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运行机制

2024-07-22

开放运行机制(精选10篇)

开放运行机制 篇1

2014 年8 月18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1]。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感召下,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如何扭转此种不利局面并尽快追赶欧美发达国家? 开放式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能。开放式创新最早由美国哈弗大学技术学系和企业学系的教授Henry Chesbrough于2003 年出版的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不同,开放式创新可以帮助企业从内外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意并实现商业化[2]。开放式创新理论一经提出就立即在理论学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不断发展。学者Chesbrough,Growther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基本的分类研究,他们认为,开放式创新可以分为内向开放式创新( inbound open innovation)和外向开放式创新(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两种,分别对应知识向企业流动的方向[3]。根据开放式创新参与主体承担角色是否相同,又可以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异质化开放式创新模式和同质化开放式创新模式[4]。

当前中国开放式创新总体上以内向的异质化开放式创新为主,即由企业主动向高校科研机构获取科技成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由于中国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激情,而众多新兴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研发实力不足导致的。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的科研实力较强,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却十分低下: 2013 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 “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 左右[5]。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众所周知,利益分配机制是关系到各种异质化开放式创新组织体能否长久发展的核心问题,可以说,只有建立合理和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使得各创新主体形成合力,保持高效和健康的运作。然而,根据中国产学研( 异质化开放式创新) 实践,可以客观的看到,目前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产学研开放式创新联盟所采用的利益分配方式( 一次总付、分期支付、按比例提成、按股份利等) 还不是很完善,分配的比例缺乏客观评价依据,各方参与技术合作的积极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不少学者如鲍新中,王道平、高宏伟、顾桂兰等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运用shapely值法、博弈论及综合利益分配法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产学研利益分配问题的观点。然而,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理论都暗含了企业方和学研方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假设,这些假设都认为企业方和学研方是相互对立、相互博弈的。但事实上,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学研方和企业方并不必然对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较企业更加注重学术成果和社会美誉度,但这并不妨碍高校、科研机构乃至科研工作者追求经济效益。从追求经济回报的角度来说,各开放式创新的参与主体在利益上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人为的将它们割裂开,必然造成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进而影响到整个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行。因此,应该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基于双方利益一致的角度,构建一种新的有利于实践且操作性强的利益分配机制。

1 智力股权和开放式创新

综上,异质化开放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构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更具有着现实紧迫性。考虑到各个主体之间追求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以智力股权为基础可以设计出一种较好的天然的适于异质化开放式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那么,何为智力股权? 智力股权和现有的分配机制相比,到底存在着什么优势?

追本溯源,智力股权这一概念实际上衍生自智力资本理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以及无形资产等概念的提出,智力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概念逐渐兴盛并发展出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Thomas Stewart,Annie Brooking,Karl Erik Sveibyh,Roos et al等都对智力资本作出了自己的定义[6]。尽管上述学者对智力资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众多企业愈来愈重视自身智力资本的运营、维护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学者亦试图通过分配制度的设计、安排来激励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如芮明杰,郭玉林就认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股份期权激励和股份有限合伙制是对智力资本进行分配激励的有效方式[7]。肖曙光,蒋苁亦提出智力资本应入股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并对智力资本量化、智力资本的产权分割以及智力资本的流动性问题作出了系统研究[8]。

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经过查阅相关实务资料,我们不禁在智力资本入股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智力股权这一概念设想: 在异质化开放式创新的伊始,通过对智力成果( 包括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 进行价值评估,根据智力成果的客观价值,科研方就可以与企业方以合同等形式设立智力股权,约定智力成果所对应的股权性质、股权份额以及产业化后的分红等股权收益问题。不仅如此,对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为了鼓励其积极性,我们可以允许其在知识产权尚未产生、产生过程中、产生之后的不同阶段设立智力股权,鼓励其通过智力股权吸引风险投资基金,自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随着异质化开放式创新的不断发展,智力股权可随之不断扩大,可以带给被分配者丰厚的回报。

这种基于智力股权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着哪些优势? 第一,该分配机制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 其在一定程度上用股权让渡的方式模糊了一些国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问题,为横亘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遇到的所有权难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第二,此种分配机制能有效的在创新初始就将各个参与主体牢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科研活动一开始就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 第三,无论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还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都能从中得到长久的技术支持,通过智力股权吸引风险投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更能在发展初期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 第四,此种利益分配方式能极大的鼓励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因为,在这种分配机制下,一些未获得专利认定的科研成果也能设立智力股权,特别是在专利申请期较长的情况下,一些科研工作者的权益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第五,它能使得异质化开放式创新各方更好的解决相关知识产权的权属纷争问题。异质化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着知识逃逸现象。而通过对各参与主体设立智力股权,起码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每一个创新项目参与人的经济利益;最后,该种利益分配方式能较好的将各创新主体以及各科研工作人员牢固的黏合在创新系统中。因为随着异质化开放式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科研成果的不断市场化,各个创新主体所获得经济利益将会不断增长,而各参与方还可以通过约定股权的变现周期的方式,使得整个异质化开放式创新共同体持续平稳的运行下去。

2 设立智力股权的前提

至此,新的质疑产生: 智力股权的设立标准又是什么? 难道仅仅依靠各个参与方进行谈判和约定就可以设立一个合理的股权份额? 这样是否会增加额外的谈判成本? 如果真的这样进行操作,那么它在本质上和按比例提成、按股份利的分配方式又有什么区别?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智力股权的设立,存在着客观的标准。或许在实践中无法做到非常准确,但智力股权是有着其客观的公允价值的。奥秘就在于价值评估。为了能够确保各参与方能够达成共识,节约无谓的谈判成本,各参与方必须委托中立的第三方对相应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的价值评估。只有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设立智力股权。

对知识产权等智力成果进行评估,在国外的创新实践中已非罕见。不少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务必关注的是,为设立智力股权而进行的价值评估与通常我们所接触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不一样的。当前,大多数情况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往往是静态的,其并不考虑智力成果在实际的经营中的价值的变化,也并不会和整个创新主体的战略结合起来考量。而为了促进整个开放式创新的良性运行,上述因素在进行智力股权价值评估时都必须纳入考量范围。当然,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科研方的经济利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相比普通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智力股权评估的难度,但好在并非不可能。

实物期权法就能较好的满足上述评估要求。实物期权概念衍生于金融期权。1973 年,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推导出不间断时间下的B - S金融期权定价模型[9],1979 年,J. C. Cox ,S. A. Ross和Mark Rubinstein在论文 《期权定价: 一种简化的方法》中提出了相对简单的离散时间下的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至此,B - S金融期权定价模型和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互为补充,成为最基本的两个期权定价模型[10]。2001 年,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Kulatilaka和Amram进一步将实物期权分类,使其能够更好的适用于不断变化的管理的需要。根据他们的研究,基本的实物期权可以被划归为五大类,即等待期权( Waiting Option) 、增长期权( Growth Option) 、 柔性期权( Flexibility Option ) 、 退出期权( Exit Option) 和学习期权( Learning Option)[11]。等待期权意味着投资者通过等待获得更加明朗的市场信息,减少决策风险,从而获得潜在的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更高回报; 增长期权意味着该期权在未来持续升值; 退出期权是投资者在面临不利的境遇下,果断放弃投资,以获取项目残值尽力收回成本。

依据上述理论,在知识产权形成阶段,通过购买的而获得的知识产权由于赋予了企业未来生产相应产品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此时获得了一项增长期权。与购买获得知识产权不同,企业通过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则可形成两种期权: 一次性成功的研发项目与购买性质类似,可以看作一份增长期权; 但在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研发活动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随时做出继续、放弃、维持的不同决定,因而这种研发活动可被视为一种复合式期权( Compound Option) 。

知识产权形成后,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企业便随时可能面临三种选择: ①若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可及时扩大投资,生产相应知识产权产品; ②市场前景不明朗,企业则可能会选择持有知识产权而不发,等待更合适的机会; ③产品前途黯淡,企业则可能会选择放弃或转让相应知识产权,以免拖累自身。与上述三种选择相对应,企业便获得了继续投资期权、延迟期权和放弃期权。

因此,针对开放式创新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根据知识产权的类型以及可交易与否选择适当的模型来计算该知识产权的价值。

3 智力股权的运行模式

有了客观的价值衡量标准还不够,要较为客观、完整、准确的设立智力股权,一般须经过四个步骤:

( 1) 项目可行性分析

开放式创新涉及到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参与各方都必须对整个项目采取严谨和慎重的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创新项目进行最为严格的审核,从项目一开始就严格把握,避免日后无用之功。

与一般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相比,各方应该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侧重了解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方案分析、市场供求分析以及风险评价与控制等内容。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包括了企业资产状况,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以及科研机构在该项目领域的科研实力以及科研诚信状况等,应建立科研诚信平台和科研诚信黑名单制度; 在生产工艺方面则应重点关注项目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主要技术工艺流程与技术工艺参数等,确保相关技术能够很好的在实际生产中进行高效转化或转化前景良好等等,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极为重要,因此这一报告的编写工作最好能委托给由国家设立的中立的项目评估机构进行,并广泛邀请非合作创新各方的科研人员、律师、会计师、市场分析员等参与。

( 2) 知识产权价值定性分析

知识产权价值定性分析与前述价值评估并不相同且势在必行。这是由知识产权的种类较多( 专利、版权、著作权、商标、商业秘密等) 且影响其价值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所决定的。举例来说,仅仅影响知识产权价值的因素方面,就有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市场需求、管理体制等等,以其中的法律因素来说,其对不同的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就各不相同,如中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无限期的,而对发明、实用新型、商标等保护期限又是有不同的时间限制。这还仅仅是最简单的例子。

针对知识产权等智力成果,通常可以从法律、政策、技术、市场、管理等维度出发,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定性评价应当由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管理人员等组成专家组,共同对上述5 个维度进行定性的分析并打分,经过讨论得出相对一致的建议结论。有异议的专家组成员可单独列明自己的意见。

( 3) 知识产权价值定量分析

此处即前文所提及的智力股权的价值评估工作,不再赘言。只强调一点: 要根据知识产权的属性不同结合市场法、收益法等进行理性的选择并要将实物期权法和整个项目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由于有些科研技术成果,可能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如果对创新合作过程中的每一项成果都进行严谨的估值,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对这些技术成果,一方面仍需通过定性评估,在参考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市场法,对其进行简易估算。

( 4) 设立智力股权

依据智力股权价值评估结果,就可以设立具体的智力股权,具体的设立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智力股权设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引入政府或者第三方的监督。毕竟,开放式创新各方之间亦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只有确保立智力股权过程的公开透明,各创新主体才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捆绑在共同的利益战舰上。尽管第三方机构可以是独立性质的组织、法人来充当。但在开放式创新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当好监督者的角色; 第二,设立智力股权的主体不能够过于细化。这就意味着智力股权的设立应该主要存在于企业、科研机构等较高层级的参与主体之间,繁琐的评估工作也决定了针对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手中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实在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当然,科研工作者并不会因此利益受损,他们可以和自己所隶属的机构签订利益分配的合同,从而间接享受到智力股权的份额。应鼓励各主体在自己内部进行智力股权的第二甚至第三第四次分配。

4 发展前景和总结

除了前文所述优点,我们认为,智力股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契合了国际上知识产权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标的是其未来收益权而非知识产权本身。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国外的知识产权实务中,其已经初现端倪。

与传统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不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资产是由一系列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协议所支撑的未来收益权。其未来现金流具有浮动的契约性特征,而这种浮动性大大增加了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难度。国外实务界在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时,历来强调构建一个优良的基础资产池和做好信用评级工作[12]。

而通过前文分析,可以欣喜的发现,智力股权可以很好地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上述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在设立智力股权时,专家组往往会对申请设立的知识产权项目进行价值评估,由于专家组多为专业人士,他们自然能较好的鉴别出一项知识产权项目的潜力。他们的工作,不仅能减少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评级工作,还能减少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此外,由于智力股权的所有人能够取得理想的经济回报,因而他们一般会选择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留在开放式创新系统之中,而这种情形又在无形中使得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令人头疼的许可使用人的信用状况和区域分散性等问题随之而解。更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设想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联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打包,构造出优良的基础资产池,进行证券化,这样我们不仅能更大的挖掘知识产权的价值,还能帮助开放式创新项目融资,从而真正促进整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智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随着知识产权的不断发展,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技术,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助于充分挖掘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并促进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说,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未来的趋势。中国应积极应对此种趋势,做好相应的准备。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些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领域已经位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如何更好的将科学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仍是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为之努力的方向。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为完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本文即在此种背景下,以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常见的股权激励做法,设计了以智力股权为基础的适用于企业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新型利益分配机制。与传统的利益分配机制相比,智力股权在兼顾企业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利益; 该机制不仅关注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更试图进一步挖掘正在形成中的科技成果的价值,以便使一些适于转化的科研活动从一开始就朝着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前进; 此外,该种利益分配机制试图通过股权将产学研各方长久的牢固的黏合起来,让企业在获得长期技术支持的同时,为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使得各方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尽管似乎前景美好,但不得不强调,本文关于智力股权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例如,智力股权的终究是一种股权,那么其持有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shareholders rights) ? 为保障开放式创新活动的长期进行,是否应当限制其转让或对其转让退出设置一些特殊规定? 智力股权是否仅仅适用于异质化开放式创新实践? 除了有助于知识产权证券化,其本身是否就能上市流通交易? 此外,由于实物期权法相对复杂,尽管有其独特优势,但在中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实践中运用还不广泛,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更不用提,如何将智力股权较好的运用到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这类更加复杂的难题。倘若再深入一步,我们甚至会对其设立必要性发问,毕竟智力股权终究属于外部激励,过于注重外部激励,是否会对一些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内部激励产生消极影响? 最终反而影响整个开放式创新实效?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这一困扰中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难题,提出了在中国异质化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构建以智力股权为基础的新型利益分配机制的想法并试图设计其运行模式。然而,本文的研究还较为粗浅,存在着诸多不足,只能说是为完善中国企业主导的异质化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的解决思路。

摘要:为保证开放式创新的良性运转和发展,一个合理、高效、充满驱动力的利益分配机制亟需被构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智力股权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其为基础设计出较为合理的异质化开放式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了其基本的运行模式,并对未来知识产权证券化和智力股权的关系作了探讨。

关键词:异质化开放式创新,利益分配,智力股权,证券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企业管理,2014(9):1

[2]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43-62

[3]王鹏飞.外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1

[4]伍勇,梁巧转,周文光,等.基于合作博弈的开放式创新中参与主体收益分配方案研究[J].软科学,2012(10):89-92

[5]张晔.科技成果转化究竟难在哪里[N].科技日报,2014-03-05(001)

[6]胡婕.智力资本、综合偿债能力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芮明杰,郭玉林.智力资本激励的制度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2(9):64-69

[8]肖曙光,蒋苁.企业智力资本入股实施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8):109-121

[9]BLACK,FISHER,SCHOLES,et al.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Chicago: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1973(81):637-659

[10]STEPHENA R,COI J C.The Valuation of Options for Alterative Stochastic Processes[J].Boston:J of Financial Economic.1976(3):145-166

[11]阿姆拉姆,库拉蒂拉卡.实物期权——不确定环境下战略投资管理[M].张维,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12]李鹏.知识产权证券化探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8

开放运行机制 篇2

关键词:开放教育 系统建设 机制

一、引言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开放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变革和普及提供了动力和保障。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市场运作机制和长期的系统行政管理存在着观念的冲突和矛盾,先进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和实践受到了固有观念和落后做法的羁绊。基层开放教育单位在与地方其他的教育资源整合中地位被边缘化、系统机构受损,使得各级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市场化的运行使得一些基础的办学的只追求经济效益,办学条件和招生不匹配,学员无法享受远程开放的优质资源和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使得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办学的声誉受到了损害。网络化、数字化资源的发展为开展远程开放系统教学管理和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能,系统教务教学等一体化有实时性,为系统教育进一步变革打下了基础和条件。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增强基层的办学实力,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

二、基于教学改革观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运行机制与发展

教学改革是涉及资源建设、网上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教学督导等诸多环节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整体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1.实现资源建设理念的转变。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宗旨,以开放和共享作为资源建设的核心理念。推动资源建设和应用同教与学模式的有效结合,将资源建设纳入整个课程建设的体系之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

2.要建立系统资源建设的运行机制。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学院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整合开放远程教育系统教师的资源优势,组建优秀的教学和实践团队进行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要面向整个系统进行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招标立项,系统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

3.进一步强化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参与人数少,活动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教学信息传递不及时,使用不方便等原因所致。国家数字学习港和数字资源中心的建立和衔接为远程开放网上教学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各级远程教育系统要致力于建设基于个性化需求的,交互式或协作式的网上教学模式,真正使网上教学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主流。

4.进一步推进考试改革。 考试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主推进了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应该说,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是符合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考核改革,逐步建立符合成人特点的考核体系,真正通过考核改革促进和推动教学改革尤其是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

5.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 整个远程开放教育系统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教学督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专门的机构,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开展教学督导工作,通过教学督导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方面发展。

6.推进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教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建成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三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考试改革与考点管理,加大考风考纪和保密制度建设力度,防范系统考试风险,确保考试安全。

三、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机制运行的保障条件

1.集中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服务的注意力。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整个开放教育系统上下都要专心致志谋发展,一心一意抓质量,把注意力集中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服务主题上,心无旁骛干事业。

2.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远程开放教育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教学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教学任务的意愿,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思路、目标、措施确定之后,执行就是决定因素。没有执行,没有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一句空话。

3.增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各成员之间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凝聚力外在表现于责任课程教师和教学管理、教务、网络技术支持的个体动机行为对教育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乃至服从性上。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自整个系统的凝聚力,系统的凝聚力又促进事业的发展。

4.激活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机制的内驱力。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全力维护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的健全和有效运行,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终身教育事业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开放远程教育优势和特点,成就远程开放教育品牌,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也等.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与系统建设.中央咨委会总课题组,2009.07.

开放运行机制 篇3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

公共物品是指供给全体社会成员使用的产品, 公共物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真正的公共物品应当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即在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 其他人也可以同时使用该物品, 并且互不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 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指严格的遵守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 如一个国家的防务活动, 是为了保护全体公民的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建设。准公共物品又分为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物品, 俱乐部物品是指是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物品, 它能够为一部分人提供服务, 但这些人不能同时使用, 且人数有限制。公共池塘资源物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的物品, 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同一个资源系统, 但占据着不同的资源单位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分为两种, 一种是公益类的物品, 如我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博物馆等, 另一种是公共事业物品, 这种物品具有垄断性, 如自来水、铁路等。 (1)

(二)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 并且是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出资建设, 并由政府进行管理、维护。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的管理方式, 它的管理、维护费用主要由政府的税收而来。公共图书馆中的书籍类型丰富, 服务面向各个年龄段、社会阶层, 并可以承办地方的文化活动。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19世纪末发展而来, 建国后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至2014年3月, 我国华北地区共建立公共图书馆13所, 其中首都图书馆是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公共图书馆;西北地区建有10所公共图书馆, 其中新疆地区拥有三所;华东地区是建有图书馆最多的地区, 共建有包括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在内的54座公共图书馆;华中地区有22所, 其中湖南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一批公共图书馆, 至今已100多年 (湖南省图书馆在1984年重建, 是当时全国率先重建省图书馆的省份, 并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共投资1000多万元) ;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各有18所、23所和22所, 港澳台地区4所。如今,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但是农村的图书馆仍然覆盖率极低, 不仅农村的图书馆数量少, 且图书质量得不到保证, 存在馆藏数量少、种类单一, 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2)

三、基于公共物品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运行机制分析

(一)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拓宽公共图书馆投资渠道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税收, 但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一直是困扰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升级, 使得馆藏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 并且由于长期不进行维护, 使很多图书破旧不堪, 不少过时、书籍内容证实为虚假信息的书籍仍然在公共图书馆中被借阅, 严重影响公共图书馆的质量。政府应当拓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渠道,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如美国的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除了政府投入的少量资金外, 图书馆有专门的基金会, 基金会由社会上的企业家组成, 为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是波士顿图书馆最大的资金来源。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私人为公共图书馆捐款或捐赠书籍, 拓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 使公告共图书馆更加快速的发展。

(二) 创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还不完善, 对于免费开放运行尚有不足之处。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方面, 应当完善资源配比, 根据民众的需求引进书籍, 建立图书馆反馈机制, 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进行改善, 并根据群众的需求安排书籍摆放、安排各种类书籍的引进情况等。在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后, 借阅群众的情况将更加复杂, 读者的年龄段、社会阶级等将发生较大改变, 公共图书馆应当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如为年轻人提供电子阅览室, 为老年人、知识程度较低的民众提供额外的帮助等。公立图书馆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为读者义务服务, 可以设立志愿者岗位, 鼓励社会上的学生、放节假日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等在公立图书馆进行公益劳动。公共图书馆的接待人流量较多, 服务人员的态度将决定着人们能否得到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员的培训, 对馆员进行业务、服务技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使馆员能够更加耐心、专业。 (3)

(三) 加强读者管理

由于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各阶层的全部民众, 所以难免出现公众素质参差不齐、诚信度难以保证的问题。由于素质较低, 一些读者可能会出现将书借走后不再归还、故意损坏书籍、不注意爱护书籍等问题, 这些行为都会缩短书籍的寿命, 降低书籍的流通度, 使书不能物尽其用。针对这种情况,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完善的读者诚信记录, 在读者来馆之初进行身份登记, 在读者每次借书、还书时根据读者对书籍的保护程度进行相应的评分, 当读者的评分低于一定的限度时, 可此采取对读者进行借书规则培训。并且, 在入馆时, 公共图书馆应当对读者进行诚信教育, 加大诚信借书的宣传力度。

注释

1李大垒, 仲伟周.基于公共物品视角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 32 (02) :29 -30.

2王宁远.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6 (34) :44 -45.

开放大学外部质量保证机制探析 篇4

摘 要:外部质量保证是开放大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世界知名开放大学南非大学为例,分析其外部质量保证的机制与特点。研究发现,南非大学具有开放和完善的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其质量保证的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方式各异、标准适切、效果良好等特点,可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外部质量保证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机制;南非大学

成立于1873年的南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是世界范围内成立最早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开放大学之一。外部质量保证是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南非大学校长曼德拉·马卡亚(Mandla Makhanya)教授所言,“南非大学一直致力于质量建设,质量保证不仅来自内部,更来自外部,良好的外部质量保证帮助南非大学成为一所‘不仅是好,而且是非常好的大学。”①

一、南非质量认证机构的学术质量保证

南非通过设立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对公民取得的教育与培训资格进行认定,并保证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该框架名为《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由成立于1995年的南非质量认证机构(South African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制定与管理,共分为10个等级,下设3个子框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普通与继续教育培训(Gener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资格框架、贸易与行业(Trades and Occupations)资格框架。各级资格都有特有的标准和内涵,由南非质量认证机构界定,每5年更新一次。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非大学当前提供的资格涵盖了国家资格框架的5~10等级(学术型)②,即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所有6个等级(见表1)[1]。南非质量认证机构对南非大学所颁发的资格进行认定,从教育产出的角度对南非大学的质量进行了保证;同时,该框架还确保了南非大学学术资格的质量可比性,促进了南非大学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

二、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

的办学质量保证

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mmittee)是南非高等教育委员会下设的一个永久性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成立,负责南非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相关的事务。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有五大职能:一是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 Audit),着眼于院校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考核高校核心职能,即教学、研究、服务的质量管理的政策、系统、程序、战略与资源[3];二是项目认证(Programmes Accreditation),着眼于高校的课程项目,对高校新项目进行认证以及对已有项目进行再认证;三是国家评估(National Review),着眼于高校的特色,对特定学科或现有教学项目进行评估;四是质量提升和能力发展(Quality Promotion and Capacity Development),着眼于高校的系统能力建设,开展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学生素养提高工程、院校审核员和项目评估员培训工程等;五是自行评估或认证(Self-evaluation/Self-accreditation)。各个职能相互联系与制约,从不同的角度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见图1)。

南非大学接受来自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的系统办学质量认证,并参与了多次不同主题的质量保证活动。第一,作为第一批院校接受了相关审核。2008-2009年,委员会根据院校审核的指标对南非大学进行了自评报告审议和实地考查,对其办学质量与办学职能给予了肯定,认为“南非大学对南非1/3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不仅培养了高校毕业生,更培养了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国家公民;其以教学为核心职能,致力于改进教学效果”[5]。第二,完成了常规的项目认证。截至目前,南非大学可授予资格的课程项目均参与了委员会的项目认证,且全部得到国家资格框架的认定并实现开放招生。第三,通过了多次国家评估。2005年开始,委员会对南非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进行了国家认证。南非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与商业领导硕士项目均获得了全面认证(Fully Accredited)[6]。2006年开始,委员会对南非高校教师教育项目进行了国家认证。南非大学的教育高级证书、教育研究生证书以及教育学学士学位均获得了全面认证[7]。第四,参与了质量提升和能力发展工程。2007年,南非大学参与了质量系统重构工程,获得了来自委员会的专款支持[8];同年,还获邀参与了景观科技项目评估员与院校审核员的能力发展与培训工程[9]。此外,南非大学的教师也多次受邀担任委员会及其下属分会的委员。例如,2012年,洛基·罗利比·司美拉(Rocky Ralebipi-Simela)教授获邀担任委员会开展院校审核的执行负责人。[10]

三、南非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办学经费保证

2003年,新一届南非政府出台了全新的高等教育拨款政策。新政策将高等教育拨款纳入了《国家中期财政支出框架》(Medium Term Expenditure Framework),该框架包括国家的3年滚动预算,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一起竞争财政拨款。高校需要制定3年滚动发展计划,由教育部进行审查,得到批准的招生计划和项目可以作为国家拨款的依据,计划外项目则无法获得政府资助。教育部在财政部批准的预算内,以各校的学生入学计划为基础来分配拨款金额。发放的款项采取整合拨款(block grants)和专项拨款(earmarked funds)两种方式。整合拨款包括教学投入拨款、院校因素拨款、教学产出拨款、科研产出拨款;专项拨款包括常设的政府对国家学生资助计划(National Student Financial Aid Scheme)的投入,以及不固定的项目拨款。

作为南非最大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南非大学获得了大量的政府经费支持。以2008-2010年的国家高等教育拨款预算为例,就获得的拨款总额来看,南非大学位列所有南非高等教育机构首位,共计12.31亿兰特,占南非高等教育机构拨款总额(约151.24亿兰特)的8.14%;紧随其后的是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与夸祖鲁·纳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分别获得11.8亿兰特与10.01亿兰特的拨款。就拨款方式来看,南非大学获得的整合拨款金额排名第二,略低于比勒陀利亚大学;南非大学获得的专项拨款金额在三所大学中排名第一[11]。可以说,充足的政府拨款是南非大学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国内外行业组织的资质保证

南非大学目前是非洲远程教育委员会(African Council for Distance Education)、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 Distance Education)、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等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会员[12]。这些组织从不同方面对南非大学的办学资质提供质量保证。南非大学通过来自国内外行业组织的质量保证,提高了办学的国际声誉,加强了质量标准的国际可比性,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一)非洲行业组织的资质保证

非洲远程教育委员会是非洲最具影响力的远程教育组织,也是开展远程教育机构质量认证的重要机构之一。该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秘书处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致力于促进非洲远程教育的合作、研究与质量保证,为非洲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13]。目前,该委员会下设六大机构:促进合作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n Collaboration)、质量保证与认证局(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Agency)、开放远程学习数据库(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Database)、信息通信技术项目(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gramme)、非洲远程教育杂志(Af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奖学金项目(ACDE-Scholarship)。其中,质量保证与认证局成立于2008年,总部设在尼日利亚国家开放大学(Nation Open University of Nigeria),是非洲远程教育质量认证、联系以及学分转换的区域平台[14]。质量保证与认证局开发了包括质量保证系统、工具、手段等在内的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作为非洲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南非大学长期接受非洲远程教育委员会的质量认证,同时积极参与并支持该委员会的工作。例如,南非大学积极申请并成功成为委员会下设机构远程开放教育数据库的总部,通过参与远程开放教育数据库的建设提高自身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能力,扩大资源存量,提升资源质量。再如,南非大学积极参与委员会下设机构质量保证与认证局的各项活动,如工作小组会议、评估人员培训、质量保证机制的制定与实施等。

(二)国际行业组织的资质保证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大学之一,南非大学积极参与国际远程教育组织的活动,主动获得国际行业组织的质量认可。第一,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资质保证。成立于1989年的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国际政府间组织,关注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帮助53个英联邦国家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15]。2007年,南非大学为更好地准备和通过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的院校审核,特邀请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对其进行一次试验审核(Trail Audit)。该审核基于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标准,并结合远程教育的特色,审核内容包括六大方面:大学的使命、规划与管理,转型改革,远程教育与信息通信技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人力资源,质量保证[16]。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对南非大学的29种做法表示赞扬,同时提出了53条改进建议[17]。这为南非大学次年通过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的院校审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来自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委员会(Dis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ncil)的资质保证。2002年初,南非大学向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下属的认证委员会(Accrediting Commission)提交资格认证申请,并根据其制定的12条标准,对本校的远程教育工作展开了全面测评,最终顺利通过了该认证委员会的评审。由此,南非大学获得了第一个非洲以外地区的行业资质认证,其出版教材可标示“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委员会”认证,这保证了南非大学教育质量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水准[18]。该认证周期为5年,后出于成本收益和基于本土等考虑,南非大学并未继续申请该认证,而是转向其他认证方式。

此外,政府或民间机构实施的测评与调查也是南非大学获得教育质量保证的一种方式。在韦伯麦特里克斯网(Webometrics)2013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南非大学在非洲大学中排名第6位[19]。此外,南非大学提供的远程教育课程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多次获得南非高等教育的金奖、银奖和宝石奖。[20]

五、结语

良好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放大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1]。南非大学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质量保证主体多元,南非政府、社会民间机构、行业团体组织等均为南非大学提供质量认证与保障;二是质量保证内容多样,不仅包括学术质量、办学能力、办学资质等宏观主题,还包括办学经费、课程项目、特色学科等微观主题;三是质量保证方式各异,有对教育入口方面(如办学经费)的保证,对教育出口方面(如资格颁发)的保证,也有对教育过程方面(如课程项目、教学服务)的质量保证;四是质量保证标准的弹性化,既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又有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该质量保证机制涵盖了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标准导向三种导向,兼具形式、内容和实质,促进了南非大学多方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同时,就南非大学自身而言,其不仅主动寻求外部质量认可,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还积极参与外部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承担本国乃至本地区行业龙头的责任,更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主动申请并获得了国际行业协会的认可。

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正在起步阶段,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尚待建设,在构建质量保证的多元主体与协同分工方面,在提供内容多样且功能各异的质量保证方式方面,在制定弹性且适切的质量保证标准方面,在质量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积极互动关系方面等,均可从南非大学取得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注释:

①此观点来自于作者与曼德拉·马卡亚校长在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第25届年会(天津)上的谈话。

②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为5~10等级(学术型),普通与继续教育培训资格框架为1~4等级(学术型),行业资格框架为1~6等级(职业型)。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Qualifications: Credits, Modules and NQF Levels[EB/OL]. http://www.unisa.ac.za/DEFAULT.asp?Cmd=ViewContent& ContentID=28444, 2015-01-20.

[2]SAQA. Publication of the GFETQSF and HEQSF of the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B/OL]. http://www.saqa.org.za/docs/pol/2013/gfetqs_ heqsf.pdf, 2014- 01-20.

[3]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mmittee. 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Audits[R]. Pretoria: The 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 2004.

[4]Liana Griesel. Processes Involved in Undertaking QA and Quality Audit[R].Ahmadu Bello Way:Workshop on Quality Assurance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African Council for Distance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Agency,2010.

[5]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 Audit Report 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R]. Pretoria: 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2010.

[6]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 Update on MBA Accreditation[EB/OL]. http://www.che.ac.za/media_ and_publications/accreditation-and-national-reviews/update-mba-accreditation, 2015-01-20.

[7]UNISA.2009 UNISA Annual Quality Report[EB/OL]. http://www.unisa.ac.za/Default.asp?Cmd=ViewContent&ContentID=18287, 2015-01-20.

[8][9][10]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 Annual Report 2007-2008[R].Pretoria:CHE,2008.

[11]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Budget Vote 2008 Fact Sheet 2 Higher Education Press[EB/OL]. http://www.education.gov.za/Newsroom/MediaReleases/2008/tabid/244/ctl/Details/mid/590/ItemID/2875/Default.aspx, 2015-01-20.

[12]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Institutional Memberships[EB/OL]. http://www.unisa.ac.za/Default.asp?Cmd=ViewContent&ContentID=28510, 2015-01-20.

[13]ACDE. About ACDE[EB/OL]. http://www.acdeafrica.org/about,2015-01-20.

[14]ACDE. Priorities of Focus[EB/OL]. http://www.acdeafrica.org/about/priority_areas,2015-01-20.

[15]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What is 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EB/OL]. http://www.col.org/about/whatis/Pages/default.aspx, 2015-01-20.

[16][17]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Institutional Trial Quality Audit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R].Vancouver: COL,2007.

[18]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UNISA Accredited by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 & Training Council[EB/OL].http://www.unisa.ac.za/Default.asp?Cmd=ViewNewsItem&NewsID=20&Cmd=GetNav&NavID=6,2015-01-20.

[19]Wikipedia.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South_ Africa, 2015-01-20.

[20]李亚婉.南非大学的教学、管理、评估与服务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 2003(4):34-36.

[21]李薇.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特色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4(23):35-39.

我国开放大学体制机制研究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办好开放大学”。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云南五省(市)列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它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1000多所地市级电大和1800多个县级工作站组成的覆盖中国大陆的远程教育系统,因此又称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根据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88教计字063号),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教学上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如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电大为省级人民政府所属高等学校,在教学业务上接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指导,行政上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组建开放大学已成为共识并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2010年9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先生在《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学术研讨情况的报告》中提出,“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组建覆盖城乡的开放大学,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同志明确批示:“建议很好,请教育部认真研究落实。”[1]2011年5月,教育部党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8月,教育部成立“国家开放大学筹备委员会”,研究、部署国家开放大学各项建设工作。

自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以来,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热点,有关行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部分专家认为,体制机制是开放大学建设的关键,“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建立法规保障,必须集中全国电大的力量,改革全国电大系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省级电大应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办学实体作用为本省区服务等”[2]。体制机制是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最大的阻碍,如何借鉴国内外有关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建立我国开放大学健康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通常是指受终身教育理念影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地域、身份限制,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远程学习支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大学。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成立,标志着这种新型大学的诞生。近年来,开放大学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肯定与支持,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据初步统计,世界上以“开放大学”命名的学校有近60所,其体制机制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体制机制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3]。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借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3]。

从广义上讲,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3]。

体制,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存在多样化的经济体制。本研究所提及的体制,是指我国开放大学管理体制,是我国开放大学有关制度的外在表现和实施形式。

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本文所提及的机制,是指我国开放大学运行机制,是我国开放大学体系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三、国外开放大学体制机制

(一)设置与运行

1.建设一所开放大学的国家。

从国家层面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一国一校制”,即一个国家只建设一所开放大学。英国、德国、荷兰、希腊、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伊朗、以色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拉伯、孟加拉、尼日利亚等都属于这一模式,即在本国内部,只建设一所国立或公立的开放大学,实行垂直、分层级的管理体制,负责全国远程开放办学和管理。

典型代表为英国和日本。英国开放大学,由英国政府颁发皇家特许状批准设立,实行纵向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总部设在米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下设13个地区办公室和遍及全英国的350个学习中心。总部负责全校的教学运作和行政管理,包括课程与学位、教学与质量、战略与对外事务、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等;地区办公室负责本区域内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学习中心负责学生的招生、答疑以及教师的辅导等[4]。

日本放送大学,是日本文部省于1983年批准设立的,进行远距离教育的国立大学。组织体系包括总部和学习中心,总部设在千叶县,下设50个学习中心,分布在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5]。总部统管学籍管理、课程建设、课程播出、教材发放、考试命题等,既是节目制作中心,又是课程播放中心。学习中心主要负责招收学生、提供面授辅导、组织注册和期末考试以及课程学习指导与服务等。

德国、荷兰、韩国等国家,与英国、日本管理体制大体相同。

2.建设两所开放大学的国家。

世界上只有马来西亚、越南和西班牙3个国家建设两所开放大学,此外,我国台湾地区也建设有两所开放大学。

马来西亚两所开放大学分别为马来西亚开放大学和马来西亚宏愿开放大学。越南两所开放大学分别为河内开放大学和胡志明市开放大学。西班牙两所开放大学分别为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我国台湾地区两所开放大学分别为国立空中大学和高雄市立空中大学。

经过初步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出现举办两所或两所以上开放大学,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马来西亚开放大学于1999年由11所公立大学联合组成一家多媒体技术发展公司创办,性质上属于私立大学,但得到了马来西亚政府的支持,其第一任校长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马来西亚宏愿开放大学则是受到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民政党的大力支持,由香港公开大学前校长邓立真教授于2008年创办,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马来西亚华人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况,带有很强的政治诉求[6]。

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于1972年借鉴英国模式建立,是西班牙最大的公立大学。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于1995年成立,隶属于加泰罗尼亚地区,而该地区属于西班牙的自治省,民族矛盾尖锐。

同样具有政治因素的还有我国的台湾地区,高雄市立空中大学乃是陈水扁当局执政时期为了选举诉求,执意建立。

越南河内开放大学于1993年由越南教育部建立的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国立开放大学。胡志明市开放大学则是2006年由胡志明市开放与半私立大学更名成立,其前身为胡志明市开放培训中心[7]。

3.建设三所以上开放大学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建设三所及以上开放大学的国家仅有印度。印度共有14所开放大学,包括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和13所邦立开放大学。

受英国开放大学影响,当时的印度奥斯马尼亚大学校长拉姆雷迪教授一直呼吁建立印度开放大学,但未得到印度中央政府重视。1982年,他在印度安德拉邦立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安德拉邦立开放大学[8]。

安德拉邦立开放大学成功运作3年后,印度中央政府逐渐意识到开放大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要求拉姆雷迪教授筹建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1985年9月,印度议会通过《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法案》,赋予其国立开放大学的领导地位,有责任鼓励、协调并帮助其他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同时,制定国内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标准。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实行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合作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为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印度政府支持和鼓励各邦立政府分期分批建立邦立开放大学。邦立开放大学管理范围仅限于各自所在的邦,满足邦内的教育需求。因此,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与其他相对独立的13所邦立开放大学共同组成印度远程开放大学系统。在国立开放大学和邦立开放大学内部,都采用垂直管理、多层级办学方式,下设区域中心和学习中心,既办学自治、又统筹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应用,印度开放大学系统开始出现不断聚合的倾向,如国立开放大学和邦立开放大学共同建设专业群,制定统一的专业水平和质量评估标准,共享远程教育资源,联合拥有共同的教育网络,拥有共同的学习中心和资料基地等,同时,积极探索学分转移和互换制度等。

除以上三种类型外,还有个别国家拥有类似于开放大学的办学机构。如法国,没有开放大学,但是成立了国家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总部,按专业功能设置出8个分院,按学生分布情况下设130个教学辅导站和500个教学点,形成覆盖全国的远程教育系统。

此外,还有个别国家如美国,建立了凤凰城大学,属商业营利性质的网络大学,隶属阿波罗投资集团,完全市场化运作,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内比较独特。

(二)经费投入

开放大学的经费来源大多以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详见表1)。在英国,1992年以后,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始向英国开放大学拨款,5年一个周期,按学年度核拨。目前,其生均拨款标准已提升为普通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的2/5(原来为1/3)[9]。除政府拨款外,英国开放大学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经费[10]。据估算,政府拨款占到其年度总投入的60%以上。在法国,政府每年拨款的比例占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年度投入的30%,其他部分通过学费收入弥补[11]。在美国,政府拨款主要面向公立大学,约占办学经费的40%-60%。凤凰城大学为私立开放大学,其经费来源当中,较少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在日本,政府拨款约占日本放送大学年度投入的55%,学费收入约占45%。

(三)办学层次与学位授予

国外开放大学大多以开设不同专业的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非学历培训,办学层次不限于专科和本科层次。同时,国外开放大学基本具备独立的学位授予权。国外较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9所开放大学当中,8所具有独立学位授予权,仅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与其他学校联合授予学位。从授予权的层次来看,8所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5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详见表1)。

(四)立法情况

国外开放大学在成立之初,大都制定了专门的开放大学法、条例或章程。

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之初,于1969年根据《皇家特许令》制定了《英国开放大学章程》。印度议会于1985年9月通过了《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法案》。韩国于1972年根据《总统令6106号》建立了韩国国立开放大学。日本放送大学根据《日本放送大学学园法》和《广播法》建立、运行。

很多国家的开放大学成立后,逐渐建立了与开放大学相匹配的法规、条例等。如法国政府根据国家教育的总体发展,不断给予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以更多的自主权。2005年,法国出台《教育组织与筹划法》、《面向未来学校的方向与计划法》(新教育法)等,将远程教育权利写入条款,赋予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

世界上也有极少数国家没有颁布专门针对开放大学的法规、条例等,而是按照本国通用的成人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等运行。如南非大学1951年重组为一所专门为校外提供学位课程和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大学,主要根据《高等教育法案》第101条和《大学法令》运行。美国凤凰城大学1976年根据《亚利桑那州私立教育法》建立,其法律依据还有《成人教育法》、《终身教育法》和《终身学习法》等。

四、国内大型行业企业系统体制机制

开放大学体制机制必然受本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型的行业企业系统,尤其是与开放大学具有相似特征、属性的大型行业企业系统,在我国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制机制,对我国开放大学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笔者选择了3个与远程教育行业具有相似特征、属性的行业企业,分别是我国电信行业、电力行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对这些企业体制机制研究,受到借鉴和启发。

(一)电信体制机制

电信和远程教育共同之处有二:一是以服务作为产品[21];二是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生产和消费有时并非同时发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信体制机制改革主要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

1.分业务的多方竞争。

这一阶段主要是打破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实行业务分块,实现多方竞争。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1998年原邮电部实行邮政、电信分营,中国电信专注于电信运营。1999年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成立中国移动。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铁通成立。2001年,已经剥离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再次被重组,形成了北网通和南电信。至此,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通和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格局[22]。

2.全业务的三足鼎立。

第一阶段的改革导致了“一家独大”格局的形成,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先天优越性,截至2007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达到7280亿元,用户数达到9.13亿,其中手机用户更是达到了5.47亿。为形成相对均衡的电信竞争格局,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联通与网通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由此,全业务的新电信、新移动和新联通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但目前来看,中国移动的龙头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二)电力体制机制

远程教育与电力行业的共同之处在于:(1)两者都是提供无形的产品,如电、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无形产品;(2)两者都具有规模效益的特征,具有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

所谓自然垄断,其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成本递减)的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现实中的自然垄断行业以公用事业为主,如供水、供电、煤气供应等。

联邦制国家美国,其电力行业采用的却是集中的垂直管理体制,就是缘于自然垄断的理论,即当整个行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时,与其让若干家企业互相竞争进行分散生产,不如把全部生产都交给一家企业去进行,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垄断。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来自于电力生产和输送规模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发电设施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电力规模生产更为经济有效;另一方面,输电设施投资巨大,在输配电系统中,如果由互相竞争的公司拥有重复的网络供电,势必比单一的垄断电网供电费用更高[23]。

我国电力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前,经历了多次转型,但总体上是采用垂直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统一办电。1998年开始,针对电力资源不均衡,各省之间电网壁垒等问题,进行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网厂分开”,推进全国联网,优化资源配置。2002年,将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重组为5家发电企业。同时,将原国家电力公司的电网资产重组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电网公司的重组,从体制上打破了“省为实体”的组织形式,构筑了省级、区域和国家级三级电力市场的框架,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促进跨省联网,实现西电东输,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24]。

(三)银行体制机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我国电大系统具有十分相似的属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1)都是非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营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协助政府实现既定的教育政策[25]。(2)按行政区域分级设置,易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经营自主权较弱。与此同时,银行的地方分支行表现出很强的地方化色彩,往往有强烈的动机与地方政府合作,占有更大的信贷规模与信贷资金,而将资金风险转移到银行总行,从而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信贷风险与损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思路,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导的机构扁平化改革。具体表现为以面向市场、贴近客户为主导的高效、集约、专业的事业部制改革[26]。所谓事业部制,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银行内部,按照产品、区域、渠道、客户等划分若干独立战略经营单位,实行“集中决策、授权经营”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集中决策”就是指总部在战略上对各个事业部进行统筹的调控和监管;“授权经营”则是指各个事业部进行独立核算,并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从银行当前改革情况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事业部是按区域进行设置,还是按业务进行设置?按区域设置容易形成分块、分级;按业务流程设置则能够实现条线垂直管理和集约管理,有利于专业化和贴近市场。针对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来时间探索,有以下三方面经验值得借鉴[26]:(1)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这是因为扁平化管理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有较高的要求,如管理指令要能够几乎同时传递到不同层级的人员;(2)推行矩阵式管理,即事业部按区域设置和按业务设置相结合,在各方面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矩阵式管理结构更加可行;(3)坚持渐进式改革原则,在总分行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事业部制改革。

(四)小结

结合上述3个大型系统的分析,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应当遵循远程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借鉴我国已有大型行业、企业系统经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应当注重发挥远程教育自身优势。

(1)如同电力,远程教育应当发挥规模效益、自然垄断优势,对于远程教育的资源传输,应当由某一个大型远程教育系统独立承担,建立基于网络的、单一的、垄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传输系统,实现全国城乡的覆盖,优化资源配置。(2)远程教育应当发挥无形产品的传输与共享优势,在高校密集地区,行业、企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已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并基于资源传输系统,面向全国共享。

2.应当回避可能导致的现实问题。

(1)如同电信和电力,远程教育是以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行业,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因此,建立数量过多的开放大学,如果以地区划分办学范围,容易导致画地为牢,开放大学之间疆域分明,全国统一的资源传输系统难以建立,资源汇聚、共享难以实现;如果以业务划分办学范围,则必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政策倾斜,形成发展不均衡的混乱竞争格局。(2)如同国有商业银行,建设开放大学,应当对现有电大系统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责权利,增强经营自主权,促进开放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我国开放大学体制机制建设建议

(一)关于体制机制

1.管理体制。

从国际现状和远程教育自身办学规律来看:

(1)一个国家只有一所面向全国的国家开放大学。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同时建立有两所面向全国的开放大学。就国际经验来看,国家开放大学通常具备三方面职能,以促进行业规范、优化配置资源和实现规模效益:一是本国远程教育的统筹协调与监督管理职能,如印度国立开放大学;二是面向全国城乡的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与资源传输职能;三是面向全国的开放办学与服务职能。

(2)若建立多所开放大学,需错位发展。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建设有两所开放大学,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所开放大学的格局通常是由于政治原因形成的,两所开放大学在学校性质(国立、私立)、办学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世界上只有联邦制国家印度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原因,建设有一所国立开放大学和多所邦立开放大学,邦立开放大学只面向本邦办学,从本质上来讲,邦立开放大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

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根据国情,遵循远程教育自身规律,举办一所国家开放大学,并赋予国家开放大学宏观的协调管理和业务指导功能,统筹协调全国电大系统和未来的开放大学体系,研制远程教育行业的相关方针政策,质量标准,检查评估,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立体覆盖全国城乡的网络平台,整合系统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利用系统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

建设独立设置的地方开放大学应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地方开放大学需要根据当地办学条件和实际社会需求设置,不宜过多,应注意防范风险,不能因各省都办开放大学,又产生一批新大学。地方开放大学的建设更需要从全国范围统筹考虑,如果遍地开花,势必导致降低门槛,恶性竞争,有悖于远程教育开放共享的基本规律;其二,任何形式的地方开放大学都不能游离于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之外,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覆盖全国城乡的网络平台,实现跨学校、跨地域的资源传输,优化调配资源,以更低的资源传输成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受国家开放大学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

2.运行机制。

从历史经验来看,与一般院校教育相比,我国电大系统这一独具特色的办学网络有利于教育资源在全系统内的共享、流通和整合,有利于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开放大学建设应保持电大原有系统办学的优势,理顺系统内部关系,明确责权利,创新系统管理机制,加强系统整合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开放大学应该是一盘棋,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实行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体制,按照“统一战略、共同平台、共建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原则运行,在内部竞争、分工合作、突出地方办学特色和办学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已有的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降低资源的输送成本,避免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共同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

3.体系结构。

这里的体系结构是指开放大学自身的系统框架。对于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组建而成的国家开放大学,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逐步建立集约、高效的扁平化体系结构。

从国际经验来看,全国范围的开放大学,通常采用的是扁平化的体系结构。英国开放大学采用的是总部、区域办公室、学习中心的结构,并非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避免了当地政府行政对于整个开放大学结构的影响。日本直接采用的总部、学习中心结构。扁平化体系结构,有利于实现集约、高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应当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实现“管理信息的快速传达、收集和处理”[25]。在扁平化体系结构改革的同时,需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保持现有电大系统基本体系结构稳定,做好组织和制度准备,在人员上具备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在组织上,能够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制定新的管理办法,进行充分的授权分权,从而实现分级体系结构向扁平化体系结构的顺利过渡。

(二)关于政策支持

1.办学自主权。

国外开放大学,包括一些亚非地区国家的开放大学,如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等,均具有独立的办学权及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尚不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国际地位和形象。对此,我国应当根据国务院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逐步落实未来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给予国家开放大学随时注册、随时考试等宽进严出的相关政策。这将有利于国家开放大学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资源建设。

建议教育部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内一流大学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由公共财政支持建设的优质课程资源放在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服务平台上共享。同时,在远程教育行业,我国目前已有68所网络教育学院,有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更有数万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引导这些远程教育机构加入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传输网络,充分利用已有基础网络资源,扩大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范围。

为便于调动和利用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校优质资源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平台面向社会共享,建议明确高教司为国家开放大学的业务分管司局。

3.立法保障。

国外开放大学均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而且,其远程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通常与开放大学的建立相互配合、支持。目前,我国关于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只有198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对此,应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制定国家《终身教育法》或者《开放教育法》,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在法律当中,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地位、性质、任务以及职责。

4.经费支持。

国际上,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开放大学在保障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现代化、大众化进程当中的作用,因此,都从多个渠道给予经费支持。部分国家如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还参照普通高校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建议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模式。

摘要:体制机制是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立足国际视野,分析了国外开放大学体制机制,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建设有一所开放大学;立足国内行政管理体制,对与远程教育具有相似特征或属性的电信、电力和银行行业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发现远程教育具有自然垄断特征。我国开放大学建设需要避免无序竞争,建立单一的覆盖全国的国家开放大学,以共享基础网络,实现优化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但同时,也要鼓励远程教育办学实体的多样化,促进良性竞争。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提出了我国开放大学体制机制建设建议。

开放运行机制 篇6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管理

一、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基本上附属于教研室。因此,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一个实验室仅为一门专业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弊端。

(一)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的教育趋势,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实验室相互独立,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1]。

(二)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

在实验室建设中,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又导致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同类实验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不够用,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则常年闲置不用的局面。

(三)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积极性难以调动

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实验室被分割过细,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均。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少,很少有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由于实验室和人员方面的制约,很多实验室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2]。

二、加强管理力度,促进教学与管理相结合

为统一协调管理各学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形成相对独立于各学院的教学实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管理体制中,打破传统的小而分散的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建成一个面向全校的实验大平台。

专业平台实验室的设置遵循了大学科、宽口径的原则,由一系列专业基础实验室组成。它打破了以课程为主体的实验体系,由相关课程群组建实验模块而构成。专业平台实验室主要是面向学院学生开放,这样既有利于实验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专业之间的交叉。其操作分为两类:(1)课内式的专业设计性实验,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2)开放式的设计性实验,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或毕业设计。

相对集约化管理理顺了实验室管理的思路,明确了职能、职责、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范围,集中了优势的人财物力,从而使学院管理部门具有了有效的管理手段,为新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科学化的配套管理措施。在仪器设备及实验场地上坚持统一管理及实验人员统一调配,大大提高了利用率,避免了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而且可以实时掌握专业进度及实施情况,便于实施管理,对某些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及时组织协调,配置足够的科研力量,使课题顺利进行,对取得高水平的成果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对集约化管理为教学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提供了优质服务,拓宽了科研管理与教学相结合的工作范畴,促进了实验管理水平的提高。

适应土木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对集约化管理、开放式使用的模式,具体讲就是设置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相结合的模式,从而能够集中优势人力、财力、物力,为科技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化配备和使用实验室人才

专业实验室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技术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实验室硬件建设,更重要在于实验教师队伍的建立和培养。为此学院配备了三个层次的工作人员,第一层次为教学科研思路清晰,知识面广,具有综合科研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第二层次为管理及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实验分室负责人;第三层次为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工作态度认真的一般技术人员。实行对德才兼备者重用,对学历高、技术水平高的同志给予积极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三个层次的人员互相配合,各司其职,使工作从设计到实施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使用人才的同时要注重人才扶持和培养,因为学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现代化的实验室,一靠科学管理,二靠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管理只是一种制度、手段和方法,而实验室人员文化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则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因素,没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队伍,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

学生是未来土木工程建设的生力军,有很好的学习动机,但往往在启动科研时有很大难度,如果不能立即得到实验技术方面的有效支持,凭有限的资金与热情也难将研究推向应有高度。而集约化管理体制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可随时为他们提供设备、技术指导及适当的工作协助,使他们能用有限的资金迅速启动工作,免去筹建实验基地与管理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集约化管理又能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技术潜力,吸收外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有组织地接受培训和学习,迅速形成自身技术积累,并根据自身特长进行技术攻关,开发新的实验方法,避免技术上的低水平起步和重复,不断形成新的技术与物质沉淀,真正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为自身未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

学院专业实验室集中管理和统一开放式模式的实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新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支持下,能够通过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手段,较好地实现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和管理,一方面能够充分实现新的集中管理模式所体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充分满足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内与计划外需求。目前在我院实现了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式管理,取得一些经验,并且在局部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统一管理,实现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

实验室实行教育超市的开放运行模式,在时间、资源、管理方式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开放。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计划,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统一安排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计划,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机动灵活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实验需求

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全院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实验室的使用进行提前预约,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又给师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实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和使用人员的交流,及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3]。

(三)量化实验室工作量,提供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考核的有效依据

根据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实验工作量,另外,改革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给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衡量提供有效、科学、准确的依据。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的需求,合理划拨经费到实验室,作为实验人员的业绩津贴,鼓励实验室充分有效地利用,在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水平、实验人员工作业绩和收入上形成良性循环。

(四)及时准确提供专业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给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依据

学院可以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各项数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作出统计,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需求,给今后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避免建设和管理的脱节,有效利用学校的建设资金。

(五)拓展实验室新空间

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的结合,将部分实验项目统一放到基础实验。这样,专业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随着土木工程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今天,必须加快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步伐,提高实验资源管理水平,集中有限的物力与财力,提高教学水平,减少人才外流和不安定因素,而对实验室实行相对集约化开放式管理,是目前专业教育一种可行的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目标的实现。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个复杂的问题。(1)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充分认识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教学改革的层面设定目标,制订改革计划。(2)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在具体实验教学环节上应该和教研室加强联系和合作,避免因体制上的差异和管理上的独立使教研室和实验室之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之间出现脱节和各行其是的局面。(3)基于实验室开放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生事物,在应用推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要避免因技术故障影响实验室的正常管理和开放。

参考文献

[1]白志学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

[2]桑玉军.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3).

开放运行机制 篇7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博以其新颖性、开放性、交互性、创造性吸引着大批的人群,由于信息更新及时和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微博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

●高校微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为寻求标新立异,导致信息的病毒性传播;二是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通过微博迅速蔓延,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三是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博,成为“微博控”,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四是部分微博内容侵犯个人的隐私,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已经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准确地发现大学生在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潜在问题;能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基于网络和现实的层次性监督与反应系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因思想政治工作的迟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建立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

1.设立联动中心

为保证联动机制发挥作用,应首先建立联动中心,此联动中心由学校党委书记领导,并由分管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成员主要由学生处处长、保卫处处长、学校网络中心负责人、宣传部部长、后勤服务处处长以及各个学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协调分配、参与指挥,并根据需要配备既有基本互联网操作技能,又掌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专职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级管理的办法,办公地点可设在学生处。

该中心能使各部门之间保持时时互动、适时交流,实现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各部门的统一行动。在搜集到危机信息或面对危机情况时,联动中心可根据相关事实性质和实际需要从各院系或者班级召集相关人员处理当前问题,事后应对处理过程进行总结,给予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建立预警组织

在各二级院系成立以党委书记为领导的预警组织,成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办公地点设在学院办公室,他们在联动中心的指挥和协调下执行。这些学院预警组织应通过组建微博矩阵式管理团队,将全院学生都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护圈,实现全面覆盖。他们可以在微博环境下实现以下职能。

(1)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建立高校微博实名机制和建立针对高校微博事件的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规则进行自动信息识别,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信息搜集渠道;利用敏感信息检测技术和软件及时对相应微博信息进行检测和筛选,增强微博舆情的预见性,有效防范校园危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检测和校正,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网络舆情主动预防机制。努力实现微博信息过滤及筛选的智能化,从源头上切断垃圾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以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微博生态系统”。

(2)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它在信息发布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如教学通知、文件,自习室开放楼层及空余座位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社会就业信息,图书借阅提示和信息咨询、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均可借助微博传递。

(3)危情应对

由于信息零散且庞大,首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的不良信息,这属于较轻微的危机信息。只需要掌握信息者的思想波动并对其进行网上互动回应,网下配有解答等手段进行有效处理。二是重大舆情信息,这类信息必须报告给学院党委书记,必要时要求联动中心协助。三是紧急、突发的危机信息,需要联动中心调配资源,通过各种机制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功能的最强化。

3.协调其他联动部门

在处理危机事件中,保卫部门负责校园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负责配合联动中心的安排,避免处理不当导致恶劣后果。宣传部门要向学生宣传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危机意识,保证信息正面力量,掌握校园舆论主动权。后勤部门应积极配合联动中心的工作,保证联动机制的正常运作。

4.设置评估机构

聘请权威机构、行内具有公信力的学术专家或成立评估小组对各运行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内容可包括“粉丝”的数量,与“粉丝”互动的情况,解决学生求助、学生投诉、不良舆情问题次数和应急处理的速度和效果,政治思想教育模块的宣传形式、点击率、参与度,微博信息的更新频率和反馈数量等指标,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要方式,网上评价与网下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5.应解决好的几个重点问题

(1)规范管理体制,明晰主体职责

目前高校中“信息堡垒”“信息断层”的现象严重,联动机制建设要在促进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每个相关单位或部门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各单位或部门应通过网上协作交流平台和联席会议等方式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保证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各单位或部门的统一行动。

(2)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师生素养

广东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及时排除负面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联动机制建设上,应以人为本,即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吸纳师生的集体智慧,凭借科学设计、过程控制、任务制约,达到目标效果最大化,通过联动机制运行中的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前瞻务实,保证联动覆盖

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与各部门工作结合,要广泛征求参与单位和学生的意见,使机制设计既有前瞻性又要可操作、易执行。必须关注建设执行效果的量化指标确立,务实推进,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建设成效最大化。

●结论

微博,以及时、快捷、无屏障性、多平台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发展十分迅速,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开放运行机制 篇8

1 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的条件

基础化学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实验教学学生人数多、专业多,让所有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实验时间是不实际的,实验室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除了必须具有的实验场地和充足的实验经费等实验资源外,还必须建立一个既方便学生,又方便老师的网上预约管理系统[2]。网上预约系统是实验室全面开放的重要技术支持。在实验中心网站上建立了一个开放实验预约系统,这个系统的使用保证了开放实验的高效运作。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在有充分准备和对实验内容有足够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实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知识准备,在得到指导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开放实验室做实验,这样才可保证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形式

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有以下形式:(1)预约开放。开放初期,学生提前向实验室提出申请实验项目的要求,再由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学生人数、实验内容和预约实验时间安排实验仪器设备、器材和实验指导教师,然后由学生完成拟定的实验。随着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完善,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公布实验室这学期开设的开放性实验课程,并将每个实验开出的时间段告知学生,并对预约程序、方法以及每个实验人数限定等加以说明。学生如果看到有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作出安排。学生先进行网上预约登记,然后实验室再根据学生选课的情况确定实验的时间和人数。预约开放既方便实验室管理学生的实验情况,也方便学生自主的选择实验项目,是当前开放性验室普遍采用的模式。(2)学生自定实验题目开放。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爱好自主设计题目,通过查找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由指导教师审阅,批准后可进入开放实验室做实验。(3)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可以选择教师的科研课题进入开放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4)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得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可到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

3 基础化学实验开放的内容

3.1 实验准备对学生开放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由实验室把各班级本期要开设的实验课教学计划贴在墙上进行预告,学生可提前根据实验内容去预习,写出预习报告,或者查阅资料,自觉探讨实验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每次到实验室,自觉为当次实验选用器材,而无需教师吩咐。以往实验所需的所有仪器试剂完全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准备,学生没有涉及过准备过程,做毕业论文时,常常连简单的溶液配制也不会。为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准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过程中来,学生每次实验之前轮流到实验准备室,在实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准备当次的仪器,试剂。比如,学生自己准备滴定管,为滴定管涂油,调试天平,调试酸度计,分光光度计,计算、配制一定浓度的试剂如3 mol/L硫酸,0.1 mol/L氢氧化钠,3%过氧化氢,0.05 mol/L高锰酸钾溶液等等。

3.2 面向实验操作练习开放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大部分为一年级新生。由于新生所修课程较多,所以可以自己选择支配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各个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课程要求也各不相同,而实验课堂容量小、实验时间过于集中,学生一般没有补做、重做或者选做的机会。针对这种状况,开放实验室在每学期结束前都集中对全校学生开放滴定、移液、称量、过滤、定容等装置,供学生复习巩固化学实验操作。因为时间短、人数多,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在网上或实验员处登记预约实验室时间。由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实验操作仪器和试剂,并负责适时的补充和调整仪器,采取必做实验加开放选做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3.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放

综合性化学实验是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及组成结构,化合物的制备合成与鉴定、分离与分析、性能和结果测试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实验课题提出的实验目的,让学生在学得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的内容设计方面,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来开放实验。例如对农科的农学、植保、园艺学生可选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草木灰中钾的测定”针对食品科学专业和烹饪专业的学生可选做“食品中钙含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的蛋白质”、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可选做“废定影液中金属银的回收”、“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等实验。要求学生对一个实验题目根据不同的实验原理设计2~3个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方案进行认真审阅,与学生讨论后共同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3.4 趣味性实验的开放

趣味性实验是为非化学专业开设的开放性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可行的前沿型趣味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今与生活相关的前沿化学知识[3]。设计一些容易实现的前沿型实验,让学生了解新型功能材料,感悟化学中的神奇现象。趣味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起到由浅入深的作用,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社会中的化学、科学技术中的化学等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通过化学实验的趣味化改革,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手脑并用的能力更强,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效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减负”的良好途径,而且还可以使化学教学因此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倍受学生青睐。

开放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它既能改变学生培养的单一模式,又能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使之在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能从事化学实验方面的改革研究。实验室开放期间,还要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与使用实验室的能力。随着化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放趣味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还需不断地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大开放趣味性化学实验的力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融“开放式趣味性实验教学”于整个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

开放的趣味性实验“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 红糖制白糖”、“ 变形鸡蛋”、“ 叶脉书签”和“污水变纯水”等等。这些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了解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学会运用所学过的化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化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为贴近地思考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训练这种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有益处。

4 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

4.1 明确责任,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管理上,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全面的参与。但一定要给学生明确责任,并有详细的监管制度跟进。对每位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首先进行安全教育,对实验室安全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水栓、烟雾报警装置、电闸、水阀、急救药箱等要求每个学生清楚方位、熟练操作,切实降低安全风险。每位进开放实验室的学生都需如实填写仪器设备领用登记表,还必须有指导教师签字,严格登记其使用过的仪器设备的名称和编号。因此学生在实验前需要检查、调试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在实验结束后,要整理实验仪器、清洗玻璃器皿,分类放回,清洁台面,按借用登记数量交还。这种管理方式虽然繁琐,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比较及时,有效保证了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4.2 加强危险品管理,杜绝安全隐患

开放实验室中,一般常用药品按类别放在专门的药品柜中。学生实行自助式管理,在《试剂药品领用登记本》上登记药品名称、数量、实验名称、学生姓名等信息后按需取用。对剧毒药品、其它危险气体、易燃易爆试剂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使用,切实消除不安全隐患。

4.3 专职实验员和导师全程参与管理

开放实验室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是实验准备,设备保养维护、安全卫生管理等。确保各类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安全,确保实验室能够实现全天候开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开放实验的管理,对于一些实验步骤或所使用的试剂等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教师必须指出,给学生交代清楚,同时教师必须严格审核学生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并签字负责。学生必须严格执行开放实验管理制度,在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放实验管理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学生、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实行“学生—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提高了开放实验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

5 结 语

实践结果表明,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化学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自己兴趣的开放实验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难免会不理想或者失败,学生能够齐心协力的从失败中找原因、想出办法解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实验室若要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持续发挥其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和投资效益,把实验室创建成一流的实践基地,以适应时代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摘要:通过研究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的条件,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内容和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对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开放,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敏,罗志刚,卢其明.农业院校公共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6):231-233.

[2]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3]孙根班,董丙祥,蒋福宾.开设超市型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尝试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61-65.

[4]李洪娟,孙居锋.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50.

开放运行机制 篇9

关键词: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8-0135-01

需求侧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最早提出,因当时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为降低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需要能源需求方加强管理。通常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此方式在电力行业体现最为明显,使得电能消耗大幅减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网事业的发展。建立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能源紧张局势,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为保证需求侧管理长期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其长效机制。

1 电力需求侧管理

1.1 定义

电力是当前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用电量的增加,电力资源日益紧张。为此,需改变用电方式,由政府加以领导支持,依靠电力企业、用户、产品供应商等多方协作,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用电效率,既能满足用电需求,又能降低消耗,以获取最大效益,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这一系列活动都属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简单来说,即是向广大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

1.2 内容

①负荷管理。即采用一系列措施激励引导用户对电力负荷的曲线形状加以调整,如增加低谷需求,降低高峰负荷等,以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降低用户电费。常用的方式有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三种。②节能环保。为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电力公司将通过一些列手段改进工艺,研发新设备、新技术,并积极向用户推广。目前使用较多的设备包括节能灯、高效能电动机、高效能制冷制热系统等。③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替代旧能源以及对余能回收利用等。很多燃煤装置都比较落后,应改为电气装置,以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另外,目前出现了很多新能源发电方式,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④新服务项目。电力公司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开展的宣传、咨询活动,包括能源审计、节点咨询教育等。

1.3 意义

首先,需求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在新形势下,为实现长久发展,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需求侧管理则立足长远,加强其运作机制建设,对能效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将节能理念落实,才能缓解能源紧张,实现长久的发展。

其次,需求侧管理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量、质量和经济性、方便性都更加重视。电力公司除了满足用户供电,还应提供负荷管理、分时电价等相关服务。而需求侧管理注重成本效益,支持资源竞争,其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市场驱动为主的能效市场,可见,该模式非常适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

此外,需求管理有利于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从国内现状来看,电力资源呈不均匀状分布,供需矛盾明显,主要体现在部分地区的电网峰谷差加大,调峰能力降低,特别是气温对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最大负荷增长的波动性。若限电过于频繁,易引起用户不满。如高峰时负荷加大,如果靠增加调峰发电装机实现供电,需加大成本投资。而需求侧管理则通过削减高峰负荷的方式环缓解缺点压力,以实现供需平衡。

2 基于市场机制的需求侧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2.1 概述

所谓长效机制,即能够使制定的战略和制度能够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最大效益的制度体系。“长效”是指把握好各项相关因素的变动性,应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具有推动该体系运行的动力。

需求侧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就是在国家政府的激励引导下,依靠供电方、用电方、服务组织、设备制造单位等共同努力,调整电力负荷曲线,提高电能利用率,全力挖掘用电侧的资源潜力,强化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其目的不只是为弥补电力缺口,因为很多措施虽没有明显的节电效益,却能够节约其他资源,同样能带来社会效益。如蓄冰空调因冷量损失会加大电力消耗,然而它却具备削峰填谷的功能,能够节省发电、输电、配电设备投资,可起到节约资源的效果,也属于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范围。

2.2 障碍

需求侧管理长效运行机制目前的障碍集中于法律、政策和体制方面。如美国、挪威、巴西等国家都制定有专门法律法规,约束电力企业必须实时该机制模式,并由政府加以调节控制,使得企业和用户都能受益。但我国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需出台强制性的法案。同时政府的激励政策不够,许多电力企业因担心无法收回成本,而放弃了很多项目。节点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宣传力度较弱、节电产品质量缺陷等都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障碍。

2.3 解决对策

①提高运行机制的合理可行性。需求侧管理要想长效运行,保证各项目顺利实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涉及面广、结构庞大,需政府、电力公司、用户、中介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必须做好综合协调工作,重视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主管机构的主导作用。②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电路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关系着多方利益和国家经济发展,必须有法律法规的约束,确保其能够正常建设。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如美国、法国都颁布有相关法案,并明确指出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我国应加以借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立需求管理的强制性原则,促进管理的被规范化、法制化。③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负荷管理、研制新设备新产品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长效机制的实施主体为电力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应通过价格、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措施加以引导和激励。以美国为例,从提出需求侧管理后,因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多数电力企业都比较消极,发展甚为缓慢。而当激励机制日益成熟后,需求侧管理迅速发展。我国的情况大致相似,在采取了分时电价、差别电价等措施后,还应进一步加强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

3 结 语

针对当前电力紧张的局势,节约用电迫在眉睫。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鼓励电力供需双方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能利用率,起到节能效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甜甜,高赐威,王蓓蓓.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5).

[2] 李扬,王蓓蓓.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及实施机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12).

[3] 曾鸣,许柏婷,卢建明,等.澳大利亚能源市场下的需求侧管理经验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3).

[4] 王明俊.市场环境下的负荷管理和需求侧管理[J].电网技术,2005,(5).

开放运行机制 篇10

一、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换, 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传统“谷一谷”划分法, 参考各种文献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经网数据库及世界发展银行数据库数据, 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周期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率 (GDP增长率) 的波动共经历了5个周期, 具体的周期划分及GDP增长率波动情况见表1和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5个周期, 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今。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经济周期在运行过程当中, 自然灾害、战争、政局动荡、政策转变、技术革新等各种外部因素对宏观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改革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特征首先呈现出周期的不规则性, 周期发生频率高, 从表1可以看出, 经济周期的波长、峰 (谷) 值差异、峰谷落差, 5轮周期都极不均衡;其次, 从图1可以清晰得出结论, 经济周期波长拉大, 上升阶段延长;再次, 波动幅度减小, 呈现微波化。通过图1看出, 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波动比90年代前的更加缓和, 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经济波动呈现出微波化特征, 宏观经济更趋于平缓增长, 经济周期也更加平稳。

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主要的。首先, 我们从内因入手分析, 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的转变。经济增长和周期的变动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实现的, 制度是经济体系运行的基础, 并决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对经济所有制, 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转变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体能够以市场为导向, 对市场供求能够较快做出反应, 对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阶段具有较强的增长型和抗跌性, 而使经济波动的幅度大大减小。其次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后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提升, 产业结构及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趋向协调合理发展。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 使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缩小, 稳定性不断提高。第三是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 居民消费模式开始适应现代信贷制度, 消费结构向着享受型消费发展, 购买力增强。完善的体制改革和理性的消费模式可以有效地减缓经济波动,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还有就是宏观政策的转变。我国的宏观调控经历了从以计划和财政调控为主, 向以金融货币调控为主的转变, 计划的直接调控功能已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调控功能。我国的宏观政策的这种转变也使经济周期波动更平稳健康。而从外因上看, 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如1990年的谷底 (谷值) 与“八九风波”后西方对我国的制裁不无关系;1999年的谷底 (谷值) 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密不可分。同样,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拐点甚至快速下滑, 也是深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纵观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可以看出,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高速上升状态, 并且经济的波动越来越呈现微波化。这是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国际经济影响的双重结果。掌握规律使经济发展向着快速稳健的方向发展是未来宏观经济的重要举措。

摘要: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不断上新台阶,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30年间经济增长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周期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率 (GDP增长率) 波动共经历了5个周期, 目前处于第5轮周期的下行阶段, 波谷还没有出现。本轮周期上行时间较长, 已连续快速上升了6个年头, 并且其中5年的GDP增速都在10%以上。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掌握与政策调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波动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9》

[2]孙小英, 陈杰, 杨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2009, (2) .

[3]王立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微波化趋势的制度因素分析[J].前沿.2008, (12) .

[4]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

[5]黄赜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J].财经研究, 2008 (11) .

[6]吴江.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和发展[J].商业时代, 2008 (15)

上一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下一篇:企业集成平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