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平台建设

2024-06-09

集成平台建设(共12篇)

集成平台建设 篇1

0前言

医疗集成平台是将临床各类子系统, 如:门诊、住院、药品、PACS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及LIS (实验室信息系统) 等进行集成, 以协助医务人员在系统集成平台上能随时访问所需临床数据, 从而及时有效地作出临床医学决策。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缺少整体架构, 各医疗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1], 加之各个异构系统逐步独立完成实施建设, 服务对象的多种类及医疗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多样性和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2], 而系统之间缺乏标准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 大多采用两两集成的方式, 增加了系统的维护难度;当某一系统更新时, 与其集成的其他方需随之改动, 对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功能性等产生系列未知的影响;同时, 集成的质量难以保证, 部分厂商之间的集成没有日志, 难以跟踪和监控, 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否成功缺少透明度等。上述问题是大多数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尤其对于起步较早、各业务信息系统分步骤建立的医院, 会面临着多元异构信息系统整合集成的需求。

1 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

集成平台概念在其他领域应用较多, 技术较为成熟, 但真正在医院信息系统 (HIS) 中取得实效的案例, 还为数不多[3]。参考其他行业和国内外HIS建设的经验, 结合我院特点, 笔者认为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

1.1 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

集成平台应基于HL7/DICOM等标准, 参照IHE技术框架和体系结构, 将各种医疗信息 (影像、文字、视频、检验数据等)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和企业服务总线 (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 技术实现松耦合集成[4]。通过建立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公用字典, 将既往分布在各业务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整合到医院信息集成平台, 实现医院各科室间、医院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消除信息孤岛, 实现医院信息数据共享。

1.2 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数据中心

集成平台的共享数据, 应按照卫计委出台的基本数据集标准, 建立丰富的医学知识库, 并与医院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与共享[5]。集成平台解决在网络环境下对业务集成的需要, 异构数据整合的作用是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集成、统一、安全、快捷的信息查询及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服务[6], 通过集成平台使一线医护人员更方便地获取患者的各类信息, 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并能建成以患者为中心的面向医疗、科研、管理的临床数据中心。

1.3 实现业务协同共享

以集成平台建设为契机, 通过高度共享的信息来实现对诊疗流程和医院工作模式的梳理和优化。集成平台的成功实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而非仅仅依靠技术本身。集成平台应能支持医院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降低投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2 目前业内集成平台建设的2种观点

2.1 积极实施与尝试

国内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缺少统一的顶层规划, 大多使用传统的视图、存储过程、动态连接库等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 将需要集成的两个应用中各自的消息格式、通信协议、数据模型, 进行代码设计、编写接口, 以便实现应用间集成[7]。这种传统做法给信息主管部门带来了极大压力, 例如:系统升级改造成本越来越大, 信息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 难以得到院领导和一线业务人员的理解;表面上信息系统的运维尚能应付, 但随各系统不断接入, 底层复杂而又雷同的数据交换方式, 逐渐成为系统稳定的“隐形炸弹”;一些合理的业务需求, 技术层面上并不复杂, 但只要涉及多系统间交互, 实现较为困难。集成平台是摆脱此类困境有效途径之一。一些医院的CIO认为, 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需要医院与厂商联合对集成平台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 否则医院信息化产品仍将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

2.2 观望与等待

卫计委出台的各类技术标准, 没有明确要求医院实施集成平台, 只要求医院医疗流程各环节信息能够采集、共享和利用, 通过智能化处理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和效率, 为临床医疗活动提供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8]。至于信息共享方式的选择, 是采用集成平台, 还是传统点对点方式, 需要医院根据现有系统、实施周期、投入、系统建设时间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集成方案。从技术上讲, 完全采用标准接口的集成环境是理想的, 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厂商提供的信息系统在设计之初未考虑标准接口。目前建设一个完全采用标准接口集成的环境是比较长线的投资, 需较长时间方能发挥作用。与其集成平台一边实施一边不断优化, 不如观望与等待更为稳妥。

3 医院集成平台在几家医院的应用

3.1 应用实例一

集成平台实现过程:某市级三甲医院, 核定床位数700张, 年门诊量达120万人次, 年出院病人为1.5万人次。政府主导投入医院信息化建设, 两年前采用“休克疗法”, 进行了完全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推倒重建过程。中标的HIS厂商作为“总包方”为医院提供了HIS、LIS、PACS等全套信息化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 集成平台属于其信息化投入的重点产品之一。在半年时间内, 经过管理、信息、建设3方的共同努力已初见成效。

主要特点:该医院规模和需求量适中, 院管理层对集成平台的上线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 尤其在临床依从性方面, 采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 渡过难关。院方对总包方技术上充分信任和依赖, 当实施中遭遇困难, 院方多对需配合的厂商施予压力, 促其协同合作。

HIS厂商作为集成平台的实施方, 在异构厂商间的技术协调上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使得该院集成平台数据交换较为顺利, HIS厂商将更多精力投入临床智能库和业务协同效果的展现上, 经过各家厂商及院方的全力配合, 院方管理层对实施效果相对满意。

3.2 应用实例二

集成平台实现过程:某省级综合性三甲医院, 核定床位数2500张, 年门诊量逾300万人次, 年出院病人超过11万人次。非HIS厂商为该院实施了集成平台产品, 历时1年半左右, 已完成基于消息中间件为主的集成平台与运营BI决策系统, 能够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

主要特点:侧重于相对独立的集成平台建设, 打造出了独立性较高的集成引擎, 强调对卫计委互联互通、集成共享等相关标准的认证和支持, 但由集成平台延伸扩展至跨系统间的临床应用服务、异构系统间的协同交互等功能涉及面有限。这与该集成平台厂商提供的产品理念有关, 他们认为由集成平台扩展的应用功能, 应由相关第三方厂家基于其消息中间件的服务机制来实现, 实施方只负责集成平台的内部集成引擎即可。

3.3 应用实例三

集成平台实现过程:某综合型三甲医院, 核定床位数2400张, 年门诊量逾250万人次, 年出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自2010年起开始着手进行集成平台建设, 凭借管理咨询公司进行流程梳理和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分析。该院与集成平台厂商经过近3年的通力合作, 目前已打造出了含集成引擎、临床数据中心、公共服务、病人主索引 (EMPI) 相对完整的集成平台框架体系。

主要特点:强调顶层设计、周密规划的运筹与调控作用, 慎重选择了集成平台的供应商。在实施中, 向各家信息厂商提供了Java、C#等多种语言的集成开发技术指导手册, 对于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厂商, 甚至会“代笔”为其研发集成代码。

4讨论

我院目前正在开展对集成平台的选型工作, 通过对上述几家医院的实例分析, 我们认为, 集成平台产品的选型应考虑: (1) 选择适应医院信息现状的、正确的集成平台架构。在集成平台产品的选择上, 业内各厂家都有各自的架构特点, 有些强调“独立”, 有些凸显“全面”, 在产品选型上要本着“务实”的态度, 去繁化简、因地制宜地探求最适合本院需求的集成架构; (2) 重视对现有系统改造的工作量。由于集成平台采用了消息接口等信息交换技术, 各系统应基于消息发送机制进行相应的系统改造, 因此, 在采购时应优先考虑带有标准接口的产品; (3) 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在系统集成的过程中, 作为HIS“技术总管”角色出现的总集成商, 能否协调众多供应商进行标准化的改造, 能否细致深入地“消化”院方对集成平台的需求, 能否拥有足够丰富的项目管理实施经验以应对上线后的各类突发事件, 对于集成平台产品的选型也是一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王晓飞, 李明, 马睿, 等.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现状与思考[J].西南军医, 2013, 15 (5) :584-586.

[2]计虹, 沈韬, 金昌晓.医院信息系统多元化集成发展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6) :36-38.

[3]张立, 胡正刚, 杜智, 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效果[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2) :47-49.

[4]刘博, 夏新, 陈彦东.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业务整合与数据共享方案[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7) :46-48.

[5]林志刚.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9) :39-42.

[6]孟庆崧, 戴鲁男.基于SOA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12, 7 (6) :51-53.

[7]胡志坚.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9 (4) :59-65.

[8]龙凤舞.在医院实现信息化集成平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6) :938-940, 942.

集成平台建设 篇2

3月,我参与了某公司网管支撑系统一体化支撑服务的集成共享平台项目的建设。本项目属于工具平台级的应用,服务器为虚拟机,数据库为oracle,操作系统为Redhat。项目大量接口采用WebService方式,为解决系统间的耦合性问题,平台本身高度开放,采用标准协议如SOAP1.1等,采用松耦合的集成架构,系统间通过总线交互,消除蜘蛛网。本项目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主干人员,组成专门的项目团队。根据需求,本项目人力资源配置为:1名项目经理,8名程序开发工程师(4名高级,2名中级,2名初级),3名测试人员,1名QA,1名配置管理人员。该集成共享平台项目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模块:消息处理引擎,服务接入网关,接口能力池,接入适配,服务治理,服务质量。该项目还提供了三种安全机制:用户请求服务时的用户身份识别;服务提供开表加载动态访问控制;个别服务实现基于证书的信任传递。由于本项目的顺利上线涉及到各系统间的互操作和共享服务,涉及的项目干系人较多,因此,在本项目中,范围管理尤为重要。在本项目中,我作为项目经理,对于范围管理,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制定范围管理计划

在本项目中,我特别重视范围管理计划的编制。范围管理计划的编制,需要合理、有效的根据,因此,在正式编制计划前,我通过已有的组织过程资产,找出了制定范围管理计划的模板,根据项目合同、建设单位独特的环境因素,再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制定出了一份初步的管理计划。计划制定后召集所有相关干系人,在全员参与下,通过讨论修改,制定了一份相对科学、详细的范围管理计划。

二、范围定义

定义详尽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对于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点,在项目的早期阶段,我带领我的团队到了客户现场收集需求,确定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负责网管系统的网管中心员工大都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又对建设单位所属领域的业务特别熟悉,所以他们对需求的描述相对清晰、透彻,但其他系统所属的业务部门的员工就难于沟通了。比如负责客服中心系统的客户,他们无法明确他们究竟想要实现什么功能,也不清楚要处理的业务数据的来源,因此,在彼此的沟通上很难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基于这种情况,我与甲方领导进行了沟通,提出了用户参与全过程开发的开发原则,让网管中心的员工全程参与开发。这些员工既以甲方代表身份出现(可监控项目的状态和进展),又因成为了真正的开发人员,这样他们不但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技术和维护方法,等我们撤退后,一些不难的操作就可自己做或自己开发。甲方领导非常认可这一举措。有了网管中心员工的参与,与其他业务系统用户的交流变得简单起来。基于需求文件,我们团队召集项目的主要干系人进行了开会讨论,同时邀请了各系统的最终用户代表对系统功能做出了评价。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发现并改进了系统的功能,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通过工作分解结构,把项目范围分解开来,使项目相关人员对项目一目了然,都能通过WBS,把握项目、了解项目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还便于责任的划分和落实。因此,基于项目范围说明书,我们团队采用列表型结构开始对项目范围进行分解。在分解前,我通过组织过程资产,找出了WBS模板和WBS中工作包的格式模板,在按照滚动波式计划进行分解的同时,我们团队严格遵守创建WBS的八大原则。如参照8/80原则细化具体的工作包,在“粗”与“细”之间进行权衡,严格控制每个工作包的大小。对于每个工作包,都指定唯一的负责人和其负责的工作内容。

四、范围确认

范围确认贯穿项目的始终。我们要根据项目工作的进展,不断与甲方进行范围确认,完成阶段性验收。范围确认通常通过“检查”来实现。在我们开发完消息处理引擎功能模块,找相关负责人进行确认的时候,客户表示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无法确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请全程参与开发的网管中心员工出面,用他们的声音去向其他系统主管部门作出介绍。这样的桥梁作用,既有益于网络中心员工的学习(对他们进行沟通培训),也有益于各业务部门对范围的认可和信任。当然,还是有个别部门对项目质量信心不足,怕承担责任,怕以后使用不便,因此不愿签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客户做出了承诺:虽然范围确认是正式的,但不意味着不能再修改了。

五、范围确认

范围确认不是一经定义就一成不变的,项目干系人根据业务需求,总会有一些需求变更。为确保对范围的有效控制,我定期召开状态审查会,通过对照范围基准,进行偏差分析,严格杜绝范围蔓延。如在一次阶段评审会上,我发现某开发人员的功能介绍中多了一个“增加综资订单接口”的功能,但合同和需求里都没有,也没有相关变更记录。仔细询问得知因业务需求,各系统需共享处理综资订单,于是直接跟开发人员提出了这个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开会强调了变更控制的重要性,要求相关人员提交正式变更申请,走正常变更控制流程,一定要进行分析、审核、批准才可以实施,不能擅自改动。

集成平台建设 篇3

摘 要: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医疗信息全面互联互通和轻松共享能够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医疗服务的巨大改善。反观现阶段我国现状,离此远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尽管伴随着我国新医疗改革的不懈深入,医疗信息化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本文详细阐述和分析现有医院业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并依此提出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从标准制定、模型定义、数据中心建立、数据整合以及开放性支撑五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备建设思路,并给出一个平台的整体设计。

关键词:智慧医疗;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众所周知,“智慧医疗”是美国蓝色巨人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的[1][6],与其说是一个概念,莫如说是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人类医疗的美好远景。物联网技术产生海量有价值的医疗信息,而全面的互联互通和轻松共享则更能够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医疗服务的巨大改善。但反观我国当前现状,差距不可谓之不大。同样是2009年,国务院提出“新医改”意见[2][7,8],明确将信息化列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依然是不争的事实[11,12]。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许多医院的基础业务系统存在着各种各样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集中表现在业务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系统数据接口繁多复杂,基础业务系统可扩展性差,以及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弱等方面[3][9,10]。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平台由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核心组件构成。提供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标准化转换、数据缓存、数据安全、数据上传、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路由、权限管理、配置管理、术语服务等。凭借这些功能强大的核心组件,平台可以集成医院以及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认”。进而满足“双闭环管理”的需求[4][13,14],推动医院业务模式的创新,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协同服务,成就“智慧医疗”的愿景。本文结构如下:第1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完备的建设思路;第2节给出一个平台的整体设计;第3节阐述平台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第4节为结论。

2 建设思路

2.1 标准的制定

平台提供一套标准化管理工具,对整个平台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数据包括值域代码、元数据、数据集以及与组织机构相关的数据等。此类数据如果有国内标准或卫生部标准则一定使用其标准,否则可以参考和使用能够提供支持的相关国际标准。若国内外标准都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可以参考这些标准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制定平台自己的标准。以此解决医院内部各个异源异构系统之间无障碍通信的问题。元数据丰富的扩展属性支持数据采集与上传的有效性、时效性分析与验证。

系统提供数据批量导入功能。支持将卫生部发布的相关标准数据轻易加载至平台系统并进行统一管理与维护。系统提供标准的更改及新的标准导入功能,以适应新的标准的发布。如卫生部对于元数据集与数据集在不定期的修订与发布,当这些标准在正式发布后,只需要导入新的标准,并在系统中进行发布,新标准就会推送给前置网关与健康档案整合组件。系统按新的标准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交换工作,按新的标准进行数据质量的管理,同时按新的标准对健康档案数据进行整合。

2.2 模型的定义

为了提供足够高的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平台采用一种全新的构件化思路进行平台模型定义,使用无编码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和业务场景驱动平台信息模型的建立,同时信息模型既遵循IHE规范[5],也遵循卫计委提供的数据元、数据集标准,同时提供一套中间件产品实现了这两种标准之间的转换。

有了与业务模型匹配的信息模型之后,我们对内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构建平台数据中心的结构,即存储模型,针对存储模型我们可以对存储规则,数据约束规则,数据质量控制规则等进行自定义设置,有效的控制数据的存储效率,完整性以及质量。对外可以根据信息模型通过配置生成数据交换规范和服务。

基于这些模型、规范和服务我们对内可以通过前置网关适配接入异源异构的业务系统,对外通过数据组装服务将平台的数据通过构建门户应用,移动应用共享给我们的客户,通过数据仓库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

系统提供一套可视化工具在数据中心的基础支撑库中定义各个业务活动对应的CDA信息模型[15],并且能够根据该信息模型来动态创建对应的数据集、数据集包含的数据元等,同时能直接根据生成的数据集来创建物理模型。同时系统提供相关组件来完成这些信息模型对应的二维数据与CDA文档之间无缝转换。平台通过版本的概念来管理这些信息模型。当卫生部对相关标准进行扩展或调整后、或现有数据模型无法支撑日益变换与增长的业务需求时,平台可以对这些数据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形成新的版本进行发布。然后各前置网关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同步下载相应的版本进行升级。

系统提供根据数据集动态生成数据交换服务接口规范功能,我们可以在管控中心通过可视化界面来对各个业务域在不同业务场景下服务接口规范的管理,该服务接口规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符合CDA规范的接口规范(供有能力处理完全符合CDA规范文档的客户使用),二是对CDA规范进行简化处理后符合CCR规范的接口规范(无法处理完全符合CDA规范文档的客户使用),三是能够导出各数据集对应的全视图模板,并且能对所有的规范进行版本管理。为了适应新的标准的发布,如卫生部对于元数据集与数据集在不定期的修订与发布,当这些标准在正式发布后,或业务场景发生变换后,只需要通过工具重新生成满足要求的规范,在系统中进行发布,新规范就会推送给前置网关与健康档案整合组件,系统按新的规范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交换工作。endprint

2.3 数据中心

平台的数据中心根据定义的存储模型自动生成。平台采用主题库的方式对数据中心进行模块化管理。主题库主要根据服务的业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比如个人索引库,服务活动索引库,文档库,运营监管库等。),主要用来对数据进行归类管理,通过配置可以实现将不同的主题库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实例或用户,实现物理分库,保障性能。

对于存储模型对应的数据库表,我们可以在系统上线后,免编码的情况下,对字段的部分属性进行修改或增加新的字段。后台服务也会自动的进行同步匹配。对于数据库表中字段通过配置,并结合后台服务,可以做到字段级别的加密存储。对每一个字段定义是否需要进行标准代码转换,需要进行哪些条件的约束检查,以及需要进行哪些规则的数据清洗等,有极高的扩展性和定制程度。

2.4 数据的整合

前面提到平台数据中心通过主题库的概念进行模块化管理,那么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就需要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归并到正确的主题库中。比如将个人基本信息归并到个人索引库,将文档和文档索引通过XDS归并到文档库,将记录了居民何时、何地、接受过何种医疗卫生服务,并产生了那些文档这样的信息存储在服务活动索引库中。数据的整合我们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准则:主动抓取整合和被动接收整合。主动抓取模式对原业务系统的渗透改造会比较小,只需要提供业务库对应的中间库或具有同等功能的视图即可,但在实时性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只能做到准实时,延迟数分钟或小时)。被动接收模式对原有业务系统具有一定的侵入性,需要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但具有很好的实时性。由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服务,服务的数据传输载体采用标准XML(平台会根据各个业务活动的应用场景提供标准的接入规范),服务传输协议支持HTTP、TCP/IP、SOAP等。由数据接入一方调整各自的业务系统,并调用平台发布的相关服务进行数据的推送。

2.5 开放性支撑

平台的信息模型与存储模型均基于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实现,平台的交换模型基于IHE标准实现,并同时实现了两套标准规范间的相互转换,使平台在数据传输格式上有极强的开放性,易于与医疗机构的业务系统以及其他厂商构建的平台互联互通。平台的所有接口通过平台服务框架以及健康信息服务总线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面服务化,内部支持多种传输协议(HTTP、TCP/IP、JMS、RMI、SOAP、REST、DICOM等等)、数据协议(HL7、XML、JAVA POJO等),并且内部提供了各种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功能,所以平台在接口调用上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3 平台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给出一个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如图1所示,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主要包括POS层、信息交换与共享层、数据中心、以及应用层四个层次,另外,还包括贯穿此这四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

POS层是通过前置网关适配器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沟通的技术层,主要负责将各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采集到前置网关的缓存库。

信息交换与共享层由一系列的业务服务组件组成,负责处理前置网关上传的业务数据完成摘要数据、索引数据等的抽取、存储与共享。

数据中心层主要是实现索引数据、主题数据、电子病历数据、平台支持配置数据库等数据的存储,解决数据存储的结构、模型、内容、数据库管理系统搭建等。

平台应用服务层主要将汇聚在数据中心的各类数据共享给平台内外的其他系统使用。真正实现平台内各系统间互联互通操作。

标准规范体系是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中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平台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安全保障体系是从物理安全到应用安全保障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营。由于异源异构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对病人基本信息管理不统一以及分配的患者标识规则不一致容易造成同一病人甚至同一病人的多次就诊在业务系统中无法进行有效关联的问题,导致无法实现对患者临床数据的连续管理,我们通过提供病人主索引组件运用人口自然统计算法基于常规人口自然属性(比如身份证,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电话,联系地址)将同一个物理人在不同系统中的记录进行关联生成唯一的病人管理主索引,基于此可以快速的构建一个人在该院的连续健康档案视图,并为全院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病人基本信息,实现对患者的唯一身份识别。

其次,平台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交换规范都通过信息模型与卫计委提供的数据元,数据集等标准建立了映射关系,根据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应用和服务要求,通过图形化的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重组,建立平台信息模型和HL7 RIM模型的映射关系,并结合平台的CDA组件可以实时的将平台数据集承载的数据转换成符合IHE国际标准的CDA文档,用于系统间集成的数据共享规范。从而实现临床文档的标准化和共享。

平台通过服务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整合,提供统一的服务注册管理功能。服务的发布主要通过集成引擎来完成。采用统一的服务接口,通过不同的服务功能号在后台动态确定调用对应的服务。服务统一采用标准的XML格式来进行请求与响应。

最后,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集成,包括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消息集成和数据集成。

4 关键技术

4.1 企业服务总线

如图2所示,企业服务总线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保证在一个异构的环境中实现信息稳定、可靠的传输,屏蔽用户实际中的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等相对复杂、烦琐的界面,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通道,保证用户的逻辑应用和这些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靠性。提供一个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先进应用整合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应用系统互联所面临的复杂性。系统的实现维护都相对简单,保证每一个应用系统的更新和修改都能够实时地实现;同时当新的应用系统出现时能够简便的纳入到整个IT环境当中,与其它的应用系统相互协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endprint

数据交换使用企业服务总线作为整个卫生信息平台的技术核心;可通过ETL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抽取、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等过程。

4.2 中间表技术

中间表是业务逻辑中的概念,就是将一个系统数据的查询结果先保存在一个临时的表中,然后再从这个表中查询取得数据到另一个系统中,减少程序的复杂度。临时表是中间表多采用的一种技术,使用数据库的临时表其功能可以免去中间表数据的维护工作。

当进行数据采集时,遇到需要查询多个表的多个字段,可以建立中间表来提高查询速度,降低用户的工作量。

4.3 适配器技术

在此消息交换模式中,消息单向通过适配器流入服务器。消息引擎将消息发布到数据库中。如果某一业务流程具有对该类型消息的处于活动状态的订阅,则该消息将发往该业务流程。

在处理该消息后,业务流程会将该消息发布回数据库中,之后会将它路由到某一适配器,以便传输到特定的终结点。

平台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可以采用适配器的方式实现。

5 结 论

我们详细阐述和分析现有医院业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并依此提出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从标准制定、模型定义、数据中心建立、数据整合以及开放性支撑等五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备建设思路,并给出一个平台的整体设计。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可以集成医院以及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认”,进而满足“双闭环管理”的需求,推动医院业务模式的创新,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协同服务,成就智慧医疗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冯蕾. “大象”三番转身 开启“智慧医疗” IBM连推四大智慧医疗方案[J]. 中国医院院长, 2009, (9):20-25.

[2] 卫生部.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S]. 2009.

[3] 肖辉, 张方, 商建国. 医院数据中心架构设计与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09(3):67-72.

[4] 刘帆. 移动医疗助力闭环管理[J]. 中国医院院长, 2014, (9):90-90.

[5] 张继武. IHE介绍[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7, 31(2):112-119.

[6] GkoulalasDivanis A, Loukides G, Sun J. Toward smarter healthcare: anonymizing medical data to support research studies[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4, 58(1):1 -11.

[7] 卫生部. 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S].2010.

[8] 卫生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R]. 2012.

[9] 马锡坤,于京杰. 医院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 27(2):215-217.

[10]李先锋, 王凯芸, 吕强, 等. 三甲医院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医院, 2012,16(2):12-14.

[11]闫莅荣,戴健. 医疗信息孤岛与信息标准[J].中国数字医学, 2010,5(9):101-102.

[12]董方杰, 蒲立新, 曲建明,等. 医疗信息院内交互与区域共享的架构及其技术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4).

[13]李雪梅, 许红梅, 陈晓琳,等.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在提高出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

[14]黄莹, 徐立群, 潘晓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在病区输液闭环管理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22).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篇4

由于医疗业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多是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大型三甲医院已经着手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专科医院和二级医院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或正向第二阶段过渡[1]。医院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往往来自不同供应商,且遍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和各种业务上,系统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接口,其中包括数据库视图、动态链接库、嵌入式控件等接口实现方式。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若采用传统的点对点接口通信方式,N个系统与其他任意一个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必须开发N*(N-1)个接口。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医院管理需求的增加,整个院内系统将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系统耦合程度高[2],系统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难以预测和控制,且任何一个系统的更新升级,都会是成本高、周期长的过程。

随着分级诊疗改革的实施,医院发展更趋于集团化或构成医疗联合体。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之间、各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难以实现,“信息孤岛”现象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阻碍已越来越明显[3]。面对集团医院内存在的复杂、分散、异构的信息系统,迫切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建立病人唯一主索引,真正实现一卡通,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由此集成平台概念孕育而生。在欧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规范和标准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这些标准使得集成变得更加容易。近年来,国内大型三甲医院也开始集成平台建设。

1 集成平台的概念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是医院各系统间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一套服务组件,是一个软件包。它是各个医疗信息系统之间通信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提供各种输入输出适配器,将复杂的、分布的、异构的医疗信息系统连接起来,使它们能够协调工作完成医疗业务流程所需要的各项功能[4]。集成平台是各个医疗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核心,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集成平台来交互。医疗信息系统集成规范(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IHE)在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实现了医院工作流程的集成,从医院整体医疗事务处理的层次上,规范了医院的各种信息源所产生的数据、处理的步骤、方法和格式,使多个信息系统能顺畅地按一定顺序完成医疗事务的处理,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技术[5]。医疗信息交换和传输标准是标准化的卫生信息传输协议(Health Level Seven,HL7),它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协议。HL7汇集了不同厂商用来设计应用软件之间接口的标准格式,它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集成。集成平台遵循IHE和HL7,对各个医疗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总体结构示意图,见图1。

2 集成平台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1)初级阶段,点对点集成。所谓点对点集成就是在任意两个需要进行数据交互的系统之间,开发建立相应的接口对象。由这些接口对象针对性地从数据源系统中提取相应数据,提供作为目标应用系统使用,点对点集成示意图,见图2。这类集成优点是:接口对象针对性强,从单一接口角度来看,投入少、见效快,相对简单,传输性高;缺点是:通过原有医疗业务信息系统,按照各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需求进行系统改造,系统间耦合度过高,每增加一个需要交换的系统,都需要对相关联的所有系统进行改造,工作量巨大[6]。

(2)中级阶段,基于中间件集成。中间件是一种软件,处于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与应用软件之间,使得在应用层可以实现分布式处理。可分为事务处理中间件、过程调用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分布式对象中间件等[7]。中间件集成是指利用中间件技术建立业务逻辑服务组件层,对各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数据流程进行调度和管理,支持异步消息交换。其优点是:该集成方式可以在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种类、不同技术的中间件产品进行集成,适用于集团医院或区域医疗集成项目;缺点是:由于各种技术方式都基于特定的系统平台、语言、通讯协议,在远程协同调用时难以通过防火墙和代理服务器,在技术上实现相互调用较复杂。

(3)高级阶段,服务总线集成。服务总线集成是基于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SOA)将医院业务服务颗粒化、组件化。该集成方式能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高效互通共享的同时还支持流程编排,支持流程引擎重置重装,总线技术集成示意图,见图3。其优点是:可靠、安全、易扩展、适应性强;缺点是:各异构信息系统需要将总线服务嵌入系统中以达到数据共用共享,业务联动协同统一的处理效果[8]。

3 集成平台建设目标

集成平台是以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效性为己任,一切以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为根本的立足点。在未来的集成发展道路上,集成平台主要向以下3个方面努力:

(1)医疗信息交换标准和集成规范:集成平台需要支持和实现IHE规范提出的所有业务功能;集成平台以HL7标准作为统一的技术标准来进行消息传输,实现各个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在遵循HL7标准和IHE规范(医疗信息系统集成规范)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业务情况,对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本地化,设计出符合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实际需求的业务流程模型[9,10,11]。

(2)系统集成的技术需求:集成平台能够提供标准的、统一的集成方式来实现各个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集成平台能够对各个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协调,并能提供实时的监控[12]。

(3)集成平台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由于医疗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异构性,集成平台要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良好的信息互通以及业务协同;同时,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的深入,集成平台要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新接入的系统能够协调工作,而不会破坏原有各家医院医疗业务流程。

4 医院集成平台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集成平台作为解决集团内和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得到了许多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各大医疗信息厂家也适时推出了自己的集成平台产品。但如何恰当地构建适合医院的集成平台是医院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4.1 集团高层间的顶层设计

集成平台的实施涉及到集团内各家医院之间利益和医院内各方利益博弈,需要医院方面的重视和配合,集团内医疗结果信息共享,造成个体医院收入减少,且不少科室因为集成平台的改造会产生更多的工作量或者不想改变原有的工作环境而不与配合等,给实施带来困难与阻力。所以争取领导重视,充分调用医院资源为实施集成平台扫清人为因素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选择先进的集成技术产品

目前国内医疗行业较为成熟的集成产品大致介绍如下:

(1)新西兰的Rhapsody数据引擎。专业医疗行业集成技术产品,支持各种大、中型数据库系统。支持医疗行业众多数据信息标准并且产品构建开放通用。已经有较多医疗机构在使用。采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为医疗行业专用,在全球医疗行业占用率较高。

(2)美国的Ensemble数据引擎。通用行业集成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保险、银行、电信等传统行业。目前已经涉足医疗行业,部分医疗行业已经采购使用。该产品采用Cache开发平台,基于Cache Object Script脚本语言,技术专业程度高[13]。

(3)美国的Websphere+MQ数据引擎。通用行业的集成技术产品,使用行业广泛且技术趋于成熟。目前已经涉足医疗行业,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已经采购使用该产品。其采用Eclipse开发平台使用JAVA语言[14]。

4.3 重点需要一个合作团队

集成平台涉及医院整体业务,要基于集团医院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集成优化。如果没有一个在医疗行业深耕的专家型团队,那么集成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见众多问题,会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一个在医疗行业深耕的专家型团队,应站在医院的角度和行业的高度上为医院在集成平台实施过程中提供众多参考意见,为医院改造业务流程、提高业务集成水平提供众多优质方案,更应为集团医院考虑后续建设问题。

4.4 设计科学的实施步骤

针对我院HIS与LIS的电子申请业务标准化改造,其业务流程交互参照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标准,消息规范参照HL7标准。本文以LIS业务接入到集成平台为例,实现下面的业务流程:医生在HIS门诊医生站里开一条血常规的检验医嘱,病人在抽血室刷卡扣费、打印样本条码后,将申请单信息发送给集成平台,而后集成平台同步将消息推送给LIS系统,LIS系统单据接收。LIS申请单执行后,将已执行状态反馈给平台,平台同步推送到HIS。如果有异常检验结果出现,LIS将危急值发送给平台,然后平台推送到HIS或EMR,临床医生确认危急值后,HIS或EMR将查看状态返回给平台,然后平台推送到LIS。检验结果出来后,LIS将检验结果发送给平台(含URL地址的PDF格式),若HIS或EMR向平台请求调阅检验报告,则平台返回URL地址,然后HIS或EMR通过URL地址查阅检验报告。

HL7标准是标准化的卫生信息传输协议,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协议。使用HL7标准进行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是比较合适的。

(1)发送检验申请单(ORM^001^NW),是通过Send LIS Apply服务实现。HIS开申请单之后需要通过集成平台发送ORM^001消息给LIS系统,消息传输相应的申请单信息。

(2)检验状态变更通知(ORM^001^NW),通过Change LIS Apply Status服务实现,LIS系统将检验的实时状态及时的反馈给集成平台,集成平台关注的检验状态有:已检验、已报告、已审核、已作废等。当检验状态发生变更时,LIS系统发送ORM^001消息给集成平台,使用OBR-25【观察结果状态】字段传输检验报告状态。

(3)检验危急值发送(PPR^PC1),通过Send LIS Risk Report服务实现,LIS系统在检验到患者存在检验危急值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发送检验危急值信息给集成平台,由集成平台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发送检验危急值使用PPR^PC1(增加问题事件)消息。

(4)检验报告推送(ORU^R01),通过Send LIS Report服务实现,LIS系统需要将检验报告内容推送给集成平台,当检验报告为已审核(集成平台以已审核作为报告的最终状态,如果系统中没有已审核这一状态,取报告的最终状态对应为已审核)状态时,LIS发送ORU^R01消息给集成平台。

这样封装后的操作可以在以后被重用,如检验危急值推送的操作还可以推送到PACS、手术麻醉、院感、ICU监护系统等,减少后期开发工作量。检验报告推送操作,只需要发布一次,院内各子系统都可以共享检验结果。

5 总结

通过集成平台,快速完成了对医院原有HIS业务流程的改造,减少了传统接口开发模式所带来的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问题,提升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运行效率。集成平台有效解决了集团化医院之间的无缝集成问题,不仅实现了医疗业务信息在院内HIS、PACS、EMR、LIS等系统之间的交换与高度共享,也实现了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的整合,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将来可以基于集成平台和患者主索引系统(EMPI),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院临床数据中心(CDR),并探索基于CDR建设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建成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平台[15];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医疗研究中心、医学院提供完整的临床数据样本和医疗教学信息,以支持循证研究和实例教学;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监控、分析、评价及建设医疗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实现以数据深度利用支撑临床、科研、管理的创新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使用服务总线模式完成集团内各医院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资源高度共享,方便了对医院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协同。

集成平台建设 篇5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作者:胡世辉褚文博张洪刚

2007年9月6日至7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以下简称平台中心)胡世辉、褚文博、张洪刚三位同志赴厦门参加“2007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并考察当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厦门IC平台)的建设情况。

一、厦门市科技平台建设总体情况

(一)概貌

厦门市平台建设始于2006年,由厦门市科技局计划处统筹,以重大科技项目的形式实施。截至2007年9月,共有10个平台在建,分别是:厦门车辆与工程机械技术研发中心、厦门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照明检测与营销中心、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花卉种苗研发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养生堂疾病诊断与疫苗工程研发中心、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厦门科技创业广场、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厦门市平台建设工作尽管启动并不早,但是推动强度相当大。2006年厦门市财政直接投入

1.39亿元资助科技平台建设,同时还拨出1.43亿元科技专项经费支持了上述10个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建设(当年研发资金投入2.21亿元)。在政府引导下,企业、研究机构积极跟进,10个重大科技平台项目总投资达16.29亿元。2007年政府将继续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用来支持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厦门市对于科技平台的定位不仅限于服务市内已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是将其作为政府着力营造良好创业、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以及吸引国内外产业投资的重要手段。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深圳高交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政府出面向广大投资商和科技人才进行“厦门市科技平台”的宣传推介,在产业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平台类型

上述10大在建平台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扶优扶强”的企业研发中心类型,依托龙头企业、凝聚研究机构和大学相关资源建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储备技术实力,应对行业竞争的挑战和机遇。这一类型的平台有厦门车辆与工程机械技术研发中心、厦门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养生堂疾病诊断与疫苗工程研发中心。

二是提供检测、设计等专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类型,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主要面向业内的中小企业。这一类平台有半导体照明检测与营销中心、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花卉种苗研发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孵化器类,包括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和厦门科技创业广场。四是综合研究机构类,即“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参照“深圳院”建设模式,由中科院、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共建一个隶属于中科院机构序列的一级事业法人单位,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究和开发。

二、“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一)背景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重要中心城市,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即IC产业)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从设计、封装、生产到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厦门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IC领域学历教育的高校之一,2004年厦门大学与华侨大学又在以往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于2006年开始进行工程硕士培训。集美大学近年来也开始加入到IC领域人才培训上。这三所高校是厦门地区IC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厦门的电子整机制造业和光电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厦华、夏新以及正在投资建设的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等电子整机企业5年后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对IC芯片的需求量接近10亿元。以明达光电和三安电子为代表的光电产业2005年总产值近100亿元,IC芯片的需求量超过1亿元,为厦门地区IC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市场带来商机,位于海峡东岸的台湾经济开始衰退,作为其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产业正在积极进入大陆市场,而厦门由于与台湾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成为承接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的主要城市之一。

在总体形势看好的大前提下,产业呈点状分布,官、产、学、研、商之间没有完善的纽带联结,未能充分利用厦门地区的各方力量。为此,厦门市政府2006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产学研官商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调动厦门现有IC企业的积极性,并利用厦门现有优势积极吸引台湾IC企业来厦投资,从而推动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二)功能定位

平台定位主要是为厦门地区现有的IC设计企业及有意去该市投资的中小IC设计企业服务,突出平台的公共性和服务性。该平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平台将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IC设计软、硬件公共平台、多芯片(MPW)加工服务、IP模块的介绍与服务、新产品功能验证测试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培训中心、股权交易平台、设计产品销售/交易平台等,降低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研究院校的成本和风险。

2、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奇缺,是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平台除了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工程硕士、第二学士学位及短期培训外,还可为本省市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从业人员和有条件的整机厂家工程师提供IC专业的继续培训机会;同时,与世界各主要EDA厂商,如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等设计公司及北京上海等地的设计中心合作,联合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开展IC设计培训的同时,还将进行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的开发培训。

3、组织和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平台建立后,将重点立足于福建省信息产业的大中型企业,不断了解企业对集成电路芯片的需求,在计算机、数字视听、平板显示、光电集成、大小家用电器等当地迫切需求创新的领域组织关键IC芯片的设计攻关,在整机厂家和IC设计公司之间牵线搭桥,并通过政府支持,帮助制造型企业掌握IC设计核心技术,与IC设计公司结为联合体,成为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4、组建行业协会,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咨询,促进信息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的联动。

(三)服务模式

IC平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软件平台、硬件平台与服务平台,完全由政府投入进行软件、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平台的运行服务。其中几个主要服务项目的模式如下:

1、集成电路测试平台模式

(1)平台购买一部分企业需求多、价格适中、操作维护便捷的测试设备(高档显微镜、逻辑分析议、频谱仪等)。

(2)对企业有一定需求、价格适中但操作与维护较复杂的设备,平台将采取与专业测试厂商合作的方式——即平台提供部分资金与场地,专业公司提供测试设备并在厦设立分支机构,市场由测试企业寻找,其他支出由企业自行解决。

(3)在后端测试方面,由于设备昂贵,且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平台将采取与专业测试厂商合作为企业提供最优价格,待厦门地区IC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争取引入后端测试厂商。

2、人员技术培训服务模式

人员技术培训服务将主要依托大学与各EDA厂商,大学负责职业与学历教育,并在企业的技术攻关等专业课题上提供服务,各EDA厂商主要负责对专业工具使用的培训,介绍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与发展方向,并在单一项目上给予企业直接的设计培训服务。

(四)平台的管理体系

目前该平台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由管委会聘请,享有用人自主权。平台管委会由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领导组成, 管委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为平台的重大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监督平台运作。

管委会办公室由市各相关部门的专业处室的领导组成,办公室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检查部署平台的阶段性工作任务。

专家委员会由重要IC设计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与行业专家组成,指导平台的产业规划制定,软件、测试设备的采购与使用,同时可为平台提供技术指导。

平台管理中心由厦门微电子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与厦门大学抽调人员组成,中心下设四个部门,直接面向产业。

平台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五)平台的建设投入与预期收益

1、平台的建设投入

目前平台已完成项目投入2600万元,其中软件投入1900万元,工作场所装修250万元,系统集成350万元,其它投入100万元。随着平台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陆续将有大量设备需要采购,其中测试设备1200万元,企业流片与测试补贴500万元,预计总投入将超过厦门市政府提供的4000万元资金投入。

2、预期收益

由于IC服务平台是一个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技术平台,旨在扶持厦门IC产业的发展,因此平台目前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可以作为实际的经济考核指标,而将以厦门IC产业化基地的基础设施来看待,通过平台为所在地区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考核:

(1)为厦门市的IC设计企业提供设计平台服务,为每家设计企业节约100万元左右的IC设计软硬件购置费用。

(2)按每家设计公司每年开发5-8种集成电路新产品,创造1000万的年产值计算,平台将带动每年亿元左右的新增产值和1000多万元左右的新增税收。

(3)每年帮助1-2家有基础的IC设计公司实现成为厦门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的目标。

(4)按集成电路产值每增加1元将带动相关电子整机产值增加10元,进而促进GDP经济增长100元。因此,每年1亿元的新增产值可以带动当地电子整机厂家每年10亿以上的新增产值和1亿元左右的财政税收。

(5)形成IC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台湾IC厂家来厦落户,带来上百亿的新增产值。

(6)3-5年后,孵化、引进20家以上的IC设计企业入驻,使厦门拥有一批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的设计企业,其中3家以上设计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实现设计业年总产值超过5亿元。在厦门原有IC封装企业的基础上,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IC封装测试业,使厦门TDK、玉晶光电、华联电子等成为厦门IC芯片或模组封装业的龙头,实现封装业年总产值超过15亿元。同时再引进1-2条8-12英寸硅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主要以电源管理、LED/LCD驱动、CIS、RFID等芯片加工为主,使晶圆年生产量50万片以上,实现总产值25亿元以上。进一步充实厦门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

(7)加快厦门IC设计公司和电子整机厂的合作,形成自主创新产品的本地产业链,使厦门及福建地区的电子整机产业尽快从“制造型”转向“创造型”。

三、对国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启示

厦门市科技平台建设是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厦门制造”迈向“厦门创造”过程中,科技工作重心由直接支持研发活动向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支撑条件转移的战略选择。2006年,厦门市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超过了直接研发投入。在其它城市如成都、上海等,平台建设也已成为科技工作的重心和亮点。这些情况,为科技部在面向产业的平台建设工作带来了一些启示。

1、尽早启动国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厦门等地方平台建设的快速发展,体现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平台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等因素的限制,各地平台建设往往出现同质化现象,如面向集成电路的类似平台全国就不下5-6个,光电子测试平台、纺织产业服务平台、茶产业服务平台等也是同样情况。因此需要国家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合理开展面向产业的平台建设。

2、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集成化软件平台满足市场新需求 篇6

LMSVirtual.Lab三维多学科集成仿真平台,自2000年推出以来,功能日益丰富。包含完整的结构、振动、声学、多体动力学、疲劳、混合仿真、优化设计等分析能力,是全球第一个能够将多学科仿真、CAD/CAE完全集成在统一环境下的仿真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重工机械、铁路、家电、能源、通用机械等先进制造领域。

LMS总部仿真产品经理KoenDeLange博士说,LMS对每次发布的新版本非常专注和用心,广泛听取和了解各个行业用户的意见,首先,每个版本都在不断的改进仿真的精度和适用性,提升产品功能;第二,效率很关键,适应企业的开发需求,融入企业的开发流程中,才能让企业真正受益;第三,提升求解器的速度和效率,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求解需求非常重要。

在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驱动下,Virtual.Lab11版本的开发重点主要集中于扩展产品功能,应对新的市场需求以及改善客户的开发流程。新版本在保留之前的优秀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仿真平台各个模块的应用功能和创新性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实用、更强大的仿真方法和工具。Virtual.Lab11版本为客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帮助客户大幅缩减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并最终完成“一次性设计成型”的转型。

KoenDeLange博士详细介绍说,在声学工程领域,LMS已有25年的开发历史,在2000年,Virtual.LabAcoustics成功集成在LMSVirtual.Lab平台中,使其成为市场上最先进、最成熟的声学分析软件,并且不要求使用者是声学专家。作为全球声学振动领域设计、故障诊断、优化的领导产品,Virtual.Lab功能强大,通过车内声场预测,结构外部声场分析、甚至计算混响声场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帮助噪声控制工程师优化产品的声振特性。在11版本中,Virtual.LabAcoustics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如:结构求解器、RayAcoustics非耦合声振分析、自动矩阵级和频率级混合并行计算、直接计算耦合噪声传递函数、流体噪声分析等。

此外,LMSVirtual.LabNoise&Vibration振动噪声预测和系统级模型验证,是全球第一套系统级振动噪声分析及混合建模和优化的解决方案。它集成了LMSTPA/FBS,LMSGateway,LMSSysnoise中已经验证了的技术内核,将部件的有限元模型、试验模态模型和FRF模型装配成Hybrid(混合)模型,提供了极大的应用灵活性和方便性,使工程师在设计早期即可进行精确的振动噪声问题的分析。在11版本中,Virtual.LabNoise&Vibration的主要新特点是改善模型处理功能,包括:增强局部(用户)坐标系在前后处理中的作用,方便载荷定义、约束定义及沿特定方向视图等操作:新增力矢量,如作用于电机定子上的作用力_新增压力矢量,可用于声振耦合分析载荷的施加;新增模态综和、修正预测和传函子结构功能中单点约束、部件刚性以及多点约束等连接方式,这些链接方式可以用于齿轮型、万向节等链接机构。

LMSVirtua1.1ab11版本还进一步完善了行驶动力学模板,集成了板簧建模模板,进一步完善MotionTWR和实时功能,同时新开发了高精度的热疲劳算法和用于焊缝疲劳寿命分析的有效应力法等。Motion中支持硬件在环实时仿真的功能,为智能化工业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更新的手段。

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建设研究 篇7

一、集成平台建设必要性

大部分归档的电子文件源于各应用信息系统,脱离这些应用信息系统,数字档案馆便陷入无源之本。档案工作是各项业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不通过接口将档案工作纳入各项业务流程,档案工作将在信息化时代面临被边缘化的可能。此外,应用信息系统虽然有自己的数据备份机制,却没有电子文件的长期或永久保管机制,也缺乏信息利用与共享平台,而数字档案馆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建立两者间的集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对促进档案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均有重大意义。

二、集成平台主要功能

集成平台是数字档案馆与应用信息系统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数字档案馆从各应用信息系统中捕获归档范围内的信息(包括电子文件及元数据),并按归档要求对捕获过来的电子文件进行规整,如格式归一、自动分类与编号等,再把规整后的电子文件传递至数字档案馆,完成归档流程。同时,在电子档案利用时,集成平台还能通过映射关系,对系统用户的利用需求进行解析,并在办理借阅手续后,将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档案信息传送至各应用信息系统,满足不同应用信息系统的电子档案信息获取与查阅需求。

1. 归档信息捕获。

归档信息捕获功能是指集成平台能根据数字档案馆已设定的归档范围,自动到指定的应用信息系统的特定流程中去捕获相应文档及元数据,并将应归档文档及元数据提取至档案集成平台。传统载体档案信息载体形式(如纸质、光盘、实物)相对固定,其原始信息和过程信息均在同一载体中,且是固化的,只要走完流程后归档,即能确保该份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而应用信息系统的信息则不同,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储于各业务流程和环节,在不同流程或环节出来的文档信息不一样,只有对归档范围中每一份文件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及元数据进行定义,才能确保归档的电子文件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

2. 归档信息规整。

归档信息规整功能是指集成平台能根据电子文件归档整理要求,自动对捕获的电子文件及元数据进行分类、组卷、编号、赋值、格式归一、划定保管期限、设定借阅权限等,并能将规整后的电子文件及元数据提交至数字档案馆归档。具体功能需求:(1)分类:根据档案分类方案设置分拣规则,及时将捕获的电子文件归入相应档案门类。(2)组卷:对同一门类中电子文件按年度、项目、专题、活动、人物、出版物等归集。(3)编号:根据档号编制规则,对已分类、组卷的电子文件自动编制档号。(4)赋值:包括属性信息转换和自动赋值。前者指根据字段间映射关系,对两个系统间元数据进行转换,确保应用信息系统中电子文件元数据能被数字档案馆识别;后者指根据电子文件来源、系统操作等背景信息,自动为电子文件某些字段信息赋值。(5)格式归一:根据归档文件格式要求,自动将归档电子文件转换统一版本格式,确保电子文件在数字档案馆能被打开和查阅。(6)划定保管期限与借阅权限:根据电子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关键词,批量对归档的电子文件划定保管期限;依据电子文件密级、是否实行技术保护、归档单位、形成单位等字段信息,划定电子文件借阅权限。

3. 信息双向传递。

数字档案馆不是一座信息孤岛,亦非只进不出的信息黑洞,而应成为各应用信息系统电子档案的集中、长久保管与信息提供利用的基地。今后集成平台不仅要解决电子文件归档问题,更要重视系统用户需求,着力解决应用信息系统如何便捷获取数字档案馆中档案信息问题。为此,集成平台应具备根据应用信息系统提交档案利用需求,及时将相关档案信息传递至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

三、集成平台开发

1. 集成平台开发模式。

集成平台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建立数字档案馆与应用信息系统间的通用接口,二是在数字档案馆或应用信息系统设置专门的电子文件归档与利用功能模块,三是数字档案馆与各应用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即在两个系统刚开发时就全面考虑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调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应用信息系统开发时间不一致,第三种模式基本无法实现,而第二种模式则成本费用太高,建立通用接口往往成为集成平台建设的首选。文章重点从通用接口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发集成平台。

2. 通用接口建设。

通用接口建设包括需求分析和软件开发两部分。从档案部门角度,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结合通用接口功能和实际业务需求,在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基础上,做出一份相对合理、可行的需求报告,并督促研发人员将这些需求落实到研发的通用接口中。

(1)清理归档数据。调研各应用信息系统及业务主管部门,摸清各项业务主要形成哪些关键性文件(文档),如表1,梳理这些文件的形成部门、形成系统、文档内容、生成节点、流转情况、归档部门等,据此来确定归档信息捕获范围及要求。特别应注意的是,在确定归档范围时,不仅要细化到每一电子文件中包含哪些文档,还应明确每一份文档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如稿件关键要素为“正文+附件+修改痕迹”。

(2)制定归档整理规范。根据国家及行业制度、标准,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电子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如表2,为通用接口自动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分类、组卷、编号、赋值、格式归一、划定保管期限、设定借阅权限等提供依据。

(3)建立系统间映射关系。应用信息系统是为了方便某一项工作业务开展而专门研发的业务管理系统。由于行业间的差异性,专业术语存在与档案行业规定不一致现象,导致应用信息系统的有些字段与档案管理系统中字段不一致,如OA系统中“形成部门”与档案管理系统中“编制单位”的字段内容相同却叫法不一,导致有些元数据可能丢失。为了实现应用信息系统与数字档案馆的互联互通,应建立数据字典,对字段界定,并在数字档案馆的通用接口中建立字段映射关系。此外,由于不同系统间的文档支撑软件、版本等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文档在应用系统打不开,从而影响系统用户利用档案信息。因而,通用接口不仅在归档环节要具有格式转换等规整功能,在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环节,同样也应具备该功能。

(4)建立配套制度和业务标准。在开展通用接口建设同时,如表3,应以制度或标准的形式巩固建设成果,便于今后的电子文件归档与利用及接口功能完善。

四、集成平台应用

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开发的关键在于以“系统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电子文件归档和利用”为落脚点。我们要做好前期调研,了解业务系统主要形成哪些关键性数据,明确这些数据在归档、管理及利用有哪些要求,并以制度或业务标准的形式将这些要求固化,落实到集成平台的研发中。在集成平台交付后,应实时维护,记录现用版本不能解决的问题,并添加到下一版本的集成平台研发需求中。

从业务发展需求来看,今后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的处理对象将由“二维文档”升级为“三维图像”;支持关联词、关键词、叙词、主题词等多种语言标引和检索,信息解析与转换功能更加完善和智能;信息传递方面不仅能对归档范围内的电子文件进行捕获、规整和传递归档,还能通过映射关系和智能解析,将系统用户的档案利用需求转换成数字档案馆能识别的方式,并将符合利用需求将档案信息转换成应用信息系统能识别的方式,传递给系统用户利用。

摘要: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包括归档信息捕获、归档信息规整和信息双向传递功能。集成平台共有通用接口、集成开发、个性接口三大开发模式。建设通用接口,做好调研,清理归档数据,明确归档整理要求,理顺系统间映射关系,以制度或业务标准形式固化成果。

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探析 篇8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

前言

医疗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何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医院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信息化集成平台的研发以及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 能够显著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 为临床业务部门提供更加全面、便利的服务, 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良好的服务, 由此可见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因此, 文章针对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 我国医疗信息化效率降低, 并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仅仅推广和应用在非临床和周边辅助临床医疗活动中, 并不能够将医嘱集成到个性化、灵活以及完整的医疗计划中, 难以实现医疗的集成化管理。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的问世, 能够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之间以及和其他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数据信息处理质量和效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创建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由于医院患者众多, 患者的信息量非常大, 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不仅耗时长、效率低, 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损害医院形象, 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应用, 能够实现对医院数据信息的动态、及时、全面管理, 并快速的做出准确的决策, 提高医院的形象;其二, 医疗信息系统包括远程医学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等, 上述系统缺乏标准、统一的接口, 各种信息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共享和交流, 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应用能够为医院内部、医院之间以及与外部医疗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其三, 一些患者需要到许多可是进行诊断, 医院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记录各项信息, 不仅耗时耗力, 而且效率不高, 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应用, 能够实现医院内部各个科室的信息共享, 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节约人力。

2 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途径以及应用分析

2.1 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途径

2.1.1 系统特点分析

文章以SOA架构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为例, 该系统架构的特点主要包括: (1) 提高信息数据复用性, 将临床信息数据集中储存在临床数据库中, 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与重复使用, 例如既可以用于临床科研, 也可以用于临床系统外; (2) 稳定性,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能够对日志记录、字典转换、数据转发以及储存等进行统一管理, 显著减少系统冗余功能, 系统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3) 扩展性,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采用DICOM、CDA、IHE等国际标准, 能够满足现代医疗的实际需求, 随着系统的变更和发展也不会影响系统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4) 数据完整性,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能够对所有医疗信息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控, 保证系统数据库储存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保证患者数据的完整性; (5) 无侵入式信息共享,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采用SOA架构, 在不改变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对各种业务信息数据进行采集、传递、储存、处理以及使用等, 为实现医院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2.1.2 系统架构

基于SOA架构的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数据层, 数据层的功能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 通过对各个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整合, 创建医疗信息档案标准库、储存卡库以及基于信息数据分析的主题数据库; (2) 系统支撑层,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的支撑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准化管理模块、主数据管理模块、CDA、XDS、EMPI等模块, 支撑层的主要作用是为医疗服务提供信息引擎, 并经过HL7对系统信息数据进行交流和转换, 以此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闭环管理, 有效减少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业务耦合, 此外, 系统支持层还能够对系统内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为医疗各系统资源的共享提供平台, 例如患者个人信息、科室信息的共享等; (3) 系统软件层,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应用软件层包括手术麻醉、ICU、RIS、LIS、CPOE、EMR、HIS等系统, 并且对系统提供众多标准接口, 例如CDA接口、IHE接口以及HL7接口等; (4) 系统用户层, 用户层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的角色、账户以及信息等进行集中管理, 通过创建标准、统一的用户数据信息, 能够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用户信息的统一认证和管理, 把大量、分散的用户信息进行互联与整合, 形成用户信息中心与认证中心, 不仅能够实现用户的集成化管理, 还便于为用户提供统一化、标准化的服务; (5) 系统应用层, 系统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智能决策、指标量化分析、远程医疗控制、转诊、转检、病例档案浏览、科室信息浏览等功能, 并且该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各个接口清晰, 并且具有各自独立的系统与功能, 分工非常明确, 与SOA结构的松耦合特性正好吻合。

2.2 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应用实例

文章以某综合性三甲医院为例, 该医院年门诊量超过320万次, 年出院人数超过14万人次, 核定床位2650张, 该医院患者人数众多, 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度和强度都非常大, 该医院于2010年引入了SOA架构信息化集成平台, 经过5年的使用, 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能够充分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该医院引进的信息化集成平台的特点包括:重点强调集成文件、卫计委互联互通以及相关标准的支持与认证, 该信息化集成平台不仅能够应用于非临床治疗, 还能够应用于临床应用服务以及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并且该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应用功能由信息中间件的服务机制实现, 医院只需要控制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内部集成引擎, 操作简单方便;该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库具有扩展功能, 能够储存大量的医疗信息, 并且提供查询、更新等功能, 显著提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实现对数据资料的综合利用, 进而提高医院发展水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疗机构为了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 应该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医疗方向发展。信息化集成平台的研发和应用, 能够实现对医疗数据信息的集中采集、传递、处理以及储存等, 为医院各个系统数据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共享, 为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 显著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率, 这对于实现现代医院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古瑞娟, 谢晓宇, 修燕.医院集成平台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10) :77-78.

[2]王晓飞, 李明, 马睿, 等.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现状与思考[J].西南军医, 2013, 15 (5) :584-586.

[3]陈斌.基于web技术的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J].硅谷, 2013 (1) :59-60.

[4]许健, 查佳凌, 尤超, 等.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在医院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医院, 2012, 16 (2) :5-7.

集成平台建设 篇9

关键词:医院,集成信息系统,建设,目的与效果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日趋完善,像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等, 但由于是不同公司提供的产品, 使得业务流程调整缺乏灵活性, 信息的互联互通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加强集成平台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提出集成平台系统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并分析集成平台建设的内容, 最后对集成平台建设的效果进行论述。

1 现状

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 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 为了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发展, 各级医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逐渐发展成为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医学影像系统为核心的、具有多个功能的医院信息系统, 涵盖了整个医疗过程。但是, 虽然我国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建设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集成平台系统建设的发展。

信息系统建设早已初具规模, 但依然存在着集成度较低的问题,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关注的是信息的采集,忽略了对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建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满足业务的需求, 对于相关数据的共享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实现,共享的信息也仅仅集中在患者基本信息上; 基本的共享采用的是一对一接口形式实现的, 这种方式在子系统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满足正常的业务需求, 一旦子系统增多, 系统间的关系线就会形成网状结构, 造成不同系统间信息的重复, 例如: 患者的基本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和医学影像系统都需要用, 因此, 要和HIS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各个系统都要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接口, 造成重复开发, 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工作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甚至给维护带来困难。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医院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阶段, 以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厂商提供, 这些系统间的共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患者的信息在不同的系统中, 医院要想一次性获得患者的全部信息非常困难, 需要打开不同的系统去查找, 因此, 信息系统产品的多样性、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两项内容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障碍。

临床业务和医院管理是医院的主要业务, 因此, 建立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 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上百个子系统, 如此庞大的系统, 需要不同的公司开发并实施, 随着系统数量的不断增长, 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并增加了维护的成本。

2 系统建设的目的、原则和内容

2.1 目的

面对以上所述问题,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集成平台。建立集成平台的目的就是解决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 建设原则

在进行集成平台建设时, 要寻找一种适合医院的、灵活的扩展性平台, 实现信息的共享, 确保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通过参考国外的信息系统建设, 并结合我院的特点, 从而可以得出, 建设有效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可以解决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但集成平台的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在我国还不具备成熟的案例, 虽然国外有相关的案例, 但我国和国外的医疗环境有较大的差距, 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因此, 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遵守以下原则: 凭借先进的软件、硬件技术和相应的体系结构, 确保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采取数据加密的方法, 加强访问权限的控制等,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将卫生部颁发的各种数据集成标准作为数据交换的标准, 确保系统的标准化。

2.3 建设内容

医院业务中的医院信息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医学影像、电子病历、 合理用药、临床路径管理、输血管、心电管理、 体检管理系统等, 这些服务系统通过HL7等国际标准, 并通过数据集成传输模块等实现数据的共享, 进而实现患者临床诊疗全程的数字化运作; 医院管理人员门户由医疗管理和运行管理组成, 其中, 医疗管理由护理管理、医务管理、病案管理、药品管理等系统构成, 运行管理则包括财务管理、物资供应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医疗设备管理、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等系统。要将这两个方面的数据汇总到数据集成中心, 挖掘数据, 形成相应的数据报表, 最终形成数据查询和决策两个平台,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工作上的支持。

患者服务门户主要包括医院对外开放的主页, 网上查询患者检查检验报告、预约挂号、短信提醒等功能。

3 建设效果

通过集成平台的建设, 将一对一接口改为多对一接口,使医院业务系统集成的复杂度得到改善, 降低了业务系统开发的工作量, 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应用集成平台的维护费用; 业务系统的选择也不再受限, 可依据临床需要, 选择最佳的临床信息系统, 交付临床使用, 同时要采取标准的格式进行信息的传输; 通过集成平台的建设, 使各子系统的数据互通有无, 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 实现了医院数据的共享, 优化了医院业务的流程; 并可在统一的平台上充分挖掘数据, 进行分析, 为医院管理一站式决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建设, 将信息交换整合到集成平台之上, 有利于医院各个科室信息的共享, 避免重复检查, 缩短时间, 减少花费, 使患者花更少的钱, 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方便患者就医; 便于医院一线职工工作, 使他们获取数据更加快捷, 有利于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 便于医院管理者做出决策, 及时掌握医院的各种医疗和运行指标,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4 结语

集成平台建设 篇10

关键词:仓库自动化,信息管理,互动平台

立体仓库是一个构造复杂的自动化系统, 它由众多的先进设备及子系统组成, 各系统、各设备之间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 其信息源在内容上覆盖了机械、结构、电气、土建等不同的专业, 在形式上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 另外还有许多电子信息、专门的文献数字库等资源。正是信息源的丰富、多样等特点, 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日趋个性化、专门化、精细化和多样化。其仓库信息管理方法由按需服务向满足用户需求转变, 履行服务管理的职能, 构建超越用户需求方略。

一、仓库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仓库信息应用过程中, 信息管理体系结构应如下图所示, 用户最大需求就是如何得到想要的信息。而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居高不下, 其根源有两方面:一是许多企业对仓库各子系统的深入建设不善, 特别是在立体仓库的建立初期, 建设规划不科学且方案不配套, 使各个子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互不干扰的怪现象, 导致各子系统后续的分支来源不一, 造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的局面, 形成不可跨越的信息鸿沟, 仓库信息需求遭遇到了共享的瓶颈, 使用户对信息感到焦虑和饥渴。二是这些仓库系统至今还相互独立, 在对这些子系统各业务环节进行再设计时, 只注重对显性信息的保存及使用, 而忽视对隐性的背景信息———原数据的收集、归档, 以至于影响信息的证据性、完整性和记忆性;三是由于对信息组织与管理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使得整个仓库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此时如何将仓库信息有序的管理整合起来, 也就是说如何在仓库现有各子系统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信息集成管理平台, 而web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在这一环境下, 平台不但有效组织这些分散的仓库信息来支持用户的利用, 而且还长期保证信息管理服务的高效实施。Web技术与信息集成管理服务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笔者从Web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影响出发, 提出一种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管理平台构架, 在仓库各业务系统层面上的实现方式及产生的集成效应。

二、Web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Web是信息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在2004年被首次提出, 之后便被广泛应用。Web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平台内容的浏览者, 也是平台内容的制造者。所谓平台内容制造者是说用户不仅是平台的读者, 同时也成为平台的作者;在模式上, Web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 由被动接收仓库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向主动创造信息发展, Web指的不是一种具体技术或网络模式, 而是一种理念;它是需要技术来协助实现的, 如Wi Ki、SNS、RSS等, 但并不表示这些技术就是Web。它强调多用户参与, 强调信息共享;通过引用、类聚等技术, 极大地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 并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具有如下优越性:其一, 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作用于大量信息时, 表现出处理能力强、处理速度快、处理结果好且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用户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检索和过滤系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其二, 减轻用户记忆信息的负担。用户每天都要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存入计算机中, 在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 再由管理人员凭记忆通过恰当方法将它们提取出来。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存储计算机中而不进行管理, 最终会导致管理人员越来越大的记忆负担。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记忆负担, 避免重复工作与资源浪费。其三, 有利于用户的信息共享。共享信息可以帮助用户拓展视野, 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显性及隐性化化的信息被群体所共享和接受, 有利于整个组织的创新。而Web则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平台, 各种Web技术如Wi Ki、信息推荐系统、协作标注系统等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其四, 从技术层面上提供对信息集约、共享、应用以及创新的支持, 利用信息工程技术使隐含信息得以显性化, 进而改变信息储备中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相对比例, 使人在管理中对集体的信息与技能的捕捉和运用, 以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信息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的过程。

三、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

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 聚集资源;运用数据仓库、信息集成和数据挖掘技术等, 将分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与集合, 其核心部分采用三层体系结构。最下层是客户浏览器;第二层是Web服务器, 它提供来自使用者的请求服务, 并与上层进行数据通讯;最上层是数据库服务器, 包括数据库、信息库、规则库等;平台的外围是ERP系统、SCM系统的接口。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采用分层次体系结构, 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扩充性和可接入性。在基于Web的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中, 信息的获取和更新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现有显性信息的采集, 如收集现有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 并输入到信息仓库;另一方面是对隐性信息的挖掘和捕获, 如创新成果、用户反馈信息等, 并对其进行适当分类、分析和提炼, 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并录入到信息仓库。信息可以直接通过页面浏览, 也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实现传递。信息利用是整个信息处理过程的最终目的。如果利用此平台与立体仓库各业务系统实行链接, 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 实现对仓库信息集成管理的最优化, 产生如下最佳互动效果。

1. 改变仓库管理模式。

日常, 信息形成者与仓库管理者分别从各自工作重点出发, 编制本系统适用的业务规范和标准, 造成信息、仓库工作业务标准规范的不通用、不统一、不协调的现状, 再说业务系统的各自独立也使信息管理者不能“越权”介入信息工作, 只是在信息处理工作完毕后, 由各业务系统和信息工作人员, 通过数据库系统进行被动的录入、归档。在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背景下, 特别是面对仓库管理、监控以及控制等这些已有的子系统, 在实时接受、仓储、执行任务等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信息, 系统管理者和利用者能根据自己的职能及特色按照集成管理平台的模式输入平台数据库, 信息形成者和利用者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接收、利用。他们既能获得信息, 又能把自己的信息输入入库, 使利用者从单纯的信息利用者向信息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平台就如此将信息、标准规范、技术和仓库各个子系统及仓库信息利用者实行集聚, 并将信息的形成、管理与信息的收集、利用等流程联系起来, 致使仓库系统管理者既能对信息形成者进行规范管理, 又能使业务与信息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又易对呈现出的有用与无用信息分的清楚, 并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用信息,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因受到各子系统的限制, 不能将各信息单元无缝隙的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情况。

2. 实现仓库管理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立体仓库的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由三个层次组成。最底层由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信息数据库两部分组成, 用来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共享操作, 它是整个管理平台的基础层, 作用是为上层提供服务;各类计算机软件组成了平台的中间层, 用于支持数据仓库中业务系统不同的管理需求;应用软件层是平台的最上层, 是基于中间层进行二次开发的软件, 其作用是面向用户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传播和共享。各层能够提供以下几项服务, 首先, 平台能够对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并可以在识别后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 关键信息被识别、整理和集合后存放于信息仓库中, 并建立联系;其次, 平台具有信息自生功能。集成管理平台自身就是一种信息, 它能够分析出不同用户的具体工作性质和信息需求, 从而主动改变自身功能适应用户, 把用户需要的数据信息及时向用户进行自动传播;最后, 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简单便捷、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方便用户从库中提取到特定结构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

3. 提高仓库工作效率。

要使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的管理层、监控层以及控制层能够协调高效的工作, 需要实时接受、反馈任务信息。而自动化立体仓库档案管理平台采用了高效的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 能提高立体仓库的拣选和出入库效率。此外, 由于平台对信息的组织管理与整合性要求高, 这样有关数据库由多用户操作可能引起的冲突问题通过两层之间的任务协调得到解决, 促进仓库工作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 基于Web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是整个仓库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仓库业务流程的设计及对物流的实时监控等功能的实现, 并为信息流很好地整合物流提供必要的条件。

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掌握仓库信息的有效管理技巧, 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结构, 是提高仓库社会、经济效益的法宝。Web技术体系为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 提供了充分而又广泛的信息技术环境、理念、方法的支持, 也必将给立体仓库信息集成管理带来更加广泛的影响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路凤英.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档案信息业务环节协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

[2]崔万瑞.柔性制造车间立体仓库信息管理的研究[J].机械加工与自动化, 2003 (1) .

[3]黄官伟.知识管理机制与业务流程的集成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4) .

集成平台建设 篇11

关键词:OA系统;即时通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OA System and Instant Messaging Platform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Liu Guocheng,Zhang Y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Guangzhou510430,China)

Abstract:For the weaknes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using in colleges,a method that combining the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with the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is present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and the OA system discussed.

Keyword:Office Automation system;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一、引言

近年來国内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多校区并存、远距离教学的办学模式,这使传统的办公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模式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或倾向于实施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系统。一套完善的高校OA系统可以实现公文处理无纸化、事务处理自动化、资讯决策智能化,是现代高校信息化的关键之一,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热点。它不仅有助于学校简化行政工作量、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使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并促进校务公开。

二、高校OA系统存在的问题

然而目前高校主流使用的OA,多数是以工作流为中心,能够实现公文流转、流程审批、文档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新闻发布等众多实用的功能,属于流程性OA。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办公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流程性OA系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只偏重于解决行政办公方面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实时信息交流和教职工协同工作方面的支持。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即时信息交流功能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办公即时交流和协同工作的需要。

(二)沟通手段复杂,文件传输功能实时性差、通用性低。对文件的即时传输需要对方必须同时在线,否则不能传送,这对需要经常上课、难以保障实时在线的教师而言,是难以实现的,也是让行政部门头疼的事情。

(三)语音视频服务急需进一步开发和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引入多媒体技术,使之处理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功能加强,能够提高办公信息处理的应用范围和价值。而目前高校使用的OA系统,大部分还没有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功能,明显滞后于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四)体系结构采用B/S,操作相对比较复杂,影响使用效果。大多数主流的OA系统需要经过一定培训,才能对使用方式有所了解。另外,验证过程过多、对IE安全性要求太多,在部分主流浏览器中界面显示效果不理想以及不完善的IE窗口弹出,也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三、即时通讯系统与OA系统的结合

针对OA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校OA系统的发展正在不约而同地寻求与即时通讯技术的无缝嵌合。但是传统的个人即时通讯系统因为其不足,影响了它在现代OA系统中的应用。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企业即时通讯系统(如腾讯通),则能克服使用个人即时通讯工具的弊端,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的功能除了具备个人即时通讯软件常用的功能外,最大的区别就是由于应用模式不同而集成了各种办公必备功能的自动化办公交流平台。企业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是针对办公时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传输,并且能够与其他软硬件设备进行交互,具有更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若把OA系统与企业即时通讯平台结合起来,将使OA系统享有即时通讯技术所具有的便利、快捷、直接的优点,使高校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即时交流,真正实现高校办公的协同工作,业务上的平等交流,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即时通讯系统与OA系统的结合实现

本文针对红帆OA系统和腾讯通即时通讯平台的结合和应用进行了探讨,解决了以下内容:

(一)解决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即时通讯平台融合的接口问题,实现红帆OA系统与腾讯通平台的结合。

(二)组织机构集成,实现腾讯通平台与OA系统中组织结构及用户的同步,两个系统可以共享一套用户信息。

(三)完善消息机制,拓展集成后系统的即时通讯功能。

通过对OA系统和腾讯通平台接口开发,实现了二者的结合,并实现以下功能:

1.实现OA与即时通讯平台的整合。提取重要的和最新的信息,能够直接打开通知公告、文档文件。2.即时沟通,实时收发消息,满足用户在办公、沟通、协作以及个性化的需求。3.完善消息机制,实现即时处理。各种待处理信息通过即时通讯平台的消息机制进行提醒。4.实现手机短信通知用户。如用户外出,则系统自动将待办信息发送到该用户的手机上。5.建立明朗的组织架构,搭建了一个简单易用、结构合理、安全实用、高效的电子办公和沟通环境。

五、小结

即时通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但二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莫过于将二者整合,这也是近年来的热门技术,它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为网络办公信息的处理提供了更加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随着即时通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深入,把二者向大型的综合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秦红兵,何正,符学斌.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校园应用模式探索.软件研制,2005,7

[2]柳延东.即时通讯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教育探索,2007,7

[3]刘小舟.应用于电子政务的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计算机时代,2007,10

作者简介:

刘国成(1975-),男,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集成平台建设 篇12

信息系统的发展, 带动了我国经济, 在预料领域也是如此。医院近年来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比如目前被广泛使用的PACE等系统, 都是信息化与医院相融合的典范。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导致这种信息化系统实效性明显变差, 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医院发展的需求, 必须要对系统功能进行二次划分, 下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发展现状

所有的系统中, 病例信息系统以及麻醉系统等临床系统, 都已经投入到了正式使用环节, 而且不同开发商研究的软件不同, 所以软件之间很难实现完全兼容, 很容易影响到其余的数据, 阻碍数据共享。病人个人信息会通过零散记录的方式录入到电脑的系统当中, 而医院方面只能利用软件来获取病人以往的入院信息以及就诊信息, 整个查询过程需要使用到很多的系统软件, 十分繁琐。部分系统开发时间相对比较早, 在数据储存方面不够完善, 会影响到其余系统的正常读取, 实用性不理想, 影响医院工作效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情况,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 解决系统使用中会遇到的障碍。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 一个实用性较强且相对比较完善的医院系统要包含临床信息系统、患者检验结果查询系统以及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等多种系统。院方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信息, 对所有患者的情况进行录入与整合, 为医院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从目前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 各个不同系统可以按照不同接口形式来实现数据共享, 但是这种方法会被信息化系统结构所替代, 并且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是很难预测的。

二、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目的与效果

2.1建设目的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各种影响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寻找更加灵活、多样且适合医院使用的系统, 来构建扩展性平台, 完善医院信息集成系统, 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 保证系统安全、高效。信息系统集成化技术, 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一种技术, 在其余行业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医疗领域、医疗行业中, 成功案例比较少。但是从国际的角度来看, 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都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集成技术, 并且技术的实用性也比较强。

工作人员在对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时, 要始终秉承安全、可靠、高效率的工作理念来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系统, 并结合一些比较超前的体系结构以及软硬件技术, 提升系统科学性以及系统的实用性。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构建质量, 提升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工作人员可以使用HL7或者是DICOM3等指标来规划系统结构, 提升系统结构的标准性。

2.2建设效果

目前最常见的医院信息系统平台组成部分是医务工作人员系统、患者管理服务系统以及医院管理人员系统。其中医务工作人员系统囊括了日常HIS系统、LIS系统、PACE系统等诸多系统模式, 所有的医疗服务系统都必须要符合国际惯用标准, 并利用数据集成传输等形式来实现数据全面共享, 为医院日后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管理。

医院管理工作者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医疗管理以及运行管理这两个部分。其中医疗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医院的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病明确狐狸管理系统、传染病管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在运行管理方面, 主要的工作内容集中在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医院资材消耗管理、医院内部硬件条件管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所有的医疗管理以及运行管理数据, 都会通过集成的方式传输到数据集成中心当中, 并且还可以利用数据集成系统当中的数据分析功能来生成相对应的数据报表, 将数据报表的内容输入到不同的平台的那个中, 作为数据调查以及数据问题解决的系统性支持平台。作为医院管理层来说, 可以按照不同平台报表上的内容来进行决策,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患者服务系统属于一种对外开放的平台, 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了系统查询、系统预约、挂号、病人短信提示等。

三、结束语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 关乎医院未来发展, 并且也是信息化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所以必须加以重视。上文首先分析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发展情况, 之后分别阐述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目的以及平台的建设效果, 为日后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利辉, 栗敬东.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效果[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4:228.

[2]焦雄飞, 孙国志, 李子涛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与交换平台一体化建设方案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6, 08:82-85.

上一篇:感应技术下一篇: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