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要点

2024-07-19

应急管理要点(精选4篇)

应急管理要点 篇1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尤其是频发突发环境事件更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财产安全。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是常见的突发环境事件之一, 也是瞬时危害最大的突发环境事件, 明确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之要点, 对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及其作用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在环境应急情况下, 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 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的状态, 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变化趋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是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快速对污染物、污染范围、污染变化趋势、受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作出科学的认定, 是应急疏散、应急控制、应急救援、应急终止等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 直接涉及保护人民生命、稳定社会和使用巨额财力 (如, 人员疏散、无人区设置、紧急救援、停止供水) 措施的选择, 作用十分重要, 责任非常重大;其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事件原因分析、事件责任追究、事故损失赔偿、污染预防、环境恢复、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再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信息发布的技术支撑, 通过用科学的数据正视听, 可以避免人为夸大事故后果、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社会稳定, 少让“小人”制造恶心, 让群众放心, 让政府省心, 也是一项重要的、严肃的、特殊的政治任务。

2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的特点和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特殊要求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具有其他突发环境事件的共同特点, 如发生发展的突然性、类型成因的复杂性、时空分布的差异性、侵害对象的公共性、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等, 但与其他突发环境事件相比, 还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源头控制难度最大。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的首选方法是控制源头, 发生水环境事件或土壤、固废环境事件, 可以通过堵漏、导流收集等实现控制源头, 发生大气环境事件, 理论上虽然可以通过堵漏实现控制源头, 但实际操作因涉及安全等因数, 控制源头困难最大。二是污染物扩散受气候因数影响最大。对于突发水环境事件和突发土壤、固废环境事件,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候因数主要是降水, 如降雨会加快其扩散;对于突发大气环境事件,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候因数除了降水外, 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等均影响污染物扩散, 降水会遏制其扩散, 气温升高会加快其扩散, 不利气候的气压会遏制其扩散, 风速直接影响其扩散速度, 风向直接影响其扩散方向。三是污染物瞬时危害大、扩散速度快、浓度消减快。一般地说, 发生水环境事件或土壤环境事件不至于直接造成人员的伤害, 不需要疏散人群;发生突发大气环境事件, 大气污染物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各种渠道进入或接触人体, 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其他伤害, 所以, 疏散人群成为应对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最重要的事项;突发大气环境事件不像突发水环境事件和突发土壤、固废环境事件可以栏河筑坝等以阻碍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无孔不入, 无法阻挡, 风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最重要的因数, 风越大扩散越快;随着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浓度快速消减, 大气环境质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恢复至正常。针对上述特点, 应对突发大气环境事件与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和突发土壤、固废环境事件相比, 除了同样必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实施源头控制、及时应急组织救援, 适时解除紧急状态、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外, 果断落实人群疏散尤其重要。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果断落实人群疏散、适时解除紧急状态的科学依据,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物瞬时危害最大、扩散速度快、浓度消减快的特点, 决定其应急监测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实施、第一时间及时报告,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作用。

3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点

2010年10月19日, 环保部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GB589-2010) , 标志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总体要求应该是严格执行技术规范, 确保应急监测样品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应急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一要高度重视日常基础工作。应根据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和特点, 重点落实应急监测人员、应急监测人员防护设施、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等, 确保人员拉得出、防护过得硬、仪器满得足。二要迅速摸清事件发生基本情况。事件发生基本情况事关应急监测污染物的确定、监测人员防护设施的配备、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携带等实际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 是应急监测快速启动的前提, 迅速摸清, 十分必要。三要迅速了解相关气候因数。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气候因数影响最大, 特别是风向直接影响其扩散方向, 应在第一时间了解, 为应急监测布点提供依据。同时, 风速直接影响其扩散速度, 也应在第一时间了解, 为分析污染变化趋势提供依据。四要适当运用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原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原则》 (HJ/T169-2004) 推荐的相关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在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得到广泛运用, 在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 相关参数一时可能无法收集, 可以根据经验估算相关参数后, 利用相关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估算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影响范围, 供应急监测布点参考。五要高度重视监测人员防护。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物瞬时危害大, 所以, 在下风向进行监测工作的监测人员防护尤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 不宜也没有必要在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源头附近布设监测点, 因为,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污染源头可能涉及到爆炸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六要及时报告应急监测结果。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果断落实人群疏散、适时解除紧急状态的科学依据, 因此, 第一时间及时报告结果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应急管理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1) .

应急管理要点 篇2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要求,理顺各级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关系和职责,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

(一)理顺应急管理组织关系。市、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履行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决策重大应急事项的职能;市、区应急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区各专业应急领导机构及其工作机构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专业处置中的指导协调和现场指挥工作。

(二)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按照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座谈会的要求,各区于年内建立健全所有街道、社区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街道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应急领导机构和由街道中层以上干部负责的办事机构,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社区要有专人负责应急工作。各街道、社区可根据关于印发《值班室建设参考标准(试行)》的通知(深应文〔2007〕3号),重点加强辖区值班室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辖区内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有领导组织先期处置;事件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报送。继续推进应急管理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建立企业、学校应急管理组织,扩大应急管理覆盖面。

(三)明确有效应急处置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基层先行,逐级抬升”的应急处置模式。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或部门等预案规定,负责或协助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二、推进应急法制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一)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分管应急工作负责同志、各相关应急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市、区行政管理学院和人事培训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纳入日常培训内容。

(二)由市应急指挥中心、法制办牵头,拟订我市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应法规草案报送市人大审议。

(三)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相关单位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水平。

三、强化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强化预测预警预防,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一是排查。由各区政府统一领导,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在相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指导下,对辖区内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进行一次集中全面排查,排查结果纳入数据库管理,实行动态监控监管机制;二是评估。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预先划定应急区域等级,尽快建立全市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体系;三是整治。制订整治方案,落实整治措施,定责任、定任务、定时间,综合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隐患。

(二)深化预案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应急办关于编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配合出台《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统筹规范“总体、专项、部门、重大活动”四类预案标准;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和定期修订工作,按照“全面、切实、简洁、易行”的原则,制订专项应急预案简明操作手册,以完善基层各类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重点,进一步明晰责任、健全机制、细化流程、明确措施,确保预案简洁明了、好记管用。

(三)建立健全应急队伍。一是各区要在直属单位内选拔、培训不少于30名(兼职)综合应急干部,定期开展演练,以备较大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随时调用。二是各专业应急机构要继续加强对相应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三是由市、区应急管理机构会同群团组织,着手建设应急志愿者、义工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四是市应急管理部门、各专业应急机构要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队伍,完善应急专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深府办〔2007〕56号),各区、各部门、各专业应急机构要充分利用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逐步加大战略物资、应急专用物资和器材装备的储备力度。统计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储备方式、储备地点等,建立日常管理、快速调用、补充完善等工作机制。

(五)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市、区专业应急管理机构应会同民政部门负责完善现有的避暑、防寒、防风、防汛、抗震等公众避难场所设施,规范避难场所标识、标志和指引设置,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新建特殊危险源周边地区公众避难场所。同时,按照有关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地、设施,改造或建设各类配套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建档建册,实行数据库动态管理。

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文件规定,完善现有信息报送、分级响应、快速反应、应急联动和新闻发布机制,推进应急能力评估、绩效考核、社会动员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一)信息网络机制。建设兼职信息员队伍,扩大基层信息收集覆盖面,做好汇总和研判分析,提高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二)应急能力评估机制。市、区应急指挥中心牵头,制订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事前评估,有效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通过事后评估,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措施,检讨得失,提出改进方案。

(三)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应急绩效考核方案,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

(四)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治安维护、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配合政府共同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

(五)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建立与周边地区及港澳之间的应急联络、联动方式,提高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增强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五、深化宣传演练培训

范文网

广泛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深入开展应急培训,提升应急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大力普及应急常识教育,提高公众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织业务培训。依托相关培训基地,面向应急管理专业干部和骨干力量,年内举办1-2次专业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考察研讨等方式,培训预防预警、宣传演练、现场处置、新闻应对等技能。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多渠道开展应急业务培训。在此基础上,制订《深圳市应急业务培训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应急培训长效机制。

(三)普及应急常识。一是由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做好《深圳公众应急常识》的发行、发放工作;举办1次应急常识竞赛;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应急常识宣传。二是由市教育局负责,将应急常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生日常教学课程,重点做好在校学生的应急常识和安全教育。三是由市安监局负责,重点做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岗位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四是各区负责指导社区在辖区范围内,通过小广播、小宣传单、小提示、小报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应急常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六、完善应急平台功能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应急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完善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系统,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科技化程度。

(一)各区按照市应急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设完善各自的平台功能。

(二)推进市移动指挥平台及应急平台三期工程建设。着手建设以组织机构数据库、预案数据库、典型案例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物资储备数据库、救援队伍数据库、危化源数据库等“八库”为基础的辅助决策系统,初步实现预警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和指挥规范化。

(三)完成全市社会治安电子防控项目中一类(5000个)监控信号的整合工作。

应急管理要点 篇3

一、总则

在总则这一章节中主要应涵盖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企业预案体系和工作原则。在这一部分的编制过程中就要求编写人员应掌握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等。

二、介绍企业基本情况

这一部分在编制过程中应涵盖企业概况、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生产经营规模与现状、周边交通状况、平面布局、基础设施、生产工艺流程、排污状况、周边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等内容。其中的周边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应详细给出企业四临的情况, 周边居住区、企业及公共设施与企业的位置关系、人口数量等, 以表的形式列出为宜。

三、环境风险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环境风险识别、化学品危险特性、环境风险目标确定、事件类型及潜在环境风险预测。其中环境风险目标的确定应以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为参考, 分析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目标。

在此, 我以正定县百润化工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例来说明。正定县百润化工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6000吨/年的硫化黑、3000吨/年的硫代硫酸钠。经分析, 该公司存在的环境风险目标为 (1) 液碱储罐储存的液碱; (2) 处理硫化黑生产过程中的多硫化钠制备、硫化和精制工序产生的含H2S、NH3废气的三级水吸收+三级碱液吸收系统出现故障, 而出现的含H2S、NH3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 (3) 处理硫化黑生产过程中的烘干、过筛、包装工序产生的含粉尘废气的水膜除尘器出现故障, 而出现的含粉尘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 (4) 治理锅炉烟气的旋风除尘器、高效湿式脱硫除尘器 (加碱液脱硫) 或配套的设备出现故障时, 造成锅炉烟气超标排放; (5) 原材料库中的硫磺起火事故生成的二氧化硫; (6) 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锅炉除尘循环水池的补水; (7) 在处理火灾或爆炸时, 产生的消防废水。

该公司事件类型及潜在环境风险预测情况见表1。

四、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给出企业应急救援单位的构成, 以及工作职责和责任人。

五、预防与预警

在这一章节中应重点介绍风险目标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 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我们还以正定县百润化工产品生产有限公司为例加以说明, 具体情况见表2。

六、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应包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企业环境应急响应分级、启动预案、信息报告与处置、应急准备、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内容。其中应急处置应详细介绍。例如:一旦硫化黑生产车间发生含H2S、NH3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情况, 应首先对硫化黑生产车间进行停车处理, 并立即委托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对厂区周围大气环境中的相关因子进行监测。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排除设备事故。经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对周围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达标后, 且不存在含H2S、NH3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情况下, 在环保部门同意情况下, 方可开车生产。

安全防护主要介绍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应急人员须穿戴好防毒面具, 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 并且要使用防爆工具, 在防护装备齐全的情况下才允许参与救援。次生灾害防范主要包括次生灾害防范措施和现场人员撤离方案。应急状态解除应包括应急终止的条件、应急终止的程序和应急终止后行动。善后处置主要是对事件现场与现场洗消、恢复生产和对事件现场进行保护、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并逐级进行上报、对事件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 同时对受灾人员安置及进行损失赔偿。应急保障主要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保障和经费保障等。另外, 企业还要定期的对预案进行培训、演练, 同时建立奖惩及责任追究制度。

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预案的签署和解释、预案的实施以及预案中出现的术语和定义的解释。附件的内容较为简单, 但是也至关重要。其主要包括企业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企业应急通讯录、应急专家通讯录、外部 (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环境保护目标等) 联系单位通讯录以及企业位置、地下水流向、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危险源位置、人员撤离路线、应急设施布置、危险物质运输路线及厂区管网图。

综上所述, 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安全应急体系, 确保本企业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 各项应急工作能够快速启动、高效有序, 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摘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危害, 规范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将突发环境事件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其只适用于本企业范围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地税系统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队伍建设

乌市地税局领导班子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对待,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统一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同时结合各单位职能,明确各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人员变动后,要及时作出调整,形成组织领导、人人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满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及时组织学习上级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文件和指示精神,强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先期处置能力,健全突发事件检查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并严格责任追究。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由专人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完善相关预案,将预案细致到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同时积极推动各部门、各环节应急预案的全覆盖。为加强预案的实战性,抓好各项预案演练,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置的有效工作机制。

三、抓好危险隐患排查、应急资源普查工作

在全系统积极开展重大危险源排查行动,全面掌握各级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盘点机关物资、普查应急资源,摸清底数。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分析、评估工作,对年内系统机关及各区(县)局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求及时总结评估事件处置情况并上报总结材料。依据各类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强化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四、抓好宣传教育,提升应急意识

加强应急科普知识宣传。通过税收宣传月、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网站宣传、散发宣传册(画页)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办税大厅、宣传栏、网站等资源,普及基本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技能,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纳税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培训工作,把《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纳入系统干部培训计划和普法重要内容,围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培训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五、积极加强应急管理硬件建设

购置、更新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并在办公楼每个楼层及家属区内安装监控设备,同时购置一批防暴工具和物品。对单位车辆、人员精心安排,以保证发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有效防范和处理事故。在平常加强监督检查,办公室、服务中心定期对全局安全情况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求干部每天轮流值班,严格值班制度。每逢重大节假日,要提前组织全面检查,安排专人值班,带班领导对值班情况进行督查,有效防范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有力保证机关的安全和稳定。

上一篇:旅行社散客管理下一篇:培训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