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集成平台

2024-10-22

资源集成平台(精选10篇)

资源集成平台 篇1

0 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1]。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200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十二五”期间,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必须有1套针对性强、便于实施管理的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模型。

在以往国内外关于水资源配置研究的60多年中,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水资源配置类型经历了仅以水量为主的配置、考虑水质因素的配置、以水利工程为控制单元的水资源配置、区域和流域等水资源配置,直到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发展[2]。研究方法从常规规划方法发展到模拟、优化与模拟相结合、随机规划、模糊优化、神经网络、复杂系统理论、智能规划等技术[3,4,5,6]。然而,无论是基于数学模型还是基于模拟模型的水资源配置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即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很大,缺乏水资源系统网络求解技术,水资源配置模型缺乏通用性,可操作性差,且不易推广。为此提出基于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

1 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的理论

1.1 配置规划模型的分析

1.1.1 配置规划模型分类

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供水主体主要包括地表、地下和其他3类水源工程。地表水源工程分为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主要是机电井工程,其他水源工程包括集雨利用、再生水、苦咸水、海水、矿井疏干水等工程。模型用水主体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分为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用水,生态用水分为河道内、外生态环境用水。

1.1.2 配置规划基础单元

主要决策信息是动态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的基础单元,为供需现状、用水水平、水生态环境等各种情况的分析提供依据,也可为最佳方案的推荐提供指导。主要内容包括:1)社会经济,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程度2方面;2)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3)生态状况;4)水环境状况;5)其它决策信息,具体指土地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交通、供电、安全、自然应对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1.1.3 配置规划框架

水资源配置规划是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为基础,结合需水预测、节约用水、供水预测、水资源保护等有关部分进行。水资源配置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模型根据区流域(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统筹考虑流域(区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水、用水、耗水、排水过程紧密联系,在按照水源配置和运行规则、用户配置准则、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经过手动或自动调整进行供需分析,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2 配置规划模型系统的概化

系统网络图是对系统的抽象概化反映,主要由水资源利用转化相关处理的概念化元素构成。系统网络图主要由节点(点)、计算单元水传输系统(线)、流域单元水传输系统(面)3类元素组成。其中,节点主要为以下3类节点:

1)水源节点。水库、引水枢纽、提水泵站、地下水管井、污水处理厂、集雨工程、矿井疏干水利用工程均为供水水源节点。

2)需(用)水节点。城镇和农村生活、工业及三产、农业、城镇生态、农村生态6个用水户,以及水电站、湖泊、湿地等均为需(用)水节点。

3)输水节点。河流、隧洞、渠道及长距离输水管线的交汇点或分水点,行政区间断面、水资源分区间断面、水汇等均为输水节点。

1.3 配置规划模型的运行策略

1.3.1 供水水源配置规则

各种水源利用的优先顺序依次为:雨水资源,污水经处理后的再生水,矿井疏干水,苦咸水,海水淡化或海水利用,满足用户要求的上级用户的退水,地表径流水或水库蓄水,地下水。

1.3.2 供水水源运用规则

运行策略包括以下几部分:1)供水水源应遵循地域优先规则;2)河流上游无调节水库的提水和引水工程优先利用,若有调节水库则应优先利用水库水量,地表水供水工程应遵循其本身的调度规则和供水计划,首先按照规定的分配供水,若无规定则依照配置准则分配;3)各行业的回用量利用要优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4)地下水供水量在小于可以供水量时可以供水。

1.3.3 用水户配置准则

1)用户配水次序依次为城镇与农村生活,生态环境,二、三产业,农业,供水保证率分别为:城镇与农村生活为100%,二、三产业为95%,农业灌区为75%;2)分质用水准则;3)均衡用水准则;4)高效用水行业优先准则;5)低耗水行业(节能行业)优先准则;6)低碳经济行业优先准则;7)循环经济行业优先准则。

2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2.1 系统网络知识图构建

知识图不仅可以有效地描述规范化、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对于描述隐性知识也具备优势[7]。知识图中可以体现以下内容:1)区域基础信息情况,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能减排指标措施及用水定额等;2)各类用水单元用水要求,现状、定额管理、节约用水要求等;3)各类用水单元的基本信息、发展趋势、用水、对应用水要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指标等;4)水资源供需不同展现模式,现状和规划、定额、节水等平衡,可以实施平衡配置的自动和手动调整,变化用水单元情况。

神木锦界工业园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锦界,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园区是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部分,将成为拉动神木乃至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现以该区域为例简要说明模型开发的主要部分。这一主题的知识图如图2~5所示,图中用矩形表示用水户,圆形表示水源,各用户和水源利用图元进行连接,通过知识图可以直观显示水源、用户的信息,管道节点处可以显示节点前各用户的已用水量、节点处的可供水量、节点后用户的需供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通过知识图完全能够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指导,并为该区域的工农业生产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

2.2 模型的分解与分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问题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涉及决策者越来越多,规划时段也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具备高维和非线性特征的复杂大系统,需要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创新。问题本身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等的多目标;决策者各自处于不同层次,上层可对下层行使某种控制引导,下层决策以上层决策变量为前提形成主从递阶决策;规划时段变化、前后相互关联、配置方案多等。

整体抽象模型应用中要分解和分层,按照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方向,在水资源配置规划中,把数据、信息及知识可视化,通过知识图,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和谐结合,在综合集成环境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等服务;基础数据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与水资源配置规划具体业务适应,开发信息处理组件库;应用模型按照应用,分主题;把应用主题知识图化;在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平台上快速集成和组建水资源配置规划的不同应用。主题可以按照应用要求分层(相当于多个应用功能子主题),具体如下:1)按照不同流域、行政区域或行业分主题;2)按照配置主题内的农业、化工厂、生活用水户配置主题。针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

2.3 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以下4大部分[8]:

1)知识图编辑。知识图是核心,系统通过知识图支持专家与专家,专家与计算机之间的知识、信息的感知和交流。为了满足决策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决策者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运用。知识图编辑界面如图6所示。

2)知识图应用。知识图是专家与群体专家智慧的体现,其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加以验证,才能逐步接近实际,发现规律,通过知识图的验证管理,对知识图所代表的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反映其与实际接近程度,实现逐步迭代;对群体研讨结果,通过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协作知识图进行处理,得到体现群体专家意愿的对配置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案。

3)模型集成。定量化的知识可以通过模型组件方式进行描述,并通过链接与知识图联系在一起。通过加载知识图,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决策结果输出。其核心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模型组件的创建、发布等管理,基于可视化的人机接口,专家可以采用直观的方式对定量模型组件进行描述;另一方面,由模型组件构成定量模型,组件要进行有效集成,并需要建立与知识图相适应的公共概念管理模块。

4)协作管理。基于XMPP协议,对研讨的主题,参与的专家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如注册、主题设置等,为专家基于知识图进行的协作研讨、合作提供支持。

3 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系统的应用

3.1 合理配置规划的基本应用模式

基本配置模式是利用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结合特定的水源供水量数据和用水量资料能够进行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的平衡,按照水资源和行政分区及不同用水行业的分类,以视图和表格2种平衡方式展现。基本动态配置规划模型能够建立区域基础信息、各类供用水单元的信息数据库,可实现不同分类系统和方案情况下的平衡结果展现,能够实现区域或行业的潜力分析,并能够建立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数据库,进行初级的手动配置动态调整。

3.1.1 方案表现形式

水资源合理规划配置方案表现是在不同的水工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描述不同规划情景下的水资源合理规划配置结果,确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围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单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证率、供水水源构成、缺水量、缺水过程及缺水破坏深度分布等情况。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状平衡。以现状年供水水源、用户之间的联系所得到的平衡结果。

2)不同规划年平衡。反映规划年供水水源、用户之间的平衡结果。

3)随机动态平衡。在现状水源、用户等固定分布的基础上,在不同空间区域上添加供水水源或用水户的平衡结果,或者在任意时间添加供水水源或用水户的平衡结果。

4)节水平衡。以现状用水或规划需水为基础,在考虑节水水平的发展、节水工艺的提高及不同用水行业特点等的基础上,分析节水后的现状用水和规划需水,进行节水平衡方案表现。

5)定额平衡。以不同行业规定的用水定额为基础进行需水量计算,所反映的供水水源、用水户需水之间的平衡结果。

6)生态经济平衡模式。以现状生态和经济状况为基础,考虑经济和生态用水需求,按照多目标群决策总体模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对经济和生态用水进行配置,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障情况下的水平衡结果。

7)水土优化平衡模式。在不同时间、空间水土资源规划的基础上,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保持和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相对最优为目标的水平衡结果。

8)碳平衡发展模式。在节能减排和水土资源规划的基础上,以自然碳通量及捕获能力和不同行业人工碳通量为主导因素,分析现状及规划2种碳平衡发展模式。

3.1.2 区域潜力分析

区域潜力分析是在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析整个区域或区域内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土地资源、新增用水户、水生态环境承载及碳减排等方面的潜力。

3.2 合理配置规划的扩展应用模式

动态合理配置规划扩展模式是在基本动态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对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配置规划模型的自动配置调整,实现供水工程和用水户规划建设的自动分析功能,实现供水工程来水量的实时动态监测,实现用水户用水和排水的实时动态监测控制,并与用水户之间的动态水权交易平台的研究相结合。

3.2.1 配置规划模型的自动调整

通过优化算法的选择计算,对区域或子区域水资源不同配置平衡方案进行优化自动调整,从而得到最优化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各用水单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证率和水源构成、缺水量、缺水过程及破坏深度分布、用水户产值效益等。

3.2.2 供水工程和用水户配置规划的自动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2部分内容:1)新建供水工程和用水户的子区域的规划合理性,分析其建设对子区域的影响;2)新建供水工程和用水户的全流域的规划合理性,分析其建设对全流域的影响。合理性分析内容如下:水资源状况、供水量、用水量、缺水率、用户产值效益、用户耗水类型、对其他用户的影响、区域产业配置、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状况等。

3.2.3 来水、需用水和排水实时动态监测

实现动态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模型的首要问题是算好水帐,准确弄清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资源的水量及水质。因此,动态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模型要与现代水文监测手段相结合,建立不同供水水源的来水量和水质、不同用水户的用水和排水量及水质的实时动态控制,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供水工程可供水量,可以与用户实时需用水量进行实时动态合理配置,使水资源合理配置结果能够在较短时段内进行平衡分析,计算各个用户的余缺水、水质达标情况。

3.2.4 与动态水权交易相结合

在对区域来水、需用水和排水及水质实时动态监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社会市场机制,按照在较短时段内进行平衡分析计算的各用户余缺水情况,建立以政府为监督指导,第三方水务公司运营管理,用水户自身协商交易,并且具有不同宏观调整机制的动态水权市场交易模型,将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与水权水市场交易相结合。

3.2.5 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衔接

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基础,明确考核指标体系、管理考核方法和制度设计,在对来水、需用水和排水实时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源监测与取水许可管理、用水管理及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排污口管理与水功能区水质污染模拟,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水权分配及交易、节水改造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资源评价和各项指标管理等。

3.2.6 极端事件下的水资源配置规划

充分考虑极端干旱和洪涝、水质污染等极端事件,从应急管理层面纳入到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结合区域气候模式和变化及人类活动情况下,进行水资源供需极端模式下的演变和识别,分析区域极端事件情境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区域产业和工程布局,进行未来可能极端干旱和洪涝、水质污染等极端事件情境下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4 结语

基于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是以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为支撑,从理论的创新和完善、系统模型的开发构建、配置规划模型的表现模式等方面研究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该模型能够建立区域基础信息、各类供用水单元的信息数据库,按照水资源和行政分区及不同用水行业等分类,以视图和表格2种方式进行不同方案下的平衡展现,能够实现区域或行业的潜力分析。同时,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能够实现配置规划模型的自动调整,供水工程和用水户配置规划的自动分析,来水、需用水和排水实时动态监测,与动态水权交易相结合,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衔接和极端事件下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等功能,建立的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并易于推广利用。

摘要:为解决传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在实际应用缺乏通用性、可操作性差且不易推广的问题,采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进行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的研究。以模型主题分类、主要决策信息、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为基础,建立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的框架,把水资源系统概化为系统网络图,结合供水水源配置和运用规则及用水户配置准则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以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系统网络知识图,建立可以进行多种平衡模式展现和潜力分析的合理配置规划模型。结果表明,以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通用性的优点,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规划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配置规划,综合集成,知识图,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4-35.

[2]王顺久,张欣莉,倪长健,等.水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及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5-38.

[3]卢华友,彭佳学.义乌市水资源系统分解协调决策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1997(6):40-47.

[4]柳长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6-10.

[5]游进军,甘泓,王浩.基于规则的水资源系统模拟[J].水利学报,2005,36(9):1043-1056.

[6]游进军,王浩,甘泓.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6,17(3):425-429.

[7]汪妮.基于中间件及智能Agent技术的防汛决策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4:36-38.

[8]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163-178.

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研发 篇2

关键词:医院评审 集成 办公平台

中图分类号:T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049-01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一直从事医院医疗相关的软件开发与实施并且已有显著效果。1998年初~2010年9月,该院信息管理系统一直使用由信息中心自主研发而成的,在各医院频繁更替医院信息系统的大环境下,该院十多年持续沿用自主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实为罕见;2010年9月底~2013年6月初,医院信息系统由招标引进软件公司的产品,后由于等级医院评审中诸多要求不能快速实现,加之HQMS上传又有新的需求,医院于2013年6月7日下午开始使用由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医院信息系统,新系统上线不到一个月,所有上传HQMS数据达标,系统使用至今已得到医院相关部门及主管部门的好评,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现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在原有办公系统的工作基础上,借助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充实、完善办公平台的应用。

1 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具体研究开发内容

等级医院评审所有材料存储到数据库。等级医院评审所有材料按整理过程及提供方式等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资料是已成型不会发生变化的,如科室成立、人员任免等文件、相关科室及人员证书等,这些通过扫描上传到系统相应的目录中;动态资料是随时间变化也在不停地变化而渐增,如值班记录、考核记录、不良事件的报告、投诉受理、满意度调查等等,实现等级医院评审所需材料动态更新,不同条款相同资料共享,不需重复建档。

实现评审三级责任落实。承办科室、督办科室、责任科室定期动态分析问题,责任科室对照标准随时自评。对于动态资料,按渐增的时间又可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等,督办科室根据分类可随时查阅相关部门有无按时上传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提示信息。

实现外聘专家可以不到医院,网上对医院评审资料审查。常规等级医院进行评审之前,医院都会请外聘专家进行模拟查看资料的准备等情况,一是增加外聘专家车马劳累之苦,二是外聘专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限定的范围地点内完成相关内容查阅,三是医院也要相关从多部门的人员跟从,往往限于地点、限于时间等原因会有诸多材料没能仔细斟酌。

结合等级医院评审条款中的PDCA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子系统。借助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的研发,建立相关的办公子系统,让医院信息化工作更深入、更细微,进一步推进和发挥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取消医院各科室手工报告资料,办公子系统实现手机移动办公功能。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将医院各部门报告的申请、审批等工作通过终端电脑、手机、平板等在网上进行,减轻人员的往返劳累,办公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 本项目研发方法与流程

对本项目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安全措施等。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研发,通过进行网上注册、登录身份的识别及文件的加密传输,完成文档的上传、签收及意见反馈,由角色管理分配相关人员访问菜单的权限,实现网上申请、审批流程。

项目在投入实施前要完成诸多的测试:首先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要完成最初的原始测试,对单个模块中的每个菜单、每个功能按钮、保存好的每个数据等等都要一一重复多次操作,检查每个数据是否正确。其次,安排专门从事测试工作的人员进行逐模块、逐功能的深层测试及全平台整体测试,认真校验每个操作得到的数据与实验数据是否一致,对于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测试人员及时反馈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对程序进行调整更新升级后,测试人员对更新的程序再次进行上重复操作演试,确认更新的问题明确解决到位为止。最后,进行功能应用层面的用户参与测试,同样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办法跟模块测试中一样,多次反复N次后方可计划安排试运行,在测试过程中涉及功能模块变更与调整的内容,也在该测试过程中得到解决。

3 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研发展望

将评审标准要求融于日常工作,提高医院内涵。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研发要实现网上文件的上传、签收、意见反馈及通过掌上设备随时随地完成相关的申请、审批工作,让平时繁琐的工作在无纸办公系统中有效进行。

提高医院各科室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协同能力。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研发为医院管理部门与一线科室、院领导与员工之间架起了无形直通的桥梁,让联系沟通无时无地不在,不仅为医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使迎评工作有效实时进行,同时通过掌上终端(如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网上申请、审批工作,工作场所与时间不再受任何牵制,由因特网将办公场地移出医院甚至全国、世界各地。

实现无纸化、移动办公节约人、财、力。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研发以减轻各医院迎评时众部门疲于资料的突击筹备,让迎审工作体现在平时的日常工作的点点积累,并按时进行文档的上传、签收、反馈,使管理部门督查承办部门的工作进度一目了然,避免人员的往来奔波,迎评工作在无纸化办公中循序渐进地进行。

4 结语

目前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开发、测试工作已全部完成,现在医院各部门运行之中。所有医疗机构都有面临等级医院评审不同级别的自评、测评、复评检查,而为迎接相关的检查必须进行资料准备工作,同时迎接相关检查也是医院自身发展的能力的一个展示,医院也竞相需要将自身优秀的一面能充分地展示给相关检查部门与社会。总之,医院评审系统集成办公平台适用于所有医院迎评与办公自动化的需求,而目前的医疗机构中绝大部分都没有这样的应用平台,该平台的推广必将对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陈先芳.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平台开发与组网技术[J].电子世界,2014(6):93.

[2]孙斌,杨伟国,朱海燕,等.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医院后勤综合调度平台一体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4):79-80.

[3]陈江飞,朱素燕,徐萍.我院药品使用权限的信息化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4):308-309.

资源集成平台 篇3

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得到了新的突破。制造业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众多制造业的关注, 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其模式直接影响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便捷性、安全性及可靠性, 目前有ASP (应用服务提供商) 和CPC (协同产品商务) 两种模式。ASP将各种应用软件安装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集群上, 通过网络将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基于这些功能的服务, 以有偿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ASP专门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这些应用软件的功能和服务[1];CPC是通过网络, 每个相关人员不受时间和地点以及办公等条件的约束都可以协同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制造以及管理。

ASP和CPC的集成平台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它结合了ASP和CPC各自的优点, 拥有更强大的服务功能。它们之间在技术层面、理念层面、效能层面、安全层面、管理层面以及功能层面进行集成, 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2]。此集成平台为ASP厂商和CPC协同软件提供商带来了很多的利益, 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开发业务, 缩短盈利周期, 降低运作成本,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实用、安全、便捷、高效而且个性化的服务, 切实保障自身利益, 充分使用提供的各种服务为企业的整个工作流、供应链管理和决策服务, 从而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2、ASP和CPC集成平台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总体结构由七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基础支撑层。第二层:资源层。第三层:管理层。第四层:通用服务层。为ASP和CPC集成平台提供通用的基础服务功能, 这些服务功能独立于具体的应用和操作环境, 以标准化的方式为网络化制造使能工具和应用工具提供所需要的底层数据与应用操作功能[3]。第五层:工具集层。使能工具集为ASP和CPC集成平台的构建和运行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第六层:应用层。第七层:终端表示层。为集成平台提供统一、安全的用户界面, 使不同的用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能以相同的方式访问集成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3、ASP和CPC集成平台的资源分类管理

ASP和CPC集成平台, 融合了ASP和CPC各自的优点, CPC强调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性, 包括了人、财、物之间的协同;ASP主要负责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相关的服务。本文中所涉及到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资源是指完成产品整个生产周期活动中由集成平台所提供的软硬件元素, 包括了设计、制造、维护等相关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元素的总和。

人们通常根据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资源可变性, 可分为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根据资源循环利用性, 可分为一次性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根据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布, 可分为生产设备资源、生产管理资源、生产资料资源、生产市场资源和公共资源;从供应链的角度可将资源分为基础结构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企业供应链资源等[3]。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 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资源层是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底层部分, 是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灵魂, 当资源遭到一定的威胁时, 整个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就会瘫痪, 因此在保证了资源充分性完整性的同时还要保证资源的安全性。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生产系统内部资源要素、生产设备、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 也包括生产系统的非结构化要素及相应的管理技术, 同时还包括了生产系统外部的资源要素[3]。由于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复杂多样性, 因此人们对资源的管理维护是一个比较繁重的过程, 本文着重从安全性角度对资源进行分类以便人们对资源进行管理, 为今后的资源安全传输做充分的准备。可将资源分成一级资源、二级资源和三级资源:

一级资源, 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资源, 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业务过程、生产设备资源, 资金资源、知识资源等, 是企业是核心信息, 一旦泄露将会对企业和服务提供商造成很大的损失。二级资源, 主要包括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产品数据资源、生产资料资源。其中由于系统提供的各种软件处于不断更新和升级, 并且各类软件资源属于公用性质不存在特定性, 因此在对其安全上的投入较一级资源低;同样由于人力资源的变动性, 产品数据资源的更新性、以及生产资料资源的公用性, 因此都纳入了二级资源的范畴。三级资源, 作为安全级别最低的资源, 主要包括一些计帐信息、公共信息和日志信息平台资源中占有量最少的部分。

4、结语

ASP和CPC集成平台在网络化制造领域是一种突破, 在时间上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在经济上减少了企业成本, 在空间上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使异地的机械制造企业可以随时进行协同合作。同时为了使平台能够更加方便的对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资源进行管理, 也考虑到今后资源的安全性的管理问题, 特将资源进行安全级别的划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还要针对集成平台中不同安全级别的资源在传输过程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以保证集成平台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朱凯.网络化制造ASP平台集成框架及软件的实现[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5.

[2]杨文佳.网络化制造中ASP与CPC的集成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8.

资源集成平台 篇4

关键词:数值仿真 有限元 优化设计 最优控制 软件平台

Advancements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SiPESC - a Software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Chen Biaoso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Numerical simulation/Computer aided design (CAE) is applied to analyse, simulate, predict and design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s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nd products by the employment of computers. The core of most recent concepts of “virtual manufacture”“digital manufacture”“fine design” in engineering is numerical simulation. Key concep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omputation and computer modeling, therefore software is its vehicle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systems are mainly develop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USA or those in Europe and these software systems became core tools of innovative design for engineering products. Since 2006, several national organizations/committees in USA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continuously issued reports to stress that “Computational science has become critical to scientific leadership,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security.”“There are immediate opportunities to strengthen the U.S. capability for SBE (Simulation Based Engineering).”“To out compete is to out compute”. China has established developing strategic through innovation and we must develop our capability independently. Self-developed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nd is facing fast developing opportunit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T) has engaged self-developed software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and for over 40 years. Since 2007, DUT started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SiPESC—Software Integration Software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Computation. This report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SiPESC, including research background, design ideas and system framework, system’s integration capability, computation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CA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Key Words:Numerical simulation; Finite element; Design optimization;Optimal control;Software platform

荣国网旅游电商集成平台 篇5

旅游联手电商强势出击

荣国旅全资子公司——山西荣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技术开发、网站建设与推广、电子商务、自动化办公、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撑、互联网增值技术服务等相关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企事业单位建站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及推广, 拥有独立的高端服务器, 提供域名注册、虚拟主机、中文网址、企业邮箱、网站建设、网络营销和软件开发的企业网络工程的全程跟踪与服务, 行业范围涉及旅游、机械、医药、建筑等领域, 是金融、政府、通信、电力等行业的长期合作伙伴。

“十二五”规划中, 我国将电子商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将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与不断深入, 其中特别注明“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的开发与应用, 积极推进移动电子商务等创新电子商务领域的研发。数据显示, 2012年全球旅游产业增幅4%, 中国的旅游业增长幅度更大, 2013年旅游业收入预计会有14.2%的增长。随着网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将发挥巨大的潜能, 带动各种消费, 啦动经济增长。

荣国科技紧抓机遇, 经过两年多的分析研究和实地调研, 结合当前电子商务主导经济消费思潮的不断深入, 以及荣国旅17年来对传统旅游运行模式和未来消费转型的思考, 看到旅游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潜力, “荣国旅游全国系统电子商务集成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通过采集筛选整合旅游行业各种资源, 以全新的网络视角打造空中旅游营销模式, 实现无地域、无国界、无时空、零距离、高品质网络旅游全新体验平台, 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预定、一对一服务, 使旅游者足不出户遍知天下旅游事。

据了解, 该项目从2012年5月开工, 至今一年多来, 基础架构已初步完成, 现已投入第一期试运营阶段, 实现省内及周边、国内及国际成品线路展示、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线上线下客服互动、旅途跟踪、售后回访等一条龙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二期内容将进一步升级现有功能, 另增加自助游、自驾游板块、旅游攻略、车辆预定、酒店机票、景点门票、土特产预订系统等单项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开发, 并实现基于安卓和苹果手机移动支付客户端的开发工作。第三期预计将在两年内继续拓宽平台领域完成导游信息平台的整合与开发, 并实现基于平台的大型旅游社区和在线交互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线上线下结合保证服务

随着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旅游、对旅游电商的服务也随之有所提高。固有的模式缺乏创新, 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 面对相似的价格及质量, 旅游者的选择往往是由服务品质来决定。如何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并能适合每一位旅游者的特色服务, 成为旅游电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据介绍, 荣国旅游电子商务集成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 而重中之重就是服务, 坚持以“服务第一, 信誉至上”的宗旨, 不断创新进取。通过采用最先进的云技术、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 将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 打破了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开创了一种更新、更便捷、更直观的景区与消费者联系的通道, 充分利用强大的采购团队、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 将各种旅游资源整合放入荣国旅游电子商务集成平台, 将天下旅游资源一网打尽, 形成一个以旅游为核心, 相关内容为辅助联动的旅游商务电子集成平台。

同时, 该平台采取网上网下联动的方式, 为即将出行的旅游者提供360度全方位多角度24小时的沟通与服务, 使旅游者足不出户“一网了然”, 而在移动电子商务方面, 旅游者可以体验最快捷、最广泛的个性化、自助式的即时旅游服务, 实现“一部手机, 畅游神洲”。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荣国旅游电子商务全国集成服务平台还实现了线上与线下互动, 产销分离, 统一采购、统一宣传、统一客服、统一操作、统一编辑、统一营销, 全部采用国际标准化作业流程。在线上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多产品、个性化的组合与预订服务, 在线下以信息共享带动地面旅游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 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的结合, 构建覆盖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服务价值链, 形成“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走出去”步伐, 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 荣国旅游电子商务集成平台预计投资1亿元, 届时将建成山西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行业信息交互电子商务集成平台。该项目的开发与建成将对山西省信息化管理工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线上完成交易, 线下消费体验, 在线平台整合线下资源, 带来消费, 更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 提升效率和价值。传统旅行社生产销售模式与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结合, 是促成双方合作和转型的机遇, 更是传统旅行社“触电”寻找新的营销方式的最佳途径。

医院集成平台建设的探讨 篇6

医疗集成平台是将临床各类子系统, 如:门诊、住院、药品、PACS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及LIS (实验室信息系统) 等进行集成, 以协助医务人员在系统集成平台上能随时访问所需临床数据, 从而及时有效地作出临床医学决策。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缺少整体架构, 各医疗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1], 加之各个异构系统逐步独立完成实施建设, 服务对象的多种类及医疗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多样性和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2], 而系统之间缺乏标准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 大多采用两两集成的方式, 增加了系统的维护难度;当某一系统更新时, 与其集成的其他方需随之改动, 对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功能性等产生系列未知的影响;同时, 集成的质量难以保证, 部分厂商之间的集成没有日志, 难以跟踪和监控, 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否成功缺少透明度等。上述问题是大多数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尤其对于起步较早、各业务信息系统分步骤建立的医院, 会面临着多元异构信息系统整合集成的需求。

1 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

集成平台概念在其他领域应用较多, 技术较为成熟, 但真正在医院信息系统 (HIS) 中取得实效的案例, 还为数不多[3]。参考其他行业和国内外HIS建设的经验, 结合我院特点, 笔者认为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

1.1 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

集成平台应基于HL7/DICOM等标准, 参照IHE技术框架和体系结构, 将各种医疗信息 (影像、文字、视频、检验数据等)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和企业服务总线 (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 技术实现松耦合集成[4]。通过建立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公用字典, 将既往分布在各业务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整合到医院信息集成平台, 实现医院各科室间、医院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消除信息孤岛, 实现医院信息数据共享。

1.2 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数据中心

集成平台的共享数据, 应按照卫计委出台的基本数据集标准, 建立丰富的医学知识库, 并与医院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与共享[5]。集成平台解决在网络环境下对业务集成的需要, 异构数据整合的作用是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集成、统一、安全、快捷的信息查询及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服务[6], 通过集成平台使一线医护人员更方便地获取患者的各类信息, 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并能建成以患者为中心的面向医疗、科研、管理的临床数据中心。

1.3 实现业务协同共享

以集成平台建设为契机, 通过高度共享的信息来实现对诊疗流程和医院工作模式的梳理和优化。集成平台的成功实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而非仅仅依靠技术本身。集成平台应能支持医院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降低投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2 目前业内集成平台建设的2种观点

2.1 积极实施与尝试

国内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缺少统一的顶层规划, 大多使用传统的视图、存储过程、动态连接库等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和协同, 将需要集成的两个应用中各自的消息格式、通信协议、数据模型, 进行代码设计、编写接口, 以便实现应用间集成[7]。这种传统做法给信息主管部门带来了极大压力, 例如:系统升级改造成本越来越大, 信息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 难以得到院领导和一线业务人员的理解;表面上信息系统的运维尚能应付, 但随各系统不断接入, 底层复杂而又雷同的数据交换方式, 逐渐成为系统稳定的“隐形炸弹”;一些合理的业务需求, 技术层面上并不复杂, 但只要涉及多系统间交互, 实现较为困难。集成平台是摆脱此类困境有效途径之一。一些医院的CIO认为, 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需要医院与厂商联合对集成平台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 否则医院信息化产品仍将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

2.2 观望与等待

卫计委出台的各类技术标准, 没有明确要求医院实施集成平台, 只要求医院医疗流程各环节信息能够采集、共享和利用, 通过智能化处理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和效率, 为临床医疗活动提供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8]。至于信息共享方式的选择, 是采用集成平台, 还是传统点对点方式, 需要医院根据现有系统、实施周期、投入、系统建设时间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集成方案。从技术上讲, 完全采用标准接口的集成环境是理想的, 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厂商提供的信息系统在设计之初未考虑标准接口。目前建设一个完全采用标准接口集成的环境是比较长线的投资, 需较长时间方能发挥作用。与其集成平台一边实施一边不断优化, 不如观望与等待更为稳妥。

3 医院集成平台在几家医院的应用

3.1 应用实例一

集成平台实现过程:某市级三甲医院, 核定床位数700张, 年门诊量达120万人次, 年出院病人为1.5万人次。政府主导投入医院信息化建设, 两年前采用“休克疗法”, 进行了完全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推倒重建过程。中标的HIS厂商作为“总包方”为医院提供了HIS、LIS、PACS等全套信息化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 集成平台属于其信息化投入的重点产品之一。在半年时间内, 经过管理、信息、建设3方的共同努力已初见成效。

主要特点:该医院规模和需求量适中, 院管理层对集成平台的上线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 尤其在临床依从性方面, 采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 渡过难关。院方对总包方技术上充分信任和依赖, 当实施中遭遇困难, 院方多对需配合的厂商施予压力, 促其协同合作。

HIS厂商作为集成平台的实施方, 在异构厂商间的技术协调上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使得该院集成平台数据交换较为顺利, HIS厂商将更多精力投入临床智能库和业务协同效果的展现上, 经过各家厂商及院方的全力配合, 院方管理层对实施效果相对满意。

3.2 应用实例二

集成平台实现过程:某省级综合性三甲医院, 核定床位数2500张, 年门诊量逾300万人次, 年出院病人超过11万人次。非HIS厂商为该院实施了集成平台产品, 历时1年半左右, 已完成基于消息中间件为主的集成平台与运营BI决策系统, 能够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

主要特点:侧重于相对独立的集成平台建设, 打造出了独立性较高的集成引擎, 强调对卫计委互联互通、集成共享等相关标准的认证和支持, 但由集成平台延伸扩展至跨系统间的临床应用服务、异构系统间的协同交互等功能涉及面有限。这与该集成平台厂商提供的产品理念有关, 他们认为由集成平台扩展的应用功能, 应由相关第三方厂家基于其消息中间件的服务机制来实现, 实施方只负责集成平台的内部集成引擎即可。

3.3 应用实例三

集成平台实现过程:某综合型三甲医院, 核定床位数2400张, 年门诊量逾250万人次, 年出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自2010年起开始着手进行集成平台建设, 凭借管理咨询公司进行流程梳理和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分析。该院与集成平台厂商经过近3年的通力合作, 目前已打造出了含集成引擎、临床数据中心、公共服务、病人主索引 (EMPI) 相对完整的集成平台框架体系。

主要特点:强调顶层设计、周密规划的运筹与调控作用, 慎重选择了集成平台的供应商。在实施中, 向各家信息厂商提供了Java、C#等多种语言的集成开发技术指导手册, 对于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厂商, 甚至会“代笔”为其研发集成代码。

4讨论

我院目前正在开展对集成平台的选型工作, 通过对上述几家医院的实例分析, 我们认为, 集成平台产品的选型应考虑: (1) 选择适应医院信息现状的、正确的集成平台架构。在集成平台产品的选择上, 业内各厂家都有各自的架构特点, 有些强调“独立”, 有些凸显“全面”, 在产品选型上要本着“务实”的态度, 去繁化简、因地制宜地探求最适合本院需求的集成架构; (2) 重视对现有系统改造的工作量。由于集成平台采用了消息接口等信息交换技术, 各系统应基于消息发送机制进行相应的系统改造, 因此, 在采购时应优先考虑带有标准接口的产品; (3) 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在系统集成的过程中, 作为HIS“技术总管”角色出现的总集成商, 能否协调众多供应商进行标准化的改造, 能否细致深入地“消化”院方对集成平台的需求, 能否拥有足够丰富的项目管理实施经验以应对上线后的各类突发事件, 对于集成平台产品的选型也是一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王晓飞, 李明, 马睿, 等.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现状与思考[J].西南军医, 2013, 15 (5) :584-586.

[2]计虹, 沈韬, 金昌晓.医院信息系统多元化集成发展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6) :36-38.

[3]张立, 胡正刚, 杜智, 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效果[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2) :47-49.

[4]刘博, 夏新, 陈彦东.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业务整合与数据共享方案[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7) :46-48.

[5]林志刚.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9) :39-42.

[6]孟庆崧, 戴鲁男.基于SOA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12, 7 (6) :51-53.

[7]胡志坚.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9 (4) :59-65.

如何构建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 篇7

关键词: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二维码识别

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为医疗事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为解决医疗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医疗业务包含住院登记、标本采集、出院结账等内容, 如此复杂的业务为医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 由服务端和客户端共同组建的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具有实时信息录入和查询等功能, 医疗业务处理人员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识别等手段可以解决各项医疗业务, 使得医疗信息化逐渐加强。因此, 必须构建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 从而促进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

1 移动医疗应用的需求

1.1 医疗业务与移动医疗应用互通的需求

随着医疗信息的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并有效解决患者病历文书、患者检验查询数据等内容, 所以需要满足移动医疗应用的需求, 必须建立移动医疗系统, 从而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检基础。在信息科技不断增长的时代, 医院必须采用药物、移动门诊输液应用管理系统, 继而通过PC端应用对病情加以观察, 因而利用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实现规范医疗工作。

1.2 索引识别信息的登记与访问需求

为了规范医院移动医疗用户统一登录认证工作, 必须对管理员工身份数据进行统一。同时, 为了规范对医护工作人员和病人身份进行访问。因此, 为了规范移动医疗服务, 并通过移动医疗应用满足索引识别信息登记于访问的需求, 必须借助于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 通过条码扫描的形式对信息对应关系予以确认, 然后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生化标本等对索引识别信息进行登记与访问。

1.3 医疗档案信息管理的需求

当前, 患者的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内容, 为了满足医疗档案信息管理的需求, 必须借助于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 对患者的档案信息加以管理。通过将不同生命周期内的诊疗信息加以整合, 整合的信息包含放射检查影像、健康监测数据等信息, 然后让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活动有充分的了解, 继而降低医疗风险。

2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功能构架

2.1 信息资源层

对于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 主要是通过建设不同的信息层, 然后加强平台的扩展应用, 做好统计查询、区域医疗协调等服务。信息资源层是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中的重要区域, 信息资源层包含医疗服务人员各机构信息库、患者信息等内容, 具有数据存储、管理等功能, 在建设信息资源层过程中, 一定要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 然后对其加以归档和存储, 从而实现对角色予以智能分类的功能。

2.2 信息交换层

信息交换层主要是与医院的医技辅诊科室信息系统、移动医疗系统等进行对接, 信息交换层是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交换层可以实现业务信息的交换, 并建立健全的HL2.XMessage的ESB消息总线机制, 对平台中的各个系统加以规范, 通过对ESB消息接收服务、发送服务等进行有效控制, 最终保证上传到平台中的数据信息具有规范性和一致性。

2.3 信息平台服务层

信息平台服务层可以提供对接平台业务系统的各项服务, 然后加强跨机构信息交换共享和跨平台的应用。信息平台服务层通常包含如下服务:主数据管理和数据字典更新服务。此外, 还包含患者查询服务, 尤其是KOS接收服务和跨机构影像共享服务都是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中的主要服务功能, 可以满足医疗人员和患者的需求。同时, 对全过程电子病历进行浏览, 能够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这些服务都是为了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 也是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功能框架。

3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服务的内容和应用

3.1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服务的内容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服务的主要包含如下内容:第一,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该服务是在认证授权机制下, 通过提供权限管理、安全审计等服务, 对用户信息加以有效管理。第二, 患者主索引服务。在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环境下, 通过EMPI适配器和PIX/PDQ服务器对患者信息进行更新主索引、获取患者主索引等服务。第三, 统一电子病历调阅服务。通过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中的电子病历浏览器, 可以向用户提供个人访问电子诊疗记录应用程序, 从而实现医疗人员做好医疗服务。

3.2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应用

目前,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主要应用于移动查房、移动护理、患者就医、院前急救等方面。在移动查房过程中, 可以向患者提供索引服务, 并实现患者信息与移动查房系统中的信息同步, 继而确保查房信息具有真实性。此外, 在移动护理过程中, 可以保证电子病历与移动查房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同步, 而且通过信息平台识别码信息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总之,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在医疗中的应用, 极大的推动了医疗行业的良好发展。因此, 必须加强对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

4 结束语

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是解决医疗业务的最佳途径, 对医疗资源加以整合, 可以实现医疗服务流程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因此, 必须加强对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 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基于IHE的移动医疗信息集成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4) :340-344.

[2]刘翰腾, 周毅, 李小华等.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J].中国数字医学, 2014 (4) :19-22.

[3]王琳华.云计算在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14 (2) :64-65, 70.

电力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设计研究 篇8

信息系统已成为电力企业生存的重要支柱,SAP系统、电力营销、生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支撑着浙江省电力公司管理链的正常运作。

由于体制障碍、缺乏理论指导与技术标准、投资管理多渠道、规划执行差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的信息孤岛[1]需要通过信息集成加以解决,使企业的信息资源由无序、被动、孤立的管理和浅层次的利用转变为有序、主动、整合的管理和深层次的利用,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

1 信息集成的主要目标

(1) 建立应用集成技术平台。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企业级应用系统整合的技术平台,在技术上支撑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

(2) 编制企业级的数据标准(公共信息数据模型、数据编码标准),为实现企业内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标准。

(3) 对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基于集成平台完成覆盖公司核心价值链和主要管理活动有关系统的数据集成。这些系统包括:电网控制系统、SAP系统、外围生产管理系统、营业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

(4) 建立企业门户平台,统一应用系统入口,实现应用集成。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发布与协同工作平台。

2 信息集成的基本策略

(1) 以SAP系统为核心和基础的整合策略。

以SAP系统存储的数据、实现的管理功能为核心和基础进行整合。

(2) 以数据大集中为基础的整合策略。

包括两层含义:从公司系统纵向上,省公司、地市电力(业)局两个层面的数据集中;从横向上,单位内部同一层面上在若干应用系统(数据平台)上的数据集中。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整合成本。

(3) 一体化的整合策略。

建立全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降低整合系统的技术复杂性和整合成本,提高整合系统的性能。防止整合平台出现异构化、分散化而导致“整合的整合”混乱局面的出现。

(4) 分步实施的整合策略。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面向全企业的系统工程,受各种技术、管理条件制约。要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体目标。以数据集成作为起步。

3 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框架

信息集成平台的技术体系结构宜采用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的多层体系结构,并选用满足技术标准的产品,使平台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伸缩性,以解决异构系统间的连接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系统开发必须按照在企业统一IP网络的载体上实现数据采集管理与业务应用功能分离,以实现全企业异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业务协同工作[2,3,4,5,6,7,8,9]。信息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1 网络层

信息集成平台的网络层由信息基础设施构成,包括传输、交换及各种支撑网络为一体的高速信息传输平台,信息基础设施构架如图2所示。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由通信传输网络、数据网、信息网组成。通信传输网络为数据网、信息网承载平台,数据网、信息网是为内部服务的专用网络,数据网为电网监控系统的承载平台、信息网为非电网监控系统的承载平台。数据网与信息网在通信传输网上采用端口接入各自组网,在网络路由层各自独立。数据网、信息网两网通过有限的接口实现互联,并安装安全隔离装置加以隔离。

3.2 数据层

数据层以数据交换和数据抽取的接口规范为标准,对应用系统进行扩充,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采用一体化、数据大集中和分布实施等策略,合理、有效地开展系统整合,实现对现有四种业务数据共享。

①实时数据平台

选择PI为全公司统一的实时数据管理平台,处理和存储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现场实时数据,以时间序列为主要特征。如输配电网运行数据、电力设备运行数据、电能质量数据等。

②结构化数据平台

企业级大型数据处理选用ORACLE平台,处理和存储企业内的结构化数据,如电力企业在生产、营销、经营、后勤等管理运作中的业务数据。分为事务型、分析型。

③非结构化数据平台

统一选用Domino平台,处理和存储企业内的内文字类、图形类非量化数据,如政务文档数据、图纸、多媒体数据等。

④地理数据平台

输电网、配电网地理数据处理和存储统一选用Smallworld平台,处理和存储地理数据(如输电网、配电网地理特征数据)和网络拓扑结构数据。

3.3 应用层和表示层

应用层和表示层主要由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EAI)和企业门户平台(EIP)组成,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EAI)由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组成,提供相应的集成服务。整合系统结构宜采用集中式的结构,使整合结构简化,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目标框架如图3所示。

4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

企业信息集成包括的内容很复杂,涉及到结构、硬件、软件以及流程等企业系统的各个层面,集成内容包括:业务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集成的标准、平台集成。集成平台是应用系统构架的基础,通过集成平台,可将现有的所有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集成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健壮性和可拓性[10,11,12,13,14,15,16,17,18]。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应具备如下主要功能:

4.1 数据交换功能

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数据的快速交换,确保公司上下信息畅通。主要功能包括:

①可根据业务需求,在符合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定义交换内容和交换标准。

②支持主流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交换方式,如扩展标识语言XML、Office文件模板及Web service标准、消息中间件、电子邮件加密传输等。

③具备数据点播服务能力,支持交换数据的自动抽取。

④数据交换过程既可由人工进行也可根据设置自动进行。

⑤提供对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认证、授权和日志管理。

4.2 应用集成功能

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流程集成,满足业务需求,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避免和消除信息孤岛。主要功能包括:

①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功能、同步或异步的通信机制。读取、解释并转换来自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实现应用程序间的协同运作。

②提供工作流服务,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系统整合。

③支持国际国内开放标准,如面向服务的应用架构SOA、扩展标识语言XML等。

④提供多种接口服务,根据业务流程的需要,实现系统之间的灵活连接。

⑤提供面向业务分析人员的图形化流程建模工具,支持流程的实时图形化监控。

4.3 企业门户功能

实现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和内容整合展现,为公司员工提供安全、统一的信息系统入口,体现公司整体形象。主要功能包括:

①结合各级目录服务,建立统一认证功能,实现对各类应用系统的单一入口,统一身份验证。

②实现各类应用系统有关的集成展现,提供内容管理功能,实现各种信息内容的整合和管理。

③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权限,定制个性化的数据、应用、内容和访问方式,增强对用户工作的支持。

④提供协同办公工具,成为办公的有效助手和统一的信息入口。

⑤基于公司的VI,设计企业门户的风格,体现公司整体形象。

5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的方式

在浙江省电力公司“SG186”建设中,省公司本部、地市局以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为统一出入口,与上级单位和外单位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或者应用互联。实现方式原则如图4所示。

(1) 已经建设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下级单位,通过该平台实现与上级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

(2) 未建设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下级单位,其应用系统可以先通过标准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接口,实现与上级单位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互联,同时加快本单位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

(3) 通过标准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接口或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本单位和系统外单位的应用系统互联。

6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技术政策

(1)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应考虑技术先进、标准开放、架构安全、运行可靠、规模适中、可扩展性的原则。

(2)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要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强的可扩展性,具备负载均衡能力,能够随着业务的变化迅速调整与适应,能够满足7X24小时高可用性要求,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

(3)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要有统一的安全策略和完善的安全机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实行分等级保护制度。

(4) 企业信息集成平台要有必要的监控功能,能够实时检测平台的运行状态、与相邻平台的互联状态及信息的流转情况。

(5) 加强数据规划,制定统一的数据定义规范、编码规范和交换格式,制定统一的企业公共数据模型,理顺信息采集渠道,坚持统一标准、数据源唯一的原则,避免数出多门和多头上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6) 统一数据交换功能支持主流的数据交换方式及格式,应用集成功能支持同步或异步的流程处理。

(7) 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应用集成应以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为中心。新建应用系统要满足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标准,已建系统要逐步改造和完善满足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标准。

(8) 系统支撑平台的建设应考虑技术先进、标准开放、架构安全、运行可靠、规模适中、可扩展性的原则,通用产品应选用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主流产品和技术。

7 结束语

浙江省电力设计院负责完成了浙江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以及地区和县(市)几十个供电企业通信、信息化、自动化规划的编制,全省电力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在积极推进中。

摘要:从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的主要目标出发,简述了信息集成的基本策略,提出了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框架以及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的多层体系结构,介绍了信息集成平台应具备的数据交换、数据集成、企业门户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并落实到浙江省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中。

资源整合,集成服务 篇9

从制造到服务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活动的流程化和网络化,服务主导型的供应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服务供应链与以往的产品制造供应链有着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在书中,作者以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伟创力公司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伟创力通过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的厂房设施网络,为客户提供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输及维护的服务,作者从中分析了产品制造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的差异,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我们可以把产品制造供应链称作A,把服务供应链称作B,就可看到:

在交易单元中,A——提供物质和产品;B——提供服务;

在价值实现方式上,A——由单一方面实现,B——由双方共同实现;

从客户在供应链中的角色看,A——是被动的产品接受者,B——是协同生产者;

从供应链运作的宗旨看,A——客户满意,B——客户成功;

在组织方式上,A——序贯、链式,B——链式、辐射、星座式;

在资源整合的类型上,A——被操作性资源,B——操作性资源。

不同的服务供应链

显然,服务供应链中的运营活动不只是经营环节中包含了服务,也不是仅仅限于服务业,而是取决于供应链是否从客户的价值出发,以资源整合和服务集成为主导来构建。

作者在此从服务供应链的战略形态,细分了服务战略的不同类型,也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服务对企业与客户互动行为的影响和要求,由此帮助我们来认识基本的服务模式。

“嵌入互补式服务”。以客户使用某产品之前、之中、之后所产生的问题为服务的潜在价值,通过带动互补性产品或服务为客户解决流程运作中所产生的代价和费用,来实现综合价值的服务。

“无缝连接式服务”。通过供应链物流网络的建立,有效地连接社会经济中各类经济主体以及资源和服务的要素,在为客户提供特定价值的同时,解决因分散管理和资源碎片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流程一体式服务”。以产业流程为基础,针对客户的价值诉求,综合流程运作中的产品和服务,而推出的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这既能通过产业价值链活动的有效整合,降低流程衔接中的各类成本费用,同时也能为这种打包式服务赢得客户的极大忠诚,并且通过续签服务和产品升级不断获得收益。

“综合模块式服务”。依托整个产业链,将物流服务、商品服务、信息服务、资金服务以及组织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服务和管理职能综合在一起,来构筑服务的基础平台,并通过模块组合的形式来满足客户定制化服务的价值诉求。

关注“供应链金融”

最后还要特别提及书中谈到的供应链金融,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问,也是非常具有实际功能的复杂体系。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资金链来说,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书中介绍了汽车金融服务的创新、钢铁金融服务的创新、家电金融服务的创新等,并通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提出了几点启示:

第一,商业银行要能够掌握产业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并且要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和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

第二,金融供应链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供应链合作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别是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

第三,在金融供应链运作中,特别是存货抵押或仓单质押等业务模式下,必须选择合适的抵押或质押物。

第四,作为金融供应链节点的第三方物流需要拥有综合物流服务能力,而商业银行也需要结合物流来保障金融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责任编辑:王缨

基于集成平台的机场信息系统 篇10

传统意义上的机场只注重单一的航空运输功能, 其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基本航空业务展开的。而随着中国航空业的飞速开放发展, 机场利用资源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提升机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资源的功能, 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机场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机场利用信息资源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提升机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多平台信息资源的功能, 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所以, 当前机场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应用, 同时也是对机场整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进行优化, 对传统的分散的信息系统进行合理集成, 形成集成平台的机场信息系统。

2 作为信息平台的机场

作为信息平台的机场, 在功能实现上重点针对信息流的优化和拓展。在信息功能方面, 机场可以成为集信息传播、收集、沟通、创新等多功能的信息平台。机场的各生产运营、候机楼、网站、呼叫中心等不仅可以作为机场业务相关的信息平台, 同样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地区、行业或合作伙伴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参见图1机场信息平台图。

中央数据库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与包括应用程序在内的智能中间件集成平台分别成为独立的一个子系统。

由于民用机场计算机集成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后具有不可停机特性, 与机场计算机集成系统相关的各弱电系统又不断地升级完善, 各大型机场在建设生产用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同时, 同步建设一个测试用计算机集成系统平台, 只有通过该平台测试的应用程序、弱电系统才能投入到生产环境中使用。

采用专业化的计算机资源管理与监控系统软件, 例如IBM公司的Tivoli、CA公司的UniCenter TNG等软件, 管理计算机集成系统环境中联网的各类服务器、PC机、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程序、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各类存储设备等。可以减少整个系统的维护人员。

应急救援系统作为一个应用子系统, 被广泛地加入到计算机集成系统中。

3 创新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采用多层B/S结构发展, 以具备机场业务逻辑管理功能的中间件为核心, 集成平台服务管理端和为机场各子系统提供的客户端构成, 同时采用开放式系统技术, 例如:采用JAVA技术与J2EE架构, 以保护机场的投资 (见图2) 。

它具有如下优点:

应用服务器将用户终端与后台数据库隔开, 只有应用服务器中的应用程序才能访问后台数据库, 极大地保证了后台数据库的安全。

应用程序的修改不影响前端用户以及后台数据库;随着机场业务的不断变革, 应用程序可以“随需修改”, 快速部署。

由于用户终端上只需安装操作系统而不用安装其它的应用程序, 整个系统的维护工作量极大地降低。

当系统处理能力不足时, 只需要增加相应的后台服务器就行了, 系统原来的应用程序投资得到了保护。例如, 如果数据库处理效率下降, 只需要增加或更新数据库服务器即可, 应用程序不受影响;如果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不足, 只需增加几台应用服务器即可, 后台数据库不受任何影响。

由于多台应用服务器构成了中间应用服务器集群, 系统具有负载均衡功能, 当一台服务器出故障时, 其工作任务由剩余的其它服务器自动接管, 因而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非常高。

由于采用Java技术, 应用程序可以在多个计算机硬件生产厂家的产品上、多种操作系统下运行, 因而该结构具有保护企业投资的优点。

集成平台具备强大的日志功能, 各个系统发出和接收到的消息都有详细的日志记载, 便于分清部门职责, 及时定位问题。

具备业务管理功能, 对数据传递过程, 从民航规范、机场业务规范等方面进行监控和处理, 对违背业务规范的数据能有效判别, 并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智能化处理。

4 扩展多种功能的集成服务平台

机场的功能可以扩展到集运输平台、商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等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社会事务中扮演更多的角色。

4.1 系统主要功能

航班信息管理:航班计划管理、船班动态信息管理、AFTM报文管理、SITA报文管理。

现场指挥调度管理:停机位分配管理系统、外场服务信息系统、飞机泊位引导系统、应急指挥系统。

地面服务管理:值机柜台分配系统、行李分拣处理系统、机场地理信息系统、气象信息管理系统、VIP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维护系统、配餐管理系统。

信息交换接口管理:ATC信息交换接口、边检、安检、海关等接口、Internet接口、离港系统接口、货运系统接口、定座系统接口。

营运服务管理:航班动态显示系统、公众触摸屏查询系统、电话查询系统、工作人员查询系统、自动广播系统、安检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机场管理:领导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商业、物业管理系统、航空业务统计系统、文档资料管理系统。

4.2 系统的主要特点

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准确性、安全性。系统严格的权限和视图管理, 密码管理, 日志管理为系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系统具有24h的高度可用性, 保障了机场的运作的连续性。

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化, 方便了用户使用, 提高了机场的工作效率。

系统具有高度的可控性。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各个用户的岗位差异, 方便地为每个用户定义操作权限, 设计用户视图。

系统具备快速的响应能力。通过消息处理子系统的使用, 保证了重要消息在机场内部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为应付紧急情况做好准备。

系统具备较强的事后分析能力, 通过提供多种报表, 直观明了的反映了机场经营状况, 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 结束语

传统意义上的机场仅作为单一的航空运输平台而存在, 功能定位的单一是造成机场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分析机场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与可能, 机场可以拥有更多的功能, 在社会事务中扮演更多的角色。在内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 结合外部信息资源和虚拟信息资源的利用, 机场的信息系统功能可以扩展到集运输平台、商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等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集成平台的机场信息系统的形成来自于机场管理者与使用者对机场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深入, 与机场概念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功能模式上, 不仅包含传统机场的所有功能, 还包括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所产生的新功能, 以及原有功能的扩展和提升。机场的功能模式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摘要:本论述在分析了国内民航机场信息现状和发展要求之后, 提出了基于集成平台的机场信息系统, 覆盖了机场航班信息管理、运营管理、资源管理、统计与分析、基础数据管理等核心管理功能以及航班信息显示、离港、广播等机场弱电系统, 从而构成一个高效、无缝的整体, 将为机场建立一个集成化的生产运营环境, 根本性地提高机场运营指挥水平和服务品质。

关键词:集成平台的信息系统,信息共享,B/S结构

参考文献

[1]孙凯.Analysis on Partners&Customers of Airport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机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伙伴与客户分析) (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EBM2011 ID:81369) .

[2]贾锐军.机场运营准备和管理[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预付制度下一篇:建筑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