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流程管理

2024-06-05

网络化流程管理(精选12篇)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1

我国目前的通信网络主要支持语音通信服务、短信息通信服务与网络资源搜寻和下载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于视频通话、高速上网等高端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 国内的三大通信运营商已经逐步的在全国范围内, 加快了3G通信网络的构建、升级优化和维护管理工作。并首先在重点省市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试运营准备工作, 得到了许多中高端客户的认可, 同时通信网络的信号质量和通信速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3G通信网络构建、升级优化以及日常管理维护, 对于部分运营商而言仍然没有项目化的管理流程, 如何建立起项目化管理制度来改善通信工程的网络质量, 更好的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通信需求, 也逐步成为了通信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项目化管理的内涵以及应用条件

项目化管理指的是将企业的基本明确目标、投资预算以及进度安排等多项任务视为项目, 并依据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方法开展工作, 从而更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项目自身有着临时性的特点。对于项目而言, 都有着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当项目既定目标完成, 或者已经预见到该目标无法实现, 则该项目即认定为结束。项目的临时性同时还体现在, 项目中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有一定的实效性, 以更好的抓住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窗口的变化。项目管理中的很多理念、方法和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通常意义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复杂问题, 都能够利用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加以分析和解决, 是一种十分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项目化管理方法的使用, 也有一些先决条件, 并非适用于任何情况下, 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方法前需要合理的分析, 其自身活动的特性情况是否适用项目化管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项目化管理优势的充分发挥。运用项目化管理方法的条件主要有下面几点: (1) 唯一性。即要求项目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2) 临时性。项目自身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如果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周期该方法也就不能适用了; (3) 项目必须有既定的目标, 目标实现标志着项目的完成。上述的各项适用条件也绝非教条,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结合上述原则, 科学合理的分析, 考察企业工作任务的特性是否适合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

2 通信网络项目化管理流程

2.1 通信网络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通信网络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对于通信3G网络构建来说至关重要。通信服务供应商首先应该计划通信网络构建的重点城市以及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下级单位根据计划结合本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征以及地区通信网络技术和硬件的基本情况, 合理地设计基站布局, 规划型通信基础设施的数量和位置, 再有通信公司采购通信设备。在由通信服务的运营商、通信设备厂商以及通信施工部门的协同, 进行通信网络的建设、升级优化和管理维护。我国目前的三大通信服务运营商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国内通信设备厂商主要有中兴、华为、爱立信和阿尔卡特。主要负责技术支持, 设备的组装和调试, 处理故障等工作。项目施工单位主要负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的安装等工作。在通信网络建设工作开展前, 应该先进行前期勘查, 设计方案的制定, 还有施工建设阶段的协同。

2.2 通信网络项目计划和执行

在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 主要由通信设备供应商与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 通常在制定施工计划时, 通信服务运营商结合通信基站现场的设备安装条件与通信设备厂商以及项目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共同完成。通信服务运营商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安排进行掌控, 通信设备供应商以及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主要关注各自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 并及时的同通信服务运营商, 交流项目完成情况, 及时的调整方案, 应对出现的问题。其中通信设备供应商主要负责对其提供的通信网络给予安装指导和技术支持, 辅助施工部门的设备安装人员解决困难。

2.3 通信网络升级优化与日常维护

当基站设备安装完成后, 就可以开始着手调试工作, 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也可以逐步开展。在通信网络构建初期, 单站优化是工作的重点。单站优化通常是由通信服务运营商技术部门与通信设备供应商的服务部门相互配合完成, 主要对通信网内覆盖地区环境加以评估分析, 在此基础上重新设定和加载邻区。通信网络构建以及调试完成后, 该通信网络就能够进行试运营的阶段。通信网络设备的管理、监控以及后期维修保养任务基本是由通信服务运营商维修部门完成的, 通信设备供应商也需要对故障排查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通信网络运营过程中的维护管理质量对于用户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通信网络建设水平, 对于通信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从项目前期准备, 中期的计划执行, 以及后期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都必须尽力的保质保量的完成。通信网络项目化管理方法能够充分的发挥项目化的优势, 提高我国通信网络建设水平, 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摘要:通信网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说通信行业是经济贸易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潜在推动力。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化管理方法的内涵以及其应用的基本条件。并对项目化管理方法在通信网络中的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通信网络,项目化,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陈铁军.通信工程服务企业如何形成持续战略优势?[J].当代经理人.2006 (21) .[1]陈铁军.通信工程服务企业如何形成持续战略优势?[J].当代经理人.2006 (21) .

[2]张敏顺.管理信息化与企业流程再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 (05) .[2]张敏顺.管理信息化与企业流程再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 (05) .

[3]董亮.电信运营商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项目化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2 (11) .[3]董亮.电信运营商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项目化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2 (11) .

[4]黄彦斓.浅谈通信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9) .[4]黄彦斓.浅谈通信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9) .

[5]芮凤阁.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 (07) .[5]芮凤阁.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 (07) .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2

发现舆情。利用百度、谷歌等引擎,采用关键词搜索方式,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研判,半小时内必须发现有关网站、论坛、微博的负面网帖。

整理上报。发现紧急舆情,网管部门半小时内警示涉事单位;发现重大舆情,网管部门1小时内提示涉事单位;同时以“舆情专报”形式报送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回复引导。一般性网络舆情,责任单位12小时内官方回复;重大网络舆情,责任单位在24小时内官方回复。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回复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3日内作出表态性回复。紧急舆情于3小时内回应社会关切。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分析与设计 篇3

【关键词】网络出版;流程分析;系统设计

网络出版在商业模式上是基于双向传递的信息流,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以数字内容为基本的交易对象的活动,是未来信息产业的中心。作为出版业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在服务模式、收入模式、出版理念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美国的Iuniverse.com的话多服务模式呈现出多方位服务的特点。该网络主要有三大服务模块:作者服务、出版商服务和商业服务。美国的Xlibris.com创建了分级别的服务模式,它的用户主要是个人作者和读者,它在服务模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别服务,即根据作者交纳费用的多少,Xlibris.com提供基础服务、专业服务、个性化服务三种不同级别的出版服务。就网络出版而言,它活化和简化了制版、复制、包装、运输等环节,没有物流、没有库存,其运作机理和流程大大的突破了传统出版业。

1.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定义和特点

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是指以网络出版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动和协作为基础,并基于由网络出版系统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构成的网络出版系统运行机理,研究网络出版业务运行的流程。所以,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制作集成、广泛传播等。

网络出版运行与传统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相比,具有立体、复杂和双向互动的特点,所以,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与传统出版流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而复杂,传统出版运行流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少且简单。

(2)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网络出版物的采编、制作和发布是同步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出版物的采编、制作和发布是分时的。

(3)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信息流动是快速和双向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信息流动是缓慢和单向的。

(4)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网络出版物的采编和市场营销是同步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出版物的采编和市场营销是分布的。

2.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目标与原则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是网络出版运行的具体工作流程,是网络出版的重要补充环节,对于网络出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使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化,是网络出版运行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对网络出版运行的风险控制,保证了网络出版运行的顺利进行,同时降低了网络出版运行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2)对网络出版运行的决策提供依据。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化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发生的时间和环节,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依据。

(3)有利于明确网络出版运行工作的责任制,同时有利于对网络出版运行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

(4)能够为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提供依据。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有利于发现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和网络出版运行管理的问题和缺陷,有利于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网络出版运行工作流程化,提高网络出版运行的效率,降低网络出版运行的成本;同时发现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的问题和缺陷,以便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所以,网络出版运行设计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减少流程步骤。在设计流程时,可以先将获得输出结果所必需经历的活动列出来,然后考虑流程正常运转需要哪些活动支持,把它们添加到流程中,避免流程中堆砌过多的执行活动。

(2)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应当涵盖网络出版运行的所有主要要素,以保证对网络出版运行的全面和系统。同时,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中还要坚持突出重点、关键环节关键控制、关键点重点控制的原则。

(3)为了保证流程体系的有效运作,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体系应当是规范化、结构化,以达到可管理、可控制、可衡量、易沟通、易分工和易评价。

由于网络出版运行的特殊性,我们对网络出版运行的流程设计依据下面几点原则而设计:

(1)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特点的原则。流程设计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特点的原则是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前提,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中,要紧按照网络出版运行的特点和项目要求。

(2)全面设计,突出关键的原则。对于网络出版运行来说,环节多而且过程复杂,如果对全过程的每个细节都给予详细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同时找不到重点;如果只对重点环节进行设计,会产生网络出版运行的盲点。所以,在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全面设计,突出关键的原则。

(3)简易通用原则。由于网络出版运行本身的复杂性,在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设计上要尽量简单易行,避免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繁琐复杂和费用庞大;另一方面,网络出版运行项目众多,在具有网络出版运行本身的一般特点的同时,还有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对流程设计在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的同时,要具有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通用性。

3.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重点及框架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的设计重点在于:

(1)在网络出版物信息采编、内容制作和内容发布与传播过程中,网络出版商、读者和作者三方面互动协调的流程设计。

(2)网络出版商与读者在线交易安全的流程设计。

(3)网络出版商在发布和传播网络出版物的过程中,对于作者产权的保护流程设计。

(4)网络出版商对服务和产品以及营销等的创新方面的流程设计。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的设计是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此流程框架的设计遵从三方面的内容,即资金流、信息流和网络出版运行行为主体。同时,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与在上一章中研究的运行系统和运行机理一致,即是以网络出版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出版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完善为保障机制,以网络出版商、读者和作者三方的互动为协同机制,以三者之间两两交流为反馈机制,实现网络出版的顺利运行,以及利益在网络出版商、技术服务供应方和作者等之间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王晓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4,(3):76-77.

[2]徐丽芳.网络出版的定价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与研究,2004,(3):58-61.

[3]安兴茹.网络出版者在Web资源保存中的角色探析[J].情报学报,2006,(11):7-10.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4

目前, 有许多文章从教学设计、技术实现、课件评价等各个角度对如何提高网络课件质量进行了探讨。然而, 要想开发一个高质量的网络课件, 除了注意以上方面的问题, 还必须充分重视网络课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工作。网络课件的开发涉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 同时要求遵循远程教育的一般规律, 所以应当有一个符合两方面要求、比较合理的开发流程, 并辅以规范的管理, 方可保证网络课件的质量。网络课件的开发流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策划阶段、开发制作和测试收尾阶段。

1 课件开发的准备阶段

在一个课件开发项目进入正式开发阶段之前, 有一些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起步时做好准备, 正式开发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1.1 课件开发项目组的组建

通常, 网络课件的开发应组建一个开发项目组来进行制作。一个课件开发项目组至少应由两方面的人组成, 即:课程教师和设计开发人员。

设计开发组.设计开发组负责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管理、美术设计、技术支持和后期的技术开发与课程实现等。教学设计包括协助课程教师组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和技术实现方案;资源管理是指管理课程素材资源, 协调资源整理与技术开发的进度;美术设计负责网络课程界面设计和整体包装;技术支持主要负责课程音、视频素材的录制, 在课程教师组指导下进行动画制作, 进行课程素材的编辑加工;课件制作则负责课程素材的加工与合成, 实现网络课程。

课程教师组。课程教师组主要负责课程素材的整理和提供, 指导、协助技术人员进行课程开发。课程教师组一般由课程组长、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等人员组成。课程组长应当负责网络课程的整体策划, 内容的组织和审核把关, 保证网络课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内容的组织, 音、视频素材的主讲与制作;辅助教师则应协助主讲教师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编写文字脚本, 制作媒体素材, 协助技术开发人员进行技术实现。

网络课件的开发制作决不应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将文本教材多媒体化, 它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在相关学科上积累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在先进教育技术支撑下, 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弥补和创新。因此, 网络课件在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 教学手段的实用性、新颖性和生动性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从而也对主持课件开发的课程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另一方面,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 涉及多方面的计算机技术, 比如平面设计、动画制作、音视频制作、网络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等, 所以媒体开发人员也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有一定审美素养的, 在多媒体技术领域涉猎较广的人员担任。

1.2 进行相关知识储备

在课件开发过程中, 课程教师与设计开发人员的沟通协作非常重要, 这是决定课件最终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种沟通能使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所以, 在进入正式工作之前, 最好能够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

设计开发人员应适当学习所制作课程的内容。设计开发人员适当学习所制作课程的内容, 将有助于在开发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脚本的内容和责任教师的要求, 甚至可以帮助责任教师设计出一些更合理, 效果更好的脚本。虽然这将额外花去一定精力, 但将给开发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课程教师适当学习媒体制作领域的知识。课程教师应适当学习媒体制作方面的知识, 了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基本特点和优点。一般来说, 通过学习课程教师最好能够了解以下内容:第一, 对各种媒体制作处理的难易程度和处理工作量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 对各种媒体可能达到的展示效果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三, 对课件的整个制作流程有一个基本认识;第四, 了解素材来源与媒体品质的关系。

在组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课件开发项目组, 以及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 课件便可以进入正式开发的阶段。

2 课件的前期策划阶段

课件的策划非常重要, 它决定了整个课件的风格、内容框架和技术实现方案。前期策划如有失误, 会对后面的开发制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课件的策划工作。一般来说:前期策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即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应综合考虑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的水平、学习时间、岗位、年龄层次等情况, 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进行充分探究, 对他们的需求和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估。

内容框架设计。在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应进行内容框架设计。设计应分析开发课程的特点, 决定内容的取舍与组织、知识点讲解的表现形式与深度, 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功能模块设计。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学习需求分析, 应确定课件的功能模块。网络课件的常见功能模块有在线练习、在线自测、案例分析、在线讨论、全程播放、内容搜索等等。在功能设计时不必贪大求全,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即可。

2.2 案设计

同样, 技术实现方案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学习需求分析。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技术方案应力求简单、有效。应特别注意的是:技术方案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 以应对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要求。

2.3 素材准备

在前期策划阶段就应该为课件准备初始素材。例如, 在设计“银行职业礼仪”课件时, 在前期策划时就开始搜集有关着装、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的相关图片和资料等。一般情况下, 课件在进入中期开发后, 素材的短缺往往是制约开发进度的一个常见因素。

2.4 DEMO的开发

很多课件往往在开发完成后才发现有很多功能并不符合教师和学员的实际需求, 但为时已晚。欲避免此种情况, 可在课件的前期策划中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快速原型法, 通过选取课程某一专题或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 以能够体现课件主要功能、技术特色和风格制作为基本要求制作一个样本。项目组成员可以通过对这个样本的研究、交流、探讨, 发现课件的缺陷并予以修正, 从而提高前期策划的合理性。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课件的前期策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往往要经过好几轮的修正。

3 课件的开发制作阶段

课件开发制作的任务就是将课件策划的方案付诸实施, 将设计的功能模块逐一实现。

3.1 项目经理的任务和要求

项目经理作为整个开发项目的牵头人, 应带领整个项目组对项目的工作量作认真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进度计划。计划应留有余地, 即留下一定的机动时间以应对特殊情况, 因为在开发过程中, 诸如开发人员变动、设计规划更改、遇到技术难题等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3.2 教学设计人员的任务和要求

在大体的内容结构和功能模块确定之后, 教学设计便进入具体的脚本编写过程。具体脚本应该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 在设计时应尽量发挥计算机课件的独特优势, 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立体的、全方位的诠释相关的知识点, 避免大量文本的堆砌。脚本编写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选择合适的素材。常见的素材主要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选择的素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需要, 使用贴切、表现力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网络课件的制作中, 网络链接也是一种学习素材。对于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或问题, 不一定要在课件中直接讲解, 而是提供一些相关的链接,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比较和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获取、加工知识的能力。这是网上课件的独特优势。b.决定素材出现的次序和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按照确定的内容模块, 应研究确定媒体解决方案。素材出现的次序和方式是其中的重点。c.对需要制作图形或动画进行单独说明。

3.3 设计制作人员的任务和要求

在开发制作阶段, 设计制作人员的任务就是实现教学设计制作脚本, 比如各种媒体素材的创作、加工和组合。设计制作人员在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统一制作规范。无论是只有一个, 还是有多个制作人员参与开发, 制订一个统一的制作规范是极为重要的。不规范的制作往往使课件难以使用和维护, 同样也会使开发工作举步维艰。

一个统一的制作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目录结构设计、文件名命名和统一相同类型素材的格式。

合理搭配及使用软件。课件开发工具很多, 有的软件功能非常强大。课件开发软件不一定要一味追求功能强大, 能用、够用是最好的。

防止“唯技术化倾向”。所谓“唯技术化倾向”是指不顾课程本身内容的要求, 一味追求使用技术的高、新、难。

网络课件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课件开发不能单纯地为技术而技术。

克服懈怠心理。相对于课件开发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完善, 开发制作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由于设计方案已经确定,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可能是重复性劳动, 相当乏味。因此, 在中期开发时要时刻注意克服懈怠心理, 认真做好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模块的制作。

3.4 交流和信息反馈

在开发制作阶段, 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反馈应该是非常频繁的, 因为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设计都必须经过一个方案设计->制作->反馈->方案修改->制作定型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之间往往会产生一些意见分歧, 常见原因是教学设计人员所提出的方案由于受时间、设备、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很好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应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 将方案修订到双方都可接受为止。在某种意义上而言, 教学设计方案往往是教学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双方妥协的产物。

4 课件的测试收尾阶段

课件测试收尾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内容审定校对、性能及兼容性测试、资料归档等。

4.1 内容审定校对

衡量一个课件的质量, 课件内容的正确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原始教材经过多道加工和组织难免会出现差错和疏漏, 因此需要仔细地进行审校。

4.2 网络性能测试

基于Web的网络课件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 除了本身制作的水平之外,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 还要看是否有良好的传输速度。拥有较快传输速度的课件可以减少学习者的等待时间, 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性能测试应模拟学习者的实际网络环境, 观察网络课件在不同地点、不同带宽条件下的传输速度。要保证在一般网络条件下, 网络课件的传输速度能够为大部分学习者所接受。

4.3 链接跳转检查

对于网络课件, 链接是其特点之一。链接是否正确, 决定了课件是否正常使用。在制作过程中, 由于有大量的链接需要设置, 有时可能会出现个别的链接错误。在学习时, 如果点击该链接, 将会跳转到错误的页面。所以, 要仔细测试每一个链接是否正确。

4.4 病毒检测

在整个网络课件开发过程中, 由于素材的来源比较复杂, 最终的课件文档存在带病毒的可能。必须进行彻底的病毒检测, 确保课件运行的稳定以及学习者的计算机安全。

4.5 相关资料的编制

在网络课件的开发基本完成之后, 应该编制完整的技术文档, 如安装说明、用户使用帮助等, 指导学员能够正确使用。

4.6 资料归档

网络课件并不是进行一次开发全部工作就结束了。随着课程内容、学习要求和运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 课件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修改、升级的需求。因而, 所有在课件开发过程中使用过的原始素材、中间文件、源程序、中间程序都应该归档保存, 这样才能进行便捷、高效的修改或升级。

5 结束语

网络课件是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的基础。只有把握网络课件开发的自身规律, 做好开发工作的流程管理, 同时注重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才能开发出一个优秀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摘要:网络课件的开发须有既涉及软件技术又遵循远程教育规律的合理流程, 并辅以规范管理, 方可保证其质量。网络课件的开发流程可分为准备、策划规划、开发制作、测试收尾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须组建课件开发项目组、储备知识;策划阶段包含教学、技术方案设计, 准备初始素材, 开发DEMO;开发制作阶段须明确课程教师、设计制作人员的任务和要求并确保开发成员的交流和信息反馈;测试收尾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内容审校、性能及兼容性测试、资料归档等。

会计网络教育流程 篇5

(请认真阅读)

一、注册。泉州市会计从业人员(包括免试、免培免试对象)继续教育全部采取网上注册及报名、考试。注册时间统一在每年的一月份及七月份。注册网址为泉州财政会计信息网。

二、报名。新注册的会计从业人员,经财政局审核确认,24小时后方可生效(节假日里注册者,需等到假日过后方可生效)。生效后才能进行报名。

三、培训。报名成功后:

1.选择远程培训方式者,到财政局会计科选购教材并交费确认,确认后即获得常年远程培训及在达到规定课时后,按通知的时间统一参加考试。

2.选择面授方式的人员按面授点通知的时间缴费、培训。财政局根据面授点提供的培训合格人员名单审核确认后,通知面授人员统一参加考试。

四、考试。在选择的机考点考试,凭会计从业资格证、身份证入场(可携带计算器),具体时间根据网上公布考点、场次,每场考试不超过90分钟,考生应掌握提前15分钟左右到场。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6

关键词:网络经济;审计流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2

Audit Procession Reconstitution in View of Network Economy

Zhang Yaosheng

(Shenyang Auto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110016,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network economy audit,and combining the design processure,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audit procession reconstitution in view of network economy and proves it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On this base, the audit procession reconstituion in view of network economy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it will be finally evaluated.

Keywords:Network economy;Audit procedure;Model

傳统的审计流程程序多、时间长,审计报告的时效性不强,且往往发生期后事项,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克服这一缺陷的重要措施就是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借助于网络,审计人员能够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存放财务信息的计算机,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督,随时掌握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一、网络经济下审计流程再造的构建思路

流程再造理论的思想是以价值流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的生产过程为组织设计的基础,以“团队”或“小组”作为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因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组织原则,拆除了传统功能部门的界限及其管理模式。审计流程再造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结合流程再造理论的思想,重塑现有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体系、创造新的审计流程,它是审计创新的重要内容。审计流程再造不是简单地将现有流程计算机化,计算机化仅是审计流程再造的一种手段。只有按照市场需求和流程再造的本质要求彻底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才能真正发挥出流程再造的功效,大幅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网络经济下的新型审计流程构建思路可分为数据准备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实施阶段。

(一)数据准备阶段

在数据准备阶段,要建立三大审计功能数据库,即审计对象数据库、审计程序数据库、审计文本数据库。审计对象数据库包括属于该审计部门审计范围内各个单位的有关资料。将这些单位的基本情况备份,每次对这些单位审计后,要进行更新记录,一方面备查,另一方面为下次审计提供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审计程序数据库主要是输入、处理、输出数据。根据审计信息处理的需要设计小模块的审计程序,按规定的地址存放,使用时按输入指令提取。如核算被审计单位的广告费是否超标,即可将销售收入总额输入,通过相应的程序处理。直接可得出是否超标及超支多少。审计文本数据库是按照尽可能多的审计目的及审计信息处理的各种可能要求设计的表格,使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可以参照相同格式,规范审计结果。在各个表格的子级目录中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选择所需的报告格式,做出满足需求的审计报告。三项数据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信息共享,是实施新审计流程的基础,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起点。对于任何一项审计工作,为了如期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都必须在实施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来说,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客户的基本情况: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

(三)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是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运用审计程序数据库的处理程序进行取证评价,据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主要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具体程序构建如下:

第一步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外部网访问审计客户所在网站,在取得被审企业的网络管理权限后可查询并复制重要的财务信息,为实施网络审计提供账项基础;访问审计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下游购货商及关联企业所在网站,取得往来单位的相关资料,为网上审计提供辅助信息;访问与审计客户相关的银行、税务、工商、邮政等部门网站,了解审计客户的支付能力和资信状况,并将重要会计信息返回审计对象数据库,以备下次审计查阅。

第二步是评价审计客户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浏览了审计对象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同时了解了本期的重大变化后,要运用审计程序数据库的处理程序对被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对系统处理功能和处理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实质性测试;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对被审系统的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操作管理、数据保密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清除等进行全面审查,最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正确评价。

第三步是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库和分析模型对审计客户的业务及财务数据进行量化的汇总统计、分析与论证,将处理结果输入审计文本数据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辅助审计决策和结论。将重要的信息反馈给审计对象数据库,及时进行更新。同时完善审计程序数据库,有利于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第四步是审计终结阶段。审计终结阶段是实质性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提请审计客户调整相关事项,正确运用专业判断,形成正确审计意见;利用审计文本数据库出具规范化的审计报告文书,并通过网络向审计客户实时传输;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将意见返回给审计单位:审计单位将最后修订结果输入审计文书数据库,形成正式的审计文件返回给委托人。

二、对审计流程再造的评价

(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主体进行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信息通过网络发布,将会提高相关主体对审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信息使用者通过适当权限访问有关审计站点,搜寻自己所需要的审计信息、资料,同时也可以在有关网站上了解到审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这就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审计信息的使用效率。审计信息的供给方(如会计师事务所)也必须根据自己与外界达成的契约、协议.在审计市场中源源不断地为需求者输送有关审计信息,实现网络环境下审计信息资源的自由流动。

(二)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

通过新审计流程,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在审计工作中,收集审计信息,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发布审计报告均可以在网上进行,最大范围地实现无纸化审计,降低资源消耗,同时也改变了审计工作方式。企业日常业务中有关审计信息数据的传递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协议访问企业门户站点,或登录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或通过对有关单位收发电子邮件,以獲得充分、及时的审计数据资料,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报告的及时性

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审计工作的方向性。审计文本数据库中有各种审计文本格式,节约了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的程序,加快审计工作的速度,缩短审计报告的生成时间,保障信息使用者尽早获得已审会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同时,将审计程序数据库中的应用程序用于日常审计中,可以随时根据所输入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有关审计抽样、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生成审计报告,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实时追踪。有利于投资人、决策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财务资料,保障了其投资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四)费用成本低

网络时代的审计工作。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审计方法。因而在信息收集、人员安排和资源耗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费用将大幅度降低。如节约了有关搜寻审计信息、审计证据的电话、电传费,以及审计资料传递的邮寄费。几乎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减轻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的搜寻时间、等待时间。以及与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联络费用:节约了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低素质劳动者的数量;节约了发生在审计工作中的能源、资源。包括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耗费。

三、结束语

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审计作为中介监督服务的一部分,将直接受到其服务对象交易模式的影响因为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采取新的运作机制.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促使公平竞争,这势必推动审计流程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新型审计流程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网络审计流程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10:65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7

1. 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原有网络管理流程

目前, 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各频道节目均通过磁带在播控机房进行上载和播放, 原有的网络管理流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第一, 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原有网络管理流程不够完善。第二, 电视台的报单审批模式还是以采用传统的纸介质为主, 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第三, 电视台的自制栏目通常是在非编网上制作, 制作完成后再转载到磁带上, 而后送至播控部上载, 整个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第四, 电视台的记录片、电视剧等磁带均存放在磁带库, 每次查找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1]。

2. 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网络管理设计理念

针对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在网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需要重新规划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的网路管理流程。在过去项目管理中, 对于业务系统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是主要任务, 而新系统不但要做到使用网络系统优化原有子系统内部流程外, 还要额外注重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和非线性化处理。为了实现整体流程的可管理、高效以及不同系统的流程制定, 在管理工作系统流程中引入工作流。新的网络管理系统在硬件上利用网络、共享储存, 采用新科技配合全新的流程管理软件, 全面优化原电视台网络管理流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为有效的制定流程和实现流程监控, 引入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能够根据不同业务环节的特点, 实现不同流程的制定。

2.2 整合不同系统的工作流程, 与本系统相比针对业务的网络系统, 能够实现对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流程整合, 从而充分展现出电视台的整体优势, 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实现自动迁移。

2.3 实现了网络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作流程处理, 在多个业务环节中, 系统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工作流程处理, 比如:演播室播出和制作环节之间, 在工作流引擎的管理下, 节目在制作完成后, 节目能够在后台合成运算, 带审查完毕后, 自动将节目传递到相应的播出服务器, 而且演播室播出控制站也将自动接收到文稿的串联单。

2.4 实现全程非线性流程。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系统贯穿于整个电视台的各个业务环节, 因此, 全台范围内比较容易实现工作流程的无带化, 台内的业务全程保持非线性工作方式。

3. 优化后的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网络管理流程

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优化后的网络管理流程非常清晰, 而且工作人员以后所面对的将是某个具体的操作, 系统可自动实现上载、下载、数据迁移、转码等工作, 无需通过人力实现, 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今后将要面对的是节目编排, 节目编排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

3.1 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宣传片管理、广告时段管理二部分, 在宣传片管理中, 为了方便筛选节目单, 除了采用对宣传片设置频道信息的方法之外, 还可以在编单时方便地插入和调出预定义节目, 广告时段管理与宣传片管理大部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广告时段与视频无法直接对应。

3.2 节目单模板管理

对于每周节目计划按时完成, 优化调整节目单的重复使用是节目单模板管理的主要功能, 在电视台网络管理系统第一次使用时, 为了以后的重复使用, 要首先进行节目单模板的设计。

3.3 节目单编排管理

完成电视台网络化节目的编排是节目单编排的主要任务。在电视台网络管理系统首次编排节目单时, 科学选择拷贝节目单模板, 或者是使用空白节目单开始编排。在以后节目计划单的编排时, 为了有效的提高编排速度, 可以从事先定义的节目单模板拷贝, 也可以以其中的某一天节目单作为模板[2]。

3.4 节目单审核

在节目单编排完成之后, 通过电视台网络管理系统将节目单送至各级领导审核, 审核完毕后, 节目单自动送至全台播放系统。

3.5 统计查询管理

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在设计系统软件时要结合台里实际需求, 例如, 在编排管理节目单时需要系统能够支持多频道管理, 在节目单的编辑和修改时, 不属于本频道的领导可以无限制咨询。总之, 在软件的使用上要做到人性化设计, 以确保能做到方便操作, 真正实现电视台网络化。

4. 结语

想要真正实现网络化的电视台, 最重要的是改变和更新电视台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 互联互通是电视台网络化的关键, 实现电视台互联互通的全台网络化是当前电视台发展的趋势, 因此, 面对电视台网络化发展, 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是难以实施的。

摘要:本文以湖南电视台某地面频道为例, 简单分析和论述了如何运用互联互通的全台网络系统优化电视台网络管理流程, 以希望给同行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互通,全网络系统优化,电视台网络管理

注释

1[1]禚琪.运用互联互通的全台网络系统优化电视台节目管理工作流程[J].现代电视技术.2010 (04) .121-121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8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横向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即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强调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核心资源用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 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这就使现代商业组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企业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非核心业务紧密相连, 形成了一个供应关系网络, 即供应链。企业的运作与管理也由传统的“控制导向”转为现代的“关系导向”,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 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Stevens认为, 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 它始于供应的源点, 终于消费的终点。Christopher认为, 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 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 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增值。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陈国权认为, 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这就是供应链。马士华认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它的不足:首先, 分散的物流管理忽略了供应链的整合。独立的职能部门将企业的物流活动人为地分割为独立的几块, 各环节的协调性差, 信息共享差;其次, 供应链各节点间由于缺乏有效的、透明化的沟通途径, 从而造成库存量增多, 使库存、物流等隐性成本增加;再次, 过分依赖市场预测的推式生产, 牛鞭效应显著;最后, 传统的非闭环式、无直接交流平台的供应链管理使各节点直接从顾客处获得的信息量少而不全, 造成用于解决售后服务问题的时间多, 顾客服务水平和满意度低。

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协调性差、管理成本高、顾客服务水平低、牛鞭效应显著等缺点。基于此, 本文提出一个供应链网络协同模型, 该模型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物流商能互相共享的信息流汇总于一个信息中心, 该中心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进行统一控制和调配, 不同的节点企业根据不同的权限从共享平台处获得所需信息。该模型实现了各节点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 降低了牛鞭效应, 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文章最后通过东南汽车的实例说明了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网络协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传统供应链的管理结构模型

通过研究和分析, 我们给出供应链这样一个概念:供应链 (Supply Chain) 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 它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流通过程中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 同时为各节点企业带来利润。

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之间合作日益复杂、顾客要求更加严格的今天, 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分销商组织起来, 形成了一条供应一生产一销售的链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应链。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上可共享的信息及集成式共享平台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一) 供应链上信息流的分类

Huang等人把供应链上的所有信息分为六大类, 包括:产品、过程、库存、资源、订单和规划, 具体分类如下:

1.供应商可共享的信息流。供应商可共享的信息主要包括供应商向物流服务商提供的物料需求与供货信息;向生产商提供的产品信息、质量信息、生产商的订单信息以及订单执行情况的信息。除此之外, 供应商还应向生产商提供自己产品和工艺改进等的研发信息, 与其进行技术合作, 以便加快研发速度, 减少研发开支。

2.生产商可共享的信息流。根据链条的顺序, 生产商依次向供应商提供未来一段生产周期内需要的物料信息、实时更新的库存信息及生产计划信息, 为了保证供应链企业能协调发展, 要求生产商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情况下, 向物料供应商公开需要物料供应商配合的关于有助于新产品开发的新工艺, 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向分销商和零售商提供产品信息、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的订单信息及订单执行信息;向物流服务商发出的供货信息。

3.分销商信息流。分销商可共享信息流是指为了减少供应链成本防止上游企业积压产品, 分销商向供应商提供的库存信息;同时, 向下游零售商提供产品信息及其订单信息;为了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减少订货提前期, 分销商还应及时向物流服务商提供产品需求信息。

4.零售商信息流。零售商位于供应链的最末端, 最接近市场和顾客, 是信息的主要来源, 按顺序零售商应向生产商提供库存信息以便生产商及时安排生产;向生产商和分销商提供销售信息;为顾客提供产品信息, 方便顾客浏览并作出购买决策;向物流服务商提供供货、取货信息。

5.物流服务商可共享信息流。物流服务商负责整个供应链的物料及产品的运输工作, 它担负着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反馈订单信息的职责, 同时, 负责收集和及时反馈各种意见, 必要时为生产商和分销商承担一定的库存, 提供物料或产品的在途运输情况、物流线路、车辆情况等信息。

(二) 集成式共享平台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是一种与传统信息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模式, 该模式提出建立一个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信息集成中心, 其主要功能是对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主要信息形成信息共享源。同时信息中心还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把加工后的信息发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节点企业。具体形式如图所示:

四、基于网络协同的制造业供应链模型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供应链上可共享的信息流以及新的集成式共享平台的运作模式, 我们构造了一个网络协同环境下的制造业供应链模型, 以克服传统供应链中各节点协调性差, 牛鞭效应显著等问题, 该模型具体如图所示:

该模型的运作原理是建立一个独立于供应链的信息加工中心, 该加工中心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签订协议, 由核心企业全权负责那些关系到供应链绩效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统计和分析工作, 对这些信息汇总后进行综合协调管理, 对于除这些信息之外的各节点企业的其他信息实行分散控制, 这样既保证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又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该供应链的信息加工中心的具体协调流程如图所示:

该模型的整个协调情况如以下步骤所示:

第一, 供应链合作伙伴 (包括零售商、分销商和生产商等) 共同达成一个通用业务协议, 包括对合作的全面认识、合作目标、机密协议和资源授权。

第二, 按照协议, 核心企业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履行的职责、合作信誉情况及合作时问长短的不同, 把节点企业分成不同的等级, 授予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

第三, 由核心企业收集和控制各节点的信息流, 各节点企业根据协议要求, 实时传输与供应链绩效有关的信息, 并按照权限登陆信息共享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利用零售商POS数据、因果关系信息和已计划事件信息, 创建—个支持共同业务计划的销售预测。并将该销售预测信息放到共享平台初识别分布在销售预测约束之外的项目, 每个项目的例外准则需在第一步中得到认同。通过查询共享数据、交谈、会议等解决销售预测例外, 并提交销售预测改变结果。

第四, 合并零售商提供的POS数据和库存策略, 产生一个支持共享销售预测和共同业务计划的定单预测。例外准则在第一步中已建立。通过查询共享数据、交谈、会议等调查研究定单预测例外, 并提交定单预测改变结果。

第五, 将定单预测转换为已承诺的定单, 并将订单作为需求信息上传到共享平台, 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作为参照标准。

该模型的改进点。一是该模式实现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不但克服了传统模式中由于信息层层传递引起的“牛鞭效应”, 而且能够保证各节点瞬间同步做出反应,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信息集成中心为所有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 供应链成为一个集中决策的中心系统, 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能力;三是该模型根据市场需求协同供应, 用信息取代了库存, 从而降低了库存和物流成本。供应商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 及时补货, 每年节约供应商上大量费用;四是由于可以通过协同平台及时了解顾客需求, 供应链上各企业可以集中自己的竞争优势, 将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提供给顾客, 从而减少了售后服务的数量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五、实例分析

东南汽车利用东南汽车城配套体系的群聚优势, 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 鼓励了配套厂选用相同的ERP系统, 使配套厂交货及时准确, 同时降低了配套厂的库存, 提升了管理。

联泓公司是东南汽车城内一家生产汽车座椅的配套公司, 目前该配套厂与东南汽车的协同管理流程如下:一是达成合作协议、制定合作计划, 同时由东南汽车制定需求计划;二是配套厂的工作人员登录东南汽车供应链网站, 下载东南汽车最新的需求计划, 包括整车生产顺序、供货时间、供货数量以及配件型号等信息, 然后自动导入联泓公司的ERP系统;三是与联泓的库存信息对接后, 形成联泓给东南汽车的供货计划和联泓给自己的供货商的物料需求计划, 并同步发送给东南汽车和联泓的供货商;四是东南汽车接到联泓公司的供货回复后, 就可以立即着手准备接货, 包括填写单据、安排接货人员等。而联泓公司的生产线则根据东南汽车的最新需求计划微调生产顺序, 包括调整产品型号、生产数量等。具体的协同操作流程如下:

通过使用统一的ERP系统、建立虚拟的协同操作平台, 将能够共享的信息放到协同平台上进行处理, 东南汽车与周边的配套厂避免了将来因为信息共享开发更多的接口, 节约了管理成本、减低了牛鞭效应、提升了整体协调性。在“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上, 东南汽车成为全国汽车制造行业唯一凭借“信息化“这一软成就获准参展的企业。

六、结论

通过本文对供应链的管理现状的分析, 我们看到,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协调性差、管理成本高、顾客服务水平低、牛鞭效应显著等缺点。针对此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个供应链网络协同模型, 该模型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物流商能互相共享的信息流汇总于一个信息中心, 该中心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进行统一控制和调配, 不同的节点企业根据不同的权限从共享平台处获得所需信息。该模型实现了各节点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 降低了牛鞭效应, 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实例表明, 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网络协同模型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小原, 李宝家.供应链集成化动态模型与控制[J].系统工程学报, 2001 (4) :254-260

[2]张成洪, 严正, 宋亮.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框架[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0) :3

[3]陈志祥, 马士华, 陈荣秋, 等.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 1999 (5) :32-36

[4]SIMON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0f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 000 (6) :67-83

[5]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中国软科学, 1999 (3) :101-104

[6]蓝伯雄, 郑小娜, 徐心.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 2000 (3)

[7]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8]卞亦文, 王有森.供应链中信息流的运作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1

网络化流程管理 篇9

对于行业知识管理, 从活动层面来看, 它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而是强调“人, 技术, 流程”三者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只能是提高行业知识管理的一个平台, 而真正需要做的是从人和流程入手, 借助信息技术去搭建行业知识管理的架构。在税务行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 知识历程图和知识网络图从流程的角度对税务行业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 描绘出“谁”、“何时”需要“什么”信息和知识, 帮助确认与税务行业业务流程相关的人和知识内容, 从而避免因为关注一些与业务发展无关紧要的信息而延误了知识管理的开展。

二、知识历程图及目的

知识历程图 (Knowledge Storyboard) 是表示在行业的业务循环中, 支持流程所需的知识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的图表。税务行业知识历程图从流程的角度对税务行业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 表示了所有支持某项业务工作 (如:催报催缴、电话报税等) 所需的知识信息及其参与人员, 是连接知识内容和行业目标之间的桥梁, 它描述了知识如何创造价值。

绘制税务行业知识历程图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税务行业的知识进行稽核, 所以了解知识历程图的前提是明确知识稽核的概念。知识稽核不同于以往的关于稽核的概念, 它确切的说应该是对行业知识展开地毯式的搜索, 然后对知识进行一种定性的评估, 找出能为行业创造价值的知识, 信息和资料。通常的知识稽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需求都有哪些

*目前拥有哪些知识, 它们存在于什么环节, 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

*目前的知识缺口是什么

*知识是如何流动和转移的

*人, 技术和流程对于知识流动有什么样的推动或者抑制作用

知识稽核的最终结果就是明确税务行业知识管理的需求,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以及风险, 以便找到知识管理的突破口。所以绘制知识历程图就是进行行业知识稽核的一个工具。

三、知识历程图的绘制

通常绘制一个知识历程图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选择一个业务流程, 并且了解该流程是如何运作的。

对于流程的选择, 需要考虑税务行业的核心业务和重点业务, 以这些业务的流程为切入点, 能过更有效的发挥知识历程图和知识管理对于行业的作用。

2、将所选的流程分解为需要采取行动的一个个关键事件点。

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所选择的流程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需要将每一个环节都详细的列举出来。

3、建立人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即找出每个事件点的相关人员。

找出相关的人员, 主要指的就是对于在第二步中细分的每个工作程序, 需要找出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以及具体的职责。

4、确定相关人员在该事件点所需的知识内容。

最后一个步骤, 就是确定每个事件点所需的知识, 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和在第三步中确定的相关人员交谈, 或者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来协助确认知识点。

通过对上述四个步骤的描述, 绘制出来的知识历程图应该包括五个主要方面, 参与的部门/人员, 工作阶段, 需要的知识文档, 可以求助的专家和需要生成的知识文档。我们可以发现, 知识历程图就是一份构建人, 流程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蓝图,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将知识游离于组织和流程之外的错误认识。

但是, 单纯依靠知识历程图, 我们仍然无法对行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 这些知识如何放到我们的知识库中去?这些知识应该由谁来建立、谁来维护和更新?如何促进这些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这时我们就需要一张知识网络图。

四、知识网络图及绘制

知识网络图是将在前面稽核出来的知识按照方便使用和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类, 建立中心知识以及围绕在中心知识周围的卫星知识。同时, 对每一个知识中心指定相应的维护人员, 明确他们的职责, 甚至在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来负责这件事情。还要制定一些制度, 包括:鼓励大家使用和更新知识的制度、不同知识的共享范围 (安全权限) 的规定等。

绘制知识网络图有三个步骤:

1、确认中心知识内容。

通过知识历程图, 我们可以对税务行业内部存在的知识进行细致地梳理, 而确认中心知识内容就是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目的就是对于行业的知识有个明确的分类, 以便看出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分解卫星知识内容。

围绕在中心知识内容周围的知识就是卫星知识。分解卫星知识内容, 就是从第一步中的中心知识入手, 对其进行细分并整理为第二层分类。对于这个层次的分类需要注意两点:卫星知识的分类应该从知识内容入手;卫星知识的分类范围不宜过大, 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3、为每个卫星知识配备负责人。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对已经确认的知识内容指派负责人, 即为每个卫星找一个主人。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知识内容的质量, 整理知识发布者的信息, 以便人们在访问的时候知道可以和“谁”就这类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寻求帮助。

五、总结

知识历程图展示的是人, 知识, 流程之间的关系, 是按着时间顺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而知识网络图是将知识历程图中找出的点以网状图的形式建立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没有体现时间性。可以说知识网络图是将行业各个业务的知识历程图之间建立其联系。

在税务行业知识管理过程中, 无论是使用知识历程图, 还是使用知识网络图, 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明确税务行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以及亟待改进的地方, 可以明确将来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而真正做到在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适当的人。

参考文献

[1]、周星.新经济时代的税务对策:管理创新[J].咨询与决策, 2000, (5) :78—79.

网络故障的排除流程 篇10

现代网络的复杂多样性, 对网络维护人员来说, 能够正确地维护网络, 并确保出现故障之后能够迅速、准确地定位问题并排除故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排除网络故障要求我们对网络协议和技术有着深入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遵循一个系统的方法,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隔离、分解或缩减排错范围。从而修复网络。即故障排除系统化。

故障排除系统化是合理地地、一步一步找出故障原因, 并解决故障的总体原则。它的基本思想是系统的, 将可能的故障原因所构成的一个大集合缩减成几个小的子集, 从而使问题的复杂度迅速下降。可以遵循如下的流程进行。

1、确定问题确定现象, 定位问题。当分析网络故障时, 首先要清楚故障现象。应该详细说明故障的症状和潜在的原因。为此, 要确定故障的具体现象, 然后确定造成这种故障现象的原因的类型。这一步的目的是搜集有助于查找故障原因的更详细的信息。

2、收集因素使用工具进行相关测试, 并向用户、网络管理员、管理者和其他关键人物提一些和故障有关的问题。广泛的从网络管理系统、协议分析跟踪、路由器诊断命令的输出报告或软件说明书中收集有用的信息。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真正的”和“全部的”问题是什么。

3、考虑可能原因通过集中思考缩小问题的可能性, 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考虑可能的故障原因。可以根据有关情况排除某些故障原因。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问题和什么有关。

4、创建计划根据最后的可能的故障原因, 建立一个诊断计划。开始仅用一个最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诊断活动, 这样可以容易恢复到故障的原始状态。确定为解决问题已经做了什么。采用分割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可能的原因列出来, 每次仅变更一个变量, 这样看出它引起的变化。确定任何特殊的资源需求, 对可能性进行排序。这样可以从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开始。

5、执行计划逐步执行计划, 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 测量结果;总是保持一个回滚计划。确保不让情况更糟或增加另外的问题。

6、测试结果确定永久的解决了问题还是执行了一个临时方案。如果没有解决问题, 执行行动计划的下一项。总是在重复过程或准备执行下一个计划前撤消以前的改变。

7、记录记录每一步和最终的解决方案, 以提高自己支持网络的能力。在实践的应用中, 对网络所有的问题或故障进行记录,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以前发生过, 并且曾经记录过, 那么解决问题就比较简单。下面介绍一个排除故障的实例, 使用系统的方法排除故障。

在拓扑图中的网络中, 用户主机A无法访问FTP服务器。

解决方案:

1.确定问题:主机A无法登陆FTP服务器。

2.收集因素:收集事实的过程要求询问许多关于用户和设备的问题。只要具有系统的方法论, 在收集事实时, 就能够对问题分开对待。在问题中, 主机A不能登陆FTP服务器, 首先可以通过主机APING或TRACERT网络的FTP和WEB服务器。若PING不成功, 就可以测试源和目的之间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若PING成功, 就可以在网络层以上测试。具体收集的结果如下:

A.主机A可以PING通主机B、R1的E0口、FTP和WEB服务器, 以及172.16.4.0上的所有主机。

B.主机A可以TRACERT拓扑图中的本地网络和远程网络上的所有主机。

C.主机A和主机B不能登陆FTP和WEB服务器。

D.其它远程主机和路由器能够登陆FTP和WEB服务器。

3.考虑可能原因:缩小事实和可能性。问题为主机A不能登陆FTP服务器。因为其它远程主机能够登陆FTP服务器, 所以问题不在FTP服务器上。因为主机A可以PING通FTP服务器, 所以问题不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问题更像是网络172.16.1.0脱离了R1。

4. 创建计划:从最可能的的原因开始, 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 尽可能的缩小问题的范围。因为网络172.16.1.0中的所有主机都受到影响, 根据上一步的判断R1是很有可能的目标。行动计划应该对R1进一步的调查。记录下将要进行的每一步操作。

5. 执行计划:查看R1的相关信息。发现设备的路由没有问题, 而在控制列表中发现如下信息:

访问控制列表中有主机A无法登陆FTP服务器的原因。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控制列表别应用在R1的S0口的出方向上。删除掉这个控制列表进行下一步测试, 看问题是否解决。在本例中, 删除掉控制列表后, 主机A能够登陆FTP服务器了。但是, 在此, 不能根据控制列表完全了解这个网络的访问控制需求, 所以, 需要和相关人员沟通了解网络需求再制定新的控制列表。既新的问题:根据需求制定访问控制。收集事实:除主机C (IP:172.16.1.13) 不能登陆FTP服务器, 外其它主机能够登陆FTP服务器, 同时允许所有主机可以PING和TRACERT其他网络。因为已经知道是需要修改控制列表, 所以制定行动计划:在R1上创建新的控制列表。

说明:FTP服务器地址为172.16.3.13/24

把新的控制列表应用起来, 遵循对源端附近进行数据过滤, 把控制列表放在E0上:

6. 观察结果:

对新的控制列表进行测试, 确定主机A和主机B可以PING通并登陆FTP服务器。确保主机C可以PING和TRACERT但无法登陆FTP服务。解决了问题并且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另外, 保存配置并且记录发现的东西。

7. 记录解决过程:

记录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为以后处理问题提供参考。

上述论文是讲述使用系统的方法来排除网络故障, 当然, 除使用上述流程来排除网络故障外还有很多其它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模型/方法, 只要采用系统的步骤都可以缩小问题范围。最后分析并解决问题。

摘要:网络故障排除不能去猜测和主观臆测, 遵循一个系统的方法对故障排除非常重要。

关键词:排除故障,解决方法,OSI,模型,流程图,拓扑图

参考文献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Saadat Malik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Routing TCP/IP VolumeⅠ, Second Edition Jeff Doyle, Jen-nifer Carroll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企业管理当重流程管理 篇11

企业管理主要管的是人和事。人是岗位,事是流程。而流程又牵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既与企业的战略制订相关联,又涉及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具体工作。从这个意义出发,企业管理常常被视为是一种涉及全员、全局、全方位的流程管理。

流程是“横向+纵向”的运行

在有些人的理解中,流程只是一个纵向的运行,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的过程。这种理解是对流程认识不够的表现。在企业层面,我们所说的流程不是指某个处室或单位内部的流程。这些流程只是企业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或者叫子流程。确切地说,这种基于组织权力而设置的工作过程不能算做流程,体现的只是部门职能的管理程序。

流程必须要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只有基于战略目标而设置的流程才是有效的。流程管理强调的是打破部门壁垒,强调打破条块分割,更注重对跨部门、多岗位的工作衔接、先后秩序和责任界定,以及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实际上,纵向加横向,才算是完整的管理流程。

我们要正确认识流程,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而不是局限在个体的局部利益上。

实际上,企业的整体运行就是一个大流程,已形成制度的不同专业,可以看作是流程的整体框架。如果再进一步分类和分级,里面还包含了若干个二级流程、三级流程、四级流程等子流程。持续细化、分解,最后就到了手册和表单。

层层分解的过程,也是把企业目标具体落实到操作层次的过程。整个的流程管理体系正好对应了企业业务的全部运行过程:流程的框架体系对应着企业的业务模式、各级流程对应着业务的具体运作、手册和表单对应着业务的规范和标准。落到纸面上,流程管理体系也是一个立体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包括规章制度、流程图、管理手册、操作手册、表单等不同层次的文件。体系文件化,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有利于管理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使管理更多依赖系统,从而减少随意性。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最应当避免的就是为了文件化而文件化,使流程管理成为“走形式”,文件化最根本的作用是把实际流程的立体结构记录下来,使流程管理更直观、更清晰、更便于管理和推广。

流程管理必须全员参与

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档次或者叫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凭个人经验和直觉去管,管住了人,却无法管住人心,管理效率低下。在中级阶段,追求规范和精细的管理,开始建立制度、完善流程、制订标准、开展考核,管理效果开始提升。在高级阶段,需要渗透管理原理和人性规律,认识到管人就是管心,充分尊重并信任员工,指导员工将个人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中来,使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做事,把工作当作事业,达到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当前,我们的许多企业正处于中级阶段的初始时期,需要逐步规范来自不同地方员工的行为,以形成统一的文化来迈向高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它需要不断强化流程意识,形成适应产业链整体运作、产品整合营销,且能整体把握流程走向的最优化思维模式。在此期间,企业的各职能部门不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而以大局为重。这种把流程作为管理的对象,最明显的特性是,当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从流程设计本身找问题,其次才能分析是不是哪个部门的环节出了问题。

要把流程作为一种管理对象去管理,必须要求全员参与。原因很简单,流程管理是涉及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与所有人都是紧密相关的。总经理要熟悉整个公司的流程;副总经理要熟悉分管的支线流程;处室长、各二级单位领导要熟悉涉及本专业、本单位的流程;部门经理、区域经理要熟悉涉及本区域的流程;岗位员工要熟悉自己所参与运行的流程,所有人都要参与其中。

各级领导要通过设计、讨论流程,进一步提高大局观和责任意识,对本专业、本区域的业务在企业的整体运行有更透彻的认识,对流程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为跨部门的衔接制订具体的规划。

岗位员工最熟悉的就是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可以提供流程设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流程图或说明文件的描述,将各环节的工作情况真实地提供出来,同时能够就本岗位流程提出合理的建议,并配合试行,员工的这些工作是各专业流程建设的必备基础。

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流程的梳理工作,流程的梳理工作需要改变已有习惯,打破陈旧的经验,对责权利进行重新审视,关键在于实践。任何改变都意味着付出努力,关键要看实施者有没有这样的管理视野和能力,有没有带头改变的决心和信心,工作能不能持续地抓下去。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变革、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观念、行为、习惯调整的过程。只有坚定、持续地向前推进,管理才能出效果。

流程管理的重点及方法

目前,我们企业的制度体系已经有了雏形,为制度与流程的共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把流程管理作为突破口,融合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去。

其一,做好流程的设计、优化工作。设计流程的基本原则就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绝对不能站在部门立场上去设计,而要在整体流程的大局中进行设计。也不能把责任划分到部门就算结束了,这是导致众多流程管理执行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工作是:通过方便的途径,组织该流程所涉及的专业部门和岗位员工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参与讨论的过程恰恰就是对员工最好的宣贯与培训的过程。讨论流程还有没有精简的可能性、先后次序是否可以调整、某些环节与其他流程能否合并、岗位承担的责任是否合适、工作标准是否恰当、具体操作者是否可以合并或更换、能否使用更有效率的工具、哪些表单可以取消、谁来监督流程更合适等问题。通过充分征求员工建议、征询主管领导意见,综合各方面的反馈,对流程进一步修改完善。

其二,做好流程的固化、规范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持续改进,当流程逐步成熟、稳定后,要以正式流程管理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作为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标准。对于简单的、无争议的流程,可以由各部门跟企业管理部门共同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固化。对于关键流程,应由专家小组来评审,在流程涉及部门都没有异议后,提交企业领导审批后进行固化。

企业管理部门要统一复核流程的逻辑性、规范性、完善性。可以设定自己的文件标准,用流程图、流程说明、表格等形式,通俗易懂地描述清楚流程范围、职责分工、操作规范、衔接次序、关键节点说明、流程之间以及流程与流程框架之间的逻辑关系、适用制度等,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并为流程持续优化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航。

其三,做好关键流程的评审、实施、监督工作。企业的关键流程是指采购、销售、生产、调运、储存、研发等与外部相关性大、与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流程。这些流程不可能单独运行,在系统性上要整体统筹。企业将集全力协调资源保障,领导将全程参与评审、决策。关键流程岗位的中层干部在流程建设的基础工作中将承担着更重的责任。

其四,做好流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流程与制度一样,需要“顶层设计”。企业需要总部各专业部门从上至下输出管理。但无论哪个流程,都会涉及二级单位。因此,二级单位一定要根据上级的流程,梳理、设计、优化好本单位的流程,哪个环节都不能少。

在此期间,管理者在流程的梳理、分析、优化、固化过程中,应当同时考虑整个流程管理体系的层次化、结构化问题,将各个流程按照业务逻辑进行整理以及管理,把各专业、各体系、各层级、各区域的管理“集成”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

(责任编辑:李万全)

浅谈CDMA网络优化流程及实施 篇12

1 网络优化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CDMA网络新工程的不断竣工, CDMA网络网络覆盖已经得到相当的改善, 但网络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需要不断对网络进行优化,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备、资源和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益。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包括移动通信网的无线系统和交换系统优化, 内容归结起来包括网络测试与分析、网络调整及话务均衡、覆盖优化和用户投诉处理等几项工作。

2 网络优化的实施

2.1 网络优化常用方法

2.1.1 完善、标准化局数据

局数据是交换机运行及处理话务的基本依据, 局数据的准确、完善与标准化是交换机运行效率的一个最重要的因数, 对交换系统指标有直接影响。

2.1.2 完善、标准化录音通知

在呼叫的接续过程中, 有许多因数导致呼叫失败, 每一个呼叫失败之后会产生响应内部CAUSE, 根据此CAUSE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向用户播放不同的录音通知, 如:“用户忙”、“暂时无法接通”、“关机”等及一些引导用户正确拨号的提示音等, 提示用户呼叫不成功的原因, 避免用户联系重复地呼叫造成大量呼损。

2.1.3 合理地网络规划、调整

及时对网络进行调整、扩容, 保证电路、信令没有溢出, 保证系统地正常运行。由于无线规划预测不好, 导致本地MSC1系统A接口电路严重不足, 后对本地无线进行重新规划将一负荷较大的BSC搬迁到MSC下, 现两MSC负荷均匀, 这对以后维护、网络也方便多不会出现容量不足的问题。早期规划要认真的实地调查保证系统容量能跟上实际的发展, 最好维护、优化人员参与规划。

2.1.4 信令分析和后处理

信令追踪和分析, 是确定和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手段, 由于话务统计中许多技术器是由信令触发的, 所以某些统计项目异常可以用信令来检验和解释。

2.1.5 CDMA话单分析系统

现在CDMA话单中存在着如主被叫用户号码、呼叫发起小区、呼叫释放原因在内的各种信息, 通过提取这些信息, 话单分析软件能够对特定用户和号码进行跟踪, 提取重要的市场信息。

2.1.6 故障处理

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加, 一些故障, 特别是隐性故障逐渐增多, 这类故障并未达到告警门限, 但恶化了网络性能。及时发现、处理故障, 早点解决隐患, 提高系统稳定性、提高系统指标。

2.2 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2.2.1 综合关口局HLR查询功能

现有的关口局一般开启TUP、ISUP的信令, 最多开启GSM MAP功能, 针对CDMA IS41信令处理部分一直没有开放。长期以来关口局对CDMA呼叫都是走TUP层信令, 无形之中浪费电路资源、增加接续过程、增加系统负荷。综合关口局建设后, 开启CDMA HLR查询功能 (IS 41信令) 后, called busy、invalid code、MS detached、被叫停机等大部分的呼损发生在华为综合关口上 (即是呼损从CMSC上转移到华为综合关口上) , 同时来话呼叫次数较为下降、来话应答次数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故来话接通率和系统接通率明显提高, 系统接通率从91%提高到94%, 同时来话接通率从54%提高到60%左右。

2.2.2 Early Paging功能

Early Paging为Intersystem Paging的一个前提功能, 也是IS41D中的一个标准流程, 主要为了解决边界小区寻呼成功率。Early Paging是在MSC上改变呼叫流程, 在HLR进行ROUTEREQ时进行寻呼, 然后通过HLR将寻呼的结果反馈给起呼的MSC。Early Paging流程如下:

由于CDMA本网呼叫本网的话务量相对外网呼叫话务量小的多, 将综合关口局HLR查询功能和Early Paging功能相结合, 寻呼不到的呼损将转移到关口局上同时关口局来话次数也将下降, 故系统接通率从92%上升到95%, 来话接通率从60%提高到65%左右。

2.2.3 Intersystem Paging功能

ISPAGING (Intersystem Paging) 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多个MSC的环境下, 边界小区由于无线原因造成的用户频繁登记, 寻呼响应等问题。主要问题是由于用户在边界区域频繁登记, 造成用户登记和被叫流程相互交错, 也就是说当用户在被叫流程开始时, 用户数据仍在MSC1下, 但当流程进行到MSC向该用户进行寻呼请求时, 发现该用户已经登记到相邻MSC2下, 造成无法对该用户继续进行寻呼或无法在MSC1下寻呼到该用户, 从而造成此次被叫失败。

ISPAGING的基本功能就是解决以上情况下寻呼失败的问题, 主要通过对在边界区域的相邻小区的MSC起用ISPAGING功能, 对处于相邻小区的用户进行被叫的同时向相邻的MSC发起Intersystem Paging请求, 使相邻的两个MSC同时对该用户进行寻呼并处理返回上的寻呼响应。

测试过程:

a功能打开前

普通MS:共75次, 18次no paging response, 成功率76%

本地VPN:共98次, 18次no paging response, 成功率81.6%

Roaming MS:共80次, 29次no paging response, 2次异常, 成功率63.8%

b功能打开后

普通MS:共82次, 3次no paging response, 2次关机, 2次异常, 成功率91.5%

本地VPN:共90次, 2次no paging response, 1次异常, 成功率97.8%

Roaming MS:共46次, 3次no paging response, 成功率93.5%

2.2.4 Early ACM功能

为了进一步优化呼叫建立流程,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改善性能, 某些设备厂商开放了Early ACM功能, 同时此功能通过系统数据开关控制, Early acm timer可灵活设置。Early Acm流程如图3:

3 结论

上一篇:安全生产要求下一篇:临床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