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2024-09-29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精选12篇)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篇1

1 Web Service架构技术

1.1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Web Service服务体系结构基于三种角色之间的交互。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交互涉及发布、查找和绑定操作。这些角色和操作一起作用于Web服务构件。服务提供者定义Web服务的服务描述并发布到服务请求者或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从本地或服务注册中心检索服务描述,然后使用服务描述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绑定并调用Web服务实现或同它交互。

1.2 Web Service的服务协议

(1)SOAP。SOAP是分散或分布式环境中交换信息的简单协议,基于XML协议。其本身并没有定义任何应用程序语义,而是用XML来格式化信息,用HTTP来承载消息。HTTP协议是Internet上的通信协议,使用HTTP协议可以调用远程的COM对象,以跨越网络和防火墙的限制。SOAP协议由3部分组成:SOAP信封、编码规则和RPC表示。

(2)WSDL。Web服务需要以某种结构化的方式对其本身的功能以及其调用和通信方式加以描述,只有这样,Web服务才能被调用者详细地了解,从而快速、准确地加以调用。一个WSDL服务描述包含对一组操作和消息的一个抽象定义、绑定到这些操作和消息的一个具体协议和这个绑定的一个网络端点规范。

(3)UDDI。UDDI是一套基于Web的、分布式的、为Web Service提供信息注册中心的实现标准规范,提供一种发布和查找服务描述的方法。通过UDDI提供的标准接口,机构或个人可以发布Web Service服务,供机构或个人查询,也可以让其他机构或个人访问Web Service服务。

2 基于Web Service的高校资源管理平台设计方案

Web Service基于XML格式,采用的是松散耦合的方式,异构应用系统可以通过专门的接口连接起来。互操作性、普遍性、易于使用以及高伸缩性等特点,是连接异构应用系统的最佳选择。该方案如图2所示。

2.1 专用接口

专用接口是异构系统与SOAP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专用接口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不同的系统搭建不同的接口。只有这样异构系统才能调用Web Service平台。

(2)数据转换服务。对于异构系统发出的信息,验证其有效性,并且生成WSDL,实现异构系统与SOAP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2.2 扩展SOAP

客户程序与Web服务之间的通信过程为:

(1)客户代码创建代理对象并调用它的方法。

(2)客户端把代理对象发出的实际调用序列化为SO-AP请求消息。

(3)SOAP请求消息通过Internet传送到服务器。

(4)在服务器端,把接收的SOAP请求消息反序列化[1]为相应的方法调用。

(5)服务器调用Web服务对象中的相应方法。

(6)服务器把方法调用的返回结果序列化为SOAP响应消息。

(7)通过Internet把SOAP响应消息传送到客户端。

(8)客户端把接收到的SOAP响应消息反序列化为返回结果并传给代理对象。

(9)代理对象把返回结果返回给客户代码。

SOAP是实现Web Service服务的关键部分。在Web Service应用中,客户端调用Web Service的方法后,在网络上传输的SOAP响应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数据集。特别是在数据库调用中,SOAP响应可能会包含大量的数据,有时候可能是上万行记录。对于这样的数据集,在传输过程中会严重影响网络带宽,必须加以控制。因此,在数据传输之前,通过SOAP扩展压缩要传输的数据内容来减少数据流量,提高传输效率。为了减少数据流量,要在发送端SOAP数据串行化之前对其进行压缩,而在接收端SOAP数据并行化之前对数据进行解压缩。

当SOAP消息绑定在HTTP上进行传输时,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应该对传输内容加密。而数据传输到客户端后,应该对数据进行解密。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公开的DES算法[2],也可是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即客户端使用服务器端的公开密钥对传送的SOAP消息进行加密,而服务器端使用私有密钥对收到的加密数据进行解密。

3 结束语

建立高效、快捷的高校资源管理平台,有利于整合高校异构资源信息,更有利于高校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随着Web Service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文中首先阐述了高校在整合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Web Service体系结构以及Web Service的服务协议,最后提出了一个基于Web Service的高校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方案,并对方案的关键部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Web Service,高校资源管理平台,体系结构,扩展SOAP

参考文献

[1]杨瑞,蔡虹.基于SOAP扩展的Web Service应用研究[J].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62-64.

[2]王红华,俞扬信.基于B/S结构的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28-29.

[3]白杨.基于Web Services的证书验证系统的模型框架[J].西安: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6):36-38.

[4]张丽琴,芦楠楠,韩仿仿,苗锦.基于Web Service的煤矿信息系统的设计[J].北京:微计算机信息,2009(25):12-13.

[5]柴晓路,梁宇奇.Web Service技术、架构和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篇2

关键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高等院校

1 引言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是衡量高校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实力的象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高校拥有的仪器设备资源也是逐年在增加,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资源,也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更不会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篇3

一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现状

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借助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扩充的综合应用平台。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是一个由认识到实施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有理论策略也有应用技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整体框架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平台形成技术方面已趋于成熟,并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例子,这为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但整个建设过程不可能避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享意识薄弱

共享意识是教学资源共享实施的前提,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所欠缺的。各高校之间由于办学理念、层次定位、专业差异、管理方式、运行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只是在校内进行教学资源的共用,不愿将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其它高校共享,以免失去了学校的办学优势、特色和品牌,这种教学资源封闭意识直接制约着后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开展。另外,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了共享的重要性,并用心用力去建设平台,但在平台形成后,由于对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动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更新和维护,使教学资源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停滞不前,不利于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良性运转。

(二)共享资源缺乏

充足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如上文所述,虽然目前我国“985工程”、“211工程”这类高校在教学资源储量方面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资源配置失衡现象的存在,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在总量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教育发展需求,这也是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同时,我国高校大量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自然总量上也无法名符其实。这种教学资源总量的不充裕导致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能够共享的教学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目前教育投入有限的现实情况下,需要从资源利用、资源获取、资源整合等方面去构建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共享技术落后

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除了需要科学的方法外,还必须有先进、统一、规范的信息技术支持,这是平台建设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在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时,从工具、内容到平台,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信息数据的转换、交换和合并,给高校间的资源共享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外,从共享平台形成技术来看,互动性、扩展性、安全性等综合性能还未能充分体现,不利于共享教学资源平台的运行,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完成。

二建设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建立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需要针对性的采用有效性、综合性的建设对策。由于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性、统筹性的长期规划过程,因此必须以总体原则为指导来落实各种细化环节,在此笔者提出互补、邻近、扶弱、生本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总体方向的准确无误。互补是指高校之间教学资源在数量、质量上能够互相弥补双方的不足,通过资源互补,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资源单一、缺失问题,还能成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动力。虽然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受地域的控制,但为了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从长远角度来讲,还需遵循邻近原则,那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软件资源,还可以共享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硬件资源。扶弱主要是基于目前我国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层次现状提出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不同类别、不同性质高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的依据。以生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以上四项原则的指引下,笔者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具体的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对策。

(一)更新观念

在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只有更新思想观念,才能达成教学资源共享意识,明确总体目标,促进共享平台统筹实施。要推进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首先各高校应该打破校际的门户之见,转变以往封闭的、独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拥有观念,深刻领悟教学资源竞争与共享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并非完全独立的教学资源竞争对手,而是可以互相开放、互相扶持的资源共享者,各高校应树立开放、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和使用理念,积极的把各自的优质资源拿出来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其次,各高校应该在合适领域突破学校类型和层次,从易于操作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项目开始,着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共享途径开拓,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培养和提高各高校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意识,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文化。endprint

(二)整合资源

目前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和失衡是客观存在的,重点高校的教学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普通高校有所欠缺,而理工科的教学资源比例较大,文科资源总量较低,为了提高高校间教学共享资源的有效性,必须整合高校教学资源,这是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的基本前提。而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研究、获取各类资源,建设符合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整体规划。教学资源整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整合时需综合考虑软件硬件配置、平台建设及未来扩展等各方面的要素进行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初期不应追求大而全,应从小处着手满足师生的最迫切的教学资源需求。但还要放眼未来,制定出长远的资源整合规划。整合开始阶段应充分考虑师生的需要及实现的可能性,考虑到教学资源是随着动态性的有机整体。应对各类有较高价值的教学资源做好跟踪、积累、贮存工作,尽可能及时更新相关教学资源,边补充边服务,在服务中完善各类教学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持续、长久、计划地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才能提高共享教学资源的持续有效性,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满足师生的教与学需求。

其次,针对选取。教学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方便其使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不同学校的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层次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整合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学资源信息;系统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资源,不可盲目实施。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组织利用价值大、适合师生的教学信息资源,做到有的放矢,使师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教学。

再次,规范标准。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要保持科学客观的态度,避免主观任意性,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对象、内容、方式要进行科学论证,不能随意凑合、拼合。实施教学资源整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相关信息,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出现偏差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实施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共享的有效性,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来指导教学资源整合。实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资源分类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以及应用软硬件的标准化,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应使用统一要求及时对劣质教学资源进行过滤筛选,确保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提取教学资源的使用价值。

(三)完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技术已不断成熟,教学资源利用的相关基本功能已经实现,但从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规模化发展角度来讲,还需与时代同步,完善相关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在此,笔者提出将WEB2.0技术和云计算引入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之中,利用WEB2.0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同时发挥云计算的高效性来解决教学资源混乱、交互性不强、访问速度过慢等问题,从而实现了一个高效、多元、开放、互动、分享、访问速度快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建立资源搜索、资源共享、资源更新、在线交流等模块,以满足师生的多方面的资源使用需求。

总之,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除了文章所述的相关措施外,笔者认为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激励和规范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同时,教学资源共享并不只是数学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加强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节约教育投入成本。

参考文献

[1]刘晓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

[2]李改娟.基于WEB2.0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杨贤栋.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浅析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系统集成、应用集成、信息集成和社会集成四个层次, 想打破应用系统之间的壁垒和摆脱结构化信息的困扰, 许多高等院校希望建立自己的站点 (Web Site) , 使校内外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且逐渐发展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1 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特点

信息是同数据、文档相比较而言, 信息更广, 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Web页面和XML文件等。管理就是对上述信息的一系列处理过程, 而支撑内容管理的软件系统就是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未来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1 信息访问渠道统一

把内部和外部比较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且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访问。

1.2 管理内容能力强大

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与现有系统集成在一起, 使该系统平台能够支持几乎各种数据, 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而且对多种关系型和OLAP数据库中的数据也能进行识别, 内容广泛, 管理能力强大。

1.3 信息共享和个性化服务

高校内部教职员工和拥有使有权限的人可以分享信息, 该平台可提供个性化的应用门户, 用户随时随地访问高校的信息和应用,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达到信息共享。

1.4 安全保障

为了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使系统正常运转, 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机制, 如认证、角色分配和用户操作监督等, 与B2B安全服务器建立安全通道等进行安全保护。

2 当前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2.1 查找资料难

由于学校的资料比较多, 即使上了网, 也散布在二级网站上, 大部分还没有上网, 使用时, 查找起来十分不方便。

2.2 水平较低, 存在安全问题

高校的二级网站由系、各部门自己建设, 水平较低、能力不同, 网站没有观赏性, 也存在安全漏洞。

2.3 应用软件杂乱

学校里用于网络的各种应用软件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多, 也很杂乱,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更加系统化的管理信息, 建立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势在必行。

3 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和网络信息交换

3.1 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采用4层B/S (浏览器/服务器) 体系结构 (见下图) , 开发语言为JSP语言, 开发模式为JSP+Servlet+Jav Bean模式。用户使用浏览器即可轻松处理各种信息, 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 效率也得到提高。该平台具有信息共享、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然而实际上四层框架结构并没有真正实现, 多为两层:即前台信息浏览与后台信息管理。两层体系结构对软件开发信息的管理功能都能实现。

3.2 网络信息交换

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部门的信息交换是运用消息Hub结构来实现的, 利用网络消息的广播机制完成的。而且Hub结构上的网络信息交换容易被集中控制, 实现起来方便快捷, 并且逻辑性非常强。虽有缺点但也使高校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得到统一。

4 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安全管理

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程。它要求高校必须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监督安全体系。在系统建设初期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建立入侵检测 (IDS) 和防御系统 (IPS)

入侵检测系统 (IDS) 实时监视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 检测发现有攻击行为和攻击结果, 使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机密性得到保证。

入侵防御系统 (IPS) 是入侵防范系统, 在网络的进口或者出口处进行检测, 发现攻击问题会将攻击包丢掉, 使黑客的攻击无法进入。在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中, 安装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很有必要的。

4.2 使用邮件防病毒服务器

在服务器与防火墙之间安装邮件防病毒服务器, 可以进行检测因特网中的电子邮件, 所有来自因特网中电子邮件的带毒邮件都被采取提前设定的方法处理掉。

5 结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教师、学生对相关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 各高校应继续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最终实现高校网络信息资源最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魏雪.峰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J].天中学刊, 2007 (10) .

[2]陈萍, 褚光辉.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 2008 (9) .

[3]马晓茹.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J].科技风, 2009 (12) .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篇5

基于高校图书馆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研究

图书馆构建了完善的.局域网,有利于一个高效的教学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和使用.本文介绍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辅助高校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网络教学平台需求分析、基于图书馆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开发以及具体实现.

作 者:马全海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长春,130062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教学管理 实现方案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篇6

关键词:教学资源;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36-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伴随着多媒体与超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各种计算机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呈现出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化教学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物。借助于网络,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够大幅度地扩充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正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教学,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构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培养21世纪人才目标的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是21世纪(即信息时代)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1]。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和探索,通过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使得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共享平台上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交互方式,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便于开展协作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出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2.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2]。在近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抑制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教学,学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选课程、自选章节进行学习,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手段探讨问题。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3]。

3.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的精品课程网站、名师课堂对外开放,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等,使得那些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想要了解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大众,通过此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二、苏州大学课程中心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1.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背景介绍

苏州大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程始于21世纪初。2007年教育部等部委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高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顺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潮流,苏州大学从2005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优秀多媒体课件上网、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等工作,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探索。

近几年,随着苏州大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改革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第一,校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第二,网络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利用率低。第三,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购买和开发各自为战,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高,学校难于管理。因此,如何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高效便捷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苏州大学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酝酿,2009年底,苏州大学正式启动了“课程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在学校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其目标是建设具有苏州大学特色、在国内富有影响、集成校内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于一体、支持大型教与学互动的教学信息化平台。这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是不断完善我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

2.苏州大学“课程中心”全力打造教学“云服务”

2011年6月7日,美国Apple公司正式发布了iCloud云服务。云服务带来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从以设备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在云上每个人都将会有一个伴随终生的个人数据体,这样的个人数据体不会被捆绑到任何一种机器上,不会随着硬件和应用软件的过时而失效。这与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的实施理念同出一辙——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教学“云服务”。

(1)打造便捷高效的个性化空间为教学“云服务”提供前提保障

课程中心项目是苏州大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点项目,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中心系统具备完善的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功能,实现了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无缝连接。在课程中心系统上,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伴随其在校期间的个性化存储和应用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师空间里直接看到教学班的相关数据,学生在学生空间里可以随时查询教学信息,任课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空间里的个性化应用进行异地实时交互或者非实时交互。用户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前端PC硬件使用课程中心的资源,甚至在带有操作系统的手机上也可以完成操作。

(2)配置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云服务”的广度

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保证网络化教学质量的起点和基础,不仅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动态更新和补充,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还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历经近两年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全校课程基本信息上网、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和通识平台课程网站建设等基础建设工作。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中心系统在全校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在各学院共遴选出300门主干课程作为课程中心首批立项课程,由学校资助在课程中心上完成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此外,课程中心平台还集成了专业信息、教学名师、品牌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教材、优秀教学成果等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学生在使用课程中心时不仅可以获取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免费享受到校内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外知识的学习。

为了规范课程中心建设,苏州大学制定了课程中心网站建设标准,网站栏目统一设计,上网的教学资源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网站的栏目设计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要求,除了必须提供的课程基本资料、教学视频、参考文献等资源以外,还需要建设课程拓展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网站链接和学习素材,鼓励学生浏览专业网站上的丰富资源,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素质。

(3)设计灵活深入的网上交互模式加强教学“云服务”的深度

网络交互的优点是可以弥补课堂上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不足,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使自己与时代同步。课程中心系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师生交互工具,包括课程论坛、答疑、教学调查、作业、网络考试等。这些交互工具的特点和功能不尽相同,教师可以灵活选用这些工具实现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

为了确保网络交互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课程中心建设初期,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就出台了《苏州大学课程中心互动栏目管理办法》。教师在开通课程网站互动栏目之前,必须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签订书面协议,必须保证在课程网站上开展的教学互动,其内容、范围必须与教学相关,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网络交互活动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得课程网站的交互平台仅用于教学答疑、师生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等,形成真正的学术交流氛围,加强教学交互的深度。

(4)实现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云服务”的效度

网络教学是课程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教学活动,课程中心平台旨在创设一种不同于课堂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而且能够方便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多元互动和协作学习。因此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对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监控和评价。

在课程中心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料”、“知识点”、“习题库”和“试卷库”等功能,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系统、科学、有序和方便使用。通过“学习进度跟踪”模块,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和主题设计学习任务,设置学习时间,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还可以利用“作业”功能针对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并反馈成绩。课程中心还提供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作业和考试的成绩档案、对教学资料和课程网站各模块的访问次数、参与教学互动的次数等,方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和反馈。课程中心平台还能够根据不同角色(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信息提醒功能,包括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未批阅或者未完成的作业、未读课程通知、未回答问题等。通过以上手段,课程中心系统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5)课程中心建设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助推器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一期、二期建设已完成,资金投入达百万余元,并已初见成效。到2012年5月为止,苏州大学课程中心总访问量已突破500万人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达80000余次,学生选课期间课程中心平均日访问量达4000次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课程中心不仅能够在平时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更是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了解课程及任课教师相关信息的重要通道。以前,学生只能从选课菜单里面了解到课程名称、学时、教学班、教师姓名、教材名称等简单的课程信息,对于课程的具体要求、上课内容、教师的详细情况等一无所知,不能满足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和教师的要求。如今,学生在选课时只要点击选课菜单上的课程名称,系统会自动跳转到课程中心平台,将该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团队介绍、教学进度表等基本信息展示给学生,主干课程还可链接至课程网站,查看师资队伍、教材、参考书目、授课教案、教学录像等课程的详细资料,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课程、了解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课、选教师,使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未来发展道路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1.数据安全问题是未来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课程中心系统的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料和数据被存储在课程中心服务器上,这使得数据安全和备份工作变得尤为重要,选择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备份方案是系统运行和维护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课程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自课程中心建设伊始就存在争论。不少老师担心自己精心编写的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在网络上公开,被别人抄袭甚至抢先发表。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教师的顾虑,鼓励教师将优质的教学资料上网,是决定课程中心系统能否持续推广使用的重要问题。

3.关于课程中心平台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问题。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的一期工程,完成了精品课程、立项课程的网站建设工作,但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否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已经开展的网络互动是否真正起到了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对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这是苏州大学课程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2):8-12.

[2][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2(3):11-14.

[4]缪富民.提升网上教学有效性的程序与策略[J].开放学习,2006(12):39-41.

高校校长信箱平台管理机制浅析 篇7

1 校长信箱平台的职能

1.1 校长信箱是师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校长信箱延续以往“信访”的功能, 改变传统的“信访”方式, 运作于互联网上, 拉近了学校与师生的距离[6]。校领导平日因公务无法及时倾听师生的想法和建议, 只能在全校大会的最后留几分钟给同学提问答疑, 或在校领导接待日接见几位师生代表, 听取建议, 进行解答。这样以一点对面的方式, 导致学校师生很多问题和建议都不能及时地向校领导反映。校长信箱的建立, 是学校与学校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师生在网络平台上, 通过实名或者匿名的方式给校长写信, 实现师生与校长单线交流, 便于校长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解决师生的问题。同时, 校长信箱后台, 可以将信箱中的问题进行专题归类, 校长便可有针对性地对师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高效率的信箱运作机制, 不但使学校基层参与到学校管理建设中来, 还体现了校长的亲民性,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融洽氛围, 将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

1.2 校长信箱是学校广纳谏言的平台

学校的改革发展, 需广纳谏言, 不断地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才能向高水平大学迈进。借助网络, 建立校长信箱, 师生根据实际生活情况, 为学校发展建设绘制蓝图, 同时学校师生也可以根据校园现象进行讨论, 与学校领导对话, 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生活设施。社会公众亦可通过校长信箱对学校的工作提出建议, 但须加强信息的审核与管理。如在招聘时, 招聘企业可根据以往招聘的情况, 通过校长信箱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社会的角度优化学校就业工作, 使学校更多的人才进入到优秀企业中。通过校长信箱平台, 学校便于将党务校务公开, 同时采纳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合理性建议, 这种“走出去, 引进来”的模式, 推动学校管理机制越来越民主化、科学化。

1.3 校长信箱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独立、民主精神和权利意识。校长信箱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 将学生纳入学校管理人员当中, 这种与学生共治共建的科学管理模式, 是现代化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校长信箱的建立, 是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与社会素养的契机。通过校长信箱, 在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建设, 作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敢说、敢讲, 自觉维护自己在学校的合法权益, 并从主观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行为上引导思想上的转变, 从被动变为主动。校领导的民主亲和性, 也会影响着学生的民主精神。当学生的民主精神、公共意识、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上升的时候, 学校整个素养随之也在上升。学校通过校长信箱, 健全学生人格素养, 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品质和素养, 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创造力,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

1.4 校长信箱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推进器

高水平大学建设引领了今后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校的发展, 与之相应的是高水平大学应有高水平的管理模式。管理就是服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具有战略家的视野, 以低姿态去服务基层, 为大众师生着想, 而校长信箱就是学校服务师生、推进民主、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有力抓手。通过校长信箱, 让学生变成学校建设的主人, 让基层的师生成为主导, 不断提升师生的公共管理素养和主体意识, 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倡导建立法治国家, 校长信箱无疑是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重要途径。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学校也应加快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步伐, 提高学校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水平,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 高校校长信箱平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管理结构不统一, 重视度不够

在校长信箱建设工作中, 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同, 也形成了迥异的管理结构, 信箱作用发挥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在目前已建设校长信箱的高校中, “985”和“211”高校中各有39所和105所开设了校长信箱, 其中有54%的“985”高校与52%的“211”高校将校长信箱设置在学校网站首页, 其他设置在校长办公室页面或者学校信息公开页面。如南开大学将校长信箱设在学校网站首页, 而复旦大学将校长信箱设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在校长信箱归属上, 有些学校是由校长办公室进行管理, 有些学校是专有校长信箱管理办公室等。从全国高校校长信箱建设的历程来看, 不少高校领导将处理信箱中的信件视为“软任务”, 或者把处理信箱中的信件放在日程安排最后, 忙起来时基本不会处理信箱中的信件, 导致学生信件没有得到及时地回复, 学生建议采纳率不够或者被动处理来访信件等现状, 校长信箱作用发挥不佳。

2.2 制度建设不完善, 原则性不强

目前在全国已经建立校长信箱高校中, 很多高校的校长信箱形同虚设, 学校在建设上, 建立校长信箱是为“打官腔”, 平均每天校长信箱的接收和回复信件数量很少, 基本在5条以下。推迟回复信件或者学生信件根本不能上达到各部门。针对一些尖锐问题, 回复不及时, 打官腔、说套话, 找客观理由多, 如何解决少, 或者根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如事情如何解决、什么时候办结等问题, 甚至有的不回复, 对师生关注的焦点不闻不问。究其原因是制度条例不明确, 导致校长信箱功能瘫痪等。但在中国农业大学、深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校长信箱不仅管理到位, 而且回复艺术水平高、接地气, 吻合师生的群体特征, 易于被师生接受, 无形中拉进了领导和师生的距离。出现上述两极分化现象, 主要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和督查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2.3 管理流程不细化, 责任心不足

校长信箱平台开通时, 有些高校是直接在网上发一个通知, 没有对校长信箱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做具体的规定, 包括定位、管理机构、办理原则和管理流程, 使师生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在使用中也就存在误区。师生可能对校长信箱的期望值太高, 把它作为一个“万能”平台;也有可能是把一些包罗万象的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无关的问题也发到上面, 甚至有人身攻击的不文明言语。而信箱管理员由于没有约束, 存在责任心下降, 慢作为、不作为、胡作为的现象, 造成管理混乱, 使《校长信箱使用管理办法》成为挂在网上的一页废纸, 学生的信件被搁置, 延期处理或者不处理等。另外, 在很多《校长信箱使用管理办法》中都未提及校长信箱的审查制和问责制。其他的问题, 如在校长信箱的监督管理上, 目前还存在着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督责任不明等。

2.4 师生公共意识不强烈, 参与性不高

公共意识是指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意识。一般来说, 公民素质由道德素质、政治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3个方面组成, 公民参与意识与行为是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应具备强烈的公共意识。但是, 在一些高校的校长信箱中, 师生用校长信箱进行校务咨询和校园建设方面的建议次数逐年下降, 每天平均访问量仅1.7次, 参与校长信箱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两个主体, 校长信箱利用率低, 反映了师生主人翁意识不高, 公共意识不强。

3 高校校长信箱平台管理机制的有效路径

3.1 完善管理架构,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一方面, 领导应转变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 为师生服务的工作理念, 高度重视校长信箱在畅通沟通渠道、密切联系师生、问计师生、促进校园和谐等方面的功能, 加大对校长信箱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要完善管理架构, 设立校长信箱管理办公室, 负责系统设计、管理运行、日常维护以及工作协调等。校长信箱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人兼任, 成员由学校各单位 (包括学院) 指定一位负责同志组成。实行两级管理:学校设立专职管理员, 负责对来信和回复进行技术性审查并公布;各单位的校长信箱管理办公室成员, 作为本单位的校长信箱答复人, 负责每天阅读校长信箱来信, 对涉及本单位的问题及时回答。加强校级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协调能力, 来访信件快速地流转于各部门进行批阅, 在校长信箱的各个环节, 提高校长信箱的工作效率和审阅质量, 提升校级领导的公信力。

3.2 坚持办理原则, 加强制度建设

在校长信箱的使用与管理中, 应坚持“三原则”。一是坚持实名制。只受理本校师生员工的实名来信, 非实名信件不予办理, 便于管理, 也更利于信件的对口回复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来信内容可就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 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不受理与学校日常工作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二是坚持审查制。学校校长信箱专职管理员对来信进行技术性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是否含有非法言论或不文明用语等。对属于受理范围的信件按规定办理, 对不符合受理范围的信件予以删除, 并向信件人作必要解释, 引导来信师生关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各单位的回复, 均需单位负责人审查, 把问题解决在小范围内, 避免出现极端事情。三是坚持必答制。对受理信件实行必答制, 件件回复、件件落实。一般的或简单问题, 应在收到信件的3个工作日内答复;较为复杂的问题, 一般在一周内予以答复;对一些特殊问题, 需要较长时间解决或客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应在一周内给予公开说明或当面解释。作为一个发现问题为先、解决问题为后的管理机制, 应当依照规范的制度, 走在问题的前面,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 把工作做到规范化, 把服务做到师生间。

3.3 规范管理流程, 深化督查督办

规范的管理流程, 可以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 提高工作效率。将管理分为来信公布、来信查阅、信件处理、信件回复、监督与反馈、调研与分析等6个步骤。来信每天至少集中公布1次, 在信件处理方面, 根据来访信件的内容, 可分为直接处理、批转处理和请示处理3种方式, 信件的回复应及时。在监督与反馈方面, 校长信箱专职管理员应督促各单位及时办理和回复信件, 结合效能建设, 定期对各单位信件回复及办理情况进行检查、汇总和通报, 接受师生监督。利用“大数据“思想, 校长信箱管理办公室要定期对校长信箱师生来信进行统计、分析, 梳理出师生反映的热点、焦点或专项问题, 围绕学校工作大局,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形成调研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同时, 要注重信息收集和舆情分析, 进一步了解师生思想动态, 关注师生所需所盼。

3.4 培养公共精神, 提升学生思想意识

校长信箱管理坚持”学生共治共建“的基本思想, 在完善校长信箱管理机制的同时, 培养大学生公共管理的意识、能力和公共精神。以校长信箱为平台, 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高校校园的建设中, 同时领导快速的反馈, 也会加强学生的自我维权和主人翁意识。在校长信箱的规范管理上,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隐私。另外, 通过规范管理, 培养学生的规则和相互尊重他人权利的美好品质。在校长信箱的建设与管理中, 应该让学生参与管理, 让学生自勉, 让学生服务于学生, 培养高校学生的公共管理能力与社会素养。校长信箱应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和自由发言的空间, 这样在实践中辩论, 培养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理性精神。

4 结语

新常态下, 中国高校应加快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步伐。有内涵、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凝聚发展正能量, 汇聚发展合力。校长信箱作为现代大学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管理工具之一, 应积极发挥校长信箱的实用价值, 推动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与精神, 培养高素质人才, 助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永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与公共参与实践:以校长信箱为例[J].师道·教研, 2012 (6) :19-20.

[2]王晓玲, 范仁庆.加强“校长信箱”工作, 努力建设和谐校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 (6) :69-72.

[3]汪庆华, 蒲沿洲.高校校长信箱的功用分析及建设方向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131-133.

[4]李婷婷, 王天兵.以主页“信箱”建设为抓手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0) :86-88.

[5]李永华.发挥校长信箱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3) :37-38.

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篇8

1 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

1.1 整体目标

高校管理平台设计整体的目标就是使用科学的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等技术, 经过是淡定哥管理机制与技术结合, 构成统一的信息标准、收集所有信息与数据, 建设安全、可靠、管理简单、容易扩展的管理平台, 让学校的每项工作都能够快捷的完成。具体目标如下:

(1) 建设统一信息标准, 在此标准下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标准性。

(2) 建设统一信息门户, 让各种咨询与应用服务能够同时管理, 给高校教职工与学生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信息服务。

(3)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使用用户单点登录方式, 统一管理用户与权限。

(4) 建设公共数据交换平台, 做到每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

(5) 结合以上目标, 开发科学、有效的高校管理平台, 完成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网络信息化。

1.2 指导思想

1.2.1 统一规划

高效管理平台的设计是较为复杂的, 需要包含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 对于高效的资源分配共享和工作调节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 建设需要花费的时间与财务也很多。所以,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做好整体结构的设计才能方面后续工作的进行。

1.2.2 分步实施

由于高校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而且工作内容也较为繁杂, 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划来分步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其顺利开展。

1.2.3 加强应用

在传统高校管理过程中没有使用软件, 每个部门的管理方式都较为之后, 花费了大连的个时间工作效率却很低。每个部门的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交流。

1.2.4 整合资源

在建设高校管理平台之前, 高校曾经已经开发国很多系统, 储备了很多信息资源, 建设新的平台需要把以往的信息资源都进行整合, 在尊重学校的历史数据的同时推动管理制度的改革, 提升管理效率。

1.2.5 共享数据

很多高校已经按照部门的需要建设了有关的配套管理软件, 但是这些软件有着互动性不强的问题, 无法进行数据分享, 最后会造成信息孤岛, 造成在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重复的工作, 导致管理效率较低以及管理的错误。所以, 及时的进行信息共享与互动是在管理平台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设计原则

2.1 先进性

校园网管理平台建设需要使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先进的技术进行。

2.2 实用性

校园网管理平台开发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使用, 因此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一定要结合高校的管理需要。

2.3 简便性

运用高校管理平台的是高校的管理人员、教职工以及学生, 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一定要确保能够简单、方面, 易于管理使用。在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够太过复杂, 能够让用户快速的使用, 因此易用性是主要的原则之一。

2.4 安全性

高校管理平台管理者学校中各个部门的数据, 对于高校来说这些资源都十分重要, 所以安全性对于平台来说十分重要, 我们一定要建设全方位的安全保证制度, 确保信息安全, 这是平台设计的前提。

2.5 可靠性

高校管理平台和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所以在数据库的维护方面要有着可靠性。平台要持续的运作, 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所以平台可靠性也是关键之处。

3 高校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

3.1 平台功能分析与设计

高校管理平台最初的设计是想经过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使用单点登陆技术和可续的安全防范制度来让用户经过平台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数据交换, 给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快捷、简单的网络系想你服务, 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方式。

3.2 后台数据库数据关系分析与设计

公共数据交换系统涵盖信息标准、数据交换、数据变更跟踪组件、数据更新组件和数据同步组件。信息标准是在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中需要按照我国教育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同时加入学校当前现有的软件系统所述企业的信息标准和学校的标准。

4 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设计

4.1 基本框架

在高校管理平台校园网的设计过程中, 会有四大模块, 三大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 宿舍管理系统以及图书馆管理系统。

4.1.1 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基本信息:学号、班级、宿舍、姓名、住址、电话等;体检信息:入学体检、毕业体检。

教职工信息:基本信息:姓名、教授课程、部门等;档案:姓名、住址、电话等。

4.1.2 学籍管理系统

学生成绩管理:成绩录入、成绩查询、不及格名单、学生总分名次、综合测评表、班级查询、设置年级课程等。

员工培训管理:员工姓名、培训课程、培训费用等。

4.1.3 宿舍管理系统

4.1.4 图书馆管理系统

4.2 具体设计

4.2.1 代码设计

在设计中的代码设计如下, 为了简单方便, 均使用了顺序码:

学号:顺序码。

员工号:顺序码。

课程代号:四位, 顺序码。

4.2.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在高校管理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据库设计的成果对于平台的使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数据库设计能够提高数据储存的效率和质量。

对于设计数据库系统时需要有效考虑用户各个方面的需要, 包含当前与日后能够增加的需要。数据库设计大都有两个步骤:

(1) 数据库需求分析。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运用的数据库是微软Access2000数据库。其中数据库.mdb, 总共有19张资料表。

用户的需求大都反映在不同信息的获取、储存、刷新与查看, 这就要让数据库的构建能够让不同信息的输入及输出得到满足。获取主要的数据、数据构建和数据处理的过程, 狗更一个具体详细的数据库, 给日后的设计做好保证。

(2) 数据库逻辑结构分析。

图1以部分E-R图设计说明。

班级 (年级, 专业, 年制, 班主任, 备注)

毕业设计 (学号, 毕业设计课题名, 姓名, 指导老师名, 指导老师所在) 成绩 (学号, 课程代号, 姓名, 课程名, 学期, 成绩, 绩点)

课程 (课程代号, 课程名, 课时数, 教学要求, 学分, 学期, 课程类型)

学生 (学号, 姓名, 性别, 政治面貌, 家庭地址, 联系电话, 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毕业学校, 入学成绩, 宿舍号, 系别, 班级)

员工 (员工号, 姓名, 性别, 政治面貌, 教授课程, 所属部门, 职称工资级别,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员工培训 (员工号, 培训课程, 姓名, 性别, 职称, 培训时间, 培训部门, 培训费用, 培训性质, 培训情况)

5 高校管理平台开发工具的选用

5.1 动态服务器页面ASP (Active Server Page)

As P (Active Server Pages) 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取代CGI脚本程序的一个工具, 它能够和数据库以及别的程序彼此交叉, 是一个快捷、简单的编程工具, 对于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十分符合因此可以使用ASP开发工具, 主要是因为它的这几点特点:

(1) 使用ASP能够做到突破静态网页的很多功能控制, 做到动态网页技术。

(2) ASP文件是包括在HTML代码所组成的文件中的, 容易修改和测试。

(3) 服务器上的ASP解释程序会在服务器端制定ASP程序, 并把成果用HTML格式传达到用户端浏览器上, 所以运用各种浏览器都能够顺利浏览ASP所形成的网页。

(4) ASP提供了很多内置对象, 运用这些对象能够让服务器端脚本功能更好。比如能够从web浏览器中得到用户经过HTML表单提交的信息, 并在脚本中对信息展开处理, 进而向web浏览器发送信息。

(5) ASP可以采用服务器端Active X来执行不同的各种工作, 比如存取数据库、发送Email或者访问文件系统等。

(6) 因为服务器是把ASP程序执行的成果, 用HTML格式再发回客户端浏览器, 所以用户无法看到ASP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 可以防止ASP程序代码出现安全隐患。

5.2 s QLserver及数据库访问方式

s QLserver是微软推出的中小型网络数据库系统, 因为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可靠性, 同时容易操作, 所以大受用户的喜爱, 是当前最普遍的商用数据库系统之一。在B/S结构中, 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连接技术是根据web应用的核心技术, 但是怎样合理地做到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连接, 是Web应用的主要问题。其中As P是通过一组统称为ADO (Active XData Objects) 的对象模块来存取数据库, 无论采用的是Aeeess, s QLserver, visual Fox Pr。, Informix, orade, d Base或其它数据库, 只要该数据库具有对应的数据库ODBC (open Databaseconneetivity, 开放式数据库连接性) 驱动程序, ADo对象就能加以存取。

5.3 Hash函数的应用——主页保护

Hash函数的应用能够运用mds算法来保护主页, 完成方式是用户在网上打开网页时, 首先完成显示网页的MDS值和原始MDS值在使用时, 如果一样就能够正常显示, 如果不一样就会显示“htmlcode15wrong!”。运用mds校验以及算法保护主页包含了三个asp文件, 在这之中mds.asp文件用在完成mds算法;chk.asp文件用在修改mds.as P校对原始MDS值和显示MDS, 如果一样就会正常显示, 如果不一样就会显示“htmleode15wrong!”;index.asp是插入被保护主页的当中的一些代码, 用在调节校验的环节中。

6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对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相应的探讨。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扩展性, 方便学校日后能够不断进行扩展, 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本文的研究还较为浅显, 在设计与开发方面还有很多环节没有涉及, 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只有真正的个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使用, 才能够发挥其重要价值, 相信在广大研究人员与学者的努力下, 一定能够开发的更加顺利, 更好的为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靖会, 石磊, 付兴奎, 王朝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 2014 (04) :129-131+136.

[2]边志锋.高校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工程, 2016 (01) :53-56.

[3]左佳丽, 屈军锁, 孙阳, 占伟.高校教务部门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6 (07) :241-243+246.

[4]丁光惠, 黄爱蓉, 杨伟.基于工作流的高校科研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0 (01) :63-65+69.

[5]赵瑞军.基于.NET环境的SRT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0 (01) :55-59.

[6]刘畅, 李振坤, 李和香.基于Struts的高校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 2006 (10) :65-68+75.

[7]梁思平.高校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04) :168-169.

[8]文志华, 周序生, 李永清.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04) :105-108.

[9]江敏, 何莹.基于.NET的高校学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实施[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2 (11) :21-25.

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研究 篇9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教学到基于资源的教学, 再到基于资源的学习。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已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开始关注的问题。目前, 全国高等院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才是建构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前提, 是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进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 全面促进教与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本文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体现了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为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便于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数据的自动交换, 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相关研究工作

2.1 现状综述

各国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同时, 深刻地认识到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对于网络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上有很多标准化 (学术) 组织都正在致力于基于网络的高校信息管理标准的研究, 并起草了一些相应规范,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IMS的LearningResourceMetadata (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 , IEEELTSC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 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 的LOM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 、OCLE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Dublin Core的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等。

目前, 已经有很多国家先后建立起高校信息管理门户网站, 例如法国建立了一个教育信息专门网络——“Educanet”, 这个网络可以为交流多媒体教学经验提供方便。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 以国家宏观主导, 并开发信息资源,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构建数字校园的法律框架。

2.2 我国当前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问题分析

(1) 信息资源的收集渠道单一

尚未建立高校信息网络平台资源库的管理队伍, 缺少专业管理人员, 各类信息资源的更新很慢, 此外, 忽视了信息资源的质量, 造成了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质量低, 不能满足教职工及学生的需求。

(2) 信息化推广机制不健全

管理人才缺乏、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欠缺、教师工作量评价体系欠缺, 从而影响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力度。由于目前我国高级计算机人才相对比较紧缺, 高校很难吸引或留住有实践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 而在学校内部又以教学为中心, 网络中心地位不高、职称评定比较难、额外工作时间长, 更难吸引人才。由于缺乏人才, 很多院校的信息网络管理往往疲于应付, 不仅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日常需要, 更谈不上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

(3) 校园网规划不完善

近年来“建网、建库、建队伍”的方针反映了各地教育部门对硬件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如何解决学校、地区以及全国的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状况明显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需求。

(4)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 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落实这项工作, 信息化的建设将存在很多问题。

3. 平台建设研究

3.1 平台的建设内容

本文研究的高校信息网络平台主要面向高等教育行政教学科研的网络支撑平台, 充分考虑高校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等方面的复杂需求, 精心设计各个功能模块, 确保真正解决高校信息网络与教学中的各类实际问题, 同时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与其相适应, 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建设。

(1) 学校网络宣传的窗口

网站作为网络网上宣传对外的窗口, 我们要充分发扬这一特色利用信息更新快速、传播快速等的特点将校园最新动态及时的呈现出来。譬如在管理平台上设置“院系概况”“新闻公告”“机构设置”“招生招聘”等栏目, 为外界对学校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些栏目, 既可以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各部门的功能、也可以获得学校的最新动态等等。

(2) 行政教学的网络化管理

以管理平台为依托, 通过创建教职工用户管理系统, 为学校里的每位教职工建立一个帐号,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各类的应用, 通过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协同行政办公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的建设, 将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管理逐渐融入到行政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如根据管理需要, 在网站上建立了“教务管理”“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网络展厅”“邮件系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场地管理”等栏目, 使得教职工只要能连上互联网, 就能在学校网站上完成很多相关的教学工作。

(3) 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

依托学院各专业的建设, 逐渐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 创建教学资源共享型管理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在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机房中设立了两至三个大型的网络资源服务器, 分别实现WEB资源服务器、数据资源服务器、电子邮箱服务器、视频资源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功能。服务器中存储海量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源、音乐资源、图片及课件。在管理平台上实现提供列表和搜索两种方式, 以实现快速共享资源。通过FTP进行快捷的文件传输、共享。

(4) 尝试运用网络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上可以突破网络的限制, 开展远程教育, 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增加招生专业,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积累一批优秀的网上教育教学资源, 培养锻炼了现代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师资队伍。

3.2 平台的架构设计

管理平台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 即前台为客户机浏览器, 中间件服务器为Web服务器, 后台为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轻松完成各种行政和教学工作, 各类信息处理, 易于使用, 并降低信息系统建设周期。管理平台基于开放式架构, 共同开发一个虚拟社区, 便于集中管理, 统一维护, 信息和数据分类, 存储, 系统维护, 升级, 拓展更为方便, 结合各部门和扩大迅速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以适应不同用户的环境和需求条件, 提高了管理效率。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四个环节:研究、开发、应用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 内容规划:通过对全校师生信息素养和学科建设需求的调查, 确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 确定教育信息的学科范围、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详细内容, 制订出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2) 编制评价指标:明确评价标准有利于保证信息平台的质量, 同时也是作为后期各学科工作小组对征集上来的资源进行审查、分类的依据。

(3) 开发平台:根据资源在应用上的分类, 构建内容管理系统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 最大限度地提供资源展示、交流和利用的空间。

(4) 建立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运行及激励机制: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然要通过它所发挥的作用而实现资源的增值与滚动发展, 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使参与建设的教师获取一定的效益。

4. 结束语

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建成后, 推出后便大大调动起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和应用的积极性。不仅为传统教学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服务资源, 对于提高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效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容量更大, 学生也容易接受, 有部分教师已尝试通过此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教学等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实践和研究, 完成了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 实现了校园信息管理的信息化,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摘要:目前,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 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应以教育需求为前提, 以教学应用为导向,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 遵循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 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本文基于以上观念, 对基于校园网的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探究, 分析了平台建设的背景、研究现状、建设内容等关键问题, 提出了高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研究现状,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建设初探 篇10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教育的本质由培养研究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各行各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调整自身培养方案,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普及型教育转变的主要承担载体之一, 是一种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使更多民众能够获得更好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今天, 独立学院更肩负了创新培养模式, 找到一条理论知识培养与综合应用素质兼备的教育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 开放高校实验室实训项目迫在眉睫。

2 独立学院实验室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及其特有的培养方式可以模拟真实生产环境, 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生产体验。然而教学内容大多是在课堂时间内由教师的指导完成。这种照本宣科的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践活动会大大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 应该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自由灵活地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思想活跃、思维敏捷, 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得到发挥。

开放实验室是传统课堂实验教学的转变, 是为支持学生科学研究,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技能,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平台。开放实验室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选择参与甚至申请开设实验实践项目, 这大大发挥了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使用效率, 变相削减了实验室运行成本。近年来, 开放实验室建设发展迅速, 很多院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开放的兴趣实验活动。但是, 多半实验由于信息共享不及时, 参与学生人数不足而被迫终止。其实, 如何使开放实验室更好的发挥作用已探索多年, 但依然没有一种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需要我们继续摸索总结。

3 开放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分析

高校对于常规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有着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但是, 由于开放实验的参与人员、设备、实验耗材等不确定性, 所以笔者认为开放实验室运行管理应该将重点放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前端, 加强对实验开放前期的管理, 即信息的及时共享, 参与实验学生的信息核查、实验开设条件核查等。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络快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以及各种终端智能设备的普及, 使得我们能够得以借助信息技术力量来辅助我们的日常管理活动。近年来, 信息推送服务的崛起更为开放实验室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笔者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 通过收集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指导教师及学生对于开放实验室的建议, 总结出开放实验室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1) 有统一的门户信息平台, 能够发布并及时共享开设实验信息。

(2) 能够使用信息推送服务将信息推送至学生手持设备终端。

(3) 实验教学内容应当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实验的同时允许学生自拟实验项目。

(4) 应告知学生及教师实验室所拥有的教学实验能力, 包括仪器的种类、数量、使用常识, 及可供开设的实验类别等。

(5) 实验室应具备师生预约功能, 并提供与实验开设相关的文献资料供师生查阅, 以便更好准备实验方案并确保安全进行。

(6) 实验项目内容的开放应该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要求。

(7) 应提供上传实验报告、教师下载批阅、评语及打分功能。

(8) 需要学院政策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措施。

综合以上几点, 笔者设计了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系统功能结构模型 (图表1) :

4 开放实验室主要功能实现

根据开放实验室需要具备的功能特点, 我们将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分为web系统和手持终端软件系统, 两个系统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模式管理。web系统满足开放实验信息发布, 申请参与、审核、作业批改等功能。手持终端软件系统则时时接收信息推送服务器根据学生专业、年级、喜好等信息而定向推送的实验开放情况。

(1) web在线申请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B/S结构设计, 使用asp.net+Ajax+Sqlserver2005设计开发, 使用缓存技术、数据库连接池监控技术来满足高并发处理能力。该系统用于支撑开放实验信息的发布、教师及学生申请开设实验、学生申请参与实验、管理员对于申请开设实验的审核、参与人员的审核、作业的上传批阅等功能, 主业务流程图:

(2) 手持终端系统设计与实现。Android智能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智能设备终端迅速普及, 目前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份额已经超过了50%。在针对学生群体调查中, 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凭借价格优势在学生市场大受欢迎。此手持终端软件基于Android系统平台设计, 重点优化信息推送服务, 即当有新的实验申请开设或者有实验开设条件具备时即推送至目标人群。手持终端系统业务流程图 (图表3) 。

手持终端系统基于Android平台, 采用Java+msql设计开发, 通过寄存在后台的系统服务, 时时接收信息推送服务器推送的即时信息。学生可通过网站下载并安装终端软件, 软件除具备时时接收推送信息服务外, 也可查阅实验室开放信息, 个人申请实验的审批情况等。

信息推送服务计算目标人群的算法主要基于两种逻辑。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信息、年级信息, 以及本学期所开课程情况筛选开放实验情况。其次, 根据学生在手持终端软件中注册填写的兴趣方向并综合考虑所在年级, 年龄情况以及所学习课程情况进行推送。算法:实验相关度总分=专业关联度+年级关联度+课程相关度+附加兴趣 (专业关联度分为直接关联:3分, 间接关联:2分, 无关专业:0分;年级关联度分为大一:0分, 大二:1分, 大三:2分, 大四:3分;课程关联度分为直接关联:3分, 间接关联:2分, 无关联0分;附加兴趣为1分。) 系统约定最小发送推送消息总分为4分。

5 总结

当前, 高校在实验室开放、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只重视实验室自身硬件条件建设, 却忽视开放实验运行的软支持必定会阻碍开放实验室的发展道路。本系统的上线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开放实验信息共享不及时, 开放实验审批管理不严谨等弊端。同时, 大大节约了实验室运行成本,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实践机会,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良忠.李莹.胡宪武.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实验实践教学2012.28.065

[2]石坚.董贾福.柳建.独立学院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 (2012) 21-0134-02

[3]王亮.张建会.赵建军.谢鹏.滕利荣.浅谈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广州化工.2012) 23-0190-02

[4]赵旭.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篇11

关键词:基础课程;信息资源;建设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Talkin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Basic Courses Teaching

Wang Xiaozhuo,Liu Xu,Yuan Ning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Tianjin30016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ork of university-based teaching teaching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eaching capabilities of the platform,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enhance teaching platform,the main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Basic courses;Information resources;Construction platform

一、引言

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等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等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基础课程教学信息平台,把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和整合,加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信息资源概述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信息资源是指有明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通过校园网络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及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及管理过程,建立在信息化教学基础上的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学信息资源支持。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为教师上好大班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知识,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不再为传统的大班教学烦恼,可专心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教师通过信息资源平台调度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管理。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有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是很必要的。

三、教學信息资源平台的功能

针对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教学资源信息平台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管理模块:不同级别的管理员除了构建中心资源库外,对其他节点的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目录共享,资源分布式存储,对资源进行分类、编目、上载、审核、检索、增删、处理反馈意见等操作,管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二)资源制作模块:资源中心要提供丰富、即时的资源,需要将资源制作的权利直接下放到教师甚至学生的手中,使资源中心能够及时更新和添加,保证其不断扩充、动态发展。系统针对不同资源设计不同的制作模板。在内容制作模块上,系统采用集成的多媒体编辑器完成资源内容的编辑制作,制作过程中可以自动将资源相关属性记录下来,并通过入库过程自动纳入标准化资源库,以便于资源使用中的跟踪。(三)资源应用模块: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课堂、习题库、上传课件动画、增删数据、处理反馈意见、与学生交流互动,根据各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平台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所讲授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并有效地利用这个平台丰富课堂所学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BBS、聊天室等交流平台反馈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情况。(四)资源扩展模块:教学资源信息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教学信息平台的使用,会有源源不断的信息扩充进来,这时,合理地对资源进行扩展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应用,建立信息交流网来获取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来拓展发展空间。

四、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平台的主要措施

(一)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的学科资源库。具体来说,学科资源库的内容应按照课程专业学科的方向来逐级扩展。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自建并重的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扩充和完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设计和制作教学中需要的资源,把能有效促进学习的资源组织上网并进行归类,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建立操作简单、交互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有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还要开发和引进具有方便快捷的操作和交互功能的傻瓜化的服务平台,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如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和整合工具。在资源的检索过程中,应具有资源的多层精确检索功能,同时还应具备多种查询方式来检索资源。要提供备课系统软件或简易方便的多媒体编写工具,让教师对选取的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设计重新整合编码,形成新的教学资源。此外,还应建立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平台。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服务平台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交互方式和平台,如聊天室、电子邮箱和共享电子白板等同步方式。教师可以就某个问题通过在线实时交互来获取反馈,对学生进行疑问的解答,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的交互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三)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网络课程是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便于师生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网络课程建设是以学科教师为核心,以资源开发中心的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反馈、专家评改进完善机制的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军.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中心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47-149

[2]叶球孙.大学教育资源与教学网站科学构建的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8,5:116-118

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方案构想 篇12

一、国外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

美国高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 其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调查数据显示, 2002年时, 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就已经可在其网站里为高中生提供入学申请服务, 并能为学生提供在线选课的功能, 有55.1%的美国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完整的在线课程, 70.9%的高校能够提供在线课程注册服务, 55.2%的高校能在线为学生提供成绩单。

英国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 将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接为一体。2001年, 麻省理工学院推广“开放课件”, 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课程。2002年, 英国国家学习网的网络已经连接到所有家庭、街道、医院等各个领域, 能够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的各种需求。除此以外, 英国开放大学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所远程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型大学, 现已有400多门在线课程供全球50多万学生共享。

二、国内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

我国政府深刻的体会到信息化管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深远意义。教育部于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明确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态度。省教育厅在2012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议上提出的《辽宁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建立适应高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是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 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

三、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方案

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技术规范, 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 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服务, 构建安全、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涵盖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OA自动化管理、学生就业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五大子系统。

3.1教务管理系统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是整个院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教务管理系统涵盖了教务部门全部的业务, 涉及到基本信息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质量工程监控、教材管理六个方面。它的推广和使用为学院教学工作提供了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打造品牌大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3.2学生工作管理系统

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涵盖学生信息管理、资助管理、辅导员管理、奖学金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党员干部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测评、离校管理九个方面。范围涉及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它是校园网中一个重要的应用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3高校OA自动化管理系统

OA自动化管理系统是高校工作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提高整体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该系统应涵盖个人办公、公告信息、公文处理、会议管理、考勤管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系统设置八个方面。它的使用对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降低学校办公开支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4学生就业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管理系统面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毕业生、辅导员和用人单位, 涵盖毕业信息管理、用人单位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就业意向、就业指导、就业登记、就业信息统计和招聘会管理八个方面,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深入的指导,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服务平台, 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3.5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涵盖图书馆管理业务的每个环节, 包括读者管理、图书编目、图书流通 (即借阅管理) 、馆务管理、检索服务、统计查询服务等功能。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地完成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实现自动化控制。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需要集合高校各层、各部门管理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集体智慧, 经过长期、反复试验方可建成的系统工程, 它的建设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 也将是我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摘要: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基本方案, 并对包括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OA自动化管理、学生就业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在内的五大子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系统功能进行了阐述。

上一篇:养育方式下一篇:未知的世界