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平台

2024-05-16

流程管理平台(精选11篇)

流程管理平台 篇1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流软件在电力系统主要业务应用(如营销、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业务操作处理效率。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对业务流程管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建设支撑电力系统业务融合。然而,若应用系统各自建设业务流程管理(BPM)组件,易出现以下问题:①技术路线不统一,且各应用自己完成产品发布、使用、上线以及维护,难以实现企业流程集约化管理;②缺乏支持各业务间流程整合[1]的流程管理平台,难以实现跨系统流程的运行;③现有各系统内工作流只覆盖流程管理的某个阶段,而非全部阶段,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国内外现有的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一般采用商业的工作流[2]或BPM产品并进行二次开发。工作流产品可以较好地支撑单个应用内部的流程流转,但难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流程集成[3];商业的BPM产品功能较为丰富,但定制性不强,难以根据电力系统复杂的业务应用灵活扩展,无法直接满足电力系统各业务之间复杂的流程集成及集约化管理的需求。

与数据交换平台[4]定位不同,BPM定位于企业流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实时流程数据,而数据交换平台定位于数据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换,交换的数据类型包括各种业务数据,但不包括流程数据,这些数据的交换可以是非实时的。本文在系统分析电力行业业务流程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适用于集团型分级[4]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该平台已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ERP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

1 流程管理组件需求

信息化对流程管理组件提出的要求分为系统间流程集成、系统内流程集中管理、业务流程闭环管理等三大类。

1.1 系统间流程集成

随着电力系统业务的深入融合,要求信息化能够支持公司业务的融合和统一管理,支撑企业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1)以流程化的方式支撑业务融合。

要求能够按照电力企业业务主线对相关的页面、功能模块、工作流程等进行整合,如电网设备资产全寿命管理要求能够实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监控,能够以流程化的方式以业务主线为线索对各个相关业务应用进行集成,复用现有业务应用资源。

2)实现纵向流程集成。

可以通过流程集成平台的上下互联实现业务应用的纵向流转,如集团总部和基层单位之间的综合计划的编制上报、平衡优化、审核下发、执行反馈等“纵向”全流程管理。

1.2 系统内流程集中管理

当前,电力系统的各个主要业务应用中已使用工作流来管理流程。这些工作流主要提供系统内流程实例状态的监控,未实现企业级流程的集约化管理。流程集约化管理有以下优点。

1)提高系统开发效率。

将流程进行集中管理后,流程管理软件的安装、开发、上线、运行、维护等都有专门的团队提供服务,各应用项目组只需关注自己业务的应用开发,无需关注流程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2)为实现企业级的业务活动运营实时监控提供支持。

只有实现了系统内流程的集约化管理,将企业的流程数据集中管理,才能够支撑对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

1.3 业务流程闭环管理

企业级的业务流程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可分为流程梳理、流程建模、流程运行、流程监控、流程绩效与优化5个阶段。其中,流程梳理及建模是从企业的业务体系和流程的规划入手,规划企业的流程层次,进行流程梳理,并通过流程建模工具(如BPM工具)绘制流程;流程运行是指在该阶段执行流程模型,生成一系列的流程实例,而流程实例可自动运行、与外部应用进行交互、也可人工驱动运行;流程监控、绩效与优化是指对流程实例进行全方位、细粒度的监控,包括查看流程运行的状态及当前处理人、流程活动列表、终止活动、挂起活动等操作。此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图表展示流程执行的效率、瓶颈,通过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达到对流程调整及优化的目的。

2 流程管理组件设计

2.1 总体架构

大型电力集团企业下属各单位地域分布较广,且都建有局域网并通过广域网相连。考虑到BPM组件集成的应用分布在总部和下属单位两侧,为实现不同单位业务系统之间的流程集成,需要在公司总部、下属单位各部署一套BPM组件,对系统内流程进行集中统一管理。BMP组件的架构模式如图1所示。

为实现跨系统流程和系统内流程的统一管理,同时避免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产生相互干扰,BPM运行时,采用“多实例”的模式提供服务,即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BPM实例,跨系统流程则在跨系统流程引擎实例中运行,其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

在BPM组件多实例服务模式中,所有业务流程应用共用一个流程平台,在流程平台中有多个BPM实例,不同的实例为不同的业务应用提供服务。这些流程实例都基于一个数据库进行存储,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通过不同的数据库用户名来隔离。

2.2 模块设计

本文设计与研发的BPM组件的整体功能如图3所示。

图中,流程设计器负责业务流程的可视化建模,通过简单的拖拽操作实现流程的绘制;流程客户端能够在需求分析阶段对流程进行快速验证和模拟,具有流程启动、任务处理、代理设置、代理查看等功能;流程引擎端为BPM产品的核心组件,具有流程定义解析、流程实例运行、调用外部业务操作或者Web服务[5,6]等功能;流程管理控制台能够实现流程的建模设计并对流程引擎进行管理,可进行流程设计建模、业务流程定制、流程管理监控、引擎配置管理;流程统计与监控环节通过各种图表展示流程执行的时间和效率,并对业务流程及业务资源进行分域管理,实现端到端流程监控。

2.2.1 流程设计器

业务流程设计器是BPM的重要功能组件,其采用B/S的方式,实现了BPMN2.0建模标准[7]。基于Flex展现技术,通过简单可视化的拖拽操作,为流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业务流程建模服务。其为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分别提供了2种相关的操作视图,并支持2种视图的平滑过渡。

1)业务建模视图:

为业务人员提供的操作视图。该视图提供了流程建模必需的基本图元,包括开始与结束活动、人工活动、自动活动、子流程、网关、泳道图等。此外,还提供了用于复杂流程建模的图元,如事务块、外部子流程、消息开始活动等。这些图元都是以业务化的方式提供给业务人员,并不包含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基于这些图元,业务人员可以绘制出复杂的流程模型。

2)技术建模视图:

为技术人员提供的操作视图。该视图是对业务建模视图的进一步细化。针对业务人员绘制的自动活动,技术人员可将其技术细节设置为调用Java代码或者Web服务。

此外,流程设计器还提供了一体化的建模环境,即在一个设计器中就可以完成流程所有的建模操作,包括业务资源建模、业务规则管理、子流程编辑和Web服务配置。

2.2.2 流程客户端

流程客户端是一个基于BPM接口的业务流程客户端,该客户端可使用户在业务流程建模设计及开发过程中快速进行业务流程的模拟调试和验证,及早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它提供集中的任务处理及流程模拟测试功能。

1)通过集中任务处理功能,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待办任务、处理任务、管理自己的已办任务、跟踪流程运行状态、代理任务。

2)流程模拟测试指流程在相关的业务资源比如Java代码还没有开发好之前就可对流程进行测试,提前发现流程建模中的问题。

2.2.3 流程引擎端

流程引擎是BPM的核心组件,它提供流程运行的环境和对流程实例从启动、运行再到结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核心组件包括统一流程服务接口、业务资源库、PVM虚拟机[8]、规则引擎、人工任务管理、BPMN组件、流程集成组件、SOA&EDA基础框架[3,9,10]等。其中,PVM虚拟机为流程引擎的微内核,其提供了流程实例运行的最小运行环境,流程引擎基于它扩展实现相关功能;规则引擎提供业务规则的定义、运行、解析等功能;人工任务管理提供对人工任务的管理,包括待办任务的分配、任务的回退、跳转、撤销等;流程集成组件负责与外部流程的集成,通过调用相关的Web服务,实现对Web服务的串接,集成外部应用流程;SOA&EDA基础框架提供了流程处理的基本框架,实现了流程的分段式处理,支撑流程在大数据量以及集成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2.2.4 流程管理控制台

流程管理监控台是专为流程管控人员提供的从流程定义、实例监控到异常定位、再到备份和数据迁移的一组强大工具,主要包括流程实例管理与引擎配置管理功能:①流程实例管理提供了对流程实例的精益监控,包括查看流程状态、终止流程、挂起流程、调整活动处理人、设置流程相关数据、流程版本管理、流程综合查询、流程日志管理、流程导入与导出等操作;②引擎配置管理提供了对流程引擎的一系列配置进行修改的功能,包括运行参数、Web服务、消息调用、集群、邮件、扩展、转历史、组织机构、系统变量等配置。通过调整相关配置,可对流程引擎运行性能和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2.2.5 流程统计与分析

流程统计与监控提供了对流程异常活动、端到端流程以及流程执行效率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分析功能。其中,异常活动监控列出了流程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活动,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对这些活动进行人为干预和调整,包括终止活动、修改活动处理人、重新启动活动、单步回退、路由到其他活动等;端到端流程监控则提供对流程关键信息的查看,包括流程实例的运行状态,运行轨迹,流程定义名称和ID,流程实例名称和ID,流程实例创建者,创建/启动时间,结束时间,时间限制等功能,还提供对流程实例的一系列监控操作,包括启动、挂起、恢复、终止、删除、更换版本等;流程统计分析模块针对流程数据做统计分析,提供流程执行时间、环节执行时间、个人与部门工作量、流程实例数量、流程环节超时数量以及流程环节回退抽回数量统计等6类图表,每类图表又分为数量统计图和趋势分析图2类。

2.3 应用示例

图4列出了某示例流程,该流程由某电力公司发起并提交总部审批,总部在审批过程中会提出修改意见,省电力公司根据总部的修改意见修改后再提交总部,如此往复直至最终通过该业务的审批。这是一个典型的纵向流程集成的应用示例。基于BPM实现该流程的步骤如图4所示。

电力公司的用户登录网省公司SAP 门户,起草业务审批计划,然后启动该计划的审批,启动时会调用网省的BPM,创建一个流程实例,此时流程处于启动状态;省电力公司BPM向总部BPM发送消息,通知该BPM启动总部的审批流程,总部流程启动后,会通知专责进行处理,专责审批后,提出修改意见,将流程消息发送到网省并通知网省进行修改;省公司的BPM收到消息后,创建待办任务,网省用户收到待办任务后,落实相关修改意见,修改完毕后再发送到总部进行审批;总部收到消息后,对计划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网省的BPM发送消息,通知网省提交相关的工程决算;省电力公司收到消息后,提交相关预算,将流程发送到总部进行审批,总部审批通过后,向网省BPM发送消息,通知其进行下一步工作;省电力公司收到待办任务后,进行工程转资,流程结束。

3 结语

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BPMN2.0标准的分布式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了流程集成及流程的集约化管理。该平台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的多个业务中得到应用,部署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所有网省公司和直属产业单位及直属金融单位。该平台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单位的IRS系统、人资集约化、大规划项目、审计综合、电动汽车、基建标准成本管理、能效管理、智能支付平台、政工管理系统等约30个项目的建设,应用部署点100余个,累计使用约1 100人,强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宇红.一种实现企业级业务流程整合的信息化建设思路[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4):18-23.YAO Yuhong.Enterprise-class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process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J].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zation,2011(4):18-23.

[2]蔡章利,易树平,高庆萱.基于工作流模式的BPMN过程模型验证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8):1578-1586.CAI Zhangli,YI Shuping,GAO Qingxuan.Verification methodfor BPMN process model based on workflow patterns[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0,16(8):1578-1586.

[3]王洋,周勃,董宝田.业务流程集成技术在铁路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1):24-26.WANG Yang,ZHOU Bo,DONG Baotian.The applicationresearch of business process integration on railway informationshare[J].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2010(1):24-26.

[4]孙丕石,曹占峰,王亚玲,等.国家电网公司数据交换平台研发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8,32(22):62-67.SUN Pishi,CAO Zhanfeng,WANG Yaling,et al.Design andapplication of data exchange platform for SGCC[J].PowerSystem Technology,2008,32(22):62-67.

[5]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EB/OL].[2011-11-12].http://www.w3.org/XM L/.

[6]W3C.Web services transaction specifications[EB/OL].[2011-11-12].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library/specification/ws-tx.

[7]蔡章利,易树平.基于BPMN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3):551-557.CAI Zhangli,YI Shuping.The entire process model methodbased on BPM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s,2010,16(3):551-557.

[8]朱小杰,徐京,刘华.基于过程组件模型的流程引擎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10):108-115.ZHU Xiaojie,XU Jing,LIU Hua.Design of process enginebased on process component model[J].Computer Technologyand Development,2011,21(10):108-115.

[9]刘涛,侯秀萍.基于ESB的SOA架构的企业应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5):230-233.LIU Tao,HOU Xiuping.Research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of ESB[J].Computer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2010,20(5):230-233.

[10]饶锡如,文俊浩,赵瑞锋.基于BPEL的业务流程集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0):196-199.RAO Xiru,WEN Junhao,ZHAO Ruifeng.Business processintegration based on BPEL[J].Computer Systems&Applications,2009(10):196-199.

流程管理平台 篇2

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工作流程

1.学位授予单位发布接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信息

有关学位授予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本单位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信息,以及培养方案、课程考试成绩有效期、全国统考成绩有效期等信息。

2.申请人员通过信息平台提出申请,提交个人基本信息及电子照片。

3.信息确认

申请人员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时间内到拟申请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现场确认:提交规定的书面材料(原件),采集图像与指纹信息,签署《诚信承诺书》等,接受资格审查。

4.资格审查

学位授予单位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将资格审核结果录入信息平台。通过资格审核的申请人自动进入在册申请人信息库。

5.课程考试成绩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组织本单位在册申请人的课程考试,并将成绩录入(导入)信息平台,供申请人查阅。

6.全国统考考务管理

①在册申请人通过信息平台报名参加全国统考,选择考试科目和考试地点,并在线支付考试报名费。

②组考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分配考场,编制准考证,组织考试。

③在册申请人通过信息平台下载准考证,参加考试。

申请人应考入场时,将进行指纹验证,验证通过后方可入场参加考试。

7.论文答辩信息管理

在册申请人在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相应专业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全国统一组织的外国语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之后,即可通过信息平台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论文答辩申请。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后组织论文答辩。

8.学位授予管理

流程管理平台 篇3

业务保障是业务供应链中突出的管理环节,由于目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普遍缺乏有效的运营支撑系统,因此文章对美国电信运营商在业务保障领域的成功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美国电信运营商基于电信运营图设计的集中式电信业务保障操作平台的功能及工作流程管理进行阐述,希望能为中国电信运营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业务保障;电信运营图;运营支撑系统;工作流程管理

Abstract:

Although service assura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ey management area in the service supply chain, Chinese telecom operators are generally lack of effective operational support systems. In this paper, successful stories of American operators in the same domain are introduced, with a detailed present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 centralized workflow management for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assurance operations platform,which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telecom operations map.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Chinese telecom operators.

Key words:

Service assurance; Telecom operations map; Operational support system; Workflow management

新一代的电信网络是以业务驱动为特征的网络,业务保障逐渐成为业务供应链中突出的管理环节。简单地说,业务保障是指电信运营商为了向客户提供具有服务质量(QoS)保证的业务而从事的一系列业务管理活动。它集成面向业务等级协定(SLA)的业务性能监控、业务障碍管理和远程测试等手段,对SLA中规定的QoS目标进行测量和报告,适时地通知管理者调整业务配置,从而有效地改善业务运行环境和运行状况,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目前,中国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致力于业务保障系统的投资和建设,期望籍此来优化现有的运维机制和业务结构,以在开放、竞争的电信业务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客户。为了使人们对业务保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以美国电信运营商在业务保障领域的系统应用为背景,介绍它们在规划和实现集中式电信业务保障操作平台方面的流程化管理经验。

1、 电信运营图

业务保障反映了基于业务生命周期的一个管理侧面。与网络管理的目标不同,业务管理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客户对业务使用的满意程度,如何调配网络资源,保证QoS,并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影响QoS的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的业务都具有独特的应用模型,不同的电信运营商在设计业务逻辑时也要综合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策略,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业务管理应用的无序性,即:缺乏统一的标准或方法来指导实际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

国际标准组织电信管理论坛(TMF)在业务管理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电信运营图(TOM)模型[1, 2],如图1所示。TOM由一组分层的、可重用的经营过程组成,这些过程反映了电信运营活动中独立于具体的电信运营商、技术和业务类型的操作,覆盖了电信运营活动中的客户服务、业务支撑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公共功能。除此之外,TOM还明确给出了将抽象的经营过程映射为面向业务实现的运营支撑系统(OSS)组件时可参考的输入/输出信息流。

TOM的作用在于展现了面向业务管理的运营视图。它使用了电信运营的常用术语,从电信运营商的内部自顶向下地审视企业的经营过程,以分层的模型描述了客户服务、业务支撑和运行维护等运营环节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向网络管理功能(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故障管理等)进行适配。电信运营图从水平方向的视点解决了客户服务、业务支撑和运行维护过程的协作关系和支撑关系,定义了客户服务处理层、业务开发与操作处理层和网络与系统管理处理层的经营过程;从垂直方向的视点确定了基于业务生命周期的业务实现、业务保障和业务计费这3个不同的管理域。

因此,当定制具体的业务管理应用时,可以基于TOM管理模型选取其中若干个经营过程绘制工作流程,描述各经营过程之间交互的信息,灵活地设计并实现不同粒度的OSS组件,最后仍以TOM管理模型为准绳衡量电信运营商和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商在理解业务管理需求方面的一致性。

2、 业务保障系统

SLA中规定的QoS目标是面向客户的,由客户可理解的一组指标表示,如:业务可用性、平均业务开通时间(MTTP)、平均业务恢复时间(MTTR)、失效频率(FF)等。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规定了电信运营商在向客户承诺SLA时各类业务可参考的QoS指标值,各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业务配置情况进一步细化指标值。如何对这些QoS指标进行定义、测量、报告,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业务的运行性能,是业务保障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TOM给出了业务保障管理域的功能定义,美国的电信运营商基本都遵从TOM模型来组织业务保障功能。针对客户服务处理层发现的业务失效或服务质量降级等异常现象,业务保障系统分别启动相应的维护处理工作流程,从上到下贯穿客户服务处理、业务开发与操作处理(业务支撑)和网络与系统管理处理(运行维护)等运营层次,及时地为客户恢复业务的正常运行。此外,业务保障还包括对业务运行情况的例行检测,根据SLA的规定定期地向客户提交业务运行报告。

一个典型的业务保障系统包括了以下的功能组件:

(1)业务性能监控

业务性能监控对SLA规定的QoS指标进行实时或轮询方式的指标测量、采集和处理,将性能统计的结果制成报告,为客户提供接入方式进行查询。

(2)业务障碍管理

业务障碍管理过滤、处理网元或网元管理系统上报的告警,通过检测、分析和隔离网络故障迅速地定位受到影响的业务及客户,在业务发生障碍之前向客户预警。业务障碍管理通常需要配备告警关联性分析的数据库和管理功能。

(3)远程测试

远程测试是业务保障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由于现阶段很多旧的网元设备管理接口未达到所期望的开放性程度,从网元管理系统上报的性能/告警数据无法满足业务保障系统对处理数据的要求,因此,远程测试成为有效的主动测量手段。美国的电信运营商一般都将远程测试OSS软件装载在一个业务测试中心的管理操作平台上,而在网络中不同位置的网段安放相应的测试探针(Probe)硬件。中心的管理员或管理系统可以在软件平台上有策略地发起测试命令,遥控远端的测试探针对某处的业务电路或流量进行测试,测试探针形成的测试结果返回到软件平台进行集中的分析和处理。

在实际的应用中,远程测试配合业务性能监控或业务障碍管理完成各自的管理目标。以业务障碍管理为例,电信运营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当客户向客户服务中心申告业务障碍时,网络运行中心(即网管中心)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却显示网络运行状态正常。虽然根据经验判断业务障碍多半发生在客户端,但是由于缺少有力的测量手段,电信运营商无法向客户提供数据证实判断。因此,在电信运营商网络和客户网络的边界处安放测试探针设备,通过业务测试中心对两端的网络分别进行回环测试,可以定位业务障碍发生在网络的哪一端,分清责任,避免无端的赔偿。远程测试的这种应用同样适用于多个电信运营商合作为客户提供一种业务时出现业务障碍所引起的责任划分。

3、 工作流程管理

集中式的业务保障操作平台就是在一个管理中心的计算机管理操作平台上集成业务保障的所有功能软件,包括业务性能监控、业务障碍管理和远程测试。这些功能软件为可即插即用的OSS组件,由工作流程管理OSS根据一定的流程逻辑统一调度,完成自动化的、可定制的业务保障任务。

业务保障操作平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来自不同厂商的OSS组件的互操作性。特别是在自动化的工作流程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无人工干预的全程业务诊断和派工,OSS组件之间的接口应该具有较好的开放性。目前,国外的一些业务保障系统生产厂商已经开发了基于CORBA的网关软件,用于适配业务保障OSS组件和电信运营商的其他工作管理系统(如订单处理系统、故障工单派发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的接口信息,同时也通过网关软件向客户提供基于Web页面访问业务保障系统内统计数据的能力。

业务保障操作平台所面临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业务资源数据库。一个电信运营商拥有的电路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很广泛的地理区域内,分别由下属的分支机构管理和调度。建设集中式的业务保障操作平台,需要将所有的电路数据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存储,通过业务保障操作平台来部署电路的分配和回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业务管理层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迅速无误地做出重配置的反应。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普遍缺少这种企业级的资源数据库,电路的调度周期显得冗长而低效。

在建立业务资源数据库时特别需要注意内容的一致性,即:数据库中记录的电路信息和状态必须符合当前物理电路的实际情况,电路的分配和回收必须能够真实同步地反映在业务资源数据库中。

图2所示为基于工作流程的业务保障系统结构框架。其中,核心的OSS系统是自动执行工作流程处理过程的工作流程管理器(WFM)。WFM定义了业务保障管理域内的若干个工作流程,以流程规则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WFM是一个智能的OSS组件,它除了保存流程规则之外,还包括有关业务诊断策略以及所涉及的远程测试步骤等数据。这些数据事先录入到WFM的数据库中,在工作流程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内置的解释器解析为可自动判决的智能操作,同时可以根据电信运营商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测试系统(TS)是执行WFM派发的远程测试任务的OSS系统,它接受来自WFM的测试会话请求,对指定的业务电路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的结果返回给WFM。测试的过程需要调用资源管理库的电路数据,测试的目标电路标识符、测试项目等参数通过TL1(Transaction Language 1)命令传递到布放在网络中的测试探针,由探针设备上的测试软件完成物理测试。业务性能监控OSS和业务障碍管理OSS分别完成业务管理层的性能和障碍管理,它们所发现的问题成为触发维护工作流程的前提条件。从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电信运营商有时候会将这两部分功能放置到网络运行中心,和网管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管理。

远程测试的触发包括以下几个来源:

(1)业务订单处理系统发起的安装测试请求,通常是在业务开通之前的验收阶段。

(2)故障工单系统发起的维护测试请求,是指客户通过受理中心提交的故障申告引发的工单。

(3)业务性能监控OSS发现的业务性能下降。

(4)业务障碍管理OSS发现的影响业务及客户的网络故障告警。

WFM在接收到这些测试请求之后,根据自身存储的诊断规则设计测试任务(如测试目标和测试项目等),和测试系统之间进行多轮测试会话,最终确定问题的根源。可以说,远程测试是业务保障工作流程中最关键的处理环节,是电信运营商了解自身的网络及业务状况的最有力的智能手段。

以故障工单系统发起的维护测试请求为例,业务保障维护工作流程包括以下一些处理步骤:

(1)工作流程管理器接收故障工单系统传递过来的维护测试请求(故障工单在故障工单系统处生成,其触发可以来自客户申告,也可以来自业务性能监控和业务障碍管理报告的严重告警)。

(2)WFM对故障工单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备远程测试的条件。这一步骤包括确定故障工单中的现象性质,输入的电路标识符是否合法,以及检查当前面向该电路的测试资源配置情况等。如可以执行远程测试,则向TS发起测试会话,由TS执行故障的诊断;如不可以执行远程测试,向故障工单系统返回维护测试应答,指出不可测试的原因。

(3)TS调用资源数据库的电路数据,将测试的目标分解为远程测试探针可识别的TL1指令,发送给探针进行实地物理测试,并将探针返回的测试结果进行汇总,传递给WFM。

(4)WFM分析测试结果,做出业务配置的部署或派工维修的决定,形成工单发送给相关的维护部门,通知故障工单系统关于该工单的处理结果并及时地监督并关闭故障工单。

对于其他的测试请求情况,WFM执行类似的处理过程。测试的分析结果显示在WFM的界面上,通常包括分类的统计结果,如:测试正常情况、内部故障情况、外部故障情况、测试复查情况、未定义故障情况以及测试错误情况等。

4、 结束语

美国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建立集中式业务保障操作平台以及规范相应的维护处理工作流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数字电路业务(如:DS0和DS1)为例,1998年数字电路的MTTR指标的平均水平处于18~24小时之间,在建立了业务保障操作平台之后,2000年该指标改进为4.5~5.5小时左右。此后,电信运营商不断地完善工作流程环节,在2002年将MTTR指标降到了不足4小时。显然,这种改进的效果增强了电信运营商向客户承诺具有更高业务等级SLA的信心。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如今面对的竞争和市场格局和90年代末美国的情况类似,因此从规范管理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来说,美国电信运营商在建立集中式的业务保障操作平台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0025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104023);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AA121051)

参考文献:

[1] 夏海涛,孟洛明,邱雪松等.重新审视

TMN—自动化的电信运营管理剖析[J].电信技术,2002,(4):3—7.

[2] TMF GB910 Version 2.1, Telecom Operations Map [S].

收稿日期:2003-03-06

作者简介:

海上平台氮气系统流程工艺 篇4

关键词:膜制氮装置,渗透率,氮气纯度,露点,海洋平台

引言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为78%,是化学惰性气体。利用其惰性的特点,广泛用于防止氧化、防止燃烧及爆炸。应用的行业包含:石油、天然气、化工、制药、食品、机械、电子、金属热处理、冶金、海洋等等。

海上平台的生产操作需要氮气源为平台设备提供覆盖气,吹扫气等。氮气瓶系统一般都适用于面积较小、设施简单的无人简易井口平台;而大型平台,尤其是综合性平台需要有专门的制氮系统来满足平台上的用气量。

海上平台最常用的制氮工艺有:

膜制氮工艺

变压吸附原理制氮工艺

膜制氮工艺是利用空气中的不同组分在透过改性高分子材料时的渗透速率差异,实现氧氮分离的目的。如下图所示,在一定的压力下,压缩空气中的O2、CO2、H2O等在中空纤维膜的膜壁上较快的渗透,而渗透速率较小的氮气则在末端富集,从而得到纯度90%-99.9%的产品氮气。

变压吸附制氮工艺是利用吸附剂——碳分子筛在不同压力下对氧、氮的吸附能力大小不同而达到空气分离的一种常温分离技术。碳分子筛是多孔颗粒结构,其比表面积远大于表面积,颗粒内部的微孔能优先吸附氧分子,少量吸附氮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氧氮分离的目的。为了得到连续的氮气,一般采用两个吸附塔进行交替吸附和再生,完整的变压吸附过程包括吸附→均压→解吸→吹扫。

海上平台制氮系统通常采用膜制氮工艺,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海上平台常用的膜制氮工艺流程进行介绍。

一、膜制氮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整套膜制氮系统由空压机系统、压缩空气净化过滤系统、膜分离系统、控制仪表阀门系统四部分组成。

整套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空压机首先将空气压缩,经软管进入三级过滤系统,第一级过滤器(1微米)将气体中的微粒状杂质和凝液降至“痕量”;第二级过滤器是精细过滤器(0.01微米),它用于除去最小的尘埃和油份;第三级过滤器是精细过滤器(0.01微米),它用于除去最小的尘埃。其产生的水分和油份经自动排污阀定时自动排出。冷冻干燥机进一步去除水分。过滤后的压缩空气要求必须加热,主要有两个目的①可以为膜系统的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工况条件。②通过加热提高空气温度使其高于露点,以防止水和油在分离器内冷凝。该加热器采用PID控制方式,其设定温度为49℃;经加热和过滤后的压缩气体进入氮气分离膜管进行分离,分离产生的富氧气体汇集进入富氧出口排放至安全区域,而在膜管的另一端则将高纯度氮气集中外输,同时对分离产生的氮气进行纯度检测(一般采用化学氧分析仪检测分离气体的氧含量),若氧含量超过设计指标则视为不合格,考虑到作业工艺要求不能使用,则将主管路气动控制阀关闭,旁通管路控制阀打开将不合格气体排至富氧出口管路。直到分离气体合格为止。

二、氮气系统设计步骤

1. 确定产品纯度和露点

通常要求,在正常操作情况下,产品中氮气摩尔含量为97%,氮气供应峰值时95%,具体应根据氮气用户需求而定。

水露点在南海区域通常取-2 0℃,渤海区域通常取-40℃,具体应根据实际环境温度和氮气用户需求设定。

2. 氮气的供应压力和供应温度

供风压力通常在100k Pa G~650k Pa G不等,主要看用户的实际压力要求。

供风温度一般为45~50℃;

3. 氮气罐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

氮气罐的操作压力通常在900k Pa G~1000k Pa G左右,不要太低,否则罐体会很大。供气温度通常在50℃左右。

4. 氮气用户的连续用量和峰值用量

连续用户一般为以氮气作为驱动的设备,典型的就是气浮设备需要提供连续的氮气供应;间歇用户一般为以氮气作为稳压的设备,比如生产水缓冲罐,污水罐,注水缓冲罐等等,需要提供各个稳压用户的瞬间最大的耗气量。

5. 确定空气耗量

一般是建议设计总耗氮量除以膜组的制氮效率(以prism膜组为例,相应纯度下的制氮量比上空气量就是制氮效率);氮气系统干燥器有吸附式干燥器和冷冻式干燥器,两种干燥器均在海上平台上使用过,以吸附式干燥器使用较多。使用吸附式干燥器时,要考虑其再生时消耗的15%(具体再生耗气量由厂家确认)的干燥空气量。所以空气耗量的计算公式为:

设计总空气耗量=设计总耗氮量/制氮效率/(1-再生耗气比例)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氮气膜品牌有美国普里森膜、捷能膜、日本雨布膜、派克膜。膜的性能一般用产气量,分离效率来描述。分离效率是指定量压缩空气与产出氮气的百分反比;同等氮气产量条件下,分离效率越高的膜件,消耗的压缩空气越小,能耗就越少,运行就越经济。膜的分离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力的增加而稍有增加,膜的产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下表所列为空气在49℃及11bar入口压力下所对应的普里森膜和捷能膜的空气耗量和氮气产量。实际设计时,应咨询膜制造厂商确定膜组在不同压力、氮气需求纯度下的制氮效率,从而最终确定所需的空气耗量,并确定所需空压机排量。

6. 流程压力确定

确定流程压力:建议尽量提高膜管入口压力,因为压力高时,单根膜管的制氮量会上升,需求的数量下降,经济性好,所需的氮气储罐的罐容降低。但也要结合氮气供应压力、空压机排压、膜组在不同压力下的制氮效率、对应压力下的空气耗量、氮气罐罐容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下的空压机排压。目前市面上的主要双螺杆空压机的厂家是ATLAS、INGERSOLL RAND,排压档主要有1000k Pa G、1100k Pa G、1300k Pa G、1400k Pa G,以1300k Pa G的最常见。压力降的估算:空气罐的操作压力比空压机排口的压力要低,实际操作中,空压机橇内空冷器和油气分离器的压力降建议保守考虑为100k Pa;而制氮橇的压力降总共应该为300k Pa以内,通常为250k Pa,制氮橇出口即氮气罐的操作压力在900k Pa G~1000k Pa G左右。

7. 确定氮气罐的容积

立式容器由于占地面积较小,故海上平台一般都选用立式容器。氮气罐的容积应满足如下要求:

当氮气发生装置故障停工时,保证在最大氮气耗量的情况下,氮气罐压力从正常操作压力降至最低操作压力时可连续供气15~20min而无需补充。

其中,具体储存时间应征求业主的意见。

在确定氮气罐罐容时,对于间歇用户,应根据使用频率和耗气量考虑是否计入罐容。

8. 确定氮气罐设计参数

氮气罐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通常与上游空压机系统保持一致。当采用膜分离制氮时,还要参考膜前加热器的操作温度设定值。由于氮气装置通常都是成橇装置,具体橇内详细流程还要依厂家而定。

三、结论

“一网一平台”学生操作流程 篇5

编制单位: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21年9月22日

目录

一、Web端操作手册 1

(一)用户登录 1

(二)我的主页页面介绍 2

1.我的主页主选单 2

2.动态 3

3.最新內容 3

4.最近访问 4

5.待办事项 4

6.最新公告 5

(三)我的课程页面介绍 5

1.加入课程 6

2.筛选课程 6

3.课程清单 7

4.查看课程介绍 7

5.课程介绍 7

(四)如何加入一门课程 8

(五)学习管理功能介绍 9

1.课程主页 9

2.公告 10

3.课程信息 10

4.课件 11

5.作业 11

2)如何提交个人作业 12

6.测试 13

7.讨论 15

8.分组学习 18

9.笔记 22

10.错题本 22

11.学生 23

12.点名记录 24

13.成绩 24

14.学习分析 25

(六)公开课介绍 26

1.公共课介绍 26

2.如何加入公开课 27

(七)我的资源 28

1.文件 29

2.互动教材 29

3.录播教材 30

4.个人题库 30

(八)账户管理 31

二、APP端操作手册 31

(一)登录 32

(二)首页 33

(三)课程 35

(四)直播 36

(五)动态 37

(六)我的 38

(七)我的课程 39

1.课程内介绍 39

2.章节 39

3.公告 40

(八)课件活动 40

1.课件 40

2.作业 41

3.测试 42

4.讨论 43

5.互动 44

6.分组学习 45

7.点名记录 45

8.课堂表现 46

(九)教学成果 46

1.成绩 46

2.学习分析 47

(十)其他说明 48

1.文件、附件上传、视频播放相关 48

2.深色模式 49

3.字体大小调节 50

0.0.1前言

在使用本产品前,请您务必仔细阅读《“一网一平台”学生使用说明书》,这会帮助您充分了解并正确而高效地使用本产品。请妥善保管好本手册,以便日后查阅。

在开始之前,您需准备硬件环境,示例如下:

(1)WEB版本硬件环境需求:

    操作系统:Win 7、Win 8.1、Win 10、macOS;

    浏览器:IE 11(含)以上、Edge、Chrome55.0(含)以上、Firfox50.0(含)以上、Safari9.0(含)以上(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

一、Web端操作手册

(一)用户登录

用户可以通过融合门户https://menhu.pt.ouchn.cn/输入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若登录不成功可以通过 “忘记密码”功能进行操作寻回。

点击教学平台进入系统

(示例图1-1)

若用户登录不成功,通过点击“忘记密码”进入下级页面,该页面设有:1、身份验证;2、选择找回方式;3、设置新密码;4、完成。通过以上功能逐步填写并验证后,则返回首页再进行新的账号输入、密码和验证码操作登录。(详情见示例图1-2)

(示例图1-2)

(二)我的主页页面介绍

学生登入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后,第一个呈现的页面为“我的主页”。本页是学生在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中的书桌,可协助学生快速掌握所有课程的最新动态与进度,依待办事项决定学习的优先次序。主要功能包含:“我的菜单”、“动态”、“最新内容”、“最近访问”、“待办事项”、“最新公告”。(详情见示例图1-3)

(示例图1-3)

1.我的菜单

可切换至“我的学习”菜单下含有3大主要功能,其中含有:“首页“功能模块、“我的资源”功能模块和“账户管理”功能模块。

首页功能模块可访问“我的课程”和“公告”功能,可提供学生使用者浏览

学习课程安排和教师发送的公告信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安排情况,更实现不同功能模块的数据查看和管理功能。(详情见示例图1-4)

(示例图1-4)

2.动态

显示最近开放与截止的学习活动通知,例如:最近开放与截止的学习活动通知,课程内容更新信息,学生提交作业信息等。(详情见示例图1-5)

(示例图1-5)

3.最新內容

显示用户最新教学活动,新增或更新后的消息提示,例如:教师发布作业后,显示进行中的作业,最新教材,最新讨论。(详情见示例图1-6)

(示例图1-6)

4.最近访问

呈现学生最近浏览过的课程,可点击课程名称直接到达个人详细课程页面。(详情见示例图1-7)

(示例图1-7)

5.待办事项

显示学生待提交的作业与测试,例如:待提交的测试、作业等内容信息。(详情见示例图1-8)

(示例图1-8)

6.最新公告

显示超级管理员、一般教务人员发布的机构公告或教师最新发布的课程公告。(详情见示例图1-8)

(示例图1-9)

(三)我的课程页面介绍

学生点击“我的课程”可查看老师开设的所有课程,本页主要内容如下:“加入课程”、“筛选课程”、“课程清单”。(详情见示例图1-10)

(示例图1-10)

1.加入课程

点击“加入课程”按钮,输入“课程访问码”加入课程。(详情见示例图1-11、1-12)

(示例图1-11)

(示例图1-12)

2.筛选课程

学生可根据学年、学期、课程状态、课程角色、学院、学习中心、年级、班级、课程类型筛选课程。(详情见示例图1-13)

(示例图1-13)

3.课程清单

学生点击课程名称可跳转具体课程的内容页面,查看或管理学习活动。(详情见示例图1-14)

(示例图1-14)

4.查看课程介绍

学生点击“查看课程介绍”即可查看课程详情。(详情见示例图1-15)

(示例图1-15)

5.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页面主要内容包括:“进入课程”、“课程简介”、“基本信息”、“授课教师”、“课程目录”、“课程评价”6部分内容。(详情见示例图1-16、1-17)

(示例图1-16)

(示例图1-17)

1)进入课程:跳转至该课程的章节页面,学生可开始进行学习活动。(详情见示例图1-16)

2)课程简介:关于课程的介绍与开课信息。(详情见示例图1-16)

3)基本信息:包括课程的参与人数、课程时长、必修/选修、学分。(详情见示例图1-16)

4)授课教师:授课老师的姓名和头像。(详情见示例图1-16)

5)课程目录:学生可查看该课程的进度架构。(详情见示例图1-16)

6)课程评价:学生可对该课程评分或给予留言。(详情见示例图1-17)

(四)如何加入一门课程

学生访问“我的课程”页面后,点击“加入课程”按钮,输入老师所给课程的访问码,或在网址栏输入邀请链接即可加入具体的课程。每门课程对应唯一的课程的访问码。(详情见示例图1-18)

(示例图1-18)

(五)学习管理功能介绍

1.课程主页

课程主页可分为几个重点功能区域,分别为个人查询区、学习管理区、课程章节区。(详情见示例图1-19)

(示例图1-19)

1)个人查询区:学生可查看学生、点名记录、成绩、学习分析。(详情见示例图1-19)

2)学习管理区:学生可切换至章节、公告、课程信息、课件、作业、测试、分组学习、笔记、错题本的管理页面。(详情见示例图1-19)

3)课程章节区:显示课程章节的全貌,包含不同颜色、图标的学习活动图标。(详情见示例图1-19)

2.公告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公告”,即可进入公告管理页面。本模块内容以清单方式呈现老师所发布的公告与发布时间,最新发布的公告排列在最上面。老师编辑完成后的最新公告将会显示“已更新”标记。(详情见示例图1-20)

(示例图1-20)

3.课程信息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课程信息”,即可进入课程信息页面。学生可在此页面了解该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架构与课程要求等信息,进而安排学习计划。(详情见示例图1-21)

(示例图1-21)

4.课件

学生在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课件”,即可进入课件页面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此直接进入课程学习界面。(详情见示例图1-22)

(示例图1-22)

5.作业

1)作业管理页面介绍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作业”,即可进入作业管理页面。该页面包括:“作业名称”、“状态”、“成绩”等内容。(详情见示例图1-23)

(示例图1-23)

① 作业名称:呈现老师发布的作业,最新发布的作业会排最上面。(详情见示例图1-23)

② 状态:呈现学生是否提交作业的状态。(详情见示例图1-23)

③ 成绩:呈现学生提交作业的批改和评分情况。(详情见示例图1-23)

2)如何提交个人作业

①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作业”,选择需要提交的作业,点击“去交作业”即可。(详情见示例图1-24)

(示例图1-24)

② 学生进入“交作业”页面,输入作答内容或上传作业附件,保存后即可。(详情见示例图1-25)

(示例图1-25)

6.测试

1)测试管理页面介绍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测试”,即可进入测试管理页面,内容包括:“测试名称”、“题目数量”、“成绩”、“是否截止”等。(详情见示例图1-26)

(示例图1-26)

① 测试名称: 显示课程中所有的在线测试,以及发布测试的老师、测试发布开始与截止日期。点击测试的标题,可查看该测试的基本信息。(详情见示例图1-26)

② 题目数量:呈现测试中所含的题目数量。(详情见示例图1-26)

③ 成绩:呈现学生成绩或测试完成情形,具体包括已/未公布、已/未评分、已/未交。(详情见示例图1-26)

④ 答题状况:呈现该测试的已答次数与答题次数,在规定时间内点击“去答题”或“重答”则可开始进行在线测试。(详情见示例图1-26)

2)如何在线完成测试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测试”,即可进入测试管理页面。学生选择要参与的测试名称后,点击“去答题”并确认,即可进入测试页面。学生答完题后点击“交卷”按钮并进行确认即可。(详情见示例图1-27、28、29)

(示例图1-27)

(示例图1-28)

(示例图1-29)

7.讨论

1)讨论管理页面介绍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讨论”,即可进入讨论管理页面,点击进入目标讨论区后即可查看讨论区详情。“讨论”页面内容包括:“讨论区名称”、“讨论形式”、“帖子/主贴/回帖”、“未读/未读主贴/未读回帖”、“访问量”、“点赞数”、“教师回帖率”。(详情见示例图1-31)

(示例图1-31)

2)发帖

学生在课程主页中的“讨论”中选择需要查看的讨论区,进入后选择页面右上角的“+发表帖子”,在发帖界面填入“标题”、“内容”“添加附件”后点击“保存”即可。(详情见示例图1-32、33、34)

(示例图1-32)

(示例图1-33)

(示例图1-34)

3)回帖与点赞

学生在课程主页的“讨论”界面选择要进入的讨论区,选择要回复或点赞的“帖子”,点击进入后即可针对该帖子进行回帖与点赞等操作。学生点击其他同学留言下的“评论”,即可回复其他学生的留言。(详情见示例图1-35、36、37)

(示例图1-35)

(示例图1-36)

(示例图1-37)

8.分组学习

在“分组学习”中,老师可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内讨论、共享教学资源、指派分组作业并展开分组互评活动。分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也利于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开展分层次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1)分组学习管理页面介绍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分组学习”,即可进入分组学习管理页面。内容包括:“组员”、“作业”、“组内讨论”、“组内共享”。

⑤ 组员:呈现学生所属组别和其他组员的基本信息。(详情见示例图1-38)

(示例图1-38)

⑥ 分组作业:呈现该课程中的所有分组作业,及其作业信息(如:提交期限、评分方式、成绩、评分状态、互评截止日等)。学生在“分组作业”页面,选择“我的答案”,点击“交付作业”,进入后输入作业答案或上传作业附件,保存后即可。(详情见示例图1-39、40、41)

(示例图1-39)

(示例图1-40)

(示例图1-41)

⑦ 组内讨论:老师或学生均可在此发布讨论帖,也可编辑或删除已发布的帖子。帖子仅限组内成员可见,小组成员可对帖子内容进行点赞或回复。学生在“组内讨论”页面,可对组内其他成员已发表的讨论帖进行回复或点赞,也可以点击“+发表帖子”,在组内发帖讨论。(详情见示例图1-42、43、44)

(示例图1-42)

(示例图1-43)

(示例图1-44)

⑧ 组内共享:学生可上传、删除或查看与本分组共享的文件。学生选择“组内共享”,即可查看、下载或删除组内其他成员在组内已分享的资源。点击“上传”按钮,即可上传分享新资源。共享文件既可“本地上传”,也可从“资源库”中调取。(详情见示例图1-45、46、47)

(示例图1-45)

(示例图1-46)

(示例图1-47)

9.笔记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笔记”,即可进入笔记管理页面。在笔记管理页面,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筛选笔记内容,也可通过关键字进行删选。(详情见示例图1-51)

(示例图1-51)

10.错题本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学习管理区域中的“错题本”,即可进入错题本管理页面。在错题本管理页面,学生可以“题型”、“难易度”进行筛选,也可通过搜索进行查找错题。(详情见示例图1-52)

(示例图1-52)

11.学生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个人查询区域中的“学生”,即可进入班级成员管理页面。学生可在此页面查看本课程成员信息,包括学号、姓名、机构、学院、学习中心、课程角色等信息。并可以通过“机构”、“学院”、“学习中心”进行筛选。(详情见示例图1-53、54)

(示例图1-53)

(示例图1-54)

12.点名记录

学生通过课程主页右上方的“点名记录”按钮,可以在Web端查看以往所有的点名记录明细。(详情见示例图1-55、56)

(示例图1-55)

(示例图1-56)

13.成绩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个人查询区域中的“成绩”,即可进入成绩管理页面。学生可通过此页面了解自身参与某门课程的所有学习活动的具体得分情况,方便查漏补缺。(详情见示例图1-57、58)

(示例图1-57)

(示例图1-58)

14.学习分析

学生访问课程主页,点击个人查询区域中的“学习分析”,即可进入学习分析页面。“学习分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学习监控工具,学生可在此页面查看自己的学习历程记录。(详情见示例图1-59、60)

(示例图1-59)

(示例图1-60)

(六)公开课介绍

1.公共课介绍

“公开课”版块汇聚了丰富的机构内精品公开课程资源,涵盖各种热门课程和老师最新发布的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开课并加入学习。学生登录教学平台首页,选择导航菜单栏中的“公开课”,点击进入即可。(详情见示例图1-61)

(示例图1-61)

2.如何加入公开课

学生进入“公开课”主页面后,选择需要加入的公开课点击进入,选择“进入课程”按钮加入该课程即可。加入课程成功构,学生便可在课程主页进行学习。(详情见示例图1-62、63、64)

(示例图1-62)

(示例图1-63)

(示例图1-64)

(七)我的资源

“我的资源”也是专门为学生备置的学习资源个人云端空间,有助于学生提早准备,并重复利用学生资源。目前,“我的资源”主要包括“文件”、“互动教材”、“录播教材”、“个人题库”。

1.文件

“文件”支持视频、音频、图片、文档、互动教材、Flash文件等多种格式的文件。学生可根据需要检索、下载或删除已存储的文件,也可以点击“新增文件”按钮,添加上传新的文件资源。(详情见示例图1-65)

(示例图1-65)

2.互动教材

互动教材亦是专门为学生备置的学习资源个人云端空间,有助于用户提早准备互动教学资源,并重复利用这些互动教材资源。该页面包含以下功能:“删除”、“新增”、“搜索”。(详情见示例图1-66)

(示例图1-66)

3.录播教材

录播资源是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安排的“视频课件”内容,录播内容可作为资源进入学生资源库,学生可在此直接进入视频课件进行学习,也可以在这里对录播教材进行“批量操作”、检索等功能。(详情见示例图1-67)

(示例图1-67)

4.个人题库

题库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私有试题库,学生可以在这里创建“测试题库”或“问卷题库”,把零散的试题保存到题库中进行存档,方便后期查看或复习使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点击新建题库或删除已建好的题库。(详情见示例图1-68)

(示例图1-68)

(八)账户管理

学生可以在“个人设置”中编辑修改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头像图片、角色、人员编号等等,也可以将账号与邮箱、手机号码、QQ、微信、微博绑定。(详情见示例图1-69)

(示例图1-69)

二、APP端操作手册

(一)登录

学生通过学习网APP使用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学习。学习网APP支持账号密码登录、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等多种登录形式并支持保存登录信息。支持在登录页提交用户反馈,登录页支持显示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详情见示例图2-1、2)

(示例图2-1)

(示例图2-2)

(二)首页

首页支持搜索、扫一扫入口、Banner、公告窗口、快捷功能入口、最近访问、待办事项;(详情见示例图2-3)

(示例图2-3)

1.搜索:支持通过课程访问码、课程名称搜索直达课程;(详情见示例图2-3)

2.扫一扫:支持通过“扫一扫”功能进行扫码登录、扫码加入课程、扫码签到;(详情见示例图2-3)

3.公告:公告区域默认显示2条最新机构、课程公告,支持机构公告弹窗显示;(详情见示例图2-3)

4.最近访问:最近访问区域默认显示最近访问的6门课程app;(详情见示例图2-3)

5.待办事项:待办事项默认显示2条最近的待办事项(作业、测试等学习活动),支持进入待办事项详情页,详情页显示完整待办事项信息,且支持按今天、未来七天、以后进行区分显示。(详情见示例图2-4)

(示例图2-4)

(三)课程

1.支持与首页相同的搜索功能、扫一扫功能;(详情见示例图2-5)

2.支持显示我的课程、公开课两个列表;(详情见示例图2-5)

3.我的课程页面支持显示用户所有课程,支持列表、缩略图两种显示模式,支持按学年、学期、课程状态、课程角色进行筛选显示,课程列表内显示课程封面、课程名称、课程所属学院/年级/班级信息及课程授课班级信息,通过课程列表可以进入课程详情页;(详情见示例图2-5)

(示例图2-5)

4.公开课列表显示学校/机构内所有公开课程,支持列表、缩略图两种显示模式,支持按热门、最新调整排序,支持按课程状态、课程类别进行筛选显示,支持显示公开课课程封面、课程名称、课程所属学院/年级/班级信息及课程授课班级信息及课程加入人数,通过课程列表可以进入公开课详情页,公开课详情页显示课程简介、课程目录及课程评价信息,在公开课详情页可进入课程详情页。(详情见示例图2-6)

(示例图2-6)

(四)直播

支持显示学校/机构进行的所有公开教室直播活动,支持按进行中、未开始区分状态显示,支持显示直播活动名称、开始/结束时间、课程名称及授课教师信息,支持进入观看直播。(详情见示例图2-7)

(示例图2-7)

(五)动态

1.在应用内支持以独立动态页面显示与用户相关的消息通知,包含公告、预警、作业、测试、学习活动开放、课堂报告、成员加入、教务提醒、课程评论;(详情见示例图2-8)

2.支持消息未读/已读状态显示,支持未读消息数量显示;(详情见示例图2-8)

3.支持系统消息推送,支持配置消息推送提醒类型,可以关闭上述消息类型的推送;(详情见示例图2-8)

4.部分学习活动动态消息(抢答、签到、随堂测试等)支持应用内推送。(详情见示例图2-8)

(示例图2-8)

(六)我的

1)支持个人信息显示,支持个人信息设置;(详情见示例图2-9)

2)支持系统设置,包含多语言设置、推送消息设置、文字大小设置、支持动态推送设置,支持按类别关闭动态推送消息提送;(详情见示例图2-9)

3)支持在我的页面进入个人资源库;(详情见示例图2-9)

4)支持查看我的分享,包括我分享的资源和别人分享给我的资源;(详情见示例图2-9)

5)支持查看我关注的用户和关注我的用户;(详情见示例图2-9)

6)支持在我的页面提交使用反馈;(详情见示例图2-9)

7)支持查看应用版本及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详情见示例图2-9)

(示例图2-9)

(七)我的课程

1.课程内介绍

1)课程详情页支持显示课程封面、课程名称、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内学习活动入口;

2)课程详情页按课程信息、课件活动、教学成果三个类别显示所有学习活动,课程信息包含章节、公告、课程基本信息;课件活动包含课件、作业、测试、讨论、互动、分组学习、点名、课堂表现;教学成果包含成绩、学习分析。

2.章节

1)支持按照章节、学习单元两级机构显示课程内章节信息及章节下的学习活动,支持按学习活动类别筛选显示,支持显示闯关式学习提送,支持显示章节及活动完成情况,支持显示学习活动状态(未开放、结束、过期等);(详情见示例图2-10)

2)支持在章节页面查看所有学习活动的基础信息页;(详情见示例图2-10)

3)章节内学习活动在学生端显示学习进度条。(详情见示例图2-10)

(示例图2-10)

3.公告

支持查看课程内所有公告信息,支持按公告标题进行搜索。(详情见示例图2-11)

(示例图2-11)

(八)课件活动

1.课件

支持以列表形式显示课程内课件信息。(详情见示例图2-12)

(示例图2-12)

2.作业

1)支持在应用内以列表形式查看作业活动,提交作业、以及查看成绩;(详情见示例图2-13)

(示例图2-13)

2)支持学生在移动端进行作业互评,支持个人作业互评,支持分组互评,支持组内互评。(详情见示例图2-14)

(示例图2-14)

3.测试

1)支持在应用内以列表形式查看课程内所有测验活动,支持查看测验提交情况,支持查看测验活动基本信息;(详情见示例图2-15)

(示例图2-15)

2)移动端支持补考模式,支持学生在补考时间进行补考答题;(详情见示例图2-16)

3)支持学生端查看答题详情、答案及解析,支持查看成绩。(详情见示例图2-16)

(示例图2-16)

4.讨论

1)支持分组讨论支持学生在移动端进行发帖、回帖、评论、点赞操作;(详情见示例图2-17)

2)支持讨论区内帖子进行置顶操作。(详情见示例图2-17)

(示例图2-17)

5.互动

支持以列表形式显示所有课堂互动记录,支持按未开始、进行中、已结束进行查看,支持在该列表页进入到活动详情、活动结果或直接进入到活动。(详情见示例图2-18)

(示例图2-18)

6.分组学习

支持查看所在小组需完成的分组作业/测试/讨论及小组成员。(详情见示例图2-19)

(示例图2-19)

7.点名记录

支持在移动端查看所有点名记录,按时间查看下显示点名类型、点名发起时间及本次点名活动出勤情况。(详情见示例图2-20)

(示例图2-20)

8.课堂表现

支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选人、抢答等参与后)打分后,学生可查看课堂表现得分(老师设置为公布)。(详情见示例图2-21)

(示例图2-21)

(九)教学成果

1.成绩

支持学生在移动端查看课程内成绩,成绩详情支持查看不同类型的成绩组成,包含考勤、课堂表现、影音观看及学习活动,显示每个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得分、成绩占比及最终得分。(详情见示例图2-22)

(示例图2-22)

2.学习分析

支持学生查看个人学习分析记录情况。(详情见示例图2-23)

(示例图2-23)

(十)其他说明

1.文件、附件上传、视频播放相关

1)支持在应用内上传手机内的视频、照片,同时支持新增拍摄视频、照片和选择相机内视频、照片上传两种形式;(详情见示例图2-24)

2)支持上传手机内的文件(iOS为选择“文件”应用内的内容,Android支持选择本机内的文档),支持常见文件格式(遵循Web端文件格式限制);(详情见示例图2-24)

3)支持上传附件时录入录音文件进行上传;(详情见示例图2-24)

(示例图2-24)

4)支持在应用内查看常见文档,包含图片(支持常见图片格式)、文档(支持PPT、Word、Exce、PDF、TXT格式等);(详情见示例图2-25)

5)支持在应用内播放视频,支持常规播放器操作,支持倍速选择播放,支持手势操作调整亮度、音量,支持选择清晰度,支持播放录播视频时选择视频源;(详情见示例图2-25)

(示例图2-25)

6)支持在应用内播放音频文件,播放时支持进度选择、音量调整。(详情见示例图2-26)

(示例图2-26)

2.深色模式

支持适配系统深色模式。(详情见示例图2-27)

(示例图2-27)

3.字体大小调节

支持手动调节应用内字体大小,支持较小、标准、较大、超大四个格式。(详情见示例图2-28)

流程管理平台 篇6

1 建立网上支付平台的必要性

1.1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传统办单和支付模式

按照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传统办单结算方式,货主提箱前必须到天津港航运中心结算陆运费用,由航运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收费并开具发票后才能预约提箱。该提箱方式较为固化,流程比较烦琐,影响码头客户办单效率。为此,各码头公司通过在网上设立预付款账户,实现远程办单,极大提高办单效率。不过,在该办单方式下,货主必须到码头开户并交纳预付款,且一旦预付款低于限定额度,货主必须到码头续费。虽然该办单方式在传统一站式窗口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在结费办单的简单灵活性上仍显不足。

1.2 网上支付的优势

网上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接口进行即时支付的方式,可以在无须人工确认的条件下,直接将资金从用户银行账户转至网站账户。客户与商家之间可以通过信用卡、电子钱包、电子支票和电子现金等多种手段进行网上支付,大大节省交易成本。

网上支付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网上支付通过数字流转完成信息传输,采用数字化方式支付款项;传统支付方式通过现金流转、票据转让、银行汇兑等实体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

(2)网上支付基于开放的系统平台(如互联网);传统支付在完全封闭的系统内运行。

(3)网上支付使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如互联网、外联网等),对软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比如要求有联网的计算机、配套软件、数据库服务器等);传统支付使用传统的通信媒介,对设备的要求较低。

(4)网上支付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经济,可以实现全天候服务,支付成本也仅相当于传统支付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2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实施流程

网上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的通信主要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防水墙安全会话转换协议和文件传输协议等方式。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通信方式的银行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采用防水墙安全会话转换协议通信方式的银行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采用文件传输协议通信方式的银行多为境外银行,包括渣打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等。网上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的接口数据格式有可扩展标记语言格式、字符串格式、可扩展标记语言加字符串格式。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数据格式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采用字符串数据格式的银行有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加字符串数据格式的银行有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

2.1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的建立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已与中国银行建立接口,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通信方式和可扩展标记语言数据传输格式(见图1和图2)。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与码头网络接口采用成熟的网页服务接口方式,即码头业务系统可以通过调用统一的网页服务功能函数来实现支付,并根据网页服务执行结果来提交和撤销业务(见图3)。

2.2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的支付方式

(1)即时支付 通过直接跳转到相应的银行网上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支付成功后,收款方的平台账户资金增加,支付平台将支付成功的信息反馈给业务系统。

(2)预付款支付 客户在支付平台预存一定金额的款项,在支付时选择预付款支付。支付成功后,收款方的平台账户资金增加,支付平台将支付成功的信息反馈给业务系统。

(3)协议支付 付款方与收款方在支付平台建立相关费用支付协议。收款方建立收款单后,支付平台自动扣除付款方平台账户的相应金额,收款方平台账户资金增加。

2.3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的使用对象

(1)集团内部公司 在天津港财务公司开设账户的所有天津港内部公司均可以使用网上支付平台,其通过财务公司网银接口实现与支付平台的对接,且业务形态呈多样化。

(2)集团外部客户 天津港的所有客户均可以通过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网上支付平台与港口网上支付平台对接,从而实现网上结算和支付。

2.4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的对接方式

(1)网页直接跳转方式 数据在码头或客户业务系统与网上支付平台之间传递,通过业务系统与支付平台的对接实现支付。

(2)手工建立收款账单 通过协议自动划款或手工划款的方式来实现支付。

(3)批量导入 利用批量导入功能建立收款账单,通过业务系统与支付平台的对接来实现支付。

2.5 其他注意事项

在建立网上支付平台时,应充分考虑在应用过程中数据量增加、通信量增多、软件升级、数据库结构变动、新功能模块加入等问题。为此,平台采用模块化构建,以保证充分的可扩展性,方便平台数据库的扩展和移植,使其在升级变动时不影响原有系统的使用,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

3 结束语

天津港网上支付平台是为实现港口码头业务的统一网上结算而建立的支付平台,通过与各码头业务系统对接来完成业务系统各项费用的收付工作,并支持客户账户之间的资金流转和提现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天津港将进一步扩展网上支付平台的使用范围和方式,比如利用手机进行在线支付等。

江苏电力统一流程平台设计思路 篇7

随着江苏电力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企业内部已搭建了包含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在内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同时,基于SOA理念,实现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资产的账卡物一致等跨多个业务系统的横向数据共享和流程互通。江苏电力各业务系统已普遍初步使用了工作流技术,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江苏电力原有工作流问题分析

2.1 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业务系统均从自身角度设计、开发了简单的工作流程序,其设计理念、功能取舍、模式支持程度、开发方式、监控跟踪机制等方面均不尽相同,所以直接影响了各系统工作流机制的成熟度,导致大多数流程效率低下、标准不一。这给企业业务流程的横向集成造成了很大难度。

2.2 缺乏统一的处理与管理入口

对于企业中的用户,其待办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为了处理其所有的业务待办,用户必须切换不同的业务系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对企业而言,为了提高流程管理的效率,流程管理员这一角色应该绑定在单位这一层次的组织上而非各业务系统独立设置。因此,不管对于普通用户还是流程管理员而言,都需要一个整合的、统一的流程入口。

2.3 缺乏完善的监控、追踪功能

目前,在各系统中,系统管理员无法对工作流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跟踪,进而难以对影响工作流运转的关键环节、关键流程进行改造,同时也难以满足各业务系统对工作流提出的实际监控、跟踪需求,不能很好地进行流程的效率分析,从而也不能进行流程优化和重组。

2.4 难以支持企业级系统应用

目前,各系统采用的工作流机制对跨部门、跨业务系统的工作流支撑力度较差,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不同业务系统的业务流程集中集成,更是难以给予有力支撑。

3 已有流程产品的不足

市场上的众多工作流产品中,一些产品有着较好的规范性,但是难以满足企业内部各种不符合工作流规范的特殊流程;一些产品源自实际需求,能较好地适应规范所不能满足的各种特殊性要求,但与工作流标准规范有一定的差距。各类工作流产品在江苏电力直接使用,存在诸多不足。

3.1 难以适应企业内部具有复杂要求的组织机构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江苏电力内部存在较为复杂的组织结构。首先体现在组织机构层级较多,包括省、市、县、工区、班组等多层结构,且各基层单位组织结构各不相同;其次组织机构的组织分类方式复杂,如人力资源系统建立的是行政层次的分类关系,而党务系统要求建立党委支部党小组的组织分类;再次各级各类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较多,对应用系统要求分级分层、垂直对口管理。而通用的工作流软件很难适应如此复杂的组织机构的实际需求。

3.2 无法使用已有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目前,江苏电力已集中部署了一套自开发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但市场上的工作流产品均无法直接使用该认证系统。对于部分非开源的产品,如“信雅达”“西安协同”“上海普元”等,若其不具备较好的开发接口或厂商不愿提供完整的开发接口,此项问题将难以解决或需要完全依赖厂商处理。

3.3 难以同时适应众多业务系统的需求

目前,江苏电力开发的多个业务系统对于工作流的需求不尽相同,通用工作流软件产品目前基本能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的业务系统,但难以同时适应多种业务系统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述,通用工作流产品均可支持对某一特定应用系统的“嵌入式”支持,而IBM、BEA等类似产品可以对跨系统的业务进行部分整合,但尚无某一产品能较为全面地适应江苏电力众多业务系统的需求。

3.4 无法满足需求的不断变化

通用的工作流产品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产品化后对系统的升级、修改、变更将更加慎重。而江苏电力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业务需求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工作流产品可能无法对需求变化做到快速反应,从而直接影响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4 构建统一流程平台

基于以上对江苏电力原有工作流不足的分析和通用工作流产品的分析,江苏电力决定设计并构建自己的统一流程平台。由于使用工作流的主体江苏电力是一个国有集团型企业,因此设计的工作流平台在遵循业界主流的工作流标准(WFMC接口一、BPMN)与规范的基础上,还必须匹配国有企业的管理特点。

4.1 支持多变的流程模板

为适应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统一流程平台支持多版本的流程定义模板。流程定义模板以版本号区分,流程定义模板发布后在发起流程时指定发起流程所用的版本定义即可发起所需版本流程。同时,流程定义模板做到热发布,即流程定义模板发布后即可用该流程定义。同一流程定义的多个版本可同时运行,运行时按照该流程发起时定义所用逻辑进行流转。

4.2 满足复杂的企业组织权限模型

国有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繁多,权限模型必须统一并可实现多业务系统共享。为了实现流程平台“统一”的特点,统一流程平台与江苏电力的统一权限紧密关联。该权限模型提供企业内统一的用户和权限管理的技术方案,其支持多套组织机构和企业角色、业务角色、业务组织角色,同时提供权限的分级授权和分级管理功能,是一套相对完备且适合国有集团型企业使用的权限模型。统一流程平台在设置活动的参与者或流转中的业务规则时,真正做到了统一权限与流程平台的无缝连接,极大地提高了统一流程平台对江苏电力组织与权限的支持。

4.3 可流转跨系统、跨部门的业务流程

统一流程平台在流程模板定义中可对流程及其中的活动指定其部署系统与节点,流程发起及处理中的业务逻辑由提供活动节点的业务系统完成,这样既满足了业务逻辑与流程逻辑分离而保证流程引擎运行的可靠性,又保证了流程数据与业务数据的独立性。对于跨单位、部门的流程,通过使用统一权限的基准组织与业务组织的映射可做到运行中组织权限数据的对应。

4.4 适应环节多而复杂的业务流程

江苏电力内部的业务流程环节多而复杂。对此,作为复杂的业务流程建模的支撑,统一流程平台提供了支持包括20种工作流模型的建模的解释与执行的流程引擎,可以满足电网行业复杂业务流程的需要。同时,针对江苏电力内部业务人员的实际特点,提供了基于B/S架构的简单、直观的流程建模工具。使得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业务人员在了解业务规则与需求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流程定义工具中口语化的脚本工具进行流程跳转条件及活动参与者的设置。流程设计提供的线性、扇状、回圈、会签、加签、条件式判断流程类型,并支持动态退回机制、调用流程,用户可依据实际业务自行组合,满足江苏电力的各式需求。

4.5 统一的待办展示与集成方式

统一流程平台对江苏电力所有业务系统的待办进行统一展示,并提供与其他流程引擎待办层面的推拉式集成机制。即,除了展示平台所产生的待办,同时还可展示推式待办(其他流程引擎通过调用流程平台接口存储的待办)和拉式待办(流程平台通过调用其他流程引擎注册的服务地址实时取得的待办)。

4.6 提供统一的流程管理与监控

作为企业级的应用,统一流程平台提供了统一的流程管理与监控入口。流程管理员可通过统一的流程监控管理功能,包括对运行中流程实例、历史流程实例的监控和管理。对于所有的流程实例都能够图形化地展示流转的历史记录。对流程实例的发起信息、每一步活动的处理信息、流程及活动的所有数据进行展示。对于子过程活动,还可看到对应子流程的流转全过程,实现企业级流程全貌展现,能够在流程图上模拟流程流转的全过程。

5 结语

统一流程平台是建立江苏电力统一开发框架的基础,是今后江苏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将大量采用的核心框架。它的设计理念、功能需求将以企业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结合其他工作流产品的优点与长处,在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寻找一个较优的结合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推广将有利于江苏电力信息化项目的设计、开发,有利于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必将促进江苏电力信息化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江苏电力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对不同业务系统流程的统一规划与集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江苏电力原有工作流的问题,阐述了构建统一流程平台的想法并描述了其设计思路。

关键词:江苏电力,统一流程平台,流程平台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彭俊.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流程管理平台 篇8

漫游是移动通信网络与固定电话网络截然不同的一个关键特性, 它使用户能在世界任何国家的签约运营商之间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通信, 因此, 运营商之间需要交换这种漫游用户的通信记录, 以便向用户收取通话费用。漫游计费清算主要是通过对多种格式的漫游清算话单文件进行采集 (传输) 、校验、查重、批价、分拣、下发、结算处理等处理, 实现归属和拜访电信运营商之间的通信费用清算。

三大弊病制约漫游计费清算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企业内部建立了庞大的子系统群, 由于初期缺乏统一规划, 企业内部多套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 漫游计费清算的各个环节如校验、查重等在不同的漫游系统 (如网间漫游、国际漫游) 下孤立存在, 无法共享。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能够迅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现有的业务流程, 而目前企业IT架构无法支持多变的业务流程, 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烟囱式、垂直化的建设模式, 造成各个系统资源共享差。

由于各个应用在开发之初都是基于某个需求来驱动, 因此在设计时仅考虑当前系统的实现, 随着需求变化, 业务线增加, 系统不断增多, 各系统就成了一个个垂直的烟囱, 基于各漫游业务线建设的系统存在太多的相似性, 系统的资源如话单查重组件、话单传输组件等在笔者所在的公司的多套清算系统, 十多条业务线中都重复存在, 造成系统资源复用难度大, 同时重复运维也带来运维成本高。

2.跨系统和跨部门的“长流程”被阻隔, 无法实现端到端流程, 集成度低。

目前各个漫游计费清算系统的调用流程都是分散的, 以实现具体应用的“短流程”居多, 如话单预处理流程, 而跨系统的流程尚未实现自动衔接, 如话单传输系统、话单预处理系统和话单下发系统的各个“短流程”或应用都是分散的, 无法支撑端到端流程的全贯通, 从而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集成度不高。

3.系统间关系纷繁复杂, 耦合度较高。

由于系统建设的历史原因, 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强, 接口技术纷繁复杂, 系统间调用成本高, 耦合性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采用SOA技术将原有功能采用OSB (Oracle Service Bus) 封装为服务进行复用, 采用BPEL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构建端到端流程, 集成各个分散系统并采用统一的接口技术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

系统设计借鉴SOA

基于SOA技术构建的漫游计费清算流程集成平台将十多条漫游计费清算业务线设计成十多个端到端的流程, 每个流程由封装现有组件应用的服务组成, 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进行通信, 同时通过门户展示的方式对这些服务和流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因此要求该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原则要求如下:

1.搭建漫游计费清算流程集成平台, 构建统一的企业服务总线和流程引擎。

2.服务可复用, 一般服务按粒度大小分为基本服务、合成服务和组合服务三种, 基本服务组合成特定功能的合成服务;基本服务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成组合服务, 服务粒度越小, 可复用性越高。

3.服务松耦合, SOA封装现有组件应用为服务, 并采用中立的接口定义和契约将之联系起来, 中立接口因为没有强制绑定到特定的实现上而独立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使得服务是松耦合的。

4.实现典型功能的服务注册、管理、发布、封装、复用, 以及流程的监控和管理。

根据以上建设目标和原则, 采用TOGAF (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做企业架构规划, 并根据TOGAF for S OA的S OA参考架构SOA Reference Architecture九层标准架构为技术蓝图, 结合漫游计费清算业务实际情况, 采用Oracle的SOA产品 (如企业服务总线OSB和流程引擎) , 构建的流程集成平台的应用架构如下图1所示。

该平台共分为四大块, 不仅达到了建设的目标要求, 也遵循了建设原则。

流程集成平台门户展示层

采用开源的门户框架Liferay, 创建基于JSP CSS+Java Script/j Query的用户层访问界面。用户通过门户对漫游计费清算流程集成平台的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 并对实时情况进行监控和运维。门户展示层共分为三个模块:

●SOA服务管理

主要对设计时的服务和运行时的服务进行管理, 主要功能有服务的发布/注册、服务目录管理、服务信息更改、服务注销、服务状态管理、服务信息查询和服务监控等。

●SOA流程管理

主要是对设计时的流程和运行时的流程实例进行管理和调度, 主要功能有流程的增删改查和流程实例的起停和增删改查等。

●SOA监控运维

主要是巡检平台应用运行情况、流程运行情况、服务请求情况和事务处理情况, 对出现异常的情况进行监控和报警, 同时汇总生成健康报告和分析报告, 并将健康情况和告警量等信息予以展示。

流程集成平台业务流程层

采用Oracle的SOA Suite产品实现统一的BPEL流程集成, BPEL流程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调用企业服务总线OSB上的Webservice服务, 并通过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基础服务、合成服务和组合服务编排成可实现特定漫游业务线的流程, 如网间漫游计费清算流程、国内漫游计费清算流程等, 同时合成展示在门户上的人工工作流程, 真正做到端到端的流程集成。

流程集成平台服务层

采用Oracle产品搭建OSB服务总线, 将遗留系统的组件应用封装成通过JMS接口与OSB通信的服务, 通过OSB的再次封装, 以标准化的服务供流程引擎或者第三方系统调用, 如封装成Webservice服务。服务层负责统一的接入遗留系统 (如网间、国内和国际漫游系统) 组件并集成入流程引擎供门户管理和监控。

流程集成平台基础组件层

基础组件主要包括日志管理、事务管理、异常处理、发布订阅和转换器等, 用以支撑上述核心功能服务管理、流程管理和监控运维模块正常运作。

技术架构设计分层

根据上述逻辑架构, 采用合适的技术进行实现, 技术架构图如图2所示。

该平台门户使用公司的CMSZ Framework fo Portlet框架进行开发, 核心是Struts+Spring+i Batis, 但是集成了Liferay门户, 该框架运行于Tomca容器中。门户中的服务管理和流程管理模块调用Weblogic JMX规范与运行于Weblogic容器中的流程和服务进行通信从而实现对运行时流程和服务的管理和控制。

该平台流程采用Oracle11g产品SOA Suite中的Oracle BPEL Process Manager进行编排BPEL流程, 流程开发使用JDeveloper Studio进行, 例如网间漫游计费主流程由话单上发传输子流程、话单预处理子流程和话单下发传输子流程按照先后顺序组成。而话单上发传输子流程和话单下发传输子流程都复用了话单传输服务。流程最终运行于Weblogic容器中SOA domain中。

漫游计费清算服务由OSB服务封装层和业务组件层组成。OSB服务封装层承担服务封装、消息流转换与预处理、协议转换等功能。业务组件层主要负责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 包含通过队列交互的C++应用组件与基于Axis2框架的Web Services等。OSB封装层支持丰富的协议接口, 包括HTTP、JMS、FTP、SMTP等常用协议。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这些协议接口进行通信, 使得由OSB封装的服务具有松耦合、复用性强等特点。

BPEL流程设计规范

漫游计费清算主要业务通过BPEL流程进行集成, 采用BPEL 2.0规范。BPEL是一种基于XML的语言, 用来描写业务过程的语言, 被描写的每一个单一步骤, 由Web服务来实现。外部可以调用Web服务的方式来对BPEL流程进行调用。BPEL提供了企业业务流程编排和执行的行业标准。使用BPEL设计的业务流程将一系列离散的服务集成一个端到端的业务流程, 大大减少集成过程中的成本和复杂性。

漫游计费清算各个业务线流程由BPEL进行集成, 每个业务线由一个数据清算主流程对各个子流程与服务进行集成, 子流程由基本服务、合成服务等组成。

BPEL流程调用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one-way调用, 即调用后不需要返回请求结果, 另一种是双向调用, 即调用后需要返回, 后者又分为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两种双向调用以预处理流程为例。每个流程实例从前端流程活动到后端服务组件之间的协调采用Correlation机制实现, 即每个流程实例上下文中都有一个惟一的Correlation ID, 以确定每个流程实例的独立性。

流程集成提升整体运维指标

该平台通过门户管控运行在Weblogic容器上的流程和服务, 用户通过运行在Tomca中的统一门户界面操作流程和服务, 后台通过Weblogic JMX规范对运行在Weblogic容器中的BPEL流程和OSB服务进行访问并执行相关的操作。其中B P E L流程的实现是通过H T T P协议访问OSB上的代理服务, 代理服务再调用业务服务, 业务服务通过JMS与已经封装好的网间漫游清算系统C++应用组件进行通信, 完成流程对底层已有系统组件应用的调用。该平台现已实现并处于运维阶段, 前台门户各个功能模块以本地Portlet的方式集成入统一门户, 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自己常用的操作功能界面。

漫游计费清算集成与管控平台已经部署并行, 通过调研原清算计费运维平台的运维效率, 新一代计费清算集成与管控平台在运维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并且运维成本大大降低。

1.服务调度效率

基于SOA集成的漫游清算流程并行半年, 总共运行172007次, 数据清算主流程平均调起时间为0.056s, 如表1所示为数据清算流程中主要服务的调度时间。SOA服务对服务的调度时间平均不到0.1秒, 整个数据清算主流程平均总共调度时间为0.727, 可见SOA调度使用时间对整个业务流程处理影响是非常小的。

2.运维效率

基于SOA的清算集成管控平台通过统一化的流程管理与服务管理, 更加容易实现服务质量的监控预警。相比老原计费运维平台需要针对不同产品线进行各自的监控与管理, 基于SOA的清算集成管控平台通过统一平台进行监控实现异常流程中问题快速定位与解决。

3.运维成本

流程管理平台 篇9

产品设计是包含创新活动的复杂过程,其与企业的技术基础、开发人员的素质、依据的流程密切相关。其中流程的问题占了很大比重。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理论说明,流程是影响产品创新和开发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产品快速设计[1]也称快速响应设计、敏捷设计,即快速响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设计。它是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具体产品的设计知识,快速制定可以用于制造的方案,并使方案快速付诸实施的技术。产品平台战略[2]可以使现代制造企业实现快速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和制造成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多个不同的细分市场。

产品设计流程因行业而异,在执行过程中也因产品而异。不断改进产品设计过程能够极大地促进产品创新。以用户为中心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制造企业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设计流程。完善的流程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建立面向平台开发战略的快速设计流程对企业迅速响应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改进其现有的合同驱动的变形产品设计流程,建立起新的面向平台开发战略应用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实现关键环节的系统应用,提高其产品设计和生产效率,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1 产品平台开发战略分析

“产品平台是一组产品共享的设计与零部件集合”,也是面向系列产品,满足不同顾客定制需求,采用的战略、技术、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的集合,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组成。面向各个细分市场,基于产品平台可以快速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系列产品。

大规模定制企业要实现快速、低成本和多样化的产品开发,就必须基于产品平台[3]。采用有效的具有通用性、鲁棒性和独立性[4]的产品平台开发战略,尽可能减少产品的内部多样化,增加客户可以感觉到的产品外部多样化[5]。常见的几种产品平台开发的战略包括专用平台战略、横向拓展平台战略、纵向扩展平台战略和抢滩平台战略[6]。横向拓展、纵向扩展和抢滩战略都是大规模定制企业可以考虑采用的产品平台开发战略。面向产品平台开发战略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基于产品平台的配置和变型设计。基于产品平台的变型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对产品成本影响较大、使用频率高的零部件进行标准化、模块化,通过对其它零部件的变型,派生出一系列产品族,从而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2]。

由于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建煤矿的增多、新的采煤方法的不断出现,煤矿对工作面设备(如:输送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客户在选购产品时,不再满足于几种标准的机型,而是根据其实际需要对产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面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设计流程显然不再适应。此外,对于煤矿机械企业,为满足客户的需求,不得不为客户定制产品。每台定制的产品从专门设计、专门制造、到专门组装,成本高,周期长,并且所生产的产品一般只能适用一种采煤工作面,一旦用户更换采煤工作面,由于工作面使用条件的变化,该产品就可能不再适用。因此,为适应新的需求和顾客需要,可以采用面向产品平台的开发战略。面向平台战略和应用策略的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设计有利于产品的生产、维修、更新与服务。

从煤矿机械产品本身来讲,其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这是运用产品平台开发战略的前提。如工作面输送机主要由几大部分组成。主要部件有:机头传动部、机头推移部、中部槽、开天窗槽、变线槽、抬高槽、电缆槽、机尾传动部、机尾推移部、与采煤机相关的牵引机构、刮板链、电机、隔爆开关、液压控制系统等。尽管输送机结构布置有所差异,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大致相同。若经过合理的合并和组合,很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和制造,还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加以实现,比较适合煤矿机械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输送机产品各个部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改进和配置,这为成功运用平台开发战略奠定了基础。

2 面向平台开发战略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建立

根据大规模定制的设计特点,可以将产品实现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实现过程:新产品实现过程和变形产品实现过程。新产品实现过程是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未来可能的产品需求,确定产品族,并进行开发,设计的结果表现为能够覆盖一类产品(如:输送机)的产品构型。这是一个市场拉动的产品实现过程。变形产品实现过程主要应表现为产品的快速设计。在相应的产品族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合同需求,能够快速地进行产品的配置和变形设计,设计结果是一个满足客户合同需求的具体产品。

2.1 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

为提高产品设计过程的效率、准确性,降低设计和生产成本,结合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对大规模客户化定制的需求,依据平台开发战略,基于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organizing:BPR)的思想,本文提出面向平台开发战略应用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产品的设计、生产是与合同相关联,每一个产品对应一个订货合同,根据订货合同,企业制定工作号,通过工作号管理该产品的所有设计、生产任务,这是一个合同驱动的变形产品设计流程。

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主要包括需求获取、候选配套方案确定、配套实现、设计策划、平台建立与产品配置、变形设计六个环节,十四个阶段。根据订货合同或改进建议进行需求获取;基于用户需求确定配套参数,选择候选配套方案。候选配套方案确定过程是基于配套方案库的建立基础上,图1中的点化线框给出了配套方案库的建立过程;根据候选配套方案进行配套谈判、方案协商和配套设计;依据配套实现的结果(产品设计要求、配套图等信息)进行总体设计;配置环节包括产品参数输入、产品参数转换、平台选择、产品配置、虚拟装配、配置评价选择六个阶段,配置方案的确定是基于平台建立和配置资源库的建立基础上,图1中的虚线框给出了平台建立和配置资源库的建立过程;变形设计环节包括产品详细设计、设计输出两个阶段。产品的变型是因为煤矿的具体地质结构、煤层的高度和长度等具体情况以及配套的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不同所造成。此外,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根据用户提出的重大设计更改,或者明确的一般设计更改,经过更改确认,重新进入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的相应阶段,开始新一轮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设计完成后的结果进入工艺设计环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与工艺设计的并行设计活动。

2.2 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1)候选配套方案的模糊识别

候选配套方案的确定是实现配套设计的基础,是实现产品快速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用户需求分析,确定出客户对产品要求的配套参数,基于配套方案库,在现存的配套设计方案中通过模糊识别的方法来选择最接近用户需求的配套方案。

模糊识别就是依据产品对象的配套参数,判断给定的对象隶属于哪一个备选集。确定用户需要的产品具有m个配套参数u1,u2,…,um,m个配套参数的不同组合确定每一个产品P的配套方案,可记为P=(u1,u2,…,um),称为产品配套特征向量。备选集合G可分为v个类别,且每一个类别均是P上的一个模糊集,记作:G=(C1,C2,…,Cv),称为模糊模式。模糊识别方法,就是要将具有配套特征向量P=(u1,u2,…,um)的产品划归到与其最相近的类别Ci中。采用的候选配套方案模糊识别方法:(1)抽取用户需求产品的配套参数,(2)依据配套方案库的配套设计结果建立模糊模式的备选集,(3)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识别需求产品对象所属的备选集,(4)确定候选配套方案。

2)产品配置模型的建立

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转换成的产品特征参数,以及对产品功能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配置模型才能开展产品的配置活动。配置模型是描述产品快速配置时的产品模型,努力向设计人员提供更易于其进行快速配置设计的配置信息。配置模型抽象描述了配置产品的数据内容、数据关系和配置活动流程,是产品快速设计的基础。数据内容、数据关系给出了产品的模块化组成形式;配置活动流程给出了产品进行快速设计活动的产品配置顺序。依据配置模型给出的产品的平台共享部分和个性化部分模块之间的约束关系来开展产品的快速设计活动。根据煤矿机械产品平台的设计结果,以及实际设计过程的分析,进行归纳,形成产品配置模型。以输送机为例,配置模型主要包括平台模块、个性化模块和辅件。平台模块即为利用产品平台设计方法确定出的平台组装,即可重用零部件;个性化模块对应变形设计零部件。

在煤矿机械产品的生产中,某几个关键特征参数决定了系列产品的型号。而不同型号产品之间存在许多相同零部件,利用关键特征参数规则可得到相应的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BOM)配置。这种关键特征参数配置突出了以用户合同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3 与原有产品设计流程关键环节的对比分析

原有的煤矿机械产品变型设计是以设计人员的经验为主,主要通过设计人员积累的设计经验找到相似的已有产品开展设计工作。总结原有的变形产品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包括需求信息获取、配套选型、配套实现、总体设计策划、参考产品选择和变型设计六个阶段。在获取用户意向之后,通过调研分析确定用户的配套信息和具体要求;根据配套信息选择相近似的现有产品,基于技术协议、配套参考方案,相关产品图纸进行配套谈判,通常由比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完成配套谈判,能够尽可能减少产品的变型;以配套谈判结果为依据,制定该用户的产品技术要求,关键配合尺寸,进行配套设计;根据配套设计选择最接近的现有产品,通过分析用户需求确定可重用零部件和变型零部件;分配设计任务,每个设计人员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比较接近的零件进行变型设计。

在图2所示的煤矿机械原有变形产品设计流程中,由于产品使用的特殊性,尤其是输送机产品的应用,需要和其他产品,如液压支架、采煤机、皮带机等配合使用,所以产品设计流程的关键在于配套选型、配套实现和参考产品选择环节。参考产品选择环节就是确定设计方案,即实现产品配置过程。这几个过程是整个产品设计流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此外,基于产品配置结果,企业希望能够尽早地投入重用的产品零部件的生产。

在配套选型和配套实现环节,基于产品设计经验,设计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共同与配套设备企业协商确定产品的配套方案。由于多年来企业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上并没有大的改变,没有完整的产品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共享图库,在接到用户的需求信息后,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仍然凭经验粗略地向用户介绍产品,较准确的选型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由于设计人员掌握已有产品结构和技术资源的能力有限,极易造成选型错误,从而失去定单。此外,仅仅凭借经验,对于刚从事产品开发的人员来讲,很难确定出几个较合理的配套候选方案。如果要确定出几个合理的配套候选方案,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手工查阅大量的已有产品的图纸。有时即使查阅大量图纸,也未必找到较合理的几个配套候选方案。当用户同意初步选型结果后,开始组织各设备制造厂家进行配套谈判,确定方案和设计。配套实现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煤层可采厚度、倾角、巷道尺寸等)和配套设备的型式,确定各种设备的关联尺寸和与工作面有关的尺寸,形成采煤工作面配套图。通常的配套选型设计都是在外地或用户所在地进行,企业外出参加配套方案确定的人员要携带相关图纸和技术资料,但由于不可能将企业全部相关技术数据携带到外地,以至于在配套选型和设计过程中经常造成对已有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改变,给企业造成了新的变形产品。

在参考产品选择环节,根据配套实现环节提供的产品总体配套方案和总体设计的结果信息,来开展产品的方案设计工作,即如何快速配置出满足合同要求的产品。由于企业拥有大量的和合同要求相关的产品图纸信息,一个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有可能比较快速的找到满足某一合同要求的参考图纸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新的产品设计人员来讲,很难找到合适的满足某一合同要求的参考图纸信息。如果存在这样的参考信息,而没有发现,无形中降低了设计、生产效率,会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在这个阶段中同样也会出现由于设计人员对原有产品和零部件的熟悉程度有限,也极易造成产品零部件的不合理设计,许多可重用的零部件被重新设计出来,造成设计周期大大延长,并给后续的工艺、工装设计与制造和生产过程增加大量工作,给企业造成浪费。

为解决配套选型、配套实现和参考产品选择环节存在的问题,面向产品平台开发战略,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在图1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中,建立基于配套方案库的候选配套方案确定和基于产品平台与配置资源库的产品配置两个关键过程。

候选配套方案确定环节是根据所建立的配套方案库中已存在的产品配套设计信息,根据合同要求,采用模糊识别的方法,从配套方案库中,快速确定出符合要求的几个候选配套方案。这些候选配套方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存在一种完全满足合同需求的配套方案,一是存在局部满足合同要求的配套方案。在后续配套实现环节进行配套选型时,根据候选配套方案,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出新的配套方案。为后续产品配置环节和设计环节的工作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产品配套信息通过顺序号和产品信息相关联,进入配置实现环节对应的软件系统,基于顺序号可以查看存放于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系统中的具体的产品信息,方便配套方案的确定。

产品配置环节是在详细设计前,进行产品设计方案确定。其实现是基于产品平台和配置资源库的建立基础之上。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BOM)中提取产品结构信息,按照产品平台配置模型形成产品平台结构,供产品配置使用。具体进行产品配置时,根据配套结果确定的设计参数要求等信息,从平台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和零部件结构,确定出可变和不变部分。不变的零部件可提前投入生产,提高设计、生产的并行性;可变部分进入详细的设计过程,开展变形设计。

面向平台开发应用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细化了设计过程。由于建立了产品平台,以及配置资源库和配套方案库,从整体上提高了设计效率。

4 面向平台开发战略的快速设计流程模型的应用

4.1 平台开发战略的确定

依据建立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基于工作流管理,已经应用到某煤机企业的产品快速设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和产品平台的特性,确定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所采用的平台开发战略是抢滩战略。例如输送机产品,即按现有产品中具有相同主要技术参数的机型建立基础产品平台,依据对产品的结构有重大影响的三个特征参数(如中部槽内宽、刮板链规格、链距等),将国内已有的输送机产品进行产品族划分,满足中、低端市场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在此基础上,基于每一个基础平台进行横向和纵向延展,通过产品配置和设计使产品平台能很好地满足其它市场区段的需求。这样,基础平台的延展即可以使产品平台进入其它的市场区段,又可以提供这些市场区段的消费者所需功能的产品。通过抢摊战略,在横向上可以实现产品开发的优化,而且在纵向上实现产品平台开发的低成本。

4.2 快速设计流程模型关键环节的系统实现

根据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的配套与配置关键环节的需求,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产品设计特点,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快速设计配套与配置系统,其体系结构如图3。主要分为配套子系统、配置子系统、任务管理和系统管理。

配套子系统是面向用户和配套人员,基于用户的呼声(Voice of Customer:VOC),将用户需求转换为产品配套需要的技术参数,在配套方案库中获取最接近当前用户要求的配套选型方案,为用户和配套人员提供配套谈判依据,同时完成配套设计后的信息管理。配置子系统实现产品配置、定制模型管理、虚拟装配、设计评价等功能。完成配套设计并确定所有的产品参数后,根据产品参数选择产品平台,快速配置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同时确定出可重用和重新设计零部件。可重用零部件直接投入生产,重新设计零部件需要进行变形设计或者完全的重新设计。任务管理是对设计人员的工作任务的管理,即开始新的设计任务还是继续进行已有设计任务。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环境设置,如功能定制、基于用户——角色——权限的系统访问控制设置、系统日志的管理功能。平台系统采用C/S D结构,编程语言采用VB.NET。在系统中集成和封装各子系统,以及相关应用软件。图4是配套子系统中的配套信息查询界面。图5是配置子系统中满足某用户需求的产品配置结果信息。根据产品配置的进一步评价结果,选择出最终设计方案,然后转入详细设计过程。

基于快速设计流程模型,以平台为基础,设计出具有不同性能与特征,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系列煤机产品,使该公司加快产品开发速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能够快速响应动态多变的个性化用户需求。可以更好服务于用户,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5 结论

面向大规模定制,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设计和产品配置等手段,面向平台开发战略,可以促进企业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的变革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缩短产品配套选型时间,提高配套准确性。

由于建立了配套方案库,在销售人员和设计人员与配套厂家共同确定满足合同要求的产品配套方案时,可以事先根据配套要求,确定出几种配套方案,以供使用。避免在和配套厂家合作确定配套方案时,仅仅凭借设计人员的有限经验来确定。

2)提高产品方案确定效率,缩短设计时间。

通过建立配置资源库,在设计人员开展详细设计以前,利用平台配置模型,基于设计参数的要求,可以快速确定出新的产品设计方案。同时确定出可变和不变的零部件。减少产品变形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进度。

3)基于平台配置的通用件的加工期可以提前,缩短产品交付时间。

由于在配置阶段即可确定出不变的零部件,即通用件可以尽早投入生产,提高了设计、生产的并行性。

4)降低企业配套、设计和生产成本。

尽管产品设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发生成本并不多,但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80%左右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7]。基于平台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由于提高了产品配套、配置准确性和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和重复,相应的降低了产品开发的各方面成本。

5)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由于设计流程的改进,提高了产品配套准确性,降低了产品设计时间和生产成本,使企业能够快速的交付满足顾客需求的煤矿机械产品。

完善的流程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建立面向产品平台战略的快速设计流程模型对煤矿机械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提高煤矿机械产品的设计效率,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面向平台开发战略的实现,提出了一个基于平台应用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模型。包括需求获取,候选配套方案确定,配套实现,设计策划,产品配置和变形设计六个环节。该模型覆盖产品快速设计过程的候选配套方案确定和产品配置等关键业务活动。阐述了产品平台开发战略和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的实现过程,重点解决候选配套方案确定和产品配置等问题。给出合同驱动的原有变形产品设计流程,并对比分析了两种产品设计流程实现的关键业务环节。从企业快速设计流程应用的关键出发,基于配套方案库和配置资源库,建立了快速设计配套与配置系统,说明其体系结构,实现的功能和具体应用实例。总结了面向平台开发战略的产品快速设计流程的优势。

关键词:流程,产品平台,开发战略,快速设计

参考文献

[1]董黎敏,徐燕申,朱世和,郭津津,史津平.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技术[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4,21(1):1-4.

[2]高建新,刘伟.基于平台策略的产品开发流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4):109-112.

[3]Xuan F.Zha and Ram D.Sriram.Platform-based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A knowledge-intensivesupport approach[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6,19(7):524-543.

[4]刘曦泽,祁国宁,纪杨建,顾新建,徐新胜.基于复杂网络与公理设计的产品平台设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2,48(11):86-93.

[5]程强,刘志峰,蔡力钢,张国军,顾佩华.基于公理设计的产品平台规划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10,16(8):1587-1596.

[6]Meyer M H,Lehnerd A P.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M].New York:FreePress.1997.

流程管理平台 篇10

“微信”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公众平台”被我们所熟知,是现下普及度极高的实时通讯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是“一对多”形式的传播各类信息资讯的新型媒体平台;大量的个人或团体在平台上申请应用账号向受众推送消息讯息,即是微信公众号的工作。微信公众号的所推送的消息中视觉设计质量良莠不齐,产生了许多排版混乱、视觉要素层次不清晰不符合视觉习惯、审美低下的公众号消息,会导致消息受众视觉疲劳、消息接收率不高,甚至是引发对公众号的负面印象。

所以,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时在视觉方面需要根据视觉流程的原理原则进行设计。由于视觉流程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运用此原理法则能够使得设计要素更符合视觉习惯,提高消息接收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平台与受众的沟通交流。

二、视觉流程原理

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当面对一个版面时视线并不是任何部分都能同时观察,只而是停留在一个焦点处。一般来说,人的视线在一个版面中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浏览模式: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由左上向右下呈下滑弧线流动;从动到静;从明到暗。所以版面的上部分和左上部分往往是观看的重点,也被称为最佳视阈区。不同的视阈区得到的观看注意力不同,给受众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上部给人以高昂、积极、轻快的感受;下部给人以压抑、限制、沉重、稳定的感受;左边给人以舒展、自由的感觉;右边则是局限、紧凑、庄重的印象。

好的视觉流程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程序:

(1)与人的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一致

认识过程往往是先感性后理性的顺序,由图形图像所提供的视觉信息比文字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所以,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消息会以图形图像作为视觉中心,比起单一文字的消息更容易被人接受。思维的逻辑顺序,是指用概念的演化、发展过程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微信公众号进行消息推送时,需要注意整体结构,促使各类视觉要素之间保持内在联系。

(2)符合信息的主次要求

根据信息传达的目的进行流程设计,保证突出主要信息。微信公众平台中信息类型繁多,在信息的形式上进行逻辑的传达是有效手段。形式上的逻辑传达是指将不同的符号、形态、色彩等元素,按照信息主次关系,依据形式法则进行安排,使其具备视觉秩序。公众号的消息中并不是为了装饰效果才使用分割线条,而是把它作为功能因素来引导受众的视觉流程。

三、视觉流程设计的基本法则

微信公众平台上所推送的消息实际上是对各种视觉要素的组合和编排。只有能够成功引导受众的视线,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方式进行各种视觉要素地接收和信息处理加工才是成功的视觉流程设计。

(1)视觉元素的明确性

点线面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屏幕上的画面。尽管屏幕的尺寸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推送消息的版面大小,但是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任何一条消息中,各类视觉元素都需要明确直观地被展现出来,才能被受众的视线所捕捉,提高可读性。此外符合视觉流程的点线面排列组合需要具有节奏感和空间感。图1a(图片摘自公众号吉良先生的《变形金刚男生》)的这个推送画面中,采用单一的点元素且元素拥挤缺乏节奏感,使受众难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明确性下降同时也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图1b(图片摘自公众号吵豆芽的《奇遇(一)》)的推送消息视觉元素有点有线有面且元素之间使用了较大的间距,具有空间感和节奏感,产生了“留白”的效果,受众可以短时间快速捕捉信息,元素明确可读性高,信息传达效果较好。在具体流程设计中,公众号消息的内容需要有主次差别,字体字号恰当、图片清晰震撼、装饰不能喧宾夺主,注意留出适宜的空间间隙。

(2)视觉流程的逻辑性

一方面,如上文所提及受众对面推送的消息在观看时具有固定的浏览模式即逻辑性。顺畅的科学的逻辑性使得浏览顺畅高效,不符合逻辑的视觉流程使得观看吃力甚至产生浏览抵触。另一方面,浏览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逻辑性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加以引导产生新的流程方式。图2(图片摘自公众号前线的《只有艺术是永远真实的,他真来了…》,太阳图片上一行的文字和宇航员为动态图片)中作为动态展示和处于最佳视阈区的动态图片往往首先被受众捕捉,按照流程的逻辑性,下一步受众的视线会以从上向下的顺序进行浏览。但是,设计师采用了箭头这个视觉符号进行暗示,引导受众的视线向上流动,从而达到加强此公众号名称印象的目的。而在屏幕的下部采用了红色尖角向下的三角形再次进行视觉引导。第一次的引导暗示,是对传统浏览逻辑的逆向,第二次的引导却是对逻辑性的加强。

优秀的视觉流程设计如同一条无形的脉络,既符合生理心理习惯且能够将视觉元素主次强弱区分,融会贯通后最终达到信息接收率高传达效果好的目的。

(3)视觉策划的全局性

视觉流程设计不是简单孤立的浏览观看顺序的设计,需要准确定位,把握全局,总体构思,对每个视觉元素进行符合战略策略的设计。图3a(图片摘自公众号良仓)是这个公众号推送几条不同消息。前面几条推送一般是时尚、家居以及设计等方面的图文,最后一条往往是良仓在售新品的图文并且可以直接APP跳转购买,如图3b(图片摘自公众号良仓的《JICON磁今,质感之诗》)。良仓在官网和APP上本质都是售卖产品的平台,而在作为微信公众平台的良仓目的很明确:传播生活美学,以及实现生活产品的宣传和购买。没有将产品宣传购买放在传达效果更好的视阈区,这是由良仓公众号的全局定位所决定:公众号不同于APP并不适宜作为一个主要的销售平台,更适合理念态度的宣传灌输,从而间接影响受众的购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阅读量最多的推送基本都是时尚家居类的图文。

策划的全局性会直接影响流程的设计和视觉元素的编排,只有总体的筹划如准确的定位、独特的形式语言、连贯的设计风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传达优势。

(4)视觉展示的个别性

视觉设计流程既是科学理性的设计,也需要非创意表达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形式,在长期的观看积累作用下给受众留下固定的、明显区别与其他公众号的个性与风格特征。图4(图片摘自公众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中推送的消息来自同一个微信公众号,无论图片或者文字都都以固定的红、绿二色为主,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视觉形式。这种手法如同企业VI设计会采用固定的标准色,在视觉流动的过程中给受众不断重复这样的标准色,才能进行个性展示、强化印象。

在视觉流程设计中,墨守成规没有独特的风格会让受众难以产生观看情绪或者是信息传达效率差。而好的流程展示,使得受众不仅获取信息,还能产生感官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四、结语

公众平台上推送的消息既具有现在新媒体的新的视觉特征和传播方式,也保持着传统媒体在视觉表现上的共性。利用好视觉流程设计的原理原则,对消息从元素、流程、策略、展示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和安排,实现更好地视觉效果和观看体验,便能在激烈的微信公众号竞争中赢得更多拥趸。

参考文献

[1]方新普,陆峰,孟梅林.视觉流程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流程管理平台 篇11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 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务有其特有的属性, 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我国大众传播的国情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这一正式文件的颁布积极推动了全媒体制播业务的发展。

一全媒体制播业务的特点

广义的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 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 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三网融合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加之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之一, 广播电视台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全媒体业务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指的是利用台内全媒体制播网将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介信息, 通过多屏融合的方式传递给用户。它具有集娱乐、生活、学习、互动、SNS、自媒体传播等多功能性;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IPTV、APP等多业务模式;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多终端接收的显著特点。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 相比于传统的制播业务, 全媒体制播业务具有其新的特点:

1. 节目生产的复杂度增加

随着媒介的增多, 观众的观看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固化的节目形态。互联网海量信息收集、台网联动、观众SNS、大屏包装、虚拟植入等要素都需融入现在的节目制播体系中。

2. 节目生产的制作效率要求提升

对同一热点事件, 观众反映最强烈的往往是第一时间将消息传播的媒介。传播媒介由单纯的广播电视终端发布已经扩展到移动终端及互联网发布。

3.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用户体验要求权重增加

互联网产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 而台内现有的制播体系, 观众仍然以被动接受为主, 互动性、参与度不高, 而全媒体制播所应用的互动技术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媒体间信息的交互, 观众可以通过短信、热线、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方式参与到演播室的节目直播中, 无论场内外人员都是节目的制作者和参与者, 互动的全面性培养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对象感。

4. 制播分离带来的社会化节目制作比例上升

近年来, 制作公司发展如雨后春笋, 为社会化节目制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广播电视台开始将部分制作业务进行外包。这些台外团队制作的素材、成品如何与台内的生产、制作资源共享, 就对现有台内现有封闭式的制播网提出了新的要求。

5. 高端制作的需求增加

随着显像技术的发展, 节目制作逐步向高清、超高清技术发展, 对大屏包装、舞美设计等要求也逐步提升。

基于上述新的要求, 升级现有的制播体系至全媒体制播迫在眉睫。

二全媒体制播流程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播过程包括素材收集、素材的处理和加工、节目的制作、成品的输出和入库, 全媒体制播也不例外。其流程涵盖内容汇聚、融合生产、统一播出和跨屏应用四个子流程。如图1, 为全媒体制播总流程。

1. 内容汇聚流程

顾名思义, 内容汇聚即是将节目制作播出所需要的海量信息进行统一汇聚、整合, 形成台内可用或节目可用的统一素材库。这里的信息主要包括:

云素材:海量电视素材收集中心, 低码率预览, 高码率素材下载;

电视台媒资素材:对电视台已有媒资素材的上载和集中管理;

3G摄录回传素材:接收来自3G摄录系统的回传影像数据;

在线图文微博素材:对在线图文、微博、微信等进行即时素材收录;

远程视频连线:实时接收观众视频连线信号。

根据不同节目和演播室使用者的需求, 只需在系统内配置相应的工作站并安装功能适应的搜索引擎就可以获取外网的实时素材。当需要自有媒资库时, 为保证网络安全, 可以先将本地素材上载后再使用。更长远来看, 可以通过构建台内媒资私有云系统, 将检索素材和自有素材整合在统一的网络存储中。

如图2, 为内容汇聚流程。内容汇聚流程通过网络爬虫对海量信息进行整合, 再经过全媒体内容整备平台进行信息的筛选、审核和发布。全媒体内容整备平台承担着全媒体内容管理和分发的角色, 包含有全媒体资源管理、内容组织与编排、业务及流程管理、内容及技术审核、数字版权及水印、数据统计与挖掘、全媒体格式转换、迁移及远程传输等业务模块, 负责频道的播出、迁移, 内容的交易, 新媒体内容的发布等。

2. 融合生产流程

融合生产流程包括:全媒体互动演播室节目生产和全媒体节目制作。

全媒体互动演播室是将节目生产需要的素材、节目播出需要的包装效果、观众希望的交互性融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策划、制作和播出。它是将云媒资、全互动、新演播、多终端等全新理念与网络传播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 能够用最快方法获取到新鲜热点的内容, 再通过内容编辑、审核、发布来整理素材, 最后把优质内容以多种包装效果、多终端展示效果呈现给用户。

如图3, 为全媒体互动演播室节目生产流程图。全媒体互动演播室节目生产流程基于演播室所建基础网络平台, 包括信源输入、中控系统、播控系统及终端四个模块。

全媒体节目制作包括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新媒体节目制作等, 包括前期节目制作和后期节目制作。前期节目制作主要是节目录制素材的搜集和整合, 后期节目制作主要是将录制完成的素材进行剪辑、加工形成成品节目推送到统一播出平台。

3. 统一播出流程

节目播出始终是广播电视台的心脏, 要求设防严密。现有的播出系统以硬盘播出为主, 通过制播网调用台内已编排好的节目, 由硬盘播出服务器来控制播出节目的时间和内容。每个播出子系统分别与总控建立联系, 采用主备播出服务器镜像备份。主备服务器分别存储本子系统近期内要播出的节目, 各子系统分别设置相应的播出矩阵、播出切换台、录像机、字幕机、台标机等设备并尽可能做到子系统内设备集中放置, 减少子系统之间信号线缆的交织和子系统内的依赖性, 便于进行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如图4, 为全媒体统一播出流程。建设全媒体的制播体系, 需要建立统一的大播出平台, 不仅包含台内传统基带信号的播出任务, 还应该扩展到网络电视台、IPTV、手机电视、APP等的媒介播出, 并留有一定的升级余地。

4. 跨屏应用流程

跨屏应用流程是指在电视机、网络终端、移动终端等不同接受媒介上开展的各项业务。对于电视机终端, 主要发展IPTV及互动电视业务;对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 主要发展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CMMB等业务;对于移动电视、地铁电视、户外大屏等移动互联终端, 主要发展移动电视、CMMB业务。

三全媒体制播云平台

现有的广播电视工艺制播网络为“ESB+EMB”双网架构, 元数据和媒体文件相互独立传输调用, 办公网、生产网、制作网、媒资网等各个业务网络系统间相互独立。采取这种网络架构带来的问题是:即便非编系统的制作手段大大丰富, 但制作效率仍不理想;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需要在制作岛内共享制作, 岛内资源浪费严重;相互独立的制作岛之间的横向协同效率较低;故障发生后系统性能下降明显, 服务的恢复时间很难保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着手构建“全媒体”及“制播云平台”的制播网2.0系统。

制播网2.0系统即:建立统一的云平台, 设置共享资源池, 各个业务系统可跨越地域、区域等限制按需分配, 按需调用, 弹性扩展。这样一种“动态工作”机制不仅使得各个网络系统的耦合度增加, 节约了台内的物理空间和逻辑资源, 更能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工作效率。

所谓云, 是通过云计算来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服务。云计算分为: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层) , Platform-as-a-Service (平台即服务, PAAS层) ,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SAAS层) 。IAAS层在最下端, PAAS层在中间, SAAS层在顶端。别的一些软的层可以在这些层上面添加。对于全媒体制播业务来说, 全媒体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资源池、虚拟化部分设置在IAAS层级;数据及服务的管理部分设置在PAAS层级;全媒体制播终端的应用服务设置在IAAS层级。

可选的全媒体云平台有三种模式:私有云平台、专有云平台、混合云平台。

1. 私有云平台

私有云平台为:由台内规划、建设、维护统一的云平台;台内资源池化;打破制作岛的概念, 建立统一制作群, 瘦终端化。如图5, 为私有云平台图。

全媒体制播私有云的建设是通过设置台内统一的交换网络来进行文件和数据的传输通信, 与公网没有直接的数据互联及通信, 也就保证了台内私有数据的相对安全, 其安全等级在三种模式中是最高的。IASS层建设数据中心作为全媒体资源的存储和计算池;PAAS层建立基于云的全台网平台;SAAS层为制作、包装、外采等终端应用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

2. 专有云平台

专有云平台为:由台内规划、建设、维护统一的专有云平台;对于台内业务资源, 整合到公有云;对于台外业务资源, 租用公有云服务;台外公有云建立云接口与台内专有云平台在IAAS和PAAS层进行数据交换, 台内私有云建立云接口与台内专有云在IAAS层进行数据交换。如图6, 为专有云平台图。

全媒体制播专有云是为了连接台内私有云和台外公有云而单独建设的服务平台, 既可使台内外数据进行灵活交互, 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台内媒体资源的相对安全, 其安全等级在三种模式中属中等。

3. 混合云平台

混合云平台为:由台内规划、建设、维护统一的私有云平台;台外互联网用户的互动数据租用公有云服务, 并在IASS层和台内私有云进行数据共享。如图7, 为混合云平台图。

全媒体制播混合云的建设分为台内私有云和台外公有云两部分。台内的媒体资产和核心业务建设于私有云上;微博、微信等互动类、数据分析、社交类资源租用公有云服务, 建设在公有云上。其安全等级是三种模式中最低的。

四后记

上一篇:精益生产下一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