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办法(精选12篇)
应急管理办法 篇1
南江县属“5·12”汶川地震重灾县、国定贫困县、全省地质灾害重点县。受“5·12”汶川地震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达14.87亿元。“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紧紧围绕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着力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
一、加强应急知识宣传,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了解与掌握防灾减灾知识, 以更好地应对灾害。我县通过现场演习、媒体宣传、文艺宣传等方式, 扎实开展应急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 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 提高了全民的防灾意识。去年我县加大了应急知识宣传力度, 编印《公共应急知识手册》7000册、《防灾避灾基本知识》宣传单18万张, 举办各类讲座25场次、专项培训42场次, 出动宣传车46车次, 发放宣传资料50余万份, 开办宣传栏50期。
二、不断完善应急体系,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根据《南江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编制了符合本地、本行业工作实际的应急预案, 以乡镇、学校、企业为重点, 全面加强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针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 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应急预案, 切实增强了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全县共建立健全专项应急预案41个, 部门应急预案87个, 基层应急预案2375个。
二是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承担着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职责。为行使好应急管理职能, 我县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 组建了应急分队和突击队。县级各部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应急分队队长, 按在岗人数50%组建县级综合应急队伍86个、2004人;县水利局选调青壮年13人, 组建县级防汛冲锋舟应急分队;48个乡镇的民兵、青年共3042人, 组建成乡镇抢险应急突击队, 全县共组建应急抢险队伍136支、5059人。
三是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我县规定重大灾害发生时, 一方面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另一方面要组织、协调各方面应急力量,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打好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战。一是建立应急预案启动机制。各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后,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正确行使各项应急职能, 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反应能力,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完善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出现突发灾害后, 主要领导要亲临一线坐阵指挥, 挂联领导及挂联部门深入各自挂联乡镇实地组织防灾救灾工作。并及时成立应急指挥部, 全面负责应急指挥。组织相关单位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迅速采取处置措施, 开展现场处置或救援工作, 做到团结协作, 高效处置, 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 县委、县政府要调拨应急储备物资、资金, 及时运送至灾害现场, 保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解决受灾人员临时住所。“5·12”汶川地震发生时, 县财政紧急调度应急资金200多万元、大米50吨、棉被500余床、衣物2000余件、食用油5000余斤、帐篷6000余顶, 租借9542间住房临时安置无房户4951户, 确保了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基本医疗、有干净水喝。
三、坚持领导带头示范,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领导科学决策。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领导干部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 冷静思考, 按照“顾全大局、突出重点、合理调度、统筹兼顾、科学决策”五大原则, 按照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各部门相互配合、联动的应急工作责任制, 科学处置突发事件, 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 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决策, 大大提高了应急效率, 降低了灾害损失。
二是领导一线指挥。越是关键时刻、危难时刻, 党委和政府就越要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当好各级干部的表率。面对突发事件, 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抗灾一线率先垂范, 靠前指挥,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召人、鼓舞人,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抗灾救灾的作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应以人为本, 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作为首要任务。
四、做到齐抓共建共管,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社会要和谐, 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尊重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尽可能避开自然灾害隐患区和易发区, 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破坏, 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县作为全市工业重点县, 煤、铁、霞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达50余种, 素有大巴山“百宝箱”之美誉, 在科学开采的同时, 我县切实加强综合治理, 大力整顿矿业秩序, 严格规范企业布局, 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 严禁残渣废物、废水废气乱堆乱排,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 打造绿色南江,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全县新增植树100亩, 森林覆盖率达62.2%, 绿化率达98%。
二是加大应急管理投入。先进的应急设备是防止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设备, 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 强化专业队伍的培训, 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和防御水平。为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我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队伍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快防洪堤、水文监测站点的建设, 建立健全指挥系统, 确保信息畅通。去年我县加大了应急管理投入, 新配置专用防护服装6000套、头盔6000顶、消防车5辆、应急专用车5辆、冲锋舟10艘、灭火器200支, 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办法 篇2
根据省安监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总结评估工作制度的通知》(云安监管 [2008]196号)和《关于报送2008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评估总结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现将我州2008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评估总结和应急预案管理总结工作报告如下,请审阅。
一、2008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2008年,省政府分解下达我州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为197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州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95起,死亡161人,受伤446人,经济损失1726.44万元,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任务。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99起,死亡117人,受伤437人,经济损失380.54万元;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5起,死亡21人,受伤15人,经济损失399万元;煤矿企业事故18起,死亡17人,受伤0人,经济损失712万元;火灾事故62起,死亡4人,受伤3人,经济损失234.8万元。
二、2008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认清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08年,我州各级政府部门和主要领导,特别是各级安监部门,切实把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中,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摆在尤为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的指导协调。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安监部门狠抓预案编制工作,要求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预案,并把预案管理和重大危险源监管结合起来,通过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做到了家底清、数据准,有力地促进了各类企业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2008年,我州的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在省安委办科学指导和正确领导下,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政府领导、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三方责任为着力点,以“隐患治理”为主线,加强应急体系、队伍、预案建设,强化应急宣传培训、经费投入、物资储备、救援演练等工作,努力构建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强化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全州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方面。州政府成立了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处置,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畅通。
二是在安全生产应急队伍方面。我州祥云矿山救护队是滇西唯一的专业救援队伍同属社会和企业救援队伍,受祥云县煤炭工业局直接领导,多次参与州内和州边地区的应急救援和抢险,经验丰富,能力显著,自成立以来队伍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人员、装备得到加强,并积极参与预防性安全检查和突发事件处置,多次参加滇西地区矿山、在建工程的应急抢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损失。在企业层面,我州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应急救援机构,配备了应急管理人员和基本的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定期组织开展职工救护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提高了事故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没有条件和达不到条件建立应急机构的企业,也基本按要求配备了专、兼职的应急管理人员。
三是在应急预案编制方面。我州基本形成了总体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为一体的预案体系,包括《**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州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以及含盖矿山、危化品、交通、建筑、教育、旅游、医药、烟草、电力等行业和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近年来,企业预案编制工作也有所加强,大部分企业特别高危行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各种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四是我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今年5月份,何金平州长亲自到企业调研、指导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筹措州县两级财政资金50万元,专项用于祥云矿山救护队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了队伍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三)强化防范,狠抓落实,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召开的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和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两个座谈会以及今年11月份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与预案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知识,充分发挥基层组
织和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企业要加大安全投入,编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器材,定期组织开展职工救护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从根本上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家总局、省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州“隐患治理年”的安排
和部署,紧密围绕“查隐患、抓整改、降事故、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深入工矿商贸企业,本着为企业查找安全生产问题、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对我州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了全面、细致的预防性安全大检查,检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台帐、安全培训教育、事故防范措施、现场管理、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检查,我州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水平也得到极大保障。
三是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我州各企业应急队伍积极参与到排查治理工作中,帮助企业查找自身安全问题,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安全生产检查情况,隐患整改尤其是危险源整改工作的责任、措施、资金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以及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明显提高。
四是不断开展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漾濞县跃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针对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重点,于10月15日开展了一次硫酸泄露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实战演练,并现场召开了演练总结分析会;祥云县“9·18”事故发生后,我局段晋槐局长及时率领祥云煤炭工业局和祥云矿山救援队及时赶到事故现场开展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凭借平时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在确保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对施救场所进行全面、安全、科学的支护后,以最节省的救援时间救出被困人员,顺利完成救援抢险工作。
五是结合国家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我州各级安监部门还督促和帮助企业排查整改事故隐患,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消除,做到有备无患;还要求企业做好信息报送,做到早报告、早预警,能够及时高效地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各级安监部门还认真研究以往事故、突发事件产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把应急管理融入到基层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相关机构和新闻舆论的作用,不断探索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的2008年,我州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在省安监局和州委、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一些方面与省局对应急管理和预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为:一是我州还未成立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二是一些应急预案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些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发布后,没有进行宣传、培训和演练,不能很好适应工作需要;三是部分企业内部上下级预案脱节且与地方政府及部门预案不衔接;四是部分小型企业自己没有专兼职救援队伍,也未与专职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自救、互救无保证。
四、今后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实干中科学发展,切实把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重要性认识,提高工作紧迫感、自觉性和创造性,加大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增强工作信心,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明确奋斗目标,努力提高我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应急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应急体系 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四川家益石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属后勤辅助专业,主要担负职工住宅项目建设和前期物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生产建设,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归口管理、信息及时”的应急管理原则,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有关管理规定,围绕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公司的安全穩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合理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长期以来,公司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始终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所处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高危行业特点,强化各项预案在生产实际中的适用性,如:开展了建设项目、自然灾害、火灾事故、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各类风险隐患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等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合理编制公司应急管理各项突发事件预案中的内容,如:编制目的与编制依据、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程序、应急响应与应急保障等体系建设内容。为提高各项目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功能布局和物资配备等建设。搭建了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六个专项预案为指导,现场处置预案为支撑”的公司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持续改进、使应急预案更具实效性
依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家益公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编制了与公司相适应的各类预案简明手册;定期修订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项预案、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建设项目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火灾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物管小区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公司针对编制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全部在公司HSE委员会办公会上进行了分专业评审,会后,通过OA系统广泛征求专业人员和一线员工的意见,力求编制和修改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及简明手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各项事故事件的响应、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应急演练处置能力
公司通过各种会议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员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收看与安全有关的安全警示录和其他单位安全事故的真实录像;利用专栏普及预防、避险和应急知识;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及一系列安全知识读书活动等。
二是公司与四川省武警总队消防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培训、火灾应急疏散训练、结绳自救高楼逃生训练、交通事故应急训练、生命急救训练、灭火器准确使用等应急救援培训。有效地提高全员的应急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升了员工对消防器材和安全设施的掌握熟练程度及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是公司为检验工程项目总体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等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检验应急队伍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司每半年都开展1次联合应急预案演练或桌面演练,演练内容是根据各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简明手册内容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如:实战性的消防防火紧急避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救援桌面演练——物管小区突发暴雨引发地下车库进水;建设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项目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件等演练。在模拟场景下,参加人员就部门应急职责结合应急预案进行了口头描述,并接受了现场提问。
四是通过演练加大应急管理理念的宣贯;明确了职责任务,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应急机制,加深了相关人员对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疏散处理知识了解,提高了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使应急程序清晰、具有实战性、指导性、针对性;不断丰富和积累应急处置的经验做法,确保了演练效果。
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应急管理是筑牢这一屏障的基础。应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使应急管理,深入到工程实际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同时,加大应急演练频次,增强对预案的熟练程度,才能发现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根据险情和上级要求不断调整应对方案。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分析、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以点带面、采取多种演练形式,促进应急演练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HSE管理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汇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1
2、从推进到提升——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与指导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6
应急管理办法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 提高中央企业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简称《暂行办法》) 。
近年来, 国资委督促中央企业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要求, 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演练, 加强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中央企业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中央企业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和处置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0年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 中央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协调各方力量, 积极开展营救, 成功将115名矿工营救出来。
但是,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未形成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不够规范;应急管理的社会责任不够明确。
《暂行办法》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制, 履行应急管理职责, 并明确了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应急管理领导负责制, 重点规定了中央企业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中央企业建立健全以“一案三制” (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法制) 为主要内容的应急体系, 并按照应急管理4阶段的要求, 分别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暂行办法》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明确“牵头管理, 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要求中央企业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管部门, 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企业应急体系建设, 组织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 组织协调分管部门开展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在跨界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 负责综合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对外联络沟通等工作。应急管理分管部门负责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和演练, 负责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 分管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是强调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中央企业在做好自身救援的同时, 认真履行社会救援的责任。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 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 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开展应急抢修救援等工作, 积极提供电力、通讯、交通等救援保障和食品、药品等生活保障。
三是突出联动机制的建设。要求中央企业加强与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 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 统筹配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队伍、装备和物资, 共享区域应急资源。加强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其他企业之间的应急救援联动,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充分发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区域一体化联防功能, 提高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安
(内容源自国资委网站)
应急演练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应急演练机构
应急演练机构由车间管理人员及班组长构成,实行统筹管理、分工负责、分级实施,并服从集中统一指挥。
第二条 应急演练组织领导
车间成立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行管、班组长为组员的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应急演练的组织、协调、实施等工作。
第三条 坚持应急演练与应急方案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演练项目和演练计划,根据资源条件,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确定演练方式和内容。
第四条 应急演练应符合现场实际,符合规章要求,着眼实战,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处置队伍实战能力和应急指挥人员协调指挥能力为重点,检验应急方案是否合理、应急处置程序是否完善。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总结推广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条 车间应急演练机构主要职责
1.建立健全车间应急演练工作制度,根据段制定的演练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落实车间演练计划。
2.参加段组织的应急演练,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对应急处置手册提出修订建议。
3.及时检查本车间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工具、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4.加强应急处置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第六条 通过应急演练,规范应急演练程序,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达到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救援技能的目的。
第七条 编制应急演练计划。车间结合历年季节性常见故障、倾向性问题及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方案的演练计划,报段应急演练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第八条 编制应急演练项目和处置措施。分别确定相关方案的应急演练项目,细化制定对应处置措施。
第九条 制定演练大纲。按照演练计划和确定的演练项目,分别制定详细的演练大纲,明确演练目的、方式、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等具体内容。
第十条 制定演练方案。根据演练大纲成立演练工作小组,制定演练总体方案,主要包括演练准备、演练程序、评分标准、演练总结等内容。
第十一条 演练实施准备。演练前演练工作小组应召开筹备会议,分别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 演练过程控制。演练工作小组负责对车间应急演练的实施进行实时跟踪,做好演练期间现场安全控制,同时要详细记录演练的过程、流程和关键时间节点,并对演练的结果、安全措施落实等提出整体评价。
第十三条 演练总结完善。应急演练结束后,演练工作小组根据演练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对不符合应急处置实际工作的内容立即修改应急处置手册,并及时更新相应的应急工装、工具等。同时,做好演练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健全演练台帐。
第十四条 应急新技术推广。在应急演练中不断开发和完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投入应用。
第十五条 教育培训
1.车间加强日常应急培训,保证应急人员掌握应急响应的职责、流程和要求。
2.车间将应急处置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六条 管理与考核
1.车间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不同项目的应急演练,并健全相关资料台帐,规范应急演练管理。
2.每年2月10日前,车间将应急演练计划报相关应急预案牵头制定科室和段应急演练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演练开始前10日内和演练结束后10日内,要将制定的演练大纲、方案和演练总结报相关应急预案牵头制定科室和段应急演练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存档。
3.对影响应急演练工作实施的个人,纳入车间季度专业管理和月度安全风险管理逐级负责制考核。
第十七条 演练台帐
建立健全应急演练资料台帐,内容应包括: 应急演练计划。2.应急演练大纲。3.应急演练方案。
应急管理,国外怎么做 篇6
德国:制度严谨协调有序
德国时间2014年1月3日14时左右,一枚二战时期遗留炸弹在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奥伊斯基兴爆炸,造成1人死亡、8人受伤。近年来,德国每年要拆除约5500枚二战时期遗留炸弹,且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应急救援工作严谨而完善,德国应急救援体系因其法律制度完善、机制协调有序、救援队伍众多、分工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齐全等特点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德国法律制度完善,出台了多部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德国应急指挥部通常分为两个指挥部,即行政指挥部与战术指挥部。行政指挥部,是行政层面的指挥部,在后方负责应急救援的行政决策与沟通协调,由政府相关部门与机构组成;战术指挥部,是战术层面的指挥部,在前方负责现场救援的具体实施,由专业救援机构与志愿者组织组成。两者分工明确,衔接紧密,既可以避免行政长官到现场承担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又能够使战术指挥官专心致力于救援,提高救援效率。
德国的应急机制协调有序。应急救援实行模块化、标准化管理,除了在救援装备等硬件设施上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模块化配置之外,在应急救援的接警响应、指挥决策和救援操作等程序方面,同样遵循标准化的原则与步骤。比如,在救援操作阶段,德国制订颁发了多项有关应急救援操作程序方面的制度规定。首先是进行调查,确定灾情。只有对事件进行全面及时调查,才能正确分析险情。其次是作出规划,包括判断和决定。在对危险的原因、种类、数量、严重性、迫切性等进行判断的基础之上,做出救援决定。最后是下达命令,安排下级救援人员实施应急救援“战术任务”,并告诉他们所有已发现的危险,以及有关联络人。
美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美国马萨诸塞州时间2013年4月15日,是当地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当天,马萨诸塞州全州放假迎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然而当天,在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两起爆炸,滚滚浓烟、满身鲜血的市民、令人心悸的尖叫……让波士顿公众瞬间回到了2001年“9·11”那令人崩溃的现场。
发生爆炸后,警卫人员立刻拆除赛道围栏,疏散人群;救援车辆疾驰爆炸现场,急救人员开始在现场救治伤者,并用担架护送部分伤者前往附近临时医护帐篷和医院。在美国应急部门救助伤员、控制现场的同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也迅速介入开展对爆炸袭击的调查。执法人员紧急关闭当地的手机通信系统,以防止有人通过手机遥控炸弹爆炸。波士顿警方也宣布在事发地区上空实施禁飞。同样的应急工作在波士顿之外的美国其他城市同时启动。
自“9·11”事件后,美国开始检讨本国的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美国国会修改法律,组建了国土安全部,全面负责美国本土的国家安全问题。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特别措施,以确保美国公民的安全。所有这些,都说明美国正在实行内紧外松的政策,以防备不测。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说:“为了推进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政府启动了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开发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册和应用工具,建设了信息化的规程及其应用工具共享平台,并通过财政支持等激励手段在全国推行,力图建设一个更加整合、规范、有效的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美国是将应急管理放在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的。”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早在2000年,美国就对应急管理体系作出了种种规划,此后按照规划稳步推进。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后,美国之所以能迅速启动应急措施,主要在于其抓住了应急管理的几个关键核心要素。
其中最突出的是官方及时发布信息,此举是为了应对社会恐慌。美国规定,在任何一个城市发生恐怖事件后,公众应该在5分钟内获得关于恐怖事件的信息,以此稳定公众情绪。同时,美国抓住了物资保障这一关键要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英国:反应镇定勇敢应对
英国伦敦时间2005年7月7日早上交通尖峰时间,4名受“基地”组织指使的英国人在伦敦利物浦大街和阿尔吉特之间的城市地铁线和一辆巴士上引爆炸弹,造成52名乘客遇难,700多人受伤。此次恐怖袭击使当时刚经历过申奥成功喜悦的英国人陷入悲痛之中。
爆炸发生后,英国上层一系列动作相当有序:首相府立马做出反应,数分钟后便启动了预算为20亿英镑的反恐怖预案;事发后不到12小时,伦敦已恢复正常秩序,13条地铁中有5条恢复运营,路面的公共汽车线路从爆炸发生10多个小时后就开始恢复运营。一场大灾难后恢复速度这般快速,确实令世人“眼前一亮”。
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确保处置迅速,英国政府设立了应急事件处理的相关机构。这个机构共设置了三级指挥架构:第一类指挥机构,由警察、消防、地方政府、医疗救护等组成,主要负责对事件作出处理意见,领导、指导和协调下级机构迅速控制和解决重大事件。第二类指挥机构,由供水、供电、供气、铁路、港口、通信和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对事件的管理协调,将处理意见报告上级,向下级发布指令,并担负事件过程中整合各相关机构的资源配置,处理善后及恢复等工作。第三类指挥机构,由最基层的恢复论坛组成,也叫地区应急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发生事件的地区进行现场处置,并对事件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每个事件的风险因素,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
英国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中,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极强的协同作战能力。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车辆相撞发生有害气体泄漏,公路管理局最早赶到现场,除了清理、疏通和恢复交通秩序以外,并负责对车辆机械故障和轻微的伤病员进行现场处理。随后英国警察局、气象局、环境署、健康保护局、食品标准局、媒体等同时出动,纷纷赶到现场,召开联合会,评估危害程度、商讨应急措施,明确各级职责。一些志愿团体如红十字协会、皇家妇女协会等为现场受害者提供食品、药物、临时避难所以及福利救济。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将事件的真相、处理过程和结果等告诉民众,统一政府的口径,稳定社会、安抚民心。
英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除了制定操作性很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以外,还根据各地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小册子,作为应急指南分发给民众,在学校里也增设了教育课,增强社会从容应对能力。
日本:大街小巷都划有应急避难区域
日本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发生里氏9.O级地震,引发日本发生了罕见的地震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的伤亡惨重。海啸对日本核电站造成了巨大破坏,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影响最为严重,6个机组中的4个受到影响。截至2011年3月20日,已造成8133人死亡,12272人失踪。
日本虽然是一个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在灾难应急管理方面,法规健全、体制完善、保障有力、宣传到位,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成效显著,值得研究和借鉴。
日本是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防灾减灾、公共事件应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予以规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强化了政府纵向集权应急职能,建立了以内阁为中枢,形成中央政府、都道府县(省级)、市町村分级负责,以市町村为主体,消防、国土交通等有关部门分类管理,密切配合,防灾局综合协调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当发生重特大规模的灾害时,中央政府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并进行现场指挥。
建立了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应急队伍,且应急设施齐备。日本充分利用中小学牢固的体育馆、教室和空旷的操场、公园等,大街小巷都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在这些避难区域里面,一般都会备有手电筒、毛毯、食品等避难物资。例如,2011年“3·11”大地震时,东京市区内的交通几乎全面陷入瘫痪,造成首都圈及关东地区大约有10万人被困。当时,许多人就躲在避难区域里度过了一个夜晚。
日本应急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措施是完善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系统,实时跟踪、监测天气、地质、海洋等变化,研究制定预防灾害的计划。
应急管理办法 篇7
1.1应急管理体系简介。所谓的应急管理体系指的是面对突然发生的一些事故时的机构、机制、资源、行动方式等有关的应急因素和因素之间关系之和。只有设立了较为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 才可以确保在防止、预告、监督、调节、处理、救助、评价、复原等应急管理部分飞速、有效实现效果, 以防突然发生的危急事故, 降低非正面影响。
1.2应急平台简介。应急平台属于应急管理的分支, 能够满足现今各种不同的突然事件, 符合其时效性的特点, 具有非同寻常的构建价值。总体来说, 应急平台是一种基于当今信息通讯科技, 配合软件与硬件的突然发生事件应急保护科技体系, 并且兼具监督管理、风险解析、报警预测、指挥调节和归纳评价等整体作用的体系。应急平台的设计是应急管理的基本构成部分, 其对健全应急制度, 高效处理突然发生的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2.1迎合国家应急管理制度的需求。在我国, 几乎所有的正规石油公司, 对于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理都会拟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章制度, 这是国家制度的要求, 也是保障石油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该预案要求石油公司通过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设计实施, 充分发挥监督监管、预防预警、高度协调等作用, 努力达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获取利益最大化。
2.2完成资源共享, 提升应急管理效率的需求。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建立, 可以最大范围的完成相关资源的共同享用, 该体系和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石油公司的应急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更好的促进石油公司持续平稳发展。
2.3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需要。我们已经了解到, 应急平台属于应急管理的分支, 二者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整体[1]。必须凭借着科技发达、影响力深远的应急平台, 才可能将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充分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需要。故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高度重视。
三、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设计与应用
3.1增强应急部门职员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是整个石油公司的制度维护保障, 牵引着公司整体的脉络。而应急平台则属于中国石油总部应急指导中心、监督监测中心与消息传发中心, 拥有监督监测、预告提示、消息报备、辅导决策与归纳评价等功用。
3.2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快速推动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建立时, 要求更加充分地引导所有信息的互动与资源的共同享用。石油公司在不断成长过程中, 务必会设置大量不同的业务, 单一部门职员并不能有效实施应急管理, 需要公司所有部门共同参与。这时, 就要求管理人员统一部门信息, 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发挥总体力量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
3.3增强应急通讯体系设立并保证其高效平稳运行。在突然发生的事故出现后, 保证所有的通讯途径通畅并且平稳运转, 不仅可以帮助应急机构占据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决定权, 稳住公民的情绪和急躁心态, 而且又能够确保公民准确知晓, 降低辟谣度, 进而确保危机事件快速获得有效的处理。所以通讯体系的设立与平稳运转是影响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重要因素。
3.4保证应急平台数据的可信赖性。中国石油应急平台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预告和报警解析技能的完成, 需建立在多数可以信赖的数据基础上, 方能发挥其最大功效。所以, 保证应急平台数据的可信赖性, 是确保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充分凸显其功能的根本条件。
四、小结
当今社会多种石油突发事故的频繁出现, 使得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功能逐渐显现, 但是也会出现很多的压力。对于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进行改进与完善, 不但可以保证公民自身的安危, 又可以促使社会经济的进展, 推动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另外,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设置, 需根据实际情况,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适时分析, 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危当成条件, 将 “安危第一, 防御为主, 综合整治”当成引导方法, 设计体系与平台, 为中国石油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办法 篇8
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恒久的主旋律。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盘山发电公司) 是一家实行新型管理体制的发电企业,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 在生产运行方面建立起了以运行集控值班制、设备点检定修制和项目承包管理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在安全管理方面初步建立起了以大监督、安全点检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其中, 电力危急事件的应急处理是盘山发电公司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盘山发电公司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完善安全危急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 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 全面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 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安全危急应急管理机制日臻成熟。
盘山发电公司2台600MW火电机组是我国华北地区建设投产最早的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 是京津唐电网的主力机组。电厂生产的电能经500KV变电站输出, 供北京和天津两地用电, 公司共有三回出线:一回线为盘通线, 终点是北京通州;一回线为盘芦线, 终点是天津芦台;一回线为盘北线, 终点是天津北郊。盘山发电公司努力探索新厂新制的管理理念, 确保机组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自2001年12月18日首台机组正式投产至今, 已经实现安全生产运行2800余天的好成绩。
加强基层管理打造基层机制
发电企业基层员工尤其是生产一线员工既是企业的主要力量, 也是生产现场安全工作的主体和责任人。加强基层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本保障。发电企业一线的基层生产人员, 是各种事故突发时最靠近现场的救援力量, 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事故伤害的人员。因此, 一线生产运行人员的应急处理技能和防护尤为重要。一线生产人员正确、科学地应对突发事故, 不但可以将事故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甚至还可以将其消灭在初始阶段, 从而减轻或避免事故对人员的伤害。
生产现场最常见的突发事故伤害有高温高压蒸汽烫烧、人身触电以及粉尘窒息等。盘山发电公司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 为生产人员配备了完善的个体防护用品, 开展了应急防护方法的培训, 提高现场生产人员的应急事故处置能力。公司还根据现场人员数量, 在中心控制室的电子设备间专门设置了安全用具及防汛用具专用柜, 并配置了应急专用防护用具及防汛用具, 如防尘眼镜、防烟逃生面罩、防汛雨衣雨鞋等。这些应急救援物品在正常情况下禁止动用, 并规定由副值班员负责每班检查核对数目, 由专业机构定期检测质量。当发生火灾及各种危急突发情况时, 运行人员要正确使用, 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 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除了中心控制室外, 公司在生产现场其他的关键位置也都布置了相应的应急防护用具, 确保突发事故发生时, 安全防护用具的足量到位。
防护用具为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现场人员的安全撤离、救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提供了硬件保障。但是, 基层现场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基本的救援知识也是成功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关键因素。盘山发电公司多次邀请地方消防的武警和医疗机构的专职医生对基层员工进行防护用具使用、紧急救护和逃生的培训和指导。
2009年, 盘山发电公司为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 进一步加强防火安全工作, 根据公司“11·9”消防安全宣传月活动通知精神, 安监部在消防月宣传活动中, “着眼于平安, 着手于预防, 着重于教育, 着力于抓实”, 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宣传活动, 使消防宣传月活动丰富多彩, 深入人心, 深入实际, 确保了办公场所、生产现场的安全。
加强预案管理提高处置水平
事故应急预案在安全生产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 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 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在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 是开展及时、有序、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生产管理上, 盘山发电公司采用的是项目部合作机制, 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故和灾害, 必须有一套完整、实用、科学的应急预案来统一指挥事故处理工作。因此, 公司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明确应急处理工作必须以“保护人员安全优先, 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 保护环境优先”为基本原则, 同时兼顾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等因素。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 坚持科学编制的原则, 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从性质上分为综合预案、现场预案和专项预案3种类型, 涉及到人身伤亡、自然灾害、公用系统、火灾与交通、公共卫生等5大领域。
2008年初, 盘山发电公司颁布了由总经理亲自审批并报上级公司备案的《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试行) 》, 共发布了46项安全生产预案, 同时以企业标准的形式颁布了《安全生产危急事件管理标准》, 将其作为对整个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标准。标准中对已颁布的46项安全生产预案的演练周期、负责部门以及每一项预案中每一项工作的责任人、责任部门都做了具体的分工, 确保事故预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盘山发电公司不但注重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工作, 而且重视各种预案的演练工作, 公司规定“三必须”, 即班组层面的预案必须保证每月进行一个预案的演练, 公司层面的预案必须保证每3个月进行一个预案的演练, 上级公司统一组织的演练必须每次都积极参加。
华北电网在2009年迎峰度夏正式开始之前, 举行了2009年华北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盘山发电公司作为联合反事故演习的主要参演单位之一, 积极准备、精心筹划, 制定了完善的《反事故演习预案》, 确定《#3机组锅炉PC A段, 汽机PC A段跳闸反事故演习》为公司参演题目。根据《反事故演习预案》要求, 公司成立了由生产副总经理、发电部主管调度副部长组成的演习现场指导小组, 现场演习工作由当班运行值副值长曹增力统一指挥。随着华北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总指挥的一声令下, 演习正式开始。在华北电网调度的统一指挥下, 各参演发电厂、变电站、地调等相关单位和部门, 严格按照电网实际事故处理程序, 进行事故处理, 经过2个小时紧张、有序的工作, 华北电网反事故演习总指挥宣布:电网恢复正常, 演习圆满结束。在演习总结时, 盘山发电公司的演练表现得到了华北电网领导的高度评价。
以保电为抓手完善应急机制
应急管理从广义上讲是为了预防、控制及消除各类紧急突发事件, 减少其对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程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应急管理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 应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是指在应急预防、应急响应、事后恢复的过程中, 满足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所需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包括应急安全特种装备、专用设备与个体防护用品、应急管理的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应急信息智能管理等。
盘山发电公司地处京津唐中心地带, 是京津唐电网的主要电源支撑点, 也承担着对首都北京供电的神圣任务。安全应急管理属于保电任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盘山发电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应急管理的保电经验, 完善了日常危急事件的应急机制。
2008年, 盘山发电公司为确保奥运政治用电任务的顺利完成,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保“奥运”安全稳定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保电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组织制定了保电措施并监督落实;指挥保电期间的不安全事件和不稳定事件的处理;对本单位各部门的保电工作进行考核。安全稳定领导小组下设生产安全组、小修安全组、燃料保证组、职工队伍稳定组、消防和交通安全组、治安保卫组、宣传报道组7个工作小组。其中, 盘山发电公司在应急管理方面共投入资金243万元, 增加各种安保力量95人, 抽调生产人员906人次, 新增安保技防系统2套, 购置各种保卫器材279件。以技术防范措施为例, 盘山发电公司对原门禁系统的24个摄像头进行了检查和维修, 根据奥运安保的需要调整了其中10个摄像头的监视方位;厂区围墙上安装了全长3公里的电子围栏;厂区围墙内侧和主厂房、制氢站、油区等重点部位新增了23个摄像头, 并在东至北围墙安装了14个探照灯。
日本应急管理之道 篇9
健全的法规体系
日本防灾立法起步非常早, 他们的第一个防灾法——《备荒储蓄法》, 制定于明治13年, 即1880年。之后, 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比如, 1946年颁布了《灾害救助法》;1961年, 制定了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对防灾理念、目的、防灾组织体系、防灾规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修复、财政金融措施、灾害紧急事态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是日本防灾抗灾的根本大法, 有“抗灾宪法”之称。
日本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 还颁布了《河川法》《海岸法》《防沙法》等法律法规。目前, 日本共制定应急管理 (防灾救灾以及紧急状态) 法律法规227部。各都道府县 (省级) 都制定了《防灾对策基本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了确保法律实施到位, 日本要求各级政府制订具体的防灾计划 (预案) 、防灾基本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和地域防灾计划, 细化上下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和公民的防灾职责、任务, 明确相互之间的运行机制, 并定期进行训练, 不断修订完善, 有效增强了应急计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在地震方面, 日本比较重要的立法有1969年通过的《地震预知联络会设计法》和1978年通过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等。
日本政府善于总结经验, 不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1995年阪神大地震5个月后, 日本就修订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
《灾害对策基本法》自1961年颁布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 平均每两年修改1次。日本人对于立法精益求精的追求可见一斑。
日本建立了中央政府、都道府县 (省级) 政府、市町村政府分级负责, 以市町村为主体, 消防、国土、交通等有关部门分类管理、密切配合, 防灾局综合协调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国家设立“中央防灾委员会”, 负责制定全国的防灾基本规划、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 由内阁房 (日本内阁所置的行政机关, 负责整理内阁会议、事项、内阁的庶务, 以及对各部门的施政作出总合调整。) 负责协调、联络。“中央防灾委员会”的主席是首相, 成员包括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相关部门大臣和公共机构, 如红十字会、NTT电信公司、电台、广播电台和研究领域的有关学者组成。当发生较大规模的灾害时, 中央政府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当发生特大灾害时, 中央政府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本部”, 由首相担任本部长。都道府县设有防灾局 (下设危机管理课) , 负责制订地方防灾计划, 综合协调辖区防灾工作。辖区内发生较大规模灾害时设置“灾害对策本部”, 由知事任本部长。各市町村也有相应机构, 负责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 是应对灾害的主体。一般情况下, 上一级政府主要向下一级政府提供工作指导、技术、资金等支持, 不直接参与管理。当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 成立由政府一把手为总指挥的“灾害对策本部”, 组织指挥本辖区的力量进行应急处置。除地震外, 上一级政府通常根据下一级政府的申请予以救援。
完备的应急资源
日本建立了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应急队伍。专职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有警察、消防署员、陆上自卫队。兼职队伍主要是消防团成员。消防团员由公民自愿参加, 政府审查后, 定期组织他们到消防学校接受培训, 发给资质证, 并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装备。他们平时工作, 急时应急, 属于应急救援志愿者。消防团员人数较多, 是本地区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日本企业消防队员由企业组建, 保护企业的自身安全, 紧急情况下, 也接受政府的调遣。日本消防队伍分布密集, 以香川县为例, 设23个消防署, 专职消防工作人员1163人;有17个消防团, 239个消防分团, 消防团员达7697人。
日本充分利用中小学牢固的体育馆、教室和空旷的操场、公园等, 建设了众多的应急避难场所, 并在街道旁设置统一、易识别的“避难场所指示标志”, 便于指引公众迅速、准确地到达应急避难场所。日本的酒店、商场、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有明确的避难线路图, 在线路图中清楚地标明目前所处的位置, 消防器材、避难器具的位置及避难线路。所有建筑物的消防通道都标有红色倒三角, 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员即可迅速由通道进入楼内解救被困人员。防灾公园内有消防直升飞机停机坪、医疗站、防震水池和防灾用品贮备, 并架设电信通讯设施, 确保危机时有效发挥防灾功能。
另外, 日本应急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应急物资种类多、数量足、质量高。他们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定期轮换制度, 各级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预先设计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点, 建立了储备库和调配机制。其中主要食品、饮用水的保质期是5年, 一般在第4年的时候更换, 更换下来的食品用于各种防灾演习。在日本红十字香川县支部、香川县消防学校、防灾航空大队、三丰市消防团、丸龟川西地区自主防灾会等地方, 都有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装备、设施和生活必需品。
同时, 日本大力开发防震抗灾用品。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 日本现已研制出各种防震抗灾用品。例如, 具有一定防火功能的紧急避难用品包, 内有各类物品27件, 其中包括矿泉水、饮用水长期保存罐、压缩饼干、手摇充电的收音机及电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等。同时, 每次综合防灾训练时, 组织部门会邀请防灾用品生产企业参加, 既调动了企业投身应急管理事业的积极性, 又向公众推广了防灾用品。由于防灾用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公众防灾意识的增强, 日本基本上家家都储备有防灾应急用品和自救用具。
发达的预警系统
日本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危机管理研究所, 对危机管理、健康危机管理、灾害数据研究、防灾救助等多方面课题进行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应急管理工作之中。利用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系统, 实时跟踪和监测天气、地质、海洋、交通等变化。减灾部门日常大量的工作是记录、分析重大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频率, 研究制定预防灾害的计划, 定期组织专家及有关人员分析灾难形势, 向政府提供防灾减灾建议。比如, 根据地震专家推测, 每隔大约80年至150年, 日本就会发生一次震源位于东海、东南海和南海附近的大地震, 而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且震级可能为里氏8级以上。因此, 日本各部门都在为应对此次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做防灾准备。在搞好地震防灾对策知识宣传、防震训练、物资储备等工作的基础上, 加大了震情监测和震情快速有效传递的准备工作。日本科学家在水下两千米的海槽上安装检测仪器, 通过人造卫星的全球定位系统来密切监视海底地壳板块的活动。积极研究建立全民危机警报系统, 当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各个突发事件发生时, 日本政府有关方面可以不用通过各级地方政府, 而是直接利用“全民危机警报系统”向国民发出警报。
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设有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器, 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和城市进行监控。指挥中心内还设有政府和商业电视台以及警察总部的直升飞机监控画面。发生灾害后, 各地政府首脑 (知事) 和紧急防灾对策本部的所有成员将在指挥中心指挥救灾, 实现高效处置。由于都道府县所属地区都建立了计算机骨干网络, 使紧急防灾对策本部的信息中心, 可以通过网络与所属的市町村和警察局、自卫队、水电煤气、道路等管理部连接, 以保证信息的通畅和救灾行动的实施。
日本的防灾信息网络系统十分严密。它们除了运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外, 还用有线专用线连接以备用;如果以上线路都发生问题, 则利用卫星监控的GPS定位系统来指挥救灾, 力争做到万无一失。日本政府建立起覆盖全国、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防灾通信网络。包括: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 由固定通讯线路 (包括影像传输线路) 、卫星通信线路和移动通信线路组成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和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府县、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网”, 以及在应急过程中实现互联互通的防灾用无线网等。此外, 还建立起各种专业类型的通信网, 包括水防通信网、紧急联络通信网、警用通信网、防卫用通信网、海上保安用通信网以及气象用通信网等。如日本开发出一种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确认人身安全的系统, 这一系统的功能由可以上网并带有全球定位功能的手机来实现。中央和地方救灾总部通过网络向手机的主人发送确认是否安全的电子邮件, 手机主人根据提问用手机邮件回复后, 在救灾总部的信息终端上就会显示每一个受访者的位置和基本的状况。发生灾害时, 在避难的道路路面贴上无线射频识别标签, 避难者通过便携装置可以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里不能动弹或呼救的话, 内置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手机会告诉搜救人员被埋者的具体位置;还可以通过身上携带的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获得相关信息, 以准确地判别其身份。此外开发出了可由摩托车运载, 能充当临时无线基站的无线通信装置, 可以接收受害者的手机信号, 确认他们的安全情况, 并把相关情况传递给急救车上的救护人员。四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具体说来, 就是把家庭和办公室的家电产品、房门等和因特网连接起来, 由电脑自动控制, 当地震计捕捉到震源的纵波以后, 可在3~5秒后发布紧急预报, 系统接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后, 能即刻自动切断火源。
超强的自救能力
日本十分重视应急科普宣教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宣传防灾避灾知识, 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 提高自护能力, 减少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纪念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 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 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训练周”。在此期间, 通过组织综合防灾演练、图片展览、媒体宣传、标语、讲演会、模拟体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应急宣传普及活动。同时, 将每年的1月17日定为“防灾志愿活动日”, 1月15日至21日定为“防灾及防灾志愿活动周”。鼓励公众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掌握正确的防灾避灾方法,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根据本地区有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 编写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多国语言的应急宣传手册, 免费向公众发放, 普及防灾避灾常识。同时, 社区积极组织居民制作本地区防灾地图, 通过灾害分析、实地调查、意见收集、编写样本、集体讨论、印刷发放等环节, 使居民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灾害的危害性、避难场所的位置、正确的撤离路线, 真正做到灾害来临时有效应对。
日本将防灾教育内容列入国民中小学生教育课程, 通过理论授课、观看影片、参观消防学校、参加应急训练等方式宣传应急知识, 增强应急意识, 培养应急能力。同时, 教育部规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经常的模拟演习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逃生技能, 也有助于消除他们在面对灾难时的恐惧心理。
在日本的县市, 都建立了市民防灾体验中心。体验中心是集防灾教育、防灾训练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科普宣教基地, 由政府出资建设, 免费向公众开放。体验中心内设有模拟地震体验室、模拟台风体验室、模拟烟避难体验室、模拟医护急救训练室、消防灭火训练室、防灾影像播放室、模拟灾害处置游戏室、图片展示区、装备展示区等。公众通过体验, 感受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灾害, 增强防灾意识, 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七方面开展应急管理 篇10
为了使应急工作更“顺畅”, 笔者认为, 企业应从以下7个方面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第一, 统一指挥。任何应急救援行动都要在所成立的应急组织机构领导下统一指挥。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的单位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如何, 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行动, 任何救援部门不得擅自行动。各路救援力量应与应急组织机构保持联系, 及时汇报救援的人员构成、设备器材、救援路线等, 并在应急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行动。
第二, 信息保障。企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信息网络,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同时要逐步提高网络技术质量、实用性、完整性, 并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 及时对外公布发生的准确地点、救援开展情况及外部救援力量等各类信息, 使各方救援力量能够明确了解救援路线和现场应急救援的交通路况。
第三, 属地为主。属地为主是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发生突发事件时,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应是企业内部的应急救援组织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救援机构, 如公安消防等部门, 其他外部救援力量应积极配合, 不可盲目救援。
第四, 规范工作区域。界定现场工作区域有利于应急行动和有效控制设备进出, 从而保证各路救援的力量快速到达救援现场。工作区域的确定主要根据事故的危害、天气条件和位置。区域大小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 必要时进行扩大或缩小, 重点要保护应急救援的线路畅通。
第五, 应急设备、器材齐全。应急设备、器材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保护现场人员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配置设备和器材, 并充分利用, 要重点保护应急通道畅通, 使应急设备和器材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处于可用状态。
第六, 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要想使编制的应急预案得以成功实施, 人员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相关人员了解救援路线、方法及相应设备、设施的应用等;应急预案是否合适, 是不能等到事故发生后去验证的, 应急演练是验证应急预案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应急预案的培训手段。
美国档案应急管理及其启示* 篇11
摘要:美国档案部门非常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以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为例,其在应急计划制定与完善、应急性职能设计、灾后应急行动以及社会公共关系拓展等方面积累了非常成功的典型经验。我国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借鉴学习美国档案应急管理的成功经验,切实提升我国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美国档案应急管理卡特里娜飓风档案灾害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rchiv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emergency management.In the case of Hurricane Katrina, they accumulat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ypical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mergency plan, the function design of the emergency, the post-disaster emergency a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ublic relation.According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al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can actively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America, ain order to exactly promote the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the archival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Keywords:Archival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America; Hurricane Katrina; Archival disaster
一、“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概况
“卡特里娜”飓风是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5级飓风,也是2005年以前有记录以来破坏力最大的飓风之一。该飓风于当年8月29日在密西西比河口二次登陆,登陆时为极大的3级飓风,由它形成的风暴潮引发了溃堤、内涝、暴恐、疫病等次生灾害。严峻复杂的灾情使得受灾地区的档案工作全面瘫痪:一方面,档案建筑的空调、除湿机等设备因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而无法运转,库房积水无法排出,高温高湿使档案严重发霉;另一方面,受灾档案因城市瘫痪或灾区封锁等原因无法运出,进一步威胁档案安全。[1]据悉,在此次灾害中,密西西比州的韦夫兰市仅留下50卷2005年以前的档案,帕斯克里斯琴市仅存60卷2005年以前的档案。[2]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文件,受灾档案涉及民生保障、个人隐私以及政府机密等诸多领域,例如财产凭证、身份信息、出生证明、政府日常运作文件等,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3]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档案灾害,美国国家档案部门以及各地社会档案组织立即展开一系列应急管理行动,有效地推进了档案救灾行动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在此次灾害中,美国档案部门依托完善的档案应急管理机制以及深厚的社会档案文化展现出美国档案应急管理的独到之处,其“第一保护者”计划为各国档案应急管理提供了意义深刻的借鉴。研究美国档案部门在“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的应急管理,对提升我国档案应急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二、美国档案部门在“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应急计划的制订与完善
从美国档案事业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的档案防患思想成熟较早,20世纪就制定了较为成熟的自然灾害应急计划。例如,1993年颁布的《纸质材料灾害预防、管理与响应概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使美国档案部门重新审视自然灾害下档案应急计划的部署重点。根据《灾难预防与恢复》,美国日后的档案应急计划将考虑如何应对覆盖面更广且出现多种险情并发的紧急情况。[4]同时,美国各州档案部门也开始加快完善档案应急计划体系。例如,乔治亚州档案馆于2005年制定的《灾难预防计划》、佛罗里达州图书馆与档案馆于2008年制定的《公共文件、档案馆和图书馆灾害恢复指导》等。[5]
(二)充分运用应急性职能设计
美国档案部门在处理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时,充分展示了档案部门应急性职能设计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救灾进度。以美国联邦文件中心为例,它的职能设计在美国档案应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在机构人员的职责设计上,充分考虑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设计了24小时待命的工作制度(主要由机构要员担任);[6]其次,该机构的职能设计在灾后恢复工作中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在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它协助联邦档案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档案工作,包括评估工作、保管工作、培训工作、修复工作等。[7]此外,美国联邦文件中心保管着来自各种机构的档案文件,因而它能在档案应急管理中输出较为充足的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救灾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三)开展有效的灾后应急行动
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美国各档案机构以及社会组织采取了灾后应急行动,有效地遏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扩散。例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令其下属的国家历史记录与出版物委员会为受灾州紧急拨款25000美元,并积极与其他相关机构展开协作,从多种渠道筹措救灾物资。[8]同时,路易斯安那州的国家人事记录中心开设了快捷服务,为退伍军人和退休公务员处理档案文件的相关问题。[9]除了档案部门以外,美国各地社会档案组织也展开了积极的救援行动。例如,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致信联邦政府,向其提供相关建议,并与西南档案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发布档案救灾的相关信息。
(四)充分拓展社会公共关系
在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美国档案部门充分拓展社会公共关系,为档案抢救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争取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一方面,美国档案部门从自身的职能入手,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确定档案文件的损坏情况,迅速地从档案系统中调度资源;另一方面,美国档案部门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向社会报道相关信息,为争取救灾资源打开了社会渠道。
三、美国档案应急管理带给我国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档案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完善档案应急预案功能
1.情景设计。重大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因而档案部门面对的是复合灾情。情景设计就是根据地方灾害特点,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复合灾情的情景模式,通过研究讨论,系统模拟等方式进行档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完善,从而加强档案应急预案的战略性和精确性。
2.备份预案。面对不可抗力的重大灾害或者出乎意料的重大灾情时,制定多套备份预案是应对复杂防灾形势的有效手段。建议档案应急预案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为常规档案灾害,即允许人力在灾中介入的普通灾害;B层次为不可抗力灾害,即人力无法在灾中介入的重大灾害;C层次为紧急应变措施,即处理救灾过程中突发险情的原则、办法、规定等。
3.定期演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人员、档案建筑、防灾形势都会发生变化,原有档案应急预案难免会不适应当前形势。通过定期演习可以及时发现原有档案应急预案的不足之处,增强档案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区域协作。事实上,任何一种应急预案都离不开区域化背景,档案应急预案也不例外。因而档案部门应将档案应急预案纳入区域应急预案体系,充分考虑与各区域子系统应急预案的高度协调性,使其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1+1>2”的效果。
(二)加快档案机构职能结构改革,完善档案应急性职能设计
加快档案机构职能结构改革是档案机构形成应急性职能设计的重要前提,也是档案部门充分发挥应急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档案机构实行“局馆合一”的管理机制,对档案应急管理来说,该机制容易混淆档案馆和档案局的管理职能,很难有效调动档案系统的应急管理资源,最终使档案应急管理出现“跛脚”现象。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正确定位档案局与档案馆的性质与地位,实行政事分开,是时代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这不仅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档案事业的职能结构做出整体规划,还需要各地档案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微观调整。从近期来看,档案应急管理需要一个平稳过渡的中长期方案。各地档案部门可以建立严谨明晰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对档案馆和档案局的应急管理职责做出清晰的界定与规划,将应急职责落到实处。
(三)建立完善的档案应急响应机制,减少灾害风险与损失
1.设立档案应急管理专项资源。档案应急管理专项资源包括应急资金,应急物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场地资源等。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签订合同,聘用专家,建立基金等方式筹建各类档案应急管理专项资源。
2.设置高度灵活的应急指挥体制。灵活的应急指挥体制是提高档案应急响应机制效率的关键因素。档案部门可以组建行政资源丰富的应急领导小组,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来打破档案系统中存在的行政壁垒。此外,简化办事程序,特事特办,也是提高应急指挥体制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3.应急管理布局纵深化。布局纵深化是指在灾区以外地区设置部分档案应急管理与档案应急服务窗口,灾民的亲属好友可以通过当地档案系统的服务窗口或者互联网窗口办理相关档案应急服务,以此来减轻灾区档案应急管理的压力。例如,A地发生重大灾难,A地灾民可以通过验证信息、亲属关系证明等方式委托B地的亲属好友为其办理相关档案应急服务。
(四)加强社会公共关系建设,提升档案应急管理的社会影响力
从根本上讲,提升社会档案意识是加强社会公共关系的关键途径。其中,加强档案宣传教育是提升社会档案意识的核心工作。各档案机构可以制定特色鲜明的档案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宣传契机。此外,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社会档案意识的黄金时期。各档案机构可以深入各中小学,通过实地展览,授课讲座等形式宣传档案的价值与意义。
从信息传媒的视角来看,叩开大众的信息视野是档案应急管理有效拓展社会公共关系的重要课题。今天,信息传媒的影响方式已经逐渐从电脑转移到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档案部门应及时洞悉这一趋势,在加快档案数字化的同时,尝试在移动终端建设综合性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发挥移动终端的集成服务功能来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提高档案应急管理信息的传播效果。
从职能关系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是档案应急管理维持社会公共关系的基本前提。档案应急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分为自上而下的指令传达机制,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制度以及同级之间平行的信息通报机制。对于指令传达机制和信息反馈制度,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简政放权、特事特办等方式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对于同级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档案应急管理热线、签署备忘录等形式在灾前做好充分的信息沟通准备。
(五)积极培育社会档案组织,增强档案应急管理的社会救助能力
社会档案组织主要包括私人档案机构、档案学会、档案志愿者组织等,它们是档案应急管理的重要后备军。因此,激活社会档案组织的活力与创新力是档案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增强档案应急管理的社会救助能力。首先,针对我国社会档案组织发展层次不均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国家档案部门可以适度鼓励应用型社会档案组织以及复合型社会档案组织的发展,为档案应急管理培养面向应用实践的档案人才。其次,私人档案机构的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补充方式,孕育面向现代化的私人档案机构需要政府引导性政策的扶持,以及学界对行业规范的科学研究制定。此外,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促进私人档案机构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档案应急管理的社会救助能力。最后,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申报课题,举办档案实践活动等方式吸引高校档案人才,特别是学生群体,参与档案理论研究与档案实践活动,为社会档案组织奠定人才基础。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档案部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YBA3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式模拟型教学法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湘教通[2013] 223)、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5-X-12)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竞亚.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对档案馆防灾救灾的启示[J].天津档案, 2007(1):33-34.
[2]胡红霞.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及其启示——以美国、日本为例[J].现代情报, 2013(9):140-144.
[3]宋冰梦.第一保护者计划[N].中国档案报.2012-8-30(3).
[4]Allen Weinstein.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cov ery[R/OL].2006.http://www.archives.gov/about/speeches/2006/08-05a-06.html.
[5]杨安莲.国外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意义[J].上海档案, 2009(2):71-74.
[6] [7]Tara E. C. McLoughlin.Ready Access[J/OL]. Proloyue Magazine.2008.http://www.archives.gov/publi? cations/prologue/2008/spring/frc.html.
大数据与应急管理 篇12
大数据的内涵及应用架构
首先,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Mc Kinsey Global Institute) 对大数据的内涵定义, 大数据指的是超出常规数据库软件工具所能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超大规模数据集。从数据集的特点入手, 可以界定大数据的4个主要特点, 即规模性 (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高速性 (Velocity) , 以及低密度价值 (Value) 。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和创造新价值的源泉, 并已成为改变市场、组织机构, 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新方法。
其次, 大数据在不同领域内有不同的含义, 可从现实和技术两方面加以阐释:第一层意义上的大数据指的是数据的巨量化和多样化。从现实层面来讲, 指的是海量数据;而从技术层面来讲, 指的是海量数据存储。第二层意义上的大数据指的是大数据技术。从现实层面来讲, 指的是对已有或新获取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而从技术层面来讲, 是指云存储和云计算。第三层意义上的大数据指的是大数据思维或者大数据方法。从现实层面来讲, 指的是把目标全体作为样本的研究方式、模糊化的思维方式, 以及侧重相关性的思考方式等理念;而从技术层面来讲, 是指利用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用以辅助决策, 或者直接进行机器决策、半机器决策的全过程大数据方法。这种对大数据的认知方式涉及到“大数据项目”或“大数据技术应用”认知, 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大数据视角下的应急管理方式。而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两种方式。在应急管理的事前准备、事中响应和事后救援与恢复的每一阶段都可以引入大数据的应用, 每个阶段对大数据的应用程度会因需要的不同, 其应对内容也会有所差别。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以及节省成本和减少损失。
最后,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分为两部分:大数据管理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与思维。大数据管理技术既包括诸如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可视化等, 也涵盖了云存储、云计算和云安全等;大数据分析与思维则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 用全样本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形成了模糊化、相关性和整体化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式。大数据的管理技术与分析思维相互融合和作用, 共同形成了大数据的应用, 其应用通常包含4个特征:快速的收集、分析、决策, 以及迅速准确的反应。这些特征在应急处理中具有实用意义, 在事件或人的行为预测方面, 具有更及时的预见性和更高的准确度。
不同阶段的大数据应用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其应急管理大致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 具体包括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多个环节。当前,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应用的基本框架加以设计。但由于应急管理针对的事件类型不同, 并非所有的应急管理都会涉及3阶段应用, 可能有时候只涉及其中1个或2个阶段, 而关键就是其管理模式和思维的变化。所以,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一定不能单纯技术导向。
事前准备阶段需要为大数据的应用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设施准备。管理准备指的是与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方法相匹配的人事准备和管理提升。设施准备指的是大数据应用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涉及新技术背景下的数据采集, 软件设施不但涉及到新数据的采集, 也可针对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其中, 特别容易忽视的是人员的教育培训, 包括:一是对中上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二是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目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各级人员的大数据意识和数据累积叠加效应, 以及对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分析结果的识别培训。
事中响应阶段大数据的应用能为政府、第三方组织或个人开展应急响应提供很大便利。对于政府而言, 大数据化的应急管理意味着技术支撑基础上的融合与协作, 其不但为协作带来很大便利, 也平衡了日常业务的连续性和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对第三方组织或个人来说, 大数据可为应急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手段。例如, 应用大数据可以在宏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实现多元应急合作。在宏观层面, 整个应急响应可以分为决策指挥、现场应对和外界援助等, 这之间以海量数据信息、高效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为基础, 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机器预测预判, 以帮助指挥部门协调各方进行现场处置和救援, 并与外界通过信息沟通寻求援助, 实现多元化协作的应急处置;在微观层面, 应对部门需要在应急处置和业务连续性之间保持平衡, 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做到实时报告且操作简易, 并能同时集合多项关键指标的高效指挥决策辅助系统。通过集成不同部门提供的信息, 将其统一纳入到大数据支撑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其支撑下, 有助于推进各部门的及时沟通, 为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有效的应急处置和充足的物力资源, 以及及时的导航信息和必要的建筑图纸等, 以有效调配可用资源, 提高响应速度。
另外, 大数据的应用能更好地发挥出第三方组织或个人的作用。例如, 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州森林大火中, 民众就是以网民绘制的火情地图为指导进行逃生和避险的, 这种应对方式常常比政府的信息方便快捷, 其成本远比政府漏报的成本低。在整个事中响应阶段, 大数据的应用核心环节之一是实时高效的数据信息收集, 以及信息数据的迅速传递。实践证明, 根据应急管理主导者的不同, 数据收集有两种发展趋势:政府主导的专业应急管理团队信息收集逐渐专业化和高效化;以大众和媒体为依托的第三方应急管理力量, 则将信息收集方式发展为简单化和大众化。
事后的救援与恢复重建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事后的应用主要是救援与恢复重建。目前, 在应急管理的应用上已开始探索社交网络平台和移动互联网, 以及使用“分众”方式加以实现。“分众”是由大众通过网络分散完成工作任务, 并通过整合后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使用“分众”方法是依托社交网络平台和众多参与者, 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 汇聚大众力量进行事后恢复与救援, 实现了及时捕获信息, 大众甄别信息, 以及机器分析和迅速响应。经过社交平台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云服务平台高强度计算分析能力所获的信息, 并根据计算机给出的建议, 协助应急处置人员设计救援路线及配置救援装备, 以最快速度抵达救援地点。比如, 在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中, 以“目击者”为代表的非营利网站, 就利用“分众”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数据的应用创新
当前, 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的准备工作, 其包含整个应急管理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例如, 要高度重视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应用和部署,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 “传感器”将成为大数据应用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为预防风暴和海浪袭击建立了海浪检测系统。2005年, 国家数据浮标中心在其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架设了大量新型海洋地理传感器, 包括海浪流向传感器等, 传感器会实时产生大量数据, 用以实时监测海浪情况。该项目在全部联网完成后, 已产生极大社会价值。当然, 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大数据的应用准备及所需要的软件支撑, 包括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 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 这些技术是充分挖掘原有数据并使之产生价值的关键所在。
此外, 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始把大数据运用到应急管理中, 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虽然开始关注大数据的应用, 但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 亟待进一步研究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基本框架, 以及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实践案例。近年来, 大数据在我国应急管理领域也得以积极应用, 其中之一就是在旅游领域。为了应对旅游中意外事件发生, 一些地区和单位正在探索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基础能力, 开发动态人员流量大数据分析平台应用服务。尝试利用该平台介入旅游景点, 为景区旅游管理单位提供游客流量统计、游客客源分析、景区热点排名等数据分析服务, 协助旅游管理单位进行精准的宣传推广和景点导览规划。例如, 在2014年浙江省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动态人员流量大数据分析平台登台亮相, 实时分析会场区域的人员及行为数据, 发布参会的客源国籍、终端类型、热点应用、内容关注度等数据, 并分析发布了会场嘉宾年龄、性别比例, 以及流量使用偏好和消费能力等信息, 这些都展示了移动大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 为其应急处理提供决策保障和信息支撑。
尽管大数据技术已在我国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中初步得到应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的科技创新, 主要有以下3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应急管理的辅助决策能力, 包括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研发的投入, 鼓励和扶持企业对大数据应急管理的应用, 加大高科技应急管理人才梯队培养, 以及加强对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 把围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 作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下一步改革的新方向。
二是加强应急协作和数据共享, 提升社会应急管理成效。通过“物联化”来收集数据,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和“有偿共享服务”机制, 加大数据开放, 使广大公民和企业可以便捷地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国家应急支撑平台的信息化协作能力, 以借助大数据工具的深化分析, 优化应急管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使各种突发事件可以被迅速有效地应对、解决, 保证城市各个系统高效顺畅地运转, 以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