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重点(精选12篇)
实验教学重点 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而阅读教学又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教学的中心, 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误区。很多老师以讲代读、以讲代练、以讲代思, 或者没有明确目的, 盲目教学, 而没有体系化的教学。这些都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 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首先, 明确教学目的, 不仅要打有准备的仗, 更要打准备充分的仗, 绝对不能打糊涂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简单的能做题, 能程序化, 机械化的复制答题模式, 而是在阅读后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领悟。要明确这种教学目的, 首先要明确何谓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 即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 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比较熟练的默读, 划分段与归纳段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学习, 我们就已经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字词、句子熟练掌握, 并能流利的朗读和默读, 还要能归纳段意, 提炼中心思想。
其次, 要有明确的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就要以此目的为中心, 作出明确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计划。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 也要有近期的细节策划。具体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详细的计划。比如, 在一年级的时候, 可以开始对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但主要还是着眼于阅读基础的夯实。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识记方面。到了二年级, 逐渐增加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比较流利的朗读和阅读, 依此类推, 循序渐进,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行, 在阅读教学中, 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 注意正确的方法。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关键在于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常常抱怨做了各种努力, 可学生就是不会, 抱怨学生领悟能力太差, 却不改进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非有天壤之别, 其中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方法的教育下, 都是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达到大纲要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的学, 而在于教师的教, 在于教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许多的经验可与大家共同分享。比如熟练的朗读, 一味的让学生不停的读, 学生虽然照办, 却一直在自己的错误中往复循环, 不能进步。我一直都先自己为学生作示范朗读, 再让学生自己练习, 之后叫学生在全班当众朗读, 为其指出错误。通过这些努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步上台阶。再以中心思想的归纳为例, 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文章各段的意思相似之处,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看文章的关键词句, 看文章的题目, 看文章的主要人物, 看其不同的类型。通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具体的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第四, 营造课堂氛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就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抽查各位同学对文章的看法, 课堂上随堂做一些练习, 以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训练。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的理解存在着问题, 并加以引导。
第五, 在作文练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要求学生作文时, 可以要求他们首先写提纲, 中心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举双得。
通过这些步骤之后, 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都能得到提高, 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实验教学重点 篇2
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二Ο一七年
本实验室主要定位于医药与生物技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药源分子和疾病动物模型等研究平台为基础,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促进原创性药物与疾病治疗方法的研发。
实验室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发现生物遗传突变及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解析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理,为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线索;
二、新药创制的前期基础研究
针对重大疾病的潜在药物靶标和先导化合物或生物大分子,开展药理药效及成药性研究;
三、临床治疗和生物制药关键技术与资源研究
发展基因组改造、高通量筛选、疾病标志物检测及高效药物载体研发等核心技术,为疾病解析及药物研发需求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撑。
实验室设立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支持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具有明确的前沿性、开拓性及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基金可以支持和本实验室固定成员的合作。开放基金申请书经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学术委员会评议批准后立项。批准的课题一般资助2年,资助额度不超过30万。
申请开放课题须知:
一.申请人应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盖章后于七月底以前寄交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二.课题申请人必须有独立实验室,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申请内容应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
三.客座研究人员按申请书规定的时间、内容来室工作,本室为客座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及力所能及的生活便利。
四.研究成果为本实验室及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或鉴定成果应在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名下除署名客座人员所在单位外,还应署名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本室欢迎国内外科学家自带课题及经费来室工作或合作,本室将提供各种方便和优惠条件。
六.本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时间为2017年7月30日。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阅读教学突出教学重点方法谈 篇3
一、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是进入文章的“窗口”。它们或设疑引人,或交待思路,或明确范围,,或预示中心-----如果教师能抓住“题眼”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重点也自然地突出了。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将”是指谁?
生:我想知道“相”又是指谁?
生:有“和”就有“不和”,我想知道他们是因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了?
师:好,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答案。
这样就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文中的人与事,把握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文章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自然突破了。
二、抓关键词法
所谓的关键词是指一篇文章中最关键、最敏感的字、词。它往往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探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抓住第一段中的“爱戴”这一关键词,设计如下问题:伯父是普通人,他去世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他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人爱戴呢?引导学生把“怀念伯父”、“谈论《水浒》”、“同情车夫”、“关心女佣”等几件从内容到形势看来都毫无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我爱戴他——伯父关心我,真诚教育我——“谈论《水浒》”
人民爱戴他——敢于抨击黑社会——“谈论碰壁”
劳动者爱戴他——关心车夫、女佣——“同情车夫”、“关心女佣”
人民群众爱戴他——为别人想得多,为己想得少
通过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探究,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思路,还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中感悟到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三、抓重点句法
所谓重点句是指或能直接反映文章主旨,或揭示问题矛盾、或提示文章思路的句子。重点句在文中分布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出,多为总起句;二是位于文章结束处为总结句;三是处在文中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并进行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内涵,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找出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然后我出示“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下面三个问题:①你是怎么理解“自作自受”这个词语的意思的?②桑娜“作”了什么事?她将准备“受”到怎样的惩罚?③为什么这样“作”就会受到惩罚呢?她又为什么知道做了会受到惩罚还要做呢?从中你体会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表达,桑娜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收养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的高贵品质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显现出来,把文与理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主次辨析法
阅读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指导学生分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次要内容。然后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學生在主要内容的文字上认真揣摩、仔细品析语言运用的味道、感悟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是突出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写了“我漂流遇险”和“面包店老板的热心帮助”两件事,我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组导读和本课的课后思考题确定以后一件情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感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样就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时间,教学步骤又简单,花时少,效果好。
五、由表及里法
从教学内容的表象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认识事物,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话“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潭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 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老班长每天宿营后就带着鱼钩出去了,和第二天端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无论从时间还是事情发展的逻辑上,都有一段空白,填补上这一空白,由表及里地向深处探究,对于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六、上挂下联法
先点出教材的重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清与之有关的各种关系,来进行教学、以突出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
如《美猴王出世》(人教版五下)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不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他(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句话引设计问题:①石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跳进水帘洞的?②从句中的“径”字你感受到了什么?③石猴进水帘洞后是怎么做的?这样就用文中的一句话,通过设计问题的三个问题,用上联下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去读书去探究,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目标达成了。
七、比较对照法
对课文中两类或两类以上相近或相反的内容,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抓住对比处,进行比较对照来突出重点,加强易混知识的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化的一种方法。
如《晏子使楚》,以两个主要人物的各自言行进行对比:
楚王:让晏子钻狗洞→开城门迎接;笑齐国无人才→只好陪着笑;笑齐国人没出息→只好陪不是
晏子:在城外:访狗国才钻狗洞;见楚王:我最不中用,才来楚国
通过这样一比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感悟就深,教学效果就好。
实验教学重点 篇4
一、调查数据统计
此次调查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 每个备课组先确定一篇阅读课文,再由每位老师对这篇课文独自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最后由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评议——依据新课标,从单元导读、课后能力检测题及教材特点等方面对每位老师的教学重点设计是否准确进行评估。
本次一共有39位老师参与了阅读教学重点的设计,其中54% 教学重点设计基本明确、恰当;33% 教学重点设计准确、恰当;13% 教学重点不准确。(见表1)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两极”偏差大
“两极”指处于第一学段的一、二年级和处于第三学段的五、六年级,这两个学段的执教老师对重点的把握存在偏差。究其原因,执教第一学段的教师容易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而执教第三学段的教师却还不肯放手,仍把教学重点定位于低段的教学目标。
【例1】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课文《聪明的小白兔》一课时,某位老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兔兄弟脱险的原因。依据新课标,这位教师显然拔高了对刚入学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的要求, 以“理解课文内容”为教学重点,摒弃了低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见表2)
【例2】一位六年级老师在对课文 《大卫》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识字、 写字,这位六年级教师显然没有把握住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识字、写字虽然在每个学段都要重视,但识字、写字教学属于低段教学的重点,不是高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应重在使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见表3)
2. 第二学段对重点把握的准确率高于其他两个学段
从数据来看,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率高于其他两个学段。执教四年级的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的准确率是54%,对教学重点基本明确的教师,也达到了46%;执教三年级的教师对教学重点基本明确的,达到了100% 。
这是因为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相对于其他两个学段有着许多语文教学目标的共性。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因而大部分教师能基本把握。
3. 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原因
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有欠缺或教学重点设计不准确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未“吃准”学段目标。许多年轻教师对新课标定位的学段目标不熟悉,缺少正确引导,有的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去抄,无自己分析的目标可言; 有的追求“创新”,形式花哨,却不知丢掉了基本重点。而老教师的通病就是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学生语文刚入门就要求其背诵、理解课文等,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忽视单元导读。不管何种版本的教材,每组教材都有对本单元的简明提示。有的是概述本组课文的基本内容,有的是提出本组教学的重点目标。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读提示: “阅读本单元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个别老师在设计本单元的《小草之歌》 的教学时,把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显然加大了单元导读的要求,误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3)重点过多。通过本次调查, 有的老师把重点设计得过多,有的达到了3个及3个以上,教学重点应该“少而精”,重点多反而觉得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应由点及面,准确把握,对总体目标合理取舍,抓住重点,有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解决或点到为止。
(4)忽视语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教师在设计重难点时, 把全部的力度放在了人文理解上,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却完全摒弃了。特别是第三学段应重在学法引领,可个别老师仍然把重点放在“感悟课文内容”上,对于“领悟、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却置之不理,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标指出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三、对应策略
1. 学习新课标,把握学段目标
一定要认真阅读新课标,把新课标的理念、思路、内容、和建议熟记于心, 这是抓住阅读教学重点的前提。同时要把握好学段目标,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读”,低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中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一些动词变化可以看到要求在变化, 从“学习”到“用”到“能用”,道出对朗读的学段要求,从“学习”到“初步学会”到“有一定速度”,指明默读的学段目标。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 在新课标指导下,就可以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每课的重点。
2. 认真阅读教材教参,吃透教材
新课标告诉了我们教学重难点的大体方向,而针对具体课文来说,教学重难点又有所不同,又如何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把握这些重难点呢?
(1)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我们阅读教材,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对照。 新课标的要求,明白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重点突破口在哪?并把内容进行细化,分不同课时来确定课文具体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设计《小草之歌》时,有的教师就依据文章特点设计了以仿写训练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可见老师抓住了《小草之歌》 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
(2)从“单元导读”入手抓重点。 每个单元的前面部分都有单元导读。每个单元导学除了给出单元主题外,还特别讲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也就是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课文时要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再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来抓每一篇阅读课文的重点,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3)从“课后题”入手抓重点。 课文后都设有“课后练习”,教师在通读课文后必须看这个部分内容,在没有看这个部分内容之前不能盲目地备课。 实际上,这个“课后练习”就已经给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本次设计的阅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的《年的来历》,课文后边有几个问题。从这几个课后题,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这篇课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白胡子老头儿是用什么办法把“年”赶跑的?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这就是文章要解决的重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详细理解、体会, 解答疑问,并从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有所悟。
3. 实实在在定重点
在本次教学重点的设计中,很多老师一口气设计出几个重点。如在设计《小草之歌》的教学时,一位老师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一课一得,重点过多,就变成了花架子,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的作用。
同时,真正定重点,要把学法引领融入到重点设计中去,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实实在在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 在灵活中定重点
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重点也要“灵活而定”。教师所教学的班级不一样,每节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根据新课标、教材等确定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重难点。如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和高年级的不同,成绩优秀的班级和成绩欠佳的班级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差别。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学生的不断反馈和教师的积极反思。
美术教学重点 篇5
奠定现代教学法的先驱者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出发点应是感觉的世界,而不是教师或书本。卢梭提倡“回归自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原理。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创始人,提出重视儿童的学习,同时考虑到儿童的智力和感情方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赫尔巴特派提出的最为流行的五阶段教学法:·预备
·提示
·比较
·总结
·应用
1959年,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家发动了课程改革运动,提出“探究学习”与“科学教育”的观点。·1878年,斯宾塞提出了满足儿童艺术需求,教师接受自然的提示选择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儿童与生具来的绘画天性的主张。·1883年,霍尔提出“精神分析法则”的基本命题,认为生物学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遵循物种进化的模式,同样也适合人类的心理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詹姆斯提出人的智力是一种工具,智力的职责不只是适应环境,还要改变环境的观点。·美国学者杜威认为科学是提高生存希望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多轴媒体的表现1927年,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罗恩菲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6个阶段。1955年之后,凯洛格针对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涂鸦时期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提出了“U型曲线”的发展模式
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展 ·1878年,斯宾塞提出了满足儿童艺术需求,教师接受自然的提示选择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儿童与生具来的绘画天性的主张。·1883年,霍尔提出“精神分析法则”的基本命题,认为生物学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遵循物种进化的模式,同样也适合人类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詹姆斯提出人的智力是一种工具,智力的职责不只是适应环境,还要改变环境的观点。·美国学者杜威认为科学是提高生存希望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儿童美术研究运动的兴起 :儿童美术研究运动以19世纪80年代霍尔的儿童研究为起点,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运动中。·1890年到1905年期间,美国的一批学者开始进行儿童绘画研究。·1886年,英国学者库克发表了《我们的美术教育与儿童的特质》的著作。他在儿童美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废除临摹,培养想像力”,并对当时的艺术教育权威提出了质疑。·萨利是最早提出“儿童艺术家”这一称谓的学者。
20世纪初的美术课程标准:1.20年代的《新学制课程纲要》:1923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1923年,教育部还公布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从此刻起已开始向注重儿童天性、审美本能、情感、创造力以及生活艺术的美术教育方向进行转换 ;提倡“引导儿童自己比较研究”,“注重想像创造和写实”;首次提出“教学法以联络各科设计发表等为主”的方法。2.30年代前后的美术课程标准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强调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密切配合,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美术教案是教师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即教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过程设计、教法实施等的设计方案。编写美术教案的意义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2)有利于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沟通。(3)有利于美术教师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美术教案的目的:第一,整合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第二,增进教师对美术教学目标与程序的思考。第三,记录教师对美术教学观念的理解及班级教学活动情况。
第四,了解课堂美术教学活动情况。美术教案的内容通常包括课题、适用学段、课的类型、设计思路、教学资源、学习目标、核心目标、教学进程、教学评价、教学拓展和教学反思等内容。美术教案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设计
小学、初中美术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小学、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依据。小学、初中美术教学方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美术课程与使用新美术教科书以来,美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评价方式转变等现象。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大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以及进行自我评价的比重。第二,创设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情境,导入信息技术。第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探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标准的特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分为5个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其内容标准采用分系列表述的方式。每一系列内容标准的表述分为四部分:
一、系列名称解释;
二、系列总目标;
三、学习内容;
四、成就标准。一个系列的学习内容又进一步分为两个模块,并以表格形式列出与这两个模块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建议。
美术教育评价的含义及类别 :美术教育评价是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所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判定的活动。1.从评价标准体系的角度出发,一般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人评价。2.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评价、形成评价、综合评价等。3.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家长等人的评价等。4.根据评价的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本主义取向,可以分为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
语感训练,古诗教学的重点 篇6
一、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师要采取范读、齐读、诵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触发学生的语感。1、在读中体会音韵感。古诗讲究韵律,读来琅琅上口,通过朗读,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音韵美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义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教师在指导朗读中要抓住音韵的平仄、节奏、停顿、重音、韵脚等特点,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充分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感,为深入感悟古诗的内蕴打下基础。2、在读中体悟情味感。诗言志,志即情感、态度、胸襟、气度、情趣等。教师要在读中触发学生的情味感,让学生的心靠近诗人的心,让学生的情感融进诗人的情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何等坚强不屈的意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积极乐观的胸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充满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诗人历经人生风雨总结一生的肺腑之言,充满着对后人几多谆谆劝勉……不同的诗歌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在读中把握它,理解它,表现它。
二、在品味中体悟语感
古诗语言凝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应该把这些精美的语言瑰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笔者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的意思,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录像,充分体验环境之险、水势之恶、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就用一个“寒”字高度概括。但红军是坚强的,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你听,金沙江翻腾的江水拍打两岸,似乎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掌声;太阳温暖地照在耸入云端的山崖,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此时此刻,作者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对牺牲了的战友的崇敬、对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作者把千言万语浓缩在一个“暖”字里面!通过对“寒”与“暖”的对比品味,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语感的训练得到落实。
三、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着的,加强想象的训练也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方法。而诗歌离不开想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作者“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在神奇的想象中创造出瑰丽的诗句。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锄禾》时,让学生想象农民为一粒粮食所付出的艰辛。从播种、锄草、施肥、杀虫、收获到饭桌,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多少汗水、多少心血,让学生深深地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通过想象,把诗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的情意,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在意境中增强语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是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古诗讲究意境,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高低。在教学古诗时可通过图画、音乐、多媒体、语言描述等手段把学生带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去认识、鉴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陶冶情操,增强语感。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运用课件显示春天的美好景物,然后用配乐的描述性语言再创春天的美好情境。“是啊,春天的太阳温暖地普照大地,在融融的春光中,大地雪融冰消了;在暖暖的和风中,小草快乐地舒茎展叶。没有春晖的深情抚爱,哪有小草的茁壮成长?没有母亲的细心呵护,哪有儿女的幸福温馨?”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内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到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特殊效果。
“说课”怎样说教学重点、难点 篇7
关键词:教学,重点,难点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与探讨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是教师备课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在同行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而受到教师的广泛重视, 登上了教学研究的大雅之堂。
“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确定教学重点, 怎样判断教学难点, 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公式法则组成的稳定的知识应看成核心知识;基本技能是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学习任务, 并且是主要通过练习获得能够在实践中去应用的知识的一种能力。
所谓教学难点, 是指教师难教、难讲、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一小部分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 有着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以其知识的深度、思维的难度表现出教学的难点, 但它并不是决定因素, 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以及不同班级学生难点的分布、难点的程度显然各不相同。可见难点与重点相比, 它有不稳定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相关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它们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两个不同概念,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难点。一般情况下, 教学重点中的局部内容很可能是难点。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然而,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具有“同一性”。这一点在说课时可作为确定重、难点的参考条件。
三、教学重点的解决
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 教师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
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要求以及教学计划实施意见等方面体现教学目标。不少学科在教学大纲中还写出课程性质和任务、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
2、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主脉, 是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一节课的内容不仅看本课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 还应该将其与前后章节、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函数概念”始终贯穿在数学代数学习中, 教材的安排是:由前面接触到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的函数, 找出其共同处, 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定义。函数定义中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函数值域, 通过研究三者的关系, 可以将三要素变为两要素。以后对每一个新的、具体的函数都需要研究其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从而可以对其值域进行研究。那么本次课的重点就是函数定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的理解, 对定义域的理解重点是求法, 对应法则的理解是单值对应。
3、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状况
教学重点在多大程度上会成为难点, 教学重点是否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 都要以学生的基础来确定,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情。如果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容易掌握的教学重点, 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上。
4、精选最佳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体系, 对此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教学法, 并配以其它教学方法综合使用。讲述法有很多优点, 尤其对一些较为抽象、艰深的概念和知识体系, 学生很难通过自学或讨论来掌握。教师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或列举例子对基本概念、理论进行阐释, 使学生掌握其脉络。常用的辅助教学法如:演示法、实验法以及情境引入、注重启发、重点讲解、口头强调、板书提示、实践应用等。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是放慢速度减小坡度。即放慢讲解速度和教学进度,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边听边思考。另外, 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与旧知识掌握不牢固或未建立必然的知识链有关, 那么教师就要先温故后知新。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节时, 可以先复习函数的定义, 前面学过的数的幂运算, 然后用通俗的翻番例子引入, 对应找出两个变量:幂指数与幂值, 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这种函数是前面没见过的, 因为是指数和幂在变, 所以称为指数函数。在引入举例时, 学生已体会到函数的增减性, 为后面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是直观形象化解难点。抽象性或实践操作的复杂性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将结论式语言分解为若干描述性语言, 让学生听明白;用实物、教具、图片、影像呈示以及模拟现场等, 能够形象生动地补充感性知识, 然后进入归纳小结上升为理性知识。
三是将难点分散分段讲解。分解难点各个击破, 当分解为大小不同的难点时, 有的小型难点就可能不是难点了。当各个难点解决后再用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讲清该难点的概念或规律。一般情况下, 带有一定综合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难点, 采用这种办法一般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函数间断点的理解, 可从怎样否定连续讲起。连续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所以否定时只需否定其中一个, 即间断点可能为三种点:1、没定义的点。2、极限不存在的点。3、定义值与极限值不相等的点。这样分解后学生再找间断点就有目标可寻, 先看定义域、分段函数的连接点, 再找定义值与极限值不相等的点, 这样间断点的找求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不可将其孤立、分割开来。
朗读教学的侧重点 篇8
一、分析文本,感受文本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是先决条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从词语的含义到段落的意义,乃至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一篇文章无论深浅或长短,里面总是蕴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仿佛一首歌曲,自始至终都饱含情感。因此,教师在分析文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要适度区分所谓“思想”和“情感”的差异性,有意识地去感受和体悟课文的情感因素,了解情感的强弱,情感的起伏和整篇文章里情感的线索、节奏和变化特点,除了捕捉那些标志着情感特质的词语和修辞外,还应该特别重视那种不动声色地抒发情感的段落和篇章,做到对课文情感的结构和功能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朗读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内涵与情感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是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
三、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教师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章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彰显文章的情感特质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重点段落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使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加强理解,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当然,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还应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闰土的形象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篇9
一、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 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从零起点开始。从审题到学习生字新词, 从思想内容到揣摩表达方法完整地走一遍。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读自悟的, 哪些是需要老师引领提升的?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早已明白了的内容, 教师还在没完没了地分析、提问。甚至有的课上, 学生明明预习过了, 或者已经是第二课时, 教师还在问:“看了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然而, 真正需要老师点拨引导的地方, 却一笔带过。
那么,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呢?我认为,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结果开始, 从检查预习中了解学生哪些学会了, 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 并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新课的教学, 应该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开始, 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这就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
二、探寻适合高年级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
要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到实处, 必须探寻适合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1. 抓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 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 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预习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两种。开始训练预习, 可以以课内为主, 随着年级的升高, 要以课外预习为主。从预习的要求来看, 高年级要逐步做到: (1) 能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 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2) 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能提出疑难问题。此外, 学生预习一定要在教学新课前进行检查, 避免预习流于形式。
2. 整体入手, 长文短教, 提高实效。
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 来不及教,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还是停留在逐段串讲分析上, 不能从抓整体入手, 做到长文短教。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 初步探索出“紧扣中心, 板块推进”的长文短教教学策略。即在学生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 围绕课文中心, 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成若干板块, 引导学生分板块读。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的教学为例, 课文由20个自然段组成, 篇幅较长, 如果采用传统的逐段串讲的教法, 恐怕三个课时也教不完。那么, 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
第一步:把握中心, 组合板块。课文的中心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根据这个中心, 我们将教材重新组合成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课文第2、18、19自然段) ;第二板块:彭德怀更爱战士 (课文的第3~17自然段) 。
第二步:紧扣中心, 分块教学。每个板块的教学, 其操作程序为:先让学生自学, 圈画出令自己感动的重点词句, 并写上阅读批注。然后组织课堂读议,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词句、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实现个性化阅读;三是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 落实篇章训练。
3. 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必须教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1) 学会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是一种要求较高的阅读能力, 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需要教师教给品句的方法。一般来说, 凡是含义深刻的句子, 都是与文章中心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因此, 应该让学生明白, 在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时, 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二是要弄清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联系。例如:《船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中有这么一句:“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要体会这一句话的含义, 先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意志”和“伟大的灵魂”这两个词的意思, 船长的“意志”在文中指的是尊重妇女、爱护儿童。“伟大的灵魂”文中指的是船长, 然后联系本课的中心思想来体会这个句子的含义。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讴歌船长哈尔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质。因此, 这个句子的含义可理解为:船长哈尔威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2) 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是小学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任何文章的表达顺序都是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时, 要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 《詹天佑》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课第2、3自然段写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修筑京张铁路的要挟与嘲笑, 第4~6自然段写了詹天佑是如何修筑京张铁路的。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表达顺序? (交代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 写帝国主义的要挟与嘲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采用对比手法, 凸现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形象) 这些问题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弄清楚。
(3) 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各类文体的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 阅读各类体裁文章的要求与方法也不一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三种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即: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 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体裁课文的阅读方法。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无疑应成为高年级篇章训练的重点。在指导学生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时,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中心思想包括“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两个部分。先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事实信息中捕捉情感信息, 比如, 记事, 事情有何意义, 含有什么哲理;写人, 人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持什么情感态度;写景状物, 事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作者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4. 拓展阅读, 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 如何将这个阅读量落到实处?不少高年级语文教师感到棘手。
我认为以下两种拓展阅读的方式值得借鉴。
(1) 文中带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带读相关的文章。如, 可以同类文体比较阅读, 可以同一主题文章类比阅读, 也可以针对课文中某一疑难问题进行补充性阅读。如果教一篇课文能带读1~2篇文章, 高年级学生的拓展阅读量可达到60万字左右。
实验教学重点 篇10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状况
高中物理实验课题更多的是以教师讲解, 学生听为主, 将实验的教学停留在口头的实验中, 学生掌握的实验方法多数是以背实验为主,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丢失了教学自身的潜在价值, 没有达到扩展学生思路的作用。多媒体在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将传统的物理实验在实验室进行, 转变成以图片、视频、Flash等代替了真实的实验过程, 将物理实验课题转变成纸上谈兵, 仅是用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对实验技能与研究的需求。在高考中, 由于真正的实验做得少, 很难理解试题的真实意图, 严重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想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意识。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
(一)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在进行高中物理实验解题的过程中, 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所以, 在实验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审题的良好习惯, 结合题中给的提示与相关条件, 通过实验的方法, 找到正确答案。例如, 2013 年江苏高考实验题, 要求学生利用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测量重力加速度。题干给出的是在倾斜的小槽里面放置了很多小铁球, 当关闭开关时, 电磁铁就会吸住一个小铁球。当打开弹性金属片和触头的开关时, 第一个小铁球就会自动下落, 然后弹性金属片关闭, 等到电磁铁吸到第二个小铁球的时候, 再重复上述的动作。这道题看似给的条件不合理, 但是经过仔细的审题就会发现, 通过物体下落的高度, 可以测出小铁球下落的总时间, 使用公式可以得出重力加速度。通过仔细读题、审题, 就可以又快又准地得到试题的答案。
(二) 重视物理课本上的实验
高中物理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理论教学转向了物理实验教学。在高考中物理实验的命题多数是以高中物理课本内容为基础的, 高考命题的实验以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为目的, 同时又不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改变了题干的模式与情景设置环境, 不变的是考试的重点知识, 所以, 要重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课程,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与实验使用的器材等。例如, 2013 年天津 (理综卷) 实验题第三问, 给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求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有的版本的教材中没有这样的实验, 但是这道题与描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有关, 可以根据P=UI, P=U2/R=I2R, 得出小灯泡两端的电流与电压, 就可以推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增强学生对新试题的接受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 不怕麻烦, 掌握实验的准确性, 多进行几次测试, 获取最有效的结果, 要灵活掌握与理解实验的目的与原理, 在解题的时候, 轻松应对。
(三) 重视实验过程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增加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 建立物理实验的高效体系, 从观察开始做起, 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完整的、形象的、有效的物理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与爱好, 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首先,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物理实验仪器, 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次之是实验的精准度, 以这两点为基础,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的操作过程, 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验不仅是重视结果, 过程也非常重要, 在进行实验之前,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目的与原理,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实验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给学生的思维与逻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再次,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物理实验离不开观察与分析,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与论证。高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观察能力主要来源于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分析, 所以, 在物理实验课堂上,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察物理实验发生的变化与现象等,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增强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高中物理教师也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实验素养, 教师要具备实验的能力与水平, 增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积极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等, 只有教师的水平过硬, 才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 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近几年来, 我国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主要是从实验的具体操作与图线的处理技能等方面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 高考命题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给高中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考验。因此,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升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实验的过程、目的、创新、观察等方面, 保证学生能够从容的应对高考, 获取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付美强, 李星.由高考试卷反思中学物理实验教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31-35.
[2]黄黎树, 方正华.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结构特点分析[J].物理实验, 2007 (5) :35-39.
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篇11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确定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落实字词句训练;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一、激发阅读兴趣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第一项目标即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进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允许他们像幼儿园那样通过游戏和自由玩耍获得快乐,他们的生活乐趣需要延伸,同时又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阅读为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要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是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贴近儿童生活情趣的阅读材料,如,童话、童谣、寓言、儿歌、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二是要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他们通过配图理解、表演、游戏、角色体验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尽量减少灌输式的讲授分析,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投入到快乐的阅读之中。三是要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四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故事、讲故事比赛,朗读擂台赛,课外读物推荐会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功能。低年级朗读的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有的课文还要读出语气。由于低年级学生处于认读能力的形成阶段,学生从认读一个个汉字开始,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
1.朗读示范,训练语感。训练语感,是朗读训练的重点。由于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主要靠模仿老师的范读。实践证明,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与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还有其他因素,但这与教师潜移默化的范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2.针对问题,悉心指导。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盲读”现象。由于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加上低年级学生短时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学生听读、齐读了几遍课文后,基本上能把它背下来。此时,不少老师误认为学生会认读课文了。当你随机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句子让学生认读,不少学生却不会读。这说明学生的所谓“读”,不是在认读,而是凭记忆背诵课文,这就是朗读上的“盲读”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悉心指导。在教师范读课文后,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只看汉字再读课文。先让学生读准生字词的音,然后分句、分段读通顺、读流利,把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落到实处。
3.根据差异,分层达标。在一个班级内,学生朗读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确立分层目标的要求。如,对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外,还应读出语气;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应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出语气;对部分存在认读障碍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做到读正确,再达到读流利,提高他们朗读的信心。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有10%~15%的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生认读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流利朗读有困难,原因是他们认读汉字符号同步转换为意义理解时困难,因而在朗读时常出现添字漏字、读破句、倒读等现象,不能按照正常速度一行一行地扫读。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更应耐心指导,加大训练力度,使他们及早过渡朗读这一关。如果朗读不过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正常的阅读,乃至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落实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从小学阶段识字的要求来看,低年级认识的汉字占60%,会写的汉字占40%。这说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任务是相当重的。从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不少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忽视字词教学;二是字词教学与阅读分离,先集中识字词,再进行阅读分析,不能正确把握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规律。我们从听课调研中发现,一篇课文教完,“四会”字的达标率一般只有60%左右。那么,如何把读的训练与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以读书训练为经,贯穿始终;以字词句训练为纬,读中落实。其操作程序为:抓“识读”、“识写”结合,落实感知大意→读懂课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落实入境悟情→熟读课文;抓精妙语言的内化,落实积累运用。
例如,《纸船和风筝》(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堂实录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第2段)松鼠叠(课文中是“折”)了一只纸船……
师:他把哪个字读错了?
生:他把“折”读成了“叠”。(老师把“折”写在黑板上。)
师:我知道你不认识“叠”字,所以读错了。但我们平时都习惯说“叠纸船”,所以你猜这个字念“叠”,对不对?“折”和“叠”的意思一样,但读音不一样。现在你知道它的读音了吗?(生点头)来,我们一起读一读——折纸船。(生跟读。)
生:(读第7段)……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扬(课文中是“荡”)的风筝……
生:他把“飘荡”读成“飘扬”了。
师:(板书“荡”和“扬”)“荡”和“扬”确实有点像,难怪你分不开了。不过仔细看,还是有区别的,发现了吗?
生:“荡”比扬多了草字头。
生:“扬”是提手旁,“荡”的下面“汤”,“汤”的偏旁是三点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记得“飘扬”这个词语我们在哪课学过?说什么“飘扬”?
生:在《我们成功了》这课学过。课文中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
师:为什么说“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旗子飘和风筝飘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旗子虽然飘,但它在旗杆上不能动,可是风筝能左右晃动,还能往高升。
师:对啊,风筝一边飘,一边悠悠荡荡地往上升,所以这里用了“飘荡”。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学生朗读课文读错字音,是常见现象。这位老师没有把“纠错”简单化,而是认真分析学生读错的原因,给学生一份真诚的理解,并且想办法让学生真正把词语读正确。前者“折”,她让学生知道与习惯语“叠”意思相同,但读音不同;后者“荡”,她不仅让学生观察与“扬”字字形的不同,并通过词语的运用,比较意义的不同,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字词教学的有机结合。
四、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默读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主要运用视觉接受信息。低年级是学习默读的起始阶段,其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不强,因此,在默读训练之初,为了克服学生在默读时“舌动、唇动、指动”的不良习惯,教师不要提出过多的思考要求,也不要过分强调读的速度,只要学生做到集中注意力,用眼睛一行一行地扫读课文。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速度自然就上来了。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可让学生专备一本语言积累本,将自己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学到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及时摘抄下来,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实验教学重点 篇12
1 自主创新的目标定位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已跻身“制造大国”行列。然而,在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领域,我国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高、精、尖装备领域更是如此,如IC制造装备的85%、数控机床的70%都依赖进口。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技术的封锁和限制,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数字装备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以工作母机、汽车制造及电子制造等关键装备为主要对象,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平台为目标,力争在数字制造和装备技术方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近期目标定位
在近期发展中,“数字装备实验室”以基础科学发展前沿为导向,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为动力,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实验室规模集成、实力综合的优势效应,开展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装备(如IC光刻、RFID、汽车制造等)的核心技术问题。在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水平。
1.2 中长期目标定位
“数字装备实验室”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按照“立足前沿、突出创新、交叉融合、发展优势”的建设思路,发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整合优势,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合作,以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优势学科,加强一批特色学科的建设,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制造装备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数字化制造学科前沿,开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装备研发”有机融合的应用基础研究,解决中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为研发微电子制造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提供技术支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创科学前沿新的学科生长点,注重原创性研究,在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研究领域达到国际一流;在数字建模与仿真、制造装备动力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2 自主创新的具体内容
2.1 高端数控装备
“数字装备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曲面直接插补技术实现了多轴复杂轨迹和三维刀具半径补偿的实时控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数控系统,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能力。
针对高端数控装备的复杂曲面加工路径规划和大型制造装备动力学及运动精度控制,“数字装备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工作;针对大型重载条件下回转工作台运动精度问题,提出了双电机无间隙传动方法和同步耦合控制技术,消除了普通精度大型回转工作台驱动齿轮造成的传动间隙和传动误差,工作台回转最小设定值为千分之一;针对汽车板和高硅卷板在线切/焊组合拼焊的需求,提出了激光切/焊数字化复合加工新工艺,解决了激光光致等离子正负面效应的控制、待焊板边在线预加工、拼缝间隙及错边量控制、工件与小孔融池状态多参数影响下的时变过程实时检测等一系列难题;针对薄壁零件易于发生变形、加工型线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速度的激光切割功率变化的随机控制算法、基于法矢的五轴联动插补算法和切割焦点位置自动检测与误差分解补偿算法。
2.2 IC制造装备
针对动力学模型中气浮支承特征参数辨识难题,“数字装备实验室”揭示了气浮轴承不同内部腔形对精密运动机构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气浮刚度和阻尼的计算方法;针对福大多机体结构振动计算问题,发现了开环约束系统整体变换的振动数学建模新途径,解决了光刻机精密运动机构结构127阶系统动力学计算问题;针对光刻机工作台精密运动控制难题,提出了双台同步运动控制策略,研发了光刻机精密工作台运动控制硬件和软件,光刻机工作台运动精度达到10nm。
封装装备是IC核心制造装备之一,我国高性能封装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技术严重受制于人。2008年我国的RFID市场将达到100亿人民币,连续5年增长率大于70%。为此,“数字装备实验室”拟重点开发RFID电子标签倒装健合封装装备与技术,目前“IC装备国家重大专项”已将高性能封装装备列为必须突破的四大核心装备之一。
2.3 汽车发动机制造
“数字装备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发动机类复杂曲面零件数字化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了集成快速测量、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成功研发了高精、高效、高可靠性的XG系列曲轴轴颈自动磨削加工成套数控设备;提出了基于可视锥的几何推理新方法等,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学科前沿;“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和面向制造的设计”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200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重大进展之一;针对作业车间的生产调度问题,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算法系统,被该领域专家吴澄院士、NP难问题专家黄文奇教授等评价为“为国际学术史上著名的,具有NP难度的Job-Shop Scheduling问题创造了一个高性能的求解算法,该算法的性能指标高于至今世界上已正式发布的任何一个算法已经达到了的记录”。在ASM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得到国际著名学者的好评,有关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肯定。
2.4 数字化医疗装备与康复设备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数字装备与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群的平台,“数字装备实验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及康复医疗机器人。其中,三轴联动自动治疗床及立体定位系统,解决了对全身肿瘤病灶部位精确定位的难题;采用伽玛射线多源动态旋转聚焦技术,解决了对肿瘤病灶处伽马射线进行聚焦、适行调强照射难题;并将头部放疗技术扩展到替补放疗,极大地扩展了放射治疗的适应范围。在国际上首创了立体定向伽马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全身伽玛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2007年底,销售61台伽玛刀,直接新增产值5亿多元,共治疗各类肿瘤患者超过10万例,治疗平均有效率达90%以上。
3 自主创新的保障体系
3.1 专业人才保障
“数字装备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有创新意识的高层系科研团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人,“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863”专家3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围绕实验室的4个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4个学术团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数字制造系统研究团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数字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团队;以张海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研究团队。
3.2 研发经费保障
“数字装备实验室”以国家投资为其经费主要来源,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经费,并多方自筹经费,实行多头投入,形成了“学校(”985项目“、”211工程“)+实验室(项目)+企业”多元化筹资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先期投入2 750万元建设“数字装备实验室”,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1 000万元,自筹1 000万元。在近期发展中又获得建设经费5 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科技部拨款、“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经费、“长江计划学者”特聘教授经费以及其他项目经费等。2003年以来,实验室承担研究课题共计11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4项,包括973计划8项(含一项军口973),863计划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含1项杰青项目),国防预研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占项目总数的64%。项目总经费8 949万元,实到经费5 59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实到经费4 544万元,占实到总经费的81%。华中科技大学及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人员、经费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完成了科研用房和实验室的调整,实现了科研用房与仪器设备的相对集中。
3.3 技术设备保障
“数字装备实验室”在制造技术的实验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扎实的科研实体。实验室基地拥有柔性制造系统1套,数控加工设备近40台,以及“三坐标测量仪”、“激光测量仪”、“动态测试分析系统”等大型设备与实验仪器100余台(套)。同时,“数字装备实验室”创建开放共享实验平台,以综合实验中心为基点,搭建数字建模与仿真平台、几何量测量平台、基础工艺与装备、动态测试平台,对实验设备集中管理。
几何量测量平台的主要设备有Form Talysurf PGI表面粗糙度轮廓仪等8台(套)仪器;动态测试平台的主要设备有振动噪声测试及分析系统等7台(套)仪器;基础工艺与装备的主要设备有MIKERON五轴高速加工中心等13台(套)设备;数字建模与仿真平台的主要设备有Tecnomatix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等8台(套)设备。同时,通过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数字装备实验室”还自主研发了如全自动引线健合机等多台仪器设备。
3.4 组织管理保障
实验室坚持竞争、择优、流动的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聘用岗位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固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学术骨干及其梯队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和实验人员等;流动人员包括协议制研究人员、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等。为了吸引和稳定优秀高水平人才,“数字装备实验室”实行培养和引进并举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数字装备实验室”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坚持责权利统一,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选题、立项、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的目标管理机制。对重大专项管理,坚持整体规划、团队协作和分工负责相统一,并设立专门基金,重点支持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专项,以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所形成的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归“数字装备实验室”所有,其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出售专利许可、自主转化等形式实现经济效益。
“数字装备实验室”的财务实行严格预决算和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实行财务监管和使用分权制,课题组长拥有项目经费使用权,行政管理部行使项目经费监管权。实验室薪酬体系分为固定薪酬(占70%)和业绩薪酬(占30%)两部分,固定人员实行年薪制,流动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制。分配向一线重大科技创新、攻关人员倾斜,对参与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的科研人员,实行超常奖励,鼓励进行重大科技攻关。在保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4 自主创新模式及其完善
4.1 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全员创新
“数字装备实验室”倡导“求实、求是、求异、求新”的精神,创造“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允许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实行岗位、项目竞争分配机制,实验室的资源与岗位、项目和绩效挂钩。同时建立有效的科研和管理激励机制,采取待遇激励、事业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和奖励条例,实行制度化管理。同时,努力营造宽松的研究开发环境和创新氛围,使实验室充满活力。
全员创新理论认为,只要有能力,人人都是专家,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实验室创新工作做贡献。作为科研人员,能够得到组织认可,同事的尊重并实现自我价值是其最高追求,通过事业激励并根据成员的实际需求进行激励,鼓励成员将实验室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以更大的自主权、独立性和责任感去完成创新任务,让员工尝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新,并创造万众一“新”、人人争相创新的良好集体创新氛围,更大程度地激励员工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取得更大的创新绩效。
4.2 加快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数字装备实验室”不仅在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出色理论和应用成果,还注重成果的转化创新,提出通过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实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的创新思路。“数字装备实验室”鼓励研究人员与产业人员相结合,从而使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难题攻关相结合、解决工程问题与挖掘科学问题相结合、技术集成与成果推广相结合,先后建成包括开目信息、天喻软件以及e-works等在内的成果转化平台。在理论成果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复杂形状零件的测量、集成建模和面向制造的设计”,成功应用于湖北三六一一机械厂、东风汽车公司等多个企业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产品开发,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今后,“数字装备实验室”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制造新原理、新方法的技术转化,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成果应用于企业,促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我国能源、运载、医疗等工业部门的应用,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率、高知识附加值、低消耗、少污染的技术型方向转化,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4.3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数字装备实验室”是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实验室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数字装备实验室”应实施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强的实验队伍。在引进优秀实验技术人才的同时,对于现有的技术人员实施“稳住”和培养。
(1)“待遇留人”[2],在工资待遇上给予同其他科研人员同等的重视,免除其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事业留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事业平台,让实验室技术人员亦能大展身手,以做到“人尽其才”;“感情留人”,日常工作中、生活上给予实验技术人员以人文关怀,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其对学校、对实验室、对导师乃至同事的感情稳住实验室人才。
(2)合理使用和积极培养,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热情,开展培训进修和外出参观交流等业务培训,促使其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拓宽技术领域,培养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实验室技术人才队伍。
4.4 组建技术联盟,走“集成创新”之路
“数字装备实验室”实行开放课题和开放基金研究机制,鼓励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利用实验室的经费和平台开展科研。同时鼓励和接纳客座研究人员自带项目和经费,利用实验室的公共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同时,实验室设立的开放合作基金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合作研究课题指南,以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学术地位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逐步建立国际合作新模式,真正吸引、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知名科学家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使实验室成为国际同行领域中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
参与国际竞争,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从理论上来看,技术联盟是实验室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来抢占学术前沿和技术高端的有效手段[3],其目的是由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多所实验室共同组建研究中心,在各自原有优势学科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跨机构、跨部门的研究中心。通过“技术联盟”这个大平台向实验室提供最先进的仪器设施以及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为科学家提供研究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复杂问题的机会,发挥多学科交叉联合的优势,而且行业间的技术联盟是基于双赢(win-win)模式的合作竞争。合作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在合作中获得进一步竞争优势,这是“数字装备实验室”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5 加强知识管理
知识和研究成果是一个实验室生存之根本,因此,知识管理在“数字装备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与创新3个环节[4]。知识的收集是一项基础工作,实验室的成果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代表的抽象型知识成果和以产品、设备之类的实体型知识成果,在知识收集时,主要涉及研究文档的标准化和成果回报机制,“数字装备实验室”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文档标准和回报机制,要求实验室人员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形成相应的文档,并建立归档机制,及时将实验室内部的知识集中统一。这样既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较好的保存,又有助于他人获取前者知识,保证研究活动的连贯有序和持续深入。
知识的共享是知识管理中较困难的环节[5]。科研人员的主要产出就是知识成果,原创性研究成果就像科研人员的“孩子”一样,是其自我实现的载体。高度个性化和无法格式化的隐形知识的共享,“数字装备实验室”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会”、“科技沙龙”及“研讨会”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知识共享环节,该实验室还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知识提供者的知识产权,并制定严格的观点引用、参考注释标准;营造崇尚、尊重、共享知识的氛围,实施产权激励等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并乐于共享其成果。最后则是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是知识管理中最困难的环节,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数字装备实验室”可以构建实验室人员贡献并分享隐性知识的体系,促进实验室成员发掘自身潜能,在交流共享中产生科研灵感,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培根“.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论证会举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
[2]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1-3.
[3]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郝杰,陈禹.实验室的知识管理实践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