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运行机制(共8篇)
中心运行机制 篇1
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机制
乡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运作,推行“集中办公、分类受理、专人承办、限时办结”,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运行机制。办件实行“五件”管理。对即办件、退回件、承诺件、补办件、代理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即办件。凡程序简便,只进行形式要件审查,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申请事项,由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当场办结。
(二)退回件。国家明令禁止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的申请项目,工作人员及时作出不予办理的明确答复或出具退回件通知书,注明退回原因。
(三)承诺件。需要审核、论证、召开听证会、公告或现场勘察的申请项目,由工作人员先接收申报材料,承诺办结时间,出具承诺办理通知书,申办人到时凭通知书领件。
(四)补办件。对服务对象申报材料不全、无法办理的,承办人员必须一次性明确告知需补办的材料,待服务对象申报材料补全后按即办件、答复件、承诺件、联办件处理。
(五)代理件。需报上级审批的申请事项,由主办人员受理,在承诺时限内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一、坚持依法办事原则,认真学习党的农牧村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业务知识,增强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实行窗口集中式办理与进村入户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工作平台前移,服务重心下沉。
三、积极开展全程代理服务、预约服务、委托办理、跟踪回访等便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
四、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一专多能,窗口办公适应一人多岗工作要求,进村入户上门服务满足群众全方位服务需要。
五、办理各种证照证件,要认真受理,严格照章办事,执行规范的操作程序,快捷高效地办理。
六、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要文明热情,不推诿,不拖沓,妥善解决,让群众满意。
七、积极提供各种涉农政策、科技信息、劳务输出、民事调解等咨询服务,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内容。
八、佩证上岗,礼貌服务,耐心诚恳对待办事群众,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信守服务承诺。
九、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和纪律,维护良好的办公秩序。
十、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不违规违纪办件,严禁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自觉接受监督。
便民服务中心联合办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速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联合办理,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窗口单位分别实施的便民服务事项,由便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各相关部门窗口,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查、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根据各自权限,由主办窗口会同有关其他办理部门从受理到办结实行一条龙审批或审核上报。
第二条 联合办理的范围:乡一级审批权限内和需要乡一级初审并上报的服务事项。
第三条 联合办理的职责:统一受理联合办理事项的申请;办理申请事项;对各联办阶段的审批服务跟踪,并做好相关环节的衔接和协调工作;项目办结后,负责统一送达办理结果。
第四条 主办窗口的主要职责:由中心领导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具体类型,确定主办窗口,由主办窗口负责联合办理事项的申请受理;牵头召集相关窗口主持联审会议;协调、督促相关窗口及时办理;及时向相关窗口反馈办理进度和结果。
第五条 相关窗口要积极配合主办窗口的工作,按照要求规范工作程序,确定专人负责,及时参加联合办理并出具办理意见,保证联合办理工作有序实施。
第六条 重大联合办理事项由中心领导直接牵头办理,召集、主持联审会议,相关联窗口负责人参加。第七条 联合办理工作流程
(一)一门受理。主办窗口受理申请人申请后,向申请人发放受理通知书,列出所需审批的事项、相关联单位及传递程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在本阶段审批中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并告知办理时限。
(二)抄告相关。主办窗口对受理的事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行抄告制或联审制。实行抄告制的,由主办窗口通过中心审批网络向相关窗口发送联办通知,移送相关资料;实行联审制的,由主办窗口召集联审会议,进行联合审查。
(三)同步审查。实行抄告制的审批事项,各相关窗口收到联办通知后,及时进行同步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抄告主办窗口。实行联审制的审批事项,由主办窗口确定联审会议时间,指导申请人准备好有关资料,并及时召集相关窗口参加联审,必要时可通知申请人参加会议。联审会议由主办窗口主持,相关联窗口参加。一般事项当场办结;特殊情况不能当场办结的限时办结,作好备忘登记。多个窗口需要审查相同的资料,由主办窗口组织相关窗口统一审查。需要现场勘察的,由主办窗口组织联合勘察。联合办理中涉及多个部门收取费用的,由主办窗口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需缴纳费用的种类、标准、依据、金额。拒绝参与联合办理或不接受主办窗口协调的相关联窗口,主办窗口按既定程序启动,视缺席窗口默认议定事项,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缺席窗口部门承担。
(四)限时办结。各相关窗口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及时向主办窗口反馈审查结果。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相关窗口在受理申请后 3 日内完成上报工作。收到上级批复后,2 日内向申请人反馈意见。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相关窗口应提前告知主办窗口,并及时向申请人说明情况。
第八条 各有关窗口应履行告知责任,除依法确需保密的,都要对审批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和审批责任人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九条 加强对联合办理行为的行政监督。中心负责对联合办理过程进行监督,定期通报情况,提出督办意见,确保各窗口在规定时限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办理,并接受申请人投诉。凡拒绝执行联合办理办法的,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条 本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纳入工作人员的政务服务工作考核。
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乡便民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1、负责制定便民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2、负责对便民服务队伍的监督、管理与考核;
3、负责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确定、调整,对各类事项受理、办理和代理情况进行协调、督查和催办;
4、为投资者从事各类经济活动提供相关的咨询、代理服务,协助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定点、实施等;
5、直接代理代办群众交办的有关事项,为群众提供无偿服务;
6、受理有关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查处。
办事公开制
1、人员身份公开:中心工作人员的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全部公开,并实行亮牌上岗;公开热线服务电话号码。
2、办理事项公开:凡进驻中心服务事项的办理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通过办事须知和办事指南公开。
3、办理结果,群众可通过电话查询。
首问负责制
1、单位和个人到乡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第一个接待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
2、首问责任人必须对前来办事的人员热情接待,主动了解办理事项,给办事人员满意的答复;不得使用“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找别人去”等推诿性语言。
3、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若来访人手续完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受理、处理;若手续不完备,应一次性告知来访人全部办理要求和所需的文书材料;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负责介绍到相关窗口,直接落实具体接待人员。
4、遇有相关工作人员不在或有事外出时,首问责任人要负责接待,记录办理事项和要求,并尽快联系具体承办人员,确定办理时间、办理要求和联络方式。
5、相关窗口和窗口工作人员对首问责任人转办的事项,必须及时认真办理,不得推诿、拖延;首问责任人对转办的事项仍需进行督办,直到事情办理结束。
限时办结制
1、限时办结制是指乡便民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申请办理的事项,根据不同的要求在承诺时限内办理完成,做到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
2、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事项,办事程序简单,申报材料齐全,可当场办结的,办事人员要即收即办。
3、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事项,需经审核、现场踏勘等,不能当场办结,办事人员要根据办理时限规定,出具《受理通知书》,并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4、服务对象的申请事项属于转报、上报审批的,承办责任人应尽快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负责全过程办理,并原则承诺办理时限。
5、申请事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工作人员应及时作出解释,按规定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一次性告知制
1、对前来中心窗口申办事项或进行政策咨询的服务对象,要一次性明确告知所办理或咨询的事项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和办事依据等。
2、对于申报材料不齐作补办件收件的事项,要在材料补正通知单中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所需补充的全部材料。
3、对于联办件,牵头责任人对各联办部门要求提供的有关材料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
4、对不符合批准条件作退回件处理的,要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退回的原因。
5、对未执行上述规定而造成不良影响的,按中心《责任追究制度》处理。
承诺服务制度
1、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耐心、及时办理各类事项。
2、工作对各类事项,如能够当场或当天办理的事项,应当当天完成,如事情复杂,无法当场或当天办理的,须向办事群众做出合理、明确的解释,并在承诺时间内给予办理。
3、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采取一包到底的办法,在一定期限内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帮助办理。
4、工作人员在办证等各类事项时,材料齐全的应当当场或当天办理,对材料不全但不影响办理的,可以先办理,再补办材料。
5、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处理结果等不满的可以向服务中心主任投诉。
预约服务制度
1、预约服务制是指申请人办理的事项需要与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预约办理的制度。
2、预约服务应体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上门服务及证后服务。
3、对于需要上门服务的事项,包括规模以上企业、招商企业等服务大户办事的现场勘察,以及老弱病残的办事人等,采取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封邮件等即可主动上门办理相关业务。
4、对于节假日急需办理手续的,中心办公室值班人员要及时通知相关窗口相关工作人员前来办理,工作人员在接到通知后要迅速赶到中心或现场进行办理。
5、对于一些涉及招商企业的急事、大事或者其他确需急办的项目,一定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6、若在约定的时间工作人员临时有事,须及时与办事人员进行联系,另行预约。
责任追究制度
1、乡便民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由于主观故意或自身行为过失违反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而导致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或违反法定程序,使工作发生错误或显失公正,并造成后果时应进行过错责任追究。
2、过错责任的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过错与处罚相适应、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乡便民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1)不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乡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致使全局性工作出现重大失误;
(2)不认真解决职责范围内有关问题,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
(3)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悉,屡次出现差错;
(4)因个人表现不佳,给中心工作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5)泄露党和国家秘密。
4、过错责任的追究由乡便民服务中心和有关单位共同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由中心主任会同有关单位领导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党纪、政纪处分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党委、政府批准。
考勤考核制度
1、严格按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不擅自离岗。
2、上班时间不能串岗闲聊,不得在办公室内外进行娱乐活动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提倡读书、看报、学习。
3、实行考勤签到制。签到时间为每日早上8:30前签到。星期
六、星期日当日值班的干部照常签到,其他干部根据各线工作需要及主、分管领导布置,可不作休息安排,但不要求签到。
4、当日值班的班子成员负责做好当日的信访接待。
5、建立轮流值日制度,轮员应积极主动做好当天的室内外卫生打扫,打开水,来客来访接待和上传下达工作。
7、乡机关干部、职工在岗及值班情况,由乡党群副书记牵头进行抽查,原则一月内抽查三到四次,发现无故不在岗位,一次的给予口头警告;二次的给予通报批评;三次以上者,须本人写出书面检讨交书记或乡长,并由党政办公室存档。
对无故擅离岗位者,每次罚款10元(从工资中扣除);无故缺勤一天者,扣除其本人当天工资;当月无故迟到早退达四次或无故缺勤二天以上者,从次月起对其作待岗处理,待岗期为一个月,并停发其本人当月工资;全年累计无故迟到早退达20次或无故缺勤六天以上者,从次年起对其作待岗处理,待岗期为三个月,并停发其本人三个月工资。
勤情况作为年底奖金发放和年终考核评比的依据之一,受过待岗处理的原则上不得参与年终考核评比。
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有关要求,确保中心正常、有序运行,特制订以下工作制度。
一、学习培训制度
1、便民中心工作人员要参加乡党委、政府组织安排的各项学习活动,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时事政治和各类政策业务知识、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
3、严格执行集中学习(培训)点名制度。因故不能参加学习,应事先向组织者请假,无故不参加集中学习一次,按缺勤半天处理。
二、工作例会制度
1、工作例会的主要内容:总结前阶段(周、月)工作,部署下阶段工作;寻找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2、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在会前准备好有关汇报内容,需要提交讨论的事项,有关材料必须在例会日的前一天,送交中心主任。
三、日常考勤制度
1、中心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工作人员签到,考勤情况由办公室汇总。乡党委、政府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
2、工作人员不得擅离职守,确需请假的需写出书面请假条,按以下审批权限报批:
(1)因公外出或请假一天以内的,报中心副主任审批;(2)请假两天的,报中心主任审批;(3)请假三天以上的,报书记、乡长审批。
各类请假不得影响窗口正常工作。窗口内部不能调剂的,应及时通报中心主任,由中心主任及时安排顶岗人员。
3、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评优评先:(1)全年病、事假累计超过三十天的;(2)累计旷工三天及以上的;
(3)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4)受党纪政纪处分的。
四、请假销假制度
1、窗口工作人员的各类请假从严、从紧审批,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急事确需请假的,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未办理请假手续而脱岗的,按旷工处理。
2、窗口工作人员请假必须办好请假审批手续,落实好顶岗人员才可离开窗口。请假程序参见中心考勤制度。
3、以上请销假制度必须规范执行,如有违反,按考评办法的相应规定处理。
4、因请假落实顶岗人员的,顶岗人员必须按规定考勤。
五、卫生管理制度
1、中心全体人员必须树立“讲究卫生为荣”的意识,养成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乱倒茶叶渣,工作资料、用品摆放整齐,保持中心室内室外、台面台后清洁卫生。
2、窗口要坚持做到每日一小扫、每季一大扫。每日卫生小扫须在上班前对桌、椅、柜、地面进行清扫,整理室(窗口)内物品;每季卫生大扫除需擦拭灯具、门窗玻璃等。
3、建立中心卫生检查和考评制度,中心负责人每周对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中心运行机制 篇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教育事业发展大势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要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视程度。教师发展中心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教学文化的载体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 提出“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这五方面的机制分别是:目标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和整合机制。目标机制牵引方向, 激励机制推动实施, 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保障机制提供政策、人力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整合机构和人员为教师发展中心的良性运行提供平台。
一、目标机制牵引方向
要实现教师发展中心的良性运行, 首先要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目标与使命。教师发展中心是以“挖掘教师潜能, 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 秉承“服务教师、优化教学”理念, 以促进教学改革、推动科学研究、增强职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 致力于服务广大教师, 通过教师培训、教学质量自我评估、教学与科研咨询、教师发展数据库建立、教师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方式, 帮助教师教学、科研、技术能力不断提高, 为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系统, 把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励教师为实现自身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代社会的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 还担负着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的任务, 因此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攻克“三关”, 即教学关、技术关、科研关, 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 掌握理论知识, 稳把教学关
教学活动能够高效进行的核心是教师的学科教学、一般教学和教学认知等教学能力。这些能力主要表现在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够明确教学目标、系统解析教材和学情、运用恰当多样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适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
教师发展中心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把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名师指导、开展名师讲座、学术交流、微课空间等, 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 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 对接生产实践, 突破技术关
作为一名教师, 尤其是高职教师, 除了具有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学能力外, 还需注重技术能力的提升。技术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王牌能力。技术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 并且紧追当今社会先进的生产技术, 指导学生实操, 同时还要求教师自身能够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 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工作, 具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社会服务能力。应与学校校企办等职能部门联合联系企业, 推动校企合作。
(三) 探索科技创新, 攻克科研关
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以“双师”结构为主, 既具有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任教师。但是“双师”素质并不是规范的教师发展目的。从其内在要求分析, “双师”结构过于强调培养教师自身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应该具有的科学研究能力被忽略了。科研能力是一种创新精神,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对于已经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对未知信息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和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提供科学研究方面的咨询交流平台, 服务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如解答科研问题、收集与分享科技创新、课题等信息。
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要以上述三个目标为导向, 各项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进行, 优化教师结构, 提升教师能力。
二、激励机制推动实施
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建立激励机制, 结合学校帮助教师全面发展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需求, 采用各种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推动教师自身在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转变, 努力形成内在性、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一) 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层面需求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新性。要建立一个持久的、包容的与学校整体奖励框架机制相匹配的物质激励方式。中心的奖励必须是指向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而且奖励框架要能激励教师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体系, 改进与职称、薪资等物质利益直接挂钩的评估机制, 调动教师参与教师发展中心活动的积极性。
(二) 精神激励
所谓精神激励, 即为发挥教师的创造积极性, 满足其适当的精神需求。目前, 精神激励主要表现在:表扬表彰、评先评优、晋升职称或职务等。为使激励过程持续化, 要不断把握被激励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环境, 完善直接关联其精神追求的评价体系, 如相关荣誉和公众舆论等。
笔者认为, 可以从制度、环境、文化、声誉几个方面实施精神激励, 以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发展中心活动的热情。如通过考评制度、分配制度、晋升制度、奖励制度等诱导因素, 对教师个体进行目标引导。研究与教师参与教师发展中心紧密相关的校园环境、校园配套设施与条件等, 对教师实施潜移默化的、持续的、综合性激励, 促使教师在实现自身发展之时实现中心目标。营造教师发展中心文化, 帮助凝聚、感召、引导、约束广大教师, 增强教师对教师发展中心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要保证教师发展中心活动的参与度, 除了要做好各项活动, 吸引广大教师的自愿参与外, 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约束手段, 强制教师参与活动, 做到以激励为主, 以约束为辅。
(一) 制定计划
制定详细的计划, 并将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活动纳入制式的活动范围, 有助于引起广大教师对教师发展中心的关注, 提升教师发展中心的知名度, 提高教师对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例如, 对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常规活动要制定详细明确的实施方案, 包括举办次数、参与人数等都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定, 以文件形式发布, 增强其权威性。
对于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临时性活动, 也要以正式通知的形式呈现, 说明奖罚事项, 做好各项宣传。
(二) 绩效评估
教师教育是一个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为确保教师各项能力的高效全面发展, 应及时、不间断地评价其发展过程, 跟踪教师发展中心活动效果, 掌握教师能力发展变化情况。我国当前以培训为主的高职教师发展模式主要由培训实施机构评估效果, 而且多以培训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估为主, 这种评估方式不能跟踪培训、对教师工作实践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以持续、优先发展为导向, 以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有效提升教师能力为导向, 建立健全评估教师发展活动效果的长效机制, 包括长效评估指标、评估途径、评估程序和奖励机制等, 不断调整、优化教师能力的发展途径。
(三) 效果反馈
根据绩效评估结果, 将参与效果及时反馈给教师, 帮助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同步将参与效果反馈给各有关部门, 帮助各有关部门了解本部门教师情况, 适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估结果作为后续项目的开发和运作以及教师考核的依据。
四、保障机制给予支持
为保证教师发展中心的可持续性运行, 必须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人力保障、专项资金等制度性保障措施, 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的物质环境。
(一) 政策保障
教师发展中心的筹备与运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这需要国家和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重视实施方案的制定, 以及教师发展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各项配套政策的及时制定与修改。政策制定要起到明显的导向性作用, 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中来, 对于影响教师发展中心良性运行的行为以及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要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 人力保障
教师发展中心是专门针对教学和教师发展的专业化组织, 工作的专业性就决定了其员工的专业化, 因此应有专职、专业的团队负责运行教师发展中心。在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中, 由于教学发展主要涉及行为科学, 专业专职团队由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 专家们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行为,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规划改进教学行为, 所以专业团队是中心主体。与此同时, 教师发展中心也需要在交流沟通技巧、教育学课程、教学媒体与运用等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反观我国高职院校, 大多由行政管理人员运行教师发展中心, 他们只能从事日常性行政管理工作, 无法满足教师发展中心众多职能要求。大部分中心聘请的专家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 实践教学经验丰富, 对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 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缺少教育理论基础和全局视野, 在转变教学观念、规划教师职业生涯等方面难以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在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时, 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教师发展中心运行的成功经验, 在人员配备上精雕细琢, 慎重选用, 为教师发展中心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 资金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体系与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的办学经费来源不同, 西方国家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多样, 而我国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事业性拨款, 因此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就目前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几乎都是通过培训经费的形式管理教师能力发展活动, 导致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单一, 而且多数学校的培训对象是所在专业的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极少关注其他方面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因此若要建设真正意义的教师发展中心, 就要在体制和内容得到完善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将教师发展中心的福利惠及到每一位教师, 将培训与能力的提高涉及到方方面面, 全面广泛地提升教师能力。
五、整合机制搭建平台
在整合机制方面, 需要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以及区域合作三个方面, 从微观到宏观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 为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搭建平台。
(一) 人员配置方面
中心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模式, 中心管理职能由设置的专职管理人员承担,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聘请兼职人员。中心聘请的兼职人员多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企业行业有影响的专家, 他们在各自部门从事教学研究, 指导中心建设发展的同时, 还直接承担各自熟悉领域教师发展导师的工作, 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学科领域指导教师, 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二) 机构设置方面
教师发展中心的机构设置大体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教师发展中心作为独立建制的行政管理机构, 重新调整各部门的职能, 整合资源, 将有关职能转移到中心, 中心的工作直接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一种是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 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资产管理等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开展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内许多部门都影响着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和继续教育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相互交叉。如果管理结构分散, 在教师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领导众多、缺乏协调的情况, 中心当前的地位与能够保证履行应有职能的要求不相匹配。根据国际经验来看, 国 (境) 外大学此类中心独立建制, 处于日常教学管理的核心, 中心负责人直接对主管教学 (或科研) 的副校长负责。不论从我国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 还是借鉴国外成熟的运行体制经验上来讲, 笔者认为教师发展中心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当然, 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和管理应该有别于人事处、教务处等行政管理机构, 而是一个复合职能的服务性机构。通过行使复合性职能, 既起到了推进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作用, 又将教师和学校的需求相整合。
总之, 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必须注重理顺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集合相关教育资源、协调一致、各司其职, 中心工作必须取得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与相互配合, 只有如此才能整合相关的教学优质资源, 开展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
(三) 区域合作方面
各个高职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建设规划, 同时与之合作的产业行业、企业也不尽相同, 以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为出发点, 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展开合作, 进而促进产业、行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项目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发以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需求为基础, 积极开展各种专家讲座和行业企业参与的研讨会, 推动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愿景、二级学院 (系部) 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自身发展有机结合, 形成资源协调配置、发展目标趋同的互利共赢群体。
教师发展中心在本科院校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然而在高职院校还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建立能够有效辅助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并且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结合各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不断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文淮, 谢幼如, 柯清超, 尹睿.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与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2) :66—70
[2]李文婧, 宋旭红.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功能与活动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 2013 (11) :22—24
[3]陈志勇.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什么?做什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6) :92—96
中心运行机制 篇3
关键词: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20-0000-01
我国的开放大学具体实施和进行教学的地点就是学习中心,它的主要职责不仅仅包括学院和分布的招生考试和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对于具体教学工作的管理教学指导和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它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各类专项业务培训并组织实施各类培训的具体讲解培训工作,此外学习中心还可以为居民提供社区的一系列大众化学习支持等。
一、强化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学习中心对于开放大学的办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开放大学的办学终端,同时也是开放大学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场所,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以往几十年以来的一些优秀的办学经验和建立有效可行的运行机制来促进学习中心的发展。只有以原县级电大工作站及各个教学点为基础,建立四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发展出适合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良好运行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开放大学的学习中心进一步发展。
二、开放大学的四种机制的具体解析
(一)开放大学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准入与退出机制能够有效的保证学习中心建设的质量和规模,是学习中心建立的基础依据和保障。目前我国的开放大学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必创新其运行机制,即在原有的机制上加入并不断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使开放大学平稳快速的发展,保证各学习中心的利益。此外由于设立学习中心必将各其他当地教育教学机构带来竞争压力,因此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学终端和教学实验基地,学习中心如何进行有力竞争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建立学习中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有效促使学习中心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投入机制。国家和当地各级政府应该对于我国的开放大学应采取投入和鼓励机制,大力支持开办开放式教学模式,具体的鼓励和投入政策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首先政府应该给予和相关办学单位一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相关单位自主办学的做法。我国应当根据国务院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逐步落实未来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给予国家开放大学随时注册、随时考试等宽进严出的相关政策。这将有利于国家开放大学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次就是集中调动优势资源进行实质上的保证和投入,并不断推进普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国家开放教育平台与公众分享。
(三)管理机制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开放大学的管理机制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更应该注重其内部的一些深层问题。首先在管理理论上应该从主体客体和手段上实现多元化,在相应的教育体制下政府应掌握经费和设备等资源的分配权,形成多元力量共同管理的局面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发挥远程教育和大众化人才教育的优势,最大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在一些专业项目的培训过程中注意挖掘人才,鼓励人才进行一些必要的高层次的深造。逐步建立和培养期一支水平较高专营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三、四大机制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相关的注意点
(一)准入和退出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注意点。在建立开放大学学习中心准入和退出机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纠正,比如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开放教学教育点的设置并不合理,一些相邻行政区域交界的地区成为教学点的盲点,有的县级地区开设的教学点较少,而且都是靠当地党校或者教师进修学校、工会职工学校来进行教学的,开办的规模十分小,而且竞争规模小,同时有无序競争的现象。有些地区的教学点在撤销后许多学生的安置状况出现问题。多数教学点皆因多季未招收学生而退出此类机制。开放大学应该注意准入和退出机制在试点开始时就应该形成必要的制度,避免造成教学点管理混乱,影响教学质量。在相关准入和推出制度建立时就应该提前将一些问题考虑到位,只有提前对这些注意点进行必要的掌握认识和了解,才能有效避免一些情况的发生。
(二)在教学与管理上未形成刚性约束机制。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开放式教育和开放大学的体系仅仅依靠当地政府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在教学与管理上一直未形成刚性约束机制。虽在之后的开放教育试点中各开放大学间实行“协议合同”的管理办法,但是行政管理方式一直以来没有变化。必须要在教学和管理上形成有效的约束性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开放式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三)开放大学管理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的相关注意点。在开放大学学子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多年实践过程中可知,当地各级政府和相关的主管部门运用治理理论对我国各个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多年以来这些良好的运行机制对于开放式教学的教育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约束和提高作用。而多年以来的实践已证明,我们必须注意发挥开放大学的自身主观能动性,也要注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开放大学的政府、社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要建设开放大学必须要注重创新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整体的系统优势,创新其管理体制,突破当前的困境。使开放式大学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大众开放式教育。
四、结束语
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开放实施大学的教育教学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四大合理有效的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运行机制是由我国开放式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和办学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它对于今后与我国的开放大学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度情况和具体问题,但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赵阳阳.开放式教学中的相关问题[J].教学与教育研究,2012(05).
[2]孙建喜.我国开放式教学最新进展[J].教育基础,2012(06).
[作者简介]周亚林(1966.06-),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本科,计算机副教授。
vv社区运行机制 篇4
随着我社区管辖的居民不断增多,我们以建设高雅的社区文化,培育健康的社区精神为目标,因此社区建设更应该注重社区运行机制的完善和服务的提升,在社区运行方面,实行在街道办事处统一指导下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组建街道派驻的社区工作服务站,实行社区居委会干部与社区工作者选、聘分离制度,实现社区事务和党政事务分离的目的,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在工作职能上社区工作站是街道办事处派驻社区的办事机构,承载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治安、卫生、人口、计生、文化、法律、环保、科教、民政、就业、维稳、综治和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
三是在社区工作站的人员设置及工作职责上实行定员、定责、定岗。社区工作站设置社区工作者5人。其
中:站长1人、副站长1人、经济安全城管协管员1人、社会事务计生协管员1人、劳动保障协管员1人。如因形势所需,则按照区上规定适当增减人员数量。站长(原则上兼任党总支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副站长(原则上兼任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同时各社区按照路段、小区、楼院的实际分布情况以及所管辖居民人数进行居民工作小组划分,原则上按每2000名居民设置1个居民工作小组,居民工作小组长兼任负责治安巡逻、治保、调解等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时期社区民主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政治民主化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区建设中社区民主化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基层民主化建设应该是其核心,而社区民主化建设自当成为其关键。通常,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的过程和民主政治生活,不仅要依靠一定的民主政治的体制和规范,而且要看这个社会各种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权力运作。只有社会的各个细胞都能在民主程序下运行,社会的民主政治才具备充分的条件。[1]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早在十五大,我党就提出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2]为了逐步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略,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为了最广泛地实践基层民主,社区及其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走民主化之路。
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是社区民主化的内在前提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当代政治发展的主流,政治民主化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诚然,要建立和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基础日趋成熟,社会和公民的自主化程度逐步提高,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公民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切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虽然民主政治并不必然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的成熟,例如,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但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与成熟必然导致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大多肯定民主政治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民主政治才具备了必要前提。少数学者认为,民主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例如,亨廷顿提出,尽管经济因素对民主化有重大影响,且长远观之,经济发展将为民主政权创造基础,但经济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在经济发展程度与民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全面的相关性,但没有一种经济发展的格局自身对导致民主化是必不可少的,或是充分的。若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增长,民主将能缓慢发展,就像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样。[3]但多数学者相信,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民主化的深度和广度。罗伯特·达尔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及其导致的社会变迁,非常有利于发展和维持民主制度。[4]马丁·李普塞特指出,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民主的机会就越多。[5]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的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理性总结。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 “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7]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为我们正确理解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源泉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的。因此,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必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及其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的加速,物质交换的加快,信息传媒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传统的社会关系全面改观,从而,我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在这强劲的物质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社会整体结构的现代化必将导致社会公众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现代化,而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政治民主化,所以作为现代社会结构基础的社区必将走上民主化之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全面实施定将成为加速社区民主化进程的催化剂。
二、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是社区民主化的内在条件社会自主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民主政治的深度和广度,而社会自主化程度又决定于社会公众的经济独立程度、自组织化程度、资源市场化程度。国家权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主要因为它强制性地代表着社会公意,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同理,社会自主化程度的高低亦基于社会直接拥有各种资源的多少。社会拥有的资源越多,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性就越小,享有的自由度就越大,社会的自主化程度也就越高。我国在计划经济盛行的时期,因为国家掌握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并以 “行政制”、“单位制”、“身份制”等形式集中和动员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所以社会自主化根本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完全制约于国家和政府的管理,广大民众的自主性也就自然消失殆尽。尽管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时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转型,其弊端暴露无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开始实施有计划的“还政于民”的大政方略,向社会逐步转移社会职能,让社会承担部分社会管理的任务,社会也因此获得了政府允许的自主空间。尽管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放权,但从根本上讲,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并不单纯取决于国家权力从社会中退出的程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物质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多元结构的形成、公民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才是社会自主化程度提高的真正原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这一切全面提升了社会自主化程度,成为社区民主化的内在条件。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表现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独立所有制单位和所有者;公民个人大多从“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已经形成;各种非营利组织应用而生;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不为国家所控制的资源,社会因此而获得了维系自我独立性和自我组织能力的资源基础;公民主要从市场而不是从国家获取资源,由此逐渐脱离对国家的依附;在市场竞争中,公民利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长;公民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明显等。针对以上这些昭示着社会自主化程度提高的种种现象,需要有一种力量将其整合,而这种力量正是社区民
主化。在社区民主化的旗帜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个性化的公民个体重新走向和谐统一。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表明社会逐步摆脱国家的完全控制,公民完全摆脱了对单位的依赖,社会和公民均相应地在经济上自主化的基础上进而获得了政治上的民主自治能力。这种政治上的民主自治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促就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升,促使社区民主化建设所必需的公民自主意识得以逐渐发育和成熟,从而培养了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政治素质。所有这一切表明,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无论在实践能力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为实践社区民主化造就了合格的公民。只要有了能动的人,就一定能够改造和建设客观的世界,所以,社会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必将成为社区民主化的内在条件。
三、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是社区民主化的内在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出于对自我权益的保护而获得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的不断强化促使公民不断向政治系统表达其特殊利益诉求,以实现其保障自身权益的目的。政治权利是经济利益的一种转化形式。公民提出取得政治权利的诉求,其目的主要是基于保障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提出自己的合理的利益要求。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宪法保障了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公民也因为法律赋予了政治权利而成为社会的权力主体。1982年宪法丰富了对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列为第二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以表明公民在国家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国家机关等产生于民主的基础上,并为公众服务。依据宪法规定,当代中国公民所拥有的政治权利具体表现在对国家和公共事务的决定权、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监督、制约与罢免国家权力主体的权利、结社的权利、获取政治信息和发表政治见解的权利等。因为公民享有对国家和公共事务的决定权,所以公民能够通过选举公民代表、选举国家权力主体、决定共同体内的利益分配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全部公共事务都由公民直接决定。现阶段,跟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公共生活和社区事务管理是公民行使对公共事务决定权的最重要的领域,也是锻炼和造就参与型公民的重要场所。公民在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和社区事务管理中发展了自身的自主性,同时,社区民主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倘若公民政治权利仅仅停留在宪法规定的层面上,其意义也只是法律上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公民政治权利的保护开始体现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了国家的制度性保障。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也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有了对政治权利的清醒认识和切实要求,公众的民主政治意识空前提高——民主监督、政治参与、权力制约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法律的保障下,个人
综治中心运行情况汇报 篇5
县综治办:
我镇综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县政法委、综治办全力协调和关心下,于2009年12月底竣工,2010年1月18日正式开始运行。运作近半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世博安保、平安创建”工作主线,有效整合综治各条线资源,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作用。现将运行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1、中心坐落位置:中心坐落在长江大街、黄河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北侧。处在我镇的中心区域(长江农场的街面房),南靠职介中心,北靠农业银行、邮局,西靠农贸市场和居民小区,对面文化活动中心,交通十分便利。
2、中心建筑面积和分布情况:中心建筑面积约192平方米,全部在底层。中心内设有接待大厅、会议室、警务室、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各一间,办公室二间。
3、中心设施配备情况:办公桌11张;会议桌一套;立式空调2台;电脑9台;打印机2台;传真机1台;总机交换机2台;直线电话2台;分机5台;自行车、电瓶车各1辆。
4、中心条线和人员组成情况:中心主要由综治(稳定)、信访、司法、禁毒、社工、610和警务等条线组成。中心共有9名成员,其中综治2人、司法2人、信访1人、禁毒1人、社工3人。
二、运作情况 中心成立以来,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和整体效能有效发挥等功能上显示成效。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整合运用,如信访接待与司法接待合二为一,信访化解和司法调解的合二为一,既有效整个人力资源,又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保证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方便、通畅。据统计,中心运作半年来,司法、信访二部门通过前台统一受理后台综合处置各类纠纷21件,二部门联合处置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共9件。其次是资源的共享。解决了因办公室分散而造成办公设备少和办公条件差等状况,通过中心集中办公,在空调、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交通工具等方面资源共享。三是有利于统一管理。对综治条线人员的组织纪律、考勤制度、工作作风、规范用语、礼貌礼仪、清正廉洁等增加透明度和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中心通过集中办公以后,在整体的工作效力上得到提升。如对注吸毒人员开展帮教工作,对禁毒社工、社区矫正和司法都是帮教对象,开展帮教时三方力量共同展开,减少重复帮教,提升工作效率。
东平镇综治办
种草养羊项目工作运行机制 篇6
根据***„201*‟**号文件《关于下达201*年第一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通知》和《**县2012年种草养羊项目实施方案》及县人民政府有关指示精神。为了切实抓好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促进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效应,又要搞好项目乡镇项目村的项目实施,做到点面结合,使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养殖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现养殖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特拟定本运行机制。
一、工作思路
按照“县抓落实、乡镇实施、项目到村到户”的原则。立足我县自然资源,瞄准贫困群体,以县扶贫办为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县草地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乡镇政府按照省办批复方案组织实施项目;以种羊场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带动,通过示范效应,推行区域化种植,规范化饲养,标准化管理,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
二、运行模式
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采取“政府+中心+养殖户”的运行模式。示范区草场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草地中心按照区域规划,遵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实行“政府统领、分片管理、划区轮牧”的方式运作。圈舍、土地流转费和草场管理费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养羊户不再享受圈舍补助和草种配送。圈舍修缮、水、电等费用由养殖户承担,原则上养殖户不得购买商品羊进入草场;种羊场由草地中心经营。
(一)项目户选择
1、诚信度高、服从管理、保密性强、与周边农户和睦相处,年龄-1-
18-55周岁,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2、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养羊技能。
3、有安全防范意识,能确保生产安全。
(二)审批程序
1、养殖户向乡镇产业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后,报请县产业领导小组审批。
2、县产业领导小组逐一审核乡镇上报材料,经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确认为项目养殖户。
3、被确认为项目养殖户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相关要求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协议,建立养殖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表、乡镇有册,县草地中心有纸质和电子档案,实行规范管理,报县扶贫办备案。
(三)政策措施
1、成立以乡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扶贫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国土所、林业站、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2、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县草地中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督促指导,从村级兽医、养殖大户、村干部中通过技术培训,择优录用辅导员。
3、物资补助及补助(投放)标准。
(1)圈舍:新建圈舍按60元/m补助,改造圈舍按25元/m补助,圈舍补助示范户75m、一般户30 m。
(2)草种:按100元/亩用于草种采购,草种由草地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3)基础母羊:按500元/只(体重20公斤)的标准作为购羊周转金,羊只体重达不到20公斤的不予验收。
三、滚动发展机制
项目户基础母羊采购与投放。采取“农户自购、以币投羊” 统一222
2验收的方式投放,种公羊统一由草地中心配备,每6-12月轮换一次;第一年草种统一配送。农户统一按投10只交2只的比例上交县草地中心,按省扶贫办规定上交部分60%用于滚动发展,40%用于乡镇和草地中心业务开展运作经费,乡镇人民政府与县草地中心实行5︰5分成。满三年,等量收回原投放的基础母羊,由县草地中心用于滚动发展扶持其他贫困户。
四、工作职责
(一)县扶贫办职责。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种草养羊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项目资金使用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完善扶贫资金结算、报账、审计等有关手续,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金投入种草养羊项目。向省、市扶贫办报告工作进度,争取省、市扶贫办的支持,申请项目验收。
(二)县草地中心职责。县草地中心负责配合县扶贫办项目实施搞好工作,为项目实施技术支撑主体,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服务,根据种草养羊生产环节的需要,开展技术培训,落实技术措施。结合我县实际,与项目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做好项目实施前期调查,划定项目实施区域。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挂钩。
(三)县监察局、县财政局等部门职责。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共同负责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实施进度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供电局、县交通局等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圈舍用地、用材、用水、用电及项目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税务、工商部门要按照有关扶贫政策规定及时办理工商注册及税务登记等工作,大力支持项目实施。
(四)项目乡镇职责。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切实组织相关站所、中心、村支两委实施好项目,确保有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抓好摸底调查,落实好养羊户,协调解决种草、建圈的土地流转
和用材审批手续。负责对项目养羊户进行监管,防止套取项目资金、擅自出售项目羊群。专职人员负责督促项目养羊户种草、建圈及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做好草料储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督促指导,随时掌握羊群动态。
五、奖惩机制
县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将种草养羊项目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逐级成立领导机构,落实专人办公。县委政府将制定考核办法,对项目落实情况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全面考核,兑现奖惩。
(一)奖励办法。2012年县财政预算25万元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奖励资金。以后根据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模逐年追加预算。
1、对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监督措施有力,羊群稳定、长势良好、效益显著的乡镇,实行奖励。
对新发展并巩固基础养羊户200户以上的乡镇,奖励现金5万元(其中: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0.5万元);对新发展并巩固基础养羊户100户以上的乡镇,奖励现金3万元(其中: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0.3万元);对新发展并巩固基础养羊户50户以上的乡镇,奖励乡镇现金1万元(其中: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0.1万元)。
2、县扶贫办、草地中心完成目标任务各奖励5万元。
3、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和贡献情况进行奖励。
4、实行干部包片负责制,每产1只羔羊,双月后奖励干部10元;满三年等量收回原投放的基础母羊,每只补助干部20元。
(二)责任追究。
1、县委政府将项目实施情况对乡镇进行目标考核。凡对项目实施重视不够、组织措施不力、督促不到位造成项目羊群流失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实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对作风拖沓,玩忽职守,对项目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对整个项目验收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相关要求追究责任。
2、对技术干部负责的项目养殖农户,凡受胎率达不到90%、产羔成活率达不到90% 的,不得享受产羔奖;对受胎率、产羔成活率达不到70% 的,扣发绩效工资。
3、对落实到项目区负责技术指导的业务干部,凡因责任心不强,指导措施不力,服务不到位的,一律实行诫勉谈话;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的,除追究其责任外,不得享受年终奖励工资;对通过教育仍执迷不悟、屡教不改者,实行待岗。
***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
中心运行机制 篇7
一、高等院校实验中心的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下设的实验中心大多数由原来分散的实验室合并重组而成,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学校独立设置,也有分属于各院系管理或与院系并存,还有跨校或与地方共建等。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承担学校或校际间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甚至有对外服务和为地方培训人才等。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的建立,对于充分利用资源,缓解办学规模扩大带来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一个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地实验中心大平台,始终是实验中心运行机制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体制结构等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从校、院系领导到教师、实验人员,仪器设备的管理意识淡薄,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惯性的影响,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实验室管理重视不够;员工因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而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在实验室管理上往往带有安于现状的松懈思想。这种管理工作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 总体上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
高校实验中心在管理模式上多采用分割管理,即将中心分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由于各实验室分工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定新管理规章和监督制度的难度,即使有时制定出新的规章制度,也往往和传统的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衔接,缺乏可操作性,执行难度大,只能流于形式。实验人员因分属于不同的实验室,从事的专业面狭窄、重复性强,难以统筹安排,这样既不利于实验人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又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影响了实验中心机制优越性的发挥。
3. 师资队伍的素质配备较低
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固有一种偏见:水平低的教师才到实验室工作,甚至认为教师调进实验室是受到了惩罚。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也都把那些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人员配备在实验室。实验教师在职务、职称升迁、劳务收入等方面都与理论课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也不如理论课教师那样受人尊敬,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和挫伤。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加速进行,实验中心要承担全校相关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跨专业、人数多、批量大;实验教学改革要求放开选课、开放实验室、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等,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几乎成倍增长,没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改、教研、科研并撰写论文,也影响到学术发展及职称评定等,使得付出与收入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即使有些人员通过学习和培训达到较高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也会很快离开实验岗位;一些从各院系整合到实验中心的教师,因收入不如原来部门,总想找机会向收入高的部门流动。以致于实验中心高层次人才进不来,骨干教师稳不住,轻、壮年教师总想跳槽,这种师资配备极不合理的状况,已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4. 房屋、设备等资产开发利用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中心都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新设备购入后,因无房屋安装而闲置的现象大量存在;同时也可能存在大量不能正常使用的仪器设备而占用和浪费了大量实验室空间,使得现有空间也得不到充分利用。仪器设备方面,有些实验是针对部分专业的特定课程而设置,一年中计划实验学时很少;部分实验室实验设备陈旧,造成实验开出率不高;一些实验室间缺乏资源共享,设备重复购置;少数设备在选型上有问题,造成购进的实验设备型号与要求不符,达不到实验预期目的;某些贵重仪器因维修检验费用到位不及时或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而影响其完好率。
5. 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相脱节
实验中心成立后,实验室与教研室的隶属关系不同。实验中心往往只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而教研室主要是负责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验本是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却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长期成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实验室建设注重仪器设备的先进化程度、操作简便和经久耐用等特点,容易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无法体现学科特点;而在以教研室为主导的学科建设中,由于失去对实验室的依附关系,则更易受到“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机制长期运行下去,极易造成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严重脱节。
三、完善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完善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应采取以下对策。
1. 提高认识,增强对实验室工作的管理意识
强化管理意识是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前提。而管理意识的增强有赖于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首先,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将实验室管理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手段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工作目标,提高整个领导层的实验室管理意识;其次,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积极广泛地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对实验室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高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将实验室建设与学校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再次,实验室管理工作应常抓不懈,学校要不断召开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会议,认真学习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并将相关工作成果纳入考核中,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使之常规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避免管理工作的重复和混乱。实验中心机制是在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层管理人员应切实加强各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好不同分工的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资源和人员都能实现共享。
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和管理人员权责两方面。实验中心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基础上,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对仪器设备从论证、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各个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范制度。针对不同种类和型号的设备要分别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对于管理人员,首先各项管理制度必须要明确各级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在实验室岗位设置、职责及考勤、学生实验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技术劳动保护、资料管理及科技档案管理等方面都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其次应当建立适当的激励考核制度,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如管理工作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先进评定等挂钩,打破传统的平均分配主义。在落实具体制度过程中,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对实验教学及实验中心工作执行情况的考核监督,并加强日常检查或抽查,起到真正的监督意义。
3.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把实验室队伍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首先,应从根本上纠正世俗的偏见,逐步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提高人员积极性。实验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实验教学与改革,学校应完善有关规定,在职称评定中可给予鼓励与优惠等。其次,应从体制上解决实验教师参与科研和理论课教学问题,实验中心鼓励实验教师在保证实验教学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理论课教学,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再次,应通过引进和培养两方面逐步改善实验队伍结构。学校采取激励措施,引导高水平人才兼职从事实验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实验中心的管理层次;并鼓励年轻教师或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充实实验教学师资,使他们在基层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教学水平。另外,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实验人员进修、学习,支持他们结合工作需要继续深造。
4. 构建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高等院校实验中心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等资源在高校资产中占相当比例,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不增加实验用房总量的情况下,应通过内部挖潜和合理调剂来缓解用房紧张的矛盾。⑴及时报废或调剂处理淘汰的仪器设备以节省实验室空间。仪器设备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不宜继续使用,或虽未达到使用年限,但因技术落后而失去使用价值的均可做报废处理;对于因实验项目取消而淘汰下来的仪器设备可做闲置或降档处理,优先在校内调剂使用,校内不需要的应积极联系对外处理,确认不能使用的也可批准报废。⑵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合理调配实验室结构。学校通过对实验进行改革,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创新实验,将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分类合并、重新整合,建成跨学科专业的实验室。⑶教学和科研用房有机结合。部分本科实验利用科研用房,科研实验利用教学用房。
改变仪器设备的管理模式,实施设备校园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多专业、多学科资源共享。实验中心将仪器设备全部上网,面对全校师生服务。学校主管设备部门经常到实验中心检查仪器的维护使用情况,适时将使用率很低和积压的仪器设备调拨给其它部门使用,使得校内资产合理流动,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做好资产购置前的论证工作,实验经费统一管理、合理使用,杜绝仪器重购、实验经费浪费等现象。
5. 加强与理论教学部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为了使实验室建设更好地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实验中心必须加强与理论教学、科研等部门的联系。联系的形式可灵活多样:⑴实验中心与相关教研室之间互通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实验教师参与相关教研室教学计划的制定,了解理论课程的进度安排。⑵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教师相互参与授课。实验中心教师既参加实验教学与改革,也可参加一定的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理论课教师适当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指导,条件允许的也承担一定的实验教学任务。⑶教学管理部门发挥好监控、协调作用,及时反馈教学方面的意见;将教材的更换、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进度的变化等,通过灵活机动的信息处理系统反映到有关部门。
四、结束语
在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今天,高校的实验室改革和建设任重道远。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的完善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颖,习友宝.实验中心运行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J].2008,6(4):168~169,198
[2]郑茵,李文清,周海英,等.浅谈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难点与重点[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5~127
[3]毕强,郭莹娟.关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探讨[J].广州化工,2009,37(5):237~238,243
[4]鲍鸿,陈浪城,梁承远.高校实验中心建设模式利弊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8,6:7~8
[5]花向红,邹进贵,许才军,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0,29(2):85~87
运行机制与项目开发 篇8
共建工作的开展不是随意的、松散的,而是需要规范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操作。因此,我校和社区的共建工作坚持了工作例会制、主题商议制、信息交流制。学校社区共建协作单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前段工作,安排下步工作,明确需要双方及相关部门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明确责任,注重实效。学校社区在共建工作中会遇到需要随时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由需要解决方临时召集学校社区共建协作单位,召开会议,专项研究,专题商议。学校社区搭建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社区共建工作专栏,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由专人管理,专人负责。这样,学校社区共建工作的动向就可以随时发布,工作信息可以随时交流,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得到反馈,以此保证共建工作信息传递的迅速、便捷、高效。
(一)项目提出之内外背景
南山区委区政府提出,自2007年开始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即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用三年时间大力拓展“十百千万行动”,包括培植、树立、宣传、推广十类社区组织典型。众所周知,学校是社区中的重要组织,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且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构建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这就要求学校将课程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延伸学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发挥学校教育特色、利用社区资源、提高教育的实用性与生活化、实现学校社区化与社区学校化,自然成为学校和社区和谐共建的重要内容担待。
前海学校,地处南山繁华地段,周边有阳光棕榈园、天朗风清、绿海名都、椰风海岸等大型高档名苑,社区基础设施完备,居民素质良好,学校经常与其开展联谊互助等活动,相互支持、配合默契已成一大传统。在南山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指引下,学校结合自身和周边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好“学校与社区和谐共建(机制与项目开发)”这篇大文章。
(二)项目研究之目的意义
1.便于丰富和谐社区创建理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区到和谐社会,与每个人的生活很近,甚至可以说息息相关,因为社区是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尚无一定之规,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城区街道基层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有学校参与的社区共建,将有利于丰富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因为学校是开放的组织,不仅扮演着培养学生的传统角色,也承担着指导配合家庭教育的重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引领社会风尚之至责。
所以,学校应发挥其文化导向和文明辐射的作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与力量支持。学校向社区开放经营理念、教育内容、活动设施和人力资源等,自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适切解决社区问题,使学校和社区成为“教育共同体”,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持续是有实践价值的。
2.便于创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社会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部落”,师生是不可能脱离这个“部落”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道统法纪、教育向度、文明气候等,影响着他们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因此,要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也就必须创设和谐社区及其环境,使教育合力绽放光芒。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学习经验要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相互作用。因此,要重视学生的校外学习,社会各行各业要帮助学生寻找
(三)项目研究之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学校教育不能与家庭、社会隔离,学校教育的成效取决于三者的协调一致程度。杜威曾经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但是他并不主张让社会的各种影响都进人学校,强调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简化和净化机制,将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有选择、有秩序地提供给学生,促进其成长。陶行知则进一步批判和充实了杜威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只是把社会上的“生活”引人了学校,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他提倡“社会即学校”。他特别强调:“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2.体验式德育理论。
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德育脱离了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德育领域的共识之一。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德育就是一种生活,德育要在生活中展开,要以生活的方式进行。在本质上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活生生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其本身就包含着生动鲜活的生活图景和意蕴。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源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因此,道德需要实践,需要体验。体验式德育理论启迪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只有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在日常交往中,在学生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内化为道德行为。开展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是开辟体验式德育的有效渠道。
3.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的倡导者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实践家保罗•朗格朗,他主张:在人的一生中,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为此,所有的教育机会和机构要综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组织,使各个教育阶段密切衔接,教育层面互相统整,以有效地应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挑战,满足日益教学、训练和进步的需要。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应积极转型,以应对急剧变迁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角色应摆脱“知识殿堂”、“学术象牙塔”,甚至“技能养成所”的传统角色,成为“社区终身学习的中心”,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把学校变为社区中一个可以终身学习的场所,以此影响和引领社区的发展。
(四)项目之开发构成
1.搭起组织架构。学校和社区平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履行自己的责权利,共建之后构建一个合作组织架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校社区共建领导小组由学校和社区工作站的相关负责人组成,共建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各参与主体进行沟通和协作,同时保证学校与社区管理层的沟通,共建领导小组的建立是领导协调机制建立的基础,是学校和社区开展共建工作的前提。共建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站和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家长委员会主要由学校和社区的家长代表组成,主要协调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的相关事务,同时是协调学校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组织基础。家长委员会下设家长学校。
——团队德育社区工作联络站由社区工作站及学校德育处负责人组成,主要协调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涉及挖掘社区资源及策划活动主题等。团队德育工作联络站下设社会活动实践基地。
——志愿者服务站由学校德育处负责人及社区志愿者代表组成。其组织职能主要是组织、协调学校和社区义工队的相关活动。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义工队服务社区的相关活动由学校德育处组织,社区居民和家长义工队的相关活动由社区志愿者代表组织协调。
——社区服务工作站由社区工作站和小区物业管理处及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社区服务的活动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工作站一方面要协调教师和学生义工队的社区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学校硬件设施向社区开放的相关工作。共建活动的开展不能是盲目的、无计划的、无序的,无效果的,要注重活动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活动的制度建设:关工委工作制度、社区居民终身教育学习制度、社区协调会议制度、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制度、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放共享制度 、义工服务制度、社会综合实践制度等。
2.组建三支义工队伍。
教师义工队伍——教师义工150名,占学校教职工总人数的94%。教师义工走进社区充当政策法规及推广普通话宣传员、邻里矛盾调解员、社区义务咨询、专业技能指导员和身心健康辅导员。开展社区艺术展演、家校趣味运动会、义务劳动、举办科普、健身、家庭教育讲座、“百名教师访千家”的“月光工程”、“谈心工程”,“社区大讲堂”等各种活动七十余次。
学生义工队——学生义工1100名,其中,初中生占总人数的91%强,“五小”学生165名。①学校成立了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少先队工作指导站和“雏鹰假日小队”等工作机构,现有快乐天使小队、绿色假日小队、环保小队、爱心小队、海豚小队等36个雏鹰假日小队;②学校还成立了红领巾“五小小”(小小监督员、小小志愿者、小小宣传员、小小楼栋长、小小交通协管员)志愿者行动协会。
学生家长义工队——家长是学校工作协助员、学校互动联络员、健康成长培育员。①成立了家长教育讲座团。邀请有专长的家长给学校师生开办知识讲座。②成立了交通导护队。由于学校地处深圳市南山区繁华地段,过往车辆较多,家长义工自发成立了交通导护队。③成立了活动协作小组。校内举行大型活动,家长义工帮助维持纪律、布置会场、参加演出等。④成立了学校管理监督小组。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校务公开、教育教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督察学校。⑤成立了帮扶小组。帮助照看低年级学生的午休等。
3.优化常规项目。
开办家长学校。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家长讲座,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家长们共同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并对个别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的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这样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把家庭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家庭。
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我校积极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在居民办理健身卡、场地维护、人员补助等资金未到位等各项条件尚不完全成熟的基础上,没有“等”、“靠”,而是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富有创意、富有成效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半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各项制度、方案,还自制了健身出入卡,细致周密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推进“十百千万活动”。学校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投身社区,密切联系社区,关注社区发展,为社区献计出力。鼓励党员干部竞选业委会主任、委员、争当楼栋长和义工,发动广大教师争当“政策法规宣传员、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员、居民心理健康辅导员、社区文化艺术技能指导员”。目前,我校有32位领导和教师成为了社区的“四员”之一,并且有的领导身兼双职,还有两位老师是南山区科普讲师团成员,经常到各社区举行科普知识讲座。
4.创新特色项目。
创办社区学校。为了提高社区教育工作的质量,弥补社区专业人员的不足,我校组建了健全的社区组织机构,在绿海名都小区成立了“前海学校绿海名都社区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知识、技能优势和学生的活动优势,组织教师义工、学生义工和“五小小”队伍走进社区开展各类活动,为社区居民组织文体活动、家校趣味运动会;举办科普、健身、家庭教育讲座;推广普通话宣传;组织艺术展演进社区;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等。并进行社区义务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入学政策、家庭教育和学习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和社区工作多层次的要求,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了学校应有的贡献。
发展了“五小小”队员。我校大队部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少先队工作指导站和“雏鹰假日小队”等工作机构。现有快乐天使小队、绿色假日小队、环保小队、爱心小队、海豚小队等36个雏鹰假日小队。每月都走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行动协会,以关爱伙伴、关爱长辈、关爱环境等“五小小”(小小监督员、小小志愿者、小小宣传员、小小楼栋长、小小交通协管员)志愿者为单位,设置了许多体验的岗位。学生自愿报名,每个小队都设组长和副组长各一人,制定了活动职责。
发挥了社区关工委队伍的作用。学校充分依托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关工委队伍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还与半岛国剧社、京剧联谊会共同承办了“庆元旦——京剧国粹进校园” 活动。
举行社区文艺展演。我校经常走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的展演活动,近两年来的艺术节闭幕式都在社区内举行,形成了我校的传统特色。
建立了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于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学校建立了处理应急突发事件运行机制,做到有应急事件处理预案,责任落实到人,与社区,街道、居委会联手互助,做好相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5.搞好三类服务。
以学校为主动力的服务社区类、以社区为主动力的服务学校类、学校社区互为主动力的学校社区互助类。
服务社区类。此类活动以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为活动主体,为社区提供服务。包括三方面:(1)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包括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为居民小区出黑板报,宣传社区新人新风;拥军联谊活动;参与环境美化和绿色环保等文明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如导盲服务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2)以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教师义工队走进社区,为周边社区居民开设计算机、英语班,提供教育义务咨询服务;美术教师为社区出黑板报,体育教师指导社区居民学习广播体操,健身技巧等。(3)学校向社区开放硬件设施资源。如学校提供各种设施举办“阳光星期六”活动;学校为社区提供电脑教室和运动场所等。
服务学校类。此类活动以家长和社区居民为活动主体,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校提供服务。(1)以家长为主体的学校服务: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参与教学活动,或者参加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部分家长举办讲座,交流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家长帮助维持校门口的交通秩序,护送低年级学生过马路。在学校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家长帮助布置会场、维持秩序、参与各类文体活动。(2)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学校服务:有专业特长的社区居民,可以为学生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开设咨询讲座等。(3)社区资源向学校开放。
学校社区互助类。学校社区共建,工作中出现协作单位目标一致,愿望相同时候,由协作单位共同发起,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整合资源,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九月九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由学校和社区共同筹划、一同前往,带去了学校和社区对老人的美好祝福。“创建和谐社区综合性文艺展演暨学校艺术节闭幕式”每年都在社区内举行,社区工作站负责舞台布置,音响设备准备,学校、社区居委会组织节目,安排观众,学校社区相互配合,通力协作,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为了加强综合治理工作,针对学校周边的交通、治安、环境卫生等突出问题,学校、周边的兄弟学校负责人、辖区民警、相关社区、街道工作站的领导,联席召开了 “公安、社区、兄弟学校携手共建和谐校园”的座谈会。与会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增加摄像头,加强巡逻力度”、“上、放学高峰时段,对有关路面进行管制,设单行道”、“对突出问题,加强公安、城管、卫生、交通、社区联合检查力度”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五)项目之阶段收获
1.精彩活动远近闻名。
2007年4月10日由南山区教育局主办、前海学校承办的“南山区教育局、南头街道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行。南山区委、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赖剑秋副书记,南山区委常委、罗敏副区长,南山区教育局、南头街道办事处领导、退休老干党支部书记以及各兄弟学校校(园)长、南头片区部分教师义工代表和学生义工代表等有关人员10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区委书记叶民辉等领导还曾先后参加过我校走进社区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八荣八耻进社区宣传”、“高空抛物天理难容签字仪式”、“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争当文明使者,建设和谐社区”等,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校在“绿海明都小区”开展的“和谐社区•快乐六一”文艺晚会,博得高度赞扬;今年学校又获“全国魅力杯少先队快乐集体”称号;深圳电视台、《深圳教育》、《蛇口消息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的共建活动开展情况。
南山区教育局在前海学校召开了“庆祝少先队建队56周年的现场会”,会后所有参会领导和各所学校团队干部走进社区,共同参与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并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前海学校在绿海明都小区中开展了“和谐社区•快乐六一”文艺晚会。博得了教育局相关领导及小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程显栋校长在南山区教育局“开展礼仪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会上进行经验介绍。
2.理论成果值得珍视。
主要有:《前海学校积极探索“学校社区共建”德育模式》发表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7第17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简报》,并报送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论文《融合互动共建共享——关于“学校与社区和谐共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获得一等奖,并分别发表在2007年11期《当代教育》和《中国现代教育》上;论文《浅谈社区德育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与探索》一文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此文又被刊发在2008年5月30日 的《现代教育报》上;在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征文评比中,论文《浅谈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荣获二等奖,我校是此项活动中唯一一所榜上有名的学校;经验材料在南山区教育局“开展礼仪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会上介绍;课题《学校与社区和谐共建行动研究》已经被上级批准立项。
特别是产生了系列理论观点,如(1)联手互助,共融共生,是开展学校社区共建的前提;(2)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是开展学校社区共建的基础;(3)专业引领,规范操作,是开展学校社区共建的支撑;(4)搭建平台,同舟共济,是开展学校社区共建的载体;(5)教育社区,学习社区, 是开展学校社区共建的保障;(6)走进社区,教育延伸,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源泉。
3.社会效应初步显现。
科学规范,扎实有效的学校社区共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教师、家长、广大居民的素质,进而提升了公民的道德水准,有效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的建设,进而推进了和谐深圳、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兄弟学校的肯定,为学校和社区和谐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策略上的指导。
如2009年寒假期间,由于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雪灾,交通受阻,火车西站旅客严重滞留,由于我校紧邻深圳火车西站,自从1月26日晚第一批4000多名旅客进驻开始,先后历时9天9夜,接待滞留旅客将近10000人次。由于我校勇挑重担,积极行动,圆满完成了滞留旅客的安置工作,极大的缓解了社区、街道的压力,形成了友好的合作共同体。春运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和广大旅客的高度肯定。在南山区教育系统召开的春运旅客分流工作总结表彰会上,我校被授予“春运抗灾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称号,程显栋校长被授予“春运抗灾工作杰出个人”称号,并且程校长在表彰会上作为获奖学校的代表进行了经验介绍。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地震,学校在组织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捐款活动,教职工踊跃捐款,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一份关爱之心。共有171名教职工参加了募捐活动,共募捐善款56000元。学校党支部又组织了一次“特殊党费”捐款活动,共有48名党员积极捐款,捐助33821元。接到区教育局《关于组建赴四川灾区支教队伍的倡议书》后,我校立即发起“情牵汶川,爱涌前海”汶川灾区爱心支教志愿者报名活动,当天就有50多人报名准备深入灾区,目前,已经有65名同志递交了入川支教申请书。
(六)问题考量与设想打算
学校社区的共建成效是明显的,我们通过探索和实践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不是同一个系统的双方,我们的共建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社会的认可。但是迄今为止,学校社区的共建发展仍存在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工作中的困惑。
(1)管理体制与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校与社区毕竞分属不同的管理体制,我们的共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建立在学校、社区单位领导自身的重视基础之上的,如果随着领导成员的变化,原有的共建工作也会相应随之发生变化。如何持久有效地开展好这一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如果仅靠具体操作单位领导的重视和积极性是不够的,上级领导的支持和体制的保障,是共建工作得以深入持续发展的保证。
(2)评估问题。目前社区共建还只是松散的协调共建关系,不属于各方条块管理中的实体。因此,共建的绩效没有评估,工作质量没有评价。建议把单位的共建工作列入学校、社区各方常规工作的评估内容之中,这样会有利于共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如果作为评估项目就需要制订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要求,使共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3)经费问题。社区的共建,开展的活动,需要经费,这是实际问题。在我们的共建过程中,涉及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是学校支出的,然而学校并没有这块预算,经费只能来自公用经费,因此经费的缺乏也制约了这一工作的发展。在重视社区工作的发达国家中,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拔一点,社会赞助一点,这说明经费是一个大问题。当然,目前我们这里还不可能这么去做。我们设想如果把基层单位的共建列入工作目标,通过适当的形式,如下拔一定的专项经费,或通过评估奖励的方法给一点,或利用现在的社区学校调控使用,都能促进社区共建的开展。在工作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现象,如:教师义工在开展“交通协管”时,为了疏散学生尽快离开校门口,影响了门口店主的生意,常常遭到他们的阻挠;个别家长在校门口随意停车,不听劝告等。
【中心运行机制】推荐阅读:
集控中心运行07-13
数据中心运行故障管理06-14
福达农贸市场配送中心运行方案06-03
窑湾镇中心卫生院经济运行情况分析05-18
梁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方案07-22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7-30
关于印发《霍邱县招投标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06-12
开放运行机制07-22
创新运行机制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