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流程(精选12篇)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1
0前言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急诊大楼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并按照日均500人次设计。我院自2008年以来坚持运用PDCA (戴明环)理论结合医院实际持续不断地改进门诊流程[1,2,3],将门诊流程同医院信息系统(HIS)进行了较好的整合协同,经过2次优化,如今医院在门诊已成功地实施门诊预约系统、门急诊挂号收费、门诊药房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电子处方、电子申请单、自动配药取药大屏、排队系统、合理用药监控系统(PASS)、抗菌药物监控、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条码、放射信息系统(RIS)接口、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接口、检验报告自助打印、预付费一卡通、银医通一卡通[2]、自助挂号缴费等数十个系统和接口,整个实施过程一直致力于系统间的无缝整合和有效应用,并在门诊工作中实践着PDCA理论,一方面门诊流程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优化,同时门诊过程的优化又反过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1 门诊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直秉承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方针,坚持构筑一个底层牢固、应用无缝、不留死角、全面整合的应用体系。从2008年至今医院门诊信息化建设主要分3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初步建立门诊信息系统,包括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门诊医生站系统,实现普通就诊一卡通、电子处方的门诊应用,保证病人门诊就诊流程中信息的无缝传递,并通过电子处方降低窗口压力、缩短缴费时间和提高处方合格率;第二阶段围绕已有信息化系统完成了PASS、门诊LIS条码、RIS接口、PACS接口等系统以及医生站电子申请单、门诊自动配药取药大屏、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等应用,此阶段通过一系列接口完善了门诊医生站的周边应用,逐步实现门诊普通就诊一卡通的信息化全流程,有效缩短了门诊病人排队缴费时间,至此我院门诊病人缴费高峰时任一窗口排队人数<10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自助报告打印、排队大屏等提升病人的满意度;第三阶段我院通过前期信息系统实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过深入调研后适时在医院门诊大力推行预付费就诊模式,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缓解病人“看病难”,并配合实施了门诊预付费一卡通、银医通、自助挂号缴费系统、预约平台等应用系统作为有效辅助。
2 门诊流程优化
2008年之前我院门诊各环节以传统的手工单据为主,在经过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阶段后,门诊流程得到了第一次优化,优化后的“一卡通”[4]门诊优化流程示意图,见图1。此次门诊优化流程的关键在于以就诊磁卡为载体进行门诊信息流的传递。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将系统间整合推进到一定程度,我院门诊逐步取消了手工单据,电子处方、电子申请单、检验条码等依托于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医疗文书载体不仅方便了病人而且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差错,同时结合PASS和抗菌素系统对医生的诊疗进行了有效监控。
2010年我院再次实施了门诊流程优化,在门诊推广“预付费一卡通”[5],“预付费一卡通”门诊优化流程示意图,见图2。
3 门诊“预付费一卡通”的应用
医院实施的门诊“预付费一卡通”有2种:①由医院自主发行的预付费就医卡;②医院和工商银行联合发行的“银医通健康卡”[6,7]。两种一卡通就医卡在医院预付费模式、使用方式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银医通健康卡”为IC卡,主要由工商银行发行,而医院自主发行的预付费就医卡为加密磁卡。
实际应用中建议病人在每次就诊之初,在预付费就医卡中存入一定数量的现金,尽量保证病人在医院的预付费账户中余额足以完成本次就医环节,以避免因为账户余额不足导致的往返充值。同时为避免医生的过度治疗,预付费就医卡内余额医生无法查询,只有当医生开列的电子处方或电子申请单费用总额超过账户余额时会有提示以便让病人及时充值。所有的医疗环节扣费均可在相应的检查、检验和取药时完成,如果病人账户余额充足则完全无需到收费窗口。同时为了满足一部分不愿意使用预付费账户的病人需要,我院的信息系统也支持传统以收费处为缴费终端的门诊流程,以便给病人自主选择门诊流程的便利。同时为了更好地完善预付费门诊流程,我院设置的自助挂号设备、自助缴费设备,进一步丰富了门诊预付费流程的应用效果。医院“预付费一卡通”应用流程图,见图3。
4 总结和体会
我院作为贵州省首家实现“预付费一卡通”“银医通”和自助挂号缴费的医院在利用信息系统缓解医院门诊就诊压力、解决“看病难”问题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医院门急诊量突破130万人次,相较于2008年医院门急诊量83万人次,医院门诊就诊人数以约15%/年的速度增长,在硬件条件和工作人员数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以下效果:①门诊收费窗口的病人排队数量控制10人以内,相较流程优化前高峰期窗口排队人数平均降低了一半;②“预付费一卡通”和各种自助设备的使用减少了病人在就诊缴费、报告打印等环节的无谓往返次数,病人在门诊收费环节耗费的时间降低了50%,为病人提供了简单、便捷的优质服务[8];③在优化流程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各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和协同,目前医院门诊完全实现电子化应用,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它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我院认为要坚持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方针,且需在多部门多系统协同运作下无缝整合才能够发挥最大功效。我院以PDCA理论为指导,以门诊流程作为切入点,利用信息化系统作有力支撑,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医院门诊主要问题和信息化程度进行相应门诊流程优化并建立配套信息系统,适时对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总结,为下一阶段的流程优化和配套系统建立制定方案并实施。通过上述实践我们将门诊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推动了医院的门诊流程和信息化的共同发展。
摘要: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PDCA(戴明环)理论结合我院实际对门诊流程进行了两次优化,逐步建立了配套完整的门诊信息系统,实现了“预付费一卡通”,在医院门诊就诊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拥堵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为缓解门诊“看病难”问题做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门诊流程,医院信息系统,PDCA循环,门诊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肖思瑜,成洪波,赵军,等.门诊服务中信息化管理流程改革效果[J].现代医院,2012,12(1):147-149.
[2]杨凡,王琦.医院门诊流程再造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48-49.
[3]陈晨,赵昶.医院优化门诊服务流程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6):34-35.
[4]马锡坤,于京杰,吴艳君,等.基于“一卡通”的自助医疗服务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5):65-66.
[5]郭石林,邓光璞,杨俊明.医院门诊一卡通预交金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3):69-70.
[6]杨雅各.医院门诊流程改造-门诊“银医一卡通”项目方案[J].医学信息,2008,21(10):1737-1741.
[7]孟君,徐岚,许健,等.医合作模式下一站式服务对门诊流程优化改造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16(2):15-18.
[8]方孝梅,蒋飞,杨婷,等在门诊流程改善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77-78.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2
(内部讨论稿)
总则
为明确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清楚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特制订本规范。本规范主要从系统规划、系统整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与测试、系统内部实施、系统整体评价及系统内部验收八个方面说明公司对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的主体要求。对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发流程可根据系统的规模与要求进行合理的剪裁。
本规范适用于软件开发部、软件项目部、系统集成开发部、系统集成项目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工作。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一、信息系统规划,完成信息系统立项和总体解决方案。
[1] 申请立项部门依据《立项控制规程》,提交与信息系统立项有关的书面或电子文档,立项部门申请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主要从市场方面、技术方面及行业导向方面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2] 立项部门的上级部门或领导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员完成对信息系统立项相关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立项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3] 根据信息系统立项的相关文档,生成信息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文档。文档中一般包括系统范围和目标、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系统网络拓扑图、系统部署方案、系统实施计划、系统费用概算等。
二、信息系统整体管理,建立项目管理章程。
[4] 建立基本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章程,指定信息系统项目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负责人),完成项目启动。
[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制定初步的项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项目最终目标、项目阶段性目标、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预算、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人力资源计划、项目风险、项目采购计划等。
[6] 依据《配置管理规程》和《变更控制规程》形成配置管理系统和变更控制系统,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7] 项目经理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变更情况等。
三、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文档。
[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收集和需求详细调查工作,完成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流分析。
[9] 分析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项目边界,完成项目范围定义和项目内容分解。
[10]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并提交上级部门申请评审。测试设计是否算需求?
[11] 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等人员完成对《需求分析》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四、信息系统设计,完成《系统设计》文档。
[12] 项目经理制定系统设计阶段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该阶段的检查点和里程碑。项目经理向上级提交工作计划,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完成对工作计划的评审,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3]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系统设计》文档,文档内容一般包括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功能结构详细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流程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说明和定义等。
[14] 项目经理向上级部门提交《系统设计》文档,申请评审。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对《系统设计》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五、信息系统编码与测试,完成系统编码和单元测试。
[1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软件编码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代码编写。[16]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单元测试工作,单元测试一般由模块编码人员进行自我测试。
六、信息系统内部实施,完成系统试运行和集成测试。
[17]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搭建系统运行环境,按项目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工作。
[1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测试工作,生成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
七、信息系统整体评价,生成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
[19]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性文档,如技术白皮书。[20] 项目经理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包括功能评价、应用评价等。
八、信息系统内部验收,生成验收报告。
[21] 信息系统内容建设完成后,项目经理根据《评审验收规程》编写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上级申请验收。
[22] 上级部门根据验收申请、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及需求分析等相关文档,组织人员按《评审验收规程》进行信息系统内部验收,形成验收结论,完成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验收合格可以将信息系统交付项目部进行实施,不合格的不能交付项目部。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图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3
从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到加拿大北电网络、意大利帕玛拉特财务丑闻,再到国内的银广厦、蓝田股份案件、中航油事件等等,层出不穷的丑闻在全球各个角落呈现,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话题。
诸多专家学者围绕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促使各国政府成立新的公司监管机构,并颁布了几十部严厉的法律法规。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司治理运动,在惩治罪恶的同时,也给许多规范运作的公司增加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成本,更严重的是,各种可能的刑事处罚让高阶领导保守而官僚,从而导致公司市场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降低。
但是,诚信问题难以用立法解决,因为它是来自企业内部,而非外部的强制所能左右。
丑闻的根源在哪里
公司治理丑闻的爆发集中体现为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内部信息系统的条块分割导致企业领导人难以及时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内部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的信息管理功能,但是,由于缺乏企业整体角度考虑的统一规划,以及企业内部各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这些分散的系统彼此相对独立、难以兼容,导致企业高层看到的不是系统间的透明连接,而是条块分割的森严壁垒,严重制约了企业领导人及时获取信息,并为违规和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一般生产线上的人员和环节设置都能体现最优化的效率,能达到整体质量体系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流程,每个环节和动作都按照预设的逻辑执行,任何例外所造成的影响立即显现。
而目前的财务、市场、研发、销售等部门,已经愈来愈和生产流程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将这些相关部门的人员和业务进行流程性的整合,相应地锁定部门工作人员的作业行为,严格遵守各项规则,这样就可以运用已经在生产领域积累的优秀管理经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质量。
更进一步讲,现有的企业决策和判断所依据的信息至少需要等一个季度结束时,才能够知道这个企业发生了什么,策略执行是否无误,利润趋向是否合理,然后企业领导人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业务运作。而企业债权人、证券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则更是根据这些滞后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基于此,企业有必要建构实时商业智能,形成实时捕捉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实时查看各项基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各项绩效指标的走势,从而能够从容分析迅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控制潜在风险并调整有关业务。
信息化根除痼疾
根据公司治理的特点,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由3个系统构成,即统一信息架构、流程化内控系统及每日商务智能系统。
增加透明度的统一信息架构
这一部分主要负责提供高质量信息,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可核实。
需注意的是,对跨国企业来讲,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系统,意味着需要应付全球不同地区的会计准则、不同的货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税务法律以及变化的汇率等。统一的财务系统要确保业务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记录,真实反映业务现状,及时地、高频度地、低成本地披露财务报表,也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全球化稽核。
增强控制力的流程化内控系统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从通常的控制架构上看,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与监控。
通过构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监控业务问题。将企业的作业行为和管理流程编写进软件中,作业行为本身所产生的信息也要被记录,同时各项作业行为得以在计算机软件层面相关联,使得作业行为之间的配合更为顺畅。
第二,整合并集中业务操作。对公司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进行整合,将共性的环节集中合并,成为共享的服务中心。
第三,集中记录和存放公司所有的沟通。确保公司信息传输和对外沟通安全一致,同时便于查找、调用和稽核。
第四,测试和认证内部控制。
提高效率、增强判断力并提示规则冲突的每日商務智能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流程研究 篇4
1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获取
信息系统需求获取, 是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化论证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基础性工作。用户需求获取方法应用是否正确得当, 需求获取工作开展是否扎实有效, 需求获取的内容是否充分完备, 将关系到需求分析、需求描述、需求验证等后续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 决定着整个系统研制工作的成败。因此, 在需求获取阶段, 要尽最大可能将工作做扎实, 内容搞全面, 数据搞准确, 为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程化后续过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系统需求获取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目标、制定用户需求获取计划、收集各类用户需求信息、整理形成原始需求文档等四个步骤。
1.1 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目标
要获取系统的用户需求, 首先要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的目标。信息系统需求研究的目标通常由用户需求研究组织管理机构与需求研究论证机构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来确定。
1.2 制定用户需求获取计划
在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目标后, 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团队要制定详细的用户需求获取计划。需求获取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需求研究概要。主要描述拟建设或研制系统的功能、用途、目标、建设的必要性等。二是需求获取人员。重点明确各类人员获取信息系统需求的职责、任务、时限和要求。三是需求获取工作开展的详细计划。在详细计划中明确指定具体的需求获取来源、参与人员、需求获取重点等内容, 需求获取来源可以是使用人员提供, 或相关部门的相关文件, 包括手册、文书、表格和报表等, 也包括现有应用系统的文档。四是有关约束信息。主要描述需求获取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约束内容。
1.3 收集各类用户需求信息
严格按照用户需求获取计划, 灵活运用各种需求获取方法, 开展实地调研、文档调阅、座谈交流、用例分析等, 从需求来源处收集有关系统建设的第一手需求信息。这一步也是整个需求获取工作中最关键、最困难的一步。
1.4 整理形成原始需求文档
通过与用户进行深入交流, 获取了大量需求相关信息。但是, 这些需求信息内容杂乱, 条理不清。因此, 需求获取阶段的最后一项工作, 就是需求研究团队集中起来, 根据需求概要的内容, 按照用户需求、系统需求、技术需求、信息需求, 以及其他需求等类别, 对各类纷繁复杂的需求相关信息进行逐条分类整理, 形成系统原始用户需求文档, 作为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
2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分析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是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程化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需求研究人员通过对获取的各类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确定并完善需求。可见, 这一阶段得到的结果或结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的系统实现。因此, 在需求分析阶段, 要力求分析透彻、论证充分、建模准确, 确保系统的研制与建设少走弯路。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过滤需求获取阶段收集的需求、构建系统概念模型、优化需求并初步形成系统架构等三个步骤。
2.1 过滤需求获取阶段收集的需求
信息系统需求获取阶段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收集与信息系统需求相关的信息, 而不考虑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可行性等。因此, 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 必须首先以需求获取阶段得到的原始用户需求为基础, 根据系统的建设目标, 对所有需求条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 过滤掉明显不符合系统真实需求或是错误的需求条目, 同时与用户方进行二次交互, 对各类需求进行再次确认。
2.2 构建系统的概念模型
信息系统需求经过过滤并逐条确认后, 对原始用户需求的筛选、甄别工作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要建立各类用户需求的概念模型, 对用户需求进行集中的结构化表述, 为需求描述、需求验证等后续工程化阶段提供足够完备和详尽的信息依据, 确保系统需求研究人员、系统研制人员与最终用户对同一用户需求达成一致的理解。
2.3 优化需求并初步形成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需求概念模型构建完成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概念模型进行综合归纳与分析, 修正用户需求中存在的重复与错误等问题, 进一步优化用户需求。同时, 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系统的基本架构与初步建设方案, 作为后续阶段工作的基础。
3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描述
信息系统需求描述, 是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化全过程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中心工作就是将需求研究成果文档化、规范化、成果化, 使其更便于指导系统建设实践。需求描述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否为系统需求研究人员、系统研制人员和系统最终用户共同理解与接受, 需求描述的形式是否标准规范, 需求描述的内容是否准确并有很强的针对性, 将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需求研究的成败。信息系统需求描述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用户需求描述内容、描述各类需求形成产品、生成用户需求研究报告等三个步骤。
3.1 确定用户需求描述内容
信息系统涵盖的单位部门多种、业务种类繁多, 在进行具体用户需求描述时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 这就决定了用户需求描述的内容可能不太一样。因此, 必须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和担负的任务具体分析, 合理确定需要重点描述的用户需求内容。
3.2 描述各类用户需求
对上一步确定的用户需求研究内容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运用工程化描述方法, 形成具体的表格、图形、图表、文档等各类信息系统需求产品。这一步的工作量和难度都比较大, 既是信息系统需求描述阶段的重点, 也是整个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3.3 生成用户需求研究报告
按照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的内容架构, 采用标准文档格式, 对前面生成的各类用户需求产品进行综合、归纳、整理, 最终形成用户需求研究报告。信息系统需求研究报告既是对前面完成的用户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描述工作的阶段性小结, 也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 即用户需求验证工作的基础。
4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验证
信息系统需求验证, 是对前三个阶段取得的需求研究成果—用户需求研究报告的全方位综合分析与评判, 同时还是决定信息系统需求研究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方向的重要阶段。
信息系统需求验证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验证准备、验证用户需求、确认用户需求三个步骤。
4.1 验证准备
在开始需求验证工作之前, 需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构建系统需求验证框架。需求验证框架是对需求产品完备性、正确性和系统实现的符合性进行验证的总体设计, 主要包括需求验证指标体系、需求验证模型、需求验证方法、需求验证工具等。二是设计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从典型案例中提炼的作业指导方法。即对以前通过手工、非系统完成的工作进行梳理, 给每项工作提供规范的作业案例, 依条件实施需求验证的作业指导要求和方法。四是设计意见反馈书。意见反馈书是实际使用中对系统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记录。通过规范的记录表格, 广泛地搜集各级各类相关人员的意见。
4.2 验证用户需求
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递进的过程, 很难一次提出完整、有效的需求, 加之需求描述的概略性和理解的差异性, 在需求研究中很容易产生需求偏差。因此, 在用户需求研究报告形成后, 首先, 要交给信息系统需求研究领域专家或系统使用人员审核, 检查提交的用户需求研究报告与其初始需求在理解上是否有偏差, 并通过反馈与沟通使双方对系统的本质需求在认识上能够达成统一;其次, 要针对某些无法在需求报告中描述得很详尽的需求, 专题进行验证研究;然后, 要尽可能地开展全面验证工作, 以检验需求研究报告中是否有遗漏、错误、歧义、不一致等问题;最后, 还要重点针对用户需求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 以及用户需求的全面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与检验。
4.3 确认用户需求
客户信息管理流程程序文件 篇5
1目的:本流程规范了客户信息收集的口径和管理方法,强调了从潜在客户分析到客户接触、客户开发、客户维护等全过程的客户信息管理。
2适用范围:适用于市场部专员进行客户信息的全程管理。
3定义:
3.1客户档案:用来收集客户从销售机会分析到销售接触直至最终签订合同并合作的全过程所收集的详细数据,内容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销售人员的接触信息、销售执行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客户档案管理制度》。
4职责:
4.1总经理:指导并参与客户资质的评审。
4.2销售副总:参与客户资质的评审,提供专业化建议。
4.3销售部经理:负责贯彻公司战略,收集潜在客户信息;参与客户的开发工作和客户资质的评审。
4.4财务部经理:参与客户资质的评审,提供财务的分析支持。
4.5销售部业务员:参与客户开发工作;负责日常的渠道维护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收集客户的经营情况。
4.6销售部内勤:通过对销售订单的管理明确客户日常经营信息。
4.7市场部专员:利用各方面收集上来的信息收集完善客户档案,进行整理归档工作。5内容:
5.1收集潜在客户信息:销售部业务人员在客户开发的过程中收集潜在客户的信息,包括客户的基本资料、客户的基本经营情况、客户的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在客户档案中收集。
5.2客户开发:在明确客户意向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接触,而开发中涉及的信息也在客户档案中反映。
5.3填写客户档案:销售部业务人员依据销售过程中收集到的情况填写客户档案中的客户信息卡。
5.4客户资质评级:具体工作请参照《客户资质管理流程》。
5.5收集客户日常经营信息:在建立了同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后,销售部的内勤需要按月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以销售统计报表的方式归集信息。
5.6收集客户日常回款信息:财务部定期收集客户的回款信息,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
5.7填写客户档案:市场部专员在销售全过程利用从各个阶段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客户档案的维护。
5.8收集归档:市场部专员将客户档案进行收集归档,以备其他部门查阅,同时也保证信息的统一管理。
6记录:
6.1客户档案
7有关文件:
7.1客户资质管理流程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6
掌上“可种地、可营销、可追溯”小手机上有大农业
了解发现,第十二届农交会信息化味道浓厚:会场不仅专设智慧农业展区,还同期举行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农业信息化相关论坛。
记者走访了40个参展团的几十家参展企业发现,摊主在给观众介绍产品之后,一般会同时塞给一份企业宣传单:“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用手机上网就可登录这些企业网站,他们的业务可谓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托普智慧农业提供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左岸芯慧)发展农业物联网,北京信城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放心菜”追溯系统……“江浙一带的铁皮石斛种植大户给我们的反馈说,应用农业物联网能实时调控作物生长环境,亩均能增效20%左右。”左岸芯慧销售经理吴昊说。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今年6月份,我国共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方面,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作业,有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登录我们网站就能了解我们的有机茶在各阶段的监测、抽查情况,茶的质量有保障、可追溯。”广西昭平县故乡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铭殷说,公司还开设了淘宝店和微信营销,其产品已经从南国一隅远销上海等华东地区大超市。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增长快速,销售成本降低、便利便捷。
信息化“借脑开眼”提升农业统筹管理水平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农交会上提出,对农业而言,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数据收集、分析、共享,正日益有效指导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切实减少决策失误,避免市场失灵,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陈晓华说,目前,覆盖部、省、地、县的四级农业门户网站群已经基本建成,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个。以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纽带,集语音、视频、短彩信、网站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于一体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已经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
同时,依托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国家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经初步建成,40余条部省协同信息采集渠道先后开通,一大批农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陆续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业务协同的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农业行政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此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广福德等专家介绍,通过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我国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精细农业资源信息,配合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提升了科学决策水平。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正逐步扩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以及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范围和力度不断提升。
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大山说,近年来,北京市建立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农机智能调度平台,农机精准作业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增加了机手收入,加快了农作物抢收进度,促进了粮食“颗粒归仓”。
信息化已成现代农业制高点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陈晓华说,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工作将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陈晓华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除了继续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之外,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采集体系、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信息会商机制和信息统一集中发布等制度,逐步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公开、开放和共享,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说,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必将对未来农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数据不仅可以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对生产环节、产品流通、科技推广、管理决策等方面也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帮助农业实现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7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式, 促使信息化战争成为现今战争的主要形式。战争中, 信息化装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 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已不适用于现今军事的发展, 而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已成为促进军事发展的必然方式。军事设备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 因此要对军事设备进行规范性管理, 增加军事设备的战争需要。
1基于信息流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的提出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是多个关于“军事管理”活动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 从而进行一系列的军事管理工作, 进而完成军事管理的整体目标。对于军事管理活动而言, 要时刻对军事装备进行管理。管理包括对技术能力的物化以及军事需求的管理。管理军事装备的严格训练, 可使军事装备升级战斗力。
由于军事体制的变革, 军事管理方面出现了新的管理需求。然而, 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系统内部机构重叠现象严重, 大量职位出现交叉, 导致政出多门现象。其次, 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信息交流受阻, 难以进行流畅的信息沟通。最后, 系统结构以军事领域整体的运行机制为准, 难以满足军事管理的需求。可见, 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已不再适应现今军事管理的需求。因此, 急需对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变革。
2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信息流程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有其严格的划分方式和划分标准[1]。根据其内部要素进行分类, 可以划分为组成信息、运行信息、功能信息、环境信息。根据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剧本组成部分, 可划分为客体信息、运行信息、主体信息、环境信息。根据信息在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应用作用, 可划分为决策、辅助信息等。
在信息流程上进行系统的变革设计, 主要需要考虑其变革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军事装备处于全寿命时期, 将其系统划分为获取以及继生信息, 并将获取信息进一步细分为论证、定型、需求以及方案信息, 而将继生信息进一步细分为使用、退役、初装、维护、报废信息[2]。在这些信息中, 还包括人员信息、装备自身的信息等。此外, 信息获取、传递及反馈需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 不能跨阶段进行。对于获取信息以及继生信息而言, 信息的传递要有整体性。同时, 信息的传递必定产生一定的反馈, 要求获取的信息要进行实时反馈。
3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结构
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管理是军事装备管理的中心, 是保证军事装备整体质量的有效手段[3]。加强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管理是现今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也是军事装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军事装备管理系统集合了多个部分、多个要素以及资源,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因此, 系统中的技术、人、组织和信息等都是系统中的状态数据[4]。随着军事领域的不断发展, 信息越来越成为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核心, 决定着装备管理的有效性。系统中, 信息可以跨层次、跨部门进行流动。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范围以及权限进行信息获取,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职任务,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但是, 系统若产生管理上的漏洞, 便会产生大范围的不良影响。在信息流程基础上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变革设计的框架, 是信息流程图对信息进行问题分析, 信息流程重新设计对信息进行反馈, 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进行新业务流程, 实现系统重构。在进行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前, 要对信息进行反复优化, 然后熟悉业务流程, 对信息进行抽象化, 从而形成信息流程图。
4信息流程设计
(1) 信息流程设计过程。在进行信息流程设计时, 要时刻注意其整体的开放性[5]、完备性、整体性以及保密性。只有坚持以上原则, 才能使信息流程的作用最大化。信息流程的分析以及设计流程为新需求信息形成新需求信息流。现行的系统信息流程信息流对两方面的信息流进行对比分析, 然后从中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策略, 重新设计, 最后形成新的系统信息流程。新的系统信息流程形成后, 要与现行的系统信息流程进行对比, 还要与新需求信息进行局部以及整体的对比。在整个信息流程中, 新需求信息流程是促进新系统设计的主要动力。新需求信息的构成主要包括新变化的需求的信息和旧信息中缺少的信息。在新系统信息流程中, 新需求信息保证了设计与实际相结合, 保证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并促进新情况的产生。对信息流程的分析以及设计流程是为新需求信息形成新需求信息流。现行的系统信息流程信息流对两方面的信息流进行对比分析时, 工作人员应使用背靠背的形式采集信息, 并在采集中标明用处以及目的, 从而保证信息采集业务有效实行。另一方面, 在进行信息采集以及分析时, 工作人员可明确掌握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2) 信息流程步骤设计。根据信息流程的分析过程, 制定信息流程的步骤设计[6]。首先, 要依据对信息的调查结果, 分析系统的信息要求, 尤其对决策性信息流要加强分析决策能力, 还要对新变化产生的信息进行分析。其次, 要掌握信息流的具体信息, 充分了解信息流的源头、时间要求、相关业务人员等[7]。对信息流的了解要包括其内部已存在信息和新产生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信息流的分析中, 要规范媒介物, 保持内容的统一性, 对内容重叠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剔除。再次, 在设计的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式、方法方面, 相关工作人员要遵循最少传递规则, 避免出现信息多个环节、多种渠道传播的现象, 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后, 要注重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8]。传播时, 要对使用的载体进行检查。此外, 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其部门内部以及其他部门所增加或删除的信息进行不定时检查, 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5信息流程设计注意事项
在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信息, 对信息的采集及传递又使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的各部分紧密连接, 形成一个整体。改变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 对其运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可以使其系统中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有序,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使新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更加适用于现今军事装备管理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我国军事的整体作战能力。在进行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信息流程的设计中, 主要依据是信息的采集、传递、生成、处理。因此, 进行信息管理极大减弱了层级管理的思想限制和部门间的限制。在信息流程的设计中, 以实际的业务管理为主要目的, 在设计中完全按照完整性和开放的设计原则, 最大程度地打破层级以及部门的限制, 从而进一步促进结构的扁平化。在进行流程设计时, 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人力支持。因此, 对于业务流程设计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流程设计时, 应首先考虑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方面。充分考量后, 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 进而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 在进行信息流程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 对创造较大价值的流程进行全面掌握, 明确其价值的大小以及价值体现的方面。注重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核心流程的了解, 从而制定相应的目标流程。其次, 分析流程中有效工作时间和所消耗的时间的比率, 分别对附加值流程、浪费时间流程以及无附加值流程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 从系统的整体出发, 充分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制定符合其有效运行的设计流程, 使业务信息流程的设计可以为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要对重新设计的业务信息流程进行速度和质量的控制。
6结论
综上所述, 基于信息流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 本文从信息流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的提出,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信息流程,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结构等方面出发, 充分考虑信息流程设计的基本过程, 严格按照信息流程步骤进行设计, 并提出信息流程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 进一步打破传统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的层级以及部门限制, 减少信息传播环节, 整体设计信息流程及业务流程, 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建立新型高效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 进一步促进我国军事领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全, 刘旭阳, 王兵.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3) :121-123.
[2]叶术青, 李秀春, 等.信息技术影响装备管理的作用机理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1, (2) :1-4, 10.
[3]龚昕, 周大庆.基于Newtera TDM平台的装备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 2011, (8) :186-188.
[4]代铭, 耿伯英, 占明锋.基于SOA-BPM的军事装备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14, (4) :106-110.
[5]孙晓梅, 韦晓凯, 曹从咏.基于物联网的军事装备信息可视化系统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4) :109-111, 121.
[6]徐鹏飞, 张浚乾.试论军事装备制度文化[J].装备学院学报, 2012, (4) :16-20.
[7]王飞跃.国防装备与系统的未来变革:从3D打印到平行军事体系[J].国防科技, 2013, (3) :1-9.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8
关键词:油田信息化,业务重组流程
一、油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一) 分析现状。
根据对大部分油田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现状分析得知, 大部分单机使用于打印票据、财务报表;联网功能较为简单, 趋于形式联网输入票据、做账、审核、生成报表, 采购系统也可在网上进行;做出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决策以及对各方面的控制却没有与管理信息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员工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且对管理信息系统不够认识;企业流于形式建立的系统并没有发挥对企业有利的最大的作用,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二)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数据真实性得到保证。
只有为企业建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 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通过各项网络高科技的先进技术得以有效最大化的实施, 联网实现企业从无到有的整个业务流程以及经营和管理各项决策, 管理层更是可以联网在线透明化地了解所有本企业的信息数据, 从而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促进企业飞速发展。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有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基础数据自动生成、采集、传递、归总等工作均通过网络来实现, 统一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化管理, 大大的避免了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财务信息及基础数据的失真, 确保了及时性与安全性。
二、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一) 石油行业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最重要的一次重组发生在1998年, 中国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组建, 第一次为这个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为建成更有效率和更具竞争力的国际油气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又首先进行了进一步重组, 于1999年11月5日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据报道, 2008年, 中石油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同持股公司股权整合减少法人层级有关工作的通知》, 指出要推进共同持股公司股权的集中与整合, 减少法人层级, 推进集团公司专业化重组。此次交易完成后, 中石油持续多年的装备制造重组基本收官。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表示, 从中石油以往的数据来看, 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情况在其各大业务板块中的表现不俗, 重组整合旗下装备制造企业, 可增加企业整体利润。
近年来, 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猛增, 石油行业逐渐做大做强, 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甚至还具备了对外并购的资金实力。但在企业的管理方面, 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完整的、规范的、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流程。
(二) 业务流程重组的涵义及特点。
BPR (业务流程重组) 理论是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迈克尔·汉默先生提出, 美国的一些大公司, 如IBM、通用汽车等纷纷推行BPR, 实践证明, 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的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 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 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BPR是国外管理界在TQM (全面质量管理) 、JIT (准时生产) 、WORKFLOW (工作流管理) 、WORKTEAM (团队管理) 、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 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
(三) 业务流程重组的意义。
企业所处的竞争市场多变, 以顾客为中心竞争一触即发;消费者主见极高, 要求产品高质量且个性化导致商品生产出来后周期不断缩短, 且被新颖的个性化商品替代速度也极快。企业必须不断审视自己的管理组织形式以及生产经营模式, 满足消费者需求, 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可见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一次新的管理革命。
使企业原先类似于“金字塔”型的复杂庞大的管理组织结构得以简化;也能省去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无用功的步骤, 大大提高效率;企业的资产资源得以优化使用, 应对变化快速的市场和要求个性化的消费者也能很好地进行工作。
三、华庆油田业务流程现状
2008年11月, 华庆油田正式启动信息化项目, 主要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自控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模式逐渐迈入了信息时代, 数字化管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 是油田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革新, 也是控制投资、成本, 提升效率, 安全生产, 增加利润的核心技术支持。
油田生产区域大, 油井数量多, 管理的链条延伸性也很大, 整个油田生产运作系统极其复杂, 大部分靠指令来完成工作。随着油田企业生产规模扩增, 仅依靠电话传递信息使管理信息不具备及时性, 没办法及时掌握所有的各方面的信息, 反倒增加各种会议, 加大了工作量, 使管理成本虚增, 使企业生产与管理周期及效率受到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分析一下华庆油田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的结构, 在传统管理模式向新管理模式的转变中由三个层次构成, 分别是信息观念转变、步骤流程转变和组织结构重建。观念的转变引发面向流程的转变, 并且面向劳动架构的组织机构重建, 同时也是流程面向职能的转变。
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首先需要进行分析工作, 主要步骤为资料收集、描述流程、诊断分析、找出需要重组的流程、设计重组方案。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确定的范围最好是整个油田的生产经营管理, 通过对关键流程进行分析, 有安全管理、原油生产组织管理等20多个流程, 并针对每一个均做出流程图从而进行分析, 尽量列出对组织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的各方面有很大影响的流程, 根据这些流程判断每个流程的重要性和重组的可行性, 筛选出能够相互重组整合的流程, 这样一来便确定了重组的目标, 同时将资源集中, 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油田的主要模式是开发、测量、采集、处理、运输。主要产品为原油开采, 根据原油的产量进行中心组织生产, 强调面向客户和供应商来整合企业业务流程。
四、华庆油田信息化项目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路线
华庆油田信息化项目业务流程的原则定位为“生产组织有效变化、提升整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重新计划油田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 改善管理层次, 建立扁平式管理模式, 削减传统的较为繁复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 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对管理进行诊断, 并进行指标评价, 企业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定义为较低的成本、工作流程精简且流畅以及达到最优、将企业的利润效益达到最优。油田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 大部分产品是原油生产, 可以考虑的指标有以下几种:生产准备周期 (生产资料准备充分性、数据准备率、工作组织及时率) 、原油生产成本 (生产信息处理速度、核算准确率、核算及时性) 、信息化管理系统性能 (可靠性、可扩充性、操作便捷性) 、效益 (经济效益包括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效率 (华庆油田信息化项目的利用程度、信息资源的被利用程度) 。
五、华庆油田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业务流程向新的业务流程转变时, 总会产生一些问题: (1) 华庆油田的结构类似于“金字塔”按处部、作业区、班站的阶层编制。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生产管理, 如遇到一些特别的新情况应变能力较为缺乏, 生产状态不够积极, 较为被动。整个企业的管理职责不论是工艺还是设备不够清晰, 与实施部门的协调性较差; (2) 在油田公司中整个企业相对具体的生产计划指令一层一层下达, 计划权力下放对计划的统一性、强制性会有一些影响, 难以平稳均衡的按计划进行。整体管理采用人工方式, 效率较低, 常常需要多个部门多次的审核批准, 等申请下来会耽误许多工作, 影响了业务的及时性, 存在经营风险; (3) 油田企业属于特殊行业, 与地理位置及环境有很大的挂钩, 油田区块分布较为分散, 地形条件也很特殊, 有许多站点构成, 若没有实施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项目, 整个油田项目的业务实施及生产管理过程不够系统, 没有形成完整的合理的系列化。大部分设备重复使用率极高, 耗用率过大, 成本消耗过快, 各个油田站点不够标准化, 生产组织难度也很大; (4) 近几年, 部分油田经常被报道事故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漏洞, 以及一些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情况, 应急物资的信息也有很大的舞弊, 应急物资是否充足都不够清晰化, 导致对应急抢救的保障措施也较为缺乏。
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 在项目技术风险方面, 天气原因会影响到油水井场设备损坏, 各个设备之间是否能够兼容;其次, 在项目组织风险管理方面, 每个项目的组织者负责人的决策是否合理, 全体项目人员的业务实施能力专业程度是否够强, 由于油田油井分布过于分散人与人的沟通协商也较为缺乏;最后是针对项目质量风险的控制, 基础产品的购置质量需要控制, 整个系统平台信息化的应用及运行是否稳定。
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设计与实施将以客户的标准为根本标准。鉴于现在油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大部分采用外包的方式, 不仅需要注重选择软件商, 也要着重培养企业内部人员。
参考文献
[1]杨志军.浅谈油田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A].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4.
[2]高勇.业务流程重组[J].信息与电脑, 2000.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9
一、输入控制
对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销售收款流程而言,输入控制是为了确保销售收款业务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具体的控制手段有:信用授权控制、数据校验控制和批控制。IT环境下,公司的信用政策通过系统中设定的决策规则来体现。对于日常赊销交易,主要是决策客户的已有信用额,加上当前交易的应收账款余额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赊销最高限额。如果超过上限,系统拒绝处理当前交易,并向相关人员的局域网终端发送一份异常报告。
对于数据校验控制,审计人员除直接测试其控制逻辑外,还可通过检查系统生成的错误清单和错误日志来获得一定程度的合理保证,因为这些文件提供了数据录入程序的运行效率、所发现错误的形式和数量、改正错误,以及将错误改正后重新录入系统方式的证据。但是,系统自动产生的错误清单和日志不能显示未发现的错误记录。未列入错误清单和日志文件的错误状况分析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设计相应实质性测试的详细工作程序。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测试数据或ITF (Integrate Test Framework,集成测试框架)来验证决策规则代码段的正确性,具体控制测试程序是:创建几个赊销限额不同的“虚拟”销售收款业务录入系统,观察系统是否确实拒绝了不符合信用政策的交易。
二、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是为了保证进入系统的信息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尽早发现错误,中断处理,防止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处理控制主要包括文件更新控制和数据访问限制两个方面。受IT技术现状影响,现行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处理控制过程还含有一些人工控制措施。本文将重点阐述处理控制环节的三个重要控制措施:文件更新控制、访问控制和物理控制。
(一)文件更新控制。
当一批数据从一个处理节点转移到下一个处理节点时,处理控制使用批控制文件对该批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监控。这些控制文件确保系统中的每一步运行都正确完整地处理了整批数据。在每个主要处理节点上,系统都会自动汇总发票总数和金额等关键字段信息,并与储存在控制文件中的对应数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差异,则可能意味着有记录在处理中被丢失,或者同一条记录被重复处理。确认相符后相关文件才能更新。文件更新控制的重点是确保对交易代码和交易处理顺序的有效监控。
1. 交易代码控制。
销售收款流程可处理多种业务类型。例如订单录入程序可以处理销售订单、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业务。程序所执行的实际任务取决于分配给每条交易记录的交易代码。交易代码应首先分门别类,再按类别顺序编号。交易代码中的错误,或者解读代码的程序逻辑错误,都会造成交易处理错误,导致收入和应收账款余额重大误报。
2. 顺序检验控制。
在使用顺序主文件的系统中,按正确的顺序处理一批数据中全部交易记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交易记录未经排序,每条交易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客户等信息就会错乱。顺序检验控制程序对批数据中的每条记录与前一条记录的顺序进行比较,以确保每条交易记录都经过了适当排序。在控制有效的情况下,系统自动拒绝处理未经排序的交易记录,要求用户重新排序后二次提交,这种控制可以确保该批数据中的下游记录被正确处理。
3. 控制测试。
文件更新控制的失败会造成交易被系统误受误拒、处理错误(如销售退回被错当成销售处理)、数据过账错误等。文件更新的控制测试为审计人员提供了管理层认定中的存在与发生、完整性和准确性证据。
处理控制测试是输入控制(尤其是批控制测试)在逻辑上的延续。交易代码测试和顺序校验测试可以通过ITF和测试数据两种方法实现。审计人员应该事先建立含有错误交易代码和顺序混乱的各种类型的交易测试数据,然后验证每一项交易数据都经过了正确处理。这些控制测试措施同时也完成了对计算机系统数学计算准确性的验证。
(二)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并检测非法或未经授权的接触公司资产,尤其是电子形式的信息资产。存货和现金资产是销售收款流程中最主要的实物资产。用于限制接触的传统控制措施包括:仓库安全设施及保安;每天将现金存入银行;零用现金存入保险箱等。在IT环境下,储存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信息文件更容易受到未经授权的打开、读取、改写、复制、移动或删除,因此通常通过设置用户口令、数据加密、增加或升级网络防火墙,以及用户模式限制等方式来控制接触这些资产。
访问控制测试可以测试管理层认定中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准确性、计价与分摊、权利及义务、表达与披露。访问控制测试既可以针对整个系统,也可以针对某特定应用程序。对销售收款流程处理的访问控制测试方法通常是分别测试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控制措施。
(三)物理控制。
对销售收款流程的物理控制手段主要有职责分离、监督、独立复核等。
1. 职责分离。
IT环境下的职责分离可以通过对系统软件的用户进行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大量的任务和职责都进行了合并,进而由同一员工完成,因此最重要的职责分离控制点就变为信用审批和流程内其他业务处理职责的分离。其他常见的职责分类控制有编写设计环境下代码的程序员不能接触生产环境中的程序代码;系统操作人员不能参与系统的设计、编程或维护;紧急情况下的程序变更必须设置补偿性控制措施等。
2. 监督。
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小型企业无法实现完全的职责分离,常由1-3人完成全部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操作,此时需要依靠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偿性控制。通过对执行潜在的不相容职责的雇员的密切监督,可以降低系统应用的风险。监督同样可以为这些职责分离完善的大中型企业提供控制。
3. 独立复核。
销售收款流程中,发货部门需要独立验证发货信息与销售订单是否相符。在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经过初始化的设置,每次发货前系统能自动完成独立复核,如果发现差异,系统将暂停发货,并输出差异信息,等待用户处理,直到差异消除后才能执行发货功能,同时产生出库货物的包装签和发货文件。由于存在人工处理环节或分期发货可能性,会计部门的系统终端在产生和打印销售发票之前,还要将发货文件和销售订单再次进行独立复核,确保客户收到的发票中有且仅有实际发送的货物。
4. 控制测试。
职责分离不合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独立复核,将导致舞弊和重大财务报表误报。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的控制测试应该揭露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异常情况。在IT环境下,计算机程序同时执行存货控制、应收账款、开具销售发票和登记账簿等工作。此时,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以及组织结构的检查,通常应将控制测试的重点放在执行以上任务的计算机程序的完整性上。着重测试软件中代码段的处理逻辑是否完整,代码段自上次测试成功之后是否发生变更,对应的变更管理的控制测试等。
三、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是为了确保经过系统处理的结果信息不被丢失,误操作或蓄意破坏,同时保证系统执行预定的功能。输出控制主要包括总分类账的核对和审计轨迹的保留两方面。输出控制测试与收集的证据与管理层认定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相关。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检查汇总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同它们所支持决策的相关性。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审计轨迹报告追踪样本交易,包括检查交易清单、错误日志以及重新提交记录的日志。
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研究 篇10
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需求, 在此环境下的用户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前所未有, 且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特性。正因为如此, 知识在各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知识管理的应用也日趋增加。信息能够真实记录人类的实践活动, 它作为文化的产物历来是珍贵资源, 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据此分析, 信息工作的实质性质就是知识管理, 而信息流程则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服务。在实施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知识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在信息服务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每个流程中, 信息管理者时刻都在利用现有已知知识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服务过程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一环, 具体的实施人员和业务环节决定了其所利用的知识内容, 同时具体的服务流程还关系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因此, 服务流程并不单纯是一条简单串联起各工作环节的服务活动链, 更是一个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场所。知识管理亟待由目前的底层次按需服务型向高层次满足用户需求型转变, 转型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知识需求。在这种模式下, 管理人员提供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知识服务是用户们的迫切需求。在服务实施过程中, 针对用户知识需求的具体特点, 我们要借助知识管理思想对管理人员实现有效支撑, 做到管理人员能有效利用知识并且可以积累、创新知识, 保证服务流程高效、长效实施。信息服务流程中植入知识管理思想, 把知识管理的方法有机结合到信息流程中后, 原有工作模式发生变化, 原来的许多条块分割的工作就能由相关人员协助共同完成。目前, 知识管理如何融合到日常业务的研究甚少,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
一、知识管理对服务流程的影响
1. 组织管理观念的变化。
目前在国内, 通用的信息服务流程是, 依照文献载体的不同形态和流程按组织机构职能把业务环节进行分工。这种做法的明显缺点是, 在归集加工、整理保管以及服务过程中, 不同类型的信息互相分离, 缺乏有机联系。因为类型差异, 信息资源被分散搁置在不同部门, 致使大量的同类型信息以不同的类型重复存储在各个部门, 进而导致部门间“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孤岛给管理人员造成重复劳动, 给用户获取利用知识造成诸多不便, 必然影响信息服务整体功能的顺利实现。另外, 过于细化的工作分工导致条块分割, 管理人员长期负责某个环节, 工作缺乏挑战性和创新精神, 大量的重复劳动造就了他们能力单一, 视野狭窄。传统工作模式与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严重相背离, 不利于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更不利于对知识的管理。这种致命的弱点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缺乏合作性和缺乏兼容性上, 工作中经常出现难以协调, 部门横纵向沟通和协作困难的现象。
2. 对知识需求的变化。
知识管理环境下, 管理人员能否适应变化是服务工作的关键。管理环境的变化意味着管理人员不仅要研究各类实体信息, 还要研究网络信息, 同时要关注网络信息受众以及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管理人员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掌握学科知识背景和方法, 而且要能够理解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这样才能去从容应对提出不同需求的用户。实施知识管理后, 管理人员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处于核心位置, 担任信息的接收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知识开发者等诸多重要角色。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是建造和维护信息库, 更多的是设计和操作高质量信息产品, 在用户对信息资源产生需求时建立二者之间的有机关联。知识具有广泛性、动态性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任何个体都无法在工作中完全掌握所需的全部知识。在具体实施信息服务中, 管理人员要利用知识完成不同任务, 更要组织知识和进行协作支持。
二、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
协同是一种用于完成各种任务的重要而有效的工作模式, 多名管理人员通过不同业务角度协同合作实现目标。其难点是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环节之间正确传递意图, 关键是如何快速完整地转换同一个体系的信息并将之传输给有需求的管理人员。以保留和使用原有的服务业务框架为基础, 融入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环节协同思想, 在服务工作中无缝融合知识管理, 由此建立起知识管理和服务流程协同实施机制, 使知识利用与创新变成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下面给出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 (如下图所示) :
此协同构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它通过将知识管理与现有服务环节无缝隙融合, 实现保存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功能。具体功能表现在:
1. 知识协同能够为任务实施者提供各种类型知识服务以支持其对知识存储和创新。
无论在什么任务实施环境中, 知识需求一旦发生, 都能从协同构架中由知识引擎技术解释并获取。
2. 知识协同能够促进便利有效的沟通, 各部门的沟通与
交流更加便利、有效, 各成员能够清晰了解自身任务及所承担角色。知识库是确保信息服务可靠运行的资源中心, 是整个知识利用的基础, 存储了管理人员在各环节工作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借助数据挖掘技术, 知识库对抽取到的业务数据组织、分类并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共享。在协同模式下, 信息经知识引擎技术发布后, 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从知识库中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 解决问题方法, 单位内部业务知识, 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与任务相关的网络知识, 以及隐性知识的语言描述等。
3. 知识协同有助于传统业务环节灵活高效的转型为充分共享的知识化服务流程。
它允许对知识资源进行处理, 确定资源存放位置, 实现知识的顺利收集和传递。它能够将信息分析整理成为显性的知识, 为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下管理人员彼此因时间空间、组织结构以及业务分工分隔形成的工作状态。知识协同的重点是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挖掘, 零散信息经过提取、组织和分析后转换成能使用的知识, 进而实现知识的利用和保存。
4. 知识协同能够确保管理人员对知识信息服务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掌控。
每位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知识协同模式掌握自身所处的局部知识活动情况, 了解每个人、每个部室的工作位置和工作责任, 掌握知识活动的全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出来的知识资源总目录和知识地图, 可以使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资源的分布状况, 知道相关环节人员的工作状态和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知识资源。
5. 知识协同能够增进互信。
在协同工作过程中, 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确各自分工, 及时掌握其他人工作进度;能够了解他人何时何处需要配合, 自己何处何时需要帮助;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会进一步加强。
结语
知识管理与服务流程融合是信息知识管理中极具前瞻性的实践方法, 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是知识管理导向服务流程的主要实践活动。在动态的信息环境中, 方便灵活的协同工作模式确保了基础业务的多元化服务和知识扩展渗透, 使信息服务与知识管理两者协同。但是, 信息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 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其涉及因素也较复杂, 还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森.业务流程导向知识管理[J].软件世界, 2007, (1) :68-69.
[2]伍振华.档案馆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4, (2) :47-51.
[3]何树国.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知识构架[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1) :37.
[4]董泗利.图书档案的相近内核与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情报, 2004, (6) :93-94.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11
[关键词]:任务驱动 流程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流程
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學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就会发现更多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由于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深层次的拓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积极的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流程见图 1所示 (已改良)。
图 1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流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是: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确立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教师根据以上分析选择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再将任务分解,使其隐含教学目标,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问题。之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呈现手段来呈现任务,同时对任务的要求和可供利用的资源解释清楚,然后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辅之于适当的讲解,并适时进行过程性诊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最后进行结果评价,依据反馈信息进行再次的调整。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上述教学流程展开。
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联结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特指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某个或多个实际问题。可以是“一个个性化桌面、一篇文章、图表、表格、图文并茂的电脑版报、一个演示文稿,一个网站、一段小程序等。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任务的分类及特点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整个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是以完成任务为标志。教师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各知识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封闭型的,另一种是开放型的。有一点需要说明,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代表了两种任务类型的典型特征,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同封闭程度或开放程度的任务,可以参照两种任务的典型特点去认识它们,不可非此即彼。
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资源,教师给出具体样例,每个学生按照样例自主完成。由于新旧知识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应针对任务主题所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充分的分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少走弯路,同时也需要学生在确定的任务主题内做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多采用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有时也采用松散的任务分组。学生在完成封闭型任务后,获得了解决其他任务的基本或关键性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并非所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以封闭型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大部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包含到开放型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自主探索、相互协作的空间中掌握。
设置封闭型任务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这些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需要熟练和准确掌握,是学习后续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和前提;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况,对某些容易产生较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成任务;三是作为开放型任务的前导性任务。
本研究中封闭型任务为:制作学生成绩统计表 (求和、求平均、排序、插入统计图、设置自动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教学中可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开放型仟务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性要求,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一般需要通过小组学习共同探讨完成,任务结果通常是电子信息作品,任务涉及的主要是己经学过的知识,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框架范围内选择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确定任务类型,如制作电子报刊,然后允许学生在此框架内自由设计作品主题),可以进一步整合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较好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综合程度相对较大,可以在学期内各时段穿插进行,适用于模块的综合性练习。教师作用在于提出任务框架,提供任务设计和实施建议,在完成任务过程对学生进行思路点拨,提供有关信息的咨询,对学生鼓励和表扬等,但是不宜直接的操作示范。例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一个电子作品,要求:内容丰富,排版合理,页面美观等(可提供一些参考性作品:如电子报刊、个人简历、电子贺卡等):电子表格Excel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使用电子表格工具做出一份完整数据做出统计分析报告。教学中采用“个人、小组、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角色相当于导演加顾问,学生则是演员加导演。为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个性化地发展,在学生提前完成当前任务时,可以提供一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扩展性任务,也可以在原有任务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要求将制作的电子报刊加工的更加精美。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12
体检的程序主要是在空腹八小时上的前提下对受检者完成抽血化验 (包括血常规、生化、免疫、肿瘤标志物等项目) 和超声检查。还有不需空腹的内、外、眼科、耳鼻喉科、口腔、妇科等临床科检查, 以及心电图、放射、骨密度科检查, 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加做脑电图、胃镜等其它项目。
1 传统体检模式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自2003年建立以来, 每年的体检量约五万多, 目前人数仍处于上升趋势。我院传统的体检模式是受检者或者单位先到体检中心办公室预约体检时间, 选择所要体检的项目, 然后去会计室缴费。工作人员按照所要体检的人数和项目手工开出相应的体检单:血常规、生化、B超……受检者或者单位拿到各类化验和检查单后, 自行填写名字、性别、年龄等信息, 最后在所约定的时间到体检中心, 拿着一叠化验和检查单去相应的各科室体检。体检完后所有的单子交由体检中心汇总。工作人员等各项体检结果出来后把同一名字的各类单子一一对应、整理、装订后交由主任医生综合诊断, 得出体检结论。整个过程全部手工操作, 任务繁重, 人手不够, 而且由于字迹潦草, 发出的体检报告偶有出错, 尤其体检后, 资料的整理、统计、汇总等难度大, 非常耗时, 工作效率低下。
2 体检信息系统特点
2007年底,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医院信息化的基础上建设了体检信息系统, 跟以往传统的体检模式相比, 它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预约流程上只需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把一些基本信息通知体检中心。
体检信息系统就可以根据基本信息生成一个条码, 打印出体检通知单。体检者或者单位只要在体检日到登记处领取体检单, 即可进行体检。体检医生通过通知单条码调出该人信息, 进行体检内容的录入。最后电脑汇总, 由主任医生审核, 打印出体检报告。
2.2 体检项目的组合, 生成几种不同的体检套餐
便于根据不同需求情况进行选择。只需一张通知单 (所有体检信息都在通知单的条码上) , 免除一叠叠手工单子的烦恼。而且套餐在各项总和的价格基础上存在一些折扣。
2.3 与医院LIS的无缝连接
体检流程的血液、生化、尿体液的样本由体检信息系统从LIS里调用信息, 根据检验项目生成条形码, 将项目与条码相对应, 通过专用的条码打印机打印生成条形码, 在化验的时候, 可通过扫描器直接取得相应的检验项目, 减少了工作量和误操作。检验项目由检验设备给出结果后, 检验结果自动传入体检信息系统生成报告。
2.4 与各功能检查设备的连接
心电图、放射科、超声检查、骨密度等科室, 通过接口, 调用体检单条码中生成项目的对应信息进行检查, 结果通过设备传回体检信息系统生成报告。
2.5 自动分析结果
可以根据检查中的相应结果自动分析得出最终结果, 并根据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2.6 报告的保存和发布
体检的信息易保存, 便于汇总查询。生成的总检报告可以通过打印、装订成册。分发给受检人员或单位。也可以通过条码号 (姓名) 及密码网上查询。
2.7 查询统计
包括体检人员到 (未) 检查询、登记预约查询、项目情况查询、个人体检信息查询、单位体检信息查询、科室工作量统计、单位项目统计、项目收入统计、科室费用查询、疾病汇总统计、体检费用的统计等。
2.8 医生能方便、有效、快捷地使用体检资料, 为相关科研课题提供服务。
3 小结
体检信息系统实施应用至今, 随着体检量的日益增多, 其重要性越发的体现。该系统可以合理安排体检项目, 规范了体检流程;网络传输各种检验、检查结果,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规范的体检结果报告, 并能进行分析, 使体检报告更具科学性;建立体检人员个人档案, 保证健康状况资料连续性, 能方便、快捷地进行逐年体检情况追踪。彻底改变了过去繁杂的手工操作的传统做法,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体检质量和业务水平, 进而加快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蕾, 尹燕.体检系统业务流程的框架结构及其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08, 2 (1) :69-70.
[2]曹芸静.体检信息系统的使用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2 (3) :210.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推荐阅读: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流程12-05
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11-22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09-22
覆盖全业务流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07-15
《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版)》软件及工作流程资料12-04
信息系统重建操作流程07-27
医院信息与信息管理09-2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习总结10-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论文05-22
管理信息系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