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流程

2024-07-17

应急管理流程(共8篇)

应急管理流程 篇1

近年来, 随着克拉玛依地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地区年度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财产及人员伤亡, 极大的影响到了克拉玛依区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突发公共事件引起全世界各国重视的今天, 政府应当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业务流程建设当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并加以完成。新时期、新形势下, 传统形势的领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已经再也无法满足新变化条件下的需求, 加快建设具有反应高度灵敏、运转高度有效的应急机制, 协调各部门进行跨领域的贯穿合作, 已经成为克拉玛依区, 甚至全市、全国亟需认真对待的课题。

一、克拉玛依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克拉玛依区位于我国新疆准格尔盆地的西北边缘, 靠近天山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突发事件常有发生,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成为了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克拉玛依区政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应急管理在地震、消防、突发事件等各个领域业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并且在各个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持续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 同时也折射出克拉玛依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归结其原因可以看出, 造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一直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 部门之间的协助与沟通合作能力较为薄弱, 统一的指挥体系尚未得到有效的构建和完善。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接和互联缺乏标准统一的接口, 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传递, 另外, 信息积累的贫瘠性, 以及日常应急演练和维护的不到位, 也是导致信息系统在关键时刻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

二、应急管理体系的业务分析

业务流程的建设与优化成效同样是影响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只于机构的建设预案的制定有关。科学的、优化的业务流程能够对类别和情况各不相同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到良好的且有针对性的应对效果。通过应急管理基本业务及流程的分析, 政府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为实际应急工作的开展, 提供有针对性且效果较为显著的支撑。

(一) 应急管理体系基本业务流程

基于对我国众多类型各不相同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业务的分析和总结, 将应急管理业务的流程进行概括, 其基本业务流程分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处理体系两部分, 其中应急管理体系包括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 其中应急指挥/处理模块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模块。应急指挥处理体系及流程为势态报警—势态接警—指挥调度—事件处理—处理结束, 其中事件处理是指挥调度的反馈。两个模块通过应急指挥/处理相连接。

(二) 应急救援调度值守业务流程分析

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具有监控和视频功能的调度值守系统, 可以为指挥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辅助决策手段, 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反应的能力, 加强对事故点处理, 促进应急救援工作现代化, 为应急救援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个科学化、电子化的统一管理平台, 其业务流程为通过信息系统和监测系统将事故现场的信息传递给地方、省、国家调度值班系统, 并由值班人员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处理, 不需要则转入日常监督处理系统, 需要, 则考虑事件是否需要上报, 同时启动相关应急系统, 对现场进行大屏幕显示, 并召开视频会议, 协商应急预案, 根据历史数据和相关资料, 决策最佳的应急方案, 予以快速实施。

这里仅基于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业务流程, 给出了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对不同的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体系的业务流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管理, 必须建立在对事件科学分析与资源合理调配的基础上。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展望

针对克拉玛依区应急管理的现状,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当仅仅围绕当地突发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资源整合、网络平台、应用标准以及功能的评估进行问题研究的展开。且相关项目的进行以及系统的建设应当成为下一步工作关注的重点。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应急管理案例, 结合本地及国家相关规定, 对现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进, 是促进克拉玛依区应急管理绩效快速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公共突发事件具有瞬时性、强危害性等特点, 加强新形势下的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应对紧紧围绕住一个快字,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响应, 快速妥善应对, 要实现这种效果, 应急管理体系就必须加强信息系统及平台的建设, 统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接口的技术标准, 为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快速传递铺平道路,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 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克拉玛依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而具有成效的进一步改善。

摘要:实现最大化降低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最快速且效果显著的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和职责。为了有效的实现上述目标, 建设完善的国家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业已成为业内学者和专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联系克拉玛依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分析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并以应急救援调度值守业务为例, 给出具有典型代表的一种业务流程, 最后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克拉玛依地区,突发公共事件

参考文献

[1]赵前程, 左丰光, 李伟.县级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8) .

[2]王成敏, 孔昭君, 张纪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应急资源动员政策优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3]黄东林, 郑康健.地震灾害中水电企业的应急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 2011 (04) .

应急管理流程 篇2

1、输血科在常态下应贮存一定的应急用血量,包括新鲜冰冻血浆。

2、遇临床急救用血且库存量不足时,工作人员应先行及时与采供血机构联系并说明应急情况,请供血方采取应急措施,积极配合临床抢救,并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负责协调与处理。

3、对危重患者抢救用血,来不及办理任何手续时,可由抢救现场的医生开具输血申请单,在《输血申请单》右上角标明“急诊”字样,连同血样交输血科先行配血、发血,事后补办手续。

4、遇受血者需紧急输血时,为挽救生命,赢得手术及其它治疗的时间,可简化紧急大剂量输血时供血之间的配血程,由经治医生确定是否需要不等交叉配血试验完成就立即输血,但要抢救现场最高职务(职称)医生签署意见,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在未知ABO血型的情况下,输血科可先行发“O”型洗涤红细胞或红细胞,最好是RhD阴性血,但血袋上应标明“未完成交叉配血试验”字样;已知ABO血型时可先采取ABO血型同型输注,同时应尽快完成交叉配血试验,如发现配血不合,应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停止输血。

5、遇大量失血病人可采取回收式自身输血、同型输血和配合型输血;稀有血型患者紧救用血,除启动供血方应急预案外,可先行采用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但必须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并由抢救现场最高职务(职称)医生签署意见,方可发血。

6、血源紧缺下的急救用血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但必须事先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并取得签字认可的情况下,由抢救现场最高职务(职称)医生签署意见,并报告医务科方可实施。

6.1、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无同型血浆,AB型血浆可安全地输给任何型的受血者;A型血浆可以输给A型和O型受血者;B型血浆可输给B型和O型受血者;O型血浆只能输给O型受血者。但应注意:

①A型血浆同型输注时,少数A亚型的供者血浆中可能存在高滴度的抗A1抗体,致A1型患者红细胞破坏溶血;

②RhD阳性供者血浆中没有抗D抗体,可用于RhD阴性患者,但不能排除RhD阳性供者血浆中残留少量红细胞RhD抗原,致RhD阴性患者免疫;

③RhD阴性供者血浆可能存在抗D抗体,不能盲目用于RhD阳性患者,除非已检测供者血浆中不存在抗D抗体;

④供者血浆中存在不规则抗体亦可致某些患者红细胞溶血。

6.2、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无同型红细胞制品时,先行配合型输血,如O型红细胞可输注给任何型的`受血者,A型或B型血细胞可输注给AB型受血者,但最好输注洗涤红细胞,且每次输注量不多于2单位。

6.3、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无RhD阴性同型红细胞制品输注,又不符合自身输血条件时,可先行配合性输注RhD阳性同型血,但受血者抗D检测需阴性。此情况下的紧救用血需由抢救现场最高职务(职称)医生签署意见,告知患者或其家属此输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患者以后输血只能输注RhD阴性血、生育妇女可能致新生儿溶血病等),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签字认可,并向医务科汇报。

【处理流程】

应急(抢救)用血→开具标明急诊的输血申请单→未知血型→先发O型洗涤或去白细胞红细胞(最好RH阴性)、A型或B型血细胞可输注给AB型受血者,但最好输注洗涤红细胞,且每次输注量不多于2单位→已知血型→同型相输→补办手续。

RH阴性应急(抢救)用血→开具标明急诊的输血申请单→紧急使用血站(冰冻)同型血→如无RhD阴性同型红细胞→可先行配合性输注RhD阳性同型血→补办手续。

应急(抢救)用血浆→开具标明急诊的输血申请单→未知血型→AB型血浆可安全地输给任何型的受血者;A型血浆可以输给A型和O型受血者;B型血浆可输给B型和O型受血者;O型血浆只能输给O型受血者→已知血型→同型相输→补办手续。

应急管理流程 篇3

能源突发事件是一种由自然灾害等引起的能源供应紧急状态,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能源电力的供应安全及持续性问题[1,2]。国外学者对能源短缺应急问题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 主要研究了石油供应中断的应急问题, 其中John H.Sorensen、Fianklin A.Lindsay、Nancy L.Ginn、R.Glenn Hubbard等学者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3,4,5,6]。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能源应急问题的研究较少, 直到2000年后, 由于遭遇了2003年东北地区大停电、2005年和2008年飓风对石油供应的冲击导致南方各州大范围石油供应中断等突发性能源短缺事件, 建立能源应急体系又一次引起了西方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Rick Munroe等人认为随着能源设施的老化以及威胁能源系统运行的突发事件频发, 关于能源应急问题的研究将越发得到重视, 同时指出能源应急体系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 应急响应需要各级政府的配合, 涉及的管理层次多、管理难度大, 能源应急管理的重点在地方当局, 应授予他们作出及时响应的优先权[7,8,9,10,11]。Vesa A.Lappalainen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对欧盟的天然气和电力的应急响应措施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并建议欧盟采取更多样化的应急供应策略并加强这方面的立法[12]。Alexander E.Farrell等从突发事件带来的能源基础设施受损出发, 分析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核电、水电供应系统的抗损能力, 提出通过关键能源基础设施保护来保障突发事件下的能源安全[13]。

我国在经历了“SARS”、矿难、洪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后, 能源应急管理研究得到了高度关注。例如, 廖建凯借鉴日本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 认为我国应从法律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和应对措施等三个方面完善能源应急制度[14,15];杨敏英概述了IEA各成员国对石油应急重要性的认识, 介绍了石油应急对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策略[16];钟宪章回顾了美国1973年石油禁运后采取的能源应急对策, 认为其应急对策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功不可没, 对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借鉴意义[17];冯雪艳、刘恩东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石油应急机制的特点[18,19];吕涛通过介绍西方国家石油应急的经验, 分析了我国能源应急体系的不足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能源应急体系的建设构想[1]。总体上看, 国内对能源应急问题的探讨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 且都是定性的分析和经验分析, 缺乏定量分析, 不能有效指导能源应急工作。

Petri网的理论和应用在应急管理流程建模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Fateh等基于Petri网对铁路站台的应急撤离流程进行建模仿真分析[20];Sharming对洪水应急管理流程建立了Petri网模型[21];Zhong等采用Petri网模型研究了城市应急反应系统并说明了模型有效性[22];李迁、刘亚敏采用广义随机Petri网对工程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建模并进行仿真分析, 发掘出应急处置流程中的瓶颈环节和关键活动, 对以后工程事故处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3];黄利丹基于Petri网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系统, 分别针对预警系统、防御系统、预案系统和组织系统建立Petri网模型, 引入时间因素得到了应急系统的救援时间[24];张岳峰等运用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定量分析了一般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性能及运作效率[25]。但是很少有学者基于Petri网研究能源应急管理, 鉴于此不足, 本文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对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 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 发现我国能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瓶颈环节和关键环节, 为能源应急管理决定层提供参考,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应急效率。

1 广义随机Petri网基本概念

Petri网以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动态行为为目标, 它着眼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26]。随机Petri网 (SPN) 指Petri网中在每个变迁的可实施与实施之间联系一个随机的延迟时间。广义随机Petri网是随机Petri网的一种扩充, 缓解SPN的状态空间随着问题增大指数型增长带来的状态爆炸问题。

广义随机Petri网GSPN= (P, T;F, V, W, M0, λ) , 其中元素的含义见表1。

广义随机Petri网同构于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 (MC) , 当构造的MC存在平稳分布, 即可求出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 进而分析系统的性能。

2 基于GSPN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建模的基本原理

能源应急管理是针对能源突发事件展开的预警预防、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能源突发事件按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相应地能源应急管理分为国家能源应急管理、区域能源应急管理和重点用能/供能单位能源应急管理。其中国家能源应急管理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与实施应急管理工作, 区域能源应急管理由各级地方政府 (省、市、县) 负责应急工作, 重点用能/供能单位应急管理由相关能源单位针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工作[2]。由于各类能源突发事件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如表2) , 因此针对不同的能源和突发事件其应急管理工作流程是具有差异性的。考虑到分能源种类和突发事件研究能源应急管理流程所建立的Petri网模型极其复杂, 不利于分析, 因此综合各类能源应急管理工作的一般流程研究能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 从整体上分析我国能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瓶颈和关键环节, 为应急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参考。

能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一般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四个方面[2]。能源突发事件发生后, 直属的能源供应链企业需对事件进行先期处置, 同时将事件上报地方政府和能源主管部门, 若通过先期处置事件得到控制, 不必启动应急方案, 否则要上报上级政府和能源主管部门, 判断事态严重等级, 并根据事态严重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能源应急方案。能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国家或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实施现场应急管理工作, 协调各层级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供应链企业、交通、通讯等各相关部门, 积极进行资源调度, 提供各项应急保障, 同时还要做好对外协调、信息整理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应急结束后形成事故报告, 进行恢复与重建、信息发布工作。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 基于GSPN的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模型的构建

3.1 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GSPN建模

对一个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首先需建立系统的GSPN模型, 然后构造同构马尔科夫链 (MC) , 根据MC的稳态概率进行性能分析。能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GSPN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步骤如图2:

针对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建立的GSPN模型如图3所示:

P0~P19、T1~T20分别代表应急处置流程的库所和变迁, 其中T20为瞬时变迁, 为保证模型的连续性, 无具体含义;变迁T2和T3, T4和T5, T14、T15和T16为冲突关系, 其发生分别是由库所P1、P2、P15的标识决定的;T8~T12是并发关系。图中所有变迁和库所的具体含义见表3。

运用Petri网建模工具得到状态空间可达图 (如图4) , 其中Si表示应急处置系统的状态;S14表示与瞬时变迁T20相关联的虚拟状态。

3.2 GSPN模型有效性分析

GSPN模型有效性可根据T-不变量计算结果进行判断。不变量是Petri网的结构特性, 包括S-不变量和T-不变量, S-不变量代表系统中若干资源的流动范围, T-不变量代表系统中变迁发生的效果。本文采用计算T-不变量的方法断模型的有界性和活性。T-不变量定义如下:

设Petri网W= (P, T, F) , |T|=n, A为W的关联矩阵, 若存在非平凡的n维非整数向量X满足AX=0, 则X为W的一个T-不变量。

通过计算可得不变量:

X1T=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X2T= (1, 0, 10,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X3T= (1, 0,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X4T=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X5T= (1,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其中, X1T, X2T, X3T, X4T, X2T分别表示不同情境下变迁触发序列, T-不变量向量分量为1代表相应的变迁发生, 为0代表相应变迁没有发生。由T-不变量计算结果可知有变迁都可以发生, 因此判断所建立的模型是活的。Petri网有界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存在正整数向量X使AX, 根据不变量的取值可知所建立的模型是有界的。综上可得该能源应急流程模型是有界的且具有活性。

3.3 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管理流程Petri网模型性能分析

GSPN对系统性能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给出系统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 (2) 确定广义随机Petri网的可达集, 建立可达图; (3) 构造与GSPN对应的同构马尔科夫链 (MC) ; (4) 基于MC求出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 (5) 根据得到的稳定状态概率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在每个状态M中的驻留时间、变迁的利用率、在位置中的平均标记数、标记概率密度函数、变迁的标记流速、系统平均执行时间等。

图4为系统模型的可达图, 构造其MC只需将每条弧上标注的实施变迁Ti换成其平均实施速率λ, 即可得到同构的MC。根据可达图可知GSPN有42个状态集, 模型的初始标识M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表示P0中有一个托肯, 以此类推, 可以根据MC写出其他可达集。假设变迁T1~T20平均发生率参数分别为λ1~λ20, 状态M0~M41的稳定状态概率分别为x= (x0, x1, …, x41) , 可以得到稳定状态概率方程。

以下结合文献27中对我国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煤炭短缺的案例分析, 进行应急流程仿真分析。该文献将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煤炭应急响应过程分为计划部署阶段、分析协调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恢复阶段, 得到此实例的应急流程图, 如图5[27]。根据该应急案例, 将图3中T1、T3、T5合并为T21, 代表应急前期 (应急准备及应急决策) , 将T16~T19合并为T22, 代表应急后期 (应急恢复) 。对图5进行T-不变量分析, 模型是有效的。

该文献指出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的煤炭突发性短缺源于三次异常天气事件, 2009年11月9日能源突发事件爆发, 至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多次组织会议对煤炭供应短缺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明确了应急响应的重点和难点, 2010年1月10日至1月30日进行了为期20天的应急处置工作, 到2010年3月煤炭短缺局面全面恢复[27]。据此赋予变迁相应的速率参数, 如表4所示。

根据马尔科夫链的方法, 可得状态标识稳定状态概率, 见表5。

利用各状态标识的稳定状态概率值计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库所平均标记数和变迁利用率。

(1) 库所平均标记数。库所平均标记数反映了库所的忙闲状态, 计算结果如表6。由结果可知, P0的平均标记数最大, 即此时最容易产生信息堆积, 这是因为事件的发生具有紧迫性, 决策主体对事件毫无认知, 信息量相当大, 需要在短时间根据海量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判断, 做出决策, 极易忽视一些信息造成失误;P15的库所平均标记数次之, 即在采取应急措施后判断警情环节较易产生信息堆积, 这是因为对事态的判断要综合各个应急实施主体提供的信息, 应急响应涉及主体多, 信息量大而杂, 极易导致信息拥堵;P5~P9及P10~P14的平均标记数也较大, 即应急处置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信息堆积, 这是因为在应急处置环节, 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各职能中心分头行动, 应急指挥中心接收多部门的信息反馈, 并要在短时间内综合考虑反馈的信息对应急工作做出指示, 会出现混乱, 导致信息阻塞。

(2) 变迁利用率。变迁利用率代表每个应急活动占整个应急管理流程的时间长短, 见表7。T21的变迁利用率最高, 说明应急决策环节相对耗时, 主要是因为决策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 且我国能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冗杂, 事事要分层级逐级向上报告, 且应急管理主体之间权限不明确, 容易出现多头领导;T22的变迁利用率次之, 说明应急恢复环节较耗时, 主要是因为事态得到控制, 警报得到解除, 应急恢复工作不能得到决策主体的重视;T8~T12的变迁利用率也较高, 即应急处置活动占用较多时间, 这主要因为应急处置环节是整个应急管理流程关键的节点, 涉及多主体, 协调难度大, 工作量大且复杂, 经常出现多头领导, 导致处置效率低。

4 结语

能源应急管理流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各个节点具有随机性, 很难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随机状态下的性能, 由于广义随机Petri网能够很好地分析随机事件, 因此建立了能源应急管理流程的GSPN模型, 并结合马尔科夫链分析了能源应急管理流程的系统性能, 通过对我国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煤炭短缺为例进行应急流程仿真分析,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当前能源应急管理流程:

(1) 能源突发事件具有影响面广、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力大的特点, 事件发生后, 做出应急决策前要充分分析和挖掘事件发生的起因、事态严重情况、潜在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 邀请相关专家参与信息分析与决策, 避免忽视或遗漏信息, 做出错误决策。

(2) 能源应急响应过程的效率主要由参与主体的协同性决定, 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供应链企业等应急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权责分明;在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 要全面综合专家意见客观判断事态是否得到控制。我国建立的能源委员会和煤电油运气部级协调机制在提高国家层面的能源应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和地方层面的能源应急协调机构和机制亟需建立并发挥作用。

(3) 能源应急恢复的关键是发现能源供应系统的薄弱环节, 减少能源供应系统的脆性, 提升能源系统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但能源应急恢复是整个能源应急管理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由于警报已经解除, 决策主体会认为恢复工作没有紧迫性, 且缺少对突发事件的反思, 不能将经验教训很好地融合在恢复决策中, 导致应急恢复仅是机械性修复。

摘要: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对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 借助不变量判断模型的有效性, 得到状态空间可达图, 同构其马尔科夫链分析系统稳定状态概率进行系统性能分析。以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的能源短缺应急管理流程为例进行仿真分析, 得到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 基于此计算得到库所平均标记数、变迁利用率等主要性能参数。结果表明, 应急处置环节和应急恢复环节是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瓶颈环节, 管理层和决策层应将其作为工作流程优化的重点, 以此提高能源应急管理效率。

应急预案及流程 篇4

非医疗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第一条 总则

为加强我院对非医疗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理,保障医院和患者的利益制定本预案。第二条 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

一、医院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医疗事故处理、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等)协调有关部门工作。

二、院办公室、医务科负责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其他有关部门和临床、医技科室、后勤部门配合院办公室、医务科处理伤害事故。

三、发生非医疗意外伤害事件的科室,应当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处理意外伤害事件,将患者的伤害降低至最小程度。

四、医院对发生非医疗意外伤害的科室和直接责任人员,按我院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条 病人投诉的处理

一、医院办公室负责公布医院的投诉电话,建立投诉登记本。办公室受理病人的电话及信函等投诉,根据投诉内容、范围转交相关职能科室处理;并协助职能科室交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投诉者。

二、病人向我院工作人员投诉,对一般性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反馈科室整改。对较大隐患的投诉,应协调后勤整改。

第四条 意外事件的处理

一、病人在我院就医活动过程中发生非医疗意外伤害,应当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应当及时向医务科报告。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相应的处理措施,力争将伤害损伤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导致患者死亡的事件,应立即向业务院长报告,院长或者被授权人应该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

三、发生事件后,有关临床、医技科室和职能部门,应该在医务科的统一安排下配合做好处理工作。对可能引发恶性事件的重大情况,应该报告县卫计局和公安、消防部门。

四、医院科室和医务人员在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五、医院设立损害抢救小组,由业务院长、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及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事件发生后或其他紧急情况下的抢救工作。

六、协商解决事件的后续问题,对处理的结果及协议书上有医患双方的签字。患者一方签字一般由病人本人签字,患者本人不能签字的,由患者的近亲属或委托受权的其他关系人签字。

七、如协商不成的按相关的法定程序办理。

八、事件处理后,医务科应该把所有资料归档,并对发生事件的科室和有关人员提处理意见。

九、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医疗损害处置预案

为加强我院对医疗损害事件的处理,保障医院和患者的利益制定本预案。

一、医院医务科负责医疗损害投诉的登记,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及医院领导。

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差错时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做好解释工作。

三、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医务科报告。

四、医务科接到医疗事故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向业务院长报告,同时向患者通报、解释。

五、发生医疗事故时,医务科及时向县卫计局报告。

六、发生医疗事故时,医务科及时组织相关人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医院医疗行为安全预警机制和程序

一、总则

为了保护患者及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院的医疗行业的安全性和长足发展,特制定医院医疗行为安全预警机制和程序。希望各科室认真遵照执行,提高医疗行为的安全性。

二、组织工作

医院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处理委员会组成)协调、处理有关工作。

三、医疗风险防范制度

1、医务人员严格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在其注册范围内执业,严禁跨专业范围执业。

2、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院各种规章制度,恪守医疗服务道德。

3、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事故处理处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监督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4、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三基”培训制度进行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牢固掌握医疗基本知识、技能、理论,并不断对医学新动向进行学习、掌握,以加强医疗活动的安全性。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医院《技术准入制度》开展新诊疗科目。

6、医护人员具备执业资格,按注册专业依法诚信服务。不得违法出租科室、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现象,不得超范围执业,不得安排无执业资格人员或未在本单位注册的医护人员独立执业,杜绝让无医师执业资格人员从事麻醉、等诊断治疗工作。

7、严格手术分级制度,坚决杜绝越级、越格手术,对一些重大性医疗行为及新开展的手术应报医务科及分管院长审批。

8、对住院病人的一切技术性操作,要按照各级种类专业技术人员职责范围进行;对复杂、疑难或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决不允许进修或实习医生擅自处理。

9、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告知。即:适应的履行患者知情同意权。

10、医务人员严格按医院《医疗事故处理预案》的规定,来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及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11、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病历管理规定》进行医疗文书的书写及管理。

12、医院对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的科室和直接责任人员,按医院有关的规定处理。

四、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1、医院质量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执业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3、对涉及医疗风险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4、出现医疗风险现象及时与医疗风险管理部门汇报。

5、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医疗质量评定标准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进行考核。并对发生医疗损害按医院《医疗事故处理预案》进行处理。

五、附则

该制度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并认真学习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

夏津县中医院

应急管理流程 篇5

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成灾广泛、社会影响深远的特点, 震后抗震救灾工作的迅速展开是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途径。应急技术系统保障人员肩负着硬件设备运行与多源信息处理的双重责任, 震后初期的工作压力尤为凸显。赵根模采用森下 (Morishita) 指数Iδ的方法对中国内陆地震的昼夜分布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内陆大地震丛集分布特点明显, 主要集中在夜间发生[1]。此时段的应急值守人员易因连续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出现倦怠、不舒服、烦躁或乏力等不良感觉。同时, 由于人体的昼夜规律被打乱, 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迟钝, 精神处于低唤醒、低意识的状态, 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将直接对值班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及决策能力产生影响, 工作效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这对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提出了“日常工作精细化, 应急工作程式化”的迫切需求。因此, 将提高非常勤状态下的地震应急服务水平作为研究目标, 运用管理运筹学的思想对震后初期的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流程方案进行了设计和编制。

一、地震应急响应工作

为加强与规范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及信息产品, 中国地震局与山东省地震局分别发布了多项规范与行动细则, 针对地震应急处置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应急信息产品的报送内容与时限也进行了约束。对其中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进行了梳理:当境内发生M≥4.0级或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时, 立即启动地震灾害事件应急行动;应急值守人员立即启动应急中心及其附属技术系统;迅速组建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或发震地市应急中心的视频会议;提供震情基本情况、完成震害损失预评估;产出震区基础与灾情分布等地理信息专题图件;组织现场应急技术移动平台开赴震区, 并完成现场平台搭设;根据震区灾情态势反馈对技术系统预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工作流程 (如图1所示) :

二、运筹学模型的抽象与构建

管理运筹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为原型, 经过一定程度的抽象与理想化而构建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的解算方法将对问题的分析从定性转换为定量, 并据此求得系统的最优化运行方案。在运筹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图论问题叫做旅行商问题 (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简称TSP) 。其假设有一位旅行商要为n个城市的客户提供服务, 他必须选择所要走的路径, 且每个城市只能拜访一次, 最后回到最初出发的地点, 为寻求成本消息最大化, 要求路径的选择为所有路径之中的最小值[3]。

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作为一项生产活动, 同样是由多道工序相互承接共同协作完成。每道工序不仅具有时间约束, 且存在紧前与紧后的承接制约关系。例如, 专题制图需在获得烈度影响场后方可进行, 因此该工序的起始时间受到震害评估软件系统运行能力的制约。笔者将应急值守人员视为旅行商, 每道工序作为一个等待服务的城市, 则求解目标即为遍历全部城市的一条最优化路径。至此, 将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转化为运筹学中的TSP模型, 构建了一张有向网络图 (如图2所示) :

在项目进度编制的过程中, 通过考虑估算中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可以提高活动持续时间估算的准确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人们通常使用三点估算法来界定活动持续时间的近似区间[4]。三点估算法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活动的持续时间中的三个时间估计量值, 即乐观时间 (ta) 、最可能时间 (tb) 、悲观时间 (tc) , 运用概率论的观点分析并经加权计算而得到一个优化的期望时间 (TE) 作为活动的持续时间。其数学表达式为: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 面向江苏、内蒙古、贵州等多家兄弟单位的应急技术保障人员针对应急响应内容、响应时间等信息进行了问卷调研。经与实际操作测算相结合, 利用三点估计法获得了每道工序的工时值 (计算中对期望时间结果取整) (如表1所示) :

单位:分钟

三、模型解算

TSP最简单的解算方法是枚举法, 虽然规则简单, 但随着图中顶点的不断增多, 计算过程将呈指数增加, 求解过程变得极为复杂。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TSP求解方法也推陈出新, 归纳起来有:启发式算法、蚁群算法、退火算法、贪心算法、遗传算法等[5]。由于很多算法强调给出算法最坏情况的误差界限, 这常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和解算技巧。但某些情况下很难或根本无法给出最坏情况的误差界, 而实际问题又迫切需要求解[6]。与这些算法相较而言, 启发式算法则无需考虑这些偏差程度。因此, 启发式算法是更快更好获得问题满意解的一种高效算法。

李随成[7]提出一种改进的启发式算法———两端延伸最近城市搜索法。其求解思路是在系数矩阵D中依次选取dmn的最小值、次最小值和较小值若干个;以dmn的最小值对应的城市m和城市n为端点, 依据最近城市搜索法, 不断向两端延伸, 直至所有的城市, 这样得到一个或几个近优解;再以dmn的次小值对应的城市m和城市n为端点, 又可以得到一个或几个近优解;以dmn的较小值对应的城市m和城市n为端点, 同样可以得到一个或几个近优解。在上述所有路线中选取最优者。基于该算法依据上页表1构建了距离矩阵:

在利用两端延伸最近城市搜索法的解算过程中, 由于d12与d14的距离值相同, 故解算结果得到两个最优解:

解1对应路径为:C0→C1→C2→C4→C3→C5→C6→C7;解2对应路径为:C0→C1→C4→C3→C2→C5→C6→C7, 两个最优解的时间合计均为76分钟, 二者仅在C2步骤的承接位置有所区别。将其回归实际进行操作验证, 发现解2中C2“大厅开启”的工序滞后于视频会议启动, 甚至滞后于会场布展, 虽其操作顺序具备可行性, 但与解1相较而言其合理性偏弱。故此, 笔者选择解1作为此项目的最优解。

四、研究成果与分析

笔者以管理运筹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 基于图论中旅行商问题 (TSP) 的思想, 将地震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转换为一张加权有向图, 经过启发式算法对该模型的解算, 获得了一条最优规划线路。该最优解的实际意义为, 在非常勤状态有且仅有一名应急值守人员的情况下, 接到震情速报后迅速到岗, 立即开启指挥大厅;启动视频会议系统, 与中国地震局或发震区域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立音视频通联;在视频会议寻呼期间, 值班员开始转向指挥场所的会场布置, 布展基础地理信息图板等;然后, 利用震害评估软件系统对地震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进行预评估;根据系统预评估结果制作震区专题图件;最终将产出的灾情报告文档及专题图打印装订后呈报指挥长审阅。至此, 完成震后初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保障全部工序总用时约需76分钟。

本文中模型构建与解算过程中各道工序的工时值是在多家单位调研与实际操作, 并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完成赋值, 因此解算结果是对目前应急响应能力的一种真实写照, 具有一定的置信度。

结语

该研究成果在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 (星期六) 山东烟台莱州M4.6级、2014年1月7日22时24分山东威海乳山M4.3级、2014年4月4日0时12分山东威海乳山M4.0级地震的应急响应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在非常勤状态有且仅有一人应急值守的情况下, 依照本研究成果迅速展开应急技术系统保障, 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 基本满足了震后初期的应急工作需求。

利用管理运筹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尚不多见, 本课题的提出是具有一定前瞻意义的尝试性研究, 对今后应急预案、行动细则等工作规范的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 地震应急工作蕴含着人员齐整度、系统设备状态以及不可预见事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生产活动。因此运筹学模型的抽象构建与解算方法还有待今后更深、更广层次的研究和拓展。随着影响因子的不断加入, 模型的鲁棒性必将会逐步增强, 而利用遗传算法、退火算法及更为复杂的计算机仿生模拟计算方法也将能够获得更加切合应急响应实际水平的解算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根模, 张恒, 任峰.中国地震昼夜分布和季节分布的统计分析[J].地震, 2001, (3) .

[2]孙小虎.浅谈疲劳对管制员夜班工作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3, (5) .

[3]廖继红.基于旅行商问题的优化算法设计[J].科技信息, 2008, (29) .

[4]雷晓凌.PERT三点估计的假设条件分析及工期模拟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1) .

[5]周康, 强小利, 等.求解TSP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29) .

[6]陈文兰, 戴树贵.旅行商问题算法研究综述[J].滁州学院学报, 2006, (3) .

地面气象测报故障应急流程 篇6

进行地面气象测报的主要原因是为气象测报中天气预报、气象分析、气象服务等气象测报流程提供地面气象资料, 因此, 地面气象测报是整个气象测报的核心内容。但技术、设备等多方面外界因素的限制, 使得地面气象测报中会出现测报故障, 地面气象测报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从而影响了气象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了解决这些常见的故障问题, 就必须事前建立一套完整的故障应急流程, 对常见的故障问题设定解决方案, 在故障发生时, 针对性解除故障的干扰, 确保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稳定的进行。因此, 对地面气象测报中常见的故障和相关的应急措施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为气象测报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和资料基础, 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1 地面气象测报常见故障

在进行地面气象测报时, 最常见的故障可以分为三大类:硬件故障、通讯传输故障和软件故障。在故障发生时, 测报工作人员要根据事前制定的故障应急路程, 逐一排查发生故障的部位, 找到准确的故障诱发根源,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的干扰。如果该故障是测报工作人员无法排除的, 就要及时把该信息传达给上级主管部门, 寻求下一步的工作指示。

1.1 硬件故障分析

硬件故障是气象测报中最常见的故障, 在发生测报故障时首先就要对硬件进行检测。硬件故障一般比较简单, 处理起来相对容易, 一般的测报工作人员都可以解决。硬件故障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 气象监测仪受外界自然气候变化 (如风吹雨淋) 的影响, 导致观测仪被破坏, 从而影响了测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第二, 供电系统出现问题, 自动站电源部分各指示灯显示不正常或自动站电源自动跳闸等问题, 导致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强行断电关闭;第三, 采集器发生故障时, 就会看见采集器工作状态指示灯不正常或气象要素值全部不正常, 只要观测到有一个要素不正常, 就可以判断为采集器的传感器发生了故障。

1.2 通讯传输故障分析

在进行测报时, 如果发现只发报或整点后3min小时数据及整点后17min辐射数据无法传输的想象, 则说明通讯传输过程中发生了故障。可以对服务器、电信通讯等方面逐一排查, 如果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就可以考虑启动备份线路。因此, 事前也要做好备份线路检查工作, 保证该线路可正常工作。

1.3 软件故障分析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气象测报中软件的广泛应用,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极易发生测报故障。在进行气象测报时,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软件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是出现软件故障最为普遍的两个地方。如果在排除了件故障和通讯传输故障的影响后, 就基本可以认定发生故障的部位在软件之中。在处理软件故障时, 首要的工作时找准发生软件故障的设备, 在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软件结构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决定了软件故障是所有故障处理中难度最大的。

2 地面气象测报故障应急对策

在发生测报故障时, 工作人员要保持冷静, 认真、及时对各种故障进行排查和处理, 尽量降低因为测报故障对地面测报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处理不同故障时, 要根据该故障的特点, 按照原则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硬件故障处理对策

在处理硬件故障时, 最重要的是遵循安全原则与替代原则。安全原则是指要测报维修人员和测报仪器的安全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如果当期的故障没有安全威胁性, 原则上是不能关闭电源的。关闭电源会一方面可能导致设备仪器内的数据丢失, 另一方面强行断电会增加排除测报故障的难度。因此, 测报故障维修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水平, 采取最科学、合理的维修作业流程。替代原则是指如果无法准确确定发生故障的设备, 可以利用好的组件替换那些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的零件, 如果替换后故障消失, 则可以确定发生故障的设备, 否则继续替换其它设备, 直到找到故障设备为止。操作要点:在更换组件时, 一定要切断电源, 避免造成维修人员和设备安全事故

2.2 通讯传输故障处理对策

通信传输故障比较容易处理,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重启计算机, 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通信传输问题。例如网络连接发生故障时, 通常情况都是光纤传输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只要重新进行网络连接就可以解决光纤传输故障, 保证数据接收和传送工作的正常进行。

2.3 软件故障处理对策

处理软件故障时, 最重要的是做好故障预防工作,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第一, 尽可能的提高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性能, 例如安装正版的系统软件和杀毒软件, 及时的更新杀毒软件, 定时对电脑进行杀毒, 并且计算机用途专一化, 禁止在气象测报计算机上进行与测报工作无关的操作, 降低来因素对测报软件系统的干扰;第二, 如果自动气象站软件系统发生数据错报的现象, 要及时卸载不正常的数据。尽量在避免在系统繁忙时卸载数据, 错误数据较多时, 可以分批卸载, 避免占用系统通道多大而影响当前数据的测报。如不进行正常卸载, 就应先关闭测报软件系统, 再打开;这种情况下不能解决问题, 就重新启动计算机, 按照上面的卸载规则再次进行数据卸载, 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解决数据出错的问题的;第三, 在完成数据卸载后, 要仔细查看有无野值、跳变现象发生。如果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就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问题解答》的要求进行处理, 避免影响日数据、月数据的处理, 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性。

2.4 测报故障处理事后工作

在处理完测报故障后, 相关人员要对故障的现象、排检过程、故障原因、维修流程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和记录, 并把记录登记造册, 便于事后查阅。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为象测报故障处理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可以为完善测报工作站的测报设备的建设和改善管理提供参考。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地面气象测报在气象测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做好气象测报工作就要从处理故障着手, 对可能的测报故障做好防范措施。在平时, 测报工作人员要定时对测报设备进行检查, 尽可能的减少安全隐患。在发生测报故障时, 测报人员要根据故障应急流程冷静的处理问题。故障处理完成后, 要总结经验, 完善气象测报站各项工作的管理。从总整体上提高测报故障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 确保气象测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晏敏, 徐明芳.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维护和常见故障判断[J].广西气象, 2005, 26 (1) :53-56.

应急管理流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 院前按香港简易创伤分类法及院前指数 (prehospital index, PHI) 得分进行分类分为红色 (PHI≥6分) 32例、黄色 (PHI≥4且≤5分) 130例、绿色 (PHI≤3分) 14例。各类创伤事件均符合其临床诊断标准。176例患者分为救护组和自救组各88例, 救护组为120救护车出诊收入院的患者, 自救组为同期自行来医院诊治并收入院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创伤分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处置方法

对入院的创伤患者进行登记, 将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分为救护组, 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为自救组。内容包括: (1) 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 (PHI) 得分; (2) 在急诊停留时间; (3) 住院情况, 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在急诊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救治方案: (1) 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 简要了解患者病情, 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 5 min内出诊。 (2) 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 (1) 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 (总时间≤30 s) ; (2) 初级创伤救治:气道管理 (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 、呼吸管理 (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 、循环管理 (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神经损伤程度评估、全身检查 (评估总时间2~5 min) ; (3) 途中转运: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院前创伤病历, 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 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 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 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 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创伤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4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 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 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 第1优先 (红色) :立即救治, 伤员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2) 第2优先 (黄色) :延迟救治或观望:伤员不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其治疗可以稍后进行;观望是指由于损伤本身的严重性及环境和资源缺乏等造成的复杂形势导致伤患实际上已经失去救治的可能; (3) 第3优先 (绿色) :可行走的轻微受伤伤员:仅需要简单救治或不需要救治; (4) 第4优先 (黑色) :死亡、呼吸停止, 创伤已与生命无关[1]。 (2) 定量评分法:PHI评分≤3分为轻伤、评分≥4且≤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为重伤。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实验数据, 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伤患者疾病构成

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中男性122例 (69.3%) , 女性54例 (30.7%) ;年龄8~80岁, 平均38.6岁。红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68.8%) , 黄色患者以骨科外伤为主 (62.3%) , 绿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50%) , 见表1。

2.2 创伤事件患者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间基线资料、院前状况、起病状态、职业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3。

2.3 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黄色患者、绿色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高于救护组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 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延伸, 主要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紧急救护、转运及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3个部分。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PHI法用数据定量评判, 比模糊定性法更加科学、准确, 但评分过程相对复杂、费时。我们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即先采用模糊定性法初步筛查, 然后再对筛选出的重伤员和中度伤员用PHI定量评分, 综合二者的优点与长处, 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加合理、正确[2]。

目前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 说明院前急救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潜力, 这种潜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工作者所认识。但是多年以来, 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领域少见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成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伤、建筑、矿井等事故以及由火灾等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往往是群体性创伤, 特点是急诊突发性强, 常成批出现, 多发伤、复合伤发生率高, 病情复杂, 这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因此, 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 制定规范的院前创伤事件应急策略, 完善救治措施及流程已经势在必行。但是, 当前我国医院急诊科外科力量还比较薄弱, 创伤救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3]。

2010年开始, 卫生部以南宁等若干国家级基地为依托, 引进和推广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 (primary tyauma care, PTC) [4], 内蒙古包头市亦对各级急诊医师进行了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 同时在包头市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演练中使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提高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创伤急救水平。

我市120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例,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 位居第一位[5]。我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 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本研究通过开设交通事故绿色通道、制定初步的创伤急救方案和流程,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今后制订完善的创伤患者救助体系、改善创伤急症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和预后奠定了基础。

本文结果可见, 两组急诊停留时间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费用相应增加, 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无差别;另外, 两组黄色、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较救护组高, 这可能与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基础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中援思德 (香港) 有限公司紧急救援训练中心, 2010:3-8.

[2]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5) :291-294.

[3]陈国庭, 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 (4) :441-442.

[4]赵会民, 曾光, 张剑峰, 等.推广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提高急诊创伤救治能力[J].中国急诊医学, 2012, 32 (10) :949-950.

应急管理流程 篇8

目前,国内外学者最普遍的是采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测度,但所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指标提取, 如 “应急响应的高效性”、 “应急物资调配的合理性”等,定性地对预案进行评估的方式虽然易于操作,但是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这些指标数据的获取就是一个难题; 其次,指标的选取主观性较强, 指标本身是否有效难以进行评估; 此外,基于此种指标体系作出的评估未从预案内容本身出发,难以找出预案的具体缺陷,对于预案完善优化的贡献有限。为此,本文从预案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文本内容的完备性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案修订建议。考虑到应急预案规定的流程和处置措施是指导开展通信救援行动的基础和依据,应急流程可以全面反映应急通信预案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应急通信保障流程的角度出发构建预案有效性的评估模型,并以3个不同级别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为例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以找到现阶段我国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下一步优化与完善预案提供必要借鉴。

1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构建

基于流程的模型构建关键在于标准流程的确定, 因此首先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案例总结出应急通信预案流程的普遍规律,并结合专家意见识别出整体流程; 然后以该整体流程为基准,参考各环节任务提取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确定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完成有效性评估模型的构建。模型的整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1. 1应急通信流程的识别

目前,学术界对于 “流程” 的理解形式多样。 例如,Puccinelli从流程管理角度认为流程是将人、 应用程序、技术和流程活动相互作用的整合,并运用B2B、EAI和B2C等技术实现端对端的控制体系[2]; Thomes等[3]将流程定义为有始点和终点,输入和输出跨越时间空间的有序的工作活动; 陈禹六等[4]提出流程是完成某一目标( 或任务) 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集合; 等等。本文结合文献定义和应急通信预案的自身特征,将应急通信预案中的应急流程描述为: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应急主体按照应急主题的逻辑顺序确定的结构关系自动传递的一系列应急任务的总和。应急流程包括应急主体、应急主题、应急任务和结构关系等4个基本要素,其中,应急主体用于明确应急流程所涉及的参与者,本文将预案的应急组织体系结构抽象描述成应急主体; 应急主题是指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 根据领域知识所识别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应急任务的集合,是应急行动方案制定所针对的具体问题; 应急任务表示应急指挥中心交派给各应急主体应对具体灾害的工作,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子任务的集合; 结构关系是指一个流程中包含的两个及以上的活动或任务之间存在着的顺序、反馈和并行这3种结构关系。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行动指南, 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各种应急主题、应急任务以及子任务组成的应急流程。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开展基于流程的有效性评估,关键和前提是建立应急通信流程,即对应急通信的流程进行识别。当前关于流程的辨识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领域, 比较典型的识别方法有4种: IBM公司[5]提出的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 James Martin[6]提出的自顶向下识别过程和活动的方法; 黄丽华等[7]提出的自上而下分解活动; 自下而上识别、组合过程的方法; 孟宪国[8]提出的内部和外部核心流程定义法。

在结合考虑突发事件和应急通信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之后,本文采用内部定义法对应急通信流程进行识别,多层次、全方位地分解应急通信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一种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 从总体到部分的逐步细化的方式,总结归纳出整个应急通信的运作过程[9]。应急通信流程识别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以文献为依据,确定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梳理并统计所有可能需要的处置任务,即子任务,据此,根据各任务间的逻辑顺序关系将关联的子任务活动串联起来,初步形成相应的任务簇; 其次,针对每个任务簇进行系统分析,对相关度高的任务进行汇总、合并提炼成应急任务,然后进一步聚合成应急主题; 最后,将这些应急主题依据逻辑关系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调整和融合,形成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的逻辑流程。

根据识别,应急通信包括预防预警、应急准备、 应急响应和后期处置等4个核心应急主题,各主题及任务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1. 2通信保障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综合考虑了应急流程的层次性特点及相关要素后,以应急通信的整体流程为基础,将应急主题定义为评估体系的一级指标,应急任务定义为二级指标,子任务定义为三级指标,构建出如图3所示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整体评估体系结构。

以应急预案评估体系结构为模板,将上述应急通信整体流程图与之对照,分门别类填充整体流程中的子任务、应急任务和应急主题( 分别对应三级、 二级和一级指标) ,得到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整体评估指标体系及含义如表1—4所示( 分主题展示) 。

1. 3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对预案进行评估,在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根据各自的重要度进一步确定各应急主题、 应急任务和子任务的权重。假设共有n个应急主题, 由于不同的应急主题在应急救援作业中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各应急主题的权重会有差异,具体权重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确定。令应急主题Si的权重为Wi( i = 1,2,…,n) ,有: ∑ni= 1Wi= 1,通过德尔菲法得到 “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 “后期处理”4个应急主题的权重依次为0. 34、0. 18、0. 38、0. 1。

假设一级指标应急主题Si包含k个应急任务, 令二级指标应急任务Sij的权重为Wij( j = 1,2,…,k) , 有∑kj= 1Wij= 1。通常,各应急主题下的应急任务重要度相同[19,20,21],则该应急主题下权重由各应急任务平分,即:

假设应急Sij任务中包含m个子任务,三级指标子任务Sijp的权重为Wijp( p =1,2,…,m) ,有∑mp= 1Wijp= 1, 由于各应急任务下的应急任务重要度也相同,则权重平分[19,20,21],即:

令指标Sijp的分值为Xijp,应急主题Si的有效性为Ci,则:

根据各应急主题的有效性,可以得到待评价预案的基于流程评估有效性CE:

在权重确定后,接下来采取5分制的评分方法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其中,5分表示预案中对该主题或任务的描述与评价指标完全吻合; 4分表示非常吻合; 3分表示比较吻合; 2分表示不太吻合; 1分表示很少部分吻合; 0分表示预案中缺少对该任务的描述。

2实例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有效性评估模型, 分别随机选取国家、湖北省政府部门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以及安徽太湖县移动公司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作为研究样本,按照上述流程方法进行预案的有效性评估。首先,分析该预案的大体步骤,具体参照预案文件的二级标题,确定待评估预案的4个应急主题。其次,分析预案文本,以建立的应急整体流程为标准,针对不同的应急主题抽取并整理与之相关的子任务和应急任务,从而确定出该样本预案的所有任务集合,并表示成与标准指标体系相同的结构形式,即确定二、三级指标对应的任务描述。 然后,根据确定出的应急任务集合与标准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得到预案缺失或描述不佳的任务,依据指标的含义对预案任务的符合度打分,确定每个指标的分数。以样本预案中的 “预防预警”应急主题为例,对照指标体系表可知,该应急主题缺少对子任务 “先期处理”、“能力评估”和 “动态追踪”的描述,故得分为0; 依此类推,对预案整体的任务集合打出分数。最后,将样本预案整体任务集合的分数填入有效性评分表中,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有效性评估值( CE) 。通过评估,《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湖北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太湖县分公司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的有效性分别为CE = 72. 3% 、70. 4% 和74. 1% 。由实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1) 我国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基本涵盖了4个应急主题和相应的应急任务,3个级别预案的有效性差别不大,编制水平整体 “良好”。

( 2) 各预案在 “应急响应”和 “后期处置”主题的任务描述完整,均表现 “优秀”; 在 “预防预警”主题部分内容差别不大,任务表述也很明晰。

( 3) 在 “应急准备” 主题上的表现不甚理想, 缺少很多关键性的应急任务,如 “人员资质与认定”、 “专家队伍建设” 等; 有些应急任务虽有提及,但表述并不准确或者与指标体系实际要求的符合度较差,如预案中与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指标对应的只有关于 “确保系统的通信联络畅通”的描述,这些缺陷导致了预案中该主题流程的完备性均较低,影响到了预案的整体有效性。

( 4) 从样本预案的应急主题评估对比来看,除了在 “后期处置” 阶段3个预案表述基本一致外, 在其余主题方面太湖预案均比另两个预案表现突出, 而湖北预案又比国家预案完备,可以看出,预案的范围越小、文本越具体,其有效性越高。

3结束语

上一篇:碾压式土石坝下一篇:篮球启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