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管理平台(共12篇)
集成管理平台 篇1
1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是将建筑物内的空调与通风、变配电、照明、给排水、热源与热交换、冷冻和冷却、电梯和自动扶梯、停车库等建筑设备, 以集成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 并与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联动管理而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 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以保证建筑物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安全、可靠、和最佳运行状态。
与此同时,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与公共安全系统实现联动管理, 即对相关的公共安全系统进行监视及联动控制, 包括消防报警子系统和安全防范子系统中相应的视频安防监控 (录像、录音) 系统、门禁系统、停车场 (库) 管理系统等对火灾报警的响应及火灾模式操作等。例如发生火灾时系统自动报警, 启动并控制自动灭火系统、紧急广播、事故照明、电梯、消防给水、排烟系统、空调系统、其它联动控制系统, 以及消防电话系统等。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具有对建筑机电设备测量、监视和控制功能, 确保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管理要求。
(2) 宜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
(3) 应具有对建筑物环境参数的监测功能。
(4) 应满足对建筑物的物业管理需要, 实现数据共享, 以生成节能及优化管理所需的各种相关信息分析和统计报表。
(5) 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采用中文界面。
(6) 应共享所需的公共安全等相关系统的数据信息等资源。
2 常用系统集成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能建筑设计的核心是“系统集成”,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功能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 其中信息集成是主要目标。通过具体的信息技术与建筑环境的结合实现建筑智能化, 具有开放性、可靠性、容错性和可维护性等特点。
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把所有子系统集成到统一的信息共享集成平台上来, 为各个子系统的维护和运行管理提供一个管理中心。目的是建立整体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流动机制, 建立全局的互动机制, 建立统一的管理界面, 完成信息的收集、控制、存储和整理。通过对建筑物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管理和对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 使智能建筑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分狭义系统集成 (BMS) 和广义系统集成 (IBMS) 两类。狭义系统集成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独立子系统纵向集成, 目的在BMS这一层实现各子系统具体的功能;第二层次为横向集成, 主要体现于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和优化组合。广义系统集成是一体化集成, 在横向集成的基础上, 建立综合集成管理系统 (IBMS) 。一体化集成 (IBMS) 通常采用以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为核心的集成模式, 通过开发与各种第三方系统的网络通信接口, 将各种子系统集成到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中。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系统集成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2.1 基于网关路由器等硬件接口的系统集成模式
(1) 通过干触点连接;
(2) 将其它厂家的系统或设备直接连到现场控制总线上;
(3) 使用兼容控制器等设备;
(4) 利用厂家提供的BACnet网关集成BACnet系统及设备;
(5) 利用厂家的Network Port网关路由器集成其它工业总线如MODBUS AB BUS、EIB BUS等。
采用这种集成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简单的硬件I/0触点来简单联动, 因而集成深度不够, 功能单一, 无法实现复杂的集成应用, 系统稳定可靠性差, 很难满足用户实际需要。特别是当需求发生变化后系统就无法适应而不得不由专业公司进行改造, 因此系统建成后系统很难使用, 导致系统综合效益无法发挥出来。
2.2 基于Windows软件接口的系统集成模式
采用企业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平台。通过使用一些通讯协议如DDE, OLE, OPC, ODBC方式, 可以将IIS、OA、CA的主要系统进行集成。其前提是所有子系统都提供较高层次的互联方法。
采用这种集成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电脑工作站的Windows软件接口 (如OPC接口等) 来集成, 由于很多子系统均是通过串口与子系统管理工作站连接或与设备管理工作站的串口服务器连接, 如果其中任何一台工作站未开机或发生故障, 造成启动接口驱动软件或操作失误, 那么系统集成功能就无法实现, 因此, 集成系统的实际可用性极差。在Windows环境下还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 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难以保证。
更重要的是, 通过工作站 (上位机) 进行集成, 各子系统的控制域数据交换是在不同系统平台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转化进行协同工作, 速度特别缓慢, 不能达到实时性要求, 如报警系统产生报警, 信号从底层传到服务器的数据库, 系统根据报警信号的产生点, 通过一套制定的程序查找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数据库, 再启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将报警产生点的监视画面放大到全屏幕。
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中全局事件的分类
集成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各子系统联结起来而集成, 而是为了确保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功能要求的实现, 以及在较为明确的管理需求下, 为事件处理提供自动化操作系统和规程。把那些与管理需求相关的子系统集成起来, 达到为业务管理而集成的目的, 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对全局事件迅速响应的能力。
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的角度上来看, 不论是狭义系统集成 (BMS) , 还是广义系统集成 (IBMS) , 系统集成涉及的范围可以划分为控制域和信息域两部分, 其中控制域中的系统特点是系统所采集的信息均来自现场, 控制信息针对于现场, 要求信号实时性强;信息域中的系统特点是信息量大, 系统信息来自于数据库、终端录入设备或其它系统, 信号要求交换能力强, 传递速度快, 但对实时性要求不强。对于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而言, 控制域是它的基石, 信息域是它的灵魂, 两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中全局事件分为三类:
(1) 与控制系统相关的控制域全局事件:
当某些事件发生后, 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多个子控制系统作出反应, 具体体现在子系统的联动上。如:安防联动、消防联动、主要设备突发故障的全系统联动等。
(2) 与业务管理需求相关的信息域全局事件:
当业务管理上发生某种请求后, 需要读取多个管理子系统的数据, 形成一组具有具体业务含义的数据, 并以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如:内部资金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信息汇总等。
(3) 既与业务管理系统相关又与控制系统相关的全局事件:
当业务管理上发生某种请求后, 需要读取多个子系统的数据, 在对这些数据处理的基础上, 对控制系统的设备动作产生影响。如身份识别等。
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集成的优化设计
为了对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中发生的全局事件进行自动化处理, 以往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最常用的方式, 大多都是单纯采用信息域系统集成平台的总体结构, 虽然使用的案例不少, 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其主要缺点首先是控制信号实时性差, 其次是系统可靠性差、稳定性差、故障率高。所以采用这种集成模式的智能建筑在建成之初, 集成系统的运作似乎都挺正常的, 但用不了多久, 随着系统故障的频率越来越高, 问题越来越多, 就会使物业管理操作人员逐渐失去使用的兴趣, 弃而不用, 改为手工控制。
为了克服单纯采用信息域系统集成平台总体结构的缺点,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集成优化设计根据控制域和信息域的不同特点, 选用不同的技术手段, 采用“既分别处置又协调一致”的处理原则, 将系统控制域、信息域的功能与实施技术手段相结合。系统集成平台由控制域系统集成 (物联网) 和信息域系统集成两层平台组成, 中间通过以太网连接。如图1所示, 上层的信息域系统集成平台主要负责系统数据处理, 实现系统综合管理和增值应用;底层的控制域系统集成平台以物联网方式连接, 通过底层控制总线网络互联, 联动控制功能以及控制域全局事件处理集中在控制域处理, 通过底层控制总线网络互联和技术融合实现跨总线、跨网段、跨子系统的总线级的无限联动控制, 系统联动不依赖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 反应速度为毫秒级, 高度可靠和稳定。控制响应完成后, 响应结果再从底层控制域经由以太网传送到上层的信息域系统集成平台进行存储、分析、统计和处理等综合管理。系统的联动设置采用友好人性化界面的“傻瓜式”操作, 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可调整性和可维护性。
信息域系统集成平台重点实现综合管理和增值应用, 重点实现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报警信息、运营信息、设计档案、安装档案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为设备管理、运营、维护、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同时提供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与其它信息化系统 (如OA等) 的标准接口, 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的信息沟通与远程控制提供必要条件。
通过物联网技术使得大楼内的各个智能化控制子系统的硬件资源、传感资源互联、共享与无缝集成, 可以轻易实现各子系统的协同运行, 它以“身份识别”为核心自动完成大楼内各机电设备的控制, 人进入大楼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身份识别, 系统就可以根据用户身份自动完成各种控制, 比如:通过刷卡身份识别电梯自动到达指定楼层, 报警系统自动撤防, 开启电梯厅与通道照明, 开启办公区空调、工作区照明并保持工作区照明的恒照度;人离开时系统自动关闭其所在工作区域的空调和照明灯光;当办公室所有人员离开时, 办公室所有照明 (工作区照明与公用照明) 自动关闭、报警系统自动布防、空调系统自动关闭。人进入大楼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身份识别与认证, 然后大楼所有设备则会根据访问者的身份与其所在工作区自动完成设备的启停与控制, 不同人则受控对象与运行模式不同, 大楼好像是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制的, 大楼内的所有设备均在自适应的自我控制, 节能也在用户不知不觉中进行, 并可由物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傻瓜式”平台快速完成需求变化后的功能调整, 并不需要专业公司现场服务, 这是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其它模式所难以达到的。
基于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集成平台以物业管理和运营管理为重点, 强调以高效、便捷的软件体系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物业管理中的设备、服务、公共设施、工程档案、各项费用及维修信息资料进行数据采集、传递、加工、存储、计算等操作, 反映物业管理的各种运行状况。它不是以往单纯信息域系统集成, 而是不同子系统的高度融合, 产生协同效应, 从而实现智能建筑精细化控制、精细化管理。
系统集成平台各子系统进行分布式控制, 保持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利于分离故障、分散风险, 便于高效管理。不同子系统人工智能自适应运行, 既可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统一式监视和管理, 将各集成子系统的信息统一存储、显示和管理在信息域的同一平台上, 又能为其它信息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可实现对所有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以各集成子系统的状态参数为基础, 根据可设置的条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软件联动。在各集成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基础之上, 提供设备节能控制、运行计划设定等功能。丰富建筑的综合使用功能和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 确保建筑内所有相关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 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摘要: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MS) 通过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 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本文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出发, 介绍和讨论了常用系统集成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中全局事件的分类以及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集成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集成
集成管理平台 篇2
一个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子系统组成,牵涉众多的专业领域。这么庞大的系统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分工,整合不同厂商有特色的专业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取得成功必须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然而这些系统通常是随着医院的发展需求逐步建设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厂家,基于不同的技术,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些系统的集成整合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数字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主要面向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为各种医疗应用提供统一的医疗数据访问服务,从而消除各种医疗应用系统与医疗数据中心的直接耦合性;另一个是为各种临床信息系统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基于系统集成模型,通过HL7和DICOM等标准通讯协议为各种医疗应用系统提供集成服务,确保各个临床信息系统在工作流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交互协作,从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成各项医疗业务。建设目标
系统间的整合、集成和扩展一直都是制约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不兼容,使得医院整体信息化步履维艰。通过建设一个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在IHE、DICOM、HL7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覆盖医疗所有业务流程的系统集成规范,开发基于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为遗留的、当前的以及将来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且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工作流协同的平台。信息集成方法
信息集成方法有三,即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界面集成,这三种集成方式各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应用集成指应用程序之间实时或异步交换信息和相互调用功能,可以采用HL7消息,Web Service,CORBA,EJB,DCOM,RPC等标准,采用消息中间件,BPM等中间件实现;数据集成是指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数据之间的映射变换,常采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实现;界面集成含义是应用程序界面之间相互关联引用合成,采用技术包括ActiveX插件、Portlet、IFrame等。
协同应用从早期单纯的点对点接口方式,发展到现如今的集成平台方式。各种方式中:
点对点接口方式的复杂性在于要和不同的系统建立1:N的接口,假定有N个系统相互之间需要建立接口,则接口数为 N*(N-1)/2。
集成平台方式中,在N个系统需要进行应用协同的情况下,只需要开发N个适配器接口即可,减少了集成平台的系统负荷。
由于医院信息系统复杂性,我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设计分别采用上述三种不同集成方法和手段进行信息集成。应用集成
和医技辅诊科室信息系统(如PACS/RIS、LIS、MUSE等)的信息集成,这种场景,信息交互的数据量不大,实时性要求不高,且各信息系统各专业厂商实现方式相差较大,采用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方式是最优选择。
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集成平台对外提供支持多种方式的集成服务:包括WebService服务、TCP监听服务、文件监测服务、FTP服务、SQL监控服务等方式。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国内广泛采用的有一套集成规范,即: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IHE)规范。IHE规范未定义新的集成标准,而是采用了“标准协调”过程推动基于工业标准的医疗IT系统互操作性。在IHE中,消息传递采用的是HL7(2.x版本)标准,影像传递采用DICOM标准。本集成平台的集成严格参照该规范进行:信息集成平台在进行消息时采用HL72.4标准进行消息传递、在消息内部传递DICOM StudyUID,以满足后续DICOM图像应用时的需要。
临床信息集成用于对各临床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层面的集成事务处理。事务的定义参照IHE规范执行,消息的交互标准参照HL7 2.4标准执行。
集成平台内部引擎本身由Ensemble集成平台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而来,依托Ensemble本身对各种适配器的支持,集成平台对外能够提供多种接入服务方式:TCP、文件夹监听、FTP文件监听、自定义WebService、SQL监听等形式。以更多接入方式进行各种不同方式集成各业务系统。
集成流程以业务流程可视化、可编辑化对外提供工作流程的制定与使用。集成引擎基于标准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进行扩展应用,以描述交互应用。4.1 信息集成模块与示例
信息集成组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Business Service业务服务、Business Process业务处理、Business Operation业务操作,这几部分共同作用下,将集成事务与消息传递进行完成。其中,Business Service主要负责进行消息的监听与接收;Business Process负责全局的消息路由转发、事务流程处理、消息匹配映射等工作职责;Business Operation负责将转换完成、最原子化的一个操作,发送/调用信息集成的目标端。同时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消息的反馈准确的返回到Business Process,由Process来讲反馈消息控制返回到消息发送方。示意图如下(后续对该示例进行说明):
4.1.1 业务服务监听与接收
在当今医院中,存在各种各种的医疗业务系统,医疗业务系统的多样性,就将导致与其集成时,接入方式的多样性,如部分系统已实现TCP的发送传递;部分已实现文本输出等。集成平台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中转、适配角色,在接入方式的多样性成为必要条件。如前所述,在这方面,集成平台允许的接入方式有:TCP、FILE、FTP、SQL、SOAP(WebService)、HTTP、MAIL等多种方式与相应的适配器。
在多种方式的接入过程中,将不同来源的消息通过统一的出口转交给业务处理部分,由其进行路由住转发、消息匹配映射、业务流程处理等相关的工作。
在本示例中,EMRS通过WebService的服务监听(BS.WS.EMRWS)方式将消息内容传递进集成平台,在通过验证后,将该消息转发给了业务处理模块中的路由模块。
4.1.2 消息路由转发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如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HIS系统三者进行信息传递时,部分信息是需要三者之间交互的,而部分信息仅仅需要两者之间交互,这在消息转发路由时,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起到闸门的作用。如:HIS系统进行入院登记时,需要将病人的信息发送到电子病历系统与重症监护系统;而在重症监护系统采集到病人生命体征信息时,仅仅将此信息发送到电子病历系统即可。因此,在集成平台中,引入消息路由转发的相关模块就显得比较重要。
在本示例中,EMRCTLRouter这个消息路由者在接受到BS.WS.EMRWS的消息时,可能会转发至EMRPlaceOrder、EMROrderCA、BadMessageHandle三个相关的处理模块。而具体转发至何模块,由消息头定义中的相关信息具体定义。消息路由者起到解析与转发的作用。
4.1.3 事务业务流程处理
即时消息路由已经正确路由转发了消息到准确的端点,但是在对应的端点内,还会有一些业务流程需要进行处理。如在EMRS下达一个新的Order的时候,需要的一定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业务流程分支:如该病人为门诊病人或者住院病人,则有必要产生HL7 消息中的住院病人登记信息与门诊病人登记信息:ADTA01与ADTA04。
在本示例中,BPEMRPlaceOrder的内部业务流程如下,每一个结点代表着一次逻辑处理过程:
4.1.4 消息匹配映射
在一些情况下,消息的传递方并无必要产生HL7标准格式消息的情况下,如EMRS与集成平台为内部互调时,双方之间提供预定义的WebService的接口,以快速的开发与进行集成。此时便需要在WebService中定义的消息格式与标准HL7消息格式之间进行着匹配转换的工作。而该转换工作的处理调用是由事务业务流程处理模块来发起调用的。
4.1.5 终端消息发送
在进行正确的消息格式转换与业务逻辑处理,此时的消息已经成为一个符合终端系统需要的消息格式。在事务业务流程处理中,会将此消息投递给相应的终端系统。
在投递消息完成工,事务业务流程处理模块会进入等待反馈的状况,等待终端系统反馈一个应答消息,以表示该消息在终端系统中被准确的处理。事务处理模块收到该应答消息,并组织成发送端系统需要的消息格式,并作为应答系统,反馈至发送端系统。
4.2 集成事务处理流程规划
上述主要针对集成平台中各个模块作用于应用场景进行了阐述,下面将以IHE规范中医嘱下达方医嘱执行的完整业务流程为例,进行完整的集成事务流程描述。该流程反应了普遍的医嘱流程,多数院内的医嘱流程都可参照执行,为医院的信息系统集成方式提供良好的参考。本示例中,目标系统以PACS为例。上层应用程序新开申请单集成平台PACS住院病人:发送ADT^A01消息/门诊病人:发送ADT^A04消息响应ADT^A01消息/响应ADT^A04消息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NW)响应ORM^O01消息对检查申请进行安排后,发送SIU^S12消息响应SIU^S12消息查询申请安排情况开始检查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SC)响应ORM^O01消息检查完成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CM)响应ORM^O01消息有图像数据(图像匹配)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DA)响应ORM^O01消息发送DFT^P03消息响应DFT^P03消息通知收费系统进行收费查询申请检查信息报告完成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P,初步报告)响应ORM^O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报告审核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F,最终报告)响应ORM^O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
另外,在院内经常出现的是在IHE规范中描述的:执行者医嘱流程,即由医嘱执行者(PACS系统中,为检查科室)进行医嘱下达的过程并执行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PACS发送ORM^O01(control code=SN)消息时,消息中必须包含病人号(PID.3),也就是说病人已经挂过号。上层应用程序集成平台PACS急诊检查登录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N)发送响应ORR^O02消息(control code=NA)开始检查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SC)响应ORM^O01消息检查完成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CM)响应ORM^O01消息发送DFT^P03消息响应DFT^P03消息通知收费系统进行收费查询检查信息报告完成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P,初步报告)响应ORU^R01消息查询检查报告报告审核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F,最终报告)响应ORU^R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更新或合并病人信息发送ADT^A08消息,更新病人信息/发送ADT^A40消息,合并病人号响应ADT^A08消息/响应ADT^A40消息 数据集成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日常医院的HIS库与ERMS库之间存在较多需要高频率、高性能要求的交互,如计价信息与药品库存等信息的实时共享等。针对这样的应用场景,我们采用了ETL工具(GoldenGate)在数据库底层进行的DB层同步方式。目前,医院已经存在比较完整的医疗信息系统,这些医疗信息是以JW1H系统为基础,增加医院自己的需求发展而来。ERMS电子病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他有他自己完整一套的系统架构和数据中心结构,而在系统架构和数据中心结构上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和EMRS电子病历系统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现有系统和EMRS电子病历系统很难共用一个数据库。可另外一方面,EMRS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都是医院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即有自己工作的重点,又有相互联系和配合,只有相互无间的结合,才能快速、高效和正确地完成日常工作。应用EMRS电子病历系统之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工作就会变成传统意义上的HIS业务工作,如经济管理、人员管理和物资管理等,而EMRS电子病历系统主要完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行为业务工作。
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医嘱业务举例,如EMRS电子病历系统下达、转抄和校对医嘱之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对应的业务操作,如医嘱摆药和医嘱收费操作等,这就需要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同步数据信息,而涉及到同步的医疗业务往往涉及的医疗各个环节,如诊疗、药房、收费、人员管理等,因此需要信息同步的数据量会比较大,而同时为了不造成医疗业务的延迟和脱节,也需要很高的实时性。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已不适宜采用基于集成平台的,通过消息交互的应用集成方式。消息集成方式,往往需要一个发起方和接受方,而发起方和接受方往往需要一些额外的支持,如发起方需要调用接受方提供的接口等,期间可能还涉及到一些负责的来回交互,最主要的是,消息集成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处理速度不是很快,因此,我们将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同步,数据库集成工具采用Oracle GoldenGate。
医院涉及到需要数据同步的包括两个部分: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我们将采用GoldenGate实现HIS数据库数据和EMRS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双向同步。其基本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HIS数据库服务器GoldenGate双向复制PRIDE数据库服务器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HIS数据库上的相关数据变化通过GoldenGate实时同步到EMRS数据库,而发生在EMRS数据库上的相关数据变化通过GoldenGate也会实时同步到EMRS数据库。其中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同步的核心是GoldenGate,在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上变化数据的捕获、传递和复制都是通过他来完成的。当EMRS数据库发生数据变化的时候,如EMRS下达、校对医嘱之后,此时运行在EMRS数据库服务器上的GoldenGate将捕获该功能业务对应的变化数据,并通过网络传递到HIS数据库,HIS数据库接收到这些变化数据之后,运行在HIS数据库服务器上的GoldenGate解析这些变化数据并应用到HIS数据库,此时如摆药程序就能看到相应的医嘱记录并进行摆药。反之HIS数据库上的变化数据也是经过上述过程应用到EMRS数据库。
通过GoldenGate我们可以很好地实现了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的之间的独立和联系,使他们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一起很好地共同支撑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营。5.1 GoldenGate概述
Oracle GoldenGate软件是一种基于日志的结构化数据复制软件,它议决剖析源数据库在线日志或归档日志取得数据的增量改变,再将这些改变运用到目标数据库,从而完成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同步。GoldenGate 能够在异构的IT基本结构(包括几乎一切常用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平台)之间完成大量数据亚秒一级的及时复制,从而在能够在应急系统、在线报表、及时数据仓库供应、买卖跟踪、数据同步、集中/分发、容灾等多个场景下运用,而我们采用的场景是数据双向复制,GoldenGate双向复制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示,GoldenGate在实现数据同步的时候,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进程:抽取进程、投递进程和应用进程。
1.抽取进程:就是上图Capture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读取数据库对应的日志文件,将数据变化保存到队列文件中;
2.投递进程:也叫传输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将源数据库中产生的变化的队列文件进过压缩和加密等方式,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数据库; 3.应用进程:也叫接纳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将投递进程传递过来的源数据库的数据变化队列文件解析出来,并应用到目的数据库中。上述三个进程完成了从源数据库到目的数据库的单项同步,如果再加上从目的数据库到源数据库的相似的三个进程,就实现了源数据库和目的数据库之间的双向同步。
5.2 GoldenGate的特性
1.基于日志的实时数据复制:相比传统依赖数据库触发器和规则的方法来捕获数据变化,GoldenGate采用读取日志方式对源数据库影响小很多,速度也快很多。
如上图所示,GoldenGate是通过数据日志挖掘的方式实现的。2.事务完整性:GoldenGate只复制成功提交的事务,同时目标数据库按照源数据库的操作顺序,而且,可以中断可以自动恢复,这些保证了源和目标之间的事务完整性。
3.检查点机制保障数据无丢失:GoldenGate的抽取和复制进程使用检查点机制记录完成复制的位臵。对于抽取进程,其检查点记录当前已经抽取日志的位臵和写队列文件的位臵;对于投递进程,其检查点记录当前读取队列文件的位臵。
上图中,Capture、Pump和Devlivery将传递状态存储至checkpoint file确保其恢复性,检查点机制可以保证在系统、网络或GoldenGate进程故
障重启后数据无丢失。
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GoldenGate用应答机制传输交易数据,只有在得到确认消息后才认为数据传输完成,否则将自动重新传输数据,从而保证了抽取出的所有数据都能发送到目标端。数据传输过程中支持128位加密和数据压缩功能。界面集成
对于医学影像、心电图波形数据,临床医生的需求是,不仅能浏览图像和波形,还须有对其处理的要求,通常对应系统供应商提供了DICOM影像浏览器和心电图浏览器,这些浏览器提供相应的工具来处理、管理、传输和转换图像和波形。针对这种带专业处理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应用程序,我们采用界面集成的方式,集成专业浏览器插件或应用程序。
针对这种方式的场景,EMRS系统将采用界面集成应用的方式集成数据综合浏览视图,在临床数据中心一节中已提到,该视图采用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实质是各类专业浏览插件的容器,支持对各种医学影像(X-Ray、CT、MRI、超声、胃肠镜)、心电图、监护数据和麻醉监护数据等在内的多种医疗数据的综合阅览分析。
至于各专业浏览器插件内部的实现,可能又会采用应用集成的方式,但通常为了提高性能,和多媒体资料库中心采用直连的方式获取影像和波形。
以DICOM影像浏览器组件为例,其内部采用DICOM标准进行医学影像格式定义与交互传输。该模块以OCX控件的方式实现,同时提供给集成事务处理模块和医护工作站使用。EMRS医护工作站使用DICOM引擎主要实现从影像中心查询和获取影像等功能。6.1 DICOM影像应用流程规划
DICOM影像的显示流程如上图所示,主要由以下几步组成:
医护工作站通过调用DICOM引擎,设臵参数(Study UID或Study Type + Study ID,DICOM Server的IP、Port、AE)*,请求获取一个检查的影像;
DICOM引擎启动DICOM Query服务,获取检查影像数,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医护工作站可以根据返回的影像数启动初始化进度条;
DICOM引擎启动DICOM Move服务,向影像中心请求影像; 影像中心启动DICOM Storage服务,向DICOM引擎发送影像;
DICOM引擎每接收到一个新文件,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医护工作站可以在此事件的处理中打开并显示此文件,同时改变进度条位臵;
DICOM引擎接收到DICOM Move响应,表明文件获取已经结束,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核心价值
通过建立集成信息平台,集成各类应用系统以及日常运营的业务,通过该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院业务协作网络。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很好支持不同系统之间的医疗数据整合、业务整合与数据共享,快速实施应用程序节点部署以及各医疗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通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中,比如HIS,LIS,RIS,OA等,传递和展现整个医疗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同时,集成信息平台为临床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通过信息标准、交换原则的制定,对业务系统提供标准的信息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现数据在系统平台范围内自由、可靠、可信的交换。
集成管理平台 篇3
关键词: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75(2013)15-
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是基于铁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适应铁路新的旅客组织形式,在客运专线中首先应用的远程集成旅客服务系统平台。它是以向铁路客运站工作人员和旅客提供综合客运生产服务为目标,通过综合业务操作,实现服务信息的共享和旅客需求功能的联动。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根据实际客运组织需要将导向揭示、广播、监控等客运组织业务功能整合到一起,提高车站客运组织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它涵盖了到发管理、广播管理、导向管理、监控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七个功能模块。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应用使传统的人工客运组织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成果,为旅客提供了从检票进站上车到下车出站的全程无干扰的服务环境,最优化旅客流线,满足旅客方便、快捷、无干扰的出行服务需求。
哈大客运专线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根据工作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车站控制管理模式,应用于客流较大的枢纽站,包括长春站、长春西站、沈阳站、沈阳北站、辽阳站和大连北站。所谓车站控制模式就是由车站工作人员根据本车站工作实际,有针对的编制客运组织业务模板,通过旅服系统管理平台对本车站的客运业务进行组织的过程。另一种是集中控制管理模式,应用于哈大客运专线除车站控制模式的其它车站。所谓集中控制管理模式就是由路局集控台根据各管辖车站的工作实际,具体负责编制各车站的客运业务组织模板,由集控调度员通过路局旅服系统管理平台远程对管辖车站的客运业务进行组织的过程。
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在哈大客运专线应用半年以来,对客专车站的影响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服务质量得到迅速提升。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充分考虑到旅客出行的实际需求,只要旅客进站,随时随地都能将旅客需要的服务信息通过了广播、显示屏等旅服设备展示给旅客,使旅客以最快速、最准确、最便捷的方式掌握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彻底改变了“旅客一进站就开始晕头转向,四处打听、寻找路径的尴尬、混乱场面”,净化了旅客的乘车环境。
第二,工作人员大幅减少,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的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使得传统车站客运组织下的工作人员数量大幅减少。现以应用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集控管理模式下)的客专车站服检为例(设定车站进出站检票口均为4个自动检票闸机和1个人工口),进出站检票人员每班减少8人,进出站引导人员每班减少2人,专职广播人员每班减少1人,合计减少11人,客专车站按三班倒计算一个客专车站只服检人员就较传统车站减少33人,每年将节省人员工资近200万元。对客专车站控制运营成本效果明显,贡献突出。
第三,人工结合部减少,工作效率提高。由于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集成了到发管理、广播管理、导向管理、监控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七个功能模块,自动接收调度信息和票据库信息并自动更新数据,迅速、准确的执行和发布各种旅客服务信息,确保了服务信息的时效性,防止了人工作业错误环节,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成管理平台 篇4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及规模的不断壮大,各企业建设了多种应用系统以支撑自身运营。这些系统在建设初期缺乏统一标准,彼此相互独立,互不相通,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和业务无法协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电力企业存在管理层级复杂、信息系统建设多样、信息标准不一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亟需一种既能整合、优化、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又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业务需求的综合集成平台。应用集成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不仅提供了有力的集成技术手段,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已建系统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1 应用集成平台
1.1 应用集成平台简介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将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企业技术标准规范相结合,消除各应用之间的信息孤岛,将IT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应用,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架构和系统集成思想,是一种系统集成的实现方式,可以由多种技术、协议和软件产品共同组成。企业应用集成可以划分为业务集成、数据集成、企业集成3个层次(见图1)。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追求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先进性,而是出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现状及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实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1.2 应用集成平台架构
应用集成平台基于SOA架构设计,以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为核心,在其上构建管理平台,将企业的IT资源进行整合并抽象成接口服务,注册在应用集成平台中,并通过应用集成平台统一管理,根据业务的需要,形成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交互的中心枢纽。应用集成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1.3 应用集成平台功能
应用集成平台主要实现界面集成、权限集成、流程集成三大功能。
1)界面集成。通过集成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建立一个跨应用、部门和企业的统一集成的互动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任何地方获取所需信息。
2)权限集成。权限集成强调的是对涉及不同业务系统、不同角色人员所进行的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在出现人事信息调整时,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可以同步各个系统,使得权限全面集成,统一管理。
3)流程集成。流程集成主要解决各应用系统之间交互和跨业务工作流的集成。
2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控制
应用集成是一体化电力企业级信息化集成平台的核心,是实现各业务应用“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关键,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应用集成涉及的业务面广,体系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工程实施周期长,并且实施应用集成的企业较少,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潜在风险。
2.1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点
从电力企业IT规划风险、企业流程风险、应用集成项目建设目标风险、技术风险、项目管理5个方面对应用集成平台建设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点进行分析。
1)IT规划缺失风险。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整体考虑、统筹规划,通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信息系统功能缺失、技术落后和企业管理差异造成需求多变等问题,而是没有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前对企业管理现状、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市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IT规划。只有预先做好规划,信息化建设才能确保符合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战略,同时又能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业务、资金和规模扩张的发展需要。所以,IT规划缺失是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面临的最大风险点。
2)流程不规范风险。企业管理思想通常落地在企业业务流程的走向和形态,但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流程中每个节点的细节问题,而忽略流程本身的正确性、合理性和规范性问题,容易导致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混乱或不明确,业务职责界面不清晰,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企业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不规范、多样化的工作流程将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3)集成目标不明确风险。由于企业缺乏IT总体规划的指导,且对应用集成平台建设认识不清晰,会导致存在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目标、范围不明确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电力企业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不同应用系统可能由多家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承建,同时新建系统可能又引入了不成熟的新技术,这就导致存在多方面的技术风险。
5)项目风险。项目建设方和承建方之间对项目认识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分歧,关键人物并没有被指派合理的权限,或者行使应尽的义务,导致项目管理混乱。
2.2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应对及控制
选择风险应对措施应综合考虑应用集成平台的目标、规模和可接受的风险大小,以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为指导,对集成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程度。
1)进行IT规划。IT规划是应用集成的前提,在规划中进行公司业务定位,对管理模式、管理基础、系统现状进行评估,通过规划梳理未来需要建设的信息系统,判断集成的风险因素等,需要为电力企业制定3~5年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规划要系统化。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需要对未来有明晰的考虑,统筹考虑企业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长期效益,避免重复投资以及增强系统扩展性等问题。(2)信息化系统构建要完整。能够将企业的人、财、物等主要领域都通过信息化手段关联起来,协同支持,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系统建设要有弹性。外部市场变化随时可能发生,信息化建设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迅速做出调整和适应。(4)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无论是新建系统还是已有系统都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可以保证新系统适应新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格式,同时将原有系统数据整合,保证业务的一致性。
2)梳理及规范流程。充分调研电力企业中所有业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及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交互过程,对流程发起、执行到结束的全过程节点进行梳理和优化,剔除不合理、冗余繁琐的节点,制定出一套适合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降低流程不规范造成的管理风险。
3)明确集成目标及范围。在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项目承建方应在充分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和范围,并确定信息系统的集成范畴。在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适当对集成的目标及范围进行必要的修正,减少不必要的集成给项目工期、成本方面带来的风险。
4)技术风险控制。重视企业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同时应选择技术能力强和集成经验丰富的开发商合作,以减少技术方面带来的风险。在项目后期需出台应用集成平台建设标准规范,便于指导后续新增应用系统承建厂商工作的开展,并可规避缺乏规范导致系统无法有效集成的风险。
5)项目风险控制。项目建设方和承建方应充分理解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及范围,在项目建设认识上达成共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并加强业务知识、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
3 结语
风险管理目前在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管理中常容易被忽略,从事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此类培训来学习并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应掌握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防范风险的方法与技能,以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项目管理者,必须在应用集成平台建设过程中强化风险管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的影响或者将风险产生的影响减至最低。
摘要:风险控制贯穿于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为了达到合理规避应用集成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将其风险降到最低,文章从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五大风险出发,重点阐述风险的来源以及识别、分析与控制方法,通过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保证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应用集成平台,风险点,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富亚洲.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整合平台的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2]乔建国.电力系统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李锦棠.企业SOA服务集成的研究与设计[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6.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赵利军.软件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J].软件世界,2004(7):48.
集成管理平台 篇5
安防信息集成平台逐步成为联网监控系统的核心,在智慧型平安城市建设阶段,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企业服务总线ESB、视频云计算、视频云存储、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和多应用集成技术等软件集成技术,使得安防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处理和信息使用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不仅实现平安城市视频图像的联网共享,同时也将整合公安行业信息资源,形成科学的集打、防、控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治安防控、案件侦查、情报研判、维稳处突、反恐防暴、规范执法、社会服务等公安业务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安防行业将近30年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已从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并与其他系统进行融合,实现全局的传输、交换、控制、服务和应用,安防软件集成平台也逐步成为联网监控系统的核心。近年来,全国范围深入开展的“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和“3111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安防信息集成平台软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平安城市建设通过网络集成,实现省级、市级、县级等多级联网的管控,通过网络把采集、传输、控制、存储、显示等设备集成到综合集成管理平台上来,这不仅仅为公安治安或技防部门的治安管理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公安刑侦、交警及其他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近期,公安部提出开展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以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和优化视频监控系统及相关设施,努力建立和完善视频图像信息深度应用机制,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整合和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加强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和深化视频图像信息在公安业务的应用。该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联网共享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为公安机关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二、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建设的现状 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在平安城市建设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但是总结平安城市实际项目情况,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的联网和全面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依旧比较普遍;2)视频应用程度不高,主要用于实时监看和事后倒查,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利用率不高,缺乏视频图像深度应用;3)系统整合程度不够,视频监控系统自成一体,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侦查破案、情报研判等公安业务的深度融合;4)缺乏标准化的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视频图像难以高效利用,海量信息存储与检索、视频内容检索都比较困难。
第一轮的平安城市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平安城市将进入到深化、整合、提高的第二阶段,即从传统的平安城市升级到智慧型平安城市阶段。新一轮的平安城市建设需要采用全局性战略视角对平安城市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从平安城市的业务体系、技术架构、运行机制、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运维管理、运营服务、建设方式等多个维度思考,这些发展变化和趋势对安防信息集成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建设的要点
城市级或跨区域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往往汇聚了大量的视频图像信息,不仅需要集成监控、报警、电子卡口、电子警察等不同子系统,还需要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公安行业业务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和应用。同时,系统拥有众多的使用者,每个用户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随着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视频信息资源的存储、交换、分析处理、应用和服务是系统建设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的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平安城市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符合标准: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符合《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和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确保控制信令、流媒体的标准化,多级监控系统间可以多级联网通信、资源管理和跨域业务管理。
2)业务牵引: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面向公安业务应用,采用SOA面向服务的架构,以公安机关的各项业务目标为导向,使信息流和工作流紧密结合,形成集打、防、控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治安防控、案件侦查、情报研判、维稳处突、反恐防暴、规范执法、社会服务等公安业务应用。3)高可用性: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具备系统容错能力,流媒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等应采用集群技术,当软件组件或硬件设备失效时,应能够自动替换,持续不断地提供服务。同时,大规模视频智能应用和视频存储应引入视频云计算技术和视频云存储技术,以确保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
4)高兼容性: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能兼容主流厂商的监控、报警设备,并能有效隔离不同厂家、标准的编解码设备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实现对不同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控。
5)可扩展性: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简单地调整服务器部署,应能实现多层次的纵向延伸和多区域联网的横向扩展,而无需更换版本和产品升级,同时系统扩展不能影响系统的原有稳定性。
6)高安全性:除了基本的防攻击、防非法侵入、防病毒等安全防护之外,还具有完善的前端设备认证、用户认证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与控制权限模型,实现与公安PKI认证系统的对接,同时从操作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容错处理、日志统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平台软件自身的安全可靠性。
四、软件集成平台技术及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在平安城市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推动和公安业务应用牵引下,安防系统与IT系统高度融合,需要引入和应用各种软件集成平台技术促进平安城市升级,主要的软件集成平台技术包括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企业服务总线ESB、视频云计算、视频云存储、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和多应用集成技术等几个方面。1.面向服务的SOA架构
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系统适合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方法,而采用J2EE结合WebServices技术是实现整个平台SOA架构的最好选择,从底层架构设计上保障应用软件开发结构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方面WebService是标准的,它保证了来自不同的Web服务即使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底层的实现机理不同也可以顺利交互和共享,这是传统技术所不具备的,特别适合于平安城市这种复杂的应用环境。更为突出的是Web服务的定义和实现是分开描述的,即它的松耦合性,可以方便地修改Web服务内在的实现而不会对现有的系统造成破坏,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件架构的灵活性。基于WebService这种标准的成熟和应用的普及为广泛的实现SOA架构提供了基础,而J2EE的开发成熟度更为实现WebService的成熟提供了催化作用。2.企业服务总线(ESB)视频监控服务于治安防控、案件侦查、情报研判、维稳处突、反恐防暴、规范执法、社会服务等公安业务,安防信息集成平台技术架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需要利用统一平台来解决多协议、多接口的问题。目前,业界正逐渐采用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ServiceBus,ESB)的IT架构,该架构的基本构件是抽离于应用系统上的业务数据,仅对业务数据做路由、日志、出错处理等流程操作,便于各接口之间的调用,避免应用间点到点的连接,以便于接口的维护,灵活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都十分良好。3.视频云计算
视频监控领域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支撑区域内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如摄像头接入、视频图像存储、流媒体分发、智能分析和检索等;云计算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能够保证大量数据服务的快速响应;可以构建视频图像资源中心面向服务(SOA)的应用,满足各区域、各部门等大量用户和业务系统的服务请求,方便从海量的资源池中获取所需的视频图像信息;还具备规模动态伸缩的特点,可实现系统平滑升级和扩容;具备高可靠性的特点,在大容量视频转发、存储和处理过程中,故障节点能自动被替换,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服务。
1)vIaaS层:实现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对外提供统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由标准的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及相关服务软件组成,并实现资源管理和调度。2)vPaaS层:通过中间件方式实现视频流媒体、视频存储、视频检索回放等视频服务,以及智能视频分析、分类、归档、检索等服务功能。还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任务管理调度。
3)vSaaS层:实现视频防控与可视化城市管理,及其他业务系统如应急联动、警务指挥等业务应用。
4)云管理平台:实现对内部云资源池的各类资源进行注册、分配、部署、更改、回收、监视、统计等管理功能,并提供与其他系统的相关接口。向管理人员提供人机互操作功能(如门户或工作台),为用户申请、使用和查询各类资源提供入口。
5)安全服务:实现云计算环境内的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网络漏洞检测、入侵检测防护以及虚拟环境安全等综合安全措施,实时监测网络中的攻击行为和安全风险,以及时调整安全设备策略,积极应对安全威胁,实现系统整体安全。1.视频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云存储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实现以下功能:大量存储设备的统一管理、存储空间的统一管理、存储位置的动态规划、基于资源配置的存储动态规划、统一的存储服务器访问接口。云存储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视频监控云存储系统则是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和存储系统的结合。视频监控云存储下,不再是单纯的存储设备提供存储空间,同时云存储还具有视频主动获取、监控数据存储管理、视频回放/归档/浏览等应用类功能,可以看作是应用服务和存储功能的集合体。视频云存储中可以大量减少各种服务器的数量,简化系统架构,从而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减少系统中由服务器造成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提高系统性能和效率,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2.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
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是防控、应急和社会管理的核心视频图像库,是城市视频与报警的数据中心。在公安信息网内分级建立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对各部门、警种关注的视频图像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存储,通过视频图像信息与公安所关注的警情、案件进行有效关联,方便公安进行情报分析研判。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可以确保入库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3.多应用集成技术
采用最新信息技术,从门户集成、应用集成、通信集成、数据集成、安全集成和管理集成六个方面构建一个全局SOA架构的和多系统集成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平台,有效地消除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
1)门户集成:实现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卡口系统、电子警察系统、智能分析系统、GIS/GPS系统等系统及其他所有子系统在统一门户上集成化统一管理。2)应用集成:基于网络平台架构、以电子地图为导航的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实现集成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并对集成信息进行综合应用。
3)通信集成:集成平台通过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消息体系,利用先进的XML语言,在各个前端采集设备(DVR/DVS、NVR、报警主机)与中心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口,通过消息服务进行信息交换和控制信令交换。
4)数据集成:通过对多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子系统间的关联和统计,并可以输出不同的报表。
5)安全集成:建立统一的权限管理体系,以密码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环境中实现统一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统一授权管理、安全审计与责任认定、统一门户管理等功能,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完善的安全支撑。
6)管理集成: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对各子系统的管理,包括对设备和软件模块的注册、配置、维护和更新。4.视频质量诊断与运维管理
平安工程监控系统庞大,需要管理成千上万个视频监控点及相关设备,系统的维护至关重要,是影响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平安工程监控系统的运维管理,应具备巡检应用系统,突破原有网管系统功能局限型,将系统设备巡检、视频图像质量诊断等功能无缝融合,为公安用户及时发现系统运行问题、排除故障、预先防范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安防信息集成平台技术的应用前景
高校数据平台集成方案的分析研究 篇6
【关键词】数据平台;集成;ETL技术
我校从2000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早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信息标准,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各应用系统建设时期不同,采用的技术架构不同,运行管理维护各自独立,当对信息的处理涉及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时,处理诸如跨操作系统平台、跨数据库、跨开发平台等多方面的工作,容易形成混乱,给开发、管理、维护工作带来大量的工作量和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对各类应用和数据进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数据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1.总体设计
数据平台的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一些集成需求是面向数据的,还有一些集成项目是基于事件驱动的体系架构或者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把整个高校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和数据整合是一个复杂的任务,甚至是涉及到学校的体制、各部门责任和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数据平台的总体设计采用三层数据模式,分别为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层。表示层对全校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应用平台的访问服务,以B/S方式体现;应用服务层涵盖学校所有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包括综合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这些子系统有机的组成一个整体,提供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集成,提供信息化系统服务,并且提供应用软件与数据库接口,有效地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数据层是共享数据平台,提供数据交换和共享功能,数据要高度集中,并且安全可靠,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可共享的数据支持。
2.技术实现
选择技术体系结构时要考虑整个系统的跨平台性、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及可管理性,并且应该有好的可扩展能力。我们的原始数据来自多个不同的数据源,有数据库中的模式固定化数据,也有来自异构源的异构数据,将这些分散异构的数据集成到一个统一标准的数据库中并且统一所有的应用很难实现,所以我们采用数据交换技术,将现有数据资源以原有格式存储于分布式数据服务器上,实现分散异构的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和流通,在共享數据平台上搭载现有业务应用和开发新的业务应用系统。
3.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技术涉及元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抽取转换加载技术和数据联邦技术等。对于异构数据的集成,常见的有集成模式和复制模式。集成模式对应的是联邦数据库模式,提供统一的访问视图,实现逻辑上的数据集成来满足应用数据的集成需求;复制模式对应的是数据仓库建设,由ETL(Extract-Transform-Load的缩写,即数据抽取、转换、装载的过程)完成数据从数据源向目标数据仓库转化的过程,目前大多采用这种模式,把数据从物理上不同的数据源中抽取,进行数据转换和加载,得到统一完备的数据仓库,原来分散的应用仍可以独立运作。ETL规则设计和实施在整个数据集成项目中占有60%-80%的工作量,在数据处理上几个重要流程:
3.1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就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即对数据库、表、列、列属性(类型、格式、约束等)以及主键/外部键关联等等的描述,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数据仓库系统中,元数据机制定义了数据源的位置及数据源的属性,确定源数据到目标数据的对应规则,确定相关的业务逻辑、记录根据业务事件发生而随之进行的数据抽取工作时间安排,记录检测系统数据一致性的要求和执行情况,衡量数据质量,合理的元数据会有效的描述信息的关联性。所有的ETL过程必须参照元数据,才能快速实现。
3.2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是从数据源中抽取数据的过程,包括模式数据和实例数据抽取。在实施整个ETL过程的时候,首先要对抽取进行分析,确定什么数据需要被抽取,确定数据源信息、有效性、数据格式等,用相关算法得到实例数据的抽取策略,进行数据抽取。
3.3数据转换和加工
定义数据源和目标库的映射关系,根据定义好的转换模型,对抽取出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加工。数据的转换和加工可以在ETL引擎中进行,也可以在数据抽取过程中利用关系数据库的特性同时进行。相比在ETL引擎中,直接在SQL语句中进行转换加工更加简单清晰,性能更高。
3.4数据加载
将转换和加工后的数据装载到目标数据库中,这是ETL过程的最后步骤。数据加载的方法有多种,对于数据量较小的数据可以通过SQL插入、更新等基本语句完成,对于海量数据可以采用批量装载的方式。
3.5目的数据存储
提供数据与原数据的存储场所,一般为数据仓库。为了考虑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须配备强大的辅助管理工具,以进行作业调度、日志管理、系统监控、数据维护等辅助系统的操作,同时要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实现更好的交互性和可扩展性。
4.结束语
集成管理平台 篇7
产品数据信息集成是指,在计算机资源和技术下,集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使集成的信息具有交互性和共享性的一种方法。这种信息管理的集成模式具有不同层次,第一层是简单的系统汇集,不带有其增值性。第二层是简单的开发,不带有应用集成技术的支持。第三层次的集成为远程过程集成,是集成过程中采用远程调用技术,分布对象的集成则要求软件系统采用分布对象技术、集成平台与集成框架的互相关联担又有所不同的集成技术。
二、PDM与ERP系统的集成研究
(一)PDM与ERP系统的对比分析
PDM作为面向制造企业的以产品为内核,以数据和过程为信息管理要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所有信息和数据的产生、存储和交换都是以产品为中心展开工作的。所有与产品具有关联性的信息都在PDM的管理范畴之内。
ERP作为企业资源规划,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企业资源作为内核的管理模式,换句话讲,ERP系统也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主要实现了把企业人员、物料、资金、生产、供应、销售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管理过程流有机的结合在一个系统中,通过该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过程控制。
从目前的国内企业实施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尤其中大型的制造企业都实施了ERP系统,很多企业的决策层认为实施了ERP系统就可以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帮助企业实现信息管理的集成性。但事实上,ERP只是从企业资源的角度进行管控,对于产品的信息数据ERP很难获得,更谈不上提取和利用。通过PDM与ERP系统的对比,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差异。
1.两者系统的实施目标不同。PDM实施的目标主要是面向产品数据,而ERP系统主要是面向企业资源。
2.系统的功能不同。PDM实现的是存储、共享、更改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和过程。而ERP系统实现的是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资源数据。
3.系统的管理理念不同。PDM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强调设计—工艺—生产整个环节的研发生产能力,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提高竞争力。ERP系统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强调的是运营流程的管控能力。
(二)PDM与ERP的系统集成
PDM、ERP系统在逐渐发展,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已经开始有一定的交集,如何更好的共享两个系统中的信息,集成化的协同平台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具体的集成方法如下。
1.基于文件信息的集成。通过产品结构文件作为中间环节交换PDM产品数据信息和ERP企业资源信息,达到数据交换和映射。基于文件信息的集成是以PDM为基础平台建立的集成方式。
2.基于数据信息的集成。将PDM的数据信息与ERP的资源信息进行无缝传输,PDM中的信息传递到ERP中,ERP中的信息又传递回PDM中。同时,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及时能够更新所更改的信息和新添加的信息,双向传输的过程,就是数据信息集成的过程。
3.基于功能扩展的集成。这种功能上的扩展,要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现有信息化程度决定,如果企业PDM系统功能强大,那么可以考虑将ERP扩产到PDM系统平台上;反之,如果ERP系统在企业中较为成熟,则可以将PDM系统扩展在ERP系统之下。
4.基于标准的集成。通过“封装”使PDM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接口进入ERP,获取其提供的信息。
综上,信息化集成的方式各有利弊,如何避免或减少实施中带来的问题就非常重要。
三、PDM与CAD/CAPP/CAM系统的集成研究
(一)CAX的概念
CAX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的相关软件,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图纸、三维模型的设计,实现图纸、模型电子化,主要使用在研发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各个环节,提高了设计研发、修改变更的效率,极大地缩短设计研发周期。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是工艺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将设计的零件从毛坯加工到成品的过程和方法,传统的CAPP已经逐渐朝向集成化发展,适应当前企业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的需要。
(二)PDM与CAX系统的集成
CAX是制造企业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主要实现产品设计、分析、工艺过程、数控加工等数据处理,这些数据信息与产品数据管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通过PDM实现产品数据的管理,CAX系统中将物料清单、图纸、工艺文件、NC代码产品结构和数据源等数据通过交换和共享以PDM系统中的版本管理、配置管理、过程管理、文档管理以及更改管理等方式来实现。集成框架提高了数据的可交换性。PDM系统可以提供不同的分布、异构环境下不同软件平台、不同网络和数据库。通过PDM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换,实现无缝对接。
四、PDM信息管理集成模式
在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早期,CAD/CAPP/CAM首先应用在制造企业中,PDM信息管理集成逐渐被企业发展所需要,集成的研究也成为了突出问题,能否实现系统之间有效、可靠的集成所涉及的因素很很多,因此,基于PDM信息管理集成的全局框架是信息管理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的集成本质上是一种数据上的集成方法,采用对异构分布的数据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数据源的差异性分布和共享,集成就是将各个部分之间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结合,集成的目的就是将各部分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协调有机的整体,发挥信息管理的综合作用,到达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作用。
PDM技术建立在网络和数据库的基础上,将CAD/CAPP/CAE(3C)中建立的设计、制造、工艺规划和质量管理等信息紧密的结合到一个平台上,在产品整个设计—工艺—制造的过程有效地整合在PDM系统上,3C的信息数据传递给PDM系统,使PDM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对3C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和交换各自的信息,实现3C的信息管理的集成。同时,作为企业的ERP系统,管理着企业的财务、生产、原材料、决策等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和3C数据进行快速交换,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判断。同时,ERP系统上的信息和数据也需要与3C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共享,PDM作为中间集成的平台,将建立起3C与ERP之间的链接,并作为桥梁,不断的交换CAX与ERP之间的电子化数据(见图1)。
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企业要求能够无缝的集成多个异构数据源,这些信息包括数据库、文件数据、图形数据和文档资源等存储数据,如何标准化的进行这些数据流畅交换、共享和数据映射,就要采用一种信息集成的解决模式进行解决,信息集成方法有,封装模式、数据联邦模式、数据仓储模式等。下面重点分析这3 种模式。
1.“封装”模式。为了使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共享信息以及应用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只需要对外部应用系统进行封装。PDM就可以对其他系统进行访问和有效的管理,所以所谓的封装就是指把对象的属性和操作同时封装在定义对象中,用操作集进行描述,用封装的接口进行连接的一种方法。
2.数据联邦模式,是将分布的异构数据集成到一个虚拟表中,用户可以通过该虚拟表进行读对数据进行访问和操作。该信息集成模式可以对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的访问管理。但是,查询通常以小数据量进行访问查询。
3.数据仓储模式。该信息集成模式是将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抽取,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完成的数据存储在目标数据库中,也就是PDM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平台中的数据库中,这种模式包括数据提取、转换、加载和数据仓库技术。
集成管理平台 篇8
关键词:仓库自动化,信息管理,互动平台
立体仓库是一个构造复杂的自动化系统, 它由众多的先进设备及子系统组成, 各系统、各设备之间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 其信息源在内容上覆盖了机械、结构、电气、土建等不同的专业, 在形式上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 另外还有许多电子信息、专门的文献数字库等资源。正是信息源的丰富、多样等特点, 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日趋个性化、专门化、精细化和多样化。其仓库信息管理方法由按需服务向满足用户需求转变, 履行服务管理的职能, 构建超越用户需求方略。
一、仓库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仓库信息应用过程中, 信息管理体系结构应如下图所示, 用户最大需求就是如何得到想要的信息。而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居高不下, 其根源有两方面:一是许多企业对仓库各子系统的深入建设不善, 特别是在立体仓库的建立初期, 建设规划不科学且方案不配套, 使各个子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互不干扰的怪现象, 导致各子系统后续的分支来源不一, 造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的局面, 形成不可跨越的信息鸿沟, 仓库信息需求遭遇到了共享的瓶颈, 使用户对信息感到焦虑和饥渴。二是这些仓库系统至今还相互独立, 在对这些子系统各业务环节进行再设计时, 只注重对显性信息的保存及使用, 而忽视对隐性的背景信息———原数据的收集、归档, 以至于影响信息的证据性、完整性和记忆性;三是由于对信息组织与管理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使得整个仓库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此时如何将仓库信息有序的管理整合起来, 也就是说如何在仓库现有各子系统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信息集成管理平台, 而web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在这一环境下, 平台不但有效组织这些分散的仓库信息来支持用户的利用, 而且还长期保证信息管理服务的高效实施。Web技术与信息集成管理服务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笔者从Web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影响出发, 提出一种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管理平台构架, 在仓库各业务系统层面上的实现方式及产生的集成效应。
二、Web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Web是信息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在2004年被首次提出, 之后便被广泛应用。Web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平台内容的浏览者, 也是平台内容的制造者。所谓平台内容制造者是说用户不仅是平台的读者, 同时也成为平台的作者;在模式上, Web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 由被动接收仓库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向主动创造信息发展, Web指的不是一种具体技术或网络模式, 而是一种理念;它是需要技术来协助实现的, 如Wi Ki、SNS、RSS等, 但并不表示这些技术就是Web。它强调多用户参与, 强调信息共享;通过引用、类聚等技术, 极大地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 并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具有如下优越性:其一, 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作用于大量信息时, 表现出处理能力强、处理速度快、处理结果好且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用户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检索和过滤系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其二, 减轻用户记忆信息的负担。用户每天都要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存入计算机中, 在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 再由管理人员凭记忆通过恰当方法将它们提取出来。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存储计算机中而不进行管理, 最终会导致管理人员越来越大的记忆负担。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记忆负担, 避免重复工作与资源浪费。其三, 有利于用户的信息共享。共享信息可以帮助用户拓展视野, 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显性及隐性化化的信息被群体所共享和接受, 有利于整个组织的创新。而Web则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平台, 各种Web技术如Wi Ki、信息推荐系统、协作标注系统等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其四, 从技术层面上提供对信息集约、共享、应用以及创新的支持, 利用信息工程技术使隐含信息得以显性化, 进而改变信息储备中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相对比例, 使人在管理中对集体的信息与技能的捕捉和运用, 以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信息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的过程。
三、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
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 聚集资源;运用数据仓库、信息集成和数据挖掘技术等, 将分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与集合, 其核心部分采用三层体系结构。最下层是客户浏览器;第二层是Web服务器, 它提供来自使用者的请求服务, 并与上层进行数据通讯;最上层是数据库服务器, 包括数据库、信息库、规则库等;平台的外围是ERP系统、SCM系统的接口。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采用分层次体系结构, 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扩充性和可接入性。在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中, 信息的获取和更新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现有显性信息的采集, 如收集现有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 并输入到信息仓库;另一方面是对隐性信息的挖掘和捕获, 如创新成果、用户反馈信息等, 并对其进行适当分类、分析和提炼, 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并录入到信息仓库。信息可以直接通过页面浏览, 也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实现传递。信息利用是整个信息处理过程的最终目的。如果利用此平台与立体仓库各业务系统实行链接, 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 实现对仓库信息集成管理的最优化, 产生如下最佳互动效果。
1. 改变仓库管理模式。
日常, 信息形成者与仓库管理者分别从各自工作重点出发, 编制本系统适用的业务规范和标准, 造成信息、仓库工作业务标准规范的不通用、不统一、不协调的现状, 再说业务系统的各自独立也使信息管理者不能“越权”介入信息工作, 只是在信息处理工作完毕后, 由各业务系统和信息工作人员, 通过数据库系统进行被动的录入、归档。在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背景下, 特别是面对仓库管理、监控以及控制等这些已有的子系统, 在实时接受、仓储、执行任务等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信息, 系统管理者和利用者能根据自己的职能及特色按照集成管理平台的模式输入平台数据库, 信息形成者和利用者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接收、利用。他们既能获得信息, 又能把自己的信息输入入库, 使利用者从单纯的信息利用者向信息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平台就如此将信息、标准规范、技术和仓库各个子系统及仓库信息利用者实行集聚, 并将信息的形成、管理与信息的收集、利用等流程联系起来, 致使仓库系统管理者既能对信息形成者进行规范管理, 又能使业务与信息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又易对呈现出的有用与无用信息分的清楚, 并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用信息,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因受到各子系统的限制, 不能将各信息单元无缝隙的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情况。
2. 实现仓库管理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立体仓库的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由三个层次组成。最底层由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信息数据库两部分组成, 用来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共享操作, 它是整个管理平台的基础层, 作用是为上层提供服务;各类计算机软件组成了平台的中间层, 用于支持数据仓库中业务系统不同的管理需求;应用软件层是平台的最上层, 是基于中间层进行二次开发的软件, 其作用是面向用户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传播和共享。各层能够提供以下几项服务, 首先, 平台能够对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并可以在识别后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 关键信息被识别、整理和集合后存放于信息仓库中, 并建立联系;其次, 平台具有信息自生功能。集成管理平台自身就是一种信息, 它能够分析出不同用户的具体工作性质和信息需求, 从而主动改变自身功能适应用户, 把用户需要的数据信息及时向用户进行自动传播;最后, 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简单便捷、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方便用户从库中提取到特定结构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
3. 提高仓库工作效率。
要使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的管理层、监控层以及控制层能够协调高效的工作, 需要实时接受、反馈任务信息。而自动化立体仓库档案管理平台采用了高效的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 能提高立体仓库的拣选和出入库效率。此外, 由于平台对信息的组织管理与整合性要求高, 这样有关数据库由多用户操作可能引起的冲突问题通过两层之间的任务协调得到解决, 促进仓库工作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 基于Web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是整个仓库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仓库业务流程的设计及对物流的实时监控等功能的实现, 并为信息流很好地整合物流提供必要的条件。
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掌握仓库信息的有效管理技巧, 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结构, 是提高仓库社会、经济效益的法宝。Web技术体系为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 提供了充分而又广泛的信息技术环境、理念、方法的支持, 也必将给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带来更加广泛的影响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路凤英.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档案信息业务环节协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
[2]崔万瑞.柔性制造车间立体仓库信息管理的研究[J].机械加工与自动化, 2003 (1) .
[3]黄官伟.知识管理机制与业务流程的集成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4) .
集成管理平台 篇9
客运专线建成投入运营后, 铁路的运能将极大提高, 旅客出行需求多样化, 铁路服务重点也将从客运运输转移到客运服务上来, 通过对国外旅客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 国外旅客服务系统虽然在自动化程度上比较高, 但是整体系统规模较小, 其铁路网络化程度较低, 管理简单, 根本不能适应国内客运专线大客流、高密度、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车站、管理复杂的现状, 因此不能照搬国外产品和直接引进。国内既有线旅客服务系统基本采用分立系统的模式, 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基本通过手工方式完成, 效率低下。各子系统操作界面复杂, 信息不统一、不完整、不通畅。为此, 需建立客运专线旅客服务集成管理平台, 在客运专线“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应用、统一标准”的建设思想指引下, 面解决客运专线对旅客服务系统带来的新需求。
2 系统目标
根据以上需求, 集成管理平台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2.1 为旅客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满
足旅客在购票、进站、候车、上车、下车、出站、接站过程中对导向、广播、查询、求助、投诉、寄存、时钟等各种服务和信息的需求;
2.2 根据旅客服务作业流程, 对现有的广播
业务、综合资讯信息发布业务、监控业务、查询业务、求助业务、寄存业务、时钟业务等进行重新整合、完善, 实现对各种服务设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运用;
2.3 为车站旅客服务工作人员提供集中的、
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和调度平台, 对各种旅客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按照业务流程和车站现场情况调整旅客服务方案,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 减员增效的目的;
2.4 实现对各种服务终端设备的深度集成,
通过统一的接口层和标准接口协议, 集成管理平台采用即插即用的方式接入各种旅客服务终端设施, 减少中间层次, 提高系统控制力、效率和稳定性;
2.5 实现区域中心或者大型车站对中小车站的集中管控;
2.6 与外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2.7 实现有效的运行监控和管理, 及时发现
系统和各种服务设施的故障, 保障系统7*24小时不间断、稳定、可靠运行。
3 业务模型
从旅客角度, 集成管理平台通过各子系统, 广播、导向揭示、监控、求助、寄存、查询、时钟、无线等为旅客提供旅行信息和客运服务, 引导旅客顺利完成购票、进站、候车、上车、下车、出站和接站等各环节的客运组织和客运服务, 极大地便利旅客的出行。
从工作人员工作流程来看, 旅客服务各业务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4 系统架构
集成管理平台以数据库服务器为核心, 采用C/S架构, 通过应用服务器群和接口服务器群完成核心业务和设备管控, 通过集成管理平台, 完成区域中心或者大站对中小车站的集中管控。集成管理平台系统图如下所示:
在软件架构上, 集成管理平台采用分层架构, 从下至上分为接口层、服务网络层、业务流程层和用户交互层。其中接口层通过标准的接口规范ETIS和数据库接口服务等接入各服务终端设施以及外部各系统, 服务网络层为整个系统提供配置服务、数据库服务和安全管理等, 业务流程层完成旅客服务系统各种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 用户交互层通过不同类型的操作员站软件提供与用户的交互界面。
5 系统功能
集成管理平台满足各种旅客服务业务需求, 具备以下功能:到发管理、综合显示管理、广播管理、监控管理、大屏幕管理、求助管理、查询信息管理、寄存管理、车站远程管理和设备管理等。
5.1 到发管理。以运调系统的列车到发信息
为基础, 以列车业务模板为前提, 在业务流程框架下, 自动生成站内广播计划、导向计划、检票计划, 并按时自动执行, 紧急情况下允许操作员进行干预, 集中实现站内的与列车到发相关的客运组织的自动化管理, 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以及出错几率。包括:列车时刻表编辑功能、客运模板编辑功能、业务维护功能、列车业务编辑功能、广播业务模板编辑功能、导向揭示业务模板编辑功能、行车计划编辑及发布功能、客运计划编辑及发布功能、广播计划编辑及执行功能和导向揭示计划编辑及执行功能等;
5.2 综合显示管理功能。提供对综合显示系
统的设备选择与分组、车站通告和公告发布、专题信息发布、公共信息发布、售票窗口屏维护和设备监控、LED版式控制、PDP版式控制、播表管理、素材管理等功能;
5.3 广播管理功能。包括广播区的选择与分
组功能、广播优先级处理、人工广播功能、专题广播功能、TTS语音合成广播功能、音源选择广播功能、广播监听功能、远程广播、广播区音量调节、音源音量调节功能、人工切断广播音源等;
5.4 监控管理功能。实现对站内监控画面的
浏览与调阅。包括画面浏览、轮巡显示、PTZ控制、控制权锁定、摄像机监控停用、图像抓拍、录像回放及下载等: (1) 大屏幕管理功能。用于将监控画面在大屏幕上显示和切换; (2) 求助管理功能。实现工作人员解答旅客疑难问题, 记录旅客的求助信息。包括:通话控制、求助点状态监视、求助信息记录、与监控系统联动和求助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功能等; (3) 查询信息管理功能。负责向查询子系统发布动态查询数据以及提供各类查询信息。包括动态数据查询和内部数据查询等; (4) 寄存管理功能。负责监视现场寄存设备的工作状况。包括寄存设备监视、与监控系统联动等; (5) 车站远程管理功能。实现区域中心或者大站对中小车站的集中管控; (6) 设备管理功能。采用电子地图、设备管理界面、报警等方式, 实现对车站内所有设备动、静态信息的报警监控和设备远程控制, 并能够对摄像机监视范围内的设备进行设备视频定位功能等。
6 系统的应用
集成管理平台在郑西高铁西安北客站等进行了实际的应用。系统自投运以来, 安全稳定运行, 保证了最高发旅客1.5万人次、最小运行间隔为5分钟的运营作业, 为铁路的安全运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7 结语
在管理上, 集成管理平台为客运组织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转变旅客服务的运行现状, 在计算机系统的智能辅助下, 减少中间环节, 扩大监控范围, 促使减少内部组织和人员的规模, 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在技术上, 集成管理平台采用一系列新技术, 在关键领域产生重大突破, 通过自助式的服务提高运输旅客量和服务质量。在决策上, 集成管理平台提供智能的分析手段, 为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在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 为决策层提供现场情况和决策辅助参考, 从而提高反应能力。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设客运专线集成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主要介绍了集成管理平台的开发目标、业务模型、系统架构、系统功能, 以及在郑西高铁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业务模型,系统架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集成管理平台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集成管理网络平台特点
1、实时性
大学生就业信息集成管理网络平台通过对相关就业信息的数据维护, 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从而实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供需状况等。
2、效率性
高校将大学生就业信息集成管理, 大大减少了就业信息的重复录入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自己学校的标准, 建立用人单位分级系统, 对就业市场进行分级管理, 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数据联动机制, 可以做到相关统计信息的及时和有效。
3、科学性
就业信息集成管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将有关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备份, 可以为高校提供相关的历史对比统计。通过相关数据库的链接, 实现跨数据库的信息统计。
二、具体功能、模块设计思路
1、系统涉及的数据库
主要包含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单位需求信息数据库、毕业生基本数据库、毕业生简历数据库、毕业生毕业去向数据库等。
2、系统实现的功能概述
系统包含单位招聘信息发布、企业宣讲会信息发布、毕业生双选会信息发布、毕业生个人简历管理、毕业生签约数据审核和管理等功能;功能强大的企业、职位搜索功能;用人单位分类管理;联合统计功能。
3、功能模块及其设计思路
(1) 用人单位信息的分级管理模块
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是各高校就业市场的核心资源, 包含了高校长期积累建立的企业信息资源。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采取增量的方式, 可以设计四个数据库, 即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需求信息数据库、单位联系人数据库和招聘历史数据库, 数据库通过录入单位信息时设置的帐号进行关联。
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包含单位地址、电话、行业、主营业务、注册资本等基本信息;单位分类级别、实习基地标志信息、500强标志信息等级别信息;网站发布历史、召开企业宣讲会、参加双选会历史等历史记录数据;网站信息有效期、点击量、排序标志等网站记录数据。
需求信息数据库是进行供需比统计的数据库, 主要包含单位帐号、招聘职位、职位对应的专业、职位要求、信息来源、备注等字段, 其中信息来源字段用于对信息进行区分, 标记该信息属于普通的单位信息发布、单位宣讲会的需求还是毕业生双选会的需求, 这样设计可以实时统计全校总供需比、某个毕业生双选会提供的需求情况等。备注字段标记着该信息是针对哪一届毕业生的需求信息, 这样就可以建立历史数据, 方便日后的对比统计。
单位联系人数据库是对用人单位进行人脉管理的基础数据库, 主要包含单位帐号、联系人姓名、部门、职位、联系方式、籍贯、生日、是否校友、是否被聘为学校就业指导专家、照片等信息, 学校可以根据对单位的星级分类和该联系人的不同属性, 对单位联系人进行不同的公关。
招聘历史数据库主要包含单位帐号、招聘时间、学历、专业、人数、分类等字段, 其中分类主要用于标识该信息属于历史数据还是当前数据。历史数据是截至毕业生毕业当年12月31日的统计;当前数据是毕业生查询单位信息时, 该单位在本校的签约情况统计。由于可能存在违约等现象, 系统在毕业生毕业当年年底将全部删除当前数据, 在将毕业生签约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导入, 生成历史数据。
(2) 就业信息网后台单位招聘信息发布模块
单位招聘信息发布主要包含单位招聘信息、企业宣讲会信息 (专场招聘会) 和毕业生双选会信息 (包含中型招聘会) 的录入工作。学校原有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中没有该单位, 则将该单位信息添加到数据库中;已经存在, 则对信息进行更新。
(3) 毕业生管理模块
毕业生管理模块包含毕业生个人简历发布、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毕业生个人简历管理、毕业生毕业去向管理等几个部分。涉及数据库是毕业生信息数据库, 包含:学号、姓名、专业、学历、生源地区、是否贫困生、是否有心理问题记录等基本数据;毕业去向、就业形式、单位名称、档案去向、户口去向、违约记录等就业数据;意向就业地区、外语语种和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素质等个人简历数据。毕业生信息数据库的字段名称、类型和长度可以参考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格式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按需求进行扩充。
毕业生个人简历发布模块, 为了防止毕业生发布虚假求职简历, 毕业生的一些基本学籍数据, 可以进行锁定, 毕业生无法更改。对已经锁定的数据添加备注, 告知用人单位, 这些信息是由学校提供的, 以增强求职简历的权威性。同时, 对学院提供毕业生辅导员、毕业生导师登陆窗口, 可以通过院系级权限发布对某个毕业生的评语, 给用人单位参考。可以设定毕业去向已经确定的毕业生的简历是否显示, 或者在简历中对该生的毕业去向进行标注。为了防止毕业生个人隐私泄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用人单位只可以查询到毕业生的个人邮箱, 手机、家庭电话、宿舍电话等信息并均对外保密。用人单位可以在所浏览简历的页面下方提供文本框内向毕业生发出面试或进一步协商的邀请。
毕业生个人简历管理模块主要提供毕业生帐号、密码的查询, 毕业生数据变化后 (如原来预报毕业的学生最终不能按期毕业) 的个人简历锁定、删除等功能。
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模块, 可以根据毕业生去向的种类, 设置不同的录入界面, 根据该毕业去向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内容, 设计录入界面的数据字段数量, 也可以减少数据录入的错误率。对签三方协议书的毕业生, 在毕业生录入用人单位数据时, 可以参照单位招聘信息发布的方式, 对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进行增加或更新操作, 同时减少毕业生信息录入量, 并生成招聘历史数据库的有关数据。
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也是高校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 为了对这些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 必须及时了解这些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就业情况。本平台系统应提供按学号导入功能, 将毕业生的心理咨询数据、助学贷款数据导入就业信息网站, 以实现就业信息集成管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可以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 在毕业生的电子简历上面加注重点推荐字样。
(4) 统计模块
就业信息数据统计通过用人单位信息的分级管理模块、单位招聘信息发布模块和毕业生管理模块的功能设置, 可以方便的设计各类就业信息数据的统计功能, 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也可以为学校的招生、教学等提供参考数据。
就业信息数据统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单位招聘数据统计:包含按学历、学院、专业提供的实时供需比统计;来学校招聘企业的单位性质、地区、行业、单位级别等实时统计;历史数据对比;按单位分级标准生成名单, 以方便发出毕业生双选会邀请函、电话联系、对重要联系人发出节日贺卡等。
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包含按学历、学院、专业、性别、生源地区、学生特征 (如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是贫困生等) 、是否优秀毕业生、是否经常登陆就业信息网站等统计的实时就业情况;派遣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单位所在地、基层就业、西部就业、求职途径、初次薪酬、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就业单位层次等统计;基层、西部就业情况统计;升学毕业生的升学学校地区 (本校或外校) 、升学类别 (保送、直博、自考等) 、部分重点学校等统计。历史数据对比, 设计自动统计程序, 按照教育部统一的要求时间自动统计当时的就业率, 并生成历史对比数据, 以方便高校就业中心及时的了解当年就业情况。
其它统计:如个人简历发布情况统计和由此产生的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个人简历数据与就业数据联动, 可以做出期望薪酬和实际薪酬的对比统计等就业意向和实际就业情况统计;可以为招生部门提供按专业、生源地区统计的就业率、考研率等。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数据内容标准化。
数据内容的标准化设计可以参考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如单位性质可以参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的有关内容, 专业可以参照教育部标准专业目录内容等。高校自己设置的统计字段, 也应设计标准的字段内容。
(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应根据系统需要来设计, 可以先根据本校对单位分级、求职意向统计等统计要求, 对相应的数据库设计相应的字段内容。本系统涉及的所有数据库均包含一个历史备份数据库, 主要用来备份部分删除的数据和需要备份的历史数据。统计部分的数据, 每次经过计算的生成的数据, 存入统计数据库。下次打开的数据统计界面, 直接调用最后统计的数据内容, 除非点击“重新统计”按钮, 不必进行再次统计。
(3) 数据处理。
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学籍数据、助学贷款部门提供的贷款名单等基础数据库, 提供导入功能。数据导入时, 对数据库原来不存在的数据, 采取添加数据方式增加数据, 对已经存在的数据, 则可以根据学号进行相关字段 (可以执行设定) 的更新操作。数据导入后, 应提供数据差错功能, 对有关字段内容进行标准化转换, 并自动生成部分字段内容。关联数据库有关数据应设计同步更新功能, 如删除了某个数据, 关联数据库的有关字段也应做删除或更新操作。
(4) 加强对信息处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就业信息集成管理网络平台除了在系统中设计一定的约束条件对信息的录入进行规范外, 还应加强对信息处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密性要求, 本系统涉及到各高校的用人单位人脉信息和毕业生的个人隐私信息, 信息处理人员应具备保密意识, 对敏感信息不得泄漏;规范操作要求, 由于系统各个数据库的关联是通过字段信息内容进行的, 这就要求信息处理人员在录入各类信息时, 要保证其完整性。
集成管理平台 篇11
关键词 测井平台 多语言应用 框架设计 Java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目前国内外的测井处理解释软件产品很多,运用的较为广泛的有CifSun系列软件、阿特拉斯的Express、帕拉代姆的Geolog等,这些软件产品在实际运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开发的时间较早,并受到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跨操作的运行能力。而实际运用中,为了更好的满足实际的需求,需要在测井平台中安装多语言应用的程序,这就对测井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以下本文主要分析了采用Java设计一种多语言应用集成框架,以解决这类问题。
1多语言应用集成框架的设计
采用Java设计一种多语言应用集成框架可以实现一体化平台的扩展性和适应性功能,整体采用分层式体系结构,从上到下分为三层,分别是应用层、支持层和数据层。应用层包括处理解释和资料管理,该层直接面对客户,为客户提供人机交互界面;支持层包括平台框架、数据访问接口、可视化扩展接口、缓存管理和模块挂接接口,该层是应用层和数据层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为应用层提高可扩展的服务,也可为屏蔽数据层中复杂的内部操作和数据来源;数据层包含了文件系统和测井数据库,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处理。每层之间保持松散耦合,以保证平台的可复用性与扩展性。支持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为应用层和数据层提供各类接口和缓存机制,可以使各应用程序采取统一的方式访问本地以及网络数据。
根据以往测井平台的实际经验,一体化平台吸取了Cif数据格式的优点,并在广义测井曲线理论基础上,对链接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形成新的Cifplus格式。为了实现多语言应用程序集成到平台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通信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利用Java重新改写处理方法,二是基于模块设计思路,建立起数据沟通的支持层。本文就采用了第二种解决方案,该方案设计的集成框架结构的扩展性好,开发成本低。应用程序和平台间数据沟通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据调用,主要的作用是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二是同步通信,主要的作用是数据的分发和更新。数据调用实现分别分为Java数据访问接口层、JNI支持层和数据读写库层,而同步通信采用Socket通信方式,当客户端和服务器链接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更新的信息,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将数据分发给应用层的相关模块,相关模块响应并处理,从而实现一体化平台数据层中数据同步性。
2多语言应用程序方案设计
2.1数据通信方式设计
(1)基于网络的通信方式
网络通信的传输协议主要以I/O数据流通作为交流方式,一组数据从一台计算机通过该协议传输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之上。这种网络的通信原理,其主要实现了远程调用,不断请求将数据转换成流,通过某个传输协议传达到服务端,然后服务端再对收到的请求进行处理,处理完成之后将其转变为流,然后通过传输协议返回到服务端。为了方便该过程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对传输协议进行了升级和研究,目前出现了ICE协议和XML-RPC协议。通常所用的远程通信协议其能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以及符合要求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通过这种数据格式的限制可以有效达到传输保密性,使得用户在数据交换传输的时候不能够直接使用底层流进行操作,而需要远程调用。
(2)基于内存拷贝方式
由于JavaSoft公司提出JNI作为java技术的本地编程接口,并将JDK作为编程的一部分。JNI允许了在虚拟机内部运行Java代码,这样使得与其他的语言和数据库的数据完成相互调用。Java作为与本地语言进行沟通的一架桥梁,其JNI实现了Java代码与其他语言之间的交换。从sun站点对JNI的结构进行描述来看,JNI属于JDK的一部分,且程序员在进行编程的时候,只需要编写一种版本与本地应用程序和库,就能够实现所支持的JNI的虚拟机协同工作。
2.2数据调用设计
由于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数据通信,其在性能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JNI方式的处理数据效率最高。从事实上看,用户对程序之间的处理速度要求通常比较高,一些复杂的处理解释方法可能实现大量的数据读写,在此过程中其通信效率的高低直接会影响数据的传输,对平台的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JNI技术在数据通信传输效率上存在着如此优势,这就使得其成为了最适合、最有效的解决方法。JNI技术层,由于不同的语言编写应用程序,但是其仍然具有相同的数据访问模式,应用程序在访问Java数据接口的时候,需创建Java数据读写类,然后再将Java类分包,形成Jar包,然后再有其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实现数据读写转化。
2.3数据一体化
数据同步始终对于平台数据写入和监控自动更新是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当数据被应用程序修改之后,平台的所有模块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数据更新,并且向其他的模块发出相应的响应处理信息,以确保数据的统一和一致性。此类机制的网络通信,由于C/S架构,使得客户向服务器发送相应的请求,服务器接收并且发出相应的服务指令,然后启动服务。由于同步消息的类型多,信息量丰富,为了提高同步通信的传输效率,采用对象序列化的方式进行通信,这样不仅节省了传输时间,而且还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nlc202309032141
3应用实例分析
以A公司采用Fortran语言编程写成的P型核磁测井处理解释方法以及集成作为本次案例。因为集成各种的处理解释方法,一体化平台提供了相应强大的应用生成器和应用集成器模块,虽然平台已经集成了多种成熟且先进的处理解释评价法,但是其使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按照相应的挂接程序步骤执行,首先依赖平台提供的C语言编写的数据读写lib库,不需要改动相应的应用程序,并且需重新翻译为可执行文件。其次,通过平台设计的应用模块来配置处理方法,在此过程中需从初始化环境开始,然后再输入曲线、输出曲线、绘图参数和处理参数等。接着,通过应用集成器模块,用户可以实现自我配置,将完成参数的配置修改,电机运行时则可以实现程序的自动化处理。最后,应用程序处理结束之后绘图区域需要进行自动刷新,这样解释人员可以根据绘图结果完成对参数值的调整,使得整个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通过本次的A公司的案例介绍,从采用Fortran语言编程写成的P型核磁测井处理解释方法以及集成进行研究得出通过平台提供的丰富的数据读写接口和完整的可视化应用集成环境,已有的测井处理解释方法不需要任何改动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集成到平台中,同时JNI和Socket技术的良好特性也保证了应用程序的处理效率和平台数据的一致性。
4結束语
测井平台由于业务的扩展和更新,需要在平台集成多语言的软件程序,利用Java开发的多语言应用集成框架,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通过JNI与Socket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应用程序和平台间的通信问题,使各应用程序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以扩展和加强测井平台的实际功能,并且利用JNI与Socket能够极大的减少开发量和开发成本,平台的可扩展性好,适应能力强,其优势明显,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参考文献
[1] 刘英明,李宁,夏守姬等.Java测井平台高效数据操作缓存设计与实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3):328-331.
[2] 尹清铎,李振玉,周建红等.快速测井平台系统在南襄盆地测井效果分析[J].测井技术,2012,29(3):250-252.
[3] 夏守姬,李宁,李伟忠等.Java测井平台上多语言应用集成框架设计[J].石油学报,2010,31(5):810-814.
[4] 张福明,王金茂.基于Forward平台底层WellBase的应用程序开发[J].计算机时代,2013,(4):15-17.
[5] LEAD测井综合应用平台开发与应用[J].测井技术,2011,29(5):396-398.
[6] 张美玲,崔杰,陈国华等.测井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开发[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32(6):21-23,32.
集成管理平台 篇12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蓬勃发展[1,2],使得空间信息技术在地学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它与规划、市政、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3,4,5,6]。借助空间信息科学技术,能够获取各空间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相互间的空间关系,真正实现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的空间建模,为各技术专业提供协同分析及管理的公共平台。因此,基于空间信息开展多专业协同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专业人员的思想交流,最大程度上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开发力度加大,城市安全问题频发,为城市管理与应急抢险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空间信息的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相关研究,对于准确分析事故原因、开展抢险工作、提高抢险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工作鲜有报道。本文工作结合五童路小石坝高架桥应急抢险案例,在基于空间信息的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概述了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建设内容,对本文工作建立的重庆城市三维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及其主要功能进行了简介;接下来,在基础平台之上进行了若干关键技术的分析及实现,重点针对时效性及协同性进行突破,实现了空间信息支持下的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最后,以实际工程案例为支撑,展示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应用效果。
1 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
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是空间信息技术的载体,对于空间对象的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建模、存储、管理、可视化及分析起主导作用。建立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是开展基于空间信息相关工作的基础。
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建设以3S技术为基础,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源空间信息一体化且更新及时的基础空间数据设施,构建开放式、面向服务的空间集成管理公共平台,兼顾三维仿真和三维地理信息的优势和特长,以满足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企业、公众对三维空间信息的迫切需求。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空间数据统一标准。对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统一类别划分,分别建立地上、地表、地下各类空间数据的统一标准。从数据采集、数据制作、信息分类和数据入库等各环节着手,规范平台数据采集的流程、处理步骤和技术要求,保障平台数据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建立三维空间数据构建流程。建立并逐步完善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空间对象统一建模流程/框架,有效整合地上、地表、地下各类空间数据的建模方法,并提供可扩展接口。突破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融合、海量数据管理与可视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三维空间数据构建流程。
(3)建设三维空间数据库。有计划、分步骤地整合大区域三维空间数据资源,完成多源空间三维数据的生产、集成、建库和发布,解决海量、分布式、多源数据组织和集成发布问题,为三维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提供基础三维空间数据支撑。
(4)建设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软件。针对空间管理中存在的数据更新维护困难、场景表达效果不够逼真、应用拓展困难等技术问题,利用多核处理器、多通道显示器等现代硬件环境,开辟多源三维空间数据融合的新途径,解决海量三维数据组织、渲染与分布式应用的瓶颈,实现高仿真虚拟环境下三维空间信息的展示与分析应用。
(5)建立基于三维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开放式应用服务体系。基于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软件,形成快速集成、松耦合的开放式应用服务体系。基于高度灵活的软件架构,和丰富的多源三维空间数据支撑,为多个行业的应用提供支撑。
以前期工作建立的重庆市地方标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DB50/T 393-2011)为统一规范,在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空间对象统一建模框架的支持下,实现了地上、地表、地下各类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及三维建模。利用建立的重庆城市三维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地上地下空间数据库的分布式存储、调用、可视化分析及辅助决策。重庆城市三维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见图1。
以重庆城市三维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为基础,面向应急抢险进行应用服务扩展,开发各专业工具集及协同管理功能,最终实现基于空间信息的多专业协同应急工程抢险。
2 关键技术
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提供了空间对象建模及可视化分析的基本功能。考虑到应急抢险工程的时效性及协同性,必须对以下关键技术进行突破。
2.1 空间数据快速获取
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对于工程应急抢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三维空间数据丰富的地区,按照工程范围对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进行空间查询,不仅能够快速获取范围内已有的各类空间对象数据,并且还可能获取到各历史时期各版本空间数据,这对于抢险工作的开展是有益的。在三维空间数据库还未覆盖的地区,缺乏现成的空间数据,可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全景影像采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等高新测绘技术手段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也可通过利用周边基础空间定位基准体系,快速开展工作范围内的工程测量,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以掌握高现势性的空间信息,为抢险工作提供准确的空间数据基础。
2.2 空间数据快速建模
为实现各类空间对象的可视化展现及分析,还需对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源空间数据进行快速建模。按照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中的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空间对象统一建模框架,根据空间数据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建模方法进行三维模型构建。框架还提供了可扩展的三维建模接口,以支持适应新数据特点的建模方法的加入。对于各种方法创建的空间三维模型,框架实现了多模型之间的融合方法,以布尔操作为基础,解决模型之间可能出现的数据不一致。
2.3 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
为全面反映工程相关的空间信息,需要实现对地上、地表、地下空间对象的一体化建模、分析及可视化,不仅要能够对地上的建筑物、道路、桥梁、水系、植被等对象进行建模,还需要支持数字高程模型、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质现象等空间数据对象。在各类空间数据一体化的支持下,才可能有效整合各类空间信息,以便综合考虑所有空间要素,从而更好地分析工程安全隐患及诱因。
2.4 三维分析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的专业分析方法中常利用二维方式进行分析计算或者分析结果展现。然而,空间信息本质上是三维的,尽可能将专业分析在三维环境中进行,才会得到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也会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直观,更易被非专业人士理解。三维分析更容易综合各专业分析结果,从而更好地辅助综合分析及科学决策。除三维任意量测、地形分析、显隐、透明设置等常规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外,还可以采用剖切、开挖、专业分析成果耦合叠加等方式,实现交互式的协同分析及关键病害的快速定位。
2.5 可扩展接口
通过在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中实现可扩展接口,构建快速集成、松耦合的开放式应用体系,支持数据及服务的开放式扩展。数据方面,可在已有接口上扩展实现数据导出插件,将空间数据导出到其他专业软件中进行专业分析;也需要通过扩展实现数据导入插件,完成从其他软件中导入空间数据及分析结果,以拓展平台应用能力及范围。服务方面,根据应用的具体需求,完成相应的服务扩展,快速实现多专业服务,以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2.6 协同工作
应急抢险工程往往需要多个专业密切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判断险情发生原因、病害程度及解决方案,因此对时效性及协同性的要求很高。以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为基础,参与应急抢险的各专业在准确空间信息的基础上,共同进行险情评估和实务工作方案的布设、调整及协调,有序安排各方面的工作计划,以此实现多专业工作的有序、交替(同步)开展,缩短工期,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将各专业的最新工作成果汇总到统一的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抢险工程的进度管理,保证空间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广泛共享,为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及辅助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 应急抢险实例
3.1 概况
五童路小石坝高架桥桥梁总长502m,于2003年竣工。2010年11月2日,巡查人员发现该桥第二联第七跨伸缩缝严重变形(见图2)。为保障安全,市政设施管理局对道路交通实施封闭,随即委托重庆市勘测院对该桥第二联与第三联进行应急抢险变形监测及安全隐患分析评估。
项目工作组确定了“深入挖掘既有空间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多专业协作优势”的工作思路,在变形监测、岩土勘察、桥梁检测等专业完成常规实物工作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对各专业工作成果进行整合、可视化与分析,对事故进行综合评估及决策。
3.2 多专业协同
(1)变形监测
在完成平面及高程基准网的布设之后,对桥梁进行了桥墩墩位现状测量,对周边范围进行了1∶500现状地形图测量。同时,连续一周对桥面平面位移观测、桥墩平面位移观测、桥墩沉降观测、桥墩垂直度观测、桥面挠度观测、伸缩缝变形点观测的数据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桥梁变形趋势。
(2)岩土勘察
利用工程地质数据库中已有钻孔及历史地形资料,结合现场调查,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勘察剖面及勘察钻孔的布设,并于2日内完成勘察外业工作。
(3)桥梁检测
按照《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及《城市桥梁安全性评估规程》,对桥梁进行了外观质量检查,主要涉及混凝土、主梁裂缝分布、支座、桥台与基础、桥面系构造及其它附属设施。另外,采用回弹仪抽检梁体及桥墩混凝土强度。
(4)空间信息
利用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空间信息整合优势,对地形、地质、桥墩、桥梁、支座等空间对象进行了建模、可视化及综合分析。根据桥梁检测专业对桥梁各部件的位移情况的检测结果(见图3),在三维环境中对桥墩支座的水平位移进行了直观反映(见图4)。
利用历史数据及新增勘察资料,容易建立场地原始三维地貌(见图5)。根据工程测量得到的现
状地形图,建立了场地现状三维地貌及桥梁三维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环境中新老地貌的对比可知,位移较大桥墩处填土体较厚,极有可能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见图6。
为定量分析桥梁变形原因,计算填土体的稳定性及下滑趋势,在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三维场景中选取了极有可能下滑的剖面,并对现状地形及地下岩土界面进行了剖面切割,将切割计算得到的剖面用于稳定性的计算分析,见图7和表1。
计算结果表明,剖面1-1′稳定系数小于1,填土体将沿岩土界面进行下滑。经进一步计算,剖面1-1′中6#桥墩处,填土体的剩余下滑推力达到了1898kN/m。为评估该下滑推力对桥墩的变形影响,将建立的三维桥梁模型及三维地质模型导出到MIDAS CIVIL 2010结构通用分析软件进行桥梁结构分析(见图8)。计算得到的结构整体位移如图9
所示。分析结果表明,填土体下滑对桥墩造成了下滑推力,直接导致了桥墩及其上部结构的位移及变形。
3.3 应用效果
在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辅助下,工程取得如下结论:①桥梁整体变形位移方向与桥下填土主推力方向基本一致;②7号墩左幅挖方卸荷之后桥墩、梁体位移都有一定的回弹;③侧向土压力是产生桥梁结构位移的主要因素。
工作组建议封闭交通,并尽快对填土体卸荷减载,对该桥进行维修和加固处治。2011年2月28日,该桥实现左幅半幅通车,3月12日实现全桥通车,应急抢险任务顺利完成。
4 结语
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空间对象数据的采集、处理、建模、存储、管理、可视化及分析,为空间对象提供了准确、全面、直观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在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公共平台基础上,开展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能够全面整合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空间信息,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中开展空间分析,实现分析成果的直观展示,能够有效地促进各专业人员的思想交流,最大程度上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科学决策。本文结合五童路小石坝高架桥应急抢险工程实例,研究了基于空间信息的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相关关键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实现基于空间信息的多专业协同,对于快速掌握工程动态、准确分析事故原因、联合开展抢险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化空间信息技术在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事故险情的高质高效排除,减少经济损失。
摘要:为有效发挥多专业优势,基于空间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开展了多专业协同工作,在五童路小石坝高架桥应急抢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为岩土勘察、变形监测、桥梁检测等多专业协同提供了公共平台,实现了对空间对象准确、全面、直观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分析。该方法通过集成准确的空间对象和丰富的多专业信息,辅助进行勘察和监测方案的快速设计,在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可视场景中实现了多专业协同分析与科学决策,提高了应急抢险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空间信息,多专业协同,应急抢险,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德仁,李清泉,陈晓玲等.信息新视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间信息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Gewin,V.Mapping Opportunities[J].Nature,2004,427(6972):376~377.
[3]高松峰,马维峰,陈旭等.多源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在铁路用地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9,34(2):229~230.
[4]周要娣.空间信息协同自主服务及应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徐捷,李京,宫阿都等.城市防灾减灾中的空间信息应用[J].中国减灾,2005,(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