITIL对IT部门的效益分析
1、通过实施ITIL,IT部门可以全面监控网络、主机、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及应用软件等IT资源。
2、更加有利于IT部门对其负责的IT资源进行管理。
3、ITIL流程可以对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或外包作业)提供一个管理框架。
4、通过ITIL规范的服务台,可以建立一个更好的IT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的平台。
但是,ITIL仅仅只是IT运维的事实标准,ITIL的流程和原则通过规章制度的方式定义和实现,通常要借助工具软件帮助其落实,在国内,这些工具软件被统称为IT运维管理平台。
IT运维管理平台是遵循ITIL理论,同时根据用户自身的特点而构建的,IT运维管理平台通过整合以往对网络、服务器与业务应用等IT基础设施的管理,通过基础监控平台提供的接口实行有效对接,帮助用户建立全面完整的、以业务价值为核心的基础监控和统一展现管理平台,为IT服务管理提供足够的管理元素,帮助管理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了解系统运维状况,从而帮助用户实现对IT服务基础支撑系统的透彻管控。
广通信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育毅认为,IT运维管理平台的作用从信息部门工作重点来讲,就是需要保障IT数据的连续性,保障业务数据保存正常、保障业务的连续性。业务部门最直接的要求总结起来就是——网络不断、系统不瘫、数据不丢。
IT运维管理平台不但要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还能切实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信息中心主管而言,他需要将信息部门工作向决策层汇报,IT运维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一种计算方式、或者一种表格、让信息中心主管来量化整个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同时产生一系列数据向决策层汇报信息部门运营情况。
IT运维管理平台不仅仅是一种提升IT服务质量的手段,更应该帮助用户导入一种服务管理思想、过程方法、制度体系。IT运维管理平台是ITIL落地的工具,实施ITIL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有初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初期一般只实现服务台、事件管理和配置管理。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流程,但走好这一步不仅可以提高ITIL实施的信心,而且能够为以后的实施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期的目标是建立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安全管理、继续优化或强化配置管理以及IT服务管理中部分的管理流程。在完成初期和中期的ITIL流程实施之后,IT运维基本可以实现可控和在控。可控要求的是基础IT运维有流程、有职责;在控则是要求在可控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在完善IT服务管理流程的同时建立IT服务管理的部分管理流程。
Broadview IT运维管理平台是遵循ITIL,结合国内现状与广通实践经验,建立的以服务流程为驱动的管理平台。通过标准化的建立,IT运维管理平台定义了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发布管理等在内的服务管理流程,能够为用户提供运维过程中的流程化处理的IT服务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各流程环节的工单形成IT服务的闭环管理,将人员、流程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管理、监控和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用户整体的运维管理水平。
IT运维管理平台实施之后,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当机房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会通过告警台进行预警,IT运维人员第一时间就能知道业务系统中断了,值班人员通过智能化的告警处理中心提示的内置故障根源分析作出处理,恢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如果不能处理就将故障事件派给相应的IT运维人员,IT运维人员解决问题之后将结果反馈给服务台,所有的配置项信息都储存在配置管理库里,以备查看,事件工单关闭。
同一事件经常发生之后,服务台或IT运维人员就会将此事件作为问题来处理,或者在日常巡检或趋势分析中也可以找到潜在的问题,这时就会启用问题管理,问题工单会派给相应的IT运维人员将事件频发的根源找到并作出处理,消除隐患、彻底解决,避免以后人力浪费在解决同样的事件上。
如果发现问题的根源是软、硬件设备问题造成的,这时需要对软、硬件进行更换或者升级,就不得不提到变更管理。之所以此处添加变更管理,是因为软硬件的变更是具有风险的,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业务系统,比如常见的软件升级存在的风险就很大,很容易就会升级失败导致业务系统中断,所以变更管理需要经过有效评估,复杂的变更管理还需要变更委员会确定变更计划是否可行、操作是否得当、是否会影响到业务系统、需要在变更前对于预见的风险做好哪些必要准备,变更委员会同意进行变更之后,再由运维人员按照规范进行变更操作,如果是软件的变更会有新版本的升级发布。最后,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变更、发布管理涉及到的配置项信息都需要到配置管理库进行记录和更新,最后返到服务台关闭问题工单,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
IT运维管理平台遵循ITIL标准,能将各种IT 管理活动按照流程的方式加以组织,并且赋予每个流程以特定的目标、范围和职能,从而加强了IT 管理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使IT 对用户业务系统的支持更为彻底和有效。同时在实施每个管理流程时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强调根据客户的需求对IT 进行“量身定做”式的管理,通过提供高品质的IT 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运维平台管理规范 篇2
大型应用系统的运行, 涉及人员多、分布广, 运维工作量大且繁琐, 运维问题由业务经办、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等部门人员通过交互方式解决, 关键业务还需办理审批手续, 使用纸质单据流转。
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流转周期长, 受物理地位限制, 影响业务及时处理;2、不能及时了解问题处理的进展情况;3、难以统计分析系统运行状况, 为应用系统完善提供决策支持。
为克服传统运维模式的不足, 将运维事务纳入运维平台管理。
1 设计思想
梳理问题, 分别归类, 确定事务类型。为每种事务类型制定处理流程, 包含的运维环节、顺序, 是运维事务处理主线。配置事务处理流程属性, 将人员 (包括业务经办、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等部门) 划分至不同的业务群组, 授予事务类型权限, 授权后的业务群组成员才能参与该类事务处理;分配业务角色, 角角色色对对应应事事务务流流程程中中的的运运维维环环节节, , 具具有有业业务务角角色色的的用用户户能能够够参参与该环节业务处理。
2 实现过程
2.1 准备阶段
创建运维事务前, 定义事务类型、业务角色、业务群组, 配置事务处理流程, 给业务人员赋于角色、划分群组, 操作内容如下:
常用事务类型和事务处理流程 (右表为新增需求实例) 配置如下表, 根据需要可以调整事务处理流程的业务环节。
业务群组按业务种类划分, 一般与业务部门对应;按人员在业务经办岗位划分角色, 如业务员、科长、主任等。每个业务人员可以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角色, 属于一个或一个以业务群组, 下表列举部分人员关系实例。
2.2 事务处理流程
下图为事务处理流程, 以“新增需求”事务来说明流程执行过程。
(1) 创建事务。根据事务流程配置表, 具有分管科长角色人员能够创建事务, 本例由科长A (人员ID为00939) 承担。对于事务描述内容很多或者涉及相关政策文件, 可以用附件方式加载。
(2) 指定下一环节处理人员。事务创建后, 指定下一环节处理人员, 人员应为同一业务群组且具备下一环节处理角色。
(3) 事务处理。对本环节事务进行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 对于涉及系统调整环节的事务处理, 处理结论和处理内容应记载详细, 可以以附件方式保存。
(4) 指定下一步处理人员, 重复 (3) 直至事务处理完毕。如果同意按流程流转至下一环节, 则指下一流程环节处理人员, 否则, 退回给上一环节处理人员或者关闭事务。
(5) 关闭事务。事务创建者确认事务处理满足要求后, 关闭事务。
在事务处理过程中, 已参加过事务处理人员, 在事务关闭前随时可以备注方式追加补充处理意见。
应用开发环境基于开放源代码的IDE工具Eclipse, 采用J2EE标准, 数据库为ORACLE。
3 事务处理界面图
用户登录运维系统后, 系统通知待办事务数量及明细, 点击明细后转入界面如下:
本例为一个事务的完整处理过程, 若事务未处理完毕, 则列出已处理环节以及目前事务处理所在环节。根据需要, 可以增添显示列, 如每个环节处理时长等;在创建事务时, 可以增加一些事务属性, 如所属子系统、事务处理紧急等级等, 为查询统计、安排运维工作提供方便。
4 运维平台事务处理统计分析
运维平台除了事务处理功能外, 通过分析平台数据, 找出应用系统存在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本应用系统业务终端数约1000个, 下图为运维平台上线运行后按季度统计的事务处理情况。
经分析, 造成平台事务处理数量变化原因为:1、2012年3季至2013年1季度, 运维平台上线初期, 并非所有事务都通过平台处理, 2013年2季度起, 要求所有运维事务必须上平台流转处理, 平台事务数在700-800之间。2、2013年4季, 新增一项业务, 需要调整已有业务功能、整理业务数据, 造成平台事务数增加。
经分析, 造成各类事务分布率变化的原因为:1、运维平台上线初期, 软件故障多, 经过一个季度的完善, 应用软件故障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开库操作分布率一直较高, 说明基础数据的准确率低或者业务经办不规范, 应加强基础数据的整改, 规范业务经办规程。3、当硬件发生故障时, 可能造成平台无法使用, 反应故障率低, 而实际情况是此平台不适合处理硬件故障。4、特殊数据提供分布率处于7%-10%间, 说明应用软件查询统计功能基本满足业务要求, 但对于重复要求的特殊数据, 应该综合分析现有软件功能, 将此纳入功能模块或新开模块查询。
5 结语
运维管理系统平台作用 篇3
关键词 :运维 标签 网络 信息
随着社会的网络信息化覆盖面越来越广,通信机房的设备越来越综合化、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远端机房的应用,机房的规模随之增大,面对大面积、远端的通信机房、众多的设备、大量的日志,传统的标签、书面记录、视频、网管系统的应用,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通信的实际需求,必须寻求一种现代化的软件来代替原有传统的运管模式,使得复杂、多样的运维管理能够简单化,从而提高故障处理、资料管理、数据查询、设备监管等工作效率。由此我们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
主要功能
1、站点导航
为使得长江沿线通信机房均能使用运维管理系统,软件考虑设计了站点导航功能,通过站点导航的图片,可以轻松地导航到长江沿线的各个机房,实时查看到机房内的资料,以及业务管理情况。
2、运维规范
任何工作都有其规章制度,规范、流程对于运维管理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期间出现差错,将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规范、流程应及时更新,在功能设计时,应该提供可更新、添加功能。其次,规范应能轻松进行查阅,当运维工作人员遇到紧急业务时,可快速查阅。
3、设备管理
通信机房,最重要的莫过于设备资料的管理,随着设备越来越多,通过原先的标签和文档来注明各种资料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要求,一方面,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经常出现设备资料只有固定的少数几个人掌握;另一方面,由于设备集成高,体积小,端口多且复杂,电路的来龙去脉比较繁杂;再则综合机房、远端机房温度偏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口标签经常会出现脱落现象,由此也给设备判断带来困难。
鉴于此,设备资料通过信息化管理更为合适,不仅能够解决上述困难,而且给运维工作人员减轻负担。
4、值班信息
值班信息主要功能是对机房日志资料的管理,通过包括值班记录和基础数据,值班记录是对值班信息的实时电子记录,实现用电子台帐来代替传统的文本台帐。利用电子台帐来进行管理运维日志后,可实现日志的数据库管理,可以轻松进行统计和查询,可方便实现月度、季度、年度或者任意时间段信息的统计,同时也提高值班记录的痕迹管理,加强了值班、维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性和自觉性。
5、故障处理
维修记录主要实现设备维修的记录历史,各个设备有各指示灯对设备其运行状况、端口属性和特性指导作用,工作人员根据设备技术说明书、对其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经验,进行相应的记录,同时系统会自动统计该设备的出现故障的处理方式以及出现次数的多少,根据记录,当日后当再次出现故障时,可根据该系统功能模块进行逐一排查、比对,对其常见故障进行优先检测,从而提高故障的处理效率,缩短故障时间,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系统展望
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以上功能投入使用后将会大大提高运维机房的工作效率,但我们感觉到系统的功能要不断更新,不断适应现代化机房的发展需求,结合我们近期工作的情况,还探索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设备编码问题。目前通信机房的设备五花八门,新产品越来越多,如何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成为运维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面对沿江全线通信机房成千上万的设备,全部用设备名称加以区别显然不可行。必须通过科学的分类和编码手段进行标准编码。
通信机房的图形化管理。为让更多用户理解和熟练应用软件,界面必须友好、简洁。运维管理系统最能让工作人员快速上手的界面应该以图片导航的方式来实现,但图片实现相对较复杂而且不利于今后升级。
运维平台管理规范 篇4
张
胜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1)
摘要:介绍了使用J2EE开发IT运维平台的方法。关键词:ITIL;IEC/ISO20000;JAVA;J2EE 1.引言
2012年初启动了ISO20000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团队成员包括了IT运维咨询专家,系统需求、开发、实施和应用等各类专家,大家努力协同工作,出色完成了现状与需求评估、关键流程辨识、理论培训、系统文件编制、系统启动运行、系统内部审核、系统管理评审等各项工作。
2.系统选型
在系统设计阶段,项目团队经过广泛讨论,最终确定按照J2EE规范进行IT运维平台的研发,J2EE是使用Java技术开发企业级应用的一种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是Java技术不断适应和促进企业级应用过程中的产物。如图一所示,J2EE克服了传统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弊病,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为应用Java技术开发服务器端应用提供一个平台独立的、可移植的、多用户的、安全的和基于标准的企业级平台,从而简化企业应用的开发、管理和部署。
采用J2EE和JAVA设计的优越性是:业务逻辑分布到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库上不再具有业务逻辑处理单元,而只负责基础业务数据的管理,主要的计算任务由应用服务器完成,从而充分利用了应用服务器在并发处理和逻辑计算方面的优势.另外,应用服务器还可以做集群的配制,即在物理上,统一应用管理多台应用服务器对外部请求的分配和并行处理。
图一 J2EE结构图
在这种模式下,当计算请求并发量巨大时,集群的多台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动态地进行任务分配,实现负载均衡,保证了系统性能不会因为大量并发用户的访问而急剧下降,另外系统也同时具备了很好的可扩展性和伸缩性,即在请求并发量增大或减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应用服务器数量,以便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硬件资源。下图直观展示了基于J2EE系统的简洁描述。
图二 部署结构图
如图二所示:EJB 容器管理所有J2EE 应用程序中企业级Bean 的执行。Web 容器管理所有J2EE 应用程序中JSP页面和Servlet组件的执行。应用程序客户端容器管理所有J2EE应用程序中应用程序客户端组件的执行。
3.平台级的IT运维服务管理应用
技术和平台是系统成功的基础。为适应南车株机公司的业务需求,我们选择了基于J2EE技术的CAP开发平台。CAP开发平台的优势在于:将J2EE体系规范、框架技术、XML技术和可视化开发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其应用架构以业务和管理为中心,以业务建模为手段,实现面向对象、面向框架、面向服务的快速开发。该开发平台基于框架结构模型,以元数据为中心,通过对元数据的扩展,完成用户界面,数据库定义,插件信息,打印模板,XML模板,Excel模板,权限定义,业务流程、工作流程的开发。
IT运维服务管理工作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配置库知识库供应商管信息安全管理IT服务预结算WorkshopUI 设计器服务水平管理服务报告服务容量管理服务持续性管服务可用性管应用模板基本应用服务CAP CAP号码规则预警平台范文控制业务流界面模板报表模板打印模板报表设计器打印模板设计器查询设计器应用框架数据缓存用户数据转换消息管理数据交换移动办公工作流组织机构业务流设计器规则设计器基本技术服务登录/CA认证工作流连接框架计划管理规则引擎同步技术异常序列化框架SQL翻译器缓存日志基础算法元数据管理富客户端SwingUI 框架SwingUI控制瘦客户端控件管理工具JSP 框架部署工具JSP 标签JavaScript客户端安装配置工具系统监控技术框架企业服务总线(ESA)J2EE 服务器(WebSphere / WebLogic / Jboss)系统框架门户服务器操作系统Solaris / AIX / Linux / Windows数据库DB2 / Oracle / SQL Server / OSCAR
图三 CAP平台下的IT运维服务管理应用
如图三显示,CAP平台下开发的IT运维服务管理应用实现了服务的统一运行监控,突出了灵活的工作流。在运维流程管理平台中,系统提供了默认的固有流程,如事件,问题,变更,发布等。但是这些固有流程并不一定完全适应用户的需求,用户往往会需要定制一个流程以适应其企业的管理流程。用户可以通过定义新流程模板来满足自己定义新流程的需求(如图四)。
图四 工作流自定义图
4.关键技术实现
1.1 外部接口
ITSM根据用户业务管理要求,提供与EAS(ERP)、监控系统接口,以达到系统数据集成的目标。
在ITSM中对于外部系统接口,我们采用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处理,外部交换平台主要用于外部系统和CAP系统进行集成。利用外部交换平台,将外系统的基本档案和业务数据发送到ITSM系统中,并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如审批、弃审。
图五 数据交换平台工作原理
如图五所示,交换平台处理过程: 后台Servlet接收XML格式外系统数据
将外系统数据转换为CAP系统标准数据
– 格式转换
– 数值转换
标准数据序列化保存到数据库中 保留数据交换日志 ITSM与ERP系统集成:ITSM系统与ERP系统主要是在基础数据交换层级,ITSM系统需要自动保证跟ERP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这些基础数据包括:组织机构信息、人员信息等。
ITSM与监控软件接口:ITSM定时抓取收监控软件的监控数据,并将监控数据根据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故障信息自动形成IT事件发送相关处理人。
配置管理:
配置数据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对于配置数据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今后的扩展性。
在ITSM系统中,配置数据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环节之一,主要是由于配置数据的种类多样,每个单位的划分方式也不一样,每种配置数据管理的重点数据项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期望通过代码开发涵盖所有的字段项信息是不可能的。如图六所示,这就要求配置数据处理中必须有很强的自定义扩展功能,在系统实施环节归纳配置数据类别以及每个类别关心的重点数据项,然后落实到系统中。
图六 配置数据自定义字段
为了做到系统最大的可扩展性,需要采用CAP平台自定义数据项、客户化模版等技术结合使用,实现配置数据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图七是一个具体配置项的展示界面,界面下半部分是根据自定义项解析的自定义信息界面。
图七 配置自定义数据维护
配置关系管理:
配置关系管理,如图八所示,在ITSM系统中,配置关系管理是另外一个系统必须考虑的要素,数据管理管理的主要难点在于:配置数据数量大,配置项之间的关系多样,理论上,每个配置项都可能和另外一个配置项存在一定的关系。
图八配置关系图 工作台:
工作台作为ITSM运维的一个数据输入口,是整个系统的数据输入门户。一个友好、方便地工作台会有效减少系统应用的推广难度。考虑到工作台的特殊地位,在开发中系统支持两个工作台概念一个是运维自身工作台,如图九所示,在运维系统内部使用,这个主要是完成系统内部的消息传递,工作分配。
图九
另外一个是门户工作台,门户工作台嵌入OA系统,为ITSM的广泛推广提供便利。同时要求录入界面简单,只要简单填写就可以发起一个IT服务事件或服务请求。
5.系统应用展示
基于ITIL规范,系统规划并开发了平台提供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日常运作管理等功能模块,涵盖了IT管理的全过程。如图十所示,事件管理(突发故障管理)事件管理流程是负责解决IT服务的突发事件、问题、投诉和客户请求等的运维流程。它的目的是尽快恢复被中断或受到影响的IT服务,对业务的负面影响降为最低,所以它的特点往往是以快速解决故障现象为目的,而对反复、重大故障可升级到问题管理来分析根本原因。
图十 事件管理系统处理界面
应用较为广泛的还有问题管理和变更与发布管理。查明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预防再次发生。变更与发布管理就是通过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流程,来保证变更顺利的实现,它包括变更的分析、计划、执行和回顾四个阶段。核心目的在于控制变更风险。借助详实的资产配置数据库,协助用户对变更请求做出合理的评估,降低变更与发布的风险。
6.总结
IT运维管理 篇5
目录
定义
IT运维管理包含内容
运维员三大法则
在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整个网络处于运行状态,IT部门采用相关的管理方法,对运行环境(包括物理网络,软硬件环境等)、业务系统等进行维护管理,我们把这种IT管理的工作简称为IT运维管理。
IT运维管理包含内容
IT运维是IT管理的核心和重点部分,也是内容最多、最繁杂的部分,主要用于IT部门内部日常运营管理,涉及的对象分成两大部分,即IT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其管理内容又可细分为七个子系统:
第一、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各种应用支持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的监控管理,如邮件系统、DNS、Web等的监控与管理;
第二、数据/存储/容灾管理: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第三、业务管理: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对于业务的管理,主要关注该业务系统的CSF(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和KPI(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第四、目录/内容管理:该部分主要对于企业需要统一发布或因人定制的内容管理和对公共信息的管理;
第五、资源资产管理:管理企业中各IT系统的资源资产情况,这些资源资产可以是物理存在的,也可以是逻辑存在的,并能够与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数据交互;
第六、信息安全管理:该部分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ISO17799,该标准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十大控制方面,36个控制目标和127中控制方式,如企业安全组织方式、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营安全、访问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第七、日常工作管理:该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提供绩效考核量化依据、提供解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手段IT运行维护管理的每一个子系统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实现完善的IT运维管理是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运维员三大法则
运维平台管理规范 篇6
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创建优质高效的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环境
(xx变电运维工区xx运维班)
自标准化及班组建设工作开始以来,xx变电运维工区xx运维班始终将绩效考核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坚持进行,建立了积极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以此为基点,大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班组建设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切实提高了班组成员的工作效率和班组工作的管理水平。现将我班组绩效管理工作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审阅:
一、绩效管理开展情况
第一步:筑牢基础,做好准备。2009年标准化工作开始之时,在借鉴公司绩效管理 办法的基础上,xx运维班开始了自身的绩效管理工作准备。为了避免绩效管理工作出现工作与成绩不符,成绩与收入不符,收入与能力不符等挫伤成员积极性,影响工作进行的负面影响,班组采取了梳理日常工作,收集工作量信息,将工作量和工作成绩两方面同时纳入绩效统计的工作方式,把运维班日常工作进行统一整理,并由全体成员按照工作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绩效考核工作进行准备,为未来的绩效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步:优化整理,化繁为简。日常工作整理完毕后,我班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整理,建立了xx运维班绩效管理工作办法,并由全员讨论通过,使其更加适应变电运维工作需要。变电运维工作具有自身显著地工作特点,工作时间规律,工作要求细,大型项目工作量大等一系列特性都成为阻碍绩效管理工作绝对量化的障碍。我班组在日常工作整理的基础上力求流程简便,可执行性强,确保绩效管理工作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操作,切实执行,真正做到影响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第三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近几年,变电运维工作变化较大,由单一变电站管理变为监控中心-运维操作中心-运维中心-运维班模式,每一次模式的改变虽然不大,但仍意味着成员工作发生变化。我班组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并未因为工作性质改变不大而固步自封,而是根据班组工作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考核工作重心,始终把激发成员工作积极性,带动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作为管理工作目的,在第一时间根据班组工作不同修改绩效管理工作办法,使绩效管理工作始终与班组工作模式齐头并进,为班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不断地活力。
二、绩效管理执行情况
xx运维班绩效管理工作,以本班组绩效管理工作办法为基础,以班组建设工作中民主建设管理部分中绩效管理部分为准则,结合班组当下工作状况执行。遇到办法或标准需要更新的情况,由班组技术主管负责起草,交由班组全体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执行。总体而言,班组绩效考核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班组日常工作绩效管理:xx运维班日常工作主要为所辖13座变电站维护工作。由于所辖变电站设备数及方位不同,维护工作量统计困难,以工作量为基础难以量化考虑,因此班组日常工作绩效管理以班组月度工作计划及工区临时工作安排为要求,以工作结果为标准,达不到工作基础的才进行考核,不再进行工作量折算。变电运维工作中经常进行大型操作,由于班组管辖变电站数量众多,坐落零散,加班工作不可避免。班组绩效管理规定:加班工作以日为基本计量单位,所有加班人员由带班站长进行工作日统计,按照加班日折算工作绩效。
2、班组培训工作绩效管理:班组培训工作中,除由带班站长监督检查“两书一本”(职工培训手册,安全教育手册及人人提问题手册)填写情况,出现错误才进行考核之外,由技术主管牵头进行两票定期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划分三个等级,按等级进行奖励
3、班组公司调考绩效管理:班组规定,公司调考成绩显著者,除公司奖励外,班组
再进行奖励一次,奖金以绩效管理工作办法规定为准。
4、班组创新绩效管理:班组规定,创新工作中获奖者,除公司奖励外,班组再进行奖励一次,奖金以绩效管理工作办法规定为准。
5、班组宣传绩效管理:班组规定,班组宣传工作中,以稿件发布级别进行奖励,班组直接给予个人,奖金以绩效管理工作办法规定为准。
三、典型经验及亮点
典型经验。立足工作实际,始终把可执行性放在班组绩效管理工作首位,以班组绩效管理工作办法为依据,以班组建设民主建设工作管理为准则,切实制订可靠有效地绩效管理工作办法并坚持推行。与此同时,工作模式及工作量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对绩效管理工作办法进行有效修订并进行全员讨论,使得绩效管理工作与工作模式变化尽量同步,对班组工作真正形成有力的支持和激励。
工作亮点。
1.全员参与、公开、民主,不断完善绩效管理
根据公司绩效管理办法,结合本班实际,制定《xx运维班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同时按月制定《xx运维班月度绩效考核汇报》,放入主控室信息栏,确保员工的每一个加减分项目全部公开展示和讨论。经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工作,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可度逐渐得到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自我完善现象日益显现,员工的不良绩效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
2.建立绩效档案,每月一星,提升职工素质
为使xx运维班绩效管理这个有效提升工作的杠杆不断增加力矩,班内在班组建设展板设立“每月一星”专栏,由班组月度工作会议评选每月各项绩效最高者为本月班组明星并张贴明星照片和获星感言。班组评一星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劳模评选、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月度排名、优秀员工事迹展示,进一步激励了班组员工月度工作找差距,工作争先学先进的浓厚氛围,为班组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取得成效
1.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运维班各项工作业绩考核月度公示,让每名员工对自身工作能力、月度工作量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看到了自身各项工作需要进步的方向。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2.促进了班组内部和谐发展。奖金靠靠工作量与工作质量说话,没有了以前奖金分值 管理粗放,奖金分配一刀切的不合理情况。工作量、工作质量为主的绩效管理的实施促进提升了班组成员的工作协调性与工作积极性,促进了班组成员的工作效率提升,具有明显的工作成效。
1.提升了班组管理水平。通过班组绩效管理实施,使我们明了了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行动上通力协作,激发了班组的内在活力,转变了员工工作作风,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了班组整体管理水平。
四、下一步思路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需要全面推行,贯彻始终。在这一过程中,xx运维班将坚持以往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执行性与同步性,并进一步进行工作优化。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运维班专业内容将进一步发生变化,班组将继续优化绩效管理工作办法,保证绩效管理适应工作模式变化,与三集五大工作共同发展。
xx运维班坚信,绩效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升,势必为班组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未来的三集五大工作和班组建设工作中,xx运维班将秉承公司立足实际,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把自身的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广开来,为公司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xx运维班汇报完毕,敬请批评指正。
运维平台管理规范 篇7
“智能建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提供“用户感知的智能建筑环境”是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重点。在智能建筑的运维领域,运维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大楼越建越高,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建筑物对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得运维管理系统成为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运维管理必须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来进一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企业用户为目标,集呼叫中心、设备管理、运行监控、报警管理、能耗管理等功能模块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于快速发展的公众互联网络,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云”服务平台对分散、独立的企业建筑运维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实时监控数据、音视频数据、管理数据、空间地理信息以及其他图纸、资料信息进行集中存储、集中处理、集中分析。
2国内外发展现状
2.1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图形图像显示技术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建立整体、综合运维管理与服务体系已势在必行。目前智能建筑管理平台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子系统的纵向集成,目的在于各子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如对BA子系统而言,制冷站、换热站、变配电系统等智能化设备需要与整体BA协同工作,以保证BA的正常工作。第二层次为横向集成,主要体现各子系统的联动和优化组合,在确立各子系统重要性的基础上,实现几个关键子系统的协调优化运行,报警联动控制等增值功能。第三层次为一体化运维管理,通过信息集成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信息、组织、管理之间实现高度融合和协调运行,使得不同应用项目可以满足与建筑内的设备、办公、信息沟通、管理和服务的全面需要。
国内约有十余家系统集成商或专业智能化管理软件开发商在研发推广建筑智能化管理平台,国内市场上也出现了几个较为成功的系统平台,但多为单一的运行监控功能,强调智能化系统的堆砌,忽略用户的实际需求,其系统无建筑能耗统计分析以及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的功能,无法对智能建筑内所有设备的能耗、档案、运行、维护、保养进行管理。建筑机电设备的运行监控只有二维的组态图,一旦设备发生故障报警,在监控系统上无法及时发现故障设备的所在位置。虽然也有企业在推广功能单一的建筑信息管理系统或建筑物业管理系统,但一般皆为不同企业研发,难以在统一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上进行管理。此外,目前大多数产品采用单个工程研发、实施的方法,平台产品通用性较差。
2.2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建筑智能化监控主要是以BA系统为核心的建筑物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具体做法是以楼宇自动化系统为平台,利用开发硬件网关技术将各系统进行互联,形式上为业主完成了一体化管理方案。但是由于受到基础软件平台的限制,许多功能无法实现,内容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实现运维管理的目的。另外,由于目前楼宇自动化系统的通讯速率问题、网关协议的专用性问题,在使用效果、与未来新技术衔接上也存在着弊端。
3 平台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公共建筑机电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智能建筑信息化程度较低
重硬件、轻软件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客户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买一大堆“高大上”的设备,企业运维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自然就有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其实不然,现在大多数企业运维保障工作主要以人工纸本做记录,事件处置过程无法做到全程、实时掌控。事件从接收、分发、处置至用户反馈各个环节,都没有找到一种有效方法进行监督和管理,经常出现处置遗漏、虚报、瞒报等各类问题。
3.2 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机构臃肿
企业后勤管理有动力、总务、安保、保洁等部门,不同单位其后勤管理团队大小不一样,但在整个公司占有的比例都不小,小则几十个人,大则几百人,这些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越来越不适应企业运维管理,建筑运维管理机构越来越庞大,管理方式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3.3 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后勤人力资源、设备维修保养、设备升级更新、能源消耗等各方面成本,对一家企业来说,历年居高不下,而且随着环境的恶化、极端气候变化多端,这些成本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员工的文化水平、管理思想、专业技术水平没有与时俱进,仍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尽管设备变得高档了,信息化程度变得更发达了,但是管理理念没有变化。所以,设备故障处理不及时、设备维修保养不善、设备运行调度管理不合理、节能降耗不落实,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建筑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加重等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多数企业的处理方式是设备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直接导致企业的运维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4 平台架构及主要功能
应用GIS、3D、管控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云”服务平台对建筑运维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实时监控数据、音视频数据、管理数据、空间地理信息以及其他图纸、资料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分析,将建筑能耗分户计量数据、建筑环境参数监测数据存储于实时数据库,以数据作为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的基础,形成各类直观形象的柱状图、饼图或曲线图等,展现建筑能耗统计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达到智能建筑运维综合管理目的,实现节能降耗。
4.1 系统架构
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按照标准的SOA架构模式进行设计:
4.1.1 数据层
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综合业务数据库、2D/3D空间数据库等。其中,从自动化监控设备采集到的实时数据,一部分通过专门的数据通讯协议,经过加解密操作后,直接与前端的HTML网页、GIS地图、三维模型、Flash组态等进行交互,实现远程管理与控制目的(仅限于按行业标准,远程可控的设备),同时,将实时运行信息保存到历史数据库,用于后期数据查询分析。另外,根据业务需要,一部分实时信息经过数据传输交换协议与综合业务数据库进行交互,便于运维管理。
4.1.2 业务支撑层
包括通用的组件和服务,如:安全服务、通讯服务、数据服务、流程服务、消息服务、文件服务等。
4.1.3 基础服务层
将智能建筑运维管理平台的各种功能模块,按照SOA标准封装成一个个的服务,如:设备档案管理服务、报警管理系统、自动化监控服务等,上层的业务管理系统只需将这些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调用、整合、连接,成为功能完整的业务管理系统。
4.1.4 业务层
将下层的基础服务按照用户的业务需求进行组装、整合、连接,包含的业务子系统有:运维监控管理、设备管理、报警管理、报表管理以及其他子系统。
4.1.5 UI层
充分利用网页开发技术、二维GIS技术、三维建模技术、Flash动画技术等,将系统的各种信息形象、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为系统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4.2 系统的主要功能
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应用系统包括运行监控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巡检系统、报警管理系统、能耗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客户服务系统。
4.2.1 运行监控系统
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将智能建筑内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按照建筑智能化的要求,集成到一个带有实时数据库的、统一协调的运行监控平台,对各子系统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运行状态进行高性能的实时监测、采集、整理、分析和储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4.2.2 设备管理系统
设备管理系统将设备管理的各种工作要素有机地组成一体,把设备管理的组织体系、设备资产管理、设备运行和维护、备件管理等纳入一个优化的管理体系中,高效地建立设备完整的基础档案和技术档案,实现建筑设备从设备建档、设备安装调试,到设备运行监测、定期的维护保养,再到设备报警/故障维修,最后到设备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档案管理、故障维修管理、巡查养护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等功能。
4.2.3 巡检系统
巡检系统基于GIS地图、Web网络、移动端智能手机以及GPS定位技术为建筑后勤管理部门提供一套全流程、精细化、标准化的设备巡检业务管理模式,实现巡检、养护工作的高效执行和管理人员对整个巡检工作的统一监管。
4.2.4 报警管理系统
报警管理系统是定义、监控、确认、处理报警信息的一套管理系统,系统以报警信息定义、报警类别、报警级别为基础,分析处理不同的信息,明确每条报警信息的处理方式和信息通知发布方式。系统按照柔性化的设计原则,针对不同职能机构的岗位职责划分,灵活制定不同的报警处理流程。此外,系统可以智能地处理重复报警、误报等常规报警管理难于解决的问题。
4.2.5 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从能源计量规划到优化控制,实现建筑能源运行监控管理、建筑能耗统计分析、初级用能策略管理等功能,并在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建筑用能策略管理、能源审计评估管理、能源优化控制管理平台。
4.2.6 应急指挥系统
当建筑内出现火灾、踩踏等突发性事件或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供现场的图像、声音、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预案等各类信息,并依据采集的信息对建筑内的设施进行统一调度,对人员进行统一指挥,实现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具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智能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
4.2.7 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系统
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系统是对数据的搜集、融合、挖掘和分析过程,将分析后的数据以动态、直观的多维报表、图形形式展现给用户,为用户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以保证建筑设备高效、安全、经济地运行。
4.2.8 客户服务系统
运维管理系统的信息门户网站、IP呼叫中心提供基于Web技术和系统应用集成技术的统一物业服务信息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多种联络媒体和物业服务部门进行交互,包括投诉、保修、建议、查询、申请等各项业务服务,同时为用户提供多渠道信息交流和反馈平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5系统关键技术
5.1 基于云平台的运维管理
云服务平台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企业用户为目标,集呼叫中心、设备管理、运行监控、报警管理、能耗管理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于快速发展的公众互联网络,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云服务平台对分散、独立的企业建筑运维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实时监控数据、音视频数据、管理数据、空间地理信息以及其他图纸、资料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分析。
5.2 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挖掘
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挖掘是将智能建筑的各种业务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及深层次分析,以得出对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知识,具体包括:
多源数据预处理:从来自不同运行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按数据类型和有效性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此环节中,以异构数据源的识别与转换装箱,高速并发处理海量数据,高效准确的过滤引擎为研究重点。
海量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挖掘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其关键技术点为统一、可扩展的元数据模型,海量数据的存取及数据安全。
数据挖掘使用诸如神经网络、规则归纳等技术,用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做出基于数据的推断。数据挖掘的关键点在于可动态配置的规则引擎、自我学习能力、数据捕捞过滤能力。
多源海量动态信息知识的发现和非规范知识的处理分析与演化,从多源异构、复杂内联和动态演化的角度构建新的知识发现策略与方法,对海量知识进行提炼、排疑、融合、重组等处理,结合信息的动态变化规律定性和定量地分析知识的演化规律。
5.3 分布式实时柔性计算
提供面向云计算和虚拟化架构的分布式多任务调度及并行处理模型,根据任务处理量和优先级自动增加、减少服务来满足实时性需求。当超大任务的计算复杂性超出单台服务器性能时,将任务按多维度拆分为细颗粒子任务,由多个服务实例并行处理。
5.4 物联数据服务模型
物联网底层实时信息的获取是构建智能建筑的根基,物联网信息来源、格式、去向各异,需要对物联信息进行分类采集、数据汇聚、传输、协议适配、节点管理等处理。物联数据服务模型对智能建筑感知层的多种数据来源进行识别和采集,并自动对同类信息进行分类汇聚、定向传输、协议适配,最终存入基础平台所构建的城市基础平台各类数据库中,为上层应用提供可靠的实时信息支撑。
6 结束语
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是在建筑运行的各种子系统的基础上,打通上层管理系统与底层控制子系统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的核心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建筑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设备实时运行信息的管理,特别是对报警和故障信息产生、维修、复原的自动化处理,保证了建筑的健康和安全;通过对主要建筑设备的用能统计分析,用能预警,利用一定的控制和管理手段达到建筑节能目的;通过业主服务支持监督系统,受理业主的服务要求,接受业主的服务监督,为业主提供舒适、温馨、便捷、高效的工作和商业活动环境。
摘要:科学合理的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是解决智能建筑信息化程度低、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机构臃肿等问题的关键。本文对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功能、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意在利用管控一体化、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智能建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关键词:智能建筑,运维管理
参考文献
[1]胡硕兵.加强运维管理推动智能建筑产业发展[J].智能建筑.2007,第11期:P10-12
[2]胡硕兵.建筑智能化系统运维管理探讨[J].智能建筑.2010,第01期:P47-49
电力配网运维管理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配网 运行管理 存在的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91-01
1 配网运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配网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力规划建设并没有与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结合,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各类项目建设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不能有效的实现对负荷的预测,这样就导致电网规划过程中可能存在配网电源点负荷与城市建设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导致电力企业无法获得投资回收率,甚至还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当前城市土地价值不断升高,这就导致配网规划建设项目存在着难以落地的情况,导致部分地区盲目的追求电缆化率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配网建设,而且还为配网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再加之配网设备设计上缺乏合理性,部分设备采用同一操作,极易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影响配网运行的安全性。
1.2 输电线路设计不合理
输电线路设计作为配网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不仅需要满足负荷的要求,而且还要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同时还要确保施工方便、造价合理,易于管理。这就需要路径的选择要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但在当前现有的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施工水平和技术水平,在设计时一些特殊情况的设置往往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无法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1.3 配网设备陈旧、不可靠
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配电也得以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但配网无论是设备还是线路还存在着严重的落后和老化问题,存在着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导致安全隐患增加,直接威胁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4 配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虽然国家对于电网建设提供了政府和资金上的支持,配电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对于配电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忽视,相对于电网建设来讲,配电网建设还较为滞后,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线路负荷大及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当前配电网的管理和运行急需现代化技术的渗入,需要努力提高配电网管量的现代化水平。
2 强化配网运行管理,提高配网可靠性
2.1 加强配网建设规划
配电网要想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则需要做好建设规划工作。配电网的建设规划可以从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两个方面入手。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配电网的网架结构需要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对变电站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从而不断的强化配网联络线建设,使配网转带互带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努力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而且长期以来我国配网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存在着高能源和低可靠性的问题,所以需要加大对配网设备的投入力度,做好设备的选型工作,使其与当前配网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确保配网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2.2 加强配网的运行与维护
第一,扎扎实实的推进配网设备日常的维护及检修,稳步推进配网状态检修,不断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首先,要以线路的实际现状为依据,利用先进的在线检测、带电监测手段等,做好配网线路设备的状态评价,制定年度检修计划和三年滚动检修计划,逐步实现全配网线路设备的状态检修。其次,还要制定有关的配电巡视、测配变负荷及变压器检修等方面的标准化作业作业指导书,为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积极推动配电的标准化建设。发挥生产管理系统(PMS)、GIS系统的平台作用,使工作流程条理化,实现与配网设备变动相关的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等,充分利用PMS系统、GIS系统为平台,实施缺陷闭环管理等有关的互动体系,将基础资料管理和设备运行管理推向新的台阶。加强运行抢修管理,实现标准化抢修。配电建设的宗旨就是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扎扎实实的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职责所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抢修指挥中心的作用,对抢修人员组织故障演习,提高其抢修水平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加强配网的资料管理
第一,将配网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档。鉴于配网资料的繁琐、复杂性,为了方便日后数据和资料的查询,将其进行分类归档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可将配网资料按一定标准进分类归档。第二,及时更新重要资料。由于配网的特殊性,常常会改造、更新设备以及调整线路的运行方式,这就要求配网资料也要做到及时的更新,以满足配网运行管理的需要。务必要保证配网资料和线路设备变动的一致性,以防造成重大事故。第三,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随着配网线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先前的配网资料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配网的运行管理,计算机管理作为一门信息化技术适应时代的要求,GIS地理信息系统与PMS生产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管理的兴起极大程度的改善了配网资料的集中化管理,在显示屏上,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查询到想要的资料,包括设备的台账、10kV线路接线图甚至是变压器用户信息等,极大的改善了配网的资料管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对加强配网运行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配网运行管理工作,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加强抢修工作的标准化水平,积极培养抢修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抢修人员能够及时解决及快速反应,从而减少停电的时间。同时将线路和设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实现设备主人责任制,强化运行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设备和线路的巡视工作,对于线路及台区内的障碍物要及时进行清理,对于线路中存在的避雷器和绝缘瓷瓶要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减少停电故障的发生。在配网运行管理中,还要加强对各种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增加配网的科技含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设备的利用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在运行管理工作中推广状态检修,不仅能够使检修周期得以延长,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故障发生率,减少停电时间,确保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电网改造的进行,电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这就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使配网运行维护管理压力增加。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配网的运维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而且涉及的范围也较广,责任较大,所以需要电力企业从多个方面努力,不断的强化配网的运维管理水平,确保配网能够实现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祥超.10kV配网运行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129-130.
[2]施宏亮.浅谈配网运行的薄弱点及应对方法[J].科技资讯,2010(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