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2024-07-22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共7篇)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1

0 引言

信息系统已成为电力企业生存的重要支柱,SAP系统、电力营销、生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支撑着浙江省电力公司管理链的正常运作。

由于体制障碍、缺乏理论指导与技术标准、投资管理多渠道、规划执行差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的信息孤岛[1]需要通过信息集成加以解决,使企业的信息资源由无序、被动、孤立的管理和浅层次的利用转变为有序、主动、整合的管理和深层次的利用,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

1 信息集成的主要目标

(1) 建立应用集成技术平台。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企业级应用系统整合的技术平台,在技术上支撑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

(2) 编制企业级的数据标准(公共信息数据模型、数据编码标准),为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标准。

(3) 对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基于集成平台完成覆盖公司核心价值链和主要管理活动有关系统的数据集成。这些系统包括:电网控制系统、SAP系统、外围生产管理系统、营业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

(4) 建立企业门户平台,统一应用系统入口,实现应用集成。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发布与协同工作平台。

2 信息集成的基本策略

(1) 以SAP系统为核心和基础的整合策略。

以SAP系统存储的数据、实现的管理功能为核心和基础进行整合。

(2) 以数据大集中为基础的整合策略。

包括两层含义:从公司系统纵向上,省公司、地市电力(业)局两个层面的数据集中;从横向上,单位内部同一层面上在若干应用系统(数据平台)上的数据集中。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整合成本。

(3) 一体化的整合策略。

建立全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降低整合系统的技术复杂性和整合成本,提高整合系统的性能。防止整合平台出现异构化、分散化而导致“整合的整合”混乱局面的出现。

(4) 分步实施的整合策略。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面向全企业的系统工程,受各种技术、管理条件制约。要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体目标。以数据集成作为起步。

3 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框架

信息集成平台的技术体系结构宜采用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的多层体系结构,并选用满足技术标准的产品,使平台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伸缩性,以解决异构系统间的连接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系统开发必须按照在企业统一IP网络的载体上实现数据采集管理与业务应用功能分离,以实现全企业异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业务协同工作[2,3,4,5,6,7,8,9]。信息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1 网络层

信息集成平台的网络层由信息基础设施构成,包括传输、交换及各种支撑网络为一体的高速信息传输平台,信息基础设施构架如图2所示。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由通信传输网络、数据网、信息网组成。通信传输网络为数据网、信息网承载平台,数据网、信息网是为内部服务的专用网络,数据网为电网监控系统的承载平台、信息网为非电网监控系统的承载平台。数据网与信息网在通信传输网上采用端口接入各自组网,在网络路由层各自独立。数据网、信息网两网通过有限的接口实现互联,并安装安全隔离装置加以隔离。

3.2 数据层

数据层以数据交换和数据抽取的接口规范为标准,对应用系统进行扩充,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采用一体化、数据大集中和分布实施等策略,合理、有效地开展系统整合,实现对现有四种业务数据共享。

①实时数据平台

选择PI为全公司统一的实时数据管理平台,处理和存储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现场实时数据,以时间序列为主要特征。如输配电网运行数据、电力设备运行数据、电能质量数据等。

②结构化数据平台

企业级大型数据处理选用ORACLE平台,处理和存储企业内的结构化数据,如电力企业在生产、营销、经营、后勤等管理运作中的业务数据。分为事务型、分析型。

③非结构化数据平台

统一选用Domino平台,处理和存储企业内的内文字类、图形类非量化数据,如政务文档数据、图纸、多媒体数据等。

④地理数据平台

输电网、配电网地理数据处理和存储统一选用Smallworld平台,处理和存储地理数据(如输电网、配电网地理特征数据)和网络拓扑结构数据。

3.3 应用层和表示层

应用层和表示层主要由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EAI)和企业门户平台(EIP)组成,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EAI)由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组成,提供相应的集成服务。整合系统结构宜采用集中式的结构,使整合结构简化,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目标框架如图3所示。

4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

企业信息集成包括的内容很复杂,涉及到结构、硬件、软件以及流程等企业系统的各个层面,集成内容包括:业务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集成的标准、平台集成。集成平台是应用系统构架的基础,通过集成平台,可将现有的所有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集成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健壮性和可拓性[10,11,12,13,14,15,16,17,18]。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应具备如下主要功能:

4.1 数据交换功能

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数据的快速交换,确保公司上下信息畅通。主要功能包括:

①可根据业务需求,在符合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定义交换内容和交换标准。

②支持主流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交换方式,如扩展标识语言XML、Office文件模板及Web service标准、消息中间件、电子邮件加密传输等。

③具备数据点播服务能力,支持交换数据的自动抽取。

④数据交换过程既可由人工进行也可根据设置自动进行。

⑤提供对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认证、授权和日志管理。

4.2 应用集成功能

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流程集成,满足业务需求,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避免和消除信息孤岛。主要功能包括:

①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功能、同步或异步的通信机制。读取、解释并转换来自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实现应用程序间的协同运作。

②提供工作流服务,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系统整合。

③支持国际国内开放标准,如面向服务的应用架构SOA、扩展标识语言XML等。

④提供多种接口服务,根据业务流程的需要,实现系统之间的灵活连接。

⑤提供面向业务分析人员的图形化流程建模工具,支持流程的实时图形化监控。

4.3 企业门户功能

实现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和内容整合展现,为公司员工提供安全、统一的信息系统入口,体现公司整体形象。主要功能包括:

①结合各级目录服务,建立统一认证功能,实现对各类应用系统的单一入口,统一身份验证。

②实现各类应用系统有关的集成展现,提供内容管理功能,实现各种信息内容的整合和管理。

③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权限,定制个性化的数据、应用、内容和访问方式,增强对用户工作的支持。

④提供协同办公工具,成为办公的有效助手和统一的信息入口。

⑤基于公司的VI,设计企业门户的风格,体现公司整体形象。

5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的方式

在浙江省电力公司“SG186”建设中,省公司本部、地市局以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为统一出入口,与上级单位和外单位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或者应用互联。实现方式原则如图4所示。

(1) 已经建设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下级单位,通过该平台实现与上级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

(2) 未建设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下级单位,其应用系统可以先通过标准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接口,实现与上级单位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同时加快本单位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

(3) 通过标准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接口或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本单位和系统外单位的应用系统互联。

6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技术政策

(1)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应考虑技术先进、标准开放、架构安全、运行可靠、规模适中、可扩展性的原则。

(2)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要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强的可扩展性,具备负载均衡能力,能够随着业务的变化迅速调整与适应,能够满足7X24小时高可用性要求,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

(3)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要有统一的安全策略和完善的安全机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实行分等级保护制度。

(4)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要有必要的监控功能,能够实时检测平台的运行状态、与相邻平台的互联状态及信息的流转情况。

(5) 加强数据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定义规范、编码规范和交换格式,制定统一的企业公共数据模型,理顺信息采集渠道,坚持统一标准、数据源唯一的原则,避免数出多门和多头上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6) 统一数据交换功能支持主流的数据交换方式及格式,应用集成功能支持同步或异步的流程处理。

(7) 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应用集成应以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为中心。新建应用系统要满足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标准,已建系统要逐步改造和完善满足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标准。

(8) 系统支撑平台的建设应考虑技术先进、标准开放、架构安全、运行可靠、规模适中、可扩展性的原则,通用产品应选用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主流产品和技术。

7 结束语

浙江省电力设计院负责完成了浙江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以及地区和县(市)几十个供电企业通信、信息化、自动化规划的编制,全省电力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积极推进中。

摘要:从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的主要目标出发,简述了信息集成的基本策略,提出了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框架以及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的多层体系结构,介绍了信息集成平台应具备的数据交换、数据集成、企业门户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并落实到浙江省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中。

关键词:信息集成,企业门户,数据交换,数据集成,电力系统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2

实施企业应用集成 (EAI) 是一件庞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它包括前期论证、科学选型、系统实施、项目验收与评估等阶段。就选型而言, 它是成功实施EAI的第1步, 其工作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说,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除了为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EAI系统外, 通过组织选型工作, 还有助于了解EAI系统目前的发展情况和优缺点, 避免后续过高期望值带来的失望;在选型过程中的多轮参观, 可以使企业深刻认识到自身管理体系与同级营业规模企业的差距, 这对今后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怎样结合整体IT规划的前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选型需求分析

在讨论平台选型的策略之前, 有必要更完整地理解平台选型的概念及其如何更好地开展系统选型工作。平台选型是指企业在引入EAI平台之前, 基于客观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规划, 结合信息化投入预算和对市面上主要系统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和评估, 最后选择其中最适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产品。

这里有几个关键要素: (1) 首先要搞清出“什么是EAI平台, 企业为什么引入它?” (2) 系统选型的前提是, 必须具有明确的需求分析和完整的系统规划, 也只有在此基础上, 系统选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 (3) 系统选型的主要工作是对市面上主要相关产品以及其供应商作调查分析和比较, 在综合各方面关键指标的基础上全面衡量其优劣; (4) 系统选型的核心要素必须最适合用户的需求和特点, 包括经济性、技术先进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安全性、针对性等一系列要求。

平台选型不仅仅是选择软件产品, 同时也是选择该产品的提供商的过程。企业不但是要选择一个好的软件产品, 更是要寻找一个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

在实际的选型过程中, 许多企业总是迟迟不能做出决定, 一方面是因为EAI这样的大型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重大, 需要慎重考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对EAI的了解不够而导致的一些担心:怕时机不当、怕定位不准、怕需求不清……。其实选型最怕的是选型小组的人员不行, 建立合适的项目小组是成功选型的关键。首先该项目小组要在企业最高层领导的直接领导下, 或者直接由企业CIO来领导, 因为EAI强调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 它的最终结果是要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决策咨询提供服务, 这与CIO所担任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其次, 该小组必须有3个方面人员, 即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 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掘企业的潜在需求, 并对EAI产品进行综合的评估。

2 EAI平台选型的步骤

虽然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但是作为EAI平台的选型工作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有一个明确的选型流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EAI软件供应商都是一件好事, 企业可以根据选型流程有条不紊地安排计划进行, 不至于偏离方向和在众多产品厂商的说辞中迷失目标, 可以更加公平地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两轮八步”的选型方案不但有明确的流程, 而且把每一步需要做的工作清晰地列出。下面将进一步明确各个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工作所在:

(1) 成立选型项目小组。人是保证项目选型成功的根本, 因此成立合适的企业内部EAI选型小组至关重要。EAI是一把手工程, 选型组中一定要有可以代表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也免得选型小组群龙无首、议而不决。高层管理者的任务是制定明确项目的目标、做关键性决策、从全局上对整个项目进程进行领导、组织和控制。其次一个合格的EAI小组中还应当包括业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财务人员。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平台产品进行评估。业务人员可以从自身的操作需要出发, 着重考虑应用层界面友好性、使用方便性、各类输入输出是否满足业务流程等方面。技术人员则重点考虑新平台对现有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网络平台的适应性, 并负责组织进行技术方案交流、对各厂商产品进行全面比较等。财务人员则需要对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各种可选方案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在实际的选型过程中, 项目小组中的一个人是可以担任多个角色的, 如:财务人员的角色往往由高层管理者直接充当。

(2) 内部需求分析。对各部门实际操作中的现状及需求的深入了解, 对于企业决策和EAI项目选型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各部门在长期的运营中, 会有很多的抱怨与投诉, 但却缺乏整体的描述。所以在选择平台之前, 首先要明确管理要达到的目标, 即解决原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的急迫程度如何, 需要怎么解决等。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技术投资获得回报的企业而言, 单纯为了技术而技术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进一步来讲, 任何一个认为通过实施了EAI项目就能解决企业信息和流程混乱情况的企业都注定会感到失望。EAI技术同早期的文档管理、商业自动化和工作流管理等一样, 都遵循着一项基本原则:难以理解的流程是无法实现自动化的。

(3) 确定预算, 做好IT规划。确定预算的范围是决定选型深度和广度的基础。所以在选型正式开始之前, 企业需要综合自身财务状况、EAI项目成本收益预测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一个预算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整体的IT规划也至关重要, 因为它能帮助企业从整体的眼光选择供应商和方案。企业在选型的时候, 往往都很关心企业的当前需求, 比如一些急需改善的问题、急需提高的效率等。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 相当多数的企业忽略了企业长期的需求、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也就是说, 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没有通盘的考虑, 哪里有洞哪里补。这样做可能很快就见到了效益, 而且只付出了比较小的成本, 但是却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留下了隐患。

(4) 预热调研。多数企业内部人员对于EAI平台的构造及作用都不是非常的了解, 仅有的一些了解也大多来自于书本和相关文章, 这个时候预热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预热调研分为2个方面:1) 各类EAI软件厂商相关资料的学习及访问。通过提取相关资料和参加各类厂商举办的研讨会等, 最大程度地获取软件本身的结构组织、适用行业类别等一系列信息;2) 同行业类型客户的调研与访问。企业要善于从各种渠道发掘与本企业类型相似的EAI项目案例, 由于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所以这样的调研访问往往是友好的和有建设性意义的, 从实际使用方那里, 除了清晰企业对软件的认识, 更加有意义的是通过访谈可以更多地了解相关EAI供应商的情况。

(5) 供应商产品演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广泛邀请EAI提供商来企业进行产品的演示。演示应当按照企业内部需求调研书内容组织进行 (之前可向相应厂商和发出项目参加邀请函和企业内部需求调研书) , 其内容可以包括:软件商的基本情况以及成功案例, 软件商EAI平台的基本介绍, 并辅以实际系统功能界面的展示, 软件商针对企业需求提出的解决方案等。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实际的系统展示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需求和了解各大供应厂商的解决方案。

前5步之后, 选型小组可以初步确定进入第2轮选型的软件商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多考虑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 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做出选择。

(6) 场景开发。在进一步的产品选型过程中, 如果还是停留在对各个软件商的产品进行书面的比较, 不管分析多么详尽, 都免不了给人“纸上谈兵”的感觉。企业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产品真的可以解决某某问题吗?功能真的像技术白皮书上的那样强大吗?

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 就是结合企业的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实际场景, 让各个厂家分别用自己产品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产品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而且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 企业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软件商的实施能力、服务态度等。

(7) 投标。结合场景开发的情况, 由项目负责人整理各软件商相关资料并提交例会审议讨论, 确定进入投标环节的软件商名单。然后给出最终报价的时间, 要求入选厂商给出最后报价。

企业可以按照供应商资质与信誉、软件功能与技术性能、应用适应性、实施服务能力与质量、投入成本为主要评分基础, 进行加权平均, 对各家软件商进行综合评分, 确定最后选型结果。不排除有分数相当, 实力相当的结果, 并且在比价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某些厂家的产品价格特别便宜的情况。过低的价格未必是件好事, 它可能会直接影响日后实施顾问的水平和实施过程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平台产品不应该超过企业的预算。企业并不是要选择最好的软件商, 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 因此还有一个重要的标杆可以帮助企业在举棋不定的困惑中确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那就是企业的内部需求分析——整个EAI项目都是为了最终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8) 签订合同。签合同是选型的最后一步, 它是未来处理纠纷的法律标准, 也是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与努力的重要体现, 只有科学合理地签好合同才能为选型划上圆满的句号。随着商业交易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对合同制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合同上定义的名目也越来越细, 越来越清晰, 不能有丝毫歧义。特别是对EAI产品合同, 它不同于传统生产业“我付多少钱、你给我多少产品”这样的简单关系, 更多的是合同双方长期合作约定。因此项目负责人和选型小组要对合同进行仔细地斟酌, 另外及时把合同发给律师进行法律语言上的推敲, 以确保合同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同时, 由于软件产品的验证和评测没有一个很统一的标准, 而企业用户的需求也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进行合同补签, 这又要涉及到成本核算和双方的利益, 所以在签订合同时要先考虑好合同的条款是否还有更改的可能性和余地。

3 结语

该选型方案已成功运用在某电力集团EAI项目平台选型的过程中, 该企业灵活地运用了该选型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 成功的平台评估选型只是迈出了项目成功的第1步, EAI项目的最终成败, 实施是关键。在选型中汲取的一些经验, 如:善用人才、重视沟通等, 相信会对今后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周 瑛.成功实施EAI的十把钥匙[OL].http://www.amteam.org, 2003 .

[2]吴锦生.如何成功实施ERP项目[OL].http://www.51cmm.com, 2003.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3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及规模的不断壮大,各企业建设了多种应用系统以支撑自身运营。这些系统在建设初期缺乏统一标准,彼此相互独立,互不相通,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和业务无法协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电力企业存在管理层级复杂、信息系统建设多样、信息标准不一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亟需一种既能整合、优化、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又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业务需求的综合集成平台。应用集成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不仅提供了有力的集成技术手段,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已建系统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1 应用集成平台

1.1 应用集成平台简介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将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企业技术标准规范相结合,消除各应用之间的信息孤岛,将IT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应用,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架构和系统集成思想,是一种系统集成的实现方式,可以由多种技术、协议和软件产品共同组成。企业应用集成可以划分为业务集成、数据集成、企业集成3个层次(见图1)。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追求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先进性,而是出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现状及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实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1.2 应用集成平台架构

应用集成平台基于SOA架构设计,以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为核心,在其上构建管理平台,将企业的IT资源进行整合并抽象成接口服务,注册在应用集成平台中,并通过应用集成平台统一管理,根据业务的需要,形成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交互的中心枢纽。应用集成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1.3 应用集成平台功能

应用集成平台主要实现界面集成、权限集成、流程集成三大功能。

1)界面集成。通过集成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建立一个跨应用、部门和企业的统一集成的互动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任何地方获取所需信息。

2)权限集成。权限集成强调的是对涉及不同业务系统、不同角色人员所进行的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在出现人事信息调整时,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可以同步各个系统,使得权限全面集成,统一管理。

3)流程集成。流程集成主要解决各应用系统之间交互和跨业务工作流的集成。

2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控制

应用集成是一体化电力企业级信息化集成平台的核心,是实现各业务应用“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关键,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应用集成涉及的业务面广,体系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工程实施周期长,并且实施应用集成的企业较少,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潜在风险。

2.1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点

从电力企业IT规划风险、企业流程风险、应用集成项目建设目标风险、技术风险、项目管理5个方面对应用集成平台建设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点进行分析。

1)IT规划缺失风险。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整体考虑、统筹规划,通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信息系统功能缺失、技术落后和企业管理差异造成需求多变等问题,而是没有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前对企业管理现状、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市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IT规划。只有预先做好规划,信息化建设才能确保符合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战略,同时又能适应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业务、资金和规模扩张的发展需要。所以,IT规划缺失是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面临的最大风险点。

2)流程不规范风险。企业管理思想通常落地在企业业务流程的走向和形态,但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流程中每个节点的细节问题,而忽略流程本身的正确性、合理性和规范性问题,容易导致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混乱或不明确,业务职责界面不清晰,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企业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不规范、多样化的工作流程将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3)集成目标不明确风险。由于企业缺乏IT总体规划的指导,且对应用集成平台建设认识不清晰,会导致存在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目标、范围不明确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电力企业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不同应用系统可能由多家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承建,同时新建系统可能又引入了不成熟的新技术,这就导致存在多方面的技术风险。

5)项目风险。项目建设方和承建方之间对项目认识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分歧,关键人物并没有被指派合理的权限,或者行使应尽的义务,导致项目管理混乱。

2.2 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风险应对及控制

选择风险应对措施应综合考虑应用集成平台的目标、规模和可接受的风险大小,以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为指导,对集成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程度。

1)进行IT规划。IT规划是应用集成的前提,在规划中进行公司业务定位,对管理模式、管理基础、系统现状进行评估,通过规划梳理未来需要建设的信息系统,判断集成的风险因素等,需要为电力企业制定3~5年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规划要系统化。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需要对未来有明晰的考虑,统筹考虑企业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长期效益,避免重复投资以及增强系统扩展性等问题。(2)信息化系统构建要完整。能够将企业的人、财、物等主要领域都通过信息化手段关联起来,协同支持,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3)信息系统建设要有弹性。外部市场变化随时可能发生,信息化建设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迅速做出调整和适应。(4)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无论是新建系统还是已有系统都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可以保证新系统适应新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格式,同时将原有系统数据整合,保证业务的一致性。

2)梳理及规范流程。充分调研电力企业中所有业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及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交互过程,对流程发起、执行到结束的全过程节点进行梳理和优化,剔除不合理、冗余繁琐的节点,制定出一套适合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降低流程不规范造成的管理风险。

3)明确集成目标及范围。在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项目承建方应在充分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前提下,明确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和范围,并确定信息系统的集成范畴。在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适当对集成的目标及范围进行必要的修正,减少不必要的集成给项目工期、成本方面带来的风险。

4)技术风险控制。重视企业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同时应选择技术能力强和集成经验丰富的开发商合作,以减少技术方面带来的风险。在项目后期需出台应用集成平台建设标准规范,便于指导后续新增应用系统承建厂商工作的开展,并可规避缺乏规范导致系统无法有效集成的风险。

5)项目风险控制。项目建设方和承建方应充分理解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及范围,在项目建设认识上达成共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并加强业务知识、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

3 结语

风险管理目前在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管理中常容易被忽略,从事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此类培训来学习并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应掌握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防范风险的方法与技能,以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项目管理者,必须在应用集成平台建设过程中强化风险管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的影响或者将风险产生的影响减至最低。

摘要:风险控制贯穿于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为了达到合理规避应用集成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将其风险降到最低,文章从应用集成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五大风险出发,重点阐述风险的来源以及识别、分析与控制方法,通过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保证电力企业应用集成平台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应用集成平台,风险点,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富亚洲.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整合平台的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2]乔建国.电力系统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李锦棠.企业SOA服务集成的研究与设计[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6.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赵利军.软件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J].软件世界,2004(7):48.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4

关键词:三网融合,数字内容,内容交换,承载网

1 项目背景和目标

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课题“数字媒体内容集成交换平台的研制”任务书要求, 基于国家广电宽带骨干网建立连接8个示范节点 (6个内容提供商和2个网络运营商) 的内容集成交换示范平台承载网, 为实现电视台、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间的数字媒体内容的在线共享和交换交易, 支持异构网络环境下多格式内容的分发的跨区域多运营商广播电视服务系统提供网络支撑。

承载网连接北京、上海、南京, 杭州、深圳、海口等的集成交换示范系统。交换平台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集成交换平台承载网系统设计

(1) 承载网的需求分析

内容提供商需要通过标准的接口将自己的内容支撑系统接入数字媒体内容集成交换平台, 通过该平台将内容输出给其它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运营商, 实现内容的共享和交换交易。内容运营商也需要通过标准的接口接入该平台, 根据需求从不同的内容提供商处获取数字媒体内容。

内容的共享互联是构建开放集成、资源共享的数字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所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不同内容提供商拥有的内容资源不同, 管理方式不同, 服务对象不同, 如何建立与不同内容提供商的互联模式, 实现在统一规范接口之上的数字媒体内容资源互联与交换, 为分散异构的内容资源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 是本项目的重要技术难点。

(2) 承载网设计

MPLS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上利用标签引导数据高速、高效传输的技术。MPLS采用标签交换机制, 网络设备只需判别标签后即可进行转发处理, 提高了IP业务流转发效率, MPLS兼容现有各种主流网络技术, 可在提供IP业务的同时确保QoS和安全性。广泛应用的MPLS技术, 能够提供传统IP路由技术所难以支持的要求保证QoS的业务, 包括各种新兴的增值业务, 进而实现扩展和完善更高等级的基础服务。

为保证在多平台互联中实现多种媒介内容交互业务的高可靠性, 对网络的健壮性、有效性、可应用性、长时间运行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本项目方案选取基于高可靠的电信级网络设备和合理的网络拓扑来构建多站点平台交换承载网, 企业客户将路由交给服务提供商来管理, 采用MPLS的三层VPN技术。通过这种技术, 各地方站点采用物理专线接入中国有线 (CCN) IP数据骨干网, 即可实现各示范站点与交换平台的1000M带宽的点对多点VPN专线互联, 从而获得方便、透明、快捷的多媒体业务安全传输服务。因此, 这个承载网络将是一个高性能、高可靠、而且经济安全的VPN专属网络系统。这种偏平化的网络结构设计, 便于网络规模的扩展, 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承载网系统示意图如见图2。

(3) 网络地址规划

规划原则:

a) 采用互联网保留地址。

b) 与现有主干网络地址不重复。

c) 综合考虑专网的服务规模与业务扩展需要, 采用1个B类地址段来规划整个子网。

d) 为了便于规划和管理, 每个站点分配2个C类地址段。

具体方案:

a) 用户地址段采用互联网保留地址段10.10.0.0/255.255.0.0。

b) 中央交换平台使用地址10.10.0.0/255.255.254.0。

c) 其他站点使用地址10.10. (2~254) .0/255.255.254.0。

d) 网关互联网段统一为10.10.255. (0-254) /255.255.255.252。

专网用户IP地址分配情况参看表1。

(4) 承载网服务质量保障QoS

Qo 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 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一种技术。在正常情况下, 如果网络只用于特定的无时间限制的应用系统, 并不需要QoS, 比如Web应用或E-mail设置等。但是对关键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就十分必要。当网络过载或拥塞时, QoS能确保重要业务量不受延迟或丢弃, 同时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

根据网络安全规划及信令控制与业务发布严格分离保障的设计要求, 在MPLS-VPN组网中将承载专网与公网业务有效隔离的基础上, 在运营商端边缘设备 (PE) 与终端配置接入设备 (CE) 间单一物理接入通道的条件下, 采用Diff-Serv模式对信令、业务发布两种数据分组进行带宽预留分配, 优先保障信令控制数据可靠转发, 根据业务规模动态调整带宽资源分配比例, 满足业务隔离、控制优先、发布可靠的承载网设计要求。

(5) 承载网扩展能力

在本项目专网构建实施方案中, 采用MPLS技术, 通过广电国干网数据平台将各个发布平台站点之间连接成一个互连互通、安全可靠的VPN网络。在整个实验平台VPN网络结构中, 拥有1个核心业务交换平台, 及8个实验发布平台/站点。将CCN-IP数据骨干网各省市业务汇聚路由器 (PE设备) 设置为运营商端边缘路由器, 各示范站点终端配置接入设备 (CE设备) 接入相应的运营商端边缘路由器 (PE设备) 。考虑带宽占用和现有设备及网络情况, 项目实验期全部示范站点采用Ethernet 1000M带宽接入CCN-IP数据骨干网, 完成实验平台组网。这种方式架构简单灵活, 路径保护安全, 使用成本低, 能有效的利用带宽, 满足在IP网络上传输高质量、高可靠性业务的要求。同时, 这种方式易于拓展与裁减, 尤其是对传输带宽的需求突然变化的时候, 只要在软件上修改配置, 无需做硬件调整, 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

(6) 用户终端接入设备选型

基于CCN-IP数据骨干网的高可信网络搭建多媒体业务分发交换平台, 用户CE设备必须完整支持线速转发、Qos标记与识别、扩展灵活等基本特性, 经过实验测试, 比照性能价格等因素, 采用Cisco 3845路由器设备配置为用户CE设备, 实现CE-PE的业务可靠互通。采用Cisco 3560G多层交换机用于各示范站点内部设备互联。

4 承载网系统部署

按照项目计划, 完成了集成交换平台承载网系统部署。承载网系统部署示意图见图2, DWDM系统拓扑结构图见图3, 内容交换中心平台、各示范节点部署见图4、图5、图6。

5 承载网系统测试

课题组委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计量检测中心, 对集成交换平台承载网性能进行了技术检测。

测试选取全部6个承载网接入点 (北京, 深圳, 南京、上海、海口和杭州) 作为测试站点, 测试内容为各示范节点到交换平台的端到端通道性能测试 (通道吞吐量测试) 。北京、南京、深圳、海口和杭州节点承载网边缘设备为Juniper M120, 上海节点承载网设备为Juniper M20。

(1) 通道吞吐量

测试环境见图7, 测试结果见表2。

6 承载网QoS测试

(1) 测试目标

匹配不同服务的流量, 对应保障一定的带宽。当链路发生拥塞时可以有预留带宽转发匹配的数据流量, 保障流量的正常转发。在Cisco 3845上做QoS, 用ACL匹配出两条数据流, 分别给这两条数据流分配不同的带宽, 达到用QoS控制预留带宽的目的。

(2) 测试环境

测试在两个环境中进行, 一个是纯实验环境, 没有经过任何外网;另一个环境是中间通过MPLS网络。

A.纯实验环境测试拓扑图 (见图8)

测试拓扑说明:

ftp server网关指向3845 g0/0口, FTP server的IP地址为10.10.0.4;左侧3560做客户端接入, 所有client在vlan 2里, 网关指向vlan 2地址10.10.2.1, 通过在3845上启用acl匹配client 1和client 2模拟两种数据流, 匹配client1的数据流打上dscp 56标记, client2的数据放入默认类队列里, 启用policy-map给client 1分配带宽为80M, client 2分配带宽为20M。

B.接入MPLS网环境测试拓扑图 (见图9)

测试拓扑说明:

首先, server端 (FTP server PC) 直接与3845 g0/0口相联, 左侧C3560做客户端接入, 所有client在vlan 2里, 网关指向vlan 2地址10.10.2.1, 通过在C3845上启用acl匹配client 1和client 2模拟两种数据流, 匹配client1的数据流打上dscp 56标, client2的数据流放入默认类里, 启用policy-map给client 1分配带宽为80M, client 2分配带宽为20M。

(3) 测试步骤

纯实验环境测试:

1) 搭建实验拓扑, 保证设备配置正确, 确定client可以正常访问ftp server;

2) client 2首先从server端下载数据, 因为限制client 2的带宽为20M, 实测数据client2的带宽稳定在17M-20M之间;

3) client 1从server端下载数据, 因为限制client1的带宽为80M, 实测数据clinet1的带宽稳定在74M-80M之间;

4) 因为client 1的数据为打标记的受保护流量, 所以定义它的策略为超出部分传输, 当网络中没有不受保护的流量时, client1的流量可以超过80M。

接入MPLS网环境测试:

1) 搭建测试环境, 保证设备连通, 保证client能正常访问FTPserver;

2) client 2首先从server端下载数据, 因为限制client 2的带宽为20M, 实测数据client2的带宽稳定在17M-20M之间;

3) client 1从server端下载数据, 因为限制client1的带宽为80M, 实测数据clinet1的带宽稳定在74M-80M之间;

4) 因为client 1的数据为打标记的受保护流量, 所以定义它的策略为超出部分传输, 当网络中没有不受保护的流量时, client1的流量可以超过80。

(4) 测试结果

client 1从FTP server下载的流量基本可以达到80M, 稳定在74M左右, 见图10。

Client 2下载流量基本可以达到20M, 稳定在17M-18M之间。, 见图11。

测试结论:在试验拓扑和接入MPLS网络这两个环境中, QoS配置与实现的效果一致, C3845都能较精确的控制相应的带宽流量。

7 结束语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5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管理和业务线条在用信息系统已达20多个, 涵盖了业务、财务、销售等各个方面。但是各系统均在各部门内部范围应用, 系统之间相互独立, 数据不能共享, 集成性差, 存在数据来源重复、重复上报等问题, 形成了“信息孤岛”。为此, 通过构建一个数据集成应用的信息化平台, 实现对现有各系统数据的自动采集、交换和集成, 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多、集成性差、数据不共享的问题, 消除“信息孤岛”。同时依托该平台, 加强了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 切实提高了经营管理质量。

1 建设内容

围绕建立数据采集交换、数据中心、监控分析、业务门户、身份认证、业务应用六大子平台进行建设。同时, 依托该平台, 以成品油一次配送、二次配送、油库管理、加油站管理为主线, 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和全方位监控分析。

1.1 数据采集交换子平台

要实现企业数据的有效交换和共享, 首先要能够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 有效、实时、准确的采集到企业所需基础数据。在数据抽取层面, 我们一方面利用液位仪、视频监控、GPS、射频卡等自动设备实现有效的数据采集和整合, 实现了对油站、油库、配送车辆等业务节点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实时抽取, 提高数据采集质量, 保证基础数据的可信可靠。同时通过与现有应用系统建立接口, 采用informatic公司的智能数据交换平台工具, 实现了对企业ERP、零售管理、二次物流、办公自动化、综合审批等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和交换。通过数据交换, 实现各个在用系统的有效集成, 数据充分共享, 打破系统间的壁垒, 彻底解决了系统相对独立而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

1.2 数据中心子平台

数据中心是整个平台的核心, 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通过构建数据中心进行数据源的梳理、采集, 与其他系统间的数据同步、数据的存储和维护等, 并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整体规划, 为整个平台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1.3 监控分析子平台

在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基础上, 梳理优化现有业务流程, 实现油品一次、二次物流的全方位流程监控、分析, 实现油品的全方位营销管理, 为企业数据应用集成平台提供有效的支撑。

1.4 业务门户子平台

数据交换与数据中心实行了系统间的整合和数据共享, 为了让用户更好的体验到系统整合带来的好处, 我们设计采用了门户方式的统一应用平台入口, 集中展示相关的业务信息, 包括公司新闻、通讯录、集成待办事项、通知公告、单点登录、内部邮箱门户集中展示了数据中心的相关的业务信息, 并且每个人员可根据权限定制需要的业务信息。

1.5 身份认证子平台

可以实现身份统一管理、统一授权、统一认证、统一审计, 实现身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管理, 消除安全隐患。目前已实现23个系统的单点登录, 用户只需要输入一次密码就可进入其他各系统, 避免了多个系统需要记录多个密码的情况。

1.6 业务应用子平台

业务应用子平台包含地理信息系统 (GIS) 、视频监控、液位仪应用、统一运维四个子系统。

1.6.1 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GIS技术应用, 实现生产经营中业务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的有效结合, 以地理平面二维方式展现企业的销售、运营、监控等数据, 实现直观、便捷, 快速的定位和数据分析。同时, 通过与GPS、视频监控、液位仪、自动发货装置等自动化设备联动, 在电子地图上可以实时显示配送车辆的运行状态, 通过抽取配送车辆订单信息, 自动计算配送车辆与目的加油站距离, 能够提前通知加油站做好接卸准备, 并提醒控制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视频监控远程监督加油站接卸等关键业务环节, 从而真正实现了实时监控, 主动预警。

1.6.2 视频监控系统

业务过程的监控离不开视频监控, 而单纯的视频监控只能起到警示和事后记录的作用, 我们通过搭建视频监控平台, 实现油库、油站视频设备的联网和数据采集, 获取油库、油站的实时视频信号或历史录像, 对油站、油库关键部位、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 在指挥调度时起到亲临现场的效果, 可以现场办公、现场决策。

1.6.3 液位仪系统

液位仪是油站、油库库存数据的来源, 但因为液位仪设备造价高, 集成困难, 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充分挖掘液位仪的利用价值, 通过液位仪自动收集加油站和油库的数据, 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网络传输。同时实现计量自动化, 开发自动校罐程序, 进行容积表校验, 对液位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并与现有的各类系统进行集成等, 最终满足各级管理部门对油品进销存管理全方位监控的管理目标。

1.6.4 统一运维系统

结合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实际需求, 我们以管理支撑工具为手段, 以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方法, 将公司各项运维工作和流程进行整合, 搭建了统一运维模块。将企业日常运维管理、机房管理、设备管理均纳入统一运维模块, 构建整体运维框架。目前已实现加油站故障申报处理流程、机房运维流程等主要功能。下一步将企业所有维修流程纳入该系统, 实现大运维管理。

2 新技术应用

建设过程中, 创造性地使用了数据库一体机技术、数据抽取集成技术、数据建模技术、数据展示技术、物联网设备集成技术及GIS与经营结合创新。

2.1 利用数据库一体机解决大数据处理问题

数据集成应用平台首先面临的就是巨大数据量带来的性能问题, 我们采用了世界领先的Exadata数据库一体机技术, 并将该技术与目前企业实际在用的应用系统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一是, 高性能, 利用多个服务器集群互联, 提升整个数据库的并行计算能力, 实现负载均衡, 充分发挥集群性能优势。二是, 高可用性, 避免单机故障带来的停机, 内建的容错功能使得故障可以自动切换到正常的节点, 应用程序访问无需额外开发和修改。三是, 扩展性能力, 可根据容量需求的增长为集群添加节点, 从而能通过逐步扩充来节约成本, 正常最多可实现100个节点的集群数据库环境。

2.2 实现了经营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结合

开创性的将经营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的有效整合, 实现了油库、油站 (便利店) 等集成管理单位的综合信息展示, 使得管理层能在统一的地图上看到所管辖区域的企业经营数据和现场环境情况, 为新建、改造加油站的选址等提供便捷服务;提供了配送车辆的实时监控和轨迹查询;集成展示了非油品、成品油的销售情况。结合GIS中原有的空间信息, 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2.3 创新的数据展现方式

数据平台的展现不能仅仅依赖于图表, 而需要丰富、直观、立体的展现, 我们设计了多维度、立体式的展现模式, 每个指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与之相关的各个指标和数据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轻松获取, 每个指标都设计有三层钻取查询, 能够准确的获取每个指标的数据来源, 并能够进行横向纵向对比, 同时可以设置自定义的辅助分析参数, 为最终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体验, 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3 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3.1 系统集成整合方面

3.1.1 实现业务及办公系统整合, 解决信息孤岛

系统从数据、应用、界面、产品四个层面进行了集成, 解决了大部分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数据接口, 实现与ERP、零管、加油卡等系统的业务数据集成;实现了集成办公, 集成OA、SPS、邮件及信息门户4个系统的待办事项, 实现23个系统的“单点登录”。

3.1.2 实现自动化设备的采集集成, 提升监管能力

系统实现了油站、油库视频监控、液位仪、油罐车GPS等自动化设备数据的自动采集, 实现了加油站、油库的视频监控、液位仪数据联网, 以及全省配送辆车的GPS数据的集成, 加强了油库、油站及配送过程的实时监控, 大大提升基层单位和承运车辆操作规范性的意识。

3.1.3 建立统一数据中心, 搭建信息化集成平台

通过搭建数据仓库, 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标准化处理、数据临时存储、系统应用设计, 为业务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搭建了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 今后新建和重建的业务应用将构建于该数据集成应用平台之上, 有效实现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共享。

3.2 管理和效益提升方面

3.2.1 有效提升经营管理监控和分析能力

一是, 加强监管和监控能力, 降低成本。通过数据整合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监控中心, 利用视频监控设备、液位仪与业务环节的关联, 实现油站、油库的集中联网查看, 通过远程的督查, 实现全省重点油站油库的安全检查, 有效降低现场督查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二是, 提高报表统计效率, 提升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通过集成ERP、零管等主要业务系统数据, 大大减少手工统计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出错的几率, 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专注于经营的分析和决策。

3.2.2 有效改善成品油调运和采购效率

一是, 实现成品油保供和库存优化。通过将ERP、一次物流系统整合, 通过系统权限控制, 市公司、驻厂办事处可及时查看资源信息以及调运物流情况, 保证经营需要和市场供应;并且优化库存结构, 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 降费增效, 为物流优化提供数据依据。通过在ERP中获取油库的进货信息、结合运杂费的标准和规则, 呈现出对实际产生的运杂费、最优运杂费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可追踪每笔运杂费的产生的过程, 确保支出的每一分钱都有据可查。三是为成品油采购提供参考分析。基于SPS、ERP、一次物流系统的历史数据, 对采购成品油过程中的供应商进行价格、供货量、完成效率分析, 为下一步的成品油采购提供数据支撑。

3.2.3 整合运维流程, 实现了故障标准化管理

通过对运维流程的不断梳理, 建立统一运维平台, 实现故障申报及流程化处理, 实现故障的自动统计和分析。实施前, 各部门、各环节均建立了独立的运行维护流程, 涉及大量的纸质单据审批、节点流转, 中间过程复杂, 耗时时间长。实施后通过对各项运维事项梳理, 建立了各线条、各环节的运维流程, 实现日常运维流程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化了工作流程。将原来的故障统计由每次1小时降低到10分钟, 提高了故障运维的工作效率。

4 结论

经营管理平台项目面向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 实现了对现有系统的数据集成、整合、应用, 提升了企业信息化集成能力, 满足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该项目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业务整合优化、日常监控分析等多方面提升了企业管控水平, 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同时, 利用多项创新信息技术, 改造和提升了油品销售企业的整体业务布局, 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典范案例, 有力支撑了公司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信息系统在各企业不断建设和应用, 但信息系统往往分散于各业务领域, 集成性不高。本文正是在企业建立集成应用的平台, 实现企业经营业务基础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交换和集成, 集成现有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 实现数据共享。同时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整合应用, 实现对重点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和全方位监控分析。

关键词:集成,应用,平台,监控,分析

参考文献

[1]奥斯本.深入理解Oracle Exadata[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程先富.GIS软件应用实习教程[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逐渐过渡到企业集群或者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实体之间能够协同起来共同开展商务活动以获得优势。制造业主要包括了流程型工业和离散型工业,前者又包括了连续型工业、半连续性工业和混合工业,统称为流程型工业。流程型企业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大约有70多家,约占15%。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我国流程型企业年产值占全国企业年产值的52.2%,流程型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本文进行了面向流程型企业的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研究,依据流程型企业的特性和协同商务的含义建立了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的总体架构和企业级协同商务架构,并分析其关键技术及应用。

1 流程型企业及协同商务

1.1 流程型企业的特性

流程型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石化、冶金、电力、轻工、制药、环保等行业的企业属流程型企业,其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1]。

流程型企业主要是管道式物料输送,其工艺和生产设备能力固定,计划相对稳定,连续生产,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同时流程型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原料比较稳定,典型的流程型企业其主导产品大多具有大批量、连续生产、依赖资源的特点。因此流程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管理信息系统3大部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通过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控制系统来实现;企业的管控一体化,则通过制造执行系统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通过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s,企业资源计划)、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软件来实现。流程型企业的这3类信息化系统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孤立的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要实时接收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传来的实时数据,同时经过处理后,要再传给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进行控制,且要向上传递数据给管理信息系统。

1.2 协同商务在流程型企业中的应用

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是由Gartner Group在1999年提出的,是指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它主要是通过对与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企业自身的活力,强调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以流程型企业为核心开展协同商务,包含了3层含义:企业内部协同、企业间协同、第三方协同。企业内部协同是协同商务的基础,对流程型企业而言,就是3类信息化系统的协同与集成,一般流程型企业负责对外公开资源、共享数据任务的为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标准数据接口、权限分配和安全机制;企业间协同,由于流程型企业的产品和原料相对固定,是典型的面向库存生产的刚性生产方式,因此流程型企业和原料供应商、销售商之间是一种紧耦合的协作型关系,但是与参与协同商务的其它实体之间是一种松耦合的协作型关系,企业间协同商务要求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敏捷性;第三方协同主要包括了与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等)和服务部门(银行、电力部门等)之间的协同。

2 基于SOA的协同商务集成平台架构

2.1 SOA的特点

SO 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以“服务”为基本元素建立企业IT架构。服务是指一种可以被发现和自我维护且可以与其它应用服务交互的软件实体。SOA具有松散耦合、粗粒度、互操作性和标准化接口的特点。SOA不同于其它的架构体现在以下几点[2]:(1)提供了一个方法论;(2)提供了一个松散的双向通讯的环境;(3)提供了供外部和内部调用的标准接口;(4)具有定义良好和方便实用的功能。SOA的目的是让业务能够快速的响应或者领导变化,即“业务敏捷性”(Business Agility),也是重要的EAI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方法。从上面可以看出,SOA具有跨平台性、重用性、屏蔽了业务逻辑组件的复杂性等诸多优势,正好解决了企业间应用集成的平台异构性等问题,借助于SOA,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协同商务。

2.2 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的总体架构

基于SOA设计的协同商务集成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所示整个协同商务是以“领袖”实体为核心来进行的,是结合了服务注册表(service registry)模式和服务编排(choreography)模式混合设计的基于SOA的应用。“领袖”实体拥有三级目录,分别为公有目录、专有目录和私有目录,级别依次降低,所需要的权限依次降低,当然所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数量也就相应地依次减少。其中私有目录为企业级目录,只有企业内部才可以访问,企业内部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通过私有目录进行协同;专有目录提供给在同一个紧密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访问,由于流程型企业的特点,原料和产品都基本稳定,为面向库存的刚性生产,因此其供应商和销售商一般都是固定的,是流程型企业最重要的商业伙伴,是一种紧密协同的关系,同样需求源和供应源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通过专有目录进行协同;共有目录主要面向知识伙伴、仓储物流、政府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些实体只有在协同商务周期内才与之进行商业活动,因此是一种典型的适合松耦合的情况,这4类实体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通过共有目录进行协同。“领袖”实体中还包含了工作流引擎,这是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编排模式,可以将提供的服务按照工作流的顺序和规则进行排列,从而重新生成新的服务供调用和绑定,也可以人为交互的方式设计新的服务组合。

这样,“领袖”实体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能够起到协同商务周期的“bus”作用,也即所有的其它企业实体信息系统都与“领袖”实体信息系统集成;“领袖”实体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初步判定合作伙伴的级别和筛选合作伙伴工作,采用服务注册表(service registry)模式和服务编排(choreography)模式混合设计的基于SOA的架构,就满足了需求。

2.3 流程型行业企业级协同商务架构

流程型行业企业级协同商务架构是分层结构的,从最底层到ESB (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共有3层,依次是PCS(Process Control System,过程控制系统)、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和ERP,ERP通过服务接口与ESB通讯,企业其它的信息系统比如CRM等同样通过服务接口与ESB通讯,外部实体通过私有目录进行协同,在整个架构中,添加了不同级别的安全机制。图2描述了流程型行业企业级协同商务架构。

PCS主要包括了DCS、PLC、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这些都是流程型企业生产控制系统所常用的;MES主要包括了AMT(Advanced Modeling Technologies,先进建模与流程模拟技术)、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先进计划与调度技术)、RTO(Real-time Optimization,实时优化技术)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ERP是制造企业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也即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实施有效的控制,ERP一般共包含4个主要模块,分别为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规划,实现对企业的人、财和物资源调配和优化,一般制造企业的信息系统还包括了CRM、SCM和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等企业应用。私有目录实现对发布的服务的管理,并负责与外部实体的协同。整个流程行业协同商务平台架构还要考虑安全机制,比如各层之间的通讯安全、与外部协同的防火墙设置、服务的调用权限等;同时平台还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包括了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等,实时数据库应用于PCS和MES层实现监控一体化,关系数据库应用于ERP等信息管理系统和MES层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图2是典型的流程型企业的基于SOA的协同商务架构,在实际应用中,企业的信息系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都要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机协同,才能开展协同商务。

3 实现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

3.1 Web Service

实现SOA的技术有很多种,比如,JAVA RMI(Java Remote Method Protocol,远程方法调用)、CORBA(Cor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组件式对象模型)和EJB-CORBA(Enterprise Java Bean,企业组件模型)等,但是最有效的实现SOA的技术是Web Service。

Web Service是一类自我维护和自我描述的特殊服务,客户可以通过开放的标准接口发现该服务和调用该服务的功能。因为调用Web Service的应用不依赖于此服务,且所有如何使用这个服务的信息都包含在服务本身中,因此Web Service具有自我维护和描述的特点。Web Service不像其他实现SOA的技术需要特定的协议才可以访问到,Web Service使用标准网络协议(比如:HTTP和SOAP)和已经普遍接受的数据格式(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Web Service可以使用任何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在任何平台上部署Web Service。

Web Service基于XML标准技术,包括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Web Service描述语言)、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万能描述、发现和集成)和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是基于XML格式的描述Web Service接口,它描述服务位于哪儿,支持什么操作和进行通讯的信息格式;UDDI是基于XML协议,可以作为公共的注册服务目录和Web Service的实时查找地,它提供了服务提供者公开服务和服务使用者查询服务的机制,还有服务之间互操作的方法;SOAP是基于XML的运行在HTTP之上的通讯协议,它描述了消息的内容和如何创建消息。图2描述了基于Web Service的流程型企业集成平台[2]。

集成平台中领袖实体三级目录可用私有UDDI、专有UDDI、公有UDDI实现;平台实体之间,实体内部的服务之间的通讯都采用标准的SOAP和HTTP,可以突破防火墙的限制;工作流引擎采用基于BPE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缩写为BPEL4WS或BPEL,业务流程执行语言)实现;供应源、需求源知识伙伴、仓储物流、政府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采用基于WSDL技术进行描述,保证不同语言开发的服务之间可以相互识别和相互调用,有效地解决了网络环境下平台异构性的问题。表1描述了Web Service的各种技术在协同商务集成平台总体架构中的应用。

3.2 集成方式

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点对点集成、消息总线、企业应用集成和ESB4个阶段。而我们在图2中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就采用了ESB的形式,ESB是基于中间件技术实现并支持SOA的一组基础架构功能。ESB支持异构环境中的服务、消息以及基于事件的交互,并且具有适当的服务级别和可管理性。ESB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就是接口,由于ESB要集成不同的企业应用,而这些企业应用又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工具开发的,因此ESB必须能够兼容不同的类型接口,这必然要一套适配机制,满足不同的接口通过适配机制接入到总线中,也就是要有适配器(adapters)[3,4]。适配器一般包括了SQL适配器、FTP适配器、Web Service适配器、Socket适配器、HTTP适配器等。我们设计的ESB模型如图3所示:

对于企业的PCS层的整合可以采用基于FCS(Field Bus Control System,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来实现,比如DCS与FCS的集成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分别从DCS的I/O层、DCS的网络通讯和通过网关3个方面实施集成;MES与ERP、PCS之间的整合可以采用基于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过程控制对象链接嵌入技术)的控制网络、基于实时数据平台、基于XML文档交换等方式进行。

4 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的应用

4.1 应用模式

以上阐述的都是以单独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商务集成平台,而成功实施协同商务需要各个方面的参与与协同。按照流程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协同商务集成平台应用模式分为面向企业集团的协同商务、面向区域的协同商务、面向行业的协同商务和面向动态联盟的协同商务共4种应用模式[5]。

面向企业集团的协同商务是对单个企业协同商务应用的扩展,它允许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之间紧密地集成,更好地开展协同商务,一般由母公司主导;面向区域的协同商务是将一定区域内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各种实体进行协同,对外以“一种声音”实施业务,一般要由区域政府主导;面向行业的协同商务,比如化工、制药、冶金行业等可以组成联盟,提高整体竞争力,一般由行业商会主导;面向动态联盟的协同商务是以订单为驱动力由独立公司临时组建实施动态业务,一般由企业联盟盟主主导。

4.2 外部环境的支持

协同商务的成功实施除了企业之间协同外,还需要一些外部环境的支持,比如安全和隐私、费用结算、数据加密、功能测试和注册机构等[6,7]。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功能得到了完善,实施协同商务才变得有可能。

安全和隐私,资源和服务是运行在网络上的,同时甚至可能跨越了国界,这就要求这些服务是值得信赖的,且没有违背国家相关法规,还需要有国家认可的中性机构来核对这些服务;费用结算,需要不可抵赖性,保证服务提供者可以得到回报;数据加密,协同过程当中肯定有数据的传输,如何有效地对数据加密和解密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功能测试,集成在一起的企业实体需要对从外部引入的服务进行测试,而不能影响到内部正常运行的系统;注册机构,目前还没有一家公认的权威的注册机构,来充当服务注册、发现的角色。

5 结束语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了企业竞争模式的变革,协同商务就是增强企业竞争的新方式。流程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决于流程型企业的特性,主要包括了3类信息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流程型企业为核心开展协同商务,包含了3层含义:企业内部协同、企业间协同、第三方协同;SOA的跨平台性、重用性、屏蔽了业务逻辑组件的复杂性等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间应用集成的平台异构性等问题,本文设计了面向流程型企业的基于SOA的协同商务集成平台架构和流程型行业企业级协同商务架构,讨论了实现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Web Service和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式ESB,最后阐述了实施协同商务的应用模式和外部环境支持。

摘要:文章分析了流程型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指明了协同商务的3层含义:包括企业内部协同、企业间协同和第三方协同;基于SOA设计了面向流程型企业的协同商务集成平台的总体架构和企业级协同商务架构;讨论了实现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Web service,并针对企业遗留应用探讨了基于ESB的集成方式;最后对协同商务的应用模式和外部环境支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协同商务,SOA,流程型企业,Web Service

参考文献

[1]崔京朋.基于网络化制造的协同商务及其集成技术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6.

[2]徐向荣,顾新建,叶作亮.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6,9.

[3]Wesal Al Belushi,Youcef Baghdad.An Approach to Wrap Legacy Applications into Web Services[J].2007 IEEE.

[4]Enrique Castro-Leon Jackson He Mark Chang.Scaling Down SOA to Small Businesses[J],IEE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SOCA'07)

[5]顾寄南,等.网络化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Sanjeev Kumar,Vijay Dakshinamoorthy,and M.S.Krishnan. Does SOA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An Empirical Analy- sis of the Impactof SOA Adoption on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2007 IEEE Proceedings of the 40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07)

企业集成平台方案 篇7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深度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运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智能化、网络化时代, 推进企业信息化, 建设一体化平台, 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制造水平、降低生存成本、拓展营销平台。但是作为企业一把手, 必须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因为需要顶层设计, 需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来构建平台系统。

本文分析了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难, 重点探讨了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方法。

1 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瓶颈

就生产制造企业来说, 规模越庞大, 越是需要建设不断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是, 许多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 面临很多瓶颈[1,2]。

一是整合难度大。许多企业实现了部分生存现代化, 如在生产方面建立了视频监控、通信系统、紧急避险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电力安全监控系统等;在业务管理方面建立起计划统计系统、产运销统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但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往往是独立的, 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共享, 即存在着数据冗余, 又存在着信息准确度低等问题。这就会导致部门间协调不力, 生存效率、质量水平不高。

二是设备投入、人员投入大, 产出小。当企业家按照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工程建设时, 会发现:信息系统软硬件投资大,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增加相关维护人员, 人力资本投入也大。这些影响了企业家投入信息化建设的热情。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抓住重点, 这个重点工程就是“落实应用、以点带面”。

三是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由于原来使用的数据信息习惯, 没有落实行业信息数据标准, 缺乏企业标准的研究制度, 当信息来源分散, 且无标准时, 前期建设的信息系统就需要修改, 重新修改。这造成的浪费, 企业家必然痛心, 也就必然影响到信息化平台系统工程逐步建设和完善了。

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企业内部运行着各种应用系统, 它们分别由不同的生产厂商开发研究, 各自的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同时使用的数据路、系统服务器, 选择的技术标准都各不相同, 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为信息一体化建设带来较大困难[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往功能单调的应用系统渐渐难以满足现阶段企业生产运营的使用需求, 只有不断更新换代, 建设一个新的信息一体化系统集成应用平台, 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信息一体化系统集成平台构建思路

2.1 体系架构

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主要有源数据层、展示层、数据采集层以及服务层四层架构, 能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系统的安全性等需求[3,4,5], 如图1所示。

2.2 信息整合与标准体系建设

为能够确保系统的核心架构始终保持稳定, 其中源数据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业的生产控制子系统以及安全避险系统。数据采集层的数据整合处理工作主要通过OPC通信协议进行, 不同系统的数据存放标准及存放格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将系统平台的所有数据采集到实时数据服务器之中, 然后进行数据交互;统一展示层能够通过一个集成的界面操作生产车间所有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在企业原有的内部网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能够实现对企业所有相关生产、销售等部门相关数据的综合管理及应用, 即达到信息中心一体化、集成管理的目标[3]。

2.3 模块化结构的扩充能力

平台构造需要模块化结构, 这样扩充方便, 企业信息化系统才可不断完善。

在实际的平台模块 (又称子系统) 设计中, 包括管理层决策、生产调度、物料库管理、财务成本核算、人力资源、物流监控、营销运营等模块;在构建过程中, 模块建设要本着应用为重, 留足链接接口的原则。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将相关的子系统介入到综合的平台之中, 才能够真正满足综合性自动化平台的建设需求, 子系统接入时应包括硬件及软件两部分, 子系统硬件主要有扩展接入、上位机接入, PLC (电力线上网) 接入以及子网络接入四种接入方式, 所有的子系统整合软件接口都使用的是标准的OPC接口, 通过整合这些软件平台未能够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作及关联操作的目标。

3 平台构建的主要功能

为了能够在信息调度中线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以及统一管理分析, 通过信息化集成系统达到企业软件平台的统一和规范, 平台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以下功能[3]:

(1) 单点登录。实际上是身份认证的整合, 是当前我国各大企业在整合业务资源时应用比较广泛的解决方案, 通过该功能, 在许多应用系统中, 只要各系统之间相互信任, 企业相关的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能够自由访问其他的系统;

(2) 生产监控。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产品生产的所有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集成, 并能够把所有的监控过程展示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之上, 不管生产过程中出现何种故障, 都能够及时进行预告警;

(3) 安全管理。为了实现该功能, 系统构建时需要将安全监察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量化管理系统等等相关的系统集成为一体;

(4) 系统管理。要能够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所有用户的用户名、联系方式、密码等身份信息进行管理[4];

(5) 运营管理。为了实现、一体化, 企业在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产运销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系统进行集成,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块;

(6) 权限管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管理阶层的在数据访问、功能模块使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权限, 因此系统构建时要根据用户具体的级别设置一定的权限, 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4 顶层规划与协调推进

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现一体化、系统化最困难。整体性融合越困难, 越是需要企业一把手强力推进。“信息一体化”往往是牛鼻子——数据和信息是部门间沟通的语言, 准确性、交互及时性、处理有效性是关键。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即是应用信息技术、互联互通技术、信息标准化等关键。在企业管理、生存、检测、营销等各环节深入应用系统化的平台, 达到信息共享,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乃至实现以销定产、个性化生产等目标。

狠抓落实, 分步实施。该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置了不同的信息展示页面, 可以满足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管理人员的监管需求, 监管人员能够在展示界面上, 清晰地辨别所有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且能够十分便捷的切换到子系统之中。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等相关技术能够实现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 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使得企业生产更加安全稳定[5]。

重视集成, 协调推进。通过对企业的生产安全监测系统进行集成, 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能够记录及存储下来, 并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企业内部各级生产管理部门, 实现了生产指挥以及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及系统的集成, 企业的整体的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企业的管理层、业务层及视频监控的数据都实现了高度的融合,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了解产品生产、运输、销售以及仓储过程的详细情况, 为企业的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该平台的建设,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企业信息化一体化平台系统集成平台构建的思路、方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谨供致力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企业参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化与信息化已经迈进深度融合, 但水平不同, 部分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 有的行业则进展困难。面对推进信息化建设困难, 探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分析了管理者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 及合理、科学开展顶层规划设计的方法;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建立信息标准体系、系统模块以及平台集成系统;最后按照工程建设的标准, 加强互联互通协调与指导, 按照系统思维推进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一体化,平台建设,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戴永亮, 陈红星.煤矿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14 (6) :61-62.

[2]冯环宇.浅谈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6 (6) :258-259.

[3]张子保, 牛俊鹏.基于一体化电网平台的信息化供电公司系统建设[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09, 7 (4) :48-51.

[4]夏庆祥.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系统集成应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6) .

上一篇:开放运行机制下一篇:A型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